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单位管理实施办法

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单位管理实施办法

一、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单位管理实施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铭秋[1](2021)在《城市更新中的社会排斥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蔡卫莹[2](2020)在《永庆坊一期和泮塘五约街区微改造研究对比》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旧城,承载着城市历史的记忆,见证城市岁月变迁,城市经济的发展。广州在经历了大拆大建的全面改造阶段,历史文化保护与全面改造相互矛盾停滞阶段,2016年出台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正式提出“微改造”,标志着广州城市更新的探索进入了强调延续历史脉络的“微改造”阶段。本文选取了永庆坊一期和泮塘五约这两个在广州微改造探索阶段具有代表意义的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永庆坊作为广州第一个微改造试点项目,而泮塘五约则被认为是广州第一个公众参与的微改造项目,这两个项目均在广州微改造实践进程中均具有标志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及案例对比等方法对永庆坊一期与泮塘五约街区微改造进行深入调研,并从物质空间、改造后评价、实施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在“微改造”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平衡的关注点,希望能够为后续广州市在推行微改造,特别是关于街巷空间的微改造项目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实践基础。首先本文对“微改造”发展历程、相关理论及广州市相关政策进行总结梳理;其次围绕功能、交通、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公共配套设施、建筑改造、空间与环境行为等方面对物质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再次围绕政策背景、改造开发模式、实施主体、阶段性控制成果、公众参与等方面展开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研究,并结合当地居民、游客、当地商户对项目满意度评价分析项目在物质空间改造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最后通过对两个项目综合对比分析,针对在物质空间改造、政策落实、开发模式、参与主体、实施过程、公众参与等六个方面产生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微改造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改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提出研究对象及内容、说明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构建论文框架。第二部分:对微改造、存量规划基本概念的阐述、梳理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及案例、整理永庆坊与泮塘最新学术研究、分析广州市城市更新及微改造相关政策,为文章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永庆坊一期物质空间改造及实施过程进行梳理,通过问卷调研收集改造后满意度并进行汇总和分析。梳理永庆坊一期改造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对泮塘五约物质空间改造及实施过程进行梳理,通过问卷调研收集改造后满意度并进行汇总和分析。梳理泮塘五约改造过程中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通过对永庆坊一期与泮塘五约物质空间、实施过程及满意度进行对比解析并作出客观评价,提出优化建议。

杨子烨[3](2020)在《棚户区改造中空间设计、实施策略及调适优化研究 ——以霸州市老城棚户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心从增量向存量转变,城市更新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在棚户区改造范畴扩大化的政策背景下,许多城市启动“集中连片”大规模棚户区改造。此类项目多位于城市重要区位,空间尺度大,利益主体多元,发展问题综合,实施难度很大。在“建设人民城市”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棚户区改造,以更综合的视角进行研究。空间设计与实施策略是棚户区改造中两个关键方面,协同作用才能更好推进棚改进程,但二者经常存在相互不适应、不协调的情况。本文针对空间设计和实施策略的调适优化方式展开探讨,希望明确二者的联系,构建协同机制,并在实际案例中运用调适优化方法,提出空间设计策略与实施策略,有效提升棚户区改造品质,推进棚改实施。本文研究缘起“霸州市棚户区改造策略”课题,选取霸州市“集中连片”规模最大,改造迫切程度最高的老城棚户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深入剖析老城棚户区改造中诸多表象问题的成因,并梳理棚户区改造相关研究与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总结为空间设计与实施策略两方面。随后,探讨空间设计与实施策略的调适优化方法。明确调适优化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构建空间设计与实施策略的联系。面向老城棚改问题,选取空间设计与实施策略要点,并将要点紧密对应,以保证策略研究在调适的思路下进行。最后,在老城棚户区改造中,运用调适优化方法,提出空间设计策略和实施策略。空间设计重点加强路网设计与产权界限的衔接,解决空间破碎化问题;优化设计道路交通、结构功能、地块划分、风貌形态、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景观,全面提升改造品质。围绕空间设计策略,展开实施策略研究,以统筹实施与整体管控为目的,重点完善经济测算方法与公摊办法,增强实施策略与空间设计的联系,配合相应项目统筹实施措施,促进棚改合理有序实施;分析棚改单元特征,分类提出指引策略,同时划定规划与实施单元,加强全局管控能力。棚户区改造是涉及土地、资本、规划建设、管理等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对空间设计与实施策略两个关键方面的研究,旨在“提升品质、促成实施”,希望能为国内棚户区改造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效借鉴。

