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制中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两级放大特性的理论分析

大调制中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两级放大特性的理论分析

一、大调制度中间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两级放大特性理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琰,陶传义,江旭海,肖建军,王豪[1](2021)在《外加直流电场对光折变晶体中双波混频增益系数的提升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大多数氧化物光折变晶体研究都没有考虑外加直流电场的影响。通过Kukhtarev材料方程得出施加直流电场时光折变晶体双波混频空间电荷场的材料方程,对比研究无外加电场和施加电场的情况下,归一化空间电荷场随归一化输入光强、归一化扩散场、中性施主与受主陷阱浓度比以及归一化外加直流电场的变化趋势;分析外加直流电场对增益系数的提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归一化扩散场较低时,施加直流电场可显着提升空间电荷场,有外加直流电场的空间电荷场明显高于无外加直流电场的空间电荷场。但是在归一化扩散场较高时,这种现象则不明显,此时空间电荷场受施加直流电场的影响较小;另外,当施加直流电场时,增益系数增加更多,并且在20-27 dBm/cm2的最佳光强范围内达到饱和值。同时,最佳入射光强对应的峰值增益随着外加直流电场的增加而增大。所得结果可为光折变晶体双波混频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韩靖[2](2018)在《基于随机共振的弱光信号非线性重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学信号处理技术在激光雷达,空间光通信和远程光学遥感等相关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光学待测信号很容易被传输介质散射或背景光噪声干扰,造成接收信噪比急剧下降。当噪声强度远高于信号,或噪声和信号存在关联性时,以滤波技术为主的常规检测方法难以实现初始信号的有效识别。然而在某些特殊的非线性系统中,噪声的增强反而使得输出信噪比出现一定程度提升,即呈现随机共振现象。基于随机共振效应可以有效地将被噪声湮没的信号恢复出来,但作为一种新型的信号处理技术,其基础理论距离实际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多种噪声环境中,利用非线性光学效应实现随机共振,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弱光信号重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论述了噪声环境中弱光信号探测技术的重要意义,以及该技术发展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光学随机共振的概念,总结了统计噪声、规则信号和非线性系统三要素在实现随机共振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弱光信号随机共振探测性能的衡量指标,并简要回顾了随机共振在微弱信号处理中的发展历程。2、研究了常见的基于二能级介质共振环形腔双稳态的随机共振理论,证明了限制时域信号重构响应时间的主要原因在于临界慢化效应导致的时域延迟,据此提出了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双稳态的弱光纳秒脉冲信号随机共振重构。设计了含Kretschmann结构的反馈型环形腔光路,推导了输入与输出强度的双稳态方程和传播常数方程,通过优化金属层厚度和入射角度,最大程度地激发表面等离子体以降低非线性介质表面的反射系数和相位延迟,实现了高强度噪声中的纳秒脉冲信号提取。该方法克服了以往双稳态随机共振响应时间为毫秒级的限制,最高互相关度增益达8倍。3、提出了一种在光学时空混沌系统中基于调制不稳定性机理实现随机共振的方法,从二维复数金兹堡-朗道方程出发,推导了部分相干光的时空混沌不稳定性增益方程,通过调节非线性介质中的自聚焦系数、衍射系数和入射光相干长度,实现了噪声强度增加时初始信号的隐藏与重构,并发现信噪比增益随噪声强度的增强而提升,最高信噪比增益为5 dB,时域窗口约为100 ms。4、研究了光学图像在大气介质中传播时空间相干性退化的原因,并探究了强散射介质中弱光脉冲图像信号的随机共振重构机理。利用空域调制不稳定性理论、光折变带输运理论及辐射模Wigner-Moyal变换方法,推导了噪声信号不稳定性增益方程,分析了包括光折变晶体外加电场强度和相干长度等系统参数对输出效果的影响。在输入图像信噪比为1:25时,通过参数调谐,实现了互相关度增益高达10倍的纳秒脉冲图像信号重构。5、针对常规探测方式难以有效识别乘性噪声图像信号,以及自调制不稳定性随机共振中图像高频信息丢失的难题,提出了基于交叉调制不稳定性的图像随机共振重构,建立了部分相干光噪声与信号耦合的不稳定性增益模型。发现通过耦合相干程度较低的背景噪声,待测信号可以获得更高的不稳定性增益,从而实现噪声光能量向信号光的有序转移。实验设计了乘性含噪信号和背景噪声的双光束耦合光路,优化噪声和信号相干长度实现了互相关度增益3.2倍的乘性噪声图像重构,并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恢复初始图像的形状轮廓等低频信息和边缘细节等高频信息。

