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灭火器CO_2成因分析

常用灭火器CO_2成因分析

一、对常用灭火器中CO_2产生原因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蒙[1](2020)在《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高层建筑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消防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频发的高层建筑火灾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亟待需要开展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研究。传统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研究具有不直观、难定量、可重复性差等缺点,模拟效率难以适应需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作为集成工程所有参数化信息的新技术,能够为火灾发展和人群疏散仿真研究提供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模拟环境,有助于直观深入地分析火灾发展情况和人员疏散过程。因此,基于BIM技术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为目标,在分析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规律、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特性和BIM模型应用的基础上,将BIM模型与Pyrosim和Pathfinder仿真模拟软件相结合,以某19层高层建筑工程为依托,在假设第5楼层起火的情景下进行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分析不同建筑因素对疏散效率的影响,根据结果提出建筑结构优化方案,最后综合提出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管理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BIM模型和Pyrosim软件进行高层建筑火灾情景假设。利用Revit核心建模软件构建高层建筑的BIM模型,根据对国内典型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统计分析,假设第5楼层发生火灾事件的情景,通过Pyrosim软件提取BIM模型信息,设置模拟分析基本参数,构建出相应的高层建筑火灾仿真模型。(2)基于BIM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进行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通过对人员疏散危险状态临界值进行界定,高温临界值为65℃、CO浓度临界值为1600ppm、能见度临界值为4m,以此为依据计算得高层建筑的可用安全时间为368.7s。在假设的火灾情景下,基于BIM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情况进行仿真模拟,得常规状态下疏散总用时为406.5s,难以实现全体人员安全撤离,整体疏散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3)分析了不同建筑因素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的影响。在分析高层建筑人群疏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消防电梯、消防楼梯、楼梯间堆积物和安全出口四种不同建筑因素下的人群疏散过程进行模拟,比选出最优的疏散参数。参考建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从应急安全疏散的角度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优化,优化方案显示在50%的人员使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消防电梯开关门时间3.0s、安全出口宽度为3.0m、消防楼梯为平行双跑类型和建筑内无堆积物情况下疏散效率最高,能够实现全体人员的安全疏散。(4)提出了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对策。从高层建筑管理单位、建筑设计及疏散人员的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及措施,完善高层建筑消防预警管理体系,优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强化人员的应急疏散自救能力,以提升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效率。

何洪兰[2](2020)在《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培育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人,全球开始提出了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维度属于认知水平上的重要组成,对学生基于知识进行实践有着积极作用,对学生全面实现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研究“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进行实践,期望培养高中生该素养。首先,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对于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及PBL教学模式的当前研究程度和进展,寻找研究切入口,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然后,梳理新课程标准(2017版)中“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内涵、目标及四个水平划分,结合教材(人教版)化学必修模块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内容体现,设计前测和后测《高中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水平调查问卷》,检验教学实践效果。最后,采用PBL教学模式渗透“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对《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进行案例设计,并用于教学实践。整体分析实践效果,从而提出相应教学策略。研究表明:本研究对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下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与限度、化学反应方向三个组成要素进步较明显,对化学变化本质特征和化学反应速率两个组成要素的进步较小。分析原因提出教学策略:注重课标,明确课程内容;采用真实问题情境化教学,时刻渗透“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期对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笔者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理论认识有限,设计的试题问卷不一定能完全涵盖整个“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教学实践时间跨度较短,对一个素养的真正养成是有难度的,影响教学效果分析。希望继续研究能完善其严谨性,提升本研究价值意义。

