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复苏方式对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的影响

不同复苏方式对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的影响

一、不同复苏方法对新生儿窒息多脏器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敏[1](2021)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出生窒息,窒息居新生儿死因的第三位,随着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深入和推广,复苏成功率显着提高,窒息并发症成为威胁患儿生命的最主要原因。目的:根据收集的窒息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的特点及转归,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各器官损害提供参考,并从孕母、胎儿情况及复苏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探析,为早期识别多器官损害高危患儿和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去降低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减少器官损害个数、减轻器官损害程度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临床管理水平、降低窒息患儿死亡率及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贡献一份力量。方法:通过病历系统查找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窒息患儿,归纳总结窒息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入院后进行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肾功能(尿量、肌酐、尿素值)、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心肌酶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肌激酶同工酶值)、颅脑彩超、心脏超声、心电图、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胸腹部X线等检查结果进行各器官功能评估,以了解窒息新生儿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统计研究对象中发生死亡的病例数,计算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并分析主要死亡原因;根据胎龄、窒息程度和器官损害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早产组、足月组和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和多器官损害组、非多器官损害组,分别比较胎龄和窒息程度对窒息患儿发生多器官损害的影响以及器官损害数量与窒息患儿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探讨孕母年龄、既往妊娠病史、患病情况以及胎儿、胎盘、脐带羊水情况和复苏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窒息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影响。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和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时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与多器官损害发生显着相关的各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价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采用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 26软件进行。结果:(1)86.0%的窒息患儿并发了器官损害,62.0%患儿器官损害个数≥2个。(2)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是肺(62.1%)>心脏(46.0%)>脑(38.7%)>肾(33.6%)>胃肠道(26.8%)>肝(3.0%)。(3)各器官损伤中,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肺、脑、肾和胃肠道遭受窒息损伤风险显着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窒息相比,重度窒息患儿脑、肺和心脏损伤几率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窒息新生儿肺损伤后以呼吸衰竭(54.8%)最多见,其中I型和II型呼吸衰竭各占23.7%和76.3%,其次为NRDS(43.1%)、肺炎(28.1%)、MAS(18.5%)、PPHN(4.1%)、气胸(2.7%)、肺不张(2.1%)和肺出血(1.4%)。(5)235例窒息患儿中有225例(95.7%)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有103例(43.8%)患儿心电图结果异常,有45例(19.1%)患儿心脏彩超结果异常。但仅有48%(108/225)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的患儿最终确诊为心脏损伤,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结果异常的患儿均证实存在心脏损伤。心脏损伤患儿中心电图异常改变分别为ST段改变96例(93.2%)、各种心律失常13例(12.6%),心脏超声异常依次为三尖瓣反流14例(31.1%)、右室扩大7例(15.6%)、动脉导管未闭6例(13.3%)、心包积液5例(11.1%)、左房增大5例(11.1%)、房水平异常分流4例(8.9%)和心室壁运动减弱4例(8.9%)。(6)91例脑损伤患儿中有早产儿67例(73.6%),其中ICH有36例(53.7%)、HIE有16例(23.9%)、两者兼有者15例(22.4%),足月儿24例(26.4%),其中HIE者15例(62.5%)、ICH者4例(16.7%)、两者兼有者5例(20.8%)。(7)79例肾损伤患儿中仅有18例(22.8%)肾功能异常者同时出现无尿或少尿症状,而61例(77.2%)患儿虽存在肾功能异常而不伴随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8)63例胃肠道损伤患儿中有54例(85.7%)出现腹胀、48例(76.2%)出现胃储留、35例(55.6%)出现胃肠出血和10例(15.8%)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研究对象中共有15人死亡(其中8人为生后≥72小时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病死率达6.3%,死亡病例中共有早产儿11例,占死亡人数的73.3%。具体死亡原因分析如下:心力衰竭4例,严重颅内出血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3例,肺出血1例,气胸1例,呼吸衰竭4例。(10)15例死亡患儿均发生了器官损害,其中多器官损害14例,占死亡人数的93.3%,其中并发3种器官损害者有8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肺和脑损伤者4例,心、肺和胃肠道损伤者1例,心、肺和肾损伤者2例,肺、脑和肾损伤者1例),4种器官损害者有4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和肾损伤者3例,心、肺、胃肠道和肾损伤1例),5种器官损害者2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肾和肝损伤者1例,心、肺、脑、胃肠道和肾损伤者1例),单器官损害者死亡1例,为心脏损害且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占死亡人数的6.7%,无器官损害者中没有死亡病例,组间比较显示多器官损害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多器官损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孕母年龄≥35岁或孕期患有高血压疾病、先兆流产病史、胎盘异常、早产、窒息程度重、低出生体重儿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疾病,各器官损害是窒息造成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窒息后最容易损伤的器官是肺,其次是心脏和脑,心肺脑三种脏器损伤也是导致窒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新生儿窒息后常发生多器官损伤,尤其是早产儿和重度窒息患儿。(3)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伤表现形式多样,临床中常需借助各器官功能监测的辅助检查加以识别,以提高多器官损害早期诊断率及协助评估损伤程度。(4)窒息死亡患儿常为多器官损害者,且器官损害个数常≥3个,并常同时损伤心、脑、肺三大脏器中的两种。(5)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多器官损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重度窒息、复苏用氧浓度>40%以及胎盘异常、孕母年龄≥35岁或孕母患有高血压疾病或孕期先兆流产病史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时用氧浓度>40%是导致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窒息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新法复苏、积极防治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高危因素、熟悉窒息患儿各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加强各器官功能状态监测以及早期诊治各器官损害可减少多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

