啤酒花财务报表中的风险观点

啤酒花财务报表中的风险观点

一、透视啤酒花财务报表中的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姚燕[1](2017)在《其他综合收益及其重分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其他综合收益,源于企业的非日常活动,在交易性质上属于损益性交易。为实现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持续趋同,我国于2014年颁布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CAS30),规定了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要求,并首次提出重分类的列报要求,其他综合收益实现了准则层面的规范。但CAS30(2014年修订)对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缺乏明确界定,对具体项目的认定及重分类原则等实质性问题也尚未给出合理指引。导致实务中对其他综合收益相关概念混淆误用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其他综合收益的各种错报、漏报等问题,引发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鉴于此,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及重分类情况进行探析以了解CAS30(2014年修订)在上市公司中实际执行情况,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对比分析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我国会计准则对其他综合收益的相关规定,以及理论界的相关研究后,从交易性质出发全面辨析与其他综合收益易混淆的概念,并尝试对其他综合收益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形成具体项目的认定标准,并结合IFRS在2013年发布的概念框架讨论稿提出我国关于其他综合收益重分类调整的研究思路。通过汇总2014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数据,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每个问题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14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整体情况做出评价,并从会计实务的角度对规范准则列报提出政策性建议。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沪市A股有将近20%的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疑似错误,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可忽视。主要问题体现在:列报格式错误,勾稽关系破坏,少列、多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附注信息披露不充分、重分类调整错误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少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准则对其他综合收益具体项目的规定存在较大缺陷。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上市公司对CAS30(2014年修订)的列报规定重视程度不高,准则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本文明确将其他综合收益界定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并以此为认定标准将我国准则中涉及其他综合收益核算的业务进行整理归纳,补充和完善CAS30(2014年修订)未列举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通过对2014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首次执行修订后准则的情况进行研究,丰富了现有文献的相关研究,对其他综合收益相关准则的后续发展及完善企业的实务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王凡凡[2](2015)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分类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资本市场的环境和质量已得到显着提高,上市公司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的企业代表,其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质量和稳定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将公司进行两分类研究,这样就使得公司极易可能出现“伪危机”和“伪健康”的虚假现象,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对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进行多分类研究,并通过1对公司财务状况在连续几年内的变动状况,判断和预测上市公司在下一时期财务状况发生的可能性,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在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上都具有重大的价值。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深沪A股制造业412家上市公司2008-2013年的财务数据,选取了 16个财务指标,首先,结合因子分析法对16个财务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主因子,根据因子和综合得分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其次,运用聚类分析法中的k均值法,将上市公司分为财务优秀、财务正常、财务潜在危机和财务危机四类财务状况;最后,结合马尔可夫预测方法估计出1年期的财务状况转移概率矩阵,预测下一期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本文结论如下:(1)在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研究中发现,制造业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小于0,说明其综合业绩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下,公司可通过找出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改善;(2)在对公司进行财务状况分类研究中发现,处于财务潜在危机状况的公司数量所占的比重最大,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很不乐观;(3)在对财务状况预测研究中发现,公司的财务状况不是连续变动的,有着间断性的特点,即处于财务优秀的公司在下一年也有可能会发生财务潜在危机或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打破了“财务状况是连续发生变化的假设”。

卢涛[3](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诚信”对于转型经济,特别是转型经济中的资本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价格发现、资金筹集的场所,其功能的有效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引起的股价波动、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问题严重损害资本市场功能,打击投资者信心、损害市场效率,甚至会危害国家经济乃至政治安全。因此,系统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及其监管机制,在宏观上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维护投资者利益,在微观上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的诚信意识。论文第一章为导论。该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动机和研究意义,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章阐述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普遍存在及其巨大危害,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财务报告舞弊进行了准确的概念界定,总结了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的概念,包括盈余管理、会计错误和会计信息失真等。该章指出本文研究内容:在对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对基本理论分析之后,研究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并对中美财务报告舞弊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后,提出了基于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路径。本文使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具体包括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财务报告舞弊的侦测识别,和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系统,形成了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只有20多年的历史,相比美国而言,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此之外,中美两国财务报告舞弊比较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比较少见,本文在这方面则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比较研究,试图从美国经验中获取一定参考价值。因此,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文确定从财务指标角度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研究,并基于和美国对比角度提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思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三章,笔者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的经典理论,包括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有限理性”理论和其他财务报告舞弊理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理论认为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是利益驱动,而信息不对称则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必要条件;产权理论认为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是导致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国国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原因;博弈论理论认为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和需求者存在不完全相同的利益诉求,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报告提供者和需求者会就会计信息真实性进行博弈,而信息的真实性将取决于博弈双方最终所达成的均衡;“有限理性”理论从过程理性和结果理性角度来分析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该理论认为现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这是财务报告舞弊的诱因。