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岩体抗拉强度的测量方法

原位岩体抗拉强度的测量方法

一、原位岩体抗拉强度的测量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顺,刘建,张智博,刘博,胡静云[1](2021)在《多中段连续高大间柱回采研究及工程实践》文中认为以万城铅锌矿3#矿体特殊的多中段连续高大间柱回采为工程背景,运用数值模拟和微震监测技术,并结合现场矿柱开裂调查,在充分评估矿体上下盘围岩强度的基础上,对一次性侧向崩矿回采19线矿柱873 m以上矿体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数值模拟结果与矿柱开裂现场调查结果相契合,验证了物理力学参数的有效性及数值模型的可靠性;(2)上下盘围岩成拱效应十分显着,与矿体走向近似平行的最大主应力促进了空区稳定,回收19线矿柱不会造成其他矿柱失稳,地表在一定范围内变形0~2 mm,沉降较小。在工程实践中,成功爆破矿柱矿石6.02万t,为矿山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赵阳升[2](2021)在《岩体力学发展的一些回顾与若干未解之百年问题》文中认为在讨论若干岩体力学概念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回顾与分析了全世界岩体力学发展中科学与应用2个方面的重要成就及不足,其中,在岩石力学试验机与试验方法方面,介绍了围压三轴试验机、刚性试验机、真三轴试验机、流变试验机、动力试验机、高温高压试验机、多场耦合作用试验机、CT-岩石试验机、现场原位岩体试验及试验标准等;本构规律方面介绍了岩石全程应力-应变曲线、围压三轴与真三轴力学特性、时效与尺寸效应特性、动力特性、渗流特性、多场耦合特性、结构面力学特性、岩体变形破坏的声光电磁热效应等;岩体力学理论方面介绍了岩体力学介质分类、块裂介质岩体力学、强度准则、本构规律、断裂与损伤力学、多场耦合模型与裂缝分布模型;数值计算方面介绍了数值方法与软件、位移反分析与智能分析方法。清晰地论述了工程岩体力学与灾害岩体力学分类、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划分,分析、梳理了大坝工程、隧道工程、采矿工程、石油与非常规资源开发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岩体力学原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工程技术变迁与发展的工程岩体力学的重要成就,分析、梳理了滑坡、瓦斯突出、岩爆与地震等自然与工程灾害发生及发展的岩体力学原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预测防治技术的灾害岩体力学重要成就。详细分析、讨论了8个岩体力学未解之百年问题,包括岩体力学介质分类理论、缺陷层次对岩体变形破坏的控制作用和各向异性岩体力学理论与分析方法 3个岩体力学理论问题,岩体尺度效应、时间效应、岩体系统失稳破坏的灾变-混沌-逾渗统一理论、完整岩石试件与岩体系统失稳破坏的时间-位置与能量三要素预测预报5个非线性岩体力学问题。

张书源[3](2021)在《顶煤破坏区沿空煤巷支护与煤柱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恒[4](2021)在《基于网络并行电法监测的弱胶结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研究》文中提出

王超[5](2021)在《基于电阻率探测的煤矿采空区覆岩性状与场地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煤层采出后形成采空区,而采空区的长期存在将始终面临稳定性问题,从开采到停采后漫长时间内由采空区失稳引发的地表塌陷层出不穷。随着城市用地不断外扩,采空区场地开始转化作为建筑用地,但面临诸多问题。目前对煤矿采空区认识尚且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场地稳定性评价方法。尝试以电阻率为切入点深入认识煤矿采空区。推导非饱和岩石电阻率公式及受压岩石体积应变与电阻率关系式,提出基于电阻率的损伤变量计算方法以描述覆岩损伤演化;采用Res2d对采空区及岩体结构面进行电阻率正演与反演;依据三带电阻率特征提出基于电阻率探测、理论公式与钻孔揭露的点面结合的方法确定三带高度;明确电阻率与渗透性关系,引出渗透率比描述覆岩渗透变异性;依据损伤力学、电阻率和波速相关性验证采用电阻率计算岩体力学参数的合理性,结合RFPA数值试验与物理试验建立电阻率与力学参数的量化关系;结合岩体波速分级初步探讨依据电阻率判定覆岩岩性的可行性。将以上研究内容应用到鹤壁某煤矿采空区,采用FLAC3D模拟覆岩运移,将概率积分法、In SAR监测、地表变形观测结果作为验证,据此对场地稳定性进行评价,综合得出采空区场地稳定。本文研究将为采空区工程地质认识与场地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黄帆[6](2021)在《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耦合演化机理及其连通性评价》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岩体工程中的渗流传热耦合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不论是地热能的开采,还是核废料处置库的建设开挖,都会涉及到地下岩体渗流传热问题,此外岩体内部的裂隙分布、连通性等都会直接影响热能的开采效率和核废料的埋置安全,因此,研究裂隙岩体渗流传热演化机理及其连通性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室内试验、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裂隙岩体渗流传热演化机理及连通性评价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首先从实验室尺寸出发,研究了裂隙岩体的相关特性,其次基于离散裂隙网络,分析了裂隙岩体渗流传热演化机理,最后通过计算实际算例,提出和改进了连通性评估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开展粗糙裂隙介质非线性渗流特性试验,研究了粗糙度对裂隙渗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围压条件下,水力梯度与流体流量成正比,随着水力梯度的不断增加,渗流流量的增长率不断降低,这是由惯性效应引起的附加压力耗损所致,此时渗流出现非线性现象。裂隙粗糙度系数JRC越大,在同一水力梯度条件下,其渗流流量越低,越容易形成非线性渗流。非线性影响因子E随着水力梯度和围压的增大而增大。相对低围压情况,高围压的情况下裂隙非线性渗流对粗糙度更为敏感。(2)通过开展了花岗岩和砂岩直剪试验和高温作用后岩体压缩试验,研究了粗糙度对剪切行为的影响,分析了高温作用后裂隙岩体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的法向荷载作用下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一般表现为剪胀型,在高法向荷载条件下一般表现为剪断型,且剪切过程中不断重复磨损-咬合-磨损阶段。