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高阳至夏口改造公路地质灾害评价

三峡库区高阳至夏口改造公路地质灾害评价

一、三峡库区高阳-峡口复建公路地质灾害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黄波林,殷跃平,李滨,冯万里,秦臻,张鹏[1](2021)在《库区城镇滑坡涌浪风险评价与减灾研究》文中指出强烈的人类工程扰动和水库蓄水作用导致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水库城镇大多存在滑坡涌浪风险;以往灾难性案例较多,危害巨大。本文构建了以潜在涌浪源调查、变形破坏研究、涌浪危险性分析、脆弱性调查、风险评价和减灾对策分析等六个步骤为主的山区水库城镇滑坡涌浪风险评价技术框架流程。以三峡库区巫山县城为例,遴选离县城最近的龙门寨危岩体进行技术示范。该柱状危岩体体积约30.4×104 m3,当前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颗粒-流体耦合数值模型分析显示在145 m和175 m水位工况下危岩体崩塌将分别产生最大约17.9 m和11.6 m的涌浪。巫山县城密集的码头船只和频繁的旅游船是主要承灾体。旅游船只暴露涌浪中的概率为3.4×10-4/a,超过可接受风险限值。景区码头和古城码头因涌浪而导致的潜在直接经济损失大(超过200万),县城各大码头趸船人员具有高—极高风险。针对当前案例,讨论了四种具体减灾方案。相关研究可为山区水库城镇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和借鉴。

梁卫[2](2021)在《三峡库区秭归县阶跃型土质滑坡变形机理及潜在涌浪风险分析》文中认为三峡库区滑坡稳定性及潜在涌浪危害是地质专家学者重点研究的领域,秭归县地处三峡库区,自蓄水后,众多滑坡越发活跃,威胁着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型涉水滑坡高速入水,激起的涌浪不仅威胁着河道沿程人民,对三峡大坝稳定性可能造成影响,涌浪一旦跃过坝顶,甚至影响下游人民。因此分析滑坡潜在涌浪灾害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监测数据,从秭归县38处监测的滑坡中确定位移有明显阶跃型特征滑坡,通过累积位移变化图探究此类滑坡特性与共性;通过Geo-Studio软件对典型阶跃型滑坡稳定性模拟分析,以八字门滑坡和黑石板滑坡为对象,分析在2007年-2019年实际库水位变化下稳定性变化特征;用条分法计算出滑坡潜在最大下滑速度;用公式法和Surge软件分析涉水滑坡在145m和175m库水位下最大潜在首浪高度、对岸最大涌浪爬高、河道沿程传播浪高以及涌浪影响范围及程度。得出以下结论:(1)8处阶跃型滑坡中,累积位移曲线整体阶跃变形4处:八字门滑坡、白家包滑坡、白水河滑坡、谭家湾滑坡;局部阶跃变变形4处:黑石板滑坡、三门洞滑坡、树坪滑坡、卧沙溪滑坡,8处滑坡滑体均由黏土夹碎石组成。(2)在库水位周期变化下,八字门滑坡稳定系随着库水位下降数逐渐减小,黑石板滑坡稳定系数逐渐增大,八字门滑坡稳定系数随着库水位上升逐渐增大,黑石板滑坡稳定稳定系数逐渐较小;八字门滑坡属于退水滞后型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潜在最大下滑速度为4.94m/s;黑石板属于蓄水滞后型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潜在最大下滑速度为5.77m/s。(3)公式法计算出在175m库水位下八字门滑坡潜在涌浪首浪高度7.27m,黑石板滑坡9.79m;八字门滑坡对岸最大爬高为22.59m,黑石板滑坡30.42m;八字门滑坡涌浪影响范围约45km,黑石板滑坡17.6km;在145m库水位下八字门滑坡潜在涌浪影响较175m水位大,黑石板滑坡低水位时潜在涌浪影响较小。(4)对比公式法和数值模拟结果,前者计算的涌浪影响值较大。八字门滑坡失稳入水后会在香溪河河口对长江主干道行船产生威胁,黑石板滑坡在175m水位下潜在涌浪会影响长江主航道,145m水位下没影响,两滑坡潜在涌浪均不会对三峡大坝产生影响。

