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报刊的误解看工人报刊的对策

从对报刊的误解看工人报刊的对策

一、从报刊发行误区看工人报刊发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目坤[1](2020)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调整变化过程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控制社会思想传播,监管社会舆论变化,过滤敌对价值观的书刊审查制度是维系俄国专制统治的重要保障,受到历任俄国沙皇的格外重视。受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国际国内革命形势、沙皇个人思维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俄国书刊审查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以俄国出版业发展为水平线,那么书刊审查政策就以波浪线式的方式悬挂在上方,时而自由较宽松,时而保守较严苛,就这样来回切换:亚历山大一世执政前期(1801—1812)是书刊审查政策的宽松自由期,颁布了第一个书刊审查法律,规范了书刊审查秩序,国民教育部和大学负责处理书刊审查事务,到他执政后期(1812—1825),书刊审查政策开始转向保守;尼古拉一世时代(1825—1855)是书刊审查政策的保守严苛期,颁布了两部书刊审查法律,其中一个被称之为“铁律”,出现了部门书刊审查体系,在1848—1855年甚至出现了极度严苛的书刊审查政策,被史学界称之为书刊审查史上的“白色恐怖”;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1855—1881)的书刊审查政策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从1855年至19世纪7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整体上比较宽松、缓和:实施了豁免预审制(仅限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允许私人创办报刊,运用司法手段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纠纷;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书刊审查政策逐步走向保守,行政专断权和经济处罚举措更多的出现了书刊审查事务处理之中,这种保守趋势一直延续到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亚历山大三世时代(1881—1894)是书刊审查政策走向全面保守的时期,“四大臣委员会”的筹建将处理书刊审查事务的行政专断权发挥到了极致,经济手段开始更多的用于对出版物的惩罚之中,这种专断权延伸到了尼古拉二世时期。直到1901年,在出版业与俄国专制政府斗争了一个世纪左右之后,终于从法律层面出现了利于出版业的规定:出版物的警告处罚不再是无限期性质:在没有受到其它处罚的情况下,第一次警告处罚的期限为1年,如果在1年之内获得了第二次警告处罚,则有效期延长至2年,如果没有第3次警告处罚,则之前的警告处罚自动消除。到1905年,又剥夺了“内务大臣禁止出版物登载广告”和“四大臣委员会”的特权。至此,俄国的出版业在法律层面迎来了曙光。在俄国君主专制体制下,新闻出版业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书刊审查和新闻出版业是一对矛盾体,直到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认为出版业和社会舆论应完全依附于绝对君主制度的公理之下,政府无须对社会舆论负责。在政治选择上,国家君主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沙皇的权力由上帝赋予,沙皇只对上帝负责,国家君主也没有义务去考虑任何人的意见。到19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出版业和社会舆论的崛起,完全“封印”出版业的策略已经宣告失败,俄国政府开始调整书刊审查政策:第一,改变出版业过去被完全压制的发展道路,“疏通发展渠道”;第二,开始主动利用新闻出版业,有意制造和利用社会舆论为政府服务;第三,完善对出版物的惩罚体系,设置各种条条框框,打压敌对舆论和出版物。这些举措将长期成为俄国政府制定书刊审查政策的核心出发点。

张胜国[2](2020)在《《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河北工人报》为例,采用读者群结构和读者群拓展的观察视角考察了《河北工人报》的读者群,为全国省级工人报刊的读者群拓展及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具体来看,本论文以《河北工人报》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从该报的历史发展轨迹及近五年发行数据、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方式入手,探寻研究该报读者群的结构、属性、特征和阅读特点,结合全国报业发展现状,依据工人报刊的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背景,提出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扶植、且主要依靠新闻产品自身力量推动该报读者群拓展的新策略。这对于推动工人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报、完成自身职责、对于丰富和完善受众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本次论文,通过初步揭示该报发行边界及组成维度、读者群基本结构、读者群基本属性、读者群阅读需求特征、影响该报读者群阅读需求满足和评价体验的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包括读者群拓展思路方向方法在内的具体拓展策略等流程的研究,为实现本论文研究的最终目标:遵循新闻传播受众理论、并期待能够为丰富和发展受众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次研究取得了新的发现。研究发现:(1)本课题在全国省级工人报刊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中,尚未发现先例,所获数据和分析及研究的视角,对工人报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该报读者群中,除产业工人目标读者核心受众外,也有一定规模的社会读者。(3)工人读报的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工人报刊不能有效到达工会会员和工人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4)读者属性特征和阅读需求特征均受到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而改变。(5)工人报虽有体制资源可以维持生存,但发展空间会被挤压,内容取向重新定位成为发展的主要问题。(6)工人报刊核心受众存在一定特殊性质,要充分注意到场域和惯习的影响,其报纸文本也需参考场域规则作出调整,注重受众评价提升、关注核心受众诉求回应、调整文本语态,将成为推动该报在尊重新闻规律前提下实现稳健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

白清平[3](2020)在《《共产党人》杂志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是需要学界加强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壮大、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只不过是当时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名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的历史。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及其成果,系统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特征及其历史启示,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文本即文献史料,是生动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素材。文本研究成为党史党建研究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领域。《共产党人》作为延安时期中共中央主办的专门用来加强党建的党内理论刊物,生动的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刊载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的许多重要文献,有力地传播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本文以《共产党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始文献和经典文本的考察,深入研究《共产党人》促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历史特征和历史启示,进而拓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分别是绪论、正文和结语。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正文,也是本文的主体,又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介绍《共产党人》概况。主要对《共产党人》的创刊、撰稿群体、刊载内容和停刊原因进行介绍分析,从而对于《共产党人》的发展历史、基本内容、文献价值和历史地位形成客观而全面的认识。第二章考察《共产党人》刊载的党建理论文本。党建理论文本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共产党人》全面考察,深入考述《共产党人》刊载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文献、毛泽东的着作、张闻天的着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的着作,进而分析相关文献的重要内容,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三章阐述《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传播与推动。《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有效传播,主要通过译介经典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传播质量和水平、推荐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党建模范典型、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党建方法等方面来进行的。《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有力推动,主要通过提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命题、促进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党建实践经验、大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等方面来实现的。第四章论述《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内容,尽管有关于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和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相关内容,但是,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更多的却是关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推进,就集中体现在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建设理论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建设理论中国化等方面。