宋艳生[3](2011)在《基于二次电光效应的电控全息光开关的研究》文中认为超大规模的并行计算机系统要求其内部通信网络具有特别高的通信容量和速度。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电互连”方式在带宽、互连密度、时钟歪斜、功率损耗、抗干扰性等方面暴露出难以克服的缺陷,已成为并行机系统性能提高的严重障碍。光互连以光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有望彻底解决高性能计算和超高速交换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电子瓶颈问题,实现通信系统中的大容量、高速率、低能耗的数据交换。在光互连系统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光交换,而光开关是光交换的关键器件。全息光开关凭借其高速度、高可靠性和高拓展性等优势,在光通信网络及超级并行计算系统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光互连与光交换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论文围绕应用需求,针对电控全息光开关器件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制展开了理论与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结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论文对光互连与光交换技术的国内外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重点综述了体全息存储与热固定技术、电控全息光开关器件等课题在近几年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对几类典型光开关的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与比较。2.根据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技术原理,选择顺电相Mn: KLTN (0.25%, mol)晶体作为存储介质。分别对反射型和透射型体全息相位光栅的衍射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记录光入射角、光栅厚度和外加场强等参数对衍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设置这些参数,有利于光栅衍射效率的提高。完成了亚微米体全息相位栅的记录实验,并获得了90.6%的高衍射效率。在全息光栅的读出实验中,验证了体光栅严格的角度选择性。3.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对光折变现象的研究。在记录光束之间存在能量耦合的情况下,利用FlexPDE程序对大调制度条件下的带输运模型进行了求解,研究了体全息光栅热固定过程中离子栅的形成,实时动态获取了各参量在晶体内部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化的图像。与其他数值求解方法相比,该方法大大降低了模型的求解难度。4.通过与电子栅的暗衰减规律进行类比,基于离子迁移的物理模型,从理论上建立了体全息光栅热固定寿命的模型,并推导了热固定寿命的解析表达式。分析讨论了离子栅寿命对光栅间距、保存温度以及离子浓度的依赖关系,结论与已有理论及实验结果相一致。设计实验完成了体全息光栅的热固定,验证了热固定寿命理论公式的正确性。5.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研究了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时间响应特性。从理论上分析了引起电控全息光开关时间延迟的因素,通过测试获得了光开关实验系统切换光信号的边沿曲线。结果显示,本文所设计的光开关实验系统交换速度达到300ns。分析认为,该速度指标与理论值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6.根据电控全息光开关的工作需求和时间响应特性,采用雪崩晶体管串与Marx级联电路相结合的方案,设计了可靠性强的高压高速脉冲控制信号发生器。利用PSPICE软件对电路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利用所设计的电路可产生千伏级的纳秒脉冲控制信号,能较好的满足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控制需求。在印刷电路板上将电控部分与开关模块集成,初步设计了一个2×2端口的电控全息光开关系统。

成丽华[4](2006)在《基于透射式体全息光栅的波分复用器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以波分复用(WDM)技术为代表的高速大容量传输系统发展非常迅速,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广泛应用于长途干线和骨干网络,较好的解决了当前的带宽需求。网络的带宽瓶颈逐渐转移到了城域网,城域网的建设成为当前的网络建设的热点。CWDM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城域网的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作为波分复用系统中的核心器件的研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分析现有解复用器件存在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基于透射式体全息光栅的波长解复用器件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光折变全息光栅的形成机理、体全息光栅应用于波分复用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和多重光折变光栅的分波原理,着重利用耦合波理论详细讨论了透射式体全息光栅的衍射效率及角度选择性、波长选择性以及偏振相关损耗等属性。进一步分析了多重体全息光栅的制作过程。之后对基于掺杂铌酸锂材料的体光栅波分复用器主要结构和光栅记录参数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方法。采用严格耦合波理论,对两种偏振不同入射角和不同记录晶体厚度下的器件关键性能参数,如损耗和偏振相关损耗等进行了优化。数值结果证明采用优化设计的晶体厚度和光栅记录时的入射角,在获得相当低的偏振相关损耗的同时,也能够获得较低的损耗,实现了综合性能最优的波分复用器设计。并在优化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可用于CWDM系统中的8通道的波长解复用器件。最后通过实验对掺铁铌酸锂晶体记录全息光栅的一些影响因素如记录光强和记录时间,以及电子光栅的热固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最后指出了设计和实验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对体全息光栅未来的应用前景给予展望。

