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诗歌艺术情感初探

中国古代女性诗歌艺术情感初探

一、中国古代妇女诗词艺术情感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曾小婷[1](2021)在《高为杰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的音乐与演唱阐释》文中研究说明高为杰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参考了西方传统作曲技巧,结合元曲歌词加以改进并创新,这样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添加到新的调式和声中。从某种程度看,高为杰先生从正面促进了我国古代诗词艺术歌曲的进步。该套曲包含了三首声乐作品,分别是《折桂令·春情》《红绣鞋·欢情》和《落梅风·墙薇露》,尽管三首并非同一作者创作,但其关联融合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哀婉的爱情故事。我国古诗词的艺术歌曲较多,但以元曲作为歌词底本的作品较少见,该作品的创作大大拓宽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思路,使声乐教学曲库得到增补。本文以该作品的词曲特色、演唱作为研究对象,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元曲小唱(三首)》创作背景,通过了解词作者的创作特点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作品的情感基调科学掌握;第二章《元曲小唱(三首)》的词曲解读,着重由歌词意蕴、曲式结构两方面展开剖析,做足案头工作,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第三章《元曲小唱(三首)》演唱阐释,从歌唱家肖玛就该作品的演唱入手阐述,衍生出本人对该作品的全新理解。古诗词作品常为音乐会必唱曲目,笔者的毕业音乐会中便包含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借由研究该作品的创作特色、演唱技巧等,进而积累更充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给声乐专业学生未来从事音乐会演唱,其他艺术实践等以更丰富案例的参考。

刘彤彤[2](2021)在《《林兰香》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形态是在史传的写人叙事及诗歌的抒情言志传统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受诗歌的影响,古代小说表现出诗化的艺术特征。“诗化特征”是指小说不再简单满足于单纯的叙述客观事件,具有了强烈的表现意味和浓郁的情绪色彩。不但在外在形式上引入诗词,更重要的是汲取了诗词的创作技法,从而表现出辞赋化的语言、强烈的抒情性以及小说中意境的构建。本文以《林兰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诗化特征”为切入点,结合唐传奇、元明中篇传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红楼梦》等具有明显诗化特征的作品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诗化在不同作品中的具体表现,重点阐释《林兰香》的诗化艺术特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林兰香》之前小说诗化特征的流变。在《林兰香》之前,小说诗化特征大体经历了三次演进过程,不同阶段诗化特征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差异。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文备众体的小说形式和骈俪隽永的语言风格上。元明传奇小说更多的表现为诗词对小说文体变化的影响上。而才子佳人小说的诗化特征内涵则更为丰富,以“诗”传情和突显人物的“诗才”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第二章,《林兰香》中回目、诗词的叙事功能。《林兰香》的诗化首先表现外在形式上,即体现在小说回目以及大量诗词歌赋的穿插上,回目及诗词对于小说文本具有一定的叙事意义。《林兰香》中的诗词有一百余首,包括诗词曲赋等多种样式,在小说中引入诗歌,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叙事表现力和感染力。诗词对小说的叙事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林兰香》中诗词成为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词在推动情节发展、组织篇章结构以及增强小说的悲剧意蕴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说中的人物谈论诗词,由此透露出作者的诗学思想,也增添了作品的文人化及诗化倾向。第三章,《林兰香》诗化特征的审美表现。审美表现是诗化艺术的内涵,《林兰香》是一部个性独特的世情小说,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林兰香》的诗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运用诗意化的语言,让小说充满诗之味;塑造诗性品质的人物,使小说富有诗之情;对诗歌创作技法的吸收,为小说营造诗之境。作者综合运用意象叙事、意境创设等多维创作技法,共同构筑起《林兰香》的诗化叙事空间。第四章,《林兰香》诗化特征的文学意义。《林兰香》的诗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文学、文化和美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诗化特征增强了读者的美感体验,在小说的叙事中增添的抒情因子,加强了小说的抒情性。《林兰香》的诗化艺术深刻影响了《红楼梦》等小说,为后世的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马岚花[3](2020)在《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文中认为《乐艺》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编辑出版的音乐刊物。其由青主担任主编,属于季刊,每三个月出版一期,总共出版了六期。《乐艺》虽然只出版了六期,但内容颇丰、学术性很强、质量极高,其精美的装帧和讲究的印刷,更是当时其他音乐刊物所少有的。它作为一个记录历史的载体、一个传播科学信息的媒介、一个学习音乐知识的窗口、一个音乐交流平台,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史料。本文以民国音乐期刊《乐艺》为对象,围绕其做全方位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介绍20世纪上半叶音乐期刊的发展状况,清晰《乐艺》的历史定位,梳理它与当时其他音乐期刊的关系与异同,继而描述其诞生的历史必然;第二章,《乐艺》的撰稿者。深入挖掘推动《乐艺》发展的创刊群体与撰稿群体,梳理他们给予《乐艺》的不同程度的贡献;第三章,《乐艺》的内容介绍。对《乐艺》所涉器乐作品、歌曲作品、音乐文论、音乐信息等进行逐一细致分析,总结出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音乐文论、音乐信息的价值;第四章,《乐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深入剖析《乐艺》对我国音乐理论建设、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乐艺》作为上海国立音专的学术性综合音乐刊物,在我国音乐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虽因社会客观因素而被迫停刊,但它留下的珍贵历史信息值得我们立足各个角度去深入挖掘。