这些内容是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第五章探讨《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历史特征的呈现。《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特征,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主体、理论内容以及推进路径等方面。《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主体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历史特征,《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内容具有全面性和专题性的历史特征,《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推进路径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历史特征。第六章探索《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历史启示的折射。这些历史启示主要有: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学习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坚持一切从党的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发展主体的多元化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多维动力,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根本保证。这些历史启示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以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深入开展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总结全文内容、得出结论,分析本文的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陈龙[4](2019)在《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文中指出五四以降,各种“主义”激荡角逐,孕育了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报刊作为凝聚早期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组织的精神核心,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共报刊工作发源于城市,但1948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我们城市办报的经验还不多,望将经验与问题电告”,似乎忽视了建党以来中共在“城市办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聚焦1942年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1948年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发布的前因后果,不难激发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整体转型的想象。这种转变的多次发生,揭示了中共办报模式主要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线性发展,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振荡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形塑、中心工作的转换、政党地位的演变是影响中共办报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报刊与党派的关系、报刊与受众的关系、报刊的技术形态、报刊的经营管理及其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方式是中共办报模式的主要内核。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模式”的意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1921-1949年中共办报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对中共办报模式作如下历史分期与类型划分:1921年至1927年是“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是“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是“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重庆模式”与“延安模式”。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符号化描述发现,中共办报模式的发展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级上下波动,其发展存在三种逻辑:作为党派工具的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报刊、作为生产事业的报刊。时代在变化,报刊的使命任务也应随之变化。《红旗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报刊的主要使命是“以建设为自任”而非“炫众以导乱”,报刊发展必须兼顾三种逻辑,不可偏废。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办报党报,在保持党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的问题,应当推动政治方向的引导、读者需求的满足、报刊事业的壮大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共办报模式在两级振荡中的曲折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指明了中共办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程单剑[5](2018)在《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研究(1978-1982)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经由报刊发起的舆论动员,使得广大民众知道中国未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历史过往中,舆论总是以催化剂的形态“出场”,在物质、制度、舆论、观念的四方作用中,舆论动员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而思想观念的改变影响了新的制度生成,新的制度生成推动着物质世界的发展。舆论作为特殊的因素存在着,其“第三权力”、“流通货币”的功用被确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与建设中加以践行,透过报刊表露出的先进思想被人们所接受。务实的舆论动员,改变了民众对革命无知或旁观的态度;同时颂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勾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笃定。而十年“文革”,中国陷入政治秩序和经济体制双重危机。经历“文革”的阵痛,人民对于稳定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呼声日渐高涨。报刊舆论推动信息向公众群体的传播,并深刻影响着大众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组织社会运动。党报更是促发政治变革、经济变迁的舆论利器,是一个政党动员民众的重要载体。全文共六个部分,由绪论和正文五章组成。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对选题缘起及研究现状进行相关评述,简略呈现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同时对文中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比对,并提出本文的学术创新与研究难点,大体上勾勒了本文的行文框架。第一章,舆论动员的思想来源与中共舆论动员的简要回顾。本章主要对舆论动员的思想来源进行叙述,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舆论动员理论作简要综述。叙述中共舆论动员的历史回溯,为后面几章的论述做铺垫。第二章,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背景。本章主要叙述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问题遭遇。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开放的排斥;思想僵化停滞不前。民间舆论也发生了某些异动,如大字报形式下的舆论失控,并催生出暴力行为的产生。同时我们处理了“四人帮”对报刊舆论的影响。第三章,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策动。在这一章笔者试图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展现《人民日报》对改革开放的策动情况。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路线的偏差,导致了人们对改革和开放的闭口不言。僵化和封闭成为常态,要想促动改革开放的发生,首先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人民日报》消解思想禁锢,试图激活“改革”思维。思想的解放,引发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实践,人们对改革开放有了客观的认识。在实践层面上,《人民日报》通过舆论动员,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助推改革开放。同时,加大对重要会议的舆论报道,放大党的声音,促动改革的发生。第四章,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具体展开。随着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开展与深入,利益的得失开始逐步影响和左右舆论的表达。群众利益的最大获取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群众利益的过程。随着利益一致性的形成,心理上信任和行动上感应随着时间进程自然产生,而舆论动员会缩短这一时间过程。《人民日报》围绕这些利益关切,展开舆论动员的具体实施,关切改革开放中各方利益诉求的舆论动员;聚焦争论问题的舆论动员。第五章,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影响及启示。《人民日报》作为“大报”,极大地吸纳了民意,广开言路,逐步唤醒了民众对改革开放的关注,群众在实践中对改革开放做出积极响应。本章叙述了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效果,论述了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现实启示,这些历史经验为当下报刊舆论建设、提升舆论动员的实效提供借鉴。

