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珍贵的大峡谷怒江大峡谷由大理石制成

最珍贵的大峡谷怒江大峡谷由大理石制成

一、最珍贵的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由大理石构成(论文文献综述)

杨青青[1](2021)在《景宜作品中的民族身份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兰晓静[2](2011)在《中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石材产业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生活都离不开石材产品,人们对生活的高质量需求以及对美的渴求,大大的扩大了石材的需求,石材市场越来越大。如今石材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世界对石材的生产、消费以及贸易都呈现高速的增长,石材产业的发展已经不能被忽视。在世界石材的发展中,中国石材产业的发展更加令人瞩目,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材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在我国石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内需和贸易占领了我国石材产业的主要市场,我国石材产业的贸易发展迅速,并且我国石材产业已经由一个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国过渡到了一个以进口初级产品,即石材荒料为主,出口制成品为主的石材贸易大国。我国石材产业已经不再是一个资源消耗型的贸易类型,逐渐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石材产业的贸易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产业内贸易对石材贸易的贡献度是很大的。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并通过研究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来分析造成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原因,提出有利于我国石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通过数据研究我国石材贸易的增长情况,并测算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对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将产业内贸易划分为为垂直产业内贸易和水平产业内贸易两种类型,进一步分析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现状。第二部分,本文从国家特征层面对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选取多个国家特征层面的解释变量,采用面板数据,建立以长期均衡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为形式的Panel Data模型来分析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各个变量的影响程度。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石材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有下降趋势,但是下降趋势迅速减缓,这和我国石材贸易的情况是相符合的,预测今后石材产业内贸易将形成上升趋势,分析得出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对石材产业内贸易的贡献度是很大的;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增速很快,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如下:首先,在长期均衡方程模型中,对于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而言,市场规模、和市场规模差异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显着,市场规模差异的缩小,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都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其中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市场规模的影响与预期相反,这说明石材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弊端;对于水平产业内贸易而言,各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十分显着,但是个各解释变量的综合影响显着;对于垂直产业内贸易而言,市场规模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显着,市场规模差异和人均收入差异的综合影响程度显着。其次,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对于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而言,市场规模和距离影响十分显着,并且都呈现正相关;对于水平产业内贸易而言,各个解释变量的综合影响显着;对于垂直产业内贸易而言,市场规模、人均收入水品、以及距离的影响呈明显正相关。通过研究还发现,水平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并不能决定总体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占据主导地位,起到决定作用。

孙克勤[3](2010)在《世界自然遗产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文中认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境内,由8个保护区的地理片区组成,占地1 700 000 hm2。三江并流是因亚洲的3条大江——金沙江(下游为长江)、澜沧江(下游为境外的湄公河)和怒江(下游为萨尔温江)而得名。这一遗产地包括云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它拥有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包括雪山、冰川、峡谷、湖泊、森林、草甸和湿地。其他一些突出的地质地貌还有高山喀斯特和高山丹霞地貌。2003年,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一地区还拥有许多名胜古迹。本文对这遗产地的自然、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整合。本文指出了遗产地存在的问题,诸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生态危机、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水土流失、水电开发、采矿、筑路、旅游开发等。本文还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包括科学管理机制、分区保护、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景观保护、管理人才培养、生态旅游规划等的建立和实施。