胡董静[4](2020)在《钱肃乐诗文研究》文中指出钱肃乐(1606-1648),明末宁波府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太仓知州、刑部员外郎。甲申国变之后,投入家乡的抗清护城义举中,举家跟随鲁王复国,闽中时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鲁监国三年(1648)在福建琅江舟中绝食殉国,谥为忠介,乾隆时清廷改谥忠节。钱肃乐所出身的甬东芍庭钱氏家族,读书世宦,人才辈出。其本人一生交游颇广,青年时期加入复社,又在太仓为官,与“娄东二张”、归庄等复社文人过从颇密;后加入抗清事业,成为南明鲁王政权的重要一员,与张煌言、郑彩、张明振等均有交游。钱肃乐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丰富的诗文作品。《正气堂集》八卷收录举义前作品,以赠答唱和与游历抒怀的内容为主,表现了其早期的读书与仕宦生活;《越中集》二卷作于宁波举义之后一年内,抒写其遭遇国变之后思想精神的变化;《南征集》十卷所收为入闽流亡以及在舟中辅佐鲁王时的作品,多为军旅生活的记录与忠义报国之心的表达。钱肃乐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从早期的清丽自然、骏洁疏散到后期气血沸腾、慷慨激壮,由于国家覆灭呈现出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钱肃乐的文章受到复社的极大影响,体现出鲜明的“尊经复古”倾向,雅正质实;在后期抗清生涯的磨砺之下,又显示出发愤孤寂、悲慨郁折的特点。钱肃乐为人刚直不阿、耿介忠正,用血泪书写了为国尽忠的一生,在当时和后世都留下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文作品由后学全祖望、冯贞群等人不断搜集并整理流传。现当代学界对钱肃乐作为抗清志士的事迹比较重视,而对其作为遗民文学重要代表的一面却缺少关注和认知,系统深入地梳理和研究钱肃乐的诗文创作,无论是增进对钱肃乐本人的认识还是拓展深化南明文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黄璐[5](2020)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作曲家学习西方作曲技术理论结合民族风格创作的一种声乐体裁。1920年,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苏轼词)是第一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它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百年历史。中国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演出不断,常演常新。本文选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题目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演唱的理论阐释,下篇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上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对中外艺术歌曲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中国艺术歌曲在西方艺术歌曲内涵基础上,外延有所拓展。有些非艺术歌曲,通过某些条件转换具备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品质。介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如技法多样,题材丰富,演唱考究。列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三种类型: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与乐”的关系,介绍中外艺术歌曲普遍的词曲关系、文中重点在音乐与歌词意象的关联。介绍中国声韵字调与行腔布调的三种处理方式,如曲从文、文从曲、文曲自由三种。这部分还论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通过演唱处理来表达意境,如分节歌意境的赋予,气口连线的处理等,通过合理的演唱处理,来传达歌词、塑造意象、再现意境。第三部分,探讨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的关系。其中包括科学唱法、民族风格以及两者的结合。科学唱法包括声带闭合、呼吸共鸣等介绍。民族风格包括字义字音、声韵字调及依字行腔、润腔等介绍。论述了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既要有唱法的科学性,又要有中国的民族风格。指出唱法与风格的有机结合,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应秉持的方向。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新思路。本文总结了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和演唱经验,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原则并加以论述。概括为“字从音、声入腔,腔咬唇饰”。字从音,即强调演唱要遵从乐谱,讲究音准;声入腔,即强调咽腔共鸣,讲究现代声乐的专业性;腔咬唇饰,即强调韵母咬在咽腔内,声母发挥唇的校正和修饰作用,以达到中文唱字准确清晰、完整饱满。第五部分,以《黄璐中国艺术歌曲百校巡演》为实践依据,结合本人演出和交流,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下传播价值,包括不同受众的反应,不同剧场声效,以及多样演出形式的尝试。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分为古曲、近代经典和当代新作三种类型,每一类型精选三首。所选作品既是声乐教学曲目,也是舞台上常演作品。留下了许多歌唱家的演唱版本。所选演唱版本,皆是具有代表性的演唱家,有的已经故去,有的正活跃在国内或国际舞台上,还包括世界着名的外国歌唱家。用于比较的演唱版本,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唱法、不同声部、不同处理,也包括不常见的高男高音。这些演唱版本,用以鉴赏,作以范式,展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多样的呈现方式和演绎特色,同时,又共同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歌曲现代演绎新特点,比如,科学的发声方式,清晰的咬字吐字,注重歌词意境表达,富有个性特色的声乐表演等。古曲,择有《阳关三叠》《杏花天影》《老渔翁》。选用了郭淑珍、姜嘉锵、张立萍、雷佳四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近代经典,择有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和黄自《点绛唇·赋登楼》,选用了张权、温可铮、德·达姆娆、戴玉强、廖昌永、沈洋、石倚洁等七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当代新作,择有敖昌群《江城子》、周易《钗头凤》、赵季平《关雎》,选用了方琼、贺磊明、廖昌永、李秀英、肖玛、石倚洁等六位演唱家的演唱版本。每首作品都包括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作品分析,包括古诗词今译、词曲作者介绍,音乐作品分析。演唱比较,包括歌唱家介绍,歌唱家演唱处理,歌唱家的演唱特点。下篇不仅是作品分析和演唱比较,还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演绎的归纳与总结。

