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评价的方法和评价原则

系统评价的方法和评价原则

一、系统评价的方法与评价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霍圣录[1](2021)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行体育彩票是我国基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1994至今,中国体育彩票已历经了27年。据统计,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量总计达到了2.15万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超过5600亿元,为公益事业、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效地促进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随着体育彩票公益金募集大幅增长、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升、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乱象等新形势,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迫在眉睫。因此,进行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开展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更好地规范管理,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丰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建立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理论意义,有利于强化绩效的理念,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率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体系、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自1994年体育彩票发行以来,主要贡献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公益事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范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全民健身全面化、公共服务体系化、赛事活动多元化、体育扶贫常态化。(2)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围绕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构建的指导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及其结果应用分析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目标的含义、重要性、目标管理的意义进行目标的设置,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分为四个层级,界定了主客体、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通过建立标准体系,选择了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系统综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机器学习法进行本文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3)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政策、报告和文献的分析,归纳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预评价指标表。在此框架基础上,根据指标相关绩效评价理论、评估目的与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评议,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层次模型并计算了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影响指标);1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4)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发现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四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较为均衡,其中,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最高(0.2611),过程指标和投入指标次之,分别为0.2512和0.2497,影响指标最低,为0.2380。为此,在针对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的实际评估中,需更加重视产出方面的几个因素及相应的评估结果。(5)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全国和江浙沪皖的体育事业年鉴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进行的实证评价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指标数据采集方式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推广性。首先,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年四年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绩效评价。其次,对数据较为全面的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个省市2018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进行了全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6)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运用机器学习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探索分析。首先,使用了非监督学习情形下的k均值聚类算法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四年使用情况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分类结果。其次,监督学习下的经典回归分析模型运用了线性岭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回归模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各模型的20018年预测结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回归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该模型预测的结果与2018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全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提出了五个对策与建议:一是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在国家层面立法:健全宏观层面顶层法律法规。在部级层面立规:订立中观层面部局管理规定。在省级层面立制:建立微观层面省级实操制度。二是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公益的意识。在管理层面:树立绩效管理的意识。三是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工作机制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预算管理上: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过程管理上: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管理上:开展事后经费审计。四是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在领域分配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项目分配要优化分配、引入竞争。平衡分配要注重绩效、奖罚分明。五是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系统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公益金绩效评价报告、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寻求智力支持数据支撑。