刘红[6](201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领导权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具有精神凝聚和价值导向的双重作用,它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石,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于各种思潮纷呈迭起、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境遇中,中国共产党正是把文化领导权的建设置于审视中国社会革命的视野之内,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阐释、运用与创新,获得了民众的思想认同,实现了政治动员、精神凝聚和价值引领,促使革命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革命行动,最终实现了国家政权的更迭以及精神文化的巨大变迁。今天,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给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带来了严峻挑战。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始于思想领域防线的失防与坍塌。面对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趋势的现实境遇,如何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扞卫执政合法性基础?如何获得民众广泛的精神认同,凝聚思想共识?成为中国共产党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背景,从思想和实践双重纬度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展开研究,系统梳理其思想的发展脉络,呈现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演进过程,探究不同领域构建文化领导权的实践路径,凝炼经验、提升规律,为今天多元文化语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历史和思想的经验借鉴。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绪论部分:界定相关概念,阐明选题缘由,揭示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分析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确立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阐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呈现出不同国度和不同历史语境下对于文化领导权的共同关注。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奠定了立论基石。列宁、葛兰西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独创性的发展,开辟了阐释与运作的新途径。第二章梳理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其思想演进的过程和特点。首先,分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对思想文化领导的关注以及思想的根本转变,这些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萌芽。中国共产党开始重视和领导思想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教育,由此开始了对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伟大实践。但党对“文化领导权”思想的认识还未上升到“权”的高度。其次,探讨党的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认识以及党的实践。本文认为,瞿秋白是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先行者,他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概念,阐明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进行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的必要性,构建了革命文艺“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去领导各种文化团体,并在文化战线的斗争中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争夺文化领导权的现实路径,但对无产阶级领导权却缺乏整体、系统的认识。最后,阐明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奠基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必然性,形成了系统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框架。《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基础,从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呈现出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整体把握,同时党开展了从各个领域对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争夺和建设的实践历程。第三章全面考察以争夺知识分子为途径实现文化领导权的斗争实践。通过国共两党对知识分子的抢夺凸显文化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重要作用,揭示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中的地位,通过呈现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轨迹以及重要影响彰显中国共产党话语主导权和文化领导权的获得,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重大作用。第四章从思想论战角度考察学术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斗争实践。在当时学术多元化的历史境遇中,马克思主义学者秉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治学态度并以其科学方法为指导,在学术思想领域开始了争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独特实践,通过科玄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新儒学运动、“学术中国化”思潮的论争,批判了学术上的各种错误观点,辨明了事物的真理性,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获得实现了对学术思潮的引领,并为中国社会变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学理依据和价值共识。第五章从政治思想领域考察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斗争实践。通过与国民党“中国之命运”的论战、中共对民盟的民主建国方案的批评引导以及三民主义论战,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体现政治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的必要性。第六章阐明和揭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基本经验以及现实启示。本文认为,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前提;同时,理论创新是实现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是文化领导权的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文化领导权的旨归;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是实现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主干力量。这些革命斗争中夺取文化领导权的经验也为新形势下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即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夯实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坚实基础;把握社会、学术、政治思想等领域文化建设的不同规律,形成合力推动文化领导权的整体建设;在学术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成为主干工程;创新宣传方式,引导新闻舆论的正确方向。

张一潇[7](2017)在《LNYZ公司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邮政自大清邮局开办以来,经历120余年风雨,是名副其实的百年企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承载着信达天下的使命,为人民百姓提供普遍服务。然而近年来,物流快递行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邮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面临很大竞争。为了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扩大市场、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应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而只有管好成本、做好预算,才能找到办法降低成本,使企业利润最大化。沈阳邮区中心局作为LNYZ公司的直属单位,承担着辽宁省邮件进口出口的分拣处理及运输工作,邮件处理成本占全省邮政总邮件处理成本的80%,因此,成本管理对于沈阳邮区中心局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沈阳邮区中心局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企业发展形成阻碍。本文首先以沈阳邮区中心局为例,对其成本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其次,对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的总体问题是,根据省分公司下达的预算目标,确定全局预算,没有本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制度。一是在成本计划和预算方面的问题。预算没有下达到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不合理。二是在成本核算和控制方面的问题。间接成本分摊数据不准确;成本控制落实不到部门、缺少环节、对象不全面、预警方式不健全、存在滞后性;设备利用率低导致成本折旧浪费。三是在成本分析和考核方面的问题。成本分析制度不完备、方法不全面、部分成本分析标杆存在对标不合理情况;成本考核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落到实处;成本考核指标不全面;激励机制不完善,员工积极性差。最后,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分别提出改善策略与建议。通过对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明确了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的改善方向,为管理者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升市场占有率提供了决策指导。

