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计初探

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计初探

一、AU-600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计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芮刚[1](2020)在《5.8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微波(Microwave)是指频率在300 MHz~300 GHz的电磁辐射,主要由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无线热点(Wireless Fidelity,Wi-Fi)及雷达等产生。据报道,5.8 GHz频段是既往较少被使用的公共无线频段,由于其带宽高、抗干扰性强,在不久将来有望代替目前正在使用的2.4 GHz无线技术。前不久,我国已将5.8 GHz频段作为点对点或点对多点扩频通信系统、高速无线局域网、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蓝牙技术设备及车辆无线自动识别系统等无线电台站的共用频段。已有研究表明,大脑是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特定参数的电磁辐射暴露可导致人或动物神经行为的改变。迄今为止,关于5.8 GHz微波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还较少,对神经行为尤其是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对象,探讨了 5.8 GHz微波对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5.8 GHz微波不同时间暴露对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为评价该频段微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健康危害及相关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第一部分5.8 GHz微波每天暴露1 h连续暴露15 d或30 d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微波辐照源:5.8 GHz微波辐照系统主要由信号发生器、放大器和天线组成,可产生脉冲调制波,其输出功率可调。2.动物分组及暴露: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80只,体重(180±3)g,随机分为假暴露组(Sham,n=40)组和微波暴露组(Microwave,n=40)。动物每天接受微波全身暴露或假暴露1次,每次1 h,连续暴露15 d或30 d。动物暴露区域微波的功率密度(Power density,PD)为74.25 W/m2,全身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为 1.15 W/kg,头部 SAR 为 2.33 W/kg。假暴露组动物处理方式同暴露组,但控制系统关闭,无微波输出。3.实验方法:1)动物一般健康状况观察:检测微波单次暴露(1 h)前后大鼠肛温变化;实验期间定期监测大鼠体重;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指标;2)采用莫里斯水迷宫实验(Morri s water maze,MWM)和新物体识别实验(Novel object recognition,NOR)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3)采用 Hematein-Eosin(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与 S100钙结合蛋白 B(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B,S100B)含量以及大脑海马组织内炎性因子含量,以评价海马组织内神经元的损伤情况;4)采用Golgi染色观察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树突棘密度,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单胺类、氨基酸类、胆碱能类及其他类神经递质含量,采用Western blot(WB)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突触后致密物蛋白 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Synaptophysin等蛋白表达水平,以评价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5.8 GHz微波暴露(1 h/d,15 d或30 d)对大鼠一般健康状况的影响1.1体温及体重检测结果显示:微波暴露或假暴露1h前后,各组大鼠肛温变化均不超过1℃,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未产生热效应;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良好,体重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长,与Sham组相比,Microwave 15 d组及Microwave 30 d组动物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1.2.血常规与肝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Microwave 15 d组及Microwave 30 d组大鼠血常规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和肝肾功能指标(如: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血清肌酐含量等)与Sha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1 h/d,连续暴露15 d或30 d对大鼠一般健康状况无明显影响。2.5.8 GHz微波暴露(1 h/d,15 d或30 d)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2.1 MWM结果显示:微波暴露后,Microwave 15 d组及Microwave 30 d组大鼠在定向巡航阶段与空间探索阶段的逃逸潜伏期、穿越平台的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及首次到达平台的潜伏期等指标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无明显影响。2.2 NOR结果显示:Microwave 15 d组及Microwave 30 d组大鼠对新旧物体的探索时间、新物体探索时间的百分比及辨别指数等指标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的场景记忆能力无明显影响。3.5.8 GHz微波暴露(1 h/d,15 d或30 d)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元的影响3.1 HE染色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及30 d后,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排列规则。Nissl染色结果显示:Microwave 15 d组及Microwave 30 d组海马CAI区与DG区神经元数量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及神经元数量无明显影响。3.2 ELISA结果显示:Microwave 15 d组及Microwave 30 d组大鼠血清脑损伤因子NSE与S100B、海马组织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I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海马组织内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含量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元无明显损伤。4.5.8 GHz微波暴露(1 h/d,15 d或30 d)对大鼠大脑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4.1 Golgi染色结果显示:微波暴露后,Microwave 15 d组及Microwave 30 d组大鼠海马CA1区顶树突棘密度及基树突棘密度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无明显影响。4.2 LC-MS结果显示:Microwave 15 d组及Microwave 30 d组海马组织内多种神经递质含量与Sha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递质含量无明显影响。4.3 WB结果显示:Microwave 15 d组及Microwave 30 d组海马组织内PSD95及Synaptophysin表达水平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突触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1 h/d,连续暴露15 d和30 d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突触可塑性无明显影响。