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自卑心理的透视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卑心理的透视

一、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自卑心理的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贾坤[1](2021)在《民间体育游戏对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及身体素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建[2](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王哲[3](2020)在《观众效应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学校逐渐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还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观众效应能够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促进观众效应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应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观众效应的应用现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中生物学教师赞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观众效应,但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导致观众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本研究结合现状调查结果,以观众效应的理论知识为依据,选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三节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并将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为了解观众效应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学案例实施期间邀请同行教师进班听课,并在案例实施后及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同行教师反馈以及自身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得出观众效应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观众效应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取得初步成效:第一,帮助教师加强对观众效应等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其理论知识储备;第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第三,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的开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观众效应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而且能够帮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需求,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于以上结果,针对教师如何在生物学课堂中科学应用观众效应,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转变教学理念,加强相关心理学知识学习;第二,合理分配学习小组;第三,建立合理的课堂评价方式。

荆芹朦[4](2019)在《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生成性资源能否被较好地开发与利用是生成性教学理念走向实践的关键所在,通过文献资料法整理、总结当前生成性资源的相关研究后,发现目前针对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整理出当前生成性资源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主要的四个问题:1.教师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了解尚存不足;2.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意识有待加强;3.人文主义关怀较为缺乏;4.开发与利用的方式仍需改进。随后,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结果以及课堂教学观察中获得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类并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由于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采取的基本行为,因此,要提高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首先要认识到从意识层面提高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相关理论认识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可通过正确认识生成性资源的具体理论及其教学价值,来从意识层面提高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其次,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承认个体的“生命感受”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身体实践与心理体验,不同的领悟与结果,同时,学校管理层和政府教育部门也应调整现有的相关制度,为教师进行生成性教学做好充足的制度保障;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或利用教学评价来改进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

耿晓松[5](2019)在《“积极心理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体育课程革新的持续深化,诸多优秀教学理念、全新内容、合理对策以及全面的评估形式都被应用于相关体育教学,获得了极佳的成效。积极心理学在国外的兴起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给体育教学工作者带来了重大启示。将积极心理学与体育教学进行结合,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挖掘中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增加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构建积极的组织与环境,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自我,为自身体验更加幸福的人生打下基础,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引言。包括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二、围绕积极心理学展开论述,涵盖了积极心理学探析的立足点;积极心理学所涉及的基本内容:人的幸福、积极情绪、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的机构;针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等。三、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涵盖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验法等。四、积极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理念、参照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积极体育教育模式如spark课程和运动教育模式,并借鉴王树明教授及其学生在积极体育教学上做出的一系列讨论与实践,从积极人格特质、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教学环境诸多层面展开,立足教学理念、理论根基、教学目标与原则、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程序、教学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8个构成要素进行构建积极体育教学模式。五、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积极体育教学模式综合而科学地设计一学期18课时的教学实验,选择烟台市福山一中同一级部的两个自然班的学生作为实验的对象。并根据心理量表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六、为体育课程改革最终目的的实现提出合理的建议。如不断增强教师的自身素养,多维度挖掘体育课程资源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积极心理学与体育教学进行结合是可行的,对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与观点。2、当前中学生对待体育课的兴趣程度较低,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3、针对中学体育教学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予以引进,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积极兴趣,让体育学习期间存在的消极兴趣进一步降低,同时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在自主探析学习方面的水平。4、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

