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锦画选

李世锦画选

一、李士进绘画作品选(论文文献综述)

牛腾腾[1](2020)在《当代中国“荒野静物”油画作品中的精神性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的表达是时代精神和艺术家思想的表达,艺术家通过对现实世界加工构思,借助绘画语言实现自然物像的精神性表达。艺术家描写物像过程中,把自己感情与思考寄托其中,借画面的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荒野作为人类文明的孕育者,从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文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快速扩张,人类能涉足到达的区域越来越广,自然与人类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了,荒野静物的出现和增多也是必然。静物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传达的精神性也有所不同。文中所提到的“荒野”静物一词,是静物的一种形态,是我们印象中的瓶瓶罐罐、陶瓷器皿、水果蔬菜、日常物品等物品的外延。本文中笔者依据物像受人为、自然的影响程度将“荒野”静物大致划分为四类:一类提到“荒野”很多人脑海中闪现的画面,戈壁滩、沙漠、原始深林等很少受人类干预,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的荒地之地的自然物像。第二类是在自然界中存在、既受自然因素又受人为因素影响的人造物。第三类为人类改变自然的遗留物。第四类为人类从自然中直接挪取到人类生活中的物像。本文通过大量查阅、整理相关文字,分析油画大师静物作品,特别是有“荒野”意象、“荒凉”意境、“废墟”题材.......的静物作品进行分析学习,指导论文的写作和创作的完成。根据国内几位艺术大家的油画静物作品绘画语言的研究分析静物作品中精神性的研究,指导自己的毕业创作,结合《留痕系列》的创作,探求艺术语言的表现,呈现自然物像内在的精神性。

魏明雪[2](2019)在《1976-1984年中国油画发展研究》文中提出1976-1984年美术的发展,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时的油画艺术逐渐脱离了“文革”时期的模式化定式,走向了多元化与现代性统一的现代艺术之路。“伤痕美术”与“乡土美术”的发展贯穿这一历史时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油画创作风格,深入分析其流变因素,其根本原因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的继承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寻根艺潮的影响。同时,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下,众多国外艺术原作展接踵而至,为此时油画家拓展国际眼光,探索油画技法多样性提供了宝贵机会。国家官方教育机构的引导和支持,美术学院派教育的发展也为此时油画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必要养分。“真实性”和“人道主义”是这一时期的油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的主要艺术特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求绘画对真实性的表达是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结合。因为经历了“无人”的阶级斗争年代,所以关注人,肯定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思维占据了此时艺术家创作的主导。同时,此时的油画艺术创作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绘和自我情感的真实表达,透露出自我意识觉醒与艺术自由化的抗争意识,这是此时期油画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精神内涵。这一时期对油画技法的学习与尝试、对油画民族性问题的再讨论以及艺术本质的探索都对1985年后现当代艺术表达多元化、哲学化起到引导与推动的作用。许多艺术家评价此时期的美术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认为其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准备时期,但忽略了艺术创作主体变更与意识形态变化引起前后差异,模糊了其阶段性节点的历史定位。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整体的把握,结合同一时期多项艺术表现形式间的共同联系,深入分析这一时期油画的发展与绘画风格的流变,阐释这一时期油画艺术创作风格的变化和艺术作品审美特征与内在艺术精神的表达,以此时油画发展为线索,重申这一时期美术的重要性,确定这一时期美术在现当代美术历史中的合理定位。

夏茹[3](2019)在《探索小幅组画在当代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文中指出小幅组画是艺术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为艺术界增添异彩。在当代艺术形态下,小幅组画它突破传统,彰显个性。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小幅组画赋有独幅画面的完整性,拥有大尺寸画幅的震撼感慑力,也拥有精致入微的细节描绘能力,更加具备承载材料多样性的巨大能量。在第九届全国美展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小幅组画作品出现的数量逐年递增;在大众生活中,小幅组画的作品搬进了居室。这充分彰显了小幅组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慢慢的从展览这样严肃的方式走向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小幅组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精神需求的。小幅组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盛行的画像砖艺术,每一个砖块的描绘都表达了小幅组画的叙事性;再到后来明清时期的油画屏风,开始用艺术的语言对组画形式的展现;直到20世纪30年代新木刻运动的发起,小幅组画以木刻版画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舞台。在西方,古埃及的纸莎草画以每张独立的形式拼接为一个整体;再到后来中世纪艺术的彩色玻璃镶嵌画,都体现了与小幅组画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直到凡·艾克两兄弟《根特祭坛画》的作品出现,标志着西方第一幅组画形式作品的到来。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法和统计法,深度剖析了小幅组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结合美展中小幅组画作品的样式,归纳了小幅组画的定义和分类;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小幅组画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小幅组画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发展现状。第二章,通过研究全国美展中小幅组画的代表性作品,在画面主题、形式结构与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归纳了小幅组画的艺术特点;第三章,通过数据统计法,记录了第九届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小幅组画作品出现的次数,并结合不同形式的绘画语言,分析小幅组画在不同画种中的表现和运用;第四章,总结全文,并归纳小幅组画在当代艺术形中的意义以及小幅组画对笔者的影响和创作启示。

