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恒谈报纸副刊(一)

梁恒谈报纸副刊(一)

一、梁衡谈报纸副刊(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园园[1](2021)在《新世纪《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裴丽环[2](2019)在《《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研究(2015-2017)》文中提出作家梁衡在谈中国报刊时认为,当我们翻阅中国近百年来的报纸时,新闻版的内容能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时代发展的方向,而副刊版的内容则能让我们感受到社会文化的更迭,这种报学现象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存在。副刊在推动我国文化传播与发展、建构公共话语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我国报纸副刊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都有深刻体现。我国的着名老报人赵超构曾说:“报纸的灵魂是新闻,报纸的面孔是副刊,报纸能否得到受众的认可关键还是要看副刊。”由此可见,在报纸发展过程中副刊占有重要地位。副刊出现伊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报纸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今,报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份报纸要想被受众接受而免于被市场淘汰,获得长足发展,创新副刊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以我国权威党报媒体《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为研究主体,以其2015-2017年三年来刊载的文章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国际副刊的内容特点。首先从国际副刊概念出发,引出《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的创办背景及其创办目的;其次是对《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三年来的文章进行详细地内容建构分析,阐述国际副刊内容丰富、导向鲜明、紧跟时代的整体特点。并从栏目设置、标题制作、文本体裁、文本规模、版面设计五个方面总结出《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的编辑特色;结合报纸的内容和编辑特色,阐述《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对于读者和整个时代的意义;最后根据《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的特点及优势得出相应的启示,以期为其他党报和地方报纸的国际副刊提供借鉴,提高各报国际副刊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走出属于自己特色发展之路。

罗伟[3](2018)在《“互联网+”语境下的报纸副刊特征及其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是当下这个时代的主要命题。传统媒体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它也是当务之急。作为曾经辉煌的一种纸媒形式,报纸副刊在"互联网+"时代有着自己的特征。从类型上说,它更强调多元化和专版化;从价值取向看,它越来越娱乐化和商业化;从文化内涵看,它又变得大众化和生活化。在"互联网+"语境下,报纸副刊的前景严峻,但如能坚持自身特质,并能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同样也值得期待。

吕齐心[4](2018)在《“孤岛时期”《申报》副刊中的上海民俗研究》文中提出《申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发行时间长达77年,是新中国成立前历史最为悠久的报纸,它在我国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由谈》和《春秋》是《申报》重要的两个副刊。“孤岛时期”是从1937年11月12日到1941年12月8日共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时期,《自由谈》和《春秋》所刊载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上海民众的现实生活,还从多方面揭示出了上海的民俗,因而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本论文以《自由谈》和《春秋》两个副刊为研究个案,从六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探讨“孤岛时期”《申报》副刊中的上海民俗。绪论部分,讨论研究背景、个案的选择、选题的意义等基础问题,综述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一章,整体把握“孤岛时期”上海民俗学发展的概况,从“孤岛时期”《自由谈》和《春秋》历任主编的编辑理念入手,探究副刊内容中出现民俗的原因。第二章,从传统鲜明的饮食和时尚多变的服饰,考察《申报》副刊与“孤岛时期”上海生活民俗。第三章,从传统节日和新式节日着手,着重探讨“孤岛时期”上海节日文化的民俗内涵,并以辩证的态度看待节日文化。第四章,分别关注神灵信仰、烧香习俗、打醮习俗等民俗活动,探析民俗信仰的救赎意义。结语部分,指出“孤岛时期”上海民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机智灵活的方式号召民众抗日救亡,唤醒战乱中的民族认同感,民俗成为特殊时期宣泄感情的有效途径。

