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胚体中POD和EST同工酶的酶谱分析

荔枝胚体中POD和EST同工酶的酶谱分析

一、荔枝胚状体POD与EST同工酶酶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司园园,李娟,罗小燕,刘振,陈杰忠,赵春香,张登杰[1](2018)在《常绿果树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总结国内外常绿果树体胚发生体系研究现状,介绍了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建立,综述了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生理生化机制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以期为今后常绿果树体胚发生体系研究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韦虹宇[2](2016)在《连香树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连香树(Crediphyllum japonicum Sieb.)是连香树科连香树属的稀有种植物,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集药用、材用和观赏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然而,其雌雄异株,结实率低,种子较小,天然更新能力较差,现存树种资源十分稀少,常规的繁育方法,难以实现其种群的扩繁、保护和合理利用,因此,本研究以连香树授粉120d的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的外植体类型、不同的添加物等多种因素对连香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以期建立稳定的连香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培养体系;同时,通过对连香树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同工酶酶谱的分析,初步探讨连香树体细胞胚胎发生形态建成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以连香树授粉120 d后未成熟种子子叶胚为外植体接种到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在添加不同浓度的2,4-D和KT的MS培养基上,愈伤诱导率最高达到73.33%,但在后期的增殖培养中愈伤组织不能转化成为胚性愈伤组织;在添加不同浓度的6-BA.NAA和KT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也未能在后期培养中转化成为胚性愈伤组织;培养基MS + 0.5 mg/L 2,4-D + 2.0 mg/L 6-BA + 0.5 g/LAC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并且在此培养基中能观察到有直接体胚发生的现象,在后期的增殖培养基MS + 0.1 mg/L 2,4-D + 0.1 mg/L 6-BA + 0.5 g/LAC中愈伤组织能转化成为胚性愈伤组织。2、以连香树授粉120 d后未成熟种子子叶胚和授粉150 d后成熟种子萌发出来的幼苗,切取子叶面积大小为0.3 cm2、胚轴长度为0.5 cm和胚根长度为0.5 cm作为4种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未成熟种子子叶胚是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最适合的外植体。3、连香树体细胞胚胎发生最适合的诱导培养基为MS + 0.5 mg/L 6-BA + 1.0 mg/L NAA + 1.0 g/LAC,体胚的诱导率为30%;体胚增殖最适合的的培养基为MS + 0.1 mg/L 6-BA + 0.1 mg/L NAA + 0.5 g/LAC,PH为6.0,琼脂浓度为0.7%-0.75%;体胚苗最适合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1.0 mg/L IBA。4、用非变形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技术(PAGE)对连香树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淀粉酶(AMY)同工酶酶谱的分析表明:POD、SOD和AMY酶等同工酶活性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密切相关,酶谱的差异可作为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参考标记。

郭绍云[3](2014)在《荔枝、龙眼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和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离体培养比较困难,正常体胚诱导率低,再生植株频率也较低,严重制约了其新品种选育的进程及生物技术的发展。本研究选取广西主栽品种禾荔和石硖龙眼为试材,研究了禾荔的花药、茎段、叶片、种子等作为外植体经过离体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发生的过程,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基本建立了禾荔的再生体系;初步探索出了石峡龙眼种子离体培养体胚途径获得再生植株的过程;同时以禾荔和石硖龙眼的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分别获得了再生植株,以期为荔枝、龙眼的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遗传转化、新品种选育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禾荔荔枝品种的花药、叶片、茎段、种子等不同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获得了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最高诱导率分别为82.1%、86.0%、81.3%、84.0%,筛选出了较适合荔枝花药产生大多数是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基MS+0.1g/L Vc+2.5mg/L2,4-D+0.5mg/L6-BA+1.0mg/L NAA+2.0mg/t KT+3%蔗糖+0.7%琼脂。2、花药的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选用MS+1.5mg/L2,4-D+0.5mg/L6-BA+3%蔗糖+0.7%琼脂和MS+1.0mg/L2,4-D+1.0mg/L KT+5.0mg/L AgNO3+3%蔗糖+0.7%琼脂交替继代培养的方法,每21d继代一次,继代4-5次,可得到稳定的胚性愈伤组织系。3、将禾荔花药诱导出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体胚诱导,筛选出较高频率的体胚诱导培养基配方MS+100mg/L肌醇+0.1mg/L NAA+3.0mg/L CPPU+80ml/L椰汁+5%蔗糖+0.9%琼脂,之后在弱光下继代2次,体胚即可成熟。4、将成熟体胚转移到植株再生培养基上,筛选出效果较好的再生培养基为:MS+100mg/L肌醇+1.0mg/L IBA+0.1mg/L6-BA+60ml/L椰汁+3%蔗糖+0.7%琼脂,目前只得到生根的体胚,体胚生根率为12.5%,完整植株的获得及炼苗、移栽还待进一步研究。5、以禾荔和石峡龙眼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直接诱导其茎段萌芽,较好的萌芽培养基分别为MS+0.6mg/L6-BA+0.2mg/L IAA+3g/L AC+3%蔗糖+0.7%琼脂、MS+0.6mg/L6-BA+0.4mg/L IAA+3g/L AC+3%蔗糖+0.7%琼脂,萌芽率分别为75.6%、71.7%,之后诱导芽苗生根较适合的培养基分别为MS+0.05mg/L6-BA+1.0mg/L IBA+3%蔗糖+0.7%琼脂、MS+0.1mg/L6-BA+1.0mg/L IBA+3%蔗糖+0.7%琼脂,生根率分别为2.9%、5.0%。6、以石硖龙眼种子为外植体,通过离体培养体胚发生方式初步获得了再生苗,但没有生根,其生根诱导还需进一步研究。