高温作用后,岩体应力应变曲线呈现上凹型,随着温度的增加,岩样的应力应变曲线上凹阶段变长。随着温度的增大,应力应变曲线线性阶段越短,且非线性越明显。随着温度的增加,岩样抗压强度峰值呈现下降现象。(3)建立了考虑裂隙参数相关性的热流耦合模型,对复杂二维裂隙网络进行了热流耦合模拟分析。首先基于实验室数据,建立了裂隙长度与开度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模型评价的可靠性。其次引入粗糙度系数分布函数,评估了粗糙度对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耦合的影响,最后基于围压与裂隙开度的关系式,假设在模拟过程中裂隙开度随围压发生变化,分析了围压对渗流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裂隙长度和开度之间的相关性对热流耦合有显着影响,考虑参数相关性后,模型渗流和传热速率都有所增大,出口边界流量最大,且出口平均温度迅速下降。裂隙表面粗糙度降低了出口流量,同时在传热过程中出口平均温度下降相对减缓。变裂隙开度的模型出口流量随时间不断减小,这与在蠕变条件下渗流规律一致。(4)建立了三维空间上的裂隙岩体热流耦合模型,并考虑了单裂隙和复杂裂隙两种情况,分析了裂隙岩体在传热过程中的非线性渗流特性,通过控制裂隙几何参数,分析了裂隙大小、密度、方向和逾渗状态对渗流传热的影响,此外,进一步研究了水压梯度、裂隙开度、粗糙度系数等对渗流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裂隙模型热流耦合过程中裂隙面附近的降温速度较快,与试验观察一致。水压梯度越大,出口温降速度的越快,但在水压梯度高到一定程度后,裂隙出口温度对水压梯度的敏感度降低,裂隙出口温度变化曲线之间的差异性减小。随着水压梯度的增大,非线性效应越发强烈,但非线性流量的增长速率下降,模型出口处的平均温度上升。水力坡降对裂隙开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局部裂隙开度的改变,会造成水压梯度的下降路径发生改变,出口温度对裂隙面粗糙度系数JRC不敏感。逾渗模型中贯穿裂隙为流体提供渗流通道,逾渗模型的流量、流速往往要比未逾渗模型要大,温度较低的流体通过裂隙通道时与周围高温岩体迅速交换热量,其出口平均温度较未逾渗模型的下降得更快。(5)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维连通性评估方法,采用非齐次泊松随机过程和模拟退火法生成裂隙的位置,模拟真实情况中的裂隙聚集现象,使得裂隙网络分布更符合实际。基于裂隙开度和迹长的相关函数,引入一个加权因子,建立了考虑裂隙长度和孔径相关性的连通性函数,提高了连通性分析的可靠性。通过实地航拍得到的相关区域露头裂隙数据,将考虑相关性和不考虑相关性两种情况下连通性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考虑裂隙长度和孔径的相关性提高了连通性评价与裂隙网络内部流量分布一致性,拓展了连通性评价的应用价值。在地热开采中可以很好地预测水力压裂过程潜在的发生区域。(6)建立了三维裂隙网络连通性评价方法。采用多边形裂隙并对算法上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计算效率。基于裂隙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出了三维条件下裂隙连通场的评估,与传统连通性评估方法基于裂隙的密度、大小、交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可以很好的保存和利用裂隙之间的相交信息,更加真实的模拟裂隙渗流场,能够预测研究区域内潜在的流动路径。工程实例表明,连通性评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基于裂隙系统评估储层特征(如流动特征)方面。结果表明,三维连通性评估方法是可行的,比二维连通性评估方法更真实、更全面。该方法大大提高了连通性评估的可靠性,对核废料放置污染源的放置位置选取、潜在流动路径的预测并减少核污染等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三维连通场可用于确定油藏的最佳钻井位置,例如在连通性最大的区域建立新井,以最大化油藏的产能。该方法对水利工程中普遍遇到的裂隙岩体渗流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杨泽进[7](2021)在《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表征及其围压作用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岩体作为由连续介质完整岩块和非连续结构面组成的离散介质,完整岩块间的相互作用需通过结构面非连续特征而发生相互作用。结构面除了使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不连续性、不均匀性等特征外,结构面还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结构面决定了岩体的潜在破坏模式。对于岩体工程中常见的无充填张开型和充填软弱介质的结构面,其抗拉强度较小,一般认为结构面不具备承受拉向载荷的能力。在压剪载荷作用下,岩体将发生多种沿结构面的剪切破坏灾害,并造成了巨大的工程翻修费用。岩体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三维应力状态力学环境中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三维应力状态力学环境中结构面抗剪强度是岩体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对策制定的关键力学指标之一。已有结构面抗剪强度估算模型的本质可归纳为“如何根据结构面粗糙度评价其抗剪强度”,即重点反映结构面自身力学性质和粗糙度两个内在因素对抗剪强度的影响作用。这些抗剪强度估算模型大多建立在结构面直剪试验基础上。然而,工程岩体结构面处在不同于直剪试验的三维应力状态力学环境中,该力学环境将造成结构面的峰值抗剪强度、结构面剪胀-闭合特征以及隙宽等剪切力学行为发生不同于直剪力学行为的变化,进而导致已有的围绕结构面直剪力学行为建立的结构面抗剪强度估算模型、岩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和灾害防治对策可能不适用于该地质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围压作用下岩石结构面的剪切力学特征研究,揭示结构面的形貌粗糙度与其围压作用下抗剪强度的关联性机理,进而为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对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本文以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表征及其围压作用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为主题,制定了一种围压作用下岩石结构面的抗剪强度试验方法,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颗粒流模拟分析,开展了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评价综合参数、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表征、围压作用下岩石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以及围压作用下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的颗粒流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为同时考虑岩石结构面粗糙度的尺寸效应、各向异性和点间距效应特征,本文采用结构面平均起伏幅度和水平投影长度的比值(?)