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三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三育”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蔡昉[1](2021)在《降低“三育成本” 释放生育潜力》文中提出202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部署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以及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这个重要部署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就是把降低生育、养育、教育孩子的成本(即"三育成本"),作为鼓励家庭按照政策要求和自身意愿选择生育孩子数,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着眼,对现实中存在的抬高三育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如何综合施策、

史子禾[2](2021)在《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杨贤江作为我国早期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在长期的教育与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个人卓越的体育思想,不但是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的中国体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为我国当前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以杨贤江的体育思想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杨贤江的原始着述、体育实践活动以及当代研究论着进行全面而客观地梳理、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杨贤江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以及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为理论养料,结合个人丰富的教育和革命实践,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的体育思想。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可主要概括、归纳为四个方面:(1)进行体育本体论研究,对体育的起源、目的、构成要素等方面的探索,是中国体育史上一场认识论的重大革命;(2)在学校体育方面,主张三育并重,首倡“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以运动、卫生和游戏为学校体育的内容,提倡科学、规律的体育方法,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强调和重视课外体育锻炼,批判的继承民族传统体育,并呼吁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视运动会的举办;(3)从学校教育、人生发展和当时的国情出发,看到了进行休闲体育的重要性,主张利用大自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和教育;(4)提出健康生活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体育锻炼和卫生健康两个方面,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各种实际问题。研究认为,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在体育主体上具有广泛性与终身性的特征,在体育实践上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在体育目的上具有教育性和革命性的特征,而体育思想在整体上具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在当时,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对鼓励青年进行体育锻炼、倡导健康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影响了我国早期共产党人树立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体育观的同时,为我国体育元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丰富了我国比较体育与体育史的研究。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杨贤江体育思想发现其存在对竞技体育认识不够全面的历史局限。在新时代,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历久弥新,依旧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通过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可以得到以下四方面的启示:(1)当代体育学科建设要重视对体育的本体以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拒接“拿来主义”;(2)将健康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坚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还要进一步发掘和发挥新时代下体育的德育功能,同时可以通过课外体育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3)我国全民健身的实现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单位组织、街道社区等群众体育实施载体,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4)从教育引领和政府扶持的层面出发,在全社会形成终身体育共识,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韩江雪[3](2021)在《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及其落实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17年9月起,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投入使用,该版本教科书清晰地把握了语文学科所特有的在潜移默化中陶染人格、形塑灵魂的特征,试图将国家与民族的育人要求熔铸于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收获健康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在德、智、美三个层面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其具体体现之一是,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大幅增加了文言文阅读量,传达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态度。然而,我们通过对实际教学情况的考察发现,文言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学生失落和文本失落的双重问题,导致文言文的育人价值无从实现,即学生没有从这一饱含传统文化精神的课程中获取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美感升华的滋养。因此,对文言文的育人价值进行细致考察成为必须,这不仅有利于改进当前和未来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还能促进对语文教科书“定篇”类选文的研究,以及丰富文言文的研究视角和路径。该研究选取统编版本的初中段语文教科书中的全部文言文选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访谈与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课例研究法展开研究。研究共分为两部分,从教科书文选层面进行统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育人价值研究是第一步。其目的是审视与考察当前教科书编写的实际情况,这通过思考不同文选对学生学科素养培育的各方面价值和应然的文言文选文体系建构,继而对实然的文言文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编选的商榷意见,从而完善教科书编写和使用实践来实现。具体研究路径是,笔者首先借鉴文学、语言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资源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情况来创建教科书文选育人价值分析结构的“理想类型”,继而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实际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考察选文在知识、思维、审美和文化方维的价值水平,衡量现实情况与理想层面的差距,提出一些自己的商榷意见。从教学层面进行统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育人价值研究是第二步。通过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选进行育人价值分析,我们已经充分认识了文言文本在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审美陶冶与文化传承方面应发挥的育人价值,并且提出了完善教科书选文的一些商榷意见。这些选文育人价值继而面临着一个如何落实的问题,也即在实际教学中的转换形态与要求的问题,这需要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提出具体要求。文言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范畴,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寻求“理解”,不仅是对于文本的理解,更要在此基础上走向对自我的理解。因此,对文言文育人价值的转化要求应该落实为一种对理解水平的规定,教师、学生和师生双方都应该形成特定的理解状态。在对理想层面的育人价值转化形态进行明确之后,需要对当前一线教学情况进行考察,了解真实课堂中所发生的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并对此现状进行分析,总经有效经验,更多的是诊断问题,借助中西方理论资源提出应对策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已有的文言文教学效果与方法令人不甚满意,学习主体的自由受限,人与文化经典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意义裂痕。鉴于此,我们从千百年来中西方阅读、阐释文学经典的丰富经验中寻求到了一些理论启示,从征实原旨和自由开拓两种价值取向中切入对文言选文的教学思考。就选文的主导教学价值而言,选文可以被分为知识之文、思维之文、审美之文和文化之文。知识之文的教学要旨在于使学生合理积累一定数量的古汉语字音、字形、字义、语法、修辞、文学等知识,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是机械的、单向度的,而是通过掌握古代训诂的基本方法和文学涵泳的巧妙艺术,通过训诂与涵泳的循环进行的。思维之文的教学要旨在于引领学生通过形象、逻辑、辩证等积极思维来理解文言文微言背后的大义,填补文本的空白结构,并对传统价值进行批判与颠覆,促进传统价值的更新与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之文教学要旨在于充分给予学生审美体验的自由,通过调动期待视野、引发认知冲突最终推动学生与作者的审美视域融合。文化之文的教学要旨在于尊重文本的民族历史性,重点把握文章历史语境,尊重古今时间间距,辨明历史文本的当代文化价值。当然,作为汉语言经典作品的文言文选文价值难以束于一隅,往往需要多角度价值钩沉,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灵活选择、调整、改良策略与方法,将前述阅读教学思路进行圆览会通。文言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经典教育,在全球化挑战日益激烈的今天,经典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文言文的育人价值探索关系到国民精神塑造和个体的自我理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包括教育研究者、教科书编写者、学校教师在内的教育人士,乃至整个国家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配合,不断地在民族经典与学生建构价值关联,致力于使其作用于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由。