谭雪霏[3](2019)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文中指出“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从四川江津到湖北宜昌的19个县市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陆续受淹,112所集镇完成搬迁,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三峡特殊的峡江环境和故土的群体凝聚氛围是三峡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三峡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影响着三峡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时间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梳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独立品格与鲜明特性、探讨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这对于社会现代转型期间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历时性展开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探讨该类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路径。第一章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结合三峡文化资源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文化资源”等研究中的相关概念,为开展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研究厘清了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它是“前三峡时代”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是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具体而言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这三方面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力也是逐层加强。第三章主要归纳了在“前三峡时代”文化生态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研究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确立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将“前三峡时代”的区域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大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则主要阐述了“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及文化资源保护实践。分析“三峡工程时代”文化生态的主要变化在于:工程建设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移民搬迁对文化传承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重塑,并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资源的变化进行了阐述。“三峡工程时代”也是三峡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重要时期。在工程建设与资源抢救的时间赛跑中,国家、政府做出了积极思考与尝试:开展了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原生态到新生态的衍生重建,单一文化事项的到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通过上述实证研究,解释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换的非平衡系统第五章在分析了环境与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归纳了“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并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反思。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就每一种文化资源各自的特性而言,由于其文化内涵特征的不同,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分别存在着景观化、静止化、大众化倾向;同时当整体文化生态系统受到超过“生态阀值”外来冲击时,各级结构则出现缺损和变化,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功利性倾向。第六章正是在对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历时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文化资源保护路径的策略研究。在追根溯源分析文化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和学习国际先进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以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为例,提出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保护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延续文化生态学思维,从文化资源本体和其所在文化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通过保护,文化资源与其所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最终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和可持续性发展。

王林泉,罗玉红,戴泽龙,胥焘,李晓玲,黄应平[4](2017)在《香溪河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于2016年6月,在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设置5个样点,采集30个样品,通过五步连续提取法对Pb、Cd、Cu、和Cr重金属总量及形态进行分析,运用聚类分析法探讨香溪河流域沉积物各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利用基于形态学研究的次生相和原生相比值法对香溪河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大小为Pb>Cd>Cu>Cr,聚类分析将样点分为三类,其中贾家店(XX04)为一类,三岔沟(XX01)、水库干流与香溪河交汇处(XXCJ)为一类,峡口(XX06)、平邑口(XX08)为一类;形态分析表明,Cu主要以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以及残渣态存在,Cd主要以可交换态与残渣态存在,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样点XX04与XX06上Cd的污染最为严重,大部分都在中度污染以上。综合评价得出,Cd是香溪河沉积物污染较为严重的重金属。

江增光,谭双[5](2017)在《某市内大道拓宽工程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国电大道原为禹孝路,为更好地服务周边工厂及居民曾对该道路南侧进行了拓宽并对路面加铺沥青,现今该道路存在表层剥落、路面破损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快蚌埠高新区天河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提升整体承载能力,保障车流与人流的安全与畅通,拟对国电大道进行再次的拓宽改造。在综合评估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条件下,掌握地质环境背景,开展野外现场调查,查明评估区及附近的地质灾害现状并进行预测评估,最后提出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邵蕾[6](2013)在《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库区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诸多学者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库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在各界形成共识。三峡库区从三峡移民搬迁工作开始之后,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显着变化,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生态环境方面主要表现在库区水环境保护形势更加严峻,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更加突出,消落区保留保护问题还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社会方面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和农村建设不协调,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性太强,移民就业困难,区域发展不均衡,遗留问题亟待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三峡库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现状如何?通过收集整理三峡库区部分区县近年的统计年鉴,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库区部分区县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为了说明问题,笔者选取了武汉、深圳、上海及重庆市作为对照区域。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库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处在比较良好的水平之上,但是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环境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上。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内部区县之间的差异,针对三峡库区现状,全方面推进库区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到底该如何进行?产业发展始终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必须走生态产业的道路,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三峡库区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农业园规划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三峡库区在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上的现在和未来。三峡库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必须以构建生态产业链为核心内容,积极打造完善的污染控制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和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工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库区园区总体布局和规模不合理;部分地方财政无力支持园区前期投入: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机制落后;规划编制水平良莠不齐,无法正确指导区县生态工业发展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地方管理部门必须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强化企业主导作用,保障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如期进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必须以农业生产现代化和生态化为核心内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生态环保技术在农业生态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推进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库区区域发展的重要单元,其可持续发展路径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开县各方面的全面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三峡库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是全面地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片而地推进其中一个方面将导致区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三化”建设不能盲目地进行,而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实现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进行。因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径。政策层面,前后三峡时期政策的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主体思想仍是促进移民发展。进入后三峡时期,更加注重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全面地分析看待三峡库区的发展问题。根据前文总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笔者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城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些许薄见,旨在促进库区按照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总之,通过综合评价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也了解到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区县差异,全面推进,走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径。

