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宪法第一修正案:1790-1800

自由与宪法第一修正案:1790-1800

一、自由与第一次宪法修正案:1790-1800(论文文献综述)

张陆昱文[1](2019)在《内战前美国自由党废奴思想研究(1840-1848)》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自由平等的意识觉醒,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加大,促使人们开始对奴隶制进行反思。1840年4月1日,伴随着废奴主义者内部的分裂,在政治废奴主义派的领导下成立了美国自由党。自由党是一个致力于通过政治手段废除奴隶制的第三党,在美国内战前政党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成立之日起,自由党在国会和地方议会便开展了一系列争取话语权的斗争。它以废除奴隶制为主体,通过游说国会议员支持废除奴隶制,在国会分发废奴宣传册,竞选州议员等一系列行为,争取扩大其政治影响力。自由党的出现是废奴运动的一次重要转折,彻底改变了以往废奴运动的斗争方法,并将废奴的话题带到了全国政治的中心。自由党虽最终未直接推动奴隶制的废除,但其政治话语的表达引起了美国政界对奴隶制的再次思考,激发了北方民众对于奴隶制的强烈反对。其内核由1854年成立的共和党所继承沿用,政治话语的表达为19世纪60年代彻底废除奴隶制以及种族平等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及根据,详细介绍了关于自由党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第一章主要探究了自由党成立的背景,主要从美国国内奴隶制现状和废奴运动的溯源切入。北美奴隶制开始于17世纪英国殖民地时期,美国建国之后,奴隶制在国会南方拥奴势力的维护下日渐巩固,尤其五分之三法则保证了南方势力在国会中处于优势地位。奴隶制的存在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这样的背景下,废奴运动及其思想开始蓬勃发展,文章中对废奴运动进行溯源,对废奴思想的原则进行阐述,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阐释了自由党成立的重要性。第二章论述了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的起源。针对废奴运动陷入的困境,部分废奴主义者提出了“政治废奴”的思想,政治废奴思想主张运用政治手段推动奴隶制的废除,形成了早期政治废奴思想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政治废奴主义者与传统道德主义废奴者加里森产生了巨大分歧。随着分歧加大,政治废奴主义者提出组建废奴政党的构想,导致了最终废奴运动产生分裂,废奴政党自由党得以建立。第三章深入探究了自由党的政治废奴思想及其代表人物。梳理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思想来源,首先分析了自由党党纲,论述其政治废奴思想的本质和内涵。深入研究自由党领导人詹姆斯·伯尼以及萨蒙·蔡斯的政治废奴思想以及他们对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的发展,阐释了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的独特性以及深刻的内核。第四章论述了其思想指导下的政治实践活动,包括自由党领导下的反“箝口律”斗争、总统大选和地方选举。19世纪40年代,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对美国政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政治实践活动反映了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的正确性,展现了其思想在北方各州的影响力,虽然其政治实践失败了,但对美国最终废除奴隶制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第五章全面评价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首先分析了其政治实践失败的原因,归结政治废奴思想的特点。认为自由党的政治废奴思想及其实践,对废奴运动、国内政治以及共和党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凸显了自由党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政坛独特的政治地位。本文梳理美国自由党的发展以及其政治废奴思想的背景,叙述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自由党及其政治实践活动的研究,力求全面阐释其政治废奴思想,展示一个完整的废奴第三党的形象,通过总结,对自由党及其政治废奴思想的影响和历史地位进行探讨,并对其政治斗争的方法进行反思。得出结论,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以政治斗争为其主要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废除奴隶制,为废奴运动的最终成功打下了基础,对日后的民权斗争、平权斗争都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李婧[2](2015)在《美国传媒规制中的事后追惩研究》文中提出对传媒进行事后追惩是传媒规制中重要的社会性规制之一,现有研究鲜见针对"事后追惩"的专门性、系统性研究,而美国又通常被视为实行的是比较典型的事后追惩制度,所以本文尝试对美国传媒规制中的事后追惩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对美国事后追惩的缘起进行历史分析,阐述为何美国选择事后追惩而非事前限制;二是对美国事后追惩的宪法实现与发展变迁进行梳理,发掘影响其变迁的几个关键性节点,并由此归纳出美国事后追惩的现代意涵;三是探究传媒何种行为会招致"事后追惩",即美国事后追惩的内容和范围;四是分析事后追惩实现所依赖的制度工具,并从预期目标和现实效果两方面对这些工具选择进行评述。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是:(1)在美国,事后追惩的历史选择,是多种因素复杂糅合、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英国审查制度对出版业压制的经验教训;北美殖民地公共辩论与地方自治的传统;英国出版自由思想的传入与扩散;独立革命期间出版自由作为一种实践,彰显出的巨大政治价值;英国法学家布莱克斯通的法律思想。它们共同作用,构建了北美殖民地时期对事前审查制度彻底否定的价值共识。(2)美国事后追惩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它是通过1791年宪法第一修正案,以及1868年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并经由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所逐步确立起来的。事后追惩的合法性基础,来源于宪法第一修正案;它的内涵不是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演变,最终形成具有独特性的现代面貌:它在通常所谈论的"事后依据法律进行惩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规定所依据的"法律"同样不能具有事前限制的性质,即不能针对言论、出版物进行直接的、实体性限制。(3)美国事后追惩的变迁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关键性的节点,影响了事后追惩的走向并由此重构了其内涵。这些节点的生发不乏诸多偶然性因素,但本文认为这些偶然其实是契合了当时时代背景对新闻自由的新要求,即工业革命背景下所有权关系的改变、社会矛盾丛生使得原有新闻自由系统遭受冲击,于是在新的言论出版自由思想影响下,联邦最高法院对新闻自由权利有新的把握;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节点的发生还有存在结构性因素,即联邦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体制中角色的转换影响了新闻自由的实现程度。从横向的权力制衡看,最高法院需要赋予媒体更多的自由和力量来实现对不断扩张的政府的制约和制衡;从纵向国家管理的角度看,比如在沙利文案中,最高法院通过判决媒体胜诉来实现对南方各州的打击,达致中央控制的目的。透过这些因素,可以看到联邦最高法院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美国对传媒事后追惩的内容在历史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向,以1964年为转折点,前期主要是公领域内的事后追惩,后期则主要是私领域内的事后追惩。(5)保障美国事后追惩实现的三种制度工具:宪法审查、陪审团制度以及赔偿金制度,在预期目标与现实效果之间存在着部分脱节,致使美国事后惩罚的现实合理性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这是美国事后追惩需要检视的地方。

