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与新亚大陆桥建设

中国加入WTO与新亚大陆桥建设

一、中国加入WTO与新亚洲大陆桥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沈娜[1](2021)在《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文中认为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整体成就相比,该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并没有实现整体性推进。如何在已有进展的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开花结果,真正让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战略对接,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形成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研究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实现中国东南、中、西、东北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国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参与,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实际进展,以及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及推进路径。论文旨在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第二,厘清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理定位;第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边境次区域层面和东北亚整体区域层面的推进进程与合作状况;第四,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论文首先从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层次性三个层面,阐述了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它体现了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非地缘战略性和目标非一致性等特点,凸显了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特色。论文重点阐述了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巩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为出发点,论文明确了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定位,即东北亚区域是在欧亚大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翼之轴,它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缘区,更不应该游离于“一带一路”建设之外。论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并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过程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如何将各自的发展规划渐进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的。而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具体推进问题,论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重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态,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呈现出边境地区相互开放、国家之间战略对接、区域层面互利合作的不同层面的关系互动形式,基于此种认识,论文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在陆上边境层面的互联互通。指出在边境开放的形势下,边境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屏障功能”向“中介功能”转变,“一带一路”倡议首先突破了边界的屏障,而建立起跨境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是在东北亚区域层面将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以及形成的中俄蒙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主要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合作形式的灵活与创新,在对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状况的阐述中展现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成就。同时,论文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规划过程与推进情况,阐述了该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未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论文还从合作理念、合作内容、合作路径三个层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之间能否实现包容性的问题。论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首先是区域外的美国通过强化与盟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分化手段,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扯断线”式的破坏或“分割片”式的阻断;其次是区域内“一带一路”发展的局部覆盖性问题,与冷战后东北亚区域所存在的“离散性”结构相关联,很难形成整体性的区域合作;第三是东北亚区域内的边境次区域合作也存在着困境,在推进中受到东北亚区域整体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路径:发挥次国家政府在助力东北亚区域边境层面合作中的优势及作用;探索朝鲜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路径;寻求协调区域内大国关系的具体方式;探寻稳定与发展中国与区域外美国之间关系的路径等。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区域,在这一区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合作和区域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东北亚区域也可以继续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为构建东北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Eliza Mambetova[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了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实现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吉尔吉斯斯坦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沿线国家,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有近30年的邦交,在此期间内,双方不断深入政治信任,对两国关切问题以及最核心的利益都给予相互支持,着力推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发展与合作。针对比较大型的国际事务,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合作。近年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一带一路”合作日趋密切,双方的贸易投资和互助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进一步合作更要靠合理策略的支撑,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策略有助于推动中吉两国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提质升级。基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现阶段,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基础下,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执行策略。本文正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策略,通过策略的选择和优化,以便于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经济互动策略主要指能够在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提升在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的互动交流的政策措施,本文参考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吉双方关系的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中吉两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的多方面交流与合作,以便于找出有利于两国长久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吉两国的经济互动发展提供一定的策略参考,促进两国经济领域及其他领域的深入交流。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经济互动策略,采用了一套专门的量化方法,通过收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和经济数据,选择投入产出方法建立其经济互动模型。投入产出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以数学矩阵结构作为基础,反映经济主体关系,以便于提出相应的政策方针,利用这一方法,能够通过其系数表达来分析双方的互动机制。本文总体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建立具体的经济互动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互动状况。以此作为依据,分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模式,找出影响双方经济贸易的因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的支持策略,并预测了未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互动的发展趋势。本文分为七个章节,具体容如下:第一章序论,深入分析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并与相关理论相结合,归纳本文的创新点;总结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梳理和界定本文研究时所运用到的相关理论和相关模型。第二章是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与评价,全面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情况,对双方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并且深入分析在经济互动下面临的多种挑战。第三章“一带一路”大环境下,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两国的经济互动模型,使用当前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贸易相关数据,通过中吉两国经济互动模型,测算经济互动参数。第四章根据区域经济互动模型测算的经济互动参数,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策略;依据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产业间的经济互动模型,分析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产业互动策略;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增进双方经济互动的思路框架,以及双方区域经济互动模式,阐述经济互动的运行策略。第五章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策略实现需要的政策支持,阐述中国国家支持政策、地方支持政策和企业支持政策,实施中吉双方经济互动策略。第六章提出了促进中吉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策略,为加速两国经贸合作进程,提升彼此综合国力提供对策建议。不仅需要将产业互补、地缘以及能源优势发挥出来,还应借助已经形成的区域政策,将投资贸易投资过程中的障碍清除掉,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依托现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增进双方关系。第七章总结全文,展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经济互联互动关系研究。本文建立了投入产出实证分析模型,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经济互动情况。目前“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的文献很多,但是研究内容主要是涉及文化、旅游等方面,而且关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度、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居多,很少有对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经济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本文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双方的交通运输状况,可以通过防止因为交通原因使双方处于封闭状态,对双方经济互动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让其经济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状态,也能够提升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效果。本研究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互动策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动策略的选择。笔者通过分析中吉两国紧密经济互动可能出现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通过这些经济策略的提出,让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找到更为理想的途径,同时也能够调动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本文的不足之处如下:第一,本文选择分析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互动策略,受到文献数量和数据库制约,对行业的研究只是限于主要行业,可能不够全面,还需要在以后资料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其应用价值。第二,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互动策略,由于本文是学术研究,并没有掺杂政治因素,在本文建立的经济互动投入产生模型中,也并没有涵盖政治因素。但是政治因素对于中吉两国的经济互动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如今国际关系复杂多变,让国家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这需要在之后的研究中深入分析。