徐一维[2](2021)在《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商务区是城市各种要素集中的核心。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需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不少三四线城市也开始大力开发建设中央商务区。由于整个中央商务区改造建设周期较长,前期的整体规划在分阶段实施时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要,造成了中央商务区各片区发展不均衡,公共空间活力不足。因此,如何精准地找到影响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研究在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央商务区的公共空间活力这一角度切入,建立了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模型;并选择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带上的建设程度较高、较具有代表性的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作为评价样本,对其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表现进行实例研究,结合对样本空间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分析,对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提出了活力提升的策略与建议,为后续相似的中央商务区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对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总结,对活力评价的逻辑与方法有了初步的认知;结合国内外中央商务区相关案例的对标分析,归纳出具有参考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样本空间的活力外在表现,为建立活力评价体系做准备。第二部分为活力评价体系的建构。基于对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的认知及样本空间的调研,分析了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要素,通过两次专家评价法对活力因子的滤除与定权,确立了中央商务区的活力评价体系。第三部分为样本空间研究。首先,运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活力评价方法,对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的居民满意度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归纳出了6个公共评价因子;其次,采用行为地图法对样本空间进行观察与定性分析,确定了空间层面上及时间跨度内人群的活动规律;最后,基于对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表现情况的了解,从注重空间感受、优化感官体验、出行环境质量、建设绿地系统、注重人文地域表达五个方面提出了三条主要的优化策略建议。

魏宇[3](2021)在《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由长期以来注重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转变,交通运输领域开始更多地关注安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业被列为幸福产业之首,为适应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自驾游、自助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促进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文化遗产、旅游游憩、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成为时代趋势,旅游交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以风景道为代表的新型道路突破了传统交通固有的建设理念,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具有景观、游憩、旅游、生态和保护等复合功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成为交通与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受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明确提出,建设25条国家旅游风景道,加快中国风景道体系建设。为满足这一蓬勃发展的实践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道评价理论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风景道遴选与等级划分标准,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对传统道路评价的研究关注较多,但针对风景道等新型道路的评价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风景道评价体系为核心科学问题;在对已有研究系统分析基础之上,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立足我国风景道发展现实,构建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建立风景道评价指标及定量化评价模型,并在河北省国家一号风景道开展评价应用,进一步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按照“研究基础-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模型-评价应用”几个板块展开。第一,研究基础。该板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现有风景道评价相关国内外研究分析。全面梳理国内外泛风景道评价与传统道路相关评价研究,回顾已有研究现状、不足,对比分析研究异同;系统梳理风景道评价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为风景道评价体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对国际视野下风景道评价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开展研究,总结其对于我国风景道评价体系构建的可借鉴之处及可改进之处。第二,评价体系。该板块重点构建风景道评价体系。第一,厘清风景道评价的概念、功能作用等基础性问题;明确风景道评价体系构建目的与原理,从理论基础、概念体系、评价体系、分等定级等方面构建了风景道评价概念模型;第二,分析风景道评价机构、职能划分,以及评价程序;第三,明晰风景道评价指标设计思路,确立风景道评价指标;第四,阐明风景道评价方法选取的考量,确定风景道评价方法;第五,明确风景道评价分等定级依据,并对国家级和省级风景道进行等级划定。第三,评价指标。首先对既有与风景道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梳理,从宏观层面提炼出风景道四个评价维度,从微观上,梳理出了各维度下的相关指标;其后,阐明风景道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与流程,进行评价指标机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景观、设施、服务和管理四个维度,确立风景道评价指标。第四,评价模型。在深入分析现有评价方法及其存在局限性基础上,就风景道评价的特点,引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对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评价指标值获取进行优化改进,实现对风景道量化评价;同时,重点就评价数据采集及预处理、评价指标值获取、权重计算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进行详细阐释。第五,评价应用。对河北省国家一号风景道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构建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体系,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明确评价指标;其后,将风景道评价模型应用于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中,对其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评价指标值获取、权重计算和评价总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划定国家一号风景道等级,分析评价结果;同时,就各评价指标对国家一号风景道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影响程度和存在问题提出国家一号风景道优化提升路径。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第一,系统探讨并构建风景道评价体系。通过对泛风景道评价和传统道路相关评价研究的深入分析,以及国家与行业规范、标准、相关政策性文件的系统梳理,理性透视当前国内外泛风景道及道路评价相关研究热点与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景道评价概念、功能作用、评价程序及机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风景道评价分等定级,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道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建立风景道定量评价模型。风景道评价选取了以模糊综合评价为评价主模型,同时,引入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方法,对模糊综合评价权重求解和风景道评价指标值获取进行改进和优化,进而形成了风景道定量化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对于解决多维度、模糊性强、不易量化的风景道指标综合评价具有优势,同时,为分散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处理及评价提供了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主观性,为实现对风景道进行客观和科学的量化评价提供了可能性。第三,实证研究检验风景道评价体系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以国家一号风景道为例进行了评价实证分析,验证了风景道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规范我国蓬勃发展的风景道实践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可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风景道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王小艺[4](2021)在《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 ——以B市污水处理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政企合作(PPP)模式是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刺激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方式。绩效审计是提高国家经济管理水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国家财政支出效益的有效手段。近年来,PPP项目各主体不断创新PPP运用模式,进行多渠道融资,政府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对PPP项目进行有效规范与监管。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保证PPP项目稳健良性开展对活跃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意义重大。