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弹穿透钢板后防护效果测试

穿甲弹穿透钢板后防护效果测试

一、破甲弹侵彻钢板后防护效果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田斌[1](2020)在《子母弹内子弹的殉爆防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防科技的快速发展,子母弹由于具有打击范围广、杀伤力大和经济性强的特点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空地一体作战体系中对敌前线作战和纵深攻击作战,子母弹也因此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子母弹内密集排置大量的子弹,如果其中一发子弹爆炸并引发周围子弹的殉爆后将产生巨大的危害,而且现有文献中关于子母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子母弹开舱方式和抛撒方式的研究,关于母弹内子弹间安全性能的研究较少,本课题因此展开。本课题主要对母弹内的子弹进行隔仓化研究,根据子弹排置的特点分别开展了单层和多层子弹的的防护研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互验证的方式,首先理论分析子弹爆炸后冲击波的传播特性、不同材料以及其不同结构对冲击波的衰减特性、射流在不同靶板中的侵彻机理等;然后使用三维有限元显式动力学分析软件(Ansys/Ls-dyna)分别对子母弹内密集排置的子弹进行横向和纵向殉爆的仿真模拟;最后实验研究了隔仓化存放弹药的结构设计中隔板材料对子弹安全防护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子母弹的横向安全防护研究中,当子弹间未设置隔板材料时,假若一发子弹爆炸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引爆其他子弹,通过子弹间设置隔板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防止被发装药发生殉爆。由于冲击波在不同物质间的衰减远大于在物质内部的衰减以及泡沫铝较好的缓冲吸能性能,所以当隔板材料为钢-泡沫铝-钢复合结构时的防护效果远大于单层均质45#钢板。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冲击波在经过钢-泡沫铝-钢复合结构的衰减后,冲击波的峰值应力为初始应力的23%。通过仿真模拟可知,临界厚度为20mm的均质45#钢板以及14mm的钢-泡沫铝-钢均能防止被发装药发生殉爆,相比于45#钢,钢-泡沫铝-钢能够减小隔板整体质量的64%。通过实验研究可知,16mm的45#钢和钢-泡沫铝-钢复合结构均能防止被发装药发生殉爆。在子母弹的纵向防护研究中,主要对射流在45#钢和陶瓷复合结构中的侵彻穿深进行研究,分别得出射流在二者中的侵彻机理和射流的侵彻计算模型。通过仿真研究可知,相比于均质45#钢板,射流在侵彻钢-陶瓷-钢复合靶板时,射流的穿深会增加9.2%,但是质量能够减小24.8%。通过实验研究可知,相比于均质45#钢,射流在钢-陶瓷-钢复合结构中的极限穿深会增加10.3%,但是整体质量能够减小25.1%。通过本文研究,当子母弹内使用防护性能更好的材料时既能提升整体的安全性,也能减小整体的质量,同时也能够为子母弹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丁亮亮[2](2019)在《PELE弹活性内芯配方与弹体结构设计及毁伤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ELE弹(Penetrator with Enhanced Lateral Effect,横向效应增强型弹丸)作为一种新型穿甲战斗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弹丸壳体和内芯材料性质的差异将弹体部分轴向动能转化为破片径向动能,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穿甲弹后效不足的问题。活性材料(以金属/聚合物的混合物类型为例)是一种新型含能材料,在常态下十分钝感,但在高速冲击加载下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远大于其本身的动能。为了提高PELE弹的综合毁伤威力,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以及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将活性材料应用于PELE弹内芯的可行性,并对活性内芯PELE弹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对活性内芯PELE弹的毁伤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全面分析了常见氟聚物和(类)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由此确定了活性内芯的主要基元的初选范围。根据各基元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特点,设计出了6种活性材料配方。基于不同类型力学性能试验对试样尺寸的要求,确定了不同的烧结工艺,得到了力学性能较好的试样。(2)对6种活性材料配方开展了释能能力的定性测试试验和定量测试试验,在此基础上最终确定出释能能力最佳的活性材料配方为PTFE/Al/Si。对PTFE/Al/Si开展了准静态力学性能试验和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得到了PTFE/Al/Si活性材料配方的基本力学性能参数,构建了同时考虑应变硬化效应、应变率硬化效应以及温度软化效应的烧结PTFE/Al/Si活性材料的Johnson-Cook本构模型。(3)为了更加真实地模拟PELE弹的侵彻穿靶过程,通过在Autodyn有限元软件中添加断裂软化算法和随机失效算法对现有数值仿真方法进行了改进。除了从改变PELE弹内芯来提高PELE弹综合毁伤威力外,本文还从改变弹体的结构外形和外壳体组合类型两个方面设计了两种新型PELE弹,即:截锥形PELE弹和分段式PELE弹。基于改进的数值仿真算法,将两种新型PELE弹与传统PELE弹的综合毁伤威力(侵彻能力和破片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新型PELE弹的综合毁伤威力均优于传统PELE弹,并且截锥形PELE弹比较适合侵彻单层厚靶板,而分段式PELE弹则更适合侵彻多层间隔薄靶板。(4)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破片径向飞散速度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破片径向飞散动能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外壳体自身的轴向动能、内芯材料因泊松效应对壳体产生的径向压缩势能、活性内芯材料发生反应释能的化学能。基于数值仿真,得到了PELE弹内芯沿轴线的压力分布近似呈指数衰减。利用Autodyn有限元软件内嵌的Powder Burn状态方程,对活性内芯PELE弹和传统PELE弹的侵彻能力和破片效应进行了综合对比,结果表明:活性内芯PELE弹的综合毁伤威力优于传统PELE弹。综上所述,本文从活性材料配方设计、制备与烧结工艺、释能能力和力学性能研究、仿真算法改进、新型弹体结构设计、毁伤机理分析、活性内芯弹丸数值仿真等7个方面对活性内芯PELE弹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对于高效毁伤PELE弹的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关结论和研究成果丰富了人们对活性材料释能机理及其工程应用的认识。

