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关于中国刑警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座谈

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关于中国刑警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座谈

一、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谈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木[1](2019)在《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文中研究表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城市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陆续接管和改造这些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初次探索,其不仅是巩固革命成果与支援前线战争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建立民主政权的关键问题,因而意义重大。沈阳作为东北最大城市,具有政治色彩浓厚、工业经济发达与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代表性强。因此,论文研究1948-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思想,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城市的一般规律;实践上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解决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首先,追溯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其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准备,并梳理其具体过程;最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成效与经验,并总结其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另一方面结合沈阳具体实际,批判继承已有东北城市接管经验,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近代沈阳城市管理经验和苏美城市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对沈阳政权、经济、文化、市政和社会系统分别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取得显着成效,为人民带来福祉,证明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能打破旧世界,还能创造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更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对当前推进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给以启迪。

衣向东[2](2018)在《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长篇纪实连载)》文中认为(上接2018年第10期)二、金牌调解员的泪水他有两个名字,一个叫杨光照,一个叫老杨,无论叫他哪个名字,枫桥人都知道。这么说吧,他的名气比所长和镇长大,自1986年到枫桥派出所工作至今,三十多年来,无论哪家新闻媒体,只要去枫桥采访跟"枫桥经验"有关的话题,肯定绕不过老杨。我到枫桥派出所的第一天,陪同我采访的民警章立佳就把我带到"老杨调解中心"。满头汗水的杨光照正在屋里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他抽个空子出来,歉意地跟我说:"今天我安排满满的,明天也不行……这几天真的忙。"

孙少石[3](2018)在《电信诈骗犯罪及其治理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电信诈骗与公安打防之间的互动为对象,探讨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以电信诈骗为代表的网络犯罪的特征、手法、组织形式、它对公安传统刑侦体制带来的挑战,以及公安的回应。电信诈骗于1997年始于中国台湾地区,至2008年在台湾岛内泛滥成灾,从2004年开始,电信诈骗从台湾传入大陆,并在大陆迅速发展蔓延。目前,已经形成若干个有地域特征的职业犯罪群体,他们与台湾的诈骗团伙构成两大派系,对大陆实施诈骗。近十年来,电信诈骗的增速远远高于其他犯罪类型,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社会损失惨重,其危害性已经不容低估。依托于互联网及各种社交软件,电信诈骗犯将一个完整的犯罪过程切割成若干个环节,派生出提供通讯线路和专业洗钱的灰色产业生态。这些环节之间通过外包或者众包,分工不断细化,效率得以提高,同时犯罪风险得以分散。就由此带来电信诈骗没有传统作案现场可言的问题,同时造成了没有物理痕迹可供勘察和提取的后果,让诈骗犯在自身无需空间位移的前提下,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施远程侵害。电信诈骗的这种犯罪手段天然地决定了它的犯罪组织形态必定有别于传统的金字塔形式,表现为各个环节之间松散、混沌、非结构的特征。面对这一颠覆时空维度的犯罪,公安机关长期以来处于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对于承担一线打击任务的县级公安来说,持续的客场作战让他们在案侦经费、警力部署、对外协作等方面上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扭曲和紧张。结果就是,公安机关普遍不会打击、不敢打击,甚至不想打击电信诈骗。由于击中了公安的软肋,电信诈骗逐步成为犯罪的洼地。这就是为什么近些年,在暴力犯罪和传统侵财类犯罪平稳和收敛的情况下,左右全国刑事案件发案走势的是电信诈骗的原因。在公安系统单打独斗已经无力应付局面的情况下,穷则思变。首先是中央政府开始制定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通过系统性的制度调整扭转颓势,即综合施策。其中的核心在于银行、通讯两大与电信诈骗紧密联系的系统与公安系统的协同,在本文中以银行和警方的协作作为主线展开。通过对案件侦办平台和反诈骗中心的机制梳理,呈现银行是如何向公安机关开放银行卡的查询、止付、冻结权限的,建立了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工作机制。公安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跨地区才能搜集线索和反制诈骗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公安完全受诈骗犯摆布的窘境。另一方面,公安自身也在组织调整。公安机关的领导管理体制是“双重领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一体制内嵌于一个更为基础性的治理模式:行政发包制。这种以行政治理任务层层下达和指标分解为特征的治理模式的集中表现就是属地管辖,反映在公安侦查上,即总是以本辖区作为基地展开打击、防控。这一制度安排对于明晰属地责任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同时它也难以避免地造成各管一摊、各自为战的局面。对于传统犯罪问题或者治理问题,由于空间跨度低,这一制度大致行而有效地运作,但对于电信诈骗这一同时牵扯多个地方受害者、公安的犯罪,以行政发包制为底色的侦查模式自然表现出一种无所适从,县级公安处在一个上下左右缺乏有力支援的孤岛上,换言之,透过电信诈骗,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治理模式正在经受社会整体变迁带来的挑战。那么,作为回应,公安部开始推动强化上级公安对下级公安在组织、指挥、技术、专家、对外协助等方面的支撑,形成集约作战的新机制,以全国一盘棋对冲电信诈骗这张犯罪黑网。这隐含的是对以行政发包制为内核的传统治理模式的调整。通过对电信诈骗和政府打击治理互动的复盘,一条暗线贯穿始终,那就是集权与分权:互联网加剧了经济自由化的程度,电信诈骗或者网络犯罪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它将自由以极端的形式彰显出来,但在这个局面中,其实公安、银行、通讯各个系统也出现了过度分权以至于资源支离破碎的状况。因此看似是对立的两个面向,但二者有内在的相通性。换言之,着眼于电信诈骗问题的解决,却不仅仅局限于电信诈骗,在治理社会问题过程中,制度自身也在收敛和矫正。本研究系法律的经验研究,以事实分析带动推理论证。通过长期、沉浸地在公安机关的调研,对电信诈骗现象、公安侦查、公安管理制度、警银合作等方面做通盘、系统性把握,全景式呈现公安系统与电信诈骗的博弈格局。尽管本研究针对的是当下的一种犯罪现象,也许这个现象本身只是昙花一现,但可以预期,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网络犯罪在数量、规模还会增加,其手段、形式还会翻新,因此以电信诈骗这一现象作为样板,提取与反思政府因应网络犯罪、新型问题的治理经验,居危思危,是本研究更为长远的立意与抱负。

