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中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苜蓿中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一、紫花苜蓿地甜菜夜蛾发生为害与防治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杰[1](2020)在《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田昆虫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防控技术》文中指出沧州是河北省紫花苜蓿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已达247.6 km2。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和种植年限延长,造成虫害爆发,苜蓿产量和质量大大降低,导致当地苜蓿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本文对河北沧州地区紫花苜蓿田间昆虫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明确了昆虫群落组成及时序动态并分析了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同时,针对苜蓿田主要害虫开展了高效低毒杀虫剂和生防制剂的室内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苜蓿田主要昆虫基本组成经过2019-2020年的取样调查,在沧州献县紫花苜蓿田调查采集到节肢动物类12585个(含蛛形纲111个)样本,隶属12目38科57种。昆虫纲10目36科55种;蛛形纲蜘蛛目1科1种,蜱螨目1科1种。从个体数量分析,缨翅目最多为3545头,占比28.17%;从物种数量分析,鳞翅目最多,有14种,占比24.56%;从科数量分析,鳞翅、半翅、双翅目最多,为6科,占比15.79%。害虫优势种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天敌优势种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异色瓢虫Harmonis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2.苜蓿田昆虫群落指标分析利用群落多样性指数对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5月至7月下旬,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增加,7~8月达到高峰,8月下旬逐渐下降。多样性随丰富度的变化而变化,6月份和8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大于2;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于苜蓿斑蚜和牛角花齿蓟马群体规模巨大,群落集中性指数较高,达0.2554;9月中旬随着群落丰富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降低。3.苜蓿田间主要害虫种群消长关系调查明确了苜蓿田3种害虫的发生规律。苜蓿斑蚜于5月下旬开始发生,于6月中下旬达第一个高峰期,严重危害了苜蓿第二茬的产量和品质,8月初达第二高峰期,随后由于天气影响虫量开始减少;牛角花齿蓟马于6~8月出现两个高峰期,其发生与苜蓿花期基本吻合;棉铃虫5月份开始活动,8月上旬,数量达到高峰期,平均每百株35头。4.不同杀虫剂防治牛角花齿蓟马和苜蓿斑蚜的药剂筛选浸叶法对牛角花齿蓟马和苜蓿斑蚜进行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牛角花齿蓟马的防效较高,8%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苜蓿斑蚜防效较高。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蓟马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蚜虫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着。5.不同菌株对苜蓿斑蚜的室内筛选以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为研究对象,对苜蓿斑蚜进行杀虫活性测定,不同菌株处理1~7 d均表现一定的致病力。采用孢子浓度1 ×108个孢子/mL菌悬液进行半致死时间统计,结果表明,致病力最快的是球孢白僵菌B094,半致死时间是2.721 d;采用不同孢子悬浮液浓度梯度处理,72 h时,各菌株的半致死浓度差异显着,金龟子绿僵菌菌株202的半致死浓度最低,为0.5×104个孢子/mL。6.不同杀虫剂处理对苜蓿斑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5种杀虫剂处理苜蓿斑蚜结果发现,8%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处理后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力在12 h时与对照相比均被抑制,24 h被激活升高;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处理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力与对照相比均升高,且过氧化物酶、乙酰胆碱酯酶在处理36 h时酶活性升高最明显,均与对照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0.5%苦参碱水剂、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处理后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变化现象。本研究中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处理后12 h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显着高于对照组,随时间的延长,体内酶活性持续升高,直到36h酶活性被抑制,酶活力降低。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2](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蔡志平[3](2020)在《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文中认为利用农业措施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天敌资源,以增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害虫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大面积单种作物生态系统中,基于功能植物的种植以维持和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是增强天敌控害功能的有效手段。在华北地区,苹果大面积集约化种植,害虫容易大量发生,而天敌资源相对较少。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是苹果的主要害虫之一,具有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快、发生代数多、危害严重等特点。在苹果园中种植功能植物,可以增强果园微景观中天敌的控害功能,但这功能的发挥,势必受到微景观中功能植物种类变化的影响。本论文于2018-2019年连续2年在山东烟台以红富士苹果园内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为研究对象,以三种功能植物(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蛇床草Cnidium monnieri、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为作用因子,以苹果树-功能植物微景观为研究系统,研究了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在微景观中的发生动态、分布格局、转移扩散、捕食能力及控害功能等,以揭示苹果园微景观中维持天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信息联系机制,为利用功能植物对果园害虫进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动态的作用通过对三种功能植物-苹果树微景观生态系统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调查发现,二月兰在3月下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和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前期提供食物资源及栖息场所;在二月兰种植区的苹果树上,黑带食蚜蝇(0.62头/枝)、中华通草蛉(0.22头/枝)、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0.66头/枝)和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0.12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绣线菊蚜种群数量(179.88头/枝)显着低于对照区(287.85头/枝)。蛇床草在5月中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异色瓢虫、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中华通草蛉及黑带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前中期提供花粉、花蜜、替代猎物(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等食物资源和栖息场所,其上涵养的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最多;在蛇床草种植区的苹果树上,异色瓢虫(1.18头/枝)、中华通草蛉(1.38头/枝)、黑带食蚜蝇(0.53头/枝)和三突花蛛(0.28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绣线菊蚜种群数量(147.38头/枝)极显着低于对照区(287.85头/枝)。金盏菊在6月上旬开始开花,能够吸引黑带食蚜蝇、多异瓢虫、中华通草蛉和三突花蛛等捕食性天敌,可为天敌在中后期提供食物资源及栖息场所;在金盏菊种植区的苹果树上,异色瓢虫(0.90头/枝)、中华通草蛉(0.13头/枝)、黑带食蚜蝇(0.52头/枝)和三突花蛛(0.09头/枝)的种群数量都显着高于对照区,且在绣线菊蚜发生的第二高峰期(8月下旬)其种群数量(12.02头/枝)显着低于其它各区。在绣线菊蚜发生高峰期,苹果树上绣线菊蚜种群与捕食性天敌总种群数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进一步通过罩笼排除试验显示,在绣线菊蚜发生前期二月兰种植区生物控害指数较高(32.71%),发生高峰期蛇床草种植区生物控害指数较高(47.56%)。说明功能植物种植对绣线菊蚜有较好的控制作用。2.