林玉玲[4](2011)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基因家族的克隆及表达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木本果树,其胚胎发育状况与其果实的产量及品质密切相关。植物胚胎的发育是一个细胞分化的过程,该过程中必然有氧化胁迫的影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作为抗氧化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在植物胚胎的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龙眼体胚发生模式实验系统,在进行龙眼体胚发生过程SOD的生理生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SOD基因家族克隆及表达调控机制研究(启动子分离与功能鉴定、miRNA分离与鉴定以及相关基因和miRNA定量表达分析等),以探讨在龙眼体胚发生中SOD的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为龙眼活体胚胎发育中的SOD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酶活性变化及同工酶分析在本研究中首先对龙眼活体晚期胚胎和早期离体胚胎中的SOD活性及同工酶谱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不管是龙眼晚期活体胚胎或早期离体胚胎,随着龙眼胚胎的进一步发育,SOD的活性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说明SOD对胚性细胞的分化以及晚期胚胎发育具有促进作用。温度处理对龙眼体胚发生早期SOD活性影响较小,而对SOD同工酶谱影响较大,表现为谱带的出现与消失,其中25℃处理的龙眼胚性培养物,SOD同工酶谱条带数最多,而20℃和30℃处理的材料,表达较弱的酶谱条带消失。提示SOD活性与同工酶谱的规律变化与龙眼体胚发生早期细胞分化、超氧自由基的清除以及促使体胚正常发育有密切关系。2.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基因家族cDNA和DNA全长的获得在酶活性测定的基础上,利用RT-PCR和RACE法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获得SOD基因家族20个不同mRNA转录本,它们分别编码细胞质DlCSD1a和DlCSD1b、叶绿体DlCSD2a、叶绿体DlFSD1a、DlFSD1b及线粒体DlMSD等,这是木本植物SOD首次克隆较为完整的,也是植物体胚SOD基因分离较为完整的;SOD基因家族各成员的3’UTR序列的长度都具有多态性,可能与miRNA的转录后水平调控相关;此外,还获得了DlCSD1a-4、DlCSD1a-5、DlCSD1b- variant1和DlFSD1b-variant1DlFSD1b-variant4等7个不同的可变剪接体,它们发生剪接的位置不尽相同,并存在各自不同的剪接模式。DlCSD1a基因基因组序列长2741 bp,含8个内含子;DlCSD1b基因长4592 bp,含6个内含子;DlCSD2a基因长3727 bp,含7个内含子;DlFSD1a基因长2171 bp,含6个内含子;DlFSD1b基因长2137 bp,含7个内含子;DlMSD基因长1589 bp,含5个内含子;所有内含子的剪切位点均符真核生物GT-AG规则。不同基因所含内含子和外显子的长度不一,其中DlCSD1b的第5个内含子、DlCSD2a的第6个内含子的长度较长,分别为3539 bp和2178 bp,长内含子的存在可能有利于产生多种mRNA分子,编码出多种功能的蛋白质。3.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龙眼胚性愈伤组织DlSODs编码的蛋白质不同成员均含有SOD典型的保守结构域,属于超氧化物歧化酶大家族的不同成员,它们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在功能上也具有较大相似性,均为亲水的酸性蛋白,除DlFSD1a和DlFSD1b外,其余均为稳定蛋白。不过不同类型的SOD又具有各自特点,它们在龙眼体胚中的可能作用机理:①DlCSD1a和DlCSD1b定位于细胞质,不含信号肽,不进行跨膜运动,两者相互协调主要负责细胞质中活性氧等的清除,并以丝氨酸为主和苏氨酸的位点为辅发生磷酸化;②DlCSD2a定位于叶绿体,含有信号肽,以由叶绿体内膜到叶绿体外膜上方式进行跨膜运动,主要负责叶绿体细胞中活性氧等的清除,并以丝氨酸为主和苏氨酸为辅的位点发生磷酸化;③DlFSD1a定位于叶绿体,含有信号肽,不含跨膜结构域,可能与DlCSD2a协同作用负责叶绿体细胞中活性氧等的清除,并以丝氨酸为主、苏氨酸及酪氨酸为辅的位点发生磷酸化;④DlFSD1b和DlFSD1b(JF316733)可能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和细胞质,均不含信号肽,含2个跨膜结构域,倾向于由外到内进行跨膜运动,并以酪氨酸为主、丝氨酸及苏氨酸为辅的位点发生磷酸化;⑤DlMSD定位于线粒体,不含信号肽,存在从线粒体内膜到外膜或从外膜到内膜的双向跨膜运动的2个跨膜螺旋结构域,主要负责线粒体细胞中活性氧等的清除,并以丝氨酸为主、苏氨酸及酪氨酸为辅的位点发生磷酸化。4.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基因家族启动子克隆和功能鉴定为进一步了解SOD基因家族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Tail-PCR法和IPCR法,分别获得了DlCSD1a、DlCSD2a、DlFSD1a和DlMSD基因启动子序列,长度分别为2252 bp、164 bp、1080 bp和843 bp,其中,DlCSD1a启动子区域含有2个内含子序列。利用RLM-RACE法鉴定DlSODs基因家族的TSS,结果显示它们都含有丰富的TSS,数量从3 10个不等;5’UTR长度波动范围较大,介于11193 bp之间;TSS碱基组成一般以A为主,其次为G和C,还少数出现T。龙眼DlSOD基因家族不同成员存在多个TSS且各TSS起始mRNA转录效率不同,暗示RNA聚合酶和调控因子在DlSOD基因家族启动子的一个较宽范围内的互作控制了转录的效率。PlantCare软件分析显示,DlCSD1a、DlCSD2a和DlFSD1a基因启动子区域中,均含有核心启动子元件和基本启动子区,但DlMSD基因5’端基础启动区缺少TATA和CAAT盒;此外,还存在大量与光响应、激素应答、环境胁迫响应、胚乳特异表达响应、细胞周期相关响应及大量的功能未知或功能特异的相关元件;另外不同成员SOD基因还存在各自功能特异的顺式元件。此外,DlCSD1a和DlFSD1a基因可能受bZIP类转录因子调控,而DlMSD可能受WRKY类转录因子的调控。在此基础上,还构建它们3’/5’不同缺失突变体的瞬时表达载体,为将来功能验证实验奠定基础。5.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调控SOD基因家族的小分子RNA的分离与鉴定为了解DlSODs基因在转录后水平上的表达调控机制,本研究首先采用Solexa技术对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sRNA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共得到Unique序列6,553,782条,其中仅13,151条序列与已知miRNAs相似;sRNA以24 nt的长度为主要存在方式;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miRNA的表达丰度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大部分为低丰度表达;总共鉴定了367个保守miRNA,构成众多家族,不同家族间成员数量存在巨大差异;另外获得23个候选的新miRNA,其中有10个miRNA含单个基因座,另13个miRNA具备多个基因座。在上述基础上,结合psRNA Target预测软件和RLM-RACE法最终鉴定到调控DlSODs的11个dlo-miRNAs,它们以裂解DlSODs mRNA的方式调控其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转录后水平表达。这11个dlo-miRNAs分别是dlo-miR156(靶标DlCSD1a);dlo-miR159、863-3p、1023b-3p、1223和2643(靶标DlCSD1b);dlo- miR159、398、1171a和1171b(靶标DlCSD2a)以及dlo-miR808和2089(靶标DlFSD1a),它们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呈较大差异表达,推测其差异表达导致了不同类型SOD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表达模式的不同。此外利用RT-PCR法克隆获得pre-miR398a/b序列,它们与其它植物的前体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6.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基因家族及miRNA定量表达分析①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基因家族表达模式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及对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qPCR内参基因筛选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DlSODs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首先,不同类型DlSODs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趋势比较接近,它们主要在体胚发育的中期和成熟胚中起作用。从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开始到成熟胚等9个阶段,它们总体的表达变化趋势主要体现为“递增(胚性愈伤II)-递减(不完全胚性紧实结构)-递减(紧实胚性球形结构)-递减(球形胚)-递增(心形胚)-递减(鱼雷形胚)-递减(子叶形胚)-递增(成熟胚)”模式。其次,不同类型SODs在龙眼体胚不同发育阶段有明显的分工。在胚性愈伤组织II和心形胚阶段,所有类型SOD都介导了其发育;球形胚阶段的形态建成则主要由DlCSD1a-5和DlCSD1b-2负责;鱼雷形胚阶段的发育主要受DlFSD1a、DlFSD1b和DlMSD的调控;在子叶形胚阶段,所有类型SODs的转录水平均很低;在成熟胚阶段的形态建成则主要以DlCSD1a为主,DlMSD为辅负责。此外,还研究了DlSODs基因家族与其它抗氧化系统的相关基因CAT和POD和分子伴侣DlCCS之间表达模式的相互关系,表明CAT、POD等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与DlSODs的相互协调表达,从而保证了ROS网络的正常运行;DlCCS的正常稳定表达对维持DlCSDs正常发挥生物学功能是必须的,但DlCSDs的激活也并不完全依赖于DlCCS的存在。②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miRNAs表达模式分析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qPCR miRNA内参基因筛选的基础上,对20个dlo-miRNAs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dlo-miR3,5,10,12,13,156a,156c,397a,398b.1,398b.2,398b.3,808和2089*等miRNA共同介导了龙眼体胚发生早期的形态建成,它们均在体胚发生早期球形胚之前大量表达,晚期表达量多数下降,部分miRNA甚至不表达;dlo-miR6、160a和167a可能在龙眼体胚发生的中晚期起主要作用。dlo-miR6、160a转录水平的累积对龙眼心形胚和鱼雷形胚的形态建成可能是必须的;dlo-miR167a在龙眼子叶胚和成熟胚中起主要作用;而dlo-miR159a.1、159a.2、159c和159f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均比较稳定。以上说明miRNAs表达的组织和时空特异性共同介导了龙眼体胚的发生。③龙眼体胚的发生过程miRNA与DlSODs表达模式的比较分析miRNA-DlSODs的协调表达参与调控了龙眼体胚的发生。对miRNA与DlSODs表达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表明:dlo-miR156家族、159家族、398b家族、808和2089*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均有特异性扩增,且表达量能与相应靶基因呈负相关;然而dlo-miR863-3p、1023b-23p、1171a/b、1223和2643却未能得到特异性扩增但却能鉴定到它们裂解的mRNA片段,提示在龙眼体胚中可能还存在其它潜在的miRNA或内源siRNA介导了DlSODs的表达。此外,不同miRNA成员间在不同发育阶段具有明确的分工,甚至不同miRNA成员可能控制着相应mRNA转录本的表达,如dlo-miR159家族的4个成员分别调控着DlCSD1b、DlCSD2a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在龙眼体胚发生早期(球形胚前),它们的表达主要由dlo-miR159a.1负责;从球形胚到心形胚则由dlo-miR159c和159f负责;心形胚到成熟胚阶段由dlo-miR159a.2和dlo-miR159c负责,这种现象还在dlo-miR156家族及398b家族出现。这可能提示当miRNA某个成员不能裂解mRNA表达时,另外一些成员则对其功能进行互补,从而实现对靶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dlo-miR159同时介导DlCSD1b和DlCSD2a的表达,并负责协调不同靶基因间的表达变化趋势;miRNA可能以裂解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抑制靶蛋白质翻译两种调控机制并存的方式同时介导靶基因的表达。此外,dlo-miR398b与pre-miR398b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它们与靶基因DlCSD2a的表达模式刚好相反,说明前体miRNA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成熟miRNA的表达情况。综上所述,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SODs的表达调控机制可能是:当外界环境因子发生改变时(内源激素或外界环境因子胁迫),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发生变化,进而启动相关调控因子[(转录因子bZIP、WRKY、miRNAs(dlo-miR156、159、398、808和2089*)、磷酸化作用)]转录水平的变化从而调控DlSODs的表达,使之最终参与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基础代谢、激素信号转导、细胞凋亡、氧化胁迫等生理过程,从而最终影响其发育的整体进程。总之SOD的表达是多种因子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调控网络。

