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项目网与“HP”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为中国企业和项目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中国项目网与“HP”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为中国企业和项目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一、中国项目网与《惠普》结成战略伙伴为中国企业及项目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强月新,熊燃[1](2011)在《变革 扶持 普及 承担——2010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国内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传媒业发展稳中有进。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传媒业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开始全面回暖,稳重有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媒体发展日益迅猛,传统媒体急须谋求一条变通之路,而新媒体在技术的日趋成熟下,盈利模式日渐明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信息产业发展以及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仍是媒介规制的主题。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突发事件,传统媒体应对更加从容、自信,而网络媒体的参与也越发积极。

陈晓静[2](2012)在《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我国企业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并将这种国际化战略看作是获取东道国先进技术和知识资源,学习和模仿对方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我国企业如何有效提升海外并购中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效果,在并购过程的不同环节中企业应该如何控制和引导企业所需的创造性资产,以及并购后进行资源整合和创造性资产的应用?本文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实践为基础,研究其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应通过哪些环节因素调节和影响创造性资产的获取绩效。围绕该论题,本文首先对现有领域国内外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然后在现状研究基础上提出对本文问题的思考,并通过典型并购案例分析归纳基于并购过程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模型,再通过实证研究加以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实践提供建议。在对中国企业进行案例研究,以及问卷调研和多元回归的实证检验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以创造性资产寻求为目标的案例日益增加,其中大多集中在对先进技术、核心知识、优势品牌和渠道关系资源等方面的寻求上。(2)通过实证检验,本文也进一步验证了为获取目标企业不同类型的资产,并购过程不同环节的因素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在并购前环节中,海外并购动因、对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的资源能力评估、双方企业距离因素(尤其是技术和文化距离)对创造性资产获取和应用具有显着影响。(3)在并购中环节中,双方企业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尤其是基于网络和人员渠道)、企业讨价还价能力和并购目标兼容性对创造性资产获取和应用具有显着影响。(4)在并购后环节中,并购整合绩效(尤其是人力资源和财务整合等)、企业吸收能力和连续性并购对创造性资产获取和应用具有显着影响。通过上述研究,针对海外并购中创造性资产获取问题,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考虑到以往文献多从并购外部环境和并购整合等因素分析其对并购目标实现程度的影响,本文选择海外并购过程的全新视角切入;(2)本文围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提出了基于并购过程因素的资产获取机制,即系统分析资源、需求目标、谈判和评估能力等战略因素,吸收能力和并购整合等组织因素对不同类型资产的影响作用差异;(3)以往研究多采用案例研究和定性分析方法,本文针对该论题设计全新问卷量表,通过对中国企业并购事件的问卷调研采集一手数据,即采用一手问卷调研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为我国企业实施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创造性资产获取型海外并购提供建议:(1)重视创造性资产寻求型并购动因;(2)有效评估并购双方的资源能力状况;(3)积极实现并购目标的双向兼容;(4)保持沟通渠道的丰富性和畅通性;(5)积极实现有效的并购整合;(6)积极提高吸收能力和创新水平,借此为我国企业未来的创造性资产获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指引。

凌永斌[3](2011)在《中国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供应链管理是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思维的创新。这一管理模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英国着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Martin. Christopher)曾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近几年,中国理论界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企业界对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却步履维艰。只有极少数大企业成功地实施了供应链管理。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探讨如何成功地构建中国汽车行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本文首先论述了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寻求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必然手段。然后对供应链的概念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认为“系统”思想、“合作”思想和“共赢”思想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阐明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成功构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要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业务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和信息技术)以及国内汽车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本文突破的难点和创新点:中国汽车行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希望这些对策能为提高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做出一点贡献。

