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月《全宋诗》绝句补编

阮月《全宋诗》绝句补编

一、为《全宋诗》补辑阮阅绝句一首(论文文献综述)

尹玥[1](2021)在《《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研究》文中认为《诗话总龟》是宋代一部重要的诗话总集,它广采笔记小说和诸家诗话,具有文献价值。《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数量较多,共二十七种着述,材料一百九十五则,内容丰富,又因其成书于宋,所引唐五代着述的内容比较接近早期原书的面貌,所以笔者选取《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进行整体研究。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诗话总龟》的编纂状况,包括《诗话总龟》第一位编纂者的情况、《诗话总龟》的编纂宗旨、体例特点及版本源流,从整体上把握《诗话总龟》的大致情况。第二章,主要梳理《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的数量和内容。笔者认为,《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数量较多,内容较为丰富,基本涵盖了《诗话总龟》的大部分门类,所引诗事主体既有层次,又多样化。第三章,辨析《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异文。笔者认为,笔记小说的记载较为详细,而《诗话总龟》只记载诗事,所以会对引述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地加工,便有了详略的差异;《诗话总龟》的编纂者精简诗事,所以诗事的记载不够明确,且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传抄的讹误或疏忽,就可能造成诗事记载的差异;《诗话总龟》成书较早,保存的内容较为原始,所以诗句的用字和唐五代着述的现存原书存在差异。这些异文可以认识文献的原貌,或供校勘文本所用。第四章,梳析《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佚书和佚文。笔者发现,《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中共有三种佚书,为卢瓌《抒情集》、黄璞《闽川名士传》和处常子《续本事诗》。这三种佚书,可以通过《诗话总龟》的引述进行辑佚。此外,《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中还有二十二条为唐五代着述现存原书的佚文,既可补现存原书之阙文,也可作为文本的参校。第五章,阐论《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的价值与存在的问题。总而言之,《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通过《诗话总龟》辑出的佚文,可以辑补佚书及现存原书的内容,具有补史价值。《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的异文,可以作为现存原书内容的参校,显现其校勘价值。尽管《诗话总龟》在引述唐五代着述的时候存在引书不够严谨、取材不够精当的问题,但大体而言,《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在保存文献、辑佚佚书佚文和校勘文字方面的价值,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马悦[2](2021)在《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儿童题材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常被忽视的题材,这与古人对于儿童的观念、看法,以及对诗歌性质的认识、定位密切相关。也因为这样,古代儿童题材诗歌,成为古诗中比较珍贵的遗存。儿童题材诗歌,指以“儿童”为题材和表现对象的诗歌。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儿童题材诗歌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本文以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为研究对象,在文献阅读、文本整理、细化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展现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整体风貌、形式内容和意义价值,并拓展其以“小”见“大”,以“儿童”见“成人”、见“社会”的文化辐射。具体来讲,论文共分以下六章:第一章是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做出概述。首先,确定了研究文本的数量和范围。在对《全宋诗》《全宋诗辑补》等基本文献进行全面阅读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480首。其次,基于宋代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统计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阐释和探析。第二章是探究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创作繁盛的背景。着眼诗体文学形式自身演进的内部因素,分析了宋诗的革新对推动儿童题材诗歌创作的助推作用,包括宋诗题材的重要转向、宋诗美学追求的深刻变革和南宋中兴的诗学代变三个方面。同时放眼文学外部,分析了宋代经济社会与文化转型,以及宋代佛教与文学的融合,对儿童题材诗歌创作的促进作用。第三章是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进行分类研究。根据诗歌功能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分为赠贺诗、感怀诗、纪事诗和说理诗四大类,在各类诗歌下面又再行细分,使得儿童题材诗歌内部形成清晰的认知轮廓。第四章着眼于论述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儿童形象。以儒家规范模式、日常生活背景、多舛命运遭际和宗教色彩为考量依据,对儿童形象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论及相关儿童形象的性格特征。该章节还对儿童形象在诗人笔下的多维表现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论述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形式风格和价值意义。从以绝句为主的短小体制、古体诗形式和偈颂形式的大量应用、书写的戏俗化和白话倾向、叙事性的增强和趣味的凸显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其形式风格。并概括分析了其价值意义,包括诗歌题材的拓展、突破和超越、儿童形象的典型化塑造和意象化表达、儿童生活掠影,以及节俗的记录等几个方面。第六章探讨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社会文化辐射。以儿童题材诗歌为视角,探析其中反映的宋人的儿童观、游戏观、教育观等思想观念。并论述其对宋代国家社会的映射,如当时的国家时代命运、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思想文化倾向等。