魏晓芳[7](2013)在《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人居环境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缓变和急剧的突变,与此同时,文化地理也随之变迁。三峡地区曾因壮丽的峡谷风光闻名于世,又因最大的水利工程令世人瞩目,然而在气势恢宏的背后,三峡人居环境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文化环境的建设速度远远比不上物质空间的建设速度。不论是在有关三峡的学术研究中,亦或是城乡规划设计中,还是在实际的移民搬迁城镇建设中,文化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之于地区发展的促进力量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而成为地域发展的阻碍。基于这种背景,在“”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论文希望通过研究,建立体系、梳理历史、探寻机制、提出对策,促使三峡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活力的新兴文化得以发展。论文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下,以“文化”为核心、文化变迁过程及规律为对象,以“古代—今日—未来”的时间线索与“面—线—点”的空间层次,以“基础研究—>现象研究—>规律研究—>对策研究——>实践研究”的逻辑思路,运用多学科的综合方法,通过梳理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历史脉络,揭示其地域扩展过程及规律,探讨其文化地理变迁机制,提出三峡人居环境的和谐文化发展对策,开展三峡地区不同空间层次的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实践,丰富三峡人居环境的研究领域,为三峡人居环境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依据,从而全面提升三峡人居环境品质。在基础研究中,论文第二章尝试构建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体系,解析三峡文化的组成。论文解析了人居环境语义下文化与文化地理,初步构建了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研究理论体系,并用类型学解析了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三峡地区文化的构成。在现象研究上,论文的第三、四章研究了三峡地区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及主要文化形态的地域扩展过程。论文回顾了三峡文化的缘起;阐述了三峡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地理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了三峡主要文化形态的历史地域扩展过程;总结了人居环境空间语境下三峡文化历史发展的特点。在规律研究中,论文的第五章进行了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机制研究,阐述了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影响文化变迁的各级因素,并探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变迁规律、解析变迁机制;归纳并探讨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在对策研究上,论文第六章提出了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发展对策,即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区划与协调、文化生命周期的认知与调控、文化价值的评估与提升,从地域文化的空间和谐、时间可持续与保持先进性三个方面提出了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区划方法、文化生命周期调控方法与地域文化价值多维评估方法等理论与方法。最后,在实践研究中,论文第七章提出从物质空间规划到文化空间规划的技术思路,建立文化地理数据库、开展文化空间规划、构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以实现三峡地区文化和谐、可持续与积极地发展;并通过不同人居环境空间层次的规划与建设案例来实践对策方法。

张恒[8](2012)在《三峡库区复建工程对重庆航运中心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03年三峡大坝建成运营,库区干流航道逐步淹没至重庆市长寿县,全长561.5公里,沿线受淹干流航行标志1434处、信号标志及设施84处、航行水尺63处、测量控制网点6320处,受淹通信杆路655杆公里、通信线路2321对公里,受淹码头205座,受淹工厂、生产和生活用房20多万平方米、锚地47处。使航运安全及航运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改变了沿线的岸线分布、港口码头的通过能力,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资源整合和重新规划创造了机遇。为恢复淹没地区港口、航道及配套设施的航运功能,本着先淹先建、先建后迁的原则,对库区航道设施、干线通信、主要港口码头、港航监督、航行设施和水运工业等项目实施恢复性复建,至2009年淹没复建工程基本完工。通过系列工程的配套实施,复建后的港口码头在港口布局、适航条件、装卸效率、吞吐能力、辐射能力及集疏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为配合重庆航运中心建设,重庆市在主城、涪陵、万州、忠县、江津、永川等市县区着力打造集装箱、滚装、观光旅游等大型专业化码头,规划建设“九港四区”。系列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港口航运对交通运输和库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以国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重庆市大力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为背景,对复建工程与重庆航运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定性分析了复建工程对重庆航运中心发展的影响,在对二者进行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改进型的索罗斯旺模型,以港口货物吞吐量为因变量,以港口货物通过能力、运输船舶供给和航道支持保障水平为自变量,建立复建工程对航运中心发展的贡献度模型,测算出复建工程对航运中心发展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2.31%,并对不同因素贡献度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加快推进航运中心建设的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库区下一步的规划建设提供指导,对进一步推进重庆航运中心建设和发展,提升重庆航运中心水平意义重大。

李勇,鲍志东,胡广成,刘远洋,刘钟明[9](2012)在《湖北大峡口剖面下三叠统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文中提出湖北大峡口剖面下三叠统层位齐全,界线清楚,出露良好,沉积构造发育,是研究鄂西地区下三叠统的理想剖面。该区下三叠统自下至上可划分为大冶组和嘉陵江组,总厚度1 204.47m,是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研究表明,早三叠识别出了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盆地、斜坡、浅滩等环境。沉积相的纵向演化为盆地-斜坡-台地,整体上是一个海平面下降、水体变浅的过程,期间偶有短暂的海平面上升的过程。在岩石特征、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峡口剖面下三叠统盆地-斜坡-开阔台地-浅滩-局限台地的沉积模式。