第二部分5.8 GHz微波每天暴露2 h或4 h连续暴露15 d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微波辐照源:同第一部分。2.动物分组及辐照: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5只,体重(258±5)g,随机分为假暴露组(Sham,n=25)、微波每天暴露2h组(Microwave 2 h,n=25)和微波每天暴露4 h组(Microwave 2 h,n=25)。各组连续暴露或假暴露15 d,动物暴露区域微波的PD为74.25 W/m2,全身SAR为1.15 W/kg,头部SAR为2.33 W/kg。假暴露组动物处理方式同暴露组,但控制系统关闭,无微波输出。3.实验方法:1)实验期间定期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并定期监测大鼠体重,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一般健康状况指标;2)利用MWM、NOR以及条件恐惧实验(Fear conditioning test,FCT)评估大鼠空间与非空间学习记忆能力;3)利用HE染色与Nissl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内神经元形态及数量,利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脑损伤因子含量与海马组织内炎性因子含量,利用JC-1含量测定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以评估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元及神经元线粒体的影响;4)利用Golgi染色观察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脑海马组织内突触超微结构,利用LC-MS检测海马组织内神经递质含量、利用WB检测海马组织内PSD95、Synaptophysin、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含量,以评估微波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5.8 GHz微波暴露(2 h/d或4 h/d,15 d)对大鼠一般健康状况的影响1.1体重检测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良好,体重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长,与Sham组相比,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动物体重均无显着变化(P>0.05)。1.2.血常规与肝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血常规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和肝肾功能指标(如: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与血清肌酐含量等)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2 h/d或4 h/d,连续暴露15 d对大鼠一般健康状况无明显影响。2.5.8 GHz微波暴露(2 h/d或4 h/d,15 d)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2.1 MWM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的逃逸潜伏期、穿越平台的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及首次到达平台的潜伏期等指标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无明显影响。2.2 NOR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对新旧物体的探索时间与新物体探索时间的百分比及辨别指数等指标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的场景记忆能力无明显影响。2.3 FCT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的场景性僵直时间百分比和声音相关僵直时间百分比等指标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的情绪记忆能力无明显影响。3.5.8 GHz微波暴露(2 h/d或4 h/d,15 d)对大鼠海马组织内神经元的影响3.1 HE染色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排列规则。Nissl染色结果显示,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大脑海马CA1区与DG区神经元数量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形态及神经元数量无明显影响。3.2 ELISA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血清NSE、血清S100B含量与大脑海马组织内炎性因子含量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元无明显损伤。3.3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元线粒体JC-1单体含量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元线粒体功能无明显影响。3.4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元线粒体脊清晰,膜连续完整,线粒体无明显肿胀,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海马组织内神经元线粒体结构无明显影响。4.5.8 GHz微波暴露(2 h/d或4 h/d,15 d)对大鼠大脑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4.1 Golgi染色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CA1区树突棘密度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无明显影响。4.2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前后膜清晰完整,突触小泡大小均匀并大量聚集于突触前终末内,各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突触解体。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的突触直径、突触小泡数量、突触间隙宽度、突触后致密物面积与Sha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突触结构无明显影响。4.3 LC-MS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多种神经递质含量与Sha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神经递质含量无明显影响。4.4 WB结果显示:微波暴露15 d后,Microwave 2 h组及Microwave 4 h组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PSD95、Synaptophysin以及CREB含量与Sha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大脑海马组织内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暴露2 h/d或4 h/d,连续暴露15 d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突触可塑性无明显影响。研究结论1.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每天暴露1 h,连续暴露15 d或30 d,对大鼠一般健康状况、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突触可塑性无明显影响。2.本实验条件下,5.8 GHz微波每天暴露2h或4 h,连续暴露15 d,对大鼠一般健康状况、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突触可塑性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为科学评价5.8 GHz微波暴露的潜在健康危害和相关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同时也为5.8 GHz无线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生物安全证据。