朱子良[3](2020)在《陆游自嘲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嘲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一种渊源有自的文学题材,具有其独特的生成背景与文化意义。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自嘲诗,相当一部分都反映了诗人深沉的主体忧思、崇高的家国情怀以及独特的生命意识。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中的自嘲诗在成熟过程中形成了清晰的纵向发展谱系,《诗经》《左传》及诸子百家作品中的嘲谑色彩尤其是自嘲意识是其渊源所在,汉魏六朝带有强烈自嘲意识的俳谐赋与嘲诮诗之兴盛则为自嘲诗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取法对象与体裁范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综合影响下,自嘲诗在唐宋完全成熟并走向繁荣,逐渐形成贫穷、老丑、迂阔、失志四大经典主题。陆游自嘲诗的思想意蕴正是受到唐宋自嘲诗创作主题的影响,集中于贫穷老病的自谑、狂懒迂顽的自叹以及功名执念的自嘲等多层维度。陆游作为宋代诗坛的一代巨擘,一生创作了数量众多、成就突出的自嘲诗,相当一部分颇见诗人匠心,显示出了与其他诗人不同的独特风貌,推动了自嘲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变及对某些传统的“螺旋式”复归。这些新变与复归不仅体现在浑圆妥切的修辞手法与曲变雅俗的语言风格上,还从泛化的生活题材、强烈的感情倾泻与雄昂的军事意象等方面得以凸显。除了远绍前人的嘲谑传统,陆游自嘲诗的创作尚与自身仕隐出处、宋代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会思潮尤其是士林风尚息息相关。其中兴盛的时代嘲谑风气、三教汇通的宗教思想以及罢黜赋闲的人生经历构成了陆游自嘲诗的主要生成背景。

冯书颖[4](2020)在《欧、苏禁体诗在宋代的流传与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阳修与苏轼的禁体诗是禁体物语文学中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致力于欧、苏禁体诗在宋代的接受研究,主要包括创作与评论两大类。通过对相关诗作、诗话等材料的梳理与分析,寻找欧、苏禁体诗在宋代的流传中所呈现出的多样化特点。第一章研究欧、苏禁体诗在创作中的沿袭与演绎,分析禁体诗的产生背景,梳理欧、苏禁体诗在宋代流传的特点,并阐明在演绎中所呈现出种种特殊现象的原因。宋初诗人创作大量雪诗并于诗中有意禁体物语、以赋为诗的创作实践对欧阳修作禁体诗所起到的影响不容忽视。宋代仿效者因曲解“于艰难中特出奇丽”的诗学精神,刻意求难、求奇,使禁体诗创作呈现出“似难实易”的创作趋势。南宋以来,随着诗风的转变,诗人们的创作动因从“因难见巧”转为“遇物而奇”,由此使禁体诗中描写景物的比重逐渐超过铺叙人物行动。第二章研究欧、苏禁体诗创作与禅宗的互动影响,分析异质的佛禅观对欧阳修、苏轼禁体诗创作产生的不同影响,阐明宋代禁体诗与禅僧诗之间交互影响的关系。禅宗说话对欧阳修禁体诗的影响较为隐晦,二者在体物手段上极为相似,但在语言内部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自苏轼起,宋代禁体诗创作在不同程度上为禅宗说话所濡染,主要表现为:关注僧人在雪中的活动、引用禅宗语词、化用公案语录说禅方法。此外,在语言和诗风上,宋代禁体诗对禅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表现为禅僧效仿欧、苏禁体诗,禅僧诗逐渐濡染士大夫之风,“蔬笋气”渐少。随着禅、诗合流的风气渐盛,禁体诗的语言方式还影响到禁体词、曲、赋乃至一般咏物诗的创作。第三章研究欧、苏禁体诗在评论中的流传与影响。宋人在禁体诗与咏雪诗等诗歌创作中追慕、称引欧苏雪诗风流。同时,宋代诗话类着作详细记叙了欧、苏禁体诗的创作故实,并在诗歌理论层面逐渐明确禁体诗的创作规范。作为诗法而存在的禁体规则在南宋逐渐走向成熟,其诗法地位获得较大的提升。以赋为诗、求新求变的禁体诗体现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自宋以降,随着诗歌风尚的几经转变,后世文人凭借自身对诗歌的喜好做出判断,欧、苏禁体诗也因此遭受“钓奇立异”等批评。无论是对欧、苏禁体诗的创作效仿,或是对其进行称引、批评,实则都是对诗作的一种接受,都直接参与了诗作意义与价值的创造与阐释,促进了欧、苏禁体诗的传播,构建了欧苏雪诗风流的文化记忆。

刘泽华[5](2020)在《宋代题植物画诗研究》文中提出宋代题画诗是中国古代题画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按照题画诗题材进行分类,宋代题画诗又可以分为题山水画诗、题植物画诗、题动物画诗、题人物画诗等,通过对宋孙绍远的《声画集》、清陈邦彦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今人李德埙的《历代题画诗类编》等题画诗集的梳理,以及参考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初步统计出宋代题植物画诗总量有300多首,而这300多首题植物画诗按照题材分类,又可以分为题花卉画诗、题竹画诗、题林木画诗三类。宋代文人画题材多以梅、竹、松、兰等植物意象为主,是因为相对山水、人物画,植物、动物画的绘画难度较低,技巧要求不高,更适合文士“游心”之目的,也呈现出“怪”、“奇”、“老”、“硬”等美学偏好。这是宋士大夫审美风尚的反映,也是文人画与文人诗的互相推动的有力印证。宋代文人画影响了题植物画诗创作,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宋诗的艺术风貌,进而推动了文人画的寄兴写意以及比德作用。同时,还是宋诗化画景为真情,借特定植物抒怀写意,追求“物我融合”状态的具体表现。这些题画诗都反映出宋人在“诗画互动”的环境里,“诗画一律”、“诗画相资”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画家避过写实的细节而表现客体的气韵或主体的情思,诗人则避过概念的说明性而进入事物本原的境界。宋代题画诗力图理解画家之匠心,解读画师胸中丘壑,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复述出来,达到一种绘声绘色、情韵兼备的艺术效果。