万清华[3](2019)在《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干扰射流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各种新式导弹的相继出现,使得坦克等装甲车辆的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提高装甲车辆的生存能力,在平板装药反应装甲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并提出两种总厚度不同的反应装甲,分别得出9种和18种尺寸的反应装甲。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的防护能力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本课题就射流初始断裂时刻、射流初始与后效靶板接触时刻以及反应装甲失去对射流干扰能力时刻这三个时刻对不同尺寸的反应装甲进行研究分析,并与平板装药反应装甲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不同尺寸反应装甲防护效果的优劣。就射流最终对后效靶板的侵彻深度与平板装药反应装甲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当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的厚度比为1:1:1:3:2时,射流对后效靶板的侵彻深度比平板装药反应装甲减少了39.4%;当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的厚度比为1:1:1:3:3时,射流对后效靶板的侵彻深度比平板装药反应装甲减少了51.1%。为了探究着弹点对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的影响,选取厚度比为1:1:1:3:2的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在这一尺寸的反应装甲的纵向轴线、横向轴线和反应装甲表面的对角线选取25个点,分别探究每个着弹点处,反应装甲对射流的干扰情况。结果表明:着弹点位于中心区域时,反应装甲的防护效果较好;着弹点位于纵向轴线上时,反应装甲干扰效果差异较大;着弹点位于横向轴线上时,除横向顶点外,反应装甲对射流的干扰能力大致相同;着弹点位于纵向轴线顶部位置时,由于中层飞板的存在及将夹层装药分成两部引爆的原因,反应装甲对射流的干扰能力较好;着弹点位于横向轴线两端、纵向轴线底部端点和反应装甲四个边角的位置时,反应装甲的夹层装药未能引爆,反应装甲对射流几乎无干扰作用;着弹点位于反应装甲对角线时,反应装甲的防护能力与纵向轴线有着大致相同的趋势。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反应装甲纵向上,不同着弹点有着不同的防护效果,在反应装甲横向上,除两端端点附近受边界效应影响严重外,不同着弹点对射流的防护效果相差不多。分别在总厚度为8mm和9mm的反应装甲中选取防护效果最佳的尺寸进行试验验证分析,并与平板装药反应装甲进行对比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良好,误差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为反应装甲技术防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张明[4](2019)在《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干扰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军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反装甲弹药经过几代的发展都具备高智能、大口径、大杀伤、大威力的特性,与此同时对装甲车辆防护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采取理论分析、仿真模拟、试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在传统反应装甲结构的基础上,改变装药结构,设计出了四种不同结构的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之后通过模拟弹靶对抗过程中飞板的运行状态、头部射流速度和偏转情况、杵体断裂情况、侵彻靶板深度和分布等,对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进行结构优化,同时分析射流侵彻法向角和着靶点对其防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第一层ERA下楔和第二层ERA上楔组成的双层楔形装药结构对聚能射流的干扰效果最理想;(2)随着聚能射流侵彻法向角的增大,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的干扰能力逐渐增强,当侵彻法向角为68o时,干扰效果最佳,与传统双层反应装甲一致;(3)着靶点位于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上40mm-160mm之间时,反应装甲的防护能力理想,当着靶点位于160mm处时,干扰效果最佳,与传统双层反应装甲不太一致;(4)当400mm标准破甲弹在着靶点160mm处、以68o法向角侵彻最佳结构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时,两次的侵彻深度分别减少了56.72%和44.12%,与传统双层平板装药爆炸反应装甲相比,具有更佳的综合防护能力;(5)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为新型反应装甲结构的研究、研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于金升[5](2018)在《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爆炸干扰射流的研究》文中认为装甲防护,是坦克以及装甲车辆在现代及未来战场上生存的基础,自坦克诞生至今,装甲防护便与坦克并生共存,在“矛与盾”的不断碰撞博弈过程中得到发展走向未来。而近代随着武器系统的不断发展,坦克在战场上应对的威胁不断增加,随时面临着敌方各种反坦克导弹、反坦克步枪、电磁武器等各种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在此背景下爆炸反应装甲也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升级。本文基于反应装甲干扰射流时存在的不足,设计了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在静态条件下对该装甲结构进行干扰射流侵彻过程的数值模拟。本次研究主要运用当前较为成熟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对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干扰射流进行数值仿真模拟。模拟分析是在静态条件下,分别对单层和双层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对射流的干扰过程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控制变量法,从不同侵彻角模拟了射流侵彻装甲以及主靶板的过程,最后根据主靶板的开坑情况进行相关评价。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从主靶板开坑综合效果来看,单层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对射流的干扰效果比传统结构ERA的干扰效果有优势,其在主靶板上的穿深比传统反应装甲降低了7.5%,同时当中层飞板结构负向偏转时,随着偏转角度的增加防护效果越好。而由于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的结构特点,当双层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时,防御效果更佳优越,当侵彻角分别为60°和45°时,其在主靶板上的穿深比传统结构分别降低了56%和43%。同时依据主靶板侵彻数据变化趋势,可以得出在中层飞板偏转角度增加到1°和1.5°之间时,对射流防护的综合防护效果存在一个最佳结果。