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市地下水资源超采问题及对策

侯马市地下水资源超采问题及对策

一、侯马市地下水资源超采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1)在《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高质量生活迫切追求,水资源短缺造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禹门口引黄灌区是山西省最大的灌区,涉及运城和临汾地区的11个县市。考虑到当地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考虑到山西省引黄指标仍有剩余,故拟增加黄河干流地表水取用量,来满足灌区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本文针对禹门口灌区引黄扩建工程进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合理配置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收集整理禹门口引黄灌区涉及区域相关资料,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取水工程建设概况。(2)对研究区现状水平年(2016年)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四个用水部门用水量进行分析计算,现状年总用水量42885万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29643万m3,工业用水量10102万m3,生活用水量2840万m3,生态用水量300万m3,现状年用水存在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低、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问题。(3)根据灌区水源情况及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分析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可知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无开发潜力,需增加引黄水减缓水资源短缺问题。(4)分析各用水部门节水潜力,通过优化作物灌溉制度、种植结构、渠系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调整作物灌溉定额,提高水利用系数,农业用水可以节水33876万m3。(5)预测规划水平年(2025年)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需水量,总需水量76818万m3。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50179万m3,保证率75%;工业需水量17524万m3,保证率95%;生活需水量4277万m3,保证率95%;生态需水量4838万m3,保证率95%。(6)对龙门水文站径流变化进行分析,对来水频率为75%的典型年2015年的年径流来水量和需水量进行时段供需分析,全年36旬中,不满足供水需求的有12旬,旬最大缺水量为2469万m3,最大连续缺水量为9549万m3。可通过配套的20座调蓄工程供给,总调蓄能力11220.7万m3,可满足调蓄需求。(7)根据研究区的用水需求及供水情况,需引黄河水减缓水资源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遵循节约用水、合理利用、优化配置的原则,提出规划年各水源对不同用水部门的水量配置方案。禹门口引黄灌区规划水平年总配置水量为76818万m3,配置黄河干流地表水60255万m3(农业年引黄水39392万m3,工业年引黄水16026万m3,生态年引黄水4838万m3),配置当地地表水水量为6177万m3(全部用于农业灌溉),配置地下水量为8887万m3(生活用水4277万m3,农业用水4610万m3),再生水回用1498万m3(全部用于工业生产)。

杨士荣,王瑞萍,李小牛[2](2019)在《山西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为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的治水方针,水利部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本文对山西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的对策进行了探讨,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全民参与的组织方式,以机制体制建设、制度建设、工程建设和管理保障措施建设等综合措施为抓手,加快推进山西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将节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陈素霞[3](2017)在《侯马市地下水漏斗区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文中提出地下水的大规模无节制开采,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引发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通过调查侯马市地下水降落漏斗区的水位动态,掌握侯马市地下水漏斗区的水位变化趋势,提出地下水漏斗区治理措施,促进侯马市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贾小军[4](2016)在《临汾市地下水降落漏斗成因及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超采地下水引起的严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状况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并引起社会关注。笔者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分析地下水降落漏斗的成因及影响,提出了科学合理开发水资源,重点地区采取水位预警等可行性对策,旨在寻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张建婷[5](2013)在《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举措是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宏观对策和节水机制,完善开源战略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对策,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不同地貌区域的水资源状况,统筹分析了不同地貌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研究了这些区域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实现了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的循环、高效使用,提高了用水效率,区域水资源得到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保障。论文在总结论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进展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不同地貌区域(山地区、丘陵区和平原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和对策。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意义,可以为国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经验和模板。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国内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研究进展和动态,对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进行了总结论述,为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及能够借鉴的经验。