侯本塔[6](2019)在《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文中认为历史发展到宋代,禅宗已成为最重要的佛教宗派,在禅门“一花五叶”仅存的临济、云门、曹洞三家中,又以临济宗的声势最为浩大。本文便是站在临济宗的本位立场,采用文献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宋代诗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考察,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是对临济宗传承、着述与交游之特色的分析。通过考察可知,宋代临济宗前后绵延一十五世,并发展出黄龙、杨岐、大慧、虎丘四个派系,它的影响在时间上贯穿两宋始末,空间上遍布全国各地。临济宗僧人的禅学思想丰富,文学素养精深,并创作了语录、灯录、僧传、笔记等多种类型的禅学着述。他们在与诗人的交游中,也展现出以公案、颂古和机锋为特色的时代新风。第二章为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该章对宋代八大颂古集和《正法眼藏》、《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公案入诗”与“诗文入案”两个视角开展诗禅关系的考察。公案入诗方面,首先对“义玄悟道”等六则临济公案在宋诗中的运用加以探讨,揭示出各则公案在诗歌创作中的主要作用和内涵演变;其次从苏轼与“三十六对”公案以及张商英的颂古创作入手,对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进行分析,分别指出苏轼诗歌的取象方式、表达方法和张商英颂古的渔父唱道、艳诗明禅之特色所受禅门公案的影响。诗文入案方面,分别从帝王公案、文人公案和诗歌公案三个方向进行展开,指出禅门公案对帝王与文人形象的建构,和对文人诗歌的拈提参究及禅学理解。第三章为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临济颂古进行竭泽而渔式的考察,共辑得颂古5000余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宗派特色和代表作家加以论述。第二节将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文献对读,排查出100余则颂古借用前人诗歌的案例,继而从借用对象、借用手法和借用效果三个层面对临济颂古“借诗明禅”之特色展开讨论。第三节首先对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进行考察,接着对这些总集误收、重收、失收的临济颂古加以辨析,最后以《禅宗无门关》为中心,指出临济宗颂古所具有的譬喻新颖、以贬为褒和豪猛粗放之特色。第四章为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对临济宗“峻烈活泼”的宗风特色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加以阐述,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融通关系。第二节从呵佛骂祖、直下承当和杀活自在三个层面入手,对临济峻烈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之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临济宗风参与到北宋文人变革精神、文化自信和人生态度的建构之中。第三节是对“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关系的探讨,指出宋代咏物诗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所受临济宗的影响。第五章为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该章主要对松源崇岳、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和西岩了慧等十余位虎丘派禅师的代表诗作、擅长诗体和典型诗风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虎丘派禅师重家风、轻文采、好拈颂的创作倾向。

叶雯昕[7](2019)在《曾协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曾协是南宋时期的诗人,他是南丰曾氏家族的子嗣,“南丰七曾”之一。曾协诗歌风格的形成,不仅与其家庭教育、家学渊源有关,还有赖于其生平和仕宦经历,同时,也受到当时诗坛的影响。本文将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解读曾协,并从四个方面对曾协及其诗歌进行探讨:第一章追根溯源,着眼于曾协所处的时代背景,整理分析曾协的生平事迹、交游情况以及仕宦经历,从而从各个方面了解曾协的思想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曾协是曾肇之孙,曾纁幼子,曾协五岁时曾纁即去世。曾协主要生活在南宋前中期,因宋朝优待士子文人的政策,而有积极进取之心。但因元佑党争之祸,曾氏在政途上失利,曾协也受此影响。曾协少有文名,可惜科举不第,未得功名,仅以祖荫为官。曾协有几位交流频繁的诗友,他们也是曾协的唱和对象,如王质(字景文)、李处全(字粹伯)、陈从古(字曦颜)、赵师严(字有翼)、王彦融(字炎弼)等。曾协出身儒学世家,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而在无法实现自身抱负的时候,曾协融合了佛家和道家超凡脱俗的出世思想,将目光转向了深山林泉,思想趋于归隐。第二章深入作品,具体论述曾协诗歌的题材内容。《全宋诗》第37册辑其诗作两卷,共209首,残句1句。其中,有五言古诗35首,七言古诗8首,五言律诗16首,七言律诗69首,五言绝句16首,七言绝句65首。笔者将曾协的诗歌按照题材内容进行整理,并划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交游诗是最多的,共有151首,其中唱和诗77首,诗歌的内容大多是与友人集会唱和、游赏咏物;寄赠诗33首,写出了诗人和其友人的深厚情谊;送别哀挽诗41首,其中送别诗35首,多表达诗人对于友人前程的祝福;挽诗6首,写出诗人对友人的哀悼和怀念。