对比分析试验数据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两者的结论表现基本一致,说明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对于指导反应装甲爆炸干扰射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乔金超[6](2018)在《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组合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穿甲弹和破甲弹是应用较多的、更为有效的击毁装甲目标的两种弹种,为抵御穿甲弹、破甲弹的侵彻,主战坦克上带有各式附加装甲,如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为研究双层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组合结构的抗侵彻性能,首先基于软件在显示动力分析上显现出的良好的性能及长杆弹穿甲理论、聚能侵彻理论,考虑复合装甲材料厚度比、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之间的夹角、杆式穿甲弹侵彻角度及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正交组合结构对杆式穿甲弹、聚能射流侵彻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复合装甲(上层为碳化硅陶瓷,中间层为号铝,下层为聚酰亚胺纤维)三层材料厚度比分别为、、、、抗穿甲弹侵彻有限元模型,得出复合装甲三层材料厚度比为时抗侵彻性能最优,并进行穿甲弹威力计算,验证数值模拟仿真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之间的夹角分别为、、、、、、、、、、、、抗穿甲弹侵彻有限元模型,得出当两组件夹角为时,抗侵彻性能最优;建立弹体入射角分别为、、、、、、时,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组合结构,得出当弹体入射角为时,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抗侵彻性能最优。通过建立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正交组合结构(分别是上层复合装甲、下层反应装甲,上层反应装甲、下层复合装甲,双层复合装甲,双层反应装甲)抗穿甲弹侵彻有限元模型,得出双层反应装甲组合结构抗侵彻性能最优。通过建立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正交组合结构(分别是上层复合装甲、下层反应装甲,上层反应装甲、下层复合装甲,双层复合装甲,双层反应装甲)抗聚能射流侵彻有限元模型,得出上层反应装甲、下层复合装甲组合结构抗侵彻性能最优,并进行破甲弹威力计算,验证数值模拟仿真的正确性。文中所得结论对优化武器攻击与防护体防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李优[7](2018)在《N形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的干扰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装甲防护领域的快速发展,反装甲技术与装甲防护技术作为相互矛盾的统一体,在彼此促进与借鉴中共同提高其技术性能,尤其是智能化、大威力、大口径的聚能装药的出现,对装甲防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以此为背景提出N形反应装甲的设计方案,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以期为装甲防护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本学位论文以提高反应装甲的防护性能为目标,借助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对N形反应装甲进行了研究,完成了结构设计、方案优化和试验研究。借助ANSYS/LS-DYNA数值分析软件,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反应装甲间夹角、装药间距和中层平板装药的装药厚度三个因素对N形反应装甲防护性能的影响,进而优化了设计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设计的N形反应装甲与V形反应装甲以及平板装药结构的防护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N形反应装甲防护性能的因素分别有三块平板装药的夹角、间距以及中层平板装药的夹层炸药厚度,当中层平板装药与上层平板装药间夹角α=13°、平板装药间距d=74mm以及中层平板装药的夹层炸药厚度分别为4mm-3mm-4mm时,N形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的干扰效果最佳;(2)N形反应装甲、V形反应装甲(15°)和单层平板装药的防护性能的数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形反应装甲比V形反应装甲的防护能力提升了52.3%、比单层平板装药的防护能力提升了75.6%;(3)N形反应装甲、V形反应装甲(15°)和单层平板装药的防护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形反应装甲比V形反应装甲的防护能力提升了50.6%,比单层平板装药的防护能力提升了72.9%。总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可以有效促进项目的研究进展,节约成本,并能有效指导试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郭佳妮[8](2018)在《新型反应装甲抗侵彻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穿甲弹弹芯的密度高,长径比大,且具有较高的初速和动能,平板式爆炸反应装甲对其干扰效果并不理想。为有效干扰穿甲弹,降低其侵彻主装甲的深度,本文采用一种具有线型聚能装药结构的反应装甲。开展此结构反应装甲抗侵彻机理的研究,对坦克抗穿甲弹侵彻及防护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与传统三明治结构的反应装甲不同,本文反应装甲为具有一定角度的线型聚能装药结构,其主要由药型罩、炸药和背板构成。在算法和模型验证的基础上,采用Dyna软件模拟了线型聚能射流的形成,得到线型射流的形态和基本特征,分析了线型聚能射流头部速度变化规律。根据射流的影响因素,确定楔形角度、药型罩厚度和装药厚度为优化参量,以射流头部速度和动能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优化法,通过正交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优化线型聚能装药结构。优化结果为药型罩厚度2mm,炸药厚度9mm,楔形角度90°形成的射流头部速度最大,药型罩厚度2mm,炸药厚度9mm,楔形角度120°的药型罩动能最大。对优化结果进行静态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并且得到线型射流能够切割并冲击钨杆导致其断裂。通过对反应装甲干扰穿甲弹进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反应装甲抗穿甲弹侵彻机理。反应装甲与穿甲弹的作用形式为:射流、未闭合的药型罩、杵体分别与钨杆发生碰撞,使钨杆产生破坏和偏转。对于不同直径的钨杆,反应装甲抗穿甲弹侵彻特点不同:被干扰的细钨杆发生断裂,产生偏转,以不同倾角侵彻靶板,形成不同的侵彻坑,降低侵彻深度;对于直径较大的钨杆,被反应装甲干扰后,仅在钨杆前部发生断裂,断裂的后段杆在前段杆侵彻坑基础上继续侵彻靶板,并且侵彻倾角变大,降低纵向侵彻能力。由平面运动刚体碰撞理论得到钨杆在侵彻靶板前的偏转角度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分析了穿甲弹的速度和初始倾角对反应装甲抗侵彻性能的影响规律:随着穿甲弹速度降低、初始倾角增大,被反应装甲干扰后,其侵彻靶板的深度减小,侵彻孔直径增大,反应装甲抗穿甲弹侵彻能力提高。