李敏婕[3](2019)在《轻烃燃料在承德市农村供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等9个省市供暖期雾霾天气频发。冬季供暖造成污染物排放,加之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使河北省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生产生活。民用散煤燃烧供暖对环境的污染引发广泛关注。轻烃燃料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好广大农民对优质燃料的需求。课题围绕轻烃燃料在北方农村供暖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依托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太平庄村轻烃燃气供暖项目,对轻烃燃气实际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研究。出于工程项目安全考虑,重点进行轻烃混空燃气安全性物性计算及置换性理论计算。分别对轻烃燃料、不同混空比的轻烃混空燃气爆炸极限的几种计算方法进行介绍并给出计算结果;根据采集的数据对不同露点温度、作用压力下的混空比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混空比;选择合适的燃气互换性判定方法,对轻烃混空燃气和其他气源进行互换性判定,并给出判定结果;对燃烧器的改造理论方法进行计算得到改造方法并提出保证稳定置换的混空比。对承德市双桥区太平庄村项目能耗模拟及成本分析。利用DeST模拟软件对该轻烃民用供暖项目进行能耗模拟,得出具体能耗值。再与其他民用采暖热源进行性价比对比,结果表明,轻烃作为民用采暖燃料最经济。课题将轻烃理论研究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了轻烃燃气在农村供暖应用中的安全性,对推动农村清洁供暖的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郭正雷[4](2019)在《CO2应用于复吹提钒的模拟实验研究》文中认为CO2是冶金工业广泛使用的气体之一,可以作为反应气体、保护气体和搅拌气体。在转炉提钒工艺中,CO2作为反应气体具有弱氧化性与低放热性特点,可以减缓熔炼过程中的熔池升温速度,从而获得较好的提钒保碳效果。在课题组已成功实现CO2-O2混合喷吹进行提钒实验的背景下,本研究提出将CO2作为复吹提钒底吹气体的思路,将CO2同时作为搅拌气体和反应气体来达到提钒保碳的目的,从而为CO2应用于复吹提钒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结合理论计算与实验室模拟顶底复吹提钒工艺的形式进行了提钒保碳工艺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334001)。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与混合喷吹相比,复合喷吹可以提升CO2参与反应比例约5%,缩短提钒时间约1min,降低熔池温度约3-7 oC。复合喷吹时CO2最佳喷吹比例为20%,临界温度为1347-1363 oC。(2)适当增强底吹强度有利于提钒保碳,底吹CO2流量每增加10%,熔池温度降低5-7 oC左右,CO2参与反应减少熔池放热约1.3857-2.0214kJ。(3)阶梯喷吹有利于提升提钒保碳效果,为了获得较好的提钒保碳效果,阶梯喷吹的反应初始温度不应高于1340 oC,最佳初始温度为1300 oC,最佳初始比例为15%。(4)扩大实验证明复合喷吹一定比例CO2可以较好地实现提钒保碳效果。复合喷吹有利于降低渣中全铁含量,大幅提升钒在渣金间的分配比,从而提高钒渣品位。复合喷吹的终点钒渣主要物相为Fe2VO4与Fe3O4。

温莹[5](2019)在《基于关联数据挖掘的家用灭火器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火灾,作为自然界不可逆的自然灾害之一,一旦发生,将直接危害生命及财产安全。据数据统计,家庭火灾在所有场所火灾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而现有家用灭火器场所针对性欠佳,不利于受难者在家庭火灾环境下灭火自救。因此,从家庭角度出发,重新设计家用灭火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了关联数据挖掘及感性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研究。首先,梳理了关联数据挖掘的相关理论,分析总结了关联数据挖掘在家用灭火器产品领域的应用流程。其次,笔者对家庭火灾环境、家用灭火器现状和家用灭火器用户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关联数据挖掘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取了家用灭火器配置变量及用于产品评价的10个感性词汇。选择300位有使用或购买经验的用户对6种类型的家用灭火器进行感性词汇评价,共得到1800条评价记录,从而建立家用灭火器用户感性评价数据库。通过关联数据挖掘,得到了100余条原始关联规则,用联合分析方法进行筛选,提炼出5条优质关联规则,并结合用户特征,评析其可用性。最后,依照筛选所得关联规则,进一步定位用户及产品功能,提出设计策略,通过家用灭火器产品设计,验证研究可行性。本文从家用灭火器的用户、内环境、现有产品等维度进行探索,涉及关联数据挖掘和感性设计等相关知识,提炼出用户与家用灭火器之间的关联规则,从而指导家用灭火器设计,提高家庭火灾环境下的灭火自救效率。图81幅,表28个,参考文献53篇。

王润刚[6](2018)在《姬塬油田水井转注CO2井筒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很多油田的油藏开发已进入中后期,常规注水技术挖潜困难。注CO2作为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这项技术在油田的推广及应用情况。因此,需要形成室内实验、井筒完整性分析,井筒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价与控制措施的系统的安全评价技术体系,促进相关安全配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对CO2驱油技术在长庆油田其它区块的应用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四部分内容。通过实验重点研究了注CO2对可燃性气体(伴生气)爆炸极限的影响;研究和分析了CO2驱油过程中存在的物质风险和安全隐患;结合CO2驱油工艺特点和实际条件,建立了水井转注CO2注采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试验区块井筒完整性进行分析;利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和事故树分析法对CO2驱注采井筒进行风险评价,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和有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护与控制措施。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与注水相比注CO2后采油井燃爆风险降低;水井转注CO2注采井筒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包括采油井井筒火灾爆炸、注气井井口低温脆断与冻伤、注气井井口高压刺伤、注气井井口装置泄漏以及注采井筒腐蚀等事故;建立适合姬塬油田的水井转注CO2注采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造成注气井井筒泄漏的重要原因是的高压和腐蚀,而造成采油井火灾爆炸的底层原因是腐蚀。