周蓓[6](2018)在《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消极行为的表现、成因以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女性的文静、柔弱、被动的性别刻板印象一直是女性从事体育运动存在消极行为的根源所在。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存在消极行为的现象,在学生的各个阶段,体育教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的体育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加强社会适应性。由于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特殊性,体育课堂的消极行为一旦发生,就会有极强的蔓延性,扰乱正常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以无锡市玉祁初中、无锡市堰桥初中、无锡市蠡园中学,无锡市南湖中学、无锡市东亭中学、无锡市安镇中学、无锡东林中学、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无锡市旺庄中学、无锡梅里中学十所学校的600名学生和30名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的消极行为的现象进行调查与研究,并且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研究结论:1无锡市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确实存在消极行为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不容乐观。2消极行为主要表现在:体育常规以及学习动作的积极性、课堂的互动等,常规包括上体育课堂的服装、集合队伍的纪律、出勤等。学习动作的积极性表现为不积极,很少与老师互动。3消极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原因、家庭原因、教师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1)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对体育课堂的认知不足学习动机不端正、女生内敛害羞不自信的心理特点、体育基础薄弱、女生自身的生理特点;(2)学校方面因素包括: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女生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场地器材有限;(3)体育教师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学方法存在单一、体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调,体育教师的专项与女生的学习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课堂消极的行为处理不合理,师生关系淡漠;(4)家庭方面的因素:家长不注重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对策建议:1运用多元的宣传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转变女生体育学习的观念2积极开发新兴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让女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就感和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3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加强体育课堂管理,倡导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馈构建师生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增进感情的平台。4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是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的方法改进、积极探索选项课教学与男女生分开教学等。5加大学校场地资源的开发与拓展和优秀教师的引进,为女生的学习提供充足的物质和人力资源。6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充分做好家庭与学校体育的衔接工作,争取家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和认同,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工作。

王春红[7](2018)在《农村留守中学生自卑心理现状调查 ——以敦化市红石中学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中学生人数的逐年递增,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被凸显出来,而此类相关研究却较少涉及。本研究以敦化市红石中学为例,选取七、八、九年级489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村留守中学生自卑心理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表现为:采用描述统计来了解农村留守中学生自卑心理表现以及学习能力、运动技能、言语表达、交流合作、自我认知等维度上的整体状况,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为班干、不同学习水平上的中学生在自卑心理总分及各维度上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事后检验。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平均值较高,表明农村留守中学生存在较明显的自卑心理现象。(2)不同性别的农村留守中学生在自卑心理总分上存在边缘显着差异,在学习能力上存在显着差异,即女中学生的自卑心理情况和学习能力得分均高于男生。但在运动技能、言语表达、交流合作和自我认知维度上男女中学生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级的农村留守中学生在自卑心理总分和各维度(学习能力、运动技能、言语表达、交流合作、自我认知)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七年级、八年级中学生在自卑心理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上均高于九年级,但七年级和八年级中学生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即七年级、八年级中学生的自卑情况都比九年级中学生严重;是否为班干部的农村留守中学生在自卑心理总分、运动技能、言语表达和自我认知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学习能力和交流合作维度上存在差异,即为班干部中学生在学习能力和交流合作上比不是班干部的中学生更自卑;不同学习水平的农村留守中学生在自卑心理总分和交流合作维度上存在边缘显着差异,在学习能力上存在显着差异,但在运动技能、言语表达和自我认知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3)性别与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自卑心理情况呈正相关,年级、是否为班干部和不同学习水平与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自卑心理情况则呈负相关。(4)年级变量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自卑心理情况具有预测力,解释其2.3%的变异量。根据论文结论,通过访谈探究深层次原因,从国家、家庭、学校和教师、学生出发提出相应针对性建议去改善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自卑心理。

童欢[8](2017)在《农村培训学校的体育融入探究 ——以长沙县竹韵培训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体育对塑造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身体素质不良的现象提出相关意见,要深入推进全国农村学校体育与美育实验县工作。顺应这种形势,本研究试图通过体育融入的方式,探寻适当的体育运动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怎样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借鉴美国brain breaks活动的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探究培训学校的brain breaks活动和常规体育相结合,形成的体育融入对学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针对农村培训学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时代背景、体育融入的必要性、体育融入的现实条件;其次,以竹韵培训学校的学生为主要的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分别选取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情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各方面的变化相对于对照组都非常显着,实验组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情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得到显着提升。最后,本文提出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策略包括:提升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意识条件;强化农村培训学校的体育课程条件;规范农村培训学校的体育设施条件;增强农村培训学校的体育师资条件;增强农村培训学校学生体育动机条件;完善农村培训学校体育实施的社会条件等。