此外,本章还从白领犯罪、烂苹果理论和外部性理论角度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第四章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第一节总结了财务报告舞弊七种常见手段,并介绍了各种手段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节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包括关注审计风险较大的会计账户、从外部观察财务报告舞弊、从报表勾稽关系观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和移动指标波动预警等;第三节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包括单变量分析、多元判别分析、逻辑回归模型、线性概率模型、专家系统、递归分割算法、神经网络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等,并指出了这些模型的优点和缺点。第五章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进行基于中美比较的逻辑回归分析。这一部分笔者对上一章提出的各种模型进行了优劣对比,并最终选择了逻辑回归模型作为本文的实证模型。实证研究了与财务报告舞弊有关的因素,试图分析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的客观指标。通过对中美两国的样本分别进行分析,以期发现两国之间的差异。在变量的选择方面,出于数据可获得性和可度量性考虑,本文实证研究使用了可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直接获取的舞弊动机指标而不是环境控制指标。在研究中,本文将样本分为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美国样本59个舞弊公司和51个对比公司的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操控性应计账目在三年内的波动(财务报告舞弊发生当年以及发生前两年)与财务报告舞弊有正向关系。结果还显示财务报告舞弊与舞弊发生当年及前一年经营状况恶化程度有关系。通过单变量分析与多变量分析,分别生成一个二维模型和一个四维模型,来判别并归类110个公司的样本。实证结果表明,四维模型的表现优于二维模型。对中国样本69个舞弊公司和58个对比样本公司进行同样的逻辑回归,发现应收账款在三年内的波动情况与财务报告舞弊有正向关系,而存货在三年内的变化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和财务报告舞弊有负向关系。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分别生成一个二维模型和一个三维模型,来判别127个样本。实证结果表明,三维模型的表现优于二维模型。根据中美差异,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舞弊公司更倾向于采用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等方式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而中国舞弊公司则倾向于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的方式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第六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产生因素。第一节指出,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原因,而最主要的利益驱动则来自于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和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第二节从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制度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偏好股权融资。再次,本文比较了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并指出股权融资的低成本性、低风险性和无偿性是我国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第三节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并指出道德和制度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在分析了道德的内涵和道德对人类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之后,本文从证券市场的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在分析制度因素之后,本文从道德角度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阐明了道德的内涵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内涵,在分析职业道德时,本文重点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在财务报告舞弊中的决定作用,并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引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第七章探讨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路径。第一节介绍了基于博弈主体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模型,广义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参与方包括监管机构、外部审计者、内部审计者、公司高层管理者、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包括证券监督委员会和会计准则制定者,他们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治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第二节回顾了“安然事件”之后美国财务报告舞弊监管政策。《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不仅是在新形势下对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出现之后美国制定的《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补充和修改,而且对会计和审计行业规范、公司治理责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师合规尽责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职责和权力等给予了新的诠释。第三节从股权分置后我国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存在问题的角度分析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监管环境。第四节提出了基于美国经验和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路径。监管层面应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健全证券评级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上市公司诚信机制。通过这些措施,以达到对中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加强监督管理的目的。本文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贡献和研究局限性,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邱化齐[4](2013)在《上市公司担保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担保是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种正常的资金信贷行为,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在担保过程中暴露出了担保金额巨大、违规担保等一系列问题,使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担保财务风险成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担保现状及风险成因的分析,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对担保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本文首先对担保与财务风险及其评价的理论展开论述,并以近年来发生担保事项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及风险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法,在阅读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合理化选择对财务状况有重要警示作用的财务指标,包括担保指标和非担保指标,构建担保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功效系数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在风险评估体系确定之后,通过案例研究方法,随机选取了一家存在担保业务的上市公司对该体系进行具体的应用,运用该体系对其2007-2011年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得出结论。然后通过对该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结果与风险评估结论是否吻合。最后针对提升上市公司担保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主要的创新在于以往对对担保财务风险的研究大都是对其成因及对策的分析,很少涉及到如何具体对担保所引发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本文针对这点不足,选取反映财务状况的相关指标,包括担保指标和非担保指标,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并通过功效系数法对风险进行了具体的评估,按照风险程度的不同划分了风险区间。担保作为融资交易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为银行等信贷机构转嫁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市公司融资难的问题。担保财务风险的控制是上市公司担保行为能否实现预期结果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对风险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评估,该体系可以供银行、投资者、债权人、企业自身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评价,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措施对担保风险进行控制。该体系的构建为上市公司担保财务风险的控制提供了有力参考。

崔丽艳[5](2013)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对资本市场健康和稳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的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案件,以及与此相关的审计失败案件,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信誉遭到严重破坏。低劣的审计质量会导致审计后的会计报表信息失真,进而误导投资者的判断,损害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发整个市场经济的系统风险,危及整个国家的经济财产安全。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的焦点,学者们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掌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对如何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从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因素入手,分析各个因素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然后以2009年至2011年沪市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基本的琼斯模型计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使之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织形式、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审计收费等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有利于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建议。