刘浩[7](2018)在《高层建筑室内灭火器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的高层建筑可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与中国经济的跨越式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然而,代表中国经济新兴向荣发展林立涌现的高楼大厦却抛给人们一个迫切值得深思的问题——高楼消防。高层火灾救援是世界难题,虽然目前我国虽然对高层建筑的消防把关十分严格,因此在高层建筑建设之初就已经对建筑本身进行了消防结构的严格把关和对消防设备的完整配备。但是高层建筑本身具有先天性的问题——层高。一方面受消防云梯本身长度的限制,外界消防力量无法达到更高层进行火灾抢险援救。另一方面因为烟囱效应,高层火灾蔓延的非常快,火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危险指数随时间几何程度的激增,纵使楼体本身具备完整的消防灭火系统,但面对来势凶猛的火灾也只能是杯水车薪。面对这一现状,高层建筑里所居住活动的人群,除了积极学习消防知识,增强消防意识外,在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是稳住火灾给自己带来惊慌失措的心态,采取科学的灭火、求生、逃生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扑灭现场可控火情,或者安全的撤离火灾现场,最大程度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最小化人员的伤亡。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当今中国高层建筑现有所具备的消防措施和手段,人类面对火灾时所产生各种恐慌心里和行为反映,运用现代科技及通讯技术和手段,针对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特有状况,对高层建筑灭火器进行研究设计,以满足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扑救初起火灾及疏散逃生的应用需求。

张诗晨[8](2017)在《CO2注采系统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广泛,但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其中,CO2腐蚀的后果最为严重,易造成设备或管道的失效,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CO2注采系统存在的风险,国内外没有形成完整的安全评价流程,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在CO2注采系统工艺流程和设备的研究基础上,形成一套以风险评价、基于风险评价的检测监测、及强度评价和寿命评价为组成的CO2注采系统安全评价流程,并以塔河油田CO2注采系统为实例,验证了流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填补了理论的空白。本文首先采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CO2注采系统进行风险评价,将可能性结果和后果严重度的结果进行组合代入风险矩阵中,得到一个风险值的排序,筛选出高风险设备,对其进行相应的检测、监测。为了选择适用于CO2注采系统的检测、监测方法,本文调研了现有检测、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结合现场工艺、设备技术参数等,选择适用于现场检测、监测要求的技术,并进一步分析其有效性,最终筛选出最为适用的检测、监测方法。最后,对CO2注采系统进行强度评价和寿命评价,强度评价采用API579中推荐的三级强度评价方法,其中一级、二级评价方法实现相对容易,企业应用广泛,但是相对保守,因此本文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塔河油田注采系统的油管和集输管线腐蚀缺陷进行强度评价,判断其是否满足强度要求,并得到强度要求下的最小允许壁厚。寿命评价方法基于平均腐蚀速率,本文中通过实验室挂片法得到CO2注采系统井管柱和集输管线腐蚀缺陷的腐蚀速率,结合检测得到的最小剩余壁厚以及强度要求下的最小允许壁厚的结果进行寿命计算,得到剩余寿命年限,以此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依据。本文将CO2注采系统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为CO2注采系统进行安全评价的参考依据。