韩如雪[2](2019)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参考国际上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方法与程序,运用德尔菲法及专家共识会议方法建立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为该类中医药临床评价选择适宜的结局指标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相关的结局指标,进一步整理出备选结局指标条目池,再根据国际公认的德尔菲法,经过连续三轮进阶式调查对每一个候选结局指标的重要程度达成初步共识。通过由核心利益相关成员组成的专家组(咨询小组)进行面对面会议,讨论并最终确定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填补此方面研究的空白,以促进更多高质量中医药干预研究的开展。因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时间有限,本文的研究仅完成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结果:通过系统评价国内外相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结局指标,最终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3547篇,其中包括中文文献3461篇、英文文献86篇。整理归纳得到437个结局指标,通过删选、合并,最终纳入专家咨询小组(SAG)问卷的结局指标总共分为8大类,包含355个指标。根据SAG小组对每个结局指标的打分情况,再经SAG小组讨论,最后补充SAG认为重要且应当纳入的结局指标,以及ClinicalTrails注册数据库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近三年的关于高脂血症临床研究的结局指标。最终,纳入德尔菲调查的结局指标共71个,分为8大类。第一轮德尔菲调查结果显示,共有70位利益相关者参与此轮调查中,71个结局指标评分均多4分,将全部纳入至第二轮德尔菲调查中。经过SAG咨询补充2个结局指标,最终形成第二轮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初稿。结论:对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结局指标进行系统评价,发现其结局指标种类繁多,且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结局指标的名称无规范统一的标准,构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成为促进中医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德尔菲调查结果提示本研究存在不足:(1)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可能会因为其教育背景、利益侧重点等不同而产生一定的选择偏倚;(2)每个利益相关群体的纳入人数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能会影响每个结局指标的评分结果。

连嘉锐[3](2019)在《基于微内核架构的全自动CLIA仪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将化学发光分析与免疫分析相互结合的新型免疫诊断技术。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指的是一种基于CLIA原理,利用电子机械设备替代传统手工操作完成实验流程获得免疫分析结果的医学检验仪器,具有检测效率高,误诊率低等优点,拥有着较高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CLIA仪器普遍存在运行速度较低,可靠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全自动、高速运行的CLIA仪器,对于国内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行业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为设计一款系统软件,完成对仪器的自动化控制、数据分析和信息管理。论文在项目合作公司提供的研发平台上,结合系统的功能需求和设计要求,提出了基于微内核架构的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根据系统的总体架构,对架构中各个具体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实现,包括仪器逻辑控制模块、数据库模块、检测数据分析模块、日志模块、无线串口通信接口模块、用户权限管理模块以及医院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S)双通接口模块等。论文的主要贡献有:(1)针对系统软件因功能模块之间耦合度高,可维护性不足的问题,论文在架构设计上采用了微内核架构并结合了策略模式、工厂模式和单例模式等设计模式对系统进行实现,使得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2)针对检测数据分析不准确问题,论文对不同的实验项目和试剂提供了不同的生化数学计算模型,使得在进行曲线拟合和结果计算时,可以选择适合的计算模型,从而提高检测数据分析的准确度;(3)针对系统与下位机仪器设备满负荷全速通信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信息处理不及时导致通信阻塞,消息遗漏的问题,建立了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在完成信息收发与信息处理之间解耦的同时大幅提高了系统与下位机可靠通信的速度。经过测试,论文设计的全自动CLIA仪器系统完成了所有的功能需求。软件运行稳定,容错性较高,系统扩展性强,可维护性高。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何宇中[4](2018)在《急诊生化检测仪软件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战场急救/灾害救护以及临床急诊和社区门诊等都对检验医学及其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常见的生化检测仪由于使用环境要求高、体积大不便携带,大多数无法在野外条件下使用;不少全自动生化检测仪价格昂贵且对操作人员要求高,社区医院要装备这样的仪器条件受限。因此,研制开发出便携式、多参数、快速高效、操作简单、造价低、适用于多种环境的微小型急诊生化检测仪,以满足战场/灾害条件下救护和社区门诊的应用需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针对战场急救/灾害救护、临床急诊与社区门诊快速准确地获取伤员/病人生化指标的应用要求,提出了基于微流道进样试剂盘和LED与光敏管检测的急诊生化检测仪技术方案。根据技术方案和硬件系统的测控要求,设计了基于嵌入式Linux和VGUS组态屏的急诊生化检测仪软件系统,解决了检测舱恒温控制、试剂盘快速定位等技术难点,搭建了Linux交叉开发平台,设计了仪器硬件设备的驱动程序,建立了仪器的质量控制管理系统,设计了仪器人机界面总体框架和人机交互流程,完成了各功能模块的程序开发及调试,研制出微小型急诊生化检测仪样机,并在重庆新桥医院进行了仪器样机的系统调试和临床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急诊生化检测仪可对急救、肝功、肾功、血脂等方面的多种生化指标参数实现快速检测,初步达到临床使用要求。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1)查阅了生化检测仪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目前生化检测仪在临床急诊生化方面的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2)基于对生化检测原理和仪器设计要求的分析,根据急诊生化检测仪技术方案和硬件系统的测控要求,提出了基于嵌入式Linux的应用软件设计方案和基于VGUS组态屏的人机交互设计方案;(3)搭建了TQ2440上的嵌入式Linux交叉开发平台;设计了硬件设备驱动程序;基于PID算法实现了检测舱恒温控制;优化步进电机的控制算法,实现了试剂盘的快速定位;基于Westgard多规则建立了完备的质量控制管理系统;(4)结合急诊生化检测仪自身的特点,确定了人机交互系统的总体框架;依据人机交互设计原则,完成了各界面模块的优化设计;(5)对研制出的仪器样机进行了系统调试和临床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急诊生化检测仪基本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赵伟智[5](2018)在《急诊生化检测仪硬件系统实用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越来越重视,生化检测仪作为一种在临床检测中能发挥重大作用的检测设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战场急救/灾害救护以及临床急诊和社区门诊等场合,医生需要能尽快完成对伤员/病人生理指标的检查才能施以救治,这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人们要求生化检测仪的研发除了向微小型方面发展外,还对生化检测仪器在使用的方便性和检测的快捷性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开展便携式、多参数、快速高效、操作简单、造价低、适用于多种环境的微小型急诊生化检测仪实用化技术研究,推出新型仪器,以满足战场/灾害条件下急诊和社区门诊的应用需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针对战场急救/灾害救护、医院临床急诊以及社区门诊快速准确地获取伤员/病人生化指标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基于微流道进样试剂盘和LED与光敏管检测的微小型急诊生化检测仪技术方案。