张心正[5](2001)在《光折变体全息高密度光存储器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处理、传输、存储和显示的信息量正以指数方式日益增加。未来信息系统对存储容量、数据传输速率及信息寻址速度的要求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高密度数据存储技术始终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体全息存储技术同时具有存储容量大、数据传输速率高和信息寻址速度快等特点,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主流存储技术。掺杂铌酸锂晶体(LN)以其易于生长、造价低廉以及性能稳定等优点而得到最广泛的研究,其光栅固定技术和非挥发存储技术也较为成熟。因此,光折变体全息存储器大多基于铌酸锂晶体。目前,光折变存储器在并行计算、光通讯、军事目标快速识别、星载信息存储等方面的研究正方兴未艾。IBM、Optitek和Rockwell等公司纷纷设计了各种光折变体全息存储器原型,并宣布在近期内将该类产品推向市场。 本论文针对目前光折变体全息存储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 (1)对掺铁LN晶体中对称扇形噪音的形成和光致光散射光强阈值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成功地验证了我们科研小组提出的LN晶体中扇形噪音形成的多对三波耦合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对LN晶体进行双掺杂和选择最佳工作光强来实现高耦合系数、低噪音存储的优化方案。并在掺铁镁和掺铁铟LN晶体中实现了快响应速度、低噪音的信息存储。 (2)首次发现了紫外光折变增强效应,该效应的发现为利用更短波长实现全息记录的晶体优化方案打下了基础。 (3)提出了利用极化子效应进行双色选通存储的物理机制,并得到了实验上的验证。 (4)详细分析了Bragg条件对双波长存储的影响,首次利用柱面透镜成功地解释并解决了像场丢失问题;首次对双波长存储中影响再现图像分辨率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提高再现图像分辨率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5)发明了动态差分编码技术,可实现有效信息的自动捕捉,并能减少由于光斑不均匀性等大尺度噪音引起的误码,完成了数字信息的存取。 摘 要 “)介绍了两种特殊的光折变存储器:相关识别器和自泵浦相位共轭器。 门)根据我们科研小组和本论文取得的成果,我们设计了光折变体全息高密度光学存储器的演示系统,并成功制作了原理样机。采用角度复用方式在晶体内记录了大量全息图,并利用双波长存储实现了非挥发读出。

王金来,吉选芒,安毓英,刘劲松[6](2000)在《大调制度中间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两级放大特性理论分析》文中提出提出了大调制度下光擦除双光束耦合两级放大的中间段理论 .在这种条件下 ,耦合波方程只能进行数值求解 .并将该理论和其他几种理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王金来,吉选芒,刘劲松,安毓英[7](2000)在《大调制度中间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特性理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提出了大调制度下光擦除双光束耦合的中间段理论.在这种条件下,难以得到 解析解,只能进行数值分析.并将该条件下的特性与其它几种条件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 出了十分有意义的理论结果.

二、大调制度中间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两级放大特性理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调制度中间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两级放大特性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外加直流电场对光折变晶体中双波混频增益系数的提升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物理模型描述
    2.1 非线性空间电荷场
    2.2 空间电荷场对外加电场强度的依赖性
    2.3 光折变增益系数
3 结果与讨论
    3.1 外加直流电场对光折变晶体空间电荷场的影响
    3.1 外加直流电场对光折变晶体增益系数的影响
4 结 论