郑铁桥[3](2012)在《论美国1789年关税法制定的原因和影响》文中指出美国1789年关税法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关税法。该法在美国关税、财政、经济史诸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美国1789年关税法进行专题研究,重点探讨了该法制定的原因、性质以及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1789年关税法既为了满足联邦政府紧迫的财政需要,又为了规制国际和州际贸易、保护和促进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该法既开启了联邦政府通过全国统一关税法筹集财政税收的先河,又开启了联邦政府通过全国统一关税法实行重商主义的先河。本文认为,1789年关税法的制定主要出于四点原因:一是国库严重空虚,二是幼稚工业举步维艰,三是全国统一关税法的缺少,四是国际上重商主义的肆虐。本文认为,该法及以之为基础的后续关税法所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开辟了重要财源,二是保护和促进了工业,三是促进了国际贸易,四是奠定了重商主义传统。本文围绕1789年关税法的制定过程、内容、性质、原因和影响展开论述。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内容包括选题意义、学术前史、研究重点、基本结构、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三章,是本文主体,论述该法制定过程、内容、性质、原因和影响。第一章论述了该法制定背景、过程、内容及保护主义性质,第二章论述了该法制定原因,第三章论述了该法及以之为基础的后续关税法的重大影响。第三部分,综论。本文第一章阐述1789年关税法制定的背景、过程和内容,重点论述了该法的产业保护主义性质,批驳了否定该法保护主义性质的“非保护主义论”。本文第二章论述了1789年关税法制定的四点主要原因。原因之一,国库空虚。1789年新成立的联邦政府国库严重空虚。此状况是对邦联政府国库空虚的继承。邦联政府为了充实国库,付出种种努力,最后遭到失败。对于新联邦政府来说,制定全国统一关税法是填补国库空虚的首选方法。原因之二,幼稚工业举步维艰。1789年新联邦政府成立之时,美国工业是典型的幼稚工业,在外国制造品的残酷竞争下,举步维艰。该状况可以追溯至美国邦联时期,当时美国幼稚工业在欧洲尤其英国制造业品的残酷竞争下,或破产倒闭,或举步维艰。在邦联时期,美国人民就强烈主张实行制造业保护主义,保护和促进美国制造业发展。制造业保护主义动机和力量是推动1789年关税法制定的重要动机和力量。原因之三,全国统一关税法的缺少。1789年新联邦政府成立时,美国缺少全国统一关税法。此状况是邦联全国统一关税法缺少的延续。邦联全国统一关税法的缺少造成诸如内部关税战、不能有效地限制进口和保护国内市场、损害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阻碍国民经济发展、危害持有国家主义价值的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等后果。美国邦联人民强烈要求制定全国统一关税法,消除全国统一关税法的缺少所造成的各种危害,但其遭到失败。制定全国统一关税法是1789年新联邦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原因之四,国际上重商主义的肆虐。1789年新联邦政府成立之时,国际上重商主义依然肆虐美国。国际上重商主义对美国的肆虐始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后,给美国造成诸多的严重危害,例如,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严重,美国船运业和再出口贸易业发展受到阻碍,贵金属大量外流以及引发美国全面经济危机等。美国邦联人民试图授权邦联国会制定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以遏制国际上重商主义的肆虐,但没有成功。国际上重商主义的肆虐是1789年关税法制定的重要原因。本文第三章论述1789年关税法及以之为基础的后续关税法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影响之一,开辟了重要财源。该法开启了联邦政府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关税法筹集财政税收的先河,奠定了得到其后续关税法的继承的联邦关税财政的法律基础。该法及以其为基础的后续关税法提供了在联邦政府财政税收总量中占主要比例的、满足联邦政府不断增长的财政需求的税收。影响之二,保护和促进了国内工业。该法开启了联邦政府制造业关税保护主义先河。后续关税法继承了该法制造业关税保护主义,不断地提高了制造业关税保护主义强度。该法及以之为基础的后续关税法,保护和促进了美国工业发展,开启了美国工业化道路。影响之三,促进了国际贸易。该法开启了联邦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先河。后续关税法继承了该法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地加大了贸易保护主义力度。该法及以之为基础的后续关税法,通过限制进口和促进出口以及促进再出口贸易和船运业发展,改善了美国对外贸易失衡的状态,促进了美国市场的扩大。影响之四,奠定了美国重商主义传统。该法体现和贯彻了美国独特的重商主义,即体现和贯彻了古典重商主义、报复性和反制性重商主义以及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主义,确立重商主义政策模式。其后续关税法继承了1789年关税法奠定的重商主义,并且提高了实施重商主义的强度。而1816年关税法在继承1789年关税法奠定的重商主义基础上,将美国重商主义发展到制造业关税保护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新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1789年关税法所奠定的重商主义又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新重商主义的形式出现。而美国的新重商主义实质上就是具有偶然性、局部性以及强烈的针对性的保护主义。第三部分,综论。简要地总结了1789年关税法制定原因以及主要影响。