李淑华,王晓丹[4](2015)在《警务信息公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公安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政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务信息的公开问题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具有典型意义和特殊作用。以北京市公安局为例的警务信息公开工作自启动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收获的群众满意度却并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剖析警务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提出制定专门的制度规范、开展信息需求调查研究、完善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加强业务自学与培训、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等对策建议,希望为全国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虞浔[5](2013)在《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改革法院民事审判庭审方式为先导,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为标志,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并延续至今。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自开埠以来就处于中西文化交锋交融的第一线,最早引入近现代司法理念和西方法治模式,新世纪以来又一直在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而持续努力,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领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一是它不可避免地是整个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表现出鲜明地自上而下推进的色彩,展现了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力和权威;另一方面,它却是许多改革措施的肇始之地,许多适应上海司法实践需求,在上海司法机关工作中自发萌生的创新举措,经过上海这块法治土地的滋润和检验,逐渐为全国所了解和认可,并随之被最高立法机关或最高司法机关向全国推广,引发司法体制改革大潮中的点点浪花甚至波澜。司法体制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城市,有必要系统梳理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改革动机和发展趋向,继续努力成为中国司法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为此,本文分八章对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行研究。第一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改革历程的历史考察。研究1997年以来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并不能割裂此前上海发生的司法改革。建国以来上海人民司法事业从无到有,尽管经历过挫折,但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奠定了上海司法工作的基本格局,为1997年开始的司法体制改革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而且1997年之前上海的司法改革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和沉痛教训,为1997年以来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在上海的开展提供了正反面启示;此前进行的诸多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也为之后的改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第二章是关于1997-2002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阶段的研究。自1997年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在最高司法机关的指导下,上海司法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工作体制、用人机制和内部运作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各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类管理工作逐步推开。第三章是关于2002-2007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阶段的研究。自2002年底到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阶段。改革在法律框架内稳步推进,司法机关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司法规范化和司法公信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监督协调机制更加健全,解决诉讼难、执行难、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新成效;政法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司法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第四章是关于2007-2012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阶段的研究。自2007年底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阶段。上海司法机关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和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建立特困当事人司法救助制度,彰显法制公信力和司法人文关怀,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的执业监管,不断优化法律服务市场秩序。第五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中的思想纷争及实践取向的研究。在上海探索、推行和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的确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质疑和批评之声。