石源华[3](2020)在《“中国周边学”发凡: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文中指出任何一个世界级强国都一定有自己的周边学理论和体系。"中国周边学"新概念的提出和新学科的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求和产物。构建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战略体系,是中国在新时代开展周边外交的现实需要。本文着重论述建设中国周边学的时代需求、中国周边学的定义和内涵、中国周边学的历史变迁、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中国周边学的交叉学科体系,以及中国周边学的战略体系,比较完整系统地阐述攸关中国周边学的理论创新、交叉学科建设以及战略政策设计等问题的思考和想法,并提出了关于中国周边学建设的设想和建议,以求教于学界同仁,希期引起研讨,推进中国周边学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发展。

马蓓[4](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认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王璐瑶[5](2020)在《德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和政策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丁[6](2020)在《欧盟新亚洲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欧盟发布了《连接欧洲和亚洲——对欧盟战略的设想》的政策文件,这是欧盟自成立以来第三次公布其亚洲战略。本文通过对欧盟亚洲战略的三次调整的梳理,发现欧盟亚洲战略以经济目的为主线,暗含价值观外交,希望借助多边主义对抗单边主义。针对2018年的调整,欧盟在一如既往地强调欧盟内部协调一致性的同时,体现出了突显规则意识,寻求公平竞争,强调可持续发展。欧盟的战略调整试图加强维护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也表明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和政体优越性正在受到挑战。可以将欧盟新亚洲战略看作有条件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信号。同时,中欧之间的长期多元博弈还将持续。

武晓玲[7](2019)在《中蒙俄西部通道的构建及其经济价值研究》文中认为通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通道本身的建设可以带来经济价值,以通道为载体,产生的运输活动,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可以带来经济价值。本文以战略规划视角研究西部通道形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系统认识西部通道的经济价值,对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有效推进和加强中蒙俄区域经济合作,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撑。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基于以下三点:(1)中蒙俄经济走廊现有通道的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以通道的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理论,论证西部通道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3)以及通道的构建基础论证西部通道的可行性;提出西部通道“一轴两廊”的空间布局。西部通道可以有效沟通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和中巴6大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合拢工程。其次,定义通道经济价值概念,并分析了通道经济价值的生成机理。认为通道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两个方面,直接经济价值指在人们直接从事与通道相关的生产活动而带来的经济价值,如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制造活动中;间接经济价值指以通道压缩了社会经济中人和物的时空距离,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社会总收益达到系统最优的状态。并将间接经济价值分为运输价值,贸易价值和区域经济价值。分析了他们相互作用产生经济价值的机理。接着,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和连立方程模型,对西部通道经济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在贸易价值的实证中,建立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发现创新性的加入友好城市变量和时候开通中欧班列这一虚变量。在区域经济价值的实证中,创新性的将通道加入“贸易-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发展为“通道-贸易-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将贸易作为外生变量加入联立方程式模型中。且本文采用的为省市级2008-2017年面板数据,重点落实到对于沿线城市的经济价值,结果具有说服力。综上,西部通道的构建是必要的,能为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经济价值,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我国西部地区以及蒙俄乃至欧洲的长远利益。