主要捕食性天敌在功能植物蛇床草与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通过微量元素标记技术检测铷(Rb)元素在食物链中的传递与变化,结果发现Rb可通过植物叶片喷雾或土壤浇灌的方式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这条食物链中传递。其中,在喷雾Rb处理中,蛇床草叶片、花朵及胡萝卜微管蚜体内的Rb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异色瓢虫体内的Rb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在浇灌Rb处理中,叶片、花朵、胡萝卜微管蚜和异色瓢虫体内的Rb含量随时间都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其中异色瓢虫在喷雾处理第3 d后其体内Rb含量最高(0.62μg/mL)。进一步在田间通过Rb标记追踪主要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中华通草蛉)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过程表明,异色瓢虫2018年和2019年的转移率分别为44.04%和66.86%,中华通草蛉2018年和2019年的转移率分别为96.79%和80.09%。说明异色瓢虫和中华通草蛉可从功能植物蛇床草转移到苹果树上去发挥其控害功能。3.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与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性根据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与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选择偏好测定表明,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且雌成虫对绣线菊蚜(143.6头)和胡萝卜微管蚜(137.6头)的日捕食量均为最大;雌成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能力最强(411.28),雄成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能力最强(356.40)。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寻找效应都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呈显着的线性相关;由于自身密度干扰,在蚜虫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异色瓢虫成虫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其捕食量逐渐下降。在两种蚜虫共存的情况下,当总密度较低(食物不足)时,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均无显着的偏好性;当总密度较高(食物充足)时,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表现出显着的正偏好性,对胡萝卜微管蚜表现出显着的负偏好性。4.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室内嗅觉行为选择测试显示,异色瓢虫成虫对健康和蚜虫危害蛇床草植株的选择率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但对健康和蚜虫危害植株的选择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经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筛选和鉴定,在健康植株和蚜虫危害植株挥发物中,对异色瓢虫成虫有电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都是邻二乙苯(1,2-diethylbenzene)和对二乙苯(pdiethylbenzene)。通过室内嗅觉行为和田间诱集验证,两种活性物质均能显着地吸引异色瓢虫成虫。说明邻二乙苯和对二乙苯是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主要化学信息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三种功能植物二月兰、蛇床草和金盏菊由于开花期不同,分别能在苹果树生长的前期、前中期和中后期涵养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多异瓢虫、中华通草蛉、黑带食蚜蝇和三突花蛛等捕食性天敌,这些捕食性天敌在微景观中可从功能植物向苹果树上转移扩散,从而对苹果主要害虫绣线菊蚜进行生物控制。本论文解析了不同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影响,追踪了天敌在微景观中的转移扩散规律,研究了天敌对主要猎物的捕食能力及选择偏好,定量评价了自然天敌对绣线菊蚜的控害功能,揭示了功能植物维持天敌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化学信息联系机制,阐明了苹果树-功能植物微景观中主要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种群发生的格局、过程、机制及功能,为建立通过功能植物种植以增强自然天敌生物控害功能的应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王云鹏[4](2020)在《玉米—绿豆间作方式对玉米和绿豆害虫及天敌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设计2:2(2行玉米与2行绿豆)处理、4:2(4行玉米与2行绿豆)处理、6:2(6行玉米与2行绿豆)处理及设计三者的随机处理(随机2:2、随机4:2和随机6:2)、绿豆包围玉米外侧种植共7个处理,在玉米4个关键生育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对玉米和绿豆上的主要天敌与害虫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间作处理穗部害虫的发生量;利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分析不同间作处理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测定不同间作处理玉米的产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害虫调查统计表明,亚洲玉米螟主要在玉米乳熟期发生,非间作区(空白对照)百株虫量最高可达85头/百株,2:2处理与4:2处理的卵块寄生率较高,幼虫量较少;棉铃虫在玉米灌浆期发生量大,各间作处理对棉铃虫的调控作用不甚明显,但以2:2处理效果较好;桃蛀螟发生晚于亚洲玉米螟,玉米乳熟期发生量最大,未发现有控制桃蛀螟较好的间作处理。2.在连续两年对玉米和绿豆群落的调查中,2018年天敌与害虫有1门、2纲、9目、33科、53种。天敌有27种,害虫有26种,害虫优势种为鳞翅目钻蛀类的桃蛀螟、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等;捕食性天敌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为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圆蛛与鞍形花蟹蛛等。2019年共调查到2门、3纲、11目、39科、59种,害虫共计29种,钻蛀类如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仍为优势害虫;天敌30种,以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等为优势种。3.综合分析不同间作处理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发现,玉米与绿豆田节肢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不尽相同。2018年玉米田天敌数量在成熟期下降使得害虫发生量有所增加;2019年成熟期玉米田天敌发生量上升,有效控制并降低害虫发生量。绿豆田亦有相近的发生规律。群落多样性指数高的间作处理如2:2处理和4:2处理,主要天敌的优势度更高,主要害虫的优势度较低。4.对不同间作处理玉米的产量进行测定,2:2处理、随机2:2处理、4:2处理和随机4:2处理等4个处理的百粒重较高;随机4:2处理和4:2处理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着。

李应德[5](2020)在《AM真菌对紫花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和豌豆蚜危害的影响》文中提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叶斑病(苜蓿春季黑茎病)和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中重要的病虫害,在自然条件下常混合发生。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可与80%的陆生植物根系共生形成互惠共生的菌根结构,其可促进植物对矿物营养的吸收,增强植株抗逆性。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植物材料,探究了AM真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对紫花苜蓿响应茎点霉和豌豆蚜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同时研究了AM真菌影响茎点霉叶斑病和蚜虫互作的生化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AM真菌则增强了紫花苜蓿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了紫花苜蓿对病虫害的抗性。AM真菌根内根孢囊霉提高了紫花苜蓿N、P养分的吸收,增加了植株茎叶和根系生物量及分枝数(P<0.05),显着促进了植株生长;病原菌和蚜虫处理降低了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危害植株生长(P<0.05);AM真菌增强了紫花苜蓿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对照(NM)分别提高了168.99%、102.09%和84.32%(P<0.05),减轻了病虫对植物的胁迫。(2)AM真菌显着降低了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危害,植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低39.48%和56.18%(P<0.05),其生理生化机制与影响紫花苜蓿抗氧化酶活性和激素信号物质含量相关。与对照相比AM真菌分别提高植物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茉莉酸(JA)含量58.21%、49.64%和38.18%。植物自身会对病原菌做出响应,病原菌侵染后,紫花苜蓿水杨酸(SA)含量提高62.95%(P<0.05)。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AM真菌可通过调控植物病害抗性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影响植物抗病性,包括PR蛋白,几丁质酶活性,类黄酮的生物合成,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光合作用的相关抗性基因。