范大波[10](2011)在《三峡库区香溪河段滑坡发育特征及水库蓄水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库区香溪河段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库段全长34km,河口距大坝约34.5km。该库段地质环境脆弱,滑坡、崩塌发育。三峡水库蓄水,破坏了岸坡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不仅使蓄水前处于稳定的老滑坡复活、沿河公路路基坍塌,同时还可能引发新滑坡的发生。岸坡稳定问题关系到沿岸居民安全、航道及公路的正常运营。因此,研究香溪河库段滑坡发育特征、变形破坏机制以及水库蓄水产生的岸坡变形行为,对该库段的减灾避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丰富库水作用下岸坡变形破坏机制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在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岸坡地质结构及变形破坏特征系统调研的基础上,着重对岸坡的变形破坏模式、滑坡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水岩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地质学与力学相结合的思维分析了库水作用下滑坡的复活机制;考虑库水位调度的影响,应用极限平衡法以及有限元法分析复活滑坡的稳定性。根据滑坡发育条件及诱发因素的分析,建立岩质岸坡稳定性评价预测指标体系,采用地质综合预测和模糊综合预测两种方法,预测水库蓄水后研究区岩质岸坡的稳定性状况。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研究区岸坡主要有岩质岸坡和土质岸坡两类;其中岩质岸坡为中倾逆向层状岸坡、中倾顺向层状岸坡,少量斜向层状岸坡、横向层状岸坡;土质岸坡以滑坡堆积体岸坡为主,少量崩坡积体岸坡、冲积层岸坡、残坡积体岸坡、人工堆积体岸坡。根据地层岩性、岩层走向与岸坡走向的关系以及滑坡发育特征等的差异,将香溪河库段左右两岸各划分为7个分段,并阐述各分段的工程地质特征。(2)研究区左右岸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不同,左岸的中倾顺向层状岸坡主要以“滑移-拉裂”的形式破坏,局部出现“滑移-弯曲”式破坏;右岸的中倾逆向层状岸坡主要以“弯曲-拉裂”的形式破坏;部分斜向层状岸坡则主要受不利结构面的组合切割而出现小规模的崩滑破坏;横向层状岸坡变形破坏现象不明显。滑坡发育密度因岸坡地质结构不同而各异,其中顺向坡滑坡发育密度最高,逆向坡次之,斜向坡滑坡发育密度最低,横向坡滑坡不发育。(3)结合三峡水库库水位调度的影响,研究了滑坡的复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水岩作用是导致滑坡复活的根本原因。泥化作用、侵蚀作用等水岩作用的物理效应以及离子交换、溶解作用、水化作用等化学效应,降低了滑坡岩土体的力学参数,从而恶化滑坡的稳定性;水岩作用产生的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等力学效应,改变了滑坡赋存的动力作用系统,为滑坡复活创造了条件。(4)采用考虑库水作用的极限平衡法及有限元法对复活迹象明显的八字门滑坡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库水抬升至175m时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库水从175m骤降至145m时滑坡存在失稳的可能。为探讨水库蓄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是否具有普遍性,论文选取了研究区发育的8个典型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62.5%的滑坡受水库蓄水的影响,其稳定性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降至欠稳定状态。(5)岸坡的变形破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以滑坡发育条件及诱发因素分析为基础,分别采用地质综合预测和模糊综合预测两种方法,预测了水库蓄水后研究区岩质岸坡的稳定性状况,即稳定性好-较好岸坡与稳定性较差-差岸坡各占50%。预测结果同时表明,水库蓄水对右岸逆向岩质岸坡的影响微弱,但对滑坡及左岸顺向岩质岸坡的影响较显着。因此,认为水库蓄水后,研究区主要的岸坡工程地质问题是右岸老滑坡的复活和左岸新滑坡的发生。

二、三峡库区高阳-峡口复建公路地质灾害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库区高阳-峡口复建公路地质灾害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库区城镇滑坡涌浪风险评价与减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风险评价流程与方法
2 典型案例应用分析
    2.1 巫山县城及龙门寨危岩体概况
    2.2 涌浪危险性分析
    2.3 涌浪风险性分析
3 涌浪减灾讨论
    (1)建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开展涌浪预警工作。
    (2)基于消除涌浪风险的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
    (3)基于降低承灾体风险的涌浪应急避险方案。
    (4)基于消减涌浪的应急工程措施。
4 结论