林广玉,杨婕,邓秋敏,叶小霞,李晓兰[2](2020)在《新生儿窒息后酸中毒与多脏器功能损伤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后酸中毒与多脏器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旨在获得指向性的指标为复苏后治疗提供有效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4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比较不同pH、BE值患儿脏器损伤情况;分析pH、BE值与脏器损伤的相关性。结果:pH与BE值越低,患儿脏器损伤、重度脏器损伤数目及死亡例数越高(P<0.05),其中pH<6.95、BE<-25 mmol/L时,患儿死亡率最高。新生儿窒息后pH、BE值与患儿脏器损伤、重度脏器损伤数目及死亡例数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后酸中毒程度与多脏器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影响患儿的预后。酸中毒越严重,脏器损伤数目越多,其中pH<6.95、BE<-25 mmol/L时提示患儿死亡率最高,预后极差。

刘建慧[3](2019)在《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各个指标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评估新生儿窒息的意义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本研究进行前瞻性分析,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Apgar评分<7分的新生儿160例作为窒息组,另外随机选取Apgar评分810分160例新生儿作为非窒息组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新生儿分娩出后5分钟内切断脐带,以近新生儿端脐带15 cm处应用止血钳夹闭,抽取脐动脉血1ml测血气分析,同时对新生儿进行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若需窒息复苏,评分至20分钟。记录羊水性状,新生儿窒息情况及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情况。结果:1.两组新生儿的基本资料比较窒息组新生儿男婴94例,女婴66例,非窒息组新生儿男婴88例,女婴7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顺产26例,产钳助产54例,剖宫产80例,非窒息组新生儿顺产98例,产钳助产26例,剖宫产3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3.27±0.77)kg,非窒息组新生儿出生体重(3.43±1.16)k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单胎138例,二胎及以上22例,非窒息组新生儿单胎146例,二胎及以上1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新生儿头胎116例,二胎及以上44例,非窒息组新生儿头胎102例,二胎及以上5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脐动脉血气分析与Apgar的数值比较轻度窒息组pH、PCO2、HCO3-值高于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PO2值低于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pH、PCO2、HCO3-值高于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PO2值低于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脐动脉血pH值与新生儿出生状况的比较分析320例新生儿中,pH<7.20为122例,为38.13%。pH﹥7.20中为198例,为61.87%。pH<7.20组羊水浑浊(96.72%)、脏器功能损伤(91.80%)、窒息发生率(86.89%)明显高于pH﹥7.20组(9.09%、3.03%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pgar评分与新生儿出生状况的比较分析Apgar03分的新生儿羊水浑浊(100%)、脏器功能损伤(93.55%)、窒息发生率(72.58%)明显高于Apgar47分(81.63%、53.06、51.02%)及Apgar﹥8分组(20%、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47分羊水浑浊、脏器功能损伤、窒息发生率高于Apgar﹥8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窒息的评估对本研究诊断方法进行诊断一致性分析,结果提示pH值的Kappa值是0.56,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625,Apgar+pH值的Kappa值是1,由此可见Apgar+pH值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更高。6.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的评估pH值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92%和95.05%,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3.22%和75.25%,两者联合对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39%和99.24%。联合评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明显高于单项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脐动脉血的血气分析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生儿窒息的严重程度,可作为临床辅助新生儿窒息及其预后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对于评估新生儿窒息及其预后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脐动脉血pH和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窒息和其不良结局均有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窒息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袁飞飞[4](2019)在《足月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经阴道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房2017年1月2017年7月出生的单胎足月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临床资料1175例,通过经阴道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来反映出生情况,利用统计学方法logistics回归分析1分钟Apgar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学历、身高是1分钟Apgar评分的保护因素,而孕周、病理产科、产时胎监类型、第2产程时间、臀位助娩术、羊水情况是1分钟Apgar评分的危险因素。