(3)AM真菌可影响紫花苜蓿对蚜虫的响应。AM真菌增加了蚜虫侵染后植的POD、CAT活性以及SA含量,从而调节植物对蚜虫的应答。AM真菌显着提高植物POD活性70.00%,且蚜虫处理下,AM植株的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SA含量较对照增加63.67%、44.61%和29.97%(P<0.05)。转录组分析表明,AM真菌增加了植物抗虫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如“WRKY转录因子”和“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此外,GO条目“几丁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防御应答”和“生物刺激应答”以及KEGG通路“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苯丙氨酸代谢”在AM真菌和蚜虫处理的植物中显着富集。(4)AM真菌可影响病虫互作。病原菌侵染处理后植株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总酚含量显着提高,增加了紫花苜蓿对后续蚜虫危害的抗性。AM真菌则提高了植株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此外,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测试的75.83%的豌豆蚜对不同处理紫花苜蓿味源做出选择行为,相比于NM植物,AM植物显着吸引豌豆蚜(χ2=5.714,df=1,P=0.0168),病原菌侵染植物后,豌豆蚜对NM植物有显着的趋避作用(χ2=4.113,df=1,P=0.0426),但对AM植株无选择性差异(χ2=0.6250,df=1,P=0.4292)。当NM和AM紫花苜蓿均接病后,豌豆蚜会优先选择AM接病植株(χ2=4.222,df=1,P=0.0399)。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病原菌处理会诱导植株产生对豌豆蚜有趋避作用的挥发性物质苯甲醛和芳樟醇,提高植株对后续豌豆蚜危害的抗性。病原菌侵染之后,相比于NM植株,AM植株中的苯甲醛和芳樟醇含量则显着降低,其结果与豌豆蚜寄主选择实验结果一致。

叶舜[6](2019)在《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福州市马尾区琅岐榕升休闲农庄台湾红肉火龙果’软枝大红’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园内设施栽培的火龙果进行4种不同生草栽培处理,即:Ⅰ套种紫花苜蓿、Ⅱ套种白三叶、Ⅲ套种圆叶决明和Ⅳ自然生草,以清耕为对照,比较了不同生草栽培处理下,火龙果园内微环境、果实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能显着降低夏季火龙果园内的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当6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时,圆叶决明处理降温增湿效果最明显,可使温度下降1.95℃,空气湿度提高10.2个百分点,当7月、8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上时,白三叶处理降温增湿效果最佳,最高可使温度降低1.70℃,空气湿度提高12.9个百分点。2、与清耕相比,4种生草栽培处理能显着降低夏季火龙果园0 cm~20 cm 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但不同生草栽培处理效果不同。生草栽培使土壤温度最高降低3.63℃,但不同生草栽培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自然生草栽培处理,使土壤含水量增加效果最明显,增幅达6.79个百分点;白三叶降低土壤容重的效果最佳,可达12.33%;紫花苜蓿处理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效果最好,使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11.80和13.47个百分点。3、生草栽培能显着提高火龙果园0 cm~20 cm 土层有机质含量,但对土壤pH值无显着影响;生草栽培0.5a及1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其中以套种白三叶处理效果最佳,0.5a和1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0.36和0.84个百分点。4、除自然生草处理使火龙果园土壤全磷含量略有降低外,其余3种生草栽培处理能显着提高园内0 cm~20 cm 土层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套种圆叶决明处理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的效果最佳,与清耕相比增幅可达96.72%;套种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全磷和碱解氮的效果最佳,增幅分别达到79.82%和130.05%;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提高土壤全钾和速效磷的效果最佳,全钾和速效磷增幅分别达到12.82%和30.24%;自然生草处理提高土壤速效钾的效果最佳,增幅可达77.43%。5、4种生草栽培处理与清耕相比可显着提高火龙果园内0 cm~20 cm 土层中钙、铁和锌元素含量,其中以套种圆叶决明处理效果最佳,土壤中钙、铁和锌含量的增幅分别达20.16%、25.51%和52.94%,其余3种生草栽培处理土壤钙元素含量与清耕相比无显着差异;自然生草处理与套种紫花苜蓿处理能显着提高土壤铁元素含量,而套种白三叶处理土壤铁元素含量与清耕处理无显着差异;自然生草处理与套种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锌元素含量效果显着,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土壤中锌含量与清耕无明显差异。生草栽培处理对土壤中镁元素含量无明显影响。6、与清耕处理相比,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显着提高火龙果园内0 cm~20 cm 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等活性,其中以套种圆叶决明处理对提升土壤脲酶活性的效果最明显,土壤脲酶活性增幅达51.05%;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对提高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效果最明显,使上述各酶活性的增幅分别达 82.69%、131.40%和 120.00%。7、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能提高火龙果的平均单果重、可食率和果实硬度,降低果皮厚度与果形指数,其中套种紫花苜蓿和自然生草处理在提高平均单果重和可食率以及降低果皮厚度方面的效果最明显,可使平均单果重增加32.66%,可食率增加4.25个百分点,果皮厚度降低29.33%,套种白三叶处理降低火龙果果形指数的效果较显着,可达6.60%,自然生草处理对提高果实硬度的效果最佳,可达31.25%。8、4种生草栽培处理均可提高火龙果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及果胶含量。7月,套种圆叶决明处理提高上述营养物质含量效果最显着;8月,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对提高火龙果实上述营养物质含量效果最显着。7月,各生草栽培处理火龙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与清耕无显着差异,8月,套种圆叶决明处理能明显降低火龙果果可滴定酸含量;套种白三叶处理使火龙果实中Vc含量增加,其余处理影响不大。9、生草栽培可抑制火龙果园内其他杂草的生长,显着降低其他杂草数量,其中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抑制杂草效果最佳,使杂草数量降低84.09%。同时,生草栽培能显着降低火龙果园内因高温导致的枝条干枯率。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后,火龙果枝条干枯率最低,与清耕相比枝条干枯率下降48.30%,从而直接影响挂果数及果实产量。在受高温影响最严重的8月,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比清耕增产48.37%。但生草栽培使火龙果园内植株遭受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幼虫为害率显着提高,且均以套种紫花苜蓿处理受害严重,受害率分别达8.03%和11.63%。10、本试验园在实际生产中,生草栽培处理需在夏季(7月~8月)额外支出草种、杀虫剂、播撒草种、喷药等人工费约100元~305元,节省除草剂和除草人工成本约270元,可使火龙果园每667 m2提高产值2920元~5672元。因此,生草栽培能显着提高火龙果园经济效益,其中以套种紫花苜蓿处理效果最佳,夏季(7月~8月)每667 m2可提高经济效益约5757元。

胡波[7](2019)在《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具有代谢不同结构杀虫剂的能力,由P450和GST介导的代谢抗性在昆虫对各类杀虫剂抗性中普遍存在。前期的解毒酶活性测定和增效剂生物测定表明甜菜夜蛾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与P450以及GST解毒能力增强有关。但抗性品系中代谢抗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是哪些解毒基因介导了杀虫剂抗性及这些基因上调表达的调控机制也是未解之谜。本研究试图挖掘出甜菜夜蛾涉及抗药性的P450基因与GST基因,并进一步解析抗药性相关基因组成型高表达与诱导表达的调控机理。研究结果将增进人们对害虫抗药性机制的理解,为研究开发抗药性治理新技术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基因信息分析与克隆确定了甜菜夜蛾P450和GST的基因家族,分析了这些基因在杀虫剂胁迫下的诱导表达规律,并进一步揭示了解毒酶共诱导表达上调的调控机制;通过比较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间解毒基因的表达差异,找出在抗性种群中组成型高表达的P450基因,对其中表达水平最高的4种P450基因通过构建转基因果蝇进行了抗药性功能验证,并进一步通过真核表达分析其对杀虫剂的代谢活性,对其中2个P450基因的组成型上调表达机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 P450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多因素调控机理,具体结果如下:1、多数甜菜夜蛾P450基因能被杀虫剂所诱导通过克隆得到了甜菜夜蛾的68个P450基因,这些基因分属于25个家族、40个亚家族。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甜菜夜蛾P450家族中属CYP2 clan和线粒体clan的成员较少,而属CYP3 clan和CYP4 clan的基因成员数量较多。