魏静[8](2017)在《《红旗周报》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文中研究说明《红旗周报》(1931.3.9—1934.3.1)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学术界研究报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关系的成果颇丰,但研究的报刊从时间上来说主要集中于建党前后和新中国成立后,而对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报刊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学术界对《红旗周报》展开过一些研究,但是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角度来研究《红旗周报》的文章十分稀少,因此剖析《红旗周报》是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分析《红旗周报》的创办及其概况出发,紧紧围绕《红旗周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途径和效果,考察《红旗周报》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进程中独具特色的发展过程,总结其丰富且珍贵的历史经验。《红旗周报》是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诞生的,继承了《红旗日报》的优良传统,承担着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红旗周报》聚集着一群以张闻天为首的言论作者,他们有马克思主义知识背景,并且在中国的革命事业进程中常年奋战,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这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和人才储备。《红旗周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十分丰富,包括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等。《红旗周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分析理论本身,而是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体现理论。《红旗周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开辟“蓬蓬勃勃的中国苏维埃运动”、“苏区通信”等专栏进行集中传播;在与第三党、托陈取消派、第二国际以及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派别的斗争中进行批判传播;通过翻译和借鉴《真理报》、《共产国际》等国外刊物进行传播。《红旗周报》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卓有成效的:扩大了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的影响力;提高了群众思想实践水平;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斗争。然而由于受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红旗周报》对革命形势、革命动力的认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局限性。《红旗周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把握革命发展的趋势,服务于社会变革的需求;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注重理论阐述和语言应用通俗化、生动化;注重发行工作以及党报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

王兴一[9](2016)在《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是身、心、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由遗传、医疗服务、行为方式和环境等因素决定。媒体的健康传播主要涉及疾病医药和生活方式议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运用议程设置和媒介社会学理论,以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变迁与启示。1.历史变迁及动因。我国健康类媒体分为发端(1950年以前);初步发展(1950年-1959年);低谷(1960年-1976年);快速发展(1977年-1999年)和多元竞争(2000年-2014年)五个阶段,议题特征分别为:清洁防护,卫生启蒙;除害灭病,保障生产;救灾防病,倾向农村;医疗保健,融入生活;慢病防治,生活品质。议题呈现生物防护-生产保障-生活方式-生命质量的变迁趋势。不同议题变迁特征:疾病医药议题从传染病、寄生虫病为主到慢性病为主;生活方式议题从少到多,饮食议题增长明显,以营养膳食为主;运动议题波动变化,从康复为主到健身与康复并重;心理议题规律性不明显。变迁动因:政策导向-从群众运动到公民素养;商品服务-从缺乏到丰裕;医药科技-从除灭虫害到防治慢病;受众需求-从防病到养生;媒介环境与角色-从卫生宣教到健康传播。2.媒体设置健康议题的模型、话语分析和设置原则。政治、经济、受众和卫生科技力量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对媒体的健康议题设置发挥作用。健康传播的卫生话语包括静养与动养、身与心、治与防;社会实践话语包括理论与实践、危机与日常、传统与现代、社会公益与市场效益。媒体设置健康议题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多元性原则;通俗性原则和公益性原则。3.议题现状及优化。媒体议题现状:疾病医药议题独大,慢病为主;饮食议题专宠,主题丰富;运动和心理议题附属。媒体议题设置存在静养多、动养少;身体多、身心结合少;重“已病”轻“未病”的偏好。根据议题设置原则和社会现状,媒体应注重运动议题优先发展,医药、饮食、心理议题内涵式发展。4.优化措施与保障。发展运动议题宜采取机会、信源、受众、选题和效果策略。提供多部门合作;优化媒介体制;加强运动健身科研和宣传投入;营造运动促进健康的文化氛围;发展运动健身服务产业;加强运动信息监管等保障。

袁昊[10](2015)在《晚清民国时期成都文学与文化》文中提出

二、从报刊发行误区看工人报刊发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报刊发行误区看工人报刊发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书刊审查以及对象的概念界定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1章 俄国书刊审查发展的历史沿革
    1.1 俄国书刊审查的起源
        1.1.1 书刊审查的发端——宗教审查
        1.1.2 第一个正式书刊审查文件——《百章会议》
    1.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的兴起
        1.2.1 世俗书刊审查初露锋芒
        1.2.2 世俗领域书刊审查体系初步成型
        1.2.3 书刊审查组织工作
    1.3 俄国书刊审查制度的确立
        1.3.1 《1804年书刊审查章程》
        1.3.2 19世纪初的俄国出版业现状
    1.4 书刊审查秩序的重新建构
        1.4.1 书刊审查法律秩序的重新建构
        1.4.2 书刊审查机构的重新建构
        1.4.3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新闻出版业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19世纪60年代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论争
    2.1 失败的战争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崛起
    2.2 知识分子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2.1 革命民主派
        2.2.2 自由派
        2.2.3 斯拉夫派
        2.2.4 保守派
    2.3 官僚阶层的书刊审查政策观
        2.3.1 自由派官僚
        2.3.2 保守派官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
    3.1 书刊审查政策立法筹备
    3.2 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2.1 书刊审查隶属权的变更
        3.2.2 中央书刊审查机构组织改革
        3.2.3 地方书刊审查机构改革
    3.3 主要的书刊审查政策
        3.3.1 废除部门书刊审查体系
        3.3.2 施行预审制豁免制度
        3.3.3 新惩罚机制体系
        3.3.4 引入司法审判体系
        3.3.5 设立印刷厂、图书贸易专职监察员
    3.4 1865年4月6日书刊审查政策立法评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书刊审查政策调整的影响
    4.1 改变了俄国书刊审查官员结构
    4.2 改变了俄国定期出版物的结构
        4.2.1 俄国出版物数量增加
        4.2.2 改变了定期出版物结构
    4.3 俄国出版业的资本化趋势
        4.3.1 报刊成员组织构成
        4.3.2 日趋现代化的印刷厂
        4.3.3 报刊的财务资本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书刊审查政策的倒退
    5.1 国家政权与社会舆论力量的对比
    5.2 俄国政府的舆论宣传
        5.2.1 创办普适性官方报刊
        5.2.2 支持半官方出版物
        5.2.3 支持保守派和右翼报刊
    5.3 渐趋反动的出版业政策
        5.3.1 书刊审查领域保守主义思想的强化
        5.3.2 逐渐增多的反动政令
        5.3.3 反动书刊审查政策下的出版物现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2)《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引导动员、团结教育产业工人队伍是党在新时期交付的一项时代课题
        1.1.2 汇聚力量、凝聚共识是当代媒介的根本职责
        1.1.3 党的群团改革工作大局要求群团媒介迭代升级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全国报业、行业报、工人报发展研究现状
        1.3.2 全国读者群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受众
        1.5.2 读者及衍生概念
        1.5.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及衍生概念
第二章 《河北工人报》制作发行现状和读者调查
    2.1 报纸制作生产系统现状
        2.1.1 读者对象现状
        2.1.2 新闻传播内容现状
        2.1.3 报纸水准和风格特色现状
        2.1.4 报纸整体规模现状
    2.2 报纸发行销售系统现状
        2.2.1 发行现状
        2.2.2 发行边界界定
        2.2.3 发行边界内尚未覆盖的空白区域
    2.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调查
        2.3.1 调查样本选择
        2.3.2 实施调查获取数据
第三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分析
    3.1 《河北工人报》读者总体分布概况
    3.2 《河北工人报》样本读者构成及占比