韩汛[4](2020)在《城市更新中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空间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土地二次开发的手段,是产权与空间重构的过程,其得以顺利推进取决于多主体间空间发展权的分配与调整[1]。其中,政府、开发企业与居民是主要的利益群体,互相之间针对利益分配展开着激烈的博弈行为,尤其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制度性冲突表现得最为复杂。深圳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核心特征,在利益调控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清晰的政策体系。自1980年特区成立以来,相继出台了近二百多项城市更新政策,这种频繁“打补丁”式的政策调整,反应出了政企利益的平衡过程的变化规律。因此,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深圳城市更新中的政策进行解读,剖析影响政企利益平衡的关键因素,探讨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同时,引入政策变迁理论,为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做出预判,期望为深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深圳城市更新政策进行分析,按照城市更新的关键时间节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政策探索期(1980-2008);政策形成期(2009-2015);政策完善期(2016-至今)。并通过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每一个阶段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以及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进行解析。其次,结合对政策内容、政策评价的分析,提取出每个时间阶段影响政企利益平衡的关键因素,并对该阶段为实现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进行分析。接着,综合三个时间阶段对关键影响因素与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的分析,总结因素变化的规律,提取出完善的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内容。最后,本研究基于政策变迁理论对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做出预判。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城市更新政企利益的博弈是围绕政策展开的,政企利益的平衡点随着政策在不断地变化,借由政策的驱动由一种平衡格局转变为另一种平衡格局。政企利益的博弈可以通过关键影响因素反应出来,包括地价、容积率、用地贡献等,政府对某一因素的调整,通过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实现向企业取利(或让利)的目的,以此来推动城市更新市场的平稳运作。其次,总结了影响政企利益平衡的关键影响因素的阶段变化特点,从政策探索期(1980-2008)至政策完善期(2016-至今)调控手段实现了由单因素调控到多因素综合调控的转变;调控内容实现了由直接针对原因进行调控到针对原因背后的规律进行研究以制定对策;调控方式实现了由明确的数值到设定量化的调节系数实现调控。再次,借由政策提取了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1)多因素联动进行利益协调;2)以准入限制因素形成约束;3)引导进行公益住房的配建;4)有效奖励与补偿进行引导。最后,针对目前面临的新冠疫情突发、5G+物联网时代到来的机遇与挑战,借由政策变迁理论分析了“问题之窗、政策之窗、政治之窗”的内容,并提出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

施建刚[5](2020)在《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和“留改拆”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和"留改拆"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四个十分关键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分别是资金问题、法规细则问题、居民心理落差问题和多方参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对大片区项目实行"部分开发,部分保留",保障资金来源;小片区项目实行递减补贴,逐渐降低政府投入;制定两细则、三突破,保障"留改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宣传改造后房屋收益和房屋征收补偿款"一增一减",缓解居民心理落差;建设一站式平台,多方共促项目推进。

徐卫丽[6](2020)在《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影响效应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更新作为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时期各大城市的重要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释放城市发展活力、推进“城市双修”的重要抓手。对于挖掘存量土地潜力、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宜居价值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作用,使得城市更新对城市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揭示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异质性影响效应,有助于政府对城市更新进行科学管理与规划,把握城市更新的实质、特征及其对房地产市场的潜在影响。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引入双重差分方法,构建杭州市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双重差分模型(DID),并以土地市场和住宅市场为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异质性影响。时间效应方面探究了城市更新这一事件在项目宣告、开工建设、基本建成等不同阶段对土地及住宅价格产生的不同效应;空间效应上,探究城市更新在不同区位对土地及住宅价格的异质性影响效应。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四点:(1)城市更新在不同阶段对房地产价格产生的影响效应不同。城市更新项目的宣告和开工建设分别对土地价格产生19.7%和26.2%的推升作用,城市更新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基本建成分别对住宅价格产生28.6%和32%的推升作用;(2)城市更新对土地价格和住宅价格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显着差异,一是城市更新在郊区地区的溢价更高,在市区的溢价较小。二是城市更新对更新区域内不同空间范围的影响呈现出非均质性;(3)双重差分模型(DID)在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效应研究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4)政府在制定管理策略和政策时应考虑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效应,推进城市更新与房地产一体化开发,并通过管理地价水平捕获土地增值收益和回收城市更新成本,推进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发展。