杨晓莉[5](2016)在《日常生活视角下大众媒介的城市叙事 ——以改革开放之初(1980-1991)的《兰州晚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晚报是城市的产物,同时,晚报也是反映城市大众生活的一面镜子,晚报对城市大众生活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是其对城市的“想象”,影响着人们对城市各个方面的认识。本文以《兰州晚报》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1991年)、反映日常生活的相关报道、文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时代背景、兰州城市文化等相关研究,采用文本解读的方式,探究在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并未完全兴起的社会转型时期,兼具“晚报”和“机关报”双重性质的《兰州晚报》“想象”了怎样一幅兰州城市日常生活图景,又是怎样巧妙地使用话语策略,如何与大众展开互动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的。最后,启发笔者对媒介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进行思考。通过对《兰州晚报》与兰州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氛围变化,以及《兰州晚报》与当时兰州城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饮食这几个日常生活的方面展开研究,笔者发现:《兰州晚报》不仅通过相关报道表达事实,记录改革开放之初兰州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塑造了层次丰富、生动而又真切的城市社会生活图景,还常常使用话语策略、思想引导等,建构社会共识,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为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作出努力;面对突发事件,《兰州晚报》通过报道事实、消除疑虑,起到社会“解压阀”的作用;在与大众的互动中,报纸汇集意见与观点,不仅起促进交流的作用,还成为受众与城市生活互动的中介,甚至推动着社会事态的发展。此外,通过改革开放之初《兰州晚报》的城市叙事,笔者发现:新闻报道是媒介对其所处环境的描述与解释,这使得报纸成为历史的直接记录者;本地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展示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这类报道建构着人们的文化记忆,在这一层面上,大众媒介也承担着塑造地方感,建构人们共同文化记忆的责任,同时,加强媒介的地方感也可以成为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一种方式。

李丹[6](2014)在《新媒体时代下文艺副刊发展研究 ——以《今晚报》副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八十年代以来,各地晚报文艺副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1984年复刊的《今晚报》跻身晚报的“四大名旦”之一,而其下设的《今晚副刊》以及改版后增添的《连载专版》以及带有文艺副刊性质的《今晚·文摘周刊》则与主报的繁盛相辅相成,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受到了天津乃至华北地区读者的喜爱与信任。进入21世纪以后,传统报业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互联网、手机媒体等形式为主的媒体的冲击。相对于互联网,纸媒的在传播速度和广度都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晚报副刊应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通过对《今晚报》相关副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得知,《今晚报》副刊一方面坚守一贯的办刊风格和文艺阵地,立足本土,探索文体与内容的演进与创新;另一方面,调整办刊思路,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文艺副刊市场萎靡、读者群流失等不利现状,力求贴近读者生活、紧跟时代,散发出人文色彩。不过与其优势相比,《今晚报》副刊报网结合不足以及策划力度不够的缺陷也比较明显。如何扬长避短,在新媒体的时代潮流中保持特色,发挥长处,是一个值得探讨与深思的话题。而研究以《今晚报》下设副刊为代表的国内文艺副刊的生存现状、优势以及不足,从而提出媒介竞争的对策,具有十分现实的操作意义。笔者认为,在物质文化及娱乐极大丰富的当前时代,文艺副刊亟待重新定位。而现如今受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受互联网影响很大,因此传统的文艺副刊应加强其时代意识,以真正的“想读者所想”。最后,文化性是文艺副刊的本质属性,新媒体时代要求文艺副刊只有走精品路线才能在“包抄”下“突围”。

董钊[7](2014)在《《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特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特色。论文主要以《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介绍、特色的分析,通过《山西晚报》与三大晚报(广州的《羊城晚报》、上海的《新民晚报》和北京的《北京晚报》)的地方文化栏目的特色比较,从实际案例中,寻找《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的突围方向。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山西,它的地域文化非常显着,从古至今,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尧舜禹——夏商周——晋国和三晋时期,最为繁荣的时期是秦汉,山西的历史文化的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影响深远。就山西报业而言,《山西晚报》创刊仅仅十余年,且一面世就走上市场化道路,不得不面对市场的残酷洗礼。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山西晚报》选择了与传统晚报一样的路子,从诞生之日起,就给予了副刊足够的重视,并在报纸十余年的报纸发展历程中,为适应社会需要和读者需求而不断改版,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有了相对稳定的受众群。由于《山西晚报》从始至今一直重视副刊,无论在多次改版、扩版中,均将其文化性更多地体现在副刊中,而副刊也在发展中逐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风格。