第二类咏物诗6首,诗人通过借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第三类写景诗35首,写出了诗人在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四类其他诗17首,其中感怀诗7首,另有10首是与农家生活有关的田园诗。第三章总结整理,分析曾协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诗歌体现的艺术境界与艺术风格,从而对曾协的诗歌创作成就作出客观评价。曾协的诗歌讲究格律和声韵,他作诗工于对仗,诗句结构对称整齐。诗句雕琢上,曾协青睐炼字,他注重运用动词和叠字,令诗句更加形象,声韵流利。他在诗歌的创作中常采用用典的手法,使得诗文厚重且富有文采。其巧妙的拟人使得诗歌生动活泼,表情达意细腻动人。曾协丰富的想象力令普通的意象充满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这使得诗句更加新颖别致、不同寻常。曾协的诗歌除了构造出清新之境外,也有塑造出雄壮之境的诗歌,同时通俗和典雅并存是他的诗歌风格特点。第四章概括分析,归纳曾协诗歌的艺术渊源。首先,陶渊明的安贫乐道、隐逸出世的高尚人格,给仕途坎坷的曾协点亮了明灯,诗人形象逐渐向亲近自然、超凡脱俗的隐者形象靠拢。其次,苏轼的三教交融思想和其旷达的人生感悟,也给了曾协启迪。最后,他受到以陈与义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影响,在作诗时运用“以文为诗”、“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管静萍[8](2019)在《龚明之《中吴纪闻》文献考绎》文中提出《中吴纪闻》是宋代龚明之口授,其子龚昱整理写就的一部吴中地区(今苏州、昆山一带)的资料笔记。其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全书凡六卷,共227则(包括存目6则)。龚明之生于元佑六年(1091),卒于淳熙九年(1182),其家学渊源深厚,人生经历颇丰。《中吴纪闻》书中所记主要来源于龚明之平生所学及亲身经历,书成于其去世当年,可见作者至老不忘治学,《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可谓耄而好学者矣”(1)。书中所记内容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大到朝堂政事,小到谚语残句,可谓包罗万象,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其记载内容对我们研究吴地风土人物,还原相关史实具有很大帮助。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作者生平及家学、版本概况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一章主要考绎《中吴纪闻》书中历史文献。本章将书中148则历史文献分为人物逸事、古迹杂谈、风习纪异三种,广泛搜罗相关史料,条分缕析、逐条比勘,梳理考察文本中人物、事件等的来龙去脉。第二章考绎《中吴纪闻》书中文学文献,将书中73则文学文献与诗话、诗文集等古今相关记载进行比对,探讨其在文学文献方面的贡献。第三章探讨《中吴纪闻》辑录文献的失误及原因,将史料比勘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一厘清,力图还原史实原貌。此外,本章还将结合作者生平家世等因素,追寻其辑录文献失误背后的主客观原因。

赵一[9](2019)在《《全宋诗》订补 ——以石刻文献为主》文中研究说明成书二十多年来,众多学者对《全宋诗》进行了大量订补,成果颇丰。从订补的文献来源上看,对石刻文献特别是新出石刻文献利用较少,还可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对诗歌别集和总集而言,石刻文献往往具有辑佚、校勘的价值,还可以对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加以考证。基于此,本文重点利用石刻文献,同时辅以地方志等其他文献方式,来辑补和订正《全宋诗》中的部分诗歌和诗人信息。论文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立足石刻文献,包括出土墓志、摩崖石刻、方志中所收金石文献等辑补《全宋诗》。第一节辑补《全宋诗》中已收诗人佚作,同时考证这些诗的创作时间、地点及相关背景。第二节辑补《全宋诗》中失收诗人,尽量考证诗人的生平信息,补充其小传信息。第二章利用石刻文献、地方志文献等来订误和校勘《全宋诗》。第一节对《全宋诗》中一些误收诗进行订误,主要为误收其他朝代诗、误收本朝其他诗人诗两种情况。第二节对《全宋诗》中诗歌重出情况进行订误,包括作者被重列、诗作复见于多人等情况。第三节对《全宋诗》中一些诗文字脱漏、异文的情况进行补充和校勘。第三章订补一些诗人小传信息。第一节订补诗人姓名和字号信息。第二节主要利用新出墓志文献订补诗人生卒年信息。第三节订正诗人小传中生平仕历等记载的失误。

薛瑾[10](2018)在《张耒诗歌研究》文中提出张耒诗歌历来被认为是宋诗中的“异调”,其风格舒和坦衍,不加调镌,与“苏门”诸士创作风格大异,虽有随意浅率之弊,但大都秀丽明朗,是北宋最为典型的由唐入宋、以唐变宋者。其诗歌风格上承张王乐府,古朴含蓄;长句力避江西,重拾杜甫雄浑高阔,遥开明代七子“杜样”先声;晚年效法白居易,追求平易自然,因其畏祸意识,作诗寄意,呈现出蕴藉幽隐、曲折委婉的特色。然时有笔力未到,不免内外皆为枯淡而至寡味,不逮前作。在这三种类型基础上,广泛诗法中晚唐,摹仿陶渊明,形成强烈鲜明的自我风格“文潜体”。“文潜体”反映了“宋调”的多元化特征,是宋人诗歌创作努力突破单一书写,从锻炼精工以求平淡自然、简约朴质以致绮丽丰腴的对立统一中,诠释诗歌体性的艺术张力。“文潜体”还从描绘北宋后期士大夫生存环境、心理状况的角度,折射出身陷党争的宋人在迫害之下展露出的整体情志和人格力量,是一种由外界“自然”向内心投递,转为“平淡”下隐忍与持守的宋贤精神。本文在社会史、文学史、政治史的交叉视角下,尝试揭示张耒诗歌风格的形成和艺术特质,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师友”至“朋党”——从“苏门”性质的演变谈起。“苏门”由最初的师生关系,发展为集政治、学术、文学等为一体的文人集团,其间有复杂的演变历程。伴随“苏门”性质的变化,原本和谐的师生关系,遂产生无法避免的隔阂与误会。张耒作为“苏门”子群网络关系的一员,见证并参与了这一过程,探索张耒在“苏门”中的角色定位与人事关系,可较全面地把握张耒生活的社会环境,洞悉其主体性格,从而明确对其诗文特色、学术观念的深刻影响。第二,张耒乐府“本朝第一”与宋乐府观的嬗递。北宋中期后,乐府重在求新求变。“苏门”诸子进一步淡化古题原义,以乐府体裁表现文人的日常生活,黄庭坚视重于新变的晁补之为乐府创作翘楚。张耒却以回归古乐府主旨,摹写张王、反映民瘼为尚。南宋中期以后,乐府气格重拾工稳、平易古质,倡导中和之乐。张王乐府被视为乐府经典,以周紫芝、刘克庄、陆游、吕本中等为代表,将张王乐府提至李杜元白之上,张耒乐府遂被推崇为“本朝第一”,其经典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南宋乐府诗观和礼乐观的嬗递之上。