李兵[9](2017)在《LEFP对高速动能穿甲弹及聚能装药战斗部的拦截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我国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拦截毁伤元的发展需求,开展了对线性成型装药发展现状的研究,并分析坦克、装甲车辆在战场上所需面对主要威胁的作战特点,利用线性爆炸成型弹丸(LEFP)具有的速度高、质量大、药型罩利用率高且毁伤作用面积大的特点,将其作为主动防护系统中拦截弹战斗部的新型毁伤元,进行如下研究:(1)分析总结了国外现役主动防护系统反导毁伤元的主要类型,并将LEFP与破片、聚能射流和射流刀自身特点相对比,着重分析LEFP自身的优点,研究其作为反导毁伤元的可行性。(2)研究LEFP对不同弹径杆式穿甲弹的静态拦截结果;开展了 LEFP对不同弹径杆式穿甲弹以及不同拦截位置的动态拦截仿真,对比被拦截受损后的杆式穿甲弹对45#钢靶板的侵彻仿真结果与完整穿甲弹直接侵彻靶板的模型仿真结果。(3)研究LEFP对裸装炸药以及覆盖不同材料及壳体厚度被发炸药的冲击起爆模式与结果;得出LEFP对带壳装药的起爆方式为撞击起爆模式,测得炸药内部观测点压力均高于B炸药的C-J爆轰压,验证了 LEFP作为破甲战斗部反导毁伤元的可行性。(4)采用端点起爆方式形成LEFP对直径82mm的聚能装药战斗部进行动态拦截撞击试验,利用高速摄影观察到战斗部结构失效的过程,根据战斗部对外界响应等级判断炸药发生Ⅲ级爆炸响应;通过相应的数值模拟,对LEFP成型过程、不同炸高以及不同起爆方式条件下拦截撞击带壳装药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测得带壳装药均被引爆,中心线起爆的炸药平均压力峰值为端点起爆的1.17倍。结合以上数值模拟与试验的结果表明,LEFP具有作为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或其他防空反导技术毁伤元的可行性。

张雪朋[10](2016)在《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彻爆炸联合毁伤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坦克主装甲越来越厚,坦克的机动性受到制约,重型坦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军事需求,取而代之的是轻中型装甲车辆,能否有效对付地面轻中型装甲车辆,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战争的进程与成败。传统聚能破甲弹虽然破甲深度很深,但侵孔直径较小,仅是依靠后续射流动能及穿靶后碎片动能,毁伤效果不理想,难以发挥“一击必毁”的高效终端打击效能。活性材料毁伤元及其弹药战斗部技术,是当前高效毁伤领域发展最活跃、最热点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与传统金属聚能装药相比,活性药型罩无论在材料构成还是毁伤机理、毁伤模式和毁伤效应上都存在显着不同,其显着特点是,活性药型罩在装药爆轰作用下,能可靠形成聚能射流,对目标实施破甲毁伤,然后利用活性聚能毁伤元的自激活和化学能释放,在目标内部产生爆炸毁伤效应,从而在动能侵彻和内爆效应两种毁伤机理的联合作用下,使聚能战斗部的毁伤效能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本博士学位论针对活性射流成形行为、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彻爆炸联合毁伤效应、活性射流破甲后效超压及毁伤增强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开展了活性射流成形行为、活性射流侵爆钢靶、穿靶后效毁伤效应及引燃燃油增强效应。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成果有:1.活性药型罩爆炸驱动射流成形数值模拟。基于活性材料Powder Burn模型,采用Euler-Lagrange-SPH时序转换分步连续算法,实现了活性药型罩聚能装药射流成形、侵彻及内爆效应数值模拟,解决了活性材料长延时激活起爆难题,为活性射流的侵彻爆炸联合毁伤效应数值模拟提供了新方法。2.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彻爆炸联合毁伤效应研究。数值模拟研究了活性射流成形行为及侵彻爆炸联合毁伤效应问题,获得了活性药型罩结构参数、性能参数及炸高等因素对活性射流作用钢靶毁伤效应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地面破甲侵爆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3.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彻爆炸联合毁伤效应分析模型。基于金属射流破甲流体力学理论和伯努利修正方程,通过引入活性材料激活响应弛豫时间参数,建立了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爆毁伤效应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活性射流破甲深度和侵孔直径,并从机理上揭示了活性射流对钢靶的侵爆行为及效应。4.活性射流作用钢靶后效毁伤增强效应研究。设计了活性射流靶后超压测试系统,得到了活性射流穿靶厚度对剩余活性射流质量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活性射流破甲后效超压半经验预测关系;通过活性射流引燃燃油实验,建立了活性射流作用油箱点火模型,揭示了活性射流对燃油的引燃增强机理。5.活性射流引爆反应装甲毁伤增强效应研究。研究了活性射流作用重型反应装甲引爆效应问题,模拟实验获得了活性药型罩结构参数及弹靶条件对活性射流作用模拟重型反应装甲的穿靶规律,验证实验验证了活性射流对重型反应装甲的引爆增强效应,建立了活性射流引爆重型反应装甲的分析模型,给出了活性射流作用重型反应装甲的引爆阈值,揭示了活性射流对重型反应装甲引爆增强机理。

二、破甲弹侵彻钢板后防护效果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破甲弹侵彻钢板后防护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子母弹内子弹的殉爆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子母弹国内外发展历程
    1.3 殉爆与射流侵彻机理的现状研究
        1.3.1 国外研究简介
        1.3.2 国内研究简介
    1.4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目的
        1.4.3 主要研究方法
2 子母弹结构与防护理论分析
    2.1 子母弹结构简介
    2.2 炸药的爆速和爆压
    2.3冲击波在45#钢板中的衰减规律
    2.4 冲击波在泡沫铝材料中的衰减特性分析
        2.4.1 泡沫铝的性能分析
        2.4.2 冲击波在泡沫铝材料中的传播与衰减特性
    2.5 冲击波在钢板-泡沫铝-钢板复合材料中的衰减特性分析
    2.6 聚能射流侵彻理论
        2.6.1 射流侵彻均质靶板理论分析
        2.6.2 射流侵彻陶瓷复合靶板理论分析
3 数值模拟研究
    3.1 材料的本构模型与状态方程的选取
        3.1.1 主发装药的材料本构模型
        3.1.2 被发装药的材料本构模型
        3.1.3 药型罩的材料本构模型
        3.1.4 空气域的材料本构模型
        3.1.5 外壳及其靶板的材料本构模型
        3.1.6 酚醛树脂泡沫的材料本构模型
        3.1.7 泡沫铝的材料材料本构模型
        3.1.8 陶瓷的材料本构模型
    3.2 子弹间横向殉爆仿真模拟
        3.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2.2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
    3.3 子弹间纵向殉爆仿真模拟
        3.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3.2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
4 实验研究
    4.1 实验器材
    4.2 实验步骤
        4.2.1 钢板与钢板-泡沫铝-钢板的防护对比分析
        4.2.2 射流侵彻钢板与陶瓷复合板的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地研究成果
致谢