王静[5](2010)在《木薯体胚诱导及生理生化和蛋白质调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属于大戟科,是东南亚地区以及热带非洲和中美洲种植的一种重要的根茎类经济作物。木薯体细胞胚发生是木薯离体快速繁殖,基因转化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三个木薯优良品种华南5号、6号、7号、8号为实验材料,1,建立了木薯无菌苗繁殖系统;2,研究了基因型、外植体、CaCl2对体胚发生的影响;3,建立了木薯体细胞胚诱导体系;4,初步研究了体胚发生中的生理、生化变化;5,运用蛋白质组学的核心技术从蛋白质水平上初步探讨了木薯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差异。为华南木薯快速繁殖、遗传工程研究提供有效离体培养体系;以及增加对木薯体细胞胚发生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和基因调控的了解。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直接器官发生途径,利用茎段成功地建立木薯再生体系,该体系有高效再生能力,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2.通过比较不同外植体对体胚的诱导,发现诱导效果最好的是顶芽,其次是腋芽、子叶胚,而老叶不能诱导产生体胚。3. CaCl2在诱导木薯初生体胚和次生体胚过程中对其诱导率影响不大,但能提高木薯体胚的分化能力。4.抗氧化物酶与木薯体胚发生密切相关。SOD、POD和CAT活性与木薯胚性细胞分化以及胚胎早期发育有关。CaCl2对抗氧化物酶有一定的影响。5.同工酶在木薯体胚发生发育过程中,只是在表达量上有差异。6.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体胚发生发育密切相关。在木薯体胚发生发育过程中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为体胚的发生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CaCl2对其有一定的影响。7.木薯非胚性愈伤组织和成熟胚的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对其中5个区域中的39个差异显着的点进行分析发现,差异表达上调和下调在2倍以下的蛋白点有6个,上调或下调2倍以上的蛋白点有22个,新出现的蛋白点有6个。

唐静仪[6](2010)在《蔗糖和ABA对铁皮石斛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植物体细胞转变为胚性细胞进而发育成为成熟体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该过程既被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蔗糖、ABA、氮源等,也受到植物体内许多基因的调控。本实验以铁皮石斛原球茎为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黑暗中继代培养2次后得到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蔗糖和ABA对铁皮石斛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继代2次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固液两种条件下不同分化培养基上培养3、4、5、6个星期后,对获得的体胚进行形态观察发现,中等浓度的蔗糖(5%和6%)和ABA的组合最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发育,且随着ABA浓度的增加,体胚一致性趋于整齐,长势较好,次生褐化程度低。对体胚进行统计发现,在6%蔗糖和0.76μmol/LABA的组合中体细胞胚胎的产量最高,该培养基上单位外植体平均生成32个体胚,产胚率高达59%。在不同处理对铁皮石斛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固体条件下不同分化培养基培养3、4、5、6个星期后总蛋白图谱,发现培养5个星期后蛋白表达量到达高峰,该时期蛋白条带多而密;0.76μMABA和蔗糖的组合处理后组织中蛋白含量比0.57μMABA和0.95μMABA与蔗糖的组合处理要高,且出现了更多的小分子蛋白条带,尤其是一条分子量大约为44KDa的蛋白条带在这几个处理中强表达。研究固体培养条件下不同分化处理5个星期后的铁皮石斛体细胞胚的同工酶酶谱,我们发现POD酶和EST酶随着外界培养环境中激素和蔗糖的变化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对于对照组而言,经过分化培养基处理后得到的体细胞胚POD酶存在或多或少的酶带缺失现象,这表明处理组中铁皮石斛体细胞胚呼吸作用减弱;与之相反,处理组中EST酶谱相对对照组有新的酶带出现,这说明有新的基因表达,贮藏物质增加。通过分析体细胞胚胎发育调控LEC基因的性质,发现4种LEC蛋白中,有完全相似的理化性质,而对其功能结构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几种基因在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LECl和LIL基因主要在胚胎发育早期发挥作用,LEC2和FUSCA3基因在胚胎发育成熟阶段能调控储藏蛋白的合成和积累,并使种子获得抗干燥胁迫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认为6%蔗糖和0.76μMABA组合最有利于铁皮石斛体细胞胚胎的产生,同时蛋白等贮藏物质积累最多,在0.76μMABA和中高浓度蔗糖的胁迫下,铁皮石斛体细胞胚胎在球形胚后期进入休眠期。