本文将从品牌、内容、版式、人才、本土化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山西晚报》副刊,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学、媒介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剖析《山西晚报》地方特色文化栏目并结合的自身发展情况,对《山西晚报》地方特色文化栏目进行探讨与分析,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地方传媒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代本篇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该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关于《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的介绍。这部分主要论述《山西晚报》开设地方文化栏目的基础以及设置现状。蕴含深刻内涵的三晋文化,使得《山西晚报》在副刊这一块添加了地方文化栏目,另外介绍各个地方文化栏目的设置现状、出版周期、读者定位情况。准确的定位、主题式的策划才能办好专栏,提高报纸影响力。第三部分是关于《山西晚报》2013年的地方文化栏目的特色分析。《山西晚报》在地方文化栏目的制作上,无论是报纸题材的选取还是报纸版面的设计,都体现出该报独有的魅力所在,比如地域性,规模化,相连性等。另外,作为一张诞生于三晋地域的报纸,《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体现出浓郁的三晋地域文化特色。这些栏目对于三晋文化框架的勾勒与描绘,为山西人民回顾三晋、重识三晋提供了一个多元的文化平台。第四部分是关于《山西晚报》与三大晚报的地方文化栏目的特征比较。对于每一种报纸来说,其副刊往往能够凸显该报纸的特色。三大晚报的副刊有着悠久的历史,再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其地方文化栏目也各具特色,有的已经成为报纸的知名品牌。这一部分,笔者用《山西晚报》与三大晚报的地方文化栏目作比较,展示不同地域报纸各自的文化特色,评点其优势与不足,为国内各大晚报的地方文化栏目的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系和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的问题和突围方向。这部分主要论述如何改进栏目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使得报纸能够更好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副刊的文化品位,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弘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婷[8](2013)在《《太原晚报》副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上海《字林沪报》副刊《消闲报》在1897年11月24日的诞生,标志着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担负起奏响时代强音的使命。在报业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副刊与广告、新闻、评论一道成为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时代的激流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报纸副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在过去的百余年中,我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通过审视我国报纸副刊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画卷,我们不难发现,报纸副刊的发展并非单纯受到自身演进逻辑的单向制约,而是受到来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报纸副刊正是在诸多因素的互动中勾画着自身的成长路线。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以来,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出现,无疑给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传播媒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型传播媒介的强烈冲击,传统纸质媒介若想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重新寻求到生存的坐标,必须以积极的策略正面回应时代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规范报业运作、更新报业内容、组建报业集团、扩充报纸构成就成为传统报业涅盘重生的不二选择。面对激烈的市场生存环境,传统报业必须通过种种努力来重新获得时代的肯定和认可,在传统报业为突破时代困境而采取的种种措施中,报纸副刊通过对自身的调整和改革,成为新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就山西报业市场而言,于1965年创刊、1986年复刊的《太原晚报》堪称是山西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和缩影。作为一份由太原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报纸,《太原晚报》始终以突出地域特色、服务城市生活为导向,并在经历了多次改版和扩充后,以做精副刊为突破口,日益在竞争激烈的山西报业市场上跃居首位,成为山西省城同类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太原晚报》的发轫之初,由于其对自身文化性的强调,所以从一开始就对副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随后的市场化浪潮中,面对新型传播媒介的挑战,《太原晚报》亦不失时机地对副刊做出了调整和改革,而改革后的副刊则为《太原晚报》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持续不断的活力。可以说,《太原晚报》正是凭借其副刊的创新最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山西报业市场中确立了自身的优势地位,逐渐成为山西省内富有影响的主流媒体。