其中,学历、产时胎监类型、第2产程时间是独立保护/危险因素。结论:(1)学历为保护因素,在孕期对学历低的孕妇,医务人员应该重点监测和着重管理,给与专业指导,及早病因预防;(2)产时胎心监护能评估胎儿宫内氧储备情况,产时II/III类图形出现表明新生儿在其分娩前可能处于缺氧状态,应尽快缩短产程结束分娩并提前准备复苏措施;(3)第2产程时间过长往往预示着胎儿宫内情况不良及出生情况不佳,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复苏的准备,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刘钰城[5](2019)在《乳酸联合前白蛋白测定对新生儿窒息及合并肝损伤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足月新生儿窒息后血乳酸和前白蛋白水平,探讨足月新生儿不同程度窒息时血乳酸与前白蛋白的变化及对新生儿窒息后合并肝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足月窒息新生儿73例纳入窒息组(其中轻度窒息组44例、重度窒息组29例),同期未合并窒息的足月新生儿71例作为对照组。窒息组及对照组均在入院后3小时内行入院相关检验时抽取动脉血1ml,采用干式电化学法/交流阻抗法检测动脉血乳酸(Lac)、PH值及碱剩余(BE);对照组入院48小时内,窒息组于入院48小时内和恢复期分别抽取静脉血3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比较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对照组新生儿Lac、PH值、BE值以及PAB、ALB、ALT、AST指标的水平。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窒息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H值水平:窒息组(7.067±0.15)与对照组(7.20±0.10)比较;轻度窒息组(7.10±0.11)与重度窒息组(6.99±0.18)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H值水平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3.乳酸水平:窒息组 4.45(3.09,6.98)mmol/L 与对照组 3.1(2.35,4.2)mmol/L比较;轻度窒息组3.96(3.04,5.04)mmol/L与重度窒息组6.3(3.61,11.14)mmol/L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水平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4.BE 负值水平:窒息组(-15.78±5.74)mmol/L 与对照组(-8.43±6.26)mmol/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窒息组(-14.40±4.34)mmol/L与重度窒息组(-17.92±86.97)mmol/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E负值水平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5.前白蛋白水平:窒息组(77.89±18.65)mg/L与对照组(104.91±21.42)mg/L比较;轻度窒息组(81.55±19.57)mg/L与重度窒息组(72.20±15.81)mg/L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B水平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6.白蛋白水平:窒息组(35.38±9.67)g/L与对照组(36.31±3.50)g/L比较;轻度窒息组(36.70±2.06)g/L与重度窒息组(33.32±2.86)g/L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窒息组(46.50±25.56)u/L与对照组(22.63± 10.51)u/L比较;轻度窒息组(39.18±20.7)u/L与重度窒息组(57.86±28.48)u/L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8.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窒息组64.00(45.5,105.25)u/L与对照组40.0(33.0,57.00)u/L 比较;轻度窒息组 60.50(44.50,81.0)u/L 与重度窒息组83.00(50.56,128.00)μ/L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水平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9.重度窒息组AST/ALT比值平均水平大于轻度窒息组,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不同程度窒息组PAB、ALT异常率的比较:轻度、重度窒息组PAB的异常率均大于ALT的异常率;足月儿窒息后PAB和ALT变化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1)。11.窒息组ALT、AST、PAB的动态变化:窒息组新生儿ALT、AST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A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经ROC曲线分析得出:PAB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标准误为0.033,P<0.001,当血清PAB为83.5mg/l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51,灵敏度为0.944,特异度为0.622。ALT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标准误为0.045,P<0.001,当血清ALT>80u/l时,约登指数为0.25,灵敏度为0.276,特异度为0.974。13.经直线回归拟合的散点图得出:ALT与Lac的数据点较为分散,两变量可能不存在相互关系;PAB与Lac的数据点基本为一条直线,两变量之间存在负向的直线影响关系。[结论]1.随新生儿窒息程度加重,Lac水平增高、PAB水平降低、ALT和AST水平增加;Lac值越高、PAB水平越低的窒息新生儿肝损伤可能越重。2.重度窒息新生儿ALT异常率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但ALT的变化水平对轻度窒息新生儿合并肝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不高。3.轻度窒息时PAB异常率高,且PAB对于诊断窒息后合并肝损伤较ALT更具有价值。