但是现有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内部项目或政府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对横跨政府与企业且关乎社会公众的PPP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评价理论研究的相对较少。实务中开展的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多集中于项目经济、效率与效果评价,对项目开展的公平性与环境性评价相对不足,彰显了开展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梳理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实施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绩效审计“5E”理论阐述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理论基础;再次,构建包括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原则、评价依据、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在内的绩效审计评价实务框架,充分利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美国国家开发署开发的以预期目标达成情况核心的内容模型,设计由“决策、管理、产出与结果”4个评价内容、19个具体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结合专家意见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利用相关网站资料、咨询PPP项目审计从业者及污水处理相关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赋值,得出项目总体得出,据以评价项目绩效。最后提出优化提升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具体措施。本文创新点一是设计了较为完整的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实务框架,为开展PPP项目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了新路径,丰富了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理论成果。二是将绩效审计“5E”理论融入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设计由4方面内容、19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分配权重,进而计算PPP项目的绩效总分值,为项目绩效评价提供量化依据。

王君[5](2021)在《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模型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趋势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与应用,提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层面决策方法对于提高高等院校内部控制、优化高等院校办学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高等院校经历了自由发展、加速发展和转型发展三个阶段,各大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面临着高层认识不统一、管理流程不严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内控制度、风险防范、监督评价和内控环境等深层次因素造成的,因此,迫切需要从深层角度来解决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各层面问题所带来的挑战。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涉及到学校主体、监督部门、校办企业,甚至是校外实体和个人等,对其进行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多种学科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涵盖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博弈论、统计学及控制论等多种学科原理,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提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结合了多种模型和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到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风险、成本效益、监管模式、决策绩效及系统优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夯实了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决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高等院校视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基于系统论视角,构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提出了内部控制风险评价目标与指标层级结构,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了设计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评价,得出了样本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情况,为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其次,采用关系矩阵方法对我国高校成本效益决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始终是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了博弈论中的关系矩阵方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决策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剖析了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效率和适度内部控制问题,在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主体和监督部门基于成本分担的关系矩阵和基于声誉价值的关系矩阵,并对高校主体和监督部门的关系情景进行了讨论。接着,采用粒子群算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决策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高等院校独立单元和分校区的监管涉及到路径优化问题,其内部控制监管模式是建立在安全监管中心巡视路径优化的基础上,基于此,本文构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模式的“集中—分散”巡视路径优化模型,引入了粒子群优化算法,选取并对比分析四种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安全监管中心巡视路径优化问题设计了编码系统,并进行了仿真求解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可动态调整的优化路径策略,以适应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模式的需要。然后,采用AHP-FCE模型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内部控制绩效是高等院校内容控制的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案例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状况,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问题,界定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对象、问题和评价原则,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思路框架、目标原则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AHP-FCE算法原理,构建了AHP-FCE评价模型,并采用了AHP-FCE模型对案例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绩效进行了实证评价,为高等院校提高内部控制绩效提供了参考。最后,以系统论为工具深入研究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决策问题。基于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体系,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问题的诊断方法,并对高等院校多方面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原则和目标,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论演化和实践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角度,从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方案,以便夯实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研究基础,为解决我国高等院校深层次内部控制问题提供了优化策略。