胡利明[9](2014)在《煤矿复杂风网“瓦斯异常涌出—变频调风稀释”自动控制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瓦斯异常涌出诱发瓦斯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已经成为我国煤炭工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针对瓦斯异常涌出危害性大、防治难度高等特点,根据流体力学理论以及电机变频理论,结合PLC自动控制技术、监测监控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从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现场验证三个方面,对复杂风网“瓦斯异常涌出-变频调风稀释”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从通风网络风量调节理论和风网解算理论等角度分析了风机变频调风对各分支的风量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支风量对风机变频的灵敏度概念和敏感分支确定方法,并从理论和实例角度得出了分支风量与灵敏度的关系(Qi-Pi关系):风量越大的分支其灵敏度越高,通过变频调节风量也越容易;反之,则调风越困难。同时,对于敏感分支,风机调频时其分支风量变化最为明显。其次,通过对瓦斯异常涌出的影响因素和调研数据分析,根据采掘工作面及回风巷风流中瓦斯异常涌出浓度的变化,将瓦斯异常涌出的表现形式分为快增快降式、快增慢降式以及波动式三类。在此基础上,经过理论推导和实例分析得出采煤工作面(瓦斯异常涌出分支)一般为敏感分支。针对采煤工作面瓦斯异常涌出,提出两种自动调风稀释方法:一是f-w随动控制调风法,该方法依据f-w随动控制理论进行调风,即结合瓦斯异常涌出分支在预测周期内的绝对涌出量的预测值w,通过迭代运算得到每个预测周期该分支的所需风量Q,并根据Q-f函数关系式得到与所需风量对应的频率f动态调节风机,达到调风稀释超限瓦斯的目的;二是曲线查找自动调风法,该方法借鉴f-w随动控制调风法的基本理论,但在计算风机频率时,采用了以风机曲线查找的方法替换了以Q-f函数关系式直接计算的方法,即通过网络解算的方式快速查找满足所需风量的风机特性曲线,利用风机特性曲线与风机运行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风机最佳工作频率,进而按此频率调风稀释超限瓦斯。同时,对两种调风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种方法互有优缺点,但都不影响两种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再次,在实验室搭建了通风网络管道实验模型、风机性能测定平台和“瓦斯异常涌出-变频调风稀释”自动控制平台。利用风机性能测定平台建立了相应的风机特性曲线库,这为曲线查找自动调风法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同时,从安全角度考虑,以二氧化碳模拟瓦斯异常涌出的三种形式进行实验,即利用“瓦斯异常涌出-变频调风稀释”自动控制平台和管道实验模型,通过控制阀和流量计以二氧化碳的释放流量模拟三种瓦斯异常涌出方式下的绝对涌出量,并用f-w随动控制调风法和曲线查找自动调风法对其进行稀释。从实验结果来看,风机运行频率严格按照f-w随动控制法和曲线查找法原理进行变化,三种形式下二氧化碳均在短时间内被高效快速稀释,并且其浓度能控制在设定的安全阈值范围内。最后,在山西大同唐山沟煤矿进行了现场实验,分别测定了风机在27Hz、29Hz、31Hz、33Hz和35Hz频率运行时3个测点的对应风量。实验结果验证了变频调风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分析,证明了分支风量对风机变频的灵敏度和敏感分支确定理论的正确性,也进一步验证了f-w随动控制调风法和曲线查找自动调风法实际应用的可行性。该理论的提出为煤矿瓦斯异常涌出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陆燕海,林肃浩[10](2010)在《给泡沫灭火器加注几则教学参考》文中研究指明泡沫灭火器是高中化学中常用来说明盐类水解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一段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便于行文,将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教材[1]第84—85页"拓展视野"栏目中对其原理与构造的介绍摘抄如下:

二、对常用灭火器中CO_2产生原因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常用灭火器中CO_2产生原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规律
        2.1.1 高层建筑起火原因
        2.1.2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2.1.3 高层建筑火灾危害性
    2.2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特性
        2.2.1 人群疏散行为特征
        2.2.2 人群疏散难点分析
        2.2.3 人群疏散时间计算
        2.2.4 仿真模拟常用技术方法
    2.3 BIM技术概述
        2.3.1 BIM技术发展历程
        2.3.2 BIM技术应用特征
        2.3.3 BIM技术与消防安全管理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Pyrosim的高层建筑火灾情景假设
    3.1 某高层建筑BIM模型构建
        3.1.1 依托工程概况
        3.1.2 BIM模型精细度要求
        3.1.3 BIM协同建模方法
        3.1.4 BIM模型构建过程
    3.2 高层建筑BIM模型准确度管控
        3.2.1 准确度管控原则
        3.2.2 准确度管控内容
        3.2.3 准确度自检结果
    3.3 高层建筑火灾仿真模型构建
        3.3.1 火灾仿真模型构建
        3.3.2 火灾仿真情景假设
        3.3.3 基础指标参数选取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Pathfinder的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4.1 高层建筑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确定
        4.1.1 人员疏散危险状态临界值
        4.1.2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分析
        4.1.3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计算
    4.2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模拟基础
        4.2.1 疏散模拟基本原理
        4.2.2 人员行为模式选择
        4.2.3 基础指标参数选取
    4.3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4.3.1 疏散仿真模型构建
        4.3.2 人群疏散基本假设
        4.3.3 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4.3.4 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建筑因素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的影响分析
    5.1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影响因素
        5.1.1 消防疏散通道的通畅性
        5.1.2 安全疏散时间的充足性
        5.1.3 消防疏散设施的完备性
        5.1.4 人员疏散环境的安全性
    5.2 不同建筑因素下的疏散情况分析
        5.2.1 消防电梯的疏散影响分析
        5.2.2 消防楼梯的疏散影响分析
        5.2.3 堆积物的疏散影响分析
        5.2.4 安全出口的疏散影响分析
    5.3 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方案验证
        5.3.1 高层建筑设计防火标准
        5.3.2 高层建筑结构参数优化
        5.3.3 优化前后疏散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管理对策
    6.1 高层建筑消防疏散安全管理
        6.1.1 消防安全预警管理体系
        6.1.2 消防应急疏散安全检查
        6.1.3 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系统
        6.1.4 应急疏散长效培训机制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6.2.1 建筑结构优化原则
        6.2.2 建筑结构优化策略
    6.3 高层建筑人员应急疏散培训
        6.3.2 消防灭火器材使用
        6.3.3 疏散人员自救常识
        6.3.4 疏散人员路径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实践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学科核心素养
        2.1.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4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2.1.5 PBL教学模式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研究的不足
    2.3 理论基础
        2.3.1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
        2.3.2 认知结构理论
    2.4 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理念
        2.4.1 PBL教学模式与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契合点
        2.4.2 PBL教学模式渗透核心素养实施流程
3 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准备
    3.1 实验方案
    3.2 调查问卷编制
        3.2.1 核心素养下的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3.2.2 问卷设计
    3.3 实验前测
        3.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3.2.2 前测问卷发放
4 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教学案例
    4.1 案例一: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4.2 案例二:化学平衡的移动
    4.3 案例三:盐类的水解平衡
    4.4 案例四: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5 实践效果分析
    5.1 数据处理及分析
        5.1.1 化学成绩前后测分析
        5.1.2 前后测素养水平分析
        5.1.3 跟踪对象素养水平分析
    5.2 实验结论
        5.2.1 教学实践对化学成绩有进步影响
        5.2.2 教学实践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有进步影响
    5.3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3.1 存在的问题
        5.3.2 原因分析
    5.4 教学策略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发展现状前测调查问卷A
    附录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发展现状后测调查问卷B
    附录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预习案
    附录4:《化学平衡的移动》预习案
    附录5:《盐类的水解》预习案
    附录6:《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预习案
致谢