刘志锋[9](2017)在《苏州市中学生体育参与动机与意志力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中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的相关规律并揭示其与意志力的相关关系。现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并由此引发了诸如学生自杀、染上网瘾、伤害他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归纳可知现阶段主要通过挫折教育法(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困难情境,在不断克服挫折的过程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和快乐教育法(在教学中通过言语、行动等方式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情感和自信心等方法)来提高中学生的意志力。但是中学生意志力的现状表明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以体育学习动机为基础和前提,探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与意志力的相关关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分析现阶段关于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意志力发展的研究现状,分发问卷调查苏州地区的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意志力情况。结果:1动机水平相关结果:在自主性动机水平上,初中生在性别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M男=35.256,M女=33.074,T=3.810,P<0.01);在控制性动和无动机两个维度上,男女生无明显差异(P>0.05)。自主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两个维度上,高中生在性别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自:M男=33.991,M女=31.207,T=5.509,P<0.01;控:M男=21.152,M女=19.130,T=4.402,P<0.01)。动机的三个维度中,自主性动机的得分明显高于控制性动机,而无动机得分都是最低的。自主性动机得分初中生与高中生有显着性差异(P<0.01),初中生的自主性动机得分明显高于高中生。2意志力水平相关结果:初中生意志力的得分在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中生意志力的得分在性别上也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初一年级到高三年级,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意志力得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自主性动机水平、控制性动机水平、无动机水平均与意志力水平呈显着性相关(P<0.01);由r值可知自主性动机水平与意志力水平呈中等正相关关系(r=0.4),而控制性动机水平与意志力水平呈弱相关关系(r=0.279),无动机水平与意志力水平呈弱相关关系(r=0.069)。结论:1中学生的体育课参与是以自主性动机为主的,初中生的自主性动机高于高中生。2在中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动机方面,男生的自主性和控制性动机水平都显着高于女生。3男女生的意志力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随着年龄和年级的上升,中学生的意志力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4体育动机各维度中自主性动机与意志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罗琳[10](2016)在《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文中认为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以县域为单位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在我国已开展了10余年。近年来,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日益强烈,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日趋扩大,并逐渐向人口集中的县城发展,在校生规模超过3000人以及办学规模50班以上的学校确已大量存在。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由于资源受限、资金不足,设施不达标,已把新建超大规模高中作为提高办学标准、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重要一步。但由于目前超大规模高中建设所依据的仍是2002年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其中此标准仅适用于48班以下的办学规模。由于缺乏相应规模建设标准的指导,使得超大规模高中新建、改扩建陷入一片盲目状态。大多数西部地区的学校用地紧张、财政投入有限、校舍空间环境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大量已建及潜在的超大规模高中校园空间环境亟待改扩建及更新,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计划学等理论与方法,鉴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研究时间及精力所限,论文拟以陕西县域超大规模高中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现行校园设计标准规范为依据对国内外高中教育及校园规划设计展开广泛的资料收集及总结归纳,从而提炼要点与参考模式;接着通过对超大规模高中空间环境计划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典型既有校园使用现状的调查访谈,归纳了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的特征、类型与主要存在问题,确立校园用地规模成为影响校园空间环境计划的主要因子;其次以校园用地类型为研究依据,针对校园规划布局模式、建筑空间内容构成及适宜面积、大小、数量、校内外空间环境互用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的逐级研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一、宏观层面上,对已有超大规模高中的校园规划结构及布局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适应超大规模办学的校园空间适应性规划结构形态和空间布局模式,构建了超大规模办学校园用地规模的适应性指标体系,确立满足弹性办学需求的基本用地指标和规划用地指标;在“学社融合”理念指导下,以统筹建设为原则,提出作为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公立高中与周边文体、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开放共享规划设计模式。二、中观层面上,基于对用地类型的分类,探讨了超大规模办学背景下适宜中学生交往的校内主要广场、庭院、绿化等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用地类型的学校,提出适应其办学规模的空间规划模式以确立空间构成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三、微观层面上,通过建立指标计算方法与公式,调节影响因子的级别与系数,提出了超大规模高中主要校舍空间的建筑面积、数量、大小等配置参考,形成具有地域针对性的动态量化指标,进而构建了节地型超大规模高中的规划模式、用地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重要指标参考。笔者期望以上研究思路及结论对已有及潜在的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模式与设计依据,进而为更新完善现有高中校园建设标准探讨研究方法、提供基础数据,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空间及设施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推进学校向社会开放,促进地区教育健康发展,最终构建学习型社会。

二、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自卑心理的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自卑心理的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3)观众效应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学校逐渐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观众效应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促进效应
        (二)观众效应
    二、观众效应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内驱力理论
        (二)评价顾虑理论
        (三)认知加工理论
        (四)注意超荷理论
        (五)自我意识理论
    三、观众效应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情境因素
        (二)个人因素
第三章 观众效应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二、调查问卷实施
        (一)教师调查问卷
        (二)学生调查问卷
    三、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教师调查问卷
        (二)学生调查问卷
        (三)现状调查结果
第四章 观众效应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一、应用原则
    二、应用策略
第五章 基于观众效应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设计步骤
    二、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一: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二)教学案例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案例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第六章 教学案例的实施与评价