/L反映结构面粗糙度的尺寸效应特征,采用剪切方向上结构面潜在接触部位在垂直方向投影长度与水平方向投影长度比值的平均值Rvh反映结构面粗糙度的各向异性特征,采用不同点间距离散Barton标准轮廓线建立的粗糙度评价式反映结构面粗糙度的点间距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评价指标Mhl,并利用该指标建立了不同点间距的结构面粗糙度JRC评价式。2)基于围压作用下岩石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验和结构面形貌粗糙度表征,开展结构面形貌粗糙度与抗剪强度的关联性机理研究,充分考虑了侧向压力导致作用在结构面的法向应力σn增大、σn增大和抗拉强度σt减小将削弱结构面粗糙度对抗剪强度的影响作用。最终建立了围压作用下结构面抗剪强度模型,为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对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3)在结构面两侧颗粒组接触判别法基础上制定了围压作用下结构面剪切试验的颗粒流模拟方案。模拟结果与剪切物理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该方法可有效模拟再现岩石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可再现物理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进一步解释和验证结构面的剪切力学行为。

李建宇[8](2021)在《基于开挖的增强型地热系统-巷道围岩力学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热岩(HDR)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赋存于致密、少裂隙的高温岩体中,以井工法开发深部地热能,是近年来人们探索突破增强型地热系统商业化瓶颈的出路之一。本文针对基于开挖技术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通过文献调研、数值模拟(FLAC3D)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初步地定量研究了作为EGS-E基元构件的巷道,在开挖和通风降温过程中围岩破裂区的分布特征,模拟分析了巷道致裂区力学、传热行为。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了造成高温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的微观机制与演化规律,为小于300℃的高温岩体数值模拟提供了一套来自试验基础的高温特性参数。经过文献调研发现该温度范围内的深地高温岩石,仍属于典型的脆硬岩石,需要通过依赖温度修正的力学参数来模拟高温花岗岩的力学行为。(2)基于粘聚力弱化-摩擦增强(CWFS)模型,揭示了在卸荷作用下代表围岩开挖扰动区(EDZs)的塑性屈服应变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探讨了深地初始地应力接近静水压力条件下围岩的破裂区形貌,为量化高温条件下开挖扰动引起的破裂损伤区尺度做出了基本尝试。巷道开挖的力学、渗透和传热行为研究为后续在高温岩体中人工建造热储打下基础,为深地工程施工安全探讨基础依据。通过热-力耦合模拟,分析了随着巷道通风降温进程围岩应力与开挖扰动损伤破裂区的演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高温高地应力巷道通风降温,对围岩损伤破裂区尺度产生显着影响;围岩近场产生额外拉应力,压应力集中向远场转移;随着降温时间的增加,EDZs的扩展经历了缓慢、快速、减速三个阶段;安装隔热衬垫层,将明显延长缓慢增长阶段的时间。(3)考虑到利用沸腾传热和工质流体自然对流两种传热方式,对开挖扰动裂隙岩体的传输热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塑性体积应变关联公式,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成果,初步地定量表征开挖导致围岩损伤破裂区的渗透率非线性分布,基于自然对流和沸腾蒸发的思路简化其传热过程,探讨了巷道开挖扰动致裂区传热行为的简便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相较于岩体裂隙中填充流体发生自然对流,利用沸腾传热开发干热岩可获得更高的采热效率。

裴峰[9](2020)在《纱岭金矿深部地层岩体力学性能与深竖井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文中提出随着浅部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我国逐渐进入深部开采阶段,片帮、岩爆、局部大变形等灾害较浅部在频度和强度方面显着增加,成为深部地下工程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深部地下工程灾害是由岩石本身力学性能、所处复杂地质环境和开挖扰动力学响应引起的。埋深的增加导致地应力升高,而高地应力导致的围岩片帮、剥落、岩爆以及大变形则是制约深竖井设计和施工的关键因素。深部地层岩石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力学特性及工程响应较浅部岩石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地下工程灾害具有多发性和突发性。因此,开展高地应力作用下深竖井围岩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金属矿建井与提升关键技术,从金属矿深竖井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这一科学问题出发,依托纱岭金矿在建深竖井为工程背景开展研究。基于深部地层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室内岩石力学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赋存深度岩石在动、静载荷作用下力学性能、能量演化与分配比例和失稳破坏过程及随深度变化规律,结合声发射监测技术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赋存深度岩石失稳破坏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频率、时序特征以及硬脆性岩石高地应力作用下致灾机理。