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K——高效生物处理新装置

HOK——高效生物处理新装置

一、HOK——一种高效生物处理新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艾胜书[1](2021)在《基于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的寒区城市污水处理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在完成脱氮除磷过程,多数是在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反应装置中进行,或是在时间上造成交替好氧和缺氧环境的同一个反应装置中进行,工艺存在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占地面积大等特点。而寒区城市污水处理往往还存在冬季低温运行不稳定、进水碳氮比低和耐冲击负荷能力差等问题。本文在总结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从构建反应器内混合液循环流态强化活性污泥性能和提升物质传递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研制了一种在同一空间内同时存在不同氧环境原位污染物同步去除的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Airlift Micro-pressure Dual-circulation Bioreactor,AL-MPDR)。为了探明AL-MPDR的污水处理性能及污染物同步去除机理,为反应器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本文开展了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和不同规模城市污水处理性能研究。首先,利用数值模拟和反应器实测手段研究了AL-MPDR的流场特性。研究表明:数值模拟的反应器液相循环流态随着曝气强度增大逐渐呈现中间流速低,四周流速高趋势,且在曝气量为0.6m3/h时,液相循环流态最稳定,中心区域流速最低,并以反应器主反应区几何中心呈均匀对称分布。通过流态清水验证试验进一步证明了反应器内能够形成循环流态,且循环时间随曝气强度增大而变小。而受反应器内液相流态的影响,反应器内不同区域标准氧总转移系数KLas差异也较大,在曝气量为0.6m3/h时,KLas变化差异最大,外围区域达到0.4529,中心区域只有0.1822,此时的液相流态最稳定。也正因为反应器内的特殊循环流态,致使反应器具有了以中心区域溶解氧值低、外围区域溶解氧值高的氧梯度分布规律,和中心区域高、外围区域低、反应器出口更低的污泥浓度分布规律的流场特性。在结合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应器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曝气强度分别为0.104 L/(min·L)、0.156 L/(min·L)和0.208 L/(min·L),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分别为8h、10h、12h和14h的运行条件下,AL-MPDR均表现较强的碳氮磷同步去除效果,并以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脱氮机制完成了氮的去除。反应器内的氧梯度环境是影响反应器内不同区域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因素,特殊的流场特征使反应器内同时富集了具有硝化功能的Haliangium和Nitrospira、反硝化功能的Acinetobacter和Zoogloea、以及反硝化除磷功能的Rhodoferax和Aeromonas等多种功能菌属完成污染物的同步去除,且系统具备完整的有机物、氮磷代谢途径。针对我国城市污水存在低温、低C/N的特征,结合AL-MPDR具有的流场特性及脱氮除磷机制,分别研究了低温和低C/N下的AL-MPDR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我国北方城市污水四季温度变化大特点,采取常温低污泥浓度、低温高污泥浓度的运行模式。反应器稳定运行后出水COD、NH4+-N、TN和TP分别保持在40mg/L、5mg/L、15 mg/L和0.5 mg/L以下,仍保持较强的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低温下反应器内TTC脱氢酶活性降低,胞外聚合物含量增加。但随着温度的降低和运行条件的改变,反应器内Bacteroidetes、Gemmatimonadetes、Nitrospirae和Firmicutes菌门相对丰度增大,一些耐冷、嗜冷菌属,如Flavobacterium、Zoogloea和Rhodobacter相对丰度也明显增大。此外,Haliangium、Nitrospira和Aeromonas等脱氮除磷功能菌群的相对丰度也略有增加。这些功能菌属在反应器内富集,形成优势菌群,保证了反应器低温运行效果。在进水C/N比为3.2~9.4之间运行条件下,反应器均保持较高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同步去除能力。随着C/N比降低,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并未受到显着影响,只是小粒径污泥占比越来越多,但反应器内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并未受缺氧微环境的影响,此时的平均SND率仍为88.67%。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随C/N比降低均略有升高,Denitratisoma、Thauera和Aeromonas等特殊功能菌属在反应器内富集,并且相对丰度提高,使系统可能存在短程硝化反硝化、自养反硝化和反硝化除磷等生物脱氮除磷机制,进而大大降低了反应器生物系统对碳源的需求,确保了反应器在低C/N比下的运行效果。在实验室小试研究基础上,对AL-MPDR装置进行了为期368天的现场中试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水温为6.9~16℃,COD、NH4+-N、TN和TP分别为111.30~2040.00mg/L、5.33~15.15mg/L、14.31~40.97mg/L和1.89~13.12mg/L的水质、水温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中试运行出水各项指标均优于(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表现出较高的污染物同步去除效果及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中试的AL-MPDR装置内混合液流态更趋于稳定,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且不同区域微生物群落差异性较大。相比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L-MPDR具有相似的优势菌群结构,不同的是相对丰度占比较高的优势菌门数量更多。在中试装置内同样富集了具有脱氮和除磷功能菌属,如Thermomonas、Terrimonas、Dechloromonas、Thaurea和Dechloromonas等。

张超[2](2020)在《基于铁基质生物载体的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文中提出黑水具有污染物负荷高,水质和水量不稳定等特点,传统厌氧化粪池对黑水中CO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存在启动周期长,生物降解不完全,氮和磷的去除效果差等缺陷。普通好氧、厌氧工艺及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可大幅度降低黑水中的NH4+-N浓度,但该类工艺常由于有机碳源的限制使其出水中含有大量的NO3--N。目前,在黑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中,多采用多工艺组合,而鲜见对新技术的研究,导致黑水处理工艺复杂、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效的适用于黑水水质特征的新型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黑水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将铁碳微电解应用于传统化粪池的功能强化,以自主研发的铁基质生物载体为核心,将结合物化与生化反应耦合,实现黑水中总氮、总磷及COD处理的同步高效去除,开发出适于黑水处理的新技术。研究了化粪池启动成功后不同溶解氧(DO)、水力停留时间(HRT)、碳氮比(C/N 比)等因素对新型化粪池处理效能的影响,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二级处理标准为处理目标,优化出新型化粪池最佳运行参数及长期运行效果;通过脱氮动力学分析,探究最佳运行参数下探究总氮(TN)、溶解态有机氮(DON)、溶解态无机氮(DIN)、颗粒态有机氮(PON)以及吸附性氮(AN)在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最后对系统内的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解析,并建立体系的主要污染物降解机制。结果表明:(1)DO、HRT和C/N对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过程中NH4+-N和TN影响较大,对COD和TP去除率相对较小。当进水水质为NH4+-N浓度为160.0±20.0mg/L,COD 浓度为 1600.0±200.0mg/L,TP 浓度为 30.0±5.0mg/L,控制系统 DO=2.6mg/L、HRT=48h和C/N为6.8~8.1,新型化粪池对NH4+-N、TN、TP、COD去除率分别为91.38%、84.63%、94.04%和95.82%,出水可达城镇污水排放二级标准。(2)基于对新型化粪池反应器建立物料平衡方程和试验数据,推导出系统缺好氧铁基质生物载体池的动力学方程,并求解动力学参数,从而建立系统的生物脱氮动力学模式,好氧硝化动力学方程为:(?);缺氧反硝化动力学方程为NO3a=NO3bn-Cg-0.00389Xatcn。本研究新型化粪池脱氮过程中所求硝化、反硝化动力常数分别为0.00757和0.00389,表明体系对NH4+-N和NO3--N去除效果更强。(3)厌氧池A和B中TN分布相似,NH4+-N是DN的主要形态,分别占DN的97.93%和98.30%,PON是PN的主要组成成分,分别占PN的96.23%和97.26%,厌氧池A到B体系DN和PN对TN去除的贡献率为-77.00%和187.12%;好氧铁基质生物载体池中NO2--N是DN的主要形态,占DN的64.95%,PON是PN的主要形态,占PN的94.94%,DN和PN对TN去除的贡献率为79.93%和21.34%;缺氧铁基质生物载体池中NH4+-N是DN的主要组成部分,占DN的68.63%,PON是PN的主要形态,占PN的79.01%,DN和PN对TN去除的贡献率为72.44%和27.56%。厌氧池A和B中发生的氨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NH4+-N,好氧生物载体池以硝化反应为主,将体系NH4+-N转化为NO3--N和NO2--N,铁基质生物载体池内发生的反硝化反应对体系NO3--N和NO2--N进一步脱除。(4)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一步分析体系脱氮除磷、以及COD的降解机制。Fe-C内电解与生物耦合的黑水脱氮机制主要包括生物或化学转化、传质过程,微电解强化ZVI供电子反应加速了[H]/Fe2+的供应,为自养反硝化菌提供电子供体,促进了氢/铁自养反硝化菌过程。系统属水平上氨化菌属有为芽孢杆菌(Bacillus)、Romboutsia;硝化菌属有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陶厄氏菌属(Thauer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反硝化菌属有嗜氢菌属(Hydrogenopha)、陶厄氏菌属(Thauera)、Thiobacillus菌属、Rhodanobacter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同时体系的Thiobacillus菌属、Rhodanobacter菌属、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除磷菌的存在实现体系磷的去除,微电解反应产生的Fe3+显着强化了系统对磷的固定。砂单孢菌属(Arenimonas)、Erysiplothri的存在降解体系 COD。图27组,表18个,参考文献94篇。