万东敏[6](2012)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及治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舞弊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这不仅扰乱了投资者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还扰乱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财务舞弊成为理论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制造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因此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财务舞弊影响更为广泛、持久。所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及时识别和发现财务舞弊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治理措施,对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秩序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阐述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并概括文章所要研究的内容、采用方法与创新之处。接着对财务舞弊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如概念的界定与区分,动因分析,舞弊特征分析,重点介绍财务舞弊的手段以及识别方法。根据以上分析,选择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进行识别。首先选取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2003—2010年间第一次发生财务舞弊的24家公司作为样本,然后选取同规模同细分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回归分析得出财务舞弊和各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我国市场特征,对如何防范和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提出策略建议。

王越[7](2011)在《预算软约束、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审计定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中国转轨经济制度背景,考察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如何根据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所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审计定价。研究发现,(1)存在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显着高于不存在对外担保事项的上市公司,且对上市公司外担保比率与审计定价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国有产权并没有影响审计师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财务风险的审计定价;(3)在政府干预程度大的地区,预算软约束的增加也会降低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因此审计定价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比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减弱;(4)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硬化了预算约束,处于这些地区的上市公司审计定价与对外担保比率间的正相关关系有所增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产生的财务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考虑的因素之一,而且事务所还会根据预算软约束程度对审计定价进行调整,从而对不同风险特征的客户收取风险溢价。因此本文建议政府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加强商业银行改革,完善金融体系,避免影响审计师的正常风险判断。而审计师应该进一步提高执业质量,而不仅仅通过收取风险溢价来弥补审计风险的增加。

蒋波[8](2010)在《财务真实性指数构建及中国上市公司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务综合评价是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对于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债权人的根本利益、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以应计制财务指标为基础,容易受到管理者利润操纵和粉饰报表的影响,使财务指标丧失了真实性而导致评价失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财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公司的会计准则和所处的现实环境,引入现金流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和信号理论,深入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设计了财务真实性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真实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有助于减少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在财务真实性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专家调查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财务真实性指数,以指数的形式直观、简洁的反映出公司财务综合状况,并与其它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检验,保证了方法设计上的有效性。同时,还分别从公司财务数据和市场价值的角度对财务真实性指数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该指数能充分体现公司间综合财务状况的差异,真实反映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风险。然后,运用财务真实性指数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998-2007年财务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整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公司财务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公司间财务状况差异较大。之后,基于财务真实性指数中的盈利指标与传统盈利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价格模型分别检验了两类指标的价值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现金流对利润的保障程度作为衡量公司盈利质量的标准,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盈余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较低,大部分公司的收益缺乏现金流支撑。最后,运用财务真实性指数构建了公司动态财务预警系统,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了财务困境公司的阀值,及时警示公司存在的财务危机,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对动态财务预警系统进行了应用研究,有助于管理者从中长期角度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公司财务真实性指数的建立,有助于鞭策公司管理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经营情况和财务风险,进而提高公司质量和竞争力;有助于债权人和投资者准确评估公司价值,保证债权人的根本利益,帮助投资者制定相应的投资决策;有助于政府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变化趋势,有效发挥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作用,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朱相平[9](2009)在《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特殊性》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18年的风雨历程,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证券市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平台。而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和证券市场的基石,随着证券市场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加上各种内外部因素的不可准确预见性,我国的上市公司相继出现了业绩下滑、运作质量低下等问题,公司失败的风险成为客观存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失败现象不断出现,并日益突出。截止到2008年6月底,沪深A股“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就有44家;到2008年12月31日,沪深两地共出现153家ST或*ST公司,96家三板交易公司;2007-2008年还有2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暂停上市,没有恢复上市资格。上市公司经营的成功与失败表现直接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活力。在当前上市公司业绩不断下滑、经营质量不断退化、股价指数上升缺乏坚实的内在基础、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更加关心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与业绩表现,甚至导致公司失败?产生影响的过程怎样?这些都是在现实观察之余进行思索的问题,也就成了本文要探讨的主要话题。尤其是自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2007-2008年再一次的席卷全球的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中国,转轨中的中国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正在接受并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考验。