(2)基于随机共振的弱光信号非线性重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弱光信号探测技术概述
        1.1.1 传统弱光信号探测技术
        1.1.2 新型弱光信号探测技术
    1.2 随机共振理论概念及其发展
        1.2.1 随机共振理论三要素
        1.2.2 随机共振性能的衡量
        1.2.3 随机共振理论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双稳态的信号随机共振重构
    2.1 双稳态效应
        2.1.1 双稳态的定义与机理
        2.1.2 光学双稳态的分类
        2.1.3 光学双稳态的产生
        2.1.4 基于光学双稳态的随机共振重构理论
    2.2 表面等离子体光学双稳态
        2.2.1 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光学双稳态
        2.2.2 光学双稳态方程
    2.3 强噪声湮没的时域信号随机共振重构
        2.3.1 失谐量与传播常数
        2.3.2 双稳态响应时间
        2.3.3 光束与反馈腔设计
        2.3.4 信号重构适应性研究
        2.3.5 性能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学时空混沌噪声信号随机共振重构
    3.1 光学混沌基本概念
        3.1.1 混沌态定义
        3.1.2 典型的光学混沌模型
        3.1.3 光学混沌产生方法
    3.2 光学混沌应用
    3.3 光学时空混沌噪声信号随机共振重构
        3.3.1 基于双稳态效应的混沌噪声信号随机共振重构
        3.3.2 基于调制不稳定性的混沌噪声信号随机共振重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调制不稳定性的脉冲图像随机共振重构
    4.1 空间部分相干光
        4.1.1 空间部分相干光产生机理
        4.1.2 空间部分相干光描述方法
    4.2 部分相干光调制不稳定性
        4.2.1 调制不稳定性机理描述
        4.2.2 调制不稳定性增益函数
    4.3 噪声湮没图像信号的随机共振重构
        4.3.1 空间部分相干噪声的产生
        4.3.2 相干长度与图像特征长度
        4.3.3 光折变晶体及带输运理论
        4.3.4 空域强噪声湮没的弱光图像信号重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交叉调制不稳定性的乘性噪声图像重构
    5.1 乘性噪声图像特征
    5.2 基于单光束自调制不稳定性的乘性噪声图像随机共振重构
    5.3 基于交叉调制不稳定性的乘性噪声图像随机共振重构
    5.4 乘性噪声湮没的弱光图像随机共振重构
        5.4.1 随机共振光路设计
        5.4.2 相干长度调控与晶体选择
        5.4.3 参数调谐随机共振重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展望与预期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二次电光效应的电控全息光开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光互连与光交换
        1.1.2 全息光开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互连与光交换技术的进展
        1.2.2 体全息存储与热固定技术的进展
        1.2.3 电控全息光开关器件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技术原理
    §2.1 光折变效应
    §2.2 克尔电光效应
    §2.3 布拉格衍射与电控全息技术
        2.3.1 体全息存储与布拉格衍射
        2.3.2 电控全息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全息相位光栅的记录与再现
    §3.1 存储介质
        3.1.1 晶体的选择
        3.1.2 晶体的加工
    §3.2 顺电相KLTN 晶体中体全息光栅的衍射效率分析
        3.2.1 反射型体全息相位光栅的衍射效率
        3.2.2 透射型体全息相位光栅的衍射效率
    §3.3 亚微米体全息相位栅的记录实验
        3.3.1 实验装置
        3.3.2 亚微米体全息光栅的写入
    §3.4 体全息相位栅的再现实验
        3.4.1 衍射效率的测量
        3.4.2 衍射效率与读出角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全息相位光栅的热固定研究
    §4.1 热固定的动力学方程
    §4.2 耦合波理论
    §4.3 体全息相位栅热固定过程的数值模拟
        4.3.1 FlexPDE 程序简介
        4.3.2 基于FlexPDE 研究大调制度体全息光栅的形成
    §4.4 体全息相位栅的热固定寿命
        4.4.1 离子栅寿命的理论模型
        4.4.2 光栅间距对离子栅寿命的影响
        4.4.3 离子栅寿命对温度的依赖关系
        4.4.4 离子栅寿命对离子浓度的依赖关系
        4.4.5 对理论模型的讨论
    §4.5 体全息相位栅的热固定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时间响应特性
    §5.1 电控全息光开关的延时分析
    §5.2 电控全息时间响应的物理机制
    §5.3 电控全息光开关实验系统的交换速度
        5.3.1 测量方法
        5.3.2 实验结果
        5.3.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控全息光开关的控制系统