郑毅[4](2010)在《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搭乘这辆经济快车,中国企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从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出发,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与管理学中价值网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战略场理论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IT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和表现机制。为企业发现外部存在的战略需求,以及利用这些外部战略需求来确定正确的战略方向和决策,在复杂的环境中借用外力实现非线性的增长,产生积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场理论在战略联盟研究中的拓展,同时本文还构建了一种对战略联盟的力学机制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并将之应用于IT行业的案例分析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陈黎琴[5](2003)在《企业联盟的实现方式研究》文中指出企业联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重要企业理论研究领域。企业联盟比纯粹市场、科层企业及计划具有独特的优势。市场协调基本上是一个现货交易和谈判关系,对未来的机会和资源缺乏真正的控制力。企业内部协调虽然拥有完整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难以突破内部资源的限制,且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存在管理边际收益递减效应,企业并购的成本又较高昂。因此,综合比较起来,企业联盟可以突破企业本身的资源约束,尽管由此会加大企业面对的风险和提高机会主义成本,但无疑会给企业带来本身无法实现的战略利益。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介入到组建联盟的活动中,生产联盟、研发联盟、产销联盟、价格联盟等等结盟方式多种多样,虚拟企业、网络结构等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企业联盟的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中面临的又一挑战。 由于企业联盟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当前的企业联盟理论研究在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联盟存在的合理性、组建联盟的动机与联盟的管理等方面,被称为“理论的孤儿”。从国内实践看,对企业联盟的实现方式分析对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企业联盟还处于自发阶段,对于联盟的方式选择不是很成熟,如彩电空调的价格联盟解体,此外在民航等领域行政性垄断行为仍比较严重,因此国内企业联盟实际上是以价格联盟为主的,而与国外联盟实践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价格联盟不仅会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而且其业绩表现也远没有非价格联盟方式满意,因此以非价格联盟方式实施联盟战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将对于联盟理论和国内企业界适应国际市场竞争乃至对于监管部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看,本文研究重点及作者的主要贡献大致如下: (1)对于中外企业组建联盟的动机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某些联盟现象的存在提出了解释。一项合作的实行来源于合作各方的合作意愿,只有对联盟各方、参与联盟的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有利的情形才有可能建立合作关系,即各方追求“双赢”或“多赢”的结果。联盟各方寻求合作的具体动机有所区别,如一方追求获取技术一方追求市场,具体说来,包括获取资源、降低成本、分担风险、优化组织、财务动机、战略合并的铺垫等,由此也决定了企业联盟方式的不同。本章也将对中国企业缔结联盟的动机及其对联盟方式的选择的影响展开研究。 (2)实证中国企业联盟的实现方式,研究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第四章研究生产联盟。生产联盟是目前一种有相当生命力的联盟方式,我国企业已经在这一方式展开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经验与教训,这一章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第五章研发联盟研究,从这种联盟方式的特点出发,重点运用案例研究中国企业研发联盟的实践。第六章是其它联盟方式研究,重点研究企业之间的销售联盟、标准联盟及价格联盟。第七章从组织结构角度出发,对联盟的虚拟企业实现形式展开研究。 (3)对联盟可能的风险及防范机制进行研究。联盟中的企业依然存在竞争关系,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折中寻租”是最优策略,但这种策略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存在“搭便车”、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风险。这一章从企业联盟自身存在的风险入手,对企业联盟 (包括不同合作方式)合作与竞争并存进行分析,针对联盟涉及的企业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建的 (4)研究相关政府规制问题,对可能产生的垄断提出政府规制制度建议。研究内容主要是: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划分,放松管制与管制的关系;对于强强联合可能造成的垄断,政府的规制制度建议研究。

林季红[6](2003)在《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首先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战略联盟的各种不同观点进行介绍和评论,并进一步分析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的宏观背景和微观动因。然后论述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章主要从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以及资源基础论分析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该章为第五章的理论总结作了铺垫。 第三章以R&D联盟为例对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在对战略联盟的发展状况作详细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战略联盟的效应。本文认为,战略联盟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协同效应以及学习和创新效应。本文还对跨国并购与跨国战略联盟进行比较,从市场进入、控制权和组织学习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区别。 第四章也是关于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实证分析。这里主要分析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在汽车制造业的表现及其发展态势。首先从日本分包制入手,对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的长期性稳定交易关系的形成及其对竞争优势的构建作深入的分析,并与美国的模式进行比较,进而剖析日本汽车制造业跨国公司如何在海外再造系列结构。最后,从全球的视角,阐述国际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及其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五章进行理论总结。本文认为,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已经发生从内部一体化向内部一体化的分解的倾向。