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纱岭金矿主井开挖应力场、变形场、能量场、塑性区和围岩损伤程度特征及其随深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围岩失稳破坏机制,并提出相应失稳控制理论和技术措施。相关研究成果对深部建井围岩稳定性分析以及开挖支护提供了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纱岭金矿建井工程区地层完整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主井、副井、回风井的3个深钻孔内进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获得了纱岭金矿建井工程区560~1532 m范围内地应力场随深度变化规律。分析了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山东渤海沿岸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关系,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了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形成的机制,明确了建井工程区深部地层岩石所处复杂地层环境和地应力场特征。(2)选取井筒穿越变辉长岩和花岗岩两种岩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XRD)和双目透反射偏光显微镜观察得到了岩石基质的类型、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对不同赋存深度岩石开展了动、静加载作用下岩石力学试验,从力学特性、破坏形态、声发射信号和失稳破坏演化过程分析了深部地层岩石物理力学性能、脆性破坏特征及随深度的变异性。同时,对岩样破裂断口进行电镜扫描获得了破裂断口细观形貌,从细观角度分析了硬岩的脆性破坏机制。最后,基于多重判据冲击倾向性判别准则对深部岩石冲击倾向性进行评价,采用冲击危险性和冲击危险势指标表征深部地层岩石发生冲击破坏的可能性及强度。(3)岩石储能能力是片帮、岩爆等灾害能量判据的重要指标,基于岩石极限储能理论研究了深部地层岩石储能能力随深度变化规律。综合考虑给定深度和周围应力环境因素,通过特征应力以及两个阶段能量随围压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围压对岩石渐进破坏的影响。利用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了深部地层岩石加载过程中力学参数的演化规律,表明了循环载荷对岩石强度参数具有强化和损伤双重效应作用,进而反映岩石能量存储与耗散特征,同时提出了修正后的CWFS(粘聚力弱化摩擦强化)模型;系统分析了岩石加载失稳破坏过程中输入能量密度、弹性应变能密度和耗散能密度演化过程及分配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岩石峰前以积聚弹性应变能为主、耗散能为辅的能量演化规律,同时阐明了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的围压效应;最后,从能量耗散角度分析了岩样损伤与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基于耗散能发展规律建立了围岩失稳破坏能量判据,揭示了深部地层围岩损伤破坏能量机制。(4)岩石等脆性材料破坏过程能量耗散主要用于裂隙结构面的产生及其相互摩擦,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深部花岗岩开展不同冲击速度作用下动态力学试验,得到了深部地层岩石动态抗压强度、破碎形态、能量耗散与冲击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与静态加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冲击过程中耗散能密度、透射能密度、入射能密度等随冲击速度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冲击破坏后破碎岩样分形维数特征,进一步研究了深部地层围岩突发式失稳破坏的内在机制。(5)基于声发射(AE)监测技术,从特征参数(计数率、能量率、累计计数、累计能量)和波形(幅值和峰频)两方面研究了不同深度地层岩石加载失稳破坏过程AE信号与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随深度变异性特征,反演了不同应力水平下岩石的稳定性,提出了岩石失稳破坏的声发射前兆信息。通过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了不同赋存深度冲击性岩石加载过程中的不可逆性,得到了不同受力及变形阶段声发射信号变化特征及规律,揭示了岩石内部损伤程度的非线性加剧过程。同时探讨了加卸载过程中声发射b值演化规律,为进一步反演岩石损伤及破坏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6)综合考虑岩体声波波速随深度的变化、岩芯质量完整性、地下水、地应力分布特征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的基础上,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合理获得不同深度地层岩体力学参数。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纱岭金矿主井穿越复杂地层应力场、变形场、塑性区特征及随深度变化规律,总结了围岩力学响应的时空演化规律和特征。采用破坏接近度指标分析了围岩损伤范围与破碎程度随深度变化关系,同时确定了最小支护深度和安全支护深度的范围。通过深竖井开挖后围岩能量积聚特征,确定了围岩能量积聚范围,合理预测了井筒围岩片帮、岩爆发生位置及强度,同时提出了相应卸压及支护措施。综合影响围岩稳定的多种因素对纱岭金矿主井地层进行了危险区划分,开展了围岩稳定性分析并提出深竖井施工围岩支护设计方案。