(2)PELE弹活性内芯配方与弹体结构设计及毁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PELE弹的研究背景
        1.1.2 传统PELE弹概念的提出
        1.1.3 活性内芯PELE弹概念的提出
        1.1.4 活性内芯PELE弹的研究意义
    1.2 传统PELE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ELE弹诞生的试验过程
        1.2.2 PELE弹侵彻及破碎机理研究
        1.2.3 PELE弹横向增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1.3 聚四氟乙烯基活性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聚四氟乙烯及金属/聚四氟乙烯基本特性
        1.3.2 聚四氟乙烯基活性材料的配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1.3.3 聚四氟乙烯基活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研究
        1.3.4 聚四氟乙烯基活性材料的冲击反应临界条件及释能特性研究
    1.4 活性内芯PELE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活性内芯PELE弹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1 适用于PELE弹的活性材料配方亟待进一步确定
        1.5.2 活性材料的成型和烧结工艺亟待进一步改进
        1.5.3 活性材料的反应释能机理和本构模型亟待进一步研究
        1.5.4 PELE弹的结构设计亟待进一步优化
        1.5.5 活性内芯PELE弹的毁伤机理亟待进一步探索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活性内芯材料配方设计及制备烧结工艺研究
    2.1 活性内芯的基元组分选取
        2.1.1 氟聚物的选取
        2.1.2 PTFE的基本特性
        2.1.3 金属粉末的选取
        2.1.4 其他组份的选取
    2.2 活性内芯的制备与烧结工艺
        2.2.1 活性内芯的配方设计
        2.2.2 主要基元材料与仪器设备
        2.2.3 材料成型模具
        2.2.4 基元粉末材料的混合
        2.2.5 试样压制成型工艺
        2.2.6 试样烧结工艺
    2.3 小结
第三章 活性内芯材料的释能能力及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3.1 活性内芯材料的释能能力研究
        3.1.1 传统落锤试验
        3.1.2 基于落锤系统的释能能力测试试验
        3.1.3 活性材料的配方确定及特性落高(H_(50))试验
    3.2 活性内芯材料的准静态力学性能研究
        3.2.1 准静态压缩试验方法
        3.2.2 未烧结试样的准静态压缩试验
        3.2.3 烧结试样的准静态压缩试验
    3.3 活性内芯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3.3.1 SHPB压杆试验技术的基本假定和测试原理
        3.3.2 待测试样设计原则及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3.3.3 SHPB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活性内芯材料的本构模型
        3.4.1 本构模型的选择
        3.4.2 Johnson-Cook本构模型简介
        3.4.3 Johnson-Cook本构模型参数确立
    3.5 小结
第四章 PELE弹的结构优化设计
    4.1 PELE弹数值仿真算法改进的理论基础
        4.1.1 Mott环理论和Grady层裂理论
        4.1.2 断裂软化算法
        4.1.3 随机失效算法
    4.2 基于断裂软化和随机失效算法的PELE弹穿靶过程仿真研究
        4.2.1 有限元模型
        4.2.2 材料模型和参数的选取
        4.2.3 改进算法后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2.4 小结
    4.3 截锥形PELE弹的结构设计及研究
        4.3.1 截锥形PELE弹的结构设计思路
        4.3.2 有限元模型
        4.3.3 材料模型参数和仿真工况
        4.3.4 截锥形PELE 弹与传统PELE 弹的侵彻能力对比
        4.3.5 截锥形PELE 弹与传统PELE 弹的破片效应对比
        4.3.6 小结
    4.4 分段式PELE弹的结构设计及研究
        4.4.1 分段式PELE弹的结构设计思路
        4.4.2 有限元模型
        4.4.3 仿真工况
        4.4.4 毁伤威力评估指标
        4.4.5 不同类型分段式PELE弹的毁伤威力对比分析
        4.4.6 分段式PELE 弹(1:1)与传统PELE 弹的毁伤威力对比分析
        4.4.7 小结
    4.5 小结
第五章 活性内芯PELE弹的毁伤机理及数值仿真研究
    5.1 活性内芯PELE弹的毁伤机理分析
        5.1.1 活性内芯PELE弹的结构简化
        5.1.2 活性内芯PELE弹侵彻作用过程描述
        5.1.3 活性内芯PELE弹的破片径向飞散速度理论模型
        5.1.4 活性内芯PELE弹的内芯压力分布
    5.2 Powder Burn状态方程
        5.2.1 燃烧分数
        5.2.2 气体压力
        5.2.3 反应速率
        5.2.4 点火前沿速度
    5.3 活性内芯PELE弹的侵彻数值仿真
        5.3.1 有限元模型
        5.3.2 材料模型和仿真工况
        5.3.3 活性内芯PELE弹的侵彻能力研究
        5.3.4 活性内芯PELE弹的破片效应研究
        5.3.5 活性内芯PELE弹的破片径向飞散速度理论模型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干扰射流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方法及内容
2 聚能效应及反应装甲防护理论
    2.1 聚能效应理论
        2.1.1 聚能现象
        2.1.2 射流形成理论
        2.1.3 射流侵彻过程理论分析
    2.2 反应装甲及其干扰原理
        2.2.1 爆炸反应装甲简介
        2.2.2 爆炸反应装甲干扰原理分析
    2.3 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干扰原理分析
3 数值模型参数选择与方案设计
    3.1 模拟软件简介
    3.2 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及具体参数
        3.2.1 主装药及夹层炸药
        3.2.2 紫铜和603 钢
        3.2.3 空气
    3.3 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结构设计及参数
        3.3.1 数值计算模型参数
        3.3.2 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设计思路及具体尺寸
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1 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干扰射流的模拟结果
        4.1.1 对比方案反应装甲干扰射流的模拟结果
        4.1.2 总厚度为8mm时干扰射流的模拟结果
        4.1.3 总厚度为9mm时干扰射流的模拟结果