宋向茹[3](2020)在《厌氧流化床耦合导电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镇污水效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城镇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长,且污水成分日趋复杂,使污水处理厂对出水达标排放和工艺改造的需求愈加强烈。城镇污水的主流处理工艺中,活性污泥法不兼顾污水的资源性,能源回收效率低,剩余污泥量大;厌氧消化技术对污水中氨氮和悬浮物的去除效果甚微,出水不达标。本文以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和能源回收为目标,提出一种厌氧流化床与膜技术的组合工艺——厌氧流化床耦合导电膜生物反应器来处理城镇污水,能够回收能源和改善出水水质。针对组合工艺的膜组件和填料以及系统调控开展研究,通过掺杂改性制备了导电性和抗污染性能良好的导电滤膜,通过负载纳米颗粒制备了导电性和比表面积高的填料,考察了导电滤膜和填料对组合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通过向导电滤膜中掺杂石墨烯、碳纳米管和碳黑三种改性剂可有效提高导电滤膜的导电性和抗污染性能。在三种改性导电滤膜中,掺杂石墨烯的导电滤膜具有最优的亲水性、抗污染性能和截留性能。在活性炭:石墨烯(质量比)为20:1(G5导电滤膜)时,G5导电滤膜的接触角为77.5±0.9°,表面蛋白含量为5.31±0.02 mg-protein/cm2,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25.5%和28.5%。G5导电滤膜对总化学需氧量(t COD)的截留率达到60%,与对照组相比增大了42.9%。对比使用后的导电滤膜的通量衰减率发现,G5导电滤膜的通量衰减率仅为5.7±0.1%,与碳纳米管最优比例导电滤膜相比降低了37.4%,与碳黑最优比例导电滤膜相比降低了67.6%合成了负载四氧化三铁的磁性活性炭(MAC),提高了低浓度进水条件下厌氧系统的甲烷产率和污染物去除效率。MAC的电导率为17.5±0.6 m S/cm,比表面积达到688 m2/g,与颗粒活性炭(GAC)相比分别增大了1.0倍和93%。将两种粒子添加到厌氧瓶(进水t COD浓度为400 mg/L)中,MAC厌氧瓶的出水t COD浓度为44.5±1.5 mg/L,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42.9%,与GAC厌氧瓶相比降低了31.0%;甲烷产量达到0.32±0.01 LCH4/gt CODremoved,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2.7倍,与GAC厌氧瓶相比增加了46.7%。采用电化学手段和高通量测序考察了粒子对低浓度进水条件下厌氧消化过程中电子传递的影响。研究发现,MAC厌氧瓶的核黄素含量达到1.31±0.06 mg/L,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31.0%,与颗粒活性炭厌氧瓶相比增加了16.7%;MAC增加了体系内产氢细菌、嗜氢产甲烷菌的相对丰度。同时,MAC还增加了能够释放出电子、参与种间电子传递过程的细菌的相对丰度。以抗污染导电滤膜和负载四氧化三铁磁性活性炭,构建了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污水的厌氧流化床耦合导电膜生物反应器,考察了短期饥饿、回流方式、负载四氧化三铁磁性活性炭和导电滤膜对系统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在以实际城镇污水为进水、HRT为0.92小时条件下,短期饥饿、气驱动流化以及添加MAC均提高了反应器的运行效能。短期饥饿后气驱动流化下的t COD去除率(68.4%)与短期饥饿前气驱动流化下的t COD去除率相比增大了19.2%,与短期饥饿后水驱动流化的t COD去除率相比增大了8.2%;加入MAC后,反应器的t COD去除率略有增大(73.0%)。短期饥饿前,气驱动流化方式的总甲烷产量(0.84±0.02 L/(L·d))与水驱动流化(0.76±0.02 L/(L·d))相比增大了11.0%。短期饥饿后,气驱动流化方式的总甲烷产量(0.88±0.01 L/(L·d))与水驱动流化(0.80±0.01 L/(L·d))相比增大了10.0%。投加MAC后,厌氧流化床反应器的总甲烷产量达到0.91±0.01L/(L·d)。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短期饥饿和添加MAC均改变了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了系统内功能酶的合成。构建组合工艺后,导电滤膜提高了系统的t COD去除率、TN去除率和SS去除率,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16》出水一级A;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导电滤膜的抗污染性能增强,其表面的胞外聚合物含量(82.8 mg/cm2)与无电场下的导电膜和基底膜相比分别减少了17.4%和33.1%。

汪彩琴[4](2020)在《磁铁矿对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的调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厌氧生物处理能将污水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甲烷、氢气等能源资源,业已成为污水能源资源回收的核心技术,研发性能高效、过程稳定的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新技术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热点。在厌氧产甲烷过程中,基于种间氢转移(Interspecies Hydrogen Transfer,IHT)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互营代谢需在低氢分压下进行,该步骤通常被认为是厌氧产甲烷过程瓶颈。新近研究发现纯培养条件下,厌氧互营菌可通过胞外细胞色素、导电鞭毛等进行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DIET),生物炭、磁铁矿等导电材料的投加可强化DIET、增强厌氧互营产甲烷性能,但在复杂的厌氧反应器尺度,潜在DIET功能菌群与导电材料强化过程机制尚不清楚。论文从磁铁矿强化厌氧互营菌群DIET角度出发,开展磁铁矿强化厌氧反应器运行性能研究,分析厌氧反应器及其污泥在饥饿-恢复、有机负荷冲击与高氨抑制等典型不利工况下的响应机制,解析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磁铁矿迁转行为、种间电子传递特征与优势功能菌群演替,以期揭示磁铁矿在厌氧产甲烷过程的DIET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研究不同质量、不同粒径磁铁矿对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性能的影响发现,投加10 g Fe·L-1微米级磁铁矿反应器(R3)整体运行性能较优,尤其是短期乙醇(500 mg·L-1)刺激后,在进水有机负荷为5 kg COD·m-3·d-1条件下COD去除率高出其它反应器(R1不投加磁铁矿、R2投加2 g Fe·L-1微米磁铁矿、R4投加2g Fe·L-1纳米磁铁矿)34.8%~38.7%。分析发现,R3污泥中可参与DIET的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丰度高达63.6%;同时,Chloroflexi菌门丰度达16.0%(是其它反应器污泥的3.61-7.57倍),其中电化学活性菌Longilinea为优势菌。2. 研究厌氧反应器饥饿-恢复阶段运行性能发现,投加微米级磁铁矿反应器(RM)经历60d饥饿后,其COD去除率和产气速率仍分别维持在87.7%±0.7%和0.30 m3·kg-1COD·d-1,高于对照组的66.5%±3.1%和0.25 m3·kg-1COD·d-1,而且RM饥饿恢复时间仅需5d,对照组则需10天,这与RM体系低氧化还原电位(ORP)有一定关系(-351±5.64 m V)。同时,RM体系污泥血红素c含量仅为对照组RB的1/5,但其污泥电导率(25.59±2.79μS·cm-1)是对照组RB的2.17倍。分析发现,RM污泥中Syntrophaceae(丰度为7.93%)得到富集,推测其代谢产生的H+、e-、CO2等可为Methanothrix(丰度为90.11%)产甲烷利用,在磁铁矿强化下通过潜在DIET互营代谢,提高了污泥电导率、缩短50%饥饿恢复时间。3. 研究厌氧反应器长期运行过程磁铁矿迁转行为发现,投加磁铁矿的RM反应器出水总铁最高达32.49±0.30 mg·L-1,连续运行130d后出水流失铁含量占初始总铁的94.5%,主要与体系中性偏酸环境有关。随着进水有机负荷提升至20kg COD·m-3·d-1,RM污泥富集Geobacter、Desulfovibrio、Methanothrix、Methanosarcina等潜在DIET互营菌,污泥胞外多聚物(EPS)的氧化还原活性和污泥电导率得到提高,污泥电子传递系统活性值(ETS)达到181.66±9.83μg·mg-1h-1,高出对照组RB近25.7%。此外,磁铁矿铁溶出促进了DIET互营菌的富集、团聚以及代谢网络的建立,进而加快结构致密、高产甲烷活性的厌氧颗粒污泥(An GS)形成。4. 研究磁铁矿对产甲烷关键代谢途径的影响发现,低氨氮抑制水平时(147.29±2.57 mg NH4+-N·L-1)嗜乙酸产甲烷途径占主导,磁铁矿强化作用不明显;高氨氮抑制水平时(高于1600 mg NH4+-N·L-1),嗜乙酸产甲烷途径受抑制,相比投加磁铁矿组的产甲烷反应速率常数仍维持在0.023(R2=0.85),且潜在DIET功能菌Desulfovibrionales、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仍能富集。分析污泥EPS发现,磁铁矿的投加有利于污泥富集胞外蛋白并形成类似生物电网络,污泥细胞色素c、辅酶A、辅酶M和辅酶F420四种代表电子传递和产甲烷的关键(辅)酶活增幅分别达42.39%、23.74%、18.14%和41.56%,相应嗜乙酸产甲烷代谢功能基因表达也得到增强,为对照组的1.49倍。可见,投加磁铁矿的厌氧体系通过富集基于DIET的产甲烷功能菌,强化其嗜乙酸产甲烷代谢途径,以抵抗不利环境影响、提高厌氧反应器运行性能。综上分析,投加适量磁铁矿可加快厌氧生物反应器DIET功能菌的富集与结构致密、高产甲烷活性An GS的形成,尤其在饥饿-恢复、有机负荷冲击与高氨抑制等典型不利工况下,可通过强化嗜乙酸产甲烷代谢途径实现厌氧反应器稳定运行。研究成果对创新开发高效稳定的厌氧生物处理新工艺、提高废水能源回收效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与潜在应用价值。

