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优质新组合Ⅱ优131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杂交水稻优质新组合Ⅱ优131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一、优质杂交稻新组合Ⅱ优131高产栽培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翁国华,郭灵灵,何花榕,张丹,张水金[1](2011)在《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从科技队伍的建设、高新技术的跨越、科研平台的完善、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概述了"十五"、"十一五"以来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稻作科研发展的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水稻所水稻科技的发展趋势,水稻科研的研究路线,以进一步保持水稻所稻作科技持续健康的发展,确保福建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魏雪娇,方加海,王来春[2](2011)在《杂交早稻新组合鄱优364》文中研究指明鄱优364是江西农业大学用鄱1A与R364配组育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好等特点,于2010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鄱优364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李晏军[3](2010)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文中认为杂交水稻作为一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一直领先世界已近50年,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对中国,同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虽相对较晚,却在中国极端艰辛的环境中诞生,这与中国当时社会的技术需要的强大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爆发的大饥荒,又一次夺走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稳定与存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致力于选育水稻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为理顺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脉络,文章回顾了中国五十年代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概况,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起做好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准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全国科研大协作之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创新,不断攻克了三系配套关、良种选育关和制种关,使三系杂交籼稻在全国迅速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三系法育种研究还在上升阶段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两系稻研究。水稻温光敏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温光敏不育系的育成,让两系法育种从科学设想成为现实。两系法育种从国家“863”科研立项到研究成功,历时也是近十年,同样是众多科研单位科研协作的结果。两系法育种从育种技术思路上由繁到简,成本大大降低,从高产目标向高产、优质、多抗综合目标转变。与三系法育种相比,两系法育种具有了明显的优越性,中国的稻作技术与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提出,不仅是杂交水稻技术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的稻作发展需要。超级稻育种的方法也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等现代高新技术统一了起来,育种理念也从“高产优质多抗”向“绿色环保”理念转变。计划运作已历时15年,每个阶段的育种目标都如期实现。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必然以其杰出的成就,为解决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节节推进,一直保持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到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学科逐步建立。杂交水稻技术范式是支起整个学科的灵魂,“袁隆平思路”成为杂交水稻技术范式公认的理论基础,众多的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方法是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的基本内容,其范式的形成是在科研实践中由外在信息不断作用于科研系统,通过系统内科研人员的吸收、交流、创造与传播逐步形成的。在杂交水稻科研系统内部,有了共同的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科研目标以及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权威等。与其他学科的形成一样,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同样也经历了朦胧意识期、自觉认识期、整体把握期和综合发展期四个阶段。杂交水稻学科在中国发展近半个世纪,从其理论构架、学术队伍、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等方面都已经进入综合发展。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发展是杂交水稻学科发展的核心,其科研队伍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上下承继、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科研机构从国家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断壮大,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一个能出成果、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研究领域,在科研激励方面,杂交水稻科研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从社会地位、科研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都给予这个科研团队以最大的关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杂交水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并不很高,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来看,前期推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行政手段实现的,国家粮食政策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到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80年代初期,成果推广与技术创新是同步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推广成绩显着,杂交水稻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增产增收;从9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产业化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转变,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并趋于稳定;超级稻的推广模式已臻成熟,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必将杂交水稻产业化推上一个崭新阶段。