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公司网络,使生产国际分工不仅成为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关系,而且也成为子公司与所在的东道国企业如供应商、经销商等等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关系。本文还对邓宁的OLI理论进行评论,本文认为,OLI必须引入动态分析,要更注意OLI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学派的发展,对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跨国公司的研究重点由存在机制逐步转向发展机制。本文指出,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跨国公司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网络型公司。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将成为21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趋势。 第六章是关于战略联盟的启示。本文主要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产业集群与再造区位优势;企业战略调整与组织结构创新;促进关联,吸引FDI;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古力[7](2000)在《中国项目网与《惠普》结成战略伙伴为中国企业及项目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文中指出

张沛[8](2000)在《中国项目网与中国惠普公司联手》文中认为本报讯:为适应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为中国企业上网工程提供增值服务,中国项目网SinoProjects.net与中国惠普公司国庆节前签署合作协议,双方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共同为中国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扩大项目商务合作

[9](2000)在《中国项目网与“惠普”结成战略伙伴》文中认为本报讯:为适应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为中国企业上网工程提供增值服务,中国项目网SinoProjects.net与中国惠普公司于近日签署合作协议,双方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共同为中国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扩大项目商务合作机会。

鄢显俊[10](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中国项目网与《惠普》结成战略伙伴为中国企业及项目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项目网与《惠普》结成战略伙伴为中国企业及项目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我国企业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创造性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的研究综述
        1.2.2 创造性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的作用机制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本文切入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创造性资产获取的理论基础
    2.1 跨国并购的基础理论
        2.1.1 跨国并购的主要类型
        2.1.2 传统跨国并购理论
        2.1.3 新兴跨国并购理论
    2.2 创造性资产寻求型跨国投资理论
        2.2.1 创造性资产的概念界定
        2.2.2 创造性资产获取与跨国并购
        2.2.3 基于创造性资产寻求的海外并购研究
    2.3 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研究
        2.3.1 并购前环节与创造性资产获取
        2.3.2 并购中环节与创造性资产获取
        2.3.3 并购后环节与创造性资产获取
    2.4 基于资产类型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研究
        2.4.1 对创造性资产获取的动因研究
        2.4.2 对技术资产的研究
        2.4.3 对品牌资产的研究
        2.4.4 对关系资产的研究
        2.4.5 对知识资产的研究
    2.5 创造性资产寻求型海外并购的理论研究总结
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创造性资产获取现状
    3.1 全球并购活动及影响
        3.1.1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情况
        3.1.2 当代跨国并购的新特点和影响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阶段和现状特征
        3.2.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阶段
        3.2.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特征
        3.2.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3.3 中国企业基于创造性资产获取的国际化战略
        3.3.1 获取创造性资产的三种不同战略模式
        3.3.2 获取创造性资产的其他战略模式
    3.4 中国企业基于创造性资产获取的海外并购
        3.4.1 中国企业创造性资产获取型海外并购的战略意图
        3.4.2 中国典型行业的创造性资产获取型海外并购的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创造性资产获取的案例研究
    4.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的研究设计
        4.1.1 案例研究对象选择
        4.1.2 案例研究资料收集
    4.2 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和创造性资产获取
        4.2.1 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与创造性资产获取概况
        4.2.2 中联重科海外并购过程因素研究
        4.2.3 中联重科创造性资产获取效果研究
        4.2.4 中联重科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研究
    4.3 中国化工的海外并购与创造性资产获取
        4.3.1 中国化工海外并购与创造性资产获取动因
        4.3.2 中国化工海外并购过程因素研究
        4.3.3 中国化工创造性资产获取效果研究
        4.3.4 中国化工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研究
    4.4 万向集团的海外并购与创造性资产获取
        4.4.1 万向集团海外并购与创造性资产获取概况
        4.4.2 万向集团海外并购过程因素研究
        4.4.3 万向集团创造性资产获取效果研究
        4.4.4 万向集团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研究
    4.5 中国企业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模型
        4.5.1 创造性资产获取型海外并购的主要特征
        4.5.2 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与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框架和基本假设