    4.2 着弹点对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干扰射流性能的影响
        4.2.1 着弹点选择
        4.2.2 A区和B区模拟仿真结果
        4.2.3 C区模拟仿真结果
        4.2.4 D区和E区模拟仿真结果
        4.2.5 防护效果总体分析
5 试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数据与实验内容
    5.2 实验所需材料
    5.3 实验步骤及具体装置
    5.4 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干扰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 爆炸反应装甲未来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主要研究内容
2 爆炸反应装甲与射流作用机理
    2.1 聚能射流侵彻理论概述
        2.1.1 定常不可压缩理想流体理论
        2.1.2 准定常不可压缩理想流体理论
    2.2 爆炸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的作用原理
        2.2.1 爆炸反应装甲的起爆机理
        2.2.2 爆炸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的干扰作用概述
    2.3 爆炸反应装甲抗弹能力的影响因素
    2.4 聚能射流与爆炸反应装甲的相互作用过程
        2.4.1 聚能射流与单层平板装药的作用过程
        2.4.2 聚能射流与双层平板装药爆炸反应装甲的作用过程
        2.4.3 聚能射流与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的作用过程
3 有限元仿真分析在装甲防护中的应用
    3.1 LS-DYNA的介绍和功能特点
    3.2 400mm标准破甲弹材料参数及状态方程
    3.3 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干扰聚能射流数值模拟
        3.3.1 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结构影响其干扰特性的数值分析
        3.3.1.1 参数
        3.3.1.2 模拟结果
        3.3.2 法向角对方案三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干扰聚能射流性能的影响
        3.3.2.1 分析模型
        3.3.2.2 模拟结果
        3.3.3 着靶点对方案三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干扰聚能射流性能的影响
        3.3.3.1 着靶点的选取
        3.3.3.2 分析模型
        3.3.3.3 模拟结果
4 试验研究
    4.1 试验内容及目的
    4.2 试验所需器材
    4.3 试验主要步骤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爆炸干扰射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爆炸反应装甲的出现及发展
        1.2.2 复合装甲和电磁装甲
        1.2.3 先进装甲防护材料
        1.2.4 装甲主动防护系统(APS)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2 爆炸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的防御原理
    2.1 聚能效应特性分析
    2.2 爆炸反应装甲的起爆机理及防护特性
        2.2.1 爆炸驱动飞板运动速度估算
        2.2.2 射流扩孔速度经验公式
    2.3 影响爆炸反应装甲干扰聚能射流的因素
    2.4 复式楔形装药结构反应装甲抗破甲弹能力的影响因素
3 复式楔形反应装甲爆炸干扰射流的数值模拟
    3.1 非线性动力分析软件ANSYS/LS-DYNA简介
    3.2 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模型设置
        3.2.1 模拟试验设计因素
        3.2.2 试验物理模型及相关参数
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1 单层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干扰射流
        4.1.1 单层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模型
        4.1.2 飞板运动形态分析
        4.1.3 ERA三层飞板干扰射流形态分析
        4.1.4 射流形态以及侵彻结果对比
    4.2 双层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干扰射流结果分析
        4.2.1 双层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模型
        4.2.2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 试验研究
    5.1 试验内容
    5.2 试验材料
    5.3 试验装置及步骤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组合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研究现状
        1.2.2 穿甲弹、聚能装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ANSYS/LS-DYNA仿真软件的理论分析
    2.1 仿真软件的介绍
    2.2 常用状态方程和本构模型
        2.2.1 状态方程
        2.2.2 本构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杆式穿甲弹侵彻不同厚度比复合装甲数值模拟分析
    3.1 杆式穿甲弹与复合装甲作用机理
    3.2 侵彻厚度比为1:1:1复合装甲的数值模型分析
        3.2.1 构建数值计算模型
        3.2.2 构建有限元模型
        3.2.3 数值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3.3 厚度比不同的复合装甲,抗侵彻性能对比分析
        3.3.1 厚度比不同的复合装甲模型对比
        3.3.2 侵彻厚度比不同的复合装甲,弹体损伤对比分析
        3.3.3 厚度比不同的复合装甲,陶瓷板抗侵彻效果对比分析
        3.3.4 厚度比不同的复合装甲,铝板抗侵彻效果对比分析
        3.3.5 厚度比不同的复合装甲,纤维抗侵彻效果对比分析
        3.3.6 厚度比不同的复合装甲,靶板后效对比分析
    3.4 多比例对比分析
    3.5 穿甲弹威力计算
        3.5.1 杆式脱壳穿甲弹极限穿透速度的经验公式
        3.5.2 长杆弹对三层间隔靶的穿透性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穿甲弹侵彻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组合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4.1 杆式穿甲弹与反应装甲作用原理
    4.2 侵彻夹角不同的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模拟仿真及分析
        4.2.1 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夹角为10°的模拟仿真分析
