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

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

一、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奉献爱心(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1](2021)在《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风险时代的到来,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自然灾害事件的频发,给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困扰。因此,有效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重点课题。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承担着过重的救援压力,在“有限型政府”理念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影响下,志愿组织正在以天然的优势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志愿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在国际上早已成为惯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的频发,我国志愿组织也正逐步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救援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限制,志愿组织在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无序性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有关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充分了解了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国内外现有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志愿组织、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有序参与进行了概念界定。同时,把治理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然后,结合当前我国志愿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情况,分析志愿组织的参与状态,并发现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我国志愿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情况越来越多,在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已经实现了部分有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无序性问题:有些志愿组织盲目采取行动,志愿组织与政府信息沟通不畅以及参与主体间缺乏协同合作等。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南方暴雪、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北京特大暴雨、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盐城龙卷风袭击事件、九寨沟地震、寿光洪灾、水城县山体滑坡事件和2020年中国南方洪涝灾害等12个案例作为研究的重点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这种质性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案例资料进行逐层编码,构建出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影响因素模型,得知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受认知理念、法律制度、参与主体能力和合作关系四个层面的因素影响。因此,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继续探索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实践路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即转变政府、志愿组织和社会民众的认知理念,健全法律制度,提升政府与志愿组织自身能力,构建志愿组织有序参与的合作网络。

冯化雨[2](2020)在《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价值和社会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根据国内外对于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志愿服务属于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当前我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再加之志愿服务对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提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国家发展都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如何促使我国志愿服务的有效发展成为了现阶段的核心研究问题,如何深入分析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和提升策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毋庸置疑,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工作仍然存在部分问题,所以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收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关文献资料,了解提炼出关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概念与内涵,深入分析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情况,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展开详细的探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到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价值和社会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等各类问题。基于此,从主体价值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去提炼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章分别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去阐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价值,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诠释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功能。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有对内的主体价值,也有对外的社会功能,主体价值在于促进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社会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本研究认为,政府、高校、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价值缺乏关注,而片面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治功能,这都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发展。本研究认为,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并通过主体价值的再塑造、社会功能的再调试充分展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魅力。

