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打印机主流技术概览

喷墨打印机主流技术概览

一、喷墨打印机主流技术概览(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凌[1](2020)在《商业生态系统构建视角下手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众对于手机及移动互联网接受度和依赖度的提高,手机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以苹果、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手机巨头。这些手机巨头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建立起了以手机产品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形成了国外以苹果为代表,国内以小米为代表的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格局。商业生态系统是类比生物界的生态系统建立的概念,在手机企业中以其发布的产品之间的联系构为基础,综合物联网技术促进了各产品之间的良性互补而形成协同效应。手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多注重于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联系,以同品牌内产品互联互通为特点并被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手机厂商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也伴随着其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调整,苹果和小米都根据其企业本身的发展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对应的商业生态系统构建和企业战略布局。国内外同类研究多针对于单一品牌,如单纯对苹果公司分析或者单独对小米生态圈分析,将其对比分析并通过对国外借鉴为国内公司提供战略建议的研究很少。本文的价值,其一体现在站在国产手机的立场上以商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为国产手机的发展寻找机会;其二体现在对苹果和小米的商业生态系统做了详细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关于苹果和小米的商业生态系统分析和战略管理分析,根据苹果和小米在商业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经验分别开展战略分析并结合小米公司的实际现状提出战略管理方面的建议。本文涉及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分析理论,根据国内外研究内容使用了协同效应分析方法、网络效应分析方法、商业生态系统理论、PEST分析、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SWOT分析方法等理论,并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分析方法,对苹果核心产品圈层协同效应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国产手机在操作系统和手机硬件尤其是芯片方面缺乏研发技术的自主性,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国产手机应当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联合起来争取做到技术共享和联合开发以获得手机技术的自主性。本文的创新点,其一是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对苹果和小米进行梳理;其二是根据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对小米手机进行企业战略建议。;其三是是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分析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

杨文宇[2](2019)在《基于溶液法的MOTFT背板设计与制备》文中认为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Metal Oxide Thin Film Transistor,MOTFT)作为电路基本元器件,近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用于包括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在内的下一代显示应用。MOTFT具有比非晶硅(a-Si)TFT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比低温多晶硅(LTPS)TFT更低的制造成本。从器件制造的角度来看,喷墨打印是最具吸引力的技术之一,因为可以通过数字图案化设计方法进行制造,从而为实现低成本和灵活的薄膜器件提供了巨大的机会。AMOLED是一种自发光显示器,具有优于AMLCD的若干优点,例如薄和轻的外形,宽视角和快速响应时间,已成为了下一代平板显示的研究热点。然而,将喷墨打印MOTFT应用在AMOLED背板制备流程上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优化喷墨打印MOTFT器件性能和改善背板工艺兼容性方面。因此,本文对打印墨水和器件结构进行了优化,利用喷墨打印制备不同膜厚和结构的MOTFT,对其中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将喷墨打印MOTFT应用于AMOLED背板设计中,并解决了溶液法和传统光刻工艺兼容性问题,制备了基于溶液法MOTFT的AMOLED背板。本文首先喷墨打印制备单层MOTFT和异质结MOTFT,通过对衬底表面修饰和优化墨水,以及在制备过程中调节液滴的大小及打印墨水飞行状态,继而进行热退火处理,得到了高性能MOTFT器件及均匀阵列。通过对实际喷墨打印工艺的MOTFT器件的分析,对AMOLED背板驱动TFT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关键尺寸设计。结合现有光刻工艺和喷墨打印工艺调整和完善了像素的关键尺寸设计,并结合其他测试区域设计和辅助模块设计,分批次设计了1.8英寸、分辨率64*64,和5英寸、分辨率320*240、能够显示动态视频的显示屏背板。最终根据设计制备完成了核心功能层基于溶液法MOTFT的1.8英寸AMOLED背板。进行了印刷显示面板集成制备与测试研究,为印刷TFT显示应用提供了核心工艺及科学基础。实现了溶液法与传统工艺兼容性的关键技术,掌握了印刷TFT面板大面积集成工艺技术,为印刷TFT技术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赵天明,刘诗德[3](2018)在《EFI和Heidelberg数码打样系统的应用比较》文中认为研究了EFI Color XF和Heidelberg Prinect Colorproof Pro两种数码打样系统生成特性文件的差异。应用系统的色彩管理功能对打印机进行基础线性化并创建特性文件,从色域、标准测量表中色块的色差和屏幕软打样效果比较两种数码打样系统生成的打印机HP Design Jet5500特性文件。色域包含了印刷标准特性文件的大部分色域,可满足打样及印刷的一般要求。两种系统生成的打印机特性文件在色空间转换后对应色块的色差为2.84,在粉红色和暗调区域色差相对较大。观察者的目视结果平均值为2.1,标准方差为0.568,屏幕软打样的效果介于有细微差异和没有差异之间。实验表明,两种系统生成的特性文件都基本符合数码打样中设备特性文件的要求。

