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稠油成因类型及油源分析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稠油成因类型及油源分析

一、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稠油成因类型及其油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约如[1](2021)在《开鲁盆地陆东凹陷稠油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开鲁盆地陆东凹陷原油包括轻质油、中质油和重质油,原油物性特征复杂。采集陆东凹陷30个烃源岩岩心样品、12个油砂样品和10个原油样品,进行饱和烃色谱质谱测试,分析原油和烃源岩母质类型、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原油物性分布规律及油藏保存条件。结果表明:陆东凹陷烃源岩不具备生成规模原生稠油的条件,稠油为次生成因,具有生物降解和氧化的特征;纵向上,原油物性随埋藏深度增大而逐渐变好;平面上,原油物性自断阶带向洼陷带逐渐变好。在稠油油藏区,白垩世末至第四纪发育的断裂和火山运动、地表水下侵,导致断阶带地层水矿化度异常偏低,油藏保存条件变差,加剧原油生物降解、氧化等次生变化。该结果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开发指明方向。

王飞龙,汤国民,陈容涛,王广源,于倩[2](2021)在《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29-6油田原油稠化机制及成藏模式》文中提出渤中29-6油田位于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双洼供烃的有利位置,已发现原油整体表现为稠油特征,生标特征复杂多样,其油气来源及稠油成因机理尚不明确.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基于原油分析化验数据,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渤中29-6油田稠油来源,阐明了该原油稠化机理,并建立了原油的稠化模式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渤中29-6油田表现为双洼混合供烃的特征,其中高硫油主要来源于黄河口东洼,而低硫油主要来源于黄河口中洼;(2)渤中29-6油田整体表现为浅层稠油,其原油物性受二次充注作用、断层活动性、母源条件这3个因素的联合控制,其中断层活动性控制整体原油稠化级别,二次充注作用和母源条件分别可以改善和加剧原油稠化作用,并形成了低熟-弱断弱充注、成熟-强断弱充注、成熟-强断强充注、低熟-强断强充注这4种原油稠化模式;(3)渤中29-6油田具有双洼供烃成藏模式,且因距离洼陷远近而不同,近源形成单洼供烃-断裂垂向输导-强/弱充注-强降解-源上稠油成藏模式,远源形成双洼供烃-砂体或不整合侧向输导-弱充注-强/弱降解稠油成藏模式;(4)渤中29-6油田围区可划分为4个区带:Ⅰ区原油物性最好,Ⅱ区和Ⅳ区稠化最严重,物性最差,Ⅲ区原油物性居中.由于二次充注作用可以明显改善原油物性,中-轻原油勘探和开发应优选Ⅰ区和Ⅲ区.

张如凤[3](2020)在《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成藏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巴音都兰是二连盆地经勘探证实的富油凹陷,虽然前人已经对该研究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研究区烃源岩产烃能力、原油地球化学性质、油气成藏特征等方面认识不够。因此,本文通过将地球化学资料和石油地质资料相结合的办法,利用先进的实验特色技术,对研究区烃源岩地化特征、原油特征、油气运移特征、成藏期次等成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巴音都兰凹陷主力烃源岩为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烃源岩。其中,阿尔善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处于低成熟演化阶段,沉积环境为半咸水-咸水环境,是巴音都兰凹陷最主要的生油层;腾格尔组烃源岩主要为腾一段贡献,腾一段源岩丰度高,类型较好,成熟度属于低熟,沉积环境为半咸水环境,生烃潜力弱于阿尔善组烃源岩,腾二段基本处于未成熟阶段,不具备生烃潜力;另外侏罗系存在成熟烃源岩。结合热演化史,研究区烃源岩生烃门限低,受咸水环境影响,存在早期生烃的特征。巴音都兰南洼槽原油具有“三高”特征,稠油分布广泛,北洼槽主要为正常原油。通过原油生标特征,将原油分为低熟、低熟-成熟、成熟、生物降解原油四类,生物降解处于中度降解,生油母质类型为藻类低等水生植物,存在高等植物贡献。另外指出研究区稠油主要分为原生稠油和生物降解稠油。结合二连盆地原油咸化指标,从有机、无机地化对研究区原油咸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受构造作用和岩性控制,研究区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构造作用影响较弱。通过对典型油藏油源对比指出,研究区原油均来自阿尔善组烃源岩,且存在近源成藏的特征,油气仅发生初次运移或者很短的二次运移通过砂体和断层疏导,在附近的储集层中聚集。通过对研究区埋藏史和包裹体特征的分析指出,巴音都兰凹陷油藏由于主要受构造反转作用的控制,烃源岩演化过程中有两次生烃期,分别为腾一末期-腾二初期以及赛汉后期,凹陷在腾二末因构造反转作用抬升剥蚀,在赛汉期又因为沉积作用,埋深增加,不同构造位置因为沉积速率的差异,两次生烃贡献不一。