第三,张耒“长句”之“杜样”蹊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等,之于杜诗只衍其瘦硬通神的一绪,而弃其“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等畅酣饱满之篇。张耒“长句”重拾杜甫弘畅高远的壮美风格。其刻画景物,以为伟丽的拟杜蹊径,与明代前后七子不约而同,遂使得所呈现的“杜样”如出一辙。张耒“长句”的复字重韵、气泄草篇,与“杜样”“白体”不无关联,与江西诗弊生新出奇、力去浅俗恰好相反,从另一角度诠释了“宋调”的不同风格。第四,张耒晚年“效白居易体”。张耒晚年“白体”诗歌,艺术上,平易清浅,饶有情致。时有枯槁运笔,比之前作,失其精道处。思想上,变“白体”的道家“知足”为释家“忍辱”,直面现实痛苦,接受人生缺陷。世俗层面,提出“陶白之辨”,肯定白居易的世俗情怀,严肃思考了恶劣条件下,如何维持基本生存的命题。主体精神上,超越了白居易为求明哲保身,回避斗争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气节与信仰。第五,“文潜体”:“自然有唐风”的多元化内涵。“文潜体”是张耒综合张王、杜甫、白居易三类创作样式的基础上、广泛取法中晚唐诗风汇总而成。艺术特质上,它以陶渊明“自然”为渊薮,思语境界真率质朴、意象选择自然纯净;创作方法上,崇尚外在平易与内在艰苦功夫的和谐统一。“文潜体”不仅体现了党争摧残下谪臣的普遍情志,且其重建唐风的抒情传统,在南宋成为杨万里、吕本中、陆游、方回等诗歌风格的来源与支持,为挽救江西诗弊作出了一定贡献,对宋诗有拨乱反正的作用。第六,《张耒集》中若干问题辩误。通过张耒本集和苏门友人集中诗文互证、新出土墓志等文献补充,还原本事真相,订补《张文潜先生年谱》中或因邵祖寿本人判断、或因张集诗文抵牾而连带引起的讹误,对于我们认识张耒生平、苏门交流,均有一定价值。

二、为《全宋诗》补辑阮阅绝句一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全宋诗》补辑阮阅绝句一首(论文提纲范文)

(1)《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意义与主要观点
第一章 《诗话总龟》编纂状况
    第一节 阮阅生平事迹述略
    第二节 编纂宗旨和体例特点
    第三节 版本源流:从《诗总》到《诗话总龟》
        一、宋元时期:《诗话总龟》的成型与发展
        二、明清时期:《诗话总龟》的定型
    小结
第二章 《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的数量与内容
    第一节 分类比较合理
    第二节 征引文献较多
    第三节 内容较为丰富
    小结
第三章 《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异文辨析
    第一节 内容详略之异
    第二节 事件记载之异
    第三节 诗句用字之异
    小结
第四章 《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佚书和佚文考述
    第一节 佚书考述
        一、卢瓌《抒情集》
        二、黄璞《闽川名士传》
        三、处常子《续本事诗》
    第二节 今存原书佚文考补
    第三节 佚书和佚文的补史价值
    小结
第五章 《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的价值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文献价值
        一、辑佚价值
        二、补史价值
        三、校勘价值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引书不够严谨
        二、取材不够精当
    小结
结语
附表:《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和数量情况表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2)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古代儿童和儿童观”的关注
        (二)对“古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关注
        (三)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关注
    二、研究对象
        (一)古代“儿童”概念和称谓
        (二)古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界定方式
        (三)古代“儿童题材诗歌”和古代“儿童诗”辨析
    三、文献综述
        (一)对古代儿童题材诗歌文本的搜集整理
        (二)对古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研究
        (三)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概述
    第一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研究
        一、宋代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统计
        二、基于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统计的思考和探析
    第二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儿童称谓
        一、儿童称谓的文本表达
        二、儿童称谓的文化透视
第二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繁盛的背景
    第一节 宋诗的革新
        一、宋诗题材的重要转向
        二、南宋中兴的诗学代变
        三、宋诗美学追求的深刻变革
    第二节 宋代经济社会与文化转型
        一、宋代经济社会的几个侧面
        二、宋代文化转型的几个维度
    第三节 宋代佛教与文学的融合
        一、佛教的诗化
        二、佛理表达的形象化
第三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分类
    第一节 赠贺诗
        一、赠送诗
        二、庆贺诗
    第二节 感怀诗
        一、即事感怀诗
        二、即景感怀诗
    第三节 纪事诗
        一、人物传记式纪事诗
