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暴力成因初探

教师暴力成因初探

一、教师暴力成因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朋[1](2021)在《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文中认为全面推进教育机制改革,促使我国教育事业朝着现代化、标准化的方向转变,对我国各类学校的创立、发展、管理、督促等有了全新的要求与规定。在我国开展基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初级中学属于一个非常很重要的社会机构。构设安全、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是我国各类学校实现全面发展、保障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初等中学经常出现覆盖范围极广的欺凌现象,对创设和谐校园、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与阻碍。与学业焦虑等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校园欺凌逐渐成为引起校园矛盾、导致学生压力提升的一个关键要素。并且,从大部分校园欺凌事件能够看出,尽管这一事件是出现在校园中的,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成年的影响持续且深远。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文件背景、居民整体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校园欺凌现象更加严重。校园欺凌逐渐变成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国际性问题,也属于世界各国需要备受关注的一个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则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承担的一项重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调查法对农村初中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研究,研究选取XX县G中学、H中学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这两所中学初一至初三的36个班级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现象中最常见的是语言欺凌,原因在于这种方式的实施相对容易,而且具备较强的隐匿性。此外,学校还存在其它欺凌类型,例如:以权压人、向受害学生索取钱财或物质等,甚至还有网络欺凌的倾向,即通过QQ或微信等社交平台去侮辱受害学生等。从校园欺凌的最常见场所来看,发生校园欺凌最主要的场所是教室和走廊。调查表明,农村初中出现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都有原因,其中,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法制观念差、自控能力不足、维权观念差;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忽视、同辈群体的诱导与怂恿以及学校管理和制度的欠缺;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不良文化的熏染、网络媒体的负面宣传和社会相关制度的不完善等。要进一步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同样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此,笔者给出的建议是要构建促进人的健全发展的教育体系,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在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的同时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家庭的角度来讲,要发挥家庭的教育关怀功能,更新教养方式,强调严慈并济、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亲子交流,同时要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积极沟通,从学校方面来讲,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导向功能,提高教师职业责任意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普及法律知识,实施校园安全管理、建立校园欺凌防治机制,实时追踪与辅导、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打造生命化健康校园;在社会方面要发挥社会协同教育功能,强化互联网媒体的监管,创设积极的社会风气、凝聚社会多主体力量,打造校园欺凌监测和防治研究中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法律防范体系。相信在如此多措并举的手段之下,校园欺凌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

金诺[2](2021)在《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与矫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毒品并成为“世界三大公害”。未成年人犯罪如何处理是全世界各国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对各国现有的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法律规定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实际考验。通过各种新闻报道我们也不难看到,如今不乏有很多低龄未成年人,他们还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虽实施了残忍恶劣的暴行,但也因此逃脱了刑事法律的制裁。公众在关注案件本身的同时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处理结果是否会让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是否能真正有效地改造这些“小恶魔”,以减少他们在未来继续犯罪的可能?不可否认,近年来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的暴力恶性案件影响之大,已经在社会上引起舆论浪潮。“重庆女童摔婴案”、“湖南3名学生杀害教师案”、“大连男孩杀人案”等,这些低龄未成年人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当作他们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护身符”,而这种案件发生的频率并不是极端个案这么简单。低龄未成年人触法案件的频发也引起了国家有关机关的高度重视,通过刑法修正案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周岁,对刑事法律以及两部未成年人专门立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修改了法律规定不够完善的部分,填补了旧法的立法空白,这是我国未成年人立法工作取得的重大进步。必须明确的一点是,预防和矫治低龄未成年人触法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在案发前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共同预防机制,形成全面有效、各方相联系、职责可落实的事前预防体系,才能够在第一道防线之下减少触法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案发后对低龄触法未成年人进行及时有效的矫治,以教育为主,并根据未成年人的行为情节轻重、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以及事后悔过情况等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对不同的未成年人适用轻重不同的矫治措施,方能对症下药,做到有效治理。完善和落实严加管教和专门教育这两个最重要的矫治措施,建立起完善的事后矫治措施,才能减少这些问题少年再次触法的可能,与事前预防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帮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和生活中。放眼于世界,国外对未成年人触法和犯罪有关问题的研究起始时间早于我国,并在预防和矫治的措施上也得到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先进经验,完善和加强我国当前未成年人触法情况预防和矫治的措施是必要的并行之举,对我国未成年人触法情况实现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钟磊[3](2021)在《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更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及防治的低效性,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在此背景下,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前,已有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内涵、类型特点、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有益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前提与基础。但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深刻理解与有效防治需要多视角的解读以及多方力量的整合。