王嘉迪[6](2019)在《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为减少新生儿窒息后脏器功能损伤的致残率、致死率,本研究拟探索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为早发现、早治疗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产科出生,生后缺乏活力、复苏后转入NICU临床资料完整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0-3分40例,1分钟Apgar评分4-7分40例。生后即刻抽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测、采集患儿产前及产时基本信息资料;生后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24小时内血常规、血凝分析、生化指标及后续相关影像学等一系列检查结果,并记录患儿各脏器功能损伤情况,将所得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新生儿生后5分钟Agpar评分≤7分、脐动脉血气分析PH<7.20、BE≤-7及早产是新生儿发生窒息后脏器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危险因素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的发生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分钟Apgar评分≤7分时,新生儿脏器损伤数目(2.86±1.97)较5分钟Apgar评分8-10分时脏器损伤数目(1.05±1.31)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H<7.2时,脏器损伤数目(3.46±1.90)较PH≥7.2时脏器损伤数目(0.91±0.87)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E≤-7时,脏器损伤数目(2.75±1.85)较BE>-7时脏器损伤数目(1.30±1.6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分钟Apgar评分、PH值、BE值诊断新生儿脏器功能受损的临界值分别为7.5、7.27、-5.5,其AUC分别为0.837,0.895,0.856,联合绘制这三项指标ROC曲线下的AUC为0.932,高于单项检测结果。结论:(1)新生儿生后5分钟Agpar评分≤7分、脐动脉血气分析PH<7.20、BE≤-7及早产是新生儿发生窒息后脏器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2)5分钟Apgar评分、PH值与BE值对于判断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有一定的预测意义。(3)PH≤7.27,BE≤-5.5,5分钟Apgar评分≤7.5分对判断新生儿窒息后脏器功能损伤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联合以上3项指标可更准确判断新生儿窒息后脏器功能损伤情况。

张小蕾[7](2017)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窒息后并发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原因及窒息后并发多脏器损害发生率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儿114例,所有患儿根据窒息程度分为轻度组86例、重度组28例,对所有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新生儿窒息相关危险因素、窒息后并发多脏器损害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程度与多脏器损害的关系。结果新生儿窒息主要产生因素为羊水混浊、脐带绕颈;经阴道助产新生儿窒息率高于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差异显着(P<0.05);重度组多脏器损害发生率高于轻度组,差异显着(P<0.05);新生儿窒息程度、羊水混浊、脐带绕颈以及合理复苏等均与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多脏器损害密切相关。结论新生儿窒息主要原因为羊水混浊、脐带绕颈和经阴道助产,且新生儿窒息程度越严重,并发多脏器损害的可能性越高,临床应针对其加强产科和儿科监护,尽量避免经阴道助产,尽可能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有效预防多脏器损害发生。