陈义挺,赖钟雄,林玉玲,李焕苓,何园,邵巍,蔡英卿[7](2009)在《温度对龙眼体胚发生早期POD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龙眼品种红核子LC2胚性细胞系诱导获得的体胚发生早期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的同步化胚性培养物为材料,2个温度梯度(20℃、30℃)处理,以25℃为对照,初步研究了POD活性及同工酶在龙眼体胚发生早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的胚性培养物,随着胚性细胞的分化,P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无论高温(30℃)或低温(20℃)处理后龙眼体胚发生早期各阶段胚性培养物的POD活性均明显大于对照(25℃);温度处理对龙眼体胚发生早期POD同工酶谱影响也较大,表现为新谱带的出现。推测POD活性与同工酶谱的规律变化与龙眼体胚发生早期细胞分化以及维持体胚正常发育有密切关系。

栾晓敏[8](2009)在《两种三叶草杂交胚离体培养与F1代扩繁及其鉴定》文中提出缺乏优良豆科牧草的蛋白质供应和固氮作用,是内蒙古等地区畜牧业发展和草地土壤改良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选择具有抗旱、耐寒、但固氮能力差的六倍体高加索三叶草与内蒙古大兴安岭野生型固氮能力强、质量好的四倍体白三叶进行远缘杂交,以期获得具有两种牧草杂种优势的高产、抗旱、固氮能力强的杂种F1三叶草。由于两种三叶草杂交后出现杂种胚败育,因此采用人工杂交后对胚离体培养来挽救胚败育。本试验以高加索三叶草与白三叶杂交后胚离体培养产生F1无菌苗的茎段为外植体,筛选诱导愈伤组织合适培养基,将F1茎段产生的愈伤组织再继代培养,然后转移到分化培养基,研究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并对F1进行细胞学和同工酶标记研究,鉴定杂交后代的真实性。主要结果如下:1. MS+6-BA(2mg/L)+NAA(0.8mg/L)是诱导F1茎段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MS +2,4-D(0.25mg/L)+6-BA(0.5mg/L)+NAA(0.25mg/L)+KT(0.5mg/L)+CH(250mg/L)为F1茎段愈伤组织的适宜分化培养基。2.对分化后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可见其表面形成许多瘤状突起,这些瘤状突起即为胚性细胞团,它们可以继续发育形成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3.杂种F1无菌苗茎段在MS +2,4-D(0.25mg/L)+6-BA(2mg/L)和MS +2,4-D(0.1mg/L)+6-BA(2mg/L)培养基中出现器官发生现象。4.对杂种F1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统计,确定其染色体条数为40条,为五倍体(2n=5x=40)。5.分析杂种F1 POD同工酶酶谱带得出其酶谱带数与父本白三叶酶谱带数相同,继承了双亲的2条基带,酶谱表型偏向母本。杂交后代拥有2条特征带,大多酶谱带为中强带。6.在POD同工酶试验中,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077,杂种F1与母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154,与父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615,从酶谱的分子水平和蛋白水平上证明了杂种后代的真实性。

高宇琼[9](2009)在《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文中提出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 Chi.)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灌木状多年生木本植物,以蜡质的黄色花朵而闻名,是稀有的园林观花植物。除观赏价值外,金花茶在人们生活中,尤其是食品、药用、保健品等工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自然繁殖率低,而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加速繁殖速度,且有利于种质保存以及其他的方面研究。本试验以金花茶成年材料离体再生体系为材料来源,获得同步化体胚材料,克隆了金花茶体胚PPO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基因表达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酶活性的变化。此外,对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OD、APX进行活性和同工酶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花茶同步化体胚材料获得以金花茶体胚为材料,进行同步化体胚筛选。结果表明:在添加山梨醇的MS培养基上,体胚生长色泽形态良好,球形胚和子叶胚能够获得同步化材料,心形胚和成熟胚则采用培养和挑选手段结合获得同步化材料,离体苗和花状子叶胚在培养基上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况。分别以金花茶子叶胚切块和成年植株叶片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茶子叶胚去外表皮后切块,接种于MS+1.5 mg·L-12,4-D+0.5mg·L-1KT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并能较好的继代,蔗糖浓度为6%时,愈伤组织生长良好。金花茶成年叶片以流水中冲洗30min,75%的酒精浸泡30s后,转入0.2%HgCl2消毒剂浸泡8min方法消毒后,接种于MS+1.5 mg·L-16-BA+0.5 mg·L-1IAA+4 mg·L-1 NAA,愈伤诱导率为98.335%,遮光有助于叶片愈伤组织的生长。2金花茶体胚PPO基因克隆以金花茶球形胚为材料,在已知得山茶属植物PPO基因序列上设计引物,进行巢式PCR,经过引物筛选得到1800bp左右的特异条带。该目的片段经测序得到的长为1788bp,该序列与登录Genbank山茶属其他植物PPO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比对发现,同源性74%左右;经分析后发现金花茶体胚PPO基因编码595个氨基酸,与登录Genbank山茶属其他植物PPO基因序列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同源性为72%左右。3.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本研究以18S rRNA作为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球形胚PPO基因表达量最大;子叶胚和心形胚次之,成熟胚最小;而正常子叶胚和花状多子叶胚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4.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活性变化分析对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活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花茶体胚发育过程PPO活性明显比较低,变化趋势与PPO基因定量表达结果相似。5.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相关酶变化研究对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培养物相关酶活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花茶体胚发育过程中POD酶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APX酶活性整体比较高,呈“M”型趋势。对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培养物进行POD、APX同工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OD同工酶酶谱既有酶带强弱的差异,又有带数的增减较多;APX同工酶具有稳定性,不同阶段之间APX同工酶酶谱有酶带强弱变化。

王家保,贾彩红,徐碧玉,金志强,李美英[10](2008)在《荔枝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离体培养、有利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转化等生物技术的三个方面在荔枝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已有研究者分别建立了花粉培养、叶片培养、幼胚培养等获得植株的再生体系,克隆了部分荔枝基因,建立了基因枪与根癌农杆菌转化体系。这些研究为荔枝生物技术育种提供了基础。