马骥[10](2020)在《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大地震机理》文中指出地震发生机理是数百年来世界范围内持续争论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科学难题,迄今为止科学界仍未形成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地震力学模型。“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与“对激光核聚变新途径的探索”等一起,被列入了 2019年2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技术和产业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2016年《煤炭学报》刊载了马念杰教授团队关于巷道蝶形冲击地压机理等论文,乔建永教授提出其同复解析动力系统的关联:在Leau-Fatou花瓣出现时,系统对初始值具有敏感依赖性,给出研究成果基本思想的数学原理解释。此后,经过双方科研团队合作三年来潜心研究,将这一理论框架应用于对地震发生机理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基于动力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X型共轭剪切破裂-地震产生的力学机理及其演化规律”和“基于蝶形破坏理论的地震能量来源”系列论文。本文在上述三篇论文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地震伴随客观物理力学现象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共轭剪切破裂-地震复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取得了如下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1)进一步阐明了 X共轭剪切破裂引发大地震的力学机理。地球板块运动的边缘区域(生长边缘、消亡边缘和剪切边缘)易产生垂直、水平与剪切高偏应力场,处于该应力环境中的地壳狭长形态、软弱缺陷体(比周围岩体强度低)周围会形成蝶形破坏区,它是X型共轭剪切破裂生成的标志,即蝶形破坏蝶叶的扩展在地壳岩体中形成了显性或隐性X型共轭剪切破裂。蝶形破坏区周围集聚了巨大能量,每当受到同向触发事件的突然加(减)载作用时,蝶叶就发生一次突然扩展,并伴随地震能量的瞬时向外传播,发生一次相应级别的地震。大地震的力学机理是极限应力状态下缺陷体围岩的X共轭剪切破裂(蝶形破裂)在局部微小触发应力作用下突然的剧烈扩展,并释放大量弹性能,引起地壳的剧烈振动。(2)明确了蝶形破裂与地震的“裂震共伴性”关系。蝶形破裂扩展与地震能量释放同时发生,蝶形破裂扩展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 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生成与演化。(3)采用理论公式计算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方法,进一步量化描述地震的突发性、条带多震性、能量集中释放特征与板块边缘地震的多发性。地震突发性是单位时间微小应力扰动(10-3MPa/s),引发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瞬态扩展;条带多震性是每次岩体X型共轭剪切破裂总会伴随着一定能量的释放和一定级别的地震;能量集中释放是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形成,改变周围岩体应力环境,使得破裂区域集中大量弹性能,只要破裂范围扩展,就会伴随释放新破裂的“内部能”与新破裂区边界附近岩石弹性形变的“系统能”,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域值区间包含于0~1018J的范围内,符合当前认知的里氏0~9级地震;板块边缘地震多发性是不同特征高偏应力场主导下的缺陷体围岩蝶形破坏引发不同级别地震,处于消亡边缘的缺陷体蝶形破裂地震震级要比生长边缘的震级级别高,且地震频繁,可引发7级以上的大地震,符合已有规律。(4)揭示了X共轭破裂型大地震的仿蝶存亡规律。对应于X型共轭破裂的物理演化时期,地震活动存在着“仿蝶存亡”的规律性,即地震与蝴蝶的完整生命周期具有很高的仿生性,将伴随X型共轭破裂物理演化的地震活动的弱震期,中强震期与强震期仿生为蝴蝶的“卵化期”,“虫化期”,“化蛹期”与“羽化期”,可以较好的描述X共轭破裂型大地震的孕育、演化与消亡的物理过程。(5)阐明了 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物理演化过程。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演化过程是由稳态渐进式向加速跃迁式的。在这一过程中,缺陷体围岩形成了由圆形、椭圆形、蝶形过渡到X型的破坏形态变化。破裂的扩展对周围岩体的强度敏感依赖,会呈现出非X型的“V”、“Y”、“/”等共轭破裂特征。(6)总结X共轭剪切破裂引发地震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缺陷岩体的存在条件,围岩体的强度条件(P1>Rc),构造与板块运动形成的高偏应力条件(P1/P3>3)与地震的触发应力条件(ΔP1≥0.001MPa/s),以上条件同时具备一定会促使地壳中缺陷体围岩突然的蝶形的形成与扩展,同时发生相应级别的地震。大地震的发生机理是极为复杂且高度非线性的。本文研究成果仅仅是从数学力学理论推演与一个不完全实际的数值模拟假想检验,去认识并探讨X共轭破裂这种特定破裂模式引发大地震的机理与物理演化过程。需要进一步开展对该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分析与实践性检验。

二、原位岩体抗拉强度的测量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岩体抗拉强度的测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多中段连续高大间柱回采研究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基于微震监测的矿柱开裂调查
3 数值模拟分析
4 现场工程实践
5 结论

(5)基于电阻率探测的煤矿采空区覆岩性状与场地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开采沉陷动态过程研究现状
        1.2.2 煤矿采空区覆岩性状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岩石电阻率理论分析
    2.1 基于阿尔奇经验公式的岩石电阻率计算分析
    2.2 基于物理串并联的岩石电阻率计算模型
    2.3 基于麦克斯韦电导率理论公式的岩石电阻率计算模型
    2.4 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
    2.5 受压岩石的电阻率变化特征
    2.6 基于电阻率的岩石损伤演化特征
    2.7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及岩体结构电阻率特征
    3.1 高密度电法正演与反演计算理论
    3.2 覆岩断层电阻率特征
    3.3 井筒电阻率特征
    3.4 裂隙电阻率特征
    3.5 空洞电阻率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电阻率的煤矿采空区覆岩力学性状描述
    4.1 覆岩三带发育特征
        4.1.1 基于欧拉梁的覆岩裂隙演化特征描述
        4.1.2 基于电阻率探测的覆岩三带发育高度确定
    4.2 基于电阻率的覆岩岩体渗透率变化特征
    4.3 采动岩体力学参数计算
        4.3.1 岩体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4.3.2 物理试验与理论分析