胡凯丽[6](2021)在《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 ——以C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的政策要求以及质量评价对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从主体协同这一创新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开展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研究共分为理论及实践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内、外部评价出发,探讨主体协同理论运用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契合性,并构建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理论体系(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及模型)。实践研究部分,聚焦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内部评价,即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验证上述理论模型并提炼出相关实施策略。为此,本研究在对上海市C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设置实验班及对照班进行前测,了解两个班级保教实施质量的水平;并以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理论体系为指导,选取C幼儿园的7名教师组建评价共同体,以《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中的“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内容为例,选取“设计与组织”质量领域在实验班开展主体协同式质量评价实践。最后,通过评价主体的交流会议及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保教实施质量的后测,了解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效果。通过对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被评者与评价者都是评价共同体的主体并相互协同;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前期准备以及操作需遵循一定的流程与策略;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质量提升效果。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建议:幼儿园方面,需建立常态化的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方案并保证评价共同体中评价主体的数量适宜性及多样性;被评教师方面,需提升参与评价的主动自发性并加强合作,以及加强对质量提升改进措施的反思并运用于实践;评价教师方面,需认识到被评教师的重要作用并尊重以待,彼此之间给予更多的发言权并积极合作。

邱均平,张裕晨,周子番[7](2021)在《新时代我国科研评价体系重构中必须处理好八大关系》文中提出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目前,我国科研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SCI至上化"、量化考核泛化、同行评审形式化、评价导向行政化、学术研究功利化等评价失衡问题。在破除"SCI至上"等科研评价顽疾背景下,科研评价体系重构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重构科研评价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八大辩证关系:管理评价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关系、分类评价与统一评价的关系、评价理论与评价实践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文评价与评价的关系、元评价与评价的关系。这些思考有助于更加理性、辩证地认识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全面地把握科研评价的科学内涵、要素、原则、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科研评价实践活动。建议运用评价学理论指导科研评价实践,区分管理评价与学术评价,坚持分类导向、综合导向、质量导向,围绕评价目的合理使用论文指标以开展科学评价,重构科学合理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科研评价体系。图3。表2。参考文献31。

马茂源[8](2020)在《万利高速公路高墩施工工艺安全性评价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高速公路不断向山区延伸,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修建在跨越河流、山谷的山区,为了避免由于深挖高填导致地质灾害及环境影响,同时要兼顾路线线型设计标准,针对路线跨越河流、深谷地段,往往采用高墩高塔设计,本文就万利高速公路高墩施工实践为例,系统分析总结桥梁墩柱液压爬模、翻模、滑模、辊模施工4种高墩高塔施工技术,从工艺原理、系统结构等方面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分析,并科学合理比选合适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本文采用LEC风险法和模糊评价法分别对墩柱施工四种工艺进行了一般风险分析评价和综合分析评价。针对液压爬模、翻模、滑模、辊模施工4种施工工艺,经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比较,LEC风险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驸马长江大桥9号墩液压爬模施工过程中发生物体打击事故风险为4级高度风险;驸马长江大桥11号墩塔吊翻模施工过程中发生物体打击、高处坠落、坍塌事故风险为4级高度风险;薛家坝2号桥11号墩柱滑模施工过程中发生物体打击、高处坠落、坍塌事故风险为4级高度风险;蜂子湾特大桥13号墩柱辊模施工过程中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危险等级均4级高度风险,LEC法一般风险分析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桥梁四种施工工艺安全性参考。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建立了高墩施工工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将定性的指标定量化,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蜂子湾特大桥13号墩柱辊模施工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综合评分达到良好标准,较其他三种高墩施工工艺安全性要高一些;驸马长江大桥9号墩液压爬模施工得分排名第二,比翻模和滑模施工高一些,达到了良好标准;薛家坝2号桥滑模施工得分排名第三,勉强达到良好标准;驸马长江大桥11号墩塔吊翻模施工综合评分最低,得分仅达到中等标准等级。经过综合分析评价,最终得出结论,在不考虑液压爬模、翻模、滑模、辊模施工进度、效率、经济性等因素前提下,仅仅从施工安全性角度分析比较此4种高墩施工工艺,经过安全管理综合评价,辊模施工得分最高,综合安全状况要优于其他三种施工工艺,液压爬模次之,塔吊翻模施工得分最低。辊模施工工艺安全性最高。塔吊翻模综合评分最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高,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采用此工艺进行施工。最后,本文根据事故风险评价结果,按照风险接受准则,并针对不同高墩施工技术安全风险,采取相应安全控制措施,以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的危险性,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提出了对应的安全管控措施和隐患治理的决策。

陆红如,阮选敏,成颖,陈雅[9](2020)在《复杂性理论视角的学术评价理论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评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颁布的各项政策法规表明了国家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对中英文学术评价理论和应用研究及代表性的评价实践进行了扎根分析。通过开放编码归纳出18个初始评价要素;主轴编码形成8个关键评价要素;在选择编码过程中通过复杂性理论基本原理和关键要素的指引,确定了关键评价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完成了学术评价理论的建构。扎根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评价语境的影响下,评价主体在与评价客体及其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中形成明确的评价思想(评价目的、评价分类、评价维度、理论基础),并进一步确定评价条件(评价标准、评价制度、质量控制),对评价实施进行约束和规范。形成评价思想、确定评价条件和进行评价实施的过程中产生实时评价产出(评价数据)和最终评价产出(评价结果)。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系统评价的方法与评价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评价的方法与评价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2.1.1 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
        2.1.2 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
    2.2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2.2.1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2.2.2 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2.3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3.1 关于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研究
        2.3.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研究
    2.4 关于彩票公益金的研究
        2.4.1 关于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研究
        2.4.2 关于彩票公益金制度的研究
        2.4.3 关于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研究
        2.4.4 关于彩票公益金审计的研究
        2.4.5 关于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3.1.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3.2.2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理论
        3.2.3 “5E”理论
        3.2.4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3.2.5 程序理论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4.1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体系