同时,分析了杀虫剂处理后的基因表达响应,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分别处理甜菜夜蛾脂肪体细胞后,有50个P450基因至少对其中某一种杀虫剂的胁迫会产生表达变化的响应,其中有4个基因(CYP6AE47、CYP6AB31、CYP9A9和CYP9A10)对5种杀虫剂胁迫均有表达水平的显着上调。CYP321A8在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诱导中显着性上调,而在阿维菌素处理后显着性下调。CYP321A9、CYP6AE10和CYP321A16对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诱导有显着性上调变化,对阿维菌素胁迫下没有显着性变化。在本研究使用的5种杀虫剂中,甜菜夜蛾P450基因表达对阿维菌素胁迫的响应明显不同于对其他4种杀虫剂的响应,而对茚虫威、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胁迫响应的模式基本类似。2、多个甜菜夜蛾P450基因参与杀虫剂抗药性由P450介导的代谢抗性机制在昆虫对各类杀虫剂抗性中普遍存在,先前的研究表明甜菜夜蛾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与P450解毒能力增强有关。在本研究中抗性种群P450酶活性是敏感种群的2.9倍。P450抑制剂PBO显着增加了抗性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增效8.1倍,同时增加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定量PCR分析表明该抗性种群有21个P450基因的表达水平较敏感种群上调2倍以上(p<0.05),这些过表达的P450主要来源于CYP6、CYP9和CYP321家族。对其中表达水平提高最多的几个P450基因与抗药性的关系,采用2种技术进行了功能验证。首先是采用UAS/GALA二元表达系统构建表达甜菜夜蛾P450基因的转基因果蝇系,对转基因果蝇的生物测定表明,分别过表达CYP321A8、CYP321A16、CYP6AE70和CYP332A1的转基因果蝇系表现出对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耐受性的显着提高,说明这4个基因的过表达提高了果蝇对这3种杀虫剂的解毒能力,可导致对这些药剂的代谢抗性。其二是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CYP321A8、CYP321A16、CYP6AE70、CYP332A1和CYP321B1进行了真核表达,体外重组蛋白具有对毒死蜱、氯氰菊酯以及溴氰菊酯的代谢能力,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这5个重组蛋白对毒死蜱的代谢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它们均对毒死蜱都有一定的代谢活性,其中以CYP321A8和CYP321B1对毒死蜱的代谢活性最强,而CYP6AE70对毒死蜱的代谢活性相对较低。综合这些研究结果,CYP321A8、CYP321A16、CYP332A1、CYP6AE70 和 CYP321B1的组成型高表达是甜菜夜蛾对毒死蜱以及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代谢抗性的重要机制。3、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协同调控CYP321A8和CYP321B1的组成型高表达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在抗性种群中过量表达的CYP321A8和CYP321B1可以使甜菜夜蛾对毒死蜱、氯氰菊酯以及溴氰菊酯产生抗药性,然而其过量表达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克隆了 CYP321A8和CYP321B1的上游启动子序列,并发现在这两个上游序列上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一步分析相关转录因子在抗敏种群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抗性种群中的CncC和Maf mRNA水平分别上调5.2倍和2.8倍。荧光报告试验证实过表达的CncC和Maf可以调控CYP321A8和CYP321B1在抗性种群中的组成型高表达,同时也发现CYP321A8上游序列存在近端和远端两个有效的CncC/Maf结合位点,CYP321B1仅近端结合位点起作用。同时我们比较了抗性和敏感种群间CYP321A8和CYP321B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差异,发现CYP321A8和CYP321B1的上游启动子区均存在多处碱基差异。荧光报告活性分析显示来自抗性种群的CYP321A8与CYP321B1上游序列启动子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10.4倍与1.95倍,说明抗性种群中启动子高活性也是CYP321A8和CYP321B1高表达的原因。我们还对造成抗性/敏感启动子活性差异的序列区段进行了定位,CYP321A8的启动子活性差异序列定位在-385~-142之间,CYP321B1在-258~-210之间。对该区间的碱基序列突变后再进行荧光报告活性分析,结果显示-385~-142之间M5处点突变是导致抗性CYP321A8启动子具有高活性的原因,进一步的预测发现M5处的突变位于转录因子Knirps顺式元件中,将Knirps与报告质粒共转染证明Knirps可显着上调抗性质粒P(-385/-1)-R的荧光活性,而对敏感质粒P(-385/-1)-S荧光活性没有显着性影响。这些结果表明抗性种群中CYP321A8的启动子区产生了招募转录因子Knirps的突变(M5处),增强了 CYP321A8在抗性品系中的过表达,而敏感种群不能招募该因子,所以表达水平低。同样对CYP321B1启动子的-258~-210区间转录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M2处的突变是导致抗性种群CYP321B1启动子高活性的原因。最后通过报告质粒与转录因子的共转染揭示顺式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协同调控才是CYP321A8与CYP321B1基因在抗性种群中高表达的内在原因。4、杀虫剂通过ROS激活的CncC/Maf途径诱导GST基因的共上调表达GST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生物体的多功能解毒酶系,参与亲电性有毒化合物的解毒。尽管不同类型的杀虫剂诱导多个GST基因共上调表达的报道很多,但是其潜在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中克隆鉴定了甜菜夜蛾的31个GST基因,通过定量PCR分析了这些GST基因在甜菜夜蛾幼虫中的组织表达模式以及在杀虫剂诱导下的基因表达模式。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胁迫下有7个GST 基因(SeGSTe9、SeGSTs6、SeGSTe1、SeGSTe6、SeGSTe8、SeGSTe14 和 SeGSTd1)均显着上调表达,暗示不同杀虫剂可能会通过类似机理介导同一 GST基因的上调表达,以及不同GST基因可通过类似机理被同一药剂所诱导。通过基因组步移的方法克隆到这7个GST基因上游约1500 bp长的启动子序列,对这些上游序列进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分析发现这7个GST基因上游序列均含有CncC/Maf结合位点。进一步通过荧光报告质粒分析该位点介导的转录是否受杀虫剂胁迫的影响,将pGL3-SeGST启动子质粒转染到Sf9细胞后,杀虫剂处理能使荧光活性显着增加,将该启动子区的CncC/Maf结合位点突变后,杀虫剂处理的诱导效果显着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利用CncC/Maf途径来响应不同杀虫剂胁迫,并诱导GST基因的表达。杀虫剂处理后细胞内活性氧显着升高,活性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可以降低杀虫剂对报告质粒pGL3-SeGST的荧光诱导活性,但不能降低杀虫剂对CncC/Maf结合位点突变体的诱导效应,说明活性氧通过CncC/Maf介导杀虫剂胁迫,从而影响GST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杀虫剂可以通过ROS激活的CncC/Maf途径诱导GST基因的共上调表达。

张奔,周敏强,王娟,蒲毅,张丽,袁明龙[8](2016)在《我国苜蓿害虫种类及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苜蓿是我国栽培最为广泛的重要优质牧草,虫害是限制苜蓿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全面调查了CNKI数据库中自1980年以来我国苜蓿害虫的研究论文,整理出了目前我国已报道的苜蓿害虫名录,并对所有文献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报道的苜蓿害虫共计297种,隶属于8个目48个科,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苜蓿夜蛾(Heliothis olipsacea)和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5种害虫。自1980年以来,CNKI中收录的苜蓿害虫相关文献共计226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40篇,期刊论文184篇。研究内容涉及生物生态学特性、防治、种类和多样性调查、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方面,其中前两者的研究较多,而后者较少。笔者建议今后苜蓿害虫研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开展苜蓿害虫种类调查,明确各大苜蓿种植区的关键害虫;2)加强苜蓿害虫基础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3)推进苜蓿害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建立苜蓿害虫综合管理技术体系。