仇海萍[4](2007)在《公共信息委员会与言论自由 ——美国在一战中的言论自由》文中研究说明在战争期间如何处理国家安全和言论自由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尤其在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两者的关系更成了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以公共信息委员会为例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的需要为借口对言论自由的侵害。1917年4月美国放弃了孤立主义和中立立场,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总统威尔逊意识到他领导的美国民众对参战并不热心,为此他建立了一个宣传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来鼓动民众支持战争、参加战争。该委员会由新闻界经验丰富的自由派记者乔治·克里尔担任主席,因此又称克里尔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职责有两项:进行战争宣传和新闻审查。该委员会分为国内分部和国际分部(the Domestic Section and Foreign Section),下属二十多个机构,每个机构有其特定分工,分别针对不同的对象提供宣传。从为战争服务来说,不可否认,克里尔委员会的工作十分成功。为了宣传战争,该委员会利用当时所能利用的一切媒介,书面文字、口头语言、电影和各种宣传图片等向美国民众兜售战争。公共信息委员会建立新闻处(theDivision of News)发布战争消息,协调政府各部门间的新闻发布工作;创办第一份政府报纸《官方公告》(the Official Bulletin),全方位报道政府以及下属机构的活动;设立专门部门(the Division of Civil and Educational Cooperation)教育美国民众:美国参战是为了挽救民主,为美国参战寻求理论支持——重新解释门罗主义和孤立主义外交原则,鼓动民众的反德情绪;建立演讲处(theSpeaking Division)、利用“四分钟演说员”(the Four Minute Men)来配合宣传在全国进行的各项活动;此外还利用电影、卡通画、宣传画等来宣传战争,煽动民众的反德情绪。克里尔委员会认识到仅仅通过宣传还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还要压制不利于战争的言论和出版物。委员会审查各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图书以及电影。审查内容主要看是否干扰各项战争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否违背美国宣传的战争目的、是否损害美国及其盟国的国家形象和战争利益。该委员会利用当时一切传播媒介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促进了全国民众团结一致,积极为战争作出贡献和牺牲。但也要看到公共信息委员会的活动破坏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尤其是受第一条宪法修正案保护的言论自由原则。美国的建国者们认为言论自由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石。在修订第一条宪法修正案时,他们希望这条条款至少能够保护言论免受事先限制、保护言论自由的交流、对持不同政见者有宽容的态度。克里尔委员会在一战中的多项活动明显违背了国父们的初衷。该委员会在战争开始就召集全国新闻机构人员发布《预先申明》,垄断新闻采集和发布的权力;将所有新闻进行分类,分别采取措施进行管制;动员和利用所有传播媒介,以铺天盖地之势向美国公众发布委员会希望民众接受的信息,销售战争,控制舆论。该委员会要求新闻机构采取“自愿审查”的原则,从源头上控制不良新闻;对持不同政见的个人、集体进行迫害,尤其是德国移民、社会党成员、和平主义者以及对战争持异议的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美国民众不可能听取全面的信息,作出自己的抉择。在该委员会的宣传和审查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形成不能容忍异见的氛围,不利于保护言论自由。美国政府对言论自由的侵害在二战、越战等其他的战争中继续存在。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政府又以国家安全为由,试图以多种方式侵害民众的言论自由。在战争期间要想完全不侵害到民众的言论自由似乎是很难做到。从长远来看,创造一个宽容的公众舆论才能最有效地保护战争时期的言论自由。