张惠月[8](2017)在《新生儿窒息后器官损害、高危因素及转归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新生儿窒息与各脏器损害、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的关系。(2)分析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的危险因素。(3)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脏器功能损害的转归,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3例窒息新生儿从生后所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功能的评估;对多器官损害的窒息新生儿进行10项围产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发生率为60.1%,肺部损害(54.2%),心脏损害(53.6%)、胃肠损害(53.6%)、脑(40.5%)、肾脏损害(36.9%)、肝损害(11.1%)。轻度窒息新生儿多脏器损害发生率为52.5%,明显低于低于重度窒息新生儿多脏器损害发生率90.3%(χ2=11.69,P<0.05)。重度窒息组低钠血症、低钙血症、高血糖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值均<0.05);(2)早产、胎儿宫内窘迫、重度窒息、羊水污染及5分钟Apgar≤5分可增加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发病风险,其中早产、胎儿宫内窘迫、重度窒息是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3)各脏器损害均主要发生在24小时内,但各脏器损害发生时间及恢复有差异。(4)心肌损害:重度窒息组在24小时、24小时-3天、3天-7天各时间点的血清CK-MB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均在24小时内CK-MB最高,在第3天开始下降,在第7天左右基本恢复正常。而重度窒息组在第7天虽有明显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脑损害: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的NSE在生后24小时内、24小时-3天及3-7天3个时间点均有差异,(P值均<0.01)。重度窒息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部损害:重度窒息组在生后6小时、6-24小时及24小时后的Pa O2均低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重度窒息组在生后6小时的Pa CO2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肾损害: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在第7天的尿α1M、Alb、β2-M均低于第3天的尿α1M、Alb、β2-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重度窒息组的第3天尿α1M、Alb、β2-M及第7天的尿α1M、β2-M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损害:重度窒息组在0-3天、3-7天后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且在3-7天后开始下降。结论:新生儿窒息常伴有脏器损害,重视围产期保健、推广新法复苏及复苏后监护,可以降低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郭惠娟[9](2016)在《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4月临床收治的5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加以2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20 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和1 ml/kg的参附注射液稀释后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和治疗后7 d的氧合指数及生化指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肌酐(C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析两组患儿神经行为评分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氧合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374.31±30.45)比(287.32±25.32)],NSE、Cr、AST、ALT、CK-MB生化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25.43±2.56)pg/ml比(34.32±3.53)pg/ml,(103.54±10.43)μmol/L比(153.21±12.43)μmol/L,(135.32±11.32)U/L比(186.43±14.34)U/L,(94.21±8.32)U/L比(125.32±15.32)U/L,(147.54±13.21)U/L比(235.43±19.43)U/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d、30d,观察组患儿的神经行为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30.42±1.87)分比(25.32±1.43)分,(36.43±1.03)分比(31.04±1.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保护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多脏器功能,降低重要脏器缺血缺氧—再灌注受损程度,有利于神经行为的改善,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顾海红,俞丽君,张豪,黄烈平,徐巧,林振浪[10](2016)在《持续新生儿复苏培训对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新生儿复苏项目培训对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及窒息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分娩的发生窒息的1 5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定义20002002年为对照组,20032005年为观察一组,20112013年为观察二组,比较分析3组新生儿窒息及极重度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窒息死亡率、极重度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结果 3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5.60%、4.53%和3.6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分别为79.3%、90.0%和90.2%,观察二组和观察一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分别2.69‰、1.51‰和1.14‰,观察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新生儿极重度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69‰,1.72‰以及1.27‰,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极重度窒息复苏成功率分别为46.2%、75.0%和82.1%,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HIE发生率分别为33.3%、25.0%和21.7%,观察二组和观察一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项目培训,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存活质量。