郑哲[3](2018)在《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军是一支战功彪炳、英模辈出的伟大军队。进入新时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官兵英勇无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正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在各项工作中拼搏进取、锐意创新,在引领风尚中躬亲践行、模范带头,才有了人民军队凯歌高奏、发展壮大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火如荼的新军事变革,迫在眉睫的军事斗争准备,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审时度势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深化军队改革,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为促进新时代我军官兵成长成才指明了根本路径。时势造英雄!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必将会造就千千万万个新时代的英雄模范。纵观新时期我军英模人物,无不是从一名普通官兵一步步成长为享誉军内外的英雄模范,成为军中娇子、时代楷模。其过程之复杂,参与因素之多,反应之剧烈,非常人所能想象。本研究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对新时期以来数百名军队英模人物的成长历程、先进事迹的梳理,从文化环境、成长历练、主要贡献、组织因素等方面考察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的精神内核和成长路径。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界定,讨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吸收和借鉴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履行使命、文化传统、自身素质、组织关怀等角度探索新时期我军英模人物成长路径。认为广大官兵必须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大环境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立足本职、瞄准使命、迎势而上才能有所建树,成长为众人景仰的英雄模范。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作风、我军光荣传统等文化传统为广大官兵成长为英模人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而其自身所具备的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专业素养、昂扬的战斗精神、高尚的道德品格是其成长为英模人物的坚实基础,各级组织又从筑牢思想根基、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制度保障等方面为英模人物的成长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文化熏陶、自身努力以及组织关怀,这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对英模人物的成长自始至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从深入学习英模、依法扞卫英模、形成崇尚之风三个方面对开创新时代英模辈出新局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苏松鹏[4](2018)在《我国篮球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突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慈善事业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也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国民素质提高的集中体现。篮球慈善是通过篮球明星、篮球赛事和篮球活动等进行慈善活动的一种形式,在国外发达国家中已经形成了联盟的文化和惯例。体育慈善在我国开展较晚,但在体育产业逐渐红火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公益活动与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在篮球慈善公益中的形式主要有政府、企业和个人三种;相互结合做公益的表现形式也逐渐增多。但整体体现出退役运动员比现役运动员多;以个体形式出现少;对慈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自身的慈善文化等现象。完善管理体制;灌输慈善理念;营造慈善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是培养篮球慈善文化,扩大篮球慈善公益群体和影响力重要的方式方法。

张明亮[5](2018)在《军民融合促进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发展探索 ——以鼓楼区曙光救援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快速发展,以其迅速的反应、灵活的配合、细致的救援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在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日常运营困难、训练场地不足、缺少专职救援人员等整体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对现阶段我国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应急救援类非营利组织的整体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首先就军民融合、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划定了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然后详细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中的特点与优点,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为了对民间应急救援组织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研究者实地调研了七家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应急救援队,并针对七家救援队的角色定位、队伍优势、发展困境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认为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具有政府救援部门不具备的优势,但是现阶段仍是缺乏支持引导,面临资金困难、装备缺乏等众多的发展难题,难以发挥出民间救援组织的优势。其次,本文以曙光救援队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为例,以实际调查法研究探索当前民间应急救援组织深层次的发展模式,对救援队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从多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民间救援队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陆贵松[6](2018)在《云南省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在云南滇东北地区发生的鲁甸“8·03”地震,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云南省境内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此次地震严重影响了受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给受灾地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四个全面”伟大战略构想,同时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可见,地震的恢复重建工作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中显得多么重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落后省份中更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鲁甸“8·03”地震受灾的绝大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民生活安定。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域下,运用文献调查法、实证分析法以及田野调查等方法,以云南省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工作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的新特点,从这些特点的分析中得出了我国开展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最大优势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地震恢复重建取得成功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优势。同时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在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思路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脱贫与恢复重建相结合,也更加注重地震受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变化的发生了启示我们今后在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开展相关地震灾害的法制建设,其次需要不断完善地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资金管理制度,最后需要不断扩大国际间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与世界各国人民走出一条共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国际化道路。