    §6.1 电控全息光开关控制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6.1.1 雪崩三极管的电触发导通与过压击穿导通
        6.1.2 Marx 级联电路
        6.1.3 高速高压脉冲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6.2 控制信号发生器的电路仿真
        6.2.1 PSPICE 软件介绍
        6.2.2 电路仿真结果
    §6.3 光开关系统的集成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透射式体全息光栅的波分复用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光通讯产业和 WDM技术应用的基础
    1.2 WDM技术的原理、意义及方案
        1.2.1 波分复用的原理
        1.2.2 WDM技术的优点与现状
        1.2.3 CWDM技术及其应用于城域网的优势
    1.3 WDM系统中的核心器件
    1.4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体光栅的波分复用器件的原理与制作
    2.1 光折变效应
        2.1.1 光折变效应的机理
        2.1.2 光折变材料
        2.1.3 光折变光栅
    2.2 体全息光栅应用于波分复用的关键因素
        2.2.1 体全息光栅的Bragg原理
        2.2.2 体全息光栅的衍射特性及衍射效率
        2.2.3 偏振相关损耗(PDL)的影响
        2.2.4 体全息光栅的角度选择性和波长选择性
    2.3 体全息光栅的解复用原理
    2.4 体全息光栅的波分复用器件的制作过程
        2.4.1 多重体光栅的记录
        2.4.2 复用对光栅衍射效率的影响及写入时间优化
        2.4.3 光折变全息光栅的固定
第三章 基于体全息技术波分复用器件的设计
    3.1 严格耦合波理论分析方法
        3.1.1 简介
        3.1.2 用严格耦合波理论分析相位光栅衍射
    3.2 体光栅波分复用器件的优化设计
        3.2.1 低偏振相关损耗全息光栅波分复用器的设计
        3.2.2 低偏振相关损耗8通道 CWDM器件的设计
第四章 光折变全息光栅的实验研究
    4.1 材料的影响
    4.2 实验装置及方法
    4.3 实验研究及讨论
        4.3.1 记录光强大小对全息光栅的影响
        4.3.2 记录时间对全息光栅的影响
    4.4 全息光栅热固定技术研究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内容总结
    5.2 今后研究的建议
    5.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5)光折变体全息高密度光存储器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高密度海量三维存储器与光折变效应
    1.1 存储器的分类与发展
    1.2 光折变效应及其动力学过程
    1.3 光折变体全息存储器的特点与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折变体全息存储材料特性与优化
    2.1 光折变体全息存储材料的性能要求
    2.2 光折变材料
    2.3 铌酸锂晶体的光致光散射效应
    2.4 铌酸锂晶体存储特性的优化
    2.5 铌酸锂晶体的紫外光折变增强效应
第三章 光折变体全息存储原理及设计
    3.1 不同配置下的光折变全息纪录与读出
    3.2 复用技术
    3.3 衍射效率的均匀化
    3.4 光栅固定技术
    3.5 非挥发全息记录与读出
第四章 光折变体全息存储器演示系统及原理样机
    4.1 单个器件的设计和要求
    4.2 原理样机
    4.3 技术指标
第五章 海量存储中的数字编码与解码技术
    5.1 数字存储的编码方式
    5.2 数字存储中的新技术
    5.3 动态差分编码和解码
第六章 特种光折变存储器
    6.1 相关识别器
    6.2 自泵浦相位共轭器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与他人合作已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专利申请情况
附录3 鉴定成果
致谢

四、大调制度中间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两级放大特性理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加直流电场对光折变晶体中双波混频增益系数的提升作用[J]. 赵琰,陶传义,江旭海,肖建军,王豪. 光电子·激光, 2021(06)
  • [2]基于随机共振的弱光信号非线性重构技术研究[D]. 韩靖.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8(06)
  • [3]基于二次电光效应的电控全息光开关的研究[D]. 宋艳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3)
  • [4]基于透射式体全息光栅的波分复用器设计[D]. 成丽华. 浙江大学, 2006(05)
  • [5]光折变体全息高密度光存储器及其应用[D]. 张心正. 南开大学, 2001(01)
  • [6]大调制度中间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两级放大特性理论分析[J]. 王金来,吉选芒,安毓英,刘劲松.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7]大调制度中间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特性理论分析[J]. 王金来,吉选芒,刘劲松,安毓英. 光子学报, 2000(06)

标签:;  ;  ;  ;  ;  

大调制中段光擦除双光束耦合两级放大特性的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