陈蕊[4](2010)在《“适者生存”——西南、西北民居建筑比较研究之启示》文中认为民居作为一种文明(文化)的载体,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人类长期实践逐渐积淀的结果。其所蕴涵的历史、艺术、美学价值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瑰宝。但是在今天,古老的民居生态文化正在慢慢的消逝。放眼能及的古镇民居,大多地处莽荒或位置偏僻,即使是曾经一度的繁华之地,也因历史的原因而门前冷落,尘封窑藏。古城、古镇、民居连同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流失,仅仅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与传统家园的彻底割裂,也仅仅是一两代人的人生。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现代化”的浪潮里,“新价值”的狂欢中,研究传统民居,尤其是民居与环境的适应关系,从而寻找出建筑形成的可循规律,是我们今天的责任与使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支配着生物界的古老法则,无论是人,还是动植物,皆以适应环境为其求得生存的前提。动物以改变自身结构的方式来取得与环境的适应,人则依靠创造和发展来满足自身与环境相适应的需求。因此,本论文希望通过对西南西北不同地区民居建筑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出解决民居保护与传承的科学方法。论文将通过“适者生存”这一基本观点指导,从具有相同性与特殊性的三组地方实例(包括:西北生土窑洞与西南土掌房,关中晋商大院、西北平遥古镇与西南大理、丽江,西北陈炉与西南建水)来具体分析,民居在时间、空间里对适应所作出的改变。针对气候、地形、民居构造、建筑材料、人文环境、文化保护等六个方面的整合分析,比较得出西南与西北民居建筑的异同点。围绕“适者生存”这一基本理论理解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得出因地域因素造就的传统民居如何在今天的新城体系下进行共生,真正做到顺应时代、以动态发展的科学方向。提出“建构框架,保护原型,充实功能,有机更新,塑造形象,整合空间”的具体再生方案。完善现今民居发展模式的趋向性预计前景和科学保护与发展的可实施性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其他历史民居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参考详图。

王玉杰[5](2009)在《贡山县重丁社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者文化知识水平、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一般的观光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将逐步减小,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以及其他一些特色旅游将越来越多,旅游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作为以民俗文化风情为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对满足游客的消费心理和奉献心理将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本研究首先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对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特征、开发原则、开发条件作了探讨,同时描述了国内、外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接着从自然资源、民族风情和文化资源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重丁社区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作了分析,确定了重丁社区完全具备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然后在对重丁社区的旅游市场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估算出了2007年重丁社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直接价值为104,957元,潜在的价值为209,900元,总价值为4204.3万元,并结合重丁的旅游环境容量对重丁未来几年的旅游市场进行了预测,还提出了该地应该发展和谐社区生态旅游的想法,对重丁社区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设计尝试,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保持和保护好当地传统文化,使旅游资源形成更大吸引力和竞争力,力求保障居民最大程度地参与和游客最大程度地体验,推动该地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使当地发展成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文化氛围浓郁的和谐社区,为开发贡山乃至整个云南省边远山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黄菁[6](2008)在《养成与反哺 ——从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看德育的多途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交融的自然-人文系统,如何形成民族道德价值观?其道德价值观如何传承?这种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在学校德育之外是否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了终身影响?它与学校德育有何不同?民族道德价值观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的自然-人文系统的?是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丙中洛便是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笔者通过对丙中洛的深入考察,力求找到民族文化生境与德育的多途径实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丙中洛独特的自然-人文生境对民族道德价值观的传承有何影响,其民族道德价值观又是如何反作用于丙中洛整个社会的。继而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全方位地考察教育与人的发展,试图探寻现代社会除学校道德教育之外存在着的原生态的道德教育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丙中洛乡交通不发达,人口流动少,形成了相对的封闭,这与民族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何关系?