从整体上来看,杂交水稻的推广阶段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发展阶段、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阶段、完全市场化产业模式发展阶段,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科研与企业体系分离、市场经营无序、种子区域封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利用市场机制良性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的融合、打通产业化环节、加强整治市场、把好种子市场准入标准、宏观调控全局、改善供求平衡外,还需要面向“WTO”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杂交水稻技术成果产业化融入国际化轨道,加速产业化发展。杂交水稻从1980年第一次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开始走出国门,到现今已有8个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已经超300万公顷。中国作为杂交水稻的策源地,为国际培训了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策划召开了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产区,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主要推广的区域,目前在亚洲的推广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都已经大面积种植中国杂交水稻。非洲有着水稻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但其稻作水平却很低,大量的稻米需要进口。近几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试种增产效果显着,各国政府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应该存在较大的推广潜力。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受到世界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将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但杂交水稻技术却已领跑世界近半个世纪,并还将继续领先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发明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诞生绝非偶然,从技术的发明到技术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发展中国技术,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技术国情,选择适应本国条件又能取得最大成效的技术,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用社会的发展来带动技术的发展,孕育出更多土生土长的像杂交水稻技术一样的原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中国科技振兴。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功享誉世界。他科学研究的风格带动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一批人,成就了杂交水稻科学事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科学精神的主音。其科学风格的形成既有他对水稻特有的洞察力、自身个性等Taste"的直接作用,也是杂交水稻科研实践的直接塑造。其超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始终贯穿于其科学实践中的创新品质构成了袁隆平科学风格的主要内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已经惠及全球,他的科学风格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科技人。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包括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三系法配套理论及技术规范的构建,建立了杂交水稻“从三系、两系到一系”育种理论的战略构想,提出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一整套理论和技术路线并创新了核心种子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研究袁隆平个人为国家创造的经济价值那是难以计算,获得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文章采用有限的对照数据来论述基本问题。

陈蓉[4](2020)在《水稻恢复系雅恢2117抗瘟基因初探及其组合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水稻生产与稻米消费大国,据统计,65%的民众以稻米作为他们的主食,可见水稻产量对国家稳定发展与民众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满足于吃饱,而对味蕾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稻米的品质受到了广泛关注,稻瘟病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所以我国水稻育种的主要攻关目标选育高产、优质和抗病水稻新品种。雅恢2117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病害课题组选育出的籼型恢复系,为充分发掘其利用价值,本文对雅恢2117及其系列组合的稻瘟病抗性、品质、农艺性状等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雅恢2117主要特征特性三系杂交稻籼型恢复系雅恢2117,全生育期约151 d,播抽期约120 d,株高119.9 cm,千粒重27.3 g,结实率达90.3%,米粒粒长6.2 mm,整精米率56.0%,垩白度1.8%,外观米质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2级。(2)雅恢2117抗瘟性测定经三年田间抗瘟性鉴定结果表明,雅恢2117叶瘟1级、穗颈瘟0级,表现抗叶瘟、高抗穗颈瘟。室内抗谱测定结果表明:雅恢2117对喷雾接种的5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抗病频率达到100.0%,抗谱宽。(3)雅恢2117抗瘟基因初探对雅恢2117与丽江新团黑谷(LTH)分别接种稻瘟病菌混合单孢菌株,通过RT-PCR分析,发现Pid2、Pi5-1、Pi5-2、Pi25、Pia在雅恢2117中表达量较高,Pi36、Pigm、Pb1、Pib在雅恢2117中表达量较弱。对比分析发现,Pi5-1、Pi5-2、Pi25、Pia-RGA5在两者表达量上存在差异性表达。其中Pid2、Pi36、Pita、Pia-RGA4在感病对照LTH中也有表达,前人研究结果表明Pib、Pia-RGA5、Pi5对四川稻瘟病菌群体的抗病频率低,在四川地区已经丧失抗性。