万晓霞,刘强[4](2014)在《打印机光谱特性化方法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打印输出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图像复制领域的主流技术。打印机特征化旨在建立打印机输入控制值与输出色彩信息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保证打印输出图像各像素色彩值的准确性。基于可见光谱的打印机特性化过程,以图像光谱信息作为打印机特性化过程中的色彩控制依据,可避免基于色度的打印输出过程所固有的同色异谱问题,实现图像色彩复制领域最高级别的无条件颜色匹配。在广泛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回顾了打印机光谱特性化方法各部分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介绍了该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现状,对打印机光谱特性化方法流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方法以Yule-Nielsen修正的光谱Neugebauer模型(YNSN模型)为典型代表,从打印机墨量限制方法、正向光谱预测模型、反向光谱分色模型以及色彩匹配评价度量4个方面,对目前基于可见光谱的打印机特性化方法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结合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综合近几年该领域研究发展情况,认为目前打印机光谱特性化方法研究在墨量限制算法合理性、正反向建模精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然而,尽管已有20多年的广泛研究,鉴于光谱数据的高维性以及具体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导致准确而高效的实现光谱打印机特性化仍然是一个极具难度的问题,特别在建模效率提高、模型适用性增强、模型物理意义提升以及评价度量综合性能优化等方面,目前研究仍存在较大的研究发展空间。结论打印机光谱特性化是实现图像色彩信息高保真打印复制的必要手段,其今后将继续在图像复制领域起到非常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基于光谱的打印机特性化过程涉及光谱学及色度学理论、半色调呈色理论、最优化计算理论、人眼视觉机理、数字加网技术等多种理论与技术,故其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性。本文对打印机光谱特性化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介绍与分析,意在使国内同行对该领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以期引起更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由于篇幅所限,许多问题未及深究。

郝睿[5](2013)在《外设类产品注册保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外设类产品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用户逐年扩大,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管理用户,发展潜在用户,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使公司CS部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建立注册保修系统,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建立一个庞大的用户数据库,增强市场策划和服务策划支持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为方便更好的维系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外设类产品公司在国内聘请了大量的服务工人,由于现有的管理体系不能够有效的对其服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缺管对售后的服务环节的有效监控,不能满足对服务数据进行实时交互。对服务资源及其成本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目前比较流行的三层构架体系,他们是由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层构成。基于以上诸多不便开发了外设类产品注册保修系统,为外设类产品公司、其售后服务机构与用户三方建立起了一个有效的互动管理平台。从而解决了外设类产品公司对其人员权限的设定,有效的监控售后服务的状态,和实时交互其产品维修信息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在WEB开发中三层架构的应用,以及存储过程数据层中的应用和性能比较,以及在应用层中的页面设计中用户控件和系统控件的应用。本文使用C#开发工具,数据库为SQL Server2005。采用分层的方式实现系统,比不采用分层的实现方式工作量要大,开发周期要长(因为要编写更多的代码),但是分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易维护性、可重用性——当你写完第一个分层的系统,做第二个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的东西是可以重用的——这些都是衡量软件质量的重要标准。

刘强[6](2013)在《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光谱的色彩再现可以降低传统色彩再现方式所固有的同色异谱问题的程度,实现设备无关、场景无关、观察者无关的无条件色彩再现,从而对原稿色彩信息进行真实客观的复制。本论文以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为研究对象,从打印机拆分式建模、墨量限制算法设计、正向光谱预测建模、光谱色域映射算法设计、反向光谱分色建模、建模度量优化等方面,对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方法,并以若干典型色彩样本集作为案例对其色彩再现精度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1)依据颜色科学基本理论,对传统色彩再现方法的固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光谱色彩再现的理论优势及其技术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论述。随后,对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2)通过具体实验的设计,对研究所构建的颜色喷墨再现系统中打印及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及稳定性进行了量化表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色域最大化思想的打印机拆分式建模方法,实现了打印机建模过程的简化。3)针对打印过程中存在的墨量超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维非线性插值的墨量限制算法。通过计算分析与显微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墨量阈值的准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算法参数的调节,在打印墨量精准限制的同时实现了打印色域的最大化。随后,从墨量限制过程的快捷性考虑,在该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快速墨量限制算法,在色域最大化程度与算法便捷性之间实现折中。4)针对打印机正向光谱预测建模问题,对现有半色调呈色经典模型及其代表性优化算法进行了实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分区n值优化的建模优化方法,成功实现了目前半色调光谱预测领域精度最高的CYNSN (Celluar Yule-Nielsen Spectral Neugebauer)模型的优化。5)通过具体实验,对于五类经典最优化算法在光谱分色方面的精度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确立最优算法。随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域判断的子打印机反向分色方法,实现了子打印机色域内色彩的准确再现。6)依据色域判断思想,构建完成了基于打印机整体建模的色彩再现流程,并提出了相关光谱色域映射方法。分别以文物典型颜料色彩样本、标准色卡色彩样本、印刷色彩样本等为例,以光谱误差为建模度量,实现了高精度的光谱色彩再现。最后,从人眼视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建模度量的色彩再现方法,在光谱再现精度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色度精度的显着提高,并依据上述内容对基于光谱的色彩再现在降低同色异谱程度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