        二、纪行式纪事诗
        三、日常琐记式纪事诗
    第四节 说理诗
        一、哲理诗
        二、佛理诗
第四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儿童形象
    第一节 儿童形象的类型
        一、儒家伦理模式下的儿童形象
        二、日常生活背景下的儿童形象
        三、多舛命运遭际下的儿童形象
        四、宗教色彩下的儿童形象
    第二节 儿童形象的多维表现
        一、称颂官吏的固化表现
        二、诗人情感的异样表现
        三、历史与现实的参照表现
第五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形式风格和价值意义
    第一节 形式风格
        一、以绝句为主的短小体制
        二、古体诗形式和偈颂形式的大量使用
        三、书写的戏俗化和白话倾向
        四、叙事性的增强
        五、趣味的凸显
    第二节 价值意义
        一、诗歌题材的拓展、突破和超越
        二、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塑造和意象化表达
        三、儿童生活掠影
        四、节俗的记录
第六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社会文化辐射
    第一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思想观念探析
        一、儿童观
        二、游戏观
        三、教育观
    第二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国家社会映射
        一、国家时代命运
        二、社会生活现实
        三、社会思想文化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陆游自嘲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俳谐文学”中“自嘲”的孳萌与流变
    2.1 《诗经》《左传》与诸子散文中的俳谐色彩
        2.1.1 《诗经》《左传》中的嘲谑意识
        2.1.2 先秦诸子散文的诙谐书写
    2.2 汉魏六朝俳谐赋中的自嘲意识与嘲人诗
        2.2.1 汉魏六朝俳谐赋中的自嘲意识
        2.2.2 汉魏六朝嘲诮诗的兴起
    2.3 唐宋嘲诮诗的成熟与发展
        2.3.1 嘲物诗的创作
        2.3.2 嘲人诗的繁荣
        2.3.3 自嘲诗的炽茂
第3章 陆游自嘲诗的思想意蕴
    3.1 贫穷老病的自谑——机体与灵魂的对话
    3.2 狂懒迂顽的自叹——自由与物役的抗争
    3.3 功名执念的自嘲——理想与现实的突撞
第4章 陆游的自嘲艺术与自嘲诗的突破
    4.1 陆游自嘲诗的艺术风貌
        4.1.1 浑圆妥切的修辞手法
        4.1.1.1 比喻——跳脱的艺术联想
        4.1.1.2 对比——强烈的艺术比照
        4.1.1.3 夸张、反语——诗化的艺术表达
        4.1.2 曲变雅俗的语言风格
        4.1.2.1 俗:浅畅幽默,议论为体
        4.1.2.2 雅:整饬凝练,典正为格
    4.2 陆游自嘲诗的突破
        4.2.1 万事可嘲——泛化的生活题材
        4.2.2 以情胜理——强烈的情感倾泻
        4.2.3 铁马冰河——雄昂的军事意象
第5章 陆游自嘲诗的生成背景
    5.1 “醉中谈谑坐中倾”——兴盛的时代嘲谑风气
        5.1.1 市民阶层的娱乐调笑
        5.1.2 统治阶级的幽默风趣
        5.1.3 文坛士林的俳谐嘲谑
    5.2 “勿学衰翁老一经”——三教汇通的宗教思想
        5.2.1 儒家思想与陆游自嘲诗中“固穷”气节的养成
        5.2.2 佛老思想对陆游自嘲诗中功名执念的消弭
    5.3 “唤作朝官却自疑”——罢黜赋闲的人生经历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陆游自嘲诗篇目一览表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欧、苏禁体诗在宋代的流传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欧、苏禁体诗与宋代诗歌的互动影响
    第一节 禁体诗先声
    第二节 欧、苏禁体诗对宋代禁体诗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宋代禁体诗的创作动因
第二章 欧、苏禁体诗创作与禅宗的互动影响
    第一节 欧阳修禁体诗与禅宗的关系
    第二节 自苏轼以还的宋代禁体诗与禅宗的关系
    第三节 欧、苏禁体诗对其他诗文创作的影响
第三章 欧、苏禁体诗在评论中的流传与影响
    第一节 宋代诗歌对欧、苏禁体诗的评论
    第二节 禁体诗诗法规范在宋诗话中的确立
    第三节 后世文人对欧、苏禁体诗的评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宋代题植物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题植物画诗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植物
        二、题画诗
        三、题植物画诗
    第二节 宋前题植物画诗的发展历史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五代时期
    第三节 宋代题植物画诗的繁荣原因
        一、诗画同构观念的建立
        二、宋代题植物画诗分类及创作简况
        三、宋代题植物画诗的繁荣原因
第二章 宋代题花卉画诗
    第一节 《全芳备祖》与宋代题花卉画诗
        一、《全芳备祖》里的花卉
        二、宋代题花卉画诗
    第二节 花光仲仁墨梅画及题诗的美学风格
        一、“以韵胜,以格高”
        二、花光仲仁的墨梅画
        三、“写尽南枝与北枝”——黄庭坚的题诗
        四、“结林间无尘之缘”——释惠洪的题诗
        五、“此真知画者也”——陈与义的题诗
    第三节 题牡丹、兰花画诗的美学探析
        一、“妍丽色殊众”——题牡丹画诗
        二、“钟得至清气”——题兰花画诗
第三章 宋代题竹画诗
    第一节 竹意蕴及宋代题竹画诗概况
        一、“竹”之意蕴
        二、宋代竹画类型及题诗情况
    第二节 题墨竹诗