刘敏[6](2020)在《王苏芬古曲传承的教育叙事与实践解读》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民文化意识的加深,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传统音乐。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有几千年的历史印记,散发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说,传承它是我们更好树立文化自信的具体方式。再有,古曲作为古诗词与音乐曲调结合的产物,传唱它不仅可以领略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也可体会古代音乐的韵律美。如今,由古曲第二代传承者傅雪漪先生一字一腔地将原词原谱的古曲亲自传到第三代传承者王苏芬教授的手上,且现阶段再无第四名传承代表人。所以,就这一音乐类别而言,王苏芬教授具有绝对话语权,所教、所唱的古曲具典型特征。在2012年,古曲被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古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0年开始,王苏芬教授相继出版六本有关古曲的专着,亲自录制古曲近百首,同时,还为培养后继人才开展古曲教学活动,并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效和经验。截止至2019年,网络上对“王苏芬古曲”的搜索率已经突破四十万,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曲,关注这一古代音乐。因此,本文将以现代古曲传承第一人王苏芬为研究对象,从古曲教学如何做、古曲传承如何传、古曲传承在将来如何做的更好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研究源起、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六个方面做出解答;第二章是笔者通过真实整理王苏芬教授的简介与访谈内容,初步了解王苏芬教授的生平、她与古曲是如何结缘的、对古曲传承所做的贡献等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这一章中,笔者将挖掘王苏芬教授各层次的教学内容,分别从集体课、个别课、网络公开课等方面进行叙事,让教育事实证明其价值所在;第四章则是深入王苏芬教授的古曲实践活动中,针对不同类型音乐会所产生的意义、音乐会整体设计、举办目的等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第五章是整合部分,通过综合分析、解读以上章节,提炼出王苏芬教授的教学理念和传承方式,从而更加立体地、全面地了解王苏芬教授在古曲方面的实践和价值。同时,笔者也根据古曲传承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挖掘现阶段传承中的问题并探索传承古曲的新方式,如加强古曲师资团队的培养、开发“新式”课堂、丰富演出形式、拓宽目前古曲数量、争取社会各方的帮助与资助等,以扩大古曲的受众面,让更多人喜欢古曲,培养多元音乐文化观,从而更好地传承古曲。

段梦珂[7](2020)在《缪荃孙《秦淮广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缪荃孙(1844—1919),初字筱珊,号楚芗,后改字炎之,晚年又号艺风老人,是中国晚清民国初着名的藏书家、史学家、出版家、文献学家,尤以文献学上的成就引人瞩目。缪荃孙一生着述颇丰,编撰了大量书目、地方志、金石着作,对文献编撰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有较深入的研究,在缪荃孙众多着作中,《秦淮广纪》是缪荃孙基于缪氏独具特色的文献撰写主题即秦淮歌妓文化而辑撰的文献汇编,是汇聚秦淮文化材料内容丰富全面的一部文献汇编。它辑录明代洪武年间至清代宣统年间有关秦淮歌妓文化的史料,内容分三部分,其一“纪盛”,展示明清时期秦淮歌舞文化极度繁荣与衰败之景;其二“纪丽”,又分为八卷,采用纪传体撰写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不同时代的秦淮歌妓人物约394个;其三“纪琐”,补录秦淮琐事旧闻史料。缪荃孙在幼年受清代传统考据学的影响,因而博学通达,治学严谨求实,中年至晚年又处于西学东渐时期,吸收了西方治学的科学性和多元开放性的特征,在搜集文献上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编撰眼光。他注重保护和收集珍稀历史典籍的治学特征,是其在晚清民国之际成为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学者之一,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治学思想。《秦淮广记》一书的成书过程和体例内容,体现了其治学过程的艰辛与严谨,在辑录人物传记时旁征博引一百余种典籍中的史料,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立体,这些秦淮歌妓人物虽历来受到正统观念的批判,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所折射出的民族气节和自我意识觉醒,以及突破封建束缚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应该值得后人关注和尊敬。限于时代原因,缪氏对于每个人物的传记体式编撰仍有遗漏之处,因而对于这一部分的史料进行了整理和补录。《秦淮广纪》是缪氏在晚年在艰难境遇下依然勤于治学、坚韧求实的学术精神的写照,也对于研究明清社会史秦淮歌妓群体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胡东冶[8](2019)在《诗学视角下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研究》文中指出艺术歌曲又被称为“诗之歌”,从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角度来讲,诗词与艺术歌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诗词与诗学理论从来都是艺术歌曲研究与分析的根本出发点。追本溯源,艺术歌曲从问世之初便与诗词相伴相生。无论是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还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诗性都是艺术歌曲的核心审美精神之所在;诗词与诗学理论都是艺术歌曲创作、研究与实践的最核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但当前,这却往往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甚至遗忘。从歌者的角度而言,要想使我们的艺术歌曲演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准与境界,就必须要重新找回这个正确的起点和方向。“诗乐相容”不应只是一个仅仅停留在标题上的口号或噱头,而应该是一个清晰的理念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艺术歌曲“由诗入乐”的本质属性与审美特征,从中国传统诗学的角度出发,力图为现当代中国艺术歌曲构建一套具有相当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的歌曲分析处理的理论方法体系。文章主体分为六章:第一章为中国歌曲概述。本章核心论点在于厘清艺术歌曲的概念,阐明中国艺术歌曲的本质属性与审美特征。艺术歌曲从诞生之始便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诗词与诗学对于艺术歌曲的关键性价值与意义二百余年来从未改变。诗词是艺术歌曲创作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诗性是艺术歌曲核心审美精神;诗学是艺术歌曲研究与实践的根本理论方法,中国艺术歌曲更是如此。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具有如此丰富的诗词作品、有如此悠久的诗学传统、有如此完整的美学体系,这些都为我们构建更科学、系统的中国艺术歌曲分析与演唱处理之理论方法体系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和可行性保障。