        4.1.1 管理政策
        4.1.2 管理体制
    4.2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
        4.2.1 销售情况
        4.2.2 筹集情况
    4.3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
        4.3.1 分配政策
        4.3.2 中央分配
        4.3.3 地方分配
    4.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
        4.4.1 中央集中使用
        4.4.2 体育总局使用
        4.4.3 地方部门使用
    4.5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
        4.5.1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贡献
        4.5.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特点
        4.5.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5.1 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5.1.1 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5.1.2 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5.2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5.3 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5.3.1 目标的含义
        5.3.2 目标的重要性
        5.3.3 目标管理的意义
    5.4 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5.5 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
        5.5.1 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5.5.2 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5.6 绩效评价体系的组织体系
        5.6.1 绩效评价的主客体界定
        5.6.2 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
        5.6.3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5.7 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5.7.1 评价标准分类
        5.7.2 评价等级划分
    5.8 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体系
        5.8.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5.8.2 德尔菲法
        5.8.3 文本分析法
        5.8.4 系统综述法
        5.8.5 模糊综合评价法
        5.8.6 机器学习法
    5.9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5.10 本章小结
6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 预选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6.1.1 文本的纳入
        6.1.2 文本分析步骤
        6.1.3 结果分析
    6.2 第一轮专家调研
        6.2.1 调查问卷形成
        6.2.2 专家团队选择
        6.2.3 专家咨询结果
        6.2.4 专家意见汇总
    6.3 第二轮专家调研
        6.3.1 调查问卷修改
        6.3.2 专家咨询结果
        6.3.3 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
    6.4 指标权重确认
    6.5 本章小结
7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1 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2 长三角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7.3 本章小结
8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分析
    8.1 机器学习概述及使用意义
    8.2 实证数据概览
    8.3 非监督学习下的聚类算法及实证分析
    8.4 监督学习下相关回归模型与实证分析
        8.4.1 线性岭回归模型
        8.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8.4.3 决策树回归及树相关的模型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论文主要结论
        9.1.1 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9.1.2 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9.1.3 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9.1.4 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
        9.1.5 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
        9.1.6 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
    9.2 对策与建议
        9.2.1 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
        9.2.2 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
        9.2.3 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
        9.2.4 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
        9.2.5 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
10 创新、局限与展望
    10.1 创新之处
        10.1.1 研究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10.1.2 框架系统和指标体系的创新
        10.1.3 发展预测的创新
    10.2 研究的局限性
        10.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性
        10.2.2 绩效评价数据获取的全面性
    10.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一轮)
附件2: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二轮)
附件3: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4:机器学习与建模相关代码
附件5:学习经历与科研经历

(2)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关中-天水经济带中央商务区的兴建
        1.1.2 实践背景:新建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中央商务区
        1.3.2 城市公共空间
        1.3.3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1.4 研究综述
        1.4.1 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
        1.4.2 公共空间活力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定性分析
        1.5.2 定量分析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空间活力评价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2.1 基础理论
        2.1.1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2.1.2 空间活力相关理论
        2.1.3 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2.2 空间活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2.2.1 活力评价的内涵
        2.2.2 活力评价方法的构成
        2.2.3 综合性评价方法的实施路径
    2.3 空间活力评价的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现实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前期准备研究
    3.1 理论研究——中国当代中央商务区的发展与实践
        3.1.1 中央商务区的内涵
        3.1.2 国内外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历程
        3.1.3 中国中央商务区发展的影响要素
    3.2 实证研究——相关案例分析
        3.2.1 国外成熟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实例研究
        3.2.2 国内当代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实例研究
    3.3 实地调研——样本案例公共空间调研
        3.3.1 基本概况
        3.3.2 规划方向
        3.3.3 公共空间的现状认知
        3.3.4 调研原则与调研方法
        3.3.5 调研区块的划分方法
        3.3.6 调研内容
        3.3.7 公共空间活力存在的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评价旨趣与评价原则