王宁[7](2019)在《社区空间微更新的赋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存量更新逐步取代增量开发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新常态”。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大拆大建的改造形式因缺乏公众参与、忽视空间正义及破坏社会关系网络等原因而广受质疑和诟病。针对上述问题,由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在政策文件层面有所回应,“公众参与”、“有机更新”等字眼被反复提及。在实践操作层面则出现了如下变化:更新领域由城市聚焦至社区,更新主体由一元扩展到多元,更新方式由大拆大建转变为微小改造……可见,更新的着眼点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还关注到了社会生活,“藉由物质空间微更新推动社会空间重构”这一设想贯穿政策制定到执行的始终。但是,显然“物质空间改造”与“社会关系重构”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由前者到后者的推导隐含着复杂的过程与结构问题。例如,物质空间微更新是如何作用于社会关系重构的?空间正义是基于怎样的运作机制得以实现的?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社区空间微更新的实践过程与结构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来回应上述追问。论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城市更新政策演进的主线脉络,并从价值取向与权力关系两个层面对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空间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紧接着,第二部分将对“社区赋权”这一理论框架进行阐释,从应然层面上明晰:在城市空间实践中,(政府)向社区赋权的初始动力、实现过程与预期成果,从而在逻辑上厘清“为什么要赋权”、“通过怎样的方式赋权”以及“赋权所希望达致的效果”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三部分将引入上海市正在进行的社区空间微更新实践案例,并从政策背景、运作过程、实施成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最后,结合上海市社区空间微更新实践,在实然层面对其赋权机制(动因、过程及成效)进行解析,并针对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政策优化策略。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社区微更新实践项目的参与式观察与深入访谈,得到了如下的结论:(1)社区空间微更新项目运作过程中遵循着双向赋权的逻辑:纵向上,部分城市空间改造权力呈现出向基层流动的趋势;横向上,关涉社区公共空间的城市权利呈现出多元主体共享的局面。(2)透过以社区公共空间为对象的微小改造行动可观测到政府与社区关系由策略性互动到协同式互动的转变趋势。(3)社区空间微更新的政策过程中存在政府柔性控制、专业性组织自主性受限及居民参与形式化等问题,需要从进一步调整政-社关系、提升制度性框架的可操作性、增强居民主体意识等方面予以改进。总体而言,本研究并未依循着眼于宏观层面的、逻辑思辨式的研究路径,而是选取了一个相对微观的观测点——社区微更新项目,从而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层面上去探讨社区微更新运作机制及其反映出的空间层面主体间关系调适。

王宇熹[8](2019)在《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立法保障研究》文中提出坚持留改拆并举和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如下:一是"留房留人"模式中的法律问题,包括:留的标准问题;少数人绑架多数人问题。二是"征而不拆"模式中的法律问题,包括:活化利用问题;保障住房畸形分配问题;法规缺乏刚性引发的家庭、社会和谐问题;私人产权历史建筑修缮问题。三是"居民抽稀"模式中的法律问题,包括:改的标准问题;"抽稀"对象的公平性问题;租赁关系的废止与新建问题;改造资金公平性问题。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立法保障建议如下:一是确定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作为城市核心公共利益的法律地位。二是统一历史建筑分类和认定标准,消除规划和文物管理部门的法律竞合。三是研究起草《上海市住房保障条例》,设置最低住房保障标准。四是通过立法推动历史建筑保留保护与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制度衔接。五是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保护专家委员会机制。六是完善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的改造保护要求,下放权责至区级。

李莹[9](2019)在《上海市“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利用研究 ——以庙行镇康家村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总体规模及用地规模迅速扩张,使得大量村落被城市包围。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使得这些村庄未能真正融入城市。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城市建设由向外扩展转向内部更新,“城中村”脏乱差的环境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上海市作我国的经济中心,保持其持续稳步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上海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处于上海近郊的村落逐步被划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但由于土地性质的差异,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使得这些村落的发展状况与整个城区的发展状况格格不入,演变为“城中村”。为了积极推进上海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对城镇社会和人口的管理,提高“城中村”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海市市建设管理委等十一部门于2014年3月发布了《关于本市开展“城中村”地块改造的实施意见》,就“城中村”改造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实施原则。自2014年起,上海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大面积铺开。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切入“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利用问题。首先,简单梳理了“城中村”形成的原因、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安排、进展情况及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选取了康家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从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分析了上海市康家村“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土地利用方面的重点问题。因为上海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改造实践上还存在很多空白,本文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上海市今后“城中村”改造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城中村”改造相关的政策解读,完善土地登记、宅基地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坚持规划导向,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完善土地增值收益机制、征地补偿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合理调整改造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再利用的监督工作;结合集体建设用地租赁住房试点,寻求“城中村”改造新途径、新方法。