(2)三峡库区秭归县阶跃型土质滑坡变形机理及潜在涌浪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变形机理研究
        1.2.2 滑坡运动速度研究
        1.2.3 滑坡首浪理论研究
        1.2.4 滑坡涌浪模型研究
        1.2.5 滑坡涌浪数值模拟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滑坡成因机理探究
        1.3.2 滑坡最大速度求解方法探究
        1.3.3 潜在涌浪风险探究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三峡库区秭归县阶跃型土质滑坡统计及分析
    2.1 阶跃型滑坡数据统计
        2.1.1 阶跃型滑坡监测数据统计
        2.1.2 阶跃型滑坡分类
        2.1.3 阶跃型变化机理初步分析
    2.2 典型整体阶跃型滑坡
        2.2.1 八字门滑坡
        2.2.2 白家包滑坡
    2.3 典型局部阶跃型滑坡
        2.3.1 黑石板滑坡
        2.3.2 三门洞滑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库水位作用下阶跃型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三峡水库水位变化特点
    3.2 滑坡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八字门滑坡模型的建立
        3.2.2 黑石板滑坡模型的建立
    3.3 滑坡稳定性分析
        3.3.1 八字门滑坡稳定性分析
        3.3.2 黑石板滑坡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涌浪公式法计算及分析
    4.1 滑坡速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4.1.1 工程地质类比估算滑坡速度
        4.1.2 公式法计算滑坡体下滑速度
        4.1.3 传统方法计算滑坡速度
    4.2 滑坡涌浪公式法探讨
        4.2.1 潘家铮法
        4.2.2 修正的潘家铮公式
        4.2.3 Noda法
    4.3 八字门滑坡涌浪计算
        4.3.1 八字门滑坡首浪高度计算
        4.3.2 八字门滑坡涌浪对岸爬高计算
        4.3.3 八字门滑坡涌浪沿程传播计算
    4.4 黑石板滑坡涌浪计算
        4.4.1 黑石板滑坡首浪高度计算
        4.4.2 黑石板滑坡涌浪对岸爬高计算
        4.4.3 黑石板滑坡涌浪沿程传播计算
    4.5 滑坡涌浪计算结果分析
        4.5.1 滑坡速度结果对比分析
        4.5.2 首浪高度结果对比分析
        4.5.3 滑坡涌浪对岸爬高结果对比分析
        4.5.4 涌浪沿程传播高度公式法计算结果分析
第5章 基于Surge软件对滑坡涌浪数值模拟分析
    5.1 软件系统框架结构
        5.1.1 系统组成结构
        5.1.2 系统数据结构
    5.2 滑坡涌浪高度数值模拟分析
        5.2.1 八字门滑坡潜在涌浪数值模拟
        5.2.2 黑石板滑坡潜在涌浪数值模拟
    5.3 公式法计算与数值模拟涌浪结果对比分析
    5.4 滑坡涌浪危险分区
        5.4.1 分区标准
        5.4.2 涌浪影响程度及范围
        5.4.3 滑坡潜在涌浪风险对比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重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重难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三峡人文文化、三峡宜昌库区文化
        二、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
        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山高林密的地形地貌
        二、丰富多样的河流水系
        三、复杂立体的气候差异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山地畲耕、谷底农耕的原始农业
        二、沿江而行,更迭频繁的过境贸易
        三、血缘聚落、地缘社会的集体劳作
    第三节 人文环境
        一、信巫重祀的民间信仰
        二、开放交融的航运精神
        三、不畏艰险的峡江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
        一、古代建筑
        二、古代遗址及古墓葬、石刻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第二节 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
        一、表演艺术
        二、民间文学
        三、传统知识技艺
        四、社会实践、仪式与民俗
    第三节 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
        一、文献资源
        二、影像文化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第一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
        一、三峡工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移民搬迁对社会文化的冲击
        三、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构建
        四、新三峡文化资源的形成
    第二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一、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
        二、政府引导的活态衍化
        三、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和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第一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
        一、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
        二、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三、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一、对基于资源特性保护的反思
        二、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
    第一节 国际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二、欧洲文化遗产保护
        三、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节 基于文化本体特征的文化资源本体保护
        一、基于文化特征的分类管理
        二、基于文化过程的分层保护
        三、基于文化逻辑的空间构建
    第三节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基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二、基于体制机制的体系保障
        三、基于文化自觉的价值引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峡宜昌库区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
附录2 三峡宜昌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及以上)
附录3 秭归县端午节文化活动访谈实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香溪河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样品分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性
    2.2 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
    2.3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不同形态
        2.3.1 各形态比例分布
        2.3.2 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
3 结论

(5)某市内大道拓宽工程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形地貌
    1.2 地层岩性
    1.3 地质构造
    1.4 岩体土体类型
    1.5 人类工程活动
2 地质灾害现状
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3.1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3.2 建设工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4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及防治措施
    4.1 危险性分析
    4.2 防治措施
        4.2.1 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2.2 基坑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 结论及建议