郭瑞,郭涛,王晨杰,张震,杨传超[4](2019)在《渤中西洼馆陶组稠油特征及差异稠化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表明利用饱和烃色谱、质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分析渤中西洼馆陶组原油物性特点及分布特征,结合渤中西洼油源对比分析,探讨了原油差异稠化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渤中西洼馆陶组原油物性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特点,向洼陷内部过渡,原油物性逐渐变好;馆陶组稠油具有明显的"四高两低"特点,稠油油藏分布深度下限约为2 000 m;渤中西洼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原油总体成熟特征明显,以生物降解作用为主导的次生稠变作用在研究区广泛发育。东营组高含蜡原油的后期充注以及抗降解作用是渤中西洼中央构造带原油差异稠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一方面使得早期稠化原油得以"稀化",原油物性得以改善;另一方面使得混合原油的蜡质量分数升高,具有一定的抗降解性。研究成果对寻找该区轻质油气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李才,周刚,杨希冰,董贵能,陈亚兵[5](2018)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稠油特征及成因机制》文中指出涠西南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带,稠油主要分布在新近系角尾组、下洋组,原油表现为高密度、高黏度、高胶质沥青质和低含硫量的特征。根据原油物性分布、地球化学指标、油源对比,结合区域地质条件,探讨了本区稠油油藏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模式。该区稠油属于次生成因,纵向分布正好处于微生物发育的强烈降解带,受生物降解作用影响明显,而地下水流动过程中发生的水洗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本区原油的稠化。

王冰洁,徐长贵,吴奎,张如才,刘丰[6](2019)在《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形成机理》文中研究指明辽东湾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块状特-超稠油油藏模式极其特殊,具有弧形的外含油边界和波状起伏的油水界面,油水关系复杂,出现了大型的油水倒置现象.通过对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和饱和烃芳烃色-质谱等资料的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油藏模式受储层渗透率分布的影响,研究区在垂向上自下而上河道滞留、心滩和河漫滩三种沉积微相以河道形式依次叠置,呈现出旋回性特征;在河漫滩和心滩顶部,以及多期河道滞留沉积微相叠加形成的厚层粗碎屑段,由于较高泥质含量及粗粒碎屑沉积的影响,发育渗透率相对较差的层段,形成不同规模的"物性分隔层",成为储层含油性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规律性变化的边界.

高长海,张新征,王兴谋,张云银,李豫源[7](2018)在《济阳坳陷三合村洼陷古近系原生型稠油成因机制》文中指出济阳坳陷三合村洼陷古近系发育稠油,但其成因机制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稠油的勘探与开发。通过42个稠油样品的物性、族组成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以及原油运聚特征,探讨了三合村洼陷古近系稠油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具备低熟油的生烃条件;古近纪东营组沉积末期,沙四段膏盐湖相烃源岩进入低成熟演化阶段,咸化还原环境的早期生烃作用促使其生成低熟油;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造成原油密度、黏度、硫含量增大,这些原油通过古近系与前第三系之间的不整合输导层近距离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古近系沙三段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由于埋藏较浅,后期遭受轻微生物降解作用而进一步稠化。综上所述,三合村洼陷古近系稠油为低熟油经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生物降解作用稠变而成,属于原生蚀变型稠油。