唐义琴[10](2018)在《制度设计视角下的上海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建设用地的减量化和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制度设计越来越成为城市更新实践探索中的主要工具。本研究从城市更新概念解读入手,以上海市更新的法定政策演变历程中的主要特点及矛盾为抓手,立足于2015年《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简称《办法》)颁布以来,实施项目中暴露的行政架构、运作流程和配套政策中不适应于制度设计的要素和环节。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及实操经验借鉴,提出对上海乃至全国大城市都有效的城市更新策略建议,以期给上海和其他地区的城市更新实施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有以下几点重要结论:一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特点:2015年以前上海城市更新是分类型单独制定相关政策,《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简称《办法》)及其配套文件是上海第一个名义上更新类型全覆盖的地方性法规。现有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工业区转型等平行法规和《办法》并存,划定为既定类型的更新区还是按照原先的法规实施。上海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局以规土政策为抓手、以操作规程和成果规范为实施引导,引导城市更新走向提升社会共享共治、增加公共利益的道路。现阶段上海的城市更新以政府(主要是规土管理部门)主导,土地储备制度仍是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但是上海也在积极的谋求自主更新路径。二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主要问题:上海城市更新缺乏整体综合的顶层制度设计,在规土管理部门单一主导下,涉及规划土地以外的政策缺少操作性,上海城市更新是不全面、不充分的,日益多样化的更新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办法》仅仅是“空间全覆盖”,实际能在实质上指导的更新类型有限,目前主要是针对以往政策空白的商务商办区。此外,目前上海城市更新制度设计还存在现行政策和规划管理体制壁垒导致成本高企、增值收益来源受限、缺乏财税支持、权责利分配机制不明、流程复杂等问题。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城市更新仍然按照控规调整程序进行,企业和原土地权利人自主更新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第三方企业或机构参与主导的案例不多。三是上海城市更新的对策建议:面对上海大量的城市更新需求,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必须通过政策的制定鼓励更多的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针对物业权利人主导的城市更新,除了给足政策红包之外,还要设计简化的操作程序以便更新的实施推进。政策红包除了规划土地政策之外,相关配套政策的如财税减免政策等其他政策也至关重要。通过政策设计,实现更新项目有利可图,才会真正推动各类更新项目的实施,才会收获政府、开发商、市民的多方共赢。

二、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单位管理实施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单位管理实施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2)永庆坊一期和泮塘五约街区微改造研究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及调研地的选择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微改造
        2.1.2 存量规划
    2.2 国外相关研究
    2.3 国内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实践经验
        2.4.1 日本冈山县高梁市“专家工作营”实践
        2.4.2 上海更新计划——灵活功能置换,将艺术引入社区
        2.4.3 厦门共同缔造工作坊实践
    2.5 广州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划解读
        2.5.1 广州城市更新实践过程中相关政策
        2.5.2 广州颁布微改造相关政策
        2.5.3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2.5.4 《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庆坊一期微改造研究
    3.1 调研范围
    3.2 物质空间研究
        3.2.1 功能分析
        3.2.2 交通分析
        3.2.3 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分析
        3.2.4 公共配套分析
        3.2.5 建筑改造分析
        3.2.6 空间与环境行为分析
    3.3 实施过程研究
        3.3.1 政策背景
        3.3.2 改造开发模式
        3.3.3 实施主体
        3.3.4 阶段性控制成果
        3.3.5 公众参与
    3.4 改造后满意度调研
        3.4.1 受访者总体情况描述
        3.4.2 受访者对物质空间评价
        3.4.3 受访者对公众参与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泮塘五约微改造研究
    4.1 调研范围
    4.2 物质空间研究
        4.2.1 功能分析
        4.2.2 交通分析
        4.2.3 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分析
        4.2.4 公共配套分析
        4.2.5 建筑改造分析
        4.2.6 空间与环境行为分析
    4.3 实施过程研究
        4.3.1 政策背景
        4.3.2 改造开发模式
        4.3.3 实施主体
        4.3.4 阶段性控制成果
        4.3.5 公众参与
    4.4 改造后满意度调研
        4.4.1 受访者总体情况描述
        4.4.2 受访者对物质空间评价
        4.4.3 受访者对公众参与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永庆坊一期与泮塘五约微改造对比
    5.1 物质空间改造对比
    5.2 改造后满意度评价对比
    5.3 实施过程对比(详见表5‐3)
    5.4 微改造存在问题
    5.5 微改造对策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全文总结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棚户区改造中空间设计、实施策略及调适优化研究 ——以霸州市老城棚户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
        1.1.2 国家政策从狭义棚改到广义旧改的转变