杨向黎,韩凤英,秦旭,杨慧,张玉梅[9](2014)在《紫花苜蓿几种主要害虫的化学防治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上害虫发生与危害愈来愈严重,直接影响着苜蓿的产量和质量。我们针对生产中发生量大、为害重的害虫进行了化学农药的精准施药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使用噻虫嗪等杀虫剂可有效地防治蓟马(Thripidae)、蝽象(Pentatomidae)、叶蝉(Cicadellidae)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适用剂量,使用氯虫?高氯氟等杀虫剂防治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等咀嚼式口器害虫的适用剂量,为苜蓿生产中害虫的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周婷[10](2014)在《保定地区甘蓝害虫的发生动态及几种新型药剂的毒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蓝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一种,俗称“洋白菜”“卷心菜”,因其栽培周期短,产量多,营养丰富,所以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在河北省主要以露地、地膜和温室大棚种植为主,品种达70多个,主要有中甘系列、晚丰、京丰、庆丰等。保定市是一个蔬菜大市,种植的甘蓝种类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的扩大,由于其害虫种类多,发生规律复杂,为害严重,防治难度系数也提高。本研究对甘蓝害虫及天敌种类进行调查;利用信息素对保定地区的甘蓝害虫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并筛选出适宜于保定地区使用的害虫性诱剂;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药剂对烟粉虱卵和若虫的毒力;采用浸虫法测定药剂对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保定地区甘蓝田在不防治的条件下,害虫和天敌昆虫种类丰富,其中害虫种类有13种,占48.15%,天敌种类数量有14种,占51.85%,高于害虫种类;甘蓝受害情况调查表明,仅依靠自然天敌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小菜蛾、菜青虫、蚜虫是目前保定地区对甘蓝商品性危害最重的害虫,其中小菜蛾和蚜虫发生量大,危害期长;中华跃蛛、草间小黑蛛在保定地区甘蓝田发生量大,控害能力强,是自然天敌中的优势种群2.对未进行化学防治的甘蓝地中小菜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得出小菜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具有密度依赖性,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个体间相互吸引。3.通过对不同品牌的性诱剂比较试验,明确了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小菜蛾橡胶反钟形诱芯和甜菜夜蛾PVC诱芯对小菜蛾和甜菜夜蛾两种害虫的诱集效果最好,适宜在保定地区使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提供的斜纹夜蛾橡胶反钟形诱芯对斜纹夜蛾诱集效果最好,适宜保定地区监测斜纹夜蛾的发生动态及防治。4.通过对保定地区的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监测,明确了小菜蛾在保定地区危害高峰期在五月下旬、六月上旬和六月下旬、九月上旬,成虫始见期在五月上旬;甜菜夜蛾在保定地区危害高峰期在九月上旬和九月下旬,成虫始见期在八月上旬;斜纹夜蛾常伴随着甜菜夜蛾混合发生,在保定地区,成虫始见期在八月中旬,有四次高峰期,分别在八月中旬、九月上旬、九月下旬和十月上旬。5.通过测定几种新型药剂对烟粉虱、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明确了25%噻嗪酮WP对烟粉虱的卵和若虫毒力最高;7种对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的供试药剂中,室内毒力差异显着,其中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对小菜蛾及斜纹夜蛾的幼虫毒力最高,5%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幼虫毒力最高,0.5%印楝素EC对三种害虫的毒力均较高,5%阿维菌素EC、5%氟啶脲EC对三种害虫的毒力均较差。

二、紫花苜蓿地甜菜夜蛾发生为害与防治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花苜蓿地甜菜夜蛾发生为害与防治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田昆虫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害虫研究概况
        1.1.1 苜蓿害虫
        1.1.2 苜蓿害虫的危害现状
        1.1.3 苜蓿田主要害虫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1.2 苜蓿田群落生态
        1.2.1 群落生态学的概念及意义
        1.2.2 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2.3 苜蓿田群落生态多样性
    1.3 苜蓿田害虫综合防控方法
        1.3.1 化学药剂防治
        1.3.2 生物防治
        1.3.3 物理防治
        1.3.4 农业防治
    1.4 昆虫酶系统研究现状
        1.4.1 昆虫解毒酶研究进展
        1.4.2 昆虫保护酶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菌株
        2.1.3 化学试剂和药剂
        2.1.4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苜蓿田昆虫种类调查和鉴定
        2.3.2 昆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2.3.3 5种杀虫剂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2.3.4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2.3.5 田间药效试验
        2.3.6 酶活性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紫花苜蓿田间昆虫群落的基本组成
    3.2 苜蓿田间昆虫群落的各指标分析
        3.2.1 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结构分析
        3.2.2 紫花苜蓿田害虫和天敌的构成
        3.2.3 紫花苜蓿田昆虫群落多样性的时间变化动态
    3.3 苜蓿田间主要害虫种群消长关系
        3.3.1 苜蓿斑蚜发生动态
        3.3.2 牛角花齿蓟马发生动态
        3.3.3 棉铃虫发生动态
    3.4 不同杀虫剂对蓟马和蚜虫的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3.4.1 5种杀虫剂对牛角花齿蓟马的室内毒力测定
        3.4.2 5种杀虫剂对苜蓿斑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3.5 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
        3.5.1 萌发率测定试验
        3.5.2 不同菌株对苜蓿斑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3.6 田间药效试验
        3.6.1 5种杀虫剂对牛角花齿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3.6.2 5种杀虫剂对苜蓿斑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3.7 5种杀虫剂处理对苜蓿斑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7.1 酶液蛋白定量结果
        3.7.2 5种杀虫剂对苜蓿斑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苜蓿田昆虫发生情况
    4.2 苜蓿田主要害虫的防治探索
    4.3 不同化学药剂对苜蓿斑蚜酶活力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2)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2.1 幼蜂发育
    2.2 寄主选择
    2.3 寄主适合度
    2.4 寄生效率
    2.5 行为学特性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2.6 飞行和扩散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3.1 生物因素
        3.1.1 种间竞争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3.1.3 微生物
        3.1.4中性昆虫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3.2 非生物因素
        3.2.1 温湿度
        3.2.2 光照和颜色
        3.2.3 化学农药
        3.2.4 其他因素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4.1.1 毒液
        4.1.2 多DNA病毒
        4.1.3 畸形细胞
        4.1.4 其他因子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5.1 替代寄主
    5.2 补充营养
    5.3 低温贮藏
    5.4 滞育调控
    5.5 其他因素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6.1.1 单种天敌释放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6.2.1 作物间作
        6.2.2 种植蜜源植物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7 总结和展望

(3)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功能植物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研究现状
        1.1.1 保护性生物控制在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1.2 生境管理在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1.3 功能植物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1.4 功能植物在果园生态调控中的应用
    1.2 铷元素标记技术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1.2.1 铷元素标记在害虫转移扩散过程中的应用
        1.2.2 铷元素标记在天敌转移扩散过程中的应用
        1.2.3 铷元素标记在昆虫配偶竞争过程中的应用
    1.3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1.3.1 植物挥发物的作用
        1.3.2 植物挥发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3 植物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行为的影响
        1.3.4 植物挥发物对天敌行为的影响
        1.3.5 植物挥发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4 绣线菊蚜研究现状
        1.4.1 绣线菊蚜概述
        1.4.2 绣线菊蚜的防治现状