郭凌华[7](2012)在《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色彩管理及评价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舒适高雅的家居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家庭装饰的日趋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更多色彩鲜艳的装饰面料,热转移印花产品正好能满足这种需求。将印刷方式引入到纺织行业,热转移印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热转移印花是印刷技术在纺织行业应用的延伸,织物表面凹凸不平有无数孔隙,跟纸张印刷效果相比,很难获得精细度很高的图案。因此热转移印花是将油墨通过印刷的方式制成印花纸,然后将织物处于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印花纸上的染料通过加压、加热升华、将印花纸上的图案转移到织物上。这是纺织行业的一次革命性变化,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实现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工艺过程。本论文以高温热转移印花纸为研究对象,以热转移印花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按照工艺流程将热转移印花过程中的相关制版、印刷等核心技术及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热转移印花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在传统印刷基础上,以热转移印花最常用的凹版印刷方式为主线,研究了热转移印花纸印前制版雕刻网穴的优化选择、电雕分色曲线的设置;工艺流程中的色彩管理、色空间转换、印花专色印花浆调配,最后构建了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评价模型;进而对所构建的热转移印花纸的印刷质量等进行了评价及表征。扩大了热转移印花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范围及用量。进行了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凹版印刷网穴再现半色调机理研究。优化了网穴结构、网穴参数,进而对网穴再现半色调过程中释墨量计算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网穴作为凹版印刷中再现层次和传递油墨的最基本单元,在热转移印花凹版印刷中,雕刻图文的铜面层亮调部分网穴的网值在3042μm左右,暗调部分的网值在155170μm左右。为提高印刷品暗调部分网穴的传墨量,在暗调部分需要做通沟,通沟尺寸在2632μm。常用的加网角度为:对于开口压偏的网穴采用38°,对于开口拉长的网穴采用60°。在凹版印刷中为了提高图文边缘的清晰度,黑版的加网线数为90线/cm,网穴角度为38°;品红版加网线数为70线/cm,网穴角度为60°;青版加网线数为70线/cm,网穴角度为30°;黄版的加网线数为60线/cm,网穴角度为45°。基于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分色制版电雕曲线的研究。从灰平衡入手,通过设置雕刻线数,雕刻网穴的形状及雕刻角度等要素建立一条适合热转移印花的电雕曲线,利用电雕曲线,通过设置印刷测试版,输出数码样张。对雕刻版的雕刻网穴利用网穴测量仪测试,对输出的数码样张的印刷密度、印刷相对反差分析,均达到国标要求,进而最终确定了适合凹版印刷的热转移印花电雕分色曲线。通过线性化处理之后,将转移印花的细微层次从8%10%提高到了5%,优化了网穴的结构,降低了暗调部分糊版的印刷故障。高温热转移印花纸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的研究。采用动态子空间划分的BP神经网络理论,将热转移印花制版分色系统的色空间进行划分,分别选择与输入点X(r,g,b)距离最小的采样点15、20、30等,最多取120个点建模,通过对模型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转换精度可达1.65个色差单位,属于小色差范围,可以满足大多数实际应用的要求。将色空间转换的模型嵌入到色彩管理的ICC文件中,并且将ICC文件应用在某知名制版公司的电脑分色制版中,对公司常用电脑的CRT进行了色空间转换,根据色差的计算公式ΔE=4.9NBS,属于精细产品。动态子空间划分的BP神经网络的色空间转换方法适合热转移印花纸的分色制版及色空间转换,对于提高热转移印花纸印刷的色彩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热转移印花纸印刷适性的研究。选取了热转移印花行业常用的国产和进口的打样纸和印刷纸输出样张。结果表明,热转移印花纸张印刷的实地密度控制在Y:0.50.7;M:0.80.95;C:0.80.9;K:1.151.25范围。热转移印花纸印刷反差一般在Y:0.20.25;M:0.250.3;C:0.20.25;K:0.20.25范围;热转移印花转移后织物的颜色再现色域范围基本能达到传统四色印刷的色域范围。为热转移印花行业提供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色浆专色调配的研究。利用蒙版方程的机理,采集标准色谱上的数据作为建模样本,利用线性回归法求出各项线性回归系数。确定好各项回归系数后,利用C++程序,求出Dr、Dg、Db三滤色片密度值就能得到所需的配色方案。探索了一种热转移印花浆调配的方法,并建立基于蒙版方程的印花浆配色模型。对配色模型进行精度分析,平均色差范围为19.85。与目标配色块相比,配色精度偏低。在研究中分析了影响配墨精度的因素;提出了修正配墨模型的建议。建立了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评价模型。利用CIE1976L*a*b*均匀颜色空间的特点,应用X-RITE530测试热转移印花纸样张的L,a,b值,建立三维CIE L*a*b*的颜色评价模型。该颜色评价模型符合人眼的观察习惯,能直观分析出待评价颜色点在CIE L*a*b*颜色空间中的偏色趋势,符合人们评价转移印花产品颜色的心理习惯。利用matlab构建了热转移印花纸中间媒介和纺织品色差之间的色差评价拟合函数:y=-0.0575x4+0.1508x3+3.5082x2-10.5732x+43.4983,并对拟合函数进行了验证,平均色差E=8.02,函数拟合精度较高。结果表明:作为中间媒介的热转移印花纸的印刷,平均色差可以控制在61.32NBS,可以大大降低热转移印花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为热转移印花纸印刷品色差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莫尔条纹的形成机理,通过设置印刷加网线数,加网角度,输出点数,建立了基于莫尔条纹的图像分析方法,并制作形成了印刷网线尺。对印刷品加网线数和角度进行量化测试。并从网点光学透射原理对设计的印刷网线尺给予机理说明。用网线尺评价印刷品质量在生产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对于印刷实际生产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上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热转移印花纸生产中的制版确定了合理的网穴、电雕曲线;明确了印刷工艺过程中色彩管理、色空间转换、彩色印花浆调配的方法;最终构建了颜色评价方法并解释了工作机理。为进一步全面提高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研究经验。