芦倩倩[7](2018)在《“特殊党费”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灾害治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在与重大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些独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灾害治理方式,如对口支援、“特殊党费”、军队救援等。其中“特殊党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救助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灾害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特殊党费”究竟特殊在哪里?它是如何运作的?其形成、发展与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有何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又存在何种困境?目前鲜有理论研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创新灾害治理方式有助于在灾害治理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为世界贡献灾害治理的中国方案提供可能。因此,本文着重对“特殊党费”的发展历程、特殊性及运作方式进行梳理和阐述,同时剖析其现存困境,进而提出解决对策。本文在探究“特殊党费”应用于灾后重建的实践基础上提炼中国共产党创新灾害治理方式的一般规律,以期在理论上完善中国特色灾害治理模式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梳理、总结与本研究主体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在整理、归纳、提炼已有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逐渐把握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概况及趋势,以此为基础,确定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并深入剖析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为论文的写作指明方向。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特殊党费”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内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创新灾害治理方式必然也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法论述了“特殊党费”模式孕育而生的理论土壤。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灾害治理和“特殊党费”的内涵,分析了“特殊党费”何以能够成为灾害治理方式的内在逻辑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以此为后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深入研究了“特殊党费”的发展历程及其特殊性。立足于共产党灾害治理实践的基础梳理“特殊党费”的发展历程,这也是本文展开写作的逻辑起点。并在分析普通党费运作模式及监督管理的基础上,采用逻辑图的方式深入剖析“特殊党费”参与灾后救助的模式及其本质特殊性,以期透过“特殊党费”参与灾后救助的实践活动提炼其本质规律,为共产党创新灾害治理方式提供借鉴。第四部分,侧重探寻了“特殊党费”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为突破现实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基于对“特殊党费”实践历程梳理及特殊性提炼,在大量搜集救灾资料、阅读相关政策及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其现存困境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路径,希冀能够推动“特殊党费”更好地发挥其在灾后救助过程的优势作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防灾救灾实践模式。第五部分,揭示了共产党构建有中国特色灾害治理模式的内在规律。新时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灾害治理模式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提升灾害治理能力的根本保障。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灾害治理模式要坚持和完善既有的创新性方式,并不断发展多主体协同参与灾害治理机制,加强党在灾害治理领域对军队的领导作用,保障军队参与灾害治理优势作用的发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灾害治理模式,有助于共产党在灾害治理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第六部分是结语,结语是对文章的回顾、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李俐[8](2017)在《草根NGO参与自然灾害治理的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突发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而且对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造成极大的扰乱。当前,自然灾害的治理已经从非常态化转入常态化阶段,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成为我国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自然灾害治理中,NGO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弥补了政府控制风险能力的不足,修复了突然断裂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成为越发重要的治理主体。如何在灾难发生时,有效地鼓励和号召这支力量积极应对,成为高效应对灾难的关键环节。然而,受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制约,一些地方特别是县级城市的灾害治理和灾后恢复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草根NGO在自然灾害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将引入网络治理视角,通过对晋江市草根NGO参与台风治理实践的详实分析,包括参与抗台救灾的组织的基本信息、成员情况、日常活动领域等类型,参与行动的主要内容,介绍它们在台风灾害治理中的行动特点。从网络治理对合作关系、监督机制、沟通机制、治理主体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出发,分析晋江草根NGO参与台风灾害治理的不足和原因,分别从建立政社信任合作关系、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提升NGO灾害治理能力四个方面,提出有利于草根NGO有效治理自然灾害的办法,对于促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吴靓靓[9](2017)在《宗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路径研究 ——以厦门市佛教慈善团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教具有行善的悠久历史传统,在现代,具有宗教背景的慈善公益组织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慈善公益活动,在帮助弱势群体、资助教育、参与医疗、环保等社会事务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教慈善组织投身社会公益不仅缓解了社会矛盾、使慈善精神深入人心,而且创建了更强的道德秩序,推动了社会的精神文明进步,作用积极远大。要做好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挥其服务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还需政府、宗教慈善公益组织和社会民众共同努力及推进。本文旨在探索宗教慈善团体如何更好的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对宗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特点、优越性、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厦门市的南普陀寺慈善会与同心慈善会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和数据分析,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团体的组织理念、服务内容等进行了比较,归纳了二者参与社会公益服务中取得的共同成效和发展面临的困难。最后提出佛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路径的对策建议:第一,明确佛教慈善团体的性质定位;第二,借鉴NPO组织治理模式进行专业化管理;第三,培养参与社会服务的专业化志愿者队伍;第四,搭建佛教慈善资源与社会慈善需求的有效联结;第五,推进横向联合及与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