就宏观思路来说,就有地方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能否突破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框架、各司法部门的进程是否需要统一的争论;就微观举措来说,以“少年法庭”、“案例指导制度”为例,不难看出一些开创性举措引发了长久讨论和争议。正是这些讨论、这些质疑和批评使得上海司法机关更为审慎地对待改革,使其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走得更为稳当和科学。第六章是关于上海与兄弟省区市在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横向比较的研究。根据公开的一些资料,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海与我国其他省区市在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有许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动力、根本目标、指导思想、整体进程、发展方向和具体内容上。但上海与其他省区市相比,在重视创新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执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经验、政法经费保障等方面,还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分析存在这些异同的原因,主要是与司法体制改革的特性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有关。第七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分析检讨及成效评价的研究。上海的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严格遵循司法规律,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成功实施,也避免了由此带来种种不必要的失败和资源浪费。虽然已经取得显着成效,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的改革只是刚刚破题,全面推进和深化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司法事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八章是关于继续深化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对于司法的需求空前增长。为了迎接这些挑战,上海只有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司法困境。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应设定为“推进司法公正、扩大司法公开、提高司法公信、践行司法为民”。其功能应定位于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深化改革应该有一套贯穿于改革从始至终的基本行为准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上海实际继续探索适应上海司法实践需求的创新举措,切实提高司法机关的司法水平,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效促进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刘广雄[6](2010)在《中国维和英雄》文中提出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凌晨5时53分,海地强震。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大楼瞬间倒塌,8名中国维和人员被埋入废墟。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一个略显陌生的名词在接下来的10天之内全方位进入公众视野。10年维和,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8名中国警察,为世界和平献出宝贵生命。2010年1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追授李钦、钟荐勤、和志虹同志"维和英雄"荣誉称号。2010年5月3日,第八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壮丽凯旋。从缉毒勇士到维和英雄,从缅北丛林到加勒比岛国,来自中国禁毒斗争最前沿的云南公安边防部队独立组建中国第六、第八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10年维和的风雨历程,鲜为人知的异国风情,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铁骨柔肠的家国情怀,强震之后的生死救援,痛失战友后的顽强奋战,交织成一曲"责任、荣誉、国家"的英雄壮歌。

马震宇[7](2010)在《农村警务模式研究 ——基于宁夏固原市农村警务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社区警务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等国兴起的一种全新的警务思想和警务战略,被称之为西方警务改革发展史上的第四次警务革命。社区警务核心包括两方面:即互助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社区实际问题的解决。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比较研究和文献调查等研究方法,介绍了我国社区与农村社区警务发展历程和目前代表性的农村社区警务模式。对固原市目前农村社区警务发展背景、现行警务体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固原市农村社区警务的基本对策。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社区警务的基本含义和与社区警务建设相关的新公共管理、社会治安管理需求论和刑事司法体系的结婚蛋糕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社区警务建设的不同观点。第一章介绍了我国社区与农村警务发展历史、新时期我国社区与农村警务建设成就和国内代表性的两种农村警务模式:“服务型”农村警务——流动警务室和“联勤警区”警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以宁夏固原市为个案,具体介绍了固原市传统警务模式及其局限性,重点分析了固原市农村警务模式及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即社区警务定位不准,内涵把握不深,社区民警角色没有转变;警力严重不足或警力不能有效下沉,同时存在警力资源浪费现象;农村派出所与社区警务室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农村警务室建设迟缓,多注重形象工程;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社区民警管理奖励机制;村级政权组织不力,治保会、调解会等群防群治组织流于形式等。第三章提出了完善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思路:农村社区警务的准确定位;改革派出所现行农村警务运行体制,做大做强中心派出所;严密治安防范网络,树立“社会治安”理念;有效解决农村警务警力下沉和警力不足;借鉴国外社区警务模式的成功经验;强化农村社区警务室设置模式和软硬件建设;建立可行的农村社区民警管理与奖励机制。重点是现行警务运行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警务模式建构。

芳菲[8](2009)在《风雨无悔20年 纪念《中国刑事警察》创刊20周年》文中指出做杂志,我们已不是新丁。20年的办刊经历,令我们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编辑出版逻辑。那就是.紧紧围绕公安部五局的中心工作,及时反映和深入研究全国刑事侦查工作进展,探索刑侦改革之路。介绍刑侦改革的辉煌成就,从刑侦体制、工作机制、刑侦专门手段、刑侦基础工作、群专结合、