二、荔枝胚状体POD与EST同工酶酶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荔枝胚状体POD与EST同工酶酶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常绿果树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胚发生体系的建立
    1.1 体胚诱导
    1.2 体胚增殖
    1.3 体胚成熟与萌发
2 常绿果树体胚发生体系影响因素
    2.1 基因型
    2.2 外植体
    2.3 培养基类型
    2.4 外源激素
    2.5 其他添加物
    2.6 培养条件
3 常绿果树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制
    3.1 蛋白质
    3.2 淀粉
    3.3 内源激素及其他物质
4 常绿果树体胚发生的遗传稳定性
5 展望

(2)连香树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连香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 木本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现状
    1.3 影响木本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
        1.3.1 基因型
        1.3.2 外植体
        1.3.3 培养基种类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5 其他添加物质
    1.4 木本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5 木本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同工酶酶谱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
        2.1.1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1.2 试验药品和试剂配制
    2.2 试验材料
        2.2.1 材料来源
        2.2.2 材料来源地概况
    2.3 试验方法
        2.3.1 材料处理
        2.3.2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
        2.3.3 不同外植体对连香树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4 连香树体细胞胚胎的诱导与增殖
        2.3.5 连香树植株再生
        2.3.6 连香树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同工酶的差异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香树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1 不同浓度的2,4-D和KT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的6-BA、NAA和KT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3.1.3 不同浓度的2,4-D、6-BA和活性炭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3.2 不同外植体对连香树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3.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连香树体细胞胚胎诱导的影响
    3.4 连香树体细胞胚胎的增殖
        3.4.1 不同浓度的6-BA、NAA和活性炭对体细胞胚增殖的影响
        3.4.2 不同PH值对连香树体细胞胚胎增殖的影响
        3.4.3 不同浓度琼脂对连香树体细胞胚胎增殖的影响
    3.5 植株再生
    3.6 连香树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同工酶的差异
        3.6.1 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的差异
        3.6.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酶谱的差异
        3.6.3 淀粉酶(AMY)同工酶酶谱的差异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第五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荔枝、龙眼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概述
    1.2 荔枝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研究进展
        1.2.1 广西荔枝资源概况
        1.2.2 荔枝离体培养体胚发生方式再生植株研究进展
        1.2.3 荔枝离体培养器官发生方式再生植株研究进展
    1.3 龙眼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研究进展
        1.3.1 龙眼离体培养体胚发生方式再生植株研究进展
        1.3.2 龙眼离体培养器官发生方式再生植株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药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荔枝离体培养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再生植株过程
        2.2.2 荔枝离体培养通过器官发生方式再生植株过程
        2.2.3 龙眼离体培养通过器官发生方式再生植株过程
        2.2.4 龙眼离体培养通过体胚发生方式再生植株过程
3 结果与分析
    3.1 荔枝离体培养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再生植株
        3.1.1 花药、叶片及茎段诱导愈伤组织发生过程的比较
        3.1.2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荔枝花药、叶片、茎段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
        3.1.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
        3.1.4 不同种类培养基对荔枝种子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
        3.1.5 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培养及胚性愈伤组织的筛选
        3.1.6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体胚发生过程的外观形态观察
        3.1.7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荔枝体胚诱导的影响
        3.1.8 体胚再生部分植株的过程观察
        3.1.9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植株萌发的影响
    3.2 荔枝、龙眼离体培养通过器官发生方式再生植株
        3.2.1 荔枝茎段诱导萌芽及生根过程
        3.2.2 龙眼茎段诱导萌芽及生根过程
        3.2.3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荔枝、龙眼实生苗茎段培养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及其浓度对荔枝、龙眼实生苗茎段萌芽诱导的影响
        3.2.5 荔枝和龙眼芽苗生根的诱导
    3.3 龙眼种子离体培养通过体胚发生方式再生植株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龙眼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2 龙眼种子愈伤组织体胚发生及再生植株的过程观察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荔枝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抗褐化剂的选择及外植体的选材对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
    4.3 不同生长调节剂及浓度对荔枝体胚诱导的影响
    4.4 体胚类型对再生植株萌发的影响
    4.5 荔枝和龙眼通过器官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株的比较
    4.6 龙眼种子通过体胚发生方式获得再生植株的探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基因家族的克隆及表达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植物SOD 研究进展
        1.1 SOD 的分类、分子结构及性质
        1.2 SOD 活性的影响因素
        1.3 SOD 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1.4 SOD 的分离提取与纯化
        1.5 SOD 同工酶
        1.6 植物SOD 基因的分子克隆
        1.6.1 不同物种间SODs 基因的同源性
        1.6.2 不同物种间SODs 基因的内含子数量与位置
        1.7 植物SOD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机制
        1.7.1 SOD 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
        1.7.2 SOD 基因的转录后水平调控
        1.8 SOD 转基因植物与植物抗逆性
        1.9 SOD 在植物体胚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1.10 SOD 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
    2 植物中参与活性氧调控的基因网络
    3 植物小分子RNA 研究进展
        3.1 植物miRNA 的特点
        3.2 植物发育中miRNA 的作用
        3.3 植物胚胎发育miRNA 研究进展
    4 植物启动子的研究
    5 植物体胚发生的基因调控网络
    6 龙眼体胚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7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7.1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7.2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
        7.3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 酶活性变化及同工酶分析
    第一节 龙眼晚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SOD 酶活性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SOD 粗酶液的制备
        1.2.2 SOD 酶活力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眼晚期胚胎发育进程的形态观察
        2.2 PVP 及Vc 对制备龙眼SOD 酶液的影响
        2.3 龙眼晚期胚胎发育过程中SOD 酶活性的变化
        3 讨论
        3.1 龙眼晚期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规律
        3.2 SOD 在龙眼晚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
    第二节 龙眼体胚发生早期SOD 活性变化及同工酶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SOD 粗酶液制备及总酶活性测定
        1.2.2 龙眼胚性培养物SOD 同工酶的提取
        1.2.3 SOD 同工酶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2.4 SOD 同工酶的染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眼体胚发生早期SOD 酶活性的变化
        2.2 龙眼体胚发生早期SOD 同工酶的变化
        3 讨论
        3.1 SOD 酶活性变化与龙眼体胚发生的关系
        3.2 龙眼体胚发生早期SOD 同工酶的差异表达
第三章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基因家族的克隆及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DNA 和总RNA 的提取及cDNA 的合成
        1.2.2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引物设计及PCR 扩增
        1.2.3 目的片段PCR 扩增的体系和程序
        1.2.4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1.2.5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 SOD 基因家族全长序列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不同成员保守序列的扩增
        2.1.1 DlCu/Zn-SOD(DlCSD)基因家族成员保守区序列的获得