胡晓明[10](2017)在《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慈善捐赠作为一项综合性社会活动,是慈善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其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个人慈善捐赠是现代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慈善捐赠绝不是富人的专利,广泛的民众个人慈善捐赠才是现代慈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沿着“基础研究-系统分析-验证分析-实践研究”的逻辑主线开展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研究。一是对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进行“基础研究”,首先系统总结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国内外相关研究,找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其次对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工具。二是对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进行“系统分析”,运用系统理论对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进行SFP分析,即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结构、功能及原理分析,详细剖析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在个人捐赠者慈善捐赠行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三是对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进行“验证分析”,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实证模型,通过选取近500名具有两次捐赠记录以上的个人捐赠者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验证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中诸多动力要素的作用程度。四是对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对Z市K社区居民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研究,在实践情境中充分诠释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运行机理,进一步夯实本文的研究。基于研究的逻辑主线,本文具体划分为六个章节。本研究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对象上有所创新。本文在研究对象选取上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选取具有两次捐赠记录以上的个人捐赠者进行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研究,能够使研究结论更加具有可信度;二是在选取的样本中,月收入在7000元以下的个人捐赠者占到总样本数的73%,样本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当前我国普通民众的收入状况,更加契合本文“大众慈善”的研究主题。在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通过构建SFP(结构-功能-原理)分析框架对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进行剖析,揭示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在个人捐赠者慈善捐赠行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把握个人慈善捐赠行为产生的规律和本质,进一步拓宽个人慈善捐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通过运用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达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的统一,增强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解释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由个人慈善捐赠内生动力系统、外生动力系统及动力传导媒介共同组成,不同动力系统中包含着诸多动力要素,其中个人慈善捐赠内生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个人捐赠者的慈善意识要素、财富伦理观要素;外生动力系统则包含慈善制度政策要素、社会慈善氛围要素、慈善组织声誉度要素、慈善组织专业性要素;不同动力系统之间通过动力传导媒介实现动力的输入和输出,从而发挥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引导功能、整合功能、调控功能及维系功能;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在个人捐赠者慈善捐赠行为产生中的作用过程总体划分为动力激发、动力加速、动力整合及动力稳定四个阶段。在动力激发阶段,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外生动力系统中的社会慈善氛围要素通过动力传导媒介向内生动力系统中的慈善意识要素和财富伦理观要素发生作用,激发慈善意识要素和财富伦理观要素开始发生运动和变化,在动力加速阶段,个人捐赠者在社会慈善氛围要素、慈善意识要素、财富伦理观要素的综合驱动下产生了慈善捐赠动机;在动力整合阶段,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中的慈善意识要素、财富伦理观要素、制度政策要素及慈善组织声誉度要素开始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整合动力,在个人捐赠者慈善捐赠动机的基础上驱动其产生慈善捐赠行为。在动力稳定阶段,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中的两种子系统、六大动力要素实现整体耦合,推动个人捐赠者主体认同和慈善感知上升为慈善捐赠行为内化和稳定,使个人捐赠者发生了“要我捐赠”到“我要捐赠”的重大转变;通过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实证模型,选取Z市慈善总会捐赠信息数据库550名具有两次捐赠记录的个人捐赠者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484份有效问卷。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中的财富伦理观要素、社会慈善氛围要素及慈善组织声誉度要素在受访者慈善捐赠行为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二、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奉献爱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奉献爱心(论文提纲范文)

(1)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志愿组织
        2.1.2 自然灾害
        2.1.3 应急救援
        2.1.4 有序参与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风险社会理论
第3章 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志愿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问题表现
        3.1.1 志愿组织盲目行动
        3.1.2 志愿组织与政府信息沟通不畅
        3.1.3 参与主体间缺乏协同合作
    3.2 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2.1 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3.2.2 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
    3.3 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3.3.1 认知理念
        3.3.2 法律制度
        3.3.3 参与主体能力
        3.3.4 合作关系
第4章 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实践路径
    4.1 转变认知理念
        4.1.1 转变“全能型政府”理念
        4.1.2 积极鼓励和宣传
        4.1.3 转变志愿组织认知理念