隋笑宇[5](2006)在《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探析》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内战前美国东北部地区出现的城市化高速发展现象之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在特定时期和地区中影响城市化进程的诸项因素。引言部分介绍了目前关于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分类和总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目标。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和时空范围加以界定,并介绍了内战前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状况,对东北地区城市化的特点加以阐述。第二部分分析了市场经济机制和宪政体制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机制在美国东北部的确立和运行为该地区城市化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联邦宪法和政府举措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了东北部城市化的顺利进行。第三部分介绍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及东北部工业化的进程,分析了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工业化带来的技术变革、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等结果直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成为东北地区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第四部分论述了流动性机制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农业人口转移、国外移民和西进运动构成此时东北部人口流动的主要内容,他们对该地的城市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公路、运河和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为人口、物资等流动奠定了基础,成为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纽带。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对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得出几点认识:(一)市场调控和政府政策是城市化进行的重要保障;(二)工业化是推动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三)流动性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为城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伦纳德·W·莱维,林榕年[6](1984)在《自由与第一次宪法修正案:1790-1800》文中指出一七九八年美国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对出版与言论自由有过一次意外的突破——突然、急进和变化,就象一座水下的火山从海洋底部涌出熔岩,形成一个新的岛屿。取缔妨害治安法(Thesedition A ct)煞住了共和国的动荡,这项法令对一个政党的出版物和整个政党制度的趋势是一个冲击。结果,出现了一个

伦纳德·W·莱维,林榕年[7](1984)在《自由与第一次宪法修正案:1790-1800》文中研究表明一七九八年美国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对出版与言论自由有过一次意外的突破——突然、急进和变化,就象一座水下的火山从海洋底部涌出熔岩,形成一个新的岛屿。取缔妨害治安法(Thesedition A ct)煞住了共和国的动荡,这项法令对一个政党的出版物和整个政党制度的趋势是一个冲击。结果,出现了一个

二、自由与第一次宪法修正案:1790-18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由与第一次宪法修正案:1790-1800(论文提纲范文)