        1.1.3 棚户区改造是完善城市功能和重塑社会结构的过程
        1.1.4 棚户区改造是未来可能长期发展的城市住区更新模式
    1.2 研究缘起与对象特征
        1.2.1 霸州市概况与老城棚户区改造研究缘起
        1.2.2 霸州市老城棚户区现状特征
    1.3 老城棚户区改造问题与成因分析
        1.3.1 空间设计与产权界限衔接不足
        1.3.2 空间设计对开发尺度缺乏控制
        1.3.3 空间设计缺乏整体管控
        1.3.4 缺少经济测算方法与公摊办法
        1.3.5 开发强度缺乏弹性控制
        1.3.6 开发模式存在弊端
        1.3.7 空间与实施层面普遍性问题总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概念解析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框架
第2章 棚户区改造的基础研究
    2.1 棚户区改造的发展历程
        2.1.1 棚户区形成的原因
        2.1.2 棚户区改造的起源与发展
        2.1.3 棚户区改造相关研究进展
        2.1.4 棚户区改造研究对象特征
    2.2 棚户区改造研究相关基础理论
        2.2.1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2 城市更新理论
        2.2.3 城市设计理论
    2.3 棚户区改造空间设计相关研究
        2.3.1 空间设计基本原则
        2.3.2 宏观视角下的空间设计
        2.3.3 中观视角下的空间设计
        2.3.4 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2.3.5 改造模式与空间设计的关系
    2.4 棚户区改造实施策略相关研究
        2.4.1 经济测算方法与公共设施管控方式
        2.4.2 开发与融资模式
        2.4.3 改造机制和制度模式
        2.4.4 拆迁安置方式
        2.4.5 收益成本管理
    2.5 国内外实践经验
        2.5.1 英国旧城更新
        2.5.2 广州市城市更新
        2.5.3 深圳市城市更新
        2.5.4 上海市城市更新
        2.5.5 沈阳市棚户区改造
        2.5.6 济南市棚户区改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适优化方法研究与改造策略要点选取
    3.1 调适优化的原则
        3.1.1 构建联系,双向协调
        3.1.2 面向问题,同步进行
        3.1.3 强调循环,长期发展
    3.2 调适优化的方法
        3.2.1 空间设计与实施策略的联系构建
        3.2.2 空间设计优化形成调适依据
        3.2.3 实施策略调适增强协调作用
    3.3 老城棚户区改造调适优化策略要点选取
        3.3.1 面向空间设计层面问题的要点选取
        3.3.2 面向实施策略层面问题的要点选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霸州市老城棚户区改造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4.1 优化路网设计
        4.1.1 加强路网与产权界限的衔接
        4.1.2 完善路网结构增强与城市系统的衔接
        4.1.3 结合布局特点设置路网密度
    4.2 强化结构与功能定位
        4.2.1 城市层面考虑功能定位
        4.2.2 片区层面空间结构分级划定
    4.3 合理划定地块尺度
        4.3.1 控制地块基本尺度
        4.3.2 组合运用多种地块尺度
        4.3.3 结合功能灵活划分地块尺度
    4.4 提升城市风貌与空间形态品质
        4.4.1 合理控制整体开发强度
        4.4.2 弹性调整开发强度与建设高度
        4.4.3 丰富空间组织形式
        4.4.4 注重整体性与差异性
    4.5 统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绿地景观布局
        4.5.1 统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4.5.2 统筹完善绿地景观布局
        4.5.3 优化功能组织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霸州市老城棚户区改造实施策略研究
    5.1 经济测算方法研究与方案可行性评价
        5.1.1 开发企业的收益测算
        5.1.2 开发企业的建设成本测算
        5.1.3 拆迁安置补偿测算
        5.1.4 空间设计优化方案可行性评价
        5.1.5 空间设计优化方案调整方式
    5.2 公摊办法研究
        5.2.1 公益用地建设方式
        5.2.2 公益建设资金管理措施
    5.3 项目统筹实施措施建议
        5.3.1 项目入库与立项实施的基本方式
        5.3.2 立项实施的统筹管理措施
        5.3.3 项目产权协调措施
    5.4 棚改单元目标性策略分类指引方式研究
        5.4.1 霸州市中心城区棚改单元特征分析
        5.4.2 目标性策略解析
        5.4.3 分类策略指引要点研究
    5.5 规划单元与实施单元划分方式研究
        5.5.1 规划单元划分要点研究
        5.5.2 益津城区规划单元划分
        5.5.3 实施单元划分要点研究
        5.5.4 老城棚户区实施单元划分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望京地区空间设计方法借鉴研究
附录B 城边村类型棚改经济测算方法探讨
致谢

(4)城市更新中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2.1 相关理论阐述
        2.1.1 博弈论
        2.1.2 机制设计理论
        2.1.3 政策工具理论
    2.2 相关概念解析
        2.2.1 政企利益的主体
        2.2.2 政企博弈的产生
        2.2.3 利益平衡的手段
    2.3 研究思路构建
        2.3.1 基于PSR模型的纵向思路
        2.3.2 基于时间维度的横向思路
        2.3.3 实证对象:深圳市龙华区
    2.4 本章小结
3 政策探索期(1980-2008):摸石过河,鼓励改造
    3.1 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
        3.1.1 特区成立,市场化之门打开
        3.1.2 制度改革,破除发展的桎梏
    3.2 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3.2.1 房价激增,多头供地炒地
        3.2.2 “种房保地”,旧村抢建高潮
        3.2.3 快速扩张,土地粗放利用
    3.3 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
        3.3.1 政策内容
        3.3.2 政策评价
        3.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4 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政策形成期(2009-2015):建章立制,引导更新
    4.1 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
        4.1.1 特区扩容,规划建设互联互通
        4.1.2 制度支持,推进“三旧”改造