    1.5 本论文中的三种功能植物概述
        1.5.1 二月兰
        1.5.2 蛇床草
        1.5.3 金盏菊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绣线菊蚜及天敌调查
        2.1.4 自然天敌对绣线菊蚜生物控制的定量分析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功能植物上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2.2.2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三种功能植物上的发生动态
        2.2.3 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的组成
        2.2.4 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
        2.2.5 绣线菊蚜在不同功能植物种植区苹果树上的发生动态
        2.2.6 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与绣线菊蚜种群的相关性
        2.2.7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生物控制的定量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蛇床草与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
        3.1.2 供试虫源
        3.1.3 试验主要试剂
        3.1.4 试验主要仪器
        3.1.5 试验方法
        3.1.6 样品处理
        3.1.7 铷元素含量测定
        3.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b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食物链中的变化
        3.2.2 异色瓢虫体表喷施RbCl溶液对其体内Rb含量的影响
        3.2.3 Rb在蛇床草-胡萝卜微管蚜-异色瓢虫食物链中的传递
        3.2.4 异色瓢虫成虫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
        3.2.5 中华通草蛉成虫从蛇床草向苹果树的转移扩散
    3.3 讨论
第四章 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4.2.2 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寻找效应
        4.2.3 异色瓢虫成虫取食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干扰反应
        4.2.4 异色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选择偏好
    4.3 讨论
第五章 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植物
        5.1.2 供试昆虫
        5.1.3 试验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试验方法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异色瓢虫成虫对蛇床草健康植株和蚜虫危害植株的嗅觉行为选择
        5.2.2 活性物质的筛选与鉴定
        5.2.3 异色瓢虫成虫对活性物质的嗅觉行为反应验证
        5.2.4 活性物质对异色瓢虫的田间诱集效果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功能植物对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作用
        6.1.2 主要捕食性天敌在蛇床草和苹果树之间的转移扩散
        6.1.3 异色瓢虫对绣线菊蚜和胡萝卜微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偏好
        6.1.4 蛇床草吸引异色瓢虫的化学信息机制
    6.2 全文总结
    6.3 创新点
    6.4 展望
        6.4.1 功能植物组合
        6.4.2 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组合
        6.4.3 功能植物的其它功能研究
        6.4.4 活性物质的混配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玉米—绿豆间作方式对玉米和绿豆害虫及天敌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主要穗部害虫概述
        1.1.1 桃蛀螟
        1.1.1.1 桃蛀螟生物学与发生危害特征
        1.1.1.2 桃蛀螟的自然天敌及其生物防治
        1.1.2 亚洲玉米螟
        1.1.2.1 亚洲玉米螟生物学及其发生危害特征
        1.1.2.2 亚洲玉米螟的自然天敌及其生物防治
        1.1.3 棉铃虫
        1.1.3.1 棉铃虫生物学及其发生危害特征
        1.1.3.2 棉铃虫的自然天敌及其生物防治
        1.1.4 东方黏虫
        1.1.4.1 东方黏虫生物学及其发生危害特征
        1.1.4.2 东方黏虫的生物防治
    1.2 间作与土壤养分利用及虫害发生的研究进展
        1.2.1 玉米间作的生理学基础
        1.2.2 玉米间作与抗虫的关系
    1.3 间作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1.4 间作对作物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玉米和绿豆种植与调查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1 玉米穗部害虫与玉米螟卵块统计方法
        2.4.2 玉米田与绿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
        2.4.3 玉米考种与测产的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发生量
        3.1.1 2018 年各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发生量
        3.1.2 2019 年各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发生量
        3.1.3 小结
    3.2 不同间作处理棉铃虫发生量
        3.2.1 2018 年各间作处理棉铃虫发生量
        3.2.2 2019 年各间作处理棉铃虫发生量
        3.2.3 小结
    3.3 不同间作处理桃蛀螟发生量
        3.3.1 2018 年各间作处理桃蛀螟发生量
        3.3.2 2019 年各间作处理桃蛀螟发生量
        3.3.3 小结
    3.4 不同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卵块寄生率
        3.4.1 2018 年各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卵块寄生率
        3.4.2 2019 年各间作处理亚洲玉米螟卵块寄生率
        3.4.3 小结
    3.5 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与相对多度
        3.5.1 2018 年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与相对多度
        3.5.1.1 2018 年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3.5.1.2 2018 年节肢动物群落相对多度
        3.5.2 2019 年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与相对多度
        3.5.2.1 2019 年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3.5.2.2 2019 年节肢动物群落相对多度
        3.5.3 小结
    3.6 不同时期玉米与绿豆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1 2018 年玉米与绿豆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1.1 2018 年玉米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1.2 2018 年绿豆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2 2019 年玉米与绿豆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2.1 2019 年玉米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2.2 2019 年绿豆田天敌与害虫的优势度与优势种
        3.6.3 小结
    3.7 不同时期玉米与绿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1 不同时期玉米与绿豆田节肢动物调查数量
        3.7.2 2018 年玉米与绿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指数
        3.7.2.1 2018 年玉米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2.2 2018 年绿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3 2019 年玉米与绿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3.1 2019 年玉米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3.2 2019 年绿豆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
        3.7.4 小结
    3.8 不同间作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8.1 2018 年不同间作处理玉米百粒重及产量
        3.8.2 2019 年不同间作处理玉米百粒重及产量
        3.8.3 小结
4 讨论
    4.1 玉米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
    4.2 不同处理绿豆田的益害比
    4.3 影响田间害虫发生的因素