杨炯[9](2008)在《警务危机与媒体关系之研究》文中认为任何组织都会面临危机,就像人类面临死亡一样不可避免。公安机关,作为政府一支重要的执法力量,同样也会面临危机,警务危机是社会公共危机的一种。我国公安机关面临的警务危机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过程中产生的警务危机,二是队伍管理失当带来的警察形象的危机。从上述两种警务危机的发生概率、危害程度来分析,我国因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而产生的警务危机,要远多于公安机关因队伍管理失当产生的警察形象危机,而且因警察执法不当产生的警务危机案例,多数发生与公安机关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失当密切相关。媒体一般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各种媒介或载体。当今时代,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地辐射着我们的社会生活。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化对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媒体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越来越加以关注,既有正面的宣传报道,也有负面的批评报道,特别是当有的警察组织对一些突发事件处置不当、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妥、危机信息公布不及时以及警察组织出现违纪违法行为等,部分媒体会将矛头直接对准警方,从而导致警务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其实警方与媒体是谁也离不开谁——警方丰富的新闻资源是各家媒体竞相挖掘的富矿,警方与社会和公众关系密切,我们的工作需要让外界了解,同样警方也渴望媒体的正面关注。警方应在了解、熟悉媒体的特性和功能基础上,充分发挥媒体在警务危机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新闻媒体对警务危机的报道应当坚持真实性、客观性,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危机妥善处置,如果一味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为批评而批评,为揭露而揭露,往往会增加危机处置的困难。既然警方与媒体在警务危机中相互依存,那么寻求一种良性、互动的和谐合作方式便成为了双方共同的任务。警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警方与媒体在面对危机时良性互动的一个有效举措,体现了警方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通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不断增强与媒体的协作、了解的过程中,借助媒体发布危机的有效正面信息,不断提升警务危机新闻发布活动的传播效果,密切与媒体的关系,从而争取公众对警方工作的支持,力求警方和媒体达到双赢局面。因此,作为警务危机的当事人——警察组织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警务危机传播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缺陷,从组织自身出发认识危机,规范和强化危机传播与管理过程中的努力方向、发展趋势,真正有效地通过警方自身行为来化解警务危机,这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全新课题,值得警方认真加以思考。

李庆鹏,赵大威,曹凯,杨德勇[10](2006)在《保卫生命线——中国石化原油长输管道反打孔盗油斗争纪实》文中研究说明我们这里要讲的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和平年代,竟有一场“战争”在相对固定的“战场”持续进行着,历经十多年而“战斗”未有穷期。当前,国际油价一路狂奔,我国又严重缺油,此“战”对于共和国经济生命,有着重大意义,我们把它称之为“生命线”保卫战。我们这里所说的“战斗”,是保卫输油管道、与打孔盗油分子作斗争之战。什么是“打孔盗油”?所谓“打孔盗油”,是指盗油分子在长距离输油管道上钻孔,然后通过焊接的阀门和管线将油输(装)进罐车非法销售牟取暴利。管道公司是中国石化旗下唯一的原油储运专业化企业,担负着将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和河南油田的原油和从舟山港、黄岛港进口的原油的储存和向近20家炼化企业输送任务。然而,自1993年 4月4日至2005年年底,管道公司管辖的5000多公里管道,竟遭打孔盗油5870次,被盗和外泄原油达10万多吨,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着“生命线”的安全! “战争”是由许多案件引起、串成。它们既不是通常所谓的刑事案件、也不完全等同于经济案件,但它们肯定是你未曾知晓的另一种较量。

二、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谈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谈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阐释
        1.2.1 城市接管
        1.2.2 城市改造
        1.2.3 城市管理
        1.2.4 城市治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1.2 列宁的城市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城市工作思想
        2.2.1 毛泽东的城市工作思想
        2.2.2 陈云的城市工作思想
    2.3 中国共产党东北的城市接管经验
        2.3.1 哈尔滨的城市接管经验
        2.3.2 长春的城市接管经验
    2.4 国内外的城市管理经验
        2.4.1 近代沈阳的城市管理经验
        2.4.2 苏联与美国的城市管理经验
3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背景及条件
    3.1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3.1.1 美苏对峙格局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博弈
        3.1.2 国民党财政经济危机与军事政治失败
        3.1.3 共产党革命力量壮大与方针政策正确
    3.2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掌握战争主动权
        3.2.1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3.2.2 夏秋冬季攻势取得胜利
        3.2.3 辽沈战役加速推进沈阳解放
        3.2.4 战争中重视对沈阳的保护
    3.3 沈阳地下党组织采取有效行动
        3.3.1 调查与搜集有关沈阳的情报资料
        3.3.2 宣传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的方针政策
        3.3.3 组织沈阳各界群众开展护城运动
        3.3.4 保护沈阳党员进步分子与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
    3.4 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3.4.1 明确沈阳军事管制的目的与军管会的使命
        3.4.2 设置沈阳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
        3.4.3 调配与培训沈阳军管会所需的干部队伍
4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具体实践
    4.1 沈阳政权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1.1 解散反动党团与实行公开建党