        4.1.1 评价旨趣
        4.1.2 评价原则
    4.2 综合评价方法建构
        4.2.1 评价模型的准备阶段
        4.2.2 评价模型的分析阶段
        4.2.3 评价模型的总结阶段
    4.3 活力评价因子的选择与滤除
        4.3.1 活力评价因子的初步确定
        4.3.2 活力评价因子的滤除
        4.3.3 因子的释义
    4.4 活力评价层次模型的建立
        4.4.1 层次分析法定权过程
        4.4.2 层次总排序检验
        4.4.3 第二次专家打分情况
        4.4.4 最终层次模型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结果
    5.1 满意度问卷数据定量分析
        5.1.1 基本数据分析
        5.1.2 均值分析
        5.1.3 相关度分析
        5.1.4 相关因子分析
        5.1.5 多级模糊评价
    5.2 活动行为调查定性分析
        5.2.1 本研究中采用的人群活力分析方法
        5.2.2 基于人群活动的行为地图分析
        5.2.3 基于实时数据的活力分析
6 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优化策略
    6.1 优化原则
        6.1.1 系统性原则
        6.1.2 合理性原则
        6.1.3 在地性原则
        6.1.4 人性化原则
    6.2 提升公共空间可达性
        6.2.1 开放封闭街区,优化平面布局
        6.2.2 整合立体交通,开放城市界面
        6.2.3 利用宝鸡大剧院组团建设空中廊桥
    6.3 优化绿地系统布局方式
        6.3.1 建设景观廊道和生态廊道
        6.3.2 串联绿地空间,优化节点公园
    6.4 人文价值与地域价值的唤回
        6.4.1 利用工业遗存建设节点空间
        6.4.2 使用地域文化元素,塑造城市面貌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1 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因子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2 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调查问卷
    附录3 基于第二次专家打分法的数据计算过程
致谢

(3)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基本概念与研究概况
        2.1.2 泛风景道评价研究
        2.1.3 传统道路评价相关研究
        2.1.4 国内外比较研究
        2.1.5 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风景道相关理论
        2.2.2 公路景观评价相关理论
        2.2.3 廊道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2.2.4 旅游资源评价理论
        2.2.5 深度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风景道评价先行实践与经验借鉴
    3.1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概述
        3.1.1 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
        3.1.2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形成
        3.1.3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特点
    3.2 美国风景道评价指标
        3.2.1 国家级风景道评价指标
        3.2.2 州级风景道评价指标
    3.3 美国风景道评价方法
    3.4 美国风景道评价案例
        3.4.1 概述
        3.4.2 评价标准
        3.4.3 评价方法
    3.5 美国风景道评价体系借鉴与启示
    3.6 本章小结
4 风景道评价体系构建
    4.1 概念与功能
        4.1.1 概念界定
        4.1.2 功能作用
    4.2 构建目的与原理
        4.2.1 构建目的
        4.2.2 构建思路
        4.2.3 评价概念模型
    4.3 评价机构及程序
        4.3.1 评价机构
        4.3.2 评价程序
    4.4 评价指标
        4.4.1 指标设计思路
        4.4.2 评价指标构建
    4.5 评价方法
        4.5.1 评价方法考量
        4.5.2 评价方法应用
    4.6 评价分等定级
        4.6.1 分等定级依据
        4.6.2 评价等级划分
    4.7 本章小结
5 风景道评价指标
    5.1 既有评价指标分析
        5.1.1 评价维度分析
        5.1.2 评价指标分析
    5.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与流程
        5.2.1 构建原则
        5.2.2 构建流程
    5.3 评价指标机理分析
    5.4 评价指标构建
        5.4.1 景观维度评价指标
        5.4.2 设施维度评价指标
        5.4.3 服务维度评价指标
        5.4.4 管理维度评价指标
    5.5 本章小结
6 风景道评价方法及模型
    6.1 现有评价方法分析
        6.1.1 评价方法总体分析
        6.1.2 风景道相关评价方法
    6.2 评价方法选取与适用性分析
        6.2.1 评价方法选取与优化
        6.2.2 评价方法适用性
    6.3 风景道评价模型构建
        6.3.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6.3.2 评价指标值获取
        6.3.3 权重计算
        6.3.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风景道评价体系中国实践:国家一号风景道为例
    7.1 研究区概况
    7.2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指标构建
        7.2.1 构建目标
        7.2.2 构建原则
        7.2.3 评价指标构建
    7.3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方法及模型
        7.3.1 数据及实验环境
        7.3.2 评价指标值获取
        7.3.3 权重计算
        7.3.4 评价总分计算
    7.4 国家一号风景道分等定级及评价结果
        7.4.1 评价分等定级
        7.4.2 评价结果分析
    7.5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7.6 国家一号风景道优化提升路径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风景道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B 国家一号风景道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 ——以B市污水处理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相关概念研究
        1.2.2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必要性研究
        1.2.3 绩效审计评价的开展
        1.2.4 PPP项目特点与问题
        1.2.5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问题与建议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PPP项目概念
        2.1.2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概念
    2.2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2.3 绩效审计“5E”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实务框架
    3.1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原则
        3.1.1 可控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
        3.1.2 重要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
        3.1.3 系统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
        3.1.4 以人为本原则与物有所值原则
    3.2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依据
        3.2.1 法律法规依据
        3.2.2 文件合同依据
    3.3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目标与内容
        3.3.1 评价目标
        3.3.2 评价内容
    3.4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3.4.1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方法选择
        3.4.2 层次分析法
    3.5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本章小结
第4章 B市PPP污水处理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案例分析
    4.1 B市PPP污水处理项目案例背景
    4.2 B市PPP污水处理项目评价原则
    4.3 B市PPP污水处理项目评价依据
        4.3.1 法律法规依据
        4.3.2 合同文件依据
    4.4 B市PPP污水处理项目评价目标
        4.4.1 总体目标
        4.4.2 具体目标
    4.5 B市PPP污水处理项目评价指标
        4.5.1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4.5.2 评价指标组合权重
        4.5.3 评价指标分析
        4.5.4 B市PPP污水处理项目评价结果运用
    本章小结
第5章 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优化建议