主要研究了微流道进样的方法并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微流道进样试剂盘,优化设计出了微小型急诊生化检测仪的机械结构;设计了以S3C2440A为控制核心的硬件电路系统,在仪器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解决了微流道进样试剂盘快速进样、检测定位和空浴恒温控制等实用化技术问题,完成了硬件电路的制作与调试,测试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样机安装和功能调试;在重庆新桥医院进行了仪器样机的系统调试和临床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微小型急诊生化检测仪工作可靠,各项检测指标基本满足临床使用要求。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1)查阅生化检测实用化技术相关资料,分析现有生化检测仪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2)针对传统进样方法的不足与缺点,研究了一种微流道离心进样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微流道进样试剂盘;(3)基于吸光度原理和仪器设计要求的分析,根据微流道进样试剂盘进样检测要求,优化设计了微小型急诊生化检测仪机械结构系统;(4)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提出了硬件控制电路系统技术方案,完成了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并进行了系统集成和安装调试;(5)进行了仪器样机的组装调试和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仪器样机基本达到临床使用要求。

杨杰[6](2019)在《迈瑞SAL 8000生化免疫一体机的性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生化分析仪和免疫分析仪是临床检验实验室最基本和必备的分析仪器。随着经济水平和医学水平发展,人们对检验的效率和结果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厂家致力于研发和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更可靠、更安全、更实用的体外诊断设备,生化免疫一体机应运而生。然而,该类设备以往主要由国外品牌所垄断,价格一般较为昂贵,限制了其推广运用。近年来,国内体外诊断企业不断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在级联设备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SAL 8000生化免疫一体机是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推出的第一台国产生化免疫级联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此类国产设备开始进入市场,其分析性能和市场表现亟待证明;而且临床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要求新的检测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需要对其检测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价。本研究的目的是参考国际和国内行业标准对迈瑞SAL 8000生化免疫一体机设备的硬件性能和临床分析性能进行评估,并与国外知名品牌比较,判断国产检测系统的光学元件、温度控制、重复性、分析测量范围、清洗能力、正确度等是否满足实验室的要求,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改进产品,促进产业技术发展,提升潜在用户信心,扩大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降低设备购置和检测成本。研究方法1.参考中国医药行业标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YY/T 0654-2008对BS-2000生化模块的硬件性能进行验证包括杂散光、吸光度线性范围、吸光度准确度、吸光度稳定性、吸光度重复性、温度的准确度和波动度、样品携带污染率、加样准确度和重复性、临床项目批内精密度。2.参考中国医药行业标准-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YY/T 1155-2009对CL-2000i免疫模块的硬件性能进行验证包括温度的准确度和波动度、分析仪稳定性、批内测量重复性、线性相关性、样品携带污染率以及加样的准确度和重复性。3.BS-2000生化模块的分析性能评价参考CLSI EP文件并结合仪器的特点对BS-2000进行精密度、试剂分析测量范围、抗干扰能力、稀释倍数验证、携带污染、方法学比对评估。涉及ALT、AST、ALP、γ-GT、、TBIL、、DBIL、、TP、、ALB、、CREA、、UA、UREA、、Glu、、TC、TG、LDL-C、HDL-C、Ca、P、α-AMY、C3、IgG、FR-CRP、K、Na、Cl共25个项目。4.CL-2000i免疫模块的分析性能评价参考CLSI EP文件并结合仪器的特点对CL-2000i进行精密度、试剂分析测量范围、稀释倍数验证、方法学比对评估。涉及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AFP、CEA、CA125、CA19-9、TSH、FT4、FT3共12个项目。5.BS-2000生化模块和CL-2000i免疫模块间的携带污染评价以HBsAg为例,选用高值和低值样本,先在生化模块以最大样本量测试所有样本,然后在免疫模块测定低值样本中HBsAg的浓度,分析讨论携带污染率。研究结果1.BS-2000生化模块的硬件性能验证生化模块的杂散光、吸光度线性范围、准确度、稳定性、重复性、温度的准确度和波动度、样品携带污染率、加样准确度和重复性、临床项目批内精密度均满足行业标准和临床要求。2.CL-2000i免疫模块的硬件性能验证免疫模块的温度的准确度和波动度、分析仪稳定性、批内测量重复性、线性相关性、样品携带污染率以及加样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均满足行业标准和临床要求。3.BS-2000生化模块的分析性能评价25个项目的批内精密度和总精密度分别小于1/4和1/3CLIA’88 TEa(或基于生物学变异导出的TEa);分析测量范围与厂商宣称的范围一致,相关系数R>0.99,回归方程的斜率在0.97-1.03之间,不同浓度水平处的回归偏差均在指标要求范围内;脂类对低浓度的TBIL和P分别有负干扰和正干扰,其他项目对溶血、黄疸和脂血的抗干扰能力符合厂商的宣称;ALT、AST、ALP、γ-GT、CREA、UA、UREA、Glu、a-AMY9个项目中除UREA外,在生理盐水稀释20倍的情况下偏差仍然满足要求,UREA最大可5倍稀释;两根样本针携带污染率分别为-0.02%和-0.01%,远小于0.5%,试剂针、搅拌杆和反应杯均不存在明显的携带污染;BS-2000与Cobas 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比较,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0.975。除HDL-C回归方程的斜率为0.89外,其他项目的斜率均在0.9-1.1之间。ALT、γ-GT和CREA三项在第1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差、LDL-C在3个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差均超出指标允许的误差范围,其他项目均满足指标要求。4.CL-2000i免疫模块的分析性能评价12个项目的批内精密度和总精密度分别小于5%和7%;HBsAg、、Anti-HBs、AFP、CEA、CA125、CA19-9、TSH7个项目的分析测量范围与厂商宣称的范围一致,相关系数R>0.99,回归方程的斜率在0.97-1.03之间;HBsAg、、Anti-HBs、AFP、CEA、CA19-9、TSH 6个项目中,除Anti-HBs和CA19-9稀释偏差较大外,其他项目在宣称的稀释倍数处的回收率均在75%-125%的范围内;HBsAg、Anti-HBs、AFP、CEA、CA125、CA19-9、TSH、FT4、FT3 9个项目与Architect i2000SR和ADVIA Centaur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比较,除Anti-HBs外,其他项目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5,满足临床要求。5.BS-2000生化模块和CL-2000i免疫模块间的携带污染评价SAL 8000生化免疫一体机的生化和免疫模块间的携带污染率小于0.1 ppm,无明显的携带污染。结论SAL 8000生化免疫一体机的设备硬件性能和临床分析性能基本满足行业标准和临床要求,与国外知名品牌检测系统相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适合在临床实验室使用。