李琼[4](2019)在《时代的“自画像” ——以潘玉良艺术为例探析20世纪初中国女性艺术》文中研究指明在特定时代针对特定艺术群体的研究,对于美术史来讲是重要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20世纪初期的中国乃至世界都处于千载未有的大变局之中。传统社会的解构促使诸多领域发生剧变。作为社会变化的敏感点,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所带动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尤其活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对这一时期女性艺术的研究并不充分,女性艺术的成就也未得到其应有的认知。本文以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演变与中国女性身份地位从属于男性农业社会向在工业化、现代化之中逐渐觉醒、独立的转变这一重要背景之下,以潘玉良作为重点案例,进而推至展现20世纪初中国女性艺术创作面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以不同层面,全方位分析、展示中国20世纪初期女性画家的艺术风格,以及不同时期的优秀代表作。通过对当时女性画家群体展示,以及对于最为代表性的潘玉良的艺术人生和艺术成就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充分肯定中国20世纪初期女性画家在艺术追求以及艺术创作所取得的成就。除此之外,本文还着眼于对这一时期女性画家本体以及她们作品内涵的独特性的发掘与研究。以女性意识为出发点,通过对历史的纵向对比,以及对于潘玉良的个体案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20世纪初期女性艺术家进行比较和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国女性艺术的存在价值,以及女性通过艺术实现精神层面的自我解放的现实意义。

王芳[5](2018)在《中国绘画市场的投资表现及泡沫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艺术品市场不断的发展和诸多外部环境的推动,作为艺术品系列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作品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投资资产。与传统的金融资产及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另类资产所不同的是,绘画作品在提供了财富增值和消费服务的同时,也承载了一定的美学价值。随着近年来中国绘画作品拍卖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学术界与投资者的研究热情开始逐渐升温。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中国绘画市场,采用何种价格指数模型能够对其回报率和风险进行更准确有效的估计?与国内其他金融资产相比,中国绘画市场的投资表现如何?是否如国外的绘画市场一样,在提供了较高回报率的同时,也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在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市场价值分割时,中国绘画市场不同价格区间的作品具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对投资者而言,投资何种价格区间的作品会带来更高的回报率?最后,在经历了20多年的不断发展后,中国绘画市场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现象?如果能合理的解释或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则对深入分析中国绘画市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绘画市场中常用的三种价格指数模型的构建和比较问题。我们具体阐述了特征价格模型、重复销售模型和混合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假设,详细地说明了不同模型的构建方法和指数估计。在对重复销售模型的假设检验中,我们发现重复销售模型受到了样本选择偏差的影响;而在不同模型的准确度的比较中,混合模型则产生了最高的均方误差。相比而言,特征价格模型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价格指数估计。因此,我们选择特征价格模型作为我们构建中国绘画市场价格指数的方法,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第四章主要研究了中国绘画市场中油画市场的回报表现及投资组合多样化的问题。我们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基于2000年至2014年间总计12,701件油画作品拍卖记录,采用特征价格模型构建了中国油画市场的价格指数。其次,我们研究了中国油画整体市场和不同价格区间市场的风险和回报特征。从整体市场来看,与同期的其他金融资产相比,7.89%的半年度回报率显示中国油画作品是非常具有投资吸引力的一项资产。从不同价格区间的市场来看,不同价格范围内的中国油画作品的特征变量和对应的回报率均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尤其是中国高端油画作品,其回报率相比低价格区间的油画作品的更高,而风险更低,因而可被视为更优质的投资标的。最后,我们研究了中国油画市场在投资组合多样化中的表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下行风险的实证结果证实,中国油画作品与其他传统的金融资产相关性较低,可以作为一项对冲资产。而基于不同风险厌恶水平构建的最优投资组合显示,在一定权重限制的条件下,投资中国油画作品会带来更高的效用,从而达到了投资组合多样化的目的。本文第五章主要研究了中国绘画市场中近现代书画市场泡沫存在可能性的问题。我们对2000年至2016年共计164,131件作品的销售数据采用了Markov-switching ADF(MSADF)和右尾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整体市场及不同画派的爆发性增长现象。考虑到可能的非平稳波动和小样本量的干扰,我们还采用了自助抽样法对我们的结果做了进一步地验证,从而确保了我们检验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实证表明,在一系列模型的检验下,“京津”、“长安”、“岭南”、“海派”和“整体市场”在2005-2006年及2010-2011年的两个时期有着不同程度的爆发性增长现象,而“新金陵”画派在样本期内泡沫存在的证据却并不明显。联系到这两个阶段所处的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印证了绘画作品价格的上涨是可以由财富效应所解释的。