        一、“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苏轼题墨竹诗
        二、“能和晚烟色,幻出岁寒身”——黄庭坚题墨竹诗
        三、其他文士与题墨竹诗
    第三节 题偃竹画诗
        一、“偃竹”缘起
        二、《题李夫人偃竹》本事
        三、题偃竹画诗的情感表达及美学意义
第四章 宋代题林木画诗
    第一节 题松画诗
        一、宋代松画及题松画诗
        二、宋代松画的美学品格
        三、宋代题松画诗的寄托
    第二节 题枯木画诗
        一、《枯木怪石图》之画意
        二、黄庭坚对苏轼枯木画的诗性解读
        三、其它题枯木画诗呈现出的苏画的美学品格
    第三节 其它林木画及其题诗
        一、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卷》
        二、北宋末南宋初李唐《万壑松风图》
        三、宋末元初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第五章 诗画融通与宋诗风貌
    第一节 文人画对题植物画诗创作的多重影响
        一、文人画的题材特征
        二、文人画对题植物画诗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题植物画诗对墨戏画寄兴写意及比德的推动作用
        一、题植物画诗与墨戏画
        二、题植物画诗对墨戏画寄兴写意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从题植物画诗看两宋审美观
        一、题植物画诗与植物画之交融互补
        二、题植物画诗与两宋审美风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宋代题植物画诗汇总
        一、宋代题林木画诗汇总
        二、宋代题竹画诗汇总
        三、宋代题梅花画诗汇总
        四、宋代题其它花卉画诗汇总
    附录二 宋代题植物画诗辑补
        一、宋代题林木画诗辑补
        二、宋代题竹画诗辑补
        三、宋代题梅花画诗辑补
        四、宋代题其它花卉画诗辑补
    附录三 宋代题款植物画图录
        一、宋代题款林木画图录
        二、宋代题款竹画图录
        三、宋代题款梅花画图录
        四、宋代题款其它花卉画图录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宋代临济宗的传承、着述与交游
    第一节 临济宗的法脉传承
        一、北宋中期以前的临济宗
        二、北宋中后期的临济宗黄龙派和杨岐派
        三、南宋时期的临济宗大慧派和虎丘派
    第二节 临济宗的禅学着述
        一、语录灯录类着述
        二、僧传笔记类着述
        三、拈古颂古类着述
        四、禅门宗义类着述
    第三节 临济宗的士林交游
        一、禅门公案与谈禅论道
        二、禅门颂古与诗文酬唱
        三、临济禅法与机锋对答
        四、别集序跋与祖师真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唐宋临济宗公案述论
        一、“八大颂古”所收临济公案
        二、《正法眼藏》所收临济公案
        三、《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
    第二节 公案入诗:临济公案及其诗歌表达
        一、悟道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一
        二、示法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二
        三、勘验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三
        四、宋代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研究
    第三节 诗文入案:临济宗的特殊参学法门
        一、帝王公案:皇帝形象的历史演变
        二、文人公案:文人形象的禅门建构——以“韩愈见大颠”为中心
        三、诗歌公案:上堂举诗与诗下开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宋代临济宗颂古发展析论
        一、临济颂古的发展趋势
        二、临济颂古的宗派特色
        三、临济颂古的代表作家
    第二节 借诗明禅: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关系
        一、借诗明禅之借用对象
        二、借诗明禅之借用手法
        三、借诗明禅之借用意义
        四、借诗明禅与颂古入诗
    第三节 颂古即诗:作为宋代诗歌的禅门颂古
        一、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
        二、宋代临济颂古的辑佚考辨
        三、临济颂古的诗歌美学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临济宗禅法特色论析
        一、“峻烈活泼”的宗风面貌
        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
        三、宗风特色与悟道方法之关系
    第二节 呵佛骂祖,杀活自在——临济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
        一、呵佛骂祖:北宋文人的变革精神
        二、直下承当:北宋文人的文化自信
        三、杀活自在:北宋文人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 触目是道,物物真灵——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之关系
        一、咏物与说禅:宋代咏物诗的创作观念
        二、蹇驴与桃花:咏物诗歌意象的禅学化
        三、言体与言用:宋代咏物诗的创作手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
    第一节 虎丘派前三世的禅诗
        一、朱瑾与像赞:虎丘绍隆的禅诗
        二、蜻蜓与唱酬:应庵昙华的禅诗
        三、送别与示徒:密庵咸杰的禅诗
    第二节 虎丘派第四世的禅诗
        一、自诒与贺寿:破庵祖先的禅诗
        二、啸月与弄潮:峻烈激猛的松源诗风