方军[7](2017)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软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体健康程度的日渐下降,作为人体健康和疾病检测的最有效以及最准确的手段之一,生化分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国内外生化分析仪在精度以及速度等方面差距巨大,因此研发一款精度更高、速度更快、且更加智能化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以及临床意义。生化分析仪是根据紫外线和可见光照射物质可以产生的不同的吸收光谱并且根据朗伯比尔定律的基本原理通过测定的与标准的吸收光谱进行比对或者通过未知浓度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进行比较得出样品种类和浓度的仪器。本文旨在研发出一款性能强大、操作简单、界面美观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存储管理,与下位机安全无误的通讯,更加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完成加样、加试剂、搅拌温控、反应清洗、结果处理、监控报警等过程。本软件系统使用vs2008开发环境编写完成,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着重使用集成、封装、多态三大OOP特征,对软件进行了代码优化,使得程序更加灵活、更容易进行修改与进行复用;使用USB接口来实现上下位机通讯功能,并设计了相应的详细通讯协议;使用ACCESS进行了数据库的搭建,完成对数据的调用、修改、存储等常规操作。本软件系统按照功能可分为样品检测、项目录入、项目参数、试剂信息、数据处理、维护保养、用户管理和监控信息等模块,本文按照模块对软件系统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在最后就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两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介绍,一是采用拟牛顿法和最速下降法对非线性定标方法进行了改进;二是使用观察者模式对程序进行了优化,解决了程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界面缓冲慢和内存泄漏的问题。本系统完成后,在生化分析仪仪器上进行了软件测试与使用,该过程中,软件运行良好、功能强大、界面美观,使得信息存储更加可靠安全,分析结果更加快速准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邸茜[8](2016)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参考方法的复现和血脂测定标准化的探讨》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血清总胆固醇(TC)是常规实验室重要的测定项目,在高脂血症的诊断和心血管病的防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是测定血中存在的脂蛋白形式的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常规实验室进行总胆固醇的测定多数采用酶法测定,其方法简单、快速、方便,适合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大批量测定。但是常规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试剂、校准品呈现多样化,为了使常规实验室测定的结果准确、一致,就需要用参考测量系统来实现其测定的标准化。从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2008年到2010年的卫生部室间质评结果和CAP室间质评结果去回溯,不同的室间质评因为基质效应的存在和分组的差异对结果的解读也有差异。参考方法由于程序繁琐,成本昂贵不适用于大规模的比对。本研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复现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胆固醇的候选参考方法,初步尝试了用复现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参考方法去赋值单一来源的新鲜冰冻血清,并尝试将其用于14个常规系统的校准。探讨了用这种模式去提高多系统血脂测定一致性的可能性。方法以乙醇作为溶剂,准确配制胆固醇标准溶液,用豆甾醇作为内标物,经过衍生化及提取等前处理,复现了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测定胆固醇的方法,并对复现后方法进行了完善的方法学评价。留取同一来源的志愿者血清,用本研究复现的参考方法进行赋值,并验证其均质性和稳定性。进行了5个系统和14个系统的两次比对,比对采用常规校准品校准和标准物质校准两种模式进行测试不同浓度的54份新鲜混合血清。对结果进行参比系统的相关和偏差分析,并分析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差和对每个样本两种校准方式下的变异。结果本研究复现的高效液相色谱参考方法测定总胆固醇,其与NIST SRM的偏倚为0.75%;批内精密度均小于1.0%,批间精密度均小于3.0%。赋值新鲜冰冻血清用常规酶法检测CV均小于1.0%;90天内稳定性良好,赋值结果为4.56mmol/L,参考方法测试的不精密度为0.65%。两次比对各系统的不精密度均能满足要求,第一次比对中TC除了C系统1水平CV超过了NCEP的标准(<3.0%),其他系统精密度均可接受;TG各系统均满足NCEP的标准(<5.0%);第二次比对的精密度均满足NECP的标准。第一次比对中TC、TG测定中各系统测定值和相应校准方式下测定组均值做相关,r2均在0.95~1.00之间;第二次比对中TC测定C系统在常规校准和标物校准后与参考方法相关性较差;E系统在常规校准的时候与参考方法相比相关性较差,标物校准后相关性较好。TG的测定,以A(P)作为参比系统,C系统两种校准方式相关性较差;H系统常规校准相关性较差,标物校准后相关性较好。第一次比对中,TC测定中常规校准下医学绝对水平偏差超过NCEP标准(<3.0%)有4水平,标物校准下医学绝对水平偏差超过NCEP标准(<3.0%)有0水平;TG测定中常规校准下医学绝对水平偏差超过NCEP标准(<7.5%)有2水平,标物校准下医学绝对水平偏差超过NCEP标准(<7.5%)有1水平。第二次比对中,TC测定中常规校准下医学绝对水平偏差超过NCEP标准(<3.0%)有15水平,标物校准下医学绝对水平偏差超过NCEP标准(<3.0%)有4水平;TG测定中常规校准下医学绝对水平偏差超过NCEP标准(<7.5%)有15水平,标物校准下医学绝对水平偏差超过NCEP标准(<7.5%)有12水平。对两种校准方式下各系统间的变异比较,第一次比对中TC常规检测系统间结果的变异为2.19~23.43%,标物校准检测结果的变异为1.35~5.05%;TG常规检测结果的变异为3.76~23.65%,标物校准检测结果的变异为0.66~18.43%。第二次比对中,TC常规检测结果的变异为4.79~13.83%,标物校准检测结果的变异为2.94~7.60%;TG常规检测结果的变异为5.44~24.67%,标物校准检测结果的变异为2.92~14.00%。在溯源链比较高的赋值血清用于统一校准后,各系统结果间的差异显着变小。结论本研究复现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TC的参考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达到要求,使用其进行新鲜冰冻血清的赋值,再应用于不同的检测系统进行统一校准,可以有效的提高结果的一致性。

丁浩[9](2016)在《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优化设计与误差分析》文中提出灾害救护中获取生命急救生化指标是抢救生命的基本前提。近年来,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伤员抢救的需求,对野外检验医学及其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生化检测仪环境适应性差、不便携带、检测速度慢,大多无法在野外条件下使用。因此,研究具有多参数、低功耗、快速便携等特点的实用化生化检测仪,以满足灾害临床检验工作开展的需要,提升我国急救生化检测装备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灾害环境下救护以及中小型医疗机构门诊急救等快速检测伤病员生命参数指标的应用要求,以血液中的钾离子、二氧化碳、钠离子、氯离子、肌酐、葡萄糖、血红蛋白七种生命指标为检测对象,开展了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优化设计与误差分析的研究。提出了基于MOEMS微型光谱仪和紫外LED与紫外光敏管的快速生化检测仪技术方案,突破了仪器稳定性和可靠性设计、微组装系统集成、误差校正等关键技术,完成了快速生化检测仪的结构优化设计,解决了高精度样品扫描和仪器内部优化布局等技术难点,成功研制出实用化样机,并对样机结构进行了误差分析,完成了样机的各项性能参数测试和临床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快速生化检测仪各项指标均满足临床要求,达到了实用化水平。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是:(1)分析了生化检测仪的研究现状,研究了目前生化检测仪的结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2)分析了基于分光光度法的生化检测原理与其对仪器设计的要求,并依据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了快速生化检测仪系统结构的优化方案;(3)根据提出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光学系统、恒温样品槽结构系统、样品扫描系统以及仪器内部各个部件结构,对仪器内部各个模块进行了合理地布局,设计了仪器外壳的结构,完成了实用化快速生化检测仪整机结构的优化设计;(4)依据设计的仪器整机结构,完成了仪器各个模块的加工和装调,研制出样机,并分析了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存在的误差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5)按照国家规定的检定规程制定了仪器性能验证实验,对研制出的实用化样机进行了主要性能参数的测试及临床试验,并分析了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快速生化检测仪的各项性能均达到国家要求的技术指标,满足临床应用需要。