因此,从多个角度,借助不同媒介,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全视角和全景式的透视与剖析,才能达成对其全面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与此同时,随着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各方的广泛关注,各种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题材被拍摄成电影,以此来反映现实,映射问题。此类题材的电影致力于利用影像叙事的手段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再现,并在此过程中加入导演自身的思考,使其呈现出真实性、哲思性与娱乐性共存的特征。一方面,作为影视教育,校园欺凌影像是具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作品,校园欺凌影像又是具有教育意蕴的影视艺术。于此意义而言,校园欺凌影像有机结合了艺术与教育,为研究校园欺凌问题提供了有效媒介、全新载体和独特视角。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以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符号分析以及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作为研究媒介和载体的30部反映校园欺凌问题的青春题材电影进行分析与探讨,充分挖掘电影所具备的现实性特征与意义,并对电影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手段、电影的情节内容、人物设置、人物形象在现实中的定位以及电影的拍摄技法进行分析、总结与共性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现实生活做类比,进而对现实中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影射、分析与研究,以深度挖掘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及意蕴。遵循此逻辑思路,在对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以及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及教育反思。概括而言,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一章为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以及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以及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及其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第二章为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主要从人物形象、空间叙事和行为表达三个维度呈现影像中的校园欺凌景象;第三章为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重点从私人矛盾空间建构与社会关系不合理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样本电影影像叙事的推进;第四章为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以及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三个维度展现了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第五章为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主要从影视和教育两个维度分析探讨了校园欺凌影像呈现出的教育意蕴、思考与反省,具体包括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以及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等对策思考,以充分有效发挥校园欺凌影像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的教育价值及社会功用。结语部分主要从教化与规训、反思与批判两个维度对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意蕴、思考和反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许艳[4](2021)在《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文中认为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相应的人们的法制意识、人权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通过颁布和实施在教育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的法制化进程。近些年来新闻媒体以及公众的目光对教育惩戒问题的关注度也显着提高,虽然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现象较过去而言有了很大的减少,但关于学生的遭到过度的惩罚的报道也时常会出现在公众的眼前,把学校和教师推上了风口浪尖。基于这种情况,各级行政部门并没有坐以待毙制定并实施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学校和教师进行对学生进行体罚。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依然主导着课堂,教师为了达到提升学生成绩的单一目标,往往用一种更隐蔽的冷暴力行为来代替外显的体罚,但是这种冷暴力的行为并没有教育意义,较体罚来讲会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对唐山市A中学的课堂进行观察发现在初中课堂中教师课堂冷暴力行为时有发生。采用学生调查问卷以及对教师的深入访谈,梳理调查资料不难发现这种冷暴力会影响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样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研究必然绕不开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因此利用微观权力理论以及主体间性等相关教育学理论,进一步在剖析教师课堂冷暴力产生原因的,并根据其产生原因从学校、教师、社会教育大环境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相对应从学校管理者、教师、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四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师生关系向着相互尊重理解的方向发展。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初中阶段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的缘由和目的,以及研究冷暴力问题对理论和实际的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的文献,阐明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于教师课堂冷暴力的有关的定义进行科学界定,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冷暴力与热暴力;教师冷暴力与教育冷处理等)进行辨析,明确了教师课堂冷暴力的表现形式,进而为核心概念的界定奠定基础。第三章根据课堂观察,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访谈结果,对这些调查资料进行整理,进而分析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现状。第四章主要从学校、教师、社会教育大环境和学生四个角度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原因做出具体阐述和分析。基于微观权力理论,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的权力主体,因此主要在教师以及学生方面运用微观权力理论进行分析研判,为教师课堂冷暴力产生的背后原因进行解释。最后,基于上一章对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审视和批判,从而提出消除和预防教师课堂冷暴力行为的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李国庆[5](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王欣然[6](2021)在《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文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以师生和家长为参与主体,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对学校秩序造成破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威胁师生安全、扰乱学校正常秩序,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稳定发展,导致严重的不良社会后果。研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对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师生安全、促进社会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Q市初级中学的学生和家长展开调查,对学校的管理人员和Q市教育行政人员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种类复杂多样,而治安安全类的事件发生频率最高,对学校师生的伤害最大;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危害日益严重,对学校教学秩序、师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恶劣,致使家长产生恐慌情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导致初级中学发生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学生安全知识匮乏,防范意识淡薄;学校应急体系有待完善,应急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应急预案内容缺乏系统的规划、可操作性较差,演练流于形式;学校安全疏导不利,对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家庭安全教育欠缺,家长应急防范能力较弱;社会媒体报道失实,引发家长恐慌和社会误解。