    一、教学案例的实施
    二、教学案例的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气质类型量表
    附录2 观众效应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现状调查(教师)
    附录3 观众效应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现状调查(学生)
    附录4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4)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生成”的定义
        二、“生成性资源”的定义
    第二节 生成性教学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一、生成性教学理念的起源
        二、生成性教学理念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二、生成性教学理念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生成性资源的类别
        一、学生资源
        二、教学环境资源
    第四节 生成性资源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二、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第五节 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研究现状
        一、小学各学科生成性资源的研究
        二、体育学科生成性资源的研究
        三、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访谈法
        五、数理统计法
        六、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卷分析
    第一节 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相关理论的认识分析
        一、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与实践
        二、教师对“预设”与“生成”关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三、教师对“生成性资源”及相关理念的认同
    第二节 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分析
        一、教师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的主要动机
        二、不同类别生成性资源的出现频率
        三、不同类别生成性资源的出现频率的对比分析
        四、不同类别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五、不同类别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类型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尚存不足
        二、开发与利用意识有待加强
        三、人文主义关怀较为缺乏
        四、开发与利用方式有待改进
第五章 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调整教学方法
        一、体育分层教学法
        二、情境教学法
        三、口诀教学法
    第二节 利用教学评价
        一、利用肯定评价
        二、利用幽默式语言或行为进行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问卷
    二、问卷效度专家问卷
    三、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学案例评价表
    四、《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学案例评价表》效度专家问卷
    五、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实践研究的访谈提纲
致谢

(5)“积极心理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1.1.2 新课改对教学的本质要求
        1.1.3 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的启示
        1.1.4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3.1 研究的创新点
        1.3.2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积极心理学
        2.1.2 积极教育
        2.1.3 积极体育教育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2.2.2 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2.3.2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方面的研究
        2.3.3 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中学积极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积极体育教学模式下中学体育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4.2 积极体育教学模式下中学体育教学理论基础
        4.2.1 人本主义教学论
        4.2.2 掌握学习理论
        4.2.3 多元智力理论
    4.3 积极体育教学模式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原则
        4.3.1 创新性
        4.3.2 终身性
        4.3.3 主体性
    4.4 积极体育教学模式下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4.5 积极体育教学模式下中学体育教学策略与方法
        4.5.1 教师讲解与示范策略
        4.5.2 教学组织形式策略
        4.5.3 教学内容策略
        4.5.4 教学环境策略
    4.6 积极体育教学模式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施程序
    4.7 积极体育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4.7.1 专门的师生培训
        4.7.2 学生具有学习自主性
        4.7.3 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
        4.7.4 教学传统理念的转变
    4.8 积极体育教学模式下中学体育教学的评价
第5章 积极体育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程序
        5.3.1 研究对象与时间
        5.3.2 实验处理变量
        5.3.3 研究工具
        5.3.4 实验设计流程
        5.3.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4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5.4.2 实验前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教师不断增强条件性知识
        6.2.2 多维度挖掘体育课程资源教学内容
        6.2.3 转变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
        6.2.4 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6)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消极行为的表现、成因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性别角色意识与女性体育运动的思考
        1.1.2 体育课堂对女生影响的思考
        1.1.3 学生体育课堂上行为表现对体育教学影响的思考
        1.1.4 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现实的思考
        1.1.5 丰富女性体育课堂学习行为研究的思考
        1.1.6 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人的行为
        2.1.2 消极的行为
        2.1.3 体育课堂的消极行为
    2.2 研究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消极行为的理论支撑
        2.2.1 教育学理论
        2.2.2 心理学理论
        2.2.3 社会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访谈法
        3.3.3 观察法
        3.3.4 问卷调查法
        3.3.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出勤情况
        4.2.2 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着装情况
        4.2.3 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集合时的行为表现调查
        4.2.4 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课堂参与练习的情况调查
        4.2.5 无锡市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情况调查
        4.2.6 无锡市初中女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行为表现调查(?)