张向辉[6](2018)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研究》文中提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是新中国美术史上十分醒目的篇章,其以绘画艺术特有的技巧、媒介以及视觉叙事方式呈现了中国军事文化和历史事件,凸显了中国美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立场与现实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20世纪是中国社会经历持续社会变革的时代,也是军事领域英雄辈出、跌宕起伏的年代,在此过程中,油画艺术经由几代艺术先驱的努力,最终在中国文化发展与变革中确立了其独特的地位,承担特殊的使命。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的创作风貌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具有着密切的关联。基于中国军事题材油画创作的特定的政治立场(人民性),本文从油画艺术的自律性和中国社会政治变迁的双重角度来看军事油画的特征、价值和意义,借此考察中国油画中的军事题材,深入剖析其时代价值、创作思想、创作方式,并对典型的作品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梳理,从而系统地呈现中国军事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中国的军事题材油画从艺术的角度直接体现了新中国军事建设的成就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中国人民军队的“人民性”则是起支配作用的精神内涵。

刘佳明[7](2018)在《艺术家的绘画语言和构形方式的统一性在作品中的运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莎士比亚曾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道理不仅只是指文学,绘画也是同样的,不同的艺术家面对同样的物象,观察方式不同,选取的语言方式也不同。而且,油画艺术因其材料的独特性,伴随着艺术家们生活时代的变化,审美标准的变化,加之画面中语言方式,比如笔触、色调、形状等的迥异,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各种画面风格和面貌的形成,产生了一系列不同流派和别树一帜的艺术家。相对于我们传统的中国画而言,这些面貌迥异的油画作品,仿佛像一张张专属的名片一样,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来直观区分和认识这些流派和艺术家。绘画语言和构形方式的统一性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体现为很多个方面,比如笔的语言方式的统一、色的语言方式的统一和形的语言方式统一等等。本文中,笔者将结合部分名家名作,层层展开,从它们的概念、发展历程、表现特征等几个方面着手,对这些绘画语言和构形方式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旨在能得到一些藏于作品背后的规律性的常识,从而能更明确自己之后的创作思路和方向,指导自己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王雨馨[8](2018)在《浅析德尔沃绘画中的荒诞美学与女性形象》文中认为保罗·德尔沃(Paul Delvaux,1897.9.23-1994.7.20)是二十世纪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因描绘如诗如梦的时间、空间和梦境中的女性形象而受到广泛关注。德尔沃与当时着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并不相同,他没有参加过多的超现实主义运动,但是他受到了二十世纪同时期的超现实主义大师马格利特和基里柯的影响,绘画风格由最初的印象主义逐渐转向为超现实主义。德尔沃的绘画艺术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特魅力,他将梦境与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透过画笔表达出来,形成他独特的绘画风格,通过对种种女性形象的描绘和梦境的结合使他的绘画作品产生了一种荒诞的画面美感。本文通过对德尔沃绘画中的艺术语言与其精神世界进行分析和探索,从德尔沃所描绘的女性形象出发,通过其所描绘的超现实主义的画面,分析了德尔沃的内心世界与潜意识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以及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荒诞美学的艺术特征,进一步向读者展示了德尔沃作品中充满了极具象征性的绘画语言与荒诞的审美效果,对其作品中的荒诞美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阐释,使读者通过本文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德尔沃的女性形象与荒诞美学的相互关系。