为了有效防范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重视安全防范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其次,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共同完善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管理;再次,搭建家校安全教育合作平台,通过家长课堂提高家长的应急能力;最后,构建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公开信息,防止媒体失实报道。学校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及时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有效遏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及时启动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控制事态恶化;二是公开事因和相关信息,稳定师生和家长的情绪;三是建立联动处置机制,妥善化解各方矛盾;四是追究相关责任,完善学校问责机制;五是重视事后总结,多措并举切实做好学校善后工作。

陈冬尔[7](2020)在《外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的校园欺凌问题频繁被曝光在大众视野下,层出不穷的欺凌事件所带来的恶性后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事件对受害学生、旁观学生以及校园文化、学校风气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2016年起,教育部先后发布校园欺凌治理的相关通知,社会各界学者也开始投身于相关领域进行学术研究。虽然我国在校园欺凌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近几年,但是国外一些同样被此问题困扰的国家已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治理。个别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反欺凌项目,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上也经过不断修订和调整,呈现出有针对性的校园欺凌案件处理方案。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中小学校的问题,同时也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有着复杂的联系。本文基于对校园欺凌概念、类型、角色的界定,梳理了校园欺凌问题在不同教育背景下的成因,包括社会的负面影响、学校的教育不足、家庭的情感支持等各个层面的因素,以及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对学生身体、精神、未来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危害。笔者根据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及各国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了国内外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随后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视角为切入点,探讨校园欺凌治理中最为有效的影响因素。根据较为知名的四个反欺凌项目的介绍与分析,归纳总结出主要优势,包括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治理、重视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作用以及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校园欺凌中的积极作用。最后,笔者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维度提取国外可借鉴的经验举措,为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提出建议,从而帮助降低我国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期待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下,完善立法、加强干预、提早介入、协同合作,使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得到有效的抑制,促进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刘阳[8](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小学教育是少年儿童接受教育过程的开端,也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会影响受教育个体也就是学生的一生,要想促进受教育个体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就必须抓好中小学基础教育,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但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还危及中小学正常教育教学环境和中小学校园安全,给学生、家庭、校园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研究如何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就尤为重要。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也从社会学、法学、生理学等角度进行了相关阐释研究,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中小学校园欺凌进行探讨研究的还并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对中小学校园欺凌概念的梳理,结合文献资料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等方式,分析了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现状、成因及其危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必要性,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对策,将中小学校园欺凌事后处理关口前移至预防解决,以此来有效预防和处理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

何伟,刘佳欢[9](2020)在《生态哲学观下语言暴力的界定、成因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暴力对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其防治迫在眉睫。文章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根据"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生态哲学观对语言暴力进行界定,认为语言暴力指因生态系统失衡而导致发话人发出令受话人心理上产生羞辱感、恐惧感等负面情绪的话语;其根本成因在于各类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不和谐、不共生,具体表现为语言生态系统、人际关系生态系统、思想道德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和法律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失衡;防治语言暴力的根本措施在于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共生,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注重多元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于越[10](2020)在《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S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组成的重要成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不同领域职业岗位对高职院校学生需求量的增加,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同时,伴随着生源数量的增长,为满足在校学生和教职人员的日常需求,高职院校周边的配套设施也逐渐健全,导致高职院校周边的人员密度和人员流动性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为人员密集而导致的校园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这让社会各层面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国家教育部门更是针对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校“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减少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降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伴随着生源扩招等因素带来的学生素质差异明显,配套教资、师资滞后等现象容易导致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突发事件在高职院校中出现,势必会对师生正常的生活、教学、科研秩序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不利于学校在社会上塑造良好形象、提升声誉,进而造成招生困难、发展受限等不良后果。