        4.2.7 无锡市初中女生对体育课堂选项教学和男女分班教学的期望(?)
        4.2.8 无锡市初中女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调查
        4.2.9 部分学校体育课堂的观摩个案分析
    4.3 无锡市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产生消极行为的原因及分析
        4.3.1 学生自身的原因
        4.3.2 学校方面因素
        4.3.3 体育教师方面的因素
        4.3.4 家庭方面的因素:家长不注重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4.3.5 社会方面的因素
    4.4 无锡市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消极行为表现的对策
        4.4.1 运用多元的宣传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
        4.4.2 积极开发场地器材与新兴的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4.4.3 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加强体育课堂管理
        4.4.4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4.4.5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4.4.6 积极探索选项课教学与男女生分开教学
        4.4.7 调整体育课堂练习的强度和密度,并改善教学手段
        4.4.8 充分利用体育中考指挥棒,促进女生体育课堂的积极表现
        4.4.9 丰富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认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致谢

(7)农村留守中学生自卑心理现状调查 ——以敦化市红石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认知学派理论
    2.2 个体心理学理论
    2.3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过程
    3.4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总体的自卑心理情况及各维度水平
    4.2 农村留守中学生不同性别的自卑心理情况
    4.3 农村留守中学生不同年级的自卑心理情况
    4.4 农村留守中学生是否为班干部的自卑心理情况差异
    4.5 农村留守中学生不同学习水平的自卑心理情况
    4.6 农村留守中学生与人口变量的自卑心理情况相关分析
    4.7 农村留守中学生与人口变量的自卑心理情况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改善农村留守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8)农村培训学校的体育融入探究 ——以长沙县竹韵培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的设计
        2.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3.3 问卷的信度检测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农村培训学校的现状分析
    3.1 农村培训学校产生的时代背景
        3.1.1 应试教育的影响
        3.1.2 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
        3.1.3 经济条件的提高
        3.1.4 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性问题
    3.2 农村培训学校体育活动融入的必要性
        3.2.1 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健康
        3.2.2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成绩
        3.2.3 体育活动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情感
        3.2.4 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2.5 体育活动彰显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3.2.6 Brain breaks运动和常规体育相结合适应培训学校的教学节奏
    3.3 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条件
        3.3.1 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概况
        3.3.2 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课程条件
        3.3.3 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场地条件
        3.3.4 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师资条件
        3.3.5 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组织条件
        3.3.6 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学生条件
        3.3.7 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社会条件
4 竹韵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实验探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实验过程及设计
        4.3.1 实验时间
        4.3.2 实验地点
        4.3.3 实验对象
        4.3.4 教学实验设计
        4.3.5 教学实验过程
        4.3.6 实验的可行性
    4.4 实验工具及量表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前测分析
        4.5.2 实验后测分析
    4.6 实验小结
5 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策略
    5.1 提升农村培训学校体育融入的意识条件
    5.2 强化农村培训学校的体育课程条件
    5.3 规范农村培训学校的体育设施条件
    5.4 增强农村培训学校的体育师资条件
    5.5 增强农村培训学校学生体育动机条件
    5.6 完善农村培训学校体育实施的社会条件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9)苏州市中学生体育参与动机与意志力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 关于体育动机的相关研究