        4.1.4 增强公民危机意识
    4.2 健全法律制度
        4.2.1 明确权责划分
        4.2.2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4.3 提升政府与志愿组织自身能力
        4.3.1 增强政府应急引导能力
        4.3.2 实现志愿服务组织化
        4.3.3 提升志愿组织专业化水平
    4.4 构建志愿组织有序参与的合作网络
        4.4.1 保障救援过程信息化
        4.4.2 鼓励志愿行动合作化
        4.4.3 实现主体间合作网络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价值和社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
    第一节 志愿服务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概述
    第三节 志愿精神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价值剖析
    第一节 主体与主体价值
    第二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价值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探究
    第一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济功能
    第二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治功能
    第三节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化功能
第五章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提升策略
    第一节 着力彰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价值
    第二节 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附录 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问卷
致谢

(3)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区分
        2.1.1 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与新时代
        2.1.2 英雄模范、先进典型与榜样
        2.1.3 成长路径与成长规律
    2.2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2.1 开展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2.2.2 开展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的可行性
    2.3 相关理论支撑及借鉴
        2.3.1 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3.2 依据军队政治工作相关规定
        2.3.3 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成果
第三章 在履行使命时涌现
    3.1 在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中身先士卒
        3.1.1 维护社会稳定
        3.1.2 支援经济建设
        3.1.3 参与抢险救灾
    3.2 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冲锋陷阵
        3.2.1 自卫还击作战
        3.2.2 应对突发威胁
        3.2.3 扞卫海外利益
    3.3 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中大显身手
        3.3.1 参与维和行动
        3.3.2 实施人道救援
        3.3.3 中外联演联训
第四章 在文化传统中熏陶
    4.1 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4.1.1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4.1.2 传承朴素的传统美德
        4.1.3 吸收优秀的传统武德
    4.2 党的优良作风的滋养
        4.2.1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成长
        4.2.2 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提升
        4.2.3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进步
    4.3 题军队光荣传统的教诲
        4.3.1 牢记听党指挥的根本原则
        4.3.2 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4.3.3 坚持英勇善战的根本要求
第五章 在自身素质上着力
    5.1 锻造坚定的理想信念
        5.1.1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1.2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5.1.3 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5.1.4 坚定对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信赖
    5.2 磨砺超群的专业素养
        5.2.1 刻苦学习不断积累
        5.2.2 反复实践逐步提高
        5.2.3 勇立潮头锐意创新
    5.3 锤炼昂扬的战斗精神
        5.3.1 在思想教育中认同
        5.3.2 在训练管理中磨砺
        5.3.3 在重大任务中锤炼
    5.4 锤炼昂扬的战斗精神
        5.4.1 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
        5.4.2 恪守自觉的道德养成
        5.4.3 投身积极的道德实践
第六章 在组织关怀下成长
    6.1 筑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6.1.1 构建科学的世界观
        6.1.2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6.1.3 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6.2 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6.2.1 选送交流学习
        6.2.2 变换岗位历练
        6.2.3 下达任务考验
    6.3 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6.3.1 崇高的政治地位
        6.3.2 严格的管理监督
        6.3.3 优厚的生活待遇
第七章 开创新时代英模辈出新局面
    7.1 谦逊的进取态度学习英模
        7.1.1 学习英模人物要在领会精神
        7.1.2 学习英模人物重在躬亲践行
        7.1.3 学习英模人物贵在持之以恒
    7.2 严正的法律手段扞卫英模
        7.2.1 确立弘扬英模的法律地位
        7.2.2 依法维护英模的合法权益
        7.2.3 打击诋毁英模的不法行为
    7.3 有力的政策措施崇尚英模
        7.3.1 建立和完善英烈纪念制度
        7.3.2 兴建和修葺英烈纪念设施
        7.3.3 宣传和褒奖英烈光辉事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我国篮球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突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慈善事业的模式与方式
    1.1 体育慈善的模式
    1.2 体育慈善的方式
2 国外体育慈善活动的现状
    2.1 世界各国的体育慈善活动
    2.2 世界级体育明星的慈善
    2.3 NBA的慈善公益活动
        2.3.1 NBA的慈善理念
        2.3.2 NBA的公益活动
        2.3.3 NBA球员的慈善观念
3 我国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
4 我国体育慈善事业的现状
    4.1 成立体育慈善基金会状况
    4.2 体育慈善状况
        4.2.1 政府背景的慈善公益活动
        4.2.2 企业背景的慈善公益活动
        4.2.3 运动员背景的慈善公益活动
    4.3 运动员参与慈善活动状况
5 我国篮球慈善公益活动
    5.1 成立慈善基金状况
    5.2 篮球慈善公益活动状况
    5.3 篮球慈善公益活动发展
        5.3.1 姚基金慈善篮球赛
        5.3.2 CBA俱乐部的慈善事业事业
        5.3.3 全国各地的慈善篮球赛
        5.3.4 各地篮球协会的慈善活动
        5.3.5 球员的慈善活动
6 影响我国篮球慈善公益事业的因素
    6.1 慈善氛围欠佳
    6.2 慈善意识淡薄
    6.3 法规制度不完善
    6.4 设立资金门槛过高
    6.5 监管机制不健全