蒋扬威[10](2015)在《POC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硬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它能快速检测血液中某种特定化学成分的含量,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准确的判断。它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反应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测定,以此测定液体中被测物质的含量。目前,其检测方法与技术已趋于成熟,产品呈现多样化,系列化。POCT(point-of-care testing),即时检验,具有体积小、便携、检测快速、操作简便、综合检测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一系列优点,目前已成为体外诊断仪器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POC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相比存在着一些劣势,主要表现为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体积大、样本周转时间长、病人不能当时拿到结果、不便于患者立即就诊与治疗等,不符合临床科室、社康、基层医院、家庭、急救的需求。目前,国内一些公司已开始着手该型仪器的研究。本课题主要是针对POC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硬件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机械系统、液路系统和电路系统三大部分。整个系统的设计采用二级架构,即由主控系统以及各功能模块单元组成,无需配置PC机进行控制,降低了仪器设计的复杂度,减小了仪器的体积。其中主控系统采用NXP公司的ARM7系列LPC2478作为处理器。本课题旨在设计一款具有价格适中、小型化、操作简便、易得到检测结果等特征的POC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研究后期,将本课题设计的硬件系统与已有机械部件进行组装,结合第二方所开发的软件,对仪器的温度准确度与波动度、杂散光及吸光度相关指标等进行测试。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各项参数指标均达到《YY/T0654-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要求。通过对临床样本进行测试,进一步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仪器相关性能指标基本达到了设计需求。

二、AU-600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计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600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5.8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5.8 GHz微波每天暴露1h连续暴露15d或30 d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5.8 GHz微波每天暴露2h或4h连续暴露15d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1.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1.1.3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病机
        1.1.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1.1.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1.2 核心结局指标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概念
        1.2.2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核心结局指标的发展趋势
    1.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现状
        1.3.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意义
        1.3.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核心结局指标集的难点及对策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系统评价
        2.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2.2 文献来源与检索
        2.2.3 文献筛选
        2.2.4 数据提取
        2.2.5 数据整理
        2.2.6 成立SAG小组
        2.2.7 建立备选核心结局指标条目池
    2.3 德尔菲调查
        2.3.1 第一轮调查的目的
        2.3.2 建立核心结局指标集遴选组
        2.3.3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形成
        2.3.4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2.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2.4.1 文献系统评价
        2.4.2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2.5 研究注册
    2.6 伦理审查
    2.7 工作安排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系统评价
        3.1.1 文献检索结果
        3.1.2 纳入文献来源的基本特征
        3.1.3 文献报告的结局指标
        3.1.4 结局指标的特点
    3.2 SAG问卷调查
        3.2.1 整理合并结局指标
        3.2.2 SAG评分结果
    3.3 第一轮德尔菲调查
        3.3.1 纳入第一轮德尔菲的结局指标
        3.3.2 第一轮德尔菲应答情况
    3.4 形成第二轮德尔菲调查问卷初稿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4.2 COS研究的方法学体系有待完善
    4.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结局指标的问题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1 结局指标整理不充分
        4.4.2 调查方式不完善
        4.4.3 利益相关者分布不均匀
    4.5 结论
    4.6 后续研究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基于微内核架构的全自动CLIA仪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要求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设计要求
    2.3 系统技术栈选择
        2.3.1 基于Python的软件开发环境
        2.3.2 MySQL数据库
        2.3.3 Python的 ORM框架
        2.3.4 PyQt图形界面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3.1 系统软件的架构模式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设计模式
    4.2 核心系统设计
        4.2.1 仪器逻辑控制模块设计