因此推测Pi25、Pigm、Pb1参与到了雅恢2117抗瘟过程中,Pi25可能是雅恢2117的主效抗稻瘟病基因。(4)雅恢2117优势组合筛选中籼迟熟型组合CR2(川种3A/雅恢2117)、CR3(忠香A/雅恢2117)、CR4(川608A/雅恢2117)、CR5(川康606A/雅恢2117)、CR7(荃9311A/雅恢2117)、CR8(蓉7A/雅恢2117)、CR9(雅7A/雅恢2117)和中籼中熟型组合CR15(泰丰A/雅恢21117)、CR16(荃香9A/雅恢2117)、CR17(瑞68A/雅恢2117)已经审定或即将审定,其竞争优势明显,其中:CR2亩产669.41 kg,较对照增幅达到5.42%,米质外观评价等级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3级,中抗叶瘟,高抗穗颈瘟,高抗稻曲病,室内接菌抗病频率达到100.0%;CR16亩产685.44 kg,较对照增幅达到12.90%,米质外观评价等级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2级,中抗叶瘟,高抗穗颈瘟,抗稻曲病,室内接菌抗病频率达到92.7%,而以这10个组合为标准对以雅恢2117为父本测配的其余新组合进行筛选。中籼迟熟型组合:CR6(圳18A/雅恢2117)、CR11(和620S/雅恢2117)、CR13(隆科638S/雅恢2117)、CR14(深08S/雅恢2117)、CR20(野香A/雅恢2117)、CR21(7096A/雅恢2117)、CR22(7208A/雅恢2117)、CR23(贡237A/雅恢2117)、CR29(国豪1A/雅恢2117)、CR36(雅康2A/雅恢2117)表现突出,其中CR23亩产693.29 kg,较对照产量增幅最大,达到9.18%,米质外观评价等级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2级,抗稻曲病;CR22亩产639.21 kg,较对照产量增幅最大,达到0.66%,米质外观评价等级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1级,高抗稻曲病。中籼中熟型组合CR18(广8A/雅恢2117)、CR19(雅康3A/雅恢2117)、CR37(和283A/雅恢2117)、CR38(雅康1A/雅恢2117)表现突出,其中CR19亩产661.06 kg,较对照产量增幅达到8.93%,米质外观评价等级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2级,高抗稻曲病。中籼早熟型组合CR49(早香A/雅恢2117)与CR50(乐599A/雅恢2117)产量较对照增幅均达到9.00%以上,米质外观评价等级均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3级,高抗稻曲病。以上共16个组合在产量、米质与抗病性上竞争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肖长春[5](2020)在《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饮食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红米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有丰富的硒、铁、锌、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富含原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特殊的功效。然而,现有红米品种产量普遍较低,红米杂交稻亲本农艺性状配合力及育种价值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抗氧化活性成分遗传研究甚少。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辐射诱变技术,经5代系谱选育,获得7个种皮红色性状稳定遗传的恢复系18Rr174、18Rr175、18Rr178、18Rr190、18Rr243、18Rr250和18Rr274。经农艺性状与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创制的7个红米恢复系与对应野生型亲本之间除了种皮颜色发生变异外,在其他农艺性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7个红米恢复系含有的活性成分存在差异,且均高于野生型亲本。同时,除18Rr274外,其余6个红米恢复系的活性成分含量均优于省级审定红米品种“粤红宝”。2、利用上述7个红米恢复系及广东省审定的红米品种“广红3号”为父本,分别与6个三系不育系杂交,按6×8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48个红米杂交组合,对单株产量、生育期等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了糙米长宽比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均具有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其中单株产量最大,达33.72%。7个红米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穗长都优于“广红3号”所配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强。(2)以“天优华占”、“宜优673”和“Ⅱ优3301”为对照,红米恢复系所配组的杂种一代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度降低,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好,糙米率高。11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的对照增产。(3)除了单株产量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受亲本加性和组合间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其中在单株产量上,18Rr174的一般配合力好;而18Rr175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强。(4)总粒数、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而其余11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作用。在播抽天数、株高、单株穗长、千粒重、糙米率等性状上,恢复系的作用大于不育系。在遗传率上,千粒重、糙米率、糙米长、糙米宽、长宽比等性状上的狭义遗传力(h2)均大于90%,但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最小,仅为12.30%,该性状主要受双亲互作(S CA)影响。3、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对48个红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在不同种植季节下(中稻、晚稻)抗氧化活性成分(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以及总黄酮)的遗传效应以及遗传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到遗传主效应控制,其遗传主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72.00%、72.73%、69.80%和61.80%,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花色苷则以显性效应为主。4种活性成分也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27.87%、30.47%、29.74%和37.44%。4种活性成分含量除受基因型影响外,也与种植季节密切相关。(2)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表现正向极显着水平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达30.4%、29.4%、23.8%和18.7%;群体超亲优势达负向极显着水平,分别达-7.0%、-15.7%、-11.2%和-12.0%。