        4.2.2 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夹角为15°的模拟仿真分析
        4.2.3 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夹角为20°的模拟仿真分析
        4.2.4 侵彻夹角不同的复合装甲、反应装甲模拟仿真对比分析
        4.2.5 多角度分析夹角对其抗侵彻性能影响
    4.3 入射角不同,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数值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4.3.1 入射角为30°时,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模拟仿真分析
        4.3.2 入射角为45°时,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模拟仿真分析
        4.3.3 入射角为60°时,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模拟仿真分析
        4.3.4 入射角不同,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对比分析
        4.3.5 多角度分析入射角对抗侵彻性能影响
    4.4 入射角为60°,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正交组合仿真及分析
        4.4.1 侵彻上复合装甲、下反应装甲模拟仿真及分析
        4.4.2 侵彻上反应装甲、下复合装甲模拟仿真及分析
        4.4.3 侵彻双层复合装甲模拟仿真及分析
        4.4.4 侵彻双层反应装甲模拟仿真及分析
        4.4.5 侵彻复合装甲、反应装甲正交组合结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能射流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组合模型仿真及分析
    5.1 聚能射流与复合装甲相互作用机理
    5.2 聚能射流与爆炸反应装甲作用原理
    5.3 侵彻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组合结构模拟仿真计算及分析
        5.3.1 侵彻上层复合装甲、下层反应装甲模拟仿真及分析
        5.3.2 侵彻上层反应装甲、下层复合装甲模拟仿真及分析
        5.3.3 侵彻双层复合装甲模拟仿真及分析
        5.3.4 侵彻双层反应装甲模拟仿真及分析
        5.3.5 侵彻复合装甲、反应装甲正交组合结构对比分析
    5.4 破甲弹威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N形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的干扰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
        1.2.2 国内
    1.3 反应装甲未来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途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途径
2 反应装甲抗聚能射流机理
    2.1 聚能射流的侵彻机理
        2.1.1 定常不可压缩理想流体理论
        2.1.2 准定常不可压缩理想流体理论
        2.1.3 反应装甲抗弹能力的影响因素
    2.2 爆炸反应装甲的防护机理
    2.3 聚能射流与不同结构的反应装甲相互作用
        2.3.1 聚能射流与单层平板装药作用
        2.3.2 聚能射流与双层平板装药的作用
        2.3.3 聚能射流与N形反应装甲的作用
3 N形反应装甲的抗聚能射流的数值模拟
    3.1 LS-DYNA简介
    3.2 建立模型
    3.3 状态方程及参数的确定
        3.3.1 40弹的参数
        3.3.2 N型反应装甲状态方程及参数
    3.4 N形反应装甲优化结构与传统结构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干扰作用的对比分析
        3.4.1 N形反应装甲的优化结构
        3.4.2 三种结构反应装甲与聚能射流作用的仿真分析
    3.5 数值分析
        3.5.1 角度变化对N形反应装甲防护性能的影响分析
        3.5.2 间距变化对N形反应装甲防护性能的影响分析
        3.5.3 厚度变化对N形反应装甲防护性能的影响分析
4 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器材
    4.3 试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新型反应装甲抗侵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坦克装甲防护的研究进展
        1.2.2 反应装甲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线型聚能射流形成的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聚能射流形成理论
    2.3 程序的介绍
    2.4 模型建立与材料参数
    2.5 算法及材料参数的验证
    2.6 线型聚能射流形成的过程
    2.7 线型聚能射流速度结果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应装甲结构优化分析及试验验证
    3.1 引言
    3.2 线型聚能射流影响因素分析
        3.2.1 楔形角度对线型聚能射流的影响
        3.2.2 药型罩厚度对线型聚能射流的影响
        3.2.3 装药量对线型聚能射流的影响
    3.3 正交优化分析
        3.3.1 参数选取
        3.3.2 正交表构造
        3.3.3 结果分析
    3.4 优化模型分析
    3.5 试验验证
        3.5.1 试验目的
        3.5.2 线型聚能装药的设计与加工
        3.5.3 试验测试系统及布置
        3.5.4 试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应装甲抗穿甲弹的数值模拟及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反应装甲干扰细钨杆数值模拟
        4.2.1 线型聚能射流干扰细钨杆过程
        4.2.2 干扰后的细钨杆侵彻后效靶板过程
        4.2.3 受干扰钨杆侵彻靶板效应分析
    4.3 反应装甲干扰粗钨杆数值模拟
        4.3.1 线型聚能射流干扰粗钨杆过程
        4.3.2 干扰后的粗钨杆侵彻后效靶板过程
        4.3.3 受干扰钨杆侵彻靶板效应分析
    4.4 弹速对反应装甲抗侵彻能力的影响
    4.5 倾角对反应装甲抗侵彻能力的影响
    4.6 反应装甲抗穿甲弹侵彻的理论分析
        4.6.1 线型射流切割钨杆理论分析
        4.6.2 反应装甲干扰高速钨杆的理论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LEFP对高速动能穿甲弹及聚能装药战斗部的拦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前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线性成型装药的研究现状
        1.3.1 聚能装药研究现状
        1.3.2 线性成型装药发展历程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2 LEFP作为主动防护系统拦截毁伤元的可行性研究
    2.1 LEFP毁伤元特点及其适用性
        2.1.1 LEFP相较于其他毁伤元的优点
        2.1.2 LEFP侵彻能力分析