        4.3.3 数值试验与理论分析
        4.3.4 应用探讨
        4.3.5 工程岩体抗剪强度参数计算
    4.4 基于电阻率的采空区覆岩岩性判定的初步探讨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现场实践
    5.1 工程地质概况
    5.2 场区综合物探
    5.3 采空区覆岩三带发育高度
    5.4 采动覆岩渗透性评价及力学参数估算
    5.5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与场地稳定性评价
        5.5.1 采矿数值模拟理论分析
        5.5.2 采矿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3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与补充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1 部分公式推导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耦合演化机理及其连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裂隙岩体特性研究现状
        1.2.2 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耦合作用下特性研究现状
        1.2.3 裂隙网络连通性评估
    1.3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系统、数值模拟软件与渗流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试样参数
    2.3 试验系统概述
    2.4 相关软件
    2.5 渗流基本理论
        2.5.1 线性渗流理论
        2.5.2 非线性渗流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粗糙度裂隙介质非线性渗流特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准备
        3.2.1 岩样制作和裂隙表面粗糙度的表征
        3.2.2 试验步骤
    3.3 粗糙裂隙水力梯度和流量关系曲线试验结果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非线性渗流分析
        3.4.2 非线性渗流判定
        3.4.3 不同围压下非线性渗流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粗糙裂隙岩体剪切力学特征及高温破坏形态
    4.1 引言
    4.2 粗糙裂隙岩体直剪试验
        4.2.1 试验方案
        4.2.2 直剪试验结果分析
        4.2.3 粗糙度系数JRC反算验证
    4.3 高温作用后裂隙岩体单轴压缩试验
        4.3.1 试验方案
        4.3.2 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裂隙迹长和开度相关性的二维裂隙网络热流分析
    5.1 引言
    5.2 裂隙网格的生成
        5.2.1 裂隙的几何参数和假设
        5.2.2 裂隙开度与长度的关系
        5.2.3 裂隙开度随围压的变化
        5.2.4 裂隙粗糙度的计算
    5.3 裂隙网络热流耦合数值模拟
        5.3.1 裂隙水力开度的确定
        5.3.2 流体流动和传热控制方程
        5.3.3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4 模拟结果分析
        5.4.1 渗流过程的结果
        5.4.2 传热过程的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维空间上裂隙岩体热流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单裂隙模型热流耦合过程模拟
        6.2.1 三维单裂隙模型的建立
        6.2.2 单裂隙热流耦合模拟结果分析
    6.3 随机裂隙模型热流耦合过程模拟
        6.3.1 三维随机裂隙模型的建立
        6.3.2 随机裂隙模型热流耦合模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参数相关性的裂隙网络连通性评估
    7.1 引言
    7.2 裂隙网络模型的建立
    7.3 连通性评估
        7.3.1 连通性分析原理
        7.3.2 连通性函数
    7.4 模型验证
    7.5 算例分析
        7.5.1 给定裂隙网络
        7.5.2 露头数据的部分可用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三维裂隙岩体连通性评估
    8.1 引言
    8.2 三维离散裂隙网络
        8.2.1 裂隙形状
        8.2.2 裂隙位置和大小
        8.2.3 裂隙方向
        8.2.4 随机裂隙网络生成
        8.2.5 裂隙几何参数的分布
    8.3 三维裂隙网络连通性评估方法
        8.3.1 三维连通性分析原理
        8.3.2 三维连通性函数
    8.4 工程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表征及其围压作用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构面粗糙度评价方法
        1.2.2 结构面抗剪强度模型
        1.2.3 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研究手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围压作用下岩石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验
    2.1 概述
    2.2 试验原理
    2.3 试验系统
        2.3.1 结构面岩样加工系统
        2.3.2 围压作用下结构面剪切系统
    2.4 试验步骤
    2.5 常规力学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评价综合参数
    3.1 概述
    3.2 Barton标准轮廓线数字表征
        3.2.1 Barton标准轮廓线插值图像
        3.2.2 粗糙度特征提取及插值效果验证
    3.3 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评价指标M_(hl)
        3.3.1 结构面平均起伏幅度(?)