程章[9](2017)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写实油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和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东西方文化加速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作用,当代中国的文化表现具有了多元性特征,百家争鸣、包容共生的文化语境开始形成。多元的文化决定了各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中国写实油画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取向、艺术表现也呈现多样化特点。写实油画起缘于西方,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纵观中国美术史,写实油画引入中国已有一百年多年,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中国写实油画在机遇与挑战中前行,绘画题材和绘画语言不断丰富,由过去单一的表现形式逐步向多样化转变。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变化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西方传统绘画的潜心学习;二是向西方现代油画的横向拓展;三是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融合。本课题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写实油画进行分析研究,把握中国写实油画绘画题材、绘画语言、艺术价值等方面表现出的多样性特征进行综合性的阐释,力求点面结合。首先,本文介绍了多元文化的基本概念及表现,回顾了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中国写实油画的文化取向,明确论文研究的文化背景;其次,阐述了西方油画绘画题材对中国写实画家的启示,并从文化的多元化角度分析了中国写实油画绘画题材的多样性表现;第三,基于东西方传统绘画形式的不同特征及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对中国写实油画的构图方式、色彩语言及绘画技法进行举例分析,阐述其绘画语言的发展变化;最后,对中国写实油画的审美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三个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明确中国写实油画的价值表现和未来趋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思想观念加速更新。融合现代理念的新的绘画样式推陈出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影响,中国写实油画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并不断从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中获得灵感,使中国写实油画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王思源[10](2017)在《克里姆特作品的东方神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克里姆特绘画中蕴含的东方元素。集中地说,他的画面一部分和文艺复兴前期传统的追求相类似,另一部分又开创了同东方意蕴相结合的特征。这些特征综合形成了一个完全呼吸开放的绘画空间,并具有独特的神圣的罗马帝国首都维也纳艺术传统的诗意品格。本文将克里姆特的绘画按作品面貌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把握他绘画风格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更清晰地理解他的艺术精神。本论文通过分析克里姆特绘画作品内容和精神细节,找寻其中蕴含的东方元素,此中主要的即是日本浮世绘元素和中国绘画元素,从图案、造型、工艺风格、感情表达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克里姆特融东方情趣于欧洲传统绘画的探索,在语言风格上开创了一个多元的并存,对于欧洲现代绘画发展史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克里姆特的作品也对我的创作观念有一定的影响,我也将在本文中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阐述。

二、李士进绘画作品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士进绘画作品选(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荒野静物”油画作品中的精神性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2)选题意义
        (3)创新之处
    (二)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际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一、静物作品中的精神性
    1、精神性的释义
    2、荒野静物与精神性
二、荒野静物作品中的精神性
    1、借“物”抒情
    2、以“物”言“神”
    3、借“物”言状
    4、借“物”引思
三、笔者的相关创作探索
    3.1 题材的选择
    3.2 艺术语言表现力的探求
    3.3 物像精神内涵的体悟与显现
四、研究荒野静物作品精神性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1976-1984年中国油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对1976-1984年中国油画发展的梳理
        (二)对1976-1984年中国油画艺术家与绘画风格的研究
        (三)对1976-1984年中国油画艺术的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伤痕美术”、“乡土美术”与“后知青美术”
        (二)“人道主义美术”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1976-1984年中国油画发展概况的梳理与分析
    一、从后文革美术到人道主义美术的多元化艺术实践
        (一)批判思潮影响下的“伤痕美术”
        (二)现实主义与寻根思潮影响下的“乡土美术”
    二、影响1976-1984年中国油画发展的现实因素
        (一)1976-1984年重要的事件及展览的整理与分析
        (二)以央美、川美为首的学院派的主导作用
第二章 1976-1984年中国油画创作的艺术特征与精神内涵
    一、1976-1984年中国油画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普遍性与典型性的统一——“真实性”探索
        (二)“真”与“善”的结合——“人道主义”关怀
    二、1976-1984年中国油画创作的精神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艺术自由的抗争
第三章 1976-1984年中国油画发展的影响与定位
    一、1976-1984年油画创作的影响
        (一)促进中国油画技法的革新
        (二)正视油画民族化问题
        (三)推动85新潮后对当代艺术精神的探究
    二、1976-1984年油画发展在历史上的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1976-1984大事记整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展示