在全球化日益显着的今天,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入侵,对丙中洛每个人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取向都是一种冲击。这时,丙中洛传统道德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是否会减弱?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还存不存在?其存在有何意义?也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多次赴该地考察,并根据本研究问题的性质,制作了相关问卷、访谈提纲,运用访谈、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丙中洛的道德价值观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一部份,因此将其放入到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生境中分析。通过对丙中洛生态—生计、社会—历史、文化—心理三个层面上分析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研究中借鉴了关于衡量族际关系的变量体系,并根据丙中落具体情况,用①语言使用;②居住格局;③族际通婚:④各民族经济交往;⑤交友情况;⑥各民族有无械斗及其频率、原因等;⑦宗教情况;⑧族群迁移八个可操作的指标分析丙中洛族际关系,论证了丙中洛族群关系融洽。研究表明:在历史进程中,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丙中洛的天、地、人得到了良好的契合,因而各民族和谐共存,社会稳定和谐,这为民族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了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丙中洛的天地系统、社会关系进而沉积了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继而影响民族道德价值观的生长、发展、传承。2、丙中洛各民族融洽,社区呈现出团结和睦的氛围。人们在这种有着传统美德与良好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中形成了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善良、好客,诚实、利他、勤劳、朴实等道德品质,并世代相传,维系着社区多态文化的和谐与稳定。本研究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个层面研究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的构成。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丙中洛人与自然一脉相承,人们爱护自然、也敬畏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道德价值观。第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居住格局为单位,从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人的关系、行政村内的人际关系;自然村与自然村的关系、自然村内的人际关系;组与组的关系、组内人际关系;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来考察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价值观。最终用“仁”、“义”、“孝”、“礼”、“信”、“俭”来概括丙中洛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核心。第三,人与群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丙中洛个人违背了社会整体的道德价值观,除了触犯法律,需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的以外,过去由神判、巫师来判决,现在由村主任来调解。通常以下四种方式来调节矛盾与纠纷:①禁忌;②习惯法;③宗教;④社会压力。体现了对社会成员进行的价值整合,使个人愿望在群体目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塑造人的基本道德价值观,规范其行为,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保证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发展。3、丙中洛学校道德教育存在教材统一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师资不足等问题。学校道德教育无法在社会成员的道德造就发面保持其支配的地位。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道德教育体系,其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借助于民族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宗教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4、将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的传承与学校德育中的各教育要素作对比,得出学校教育具有目的统一化、教育方式单一化、传统化、教育形式固定化、教育时空的狭小化等特点。而学校外的多种道德教育是源于鲜活的生活的,其途径却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的传承目标是成为一个“社会人”,具有教育者与教育者界限模糊、教育方法丰富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无处不在的、无孔不入等特点。丙中洛道德价值观传承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发展多元文化教育、走出单一的学校道德教育困境有着如下启示:启示一:多元文化下德育需要多途径实现。教育没有优劣之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适应与否。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是完满的、周全的,道德教育不能因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统一化、标准化、单一化,脱离学生生活实践就要走向丙中洛式的乡土教育模式。而是两种不同教育形态之间有机联系的加强,是各种教育形态的扬弃。丙中洛民族道德教育的丰富多样性,将与国家标准化的道德教育构成互补,共同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启示二:道德教育应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生活不但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道德教育的落脚点。一方面是生活赋予了道德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是为了生活。启示三: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的存在或消亡仍是个问题。