万祥春[8](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丁云宝[9](2018)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新地缘经济观与上海合作组织功能再造》文中研究表明在冷战格局崩溃以后,通过军事手段来获得国际主导权的方式正逐渐被通过经济手段来获得国际话语权的方式所取代。在这种背景下,地缘经济理论应运而生。竞争与合作是地缘经济理论的两个重要特征。地缘经济是在地缘政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地缘政治影响较深。因此,地缘经济理论传统观点更加强调竞争、控制、对立、遏制,相对弱化合作、联合等特征;强调国家为地缘经济主要行为体,轻视或忽视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地缘经济中的作用。同时,倾向于将竞争、遏制、冲突等理念作为解决经济、宗教等复杂问题的指导理念,加剧了冲突性。“一带一路”以开放包容、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互学互鉴为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强调合作、平等。“一带一路”的提出促进了地缘经济理论的发展,丰富、修正了地缘经济理论观点,创新形成了以新地缘经济空间、新国际关系理念、新国际经济格局、新合作共赢框架、新要素流动动向为内容的新地缘经济观。上海合作组织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建设,处于“一带一路”核心区域的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路”区域高度重叠,功能互动频繁,其不可避免受到新地缘经济观的影响,尤其是影响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人文合作等领域的功能再造。

张中宁[10](2018)在《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经济战略既对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也给彼此及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因此,开展对作为中美两国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国际政治经济学上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学习、借鉴、示范、提高,并给我国政府国际经贸战略的制定建言献策的现实意义。当前,作为经济全球化两大主导趋势之一的WTO领导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已陷于停滞近二十年,人们对它的发展前景陷于焦虑与迷茫。而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主导趋势之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初级形式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却依然生机勃勃、繁荣兴盛。既然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经济体的中美两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都有很大的外部性,那么,中美两国各有怎样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如何?又都有什么特征?促进中美构建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动因是什么?效益怎样?这是所有关注并研究中美各自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人都希望寻求解答的问题。本研究紧紧围绕上述五个问题,首先利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构建起上述五个问题的理论研究框架,然后运用政治经济分析、历史比较分析、数据实证、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及基于经济、政治(外交及安全)、软实力这三大维度和拉西特-斯塔尔的层次分析理论而拓展的三维多重博弈理论模型来逐步探讨中美各自FTA战略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概括地说,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各自FTA战略的发展历程、战略动因、战略特征及其战略效应后发现,中美各自FTA战略虽然在表面上都以经济目的为依归,但是实际上却都含有政治上的外交与安全目的,意识形态上的软实力追求,而且它们虽然在终极目标上有本质不同,但是在一般追求上的区别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美国FTA战略服务于美国以维护其世界霸权为目标的国家战略,而中国的FTA战略则以发展为导向,更注重为中国国内的稳定与发展而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与中国以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核心国家利益的国家战略目标相一致。本研究发现,基于以上动因而构建的中美各自FTA战略在上述三大维度上呈现的特征、效益虽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具体来讲,美国FTA战略的经济动因是给美国出口商开拓更多的市场,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更好地发展,从而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霸权地位。对美国自贸区战略的经济效益研究证实美国基本上实现了上述目的。除了最后一点外,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动因与中国的差别并不大,但是在经济效益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美国的更加明显。政治上,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外交和安全动因,也有霸权追求。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同样具有外交与安全考量,但由于中国外交恪守的指导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遵循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最终政治目标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美国的霸权追求大相径庭。软实力上,美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有传播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经贸规则制定上的主导权,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制度霸权地位;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当然也有提升本国软实力的追求,但是由于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以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软实力上的追求是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发言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并不断为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美自贸区战略的政治和软实力效益无法量化考察,但是通过历史分析与案例研究,本文证实了中美两国的FTA战略在经过国内、国际这两个层次的多重博弈后都获得了它们想要实现的政治和软实力效应。通过对中美两国作为国际经济战略子战略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再次证明了经济既是政治战略的目标之一,又是实现政治战略的基础、策略、工具、手段与平台。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既有很多共同点,又有无数本质上的不同。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下,我国需要充分利用、积极发挥自由贸易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将自由贸易区战略作为我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平衡美国霸权主义思维与行径,并最终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伟目标的重要平台。