虽然现在全球救市计划不断推出,我国也推出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但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加剧,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扩大内需措施很难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很多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许多公司正在逐步选择停产或减产的方式以期度过难关。在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更加严重的上市公司失败现象已经初露端倪。因此,对上市公司失败问题进行研究,更成了基于当前现实的迫切要求。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合理地保存和利用企业必须的资源,避免或减少损失,为今后的发展和成功经营打下基础,这也将有利于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正确判断和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防范失败风险。当然,作为前车之鉴和他山之石,这也会给中国的其他新兴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国际经验和中国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并按照以下篇章结构和思路进行。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及其意义,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安排等。第二章:文献综述:企业失败的理论研究。本章主要从企业失败定义、企业失败的不同理论解释以及企业失败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企业失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第三章,现象描述: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分析。本章首先对中国上市公司失败进行界定,接着从行业分布、地区分布、资产规模分布、时间分布、存续时间分布、失败路径及财务特征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性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给出风险警示结论。第四章,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外部因素分析。本章在区分了一般影响因素和特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外部因素进行了理论描述,并对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第五章,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内部因素分析。本章同样在区分了一般影响因素和特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内部因素进行了理论描述,在此基础上,从财务角度对上市公司失败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对上市公司失败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第六章,上市公司失败特殊性产生的根源: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本章首先对上市公司资源价值的形成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上市公司失败特殊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并对上市公司价值过度高估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七章,上市公司失败的综合治理对策。本章主要从政府和上市公司两个层面提出了针对上市公司失败的综合治理对策。第八章,结论。本章总结了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说明了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设想。本文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将所有研究置于中国特定的政策与制度背景下,研究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的特殊问题及其根源做了深入剖析。与国内其他类似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更为全面、细致和深入。创新性的结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结并强调了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特征的特殊性。本文在从行业、地区、资产规模、上市时间、存续时间、失败路径等方面总结了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性表现的基础上,格外强调了上市公司失败特征的特殊性。(1)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未能进入破产程序。虽然目前有许多家上市公司实际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状态,但尚无一家上市公司进入破产程序。(2)目前失败的上市公司多分布于1997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中,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特殊和特定现象,这与我国证券市场初期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国有企业解决资金、体制困难密切相关。(3)我国股市特殊的“一上市就变脸”的现象时有发生,更多的上市公司在上市4年之后、10年之前发生失败现象,许多上市公司虽然携带着发行股票募集的大量资金,甚至拥有大发展的“宏伟计划”,其失败却发生在“上市初创期”和“雄心勃勃发展期”,大量的上市公司却并没有“借上市与资金的东风”快速发展,却在“圈钱”结束后较短时间内进入了连续亏损甚至保壳的失败境地。本文认为,上述现象的出现,资金瓶颈不再是其主要原因,而应该从企业错误的融资理念与偏好以及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方面寻找解释。第二,总结了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外部因素的特殊性。从外部环境来看,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除了要受到经济周期波动、宏观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治理与法治水平、市场运行与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以外,更特别的是,由于其具有上市交易和直接融资资格,因此政府对其管理也具有了区别于非上市公司的制度要求。而基于中国国情的制度性缺陷在上市公司的失败过程中就有了更加显着的影响,成为中国上市公司失败区别于非上市公司的独特影响因素。这些制度性缺陷包括初期建立证券市场的定位不当,市场准入、退出与监管规则不规范,政府意志的行政贯彻以及政府对于自身利益和政绩的过多考虑等等。制度性风险给上市公司埋下了发生失败的祸根。第三,总结了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内部因素的特殊性。一般企业失败的内因,可以从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治理与决策、主业与多元化经营、资本结构与现金流量以及企业诚信等方面来寻找到答案;而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失败现象来看,非常特殊的是,由于大股东掏空行为导致上市公司失败的案例大量存在,以“掏空行为”为典型特征的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不当利用现象极为普遍,这也成为了中国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在失败原因对比上最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由于证券市场制度性缺陷的存在(如证券市场定位、资产剥离式的改制模式、上市准入制度、退出制度以及监管问题的存在),造就了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之间特殊的“血脉关系”与特殊的关系处理方式,也正是这一关系,使得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为了保持母公司的持续经营或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天然地具备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的“掏空”动机。第四,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失败特殊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在我国,由于具备了上市资格,上市公司的资源价值与非上市公司相比,就有了超值的内容,包括资本放大效应与低成本融资优势、新闻和形象宣传优势、政策优惠以及企业并购重组优势等等。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这些价值却被过度高估了,从而引发了大量对上市公司资源的争夺和不当利用现象,甚至出现了滥用的问题,而这些行为的膨胀,就大大加快了上市公司失败的速度。在现阶段,上市公司价值过度高估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上市资源的收益性形成了对上市公司资源的需求,资本市场定位不当及资格管制导致了上市资源短缺,造成了上市资源供应不足,而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政府的政绩需求以及市场管制漏洞下放大的“隧道效应”,则加剧了上市资源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资源争夺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而这些行为又加剧了上市公司失败现象的产生。第五,在提出的一系列综合治理上市公司失败的对策当中,针对上市公司失败的特殊性,认为政府不仅要准确调整证券市场定位,有效抑制经济剧烈波动,更要注重完善法律和监管,提高不当利用上市公司资源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推动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加强自我规范,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姜明[10](2009)在《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研究 ——基于我国股票全流通环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融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和公共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我国股票全流通环境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理论分析导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定义:有监管权利的会计监管主体在一定监管目标的指导下,采取一定的会计监管方法、程序和政策对会计监管客体——上市公司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与控制的总称。对于有效资本市场而言,股票价格是能够成为反映上市公司价值的市场信号。由于利益集团之间的经济矛盾贯穿于会计信息加工、鉴证、披露和使用过程的始终,因而会计信息在提供者与不同使用者之间分布不对称,这也是产生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诱因。国内、外资本市场不断发生的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责事件,使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充分意识到,会计舞弊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足以动摇股票市场的公平与效率,足以干扰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因而加强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由于股票市场的利益机制、运行规则和环境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股票市场参与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效用函数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变得更加强烈和多元化。