        5.1.1 实证研究框架
        5.1.2 基本研究假设
    5.2 变量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变量与问卷设计
        5.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3 问卷数据基本统计
    5.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5.3.1 问卷信度检验
        5.3.2 问卷效度检验
    5.4 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实证研究
        5.4.1 并购前环节与创造性资产获取
        5.4.2 并购中环节与创造性资产获取
        5.4.3 并购后环节与创造性资产获取
    5.5 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结果讨论
        5.5.1 基于并购前环节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
        5.5.2 基于并购中环节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
        5.5.3 基于并购后环节的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建议与启示
        6.2.1 并购前-重视创造性资产寻求型并购动因
        6.2.2 并购前-有效评估并购双方的资源能力状况
        6.2.3 并购中-积极实现并购目标的双向兼容
        6.2.4 并购中-保持沟通渠道的丰富性和畅通性
        6.2.5 并购后-积极实现有效的并购整合
        6.2.6 并购后-积极提高吸收能力和创新水平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件一:2004-201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一览表(部分)
附件二: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中国企业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调研问卷
致谢
附件

(3)中国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结构内容及研究方法
2 供应链管理概述
    2.1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2.1.1 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
        2.1.2 供应链管理发展的环境
    2.2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2.2.1 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
        2.2.2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概念
        2.2.3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2.2.4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2.3 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2.3.1 现代物流和现代物流管理的内涵
        2.3.2 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
        2.3.3 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3 构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
    3.1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2 业务流程再造BPR
    3.3 非核心业务外包
    3.4 信息技术
4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分析
    4.1 上海大众的供应链管理案例
        4.1.1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
        4.1.2 上海大众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案例
    4.2 东风(DFAC)公司的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4.2.1 东风(DFAC)公司简介
        4.2.2 东风(DFAC)公司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4.3 一汽大众供应链管理过程的业务流程再造
        4.3.1 业务流程再造的背景
        4.3.2 业务流程再造前后的对比
        4.3.3 一汽-大众流程再造的效果及评价
5 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5.1 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5.2 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面对的主要问题
    5.3 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
        5.3.1 提升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宏观对策
        5.3.2 提升中国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微观对策
        5.3.3 借鉴学习国际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提出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总体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价值网理论研究综述
        2.1.1 价值链理论
        2.1.2 价值网理论
        2.1.3 价值网模型
    2.2 战略联盟的研究综述
        2.2.1 战略联盟的形式
        2.2.2 战略联盟组织特点
        2.2.3 战略联盟的形成动机
        2.2.4 战略联盟研究概述
        2.2.5 战略联盟的发展特点
    2.3 场理论研究综述
        2.3.1 场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2.3.2 物理经济学
        2.3.3 引力模型
    2.4 研究综述总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
    3.1 价值网模型的拓展
    3.2 弹弓理论
    3.3 战略势能
        3.3.1 战略需求
        3.3.2 势能及战略梯度
    3.4 张力模型
        3.4.1 张力势能与张力势
        3.4.2 张力模型
        3.4.3 模型变量经济学含义
第四章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机制
    4.1 互补品与战略联盟力学机制
        4.1.1 互补品特性
        4.1.2 弹弓企业与互补品的关系
    4.2 互补品维度的力学机制分析
        4.2.1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可量化指标
第五章 基于互补品维度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方法的选取
    5.2 实证数据获取
        5.2.1 行业的选择
        5.2.2 数据来源
        5.2.3 指标选取
    5.3 实证分析结果
        5.3.1 数据样本情况
        5.3.2 各维度的战略联盟概况
        5.3.3 互补品维度下双向和单向联盟