李艺萌[4](2021)在《清末陈宝泉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1895-1911)》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时段是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期,也是陈宝泉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从1895年到1911年,陈宝泉经历了书院学生、书局编辑、新式学堂教员、留日学生,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等多重身份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逐渐从传统走向近代,从幼稚走向成熟。陈宝泉的国民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教育思想以及筹建师范补习所、教育品陈列馆、劝学所、宣讲所等教育实践对当时国民教育的普及、师范人才的培养、社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清末不仅是陈宝泉教育思想的重要转变期,更是其能够在民初教育界脱颖而出的重要奠基期。随着报刊、书局、新式学堂等新社群媒介的产生,陈宝泉得以真正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思想,并得以融入到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当中,与王寅皆、严修、周学熙等众多知名人士结识。其中严修对陈宝泉的影响最为关键和深远。无论是在天津民立第一小学担任教员时还是到教育行政机构任职时,陈宝泉都得到了严修的重用和提携。此外,陈宝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深受严修的影响,尤其是其师范教育思想和注重实用的教育理念与严修一脉相承。清末时期是中西碰撞、新旧更迭的复杂时代,身处此种时代中的人们,其思想也多呈现出新旧杂糅的特征。由于复杂的时代背景、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中西结合的教育经历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陈宝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呈现出亦新亦旧、新旧杂糅的特征。