邹瑜[5](2019)在《同时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藻类耦合工艺处理污泥消化液及强化产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外把能量中和(Energy neutral)或能量盈余(Energy positive)作为未来污水处理的重要指标。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回收污水中的有机碳源(COD),将其转化为甲烷后结合低能耗技术进行生物脱氮。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IFAS)工艺具有同时脱氮除碳、占地面积小和工艺流程简明等优势,被列为未来污水生物脱氮的重要工艺。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发展一项瘤胃液预处理藻类厌氧发酵结合SNAD-光生物反应器(PBR)耦合工艺处理污泥消化液强化产能技术,旨在实现生物脱氮除碳除磷的同时降低能耗,利用瘤胃液预处理及与消化污泥共发酵藻类与剩余污泥回收有机碳能的同时增加产能,为能量自给污水处理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工艺。首先,本研究以藻类培养过程中的生长代谢特性为立足点,考察了藻类PBR处理实际污泥消化液过程中不同影响条件对藻类氮磷去除率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表明磷浓度为40 mg/L,CO2曝气浓度为2.6%,光强11847 lx条件下NH4+-N最大去除率的预测值为29.9%。进一步通过Central Composite Rotatable Design(CCR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表明光强为11220 lx,CO2曝气浓度为4.44%条件下NH4+-N去除率的预测值为18.6%。在最优条件下不同初始NH4+-N浓度对NH4/-N去除率影响呈正相关关系,NH4+-N去除效率的动力学常数及饱和系数分别为0.72 d-1和-7.65 mg/L。以稀释后的实际污泥消化液作为进水,藻类PBR运行最佳HRT为4 d,收获间隔为2d。在最佳条件下TN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保持在68.7-71.8%和27.8-38.2 mg/L·d,总磷去除率以及去除负荷分别为72.5-82.8%和3.9-5.2 mg/L-d。其次,在藻类PBR基础上启动运行SNAD-PBR耦合工艺并对其长期运行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最佳条件(HRT为1+4 d时,进水NH4+-N浓度为400 mg/L以及回流比为1:3)下SNAD-PBR工艺对TN、TP及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0.2%、100.0%及70.5%。当回流比为1:3时,较低的C/N和较高的氮磷去除率表明此时反应器内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活性不会被异养反硝化菌所抑制。在SNAD-PBR耦合工艺中,SEM和FISH结果表明亚硝化细菌、厌氧氨氧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存在于SNAD系统内。菌群特性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亚硝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悬浮污泥中,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过程主要发生在生物膜上。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回流系统后新环境更适合于Candidatus Brocadia,在SNAD-PBR工艺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脱氮途径,即生物膜上的脱氮过程主要由Candidatus Kenenni 和Denitratisoma完成,而悬浮污泥中的脱氮过程则由Nitrosomonas、Nitrospira、Candidatus Brocadia和Denitratisoma共同完成。针对绿藻细胞壁结构中主要成分纤维素的存在导致厌氧发酵产甲烷能力不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批次实验探究了瘤胃液预处理及与厌氧消化污泥共发酵手段对藻类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瘤胃液的引入提高了藻类厌氧发酵的水解率但过高的瘤胃液接种比会抑制乙酸及丙酸的消耗。与厌氧消化污泥单独发酵相比,瘤胃液预处理和共发酵手段都提高了藻类厌氧发酵的生化产甲烷潜力。此外,在预处理时间48 h,接种比10%(w/v)条件下累计产甲烷量达到最高,动力学参数k与BO值分别为0.44和130.1 L CH4/kg VS。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随着瘤胃液预处理时间增加产酸菌属Ruminococcaceae与产甲烷菌属Methanobrevbacter相对丰度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表明过长的预处理时间反而会抑制菌群内活性。除此之外,瘤胃液不仅可以通过预处理手段来促进细胞壁降解,而且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也可与厌氧消化污泥共同作用,从而提高了发酵过程产甲烷潜力。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批次实验探究了经过瘤胃液预处理并与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接种物,在不同底物混合比以及初始pH条件下对藻类与剩余污泥(WAS)混合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瘤胃液的引入有利于混合发酵中累计产甲烷量的提高且藻类增长量优于剩余污泥。污泥混合比在50-100%间是藻类与剩余污泥混合发酵最佳范围,在此阶段累计产甲烷量以及系统对底物的分解、利用效率差别小。pH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瘤胃液预处理及与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接种物对藻类与剩余污泥混合发酵过程的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pH为8.1时,Sporanaerobacter、Ruminococcaceae以及Ruminococcus是厌氧发酵过程三种主要的产酸菌属,此时累计产甲烷量达到最大值,k与BO值分别为0.31与166.5 L CH4/kg VS。通过CCR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表明影响因子的主效应主次顺序为:剩余污泥底物混合比>pH。此外,在剩余污泥底物混合比>50%,9>pH>8.7范围内,TVFA与累计产甲烷量值与剩余污泥单独发酵相比差值不明显。最后,本研究以小试实验为基础,对瘤胃液预处理藻类发酵结合SNAD-PBR耦合工艺的放大实际投产进行了简单的工艺流程设计、能耗分析及运行成本估算,为需要提标改造的污水处理厂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大连夏家河污泥处理厂的水质水量为设计参数以及SNAD-MBBR工艺为对比,得出SNAD-PBR工艺吨水能耗约为2.55 kWh/m3,吨水运行费用约为2.23元/m3,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非常显着。通过瘤胃液预处理藻类厌氧发酵结合SNAD-PBR耦合工艺回收污水中能量(CH4)并优化各处理单元运行,产能/耗能比为1.05,实现完全的能量中和运行目标。

廖佳楠[6](2019)在《陕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陕西省高速公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长,特别是污水的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重大,如果污水不能达标排放,不仅可能产生局部水污染问题,而且容易引发社会敏感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同时,陕西省水资源匮乏,污水的地方排放标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部门对环保的要求越发严格。因此,如何配套建设适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良好稳定的运行,做到污水达标排放、中水回用和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极其重要。本论文充分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现场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交叉分析法,抽样选取了15个典型高速公路服务区,研究了陕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工艺、运行管理、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陕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用水的主要来源为井水,不同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产生的污水量差别明显,60%的服务区产生的污水量在30-100t/d。服务区产生的污水水质比日常的生活污水更差,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氮磷含量高,同时,受交通量、进出口人员数量影响污水水量、水质变化波动很大。(2)陕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的方式主要有地埋式一体化处理、地埋式一体化处理+多介质过滤、MBR膜生物处理、多生物过滤器+人工湿地四大类,其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地埋式一体化处理,运行最稳定的方法是MBR膜生物处理,出水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多生物过滤器+人工湿地处理。(3)陕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设备问题、技术缺陷、管理问题等,其中技术缺陷、管理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采用地埋式一体化处理设施,不同的服务区污水处理效果差距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具体管理人员缺乏维护设备运行的技术知识,同时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此外,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污水处理效果总体较差,出水水质不能达到相应处理设施的经验限值。(4)针对陕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就处理工艺而言,正在运行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设施半数以上采用地埋式一体化处理方式,对氨氮和磷的处理效果较差,建议优化升级工艺,比如增加一套多介质过滤加消毒深度处理系统。对新建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或是需要更换污水处理设施的服务区,建议加强调查研究,引入新的处理工艺,或是将多种单元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建议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对处理设施日常的运行维护,制定有效的管理和操作制度。此外,还要强化监督管理,建议加强交通运输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大环境执法检查力度。(5)陕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对中水回用有很大的需求。建议通过优化工艺提高中水回用率,同时兼顾使用自来水、井水等解决用水不足的问题。此外,将污水简单处理后进行农灌是实现服务区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古兴磊[7](2018)在《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面临严峻的形势。回注井回注能力快速降低,新增回注井选址困难、建设费用高。采出水量日益增加,无效回注加大环保压力,造成资源浪费。如能将富余采出水处理达到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水质标准后作为补充水回用,不仅可实现采出水零排放,而且可减少从后河的取水量,降低水资源使用费,具有节水减排和保护环境等多重效益。为此,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技术和工程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分布特点、水质以及回注和回用要求,提出了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并针对具体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评估、实验测试和现场工程实施和测试。本文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油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方案,处理工艺,参考装置运行良好的气田采出水工程案例,规划普光气田采出水处理模式,开展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2)针对深度处理工艺中除硬、降有机物、高压反渗透和蒸发浓缩等主要工艺环节进行了实验测试和优化设计,包括芬顿氧化、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树脂过滤、膜浓缩和膜蒸馏,验证了处理工艺的有效性,确定了较优的处理方案和工艺参数,为现场实施奠定了基础。