        3.3.2 结构面粗糙度各向异性参数R_(vh)
        3.3.3 结构面粗糙度评价指标M_(hl)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表征
    4.1 概述
    4.2 岩石结构面形貌数据采集及建模
        4.2.1 结构面形貌数据采集
        4.2.2 结构面形貌建模
    4.3 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表征
        4.3.1 岩石结构面形貌特征量
        4.3.2 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表征分析
    4.4 岩石结构面粗糙度各向异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围压作用下岩石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
    5.1 概述
    5.2 围压作用下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
        5.3.1 剪切力学特征
        5.3.2 划痕面积比
    5.3 JRC-JCS模型抗剪强度估算
    5.4 围压作用下结构面抗剪强度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围压作用下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的颗粒流分析
    6.1 概述
    6.2 岩石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的颗粒流模拟方法
        6.2.1 粘结解绑法
        6.2.2 光滑节理接触法
    6.3 岩石结构面的改进光滑节理接触法
        6.3.1 结构面相交接触判别法
        6.3.2 结构面两侧颗粒组接触判别法
    6.4 结构面两侧颗粒组接触判别法可行性验证
        6.4.1 岩石平直结构面直剪模拟验证
        6.4.2 Barton标准结构面直剪模拟验证
    6.5 围压作用下结构面剪切应力行为模拟分析
        6.5.1 围压作用下结构面剪切力学环境模拟方法
        6.5.2 细观参数标定
        6.5.3 围压作用下结构面剪切应力行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开挖的增强型地热系统-巷道围岩力学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增强型地热系统研究现状
        1.2.2 基于开挖的增强型地热系统及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高温条件下花岗岩基本力学特性与CWFS模型
    2.1 高温花岗岩力学特性
    2.2 CWFS(粘聚力弱化-摩擦增强)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EGS-E开挖扰动区(EDZs)预测与表征
    3.1 围岩开挖扰动区分区
    3.2 EGS-E开挖扰动区数值模拟
        3.2.1 工程案例对照
        3.2.2 EGS-E巷道围岩数值模型
        3.2.3 EDZs演化
        3.2.4 不同应力比条件下开挖破裂特征与尺度
        3.2.5 EGS-E开挖扰动区尺度的影响因素
        3.2.6 高温巷道通风降温EGS-E开挖扰动区演化规律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EGS-E致裂传输热效能研究
    4.1 传热学基本理论
    4.2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解析解验证
        4.2.1 热传导问题数值模拟验证
        4.2.2 对流传热问题TH耦合数值模拟验证
    4.3 EGS-E沸腾式采热研究
        4.3.1 重力热管技术与工作原理
        4.3.2 EGS-E沸腾式采热方案数值模拟
    4.4 EGS-E自然对流系统采热研究
        4.4.1 EDZs渗透率场分布
        4.4.2 EGS-E自然对流采热方案数值模拟
    4.5 自然对流采热方案与沸腾式采热效能对比
    4.6 EGS-E沸腾式采热效能的影响因素与优化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FLAC3D中 EDZs尺度指标监测的fish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纱岭金矿深部地层岩体力学性能与深竖井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2.1 “深部”的科学界定
    2.2 竖井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
    2.3 岩爆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
        2.3.1 岩爆机理研究现状
        2.3.2 岩石冲击倾向性研究
        2.3.3 岩爆防治措施研究
    2.4 岩体能量理论研究
        2.4.1 岩体储能特征研究
        2.4.2 岩体能量耗散特征研究
        2.4.3 深部岩体能量释放特征
    2.5 声发射在围岩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2.5.1 声发射不可逆特征研究
        2.5.2 声发射b值研究
        2.5.3 岩石破裂前兆频谱特征分析
    2.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 纱岭金矿主井地层完整性评价及地应力分布特征
    3.1 纱岭金矿主井穿越地层完整性评价
    3.2 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3.2.1 地应力测量目的及意义
        3.2.2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系统及测试过程
        3.2.3 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3.2.4 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纱岭金矿深部地层岩石力学性能与冲击危险性分析
    4.1 岩样采集与制备
    4.2 深部地层岩石细观结构特征
        4.2.1 岩石矿物成分及结构形貌
        4.2.2 深部地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
    4.3 单轴压缩作用下深部地层岩石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3.1 试验方案及力学特征
        4.3.2 单轴压缩作用下声发射能量特征
        4.3.3 深部岩石单轴压缩作用下裂纹扩展特征
        4.3.4 深部地层岩石脆性强度特征
    4.4 深部地层岩石三轴压缩作用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4.1 试验方案及力学特征分析
        4.4.2 三轴压缩作用下声发射时、频参数变异性
        4.4.3 AE时间序列分形特征
    4.5 深部地层岩石抗拉强度及加载速率效应试验研究
        4.5.1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4.5.2 深部岩石抗拉强度加载速率效应
    4.6 深部地层岩石动态冲击作用下力学特征
        4.6.1 试验设备简介
        4.6.2 动态力学特征
        4.6.3 动态冲击下岩样破坏形态
    4.7 循环加卸载作用下深部地层岩石力学性能及AE特征研究