自党的十七大以来,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平安校园”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前期预防的环节,人员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学校在规避校园突发事件的手段上还停留在“人防”和“物防”的阶段,缺乏有效的预警体系、危机意识感薄弱等问题突出;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缺失与之相对应的应急预案,所以经常会出现疲于应对的现象,不能“快、准、稳”的解决校园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后欠缺良好有序的问责机制、恢复重建等善后手段,这些都可能会对学校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探究有效的方式方法来降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减少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是本论文的最终目的。首先本论文介绍了关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危机管理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公共治理理论,采取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方式方法,研究了高职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各项举措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对照有关资料,对近年来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趋势做出简要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根据成因的不同进行分类列举,同时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从实际案例中了解和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方法,并对其优势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归纳,以案例为依据,提炼出适用于全国范围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普遍经验,为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发展,提出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笔者从高职院校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造成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成因作出分析,并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按照建立健全事前预防体系、加强事中控制能力、完善事后处理策略的顺序,给出高职院校在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应当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合理措施。

二、教师暴力成因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暴力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校园欺凌现象严重
        2.校园欺凌的主体特殊
        3.校园欺凌的防治复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校园欺凌内涵的研究
        2.关于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
        3.针对校园欺凌成因分析的研究
        4.关于校园欺凌对策的研究
    (四)相关理论基础
        1.社会学习理论
        2.习性学理论
        3.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理论
        4.教育管理学理论
一、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的意蕴解读
    (一)校园欺凌相关概念辨析
        1.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
        2.校园欺凌与学生打闹
        3.校园欺凌与社会欺凌
    (二)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1.国内界定
        2.国外界定
        3.个人评述
    (三)校园欺凌现象中的主体角色、特征、分类与危害
        1.校园欺凌现象中的主体角色
        2.校园欺凌的特征
        3.校园欺凌的分类
        4.校园欺凌的危害
二、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的现象调查
    (一)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设计
        1.调查方案
        2.调查目的
        3.调查方法
        4.调查实施
    (二)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分析
        1、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的类型
        2.易发生欺凌的场所
        3.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的频率
        4.校园欺凌现象的处理方式
三、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法制观念差
        2.学生自控能力不足
        3.学生维权观念差
    (二)家庭方面
        1.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态度
        2.家庭环境的不和谐
    (三)学校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忽视态度
        2.同辈群体的诱导与怂恿
        3.学校管理和制度的欠缺
    (四)社会层面
        1.社会不良文化的熏染
        2.网络媒体的负面宣传
        3.社会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四、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促进人的健全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1.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
        2.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
        3.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三)发挥家庭的教育关怀功能
        1.更新教养方式,强调严慈并济
        2.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亲子交流
        3.家校共育,积极沟通
    (四)实现学校的教育导向功能
        1.提高教师职业责任意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2.普及法律知识,实施校园安全管理
        3.建立校园欺凌防治机制,实时追踪与辅导
        4.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打造生命化健康校园
    (五)发挥社会协同教育功能
        1.强化互联网媒体的监管,创设积极的社会风气
        2.凝聚社会多主体力量,打造校园欺凌监测和防治研究中心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法律防范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现象调查问卷
    附录二 校园欺凌防治宣传教育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与矫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和矫治及其理论基础
    (一)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与矫治的内涵
    (二)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与矫治的理论基础
二、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和矫治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一)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和矫治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二)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和矫治面临问题的成因
三、若干典型国家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和矫治的比较分析
    (一)日本
    (二)德国
    (三)美国
    (四)规律性启示
四、完善我国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和矫治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共同预防机制