(6)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1.1 可持续发展的演进
        2.1.2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2.1.3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
    2.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2.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内容
        2.2.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内容
        2.2.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2.3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
3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3.1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就
    3.2 三峡库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2.1 生态环境保护
        3.2.2 经济和社会发展
    3.3 总结
4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方法与模型
        4.1.1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4.1.2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3 测算结果及分析
    4.4 原始数据
        4.4.1 数据来源
        4.4.2 数据表格
    4.5 模型计算结果
    4.6 结果评析
        4.6.1 影响因素分析
        4.6.2 综合评价与分析
5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
    5.1 库区生态工业发展
        5.1.1 总体研究与综合评价
        5.1.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案例研究
        5.1.3 问题与建议
    5.2 库区生态农业发展
        5.2.1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现状分析
        5.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3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布局
        5.2.4 生态农业园主要建设模式
        5.2.5 生态农业园建设案例研究
    5.3 以开县为例探寻可持续发展模式
        5.3.1 工业发展
        5.3.2 农业发展
        5.3.3 城镇化
        5.3.4 服务业发展
        5.3.5 开县可持续发展路径
    5.4 本章总结
6 相关政策建议与结论
    6.1 相关政策分析
        6.1.1 前三峡时期
        6.1.2 后三峡时期
    6.2 相关政策建议
        6.2.1 产业发展
        6.2.2 城镇发展
        6.2.3 环境保护
    6.3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7)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定位
        1.1.4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文化及文化变迁的研究
        1.3.2 人类聚居与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1.3.3 关于三峡文化地理以及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综述
        1.3.4 大河流域水利建设与文化变迁的经验与教训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
    2.1 人居环境语义下的文化与文化地理
        2.1.1 文化的释义
        2.1.2 文化地理的释义
        2.1.3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2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变迁研究体系构建
        2.2.1 文化地理在人居环境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2.2.2 人居环境理论与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研究对象
        2.2.3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研究方法
        2.2.4 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下的文化地理变迁研究框架
    2.3 三峡人居环境体系下文化的组成——类型学解析
        2.3.1 不同分类方式的文化组成
        2.3.2 物质文化:被人文化的人景观与底蕴深厚的人工产物
        2.3.3 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2.4 本章小结
3 三峡地区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研究
    3.1 三峡文化的缘起
        3.1.1 长江三峡的形成:地理变迁,沧海桑田
        3.1.2 三峡文化源起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
        3.1.3 三峡文化源起的早期人类活动
    3.2 三峡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地理形成与发展过程
        3.2.1 史前文化:考古学的发现——人类始祖
        3.2.2 先秦文化:治水神话、“夔子国”、“诸巫”部落出现
        3.2.3 秦汉文化:灭巴楚、置郡县、开道路、移民众
        3.2.4 魏、晋、南北朝文化:战火不断、移民众多、物产丰富
        3.2.5 隋唐宋文化:分区分级行政管理、移民带来人口增长、文化经济迅速发展
        3.2.6 元明清代文化:战事火不断,“湖广填四川”
        3.2.7 近、现代文化:“陪都”使得文化主力通过三峡西迁
        3.2.8 当代文化: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新城镇建设
    3.3 人居环境空间语境下三峡文化历史发展的特点
        3.3.1 三峡文化历史的悠久性
        3.3.2 三峡文化积淀的多样性
        3.3.3 文化空间扩展的复杂性
    3.4 本章小结
4 三峡文化的地域扩展过程研究
    4.1 地理环境对三峡文化形态的影响显着
        4.1.1 三峡地区人地关系的特点
        4.1.2 三峡地区文化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显着
        4.1.3 文化与环境的适应状况
    4.2 三峡文化地域扩展因子分析
        4.2.1 交通方式的进步
        4.2.2 通讯方式的改变
    4.3 三峡地区主要文化形态的地域扩展过程分析
半山—> 山顶'>4.3.1 农耕文化:河谷—> 半山—> 山顶
交融 <—东'>4.3.2 巴楚文化:西—> 交融 <—东
村落—> 城镇'>4.3.3 巫鬼文化:山里—> 村落—> 城镇
陆(山路)—>空(立体现代交通)'>4.3.5 交通文化:水(水路)—>陆(山路)—>空(立体现代交通)
自种养、屋里酿'>4.3.6 饮食文化:地里挖、山里采、水里捕—> 自种养、屋里酿
    4.4 本章小结
5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机制研究
    5.1 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的基本理论
        5.1.1 文化变迁的概念理解
        5.1.2 文化变迁的类型
        5.1.3 三峡地区人居环境建设文化地理变迁的特殊性
    5.2 影响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
        5.2.1 外部因素:自然、社会、经济、科技
        5.2.2 内部因素:人类认知、文化自身
    5.3 三峡文化变迁的力学分析
        5.3.1 动力:牵引力
        5.3.2 阻力:约束力
    5.4 文化的传承方式及载体的变迁
        5.4.1 静态传承及其载体变迁
        5.4.2 动态传承及其载体变迁
        5.4.3 文化传承方式的发展趋势
    5.5 各种因素与力相互作用下的变迁机制
        5.5.1 时间、空间多维审视:三峡地区文化地理的时空间衰减机制
        5.5.2 三峡地区文化变迁的机制:普遍机制+地域机制
    5.6 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探讨
        5.6.1 三峡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
        5.6.2 三峡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地理变迁模式
    5.7 本章小结
6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建设的规划对策研究
    6.1 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愿景与实现思路
        6.1.1 和谐文化——文化区划
        6.1.2 可持续文化——文化生命周期
        6.1.3 积极文化——文化价值
    6.2 空间和谐:三峡地区的文化地理区划与协调
        6.2.1 文化区的划分
        6.2.2 三峡地区在中国文化区中的位置
        6.2.3 三峡文化区内亚文化区的划分
        6.2.4 文化区划与人居环境规划的协同
    6.3 时间可持续:文化生命周期的认知与调控
        6.3.1 生命周期理论的及其在人居环境领域应用的可能性
        6.3.2 文化生命说
        6.3.3 文化生命阶段的判别与调控
        6.3.4 文化生命周期与人居环境规划生命周期的协同
    6.4 保持先进性:文化价值的评估与提升
        6.4.1 文化价值评估的作用
        6.4.2 文化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6.4.3 文化价值评估与人居环境规划的协同
    6.5 本章小结
7 从物质空间规划到文化空间规划——三峡地区人居环境规划案例与实践
    7.1 文化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与传统空间规划文化性的缺失
        7.1.1 文化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7.1.2 传统空间规划文化性的缺失
    7.2 从物质空间规划到文化空间规划的方法探讨
        7.2.1 建立文化地理数据库,形成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图谱
        7.2.2 开展文化空间规划,提升物质环境的文化功能
        7.2.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们文化需求
    7.3 三峡地区人居环境规划的实践与案例
        7.3.1 注重空间和谐与城乡统筹的城市(镇\乡)总体规划案例与实践
        7.3.2 重在保护与发展的三峡历史文化古镇人居环境规划实践
        7.3.3 基于文化体验的三峡地区现代居住形态规划设计实践
        7.3.4 突出文化符号的建筑形态设计实践
    7.4 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7.4.1 三峡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7.4.2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7.4.3 地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文化”是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8.1.2 三峡地区文化地理变迁史反映地区的人居环境变迁
        8.1.3 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地理变迁机制是一种混合机制
        8.1.4 提出实现三峡人居环境的文化目标及其实现对策
    8.2 创新点、难点与主要贡献
        8.2.1 创新点:梳理过程、揭示机制;归纳模式;提出路径
        8.2.2 难点:数据之难,方法之难
        8.2.3 主要贡献:厘清关系、发现规律;梳理过程、提出对策
    8.3 不足与展望
        8.3.1 不足之处:综述不全、方法不新、数据不够
        8.3.2 后续研究展望:构建文化图谱,跟踪文化变迁,研究品质提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地方文化资料收集(节选)