李薇[5](2021)在《“三育三全”模式:新文科背景下高职文科类课程思政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为课程思政改革在视野、宗旨、路径三个层面提供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建设性的启示。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以育人育才为中心,构建"三育融合、三全育人"高职文科类课程思政模式,构筑文科类课程思政建设四梁八柱。"三育融合",指德育、智育、美育融合,以价值引导落实立德树人,以技能传授实现立技育人,以审美熏陶达成以美化人,增强课程思政输出力,树立课程思政硬形象;"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线上自学,线下研讨,实践体验"金课体系,突破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限制,打造"时时、处处、人人"育人场域,提高课程思政沟通力,增强课程思政软实力。

王丽娜[6](2021)在《二十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中国传播历史较为漫长,近代以来,随着它们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本文以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时空为经线,以整体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变迁为纬线,考察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传播方式的流变过程,思考二者传播方式差异的原因,着力揭示20世纪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发展不同趋向的内在因素。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时对早期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中国的传入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对比。从俄罗斯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传入我国的背景来看,东正教传入中国无疑与沙俄帝国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扩张相关;而基督新教最初的传入实质上也是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的一部分。第二章从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传入和发展期对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传入背景差异、传播对象、主体、媒介的运用情况进行对比,并对此时期的教堂兴建情况进行整理。哈尔滨的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强烈的政治动荡之中传入、因移民的到来而不断的传播、发展。东正教这个侨民宗教一直以维持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而基督新教在不断的传播自己的福音,他们在传播媒介的选择运用、对象的选择上、主体的呈现差异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第三章论述了20世纪下半叶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衰落后的恢复,及基督新教的逐渐发展。这一时期,哈尔滨所处的复杂的政治环境对二者的传播影响重大,传播主体上,东正教因其政治依附性强,随着政治格局变动,教区归属不断更迭,传播主体原有的优势消失,基督新教主体开始脱离西方差会控制,走向自主、合一,同时外侨的大量外迁,东正教的传播对象流失,基督新教对象却日益增多,致使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在传播媒介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出现了反差。文革后,政策开放,二者逐渐恢复,相比于人数较少的东正教团体,基督新教在哈尔滨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第四章从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神学教义、经典、崇拜对象等内化因素和教阶、教仪、节日等外化因素来分析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传播趋向不同、发展现状不同的内在因素。东正教对教义、仪式、教阶制度所采取的保守性政策,严重影响了东正教的传播。而基督新教以世俗性、普世性着称,教义、仪式、教阶等简洁,神秘性较弱,易于接受理解,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度更强,有利于其发展。虽然东正教对哈尔滨并未产生较大影响,但这些宗教留下独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历史积淀下的多元性文化,仍对哈尔滨发展起到了特殊的影响。

林琳[7](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王海凤[8](2020)在《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日甲午一役后,国人开始转向日本学习,“训育”这一教育名词随之传入中国。嗣后,中华教育界人士对“训育”一词进行了多方阐释,并将其应用于新式学堂,进行了有关训育制度的早期实践。民国成立后,“训育”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下,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教育,致使其时各高等院校在实践层面有关训育的探索,大多各行其是。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随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国民党当局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训育体制,但仅局限于中小学,未涉及高等院校。是故,其时各高校有关训育制度的实践,仍延续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模式。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言行,国民政府开始在专科以上学校正式构建训育制度。其后,无论国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抑或教会高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训育规章法令,从以下三方面推行训育制度:实施“导师制”;成立“训导处”;筹设“三青团分团部”。然而,由于各专科以上学校的具体实情不一,在“训育制度”的实际推行过程中,各校的实施情形有所不同。本选题以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晚清民国时期的档案、报刊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训育”由一个概念发展到一种教育制度的演变进程为线索,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三方面出发,即按照“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实践探索,上升至训育制度的正式建构,来谋篇布局、划分章节。在思想层面,自“训育”一词传入中国后,对其内涵、外延,国人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在介绍西方训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国情,国人形成了自己的训育理论体系。在对训育制度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国人亦在实践层面进行有关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清末“监学官”的设立、“寄宿舍制度”的出现及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皆是有关训育制度的初步实践。民国前期,在训育实践方面,各高等院校仍沿袭了清末的训育范式,直至“五四”之后才有所改变。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因无可资遵循的训育方针,各高等院校的训育组织较为混乱,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导师制”: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引下,各高校开设了“党义课程”。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防止学生受到非三民主义因素的影响,在训育制度的理论指导与实际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国民党政权开始在高等院校构建训育制度,不仅在学制系统中订定了统一的训育方针、训育标准,而且在管理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训育组织机构。训育制度建立后,国民政府为在各高等院校全面推行训育制度,将“导师制”纳入教育教学体制;将“训导处”加入行政管理体制;将“三青团”植入高校组织机制。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此三大举措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各自的“本职”功能,为抗战救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随着国民党势力的介入,三大举措的“本职”功能发生变质,“党化”与“政治化”现象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一党专政”下的任何管理举措,最后的发展路径,只能是用来维护国民党根本利益的工具。