        三、赠别与山居:冲淡自然的松源诗风
    第三节 虎丘派第五世的禅诗
        一、衣食住行,花鸟草木:松源弟子咏物诗
        二、肆口而说,迅机痛快:无准师范的禅诗
        三、词章骈俪,敷腴调畅:石田法薰的禅诗
    第四节 虎丘派第六世的禅诗
        一、禅理生活,五律尤佳:虚堂智愚的禅诗
        二、古体赠别,骚体祖赞:石溪心月的禅诗
        三、禅会图赞,题号诗偈:西岩了慧的禅诗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唐宋临济宗禅师名录
附录二:禅林僧史灯录所收唐宋临济僧资料一览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7)曾协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曾协的生平与交游
        (二)关于曾协的诗歌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方法
第一章 曾协的生平、交游与思想
    第一节 曾协的生平
        一、曾协的籍贯与生卒年
        二、曾协的主要亲属
        三、曾协的仕宦经历
    第二节 曾协的交游情况概述
        一、曾协与王质
        二、曾协与李处全
        三、曾协与赵师严
        四、曾协与王彦融
    第三节 曾协的思想
第二章 曾协诗歌的内容
    第一节 交游诗
        一、唱和诗
        二、寄赠诗
        三、送别哀挽诗
    第二节 咏物诗
    第三节 写景诗
    第四节 其他诗
第三章 曾协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多样的表现手法
        一、用典自然
        二、对仗工稳
        三、炼字恰当
        (一)动词
        (二)叠字
        四、拟人巧妙
    第二节 丰富的想象力
    第三节 艺术境界和风格
        一、清新之境
        二、雄壮之境
        三、通俗与典雅并存
第四章 曾协诗歌的艺术渊源
    第一节 受陶渊明的影响
    第二节 受苏轼的影响
    第三节 受以陈与义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龚明之《中吴纪闻》文献考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吴纪闻》历史文献考绎
    第一节 《中吴纪闻》中的人物逸事
    第二节 《中吴纪闻》中的古迹杂谈
    第三节 《中吴纪闻》中的风习纪异
第二章 《中吴纪闻》文学文献考绎
    第一节 《中吴纪闻》中收录的诗词
    第二节 《中吴纪闻》中收录的文章
第三章 《中吴纪闻》辑录文献的失误及原因
    第一节 《中吴纪闻》辑录文献的失误
    第二节 《中吴纪闻》辑录文献失误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全宋诗》订补 ——以石刻文献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全宋诗》辑补
    第一节 《全宋诗》已收诗人诗补
    第二节 《全宋诗》未收诗人诗补
第二章 《全宋诗》订误
    第一节 《全宋诗》作者订误
    第二节 《全宋诗》重出订补
    第三节 《全宋诗》脱衍异文校补
第三章 《全宋诗》诗人小传订补
    第一节 诗人字号信息订补
    第二节 诗人生卒信息订补
    第三节 诗人仕历信息订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10)张耒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创新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门”中的张耒
    第一节 自“师友”至“朋党”—从“苏门”性质的演变谈起
    第二节 张来与“苏门”
第二章 张耒乐府“本朝第一”与宋乐府观的嬗递
    第一节 宋人乐府观与“张王乐府”地位
    第二节 “苏门”与张耒乐府异同
    第三节 张耒“本朝乐府第一
    第四节 南宋乐府观的嬗递与张耒乐府地位的确立
    结语
第三章 张耒“长句”之“杜样”蹊径
    第一节 张耒“长句”的“杜样”范式
    第二节 张耒“长句”与前后七子拟杜蹊径
    第三节 张耒“杜样”诗之弊
    结语
第四章 张耒晚年“效白居易体”
    第一节 “白体”在北宋中期以前的呈现形态
    第二节 苏轼重塑“白体”与“张得吾易”
    第三节 张耒“白体”诗风与时代心理
    结语
第五章 “文潜体”:“自然有唐风”的多元化内涵
    第一节“文潜体”的体性特质与艺术特征
    第二节 “文潜体”的时代风貌及宋贤精神
    第三节 “文潜体”在南宋的阐释与摹仿
    余论
第六章 《张耒集》中若干问题辨误
    第一节 张耒交游人物关系考证
    第二节 张耒诗文考辨札记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

四、为《全宋诗》补辑阮阅绝句一首(论文参考文献)

  • [1]《诗话总龟》所引唐五代着述研究[D]. 尹玥.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D]. 马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陆游自嘲诗研究[D]. 朱子良.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欧、苏禁体诗在宋代的流传与影响[D]. 冯书颖.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宋代题植物画诗研究[D]. 刘泽华.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D]. 侯本塔. 暨南大学, 2019(12)
  • [7]曾协诗歌研究[D]. 叶雯昕.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龚明之《中吴纪闻》文献考绎[D]. 管静萍.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9]《全宋诗》订补 ——以石刻文献为主[D]. 赵一.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10]张耒诗歌研究[D]. 薛瑾. 浙江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阮月《全宋诗》绝句补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