合适的种植季节可增强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群体杂种优势。(3)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花色苷成分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小,季节间的变化较为稳定,以其作为指标进行鉴定筛选能够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4、通过分析红米亲本和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以及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可有效预测供试的红米恢复系与杂交组合的育种价值。(1)18Rr174所配组合单株产量高,一般配合力好,并且在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上的遗传主效应大,且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18Rr175所配组的杂交红米优势强,且在4种活性成分上加性效应值最高、受环境影响的变化小。(2)4种活性成分均具正向的超亲优势,且荃9311A×18Rr175和野香A×18Rr178两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对照竞争优势达5%以上,在培育高营养价值的高产功能型红米杂交稻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龚桥[6](2018)在《优质中熟籼稻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对优质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对川华A的高产制种技术进行总结,利用区试资料总结其所配组合川华优32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主要结果如下:一、川华A亲本来源与特征特性:川华A的亲本分别是中浙A群体中发现的可育株ZZB-28-1和优质保持系中间材料丝苗2-7,野败型胞质。主要特征特性研究表明,川华A的播始历期和叶龄与川106A相当;分蘖力较强,细长粒形,谷粒长宽比3.5,千粒重约23g。败育彻底,花粉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花时早而集中,柱头外露率高、活力强。保持系的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米二级。二、用川华A等亲本进行的配合力分析主要结果为:1、一般配合力(GCA)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等9个性状的差异主要受遗传控制。川华A的产量GCA效应值为-3.15;日产量GCA川华A仅次于冈46A;川华A的生育期、有效穗等6个性状的GCA效应值均存在显着差异,可以配组出不同类型的杂交稻新组合;川华A的日产量GCA比较突出。2、特殊配合力(SCA)方面,不同性状在不同材料之间的SCA效应值的差异都明显。川华A所配组合的单株产量、日产量、生育期、着粒密度、穗平着粒数和结实率等6个性状的SCA均列首位,组合川华A/蜀恢527、川华A/成恢3203的日产量SCA效应值居所有组合的前两位。表明川华A的多数性状SCA比较突出。3、在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的F1基因型方差中,GCA方差所占的比重均在50%以上,表明这些性状的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对杂种一代的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生育期等6个性状都是母本的GCA方差所作的贡献大,这些性状以加性遗传为主;但是日产量、单株产量和有效穗这3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双亲的互作效应对杂种一代的日产量、单株产量和有效穗的非加性遗传作用更强。三、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方面,单株产量与日产量极显着正相关,单株产量与有效穗、着粒数和着粒密度正相关;日产量与有效穗、单株产量极显着正相关。四、川华A的配套制种技术方面,制种调差应为父本与不育系同期或比不育系早1-2天;“九二〇”每公顷用量控制在180g-225g(比常规减少15%左右);适时提早收割,避免高温暴晒。在大面积制种试验田中实收测产,平均产量212kg/667㎡。五、所配组合川华优320在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产量8.535t/hm2,比对照增产6.08%;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8.629t/hm2,比对照增产6.5%;区试鉴定为国标二级优质米;表现出熟期较早、优质抗病、丰产稳产等特征。于2018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刘龙钦[7](2016)在《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利用五个不育系(天丰A、谷丰A、宜香1A、圣丰1A、圣丰2A)和5个恢复系(南恢716、南恢125、南恢516、南恢5648、南恢06)杂交,配组了25个组合,对亲本以及杂交组合的一些重要性状(8个农艺性状和9个米质性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包括超亲优势、竞争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以及遗传率等方面,探讨亲本的配合力情况以及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从而为选育丰产、稳定、高抗以及优质的晚籼杂交稻新组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的25个组合中,不同性状的优势表现不一样,在农艺性状中,在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这三个农艺性状表现优异于亲本,且天丰A和谷丰A的杂交新组合的产量表现较优。此外,宜香1A、圣丰1A的杂交新组合在株高上都优于对照Ⅱ优明86(CK)。在米质性状中,母本在这些性状上的表达起重要作用,故在以这些米质性状优异指标为育种目标的话,优先考虑选择母本在这些性状上表达优异的种质资源。其中,以圣丰1A为母本的杂交新组合在米质性状上均表现较优。2.根据杂交新组合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单穗长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与结实率、穗总粒数与结实率这三个性状间呈现极显着相关性。株高与单穗长、千粒重与穗总粒数这两对性状间呈现显着正相关,而其他性状间相关性不显着。此外,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等这七个性状均表现正相关性,但均不显着。对于其杂种一代的单株产量的作用表现为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3.根据优势分析,不同性状的超亲优势表现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组合中的超亲优势表现也不一致。不同性状所表现的竞争优势不同,同一性状不同组合间所表现的竞争优势也不相同。它们的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性状表现都比亲本优异。此外,南恢125和南恢5648所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的个数较多,且谷丰A/恢125的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表现较优。4.根据配合力的分析,无论在农艺性状上还是米质性状上,均表现突出,同一种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的方差均大于该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的方差,这说明一般配合力在这些性状上的表现作用比特殊配合力的作用影响更大。