何文祥,江凯禧,万欢,郭清正,李晶晶,赵才顺[8](2017)在《东非Morondava盆地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入认识东非马达加斯加Morondava盆地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油气成藏理论,对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其稠油成藏模式,明确了成藏主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具有生储盖条件优越、"双凹"供烃、断裂输导、近源运聚及凸起带富集的特征。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来自东、西部2个凹陷带的原油沿油源断裂近距离运移至中央凸起带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由于断裂发育及埋藏浅,原油遭受了严重生物降解而稠变。生烃凹陷的分布格局、中央凸起带构造抬升及由此发育的油源断裂和构造圈闭则直接控制了油藏的空间分布范围。

蔡盼盼[9](2017)在《辽东湾地区稠油藏形成和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海域,为走滑断裂背景下发育的新生代盆地,含有丰富的稠油资源,但其稠油成因、稠化过程和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确。本论文通过开展该区稠油基本特征、成因及稠油藏成藏主控因素等的研究,对该区稠油进行降解级别的划分,并对稠油藏进行分类并建立了稠油藏成藏模式。利用研究区稠油构造原油物性数据,研究原油的相对密度、粘度、含硫量、含蜡量等特征及分布规律,发现辽东湾地区稠油藏原油主要受到生物降解的影响,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酸值,高胶质,高沥青质,低硫量,低蜡量的特点。根据研究区生物标志化合物对稠油降解级别进行了划分,将稠油降解级别划分成9级,研究区原油降解级别分布范围为1-7级,无8级及8级以上原油。由于此分级标准就此地区而言,所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得该区不同构造,不同层位稠油降解情况一目了然。发现辽东湾地区稠油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南部,LD5-2N、LD6-1、SZ36-1降解程度较高,一些构造正常原油与稠油共存,如JX1-1构造,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稠油降解级别降低。通过对研究区原油特征及地层水的分析,该区稠油主要为生物降解生成的稠油,断层沟通地层水是原油稠化的前提条件,油藏埋深、运移距离及保存条件差是原油稠化的影响因素。根据辽东湾地区稠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因的差异,将其分为两大类稠油藏,一类是边成藏边稠化模式的稠油藏,该类稠油藏主要分布在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带上,由辽西凹陷和辽中凹陷双向供源,且以辽中凹陷为主,运移距离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开始稠化,到达圈闭形成油藏后,由于其盖层条件差,使得原油进一步稠化。另一类是先成藏后稠化模式的稠油藏,该类稠油藏在成藏过程中,运移距离相对较小,就近聚集,断层对该类稠油藏形成及原油的稠化起决定性作用。

徐长贵,王冰洁,王飞龙,宛良伟,张如才[10](2016)在《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稠油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以旅大5-2北油田为例》文中认为辽东湾坳陷断裂构造带原油稠化作用强烈,形成了复杂的特稠油油藏,其特殊的油藏模式为勘探阶段的油藏评价带来巨大风险。基于测井资料、岩心和薄片观察结果、原油地化分析和包裹体测温等技术,建立了旅大5-2北油田特稠油油藏模式,并对其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与常规油藏相比具有不统一的油-水界面、弧形的油藏边界、油-水关系倒置以及油顶为分选极差的砂砾岩等特征;在距今约25 Ma东营组沉积末期,来自辽中凹陷和辽西南洼的原油在东营组经历了第一期成藏,由于处于断裂带且埋深较浅,原油遭初步的生物降解作用;自明化镇组沉积期距今5 Ma以来,东营组聚集原油遭受破坏,沿控圈断层作垂向运移至浅层,受早期稠化作用的影响,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保存条件的要求,原油可以在盖层条件较差的储层中聚集成藏,另一方面原油优先选择物性较好的储层进行充注,伴随着聚集后进一步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特殊的油藏模式。