(3)轻烃燃料在承德市农村供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北方农村供暖现状
    1.2 清洁能源供暖方式
        1.2.1 电供暖
        1.2.2 煤改气
        1.2.3 生物质能
        1.2.4 地热能
        1.2.5 太阳能
        1.2.6 余热
    1.3 集中供暖
    1.4 农村供暖面临问题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5.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液态轻烃作为民用燃料可行性分析
    2.1 轻烃燃气简介
    2.2 应用现状
    2.3 轻烃燃气资源分析
        2.3.1 轻烃燃气的原料
        2.3.2 国内轻烃资源量
        2.3.3 国外轻烃资源量
    2.4 轻烃燃气特点及优势
        2.4.1 轻烃燃气特点
        2.4.2 轻烃燃气与其他燃料成本及性能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轻烃混空燃气系统
    3.1 制气的基础工艺原理及流程
        3.1.1 制气的工艺原理
        3.1.2 工艺流程
    3.2 轻烃气化时的传热和传质过程
        3.2.1 传热过程分析
        3.2.2 传质过程分析
    3.3 轻烃燃气供应系统的组成
        3.3.1 轻烃燃气供气站
        3.3.2 输配管网
        3.3.3 应用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轻烃混空燃气安全性及置换性理论计算
    4.1 爆炸极限
        4.1.1 爆炸极限的含义
        4.1.2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4.1.3 轻烃燃料爆炸极限的几种计算方法
        4.1.4 混空轻烃燃气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
    4.2 空气配比
        4.2.1 混空比例计算
        4.2.2 混空比的确定
    4.3 燃气互换性
        4.3.1 互换性判别理论依据
        4.3.2 互换性判定方法比较
        4.3.3 互换性判别计算
        4.3.4 燃烧器的改造
        4.3.5 保证稳定置换的混气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承德市双桥区太平庄村项目能耗模拟及成本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能耗模拟软件De ST介绍
    5.3 初始模型的建立以及参数的设定
        5.3.1 建筑模型
        5.3.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
        5.3.3 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的选取
        5.3.4 主要功能房间室内设计参数
        5.3.5 系统设定
    5.4 数据分析
        5.4.1 供暖季气象参数分析
        5.4.2 建筑热负荷模拟结果分析
        5.4.3 建筑热负荷能耗对比计算
        5.4.4 轻烃用气量计算
        5.4.5 轻烃与其他热源性价比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CO2应用于复吹提钒的模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CO_2 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现状
        1.1.1 CO_2 的基本性质及一般应用
        1.1.2 CO_2 在冶金的应用
    1.2 氧化提钒研究现状
        1.2.1 氧化提钒工艺研究现状
        1.2.2 碳钒转化温度的研究现状
        1.2.3 氧化提钒影响因素
    1.3 CO_2 应用于提钒的研究现状
    1.4 钒渣组成及影响因素
        1.4.1 钒渣的化学成分及物相组成
        1.4.2 钒渣质量影响因素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
        1.5.1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5.2 课题创新
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1 CO_2 参与提钒的热力学及氧化原理分析
        2.1.1 CO_2 参与提钒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1.2 CO_2 对铁水中钒的氧化机理分析
    2.2 研究方案
        2.2.1 实验方案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原料
        2.2.4 实验步骤
    2.3 技术路线
3 复吹与混吹对提钒的对比实验研究
    3.1 熔池碳钒转化温度计算
    3.2 复吹CO_2比例对提钒的影响
        3.2.1 复吹CO_2比例对碳钒氧化的影响
        3.2.2 复吹CO_2比例对熔池温度的影响
        3.2.3 复吹不同CO_2比例“提钒保碳”综合分析
    3.3 不同喷吹方式对提钒的影响研究
        3.3.1 不同喷吹方式下碳钒氧化情况分析
        3.3.2 不同喷吹方式下熔池温度的变化情况
        3.3.3 不同喷吹方式下“提钒保碳”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CO_2喷吹模式对熔池温度的影响
    4.1 CO_2 参与反应的热效应分析
    4.2 不同底吹流量对提钒的影响及热效应研究
        4.2.1 不同底吹流量对碳钒氧化的影响
        4.2.2 复吹CO_2参与反应的热效应分析
        4.2.3 不同底吹流量下CO_2的热效应分析
    4.3 阶梯喷吹控制熔池温度的实验研究
        4.3.1 初始喷吹比例对提钒的影响
        4.3.2 不同初始温度下阶梯喷吹控温效果分析
        4.3.3 对比分析熔池温度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喷吹条件下终点半钢与钒渣分析
    5.1 不同喷吹条件下终点半钢与钒渣成分分析
        5.1.1 实验结果
        5.1.2 成分分析
    5.2 不同喷吹条件下终点钒渣物相分析
        5.2.1 混合喷吹终点钒渣矿相分析
        5.2.2 复合喷吹终点钒渣矿相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C.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基于关联数据挖掘的家用灭火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应用价值