同一个组合在不同性状之间、同一个性状在不同组合之间的特殊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育系(天丰A、谷丰A、和圣丰2A)和恢复系(南恢125、南恢5648、南恢716)在这八个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在株高、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这些性状上起主导作用,而父本在单穗长、单株产量、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这些性状上起重要作用。母本以圣丰2A和父本以南恢125、南恢5648、南恢716在这九个米质性状中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来说表现较好,尤其是米质口感及外观上表现较优,可以作为理想的亲本选择。5.根据遗传率的分析,在农艺性状上,株高、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这些性状的表现,受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很容易通过对亲本的筛选来获得所期望的后代。在米质性状上,在长宽比、糙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这些性状上受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很容易通过对亲本的筛选来获得所期望的后代。

二、优质杂交稻新组合Ⅱ优131高产栽培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杂交稻新组合Ⅱ优131高产栽培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队伍进一步优化
2 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
    2.1 三系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2.2 二系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2.3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2.4 生物技术育种
    2.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2.6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2.7 优质稻选育
3 科研平台建设明显改善
4 取得了丰硕成果
5 科研成果效益显着
6 科研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
7 科研理论进一步提高
8 服务三农成效凸显
9 展望

(2)杂交早稻新组合鄱优364(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2 产量表现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3.2 生育期
    3.3 抗 性
    3.4 米 质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早播, 培育壮秧
    4.2 适龄早栽, 合理密植
    4.3 肥水管理
    4.4 病虫防治
5 制种技术要点
    5.1 播 种
    5.2 移 栽
    5.3 肥水管理
    5.4 喷施“九二○”
    5.5 加强病虫防治
    5.6 产 量

(3)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一)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分时段的发展研究的着述
        (二) 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着述
        (三)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文献着述
        (四) 关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及其技术推广的文献着述
        (五) 关于对袁隆平的研究
        (六) 关于各类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历史文献法
        (二) 历史逻辑法
        (三) 统计分析法
        (四) 实地调查访谈法
    五、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1.1 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概况
        1.2 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三系配套技术
        2.1 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2.2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2.3 三系配套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两系配套技术
        3.1 温光敏核不育研究概况
        3.2 两系法制种程序及其优越性
    第四节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4.1 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4.2 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4.3 超级稻选育概况
        4.4 绿色超级稻——水稻育种新概念
第二章 中国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学科队伍的发展与科研激励
        1.1 两院院十是学术团队的核心力量
        1.2 从科研协作中成长起来的学术中坚
        1.3 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育种专家
        1.4 快速成长的中青年学者
        1.5 科研激励
    第二节 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
        2.1 从课题组到协作组
        2.2 从省级研究机构到国家研究中心
        2.3 分中心机构的建立
        2.4 其他科研机构概况
    第三节 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
        3.1 第一阶段:朦胧意识期
        3.2 第二阶段:自觉认识期
        3.3 第三阶段:整体把握期
        3.4 第四阶段:综合发展期
第三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第一节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
        1.1 在试验、示范中积累经验
        1.2 在徘徊调整中稳妥发展
        1.3 在体系完善中全面推广
        1.4 在模式转变中稳定发展
        1.5 超级稻推广
    第二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进程
        2.1 指令性计划发展时期
        2.2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时期
        2.3 市场化产业模式全面发展时期
        2.4 杂交种子繁制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解决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融合
        3.2 解决经营无序状态,保证杂交种子质量