    5.1 提高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政治站位
    5.2 实施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信息化管理
    5.3 发挥审计机关对PPP项目的经济体检功能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模型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2.1.1 内部控制的内涵
        2.1.2 COSO内部控制理论
        2.1.3 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
    2.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2.2.1 基本范围
        2.2.2 框架体系与概念模型
    2.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基础
        2.3.1 系统论
        2.3.2 PDCA循环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3.4 控制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决策研究
    3.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3.1.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3.1.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价目标
        3.1.3 指标层级结构及确认
    3.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分析
        3.2.2 指标权重设计
    3.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3.3.1 一级评价指标得分情况
        3.3.2 二级评价指标得分情况
    3.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实证分析
        3.4.1 支持向理机原理
        3.4.2 模型参数设计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关系矩阵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决策研究
    4.1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决策分析
        4.1.1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效率分析
        4.1.2 基于成本收益模型的高等院校适度的内部控制分析
    4.2 基于关系矩阵构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模型
        4.2.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决策分析假设
        4.2.2 高等院校主体和上级部门基于成本分担的关系矩阵
        4.2.3 高等院校主体和上级部门基于声誉价值的关系矩阵
    4.3 基于关系矩阵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收益情景分析
        4.3.1 基于成本分解的情景假设
        4.3.2 基于效益分解的情景假设
        4.3.3 高等院校主体和上级部门关系的情景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模式决策研究
    5.1 问题描述与数学建模
        5.1.1 问题描述
        5.1.2 基本假设
        5.1.3 数学建模
    5.2 监管模式决策算法体系
        5.2.1 算法提出
        5.2.2 总体框架
        5.2.3 变体对比
    5.3 监管模式决策实证分析
        5.3.1 编码解码
        5.3.2 算例设计
        5.3.3 参数设置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AHP-FCE算法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决策研究
    6.1 案例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概况
        6.1.1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状况
        6.1.2 高校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
    6.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问题与原则
        6.2.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的评价问题
        6.2.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的评价原则
    6.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决策的实证分析
        6.3.1 AHP-FCE算法原理
        6.3.2 AHP-FCE评价模型建立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系统论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决策研究
    7.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问题诊断
        7.1.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问题的诊断方法
        7.1.2 高校内部控制系统问题的诊断分析
    7.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7.2.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原则
        7.2.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目标
    7.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单位层面的优化方案
        7.3.1 数据采集
        7.3.2 优化方案
    7.4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业务层面的优化方案
        7.4.1 数据采集
        7.4.2 优化方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单位层面指标、要点及评价操作细则
附录B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度问卷
附录C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现实度问卷
附录D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度问卷
附录E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现实度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 ——以C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保教质量提升的政策要求
        1.1.2 基于质量评价对保教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1.1.3 基于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主体协同
        2.1.2 幼儿园保教质量
        2.1.3 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
        2.1.4 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主体协同的研究
        2.2.2 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研究
        2.2.3 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研究
        2.2.4 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内容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对象与参与者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参与者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研究法
        3.4.2 理论研究法
        3.4.3 问卷调查法
        3.4.4 访谈法
        3.4.5 案例研究法
        3.4.6 准实验研究法
    3.5 研究工具
        3.5.1 调查问卷
        3.5.2 访谈提纲
        3.5.3 《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工具》
第4章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
    4.1 主体协同理论运用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4.1.1 自组织原理运用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4.1.2 伺服原理运用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4.1.3 协同效应运用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4.2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理论体系
        4.2.1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内涵
        4.2.2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特征
        4.2.3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4.2.4 幼儿园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理论模型
第5章 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