(8)三峡库区复建工程对重庆航运中心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库区复建工程与重庆航运中心
    2.1 库区复建工程概况
        2.1.1 淹没复建工程
        2.1.2 新建及改扩建工程
        2.1.3 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
    2.2 重庆航运中心建设与发展现状
第3章 库区复建工程对重庆航运中心的影响分析
    3.1 改善了航道的通航条件
    3.2 促进港口生产能力的提高
    3.3 促进船舶大型化及标准化
    3.4 促进支持保障系统升级
    3.5 带动航运市场繁荣
    3.6 促进航运要素聚集
第4章 库区复建工程对重庆航运中心发展的贡献度测算
    4.1 库区复建工程与重庆航运中心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4.2 贡献度模型建立
        4.2.1 索洛-斯旺模型
        4.2.2 模型构造
    4.3 库区复建工程对重庆航运中心发展的贡献度测算
        4.3.1 指标选取
        4.3.2 数据处理
        4.3.3 各变量增长方程的回归模拟
        4.3.4 贡献度测算方程的确定
        4.3.5 贡献度测算结果
    4.4 库区复建工程对重庆航运中心发展的贡献度分析
第5章 推进重庆航运中心发展的相关建议
    5.1 突出建设重点,推进三峡库区规划建设
    5.2 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提高港口服务能力
    5.3 加快运力结构调整,探索优化运输组织的新形式
    5.4 完善航道支持保障系统,为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5.5 建立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提升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基本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9)湖北大峡口剖面下三叠统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划分与对比
    1.1 大冶组
    1.2 嘉陵江组
2 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2.1 颗粒石灰岩
    2.2 颗粒质石灰岩和含颗粒石灰岩
    2.3 蠕虫石灰岩
    2.4 泥晶石灰岩
    2.5 晶粒石灰岩
    2.6 泥晶白云岩
    2.7 颗粒白云岩
3 沉积环境分析
    3.1 大冶组
    3.2 嘉陵江组
4 结束语