        3.2.1 性别构成:男性读者占比高达60.05%
        3.2.2 年龄构成:40 岁以上读者占比为64.47%
        3.2.3 学历构成: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56.65%
        3.2.4 事业构成:成长、成熟、保守期约为81.62%
        3.2.5 工龄构成:10 年工龄及以上占比为68.04%
    3.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落特点
        3.3.1 产业工人读者亚群:占比最大阅报最强
        3.3.2 机关事业读者:均衡稳定
        3.3.3 新建民企读者:以决策和管理层为主
        3.3.4 劳模和省级离退休老同志读者:贡献口碑价值
        3.3.5 农业合作社读者:渴求身份认同
    3.4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特征
        3.4.1 结构受到群体归属、利益、规范的显着影响
        3.4.2 结构与范式的党报及行业报读者群差别显着
    3.5 研究该报读者群结构的意义
第四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阅读属性
    4.1 《河北工人报》读者“基础阅读需求”特点
        4.1.1 媒介影响:网络和手机媒介影响最大
        4.1.2 触报途径:单位订阅占比过半
        4.1.3 读者类型:老读者占比58.48%、忠诚读者为36.89%
        4.1.4 阅读方式:选择纸媒阅读占比为80.15%
        4.1.5 专版设置:赞同设置的读者为54.75%
        4.1.6 订阅倾向:位列省级纸媒第三
    4.2 《河北工人报》读者“阅读情况”特点
        4.2.1 阅读习惯:习惯在单位阅读占比最高
        4.2.2 阅读时间:上班时间阅报占比为64.74%
        4.2.3 阅读时长:近七成读者为0.5-1 小时
        4.2.4 阅读方式:大致浏览和重点阅读成主要方式
    4.3 《河北工人报》读者“读者评价”特点
        4.3.1 该报认可评价:读者中63.79%的人选择不喜欢和一般
        4.3.2 版面呈现评价: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读者占比没有过半
        4.3.3 新闻类型评价:读者最喜欢的该报前七位新闻类型
        4.3.4 报纸专栏评价:读者最喜欢的该报前七位报纸专栏
        4.3.5 该报发展评价:读者提出发展建议最多的七个栏目
        4.3.6 广告制作评价:不满意读者占比超过满意读者占比
        4.3.7 该报信息评价:一般和不满意的占比为59.87%
        4.3.8 该报功能评价:该报读者渴盼的《河北工人报》具有的功能
    4.4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阅读属性
    4.5 研究该报读者群阅读属性的意义
第五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拓展的困难和问题
    5.1 潜在读者总体覆盖率偏低
    5.2 新闻及信息结构不利于拓展中青年潜在读者
    5.3 读者群拓展在非国有经济领域存在“天生缺陷”难题
    5.4 读者对报纸整体认可不足一半
    5.5 报纸新闻信息含量明显偏低
    5.6 专版专刊办刊质量明显偏低
    5.7 信息呈现和承载栏目吻合度较差
    5.8 该报新媒体对读者群拓展的拉升作用尚待提高
第六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拓展策略
    6.1 深耕传统渠道全面拓展读者
        6.1.1 工会带动:实施“多订一份”工程
        6.1.2 会员紧跟:实施“一个百分点”攻坚工程
        6.1.3 职工自发订阅:实施“千分之一”带动工程
    6.2 选择性接触塑造核心受众读者群
    6.3 调适报纸语态生产群众喜闻乐见新闻产品
    6.4 关注惯习和场域的影响满足受众阅读偏向
    6.5 以专业性提升媒介品质实现受众能动选择
        6.5.1 将基础新闻传播理念融入新闻产品生产全程
        6.5.2 以专业传播技法生产新闻产品
        6.5.3 以专业背景构建信源权威
        6.5.4 以专业方式重构新闻产品双向传播属性
        6.5.5 以专业标准重塑新闻价值
    6.6 以社会责任获取读者群拓展的内核力量
    6.7 分众传播是拓展读者群的有力工具
    6.8 运用新媒体技术助推读者群拓展
        6.8.1 运用移动终端迁移拓展读者群
        6.8.2 用好大数据拓展高质量读者群
        6.8.3 用好云计算促进读者媒介选择的形成
        6.8.4 区块链技术提升生产流程质量促进读者生成
    6.9 实施政府采购破解民企从业人员读报用报难题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共产党人》杂志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及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具体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共产党人》概况
    第一节 《共产党人》的创刊
        一、《共产党人》创刊的历史背景
        二、《共产党人》创刊的实践逻辑
        三、《共产党人》创刊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共产党人》的撰稿群体
        一、《共产党人》撰稿群体概述
        二、《共产党人》撰稿群体特征
    第三节 《共产党人》的刊载内容
        一、中共中央关于党建的相关文件
        二、党建的理论文章
        三、党建的实际工作介绍
        四、党建的经验教训总结
        五、经典论着的转载
    第四节 《共产党人》的停刊原因
        一、经济困难
        二、技术落后
        三、保密需要
        四、报刊整顿
        五、整风影响
第二章 《共产党人》刊载党建理论文本考察
    第一节 《共产党人》刊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考述
        一、关于党建经典学习参考的文献
        二、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文献
        三、关于党的组织建设的文献
    第二节 《共产党人》刊载毛泽东着作考述
        一、关于党建的重要论着
        二、关于党建的相关决定和指示文件
    第三节 《共产党人》刊载张闻天着作概述
        一、关于党建的重要理论文章
        二、关于党建的相关决定和指示文件
    第四节 《共产党人》刊载党的其他领导人着作概述
        一、《共产党人》刊载刘少奇着作概述
        二、《共产党人》刊载李维汉着作概述
        三、《共产党人》刊载党的其他领导人着作简介
第三章 《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传播与推动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则
        一、为什么要建设党: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三、怎么样建设党: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第二节 《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有效传播
        一、重视经典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译介和传播
        二、着重提高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传播质量和水平
        三、突出马克思主义党建模范典型的推荐和传播
        四、注重马克思主义党建方法的介绍和传播
    第三节 《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有力推动
        一、《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二、《共产党人》促进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学习
        三、《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实践经验的总结
        四、《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理论创新
第四章 《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推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理论中国化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历史知识的学习
        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增强党员的党性,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
        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重点加强干部、知识分子、新党员和党的青年工作者的思想建设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理论中国化
        一、始终坚持党的政治路线
        二、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三、切实提高党的警惕性和政治意识
        四、坚持统一战线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建设理论中国化
        一、重视加强党的组织机构建设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注重加强党的支部建设
        四、重点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建设理论中国化
        一、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初具雏形
        二、重视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
        三、注重加强党的领导作风建设
第五章 《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历史特征的呈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主体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主体的理论性
        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主体的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发展主体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理论内容的全面性与专题性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理论内容的全面性
        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理论内容的专题性
        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理论内容全面性与专题性的统一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推进路径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推进路径的继承性