        3.3 打破种子区域封锁,宏观调控供求失衡
        3.4 发挥技术领先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第四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的推广
    第一节 技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1.1 与国际水稻所(IRRI)的合作研究与启示
        1.2 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
        1.3 国际培训概况
    第二节 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
        2.1 对美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
        2.2 与印度的技术合作开发
        2.3 与印度尼西亚的技术合作开发
        2.4 与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初步合作
    第三节 技术贸易与边境贸易
        3.1 对越南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3.2 对菲律宾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第四节 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
        4.1 对巴基斯坦的技术支持
        4.2 对缅甸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3 对孟加拉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4.4 对非洲大陆的技术援助
第五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明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需要的动因分析
        1.1 政治需要的推动
        1.2 经济需要的推动
    第二节 文化动因与饥饿启迪
        2.1 悠久的稻作历史
        2.2 传统文化的动因
        2.3 饥饿的启迪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3.1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3.2 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激励
        3.3 科研大协作的制度创新
    第四节 技术发明的内在动因
        4.1 无性杂交的尝试
        4.2 “人工去雄”方法的瓶颈
        4.3 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困惑
        4.4 远缘杂交方面的探索
第六章 “杂交水稻之父”的主要贡献
    第一节 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1 对自然的感悟力是袁隆平科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1.2 个性心理是成就袁隆平科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1.3 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直接塑造了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1.4 创新意识是袁隆平科研创新的逻辑起点
        1.5 科研实践是袁隆平科学风格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
        2.1 三系配套理论及其技术规范的构建
        2.2 完整地提出了“袁隆平思路”
        2.3 构建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
        2.4 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
    第三节 在科研方法上的主要贡献
        3.1 在科研实践中强化了观察和实验作用
        3.2 在技术创新中对逐步逼近法的运用
        3.3 在技术思路上的突破与类比联想法的妙用
        3.4 在科研实践中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把握
    第四节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 巨大的经济效益
        4.2 显着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一) 专着类
    (二) 论文类
    (三) 学位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立项
致谢

(4)水稻恢复系雅恢2117抗瘟基因初探及其组合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杂交水稻
        1.1.1 杂种优势的发现与利用
        1.1.2 我国三系、两系杂交稻的发展过程
        1.1.3 三系、两系杂交稻的比较
        1.1.4 我国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
    1.2 稻瘟病
        1.2.1 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1.2.2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
        1.2.3 稻瘟病的防治
        1.2.4 抗瘟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3 稻曲病
        1.3.1 稻曲病的发生与危害
        1.3.2 稻曲病菌
        1.3.3 稻曲病的侵染过程
        1.3.4 稻曲病的防治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抗谱测定所用菌株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验试剂
        2.1.5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雅恢2117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2.2.2 雅恢2117米质外观考察
        2.2.3 雅恢2117抗病性鉴定
        2.2.4 雅恢2117优势组合筛选
3.结果与分析
    3.1 雅恢2117主要农艺性状与米质外观评价
    3.2 雅恢2117抗病性鉴定
        3.2.1 雅恢2117田间稻瘟病抗性鉴定
        3.2.2 雅恢2117室内稻瘟病菌抗谱测定
        3.2.3 雅恢2117抗瘟基因型分析
        3.2.4 雅恢2117田间稻曲病抗性鉴定
    3.3 雅恢2117新组合特征特性
        3.3.1 50个雅恢2117新组合农艺性状评价
        3.3.2 50个雅恢2117新组合米质外观评价
        3.3.3 50个雅恢2117新组合田间稻曲病抗性鉴定
        3.3.4 10个雅恢2117组合的抗瘟性测定
4.结论与讨论
    4.1 雅恢2117特征特性
    4.2 雅恢2117抗瘟基因型分析
    4.3 雅恢2117新组合筛选
        4.3.1 抗病优质高产水稻新组合选育的重要性
        4.3.2 雅恢2117优势组合筛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5)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红米水稻研究进展
        1.1 红米水稻新品种选育