第二章为中国诗学的理论架构及其音乐性分析。中国诗学是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这一章论述的主要目的在于厘清我国诗学的体系与架构,阐明其中与歌曲最为相关的理论方法。我国诗学主要包括诗歌本体论、诗歌认识论、诗歌技法论、诗歌艺术史论四个部分,其中诗歌本体论中的诗歌意象论、诗歌意境论;诗歌艺术史论中的诗歌分类学;诗歌技法论中的诗词格律学,是与音乐直接相关的诗学理论方法,在此后的艺术歌曲分析处理理论方法构建中也主要围绕这几项诗学理论展开。第三章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分类与调式调性特征。本章核心论点为,将诗学分类学与调式调性理论相结合,为我国艺术歌曲划分出更加科学、合理、清晰的类型,探寻各类型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与特征。第四章为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意象类型与曲式结构分析。本章核心论点为,运用诗词意象论,从中国诗词意象解构的角度,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特征与类型风格进行分析及演唱释义。并阐明这样一个观点:我国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不是冰冷的曲学公式,也不仅仅是诗词的文体架构,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和视角,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艺术歌曲曲式的内涵与真谛,才能真正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控歌曲。第五章为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意境美与演唱审美取向。本章的核心论点为,从中国传统诗学意境论的角度,对探寻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审美取向,主要从“有我与无我”、“隔与不隔”、“写境与造境”三个角度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审美本质与审美类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通过实例分析,将原本抽象的意境与审美概念与具体的演唱处理相对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六章为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格律与节奏旋律关系解读及演唱释义。本章核心论点为,从诗词格律学的角度,探寻中国艺术歌曲节奏与旋律分析的理论与演唱处理方法。最终进一步阐明:无论是古体诗艺术歌曲、近体诗艺术歌曲、词类艺术歌曲还是现代诗艺术歌曲,对其音乐节奏特征的分析都不能停留在音符的层面,而要从诗词的格律、声调的节奏性、旋律性、“阴阳性”上对其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这样才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更加准确、透彻、深刻的理解歌曲的音乐特征与艺术风格,才能更加完美的诠释和表现作品的风貌,这样的演唱才能不流于表面,才能真正表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特有的民族风格、神韵、气质、个性及魅力。结论部分除了对全篇核心观点理论进行总结以外,同时还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中国艺术歌曲分析与处理之理论体系的构建,意不在树立一种不容置疑、必须完全遵从的规矩,只是要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一个可供参考或借鉴的理论方法,这也是本人治学之核心理念。最后希望,本人的理论观点和治学理念,都能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则与有荣焉。

罗畅[9](2019)在《曾懿及其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曾懿(1853-1927),字伯渊,又名朗秋,华阳(今四川成都)人,清末民初着名女文人、女中医与女学家。她自幼精通经史,能诗善画,婚后随夫宦居多地数十载,见识广博,着述颇丰,着有《古欢室诗词集》四卷,《医学篇》八卷,《女学篇》一卷附《中馈录》一卷。曾懿的《古欢室诗词集》收录诗词作品共316首,其诗词较为全面的记录其半生行踪,从中可以窥见其人生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历与情感内涵,也是研究清末女性生活及思想的宝贵财富。学界多对曾懿医学成就与女学思想有较高的评价和深入探讨,而对曾懿的文学着述缺乏细致的关注与思考,并未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本文以曾懿的文学着作《古欢室诗词集》为中心,集中对其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探究曾懿的人生经历;并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分类阐释其诗词的思想内容,体悟其诗词的深层意蕴,把握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并以此探讨曾懿多重身份下特有的文学价值和心路历程。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考察曾懿的家世生平与着述。首先,介绍曾懿的家世概况,梳理其家世;其次,概述曾懿的人生经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闺中就学期、随夫宦游期、晚年着述期;最后,对曾懿诗词集创作时间与版本进行整理。第二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古欢室诗词集》的题材内容。本文认为《古欢室诗词集》有如下题材:咏物抒怀、写景记游、亲友酬唱等三类,并进行分类阐释。第三部分,研究曾懿诗词作品的艺术特征。根据曾懿诗词创作题材的不同,将其分为纤婉清丽的艺术风格与哀怨悲慨的抒情特征两类。曾懿诗词境界较为开阔,用词真挚情感浓烈,加之其多重身份的影响下诗词中带有独特的女医视角,使其在艺术上显现出独特的文学意蕴。曾懿诗词作品内容广泛,视野宽阔,情感浓烈,语言真挚,可谓才情斐然之作,在闺秀文人作品中有突出表现。对她文学着述的整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晚清女性文学的研究。同时曾懿在四川成长的这段岁月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记录下在少女时期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以及于归后的婚姻生活,其文学作品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晚清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人情,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巴蜀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刘思颖[10](2019)在《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及其演唱处理》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不断向前发展,本土音乐文化意识逐步觉醒,发扬本民族音乐特色成为发展的必然道路。我国艺术歌曲的民族特点已经成为了音乐学界的热门研究对象。