        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推进路径的创新性
        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推进路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第六章 《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历史启示的折射
    第一节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学习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一、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学习机构
        二、精选党员干部教育学习内容
        三、巧用党员干部教育学习方法
    第二节 坚持一切从党的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根本途径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相结合
        二、坚持全面系统深入总结提炼党建实践经验
        三、坚持用党员干部易于接受的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第三节 发展主体的多元化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多维动力
        一、党中央领导集体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核心动力
        二、地方及基层党建实践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动力
        三、理论工作者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动力
    第四节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加强党的建设
        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党建的各种精神
        三、坚持党办党建刊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中共宣传工作研究的关键词及启示
        (二)有关办报模式与中共整体转型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演变的两种认知
        (二)对于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主流观念
        (三)对于中共领袖办报思想的充分总结
        (四)对于中共办报模式内涵的初步归纳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模式的主要功能
        三、模式的思维缺陷
        四、中共办报模式的概念阐释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勾连学术网络、形成想象空间
        二、引入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进行历史分期,凸显模式差异
        四、明晰构成要素,描绘模式全景
        五、形成研究问题,彰显研究意义
    第五节 章节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中共办报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陈独秀: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奠基者
        二、机关论: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主核心
        (一)党管党报
        (二)全党办报
        (三)上层宣传、下层鼓动
    第三节 中共办报“上海模式”的探索
        一、《新青年》:中共报刊的初始范本
        (一)报为主业,宣传建党
        (二)生产符号权力的报刊
        (三)凝聚政党组织的报刊
        二、“上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党性原则:“一人之报”到“一党之报”
        (二)内容策略:“知识气质”与“两级传播”
        (三)技术形态:“编印分离”与“全党办报”
        (四)经营管理:拨款制对报刊经济属性的消解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开创意义与不足
第二章 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1928-1937)
    第一节 中国革命环境的剧烈变化
        (一)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二)领导层进入不稳定时期
        (三)党内路线斗争接连不断
    第二节 中共党报思想的体系建构
        一、继承与突破:瞿秋白之于陈独秀的党报思想
        二、向上走与向下走: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向上走:“党报姓党”与“全党办报”
        (二)向下走:“群众办报”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共办报“瑞金模式”的形成
        一、党性原则:党报与党“同频共振”
        二、内容策略:斗争性与建设性并存
        (一)“工具论”催生“斗争性”
        (二)执政党办报孕育“建设性”
        三、技术形态:公开刊物“内刊化”
        四、经营管理:普遍采取战时拨款制
    第四节 “瑞金模式”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1938-1949)
    第一节 中共办报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相互形塑
        (二)白区与红区路线之争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成熟
        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办报思想的深厚积淀
        (一)求学时期:我所愿做的工作是新闻记者
        (二)大革命时期:报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土地革命时期:报刊内容应“由远及近”
        (四)抗日战争时期: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二、定于一尊:中共党报理论的内涵深化
        (一)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确立
        (二)推动全党办报的组织化运作
        (三)明晰报刊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第三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分化并立
        一、夹缝生长:中共办报“重庆模式”另辟蹊径
        (一)党性原则: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相统一
        (二)内容策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技术形态:以独立面目开展合法斗争
        (四)经营管理: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铺开
        二、重庆模式”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完全党报:中共办报“延安模式”推向全党
        (一)党性原则:党对报刊的高度控制
        (二)内容策略:联系群众的改版路径
        (三)技术特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四)经营管理:“工具论”下力求自给
        四、“延安模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两极分化:中共办报模式的差异根源
    第一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环境差异
        (一)办报业态的差异
        (二)传播对象的差异
        (三)经济来源的差异
    第二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路径差异
        (一)“农村办报”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办报”的发展路径
余论
    (一)“工具论”决定了中共报刊面貌
    (二)“工具论”存在以我为主的缺陷
    (三)报刊发展的三种逻辑不可偏废
    (四)推动报刊发展逻辑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向导》篇目一览表
    附录2 :《布尔塞维克》篇目一览表
    附录3 :《红旗周报》篇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5)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研究(1978-1982)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舆论动员的思想来源与中共舆论动员的简要回顾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舆论动员的论述
    二、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舆论动员的论述
    三、1978年之前中共开展舆论动员的简要回顾
第二章 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背景
    一、“左”的思想的影响
        (一)对开放缺乏正确认识
        (二)思想僵化停滞不前
    二、“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
        (一)消除“四人帮”的极“左”影响
        (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
        (三)一些消极舆论的出现
第三章 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策动
    一、打破思想束缚,启发改革开放
        (一)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二)组织发动真理标准讨论
    二、营造改革开放舆论氛围
        (一)对落实政策的舆论报道
        (二)对涉外交流的舆论报道
        (三)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舆论报道
第四章 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具体展开
    一、关切改革开放中各方利益诉求的舆论动员
        (一)突破避谈物质利益的惯性思维
        (二)为“包产到户”的鼓与呼
        (三)呼吁支持“取消‘大锅饭’”
        (四)积极提倡“打破‘铁饭碗’”
    二、聚焦改革开放中一些争论问题的舆论引导
        (一)关于“进”与“退”的争论与引导
        (二)关于宝钢新企业模式的争论与引导
        (三)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与引导
        (四)关于经济特区性质的争论与引导