(3)根据普光气田采出水的特点和处理要求,提出了三条深度处理的工艺路线。并通过技术分析和运行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确定了预处理+膜浓缩+压气蒸馏(MVR)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4)开展了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现场中试和工程实践,并进行了现场工艺优化,设备选型,现场实施和现场测试,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水处理结果。(5)通过将80%采出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仅20%浓水回注,可降低回注成本和水资源使用费用,有效解决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能力不足的困难,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6)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污染物全面治理、稳定达标排放的要求,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7)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实施,可大幅度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的回注量,可使回注量从2018~2027年10年的日均注水量1250m3/d,降低到300m3/d。有效保留了普光气田现有回注井的回注能力,保障了普光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汪倩[8](2017)在《好氧活性污泥高效处理装置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在多功能性、高效稳定性和经济合理方面已难以满足日益严峻的污水处理要求,开发、研究和应用新型高效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已成为世界各国水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研究设计出一种新型高效好氧活性污泥处理装置,本课题主要从装置的设计、加工到实际处理废水的运用三个方面展开,最终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高效好氧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其中在实验研究阶段,主要是以COD为主要考察指标,研究自主开发的新型好氧活性污泥处理装置对模拟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终端出水水质以满足出水COD达到《GB8978-1996》一级标准为参考。分阶段连续进样考察各运行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与实验室常规好氧活性污泥反应器进行对比实验,作为分析此新型好氧活性污泥处理装置高效性能的主要依据。实验阶段研究结果如下:(1)此新型装置的最适污泥浓度为3000 mg/L,在此污泥浓度条件下,装置的污泥截留能力较强,耐冲击负荷能力较高,且对于废水的COD去除率相对于污泥浓度为 1000 mg/L 和 5000 mg/L 时要高。(2)在最适污泥浓度条件下,此新型装置所能承受的最大容积负荷为2.69 kgCOD/(m3·d),当容积负荷高于 2.69 kgCOD/(m3.d),达到 3.24 kgCOD/(m3.d)时,则超过装置容积负荷的限值。(3)此新型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会随着高度的上升,活性污泥在装置内会形成3种不同的浓度梯度,实现同一装置内制造污泥梯度的理论猜想;在此装置内有机物浓度从下至上呈梯度减少。研究发现,此装置可以实现高浓度活性污泥环境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低浓度活性污泥环境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具有良好的微生物功能分区,且出水COD达标。(4)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此新型好氧活性污泥处理装置相比较常规好氧活性污泥装置确实具有一定的高效性能。

纪钦洪[9](2016)在《碎煤加压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新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煤气化废水主要产生于煤气化炉的粗煤气洗涤、冷却及净化过程,废水的污染物组成与气化炉构造、运行条件、煤种等密切相关。碎煤加压气化废水污染物浓度高,目前煤化工行业常选用水解酸化+多级A/O组合工艺进行处理,但工业运行中存在单元处理效率低、生化剩余污泥量大、生化系统运行能耗高等缺点。本论文以固定床碎煤加压气化炉酚氨回收装置的排水为研究对象。水质分析结果指出,试验废水具有污染物组成复杂,COD、酚类、氨氮浓度高,波动大,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针对废水水质特点,本论文设计了厌氧污泥床+内循环好氧生物膜反应器+包埋菌颗粒反硝化反应器+臭氧氧化+包埋菌流化床的生化处理新工艺。实验研究优化了新工艺各单元的运行参数,考察了各单元去除煤气化废水污染物的效能,进而系统地认识和评价新工艺处理碎煤加压气化废水的适用性。厌氧污泥床反应器是生化处理新工艺的核心处理单元,对改善碎煤加压气化废水水质、去除酚类等有毒污染物起到关键作用。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厌氧反应器处理碎煤加压气化废水的启动方法,提负荷运行阶段去除废水污染物的效能以及厌氧反应器运行的影响因素。以市政消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进水不稀释,不投加辅助碳源,采取逐步缩短水力停留时间的污泥驯化方式,厌氧污泥的驯化周期大约是3个月。缩短水力停留时间、提高进水COD浓度、提高进水总酚浓度三种提负荷运行条件对厌氧反应器去除污染物效率的负面影响依次递增,这与污染物浓度提高,特别是有毒污染物酚类物质浓度提高对厌氧菌活性产生抑制密切相关。300天连续运行实验结果表明厌氧反应器可处理COD浓度3300 mg/L左右、总酚浓度350 mg/L左右的碎煤加压气化废水。在负荷冲击方面,厌氧反应器可耐受进水COD浓度增加一倍(1500 mg/L-3300 mg/L),进水总酚浓度提高50%(230 mg/L-350 mg/L)的负荷冲击。优化条件下厌氧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反应器处理COD 3000mg/L、总酚300mg/L的碎煤加压气化废水,COD、总酚去除率能分别稳定在60%和40%。通过实验认知,进水总酚浓度是厌氧反应器处理碎煤加压气化废水的关键控制参数,而沼气产率则是厌氧反应器运行效能的重要的评价指标。内循环好氧生物膜反应器进一步去除厌氧反应器出水残留的有机污染物及氨氮。好氧反应器与厌氧反应器几乎同步启动的条件下,好氧污泥特别是硝化菌的驯化周期大约是3个月。好氧反应器运行前期产生硝化抑制现象,主要是由有机负荷高、有毒污染物酚类物质浓度高以及废水碱度不足等因素引起的。通过调节进水pH,延长水力停留时间、降低有机负荷等措施能有效缓解好氧反应器的硝化抑制现象。实验表明好氧反应器能有效去除碎煤加压气化废水污染物,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能力,稳定运行状态下COD、总酚、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70%以上、80%以上、95%以上,出水COD、总酚、氨氮浓度分别小于300 mg/L、30 mg/L、10mg/L。针对好氧反应器出水硝态氮的脱除以及残留氨氮的深度处理,在反硝化单元与深度处理单元创新性地采用包埋菌技术。实验结果指出投加包埋反硝化菌颗粒的厌氧污泥床反应器能有效去除碎煤加压气化废水的硝态氮,同时还具有启动周期短、运行稳定等优点。优化运行参数后,反硝化反应器进水硝态氮浓度160 mg/L左右,出水硝态氮浓度小于5mg/L,硝态氮去除率稳定达到97%以上。为满足废水排放或回用标准要求,采用臭氧氧化-包埋硝化菌流化床组合工艺对反硝化反应器出水残留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氨氮进行深度脱除。稳态条件下深度处理工艺COD、总酚、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4.2%,100%,93.3%,出水COD浓度平均值52.7 mg/L,总酚未检出,氨氮浓度平均值0.28 mg/L,能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86-1996)中的一级排放指标要求。实验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包埋硝化菌流化床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碎煤加压气化废水具有很好的效果。本论文在实验室研究打通了碎煤加压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新工艺流程,掌握了各处理单元的运行参数,污染物去除效能等基础数据,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与现有工艺相比,生化处理新工艺具有厌氧单元污染物去除效率高、系统生化污泥量低、运行能耗低等优势。其中厌氧单元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COD去除率达到60%,而现有工艺厌氧单元COD去除率仅有5%-25%;理论计算新工艺可减少生化剩余污泥量50%左右,显着降低污泥处理费用。本论文研究的生化处理新工艺是对国内碎煤加压气化废水生化处理的有益探索与创新。

张志东[10](2011)在《辽河稠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辽河油田以开采稠油为主,稠油污水油水密度差小、乳化严重,污水处理非常困难且耗资巨大,是油田生产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对辽河油田稠油污水回用于热采锅炉的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经过室内实验、现场小试、中试及工程应用实验,证明处理后水质达到设计指标要求,能够回用于热采锅炉。充分利用了稠油污水的水源和水温,回收热能,防止对水体污染,实现污水资源化。所研究的稠油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除油系统是整个稠油污水处理流程中的基础和关键。而除油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高效净水化学药剂,通过室内实验,筛选出了适用于辽河欢四联、杜84块及兴一联污水处理的破乳剂TJ-1和絮凝剂P-3,确定了最佳投药量。在辽河油田欢四联进行了稠油污水处理现场小试,强化了调节池的除油效果,再通过斜板隔油池和气浮池进一步除油和除悬浮物,最后用高效生物反应器降低污水COD。小试实验表明:高效生物反应器内生物膜量大,对于稠油污水COD的去除起到重要的作用;浮选剂TF-1可起到良好的水质调节作用,当浮选剂浓度为12.5-15mg/L时,油的去除率可达到98%以上,对悬浮物及COD的去除率也可超过96%,水质清澈;破乳剂的投加量为75-100mg/L,絮凝剂的投加量为2-4mg/L,GT值控制在104-105范围内,经过斜板隔油和气浮处理后,水质清亮透明,油含量为1-2mg/L左右,悬浮物为2mg/L左右;气浮池和高效生物反应器出水COD比较稳定,气浮池出水COD基本上在200-300mg/L之间,平均值为261mg/L,而生物出水COD均低于100mg/L,平均为77.6mg/L,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形成了一项适用于稠油污水COD处理的新工艺。对欢四联稠油污水深度处理进行了中试实验,形成了完备的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实现了污水回用和排放。