(1)内战前美国自由党废奴思想研究(1840-1848)(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重难点、方法、特色
第一章 美国自由党成立的背景
    一、美国内战前国内奴隶制概况
    二、废奴运动溯源
    三、全国性废奴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 美国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起源
    一、陷入“困境”的废奴运动
    二、早期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的奠基
    三、废奴第三党战略的讨论
    四、自由党的建立
第三章 美国自由党的政治废奴思想及代表人物
    一、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的确立
    二、詹姆斯·伯尼人道主义政治废奴思想
    三、萨蒙·蔡斯法理政治废奴思想
第四章 美国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的实践
    一、自由党反奴隶制同盟及反“箝口律”运动
    二、自由党的总统大选
    三、自由党的地方选举
第五章 美国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评价
    一、自由党政治废奴失败的原因
    二、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对废奴运动的影响
    三、自由党政治废奴思想的历史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美国传媒规制中的事后追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
    第四节 理论基础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美国传媒规制中事后追惩的缘起
    第一节 反专制集权背景下对审查制度的彻底否定
    第二节 殖民地公共辩论与地方自治的经验传统
        一、宗教因素:早期清教徒辩论经验
        二、政治因素:新大陆地方自治传统
    第三节 新闻自由的思想传播与报刊的政论功能
第三章 美国传媒规制中事后追惩的宪法实现
    第一节 事后追惩的宪法基础、早期内涵及局限
    第二节 事后追惩的司法推进与内涵重构
        一、内涵重构:事后追惩演变的三个关键节点
        二、事后追惩变迁的社会性因素
        三、事后追惩变迁的政治性因素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互联网适用事后追惩的特殊性
第四章 美国传媒规制中事后追惩的内容及转向
    第一节 早期事后追惩重点:公领域内的"违法"言论
        一、批评公权力的言论与事后惩罚的滥用
        二、最高法院的修正与煽动性诽谤罪的式微
        三、沙利文案的影响:公领域内对媒体的事后追惩近乎免除
    第二节 "沙利文案"后事后追惩的重点:私领域内的违法言论与活动
        一、"公"与"私"领域的划分:是否包含"公共"因素
        二、传媒侵犯公民私权利的情况:名誉侵害与隐私侵犯
        三、私领域事后追惩的危机:公共生活凌驾于私人生活之上
第五章 美国传媒规制中事后追惩的工具选择
    第一节 最高法院的宪法审查制度及其局限
        一、理想:阻却"事前限制"的有力保障
        二、现实局限:政治性问题的回避与被动性
    第二节 陪审团制度的设置与偏离
        一、公平审判的制度构想
        二、实践运作的偏离:陪审团的主观偏向
    第三节 惩罚方式的安排与合理性
        一、构想:以法律威慑保证社会秩序
        二、现实:惩罚过度可能导致"激冷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论美国1789年关税法制定的原因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学术前史
    三、 研究的重点
    四、 基本结构、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1789 年关税法的制定
    第一节 立法的背景
        一、 政体的变革
        二、 经济状况
        三、 背景的影响
    第二节 立法过程及内容
        一、 关税法建议案的选择
        二、 关税法细则的确定
        三、 关税法内容
    第三节 1789 年关税法性质
        一、 关税法建议案选择所体现的保护主义原则
        二、 关税细则确定所贯彻的保护主义精神
        三、 驳“非保护主义性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789 年关税法制定的原因
    第一节 填充空虚的国库
        一、 对邦联空虚的国库的继承
        二、 邦联充实空虚的国库失败
        三、 制定关税法乃充实国库首选之法
    第二节 幼稚工业举步维艰
        一、 举步维艰的幼稚工业
        二、 民间关于制定制造业保护主义关税法的要求
        三、 政治家关于制定制造业保护主义关税法的主张
    第三节 全国统一关税法的缺少
        一、 邦联关税法林立
        二、 全国统一关税法缺少的危害
        三、 邦联制定全国统一关税法的失败
    第四节 国际上重商主义的肆虐
        一、 欧洲国家重商主义的猖獗
        二、 国际贸易逆差及贵金属外流危机
        三、 美国对重商主义的诉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789 年关税法的影响
    第一节 开辟了重要税源
        一、 奠定了联邦政府早期筹集财政税收的法律基础
        二、 提供重要的财政税收
        三、 满足国债清偿和政府运作财政需求
    第二节 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
        一、 制造业保护主义政策起积极作用的经济环境
        二、 保护和促进工业发展的方式
        三、 保护和促进工业发展的成就
    第三节 促进对外贸易
        一、 对国际重商主义的肆虐之遏制
        二、 对美国对外贸易发展态势的改善
        三、 对国内市场扩大的促进
    第四节 奠定了美国早期重商主义的基础
        一、 对美国早期重商主义思想的贯彻及政策模式的奠定
        二、 作为其后续关税法的重商主义思想以及政策的基础
        三、 1789 年关税法的历史幽灵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4)公共信息委员会与言论自由 ——美国在一战中的言论自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I: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OF SPEECH
    1.1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Colonial Era
    1.2 Ratification of the Bill of Rights
    1.3 The Intentions of the Framers
        1.3.1 No Prior-Restraint and Tolerance of Sedition
        1.3.2 Free Exchange of Ideas
CHAPTER II: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PI
    2.1 World War I, Propaganda and Censorship in Britain and Germany
        2.1.1 World War I:A Total War