        4.2.2 数据库模块设计
    4.3 功能插件模块设计
        4.3.1 检测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4.3.2 日志模块设计
        4.3.3 故障处理模块设计
        4.3.4 无线串口通信接口模块设计
        4.3.5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设计
        4.3.6 LIS双通接口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效果评价
    5.1 测试方案
    5.2 系统测试环境
    5.3 单元功能测试
    5.4 系统性能测试
    5.5 测试结果评价
    5.6 系统实现效果
    5.7 本章小结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急诊生化检测仪软件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检测原理及总体设计
    2.1 检测原理及设计要求
        2.1.1 光学原理
        2.1.2 检测方法
        2.1.3 检测流程
        2.1.4 设计要求
    2.2 系统结构及总体设计
    2.3 软件系统设计
        2.3.1 应用软件系统
        2.3.2 人机交互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应用软件系统设计
    3.1 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搭建
        3.1.1 Host/target模式简介
        3.1.2 宿主机交叉开发环境搭建
        3.1.3 目标机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3.2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3.2.1 设备驱动程序简介及开发步骤
        3.2.2 AD/DA驱动程序设计
        3.2.3 电机驱动程序设计
        3.2.4 ds18b20驱动程序设计
        3.2.5 I/O口驱动程序设计
    3.3 应用软件程序设计
        3.3.1 程序模块划分
        3.3.2 电机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3.3.3 恒温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3.3.4 通信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3.3.5 数据处理模块程序设计
        3.3.6 数据管理模块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4.1 总体框架及设计原则
        4.1.1 总体框架
        4.1.2 设计原则
    4.2 主界面交互设计
        4.2.1 开机界面
        4.2.2 主界面
    4.3 次级界面交互设计
        4.3.1 检测界面
        4.3.2 结果界面
        4.3.3 校准界面
        4.3.4 质控界面
        4.3.5 设置界面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5.1 光学检测系统调试
    5.2 电机控制系统调试
    5.3 恒温控制系统调试
    5.4 整机系统调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急诊生化检测仪硬件系统实用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仪器检测原理及系统总体方案
    2.1 检测原理及方法
        2.1.1 检测基本理论
        2.1.2 吸光度的测量方法
    2.2 仪器总体结构方案
        2.2.1 设计要求及重要指标
        2.2.2 总体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仪器机械结构设计
    3.1 试剂盘结构设计
    3.2 光学检测结构
        3.2.1 检测结构概述
        3.2.2 检测结构布局
    3.3 空浴恒温系统结构
        3.3.1 系统结构概述
        3.3.2 恒温系统结构
        3.3.3 散热系统结构
    3.4 人机交互系统结构
    3.5 仪器总体结构
        3.5.1 仪器内部布局
        3.5.2 仪器系统集成
    3.6 本章小结
4 仪器硬件系统设计
    4.1 系统控制核心
    4.2 电源管理系统
    4.3 光学检测系统
        4.3.1 光源系统
        4.3.2 检测系统
    4.4 温度控制系统
        4.4.1 恒温控制
        4.4.2 散热系统
    4.5 人机交互系统
    4.6 印制电路板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仪器硬件系统调试及性能测试
    5.1 PCB板焊接及电路电气检查
    5.2 电源管理系统测试
    5.3 光学检测系统测试
        5.3.1 电机控制电路测试
        5.3.2 光源控制电路测试
        5.3.3 光信号检测电路测试
    5.4 温度控制系统测试
        5.4.1 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测试
        5.4.2 恒温控制电路测试
        5.4.3 散热系统控制电路测试
    5.5 急诊生化检测仪样机组装
    5.6 仪器样机试验
        5.6.1 吸光度稳定性测试
        5.6.2 吸光度重复性及试剂盘定位精度测试
        5.6.3 临床对比测试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迈瑞SAL 8000生化免疫一体机的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生化分析模块BS-2000的硬件性能验证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部分 免疫分析模块CL-2000i的硬件性能验证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部分 生化分析模块BS-2000的分析性能评价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部分 免疫分析模块CL-2000i的分析性能评价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部分 生化免疫模块间的携带污染评价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软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2.1 生化分析仪工作原理
        2.1.1 分光光度法
        2.1.2 朗伯比尔定律
        2.1.3 测定方式
    2.2 生化分析仪的基本方法
        2.2.1 一点终点法
        2.2.2 两点终点法
        2.2.3 两点速率法
        2.2.4 速率A法
        2.2.5 比浊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讯系统与数据库
    3.1 生化分析仪通讯系统
        3.1.1 通讯接口的选择
        3.1.2 通信协议
    3.2 数据库设计
        3.2.1 需求分析
        3.2.2 数据E-R图
        3.2.3 数据字典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总体实现
        4.1.1 软件工作过程
        4.1.2 软件整体功能
    4.2 样品检测模块
        4.2.1 样本检测基本功能
        4.2.2 报警信息
    4.3 项目录入模块
        4.3.1 样品录入
        4.3.2 定标质控录入
    4.4 项目参数功能模块
        4.4.1 项目参数
        4.4.2 定标参数
        4.4.3 质控参数
        4.4.4 特殊项目参数
        4.4.5 试剂信息功能
    4.5 数据处理功能模块
        4.5.1 打印报告
        4.5.2 反应曲线
        4.5.3 质控结果查询
        4.5.4 数据导出
        4.5.5 数据维护
        4.5.6 测试结果校正
    4.6 维护保养功能模块
        4.6.1 仪器检测
        4.6.2 仪器调校
        4.6.3 吸光度测试
        4.6.4 清洗本底
    4.7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4.8 监控信息功能模块
    4.9 定标测试算法
        4.9.1 定标的含义