为适应股票全流通环境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所带来的挑战,本文在构筑高效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同时,也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监管策略,旨在起到遏制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责现象、提高市场依据会计信息进行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这是本论文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监管的实质是使会计监管作用得以发挥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建立与变迁是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博弈的过程,即,会计监管主体依据相应的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相关准则和规则等)来规范监管客体,进而实现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目标。基于股票全流通环境,本文所构建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目标是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采取必要的监管手段,合理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及时性,合理保证会计机构及会计从业人员遵守职业规范,维护投资者利益。本文以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目标为导向,以股票全流通环境为背景,以上市公司及其相关主体的行为变化为主线,借鉴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会计监管模式及经验,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现状,在深刻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有效性的基础上,优化配置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权责,运用时间窗口选择的方法,重点监管上市公司在特殊时点所发生的行为,并且从激励机制、决策机制、控制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同时在优化上市公司会计法律监管模式、责任监管模式和回应监管模式的基础上,构筑以政府监管为保障、内部监管为基础、社会监管为辅助及舆论监督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本文的写作主旨是为股票全流通环境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实践提出有益的对策与建议。

二、透视啤酒花财务报表中的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视啤酒花财务报表中的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其他综合收益及其重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会计准则对其他综合收益的相关规定
        一、其他综合收益概念
        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三、其他综合收益列报要求
    第二节 我国会计准则对其他综合收益相关规定
        一、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
        二、其他综合收益的项目
        三、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
    第三节 理论界的相关研究
        一、对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
        二、对其他综合收益概念及构成项目的研究
        三、关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实务的探讨
        四、其他综合收益重分类问题研究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其他综合收益及重分类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其他综合收益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负债观
        二、损益满计观
        三、财务资本保全理论
    第二节 其他综合收益相关概念辨析
        一、其他综合收益与利得和损失的比较
        二、其他综合收益与其他资本公积的比较
        三、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界定
    第三节 其他综合收益的构成内容
    第四节 其他综合收益的重分类调整
        一、重分类调整的定义
        二、重分类调整的途径
        三、对我国准则涉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重分类调整
第四章 沪市A股上市公司2014年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整体分析
    第一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整体情况分析
    第二节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具体项目分析
    第三节 2014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报表格式错误
        二、勾稽关系错误
        三、多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四、少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五、重分类错误
第五章 沪市A股上市公司2014年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实例分析
    第一节 报表格式错误——联创光电(600363)
    第二节 勾稽关系错误——交运股份(600676)
    第三节 多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招商轮船(601807)
    第四节 少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雅戈尔(600177)
    第五节 重分类错误——金隅股份(601992)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第三节 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2)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分类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关于财务状况分类
        1.3.2 关于财务状况评价指标及方法
        1.3.3 关于财务状况预测方法
        1.3.4 关于马尔可夫预测方法
        1.3.5 小结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财务状况的概念
    2.2 财务状况的评价及其方法
        2.2.1 财务状况评价的概念
        2.2.2 财务状况评价方法
        2.2.3 因子分析法
    2.3 财务状况分类及其方法
    2.4 财务状况预测及其方法
    2.5 马尔可夫预测方法
        2.5.1 马尔可夫过程的定义
        2.5.2 马尔可夫链的遍历性和平稳分布
        2.5.3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3.1.1 样本选取
        3.1.2 数据的来源
    3.2 财务指标的选取
        3.2.1 财务指标选择的原则
        3.2.2 财务指标的选取
    3.3 财务指标的权重设计
    3.4 财务指标的预处理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及分类研究
    4.1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研究
        4.1.1 财务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财务指标的因子分析
        4.1.3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4.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研究
        4.2.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结果
        4.2.2 财务状况分类的合理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预测研究
    5.1 马尔可夫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5.2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变动转移及预测研究
        5.2.1 财务状况划分及财务状况向量
        5.2.2 财务状况转移概率矩阵的计算
        5.2.3 财务状况转移概率矩阵的确定
        5.2.4 财务状况转移概率矩阵的分析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财务报告舞弊广泛存在
        1.1.2 财务报告舞弊危害巨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财务报告舞弊
        1.3.2 盈余管理
        1.3.3 会计错误
        1.3.4 会计信息失真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小结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财务报告舞弊成因
        2.1.2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
        2.1.3 财务报告舞弊监管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财务报告舞弊成因
        2.2.2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
        2.2.3 财务报告舞弊监管
    2.3 国内外文献简要评述
    2.4 小结
3 财务报告舞弊基本理论分析
    3.1 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看财务报告舞弊
    3.2 从产权理论看财务报告舞弊
    3.3 财务报告舞弊的博弈论观点
        3.3.1 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博弈论
        3.3.2 财务报告舞弊的博弈论分析
    3.4 “有限理性”
        3.4.1 “有限理性”
        3.4.2 “有限理性”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理论分析
    3.5 财务报告舞弊其他理论
        3.5.1 白领犯罪(white-collar crime)理论
        3.5.2 烂苹果理论
        3.5.3 财务报告舞弊的外部性理论
    3.6 小结
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
    4.1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主要手段
        4.1.1 虚构经济业务或交易事项
        4.1.2 通过虚拟资产,隐藏债务增加所有者权益
        4.1.3 使用关联交易