    6.6 体育慈善专业人员匮乏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5)军民融合促进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发展探索 ——以鼓楼区曙光救援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民融合应急救援的研究
        二、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
        一、军民融合
        二、政府购买服务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理论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福建省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现状调查
    第一节 福建省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的发展概况
        一、民间应急救援队概况
        二、民间应急救援队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 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的优势分析
        一、灵活性与机动性
        二、志愿性与专业性
        三、组织性与纪律性
    第三节 民间应急救援组织的发展困境
        一、资金较缺乏,且来源途径少
        二、场地不固定,训练流动性大
        三、专职人员少,人员流失严重
        四、装备不齐全,缺少维护费用
        五、组织管理松散,区域化定位不明确
        六、法律法规不健全,救援身份不明朗
第三章 鼓楼区曙光救援队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第一节 曙光救援队发展历程
        一、曙光救援队发展现状
        二、曙光救援队军民融合发展背景
    第二节 曙光救援队军民融合发展情况概述
        一、军民共用训练场地
        二、军民共享装备器材
        三、军民纪律思想融合
    第三节 曙光救援队救援模式概述
        一、军民联合救援
        二、曙光独立救援
第四章 曙光救援队与武装部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第一节 现阶段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救援信息沟通平台亟待完善
        二、救灾物资仓储中心亟待建设
        三、专业救援人才队伍亟待建设
        四、评估监督与激励机制待完善
    第二节 融合发展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应急救援信息协调平台
        二、建立救援装备物资仓储中心
        三、建立健全人员培训支持机制
        四、完善评估、监督与激励机制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存在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云南省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震恢复重建与相关理论
    2.1 地震恢复重建的概念
    2.2 地震恢复重建的影响因素
    2.3 地震恢复重建的相关理论
        2.3.1 马克思人与社会实践的思想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地震恢复重建
        2.3.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与地震恢复重建
第三章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概况
    3.1 鲁甸“8·03”地震受灾概况分析
    3.2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的原则及目标
        3.2.1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的原则
        3.2.2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的目标
    3.3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现状分析
        3.3.1 鲁甸“8·03”地震城乡基础设施恢复情况
        3.3.2 鲁甸“8·03”地震受灾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状况
        3.3.3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效益评估
    3.4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新特点
        3.4.1 统一性
        3.4.2 全面性
        3.4.3 可持续性
第四章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优势特点展现
    4.1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优势分析
        4.1.1 根本优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4.1.2 核心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4.1.3 思想优势:“中国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4.2 鲁甸“8·03”地震以来我国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特点分析
        4.2.1 恢复和重建协同推进
        4.2.2 脱贫与恢复重建相结合
        4.2.3 国家全方位扶持地震恢复重建工作
第五章 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工作对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启示
    5.1 积极开展地震灾害法制建设
    5.2 完善地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资金管理制度
    5.3 扩大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国际化合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特殊党费”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灾害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历史研究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6 研究思路
2 本文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人与自然思想
        2.1.2 中国传统救灾理念
        2.1.3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
    2.2 相关概述
        2.2.1 灾害治理的概念
        2.2.2“特殊党费”的概念
        2.2.3“特殊党费”与灾害治理的关联寻证
3“特殊党费”的发展历程及特殊性分析
    3.1“特殊党费”的发展历程
        3.1.1 表达特殊情感的“特殊党费”
        3.1.2 巨灾后规模化的“特殊党费”
        3.1.3 向制度化发展的“特殊党费”
    3.2“特殊党费”的特殊性分析
        3.2.1 普通党费的交纳使用、监督管理
        3.2.2“特殊党费”的交纳使用、监督管理
        3.2.3 普通党费与“特殊党费”的对比分析
4“特殊党费”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
    4.1“特殊党费”发展的现实困境
        4.1.1 交纳主体认知不充分
        4.1.2 管理监督程序不健全
        4.1.3 理论研究呈现碎片化
    4.2 突破“特殊党费”发展困境的对策
        4.2.1 搭建“特殊党费”的宣传载体
        4.2.2 完善“特殊党费”的监督机制
        4.2.3 加强“特殊党费”的理论研究
        4.2.4 创新“特殊党费”的实践方式
5 加强党的领导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灾害治理模式
    5.1 强化中国共产党在灾害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5.1.1 加强共产党在灾害治理中的政治领导
        5.1.2 加强共产党在灾害治理中的思想领导
        5.1.3 加强共产党在灾害治理中的组织领导
    5.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灾害治理模式
        5.2.1 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灾害治理模式
        5.2.2 发展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灾害机制