2.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作初始定义,借鉴有关国家建立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成功经验,分析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拟定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3、参考国内外有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方案,联系目前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对策,施行相应的法律等监管措施,保证水资源管理对策的正常运行和水资源的持续发展。本研究成果可以为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深远意义。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6](2013)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晋政办发[2013]6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1-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3年1月28日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1-2020年)一、地下水环境状况(一)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我省地下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89.4亿立方米/年,其中,黄河流域(占全省总面积的62.2%)地下水天然资源量48.2亿立方米/年,约占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

孟令超[7](2011)在《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出现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历史文献记载,进入现代,特别是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地下水持续超采,地壳进入新一轮的活跃期,山西大同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出现了严重的地裂缝灾害,地裂缝所经之处,地面及地下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了巨大威胁。本文旨在深入了解山西断陷盆地地质环境背景,全面整理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分布情况,总结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地裂缝的孕灾条件、成因模式和种类,利用多种手段研究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成因机理,探索地裂缝的群发机理及预测预报地裂缝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首次查明了山西断陷盆地及峨嵋台地共26个县(市、区)发现有地裂缝271条(带),其中小型地裂缝115条(带),中型地裂缝66条(带),大型地裂缝84条(带)和巨型地裂缝6条(带)。(2)通过对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发育状况的分析,首次揭示了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主要沿盆缘断裂、盆内隐伏断裂、盆地相对凸起块体和地下水降落漏斗边缘分布的规律。(3)通过对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与深部构造、基底构造、活动断裂、地应力、地下水位、第四纪地层厚度和强降雨等的关系进行分析,首次概化出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八大成因模式和两大成因种类。(4)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测量、探槽、钻探和物探等,揭示了清徐地裂缝、祁县-太谷地裂缝、临汾高堆地裂缝、运城半坡地裂缝和万荣城关变电站地裂缝的成因机理。(5)根据山西断陷盆地的动力学背景,提出了地裂缝的群发机理,预测了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发展趋势。

王新鲜[8](2011)在《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动态分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自然资源,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破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的县域水权分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县域层面对水资源使用权进行分配,需要全面统筹县域的水资源状况,兼顾县域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等多方面利益,制定科学合理的县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使县域水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并刺激县域内用水农户和工业企业节水的自觉性,加速县域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为县域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本文依托于水利部“山西侯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在对县域水资源供求等特点、矛盾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县域水权的分配原则,提出了县域水资源使用权动态分配方法,借助于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平台实现了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动态分配调整全过程。论文在借鉴国内外水权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山西省侯马市(县级市)为例,重点研究了侯马市水权的分配及动态调整,研究结果可为国内其他县域的水权分配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国内外水权研究进展,对我国现有的水权转让试点工作及国外水权制度进行了总结论述,为县域水资源使用权分配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可借鉴经验。2.对县域水权分配的概念作初始化定义,参照有关国家建立水权制度的经验,分析制定了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原则,构建了县域水权分配总体框架,提出了县域四级水权分配方案的方法和方案。3.在分析县域水权的动态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县域水权动态分配的目标,设置了水权分配的动态变量,借助于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平台实现县域水权的动态分配,最后通过典型县域的水权动态分配调整进行验证和应用。4.