    4.2 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4.2.1 房市发酵,违规投机行为增加
        4.2.2 历史遗留,繁荣与城市问题并存
        4.2.3 制度缺失,市场主体讨价还价
    4.3 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
        4.3.1 政策内容
        4.3.2 政策评价
        4.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3.4 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政策完善期(2016-至今):放管结合,限定更新
    5.1 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
        5.1.1 湾区经济,打造区域增长极
        5.1.2 “强区放权”,资源配置向下沉
    5.2 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5.2.1 潜力有限,企业“挑肥拣瘦”
        5.2.2 经济导向,忽略公共利益
        5.2.3 工业旧改,产业空间难保障
    5.3 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
        5.3.1 政策内容
        5.3.2 政策评价
        5.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5.3.4 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利益平衡的机制提取及政策趋势研判
    6.1 政策响应的多阶段特征分析
        6.1.1 政策总体特征分析
        6.1.2 关键影响因素特征
    6.2 利益平衡的机制提取
        6.2.1 多因素联动进行利益协调
        6.2.2 以准入限制因素形成约束
        6.2.3 引导进行公益住房的配建
        6.2.4 有效奖励与补偿进行引导
    6.3 对未来政策制定方向的研判
        6.3.1 政策变迁动力分析
        6.3.2 当前阶段的机遇与挑战
        6.3.3 政策制定方向的预判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1:深圳城市更新政策收集表录
    附录2:关键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图谱
致谢

(5)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和“留改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上海城市更新和“留改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资金问题
    (二)法规细则问题
        1.缺乏对具有保留保护价值的老旧房屋的认定细则及标准。
        2.缺乏保留里弄房屋建筑间距及采光等修缮准则及要求。
        3.容积率转移缺乏明确详细的制度设计和法律基础,异地补偿难以操作。
    (三)居民心理落差问题
    (四)多方参与问题
二、 国内外部分城市更新经验借鉴
    (一)国内经验借鉴
        1.广州城市更新。
        2.杭州中心城区历史居住类建筑改造。
    (二)国外经验借鉴
        1.英国城市可持续更新。
        (1)大片区改造项目引进社会资金开发,努力提升周边环境品质。
        (2)鼓励公众参与,保障原住民福利。
        2.日本都市再生。
三、 推进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和“留改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大片区项目实行“部分开发,部分保留”,保障资金来源
    (二)小片区项目实行递减补贴,逐渐降低政府投入
    (三)两细则,三突破,保障“留改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1.编制《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区及保留保护建筑的划定标准与甄别细则》。
        2.编制《上海市里弄房屋成套改造实施指导细则》。
        3.历史建筑保留保护区域的三个突破。
        (1)突破历史建筑保留保护区域的建设限制。
        (2)突破现有容积率指标限制,提高“留改拆”项目的容积率上限。
        (3)突破跨区域容积率转移的限制,建立市区两级容积率交易平台。
    (四)一增一减,缓解居民心理落差
    (五)一站式平台,多方共促项目推进

(6)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影响效应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2.1.2 国内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2.2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
    3.1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级差地租理论
        3.1.2 区位理论
        3.1.3 供求理论
        3.1.4 外部性理论
    3.2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研究的理论分析
        3.2.1 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
        3.2.2 对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影响
        3.2.3 对房地产开发的微观影响
        3.2.4 城市更新、外部性与房地产市场
第四章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影响效应研究:以土地市场为例
    4.1 研究思路与假说
        4.1.1 研究思路
        4.1.2 研究假说
        4.1.3 双重差分法的基础理论及模型引入
    4.2 城市更新对土地价格的DID时空效应模型
        4.2.1 DID时空效应模型构建
        4.2.2 前提假设和基本条件
    4.3 数据预处理
        4.3.1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选取与量化
        4.3.3 描述性统计
    4.4 城市更新对土地价格影响的时间效应
        4.4.1 城市更新项目宣告对土地价格的影响
        4.4.2 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对土地价格的影响
        4.4.3 宣告和开工建设对土地价格影响的对比分析
    4.5 城市更新对土地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
        4.5.1 基于市区和郊区的分组检验比较分析
        4.5.2 城市更新对地价影响的区位异质效应
    4.6 城市更新对土地价格影响效应差异的原因分析
    4.7 平行趋势检验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影响效应研究:以住宅市场为例
    5.1 模型构建
        5.1.1 研究思路
        5.1.2 研究假说
        5.1.3 模型设定
    5.2 数据预处理
        5.2.1 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与量化
        5.2.3 描述性统计