        4.1.4 运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
        4.1.5 利用时间差异舞弊
        4.1.6 掩盖重大交易事项
        4.1.7 利用非经营性交易舞弊
    4.2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
        4.2.1 关注审计风险较大的会计账户
        4.2.2 从外部观察财务报告舞弊
        4.2.3 从报表勾稽关系看舞弊行为
        4.2.4 异常指标波动预警
        4.2.5 关联交易剔除法
    4.3 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模型
        4.3.1 单变量分析法
        4.3.2 多变量分析法
        4.3.3 线性概率模型
        4.3.4 递归分割分析
        4.3.5 专家系统
        4.3.6 神经网络模型
        4.3.7 逻辑回归模型
        4.3.8 其他理论与方法
    4.4 小结
5 财务报告舞弊识别实证分析
    5.1 模型简析与选择
    5.2 变量选择研究
        5.2.1 舞弊动机指标
        5.2.2 控制环境的指标
        5.2.3 确定变量
    5.3 美国样本结果
        5.3.1 样本选择
        5.3.2 数据分析和实证结果
    5.4 中国样本结果
        5.4.1 样本的选择
        5.4.2 描述性统计
        5.4.3 单因素分析
        5.4.4 多变量分析
    5.5 中美比较和结论
        5.5.1 中美数据分析结果归纳分析
        5.5.2 结论及启示
        5.5.3 其他国家财务报告舞弊案例
    5.6 小结
6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分析
    6.1 利益驱动是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根本原因
        6.1.1 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
        6.1.2 中介机构的利益驱动
        6.1.3 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
    6.2 股权融资偏好是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催化剂
        6.2.1 我国证券市场特殊融资制度
        6.2.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6.3 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
        6.3.1 制度因素
        6.3.2 道德因素
    6.4 本章小结
7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监管研究
    7.1 基于博弈主体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模型
        7.1.1 公司治理概念
        7.1.2 公司治理在财务报告舞弊监督防范中的作用
    7.2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监管政策研究
    7.3 中国上市公司监管环境
        7.3.1 关注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环境变化
        7.3.2 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7.4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策略分析
        7.4.1 中美证券监管措施差异比较
        7.4.2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
        7.4.3 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7.4.4 完善关联交易监管,防止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7.4.5 借鉴国外经验,细化会计准则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7.4.6 建立健全证券评级制度
    7.5 小结
8 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结论和局限性
    8.1 本文的研究意义
    8.2 主要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8.3 本文研究局限性
附录:财务报告舞弊识别中美样本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4)上市公司担保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担保的涵义及功能
    2.2 担保财务风险的涵义
    2.3 担保财务风险形成的经济学原理
    2.4 财务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
3 我国上市公司担保与财务风险评价的现状分析
    3.1 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现状
    3.2 担保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3.3 上市公司担保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现状
4 上市公司担保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财务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财务风险衡量
5 上市公司担保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应用
    5.1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5.2 指标权重赋值
    5.3 担保财务风险评价
    5.4 结论及验证
6 担保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有效性提升的管理建议
    6.1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6.2 高管层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6.3 担保风险紧急处理机制的建立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1.2.2 国内文献
    1.3 文献评述
    1.4 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内容框架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定义解释
    2.1 审计质量的内涵
        2.1.1 审计质量的含义
        2.1.2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2.2 审计质量的经济学解释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声誉理论
        2.2.4 保险理论
    2.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2.3.1 审计环境因素
        2.3.2 会计师事务所因素
        2.3.3 被审计单位因素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
        3.1.2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3.1.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
    3.2 研究变量设计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解释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3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3.3.1 样本来源
        3.3.2 样本选取
    3.4 模型的建立
    小结
第4章 实证检验
    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4.1.1 模型整体描述性统计
        4.1.2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描述性统计
        4.1.3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描述性统计
    4.2 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分析
        4.3.1 模型总体回归分析
        4.3.2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4.3.3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4.3.4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本文的局限性
    5.4 未来研究方向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及治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财务舞弊识别理论
        1.2.2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1.2.3 财务舞弊治理理论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财务舞弊概念与特征
    2.1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
        2.1.1 财务舞弊概念
        2.1.2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关系
    2.2 财务舞弊动因
        2.2.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
        2.2.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机会
        2.2.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借口
    2.3 财务舞弊特征
        2.3.1 公司基本特征
        2.3.2 公司治理特征
        2.3.3 关系层面特征
        2.3.4 经营层面特征
        2.3.5 外部审计特征
        2.3.6 舞弊行为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财务舞弊手段与识别
    3.1 财务舞弊手段
        3.1.1 利用会计政策
        3.1.2 利用会计估计
        3.1.3 利用资产创新与重组
        3.1.4 利用关联交易
        3.1.5 利用销售业务
        3.1.6 利用地方政府援助
    3.2 财务舞弊识别
        3.2.1 营运能力
        3.2.2 财务状况
        3.2.3 盈利能力
        3.2.4 成长速度
        3.2.5 盈利质量
        3.2.6 关联交易度
        3.2.7 内部治理结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财务舞弊识别模型的构建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择
        4.1.2 数据来源
    4.2 研究假设和变量设计
        4.2.1 研究假设
        4.2.2 变量设计
    4.3 样本特征描述
        4.3.1 配对样本规模检验
        4.3.2 舞弊样本特征
    4.4 模型的选择
    4.5 检验结果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2 模型的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财务舞弊治理策略