因此,通过对《太原晚报》副刊发展历程的解读和研究,不仅可以看出《太原晚报》在山西报业市场中的生存面向,更可以此为窗口去眺望山西报业乃至全国报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本文选取《太原晚报》为分析样本,在社会学、新闻学、编辑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视野中对《太原晚报》副刊的演变历程和生存特色进行细致的剖析,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更加客观冷静地看到《太原晚报》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所遭遇的诸多困境,最后结合《太原晚报》副刊的当前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应该如何在立足太原本土地域的基础上,从品牌打造、内容更新、板式转变等几个角度着手,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周倩[9](2011)在《报纸副刊现状研究 ——以《西安晚报》副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发展壮大已经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尤其近几年手机报的诞生更是冲击了报纸的地位。报纸地位受到威胁,隶属于报纸的副刊命运也是如此。根据报纸的总体状况而言,副刊经历了一个从活跃到反思再到成熟的过程,进一步细致化和成熟化还有一段路需要走,笔者希望通过对报纸副刊基本知识的梳理证明它的不可替代性,通过对国内许多品牌报纸副刊特色的分析证明它的重要性;通对2009年全年《西安晚报》副刊进行定量研究来寻求副刊的发展策略。根据具体的内容分析,对比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论,《西安晚报》副刊是一份文学色彩较浓的报纸副刊,且文章格调太过高雅,在副刊应有的大众化方面做的有失偏颇,不能很好地满足目标读者群的需要。报纸副刊想要办好,必须首先做到贴近大众,坚持鲜明的文学性、较强的思想性、有益的知识性、健康的娱乐性和独有的趣味性,要有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大量地方平民作家,提高参与度,做到真正的读者与副刊“亲密接触”。报纸副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报纸需要副刊,读者需要副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媒竞争如何激烈,只要报纸副刊在被读者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这种需求,那么,它将永远在报纸版面上占据一席之位,体现着宝贵的存在价值。

李莎[10](2011)在《新媒介环境下晚报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以《齐鲁晚报·青未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传媒市场赖以生存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报纸不仅要面对同行业间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电视、广播、网络等异质媒体的竞争。这场竞争中,报纸新闻要与异质媒体比速度,与同质媒体比质量,报纸的新闻板块面临的竞争压力空前增大;专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博,由于报纸的发行时间限制和容量限制,在与网络等新媒体竞争时,也会处于劣势;而专刊与同质媒体相比,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刻,副刊作为新的竞争平台,可以为报纸在竞争中获胜提供一份希望。报纸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媒介竞争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报纸副刊的发展还需要与本刊内的新闻版面和服务性专刊版面竞争,有些报纸急功近利,不断增加后两者的版面数量,压缩甚至取消副刊版面。在我国的报业市场中,晚报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副刊也是它们的传统存在。从晚报的发展来看,这样更能直观的展现副刊的发展史。进入新的媒介环境后,副刊的变革与发展,在晚报的版面内体现的更加明显。在此背景和条件下,本文以新媒介环境下的晚报副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进行个案分析,探讨晚报副刊在新媒介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并进而提出晚报副刊发展的应对之策。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常规性地论述了国内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特别要明晰的概念。第二章涉及新媒介环境和晚报副刊发展两部分,该部分首先论述晚报副刊及其发展史,其次分析新媒介环境及其对晚报副刊发展的影响。但三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对《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展开个案分析,探究新媒介环境下“青未了”副刊的生存现状、面临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围绕“青未了”副刊的发展状况,探讨其带给晚报副刊的启示,并对晚报副刊的发展前景加以瞻望。第四章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探讨晚报副刊如何应付新媒介环境下的发展难题。本论文希望通过对这一论题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示晚报副刊在新媒介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及做出的变革,并进一步研究晚报副刊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晚报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建议。

二、梁衡谈报纸副刊(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梁衡谈报纸副刊(一)(论文提纲范文)

(2)《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研究(2015-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副刊研究综述
        1.3.2 《人民日报》副刊研究综述
        1.3.3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5 创新点与局限性
        1.5.1 创新点
        1.5.2 局限性
第二章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概述