张烁男[8](2012)在《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虚拟三维用户交互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多功能办公设备一体机集传真、打印、复印、扫描、存储卡打印、扫描到存储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迎合了中小企业占用空间小,使用方便,性价比高的办公设备的需求,然而其繁多的功能给用户在使用中带来或多或少的不变。因此,本论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三维交互界面设计方法为指导,对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虚拟三维用户交互界面以及交互动作的实现进行可视化设计。形成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适用于普通使用者的多功能办公一体机虚拟三维交互系统,用于产品发布和用户指导。论文从四方面进行研究与设计,即:理论性研究、多功能一体机的产品研究、虚拟三维交互界面设计、交互动作实现的技术与方法。论文工作研究部分一方面从虚拟现实技术、三维交互界面设计原则等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性研究;另一方面从多功能一体机的市场关注度、产品趋势、结构和功能、常见故障和基本维护等方面进行制定性研究。虚拟三维交互界面设计部分,以HP Color LaserJet1415fnw彩色激光一体机为载体,对其进行用户指导交互界面设计。该系统主界面下分四个次级界面,分别为“产品概览”、“产品展示”、“功能指导”、“维护指导”。其中“功能指导”界面设计了“性能介绍”、“准备状态”、“复印”、“传真”、“扫描”、“USB打印”等功能按键;“维护指导”界面设计了“卡纸故障”、“更换硒鼓”、“取消传真”的基本维护按键。用户通过在交互界面中鼠标点击这些按键,激发相应功能动作并且辅助弹出相应对话框来进行产品用户交互指导演示。在交互动作实现技术与方法中,详细阐述了以上多功能一体机虚拟三维交互系统的具体设计流程和实现方法。本文从产品的虚拟样机建模、材质纹理调制与烘焙、二维图片处理、交互动作模块化程序设计、交互界面整合等方面分别进行设计,最后形成一个用户能够顺畅操控的交互系统应用程序,以EXE文件发布。本文通过理论和实际交互系统设计的研究,研究出一套适用于一般产品虚拟三维交互系统的设计流程,总结Virtools交互模块技术适用于产品虚拟三维交互开发的应用模式,拓展了虚拟三维交互技术在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此外,虚拟三维用户交互系统方便用户使用和维护产品,又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售后服务的成本,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王志豪[9](2011)在《数码打样色彩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印刷过程是一个图文信息的传递过程,颜色准确传递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印前系统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直接制版的实用化,导致用分色胶片晒制打样版和印刷版的工艺路线逐步停止,数码打样成为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目前,四(混)色数码打样技术较为成熟,而专色数码打样,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标准专色油墨,仅依靠自己手工调配专色墨进行常规打样,很难做到专色的准确再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四色数码打样环境的基础上,对专色数码打样色彩控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数字印前系统,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构建了数码打样的环境,设计了基于四色的数码打样解决方案,详细阐述了输出设备的基础线性化、输出设备特性文件的创建、校正及优化的过程,研究探讨了数码打样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实现了四色数码打样的色彩质量控制。2.在四色数码打样的基础上,运用EFI Color proof XF数码打样软件创建了针对专色打样的颜(专)色库,并采用测量值与原始值比较的方法,对该颜(专)色库进行了三次循环校正。最后通过专色打样实验,对专色打样后的色域和色差进行分析,验证该颜(专)色库完全满足数码打样的质量要求。3.在分析各种常用的数学经验模型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印刷数码打样色差的误差要求,首次提出了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算法模型,并推导了算法公式,并利用Matlab软件和VC++平台对算法进行实现;通过与颜(专)色库实测值与回归值比较分析,其色差大小能够满足数码打样的要求,最后基于该算法模型构建了颜(专)色库。论文主要解决了在没有专色油墨的情况下,通过用混色配比的方法,解决了专色的印刷复制再现问题。在数码打样环境下,通过循环校正和算法模型的方法建立用于数码打样的颜(专)色库,该颜(专)色库都是动态的,可适时更新,可用于实际生产。提高了专色数码打样的色彩匹配精度和数码打样的速度、质量。

赵志[10](2010)在《中国书画数字高保真复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的中国书画,积淀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中华文明如同黄河的流水一样源远流长,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中国书画的发展史几乎就是浓缩了的中国文化史,它涉及到中华文明的每一个方面。但是,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各博物馆的做法大多是将其束之高阁,极少出库展出,许多名人专家也极少见到真迹。即使这样,由于年代久远,空气的氧化作用,它们中的许多己经残破不全,无法保存。所以,如何让这些珍品逼真地再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数字摄影技术、色彩管理技术,以及艺术微喷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有能力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更好的去还原原作。本论文研究的就是利用数字摄影技术采集原稿,通过计算机处理用高端喷墨打印机输出复制稿,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色彩管理技术控制色彩的准确传递。

二、喷墨打印机主流技术概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喷墨打印机主流技术概览(论文提纲范文)