    1.4 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联数据挖掘的理论研究现状
        1.4.2 家用灭火器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面向产品的关联数据挖掘理论
    2.1 数据挖掘
        2.1.1 数据挖掘的概念
        2.1.2 数据挖掘的过程与方法
        2.1.3 数据挖掘的常用工具
    2.2 关联规则介绍
        2.2.1 关联规则的概念
        2.2.2 关联规则的相关定义
        2.2.3 关联规则的分类
        2.2.4 关联规则的算法
        2.2.5 关联规则的应用
    2.3 家用灭火器的关联数据挖掘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家用灭火器设计影响因素研究
    3.1 家用灭火器使用环境分析
        3.1.1 内环境分析
        3.1.2 火情分析
        3.1.3 家庭火灾诱因
        3.1.4 家庭火灾的特征
    3.2 家用灭火器产品分析
        3.2.1 家用灭火器类型归纳
        3.2.2 家用灭火器结构分析
        3.2.3 家用灭火器市场分析
        3.2.4 家用灭火器设计趋势
    3.3 家用灭火器用户定位及分析
        3.3.1 家用灭火器用户群体定位
        3.3.2 家庭火灾环境下用户群体心理特征
        3.3.3 家庭火灾环境下用户群体心理影响因素
        3.3.4 家庭火灾环境下用户群体行为表现
        3.3.5 家庭火灾环境下用户行为特征
        3.3.6 家用灭火器典型用户角色及行为模型建立
    3.4 家用灭火器设计要素汇总
    3.5 本章小结
4 家用灭火器关联数据挖掘关键技术
    4.1 关联规则在家用灭火器设计中的适用性
    4.2 家用灭火器感性词汇及设计元素确定
    4.3 基于Apriori算法的家用灭火器关联规则挖掘
        4.3.1 家用灭火器用户评价数据库构建
        4.3.2 家用灭火器关联规则挖掘
    4.4 家用灭火器关联规则提炼
        4.4.1 联合分析
        4.4.2 优度计算
    4.5 数据挖掘结果评析
    4.6 家用灭火器设计策略
    4.7 本章小结
5 关联规则在家用灭火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5.1 家用灭火器设计定位
        5.1.1 目标用户定位
        5.1.2 产品功能定位
        5.1.3 用户卡片建立及场景模拟
    5.2 家用灭火器设计构思
        5.2.1 造型设计
        5.2.2 色彩设计
        5.2.3 材质设计
        5.2.4 人机尺寸设计
    5.3 家用灭火器设计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姬塬油田水井转注CO2井筒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CO_2提高采收率发展状况
        1.2.2 CO_2驱油技术概况
        1.2.3 CO_2驱油安全性研究现状
        1.2.4 CO_2驱油安全评价技术体系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姬塬油田黄3区水井转注CO_2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2 姬塬油田黄3区注水开发现状
    2.3 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及试注工艺
        2.3.1 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
        2.3.2 CO_2试注工艺
    2.4 姬塬油田黄3区注CO_2开发现状
第三章 采油井伴生气爆炸极限实验分析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条件
        3.1.2 实验步骤
    3.2 实验结果
        3.2.1 注气前伴生气爆炸极限实验结果
        3.2.2 注气后伴生气爆炸极限实验结果
    3.3 分析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水井转注CO_2注采井筒潜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4.1 CO_2驱油过程中的物质风险分析
    4.2 采油井井筒火灾爆炸与预防措施
        4.2.1 爆炸原因
        4.2.2 预防措施
    4.3 注入井口低温脆断、冻伤与预防措施
        4.3.1 低温脆断、冻伤原因
        4.3.2 预防措施
    4.4 注入井口高压刺伤与预防措施
        4.4.1 高压刺伤原因
        4.4.2 预防措施
    4.5 注入井井口装置泄漏与预防措施
        4.5.1 超临界CO_2泄漏
        4.5.2 预防措施
    4.6 注采井筒腐蚀与对策措施
        4.6.1 井筒腐蚀分析
        4.6.2 CO_2腐蚀因素分析
        4.6.3 环空保护液性能评价
        4.6.4 注采井防腐技术路线及对策
    4.7 小结
第五章 水井转注CO_2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探究
    5.1 建立CO_2驱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的步骤
    5.2 建立CO_2驱注采井筒完整性评估方法
        5.2.1 建立CO_2驱注采井筒完整性评估数据库
        5.2.2 CO_2驱注采井筒完整性评估资料收集
        5.2.3 完整性评价因素识别与分类
        5.2.4 完整性评价指标识别及判断依据
        5.2.5 完整性评价指标权重
        5.2.6 CO_2驱注采井筒完整性评估法
    5.3 黄3区CO_2注采井筒完整性实例分析
        5.3.1 完整性实例分析
        5.3.2 完整性控制措施
    5.4 小结
第六章 CO_2驱注采井筒安全性评价研究
    6.1 CO_2驱注采井筒安全评价流程
    6.2 CO_2驱注采井筒安全评价方法选择
        6.2.1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6.2.2 事故树分析(FTA)法
        6.2.3 CO_2驱注采井筒安全评价方法
    6.3 CO_2注入井井筒安全性评价
    6.4 CO_2驱采油井井筒安全性评价
    6.5 安全控制措施及建议
        6.5.1 火灾爆炸风险调控措施
        6.5.2 冻伤风险调控措施