二、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稠油成因类型及其油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稠油成因类型及其油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开鲁盆地陆东凹陷稠油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 原油物性分布特征
4 稠油成因
    4.1 规模原生稠油生成条件缺失
    4.2 生物降解作用
    4.3 氧化作用
    4.4 油藏保存条件
5 结论

(2)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29-6油田原油稠化机制及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概况
2 原油物性特征
3 稠油成因及来源分析
    3.1 成因分析
    3.2 来源分析
4 稠化机制及成藏模式
    4.1 原油稠化主控因素分析
        4.1.1 二次充注作用
        4.1.2 母源差异性
        4.1.3 断层活动性
    4.2 原油稠化模式
        4.2.1 低熟?弱断弱充注模式
        4.2.2 成熟?强断弱充注模式
        4.2.3 成熟-强断强充注模式
        4.2.4低熟-强断强充注模式
    4.3 渤中29-6油田稠油成藏模式
5 渤中29-6围区原油物性预测
6 结论

(3)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成藏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2 油气成藏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
    3.2 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
        3.2.1 元素组成划分有机质类型
        3.2.2 岩石热解资料划分有机质类型
    3.3 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
        3.3.1 镜质体反射率(R_o)判断有机质成熟度
        3.3.2 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判断有机质成熟度
    3.4 烃源岩沉积环境
    3.5 生烃模式
第4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1 原油物性与族组成特征
    4.2 原油及油砂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4.2.1 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分布特征
        4.2.2 甾烷和萜烷分布特征
    4.3 稠油成因分析
    4.4 原油咸化特征
        4.4.1 Pr/Ph、伽马蜡烷/C31H
        4.4.2 羟基维生素E(MTTCI),升藿烷指数(C_(35)H/C_(34)H),ETR,二苯并噻吩/菲(DBT/P)
        4.4.3 无机地球化学参数Sr/Ba
        4.4.4 烃源岩岩性
第5章 油气成藏特征
    5.1 油藏类型及分布
    5.2 典型油藏解剖
        5.2.1 巴5 油藏
        5.2.2 巴19 油藏
    5.3 成藏期次
        5.3.1 埋藏史
        5.3.2 流体包裹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渤中西洼馆陶组稠油特征及差异稠化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稠油分布及物性特征
    2.1 原油分布特征
    2.2 稠油物性特征
3 差异稠化主控因素
    3.1 油源对比与成熟度特征
    3.2 稠油成因机制探讨
    3.3 原油差异稠化现象
    3.4 差异稠化主控因素
        3.4.1 混合型原油对原油物性的改善
        3.4.2 东营组高含蜡原油的抗降解作用
4 结论

(5)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稠油特征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稠油油田原油特征
    2.1 原油物性特征
    2.2 地球化学特征
    2.3 稠油分布特征
3 稠油成因分析
    3.1 稠油油源分析
    3.2 涠西南凹陷稠油形成机理
        1) 地温场的分布埋深范围限制了原油生物降解纵向稠油的分布
        2) 底水型油藏地层水洗加剧了原油的稠化作用
4 结论

(6)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特?超稠油油藏特征
    2.1 含油边界和油水界面
    2.2 油层段油水关系
3 储层物性变化导致“物性分隔层”出现
    3.1 储层物性和沉积微相关系
    3.2 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关系
    3.3“物性分隔层”的出现和成因
4“物性分隔层”存在的证据
    4.1 岩心含油饱和度
    4.2 原油地球化学参数
5“物性分隔层”对油藏模式的影响
6 结论

(7)济阳坳陷三合村洼陷古近系原生型稠油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原油物性、族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
    2.1 原油物性及族组成特征
    2.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 稠油成因机制
    3.1 低熟油成因
    3.2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
4 结语