(1)商业生态系统构建视角下手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阶段
        三、商业生态系统的应用
    第二节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
第三章 苹果商业生态系统的评析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地区苹果产品概览
    第二节 苹果产品发展历程概述
    第三节 苹果商业生态系统演化分析
        一、开拓阶段(2009 年—2011 年):生态链
        二、拓展阶段(2012 年—2015 年):生态圈
        三、领导阶段:(2016 年—2019 年)商业生态系统
        四、创新阶段:(2020 年—):创新的商业生态系统
    第四节 苹果商业生态系统构建布局
        一、内层——苹果核心自研
        二、中层——智能硬件IOT
        三、外层——广泛的服务产品
    第五节 苹果商业生态系统形成机理
        一、苹果商业生态系统运营方式
        二、苹果商业生态系统激发网络效应
第四章 苹果商业生态系统协同效应分析
    第一节 内层的协同效应分析
        一、时序图分析
        二、非平稳数据的EG协整检验
        三、单位根检验
        四、滞后阶数的确定
        五、Granger因果检验
        六、模型稳定性检验
        七、脉冲响应分析
        八、方差分解
        九、总结
    第二节 中层的协同效应分析
        一、苹果并购Beats的案例介绍
        二、Apple并购案例协同效应理论分析
    第三节 外层的协同效应分析
第五章 小米商业生态系统演化路径简析
    第一节 小米商业生态系统战略演化过程
    第二节 小米商业生态系统投资与协同原则
        一、小米商业生态系统投资方式
        二、小米与商业生态系统协同模式
    第三节 小米强化商业生态系统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一、保证产品质量
        二、深入研究核心技术
        三、注意工业设计
        四、扩展核心功能
        五、加强品牌建设
第六章 苹果与小米的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管对照简析
    第一节 战略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二、产业环境分析
        三、竞争环境分析
        四、价值链分析
        五、业务组合分析
    第二节 战略选择
        一、总体战略
        二、业务单位战略
        三、职能战略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总体战略建议
        一、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二、增进与国产友商的广泛合作
    第二节 业务单位战略建议
    第三节 营销战略建议
    第四节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溶液法的MOTFT背板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理论
    2.1 有机发光二极管
        2.1.1 OLED基本原理与结构
        2.1.2 OLED驱动方式
        2.1.3 灰阶实现方式
    2.2 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
        2.2.1 MOTFT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MOTFT基本参数
        2.2.3 MOTFT薄膜形貌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
    2.3 喷墨打印工艺介绍
    2.4 光刻工艺介绍
        2.4.1 基板前处理
        2.4.2 旋涂光刻胶
        2.4.3 光刻胶前烘
        2.4.4 对准和曝光
        2.4.5 曝光后烘烤
        2.4.6 显影
        2.4.7 后烘烤
        2.4.8 蚀刻
        2.4.9 脱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墨打印单层与异质结MOTFT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
    3.3 喷墨打印制备MOTFT
    3.4 器件性能表征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喷墨打印有源层的OLED背板设计
    4.1 基于喷墨打印的驱动MOTFT器件结构设计
        4.1.1 器件结构设计
        4.1.2 器件关键尺寸设计
    4.2 基于喷墨打印的像素电路设计
    4.3 基于喷墨打印MOTFT的背板绿色OLED器件仿真
    4.4 基于喷墨打印MOTFT背板的驱动IC相关电路设计
        4.4.1 驱动IC选定
        4.4.2 驱动IC版图设计
    4.5 基于喷墨打印MOTFT背板的辅助模块设计
        4.5.1 对位标记
        4.5.2 测试区域
        4.5.3 其他标记
    4.6 基于喷墨打印MOTFT的 AMOLED背板整体结构设计
        4.6.1 背板整体版图设计
        4.6.2 显示信号系统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溶液法MOTFT的 AMOLED背板制备
    5.1 基于溶液法MOTFT的 AMOLED背板制备
        5.1.1 背板制备工艺流程
        5.1.2 像素驱动器件性能表征
    5.2 基于溶液法MOTFT的 AMOLED整机整合
        5.2.1 OLED蒸镀
        5.2.2 IC Bonding
    5.3 基于溶液法MOTFT的 AMOLED信号驱动实现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创新点与先进性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EFI和Heidelberg数码打样系统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码打样概述
    1.1 数码打样的特点
    1.2 数码打样的关键技术
2 实验
    2.1 EFI Color XF的实验过程
    2.2 Heidelberg Prinect Colorproof Pro的实验过程
3 评价与分析
    3.1 色域的比较
    3.2 转换后色块色差的比较
    3.3 屏幕软打洋效果的比较
4 结束语

(4)打印机光谱特性化方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墨量限制算法
2 打印机正向光谱预测模型
    2.1 经典模型
        2.1.1 Murray-Davies公式
        2.1.2 Neugebauer方程
        2.1.3 Yule-Nielsen方程
        2.1.4 YNSN模型
        2.1.5 Cellular YNSN模型
    2.2 研究进展
        2.2.1 有效网点面积率优化
        2.2.2 Neugebauer基色优化
        2.2.3 n值非线性修正
        2.2.4 细胞分区优化
        2.2.5 加网方式
3 打印机反向模型
    3.1 反向算法
    3.2 过程优化
4 评价度量
5 结语