        4.1.2 打碎旧政权机构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1.3 留用旧职人员与整顿公职人员思想纪律
        4.1.4 搜集军队遗留资财与加强军工军需生产
    4.2 沈阳经济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2.1 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与建立国营工业企业
        4.2.2 没收官僚资本财政金融机构与稳定金融市场
        4.2.3 保护与引导私营工商业向有益于国计民生方向发展
    4.3 沈阳文化教育卫生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3.1 恢复进步报纸广播与加强职工文艺活动
        4.3.2 调整合并学校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4.3.3 整治环境卫生与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4.4 沈阳市政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4.1 抢修煤气电力与自来水系统
        4.4.2 抢修邮电通讯系统
        4.4.3 修复铁路交通运输网
    4.5 沈阳社会秩序的接管和改造
        4.5.1 遣散散兵游勇与收容游民乞丐
        4.5.2 开展锄奸肃特斗争与打击盗匪抢劫
        4.5.3 取缔封建会道门与整顿宗教界活动
        4.5.4 封闭妓院与禁绝烟毒
5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及经验
    5.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
        5.1.1 政权相对稳定党政领导加强
        5.1.2 经济加快恢复国家财政好转
        5.1.3 文教卫发生变革人民素质提升
        5.1.4 市政设施改善社会风气净化
    5.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功经验
        5.2.1 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
        5.2.2 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
        5.2.3 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
        5.2.4 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5.3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5.3.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5.3.2 接管人员与机动兵力准备不足
        5.3.3 城市工作方法过粗
6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作用及启示
    6.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历史作用
        6.1.1 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6.1.2 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
        6.1.3 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
        6.1.4 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
    6.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现实启示
        6.2.1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城市治理民主化水平
        6.2.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
        6.2.3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
        6.2.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二、金牌调解员的泪水
三、梦回吹角连营
四、永远的伤疤永远的痛
五、我在这里等你
六、凤凰涅盘
七、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3)电信诈骗犯罪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为何,以及如何研究电信诈骗
    第一节 引子:徐玉玉事件
    第二节 问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电信诈骗的总体态势
        二、电信诈骗简史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梳理
        一、电信诈骗的专题研究
        二、犯罪的组织结构
        三、“郡县国家”的新挑战
    第四节 田野调查与全文安排
第一章 电信诈骗的底层驱动逻辑:以基层社会治理为视角
    第一节 地域化的犯罪
    第二节 一个草台班子的诈骗故事
    第三节 茶叶经济、教育与犯罪的关系建构
    第四节 基层政府的困惑
第二章 如何“组装”电信诈骗:对犯罪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的考察
    第一节 涌现与电信诈骗
    第二节 电信诈骗的核心:纪律型组织
    第三节 电信诈骗的辅翼:松散型组织
        一、通讯流的形成
        二、资金流的形成
    第四节 互联网对犯罪组织形态的改造
第三章 基层公安打击电信诈骗为何被动:从公安内部透视
    第一节 问题视角的切换
    第二节 电信诈骗的反侦查与犯罪的跨区域
        一、银行卡
        二、第三方支付工具
        三、虚拟充值卡
        四、水房
    第三节 制约公安侦办电信诈骗的结构性因素
        一、经费保障不足
        二、警力资源受限
        三、协作制度不畅
    第四节 重重困局中的公安系统
第四章 电信诈骗治理中的系统协同:以警银合作为主线
    第一节 寻找破局点:解铃还须系铃人
    第二节 “总对总”的制度理由
    第三节 协同的常态化经营
        一、线上协同的侦办平台
        二、线下互动的反诈骗中心
    第四节 由治理电信诈骗反观国家治理能力
第五章 “典型案例”是如何产生的:公安的破案与“共谋”
    第一节 以攻为守:以专项行动为背景
    第二节 受害者维权与警察破案并行
    第三节 杀金:“投资失败”的幕后
    第四节 “典型案例”的制造过程
        一、县公安局的选择:挑案子
        二、市公安局的选择:软化考核
        三、省公安厅的选择:质量让步于数量
    第五节 公安的适应与专项行动的扭曲
第六章 当刑侦体制遭遇电信诈骗:行政发包制的局限与调整
    第一节 当刑侦体制遭遇电信诈骗
    第二节 刑侦体制的制度沿革
    第三节 公安的“分田到户”与行政发包制的死穴
    第四节 例证:再看徐玉玉事件
    第五节 作战新机制:主动上抓一级
研究总结: 从社会变迁反思电信诈骗及其治理
    第一节 问题的再界定
    第二节 电信诈骗与互联网生态的一体关系
    第三节 分权的限度及其与有效治理的关系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4)警务信息公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公安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北京市公安局警务信息公开的基本状况
    1.1警务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基本确立
    1.2信息公开的网络平台发展迅速