        2.1.2 DlFe-SOD(DlFSD)基因家族成员保守区序列的获得
        2.1.3 DlMn-SOD(DlMSD)基因保守区序列的获得
        2.2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成员cDNA 末端的RACE 扩增
        2.2.1 DlSOD 基因家族成员cDNA 3'末端的扩增与克隆
        2.2.2 DlSOD 基因家族成员cDNA 5'末端的扩增与克隆
        2.3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全长cDNA 的验证和DNA 序列的获得
        2.3.1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全长cDNA 的验证
        2.3.2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2.3.3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DlCSD1a、DlCSD1b 和DlFSD1b 基因不同剪接体序列的获得
        2.4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核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2.4.1 DlSOD 家族核酸序列的基本特性
        2.4.2 DlCSD1a 基因结构和核酸特征
        2.4.3 DlCSD1b 基因结构和核酸特征
        2.4.4 DlCSD2a 基因结构和核酸特征
        2.4.5 DlFSD1a 基因结构和核酸特征
        2.4.6 DlFSD1b 基因结构和核酸特征
        2.4.7 DlMSD 基因结构和核酸特征
    3 讨论
        3.1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克隆的完整性分析
        3.2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SOD 基因家族存在复杂的可变剪接现象
        3.3 DlSODs 3′UTR 选择性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APA)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3.4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DlSODs 内含子的潜在功能
第四章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蛋白质家族基本理化性质预测与分析
        2.2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蛋白质家族的信号肽/瞄定和亚细胞定位分析
        2.3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蛋白质家族的跨膜结构预测与分析
        2.4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蛋白质家族磷酸化位点预测与分析
        2.4.1 DlCSDs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分析
        2.4.2 DlFSDs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分析
        2.4.3 DlMSD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分析
        2.5 龙眼SOD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其它功能位点的预测和分析
        2.5.1 DlCSDs 蛋白家族成员潜在功能位点分析
        2.5.2 DlFSDs 蛋白家族成员潜在功能位点分析
        2.5.3 DlMSD 蛋白潜在功能位点分析
        2.6 龙眼SOD 蛋白质不同家族成员保守结构域的预测和分析
        2.6.1 DlCSDs 保守结构域分析
        2.6.2 DlFSDs 保守结构域分析
        2.6.3 DlMSD 保守结构域分析
        2.7 蛋白卷曲螺旋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2.8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蛋白质家族二级及三维结构预测分析
        2.8.1 龙眼SOD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二级结构预测
        2.8.2 龙眼SOD 蛋白家族不同成员三维结构预测与分析
        2.9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蛋白质家族的同源性和进化分析
        2.9.1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蛋白质家族的同源性分析
        2.9.2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蛋白质家族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利用生物信息学推测DlSODs 在龙眼体胚中的可能作用机理
        3.2 DlSODs 可能通过不同的蛋白质磷酸化方式参与调控龙眼体胚发生
第五章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基因家族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交错式热不对称PCR 染色体步移(Tail-PCR)和反向PCR(IPCR)
        1.3.2 利用RLM-RACE 法鉴定DlSOD 基因家族启动子的转录起始位点
        1.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1.3.4 DlCSD1a、DlFSD1b 和DlMSD 启动子5’和3’端缺失突变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眼SOD 基因家族启动子PCR 扩增
        2.1.1 DlCSD1a、DlFSD1a 和DlMSD 基因5′端调控序列的获得
        2.1.2 DlCSD2a 基因5′端调控序列的获得
        2.2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总cDNA 的放大扩增
        2.3 DlSOD 基因家族RLM-RACE PCR 扩增
        2.4 DlSOD 基因家族的可变转录起始位点
        2.5 龙眼SOD 基因家族启动子顺式元件的功能预测
        2.5.1 龙眼DlCSD1a、DlCSD2a、DlFSD1a 和DlMSD 基因启动子序列富含光反应元件
        2.5.2 龙眼DlCSD1a、DlCSD2a 和DlFSD1a 基因启动子序列含有多个激素响应元件
        2.5.3 龙眼DlCSD1a、DlCSD2a、DlFSD1a 和DlMSD 基因启动子中含有多个逆境应答元件
        2.5.4 龙眼DlCSD1a 和DlFSD1a 基因启动子序列含有胚乳表达响应元件
        2.5.5 DlCSD1a 和DlMSD 基因启动子序列含有细胞周期响应元件
        2.5.6 DlCSD1a、DlCSD2a、DlFSD1a 和DlMSD 基因启动子序列含有大量功能未知或特异性相关的顺式元件
        2.6 DlCSD1a、DlFSD1a 和DlMSD 启动子缺失突变体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3 讨论
        3.1 龙眼DlSODs 启动子克隆方法的选择
        3.2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DlSODs 转录起始位点的多样性
        3.3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SODs 启动子可能的调控方式
        3.3.1 DlSODs 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受不同逆境环境的诱导
        3.3.2 DlSODs 可能参与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3.3.3 DlCSD1a 和DlFSD1a 基因启动子参与胚乳特异表达应答
        3.3.4 DlCSD1a 和DlFSD1a 基因可能受bZIP 类转录因子调控
        3.3.5 DlMSD 基因的表达可能受WRKY 转录因子调控
第六章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调控SOD 基因家族的小分子RNA 的分离与鉴定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龙眼体胚小RNA 文库构建和Solexa 测序
        1.2.2 龙眼体胚小分子RNA 分析
        1.2.3 调控DlSODs 基因家族的miRNAs 预测
        1.2.4 利用改良RLM-RACE 法验证DlSOD 基因家族mRNA 的裂解位点
        1.2.5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miR398a/b 前体(pre-miR398a/b)的克隆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眼体胚sRNA 种类分布及数量
        2.2 龙眼体胚unique 序列的长度分布与表达丰度
        2.3 龙眼体胚保守miRNAs 的鉴定
        2.4 龙眼体胚新miRNAs 的预测
        2.5 调控龙眼SOD 基因家族的miRNAs 预测
        2.6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DlSOD 基因家族裂解位点验证实验
        2.7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pre-miR398a/b cDNA 扩增及测序
        2.8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pre-miR398a/b 二级结构分析
        2.9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pre-miR398a/b 同源性分析
    3 讨论
        3.1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表达的miRNAs 数量多
        3.2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绝大部分miRNA 为低丰度表达
        3.3 多个miRNA 家族共同介导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SODs 的转录后水平表达
        3.4 龙眼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miR398a/b 与Cu/Zn-SODs 间的调控关系
        3.5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miR398a/b 前体二级结构的确定
第七章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 基因家族及miRNA 定量表达分析
    第一节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实时定量PCR 内参基因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总RNA 提取以及纯度、完整性鉴定及cDNA 合成
        1.2.2 qPCR 引物设计
        1.2.3 两步法qPCR
        1.2.4 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qPCR 扩增候选基因引物的扩增效率和特异性分析
        2.2 不同温度处理龙眼不同发育阶段胚性培养物中候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2.3 候选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表达稳定性分析
        2.3.1 geNorm 程序分析
        2.3.2 NormFinder 程序分析
        2.3.3 BestKeeper 程序分析
        3 讨论
        3.1 植物体胚发生过程中内参基因的筛选问题
        3.2 geNorm、BestKeeper 和NormFinder 3 种应用程序的比较
    第二节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 基因家族的定量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总RNA 的提取及质量检测及cDNA 合成
        1.2.2 两步法qPCR
        1.2.3 qPCR 引物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DlSOD 基因家族qPCR 引物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分析
        2.2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CSD 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分析
        2.2.1 DlCSD1a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2.2 DlCSD1b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2.3 DlCSD2a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3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FSD 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分析