(5)外设类产品注册保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1.3 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需求分析
2.1 技术支持
    2.1.1 .NET Framework 简介
    2.1.2 IIS 简介
    2.1.3 NHibernate 的简介
2.2 存储过程的简介和应用
    2.2.1 存储过程的简介
    2.2.2 存储过程的优缺点
2.3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2.3.1 系统规划
    2.3.2 系统流程图
    2.3.3 功能性需求
2.4 系统可行性需求
    2.4.1 业务流程图
    2.4.2 可行性分析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技术架构
3.2 系统模块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设计概述
    3.3.2 数据库安全设计
    3.3.3 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
3.4 系统网络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普通用户主要模块实现
    4.1.1 用户注册页面设计与实现
    4.1.2 用户登陆界面设计与实现
    4.1.3 产品注册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4.1.4 SNCDB 审核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5 用户俱乐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 大客户主要模块实现
    4.2.1 大客户用户注册及项目添加
    4.2.2 大客户产品注册
    4.2.3 大客户产品保修期确认
4.3 系统用户管理与维护
    4.3.1 系统用户登陆
    4.3.2 维护角色功能对应关系
    4.3.3 过期帐号清理
    4.3.4 优惠服务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目的
5.2 测试分类
5.3 功能测试
5.4 性能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1.2.1 传统色彩再现问题分析
        1.2.2 基于光谱的色彩再现概述
        1.2.3 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颜色科学基本理论
    2.1 色彩的形成基础
    2.2 色彩的色度学表征
    2.3 色差及光谱误差公式
    2.4 同色异谱产生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设备性能分析与打印机拆分方法研究
    3.1 色彩测量系统综合性能分析
        3.1.1 色彩测量系统测量准确性分析
        3.1.2 色彩测量系统测量稳定性分析
    3.2 喷墨打印系统综合性能分析
        3.2.1 打印色彩时间稳定性分析
        3.2.2 打印色彩空间稳定性分析
        3.2.3 打印色彩重复稳定性分析
    3.3 基于色域分析的打印机拆分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光谱色域最大化的打印机墨量限制
    4.1 墨量限制问题概述
    4.2 墨量情况评价方法
        4.2.1 墨量情况评价样本图案设计
        4.2.2 墨量情况评价
    4.3 墨量限制方法
    4.4 色域最大化实验验证
        4.4.1 具体实验步骤
        4.4.2 光谱色域最大化验证
        4.4.3 色度色域最大化验证
        4.4.4 墨量限制效果
    4.5 简易墨量限制方法与色域覆盖率优化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正向打印光谱预测建模
    5.1 半色调呈色经典模型
        5.1.1 Murray-Davies公式
        5.1.2 Neugebauer方程
        5.1.3 Yule-Nielsen方程
        5.1.4 YNSN模型
        5.1.5 CYNSN模型
    5.2 经典模型的比较分析
        5.2.1 Murray-Davies公式
        5.2.2 Yule-Nielsen方程
        5.2.3 Neugebauer方程
        5.2.4 YNSN模型
        5.2.5 CYNSN模型
    5.3 模型创新与优化
        5.3.1 有效网点面积率优化
        5.3.2 Neugebauer基色优化
        5.3.3 n值非线性修正
        5.3.4 细胞分区优化
        5.3.5 加网方式建模修正
    5.4 典型CYNSN模型优化方法分析
    5.5 基于分区n值的CYNSN模型构建
    5.6 本章小结
6. 反向打印光谱分色建模
    6.1 典型反向最优化算法
        6.1.1 内点算法
        6.1.2 有效集算法
        6.1.3 序列二次规划算法
        6.1.4 遗传算法
        6.1.5 模拟退火算法
        6.1.6 算法比较
    6.2 BPnCYNSN子打印机模型光谱分色算法
        6.2.1 基本设计思路
        6.2.2 实验精度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整体建模实验与分析
    7.1 基于色域判断的打印机整体建模
        7.1.1 四色子模型构建
        7.1.2 基于色域判断及光谱色域映射的整体建模方法
    7.2 基于光谱误差最小化的色彩再现
        7.2.1 典型颜料色彩样本的制备
        7.2.2 典型颜料样本集光谱再现精度
        7.2.3 基于印刷色彩样本的实验对照
    7.3 基于混合建模度量的色彩再现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的科研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色彩管理及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温热转移印花技术简介
        1.1.1 丝网印花方式
        1.1.2 胶版印刷方式
        1.1.3 凹版印刷方式
        1.1.4 柔性版印刷方式
        1.1.5 数码印刷方式
    1.2 高温热转移技术
        1.2.1 热转印原理
        1.2.2 热转印方式
    1.3 色彩管理
    1.4 高温热转移印花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1.4.1 热转移印花国内现状
        1.4.2 热转移印花技术国外现状
        1.4.3 国外印花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
        1.5.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2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凹版印刷网穴再现半色调机理的研究
    2.1 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2.2 网穴呈色的机理
        2.2.1 网穴结构
        2.2.2 网穴参数
        2.2.3 凹版网穴的形成
        2.2.4 凹版网孔的结构
    2.3 凹版热转移印花纸制版网穴的研究
        2.3.1 实验
        2.3.2 热转移印花网穴的选择分析
        2.3.3 实验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基于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分色制版电雕曲线的研究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本章的研究内容
    3.2 分色制版电雕曲线的研究机理
        3.2.1 灰平衡原理
        3.2.2 灰平衡方程
        3.2.3 热转移印花纸灰平衡曲线的研究
        3.2.4 凹印打样密度曲线的绘制
        3.2.5 凹版电雕层次曲线的调整
    3.3 电雕分色曲线的获得
        3.3.1 准备工作
        3.3.2 实施步骤
        3.3.3 建立电雕机曲线
    3.4 电雕曲线的验证
        3.4.1 设计标准的测试版
        3.4.2 数码打样
        3.4.3 雕刻凹版参数对线性化的验证
        3.4.4 线性化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内容
    4.2 颜色空间转换基础理论
        4.2.1 RGB 加色空间
        4.2.2 CMYK 色空间
        4.2.3 CIE 颜色系统
        4.2.4 颜色空间转换的方法
    4.3 基于动态子空间划分的 BP 神经网络理论的 RGB-LAB 转换模型的研究
        4.3.1 RGB 到 Lab 变换模型的 BP 网络结构与学习规则
        4.3.2 基于动态颜色空间划分的 BP 神经网络系统的 RGB 到 Lab 转换模型的要素优化设计
        4.3.3 基于 BP 网络结构颜色 RGB 到 LAB 色转换模型的构建
    4.4 色空间转换在热转移印花中的应用
        4.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4.2 实验方法
        4.4.3 CRT 色空间转换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适性研究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
        5.1.2 本章研究内容
    5.2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适性研究
        5.2.1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结构
        5.2.2 热转移印花油墨
    5.3 实验内容及方法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仪器
        5.3.3 测试样张参数及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纸张性能参数
        5.4.2 热转移印花纸实地密度研究
        5.4.3 织物上印刷品密度的研究
        5.4.4 转移印花纸及织物色域研究
        5.4.5 印刷相对反差
        5.4.7 网点增大值
    5.5 本章小结
6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色浆专色调配的研究
    6.1 引言
        6.1.1 研究背景
        6.1.2 研究内容
    6.2 油墨调配机理
        6.2.1 专色配色的理论基础
        6.2.2 专色油墨特点及呈色机理
        6.2.3 油墨调配的过程
    6.3 基于蒙版方程理论的配墨理论
        6.3.1 蒙版方程
        6.3.2 线性回归法建立训练配色模型
        6.3.3 尤尔 -尼尔逊公式
        6.3.4 印刷色谱配色
        6.3.5 颜色色差评价方法
    6.4 专色油墨配色蒙版方程模型的建立
        6.4.1 实验内容
        6.4.2 测试数据分析
        6.4.3 用蒙版方程验证配墨比例
        6.4.4 蒙版方程配墨模型修正
        6.4.5 验证模型精度的配色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7.1 引言
        7.1.1 研究背景
        7.1.2 研究内容
    7.2 色差
        7.2.1 CIELAB 色差公式
        7.2.2 CMC 色差公式
        7.2.3 CIEDE2000 色差公式
        7.2.4 色差单位
    7.3 颜色视觉评价
        7.3.1 实验材料
        7.3.2 实验仪器
        7.3.3 实验过程
        7.3.4 Lab 值及 CIE1976 L*a*b*均匀颜色空间
    7.4 色差分析
        7.4.1 色差评价模型的提出
        7.4.2 色差模型的建模方法
        7.4.3 实验
        7.4.4 色差模型的检验
        7.4.5 结果分析
    7.5 基于莫尔条纹原理的图像评价系统建立
        7.5.1 图像评价系统的设计原理
        7.5.2 图像评价模型的建立
        7.5.3 图像评价模型的验证
        7.5.4 结论
    7.6 本章小结
8 总结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着作的目录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专利的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研及完成的项目