        4.7.1 循环加卸载试验方案
        4.7.2 循环加载对岩体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4.7.3 不同围压下岩样扩容特征
        4.7.4 深部地层岩石失稳破坏过程与AE信号相关性研究
    4.8 不同深度地层岩石冲击危险性
        4.8.1 冲击倾向性综合评价
        4.8.2 不同埋深岩石冲击危险性
    4.9 本章小结
5 深部地层岩石能量演化机制及失稳判据研究
    5.1 单轴压缩作用下岩石储能能力随深度变化规律
    5.2 三轴压缩作用下深部地层岩石储能特征
    5.3 深部地层岩石能量演化机制
        5.3.1 能量计算方法
        5.3.2 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
        5.3.3 不同应力水平作用下岩石冲击危险性
        5.3.4 工程扰动能量响应特征
        5.3.5 基于耗散能岩石损伤及失稳判据
    5.4 深部地层岩石失稳破坏能量演化与AE信号相关性
        5.4.1 岩石不可逆特征研究
        5.4.2 声发射b值演化特征
        5.4.3 循环加卸载累计振铃计数与应变关系研究
    5.5 冲击载荷下深部花岗岩能量耗散特征
    5.6 开挖扰动岩体能量路径探讨
    5.7 本章小结
6 深竖井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
    6.1 深竖井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
    6.2 纱岭金矿主井深部地层开挖围岩稳定性
        6.2.1 Hoek-Brown准则确定岩体参数
        6.2.2 主井开挖位移场随深度变化特征
        6.2.3 主井开挖应力场和塑性区随深度变化规律
    6.3 不均匀地层对深部井筒稳定性影响
    6.4 基于破坏接近度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6.5 不同深度地层能量场分布特征
    6.6 主井深部地层危险区域综合分析及预测
    6.7 主井深部地层围岩稳定性控制措施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大地震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地震机理研究的挑战性
        1.1.2 大地震机理研究的新机遇
    1.2 地震物理模型的研究现状
        1.2.1 地震力学模型
        1.2.3 地震运动学模型
        1.2.4 地震动力学模型
        1.2.5 地震物理模型的新观点
    1.3 地震能量计算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地震
    2.1 理论依据:蝶形花瓣逆定理及其内涵
        2.1.1 地壳岩体的蝶形破坏
        2.1.2 Leau-Fatou花瓣定理的逆定理
    2.2 蝶形破裂—地震的物理模型及其内涵
        2.2.1 “前态”力学模型
        2.2.2 触发事件的概念模型
        2.2.3 “瞬态”力学模型
        2.2.4 非线性动力现象概念模型
        2.2.5 蝶形破裂—地震物理模型的内涵
    2.3 岩体破裂与释放能量的计算方法
        2.3.1 计算方法的推导
        2.3.2 计算方法的具体实现
    2.4 蝶形破裂与地震的关系
        2.4.1 蝶形破裂-地震物理模型的计算参数选取
        2.4.2 蝶形破裂与地震的“裂震共伴”
    2.5 本章小结
3 蝶形破裂揭示的重要地震规律
    3.1 地震突发性
        3.1.1 对于地震突发性的认识
        3.1.2 理论性描述
    3.2 条带多震性
        3.2.1 对于主震与前震、余震空间关系的认识
        3.2.2 理论性描述
    3.3 能量集中释放特征
        3.3.1 对于地震释放能量的认识
        3.3.2 理论性描述
    3.4 板块边缘的地震多发
        3.4.1 对于地震分布规律的认识
        3.4.2 理论性描述
    3.5 地震的“仿蝶存亡”活动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大地震的发生机理及其物理过程
    4.1 X型共轭剪切破裂的物理演化过程
    4.2 大地震孕育、演化与消亡的物理过程
    4.3 大地震发生的力学机理
    4.4 大地震的预测
        4.4.1 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4.4.2 大地震的预测方法
    4.5 共轭破裂形成的互异性与规律性认识的不变性
        4.5.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初始、边界条件的约定
        4.5.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震例的假想论证
    5.1 地质构造背景与模型的建立
    5.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不同应力状态下系统集中能量的分布特征
        5.3.2 系统集中能量状态失稳与微小应力的地震触发
        5.3.3 思考—从X型共轭破裂到出露地表断层的形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原位岩体抗拉强度的测量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多中段连续高大间柱回采研究及工程实践[J]. 杨顺,刘建,张智博,刘博,胡静云.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1(07)
  • [2]岩体力学发展的一些回顾与若干未解之百年问题[J]. 赵阳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1(07)
  • [3]顶煤破坏区沿空煤巷支护与煤柱参数优化研究[D]. 张书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基于网络并行电法监测的弱胶结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研究[D]. 张恒.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基于电阻率探测的煤矿采空区覆岩性状与场地稳定性研究[D]. 王超.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6]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耦合演化机理及其连通性评价[D]. 黄帆. 南昌大学, 2021
  • [7]岩石结构面粗糙度表征及其围压作用下剪切力学行为研究[D]. 杨泽进.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开挖的增强型地热系统-巷道围岩力学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D]. 李建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纱岭金矿深部地层岩体力学性能与深竖井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D]. 裴峰.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10]岩体的蝶形破裂与大地震机理[D]. 马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标签:;  ;  ;  ;  ;  

原位岩体抗拉强度的测量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