        1.2 红米水稻的营养品质
        1.3 红米水稻的生理功能研究
        1.4 红米水稻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
        1.5 红米水稻种皮色素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1.6 红米水稻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
        1.6.1 多酚
        1.6.2 类黄酮
        1.6.3 原花青素
        1.6.4 花色苷
    2 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2.1 水稻辐射育种
        2.2 水稻辐射的多基因突变
        2.3 水稻辐射的单基因突变
    3 有色稻杂种优势和活性成分遗传效应
        3.1 有色稻杂种优势利用
        3.2 有色稻活性成分遗传效应分析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一章 辐射诱变创制优异红米种质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米恢复系的选育技术路线
        1.2.2 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1.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恢复系选育过程
        2.2 红米恢复系的农艺性状考察
        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高营养价值的红米恢复系的创制
        3.2 红米恢复系的突变位点分析
        3.3 红米恢复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第二章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2.2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
        2.2.1 中亲优势
        2.2.2 竞争优势
        2.3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2.3.1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
        2.3.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2.3.3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
        2.2.4 主要农艺性状群体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评价
        3.2 配合力分析评价
        3.3 红米杂交稻的筛选鉴定
第三章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3 数据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两种不同季节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表型值分析
        2.2 不同环境下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
        2.2.1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方差
        2.2.2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育种价值分析
        2.2.3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2.2.4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相关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特点
        3.2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3.3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关联性
        3.4 红米恢复系在抗氧化活性成分上的利用价值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优质中熟籼稻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我国水稻育种概况
        1.1 水稻育种历程
        1.2 新形势下对水稻品种的要求
    2 三系杂交稻不育系的选育
        2.1 三系不育系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1.1 野败型不育系
        2.1.2 冈型不育系
        2.1.3 D型不育系
        2.1.4 印尼型不育系
        2.1.5 红莲型不育系
        2.1.6 K型不育系
        2.1.7 88型不育系
        2.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 三系杂交水稻配合力的研究概况
        3.1 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
        3.2 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3.3 杂交水稻主要品质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4 杂交稻的稻米品质研究进展
        4.1 影响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因素
        4.2 优质稻米的需求现状
        4.3 杂交水稻品质改良的目标及途径
        4.4 稻米品质与种植环境的研究
    5 水稻抽穗期的遗传研究进展
        5.1 影响水稻抽穗期的因素
        5.1.1 环境因素
        5.1.2 遗传因素
        5.2 水稻日产量与抽穗期的关系
    6 研究意义与开题设想
第二章 野败型优质不育系川华 A 的选育及分析
    1 川华A的选育过程
        1.1 育种思路及方法
        1.2 亲本材料的来源
        1.3 选育过程
    2 川华 A 的特征特性比较分析
        2.1 试验材料及田间试验
        2.2 分析内容及方法
        2.2.1 株叶型及穗部特征特性调查
        2.2.2 育性鉴定及套袋自交结实率观察
        2.2.3 生育期和主茎叶龄调查
        2.2.4 抽穗动态和开花习性调查
        2.2.5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状态考察
        2.2.6 柱头生活力测定
        2.2.7 川华A的稻米品质分析
        2.2.8 川华A所配组合抽穗期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川华A的主要特征特性
        3.1.1 形态特征特性
        3.1.2 育性鉴定
        3.1.3 抽穗动态与花时习性调查
        3.1.4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率
        3.1.5 柱头生活力测定
        3.1.6 稻米品质分析
        3.2 生育期特性
        3.2.1 川华A生育期特性
        3.2.2 所配组合抽穗期比较
第三章 川华A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1 川华 A 的配合力分析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性状调查项目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