(3)探索小幅组画在当代艺术形式中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四、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幅组画作品的缘起和嬗变
    第一节 小幅组画的概念及分类
        (一)小幅组画的概念
        (二)三种形式的分类
        (三)大众的形式与笔者的方法
    第二节 小幅组画作品的溯源
        (一)小幅组画在中国艺术史的演变
        (二)小幅组画在西方艺术史的演变
    第三节 “小尺幅,大乾坤”之当代艺术形式下小幅组画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当代艺术形式下小幅组画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主题:“多元化”的选材与“连续性”的叙事
    第二节 形式:“多维度”的构图与“灵活性”的布局
    第三节 情感:“人文性”的精神与“装饰性”的表达
    第四节 小结:小幅组画作品与独幅作品的差异性
        (一)视角的广泛性与单一性
        (二)技法的复杂性与单一性
        (三)形式的群体性与单一性
第三章 小幅组画在当代不同艺术形式下的运用——以数据分析法和统计法探究
    第一节 在油画中的运用:纪实的“表现说”
        (一)数据统计法:油画在全美展作品集中小幅组画的数量
        (二)童雁汝南《满觉陇的同志们》与肖育《东方红》中的“纪实性”
    第二节 在国画中的运用:“咫尺之图,绘千里之景”
        (一)数据分析法:国画在全美展中小幅组画的数量
        (二)观赏性的形式语言:景岚《瞳之二》和单峥《爱丽丝的一天》
    第三节 在综合绘画中的运用:“有意味的形式说”
        (一)数据分析法:综合绘画在全美展中小幅组画的数量
        (二)独立性的漆画形式语言
        (三)多样性的综合材料绘画
第四章 小幅组画在当代艺术形式中的意义
    第一节 美展中的“研究与超越”与创作中的“表现和升华”
    第二节 小幅组画对笔者的创作启示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时代的“自画像” ——以潘玉良艺术为例探析20世纪初中国女性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重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重点
        2.创新点
    三、研究内容的现状
        1.关于中国女性艺术的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2.关于潘玉良以及20世纪初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1章 20世纪初中国女艺术家作品的艺术风格
    一、“20世纪女性艺术”与“中国20世纪女性艺术”
        1.20 世纪初“女性艺术”的创造与认知
        2.女性思潮的传入与20世纪初中国“女性艺术”的独特性
    二、20世纪初中国女艺术家的创作内涵及艺术特色
        1、20世纪初中国女性艺术家与大变革的历史时代
        2、修身养性消遣的“新闺阁派”女性画家
        3、西学东渐的“新女性”艺术家
第2章 潘玉良艺术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一、中国女性绘画到女性主义的发展
        1.20 世纪初中国女性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
        2.“开眼看世界”:中国女性艺术的学术来源
    二、潘玉良作品的创作内涵及艺术特色
        1、第一次归国的艺术经历及创作特点
        2、题材的拓展:个人生活与家国情怀
        3、二次赴法艺术风格的演变
        4、形式的成熟期:野兽派的影响
        5、融会贯通的突破:中国传统意境与审美
        6、升华的艺术:线条的运用与构图的巧思
第3章 从潘玉良艺术看20世纪初中国女性艺术深层原因及社会影响
    一、潘玉良的人生际遇与她绘画历程之间的关系
        1.传奇的出身和亲友的支持
        2.导师的指点和刻苦的钻研
        3.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抗争
    二、20世纪初中国女性艺术独特性的深层原因及社会影响
        1.时代的自由;对作品格调深层次的探索
        2.作品内涵的自由:人体画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视野
        3.内心的自由:成就了女性最真实形象的“自画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品集