二、不同复苏方法对新生儿窒息多脏器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复苏方法对新生儿窒息多脏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审查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
    2.3 窒息新生儿病死率及主要死因分析
    2.4 器官损害个数对窒息患儿预后的影响
    2.5 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讨论
    3.1 窒息和器官损害发生发展机制
    3.2 新生儿窒息的多脏器损害
    3.3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治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生儿窒息后酸中毒与多脏器功能损伤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不同pH值脏器损伤情况
    2.3 不同BE值脏器损伤情况
    2.4 pH、BE值与脏器损伤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分组
    3 新生儿窒息评估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2 脐动脉血气分析与Apgar的数值比较
    3 脐动脉血pH值与新生儿出生时状况的比较分析
    4 Apgar评分与新生儿出生时状况的比较分析
    5 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新生儿窒息的评估
    6 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对于新生儿器官功能损伤的评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
致谢

(4)足月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测量指标及平均值
        2.1.3 相关定义
    2.2 研究对象筛选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足月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的相关临床因素
    3.2 影响足月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Apgar评分的正确使用
    4.2 影响1分钟Apgar评分的危险因素分析
    4.3 影响1分钟Apgar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5)乳酸联合前白蛋白测定对新生儿窒息及合并肝损伤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三、实验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3.3 .早产、5 分钟Apgar评分、PH值、BE值与脏器功能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3.4 .5分钟Apgar评分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发生率的关系
    3.5 .PH值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发生率的关系
    3.6 .BE值与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发生率的关系
    3.7 .各危险因素对脏器功能损伤的临床意义
四、讨论
    4.1 .新生儿窒息后脏器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4.2 .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后脏器功能损伤的意义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窒息后并发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所有新生儿窒息原因:
    2.2 窒息与分娩方式、宫内窘迫相关性:
    2.3 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多脏器损害发生率:
    2.4新生儿窒息程度与主要脏器损害相关性:
    2.5 新生儿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危险因素:
3 讨论

(8)新生儿窒息后器官损害、高危因素及转归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结果
    2.1 窒息程度与器官损害发生情况
    2.2 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电解质紊乱、血糖情况
    2.3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2.4 窒息新生儿各器官功能损害发生时间情况
    2.5 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害好转恢复情况
    2.6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程度与器官损害关系
    3.2 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关系
    3.3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围产因素
    3.4 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害发生时间情况
    3.5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转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指数及生化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神经行为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儿15 d生存率比较
3 讨论

(10)持续新生儿复苏培训对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培训方法
        1.3.2 新生儿复苏方案
        1.3.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新生儿复苏规范化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变化
    2.2 新生儿复苏规范化培训前后窒息死亡率的变化
    2.3 新生儿复苏规范化培训前后极重度窒息儿的复苏成功率以及HIE的发生率
3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诊断与分度标准
    3.2 新生儿复苏项目培训与新生儿窒息
    3.3 新生儿窒息的转归

四、不同复苏方法对新生儿窒息多脏器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周小敏. 三峡大学, 2021(01)
  • [2]新生儿窒息后酸中毒与多脏器功能损伤相关性分析[J]. 林广玉,杨婕,邓秋敏,叶小霞,李晓兰. 中国医学创新, 2020(15)
  • [3]脐动脉血气分析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刘建慧. 青岛大学, 2019(02)
  • [4]足月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袁飞飞. 南昌大学, 2019(01)
  • [5]乳酸联合前白蛋白测定对新生儿窒息及合并肝损伤的评价[D]. 刘钰城.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脏器功能损伤中的临床意义[D]. 王嘉迪.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窒息后并发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研究[J]. 张小蕾. 中国医药指南, 2017(19)
  • [8]新生儿窒息后器官损害、高危因素及转归临床研究[D]. 张惠月.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9]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多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J]. 郭惠娟. 中国妇幼保健, 2016(20)
  • [10]持续新生儿复苏培训对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的影响[J]. 顾海红,俞丽君,张豪,黄烈平,徐巧,林振浪. 中华全科医学, 2016(09)

标签:;  ;  ;  ;  ;  

不同复苏方式对新生儿窒息多器官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