借鉴国内外水权交易的成功经验,联系我国目前县域特点,建立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县域水权交易市场,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本研究成果可为县级水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温杰[9](2011)在《市域农业用水定额评估及其标准化 ——以侯马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当前,在其每年的水资源消费中,农业灌溉用水的消耗占据了很大,也是最大的份额,再加上在农业灌溉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用水效率低下问题,使得农业灌溉用水最具节约潜力。因此,如何进行农业灌溉节水就成为应对中国水资源危机的关键。用水定额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核算单元所规定的用水量限额(数额),是用水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各行业用水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是各行业制定生产生活用水计划的重要依据。用水定额的评估,顾名思义就是对用水定额进行评价,估量。而标准化则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在此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定额,可以使其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最合理,为将来大范围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灌溉水利用系数是灌区水的运用质量的综合指标,是衡量灌区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亦可作为灌区规划和编制用水计划的重要依据。它包括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两部分,提高灌溉渠系水利用率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之一,而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是合理评价渠道工作状况和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必须正确合理的计算渠系水利用系数。而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评估程序的研制,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使得该系数的运算更加的系统化,合理化。论文以水利部专题项目“侯马市用水定额评估与定额标准的完善”(专题编号:水综节水200965)为依托,基于大田土壤入渗试验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各种影响因素,且通过对侯马市农业用水定额的调查与测试,制定了喷灌、滴灌、地面灌溉等多种节水灌溉方式下的用水定额指标和标准。研究内容及成果:(1)、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用水定额评估及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研究进展,对我国的用水定额标准化进程做出了综述,为侯马市农业用水定额评估及标准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2)、测定了土壤的入渗能力和参数,以及土壤的储水能力。在侯马市范围内十五个典型区域内取点,系统的测定了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等参数,为农业用水定额的制定提供实验数据支撑。(3)、在分析作物种植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作物的需水量和当地降水量,计算出各种灌水技术下主要作物生育期的净灌水定额,并参照侯马市各种灌溉类型区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和周边灌溉试验站的经验,确定出了现状年和规划年侯马市不同水文年份下(p=25%、p=50%、p=75%、p=90%)各主要作物在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灌水定额指标表,并对非充分灌溉下的灌水定额做出了探讨。(4)、在分析侯马市灌水工程中和输配水过程中损失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灌水方式下的节水潜力,并得出侯马市现状年和规划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评价表,并且编制了灌溉水利用系数评估程序,且对其进行了验证及应用。本文创造性的运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较全面的考虑了影响用水定额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各种可能的因素,科学合理的制定出了侯马市各主要作物在喷灌、滴灌等各种灌水方式下的近期和远期的农业用水定额评估表。但现有的畦田田间灌水效果的评价方法、手段和程序仅适用于传统非地膜覆盖条件。地膜覆盖下的畦灌田间灌水效果的评价方法有待研究。而对于灌溉水利用系数评估程序,由于本人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和时间的问题,考虑不是很全面,所以需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余翔[10](2011)在《GIS在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伊始,中央出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第八个一号文件,做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充分彰显了水利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表明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预示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目前,全国性的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开展全国水利普查一方面是为了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另一个方面是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现阶段,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重点。而以开源节流为目的、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全方位的试点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是其关键所在。实现对任何用水户用水量和用水定额的控制,会有大量的信息需要采集、储存、分析、传输和处理[1]。随着其建设与管理向纵深的发展,需要采集、更新、储存、处理和展示的信息越来越多,复杂的信息又需要及时分析和处理,为提出合理的管理方案提供支撑。如果仍然采用人工分析、传输的方式运作,一方面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很难做到及时、准确,管理效率低,不利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为克服这些弊端和满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将GIS技术引入县(市)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系统中,实现水行政管理部门信息输入、更新、存储、处理、分析和结果输出,可极大地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同时,管理者既能够通过图、表、文并茂的方式,宏观上快捷、准确地把握区域水利工程、水资源供给、用水需求分布和水权配置的总体情况,又能通过各种快捷的查询手段了解各种非图形因素的情况,使管理者可获得的信息量成倍地提高,大大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GlS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技术上也达到探索性应用的水平。