(8)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虚拟三维用户交互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2.2 我国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流程
第二章 虚拟三维交互的产品开发的理论研究
    2.1 虚拟现实的技术支持研究
        2.1.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
        2.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
    2.2 三维交互界面的设计方法研究
        2.2.1 三维交互界面的技术构成
        2.2.2 三维交互界面的设计策略
        2.2.3 视觉交互界面的设计原则
        2.2.4 三维交互界面的应用
    2.3 虚拟三维交互技术的产品开发
        2.3.1 虚拟三维交互技术的产品开发的实现形式
        2.3.2 虚拟三维交互技术的产品开发的特点
        2.3.3 虚拟三维交互技术的产品开发的应用
        2.3.3.1 虚拟三维交互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2.3.3.2 虚拟三维交互技术在产品展示体验过程中的应用
        2.3.3.3 虚拟三维交互技术在产品推广销售过程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功能办公设备一体机的产品研究
    3.1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调研
        3.1.1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分类
        3.1.2 不同品牌不同种类市场关注度
        3.1.3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价格和性能
    3.2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产品分析
        3.2.1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产品趋势分析
        3.2.2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工作原理分析
        3.2.3 多功能激光一体机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3.2.4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常见故障分析
        3.2.4.1 打印机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
        3.2.4.2 扫描仪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
        3.2.4.3 传真机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虚拟三维交互界面可视化设计
    4.1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虚拟三维交互系统的设计定位
        4.1.1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中存在的问题
        4.1.2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虚拟样机的目标原型
    4.2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虚拟用户交互指导系统的设计构建
        4.2.1 主界面设计
        4.2.2 产品概览界面设计
        4.2.3 产品展示界面设计
        4.2.4 功能指导界面设计
        4.2.5 维护指导界面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功能办公一体机虚拟三维交互系统的设计实现
    5.1 产品虚拟三维交互系统的设计流程
    5.2 虚拟样机建模渲染
        5.2.1 Rhino 创建结构模型
        5.2.2 3DMAX 渲染 烘焙
    5.3 界面设计
        5.3.1 主交互界面背景的设计
        5.3.2 次级交互界面背景的设计
        5.3.3 关于系统中弹出对话框和按键的设计
    5.4 Virtools 虚拟产品交互式动作设计
        5.4.1 Virtools 技术介绍
        5.4.2 模型、二维图片导入和材质贴图调适
        5.4.3 主次界面背景二维帧 2D Frame 的创建
        5.4.4 主次界面交互按键二维帧 2D Frame 的创建
        5.4.5 点击交互按键触发相应交互动作
        5.4.6 主次界面互换
        5.4.7 扫描仪和进纸盒的开启与关闭
        5.4.8 旋转与缩放
        5.4.9 其他交互动作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数码打样色彩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码打样的概述
        1.1.1 数码打样技术
        1.1.2 数码打样的重要性
        1.1.3 数码打样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码打样技术理论分析
    2.1 数码打样的基本原理
        2.1.1 数码打样的基本原理
        2.1.2 数码打样与传统打样的比较
    2.2 四色数码打样控制技术
        2.2.1 基于四色数码打样色彩控制的思路
        2.2.2 四色数码打样色彩控制流程
        2.2.3 四色数码打样环境的创建
    2.3 专色数码打样控制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颜(专)色库的数码打样色彩控制的研究
    3.1 专色数码打样的原理
    3.2 基于颜(专)色库数码打样的色彩控制技术方案
    3.3 创建颜(专)色库
        3.3.1 基于颜(专)色库数码打样的色彩控制实验环境
        3.3.2 基于颜(专)色库数码打样色块的制作
        3.3.3 数码打样校正及颜色库更新
    3.4 颜色库数码打样色彩控制质量的评价
        3.4.1 基于颜色库的数码打样质量色域的评价
        3.4.2 颜色库和数码打样色差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颜(专)色库数码打样理论算法模型的建立
    4.1 基于颜色库数码打样理论算法模型的提出
    4.2 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的模型及推导过程
    4.3 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模型的实现方法
        4.3.1 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模型的拟合过程
        4.3.2 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模型的实现方法
    4.4 基于数据拟合最小二乘法的模型数码打样质量的客观评价
        4.4.1 理论模型算法与颜色库的数码打样色域比较
        4.4.2 理论模型算法与颜色库的数码打样色差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详细摘要
Abstract