(8)东非Morondava盆地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构造背景
    1.2 构造单元划分
    1.3 沉积地层
2 成藏条件
    2.1 优质烃源岩
    2.2 浅埋藏辫状河储层
    2.3 泥岩盖层
    2.4 断裂体系与构造圈闭
    2.5 油藏生物降解特征
3 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3.1 主控因素
    3.2 成藏模式
4 结论

(9)辽东湾地区稠油藏形成和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研究现状
        1.2.2 稠油藏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1.2.3 辽东湾地区稠油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成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石油地质特征
        2.3.1 烃源岩特征
        2.3.2 储盖特征
        2.3.3 研究区稠油分布特征
第三章 辽东湾地区稠油成因及降解级别的划分
    3.1 研究区稠油物性
    3.2 研究区稠油成因
    3.3 研究区稠油降解级别划分
        3.3.1 参数选择
        3.3.2 其他参数的遴选与界限确定
    3.4 稠油平面分布特征
第四章 辽东湾地区稠油形成条件及稠化过程
    4.1 研究区稠油形成条件
        4.1.1 地层水化学特征
        4.1.2 稠油形成条件
    4.2 原油稠化过程的实验分析
        4.2.1 试验样品
        4.2.2 稠油抽提过程
        4.2.3 分析实验结果
第五章 研究区稠油成藏模式
    5.1 边成藏边稠化
        5.1.1 SZ36-1/LD5-2N稠油藏概况
        5.1.2 SZ36-1/LD5-2N稠油藏主控因素
        5.1.3 SZ36-1/LD5-2N稠油形成条件
        5.1.4 SZ36-1/LD5-2N稠油成藏模式
    5.2 先成藏后稠化
        5.2.1 JZ9-3 稠油藏概况
        5.2.2 JZ9-3 稠油藏主控因素
        5.2.3 JZ9-3 稠油形成条件
        5.2.4 JZ9-3 稠油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稠油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以旅大5-2北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特征
    1.1 油田概况
    1.2 构造特征
    1.3 储盖组合特征
2 特稠油油藏基本特征与成藏模式
    2.1 油层特征
    2.2 温压特征
    2.3 油藏模式
3 特稠油成藏机理
    3.1 油源特征
    3.2 油气充注过程
        3.2.1 东营组早期曾经大规模成藏
        3.2.2 晚期构造运动破坏了东营组早期油藏
        3.2.3 晚期新近系接受来自东营组和新生成原油的充注
    3.3 油藏稠化机制
4 结论

四、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稠油成因类型及其油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开鲁盆地陆东凹陷稠油成因分析[J]. 周约如.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21(05)
  • [2]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29-6油田原油稠化机制及成藏模式[J]. 王飞龙,汤国民,陈容涛,王广源,于倩. 地球科学, 2021(09)
  • [3]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成藏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张如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渤中西洼馆陶组稠油特征及差异稠化主控因素[J]. 郭瑞,郭涛,王晨杰,张震,杨传超. 断块油气田, 2019(04)
  • [5]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稠油特征及成因机制[J]. 李才,周刚,杨希冰,董贵能,陈亚兵.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8(04)
  • [6]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形成机理[J]. 王冰洁,徐长贵,吴奎,张如才,刘丰. 地球科学, 2019(09)
  • [7]济阳坳陷三合村洼陷古近系原生型稠油成因机制[J]. 高长海,张新征,王兴谋,张云银,李豫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8(02)
  • [8]东非Morondava盆地Tsimiroro稠油油田成藏特征[J]. 何文祥,江凯禧,万欢,郭清正,李晶晶,赵才顺.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5)
  • [9]辽东湾地区稠油藏形成和主控因素研究[D]. 蔡盼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稠油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以旅大5-2北油田为例[J]. 徐长贵,王冰洁,王飞龙,宛良伟,张如才. 石油学报, 2016(05)

标签:;  ;  ;  ;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稠油成因类型及油源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