研究GIS在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应用,丰富和细化了GlS在水利行业的应用的理论和技术沉淀。节水型社会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瞄准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乃至水利工程全方位的信息化,以促进和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平和效率为出发点,试图以ArcGIS为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并结合VBA、Excel、Access数据库等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技术,依托山西省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研制适应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在分析县域自然概况、社会经济和水利工程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GIS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管理所需要的功能及总体框架。(2)研究建立符合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管理要求的GIS数据库。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和有一定信息量的基础地图,进行配准矢量化,分层建立图库及属性数据库。(3)根据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需求并结合收集的资料,完善了各项属性数据库的内容,使GIS的查询、统计、输出等信息量丰富全面;(4)探讨了利用ArcGIS二次开发出简单实用的数据更新平台及地理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方便用户基本能够一站式完成工作研究GIS在水利方面的应用已是很普遍的课题,本文创新点在于:(1)GIS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结合。将GlS与新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结合,探索在这一领域的实际应用;(2)采用了官方最新中文版的ArcGIS 10软件。(3)深入GIS的存储文件内部,提出了数据更新的新途径。(4)综合平台的用户分级控制。提供管理员账户,能够创建账户和密码,针对管理员与普通用户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5)为开发的子平台提供了标准的帮助文档(*.chm)。本文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深入的研究:(1)GIS系统功能有些简陋。包括二次开发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2)GlS系统本身比较孤立。现阶段由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软、硬件建设的不同步,不能够与其他监测、控制系统对接,共享数据。限于笔者精力,本文所做的研究仅当抛砖引玉。GIS必将在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用途。

二、侯马市地下水资源超采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侯马市地下水资源超采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水资源合理配置
        1.3.2 供需平衡
        1.3.3 节水潜力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禹门口引黄灌区概况
    2.1 基本情况
    2.2 研究区水资源量
        2.2.1 水资源量
        2.2.2 供水量
        2.2.3 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2.3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禹门口引黄灌区现状年用水量
    3.1 现状年农业用水量
        3.1.1 灌区要素
        3.1.2 灌区现状年农业用水量
    3.2 现状年生活、工业及生态用水量
        3.2.1 现状年生活用水量
        3.2.2 现状年工业用水量
        3.2.3 现状年生态用水量
    3.3 总用水量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 灌区节水潜力分析和规划年需水量预测
    4.1 灌区节水潜力分析
        4.1.1 广义节水潜力
        4.1.2 狭义节水潜力
        4.1.3 生活、工业及生态节水潜力分析
    4.2 规划年需水量预测
        4.2.1 规划年生活需水量预测
        4.2.2 规划年农业需水量预测
        4.2.3 规划年工业需水量预测
        4.2.4 规划年生态需水量预测
        4.2.5 规划年总需水量预测
第五章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 径流来水量分析
        5.1.1 径流代表性分析
        5.1.2 实测年径流量分析
        5.1.3 典型年确定
    5.2 供需平衡分析
        5.2.1 需水量分析
        5.2.2 供水量分析
        5.2.3 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章 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
    6.1 灌区可供水量
        6.1.1 地表水可供给量
        6.1.2 地下水可供给量
        6.1.3 再生水可供给量
        6.1.4 可供总水量
    6.2 水资源配置
        6.2.1 配置原则
        6.2.2 配置过程
    6.3 水资源配置结果及分析
        6.3.1 农业灌溉配置水量
        6.3.2 总配置水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和结论分析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山西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布局现状
    1.1 山西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布局
    1.2 山西省2018年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试点县 (市、区) 的现状
2 实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对策
    2.1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格局
    2.2 政府组织编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
    2.3 政府牵头实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方案》布局的主要任务
        2.3.1 加强管理, 完善制度
        2.3.1.1 用水定额管理和计划用水
        2.3.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3.1.3 居民用水阶梯水价
        2.3.1.4 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
        2.3.1.5 水资源费征收
        2.3.1.6 节水“三同时”制度
        2.3.2 农业灌溉节水
        2.3.3 工业节水
        2.3.4 居民生活和公共用水部门节水
        2.3.4.1 管网漏损率