    5.1 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现状调查的诊断与分析
        5.1.1 教师对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认知情况
        5.1.2 教师对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的实践情况
        5.1.3 总结
    5.2 实验班及对照班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前测结果与分析
        5.2.1 前测总体结果与分析
        5.2.2 前测各质量领域结果与分析
        5.2.3 前测结果的总结
    5.3 组成共同体协同开展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
        5.3.1 评价共同体的准备
        5.3.2 评价共同体的协同
        5.3.3 评价共同体的共赢共长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具有必要性
        6.1.2 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具有可行性
        6.1.3 被评者与评价者都是评价共同体的主体并相互协同
        6.1.4 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需遵循一定的流程与策略
        6.1.5 主体协同式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具有良好的质量提升效果
    6.2 研究建议
        6.2.1 对幼儿园的建议
        6.2.2 对被评教师的建议
        6.2.3 对评价教师的建议
第7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7.1 研究反思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二 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访谈提纲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时代我国科研评价体系重构中必须处理好八大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正确处理管理评价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倡导区别对待原则
2 正确处理统一与分类的关系,倡导分类评价原则
3 正确处理工具与目的的关系,倡导目标引领原则
4 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倡导质量优先原则
5 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倡导综合评价原则
6 正确处理论文与评价的关系,倡导论文适用性原则
7 正确处理元评价与评价的关系,倡导科学评价原则
8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倡导理论指导原则
9 结语

(8)万利高速公路高墩施工工艺安全性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说明
    1.5 本章结论
第二章 安全评价的基础理论探讨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2.1 安全评价的一般概念与原理
    2.2 安全评价的分类
    2.3 安全评价的程序
    2.4 安全评价的原则及要素
        2.4.1 安全评价的原则
        2.4.2 安全评价要素
    2.5 安全评价的方法选择的方法
        2.5.1 安全评价方法选择原则
        2.5.2 安全评价的选择过程
    2.6 安全评价的方法介绍
        2.6.1 安全检查表法
        2.6.2 事故树分析
        2.6.3 鱼刺图法
        2.6.4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2.6.5 风险矩阵法
        2.6.6 指标体系法
        2.6.7 模糊综合评价法
    2.7 高墩施工安全评价方法的选用
    2.8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高墩施工工艺安全评价定量分析
    3.1 安全评价思路
    3.2 高墩施工安全评价流程
    3.3 作业程序分解及风险辨识
        3.3.1 单位工程
        3.3.2 分部工程
        3.3.3 分项工程
        3.3.4 风险源辨识
    3.4 墩柱施工一般风险定量风险估测
    3.5 墩柱施工综合安全评价
        3.5.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3.5.2 指标体系构建
        3.5.3 构成墩柱施工工艺综合评价问题的要素
        3.5.4 墩柱施工安全评价权重确定
        3.5.5 综合评价量表设计
        3.5.6 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3.6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万利高速公路高墩施工工艺安全性评价分析
    4.1 评价对象、范围及目的
        4.1.1 评价对象及范围
        4.1.2 评价目的
    4.2 评价流程及思路
    4.3 评价方法
    4.4 墩柱施工一般风险定量评价
        4.4.1 作业程序分解
        4.4.2 风险源辨识
        4.4.3 风险分析
        4.4.4 定量风险评价
    4.5 安全管理综合评价
    4.6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评价风险控制措施及决策
    5.1 坍塌控制措施
    5.2 高处坠落控制措施
    5.3 物体打击控制措施
    5.4 机械伤害控制措施
    5.5 道路交通事故控制措施
    5.6 电气伤害控制措施
    5.7 起重伤害控制措施
    5.8 本章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复杂性理论视角的学术评价理论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述评
    2.1 评价理论的含义及分类
    2.2 学术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学术评价理论的梳理
        2.2.2 学术评价实践案例
    2.3 复杂性理论在评价领域的应用
    2.4 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理论抽样和资料收集
        3.2.1 研究资料的搜集
        3.2.1. 1 国内学术评价理论研究的搜集
        3.2.1. 2 国外学术评价理论研究的搜集
        3.2.1. 3 国内学术评价实践的搜集
        3.2.1. 4 国外学术评价实践的搜集
        3.2.2 研究资料的选择
4 数据分析
    4.1 开放编码
    4.2 主轴编码
    4.3 选择编码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 学术评价理论
    5.1 评价语境
    5.2 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及利益相关者
        5.2.1 评价主体
        5.2.2 评价客体
        5.2.3 利益相关者
        5.2.4 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及利益相关者的交互
    5.3 评价思想
        5.3.1 评价目的
        5.3.2 评价分类
        5.3.3 评价维度
        5.3.4 理论基础
        5.3.5 评价思想的形成
    5.4 评价条件
        5.4.1 评价标准
        5.4.2 评价制度
        5.4.3 质量控制
        5.4.4 评价条件的确定
    5.5 评价实施
        5.5.1 评价方法
        5.5.2 评价指标体系
        5.5.3 评价实施的约束与规范
        5.5.4 评价结果的产生
    5.6 评价产出
        5.6.1 评价数据
        5.6.2 评价结果
        5.6.3 评价数据和评价结果的反馈
        5.6.4 评价结果的利用
6 结论

四、系统评价的方法与评价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D]. 霍圣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宝鸡金台中央商务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D]. 徐一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国风景道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D]. 魏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PPP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 ——以B市污水处理项目为例[D]. 王小艺.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模型决策方法研究[D]. 王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主体协同式保教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 ——以C幼儿园班级保教实施质量评价为例[D]. 胡凯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新时代我国科研评价体系重构中必须处理好八大关系[J]. 邱均平,张裕晨,周子番.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1(01)
  • [8]万利高速公路高墩施工工艺安全性评价分析[D]. 马茂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复杂性理论视角的学术评价理论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陆红如,阮选敏,成颖,陈雅. 情报学报, 2020(07)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  ;  ;  ;  ;  

系统评价的方法和评价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