    1.3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大幅上升
    1.4争议问题的解决正确率高
2警务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主动公开的信息类别较为单一
    2.2申请公开的门槛设置较高
    2.3重大案件、敏感事件的信息公开不足
3警务信息公开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3.1思想观念的落后与保守
    3.2法律规范的缺失与冲突
    3.3深入调研和反思的能力不足
    3.4重大案件、敏感事件的信息公开依然是难点
4北京市警务信息公开问题的解决建议
    4.1制定专门规范,完善警务信息公开的制度体系
    4.2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信息需求
    4.3完善平台建设,打造警务信息公开的优质品牌
    4.4树立学习意识,加强政治和业务的自学与培训
    4.5借鉴国外经验,提升应对重大案件、敏感事件的能力

(5)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中国1997年始启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二、 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司法机关与时俱进
        三、 上海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
        四、 域外司法改革理论在上海受到科学借鉴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 司法
        二、 司法机关
        三、 司法体制
        四、 司法工作机制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历史回眸(1949—1997):中国司法制度曲折发展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司法制度初创奠基阶段
        二、 司法制度曲折成长阶段
        三、 司法制度破坏荒废阶段
        四、 司法制度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变革历程
        一、 基本形成上海司法工作格局
        二、 组织开展上海司法改革运动
        三、 文革期间上海司法工作倒退
        四、 改革开放后步入发展的正轨
    第三节 现实意义
        一、 奠定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基础
        二、 提供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启示
        三、 确立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先机
第二章 拉开序幕(1997-2002):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探索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启动司法改革
        二、 上海推进依法治市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三章 全面展开(2002-2007):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进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二、 上海加快城市法治建设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四章 深入进行(2007-2012):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深化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二、 上海改善城市法治环境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五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实践与探索的纷争
    第一节 改革宏观思路争议
        一、 地方司法领域改革能否突破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框架
        二、 地方司法机关在改革进程中是否需要相互协调统一步调
    第二节 改革微观举措争议
        一、 “少年法庭”之争
        二、 “案例指导制度”之争
第六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与其他省份实践探索比较
    第一节 共同之处
        一、 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基本相同
        二、 发展方向和推进动力基本相同
        三、 整体进程和许多内容基本相同
    第二节 鲜明特色
        一、 上海是许多司法改革举措的创始之地
        二、 上海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区别对待
        三、 上海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 上海有效增强司法机关的工作透明度
        五、 上海科学借鉴国外司法改革先进经验
        六、 上海较好地解除了司法机关后顾之忧
    第三节 异同探究
        一、 存在相同缘由
        二、 存在不同原因
第七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实践探索的评析
    第一节 特点分析
        一、 根本保证——坚持正确指导思想,把牢社会主义方向
        二、 有力保障——准确定位司法职能,体现上海自身特色
        三、 不竭动力——遵循司法工作规律,依靠科学理论支持
        四、 重要方法——统筹规划改革方案,争取形成整体合力
        五、 必要方式——以改革促进新变化,不急不躁循序渐进
        六、 有效途径——改革灵活性,尊重首创性,保护积极性
    第二节 成功之处
        一、 妥善处理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二、 妥善处理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
        三、 妥善处理中央部署与上海实际的关系
    第三节 问题所在
        一、 司法机关改革中的某些模糊认识有待加以纠正
        二、 上海司法部门的执法司法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的氛围尚需培育
    第四节 取得成效
        一、 坚持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已成为上海各界普遍性共识
        二、 上海司法机关工作更趋规范,公正性、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 上海司法公开范围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善
        四、 有效破解案多人少现实困境,保障上海司法工作良性运转
第八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继续深化改革之路
    第一节 战略目标
        一、 追求司法公正,保持全国领先司法环境
        二、 扩大司法公开,保持先行先试发展势头
        三、 树立司法公信,发挥上海本土传媒优势
        四、 践行司法为民,满足广大市民更高期待
    第二节 功能定位
        一、 推动国家司法体制进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 延伸司法机关工作触角,服务上海社会管理