王宗乾[9](2020)在《王舟瑶的思想与学术》文中提出清季民初社会变迁鼓荡下的思想界变动不居,王舟瑶因应不同阶段的思想言说,其思想和学术的流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858年至1888年浸润于词章、考据;1889年至1895年间理学思想渐趋成型;自1895年始经历了由在传统中向在传统外的剧变,注重讲求经世及实践;辛亥之后至1925年则以遗民身份蛰居待变。本文即据此思想流变之分期,探究近代中国儒学正统地位丧失过程中,王舟瑶是如何适应时代变迁自我调适儒学的。王氏一度刻意凸显理学家身份,回避汉学背景,故文章第一部分试图重建其青年时期的思想世界,辨析“以宋五子为体”,而许慎、郑玄仅为“游艺之资”的“回溯性记忆”不尽合于史实,进而指出其时应以汉学为主,而私下以理学与学友相砥砺。学术内在理路的发展及基于共同对付西学的挑战,王舟瑶的学术兴趣由汉学转向宋学,在制度化后的理学方向的导引下,其理学思想只得从持敬入手,偏重道德修养。同时,西学不断挤压儒学生存空间,原先的程朱陆王之辨、汉宋之争在中西、新旧的对立下走向了融合。甲午之役后,王舟瑶的知识结构逐渐西化,至庚子后,其变法逻辑遂由“在传统中变”走向“在传统外变”。在此语境下,王氏打破旧的道德伦理秩序,以西方伦理学为蓝图着手改造儒学核心思想,重建礼教秩序,但道德意识的转换绝非走向西方现代伦理,“中体西用”始终是其对接中西的根本原则,尝试新造传统的行为仅仅是为保持儒学正统地位而不得已向新学说持更开放的态度而已。“国变”后,王舟瑶一面透过文化、生活、政治性仪式塑造遗民身份,一面又在日常和实践中始终践行早已在国家层面丧失了正统地位的儒学,以身隐心不隐式的姿态以图重振礼教。

张传敏[10](2019)在《百年新诗“第一首杰作”《小河》解》文中研究表明或者是受胡适将周作人的《小河》视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①的影响,后人多有称道此诗者。朱自清以为有了它"新诗乃正式成立"②;叶圣陶称赞它有"最精粹的语言",声调和诗中情境极为"和谐"③;冯文炳认为周作人有"奠定诗坛"的功劳,《小河》"关系白话新诗的成长甚大"④。时至今日,众多现代诗歌(文学)选本中也多收录

二、“三育”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育”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降低“三育成本” 释放生育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及其特点
哪些因素抬高了三育成本
从三个分配领域着眼和着力