        4.3.1 天气因素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4.3.2 种植布局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4.3.3 取样方式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4.3.4 防治措施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4.4 玉米-绿豆间作对天敌促进作用的机制探讨
    4.5 不同间作处理的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差异
        4.5.1 群落多样性
        4.5.2 生境多样性与生境管理
    4.6 不同间作处理的玉米产量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AM真菌对紫花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和豌豆蚜危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涉及缩写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紫花苜蓿概述
    2.2 紫花苜蓿病虫害
        2.2.1 紫花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2.2.2 紫花苜蓿豌豆蚜
    2.3 AM真菌对植物病虫害的影响
        2.3.1 AM真菌对植物病害的调控
        2.3.2 AM真菌对植物虫害的调控
    2.4 植物病虫互作研究现状
        2.4.1 植物病害对昆虫的影响
        2.4.1.1 植物病害对昆虫取食的影响
        2.4.1.2 植物病害对昆虫繁殖产卵的影响
        2.4.1.3 植物病害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4.1.4 植物病害对昆虫行为分布的影响
        2.4.1.5 植物病害对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2.4.1.6 植物病害对植食性昆虫作用的机理
        2.4.2 昆虫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4.2.1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4.2.2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病害影响机制
    2.5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抗逆中的应用
    2.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AM真菌影响紫花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方法
        3.1.4 转录组测序分析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植物生长指标
        3.2.2 植物发病情况
        3.2.3 生理生化指标
        3.2.4 转录组数据与比对结果
        3.2.5 差异基因(DEGs)分析
        3.2.6 病程相关(PR)蛋白基因
        3.2.7 GO分析
        3.2.8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2.9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AM真菌影响紫花苜蓿豌豆蚜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方法
        4.1.4 转录组测序分析参照3.1.4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参照3.1.5
    4.2 结果
        4.2.1 植物生长指标
        4.2.2 紫花苜蓿N、P含量
        4.2.3 抗氧化酶活性
        4.2.4 植物信号激素物质
        4.2.5 转录组数据概述
        4.2.6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分析
        4.2.7 抗性相关基因
        4.2.8 GO分析
        4.2.9 KEGG通路富集分析
        4.2.10 qRT-PCR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AM真菌对紫花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和豌豆蚜互作的调控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方法
        5.1.4 豌豆蚜选择性试验
        5.1.5 光合指标测定
        5.1.6 挥发性物质检测
        5.1.7数据处理与分析参照3.1.5
    5.2 结果
        5.2.1 植株生长情况及菌根侵染率
        5.2.2 植株发病情况
        5.2.3 激素信号物质
        5.2.4 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总酚含量
        5.2.5 光合指标
        5.2.6 豌豆蚜对不同处理植株的选择行为
        5.2.7 挥发性物质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致谢

(6)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果园生草栽培在果树上的应用综述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果园生草栽培研究现状
        2.1 果园常用的管理制度
        2.2 土壤生草对果园的影响
第二章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空气温、湿度的影响
        2.2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的影响
        2.3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容重的影响
        2.4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2.5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pH值的影响
        2.6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7 生草栽培处理对火龙果园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2.8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9 火龙果园空气温、湿度与土壤物理性质相关性
        2.10 火龙果园土壤物理性质、土壤 p H 值、有机质及营养元素相关性
        2.11 火龙果园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
    3 讨论
        3.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空气温、湿度的影响
        3.2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章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果实生长动态的影响
        2.2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火龙果园土壤物理性质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
        2.4 火龙果园土壤 p H 值、有机质以及营养元素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
    3 讨论
第四章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产量的影响
        2.2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杂草种类、数量的影响
        2.3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园虫害发生的影响
        2.4 生草栽培对夏季高温火龙果生长的影响
        2.5 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
        2.6 火龙果园微环境、虫草害及植株生长状况的相关性
        2.7 火龙果园杂草、干枯状况与果实品质与产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生草栽培对火龙果生长及园内生物的影响
        3.2 生草对火龙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论
    1 不同生草模式对火龙果园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2 不同生草模式对火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3 不同生草模式对火龙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同处理下火龙果园植株与生草状况
致谢

(7)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
        1.1.1 甜菜夜蛾的发生与危害
        1.1.2 甜菜夜蛾的化学防治与抗药性
    1.2 害虫对杀虫剂抗性的机制
        1.2.1 靶标抗性
        1.2.2 代谢抗性
    1.3 细胞色素P450
        1.3.1 细胞色素P450
        1.3.2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1.3.3 昆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可诱导性
        1.3.4 昆虫细胞色素P450在昆虫抗药性中的作用
        1.3.5 昆虫P450基因的功能验证
    1.4 昆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
        1.4.1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分类及一般特性
        1.4.2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生化特性
        1.4.3 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抗药性的关系
    1.5 昆虫解毒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1.5.1 诱导表达调控机制