    5.3 城市更新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间效应
        5.3.1 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5.3.2 城市更新项目基本建成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5.3.3 开工建设和基本建成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对比分析
    5.4 城市更新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
        5.4.1 基于市区和郊区的分组对比分析
        5.4.2 城市更新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区位异质效应
    5.5 平行趋势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开发模式与经验
    6.1 深圳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
        6.1.1 深圳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与政策演进
        6.1.2 深圳城城市更新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
        6.1.3 深圳城市更新案例——岗厦村
    6.2 上海城市更新——工业用地更新
        6.2.1 上海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与政策演进
        6.2.2 上海城城市更新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
        6.2.3 上海城市更新案例——上生·新所
    6.3 对我国大中城市推进城市更新的启示
        6.3.1 促进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和协作
        6.3.2 探索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社区空间微更新的赋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关于城市更新模式的研究
        (二)关于城市社区权力结构的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城市更新
        (二)社区空间微更新
    四、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社区赋权理论
        (二)分析框架:社区微更新中的“双向赋权”逻辑
    五、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第一章 城市更新历程梳理及问题剖析
    第一节 城市更新的历程梳理
        一、旨在改善居住条件的旧区改造
        二、地产导向的城市再开发
        三、文化导向的城市有机更新
    第二节 城市更新的问题剖析
        一、价值取向:效益优先与正义缺失
        二、空间中的权力不对等关系
第二章 社区赋权:初始动力、实现过程与预期成果
    第一节 社区赋权的初始动力
        一、微观层面:空间权利意识的觉醒
        二、宏观层面:政社关系调整
    第二节 社区赋权的实现过程
        一、纵向放权:搭建制度性框架
        二、横向增能:社区能力培育
    第三节 社区赋权的预期成果
第三章 社区空间微更新实践:案例引入与解读
    第一节 上海市微更新实践的背景介绍
        一、现实条件制约:资源约束趋紧
        二、城市发展思路转变: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第二节 上海市微更新实践的过程解读
        一、政府主导的“社区微更新计划”
        二、多方参与的社区微更新项目
    第三节 上海市微更新实践的成效剖析
        一、三种典型模式的更新成效对比
        二、社区空间微更新实践的问题剖析
第四章 社区空间微更新的赋权机制解析
    第一节 社区赋权的动因解析
        一、基于共同使用的空间权利分享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治理
    第二节 社区赋权的过程审视
        一、制度性资源的“限量”供给
        二、多元主体间的权利共享
    第三节 社区赋权的成效检验
        一、物质空间层面的微小改变
        二、相关主体的角色再审视
    第四节 可能的政策优化路径
余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上海市“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利用研究 ——以庙行镇康家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城中村”改造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城中村”改造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中村”
        2.1.2 “城中村”改造与棚户区改造
        2.1.3 城乡二元所有制
        2.1.4 土地整理与土地集约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更新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土地产权理论
第3章 上海市“城中村”改造中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3.1.1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3.1.2 城乡二元体制
    3.2 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3.2.1 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安排
        3.2.2 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进展情况
    3.3 上海市“城中村”改造中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3.3.1 “城中村”改造前的土地利用状况
        3.3.2 “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权属
        3.3.3 “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利用类型
        3.3.4 “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情况
第4章 康家村“城中村”改造中土地利用实证分析
    4.1 康家村进行“城中村”改造的缘起分析
        4.1.1 康家村基本概况
        4.1.2 康家村“城中村”改造缘起
    4.2 康家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现状及村民安置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4.2.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的选取
        4.2.2 调查内容的设计
        4.2.3 康家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现状
        4.2.4 康家村“城中村”改造中村民安置问题