溪水[7](2000)在《最珍贵的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由大理石构成》文中指出 沿怒江大峡谷行进,如果没有当地人的着意指点,外人绝不会想到,怒江两侧不少裸露的高耸蓝天的山岩,竟是由宝贵的大理石构成。当地干部日前索性对记者称,怒江大峡谷实际是条大理石峡谷。 怒江大峡谷富含大理石,一些文献对此早有记载。美国学者约瑟夫·洛克在他40年代出版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中就写道:怒江“峡谷的大理石壁几乎全是白色的,这些石壁都有数百英尺高,在

二、最珍贵的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由大理石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珍贵的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由大理石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理论概述
    2.1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分类
    2.2 国外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现状
3. 我国石材产业概述
    3.1 石材原料、用途以及石材产品简介
        3.1.1 石材原料的种类
        3.1.2 石材原料的特性和用途
        3.1.3 主要石材产品种类
    3.2 我国在石材方面的具体应用
    3.3 石材的工艺流程
    3.4 世界和我国石材生产、消费及其贸易情况
        3.4.1 世界及中国石材生产和消费情况
        3.4.2 世界石材贸易概况
    3.5 我国石材产业及贸易概况
        3.5.1 我国石材在国际上的地位
        3.5.2 我国石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5.3 我国石材主产地和主要产品
        3.5.4 我国石材产业集群情况
        3.5.5 我国石材贸易情况
4. 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
    4.1 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指标与选取
    4.2 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4.2.1 我国石材产业总体贸易数据分析
        4.2.2 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分析
        4.2.3 我国各类石材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其所占份额分析
    4.3 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测度指标实证结果分析
5. 我国石材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石材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PANEL DATA模型定义
    5.2 变量定义和数据描述
    5.3 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和模型构建
    5.4 各变量间的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的描述
    5.5 石材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PANEL DATA模型形式的选择
6. 模型估计结果及实证分析
    6.1 石材产业内贸易的长期均衡方程估计
    6.2 石材产业内贸易长期均衡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6.3 石材产业内贸易的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6.4 石材产业内贸易的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 结论及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中国石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建议
    7.3 本文研究的价值
    7.4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世界自然遗产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三江并流保护区概况
2 遗产资源特征
    2.1 自然遗产
        1) 地质:
        2) 植物:
        3) 动物:
    2.2 文化遗产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存在问题
    1) 地质灾害:
    2) 生态危机:
    3) 水电开发:
    4) 开采矿产:
    5) 基本建设:
    6) 旅游开发:
    7) 人才匮乏:
4 保护对策
5 结论

(4)“适者生存”——西南、西北民居建筑比较研究之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适者生存”的定义与理解
        1.1.1 “适者生存”的原文字由来
        1.1.2 本文中“适者生存”的定义
    1.2 建筑与地域的关系
        1.2.1 关于建筑地域性的解释
        1.2.2 自然、科技、人文三大环境的不同对于建筑的影响
        a.自然地域对建筑的限定
        b. 科技发展对建筑的限定
        c. 人文理念对建筑的限定
        1.2.3 地域性建筑的另一要素——时间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3.1 本论文中关于比较方法定义与定位的解释
        1.3.2 运用比较方法探究“适者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章:民居的自然环境适应性分析——气候、地形、风水决定的建筑形式与分布
    2.1 西南、西北民居自然环境适应性基础特征
        2.1.1 气候影响下的西南、西北民居
        2.1.2 地形限制下的西南、西北民居
    2.2 透视风水寻找民居自然环境适应规律
第三章:民居的科技环境适应性分析——营造技法、就地取材与装饰技巧三大因素构筑的建筑形式
    3.1 西南、西北民居建筑营造技法与取材技巧
        3.1.1 西南少数民族民居营造与取材风格
        3.1.2 西北汉族民居营造及选材特色
    3.2 建筑技术构成建筑形式的典型案例
        3.2.1 西北窑洞民居的减灾智慧与黄河之上的“遇水不倒屋”
        3.2.2 西南苍山洱海的大理防风屋与墙倒屋不塌的丽江古镇
    3.3 西南、西北民居装饰技法之异同
        a. 石雕
        b. 砖雕
        c. 木雕
        3.3.1 西南、西北装饰彩绘技法
第四章 民居的人文环境适应性分析——生产方式、民俗文化、精神、信仰、审美观念产生的互动关系
    4.1 人文环境下的民居
    4.2 人文环境里生活生产方式、民俗文化与民居建筑的互动关系
        4.2.1 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
        4.2.2 民俗文化的影响
    4.3 人文环境里精神、信仰、审美与民居建筑的互动关系
        4.3.1 精神意识的牵引
        4.3.2 信仰礼教的指导
        4.3.3 审美情趣的传承
        a.传统民居的自然美——以“土为生”的西南土掌房与西北窑洞
        b. 传统民居的形式美——以“局为巧”的西南丽江与西北晋中大院
        c.传统民居的意境美——以“陶为韵”的西南建水与西北陈炉
    小结
第五章 民居未来研究之启示
    5.1 与时俱进的民居理念
    5.2 百花齐放的地域性民居形态再生设计之取向
        5.2.1 绿色窑洞再生模式
        5.2.2 有机更新的“类四合院”模式
        5.2.3 文化遗产下的丽江模式
第六章:结束语
    6.1 对于本土化、特色化设计的科学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表
致谢