        6.5.3 泄漏窒息风险调控措施
    6.6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高层建筑室内灭火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国内外高层建筑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外高层建筑现状
    2.2 国内高层建筑现状
    2.3 高层建筑发展趋势
第3章 高层建筑的火灾防范措施
    3.1 高层建筑防火研究现状
    3.2 高层建筑使用的主要火灾防范设施
        3.2.1 灭火设备
        3.2.2 户内消防系统
        3.2.3 户外消防系统
第4章 高层建筑灭火器市场调研
    4.1 灭火器应用的场景因素
        4.1.1 高层建筑灭火器使用环境
        4.1.2 高层建筑火灾的常见诱因
        4.1.3 高层建筑易发生的火灾类型
        4.1.4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过程
        4.1.5 火灾中释放出的有毒气体及烟气
        4.1.6 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特点
        4.1.7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案例
    4.2 现有高层建筑灭火器调研
        4.2.1 手提式灭火器
        4.2.2 灭火器的总重量要求
        4.2.3 最小有效喷射时间
        4.2.4 密封性能、机械强度、抗腐性能
        4.2.5 各部件结构要求
        4.2.6 手提式灭火器的造型
        4.2.7 手提式灭火器的色彩
        4.2.8 手提式灭火器使用年限
        4.2.9 手提式灭火器的危险性
    4.3 最新灭火器设计调查
        4.3.1 手提式声波灭火器
        4.3.2 WooSeokPark投弹灭火器
        4.3.3 感温自启动灭火器
        4.3.4 新型易用式灭火器
        4.3.5 Firephant灭火器
        4.3.6 时尚灭火器
        4.3.7 现代化智能灭火器Ramifire
        4.3.8 单手操作灭火器
        4.3.9 Senik易开型灭火器
        4.3.10 盾牌灭火器
        4.3.11 带氧气面罩的灭火器
        4.3.12 枪式二氧化碳灭火器
    4.4 高层建筑灭火器现状调研
        4.4.1 目标用户访谈
        4.4.2 访谈对象选取
        4.4.3 访谈的目的
        4.4.4 访谈预设问题
        4.4.5 访谈过程
        4.4.6 访谈结果分析
        4.4.7 问卷调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层建筑灭火器设计要素分析
    5.1 环境要素
    5.2 产品要素
        5.2.1 灭火原理
        5.2.2 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5.2.3 手提式灭火器的相关技术参数分析
        5.2.4 造型要素
        5.2.5 色彩要素
        5.2.6 安全性分析
        5.2.7 便携性分析
        5.2.8 易操作性分析
        5.2.9 信息智能要素
    5.3 使用者的设计要素
        5.3.1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5.3.2 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
    5.4 高层建筑灭火器的发展趋势
        5.4.1 功能趋势
        5.4.2 装饰趋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层建筑灭火器设计方案研究整合
    6.1 目标用户对高层建筑灭火器需求整合
        6.1.1 目标用户特征整合
        6.1.2 符合需求的高层建筑灭火器设计要素构建
    6.2 高层建筑灭火器设计定位
        6.2.1 用户定位
        6.2.2 使用环境
        6.2.3 灭火器使用时间
        6.2.4 功能需求特征
        6.2.5 设计复杂程度
        6.2.6 操作性
        6.2.7 设计风格
    6.3 设计方案
        6.3.1 使用方式选择
        6.3.2 外型创新设计
        6.3.3 材料选择
        6.3.4 色彩设计
        6.3.5 人体工程学设计
        6.3.6 设计方案效果图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CO2注采系统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O_2注采系统工艺流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CO_2注采系统风险评价
    2.1 风险评价概述
    2.2 CO_2注采系统危险源辨识
    2.3 CO_2注采系统的风险评价
        2.3.1 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评价方法
        2.3.2 可能性分析和后果分析
    2.4 塔河油田CO_2注采系统风险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O_2注采系统检测、监测方法研究
    3.1 CO_2注采系统腐蚀机理
    3.2 基于风险的检测、监测方法
    3.3 CO_2注采系统腐蚀检测、监测方法研究
        3.3.1 腐蚀检测方法对比
        3.3.2 腐蚀监测方法对比
        3.3.3 腐蚀检测方法的选择
    3.4 塔河油田CO_2腐蚀检测、监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2注采系统的强度评价和寿命评价
    4.1 基于API579的强度评价
        4.1.1 强度评价方法
        4.1.2 CO_2注采系统强度评价
    4.2 CO_2注采系统寿命预测
        4.2.1 CO_2注采系统寿命预测方法
        4.2.2 CO_2注采系统腐蚀速率影响规律
    4.3 塔河油田CO_2注采系统强度评价和寿命评价
        4.3.1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油管强度评价
        4.3.2 基于腐蚀速率的集输管道强度评价
        4.3.3 基于腐蚀速率的油管腐蚀寿命评价
        4.3.4 基于腐蚀速率的集输管线腐蚀寿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CO_2注采系统安全评价程序
致谢