(2)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选题缘由
        1.杨贤江的个人魅力
        2.对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的缺憾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历史研究法
        (3)逻辑分析法
        (4)综合归纳法
    (四)研究思路
    (五)文献评述
        1.基本概念阐述
        (1)体育
        (2)思想
        (3)体育思想
        2.文献综述
        (1)原始文献综述
        (2)当代研究综述
        3.述评小结
二、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形成
    (一)杨贤江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杨贤江体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3.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
        4.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
    (三)杨贤江体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杨贤江的教育实践
        (1)编辑和教学生涯
        (2)译介与着述教育
        2.杨贤江的革命实践
        (1)杨贤江与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2)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生涯
三、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杨贤江的体育本体论思想
        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体育的起源和发展
        2.围绕培养“完人”论述体育的目的与功能
        (1)体育的目的
        (2)体育的功能
        3.体育的构成
        (1)体格:身体的外在表现
        (2)体质:身体的内在表现
        (3)体力:“绝对力量”和“利用力量”
        (4)气力:体育的结果
    (二)杨贤江的学校体育思想
        1.“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2.首倡“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3.明确学校体育的内容与方法
        (1)学校体育的内容应包括运动、卫生和游戏三个方面
        (2)提倡科学、规律的体育方法
        4.体育是区别新旧学生的重要标志,强调和重视课外体育
        (1)对待体育的态度是区别新旧学生的重要标志
        (2)强调和重视课外体育
        5.关于举办运动会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1)肯定运动会的价值,警惕培养出“不守规则的运动家”
        (2)批判的继承民族传统体育
    (三)杨贤江的休闲体育思想
        1.重视体育的自然属性
        2.提倡休闲体育
        (1)如何进行休闲体育
        (2)休闲体育的重要性
    (四)杨贤江的“健康生活”指导思想
        1.“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1)“全人生指导”的基本内涵
        (2)“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
        2.“健康生活”指导思想的内容
        (1)体育锻炼的指导
        (2)卫生健康的指导
四、杨贤江体育思想评析
    (一)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体育主体的广泛性与终身性
        2.体育实践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体育目的的教育性和革命性
        4.体育思想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二)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1.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
        (1)鼓励青年进行体育锻炼,倡导健康生活,增强学生体质
        (2)影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体育观的形成
        (3)为我国体育元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4)丰富了我国比较体育与体育史的研究
        2.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三)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1.杨贤江体育本体论思想对当代体育学科建设的启示
        (1)重视对体育的本体及基础理论的研究
        (2)拒绝学科建设中的“拿来主义”
        2.杨贤江学校体育思想对当代体育教育的启示
        (1)坚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将健康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
        (2)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
        (3)通过课外体育,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
        3.杨贤江休闲体育思想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启示
        4.杨贤江“健康生活”指导思想对当代终身体育的启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论文集类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及其落实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宏观研究
        (二)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价值研究
        (三)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与特色的研究
        (四)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研究
        (五)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六)现有文献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
    三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一)语文教科书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
        (三)文言文
        (四)育人
        (五)价值研究
    四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调查法
        (三)文献研究法
        (四)课例研究法
    五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言文育人价值的基本认识
    一 文言文育人价值关注缘起
        (一)“新基础教育”对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视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二 育人价值内涵界定
        (一)智育价值:“求真”与增进理解
        (二)德育价值:“向善”与促进关怀
        (三)美育价值:“审美”与升华精神
        (四)三育的关系
    三 文言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内涵
        (一)知识积累价值
        (二)思维训练价值
        (三)审美陶冶价值
        (四)文化教诲价值
第三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育人价值探析
    一 理想类型:文言文选文的应然育人价值
        (一)知识价值
        (二)思维价值
        (三)审美价值
        (四)文化价值
    二 现状考察:统编初中语文文言文选文分析与商榷
        (一)知识现状分析与商榷
        (二)思维现状分析与商榷
        (三)审美现状分析与商榷
        (四)文化现状分析与商榷
第四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文的育人价值落实
    一 选文育人价值实现的教学转化思路
        (一)选文育人价值教学转化的基本路径
        (二)选文育人价值教学转化的基本要求
    二 文言文教学现状评析
        (一)现状述评
        (二)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
    三 落实育人价值的文言文教学实施策略
        (一)知识之文:循环型阅读教学
        (二)思维之文:开放型阅读教学
        (三)审美之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四)文化之文:历史型阅读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硕博论文
    四、其他
附录
    一、教师访谈提纲
    二、学生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清末陈宝泉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1895-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陈宝泉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陈宝泉的早期生活、求学经历
    第二节 甲午战后的中西文化之争
    第三节 陈宝泉教育思想的萌生——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书院改制
第二章 编辑、教员、留日学生——多重身份下的思想演变
    第一节 陈宝泉担任开文书局编辑
    第二节 陈宝泉担任天津民立第一小学教员与师范补习所讲师
    第三节 陈宝泉赴日留学与创办天津教育品陈列馆
第三章 陈宝泉的国民教育思想与劝学所的创设
    第一节 国民与国家——陈宝泉的国民教育思想
    第二节 陈宝泉与国民教育的普及机构——劝学所
第四章 陈宝泉教育思想的师承与特征
    第一节 严修对陈宝泉教育思想形成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陈宝泉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实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致谢