(5)贡山县重丁社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区资源丰富
        1.1.2 研究区经济贫困
        1.1.3 新形势的挑战与机遇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社区
        2.1.2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
        2.1.3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特征研究
    2.2 国内、外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2.1 国外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2.3 国内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3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理论研究
        2.3.1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2.3.2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第三章 重丁社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3.1 奇特迷人的自然生态资源
        3.1.1 地质地貌类景观
        3.1.2 水体类景观
        3.1.3 气象气候类景观
        3.1.4 生物类景观
    3.2 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
        3.2.1 古人类文化遗址与遗物
        3.2.2 古代建筑
        3.2.3 饮食文化
        3.2.4 服饰文化
        3.2.5 居住文化
        3.2.6 节日庆典及习俗
        3.2.7 宗教文化
        3.2.8 民间文艺
        3.2.9 交通文化
    3.3 有利的社会环境
第四章 重丁社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4.1 重丁社区概况
        4.1.1 重丁社区地理位置
        4.1.2 重丁社区经济现状
        4.1.3 重丁社区文化教育现状
        4.1.4 重丁交通情况
        4.1.5 重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4.1.6 重丁社区居民对旅游以及旅游资源的认识
        4.1.7 重丁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现状
    4.2 重丁社区旅游市场研究
        4.2.1 重丁社区客源市场调查研究
        4.2.2 重丁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估算
        4.2.3 未来几年重丁旅游市场预测
    4.3 重丁社区的旅游模式研究
        4.3.1 和谐社区生态旅游模式的建立
        4.3.2 社区居民的参与模式
        4.3.3 社区居民的利益保障模式
    4.4 重丁社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及线路设计
        4.4.1 休闲观光游
        4.4.2 体验游
        4.4.3 教育科考游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5.1 问题
        5.1.1 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难以理顺
        5.1.2 民俗风情的同化
        5.1.3 扶贫、救贫性的开发
        5.1.4 当地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和保持本土特色的矛盾
        5.1.5 掠夺性的开发
        5.1.6 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有限
        5.1.7 产业结构、产品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5.2 建议
        5.2.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5.2.2 科学规划,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5.2.3 强调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
        5.2.4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资金
        5.2.5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重丁社区居民访谈问卷
附录C 重丁社区游客调查问卷

(6)养成与反哺 ——从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看德育的多途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养成与反哺——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民族文化生境·德育多途径实现——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众里寻他——文献综述
    四、我的疱丁之见——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丙中洛道德价值观传承的民族文化生境
    一、生态—生计环境:民族道德价值观形成的物化基础
    二、社会—历史环境:民族道德价值观成长的制度条件
    三、文化—心理环境:民族道德价值观生成的文化心理场
第三章 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的构成分析
    一、人与自然
    二、个人与他人
    三、人与群
第四章 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传承的多途径解析
    一、学校之维
    二、家庭之承
    三、社会之行
    四、宗教之氛
第五章 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传承的启示
    一、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
    二、校外传承与学校德育
    三、丙中洛民族道德价值观传承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最珍贵的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由大理石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景宜作品中的民族身份建构研究[D]. 杨青青.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中国石材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D]. 兰晓静.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 [3]世界自然遗产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J]. 孙克勤. 资源与产业, 2010(06)
  • [4]“适者生存”——西南、西北民居建筑比较研究之启示[D]. 陈蕊. 云南艺术学院, 2010(04)
  • [5]贡山县重丁社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王玉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 [6]养成与反哺 ——从丙中洛民族文化生境看德育的多途径实现[D]. 黄菁. 西南大学, 2008(05)
  • [7]最珍贵的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由大理石构成[J]. 溪水. 石材, 2000(01)

标签:;  ;  ;  ;  

最珍贵的大峡谷怒江大峡谷由大理石制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