        2.4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MSD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5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CAT、DlPOD 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6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Cu/Zn-SOD 分子伴侣DlCCS 的表达模式分析
        2.7 pre-miR398a/b 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2.8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 DlSOD 基因家族不同成员间、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分子伴侣DlCCS 和pre-miR398 之间表达模式相互关系的分析
        2.8.1 DlCSD 家族不同成员间以及与分子伴侣 DlCCS 和pre-miR398 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2.8.2 DlCSDs、DlFSDs 和DlMSD 三者之间表达模式相互关系分析
        2.8.3 DlSODs、DlCAT 和DlPOD 三者之间表达模式的相互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SODs mRNA 的转录水平和酶活变化比较分析
        3.2 DlSODs 不同mRNA 转录本负责龙眼体胚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建成
        3.3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介导DlSODs 不同表达模式的可能影响因素
        3.3.1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可能介导DlSODs 的表达
        3.3.2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SODs 与其它抗氧化系统的协调表达
        3.3.3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体内Cu 素代谢影响DlSODs 的表达
    第三节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调控SOD 基因家族的miRNAs 定量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1.2.1 小RNA 的加尾和cDNA 合成
        1.2.2 龙眼miRNAs qPCR 引物设计
        1.2.3 LightCycler 480 qPCR 扩增
        1.2.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眼miRNAs qPCR 引物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分析
        2.2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miRNAs 内参基因的筛选
        2.3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部分miRNAs 的表达模式分析
        2.4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o-miR156a/c 和靶基因DlCSD1a 表达模式比较分析
        2.5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成熟dlo-miR398a/b、pre-miR398a/b 和靶基因 DlCSD2a 表达模式比较分析
        2.5.1 pre-miR398a 与miR398a 表达模式的相互关系
        2.5.2 pre-miR398b、miR398b 和DlCSD2a 表达模式的相互关系
        2.6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o-miR159 家族与靶基因DlCSD1b 和DlCSD2a 表达模式的比较分析
        2.7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dlo-miR808、dlo-miR2089*与靶基因DlFSD1a 表达模式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miRNA 定量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引物设计策略
        3.2 miRNAs 表达的组织和时空特异性介导了龙眼体胚的发生
        3.3 miRNA-DlSODs 的协调表达参与调控了龙眼体胚的发生
        3.3.1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可能还存在其它潜在miRNA 或内源siRNA 介导DlSODs mRNA的裂解
        3.3.2 龙眼体胚不同发育进程中DlSODs 的表达可能受到同一miRNA 家族的不同成员或其它miRNA 的同时调控
第八章 小结
    1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 酶活性变化及同工酶分析
    2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cDNA 和DNA 全长的获得
    3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4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启动子克隆和功能鉴定
    5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调控SOD 基因家族的小分子RNA 的分离与鉴定
    6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 基因家族及miRNA 定量表达分析
    7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s-miRNA-潜在转录因子表达调控网络的初步搭建
参考文献
附录1 GenBank 上登录的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 基因家族cDNA、DNA 和启动子序列信息
附录2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保守microRNA 序列信息
在学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与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5)木薯体胚诱导及生理生化和蛋白质调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木薯简介
    1.2 木薯的经济价值与用途
    1.3 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概况
        1.3.1 体细胞胚发生方式
        1.3.2 体细胞胚发生的特点
        1.3.3 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1.4 体胚的应用前景
        1.4.1 快速繁殖
        1.4.2 人工种子制作
        1.4.3 植物遗传转化的受体
        1.4.4 胚胎发育研究
        1.4.5 种质资源保存
    1.5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生理生化研究
        1.5.1 钙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1.5.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1.5.3 体细胞胚胎形态建成过程中同工酶酶谱的研究
        1.5.4 体细胞胚胎形态建成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研究
        1.5.5 体细胞胚胎形态建成过程中蛋白质的研究
    1.6 木薯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
        1.6.1 木薯初级胚状体发生
        1.6.2 木薯次生体胚发生
        1.6.3 脆性胚性愈伤及其悬浮培养
    1.7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植物材料
        2.1.2 生化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和生化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木薯再生体系的建立
        2.2.2 木薯体胚的诱导
        2.2.3 CaCl_2对木薯次生体胚的影响
        2.2.4 木薯体细胞胚发生的生化特性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木薯体细胞胚胎形成研究
        3.1.1 木薯组培苗诱导木薯初生体胚胎研究
        3.1.2 木薯成熟体胚子叶诱导次生体胚形成
    3.2 木薯体细胞胚发生抗氧化酶活性研究
        3.2.1 体细胞胚发生中SOD活性的变化以及Ca~(2+)对它的影响
        3.2.2 体细胞胚发生中POD活性的变化以及Ca~(2+)对它的影响
        3.2.3 体细胞胚发生中CAT活性的变化以及Ca~(2+)对它的影响
    3.3 木薯体胚发生过程中同工酶的变化
        3.3.1 体细胞胚发生中EST同工酶的变化
        3.3.2 体细胞胚发生中淀粉酶同工酶的变化
    3.4 木薯体胚发生中可溶性蛋白含量
        3.4.1 标准蛋白质浓度-OD_(595)曲线的绘制
        3.4.2 木薯体胚发生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Ca~(2+)对它的影响
    3.5 木薯非胚性愈伤组织与成熟胚的蛋白质双向电泳
        3.5.1 蛋白含量的测定
        3.5.2 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
        3.5.3 全蛋白的特征分析
        3.5.4 不同蛋白质的含量分析
        3.5.5 体胚发生特异蛋白区分析
4 讨论
    4.1 木薯体细胞胚胎的诱导
    4.2 木薯体胚发生中抗氧化酶的变化及其Ca~(2+)对它的影响
    4.3 木薯体胚发生中同工酶的变化
    4.4 木薯体胚发生中蛋白含量的变化
    4.5 木薯非胚性愈伤组织与成熟胚蛋白双向电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蔗糖和ABA对铁皮石斛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进展
    1.1 体胚和合子胚在发生发育上的比较
        1.1.1 贮藏物质积累量上的不同
        1.1.2 脱落酸(ABA)含量上的不同
    1.2 影响体细胞胚发生的因素
        1.2.1 培养环境
        1.2.2 生理方面
    1.3 体细胞胚发生的生化基础
        1.3.1 体细胞胚发生中淀粉的代谢动态
        1.3.2 体细胞胚发生中酶的代谢动态
        1.3.3 体细胞胚发生中蛋白质的代谢动态
        1.3.4 体细胞胚发生中核酸的代谢动态
    1.4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
        1.4.1 LEC(LEAFY COTYLEDON)基因
        1.4.2 AGL15(AGAMOUS-LIKE15)基因
        1.4.3 SERK(SOMATIC EMBRYOGENESIS RECEPTOR-LIKE KINASE)基因
第2章 蔗糖和ABA对铁皮石斛体胚发生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处理方法
        2.1.3 结果记录及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蔗糖和ABA对胚性愈伤组织发育的影响
        2.2.2 蔗糖和ABA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
    2.3 分析与讨论
第3章 蔗糖和ABA对铁皮石斛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配置
        3.1.3 总蛋白及粗酶液的提取
        3.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1.5 凝胶染色
    3.2 实验结果
        3.2.1 总蛋白电泳分析
        3.2.2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
        3.2.3 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
    3.3 分析与讨论
        3.3.1 总蛋白分析
        3.3.2 同工酶分析
第4章 植物LEC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核酸序列、氨基酸序列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分析
        4.2.2 LEC蛋白结构与功能的预测和分析
    4.3 分析与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阶段的科研成果