        2.1.1 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2.1.2 主要文献发表时间统计
        2.1.3 关键词统计
        2.1.4 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
        2.1.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关于意志力的相关研究
        2.2.1 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2.2.2 发表时间统计
        2.2.3 关键词统计
        2.2.4 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
        2.2.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总述
3 国外有关研究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4.2 问卷调查法
        4.2.1 参与体育课动机量表
        4.2.2 意志力量表
        4.2.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4.3 数理统计法
    4.4 逻辑分析法
5 结果
    5.1 动机水平相关统计
        5.1.1 中学生不同性别动机水平分析
        5.1.2 不同年级动机水平描述性统计
        5.1.3 各年级间动机水平相关性分析
        5.1.4 初中生和高中生动机差异性分析
    5.2 意志力相关统计
        5.2.1 初中生不同性别意志水平
        5.2.2 高中生不同性别意志水平
        5.2.3 不同年级意志力水平分析
    5.3 动机与意志力相关性分析
    5.4 小结
        5.4.1 动机
        5.4.2 意志
6 分析与讨论
    6.1 中学生的体育参与动机的主导因素分析
    6.2 中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性别差异
    6.3 中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年级变化
    6.4 中学生意志力水平性别差异
    6.5 中学生意志力水平年级差异
    6.6 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与意志力相关关系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体育教师
        7.2.2 学校
        7.2.3 家庭与社会
8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2 致谢

(10)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理论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背景
        1.2.2 学科背景
    1.3 研究对象
        1.3.1 超大规模高中
        1.3.2 空间环境计划
        1.3.3 研究范围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5.3 文献综述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资料法
        1.7.2 实地调研法
        1.7.3 调查分析法
        1.7.4 规划设计实践
        1.7.5 成果归纳总结
    1.8 研究框架
    1.9 本章小结
2 溯本求源:国内外高中教育及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2.1 高中教育办学模式演变历程回溯
        2.1.1 我国高中办学历程
        2.1.2 我国高中主要问题
        2.1.3 国外高中办学历程
    2.2 教育规模经济相关理论支撑
        2.2.1“教育规模经济”理论
        2.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4 研究小结
    2.3 中学校园规划设计发展历程概述
        2.3.1 国外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3.2 国内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4 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联性研究
        2.4.1 国外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2.4.2 国内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与启示
        2.5.1 中学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2.5.2 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5.3 中学校园规模与设计的关系
        2.5.4 研究小结
    2.6 本章小结
3 理论建构: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概念解析
    3.1 空间环境计划内容
        3.1.1 布局计划
        3.1.2 内容计划
        3.1.3 数量计划
        3.1.4 面积计划
    3.2 空间环境计划方法
        3.2.1 影响因素分析
        3.2.2 特征描述分类
        3.2.3 研究模型确立
        3.2.4 计算公式推导
        3.2.5 建筑计划研究
    3.3 空间环境计划依据
        3.3.1 国外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
        3.3.2 国内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
        3.3.3 小结
    3.4 空间环境计划应用
        3.4.1 宏观层面——布局选址与用地
        3.4.2 中观层面——空间构成与模式
        3.4.3 微观层面——面积配置与大小
        3.4.4 空间环境计划的其他方面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特征梳理:陕西地区超大规模高中现状分析
    4.1 陕西地区现状梳理
        4.1.1 社会经济状况
        4.1.2 基础教育状况
    4.2 超大规模高中特征分析
        4.2.1 布局结构影响
        4.2.2 数量与分类
        4.2.3 现状主要问题
    4.3 现行政策条文标准解读
        4.3.1 教育政策
        4.3.2 建设标准
    4.4 超大规模高中实态调研
        4.4.1 调研对象范围
        4.4.2 调研内容目的
        4.4.3 调研基本方法
        4.4.4 调研基础数据
    4.5 现状评价及使用反馈
        4.5.1 基本概况