    4.3 康家村“城中村”改造中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4.3.1 土地再利用方式
        4.3.2 改造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
        4.3.3 土地闲置问题
        4.3.4 政策阻滞问题——城乡二元体制
        4.3.5 撤村改居问题
        4.3.6 房屋补偿问题
第5章 上海市“城中村”改造中土地再利用的建议及设想
    5.1 加强政策解读,完善“城中村”改造中的相关法律制度
        5.1.1 完善《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关于农村集体土地转制部分相关规定
        5.1.2 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对土地登记簿进行定期更新
        5.1.3 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
    5.2 坚持规划导向,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5.2.1 坚持规划导向,改造中秉持“一地块一方案”原则
        5.2.2 权衡多方利益,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5.3 维护农民权益,完善拆迁补偿和社会保障机制
        5.3.1 建立科学多元的征地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5.3.2 建立“城中村”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引导村集体建立股份合作企业
    5.4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再利用监督,提高土地利用率
    5.5 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租赁住房试点,完善农村建设用地租赁市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10)制度设计视角下的上海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城市更新
        1.2.2 制度设计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更新基础理论综述及相关研究
    2.1 基础理论
        2.1.1 政体理论
        2.1.2 多元合作理论
        2.1.3 公共选择理论
        2.1.4 城市管治理论
    2.2 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第3章 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历程回顾与政策变迁
    3.1 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历程回顾
        3.1.1 以政府筹措为主的住房改造阶段(1980-1990s)
        3.1.2 以效率为先的大规模旧区改造阶段(1990-2000s)
        3.1.3 寻求机制创新的有序更新阶段(2000-2010s)
        3.1.4 以小规模渐进式为主的有机更新阶段(2010s-至今)
    3.2 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制度变迁
        3.2.1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
        3.2.2 旧区改造
        3.2.3 其他存量用地更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年上海城市更新实施的制度解读
    4.1 上海市城市更新政策内容解读
        4.1.1 政策内容
        4.1.2 行政架构
        4.1.3 操作规程
        4.1.4 实施评估
    4.2 《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修订版内容解读
        4.2.1 政策内容
        4.2.2 行政架构
        4.2.3 操作规程
        4.2.4 修订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海城市更新实践中的实施机制实例研究
    5.1 区域统筹:以曹杨新村社区复兴为例
        5.1.1 背景概述
        5.1.2 涉及的更新政策
        5.1.3 组织架构与运作流程
        5.1.4 效果经验
    5.2 公众参与:以缤纷社区行动为例
        5.2.1 背景概述
        5.2.2 涉及的更新政策
        5.2.3 组织架构与运作流程
        5.2.4 效果经验
    5.3 规划调整:以中远海运商城路地块更新为例
        5.3.1 背景概述
        5.3.2 涉及的更新政策
        5.3.3 组织架构与运作流程
        5.3.4 效果经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的建议
    6.1 政策支持统筹化
    6.2 利益激励合理化
    6.3 实施程序简单化
    6.4 参与主体多元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单位管理实施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更新中的社会排斥及其治理研究[D]. 刘铭秋.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永庆坊一期和泮塘五约街区微改造研究对比[D]. 蔡卫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棚户区改造中空间设计、实施策略及调适优化研究 ——以霸州市老城棚户区为例[D]. 杨子烨.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4]城市更新中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D]. 韩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和“留改拆”政策研究[J]. 施建刚. 科学发展, 2020(01)
  • [6]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影响效应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D]. 徐卫丽.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社区空间微更新的赋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王宁.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8]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立法保障研究[A]. 王宇熹. 2019年政府法制研究(上), 2019(总第317-322期)
  • [9]上海市“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利用研究 ——以庙行镇康家村为例[D]. 李莹.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10]制度设计视角下的上海城市更新实施机制研究[D]. 唐义琴. 清华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单位管理实施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