陈田鹤是我国首批音乐教育史上自主培养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这一方面陈田鹤秉承恩师黄自之志,走上了弘扬中国艺术歌曲的艰苦之路。本文针对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及其演唱风格处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对艺术歌曲深层次的了解与学习。首先,通过对陈田鹤的音乐活动及创作分期的介绍,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陈田鹤与他的音乐作品。其次,通过对陈田鹤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特点进行分析,首先进行对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的创作渊源分析,然后分析以中国古典诗词谱曲和中国近、现代新诗为歌词文本的艺术歌曲,最后分析音乐文本中旋律和钢琴伴奏两个方面,从中得出陈田鹤艺术歌曲的民族特点。再次,通过对陈田鹤艺术歌曲演唱处理的民族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戏曲唱法的处理方式,汉语语言特色和诗词的处理方式。解决演唱过程中的种种难点,通过具体地分析与探究掌握陈田鹤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民族特点,为演绎陈田鹤艺术歌曲提供建议。最后,深层次地分析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的价值与影响,从陈田鹤艺术歌曲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及其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汪毓和曾这样描述陈田鹤“他的多数作品实际上后来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而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笔者通过本文对陈田鹤艺术歌曲及其演唱处理进行更深入有价值的研究,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陈田鹤艺术歌曲想表达的真正诉求,并且广泛的重视与传唱,不要将这么优秀的艺术作品埋没在纸堆当中。

二、中国古代妇女诗词艺术情感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妇女诗词艺术情感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为杰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的音乐与演唱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2章 《元曲小唱(三首)》创作背景
    2.1 词作者创作背景
    2.2 曲作者创作意图
第3章 《元曲小唱(三首)》词曲分析
    3.1 歌词分析
    3.2 音乐分析
        3.2.1 《折桂令·春情》
        3.2.2 《红绣鞋·欢情》
        3.2.3 《落梅风·墙薇露》
第4章 《元曲小唱(三首)》演唱阐释
    4.1 《元曲小唱(三首)》历史音响分析
        4.1.1 西洋假声男高音歌唱家肖玛简介
        4.1.2 肖玛的演唱风格与演唱作品阐释
    4.2 《元曲小唱(三首)》演唱新阐释
        4.2.1 演唱技术安排
        4.2.2 艺术情感表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元曲小唱(三首)》谱例

(2)《林兰香》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小说“诗化”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林兰香》之前小说诗化特征的流变
    第一节 唐代传奇小说
        一、“文备众体”的小说形式
        二、骈俪、隽永的语言风格
    第二节 元明传奇小说
        一、文体特征:诗词羼入
        二、诗词功能:抒情表意
    第三节 才子佳人小说
        一、以“诗”传情(为媒)
        二、人物的诗才
第二章 《林兰香》中回目、诗词的叙事功能研究
    第一节 《林兰香》对章回小说回目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林兰香》回目的艺术特色
        二、《林兰香》回目的叙事功能
    第二节 《林兰香》中的诗词及其特点
        一、中国文学艺术的诗化基因
        二、《林兰香》中诗词来源考察
    第三节 《林兰香》中诗词的作用
        一、诗词是小说情节的组成部分
        二、诗词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诗词对篇章结构的作用
        四、诗词与小说的悲剧意蕴
        五、诗词与作者诗学思想的传递
第三章 《林兰香》诗化的审美表现
    第一节 叙事语言的诗化表达
        一、语言的典雅美
        二、语言的色彩美
        三、语言的音乐性
    第二节 小说人物的诗性气质
        一、塑造具有诗性品质的人物
        二、着重展示人物心灵
    第三节 情节内容的诗意呈现
        一、小说意境的诗意建构
        二、景物描写与“比德”说
        三、高雅诗意的文化活动
    第四节 意象叙事及其隐喻意义
        一、自然意象
        二、社会(历史)意象
第四章 《林兰香》诗化特征的文学意义
    第一节 《林兰香》诗化特征的小说史价值
        一、增强读者的美感体验
        二、加强小说的抒情性
    第二节 《林兰香》诗化特征的影响
        一、《林兰香》与《红楼梦》
        二、对其他小说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
    第一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音乐期刊
        一、“五四运动”前的中国音乐期刊(1906-1919)
        二、20 世纪2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20-1929)
        三、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30-1939)
        四、20 世纪40 年代的中国音乐期刊(1940-1949)
    第二节 《乐艺》纵横观
        一、纵向发展,一脉相承
        二、横向渗透,互为影响
    第三节 “乐艺社”与《乐艺》的问世
        一、“乐艺社”简介
        二、《乐艺》的问世
第二章《乐艺》的撰稿者
    第一节 撰稿者萧友梅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二节 撰稿者青主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三节 撰稿者周淑安
        一、音乐作品
        二、理论文章
        三、办刊理念
    第四节 其他撰稿者
        一、耳熟能详的音乐家
        二、外籍音乐家
        三、主攻民乐的音乐家
        四、歌词作家
        五、“默默无闻”的撰稿者
第三章《乐艺》的内容介绍
    第一节《乐艺》的装帧特色
    第二节《乐艺》的栏目设置
        一、各期目录内容概览
        二、《乐艺》主要栏目简介及作品数量统计
    第三节《乐艺》的主要栏目内容分析
        一、“曲谱”栏目
        二、“歌谱”栏目
        三、“着述”栏目
第四章《乐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音乐理论建设