        三、 强化司法工作保障功能,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四、 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五、 提升司法机关履职水平,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第三节 基本原则
        一、 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围绕全市大局深化改革
        二、 借鉴域外司法改革经验与上海实际相结合
        三、 遵循法律法规边界依法有序稳步组织实施
        四、 坚持以群众观点为引领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第四节 路径选择
        一、 借助雄厚科研力量提炼上海司法领域开展改革经验,自觉以科学理论研究为指引
        二、 依托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丰富司法公开的形式和内容,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 警惕腐败现象向司法领域渗透蔓延,从制度着手织密上海司法职权运行监督机制
        四、 围绕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规划,发挥好海事仲裁和金融仲裁便捷、高效的作用
        五、 及时关注司法工作暴露的问题,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内容,增强群众法治观念
        六、 充分挖掘上海丰富法学教育资源,推进司法人员职业化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农村警务模式研究 ——基于宁夏固原市农村警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绪论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 社区警务的概念界定
        (二) 社区警务建设理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社区警务研究综述
        (二) 国内社区警务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社区和农村警务的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社区与农村警务发展历史沿革
    二、新时期我国社区与农村警务建设成就
    三、国内代表性的农村警务模式
        (一) “服务型”农村警务——流动警务室
        (二) “联勤警区”警务模式
    四、目前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固原市农村警务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原市农村治安现状分析
    二、固原市传统警务模式及其局限性
        (一) 以案件为导向的传统警务模式的特点
        (二) 以案件为导向的传统警务模式的局限性
    三、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后产生的新问题
        (一) 社区警务定位不准,内涵把握不深,社区民警角色没有转变
        (二) 警力严重不足或警力不能有效下沉,同时存在警力资源浪费现象
        (三) 农村派出所与社区警务室职责不清、权限不明
        (四) 农村警务室建设迟缓,多注重形象工程
        (五) 农村社区民警培训、考核、奖励和物质保障机制不健全
        (六) 村级政权组织不力,治保会、调解会等群防群治组织流于形式..
第三章 完善农村社区警务模式的对策研究
    一、农村社区警务的准确定位
    二、改革派出所现行农村警务运行体制,做大做强中心派出所
    三、严密治安防范网络,树立“社会治安”理念
    四、有效解决农村警务警力下沉和警力不足
    五、借鉴国外社区警务模式的成功经验
    六、强化农村社区警务室设置模式和软硬件建设
    七、建立可行的农村社区民警管理与奖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警务危机与媒体关系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危机、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危机的定义、特征
        一、危机的定义
        二、危机的形态
        三、危机的特征
    第二节 危机管理的定义、原则与范畴
        一、危机管理的内涵
        二、危机管理的原则
        三、危机管理的范畴
    第三节 危机传播的理论概述
        1.3.1 危机传播的内涵、意义
        1.3.2 危机传播的理论与模式
        1.3.3 危机传播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警务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关系
        一、警务危机与社会危机的比较
        二、公安机关预防和处置社会危机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
        三、公安机关在危机处理中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警务危机概述
    第一节 警务危机内涵
        一、警务危机事件的定义、特征
        二、警务危机事件的来源
        三、警务危机的几个阶段
        四、警务危机管理
    第二节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引发的警务危机
        一、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起因
        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引发警务危机的主要特征
        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引发警务危机的处置原则
        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引发的警务危机传播的策略
    第三节 劫持人质和恐怖暴力事件引发的警务危机
        一、劫持人质和恐怖暴力事件的起因
        二、劫持人质和恐怖暴力事件引发警务危机的处置原则
        三、劫持人质和恐怖暴力事件的警务危机传播
    第四节 警察形象危机
        一、引发警察形象危机的原因
        二、警察形象危机的处置原则
        三、警察形象的修复
第三章 媒体在警务危机中的影响力
    第一节 了解、熟悉媒体
        3.1.1 基本概念与问题的缘起
        3.1.2 媒体的传播功能
        3.1.3 媒体对警方的影响
        3.1.4 警方应了解媒体的需求
    第二节 媒体在警务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3.2.1 媒体在警务危机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3.2.2 媒体在警务危机传播中的消极作用
    第三节 如何应对媒体对警务危机的负面报道
        3.3.1 媒体应对警务危机负面报道的概述
        3.3.2 如何积极应对媒体的负面报道
    第四节 媒体对警务危机不同阶段的影响
        一、危机潜伏阶段
        二、危机爆发阶段
        三、危机持续阶段
        四、危机恢复阶段
    第五节 网络传播对警务危机的独特作用
        一、网络媒体与传播媒体的比较
        二、警务危机网络传播的特点
        三、应对网络传播警务危机的策略
第四章 警务危机中警方与媒体的合作
    第一节 警方与媒体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4.1.1 警察与媒体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
        4.1.2 警方与媒体互动关系的几种维度
    第二节 警方和媒体的关系—朋友还是敌人?