    5.1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5.1.1 完善股东大会内部治理机制
        5.1.2 完善董事会内部治理机制
        5.1.3 完善监事会内部治理机制
        5.1.4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5.2 强化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5.2.1 完善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建设
        5.2.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2.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5.2.4 强化证监会的监管职能
        5.2.5 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
    5.3 大力开展综合治理
        5.3.1 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
        5.3.2 增强投资者的投资判别水平
        5.3.3 建立财务舞弊风险准备金制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7)预算软约束、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审计定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格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
2 文献综述与评述
    2.1 审计定价文献综述
    2.2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文献综述
    2.3 文献评述
3 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相关分析
    3.1 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演变历程
    3.2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收益以及损失分析
4 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4.1 我国企业预算软约束制度背景分析
    4.2 我国审计师法律责任环境分析
    4.3 研究假设
5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5.1 样本选取
    5.2 变量定义
    5.3 描述性统计
    5.4 相关性分析
    5.5 实证结果及分析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与贡献
    6.2 本文局限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财务真实性指数构建及中国上市公司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司财务综合评价研究
        1.2.2 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1.2.3 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1.2.4 公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1.2.5 公司财务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2章 公司财务真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2.1 现金流理论
        2.1.1 现金流的性质与作用
        2.1.2 自由现金流的性质与作用
    2.2 行为金融理论
    2.3 信号理论
第3章 公司财务真实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财务真实性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3.2 财务真实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2.1 基于现金流理论的显性财务指标设计
        3.2.2 基于行为金融原理的隐性财务指标设计
        3.2.3 基于信号理论的预警信号指标设计
    3.3 财务真实性评价指标体系与传统评价体系的比较
    3.4 定性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第4章 公司财务真实性指数的构建
    4.1 财务真实性指数的构建
        4.1.1 专家调查法的应用
        4.1.2 层次分析法原理与应用
        4.1.3 财务真实性指数的构建步骤
    4.2 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4.2.2 综合指数法
        4.2.3 主成分分析法
第5章 公司财务真实性指数的检验
    5.1 财务真实性指数的检验——以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5.1.2 模型计算与分析检验
    5.2 财务真实性指数的检验——以市场数据为样本
        5.2.1 样本选择
        5.2.2 单因素回归分析
        5.2.3 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6章 基于财务真实性指数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价
    6.1 上市公司财务综合状况分析
        6.1.1 基本统计分析
        6.1.2 前10名与后10名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6.1.3 1998年以前上市的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6.2 案例分析
        6.2.1 盐湖钾肥财务状况分析
        6.2.2 银广夏财务状况分析
第7章 基于财务真实性指数的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
    7.1 应计制与现金制盈利指标的检验
        7.1.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择
        7.1.2 模型构建
        7.1.3 样本选取
        7.1.4 分析与检验
    7.2 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
        7.2.1 公司盈利特征及趋势评价
        7.2.2 公司盈利的现金保障度评价
    7.3 案例分析:唐山陶瓷的盈利质量分析
第8章 基于财务真实性指数的公司动态财务预警研究
    8.1 基于财务真实性指数的动态财务预警系统构建
        8.1.1 设计原则
        8.1.2 动态财务预警系统的设计与管理
    8.2 财务困境阀值的确定与检验
        8.2.1 研究方法
        8.2.2 样本选择
        8.2.3 样本T检验
        8.2.4 阀值计算与分析
    8.3 案例分析:动态财务预警系统在兴业聚酯公司中的应用研究
第9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9)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特殊性(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及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假设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企业失败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企业失败定义的各类观点
    第二节 关于企业失败的不同理论解释
        一、基于代理框架下的企业失败理论
        二、新古典资本结构框架下的破产理论模型
        三、企业失败路径及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节 企业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文献评述
第三章 现象描述: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征分析与风险警示
        一、上市公司失败的行业分布特征及行业风险警示
        二、上市公司失败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区域风险警示
        三、上市公司失败的资产规模分布特征及规模风险警示
        四、上市公司失败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年度风险警示
        五、失败上市公司的存续时间分布特征及风险警示
    第三节 案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失败的路径分析及其财务特征
        一、我国上市公司失败的路径分析
        二、上市公司失败的财务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外部因素
    第一节 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外部因素及其描述
        一、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一般外部因素
        二、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别外因——制度性缺陷
    第二节 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说明
        二、模型设定
        三、协整检验
        四、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内部因素
    第一节 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内部因素及其描述
        一、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一般内部因素
        二、影响上市公司失败的特别内因——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
    第二节 实证检验与分析:上市公司失败的财务识别
        一、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二、基本分析模型
        三、模型的实证结果与检验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分析: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上市公司失败
        一、研究假设
        二、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三、描述性统计
        四、指标的显着性检验
        五、指标的相关性检验
        六、实证过程及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市公司失败特殊性产生的根源: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与公司失败
        一、上市公司资源价值形成的经济学解释
        二、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过度高估与公司失败
    第二节 上市公司价值过度高估的原因
        一、上市资源短缺:资本市场定位不当及资格管制导致
        二、融资渠道单调:股权融资偏好
        三、市场管制漏洞:放大的“隧道效应”
        四、急功近利:政府绩效的需求和体现
第七章 上市公司失败的综合治理对策
    一、基于政府层面的治理对策
    二、基于上市公司层面的治理对策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一、主要结论
        二、本文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进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1:样本案例代码及样本案例失败路径调查(第三章)