(5)“三育三全”模式:新文科背景下高职文科类课程思政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语境
    (1)场域设计,过于狭小,技不入道。
    (2)主体考量,单向独唱,寡不敌众。
2 新文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启发
    (1)立视野,新文科宣言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为宏观的视角。
    (2)明宗旨,新文科宣言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为丰厚的内涵。
    (3)新路径,新文科宣言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为明确的路径。
3 构建“三育三全”高职文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3.1 三育融合,打造金课,增强课程思政输出力,树立课程思政硬形象
        3.1.1 明确价值引导的迫切性,落实立德树人
        3.1.2 明确技能传授的创新性,实现立技育人
        3.1.3 明确审美熏陶的重要性,达成以美化人
    3.2 三全育人,设计场域,提高课程思政沟通力,增强课程思政软实力
        3.2.1 线上自学:依托“学习强国”等搭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智能赋能课堂
        3.2.2 线下教学:引入协同学习法,构建协同创新教学共同体
        3.2.3 实践教学:项目制教学法推进学习成果输出,做实社会服务

(6)二十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概述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研究问题与展望
第一章 20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第一节 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教活动
        一、俄罗斯东正教在中国的萌芽及俄罗斯北京传教士团的发展
        二、俄罗斯东正教的传播向北京以外的地区延展
    第二节 基督新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教活动
        一、鸦片战争前基督新教的微弱渗透
        二、鸦片战争后基督新教的大规模传入
        三、基督新教传入东北
    第三节 不平等条约与中东铁路的修筑活动
        一、传教者的护身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二、信徒的顺风车——中东铁路的修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传入与发展
    第一节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传入与初步发展(1898——1917)
        一、东正教与基督新教在哈尔滨传入背景之异同
        二、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初传时期传播方式之比较(1989-1917)
    第二节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发展(1918——1930)
        一、发展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对象的对比
        二、发展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主体的对比
        三、发展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媒介的对比
        四、信仰发展导致的教堂林立
    第三节: 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短暂发展(1931—1945)
        一、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主体的对比
        二、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教对象的对比
        三、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媒介的对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衰落与恢复
    第一节 侨民外迁时期的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衰落(1946—1954)
        一、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对象的变化
        二、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主体的对比
    第二节: 教会自主合一化之后的曲折行进(1955——2000)
        一、东正教哈尔滨教区的自主与基督新教教会的合一(1955-1965)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宗教的停滞(1966-1976)
        三、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信仰的恢复(1977-200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差异的内在原因
    第一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经典教义的内在差异与外在表象
        一、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经典的差异
        二、基督新教和东正教教义的差异及在哈尔滨传播中的呈现
        三、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崇拜对象差异及在哈尔滨实际传播中的体现
    第二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教阶制度的差异与外部呈现
        一、基督教教阶制度的产生及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教阶制度的差异
        二、东正教和基督新教教阶制度差异在哈尔滨传播中的体现
    第三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圣礼的差异与传播呈现
        一、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圣礼的差异
        二、东正教与基督新教圣礼的差异在哈尔滨传播中的体现
    第四节 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的节日差异与实际呈现
        一、东正教与基督新教节日的差异
        二、哈尔滨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圣诞节的简要对比与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学
        (二)审核评估标准
        (三)价值