        4.5.2 选址布局
        4.5.3 规模特征
        4.5.4 使用状况
    4.6 本章小结
5 规模确立:超大规模高中校园用地计划
    5.1 规划布局模式探讨
        5.1.1 影响因素
        5.1.2 布局模式
        5.1.3 结构形态
        5.1.4 用地组成
    5.2 用地现状问题揭示
        5.2.1 规划布局模式
        5.2.2 空间现状指标
        5.2.3 用地布局问题
        5.2.4 影响因子研究
    5.3 已有规模指标参考
        5.3.1 国家标准
        5.3.2 省市自定标准
        5.3.3 超过48班标准
        5.3.4 总结
    5.4 不同“用地规模”的内涵及其启示
        5.4.1 影响因子分析
        5.4.2 相关指标概念
        5.4.3 指标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5.5 用地规模体系优化
        5.5.1 计划依据
        5.5.2 计划方法
        5.5.3 已有计划指标
        5.5.4 指标分析及调正
        5.5.5 规模与设计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构建体系:用地规模影响下的校内空间环境计划
    6.1 要素方法提炼
        6.1.1 影响要素
        6.1.2 特征及问题
        6.1.3 内容与方法
    6.2 现行标准剖析
        6.2.1 国家标准
        6.2.2 省市自定标准
        6.2.3 超过48班标准
        6.2.4 总结
    6.3 现状细化分类
        6.3.1 用地余裕型
        6.3.2 用地适当型
        6.3.3 用地不足型
        6.3.4 主要问题分析
    6.4 空间模式计划
        6.4.1“微型社区”模式
        6.4.2“邻里单元”模式
        6.4.3“教育综合体”模式
    6.5 建筑设计计划
        6.5.1 构成内容计划
        6.5.2 教学空间计划
        6.5.3 实验空间计划
        6.5.4 图书办公空间计划
        6.5.5 生活空间计划
    6.6 环境设计计划
        6.6.1 广场尺度
        6.6.2 庭院空间
        6.6.3 绿化面积
        6.6.4 建筑密度计划
        6.6.5 指标体系优化
    6.7 本章小结
7 内外统筹:用地规模影响下校外空间环境计划
    7.1 规模扩张分析
        7.1.1 规模扩张特征
        7.1.2 现状问题分析
        7.1.3 典型校外空间
        7.1.4 典型使用状况
    7.2 空间布局模式
        7.2.1 就近选址布局模式
        7.2.2 过渡新区布局模式
        7.2.3 资源共享布局模式
    7.3 规划选址模式
        7.3.1 核心焦点聚合模式
        7.3.2 内外统筹协调模式
        7.3.3 实践场所外延模式
    7.4 使用共享模式
        7.4.1 校内优先、学社融合
        7.4.2 优化分级、开放有别
        7.4.3 立足共享、校外优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
        8.1.1 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
        8.1.2 现状特征与类型
        8.1.3 概念内涵与模式建构
    8.2 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
        8.2.1 宏观层面
        8.2.2 中观层面
        8.2.3 微观层面
        8.2.4 节地型超大规模高中建设
    8.3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1 成果创新
        8.3.2 思路创新
        8.3.3 理论与方法创新
    8.4 小结
9 研究展望:超大规模高中的可持续建设与模式更新
    9.1 可持续建设的涵义
        9.1.1 产生背景
        9.1.2 特征内涵
        9.1.3 实践意义
    9.2 可持续建设的营造
        9.2.1 用地可持续建设
        9.2.2 空间可持续利用
        9.2.3 设施可持续共享
    9.3 后续研究展望
        9.3.1 教育理念更新下的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9.3.2 内外统筹视角下空间环境计划研究
        9.3.3 既有空间环境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已调研的超大规模高中校领导及部分教师访谈摘录
    附录2:调研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3:各省市普通高中建设规范摘录
    附录4:陕西省各区县中学数据统计
    附录5:不同办学规模下高中校园主要指标参考及计算方法

四、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自卑心理的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民间体育游戏对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及身体素质影响研究[D]. 贾坤. 宁夏大学, 2021
  • [2]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3]观众效应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哲.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实践研究[D]. 荆芹朦.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5]“积极心理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耿晓松. 鲁东大学, 2019(01)
  • [6]无锡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堂消极行为的表现、成因以及对策研究[D]. 周蓓. 苏州大学, 2018(04)
  • [7]农村留守中学生自卑心理现状调查 ——以敦化市红石中学为例[D]. 王春红. 延边大学, 2018(01)
  • [8]农村培训学校的体育融入探究 ——以长沙县竹韵培训学校为例[D]. 童欢.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苏州市中学生体育参与动机与意志力相关性研究[D]. 刘志锋. 苏州大学, 2017(05)
  • [10]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D]. 罗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卑心理的透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