    附录2:样本公司(第四章、第五章)
    附录3:相关系数矩阵(T-2年,T-3年,第五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研究 ——基于我国股票全流通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范围界定
        1.2.1 上市公司的界定
        1.2.2 股票市场分类
        1.2.3 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研究结构、方法和创新点
        1.4.1 论文的研究结构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3章 会计监管的理论基础
    3.1 规制经济学理论
    3.2 产权经济学理论
    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4 有限理性理论
    3.5 博弈论
    3.6 法学理论
    3.7 政治学理论
    3.8 激励相容理论与机制设计原理
    3.9 公共产品理论
第4章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涵义及其国际借鉴
    4.1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溯源
        4.1.1 股权分置环境的产生
        4.1.2 股票全流通环境的产生
    4.2 全流通环境下的我国股票市场特征
    4.3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涵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4.3.1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涵义
        4.3.2 相关概念辨析
    4.4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的国际借鉴
        4.4.1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
        4.4.2 英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
        4.4.3 日本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
第5章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构建
    5.1 全流通环境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目标
        5.1.1 会计监管目标
        5.1.2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目标
    5.2 全流通环境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主体
        5.2.1 会计监管主体分类
        5.2.2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主体
    5.3 全流通环境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客体
        5.3.1 上市公司
        5.3.2 相关会计人员
        5.3.3 股票市场参与者的会计行为
    5.4 全流通环境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手段
        5.4.1 相关法律规范体系
        5.4.2 相关程序、方法
        5.4.3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手段
    5.5 我国现行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适应性
        5.5.1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特征
        5.5.2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成本
第6章 上市公司主要会计监管客体分析
    6.1 上市公司股东的效用函数与行为嬗变
        6.1.1 上市公司股东类型分析
        6.1.2 控股股东的效用函数与行为嬗变
        6.1.3 非控股股东的效用函数与行为嬗变
    6.2 对上市公司股东的会计监管
        6.2.1 对上市公司股东会计监管的原因
        6.2.2 对上市公司股东会计监管的措施
    6.3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行为嬗变
    6.4 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会计监管
第7章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时间窗口选择
    7.1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时间窗口选择:融资时
        7.1.1 上市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
        7.1.2 上市公司融资时存在的问题
    7.2 上市公司融资时的会计监管
        7.2.1 上市公司融资时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7.2.2 上市公司融资时关联交易的会计监管
        7.2.3 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会计监管
        7.2.4 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动监管
        7.2.5 对中介机构的会计监管
    7.3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时间窗口选择:资产重组时
        7.3.1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动因
        7.3.2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主要方式
        7.3.3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时存在的问题
    7.4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时的会计监管
        7.4.1 对上市公司投机性资产重组的会计监管
        7.4.2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时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7.4.3 建立证券业民事损害的赔偿制度
        7.4.4 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7.4.5 构建上市公司收购综合监管体系
    7.5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时间窗口选择:股权激励时
        7.5.1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7.5.2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内容
        7.5.3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存在的问题
    7.6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的会计监管
        7.6.1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7.6.2 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
        7.6.3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的内部监管
    7.7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时间窗口选择:财务异常时
        7.7.1 上市公司财务异常的主要表现形式
        7.7.2 上市公司财务异常的指标判定
    7.8 上市公司财务异常时的会计监管
        7.8.1 合理界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操纵
        7.8.2 上市公司财务异常时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第8章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优化
    8.1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权责配置优化
        8.1.1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权责配置原则
        8.1.2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权责配置优化
        8.1.3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信息共享制度
    8.2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优化
        8.2.1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优化的原则
        8.2.2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机制优化的措施
    8.3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优化
        8.3.1 上市公司主要会计监管模式及其分析
        8.3.2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的影响因素
        8.3.3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优化的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透视啤酒花财务报表中的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其他综合收益及其重分类研究[D]. 姚燕.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6)
  • [2]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分类及预测研究[D]. 王凡凡. 东北大学, 2015(01)
  • [3]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D]. 卢涛.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4]上市公司担保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 邱化齐. 山东大学, 2013(11)
  • [5]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 崔丽艳. 山东财经大学, 2013(09)
  • [6]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及治理策略研究[D]. 万东敏.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 [7]预算软约束、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审计定价[D]. 王越. 暨南大学, 2011(10)
  • [8]财务真实性指数构建及中国上市公司综合评价研究[D]. 蒋波. 中南大学, 2010(11)
  • [9]中国上市公司失败: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特殊性[D]. 朱相平. 山东大学, 2009(05)
  • [10]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研究 ——基于我国股票全流通环境[D]. 姜明. 天津财经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啤酒花财务报表中的风险观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