    (二)完善具体矫治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
        (二)校园欺凌后果的高危害性和严重性
        (三)校园欺凌影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媒介和全新载体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文献综述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
        (二)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电影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取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校园欺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理论
        (一)“运动-影像”理论
        (二)“时间-影像”理论
        (三)德勒兹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中的适切性
    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理论
        (一)微观权力理论的提出
        (二)微观权力形式的演变
        (三)微观权力的表现形式:规训与惩罚
        (四)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
        (五)规训与惩罚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三、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群体”概念
        (一)心理群体的特征
        (二)“心理群体”概念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四、格伯纳的“涵化理论”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学习”
        (二)电影与大众教育
        (三)“涵化理论”运用于校园欺凌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章 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
    一、人物形象
        (一)冲动的欺凌者
        (二)委屈的被欺凌者
        (三)沉默的大多数
        (四)为人师表的焦虑
    二、空间叙事
        (一)躁动的班级教室
        (二)被冷落的校园角落
        (三)并不宁静的教师办公室
    三、行为表达
        (一)冲突中的言语
        (二)冲突中的肢体动作
        (三)潜在的网络行动
第三章 校园欺凌影像的叙事动机
    一、私人矛盾空间建构
        (一)心理冲突
        (二)物理空间
    二、权力关系不合理
        (一)社会位阶与身份焦虑
        (二)性别关系
        (三)叙事线索
第四章 影像呈现的校园欺凌成因
    一、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一)学校教育功利化倾向在样本电影中的表现
        (二)学校教育制度严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制度压抑学生现实诉求的影像分析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扭曲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滥用
        (三)家庭教育的过度
    三、社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一)社区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足
        (二)网络的误导与激化
        (三)社会刻板成见
第五章 校园欺凌影像呈现的教育反思
    一、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一)什么是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二)为什么要充分尊重校园欺凌事件的真实性
        (三)如何充分尊重校园欺凌现象的真实性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的立场与观点
        (一)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主体
        (二)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方法
        (三)准确把握校园欺凌影像立场与观点的意义
    三、有效阐释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与化解机制
        (一)校园欺凌事件的生成
        (二)校园欺凌事件的化解
        (三)校园欺凌生成与化解机制的现实应用
    四、主动凸显主体关注与人文关怀
        (一)关怀被欺凌者的现实处境
        (二)抱有真诚的教育关注
        (三)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4)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已经研究的评价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教师课堂冷暴力的概念界定及表现形式
    2.1 概念界定
        2.1.1 教育冷暴力
        2.1.2 教师课堂冷暴力
    2.2 教师课堂冷暴力表现形式
        2.2.1 教师言语冷暴力
        2.2.2 教师态度冷暴力
        2.2.3 教师行为冷暴力
第三章 唐山市A中学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的现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2.1 观察对象
        3.2.2 问卷调查对象
        3.2.3 访谈对象
    3.3 调查内容设计
        3.3.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3.3.2 教师访谈提纲的设计
    3.4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现状
        3.4.1 初中生遭遇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发生率
        3.4.2 遭遇教育冷暴力的易受体
        3.4.3 初中生遭遇教育冷暴力的类型表现
        3.4.4 初中生遭遇教育冷暴力的差异性
        3.4.5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发生的时机
        3.4.6 初中生遭遇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反应
第四章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原因分析
    4.1 学校管理者认识不足,教师的评价监督体制不完善
        4.1.1 学校对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缺乏重视
        4.1.2 教师评价制度单一
        4.1.3 监督管理机制不合理
    4.2 教师教育观念认知欠缺,师生关系不平等
        4.2.1 教师对自身权力的曲解
        4.2.2 忽视学生主体性
        4.2.3 教师盲目追求利益
    4.3 教育环境功利化,社会舆论导向不合理
        4.3.1 教育大环境下的分数至上理念
        4.3.2 师道尊严传统的新变化
        4.3.3 社会舆论出现偏差
    4.4 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教师权力受到挑战
        4.4.1 学生权力意识的觉醒
        4.4.2 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第五章 预防和化解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对策
    5.1 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完善法律法规的约束机制
        5.1.1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5.1.2 提高教师经济待遇
        5.1.3 完善教育法规对冷暴力的约束
    5.2.学校完善教师评价监督机制,加强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2.1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5.2.2 建立合理的校园监督管理机制
        5.2.3 加强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3 转变教师对教育观的认知,提升教育惩戒技巧
        5.3.1 增强学生主体性地位
        5.3.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5.3.3 提高运用惩戒的技巧
    5.4 学生提升自身道德和法律修养,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5.4.1 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5.4.2 培养乐观心态
        5.4.3 提升心理调节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1)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社会问题