    2.1 国际副刊的概念
    2.2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的创办
        2.2.1 创办背景
        2.2.2 创办目的
第三章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15-2017)文本内容分析
    3.1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15-2017)文本内容建构分析
        3.1.1 汇集中外名人名家
        3.1.2 重视国际文化交流
        3.1.3 展现多彩域外风情
        3.1.4 欣赏多元文学艺术
        3.1.5 关注社会历史问题
    3.2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15-2017)内容编辑特色分析
        3.2.1 栏目设置
        3.2.2 标题制作
        3.2.3 文本体裁
        3.2.4 文本规模
        3.2.5 版面设计
    3.3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内容的整体特点
        3.3.1 突出丰富性
        3.3.2 坚守文化性
        3.3.3 极具时代性
第四章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的意义
    4.1 对于读者的意义
        4.1.1 正确引导读者,不断了解世界
        4.1.2 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国民素质
    4.2 对于时代的意义
        4.2.1 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2.2 跟随时代步伐,推进“一带一路”
第五章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发展的启示
    5.1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5.2 打造更加大众化的国际副刊形式
    5.3 增强国际副刊的新闻性
    5.4 加大对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报道
    5.5 将国际报道与国内背景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互联网+”语境下的报纸副刊特征及其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副刊类型:多元化和专版化。
二、价值取向:娱乐化和商业化
三、文化内涵:大众化和生活化

(4)“孤岛时期”《申报》副刊中的上海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个案选择与选题意义
        一、个案选择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与理论架构
        一、研究综述
        二、理论架构
第一章 “孤岛时期”上海民俗学发展与《申报》副刊异军突起
    第一节 “孤岛时期”上海民俗学发展
    第二节 《申报》副刊之一《自由谈》
        一、王任叔主编时期政治色彩浓郁
        二、胡山源主编时期初现民俗内容
        三、黄嘉音主编时期发扬民俗文化
    第三节 《申报》副刊之二《春秋》
        一、《春秋》创刊原因
        二、《春秋》编辑理念
        三、《春秋》中的民俗
第二章 《申报》副刊与“孤岛时期”上海民俗生活
    第一节 传统鲜明的饮食民俗
        一、多样的食材
        二、海纳百川的饮食
        三、传统特色饮食
    第二节 时尚多变的服饰民俗
        一、样式多变的旗袍
        二、中西合璧的中山装
第三章 《申报》副刊与“孤岛时期”上海节日民俗
    第一节 传统节日
        一、春节
        二、端午节
        三、中秋节
    第二节 新式节日
        一、情人节
        二、圣诞节
        三、其他新兴节日
    第三节 辩证看待节日文化
第四章 《申报》副刊与“孤岛时期”上海民俗信仰的救赎
    第一节 神灵信仰
        一、迎财神
        二、灶神
    第二节 打醮习俗
    第三节 烧香习俗
结语
    第一节 号召民众抗日救亡
    第二节 唤起民族认同感
    第三节 开辟市民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5)日常生活视角下大众媒介的城市叙事 ——以改革开放之初(1980-1991)的《兰州晚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日常生活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日常生活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日常生活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大众媒介与城市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发展史及《兰州晚报》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话题界定
        一、何为日常生活
        二、何为城市叙事
        三、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之初的《兰州晚报》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第一章 《兰州晚报》与新旧交替中的兰州城
    第一节 《兰州晚报》及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一、《兰州晚报》诞生的时代背景
        二、《兰州晚报》:改革开放之初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介
    第二节 《兰州晚报》与改革开放之初兰州的社会氛围
        一、80年代初
        二、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第二章《兰州晚报》与改革开放之初兰州的商业活动
    第一节 不断变幻的商品市场
        一、80年代初
        三、80年代末90年代初
    第二节 街头与“橱窗”——商业空间的不断扩展
        一、街头