(9)煤矿复杂风网“瓦斯异常涌出—变频调风稀释”自动控制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通风网络风量调节方法分析及敏感分支确定
    2.1 通风网络风量调节原理
    2.2 通风网络风量调节方法
    2.3 通风网络风网解算理论
    2.4 通风网络风量灵敏度分析
    2.5 敏感分支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瓦斯异常涌出特征分析及变频调风稀释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瓦斯异常涌出分析
    3.2 瓦斯异常涌出分支敏感性分析
    3.3 “瓦斯异常涌出-变频调风稀释”自动调风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瓦斯异常涌出-变频调风稀释”自动控制实验系统建设
    4.1 通风网络管道实验模型
    4.2 轴流式风机性能测试平台
    4.3 “瓦斯异常涌出-变频调风稀释”自动控制平台
    4.4 本章小结
5 “瓦斯异常涌出-变频调风稀释”自动控制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案
    5.2 实验准备及实验模型参数确定
    5.3 风机性能测试实验
    5.4 快增快降式瓦斯异常涌出自动调风实验
    5.5 快增慢降式瓦斯异常涌出自动调风实验
    5.6 波动式瓦斯异常涌出自动调风实验
    5.7 本章小结
6 现场实验
    6.1 矿井及实验区概况
    6.2 现场实验方案
    6.3 现场敏感分支的确定
    6.4 现场调风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给泡沫灭火器加注几则教学参考(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探讨
    1.1从灭火器的种类说起
    1.2硫酸铝和碳酸氢钠反应的“驱动力”是什么?
3图示泡沫灭火器已淘汰
2教学感想

四、对常用灭火器中CO_2产生原因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D]. 张蒙.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2]基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为例[D]. 何洪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轻烃燃料在承德市农村供暖中的应用研究[D]. 李敏婕.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4]CO2应用于复吹提钒的模拟实验研究[D]. 郭正雷. 重庆大学, 2019(01)
  • [5]基于关联数据挖掘的家用灭火器设计研究[D]. 温莹.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6]姬塬油田水井转注CO2井筒安全性评价研究[D]. 王润刚. 西安石油大学, 2018(10)
  • [7]高层建筑室内灭火器设计研究[D]. 刘浩.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8]CO2注采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 张诗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9]煤矿复杂风网“瓦斯异常涌出—变频调风稀释”自动控制理论及方法研究[D]. 胡利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
  • [10]给泡沫灭火器加注几则教学参考[J]. 陆燕海,林肃浩. 化学教学, 2010(09)

标签:;  ;  ;  ;  ;  

常用灭火器CO_2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