        (2)研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有关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研究相对匮乏
        2.选题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群体性突发事件
        2.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3.应急管理
    (三)理论依据
        1.社会冲突理论
        2.公共治理理论
        3.应急管理理论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七)研究设计
一、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状
    (一)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种类复杂多样
    (二)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增加
    (三)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危害日益严重
    (四)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社会影响恶劣
二、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安全疏导不充分
    (二)学校应急体系不完善
    (三)安全防范意识较淡薄
    (四)家庭安全教育的欠缺
    (五)社会媒体的推波助澜
三、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防范措施
    (一)重视安全防范和心理疏导,提高师生防范意识
        1.重视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学生防范意识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注重安全防范培训,提高教师防范能力
    (二)加强各部门间协调联动,完善学校防范管理
        1.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
        2.完善学校安全防范管理机制
        3.实行部门间的协调联动管理
    (三)开展家校安全教育合作,提高家长应急能力
        1.广泛宣传安全教育知识
        2.搭建家校安全交流平台
        3.建立长效安全防范机制
    (四)建立信息公开机制,防止社会媒体失实报道
        1.建立学校信息公开机制
        2.拓宽学校信息公开渠道
四、优化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
    (一)快速反应,启动学校应急管理机制
    (二)查清事因,客观公开事件相关信息
    (三)联动处置,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四)追究责任,不断完善学校问责机制
    (五)反馈总结,切实做好学校善后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2 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调查问卷(家长用)
附录3 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访谈提纲(学校管理人员用)
附录4 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访谈提纲(教育行政人员用)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7)外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3.1 文献研究法
        1.2.3.2 比较研究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
        1.3.2 国内校园对欺凌问题的研究
        1.3.3 文献述评
第2章 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校园欺凌的概念与内涵
        2.1.1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
        2.1.2 国外校园欺凌的界定
        2.1.3 我国校园欺凌的界定
    2.2 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类型
        2.2.1 肢体欺凌
        2.2.2 言语欺凌
        2.2.3 关系欺凌
        2.2.4 网络欺凌
    2.3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角色类型
        2.3.1 欺凌者
        2.3.2 受害者
        2.3.3 协助者
        2.3.4 附和者
        2.3.5 守卫者
        2.3.6 旁观者
第3章 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分析
    3.1 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分析
        3.1.1 社会发展的影响
        3.1.2 家庭教育的偏差
        3.1.3 学校教育的缺失
    3.2 校园欺凌的危害分析
        3.2.1 对受害者的影响
        3.2.2 对欺凌者的影响
        3.2.3 对社会的影响
第4章 国际视野下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现状分析
    4.1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关于校园欺凌的调查
    4.2 学龄期儿童健康行为研究和全球在校学生健康调查
    4.3 美国学校犯罪补充和青少年风险行为监测
    4.4 英格兰和威尔士10至15岁青少年欺凌调查
    4.5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调查
第5章 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分析
    5.1 校园欺凌问题治理的理论基础
        5.1.1 治理理论
        5.1.2 社会学习理论
        5.1.3 需求层次理论
        5.1.4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5.2 外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治理的实践
        5.2.1 奥维斯欺凌预防项目
        5.2.2 KiVa项目
        5.2.3 维也纳社会能力项目
        5.2.4 No Trap!项目
        5.2.5 小结
第6章 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治理的启示
    6.1 宏观层面:政府的有力支撑
        6.1.1 法律出台
        6.1.2 项目研究
        6.1.3 社会平台
    6.2 中观层面:学校的教育管理
        6.2.1 管理监督
        6.2.2 教育引导
    6.3 微观层面:个人的身心发展
        6.3.1 家庭教育
        6.3.2 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致谢

(8)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校园欺凌事件概述
    第一节 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
        一、校园欺凌一词的来源
        二、国外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研究
        三、我国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研究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类型
        一、言语欺凌
        二、肢体欺凌
        三、人际关系欺凌
        四、网络欺凌
    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特点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普遍性特点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隐蔽性特点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性特点
        四、欺凌行为的难以判断特点
    第四节 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必要性
        一、是打造校园和谐环境的必然要求
        二、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保障
第二章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成因及危害
    第一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二、易发区为义务教育高年级阶段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团伙化
        四、校园欺凌事件具有众多旁观者
        五、中小学校园欺凌暴力化
        六、对欺凌者的惩治效果不明显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效果不理想
        二、学校教育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家庭教育功能缺失
        四、学生个体素质问题
        五、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危害