前段除油系统中试,确定了最佳运行参数,形成了先除油后除悬浮物技术和高效气浮选技术,研究表明:破乳剂TJ-1和絮凝剂P-3的最佳投药量分别为50-65mg/L和0.5-1.0mg/L时,油、悬浮物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6.8%、89.6%和93.3%;一般来水含油量每增加100mg/L,破乳剂TJ-1的投加量要相应增加10mg/L,才能达到相同的处理效果;在TJ-1和P-3两者之间,对稠油污水处理效果影响最大的是TJ-1;高效气浮分离器的回流比控制在60%左右最好,产生的溶气水为牛奶状,气泡直径非常细小;浮选剂TF-1的最佳投药量为10-15mg/L时,高效气浮分离器对油、悬浮物和COD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7.7%、83.7%和37.1%,其出水中油、悬浮物和COD含量分别为0.65mg/L,32.0mg/L和302.6mg/L,满足后段生物处理系统和软化系统的进水要求。软化系统中试,研究了对硬度、二氧化硅、总铁以及油和悬浮物的去除,确定了主要设备的运行技术参数,形成了一套化学除硅技术、精细过滤技术及弱酸阳离子软化技术。研究表明:石灰和MgCl2投加量的最佳范围分别是300-600mg/L和200mg/L,最佳的pH范围为8.5-9.5;NaOH软化也可有效的去除硬度和二氧化硅,与石灰软化相近,随着NaOH投加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混凝沉降罐出水硬度的上升,NaOH软化产生的污泥量仅为石灰软化的1/5,石灰软化产生的污泥量占总处理水量的5%-7%;双滤料过滤器对气浮出水及混凝沉降出水过滤实验表明,处理气浮出水滤料过滤周期为24h,处理混凝沉降出水滤料过滤周期可达32h;气浮出水采用石灰软化、镁剂除硅以及强酸钠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后,可达到进热采锅炉的水质指标。本文研究的稠油污水处理技术在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进行了工程应用,处理后污水水质达到设计指标,能够回用于热采注汽锅炉。

二、HOK——一种高效生物处理新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OK——一种高效生物处理新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的寒区城市污水处理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1.2.1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发展
        1.2.2 常用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
        1.2.3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1.2.4 低温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1.2.5 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1.3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1.3.1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理论
        1.3.2 新型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1.4 循环流生物反应器研究及应用
    1.5 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流场CFD数值模拟研究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6.3 创新点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AL-MPDR实验室试验装置
        2.1.2 AL-MPDR中试试验装置
    2.2 试验设备与材料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试验用水
    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2.3.1 常规分析项目
        2.3.2 非常规分析项目
        2.3.3 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测序分析
        2.3.4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2.4 试验方案
        2.4.1 AL-MPDR流场特性研究方案
        2.4.2 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理研究方案
        2.4.3 低温试验研究方案
        2.4.4 低C/N试验研究方案
        2.4.5 中试性能研究方案
第3章 AL-MPDR流场特性及污染物同步去除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AL-MPDR构建
    3.3 反应器内流场特性研究
        3.3.1 反应器内液相流态模拟
        3.3.2 反应器内液相流态清水验证试验
        3.3.3 反应器内气液传质特性
        3.3.4 反应器内溶解氧分布规律
        3.3.5 反应器内污泥浓度分布规律
    3.4 反应器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及机制分析
        3.4.1 不同曝气强度下污染物同步去除效果
        3.4.2 不同HRT下污染物同步去除效果
        3.4.3 反应器内OUR、TTC、EPS分布特征
        3.4.4 反应器内有机物降解规律分析
        3.4.5 反应器内氮的转化规律分析
    3.5 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代谢功能分析
        3.5.1 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
        3.5.2 微生物群落差异性
        3.5.3 微生物群落组成
        3.5.4 微生物功能及代谢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对AL-MPDR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的影响及机制
    4.1 引言
    4.2 反应器运行控制策略
    4.3 污染物去除性能
        4.3.1 有机物的去除
        4.3.2 氮的去除及脱氮机制分析
        4.3.3 磷的去除
    4.4 反应器污泥生化性能及菌群特性分析
        4.4.1 TTC脱氢酶活性变化
        4.4.2 胞外聚合物特性变化
        4.4.3 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C/N对 AL-MPDR污染物同步去除性能的影响及机制
    5.1 引言
    5.2 不同低C/N污染物去除性能
        5.2.1 有机物的去除
        5.2.2 氮的去除
        5.2.3 磷的去除
    5.3 不同低C/N反应器污泥性能及菌群特性分析
        5.3.1 污泥沉降性能
        5.3.2 污泥形态结构
        5.3.3 污泥胞外聚合物
        5.3.4 微生物菌群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AL-MPDR处理城市污水中试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污水处理效果
        6.2.1 运行期间水温变化
        6.2.2 SS的去除
        6.2.3 COD的去除
        6.2.4 NH_4~+-N、TN的去除
        6.2.5 TP的去除
    6.3 AL-MPDR内 MLSS和 DO的变化
        6.3.1 MLSS变化
        6.3.2 DO变化
    6.4 AL-MPDR中试装置微生物群落分析
        6.4.1 装置内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6.4.2 温度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影响
        6.4.3 AL-MPDR功能菌群特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铁基质生物载体的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黑水的水质特点及研究现状
        1.1.1 黑水的水质特点及排放污染情况
        1.1.2 国内外黑水研究现状
    1.2 黑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1.2.1 厌氧处理工艺
        1.2.2 好氧处理工艺
        1.2.3 标准脱氮工艺
        1.2.4 高负荷处理工艺
        1.2.5 膜生物反应器(MBR)
    1.3 化粪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外对传统化粪池的改造
        1.3.2 化粪池处理污水的现状及产生的问题
        1.3.3 国内外化粪池中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催化内电解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铁碳微电解体系脱氮机理
        1.4.2 铁碳微电解体系除磷机理
        1.4.3 铁碳微电解降解COD机理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装置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装置
    2.2 试验运行及处理水质
    2.3 试验试剂及水质指标检测
    2.4 微生物群落分析
        2.4.1 污泥样品采样
        2.4.2 DNA提取
        2.4.3 PCR
        2.4.4 高通量测序
3 新型化粪池对黑水的处理效能研究
    3.1 新型化粪池的研究
        3.1.1 启动过程中NH4+-N浓度的变化
        3.1.2 启动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
        3.1.3 启动过程中TP浓度的变化
    3.2 运行参数对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的影响
        3.2.1 DO对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的影响
        3.2.2 HRT对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的影响
        3.2.3 C/N比对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的影响
    3.3 新型化粪池黑水处理系统的长期运行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的脱氮动力学分析
    4.1 生物脱氮动力学模式的建立
        4.1.1 与模式有关的假设与限制
        4.1.2 物料平衡方程的建立
        4.1.3 硝化反应动力学模式
        4.1.4 反硝化的动力学模型
    4.2 动力学模式的预测与比较
    4.3 本章小结
5 新型化粪池黑水处理系统内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
    5.1 取样点分布
    5.2 黑水处理系统内氮物质转化规律研究
        5.2.1 新型化粪池污水中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
        5.2.2 新型化粪池底泥中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
        5.2.3 新型化粪池黑水处理中氮素的迁移转化机制