(7)温度对龙眼体胚发生早期POD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龙眼体胚发生早期不同阶段胚性培养物同步化培养
        1.2.2 POD粗酶液提取及总酶活性测定
        1.2.4 POD同工酶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2.5 POD同工酶的染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眼体胚发生早期POD酶活性的变化
    2.2 龙眼体胚发生早期POD同工酶的变化
3 讨论

(8)两种三叶草杂交胚离体培养与F1代扩繁及其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组织培养技术在牧草改良育种中的应用
        1.1.1 体细胞胚胎发生(somatic embryogenesis)
        1.1.2 器官发生(organogenesis)
    1.2 三叶草属牧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 细胞遗传学和同工酶技术在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1.3.1 远缘杂交育种
        1.3.2 细胞遗传学
        1.3.3 同工酶技术在物种亲缘关系鉴定方面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杂交方法及杂交后胚离体培养
        2.2.2 杂种F_1 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2.2.3 杂种F_1 代植株与亲本形态特征的比较
        2.2.4 杂种F_1 再体系的建立与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
        2.2.5 杂种F_1 根尖染色体观察
        2.2.6 同工酶的电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后胚的萌发
    3.2 植株的驯化与移栽
    3.3 杂种F_1 的形态学特征
    3.4 不同培养基对杂种F_1 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
        3.4.1 不同培养基对杂种F_1 茎段器官发生现象的影响
        3.4.2 不同培养基对杂种F_1 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的影响
    3.5 不同激素组合对杂种F_1 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6 杂种F_1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学观察
    3.7 杂种F_1 体细胞染色体计数
    3.8 同工酶分析
        3.8.1 POD 酶谱分析
        3.8.2 酯酶(EST)酶谱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9)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植物体胚发生相关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2 植物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
        2.1 多酚氧化酶的作用机制
        2.2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中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
        2.3 植物多酚氧化酶克隆研究进展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及其在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研究中应用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研究进展
    4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相关酶类研究进展
        4.1 过氧化物酶研究进展
        4.2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研究进展
    5 金花茶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5.1 金花茶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5.2 金花茶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5.3 金花茶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5.4 存在的问题
    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1 研究内容
        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金花茶不同发育阶段体胚同步化材料的获得
    第一节 金花茶体胚材料的获得
        1 材料与方法
        1.1 接种材料
        1.2 培养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花茶体胚的继代与增殖
        2.2 金花茶球形胚、心形胚同步化材料的获得
        2.3 金花茶子叶形胚和成熟胚同步化材料的获得
        2.4 金花茶花状多子叶胚与离体再生苗的继代与增殖
        3 讨论
        3.1 金花茶同步化体胚获得关键因素
        3.2 金花茶体胚褐变的原因
    第二节 金花茶愈伤组织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1.1 接种材料
        1.2 培养方法
        1.3 培养条件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花茶体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2.2 金花茶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3 讨论
        3.1 金花茶体胚愈伤组织诱导的优点
        3.2 影响金花茶叶片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
        3.3 激素对金花茶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第三章 金花茶体胚PPO 基因克隆
    第一节 金花茶体胚RNA 的提取与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剂
        1.3 RNA 的提取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金花茶 PPO 基因 cDNA 全长的获得和序列分析
        1 材料和试剂
        1.1 供试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花茶体胚PPO 基因的PCR 扩增
        2.2 金花茶体胚PPO 基因的序列分析
        2.3 金花茶体胚PPO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
        2.4 金花茶体胚PPO 基因保守区序列分析以及氨基酸序列比较
        2.5 金花茶PPO 基因编码的蛋白结构分析
        2.6 金花茶体胚PPO 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3 讨论
        3.1 金花茶体胚PPO 基因的特异性
        3.2 金花茶体胚PPO 基因cDNA 全长获得的意义
第四章 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 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培养物总RNA 提取
        2.2 PPO 引物筛选结果
        2.3 荧光实时PCR 扩增参照基因和PPO 基因的参数分析
        2.4 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 基因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优点
        3.2 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 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
第五章 金花茶体胚发育过程中PPO 酶活性变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PPO 酶活性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PPO 酶活性易受试验条件影响
        3.2 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 酶活性呈降低趋势
第六章 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OD 和APX 酶活性及同工酶酶谱变化分析
    第一节 金花茶体胚发育过程中POD、APX 酶活性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测定项目及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OD 酶活性的变化
        2.2 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APX 酶活性的变化
        3 讨论
        3.1 POD 与金花茶体胚发生的关系
        3.2 APX 与金花茶体胚发生的关系
    第二节 金花茶体胚发育过程中POD、APX 同工酶酶谱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与试剂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OD 同工酶酶谱变化分析
        2.2 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APX 同工酶酶谱变化分析
        3 讨论
        3.1 POD 同工酶与金花茶体胚发生的关系
        3.2 APX 同工酶与金花茶体胚发生的关系
第七章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
致谢

(10)荔枝生物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1.1 花药培养再生
    1.2 叶片培养再生
    1.3 幼胚培养再生
        1.3.1 外植体的选择
        1.3.2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与保存
        1.3.3 体细胞胚的诱导、成熟及成苗
    1.4 原生质体培养
    1.5 其它离体培养
2 荔枝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3 荔枝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3.1 根癌农杆菌侵染转化
    3.2 基因枪转化
4 研究展望

四、荔枝胚状体POD与EST同工酶酶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常绿果树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研究进展[J]. 司园园,李娟,罗小燕,刘振,陈杰忠,赵春香,张登杰.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3)
  • [2]连香树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D]. 韦虹宇. 广西大学, 2016(02)
  • [3]荔枝、龙眼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D]. 郭绍云. 广西大学, 2014(01)
  • [4]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SOD基因家族的克隆及表达调控研究[D]. 林玉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5]木薯体胚诱导及生理生化和蛋白质调控初步研究[D]. 王静. 海南大学, 2010(05)
  • [6]蔗糖和ABA对铁皮石斛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D]. 唐静仪.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7]温度对龙眼体胚发生早期POD活性及同工酶的影响[J]. 陈义挺,赖钟雄,林玉玲,李焕苓,何园,邵巍,蔡英卿.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9)
  • [8]两种三叶草杂交胚离体培养与F1代扩繁及其鉴定[D]. 栾晓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9]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D]. 高宇琼.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10]荔枝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 王家保,贾彩红,徐碧玉,金志强,李美英. 广西植物, 2008(06)

标签:;  ;  ;  ;  ;  

荔枝胚体中POD和EST同工酶的酶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