        2.3.4.2 居民和公共用水部门节水
        2.3.5 再生水利用
        2.3.5.1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再生水利用
        2.3.5.2 矿坑水回用
        2.3.5.3 雨洪水利用
        2.3.6 节水载体建设
        2.3.6.1 节水型企业创建
        2.3.6.2 节水型公共用水部门
        2.3.6.3 节水型居民小区创建
        2.3.7 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和岩溶大泉保护
        2.3.8 节水宣传常态化和全民节水意识提高
    2.4 其他
        2.4.1 节水标杆
        2.4.2 节水财政补偿政策
        2.4.3 高效节水灌溉率
3 山西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的成效

(3)侯马市地下水漏斗区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1.1 基本概况
    1.2 地下水动态特征
2 地下水漏斗区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4)临汾市地下水降落漏斗成因及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水漏斗现状
2 地下水降落漏斗成因
    2.1 用水量大,地表水资源缺乏
    2.2 过度抽取地下水
    2.3 采煤影响
    2.4 地下水开采不合理
3 地下水降落漏斗造成的影响
    3.1 引发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3.2 岩溶泉水流量急剧减少
    3.3 加剧地下水的水质恶化
4 地下水降落漏斗的调控对策
    4.1 节约用水,开源节流
    4.2 科学合理的开发水资源
    4.3 重点地区采取水位预警
    4.4 建设地下水库
5 结语

(5)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动态
        1.2.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1.2.2 国外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1.2.3 国内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2.1 山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分析
        2.1.1 山地自然特征分析
        2.1.2 山地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2.1.3 山地用水特征分析
    2.2 山地水资源形势及共性问题分析
    2.3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2.3.1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2.3.2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对策
        2.3.3 山地水资源开源战略对策
        2.3.4 山地水资源利用节流战略对策
        2.3.5 山地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策
        2.3.6 山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
第三章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3.1 丘陵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分析
        3.1.1 丘陵区自然特征分析
        3.1.2 丘陵区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3.1.3 丘陵区用水特征分析
    3.2 丘陵区水资源形势及共性问题分析
    3.3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3.3.1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3.3.2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对策
        3.3.3 丘陵区水资源开源战略对策
        3.3.4 丘陵区水资源利用节流战略对策
        3.3.5 丘陵区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策
        3.3.6 丘陵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
第四章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4.1 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分析
        4.1.1 平原区自然特征分析
        4.1.2 平原区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4.1.3 平原区用水特征分析
    4.2 平原区水资源形势及共性问题分析
    4.3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3.1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4.3.2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4.3.3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4.3.4 平原区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策
        4.3.5 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自觉节水与监督规范体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7)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地裂缝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裂缝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裂缝成因研究现状
        1.2.3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形成的地质背景
    2.1 地裂缝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
        2.1.1 一般构造特征
        2.1.2 地裂缝形成的深部构造背景
        2.1.3 地裂缝形成的区域地壳垂直形变背景
        2.1.4 地裂缝形成的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
        2.1.5 地震
        2.1.6 山西断陷盆地的形成机制
    2.2 太原盆地地裂缝形成的地质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第四纪地层
        2.2.3 活动断裂
        2.2.4 基底构造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临汾盆地地裂缝形成的地质背景
        2.3.1 地形地貌
        2.3.2 第四纪地层
        2.3.3 活动断裂
        2.3.4 基底构造
        2.3.5 水文地质条件
    2.4 运城盆地地裂缝形成的地质背景
        2.4.1 地形地貌
        2.4.2 第四纪地层
        2.4.3 活动断裂
        2.4.4 基底构造