    5.3 新型化粪池体系的氮平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新型化粪池体系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6.1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分析
    6.2 菌群多样性分析
    6.3 相似性分析
        6.3.1 主成分分析
        6.3.2 聚类分析
        6.3.3 维恩图分析
    6.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6.4.1 门、纲水平微生物群落分析
        6.4.2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厌氧流化床耦合导电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镇污水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常见的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1.2.1 城镇污水的好氧处理工艺
        1.2.2 城镇污水的厌氧处理工艺
        1.2.3 城镇污水的耦合处理工艺
        1.2.4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对新技术研发的需求
    1.3 流化床工艺研究现状
        1.3.1 载体填料的研究现状
        1.3.2 好氧流化床工艺研究现状
        1.3.3 厌氧流化床工艺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4.3 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装置的构建与运行条件
        2.2.1 双室过滤膜反应器
        2.2.2 单室间歇流厌氧反应器
        2.2.3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
        2.2.4 导电膜生物反应器
    2.3 材料的制备
        2.3.1 平板式导电滤膜的制备
        2.3.2 复合导电滤膜的制备
        2.3.3 负载四氧化三铁磁性活性炭的制备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物化性能表征
        2.4.2 电化学性能分析
        2.4.3 稳定性分析
        2.4.4 抗污染性能分析
        2.4.5 反应器性能评价
        2.4.6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第3章 抗污染导电滤膜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不同掺杂剂导电滤膜的制备
    3.3 掺杂石墨烯对导电滤膜性能的影响
        3.3.1 掺杂石墨烯对导电滤膜物化性能的影响
        3.3.2 掺杂石墨烯对导电滤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
    3.4 掺杂碳纳米管对导电滤膜性能的影响
        3.4.1 掺杂碳纳米管对导电滤膜物化性能的影响
        3.4.2 掺杂碳纳米管对导电滤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
    3.5 掺杂碳黑对烧结导电滤膜性能的影响
        3.5.1 掺杂碳黑对烧结导电滤膜物化性能的影响
        3.5.2 掺杂碳黑对烧结导电滤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
    3.6 改性导电滤膜性能分析
        3.6.1 不同掺杂剂导电滤膜的性能对比分析
        3.6.2 最优导电滤膜的稳定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载四氧化三铁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负载四氧化三铁磁性活性炭的制备
    4.3 负载四氧化三铁磁性活性炭的性能分析
        4.3.1 负载四氧化三铁磁性活性炭的物化性能分析
        4.3.2 负载四氧化三铁磁性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4.4 负载四氧化三铁磁性活性炭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4.5 厌氧系统内电子传递机制分析
        4.5.1 电化学强化机制分析
        4.5.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厌氧流化床耦合导电膜生物反应器的构建
    5.1 引言
    5.2 厌氧反应器的构建及运行调控参数
    5.3 厌氧反应器对模拟污水处理效能研究
        5.3.1 有机负荷对系统pH及ORP的影响
        5.3.2 有机负荷对系统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
        5.3.3 有机负荷对系统甲烷产率的影响
    5.4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对城镇污水的处理效能研究
        5.4.1 短期饥饿对系统运行效能的影响
        5.4.2 短期饥饿对系统强化的机制分析
        5.4.3 MAC对系统运行效能的影响
        5.4.4 MAC对系统性能强化的机制分析
    5.5 厌氧流化床耦合导电膜生物反应器构建
        5.5.1 粒子的流化作用对系统运行效能的影响
        5.5.2 外电场对系统运行效能的影响
        5.5.3 复合导电滤膜抗污染性能分析
        5.5.4 系统性能强化机制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磁铁矿对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的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1.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原理
        1.1.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1.1.3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与强化策略
    1.2 厌氧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
        1.2.1 种间氢/甲酸转移(IHT/IFT)
        1.2.2 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
    1.3 导电材料强化DIET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磁铁矿对厌氧生物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磁铁矿颗粒的准备与表征
        2.2.2 实验装置与运行
        2.2.3 常规指标分析
        2.2.4 挥发性酸(VFAs)测定
        2.2.5 沼气分析
        2.2.6 污泥特性分析
        2.2.7 污泥胞外多聚物(EPS)分析
        2.2.8 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
        2.2.9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反应器进出水COD和pH变化
        2.3.2 反应器出水VFAs变化和产气情况
        2.3.3 污泥EPS分析
        2.3.4 污泥形态和出水铁浓度
        2.3.5 污泥导电特性
        2.3.6 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铁矿对厌氧生物反应器运行稳定性影响及其调控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UASB反应器启动与运行
        3.2.2 常规指标分析
        3.2.3 污泥特征分析
        3.2.4 污泥EPS分析
        3.2.5 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反应器COD去除性能
        3.3.2 沼气组分及沼气量分析
        3.3.3 反应器出水p H变化和VFAs组分分析
        3.3.4 污泥特性分析
        3.3.5 污泥EPS分析
        3.3.6 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期运行厌氧生物反应器磁铁矿归趋与污泥颗粒化互作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EGSB反应器运行
        4.2.2 常规分析方法
        4.2.3 污泥EPS分析
        4.2.4 污泥特性分析
        4.2.5 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反应器运行性能
        4.3.2 反应器内磁铁矿迁转行为
        4.3.3 厌氧颗粒污泥(AnGS)的特性
        4.3.4 污泥颗粒化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5 污泥颗粒化过程EPS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铁矿强化产甲烷关键代谢途径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厌氧批次实验
        5.2.2 污泥EPS分析
        5.2.3 污泥特性分析
        5.2.4 常规指标分析
        5.2.5 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厌氧体系降解乙酸与产甲烷性能
        5.3.2 污泥特性变化
        5.3.3 污泥EPS分析
        5.3.4 关键酶(辅酶)活性
        5.3.5 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6 功能基因预测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同时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藻类耦合工艺处理污泥消化液及强化产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与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于能源回收的可持续污水处理
    1.3 废水微生物脱氮技术
        1.3.1 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1.3.2 亚硝化生物脱氮技术
        1.3.3 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技术
    1.4 藻类资源化利用
        1.4.1 藻类脱氮技术
        1.4.2 藻类产能技术
    1.5 厌氧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1.5.1 厌氧发酵机理
        1.5.2 厌氧发酵影响因素
        1.5.3 藻类厌氧发酵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5.4 藻类共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
    1.6 瘤胃微生物在纤维素原料处理上应用
        1.6.1 瘤胃微生物组成
        1.6.2 瘤胃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机制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藻类生长条件优化及N、P去除效果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藻类选取及实验进水水质