        二、“橱窗”——新商业空间的形成
    第三节 商业活动中的“生意经”
        一、国营商店态度的转变
        二、“奸商”之风日盛
第三章 《兰州晚报》与改革开放之初兰州的娱乐活动
    第一节80年代初的娱乐活动
        一、电影、话剧:80年代初娱乐活动的代表
        二、其他娱乐活动
    第二节80年代中期以后的娱乐活动
        一、舞会:杂糅的娱乐空间
        二、看电视:以“渴望热”为代表
        三、“卡拉OK”风靡
第四章 《兰州晚报》与改革开放之初兰州的日常饮食
    第一节 传统饮食的恢复
        一、在内容上充满人文气息
        二、采纳读者来信,充满互动性
        三、“地方感”得到强化
    第二节 新饮食习惯的形成
        一、饮食结构和观念的变化
        二、外来饮食:融入与冲击
    第三节 日渐扩展的饮食空间
        一、街边饮食
        二、日渐丰富的堂食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媒体时代下文艺副刊发展研究 ——以《今晚报》副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一、当下文艺副刊现状
    (一) 文艺副刊历史简述
    (二) 文艺副刊现状及受众期待
    (三) 《今晚报》及其副刊概述
二、《今晚报》副刊的自身优势
    (一) 更容易贴近和满足读者娱乐文化需求
    (二) 更容易发挥权威优势,传达思想
    (三) 有利于辅助正刊,提升报刊品质
三、《今晚报》副刊的新变化
    (一) 选文与当下热点相结合
    (二) 选文方面更加注重知识性与解读性
四、《今晚报》副刊在当下存在的问题
    (一) 报网结合不足
    (二) 文艺副刊策划力度不足
五、新媒体时代下关于文艺副刊的思考
    (一) 文艺副刊需重新定位
    (二) 文艺副刊应具有时代意识
    (三) 文艺副刊应走精品路线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副刊的研究现状
        1.4.2 地方文化栏目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介绍
    2.1 《山西晚报》开设地方文化栏目的基础
        2.1.1 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2.1.2 保证与扩大读者群的需要
        2.1.3 适应本地报纸市场定位的需要
    2.2 《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的历史演变
    2.3 《山西晚报》2013年的地方文化栏目介绍
        2.3.1 地方文化栏目设置现状
        2.3.2 地方文化栏目出版周期
        2.3.3 地方文化栏目读者定位
        2.3.4 地方文化栏目内容定位
第三章 《山西晚报》的地方文化栏目的特色分析
    3.1 《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基本特征分析
        3.1.1 地域性
        3.1.2 规模化
        3.1.3 策划性
    3.2 《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地域文化特色分析
        3.2.1 善于汲取优秀文化思想
        3.2.2 团结奋进的晋商精神
        3.2.3 以民为本的思想
        3.2.4 革命信仰坚定、意志顽强的精神
        3.2.5 华夏根祖文化的发源地
        3.2.6 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
第四章 《山西晚报》与三大晚报的地方文化栏目的特色比较
    4.1 三大晚报的地方文化栏目的概述
    4.2 三大晚报地方文化栏目发展现状
    4.3 《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与三大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的比较
        4.3.1 《厚重山西》与《羊城沧桑》的比较
        4.3.2 《厚重山西》与《上海珍档》的比较
        4.3.3 《厚重山西》与《四合院》的比较
第五章 《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的问题与突围方向
    5.1 《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的问题
        5.1.1 《山西晚报》栏目品牌的纯洁度不高
        5.1.2 《山西晚报》栏目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有待加强
        5.1.3 《山西晚报》栏目的生存范围趋于狭小
    5.2 《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的突围方向
        5.2.1 珍惜品牌,保持栏目纯洁性
        5.2.2 突出要素,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
        5.2.3 重新规划,扩大地方文化栏目的生存范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太原晚报》副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副刊的意义
        1.1.2 研究《太原晚报》副刊的原因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他山之石:国外研究动态
        1.2.2 本土经验:国内研究成果
    1.3 关于副刊概念的界定
    1.4 对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说明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从单一走向多元:《太原晚报》副刊发展历程
    2.1 初创期的文艺副刊(1986年—2000年)
    2.2 调整期的综合性副刊(2001年—2005年)
    2.3 多元发展的“大副刊”时期(2006年至今)
第三章 特色化生存:大副刊理念下的《太原晚报》
    3.1 《太原晚报》副刊的办刊宗旨
    3.2 《太原晚报》副刊的内容特色
    3.3 《太原晚报》副刊的传播策略
    3.4 《太原晚报》副刊的编辑特点
第四章 “内忧外困”:新环境下《太原晚报》副刊发展的问题
    4.1 新媒介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4.2 内部缺陷:《太原晚报》副刊的自身问题