        2.4.5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3.1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发育概况
        3.1.1 地裂缝规模划分标准
        3.1.2 地裂缝规模特点
        3.1.3 地裂缝平面分布特征
    3.2 太原盆地地裂缝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3.2.1 榆次地裂缝
        3.2.2 太谷地裂缝
        3.2.3 祁县地裂缝
        3.2.4 平遥地裂缝
        3.2.5 清徐地裂缝
        3.2.6 文水地裂缝
        3.2.7 交城地裂缝
        3.2.8 汾阳市地裂缝
        3.2.9 太原盆地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3.2.10 太原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
    3.3 临汾盆地地裂缝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3.3.1 尧都区地裂缝
        3.3.2 新绛县地裂缝
        3.3.3 绛县地裂缝
        3.3.4 襄汾县地裂缝
        3.3.5 稷山县地裂缝
        3.3.6 峨嵋台地万荣地裂缝
        3.3.7 临汾盆地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3.3.8 临汾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
    3.4 运城盆地地裂缝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3.4.1 盐湖区地裂缝
        3.4.2 闻喜县地裂缝
        3.4.3 夏县地裂缝
        3.4.4 临猗县地裂缝
        3.4.5 永济市地裂缝
        3.4.6 运城盆地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3.4.7 运城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
第四章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的孕灾条件及成因模式
    4.1 太原盆地地裂缝的孕灾条件及成因模式
        4.1.1 太原盆地地裂缝的孕灾条件
        4.1.2 太原盆地地裂缝的成因模式
    4.2 临汾盆地地裂缝的孕灾条件及成因模式
        4.2.1 临汾盆地地裂缝的孕灾条件
        4.2.2 临汾盆地地裂缝的成因模式
    4.3 运城盆地地裂缝的孕灾条件及成因模式
        4.3.1 运城盆地地裂缝的孕灾条件
        4.3.2 运城盆地地裂缝的成因模式
    4.4 峨嵋台地地裂缝的成因模式
    4.5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成因分类
        4.5.1 构造成因地裂缝
        4.5.2 非构造成因地裂缝
第五章 山西断陷盆地典型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5.1 清徐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5.1.1 地裂缝概况
        5.1.2 地裂缝的平面分布特征
        5.1.3 地裂缝剖面特征
        5.1.4 地裂缝的运动特征
        5.1.5 地裂缝的工程灾害特征
        5.1.6 地裂缝的成因机理
    5.2 祁县-太谷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5.2.1 地裂缝概况
        5.2.2 地裂缝的平面分布特征
        5.2.3 地裂缝的剖面特征
        5.2.4 地裂缝的活动特征
        5.2.5 地裂缝的成因机理
    5.3 临汾尧都区刘村镇高堆村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5.3.1 地裂缝概况
        5.3.2 地裂缝的平面特征
        5.3.3 地裂缝的剖面特征
        5.3.4 地裂缝的活动特征
        5.3.5 地裂缝成因机理
    5.4 运城盐湖区半坡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5.4.1 地裂缝概况
        5.4.2 地裂缝的平面分布特征
        5.4.3 地裂缝的剖面特征
        5.4.4 地裂缝的活动特征
        5.4.5 地裂缝的成因机理
    5.5 万荣城关变电站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5.5.1 万荣城关变电站地裂缝发展历史
        5.5.2 地裂缝的破坏形式
        5.5.3 地裂缝的探槽、井揭露状况
        5.5.4 地面破坏及地裂缝成因分析
第六章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群发机理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6.1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群发机理
        6.1.1 现今山西断陷盆地的水平运动
        6.1.2 山西断陷盆地裂缝动力学群发机理
        6.1.3 有限元分析
    6.2 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发展趋势研究
        6.2.1 太原盆地地裂缝发展趋势预测
        6.2.2 临汾盆地地裂缝发展趋势预测
        6.2.3 运城盆地地裂缝发展趋势预测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动态分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水权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水权简介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县域的水资源现状分析
    2.1 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2.2.1 水资源概况
        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3 水资源质量
    2.3 用水形势及主要问题分析
        2.3.1 用水形势分析
        2.3.2 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2.4 对县域水资源进行权属管理的迫切要求
第三章 县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法
    3.1 县域初始水权分配的概念
    3.2 县域初始水权分配原则
    3.3 县域初始水权分配总体框架构建
    3.4 分级水权分配思路
    3.5 分级水权分配方案
        3.5.1 一级水权分配方案
        3.5.2 二级水权分配方案
        3.5.3 三级水权分配方案
        3.5.4 四级水权分配方案
第四章 县域初始水权动态分配程序的研究
    4.1 水权的动态特征
    4.2 水权动态分配目标与功能
    4.3 水权分配的动态变量设计
        4.3.1 关于用水需求的动态变量设计
        4.3.2 关于水资源供给的动态变量设计
        4.3.3 关于微观管理用水效率的动态变量设计
    4.4 县域水权动态分配的实现
        4.4.1 水量分配基础信息表设计
        4.4.2 各类型供水工程供水量信息表设计
        4.4.3 各行业用水定额信息表设计
    4.5 县域水权动态分配程序的验证与应用
第五章 县域水权交易市场的构建
    5.1 县域水市场建设的意义
    5.2 县域水市场的特征与结构
    5.3 县域水权交易原则