(10)三峡库区香溪河段滑坡发育特征及水库蓄水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滑坡机理的研究现状
        1.2.1.1 堆积层滑坡机理的研究现状
        1.2.1.2 顺层基岩滑坡机理的研究现状
        1.2.1.3 逆向层状基岩滑坡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水库滑坡的研究现状
        1.2.3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库水作用对岸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条件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貌及新构造活动
        2.1.2.1 区域地貌
        2.1.2.2 新构造活动
        2.1.2.3 河谷地貌演化
        2.1.3 地震
    2.2 香溪河地质环境条件
        2.2.1 自然地理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研究区岸坡地质结构类型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3.1 研究区岸坡地质结构类型
        3.1.1 岩质岸坡地质结构类型
        3.1.2 土质岸坡地质结构类型
    3.2 研究区岸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3.2.1 岩质岸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3.2.1.1 中倾顺向层状岸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3.2.1.2 中倾逆向层状岸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3.2.1.3 斜向层状岸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3.2.2 土质岸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3.3 研究区岸坡工程地质分段
    3.4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滑坡的发育特征及规律研究
    4.1 研究区滑坡发育特征
    4.2 研究区滑坡发育规律
        4.2.1 滑坡发育与地形地貌的相关性分析
        4.2.2 滑坡发育与地层岩性的相关性分析
        4.2.3 滑坡发育与岸坡地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4.3 研究区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4.3.1 逆向层状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4.3.2 顺向层状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库水作用下滑坡复活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5.1 水库蓄水条件下滑坡的水岩作用机理研究
        5.1.1 水岩作用的物理效应
        5.1.2 水岩作用的化学效应
        5.1.3 水岩作用的力学效应
    5.2 降雨条件下滑坡的水岩作用机理研究
    5.3 库水及降雨作用下滑坡复活机制分析
    5.4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4.1 滑坡稳定性定性评价方法
        5.4.2 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5.5 研究区滑坡稳定性评价预测
        5.5.1 八字门滑坡稳定性评价预测
        5.5.1.1 八字门滑坡基本特征
        5.5.1.2 八字门滑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5.5.1.3 八字门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5.5.1.4 八字门滑坡稳定性有限元法分析
        5.5.2 其他典型滑坡稳定性评价预测
    5.6 小结
第6章 水库蓄水对岩质岸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6.1 岩质岸坡变形破坏的诱发因素分析
        6.1.1 库水作用
        6.1.1.1 库水对顺向层状岸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6.1.1.2 库水对逆向层状岸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6.1.2 降雨作用
        6.1.3 人类工程活动
    6.2 水库蓄水后研究区岩质岸坡稳定性预测
        6.2.1 岩质岸坡稳定性预测方法
        6.2.2 岩质岸坡稳定性预测
        6.2.2.1 地质综合预测
        6.2.2.2 模糊综合预测
        6.2.2.3 岩质岸坡稳定性预测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三峡库区高阳-峡口复建公路地质灾害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库区城镇滑坡涌浪风险评价与减灾研究[J]. 黄波林,殷跃平,李滨,冯万里,秦臻,张鹏. 地质学报, 2021(06)
  • [2]三峡库区秭归县阶跃型土质滑坡变形机理及潜在涌浪风险分析[D]. 梁卫. 三峡大学, 2021
  • [3]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D]. 谭雪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香溪河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 王林泉,罗玉红,戴泽龙,胥焘,李晓玲,黄应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8)
  • [5]某市内大道拓宽工程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对策[J]. 江增光,谭双.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7(02)
  • [6]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邵蕾. 武汉大学, 2013(07)
  • [7]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D]. 魏晓芳. 重庆大学, 2013(02)
  • [8]三峡库区复建工程对重庆航运中心发展的影响研究[D]. 张恒.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
  • [9]湖北大峡口剖面下三叠统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J]. 李勇,鲍志东,胡广成,刘远洋,刘钟明. 四川地质学报, 2012(03)
  • [10]三峡库区香溪河段滑坡发育特征及水库蓄水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范大波.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三峡库区高阳至夏口改造公路地质灾害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