        2.2.3 分析方法
        2.2.4 反应器结构及运行
        2.2.5 相关计算参数的确定
        2.2.6 Box-Behnken Design (BBD)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2.2.7 Central Composite Rotatable Design (CCRD)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2.2.8 模型拟合及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藻类筛选
        2.3.2 光照强度、CO_2曝气浓度及磷浓度对藻类生长及脱氮影响
        2.3.3 BB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与分析
        2.3.4 CCRD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与分析
        2.3.5 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2.3.6 藻类光生物反应器处理实际污泥消化液性能表现
    2.4 本章小结
3 SNAD-PBR耦合工艺处理污泥消化液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接种污泥及实验进水水质
        3.2.3 分析方法
        3.2.4 扫描电镜分析(SEM)
        3.2.5 生物菌群比生长活性分析
        3.2.6 生物样品DNA的提取
        3.2.7 生物样品16 S rRNA PCR扩增
        3.2.8 生物样品Miseq高通量测序
        3.2.9 实验装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NAD-IFAS工艺的启动实验
        3.3.2 SNAD-IFAS工艺连续运行实验
        3.3.3 SNAD-PBR联合工艺连续运行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瘤胃液预处理及与厌氧消化污泥共发酵藻类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缓冲溶液的配置
        4.2.3 原材料选取
        4.2.4 分析方法
        4.2.5 实验装置及方案
        4.2.6 生物产甲烷潜力(BMP)分析
        4.2.7 Gompetiz模型分析
        4.2.8 生物样品DNA的提取
        4.2.9 生物样品16 S rRNA PCR扩增
        4.2.10 生物样品Miseq高通量测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瘤胃液预处理及与厌氧消化污泥共发酵对藻类发酵影响研究
        4.3.2 瘤胃液预处理时间对藻类发酵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瘤胃液预处理及与消化污泥混合发酵藻类与剩余污泥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2 缓冲溶液的配置
        5.2.3 原材料选取
        5.2.4 分析方法
        5.2.5 实验装置及方案
        5.2.6 生物产甲烷潜力(BMP)分析
        5.2.7 Gompetiz模型分析
        5.2.8 生物样品DNA的提取
        5.2.9 生物样品16 S rRNA PCR扩增
        5.2.10 生物样品Miseq高通量测序
        5.2.11 CCRD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5.2.12 模型拟合及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底物混合比对污泥与藻类混合发酵影响研究
        5.3.2 不同pH对污泥与藻类混合发酵影响研究
        5.3.3 CCRD响应面法优化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藻类发酵联合SNAD-PBR耦合工艺能耗及运行成本分析
    6.1 引言
    6.2 工艺流程设计
    6.3 工艺能耗分析
        6.3.1 物质平衡分析
        6.3.2 能耗分析
    6.4 工艺运行成本分析
        6.4.1 运行成本组成
        6.4.2 工艺运行成本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陕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相关概念
    1.4 相关标准与污水处理技术
        1.4.1 相关标准
        1.4.2 污水处理传统工艺
        1.4.3 污水处理新技术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 陕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现状调研结果
    2.1 现状调查概况
    2.2 服务区污水特征
        2.2.1 服务区用水来源、用量及污水组成情况
        2.2.2 服务区污水水量
        2.2.3 服务区污水水质特点
    2.3 服务区污水处理工艺情况
        2.3.1 地埋式一体化处理
        2.3.2 地埋式一体化处理+多介质过滤工艺
        2.3.3 MBR膜生物反应器
        2.3.4 多生物过滤器+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
第三章 陕西省高速公路典型服务区污水处理现状
    3.1 典型服务区的选取
        3.1.1 选取原则及方法
        3.1.2 选取结果
    3.2 典型服务区的污水处理设施现状研究
        3.2.1 典型服务区污水处理量
        3.2.2 典型服务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情况
    3.3 典型服务区污水处理效果
        3.3.1 不同处理设施污水处理效果达标情况
        3.3.2 污水处理后外排
        3.3.3 污水处理后中水回用
        3.3.4 污水处理后排入蒸发池灌溉
        3.3.5 污水直接进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
    3.4 污水再生利用情况
    3.5 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4.1.1 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4.1.2 建设阶段存在的问题
        4.1.3 运营阶段存在的问题
    4.2 对策建议
        4.2.1 技术工艺方面
        4.2.2 运行管理方面
        4.2.3 监督管理方面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四川盆地气田采出水特点
        1.1.2 普光气田采出水现状与难题
        1.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田采出水处理现状
        1.2.2 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
        1.2.3 气田采出水处理工程案例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试验
    2.1 除硬试验
    2.2 除有机物试验
        2.2.1 芬顿氧化
        2.2.2 臭氧催化氧化
        2.2.3 活性炭吸附
        2.2.4 树脂吸附过滤
    2.3 脱盐试验
        2.3.1 膜浓缩
        2.3.2 膜蒸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方案
    3.1 站址选择及设计规模
        3.1.1 站址选择
        3.1.2 处理规模确定
    3.2 处理工艺设计
        3.2.1 采出水水质情况
        3.2.2 回用水水质要求
        3.2.3 处理工艺路线
    3.3 处理方案设计
        3.3.1 方案一: 预处理+膜浓缩+MVR
        3.3.2 方案二: 预处理+膜浓缩+多效蒸发
        3.3.3 方案三: 预处理+预蒸发+多效蒸发
    3.4 方案比较与评估
        3.4.1 工程投资比较
        3.4.2 运行成本比较
        3.4.3 综合评价
第4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及现场测试
    4.1 工艺流程与实施方案
        4.1.1 预处理段工艺流程
        4.1.2 脱盐浓缩段工艺流程
        4.1.3 辅助工艺流程
    4.2 设备选型
        4.2.1 预处理设备选型
        4.2.2 浓缩脱盐设备选型
    4.3 现场施工
        4.3.1 区域布置
        4.3.2 管网施工
        4.3.3 配套工程
    4.4 现场测试
        4.4.1 预处理现场测试
        4.4.2 浓缩脱盐现场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好氧活性污泥高效处理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好氧生物处理的发展
    1.2. 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原理
        1.2.1. 活性污泥法概述
        1.2.2. 活性污泥法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具体过程
        1.2.3. 不同条件对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的影响
        1.2.4. 生化法处理含醇废水
    1.3. 好氧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装置的设计
    2.1. 装置设计的理论基础
    2.2. 装置的设计基础
        2.2.1. 常规好氧活性污泥处理装置的设计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新型好氧活性污泥处理装置的设计思路
    2.3. 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加工
第3章 实验研究新型装置对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装置的试水实验
    3.4. 装置的启动运行
        3.4.1. 模拟废水的配制
        3.4.2. 活性污泥的接种与驯化
    3.5. 装置的运行效果分析
        3.5.1. MLSS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
        3.5.2. 装置的耐负荷能力研究
    3.6. 各反应区域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6.1. H对MLSS的分布影响
        3.6.2. H对装置内处理废水有机物分布的影响
        3.6.3. H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装置的高效性验证实验
    4.1. HRT对两装置处理效能的影响
    4.2. 容积负荷对两装置处理效能的影响
    4.3. 溶解氧对两装置处理效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9)碎煤加压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气化技术