    5.4 县域水权交易的运行管理与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市域农业用水定额评估及其标准化 ——以侯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地质
        2.1.5 土壤
        2.1.6 河流水系
        2.1.7 水文地质条件
    2.2 经济社会概况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土地资源
        2.2.2 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2.2.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章 用水定额评估与定额标准完善的调查试验和调查
    3.1 农业用水定额与标准的调查与试验
        3.1.1 调查与测试目的
        3.1.2 调查与测试内容
        3.1.3 试验方案与处理设计
    3.2 测试设备与方法
第四章 农业用水定额评估与定额标准的完善
    4.1 农业用水定额指标评价与分析
        4.1.1 作物种植结构与灌水技术
        4.1.2 生育期净灌溉定额的分析
        4.1.3 不同灌水技术净灌水定额分析
    4.2 农业用水水量损失指标评价与分析
        4.2.1 灌水过程中的损失评价与分析
        4.2.2 输配水过程中的损失评价与分析
    4.3 农业用水毛定额指标评价与分析
        4.3.1 地面灌溉毛定额指标与标准
        4.3.2 喷灌毛定额指标与标准
        4.3.3 滴灌毛定额指标与标准
    4.4 非充分灌溉定额指标探讨
第五章 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计算程序的研制
    5.1 动态计算程序研制的必要性
    5.2 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评估程序功能设计
    5.3 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评估程序动态变量设计
    5.4 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评估程序的实现
    5.5 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程序的验证与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附录1

(10)GIS在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GIS发展现状
        1.2.1 GIS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1.2.2 GIS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3 GIS在水利行业的现状
        1.3.1 水利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应用
        1.3.2 水利工程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1.3.3 GIS在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管理方而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理信息系统和ArcGIS概述
    2.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2.1.1 地理信息系统介绍
        2.1.2 主要的GIS工具软件
    2.2 ArcGIS系统的概述
        2.2.1 ArcGIS系统组成
        2.2.2 ArcGIS系统功能
        2.2.3 ArcGIS二次开发
第3章 GIS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设计
    3.1 节水型社会建设概述
        3.1.1 节水型社会的项目背景
        3.1.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县域基本情况
    3.2 县域节水型社会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2.1 GIS系统建设必要性
        3.2.2 GIS系统需求分析
    3.3 县域节水型社会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3.3.1 县域GIS数据库的建立
        3.3.2 县域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3.3.3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3.3.4 数据库的链接
第4章 GIS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功能的实现
    4.1 数据的录入
    4.2 数据的查询
        4.2.1 查找选择
        4.2.2 信息查询
    4.3 数据的统计
    4.4 数据的管理
第5章 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应用管理平台开发
    5.1 总体设计方案
    5.2 信息更新平台研制
        5.2.1 属性更新平台
        5.2.2 文档更新平台
    5.3 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研制
        5.3.1 用户登录
        5.3.2 信息查询
        5.3.3 统计报表
        5.3.4 专题地图
        5.3.5 水权分配
        5.3.6 政策法规
        5.3.7 使用说明
    5.4 程序设计
    5.5 程序使用导则
第6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取得成果

四、侯马市地下水资源超采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D]. 王丹.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山西省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研究[J]. 杨士荣,王瑞萍,李小牛.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9(07)
  • [3]侯马市地下水漏斗区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J]. 陈素霞. 山西水利, 2017(12)
  • [4]临汾市地下水降落漏斗成因及影响分析[J]. 贾小军. 水利技术监督, 2016(04)
  • [5]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D]. 张建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6]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政报, 2013(Z1)
  • [7]山西断陷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 孟令超. 长安大学, 2011(05)
  • [8]县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动态分配方法研究[D]. 王新鲜.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9]市域农业用水定额评估及其标准化 ——以侯马市为例[D]. 温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10]GIS在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中的应用[D]. 余翔.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侯马市地下水资源超采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