    第二节 音乐教育实践
        一、学校音乐教育
        二、大众音乐教育
    第三节 音乐文化传播
        一、国外音乐文化的引介
        二、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钱肃乐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解决问题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钱肃乐的家世、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钱肃乐的家世
        一、祖辈皆名士
        二、同侪俱不俗
    第二节 钱肃乐的生平
        一、为官正直爱民:清风两袖有遗爱
        二、为臣忠义耿介:投笔从戎终不悔
        三、遗训后世:身死不忘亡国恨
        四、峻洁人格,劲挺文章
    第三节 钱肃乐的交游考证
        一、与族中文人的交游
        二、与文学之士的交游
        三、战场上的交游
第二章 钱肃乐诗词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钱肃乐诗文留存概况
        一、苦心中经营,战火里流失
        二、版本概况
        三、遗佚
    第二节 钱肃乐抗清前的诗歌思想内容
        一、友人往来:赠答与寄吊
        二、诗人的本色:读书与抒怀
        三、真实的记录:纪事与记游
    第三节 钱肃乐抗清之后的诗词思想内容
        一、举义之后的内心抒写
        二、飘零海上的心路记录
        三、作于战场之词
第三章 钱肃乐的文章创作
    第一节 《正气堂集》:修身齐家治国之志
        一、序跋里的人生追求
        二、书传与碑铭中的忠孝节义
        三、文章为教化而作
    第二节 《越中集》:公文里的血泪
        一、名器之滥,不可不防
        二、痛陈政弊,不可不敬
        三、无饷兵散,不可不伤
        四、其他
    第三节 《南征集》:忠义之心九死不悔
        一、代拟诏谕敕书:最后一丝倔强与努力
        二、其他:文如其人,忠直耿介
第四章 钱肃乐诗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钱肃乐诗词艺术特色
        一、早期诗歌艺术特色
        二、甲申前后诗词艺术特色
        三、抗清后诗词艺术特色
    第二节 钱肃乐文章的艺术特色
        一、国破前的文章艺术特色
        二、国破后的文章艺术特色
    第三节 钱肃乐诗文艺术特色的成因
        一、家风、性格与经历等内在因素
        二、地域、文学交游、诗社等外在影响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钱肃乐家族谱系图表
    附录二 :钱氏家族文人简表
    附录三 :钱肃乐交游表
    附录四 :《萍社诗选》相关诗歌整理点校(繁体)
    附录五 :钱肃乐像及其故居图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整理状况与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献整理
        1.专着类
        2.论文类
        3.分类统计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的现状
        1.现有研究成果
        2.研究缺憾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比较研究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四)实践研究法
上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理论阐释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一)中外艺术歌曲的界定
        1.西方艺术歌曲概念
        2.中国艺术歌曲特点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
        1.技术多样
        2.题材丰富
        3.演唱考究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类型
        1.古曲
        2.近代经典
        3.当作新作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词曲关系及意境表达
        (一)艺术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1.音乐营造歌词气氛
        2.音乐凸现诗词意象
        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平仄与旋法
        (二)用演唱阐释歌词意境
        1.意象的赋予
        2.气口的处理
        3.意境的理解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唱法与风格
        (一)唱法的科学性
        1.声带闭合与声音集中
        2.横膈膜与呼吸
        3.共鸣与泛音
        (二)民族风格
        1.歌词的字义字音
        2.声韵字调
        3.依字行腔与润腔的传统
        (三)唱法与风格的结合
    四、中国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新思路
        (一)字从音
        1.12 平均律律制的音高规范
        2.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约定
        3.汉译歌曲演唱的影响
        (二)声入腔
        1.林俊卿的“咽音唱法”
        2.武秀之的“假位真声法”
        3.沈湘“贴着咽壁吸着唱”
        4.金铁霖的“U通道与支点”
        (三)腔咬唇饰
        1.腔咬
        2.唇饰
    五、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播及价值
        1.不同受众及反馈
        2.不同剧场声效及调整
        3.多种演出形式的尝试
下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演绎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古曲
        (一)阳关三叠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二)《杏花天影》
        1.诗词分析及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老渔翁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近代经典
        (一)《大江东去》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二)《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三)《点绛唇·赋登楼》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演唱版本比较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当代新作
        (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词曲作者简介