    三、提升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一)在舆论观点上“不偏颇”
        (二)在舆论引导上“不吊胃口”
        (三)对舆论争议“不搞一刀切”
        (四)在舆论动员中“不刮风”
第五章 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影响及启示
    一、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影响
        (一)民间的积极回应
        (二)国家和社会气象的重塑
    二、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的启示
        (一)舆论动员要有担当意识,对党的事业负责
        (二)舆论动员要直面问题,用事实塑造意见
        (三)舆论动员要容纳他言,广采众议
        (四)舆论动员要向前看,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二、列宁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三、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第二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文化领导权的实践
        一、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二、西欧共产党的实践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建党初期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思想萌芽
        一、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领导权认识的历史背景
        二、陈独秀、李大钊对于思想文化领导的重视
        三、中国共产党争取思想文化战线领导权的初步实践
        四、中国共产党争取思想文化战线领导权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初步提出
        一、大革命失败后思想文化战线的形势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概念的提出
        三、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时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斗争
        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争夺文化领导权的特点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系统形成
        一、延安时期文化领导权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毛泽东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争夺文化领导权问题上的特点
第三章 以争夺知识分子为途径实现文化领导权
    第一节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教训
        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
        二、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导致的后果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争夺与培养
        一、建立左翼文化团体
        二、建立文化统一战线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一、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争夺
        二、谁抢到知识分子,谁就抢到天下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第四节 知识分子在争夺文化领导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作用
第四章 学术领域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引领与导向
    第一节 学术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意义
        一、学术领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
        二、学术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特点
        三、确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争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在学术论战中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
        一、科玄论战中唯物史观派的引领导向
        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历史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新儒学运动的批判及影响
        四、“学术中国化”思潮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及主导
第五章 政治思想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斗争与博弈
    第一节 政治思想领域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意义
        一、政治思想是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核心领域
        二、政治思想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 国共两党关于“中国之命运”的论战
        一、“中国之命运”提出的背景
        二、国共两党的思想交锋
        三、中国共产党批判《中国之命运》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民盟建国方案的引导
        一、民盟的“民主统一和平建国”方案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国方案
    第四节 三民主义论战
        一、国民党将三民主义儒学化
        二、汪精卫对三民主义的歪曲
        三、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践行以及对歪曲三民主义的批判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前提
        二、实现理论创新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核心
        三、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旨归
        五、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是实现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主干力量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夺取文化领导权的现实启示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夯实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坚实基础
        三、把握不同领域的文化建设规律,合力推动文化领导权的整体建设
        四、在学术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成为主干工程
        五、创新宣传方式,引导新闻舆论的正确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LNYZ公司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基本框架
第2章 成本管理概述
    2.1 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2.1.1 成本管理的概念
        2.1.2 成本管理的内容
    2.2 成本管理的方法
        2.2.1 标准成本法
        2.2.2 目标成本法
        2.2.3 作业成本法
    2.3 成本管理的作用
        2.3.1 通过成本管理降低成本
        2.3.2 通过成本管理增加企业利润
        2.3.3 成本管理促进企业管理意识的转变
第3章 LNYZ公司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3.1 沈阳邮区中心局基本情况
        3.1.1 LNYZ公司简介
        3.1.2 沈阳邮区中心局概况
        3.1.3 沈阳邮区中心局组织机构
        3.1.4 沈阳邮区中心局业务流程
    3.2 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概况
        3.2.1 成本构成
        3.2.2 近3年成本数据情况分析
        3.2.3 各业务环节成本情况
        3.2.4 成本管理现状
第4章 LNYZ公司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成本预算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1 缺少内部预算管理机制
        4.1.2 缺少必要的成本预算办公室
        4.1.3 成本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
        4.1.4 成本预算缺乏依据
    4.2 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间接成本核算不准确
        4.2.2 成本信息无法为定价提供详细信息
        4.2.3 成本核算信息无法为线路规划提供依据
    4.3 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缺少部门预算控制预警机制
        4.3.2 缺少必要的成本控制环节
        4.3.3 成本控制对象不全面
        4.3.4 设备利用率低导致成本折旧浪费
    4.4 成本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无内部成本分析制度
        4.4.2 成本分析方法不全面
        4.4.3 部分成本分析标杆存在对标不合理情况
    4.5 成本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5.1 成本考核没落到实处
        4.5.2 激励机制不完善
第5章 LNYZ公司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5.1 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5.1.1 强化全员成本意识
        5.1.2 抓好成本管理主体的带头作用
        5.1.3 树立现代成本意识
        5.1.4 建立企业节约文化
    5.2 加强组织领导
    5.3 成本预算层级下移
        5.3.1 构建内部预算编制制度
        5.3.2 转变预算编制方法
    5.4 建立科学成本核算体系
    5.5 优化成本控制流程
        5.5.1 增加部门成本控制程序
        5.5.2 控制环节前移
        5.5.3 增加成本控制对象