        1.1.1 固定床气化技术
        1.1.2 流化床气化技术
        1.1.3 气流床气化技术
        1.1.4 其它煤气化技术
    1.2 煤气化废水来源
    1.3 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1.3.1 酚氨回收预处理技术
        1.3.2 生化处理技术
        1.3.3 深度处理技术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煤气化废水水质分析
    2.1 分析项目及方法
        2.1.1 常规分析项目和方法
        2.1.2 煤气化废水有机物及酚类化合物的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3 小结
第三章 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启动与提负荷运行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用水
        3.2.3 接种污泥
        3.2.4 运行条件
        3.2.5 分析项目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厌氧反应器启动
        3.3.2 缩短水力停留时间
        3.3.3 提高进水COD浓度
        3.3.4 提高进水总酚浓度
        3.3.5 厌氧污泥电镜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循环好氧生物膜反应器启动和运行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用水
        4.2.3 接种污泥
        4.2.4 运行条件
        4.2.5 分析项目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OD去除情况
        4.3.2 总酚去除情况
        4.3.3 氨氮去除情况
        4.3.4 pH值变化情况
        4.3.5 好氧污泥电镜观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包埋菌颗粒反硝化反应器启动与运行
    5.1 引言
    5.2 实验装置、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装置
        5.2.2 实验用水
        5.2.3 包埋反硝化菌颗粒的制备
        5.2.4 运行条件
        5.2.5 分析项目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硝态氮去除情况
        5.3.2 pH值变化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臭氧氧化-包埋硝化菌流化床深度处理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装置、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装置
        6.2.2 实验用水
        6.2.3 包埋硝化菌颗粒的活化
        6.2.4 运行条件
        6.2.5 分析项目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臭氧氧化工艺参数优化
        6.3.2 包埋硝化菌流化床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6.3.3 臭氧氧化-包埋硝化菌流化床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工艺的技术水平分析
    7.1 引言
    7.2 新工艺的运行参数与处理效能
    7.3 新工艺与现有工艺的对比分析
        7.3.1 厌氧处理效率的对比分析
        7.3.2 整体工艺生化剩余污泥量的对比分析
        7.3.3 运行能耗的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辽河稠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稠油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1.3 油和悬浮物的去除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1.3.1 斜板(管)分离技术的应用
        1.3.2 粗粒化技术的应用
        1.3.3 气浮分离技术的应用
        1.3.4 水力旋流器的应用
        1.3.5 化学药剂方面的应用
        1.3.6 吸附法的应用
        1.3.7 颗粒填料过滤法的应用
        1.3.8 膜技术的应用
    1.4 硬度的去除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1.4.1 离子交换技术
        1.4.2 石灰苏打软化工艺和离子交换
        1.4.3 NaOH软化工艺
        1.4.4 热软化/热污泥工艺
    1.5 二氧化硅的去除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1.5.1 蒸汽发生器高浓度二氧化硅给水
        1.5.2 低污泥产量二氧化硅去除工艺
    1.6 TDS去除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1.6.1 蒸汽压缩蒸法(VCE)
        1.6.2 电渗析(ED)
        1.6.3 冷冻除盐
        1.6.4 膜蒸馏(MD)
    1.7 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1.7.1 生物可降解性能及生物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1.7.2 表面流/湿地处理
        1.7.3 活性炭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1.7.4 活性污泥法
        1.7.5 催化湿式空气氧化
    1.8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稠油污水特性及处理技术原理分析
    2.1 稠油污水中的原油特性
    2.2 稠油污水的水质特性
        2.2.1 稠油污水的一般特性
        2.2.2 稠油污水水质的时变特性
        2.2.3 稠油污水回用处理的复杂特性
    2.3 稠油污水水质特性对处理工艺的影响分析
    2.4 稠油污水回用注汽锅炉工艺原理
第3章 高效净水化学剂的研究与试用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药剂筛选与最佳投药量范围的确定
        3.2.2 处理油田污水效果
        3.2.3 分析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稠油污水处理现场小试技术研究
    4.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4.1.1 试验装置及过程
        4.1.2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生物可降解性能的研究
        4.2.2 浮选剂用量的确定
        4.2.3 油和悬浮物的去除
        4.2.4 COD的去除
    4.3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稠油污水除油系统现场中试技术研究
    5.1 除油系统中试的目的
    5.2 欢四联稠油污水污染物及其对中试工艺的影响
        5.2.1 欢四联稠油污水现状
        5.2.2 污水中的污染物及其对中试工艺的影响
    5.3 中试技术方案的确定
    5.4 中试工艺技术研究
        5.4.1 工艺流程设计
        5.4.2 主要中试设备技术参数
    5.5 设备调试运行技术
        5.5.1 调节池
        5.5.2 快慢速反应器及斜板隔油池
        5.5.3 高效气浮分离器
    5.6 设备稳定运行技术
        5.6.1 稳定运行最佳技术参数
        5.6.2 稳定运行技术的效果
        5.6.3 分析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稠油污水软化系统现场中试技术研究
    6.1 中试工艺技术研究
        6.1.1 工艺流程设计
        6.1.2 主要中试设备技术参数
    6.2 设备调试运行技术
        6.2.1 混凝沉降罐
        6.2.2 双滤料过滤器
        6.2.3 弱酸氢离子交换器
        6.2.4 强酸钠离子交换器
    6.3 设备稳定运行技术
        6.3.1 稳定运行最佳技术参数
        6.3.2 稳定运行技术的效果
        6.3.3 分析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稠油污水处理技术的初步推广应用
    7.1 水质指标与工艺流程
        7.1.1 来水水质和出水指标
        7.1.2 污水处理主工艺流程
        7.1.3 污泥、污油处理工艺流程
        7.1.4 污水处理次工艺流程
        7.1.5 事故流程
        7.1.6 其它流程
    7.2 设计参数
    7.3 稠油污水处理技术应用效果
        7.3.1 某一阶段的应用效果
        7.3.2 满负荷生产应用效果
        7.3.3 一年生产应用效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四、HOK——一种高效生物处理新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气升式微压双循环多生物相反应器的寒区城市污水处理性能及机理研究[D]. 艾胜书.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铁基质生物载体的新型化粪池处理黑水[D]. 张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厌氧流化床耦合导电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镇污水效能研究[D]. 宋向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磁铁矿对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ET)的调控机理研究[D]. 汪彩琴. 浙江大学, 2020
  • [5]同时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藻类耦合工艺处理污泥消化液及强化产能技术研究[D]. 邹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6]陕西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廖佳楠. 长安大学, 2019(01)
  • [7]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D]. 古兴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8]好氧活性污泥高效处理装置研究[D]. 汪倩.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9]碎煤加压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新工艺研究[D]. 纪钦洪.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辽河稠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志东.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HOK——高效生物处理新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