        5.2.3 以人民军队参与灾害救援为保障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草根NGO参与自然灾害治理的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概念界定和理论视角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二、草根NGO参与灾害治理的现状
    (一) 我国自然灾害治理体制
    (二) 草根NGO参与灾害治理的优势
    (三) 草根NGO在灾害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三、台风治理过程中的晋江草根NGO
    (一) 参与抗台的晋江草根NGO类型
    (二) 晋江草根NGO参与台风灾害治理的主要模式
    (三) 草根NGO在台风灾害治理中的行动特点
四、晋江草根NGO参与台风灾害治理的不足和原因
    (一) 晋江草根NGO在台风灾害治理中的不足
    (二) 草根NGO行动缺陷的原因分析
五、构建草根NGO有效参与灾害治理机制的对策
    (一) 基层政府层面——构建与NGO良好的信任合作环境
    (二) 基层政府层面——健全对NGO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 基层政府、草根NGO共同层面——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四) 草根NGO层面——加强自身建设以发展与政府的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晋江市草根NGO参与台风灾害治理调查问卷
致谢

(9)宗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路径研究 ——以厦门市佛教慈善团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二、宗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特点及优越性
    (一) 宗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主要特点
    (二) 宗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优越性
三、佛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一) 佛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历史沿革
    (二) 佛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现实问题
四、厦门市佛教慈善团体个案分析与比较
    (一) 南普陀寺慈善会与厦门同心慈善会
    (二) 二个不同慈善组织服务内容比较
    (三) 慈善组织参与公益服务的共同成效
    (四) 慈善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
五、佛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路径的若干思考
    (一) 明确佛教慈善团体的性质定位
    (二) 借鉴NPO组织治理模式进行专业化管理
    (三) 培养参与社会服务的专业化志愿者队伍
    (四) 搭建佛教慈善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联结
    (五) 推进横向联合及与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系统分析法
        二 文献研究法
        三 问卷调查法
        四 案例研究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工具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慈善
        二 慈善事业
        三 慈善组织
        四 慈善捐赠
        五 动力机制
        六 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 系统理论
        二 计划行为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SFP分析
    第一节 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结构(S)
        一 个人慈善捐赠内生动力系统
        二 个人慈善捐赠外生动力系统
        三 动力传导媒介
    第二节 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功能(F)
        一 引导功能
        二 整合功能
        三 调控功能
        四 维系功能
    第三节 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原理(P)
        一 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耦合机理
        二 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运行机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验证分析
    第一节 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验证分析流程设计
    第二节 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模型构建
        一 计划行为理论(TPB)及其应用背景
        二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实证模型构建
    第三节 主要变量的测量
        一 慈善意识的测量
        二 财富伦理观的测量
        三 慈善制度政策的测量
        四 社会慈善氛围的测量
        五 慈善组织声誉度的测量
        六 慈善组织专业性的测量
        七 初始量表构建
    第四节 效度和信度分析
        一 问卷的效度分析
        二 问卷的信度分析
    第五节 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
        一 问卷设计与完善
        二 样本数据
    第六节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 问卷样本的描述
        二 问卷数据的分析
    第七节 样本分析与实证结果
    第八节 结果分析
        一 研究结果总结
        二 研究结果分析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策略
        二 个案选择
        三 资料来源
    第二节 研究对象概况
    第三节 Z市K社区居民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实践场域
        一 外部扶持主体——E区政府
        二 慈善捐赠项目实施主体——Z市慈善总会驻K社区工作站
        三 慈善捐赠参与主体——社区居民
    第四节 K社区居民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一 外生动力系统的作用机理
        二 内生动力系统的作用机理
        三 动力传导媒介
        四 Z市K社区居民慈善捐赠动力机制运行机理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奉献爱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志愿组织有序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影响因素研究[D]. 高静.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体价值和社会功能研究[D]. 冯化雨. 三峡大学, 2020(06)
  • [3]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D]. 郑哲.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4]我国篮球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突破研究[J]. 苏松鹏.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05)
  • [5]军民融合促进民间应急救援组织发展探索 ——以鼓楼区曙光救援队为例[D]. 张明亮. 福州大学, 2018(03)
  • [6]云南省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研究[D]. 陆贵松.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7]“特殊党费”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灾害治理模式研究[D]. 芦倩倩.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8]草根NGO参与自然灾害治理的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D]. 李俐. 厦门大学, 2017(02)
  • [9]宗教慈善团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路径研究 ——以厦门市佛教慈善团体为例[D]. 吴靓靓. 厦门大学, 2017(02)
  • [10]个人慈善捐赠动力机制研究[D]. 胡晓明. 郑州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