    2.2 基于冲击波超压威力的最小拦截距离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LEFP对高速动能杆式穿甲弹拦截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数值仿真计算模型
        3.2.1 数值仿真模型
        3.2.2 材料模型及其参数
        3.2.3 计算方案
    3.3 数值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LEFP成型过程
        3.3.2 LEFP拦截静态杆式穿甲弹过程
        3.3.3 LEFP动态拦截杆式穿甲弹过程
        3.3.4 LEFP动态拦截穿甲弹及对后续靶板侵彻过程
        3.3.5 杆式穿甲弹侵彻半无限厚靶板数值仿真分析
        3.3.6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LEFP对聚能装药战斗部模型冲击起爆研究
    4.1 引言
    4.2 炸药起爆机理
        4.2.1 均质炸药的冲击起爆机理
        4.2.2 非均质炸药的冲击起爆机理
        4.2.3 非均质炸药冲击起爆判断依据
    4.3 LEFP冲击起爆带壳装药数值模拟分析
        4.3.1 有限元仿真模型
        4.3.2 材料模型与状态方程
        4.3.3 计算模型
        4.3.4 LEFP成型过程
        4.3.5 LEFP冲击带壳装药过程分析
        4.3.6 裸装炸药模型的冲击起爆判据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LEFP对带壳装药冲击起爆过程的试验与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准备
        5.2.2 拦截撞击试验
        5.2.3 结果与分析
    5.3 数值模拟部分
        5.3.1 计算模型
        5.3.2 LEFP成型过程
        5.3.3 LEFP冲击带壳装药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内容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彻爆炸联合毁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活性药型罩爆炸驱动射流成形数值模拟
    2.1 材料模型
        2.1.1 Johnson-Cook
        2.1.2 Powder Burn
    2.2 活性药型罩结构参数对射流成形影响
        2.2.1 药型罩形状
        2.2.2 药型罩锥角
        2.2.3 药型罩壁厚
    2.3 活性材料性能参数对射流成形影响
        2.3.1 材料密度
        2.3.2 弛豫时间
    2.4 活性药型罩射流成形脉冲X光验证实验
        2.4.1 活性药型罩样品制备
        2.4.2 实验方法与条件
        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爆联合毁伤效应
    3.1 活性药型罩锥角对毁伤效应影响
        3.1.1 计算模型
        3.1.2 数值模拟结果
        3.1.3 验证实验
        3.1.4 结果对比分析
    3.2 活性药型罩壁厚对毁伤效应影响
        3.2.1 数值模拟结果
        3.2.2 验证实验
        3.2.3 结果对比分析
    3.3 活性药型罩密度对毁伤效应影响
        3.3.1 数值模拟结果
        3.3.2 验证实验
        3.3.3 结果对比分析
    3.4 炸高对毁伤效应影响
        3.4.1 数值模拟结果
        3.4.2 验证实验
        3.4.3 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爆联合毁伤分析模型
    4.1 活性射流侵彻深度
        4.1.1 忽略靶板强度
        4.1.2 考虑靶板强度
        4.1.3 算例分析
    4.2 活性射流径向扩孔
        4.2.1 初始孔径
        4.2.2 扩孔机理
        4.2.3 算例分析
    4.3 活性射流爆裂毁伤效应
        4.3.1 活性射流作用薄靶
        4.3.2 活性射流作用厚靶
        4.3.3 钢靶爆裂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性射流后效毁伤增强模拟实验
    5.1 活性射流后效超压实验
        5.1.1 实验方法及条件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3 靶后超压分析模型
    5.2 活性射流引燃燃油模拟实验
        5.2.1 实验方法及条件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3 引燃机理讨论
    5.3 活性射流毁伤电子元器件模拟实验
        5.3.1 实验方法及条件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3 毁伤增强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活性射流引爆重型反应装甲模拟实验
    6.1 活性射流引爆反应装甲机理分析
        6.1.1 目标特性
        6.1.2 引爆机理
        6.1.3 起爆判据
    6.2 活性药型罩结构参数对活性射流引爆能力的影响
        6.2.1 计算模型
        6.2.2 锥角对活性射流引爆能力的影响
        6.2.3 壁厚对活性射流引爆能力的影响
    6.3 活性射流引爆反应装甲模拟实验
        6.3.1 反应装甲简化模型
        6.3.2 锥角对模拟反应装甲影响
        6.3.3 壁厚对模拟反应装甲影响
        6.3.4 着角对模拟反应装甲影响
    6.4 活性射流引爆反应装甲验证实验
        6.4.1 实验方法及条件
        6.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3 引爆增强效应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破甲弹侵彻钢板后防护效果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子母弹内子弹的殉爆防护技术研究[D]. 田斌. 中北大学, 2020(09)
  • [2]PELE弹活性内芯配方与弹体结构设计及毁伤机理研究[D]. 丁亮亮.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多三明治结构反应装甲干扰射流作用研究[D]. 万清华. 中北大学, 2019(09)
  • [4]双层楔形装药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干扰作用研究[D]. 张明. 中北大学, 2019(09)
  • [5]复式楔形装药结构ERA爆炸干扰射流的研究[D]. 于金升. 中北大学, 2018(08)
  • [6]复合装甲与反应装甲组合效果研究[D]. 乔金超. 中北大学, 2018(08)
  • [7]N形反应装甲对聚能射流的干扰作用研究[D]. 李优. 中北大学, 2018(08)
  • [8]新型反应装甲抗侵彻机理研究[D]. 郭佳妮.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LEFP对高速动能穿甲弹及聚能装药战斗部的拦截分析[D]. 李兵.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10]活性射流作用钢靶侵彻爆炸联合毁伤效应研究[D]. 张雪朋.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穿甲弹穿透钢板后防护效果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