(5)中国绘画市场的投资表现及泡沫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结构安排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绘画市场价格指数模型的相关文献及评述
        2.1.1 平均价格模型
        2.1.2 特征价格模型
        2.1.3 重复销售模型
        2.1.4 混合模型
    2.2 绘画作品投资表现的相关文献及评述
        2.2.1 绘画作品作为资本资产的相关文献及评述
        2.2.2 国外绘画作品投资的相关文献及评述
        2.2.3 国内绘画作品投资的相关文献及评述
        2.2.4 绘画市场不同价格区间的特征和收益的相关文献及评述
    2.3 绘画市场泡沫的相关文献及评述
        2.3.1 绘画市场泡沫的概念
        2.3.2 鉴定泡沫的检验方法
        2.3.3 绘画市场泡沫问题的研究
    2.4 绘画市场近年来其他的研究内容及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绘画市场价格指数模型的构建与比较
    3.1 数据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数据的分类
        3.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特征价格模型的构建与指数估计
        3.2.1 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假设
        3.2.2 特征变量的选取和量化
        3.2.3 特征价格模型的构建
        3.2.4 特征价格模型指数的估计
    3.3 重复销售模型的构建、指数估计及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3.3.1 重复销售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假设
        3.3.2 重复销售模型的构建
        3.3.3 重复销售模型的指数估计
        3.3.4 重复销售模型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3.4 混合模型的构建与指数估计
        3.4.1 混合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假设
        3.4.2 混合模型的构建
        3.4.3 混合模型的指数估计
    3.5 价格指数的估值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油画市场的回报表现及投资分析
    4.1 中国油画市场的数据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整体市场的描述性统计
        4.1.2 不同价格区间的描述性统计
    4.2 中国油画市场的回报率及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回报率比较
        4.2.1 中国油画市场的整体价格指数及稳健性检验
        4.2.2 市场整体回报率与其他金融资产的回报率比较
        4.2.3 不同价格区间的价格指数及回报率
    4.3 中国油画市场的最优投资组合
        4.3.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4.3.2 下行风险
        4.3.3 最优投资组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泡沫分析
    5.1 运用到的模型
        5.1.1 MSADF模型
        5.1.2 右尾单位根模型
        5.1.3 自助抽样法
    5.2 数据描述和价格指数的构建
    5.3 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泡沫检验
        5.3.1 MSADF检验
        5.3.2 右尾单位根检验
        5.3.3 自助抽样法
    5.4 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阶段性泡沫现象与同期经济发展联系的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6.1 本文主要工作结论及相关意义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6)1949年以来的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 缘起
        二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研究范围及历史考察
    第一节 概念及研究范围
    第二节 世界艺术史中军事题材油画概述
    第三节 清朝至抗战时期中国军事题材绘画的演变
        一 清朝时期
        二 北伐时期
        三 抗战时期
第三章 1949年以来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美术的特征
    第二节 组织创作与展览形式
    第三节 时代与风格的转变
        一 1949——1966:历史回望——“十七年”军事题材油画创作
        二 1966——1976:现实与乌托邦——“文革”军事题材油画创作
        三 1976——1979:过渡与转换——“后文革”军事题材油画创作
        四 1980年至今:人本的回归——当代军事题材油画创作的新语境
第四章 中国军事题材油画创作特征
    第一节 历史特征
    第二节 意识形态特征
        一 意识形态与美术创作
        二 政治视角和国家赞助机制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特征
        一 民族性
        二 中国军队文化
    第四节 艺术特征
        一 纪实性
        二 纪念碑性
        三 审美特性
第五章 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的价值
    第一节 历史价值
        一 独立抗争的记录
        二 反法西斯的记录
        三 军队成长的记录
    第二节 艺术价值
        一 丰富了中国油画创作的内涵
        二 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致谢

(7)艺术家的绘画语言和构形方式的统一性在作品中的运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节 研究背景
    第2节 研究内容
    第3节 研究方法
    第4节 研究意义
第1章 绘画语言和构形方式的统一性的体现
    1.1 油画笔触的概念及几个重要时期的具体表现
        1.1.1 油画笔触的概念
        1.1.2 笔触在几个重要时期的具体表现
    1.2 色调的分类和运用法则
        1.2.1 色彩的要素
        1.2.2 色彩运用的法则
    1.3 构形的基本原则
        1.3.1 点线面的构成因素
        1.3.2 几何形的归纳提炼
        1.3.3 抽象形的推导同构
        1.3.4 正负形的空间意识
第2章 修拉作品赏析
第3章 梵·高作品赏析
第4章 高更作品赏析
第5章 夏加尔作品赏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研究生作品集

(8)浅析德尔沃绘画中的荒诞美学与女性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的背景和缘由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主要研究方法
第1章 德尔沃的艺术历程
    1.1 印象派与表现主义时期
    1.2 超现实主义时期
第2章 德尔沃绘画中的荒诞美学
    2.1 德尔沃荒诞美学产生的背景
    2.2 德尔沃与儒勒·凡尔纳
    2.3 德尔沃绘画中的荒诞美学
第3章 德尔沃绘画中的女性形象
    3.1 德尔沃的童年经历
    3.2 女性形象的旁观者
    3.3 德尔沃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潜意识分析
结语 由德尔沃绘画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毕业创作作品集