        3.作品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二)《关雎》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演唱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三)《钗头凤·红酥手》
        1.诗词分析与解读
        2.歌曲分析
        3.音乐分析
        4.演唱版本比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文中现代演绎的九首完整谱例
    附录二: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高校邀请涵
    附录三:中国艺术歌曲百场巡演、欧洲巡演实录
    附录四:中国艺术歌曲学术讲座与交流
致谢
学术发表及活动
个人简历

(6)王苏芬古曲传承的教育叙事与实践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现状
        1.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综述
        2.关于古曲方面的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1.教育叙事研究法
        2.文献法
        3.访谈法
        4.分析法
    (六)研究意义
二、古曲传承案例的访谈:以王苏芬教授为个案
    (一)王苏芬教授生平及其古曲基本概述
    (二)访谈内容
    (三)访谈分析
三、古曲的教育叙事:以王苏芬教授为个案
    (一)古曲集体课的教育叙事
        1.《南风歌》的概况性教育叙事与分析——典型古曲教学模式
        2.《凤求凰》的概况性教育叙事与分析——给学生讲故事
        3.《湘君》的概况性教育叙事与分析——分段教学
        4.《元朝两首歌曲》的概况性教育叙事与分析——创新古曲,引发学生兴趣
    (二)古曲个别课的教育叙事
        1.本科一年级A学生课堂片段记录——科学发声
        2.本科四年级B学生课堂片段记录——找寻古曲“味道”
        3.硕士一年级C学生课堂片段记录——“改造”学生的声音
        4.硕士三年级D学生课堂片段记录——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三)网络公开课的教育叙事与分析
        1.解答古曲的真实性
        2.“授人以渔”
        3.讲解语言直白
    (四)其他教育活动的教育叙事
四、古曲传承的音乐会实践解读:以王苏芬教授为个案
    (一)非遗音乐会解读
    (二)电视台音乐会解读
    (三)校园音乐会解读
    (四)其他古曲实践活动解读
五、对古曲传承的思考和建议
    (一)对古曲传承的思考
        1.王苏芬教授秉承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1)教学为全体学生
        (2)注重学生创造性发展
        (3)注重学生音乐文化的培养
        2.王苏芬教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古曲课堂奖励
        (2)古曲演出
        3.王苏芬教授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传承方式
        (1)口传心授——模仿为主,看谱寻声
        (2)因材施教
        4.王苏芬教授拥有多年的古曲传承的经验
        (1)提倡“活态”传承方式。
        (2)让古曲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3)树立古曲的传承意识
        5.古曲传承中的不足
        (1)师资问题
        (2)缺乏创新
        (3)资金与机会的匮乏
    (二)古曲传承的建议
        1.加强古曲师资团队的培养
        2.开发“新式”古曲课堂
        3.丰富古曲演出形式
        4.进一步拓宽曲目量
        5.争取社会各方的帮助与资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缪荃孙《秦淮广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学术史研究回顾
    (三)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缪荃孙与《秦淮广纪》
    (一) 缪荃孙家世生平与着述
    (二) 《秦淮广纪》成书背景
二、《秦淮广纪》的成书过程与体例
    (一) 成书过程
    (二) 编撰体例
    (三) 内容举要
三、《秦淮广纪》中的明清秦淮歌妓群体
    (一) 概念界定
    (二) 明清秦淮歌妓群体的产生与来源
    (三) 《秦淮广纪》中的明清秦淮歌妓群体形象
四、《秦淮广纪》的学术价值
    (一) 从缪荃孙学术史研究角度看
    (二) 从中国歌妓史研究角度看
五、《秦淮广纪》一书的史料考证补录
    (一) 《秦淮广纪》中未标出处的史料来源考证
    (二) 《秦淮广纪》缺漏史料补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诗学视角下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五、创新性与难点
第一章 中国艺术歌曲概述
    第一节 艺术歌曲的源起与内涵
        一、艺术歌曲的源起
        二、艺术歌曲“诗乐相容”的本质属性与内涵
        三、艺术歌曲的音乐形态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概念界定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二、中国艺术歌曲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第二章 中国诗学的理论构架及其音乐性分析
    第一节 中国诗学的概念与架构
    第二节 古典诗词与现代诗音乐性问题辨析
第三章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分类与调式调性特征
    第一节 中国艺术歌曲类型风格的诗学理论解读与划分方式
        一、中国艺术歌曲类型风格的划分理念
        二、诗词分类学视角下中国艺术歌曲的类型风格
    第二节 对调式调性概念的理解与认知
        一、中国传统调式与中国艺术歌曲的整体风格及特征
        二、大小调式及调性对于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类型分析的作用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类型风格与调式调性倾向关系解读
        一、古体诗形式风格与古体诗艺术歌曲调式调性倾向
        二、近体诗形式风格与近体诗艺术歌曲调式调性倾向
        三、词的形式风格与词类艺术歌曲调式调性倾向
        四、现代诗形式风格与现代诗艺术歌曲调式调性倾向
第四章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意象类型与曲式结构
    第一节 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诗词意象的概念与结构类型
        一、中国诗词意象的概念
        二、中国诗词意象构成方式
    第三节 诗词意象结构类型与艺术歌曲曲式结构关联分析
        一、并列结构复合意象诗词艺术歌曲的曲式分析及演唱释义
        二、叙述结构复合意象诗词艺术歌曲的曲式分析及演唱释义
        三、有待开发的对比结构复合意象诗词艺术歌曲
        四、述议结构复合意象诗词艺术歌曲的曲式分析及演唱释义
第五章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意境美与演唱审美取向