(10)中国书画数字高保真复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中国书画数字高保真复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中国书画数字高保真复制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课题的任务
    1.5 课题内容的安排
2 中国书画数字高保真复制理论基础
    2.1 数字输入技术
        2.1.1 扫描设备技术综述
        2.1.2 数字相机技术综述
    2.2 色彩管理技术
        2.2.1 色彩的定义
        2.2.2 色彩管理的作用
        2.2.3 色彩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2.2.4 色彩管理实施流程
    2.3 艺术微喷技术
        2.3.1 艺术微喷技术概述
        2.3.2 艺术微喷技术的特点
3 国画原稿的输入
    3.1 数字摄影设备的选择
        3.1.1 数字相机的选择
        3.1.2 镜头的选择
    3.2 其他设备的选择
    3.3 与拍摄相关的设置
        3.3.1 拍摄环境的设置
        3.3.2 灯光架设
        3.3.3 曝光模式设定
        3.3.4 图像格式选择
    3.4 标准色卡的拍摄
    3.5 拍摄国画原稿
    3.6 制作数码相机特性文件
4 国画数字稿的处理
    4.1 显示器校准的必要性
    4.2 显示器和测量设备的选择
    4.3 显示器的观察环境条件和要求
    4.4 显示器的校准与特征化
    4.5 国画数字稿的修饰处理
5 国画数字稿的输出
    5.1 打印机和纸张的选择
    5.2 其他工具的选择
    5.3 打印机的线性化
    5.4 创建纸张概览文件
    5.5 色彩转换和打印中国画数字稿
        5.5.1 色彩转换
        5.5.2 打印国画数字稿
6 实验效果的评价
7 总结与展望
    7.1 成果简述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喷墨打印机主流技术概览(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生态系统构建视角下手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D]. 刘佳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2]基于溶液法的MOTFT背板设计与制备[D]. 杨文宇. 福州大学, 2019
  • [3]EFI和Heidelberg数码打样系统的应用比较[J]. 赵天明,刘诗德.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8(03)
  • [4]打印机光谱特性化方法研究综述[J]. 万晓霞,刘强.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4(07)
  • [5]外设类产品注册保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郝睿. 黑龙江大学, 2013(06)
  • [6]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关键问题研究[D]. 刘强. 武汉大学, 2013(12)
  • [7]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色彩管理及评价的研究[D]. 郭凌华. 陕西科技大学, 2012(06)
  • [8]多功能办公一体机的虚拟三维用户交互系统设计[D]. 张烁男. 沈阳建筑大学, 2012(03)
  • [9]数码打样色彩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王志豪.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10]中国书画数字高保真复制方法研究[D]. 赵志.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喷墨打印机主流技术概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