        5.3.4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合作对象的选择
        5.3.5 互补品维度下的战略联盟范围
        5.3.6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环节的选择
        5.3.7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内容的选择
        5.3.8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的形式选择
        5.3.9 互补品维度下战略联盟的资源互补性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5)企业联盟的实现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企业联盟的兴起和理论综述
    第一节 企业联盟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战略联盟理论综述
第三章 企业联盟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外部力量
    第二节 内部动因
    第三节 对中外企业联盟各方合作动机的特别考察
第四章 生产联盟
    第一节 企业联盟实现方式分类
    第二节 国外生产联盟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企业生产联盟研究
第五章 研发联盟
    第一节 战略研发联盟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我国企业研发联盟现状分析
    第三节 我国企业组建研发联盟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战略联盟的其它主要实现方式
    第一节 标准联盟
    第二节 营销联盟
    第三节 价格联盟
第七章 虚拟企业
    第一节 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的有效实现形式
    第二节 虚拟企业管理--兼论中国虚拟企业的运作
第八章 竞争与合作
    第一节 联盟的发展障碍
    第二节 冲破障碍的对策
    第二节 对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第九章 企业联盟的政府规制
    第一节 我国企业联盟中的政府行为
    第二节 建立反垄断规制
第十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论文的创新
    三、 本文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战略联盟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形成的宏观背景
    第三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微观动因
    第四节 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竞争与合作
第二章 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交易成本理论
    第二节 价值链理论
    第三节 资源基础理论
第三章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实证分析之一--以R&D联盟为例
    第一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效应分析
        一、 规模经济效应
        二、 范围经济效应
        三、 速度经济效应
        四、 协同和共生效应
        五、 学习和创新效应
    第三节 跨国战略联盟与跨国并购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实证分析之二--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第一节 日本汽车制造业跨国战略联盟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一、 系列--日本企业战略联盟的灵魂
        二、 日本汽车制造业跨国公司在海外再造系列结构
    第二节 全球汽车业竞争态势与汽车业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
        一、 全球汽车业竞争格局及发展态势
        二、 影响汽车业发展和竞争格局的因素分析
        三、 国际汽车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
第五章 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内部化还是外部化
    第一节 跨国公司战略新趋势
    第二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回顾与评论
    第三节 对邓宁OLI范式的评论
第六章 战略联盟的启示
    第一节 战略联盟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
    第二节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竞争优势为目标,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再造区位优势
    第四节 超越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的关键在于组织结构创新
    第五节 促进关联,加强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战略联盟
    第六节 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一、何谓Wintel联盟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二、OEM策略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四、"标准战争"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结束语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中国项目网与《惠普》结成战略伙伴为中国企业及项目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变革 扶持 普及 承担——2010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 强月新,熊燃.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1(00)
  • [2]基于海外并购过程的我国企业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研究[D]. 陈晓静. 武汉大学, 2012(07)
  • [3]中国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D]. 凌永斌. 苏州大学, 2011(06)
  • [4]基于互补品维度的战略联盟力学机制分析[D]. 郑毅.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3)
  • [5]企业联盟的实现方式研究[D]. 陈黎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6]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研究[D]. 林季红. 厦门大学, 2003(02)
  • [7]中国项目网与《惠普》结成战略伙伴为中国企业及项目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J]. 古力. 炭素技术, 2000(06)
  • [8]中国项目网与中国惠普公司联手[N]. 张沛. 科技日报, 2000
  • [9]中国项目网与“惠普”结成战略伙伴[N]. 张. 中国冶金报, 2000
  • [10]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中国项目网与“HP”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为中国企业和项目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