    第一节 中国艺术歌曲的意境美本质
    第二节 诗学意境论的概念及其与歌曲的关系
    第三节 诗词意境美在歌曲中的解读与演唱释义
        一、诗词“有我”、“无我”意境美在歌曲中的解读与演唱释义
        二、诗词“隔”与“不隔”意境美在歌曲中的解读与演唱释义
        三、诗词“写境”与“造境”之美在歌曲中的解读与演唱释义
第六章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格律与节奏旋律关系解读
    第一节 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格律与节奏关系解读
        一、节奏的概念与内涵
        二、从朱光潜与王光祈之辨看诗词格律与歌曲音乐节奏的关系
        三、中国艺术歌曲诗词格律与节奏的关系解读及演唱释义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声调格律与音乐旋律关系解读
        一、旋律的概念
        二、声调格律的概念及其旋律性解析
        三、中国艺术歌曲声调格律与旋律的关系解读及演唱释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曾懿及其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家族研究
        (二)医学研究
        (三)文学研究
        (四)其他研究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曾懿的家世、生平及其着述
    第一节 家族世系略考
        (一)名门之后
        (二)兄弟姐妹
        (三)丈夫及子女
    第二节 曾懿生平概述
        (一)闺中就学阶段
        (二)随夫宦游阶段
        (三)晚年着述阶段
    第三节 曾懿文学着作考述
        (一)创作概述
        (二)着作版本
第二章 曾懿诗词的题材内容
    第一节 咏物抒怀
        (一)咏物
        (二)节序抒怀
        (三)题画
    第二节 写景记游
        (一)自然风光
        (二)风土人情
        (三)羁旅愁思
    第三节 亲友唱酬
        (一)伉俪情深
        (二)手足亲情
        (三)交友唱酬
第三章 曾懿诗词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纤婉清丽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哀怨悲慨的抒情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曾懿年谱简编
    曾懿兄弟姐妹简表
    曾懿诸子简表
    《古欢室诗词集》所记友人简表
致谢
附录: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10)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及其演唱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陈田鹤音乐生活及创作分期
    1.1 音乐启蒙期(1911.12~1930.5)
    1.2 音乐创作发展期(1930.8~1936.7)
    1.3 音乐创作成熟期(1936.8~1949.1)
    1.4 音乐创作困难期(1949.2~1955.10)
2 陈田鹤艺术歌曲的民族特点
    2.1 陈田鹤艺术歌曲创作民族特点的渊源
        2.1.1 家庭环境的影响
        2.1.2 文化环境的影响
        2.1.3 黄自先生与友人的影响
    2.2 歌词文本的民族特点
        2.2.1 中国古典诗词谱曲
        2.2.2 中国近、现代新诗谱曲
    2.3 音乐文本的民族特点
        2.3.1 旋律体现的民族特点
        2.3.2 钢琴伴奏体现的民族特点
3 陈田鹤艺术歌曲演唱处理
    3.1 借鉴戏曲唱法处理
        3.1.1 借鉴戏曲合辙押韵特点
        3.1.2 借鉴戏曲“拖腔”特点
        3.1.3 借鉴戏曲“唱”“念”特点
        3.1.4 借鉴戏曲换气运用
    3.2 借鉴汉语语言特色
        3.2.1 采用“一字一音”的行腔处理
        3.2.2 借鉴汉语声调处理方式
        3.2.3 借鉴汉字咬字吐字特点
        3.2.4 借鉴汉语断句特点
    3.3 借鉴诗词处理
        3.3.1 借鉴诗词演唱韵味处理
        3.3.2 借鉴诗词演唱音色处理
        3.3.3 借鉴诗词演唱节奏处理
4 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的价值与影响
    4.1 陈田鹤艺术歌曲的历史价值
        4.1.1 陈田鹤艺术歌曲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精品典范
        4.1.2 陈田鹤艺术歌曲是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结晶
    4.2 陈田鹤艺术歌曲的时代价值
        4.2.1 唯美主义思想价值
        4.2.2 爱国主义精神价值
    4.3 陈田鹤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影响
        4.3.1 有利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4.3.2 满足中国艺术歌曲审美的需求
        4.3.3 提升中国艺术歌曲文化的民族品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中国古代妇女诗词艺术情感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为杰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的音乐与演唱阐释[D]. 曾小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林兰香》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化特征[D]. 刘彤彤.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上海国立音专音乐刊物《乐艺》研究[D]. 马岚花.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8)
  • [4]钱肃乐诗文研究[D]. 胡董静. 暨南大学, 2020(04)
  • [5]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 黄璐.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6]王苏芬古曲传承的教育叙事与实践解读[D]. 刘敏.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9)
  • [7]缪荃孙《秦淮广纪》研究[D]. 段梦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诗学视角下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研究[D]. 胡东冶.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曾懿及其诗词研究[D]. 罗畅.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10]陈田鹤艺术歌曲民族特点及其演唱处理[D]. 刘思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国古代女性诗歌艺术情感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