    4.3 外部压力:《太原晚报》副刊的生存困境
第五章 顺势而为:《太原晚报》副刊在未来社会策略选择
    5.1 立足本地突出地域色彩
    5.2 打造品牌营造精品栏目
    5.3 与时俱进依托网络媒介
    5.4 加强策划设置多元内容
第六章 结语:关于报纸副刊变革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9)报纸副刊现状研究 ——以《西安晚报》副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2章 我国报纸副刊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副刊的类别与概念
        2.1.1 副刊的类别
        2.1.2 副刊的概念
    2.2 从传统副刊到现代副刊
        2.2.1 从文艺性附张到副刊的雏形
        2.2.2 初露革命锋芒的报纸副刊
        2.2.3 五四时期的三大报纸副刊
        2.2.4 报纸副刊逐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2.2.5 多姿多彩的革命性报纸副刊
        2.2.6 新式报纸副刊显山露水
第3章 国内一些品牌报纸副刊的特点
    3.1 内容丰富
    3.2 短小精悍
    3.3 贴近群众
    3.4 新鲜及时
    3.5 地域性强
第4章 《西安晚报》副刊的内容分析
    4.1 《西安晚报》副刊概述
        4.1.1 紧跟时代的"漫笔"
        4.1.2 丰富多彩的"曲江"和悠然自得的"闲情"
        4.1.3 沉稳大气的"终南"
        4.1.4 纯真可爱的"荷尖"
        4.1.5 千姿百态的"市井"和厚重典雅的"专栏连载"
        4.1.6 热门畅销的"连载小说"
    4.2 2009年《西安晚报》副刊内容分析
        4.2.1 版面形式分析
        4.2.2 文学作品内容分析
        4.2.3 调查问卷分析
    4.3 对《西安晚报》副刊的一些建议
        4.3.1 让报纸副刊走向市场化
        4.3.2 使报纸副刊内容多样化
        4.3.3 变报纸副刊形式大众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新媒介环境下晚报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以《齐鲁晚报·青未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副刊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新媒介环境与晚报副刊的发展
    第一节 晚报副刊及其历史嬗变
        一、晚报副刊的内涵和外延
        二、晚报副刊的历史嬗变
    第二节 新媒介环境及对晚报的影响
        一、媒介环境学略述
        二、新媒介环境的特点
        三、新媒介环境影响晚报副刊发展
    第三节 新媒介环境下晚报副刊发展现状
        一、新媒介环境下晚报副刊发展概况
        二.新媒介环境下晚报副刊发展瓶颈
第三章 新媒介环境下《齐鲁晚报·青未了》的变革
    第一节 《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的发展现状
        一、《齐鲁晚报·青未了》的版面情况
        二、《齐鲁晚报·青未了》的版面编排
        三、《齐鲁晚报·青未了》的读者情况
        四、《齐鲁晚报·青未了》的网络版
    第二节 《齐鲁晚报·青未了》在新媒介环境下面临的困难
        一、《齐鲁晚报·青未了》效益的选择
        二、《齐鲁晚报·青未了》定位的困难
        三、《齐鲁晚报·青未了》作者的减少
        四、《齐鲁晚报·青未了》读者的锐减
    第三节 《齐鲁晚报·青未了》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变革分析
        一、宏观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三、媒介竞争环境的影响
        四、媒介传播观念的影响
    第四节 《齐鲁晚报·青未了》对晚报副刊发展的启示
        一、晚报副刊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晚报副刊会长期存在
第四章 新媒介环境下晚报副刊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副刊编辑
        一、副刊编辑的角色定位
        二、副刊编辑的素质要求
    第二节 编辑实务
        一、建设知名副刊,发挥品牌效应
        二、刊载精品内容,塑造文化品位
        三、强化版面风格,打造副刊特色
        四、完善网络平台,增强交流互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梁衡谈报纸副刊(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散文研究[D]. 王园园. 赣南师范大学, 2021
  • [2]《人民日报》国际副刊研究(2015-2017)[D]. 裴丽环. 河北大学, 2019(08)
  • [3]“互联网+”语境下的报纸副刊特征及其前景分析[J]. 罗伟. 采写编, 2018(06)
  • [4]“孤岛时期”《申报》副刊中的上海民俗研究[D]. 吕齐心.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日常生活视角下大众媒介的城市叙事 ——以改革开放之初(1980-1991)的《兰州晚报》为例[D]. 杨晓莉. 兰州大学, 2016(08)
  • [6]新媒体时代下文艺副刊发展研究 ——以《今晚报》副刊为例[D]. 李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7]《山西晚报》地方文化栏目特色研究[D]. 董钊. 天津师范大学, 2014(12)
  • [8]《太原晚报》副刊发展研究[D]. 周婷.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8)
  • [9]报纸副刊现状研究 ——以《西安晚报》副刊为例[D]. 周倩. 西北大学, 2011(08)
  • [10]新媒介环境下晚报副刊变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以《齐鲁晚报·青未了》为例[D]. 李莎.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梁恒谈报纸副刊(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