        一、对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二、对欺凌者的自身发展造成影响
        三、对欺凌事件旁观者造成影响
        四、对学校的育人环境造成影响
        五、对社会治安环境造成影响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必要性
    第一节 相关理论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及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预防校园欺凌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
        二、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至上,敬畏生命
        三、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四、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法治思维,崇尚法治精神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定位不准确
        二、思想政治课师资力量不足
        三、课程思政建设不够完善
    第二节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一、未能满足学生的素质教育需求
        二、未能满足学生的法治教育需求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过于简单
        一、“灌输式”教育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化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对策
    第一节 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优化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素质
        四、保持校园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五、学校与司法机关加强法治教育合作
    第二节 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一、父母自身再教育
        二、维护家庭和睦氛围
        三、加强亲子交流
        四、改变教育方式
    第三节 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三、整顿社会治安环境
        四、遏制暴力文化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生态哲学观下语言暴力的界定、成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生态哲学观下语言暴力的界定及成因
    二、语言暴力的防治措施与动态运行机制
        (一)语言暴力的预防
        (二)语言暴力的治理
        (三)生态系统的动态运行机制
结 语

(10)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S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论文的重点
        1.4.2 论文的难点
        1.4.3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职院校
        2.1.2 突发事件
        2.1.3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
        2.1.4 应急管理
        2.1.5 平安校园
    2.2 理论基础
        2.2.1 危机管理理论
        2.2.2 认知失调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第3章 我国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调研分析
    3.1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呈现的趋势
    3.2 我国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3.2.1 按突发事件的原因分类
        3.2.2 按突发事件的性质分类
        3.2.3 按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程度分类
    3.3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
        3.3.1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3.3.2 安全事故
        3.3.3 社会治安类突发事件
        3.3.4 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3.3.5 其他类型突发事件
    3.4 关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调查问卷分析
第4章 我国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4.1 由高职院校外部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
        4.1.1 国际环境变化导致的突发事件
        4.1.2 高职院校周边复杂的环境导致的突发事件
        4.1.3 复杂的社会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
        4.1.4 因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突发事件
    4.2 由高职院校内部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
        4.2.1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导致的突发事件
        4.2.2 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导致的突发事件
        4.2.3 高职院校应急管理预防机制不完善导致的突发事件
        4.2.4 高职院校教师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
        4.2.5 因学生个人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
第5章 应对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策略和建议
    5.1 建立健全事前预防体系
        5.1.1 加强对高职院校及其周边环境的风险评估
        5.1.2 成立专门应对突发事件的部门
        5.1.3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端正意识形态
        5.1.4 重视家庭教育
        5.1.5 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5.1.6 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规章制度及预案
        5.1.7 利用新技术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管力度
    5.2 加强事中控制能力
        5.2.1 控制突发事件现场
        5.2.2 启用相应应急预案
        5.2.3 制定科学的处置方案
        5.2.4 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工作
    5.3 完善事后处理策略
        5.3.1 形成责任追究制度
        5.3.2 注重身心恢复工作
        5.3.3 做好恢复重建工作
        5.3.4 开展事后评估工作
结语
附录1: 校园突发事件调查问卷—辅导员版
附录2: 校园突发事件调查问卷—学生版
参考文献
    1、法律、条例类
    2、着作类
    3、论文类
    4、其他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教师暴力成因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D]. 王朋.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触法未成年人的预防与矫治问题研究[D]. 金诺. 吉林大学, 2021(01)
  • [3]校园欺凌的影像呈现及教育反思 ——基于我国三十部青春题材电影的分析[D]. 钟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D]. 许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管理[D]. 王欣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外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D]. 陈冬尔.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8]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作用研究[D]. 刘阳.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9]生态哲学观下语言暴力的界定、成因及防治[J]. 何伟,刘佳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10]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S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D]. 于越.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教师暴力成因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