        2.1.2 Propaganda and Censorship in Britain and Germany
        2.1.2.1 Propaganda and Censorship in Britain
        2.1.2.2 Propaganda and Censorship in Germany
    2.2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Time of its Entrance into the War
        2.2.1 Against Intervention in the Early Days
        2.2.2 Evolution of American Sentiment toward a Pro-ally and Pro-war Position
        2.2.2.1 Influence of British and German Propaganda
        2.2.2.2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nks to the Allied
        2.2.2.3 Nationalistic Domestic Preparedness Movement
        2.2.2.4 Patriotic Sentiment Rising
    2.3 Creation of the 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 (the CPI)
        2.3.1 Disorder in Government's Information Releasing
        2.3.2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
        2.3.3 The Structure of the CPI
        2.3.3.1 Domestic Section
        2.3.3.2 Foreign Section
CHAPTER III: THE ACTIVITIES OF THE CPI
    3.1 Publicity: Affirmative Propaganda
        3.1.1 Through the Written Words
        3.1.1.1 The Division of News
        3.1.1.2 The Official Bulletin
        3.1.1.3 The Division of Civic and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3.1.2 Through the Spoken Words
        3.1.2.1 The Division of Four Minute Men
        3.1.2.2 The Speaking Division
        3.1.3 Through Films and Pictures
        3.1.3.1 The Division of Films and the Division of Pictures
        3.1.3.2 The Bureau of Cartoons
        3.1.3.3 The Division of Pictorial Publicity
    3.2 The CPI's Work of Censorship
        3.2.1 Censoring Various Publications
        3.2.1.1 Censoring Newspapers
        3.2.1.2 Censoring Books
        3.2.2 Censoring Films
CHAPTER IV: THE CPI AND THE SPIRIT OF FREEDOM OF SPEECH
    4.1 Prior Restraints
        4.1.1 The 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the P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4.1.2 Extension of the Power of Censorship
    4.2 Manipulation of Public Opinion by Publicity
        4.2.1 Blocking the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4.2.1.1 Indirectly Blocking the Newspapers
        4.2.1.2 Directly Blocking the Other Media
        4.2.2 Providing One-Sided Information
    4.3 No Tolerance of Dissents
        4.3.1 "Voluntary" Censorship on the Press
        4.3.2 Dissidents in the CPI's Blacklists
        4.3.2.1 German Americans
        4.3.2.2 Other Dangerous Groups
        4.3.3 No Tolerance of Dissents
    4.4 Impact on Wars after World War I
        4.4.1 World War II: Japanese Americans'Internment
        4.4.2 Vietnam War: Playing the Secrecy Card
        4.4.3 War on Terrorism: USA PATRIOT Act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5)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蒸蒸日上的城市化进程
    一、概念界定及时空划分
    二、东北部城市的兴起
    三、中心城市初露端倪
第二部分 市场经济机制的形成与宪政体制的推动作用
    一、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及促进作用
    二、宪政体制对城市发展的推动
第三部分 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
    一、东北地区工业化的启动
    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
第四部分 流动性机制的重要影响
    一、人口在东北部城市的流动
    二、交通运输的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自由与第一次宪法修正案:1790-1800(论文参考文献)

  • [1]内战前美国自由党废奴思想研究(1840-1848)[D]. 张陆昱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美国传媒规制中的事后追惩研究[D]. 李婧. 南京大学, 2015(07)
  • [3]论美国1789年关税法制定的原因和影响[D]. 郑铁桥. 武汉大学, 2012(10)
  • [4]公共信息委员会与言论自由 ——美国在一战中的言论自由[D]. 仇海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5]美国内战前东北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探析[D]. 隋笑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06(11)
  • [6]自由与第一次宪法修正案:1790-1800[J]. 伦纳德·W·莱维,林榕年. 外国法制史汇刊, 1984(00)
  • [7]自由与第一次宪法修正案:1790-1800[A]. 伦纳德·W·莱维,林榕年. 外国法制史汇刊第一集, 1984

标签:;  ;  ;  ;  

自由与宪法第一修正案:1790-18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