        4.2.1 警方与媒体相互沟通中存在的误区
        4.2.2 媒体与警方在警务危机中的正确定位
        4.2.3 警方与媒体沟通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节 警务危机传播中的媒体交往策略
        一、主动权策略—定点发布、定人管理
        二、优先权策略—发挥舆论领袖、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
        三、反驳权策略—监控谣言和积极辟谣,必要时司法介入
        四、差异化策略—不同定位、按需分配
    第四节 警方和媒体在警务危机中的博弈
        一、博弈论的理论背景研究
        二、警方与媒体在危机中的博弈
        三、警方和媒体在博弈中选择最优战略一一力求双赢
    第五节 国外警方与媒体合作之借鉴
        一、以规范的机构来协调警方与媒体的关系
        二、以规范的文件内容来保护媒体的权利
        三、以规范的程序来处理警方与媒体的摩擦
第五章 危机传播中的警方新闻发言人制度
    第一节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5.1.1 关于新闻发言人的由来
        5.1.2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警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5.2.1 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
        5.2.2 警方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第三节 警务危机事件的新闻发布活动
        5.3.1 警务危机事件的新闻发布活动的特点
        5.3.2 危机状态下的警方新闻发布活动
        5.3.3 警务危机的新闻发布原则
    第四节 警务危机新闻发布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发展方向
        5.4.1 警务危机事件的新闻发布制度存在的弊端
        5.4.2 用传播效果理论来强化警务危机新闻发布活动
    第五节 警方新闻发言人在危机传播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职责
        5.5.1 警方新闻发言人应对危机时具备的素质
        5.5.2 警方新闻发言人在警务危机中的职责
第六章 警务危机传播与管理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警务危机传播中的缺陷
        6.1.1 警务危机传播存在的问题
        6.1.2 警务危机传播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6.1.3 完善警务危机传播的策略
    第二节 警务危机预防
        一、树立危机意识,做好警务危机管理
        二、成立警务危机预防小组
        三、制定警务危机预防管理计划
        四、警务危机监测的内容
        五、建立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化解机制
    第三节 警务危机处置的“SMART”攻略
        一、把握信息传播源
        二、充分运用媒介资源
        三、开诚布公的态度
        四、有利有节的回应
        五、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第四节 规范和加强警务危机的传播与管理
        一、处置警务危机的误区
        二、影响警务危机传播与管理的观念
        三、传播策略在警务危机处置中的作用
        四、警务危机传播与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谈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D]. 林木.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2]桥——“枫桥经验”55周年风雨历程(长篇纪实连载)[J]. 衣向东. 啄木鸟, 2018(11)
  • [3]电信诈骗犯罪及其治理研究[D]. 孙少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4]警务信息公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公安局为例[J]. 李淑华,王晓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5]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D]. 虞浔.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6]中国维和英雄[J]. 刘广雄. 中国作家, 2010(10)
  • [7]农村警务模式研究 ——基于宁夏固原市农村警务的思考[D]. 马震宇. 中国政法大学, 2010(01)
  • [8]风雨无悔20年 纪念《中国刑事警察》创刊20周年[J]. 芳菲. 中国刑事警察, 2009(01)
  • [9]警务危机与媒体关系之研究[D]. 杨炯. 复旦大学, 2008(03)
  • [10]保卫生命线——中国石化原油长输管道反打孔盗油斗争纪实[J]. 李庆鹏,赵大威,曹凯,杨德勇. 报告文学, 2006(06)

标签:;  ;  ;  ;  ;  

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关于中国刑警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座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