        4.9.2 定标值K的计算方法
        4.9.3 非线性定标法计算方法
    4.10 界面缓冲问题解决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发展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参考方法的复现和血脂测定标准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背景
第一部分:参考测量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引言
    研究一 TC候选参考测量程序的复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研究二 参考物质的制备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血脂检测一致化的现状调查及采用赋值血清校准前后的结果一致性改善情况调查
    引言
    研究一 血脂两项TC、TG第一次比对
        1. 对象
        2. 仪器和试剂
        3. 方法
        4. 结果
    研究二 血脂四项第二次比对
        1. 对象
        2. 检测仪器和试剂
        3. 方法
        4. 结果
    讨论
        血脂检测一致化的现状调查
        对于两次比对的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血脂的测定方法
        1.1. TC的测定方法
        1.2. TG的测定方法
        1.3. HDL-C和LDL-C的测定方法
    2. 血脂标准化的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优化设计与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仪器的检测原理与总体结构方案
    2.1 分光光度法
        2.1.1 朗伯-比尔定律
        2.1.2 基于分光光度法的定量方法
        2.1.3 吸光度的测量方法
        2.1.4 影响分光光度法的因素
        2.1.5 仪器设计要求
    2.2 仪器的总体结构方案
        2.2.1 快速生化检测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2.2.2 总体结构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仪器的系统结构优化设计
    3.1 光学系统
        3.1.1 光源的选择
        3.1.2 光电检测器的选择
        3.1.3 光学系统方案
        3.1.4 比色池的选择
        3.1.5 透镜的选择
        3.1.6 样品槽设计
        3.1.7 固定检测光路
        3.1.8 扫描检测光路
    3.2 恒温样品槽
        3.2.1 恒温方案
        3.2.2 恒温样品槽结构设计
    3.3 样品扫描系统
        3.3.1 扫描机构的选择
        3.3.2 驱动装置的选择
        3.3.3 导轨的选择
        3.3.4 移动部件的设计
        3.3.5 样品扫描系统集成
    3.4 样品检测系统
    3.5 其它连接部件的设计
        3.5.1 风扇连接件的设计
        3.5.2 显示触摸屏连接件的设计
        3.5.3 电源紧固件的设计
    3.6 快速生化检测仪系统集成
        3.6.1 仪器内部布局
        3.6.2 仪器内部系统集成
        3.6.3 外壳设计
        3.6.4 仪器整机系统集成
    3.7 本章小结
4 仪器的系统装配与结构误差分析
    4.1 快速生化检测仪的系统装配
        4.1.1 零部件的加工要求
        4.1.2 恒温样品槽装配
        4.1.3 样品检测系统装配
        4.1.4 仪器内部装配
        4.1.5 仪器整机装配
    4.2 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误差分析
        4.2.1 定位误差
        4.2.2 装配误差
        4.2.3 光学系统不稳定带来的误差
    4.3 本章小结
5 仪器的性能验证与临床试验
    5.1 仪器性能验证
        5.1.1 主要性能参数测试
        5.1.2 性能验证综述
    5.2 临床应用试验
    5.3 野外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POC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硬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生化分析仪简介
        1.1.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发展趋势---POCT型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主要内容
第2章 POC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技术概述
    2.1 原理概念介绍
        2.1.1 吸光度
        2.1.2 朗伯-比尔定律
        2.1.3 分析方法
    2.2 系统概要设计
        2.2.1 仪器设计需求
        2.2.2 系统框架设计
第3章 POC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硬件系统设计
    3.1 液路系统设计
    3.2 机械系统设计
    3.3 电路系统设计
        3.3.1 主控系统电路设计
        3.3.2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3.3 温控模块电路设计
        3.3.4 电机及泵阀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3.3.5 液面检测电路设计
        3.3.6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3.7 信号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3.3.8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第4章 POC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
    4.1 主要指标测试
        4.1.1 温度准确度与波动度测试
        4.1.2 杂散光测试
        4.1.3 吸光度准确度
        4.1.4 吸光度稳定性
        4.1.5 吸光度重复性
    4.2 临床样品测试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AU-600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计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5.8GHz微波暴露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研究[D]. 芮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6)
  • [2]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D]. 韩如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基于微内核架构的全自动CLIA仪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连嘉锐. 重庆大学, 2019(01)
  • [4]急诊生化检测仪软件系统设计及应用[D]. 何宇中. 重庆大学, 2018(04)
  • [5]急诊生化检测仪硬件系统实用化技术研究[D]. 赵伟智. 重庆大学, 2018(04)
  • [6]迈瑞SAL 8000生化免疫一体机的性能评价研究[D]. 杨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软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方军. 山东大学, 2017(05)
  • [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参考方法的复现和血脂测定标准化的探讨[D]. 邸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5)
  • [9]快速生化检测仪结构优化设计与误差分析[D]. 丁浩. 重庆大学, 2016(03)
  • [10]POC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硬件系统的设计[D]. 蒋扬威. 深圳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计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