        1.5.2 组成型高表达调控机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甜菜夜蛾P450的克隆与表达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试剂与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
        2.1.4 样品准备与总RNA提取
        2.1.5 cDNA合成
        2.1.6 基因克隆
        2.1.7 基因末端扩增
        2.1.8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9 细胞培养与处理
        2.1.10 MTT测定
        2.1.11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甜菜夜蛾P450家族基因的克隆
        2.2.2 甜菜夜蛾P450超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2.2.3 甜菜夜蛾P450组织表达谱
        2.2.4 杀虫剂处理对CYP450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P450介导甜菜夜蛾抗药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试剂与试剂盒
        3.1.3 主要仪器
        3.1.4 甜菜夜蛾的生物测定
        3.1.5 P450酶活性测定
        3.1.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1.7 转基因果蝇的构建
        3.1.8 转基因果蝇的生物测定
        3.1.9 真核表达
        3.1.10 还原型CO差异光谱分析
        3.1.11 P450酶活性测定
        3.1.12 杀虫剂的体外代谢
        3.1.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甜菜夜蛾的抗药性水平与生化机制
        3.2.2 P450在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中的表达差异
        3.2.3 P450过表达对果蝇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3.2.4 P450的真核表达与杀虫剂代谢
    3.3 讨论
第四章 甜菜夜蛾CYP321A8和CYP321B1组成型高表达的调控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试剂与试剂盒
        4.1.3 主要仪器
        4.1.4 甜菜夜蛾RNA提取
        4.1.5 cDNA第一链合成
        4.1.6 转录因子的克隆
        4.1.7 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
        4.1.8 上游启动子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1.9 荧光报告质粒的构建
        4.1.10 突变体构建
        4.1.11 转录因子过表达载体构建
        4.1.12 报告质粒的细胞转染
        4.1.13 报告质粒荧光活性测定
        4.1.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CYP321A8的转录调控机制
        4.2.2 CYP321B1的转录调控机制
    4.3 讨论
第五章 甜菜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诱导表达的调控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试剂与试剂盒
        5.1.3 主要仪器
        5.1.4 甜菜夜蛾不同组织样本的收集
        5.1.5 GST基因克隆
        5.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7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1.8 昆虫细胞培养与药剂处理
        5.1.9 上游启动子区的克隆与预测分析
        5.1.10 荧光报告质粒构建
        5.1.11 报告质粒的细胞转染
        5.1.12 荧光测定
        5.1.13 ROS测定
        5.1.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甜菜夜蛾GST家族基因的克隆
        5.2.2 甜菜夜蛾GST的系统进化
        5.2.3 GSH结合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
        5.2.4 组织特异性表达谱
        5.2.5 GST家族基因对杀虫剂的响应
        5.2.6 上游序列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预测
        5.2.7 杀虫剂通过CncC/Maf途径调控GST基因的共表达
        5.2.8 ROS介导杀虫剂对GST基因的诱导表达
    5.3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与尚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及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8)我国苜蓿害虫种类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苜蓿害虫种类
2 苜蓿害虫研究现状
3 总结与展望
    3.1 明确各大苜蓿种植区的重要害虫和关键天敌
    3.2 加强苜蓿害虫基础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3.3 推进苜蓿害虫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3.4 建立苜蓿害虫绿色防控综合技术

(10)保定地区甘蓝害虫的发生动态及几种新型药剂的毒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蔬菜害虫的研究现状
        2.1 小菜蛾的研究现状
        2.2 甜菜夜蛾的研究现状
        2.3 斜纹夜蛾的研究现状
        2.4 烟粉虱的研究现状
    3 新型农药的研究进展
    4 研究目标
第二章 甘蓝田主要害虫、天敌种类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工具
        1.2 地点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昆虫(蜘蛛)种类调查
        2.2 主要害虫危害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甘蓝田小菜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菜蛾空间分布型分析
        2.2 聚集原因
        2.3 理论抽样数
        2.4 序贯抽样模型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发生规律及不同性诱剂诱集效果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定5-10月天气情况
        2.2 三种小菜蛾诱芯诱集效果比较
        2.3 小菜蛾5-9月发生规律
        2.4 三种甜菜夜蛾诱芯诱集效果比较
        2.5 甜菜夜蛾8-10月发生规律
        2.6 三种斜纹夜蛾诱芯诱集效果比较
        2.7 斜纹夜蛾8-10月发生规律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几种新型药剂对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烟粉虱的毒力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几种药剂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1.3 七种药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1.4 七种药剂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1.5 七种药剂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种杀虫剂对烟粉虱卵的室内毒力测定
        2.2 五种杀虫剂对烟粉虱若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2.3 七种药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2.4 七种药剂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2.5 七种药剂对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四、紫花苜蓿地甜菜夜蛾发生为害与防治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沧州地区苜蓿田昆虫群落动态及主要害虫防控技术[D]. 陈佳杰.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6)
  • [2]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3]三种功能植物对苹果园绣线菊蚜及其捕食性天敌的调控作用[D]. 蔡志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玉米—绿豆间作方式对玉米和绿豆害虫及天敌发生的影响[D]. 王云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5]AM真菌对紫花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和豌豆蚜危害的影响[D]. 李应德. 兰州大学, 2020(01)
  • [6]火龙果园生草栽培效应研究[D]. 叶舜.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7]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D]. 胡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我国苜蓿害虫种类及研究现状[J]. 张奔,周敏强,王娟,蒲毅,张丽,袁明龙. 草业科学, 2016(04)
  • [9]紫花苜蓿几种主要害虫的化学防治试验[A]. 杨向黎,韩凤英,秦旭,杨慧,张玉梅. 第三届(2014)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 2014
  • [10]保定地区甘蓝害虫的发生动态及几种新型药剂的毒力评价[D]. 周婷.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苜蓿中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