(9)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写实油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价值
    1.4 课题的创新之处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1.6 课题的主要内容
2 多元文化及中国写实油画发展概述
    2.1 多元文化概述
        2.1.1 多元文化的含义
        2.1.2 多元文化交融的表现
    2.2 中国写实油画发展概述
        2.2.1 中国写实油画的引入
        2.2.2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
        2.2.3 改革开放后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现状
    2.3 中国写实油画的文化取向
    2.4 本章小结
3 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写实油画绘画题材分析
    3.1 西方油画绘画题材的启示
    3.2 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写实油画绘画题材中的体现
        3.2.1 对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挖掘与再现
        3.2.2 历史题材的中国写实油画作品分析
    3.3 乡土文化在中国写实油画绘画题材中的体现
        3.3.1 对乡土文化的艺术再现
        3.3.2 乡土题材的中国写实油画作品分析
    3.4 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写实油画绘画题材中的体现
        3.4.1 以少数民族生活为背景
        3.4.2 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写实油画作品分析
    3.5 社会阶层文化在中国写实油画绘画题材的体现
        3.5.1 对时代变迁中小人物的命运关注
        3.5.2 农民工题材的中国写实油画作品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写实油画绘画语言分析
    4.1 西方绘画对中国写实油画绘画语言的影响
        4.1.1 西方绘画构图方式的沿袭
        4.1.2 西方绘画中色彩运用方式的汲取
        4.1.3 对西方写实油画技法的探索
    4.2 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对中国写实油画绘画语言的影响
        4.2.1 中国美学构图章法的运用
        4.2.2 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中色彩观念的融合
    4.3 现代多媒体技术对中国写实油画绘画语言的影响
        4.3.1 数码摄影技术的应用
        4.3.2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写实油画的价值及发展趋势分析
    5.1 中国写实油画的价值分析
        5.1.1 审美价值
        5.1.2 人文价值
        5.1.3 经济价值
    5.2 中国写实油的发展趋势分析
        5.2.1 科技进步与油画的忧患意识
        5.2.2 扬长避短推进中国写实油画新发展
    5.3 本章小结
6 写实油画创作与实践
    6.1 创作题材来源
    6.2 创作实践过程
    6.3 创作作品展示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10)克里姆特作品的东方神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经过和意义
    1.2 研究的角度和问题
第2章 东方艺术与克里姆特绘画
    2.1 日本文化与克里姆特
        2.1.1 来源
        2.1.2 形象组织
        2.1.3 工艺风格
    2.2 克里姆特绘画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借鉴
        2.2.1 构图与线条
        2.2.2 签名样式
    2.3 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借鉴
        2.3.1 对中国年画的借鉴
        2.3.2 对中国刺绣的借鉴
        2.3.3 对中国瓷器的借鉴
第3章 克里姆特绘画的东方神韵
    3.1 克里姆特艺术对东方精神的借鉴与融入
    3.2 克里姆特艺术的东方韵味及其对西方绘画的影响
第4章 克里姆特绘画的东方艺术精神对本人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李士进绘画作品选(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荒野静物”油画作品中的精神性表现[D]. 牛腾腾.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8)
  • [2]1976-1984年中国油画发展研究[D]. 魏明雪. 河南大学, 2019(01)
  • [3]探索小幅组画在当代艺术形式中的表现[D]. 夏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时代的“自画像” ——以潘玉良艺术为例探析20世纪初中国女性艺术[D]. 李琼.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3)
  • [5]中国绘画市场的投资表现及泡沫分析[D]. 王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6]1949年以来的中国军事题材油画研究[D]. 张向辉. 西安美术学院, 2018(01)
  • [7]艺术家的绘画语言和构形方式的统一性在作品中的运用分析[D]. 刘佳明. 北京服装学院, 2018(04)
  • [8]浅析德尔沃绘画中的荒诞美学与女性形象[D]. 王雨馨. 北京服装学院, 2018(04)
  • [9]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写实油画研究[D]. 程章.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10]克里姆特作品的东方神韵[D]. 王思源. 北京服装学院, 2017(03)

标签:;  ;  ;  ;  ;  

李世锦画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