    5.6 构建成本分析模式
        5.6.1 建立成本分析报告制度
        5.6.2 运用多种成本分析方法
        5.6.3 对重点成本指标进行分析
    5.7 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5.7.1 建立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5.7.2 合理分配薪酬提升员工积极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工作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红旗周报》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1.研究概况
        2.研究的主要问题
        3.《红旗周报》报道内容研究
        4.《红旗周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5.研究不足
    (二)课题根据
        1.研究目标
        2.理论意义
        3.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新
        2.研究内容新
    (四)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定量分析法
一、《红旗周报》的创办及概况
    (一)创办背景
        1.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2.政治派别相互斗争
        3.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4.“九·一八”事变爆发
    (二)发展历程
        1.从《红旗日报》到《红旗周报》
        2.《红旗周报》从创刊到停刊
    (三)作者群
        1.主编张闻天与《红旗周报》
        2.作者群的知识背景
        3.作者群的革命经历
二、《红旗周报》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理论
    (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四)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
    (五)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三、《红旗周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
    (一)开辟专栏进行集中传播
        1.“蓬蓬勃勃的中国苏维埃运动”栏目
        2.“苏区通讯”栏目
    (二)批判非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
        1.与第三党的斗争
        2.与托陈取消派的斗争
        3.与第二国际的斗争
        4.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派别的斗争
    (三)翻译苏联刊物进行传播
        1.翻译《真理报》文章
        2.翻译《共产国际》文章
四、《红旗周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效
    (一)扩大了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的影响力
        1.促进了群众对党的政策的了解和认可
        2.增强了群众对苏维埃政府的信心
    (二)提高了群众思想实践水平
        1.提高了群众对于马列主义的了解与认同度
        2.提高了群众自觉维护自身利益的觉悟
    (三)政治动员支援革命斗争
        1.动员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2.动员群众反对国民党统治
五、《红旗周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
    (一)注重把握革命发展趋势以服务于社会变革
    (二)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注重理论阐述和语言应用通俗化、生动化
    (四)注重发行工作以及党报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读研期间科研成果一览表

(9)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概念界定
        1.3.1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1.3.2 健康传播、健康传播媒体和议题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理论
        1.6.1 议程设置理论
        1.6.2 媒介社会学理论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资料法
        1.7.2 内容分析法
        1.7.3 个案研究法
        1.7.4 文本分析法
2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
    2.1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发展概况及阶段划分
    2.2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内容分析—以《大众医学》为个案
        2.2.1 个案基本情况
        2.2.2 个案议题设置的内容分析
    2.3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阶段特征
        2.3.1 发端阶段(1950以前)议题特征:清洁防护卫生启蒙
        2.3.2 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1959年)议题特征:除害灭病保障生产
        2.3.3 低谷阶段(1960年-1976年)议题特征:救灾防病倾向农村
        2.3.4 快速发展阶段(1977年-1999年)议题特征:养生保健融入生活
        2.3.5 多元竞争阶段(2000年-2014年)议题特征:慢病防治生活品质
    2.4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总结
3 健康传播媒体议题变迁的理性思考
    3.1 健康传播媒体议题变迁的动因
        3.1.1 从群众运动到公民素养:政策导向是议题设置的辕轨
        3.1.2 从缺乏到丰裕:市场效益是议题设置的驱力
        3.1.3 从除灭传染病到防治慢性病:医药科技是议题设置的“元话语”
        3.1.4 从防病到养生:受众需求是议题设置的拉力
        3.1.5 从卫生宣教到健康传播:媒介环境是议题设置的原生态
    3.2 媒介社会学视角下议题设置的模型分析
    3.3 媒体健康传播议题的话语解构
        3.3.1 健康传播的卫生话语解构
        3.3.2 健康传播的社会实践话语解构
    3.4 对媒体设置健康传播议题的原则之思考
        3.4.1 科学性原则
        3.4.2 通俗性原则
        3.4.3 现实性原则
        3.4.4 多元性原则
        3.4.5 公益性原则
4 历史变迁对当代媒体设置健康传播议题的启示
    4.1 当代健康类媒体的议题设置现状
        4.1.1 电视媒体的议题设置现状
        4.1.2 报纸媒体的议题设置现状
        4.1.3 杂志媒体的议题设置现状
        4.1.4 网络等媒体的议题设置现状
    4.2 当代健康类媒体的议题现状总结
        4.2.1 议题结构的呈现
        4.2.2 议题的话语偏好
        4.2.3 议题设置现状解析
    4.3 当代健康类媒体议题设置的优化方向
        4.3.1 议题主要优化方向:优先发展运动议题
        4.3.2 选择优先发展运动议题的原因
    4.4 运动议题优先发展的策略
        4.4.1 机会策略-创造运动议题传播机会
        4.4.2 信源策略-运动议题信源权威、可信
        4.4.3 受众策略-运动议题兼顾受众群体
        4.4.4 内容策略-运动议题内容亲民、丰富
        4.4.5 效果策略-运动与其他议题达到动态平衡
    4.5 运动议题优先发展的环境保障
        4.5.1 政策保障-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大健康格局
        4.5.2 体制保障-优化媒介体制,搭建传播平台
        4.5.3 人才保障-加强健身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人才参与信息传播
        4.5.4 文化保障-营造运动促进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
        4.5.5 服务保障-发展运动健身服务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5.6 监督保障-加强运动促进健康的媒体信息监管
    4.6 其他优化方向的思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发展阶段及议题特征
        5.1.2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特征
        5.1.3 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动因
        5.1.4 健康类媒体议题设置的模型
        5.1.5 媒体健康传播的话语分析
        5.1.6 媒体健康传播议题的设置原则
        5.1.7 当代媒体的健康传播议题设置现状及优化方向
    5.2 建议
        5.2.1 优先发展运动议题的策略
        5.2.2 优先发展运动议题的环境保障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从报刊发行误区看工人报刊发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书刊审查政策研究[D]. 王目坤. 吉林大学, 2020(03)
  • [2]《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D]. 张胜国. 河北大学, 2020(08)
  • [3]《共产党人》杂志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D]. 白清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4]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D]. 陈龙. 暨南大学, 2019(08)
  • [5]改革开放舆论动员研究(1978-1982)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D]. 程单剑.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与实践研究[D]. 刘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LNYZ公司沈阳邮区中心局成本管理问题研究[D]. 张一潇. 东北大学, 2017(02)
  • [8]《红旗周报》与马克思主义传播[D]. 魏静.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 [9]健康类平面媒体的议题变迁与启示[D]. 王兴一.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1)
  • [10]晚清民国时期成都文学与文化[D]. 袁昊. 南京大学, 2015

标签:;  ;  ;  ;  ;  

从对报刊的误解看工人报刊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