        (四)评价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五、调查结果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二)相关分析讨论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结论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评析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思想层面:近代中国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清末“训育”概念的传入
        一、“训育”传入的背景
        二、“训育”传入的主体
        三、“训育”传入的内容
    第二节 民国前期训育内涵的争辩
        一、训育重要性的探讨
        二、训育内涵的博弈
        三、训育实施路径的论争
    第三节 民国后期训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训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训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训育思想
第二章 实践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
    第一节 清末新式学堂“训育”的践行
        一、“监学官”的设立与管理规则的颁布
        二、“寄宿舍制度”的出现
        三、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
    第二节 民国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验
        一、“学监制”的续存
        二、“学生自治会”的成立
        三、“经学”训育课程的延续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行
        一、“导师制”的先行
        二、训育组织的杂出
        三、“党义课程”的开设
第三章 制度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构建完型
    第一节 训育制度建立的缘由
        一、“学校风潮”频发的推动
        二、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建议
        三、战时施政方针及教育政策的导引
    第二节 学制系统“训育”的构建
        一、训育方针的艰难确立
        二、训育标准的加速订定
        三、“导师制”的大力倡导
    第三节 管理系统“训育”的编织
        一、训育组织“训导处”的建立
        二、训育研究委员会的设立
        三、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立
第四章 全面推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高校训育制度的实况
    第一节 “导师制”的实施
        一、国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二、私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三、教会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第二节 “训导处”的设立
        一、国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二、私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三、教会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引入
        一、国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二、私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三、教会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第五章 历史反思: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评析
    第一节 训育制度的总体评析
        一、训育制度的内在联系
        二、训育制度的功能体现
    第二节 导师制的评析
        一、从师生情感交流的角度看
        二、从学子民族精神的角度看
        三、从学生思想行动的角度看
    第三节 训导处的评析
        一、导致学校管理的行政性
        二、催生校园氛围的政治化
        三、加强学生思想的控制力
    第四节 三青团的评析
        一、于学子抗敌热情的影响
        二、同高校政治色彩的关系
        三、与学生进步运动的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王舟瑶的思想与学术(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青年时期的思想世界
二、“明体达用”:寝馈于“义理”
    (一)程朱为本的理学思想
        1.格物穷理
        2.主敬涵养
    (二)“义理”视域下的学术评价
        1.程朱与陆王
        2.汉学与宋学
三、“事贵因时却不可从俗”:转向“经世”
    (一)甲午之役与庚子之变
    (二)“在传统外变”:经世思想
        1.《经学讲义》再审视
        2.教育思想的流变
四、“守先待后”:遗民身份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王舟瑶部分着作年表

四、“三育”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降低“三育成本” 释放生育潜力[J]. 蔡昉. 北方经济, 2021(10)
  • [2]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D]. 史子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及其落实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为例[D]. 韩江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清末陈宝泉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1895-1911)[D]. 李艺萌. 兰州大学, 2021(02)
  • [5]“三育三全”模式:新文科背景下高职文科类课程思政的探索[J]. 李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6]二十世纪哈尔滨东正教与基督新教传播方式比较研究[D]. 王丽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8]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D]. 王海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王舟瑶的思想与学术[D]. 王宗乾.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百年新诗“第一首杰作”《小河》解[J]. 张传敏.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9(02)

标签:;  ;  ;  

“三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