        2.2 川华A不育系配合力分析
        2.2.1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分析
        2.2.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2.2.3 特殊配合力分析
        2.2.4 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参数估算
        2.2.5 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川华A的应用研究
    1 川华优320 高效制种技术体系
        1.1 亲本特征特性
        1.2 制种技术体系
        1.2.1 制种田选择及隔离要求
        1.2.2 适当缩小父母本播差期
        1.2.3 培育壮秧,合理密植
        1.2.4 田间管理
        1.2.5 花期预测与调节
        1.2.6 适量喷施赤霉素
        1.2.7 赶粉、去杂、收贮
    2 川华优 320 区试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2.1 产量结果比较分析
        2.2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2.3 稻米品质结果
        2.4 稻瘟病抗性结果
        2.5 生产试验结果
        2.6 川华优 320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讨论
    1 川华A的选育方法及思路
    2 川华A的配组
    3 三系不育系选育的方向
附表1 各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等的表现
附表2 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SCA)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7)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晚籼杂交水稻的研究概况
        1.1 杂交水稻的发展
        1.2 晚籼杂交稻的研究现状
        1.3 晚籼杂交水稻亲本的选育
        1.4 晚籼杂交水稻的应用
    2 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研究概况
        2.1 农艺性状的研究
        2.2 稻米品质的研究
    3 杂交水稻的配合力与遗传力的研究概况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数量遗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剂药品
        1.1.3 试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农艺性状的测定
        1.2.2 品质性状的测定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分析
        2.1.1 晚籼杂交水稻的亲本及其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分析
        2.1.2 晚籼杂交水稻的各农艺性状间的简单的相关性分析
        2.1.3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一代的超亲优势的分析
        2.1.4 晚籼杂交水稻的竞争优势分析
        2.1.4.1 晚籼杂交水稻的不同的杂种一代组合的平均竞争优势
        2.1.4.2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一代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
        2.2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2.2.1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一代8个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2.2.2 晚籼杂交水稻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2.2.2.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
        2.2.2.2 晚籼杂交水稻的恢复系及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与其表型值的相关分析
        2.2.2.3 晚籼杂交水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其平均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2.2.3 晚籼杂交水稻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2.2.4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的遗传方差与群体配合力方差
        2.2.5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率估计
        2.3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
        2.3.1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的九个米质性状表现分析
        2.3.2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九个米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2.3.3 晚籼杂交水稻的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
        2.3.4 晚籼杂交水稻的米质性状的遗传方差与群体配合力方差
        2.3.5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的各米质性状的遗传率估计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优质杂交稻新组合Ⅱ优131高产栽培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回顾与展望[J]. 翁国华,郭灵灵,何花榕,张丹,张水金. 福建稻麦科技, 2011(04)
  • [2]杂交早稻新组合鄱优364[J]. 魏雪娇,方加海,王来春. 杂交水稻, 2011(06)
  • [3]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D]. 李晏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4]水稻恢复系雅恢2117抗瘟基因初探及其组合抗性评价[D]. 陈蓉. 四川农业大学, 2020(01)
  • [5]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D]. 肖长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优质中熟籼稻三系不育系川华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D]. 龚桥.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7]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D]. 刘龙钦.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杂交水稻优质新组合Ⅱ优131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