二、中国加入WTO与新亚洲大陆桥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加入WTO与新亚洲大陆桥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性质研究
        (二)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研究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五)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区域合作理论与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二)区域合作的实现条件
        (三)区域合作的层次性
    二、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合作的特点
        (三)“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三、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二)东北亚区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东翼支轴
        (三)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次性
第二章 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参与
    一、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一)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三)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五)朝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参与方式
        (一)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
        (二)中日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
        (三)蒙古国和俄罗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三、国家的广泛参与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一)国家边界的开放性
        (二)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关键
第三章 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
    一、边境区域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沿
        (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二)边境地区是互联互通的开拓场域
        (三)边境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窗口
    二、东北亚边境区域开放与合作的进展
        (一)东北亚边境区域的总体建设状况
        (二)中国对蒙古国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中国对俄罗斯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四)中国对朝鲜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次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促进
        (一)次区域合作是对边界效应的一种回应
        (二)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三)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用
    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二)中日韩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包容性
        (一)合作理念的包容性
        (二)合作内容的包容性
        (三)合作路径的包容性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区域外国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
        (一)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阻碍
        (三)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消极影响
    二、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区域合作尚未形成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盲点
        (二)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性区域合作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制约
    三、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还不成熟
        (一)东北亚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困境
        (二)边境次区域合作困境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影响
第六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未来推进路径
    一、发挥次国家政府在东北亚边境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一)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优势
        (二)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路径
    二、努力将朝鲜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当中
        (一)将朝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朝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三、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协调好区域内的大国关系
        (一)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必要性
        (二)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方向与路径
    四、稳定中美关系,减弱区域外大国的阻碍作用
        (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
        (二)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实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3.1 投入产出理论
        1.3.2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及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1.3.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的理论依据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与评价
    2.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2.1.1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
        2.1.2 “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
        2.2.1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2.2.2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合作的现状
    2.3 两国间经济互动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2.3.1 经济方面
        2.3.2 政治方面
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吉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3.1 经济互动投入产出模型
        3.1.1 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
        3.1.2 模型构建的目的
        3.1.3 主要数据
    3.2 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
        3.2.1 基本模型的构建
        3.2.2 经济互动参数
    3.3 经济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3.4 产业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3.5 中吉经济、产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3.5.1 进出口规模较小
        3.5.2 没有充分发挥互补优势
        3.5.3 存在一定的贸易壁垒
        3.5.4 农产品不符合国际标准
4.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合作可行性分析
    4.1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依存度分析
    4.2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贸易结合度
        4.2.1 贸易结合度指数计算
        4.2.2 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4.3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投资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遇分析
        4.3.4 挑战分析
        4.3.5 战略分析
    4.4 影响中吉贸易的相关因素分析
5.“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吉区域经济互动策略研究
    5.1 经济互动的思想框架
        5.1.1 经济互动的原则
        5.1.2 经济互动的理念
        5.1.3 经济互动的目标
    5.2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吉合作的必然性
        5.2.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5.2.2 中吉双方经济发展需求
    5.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吉合作的基础
        5.3.1 地缘优势突出
        5.3.2 政治互信深入
        5.3.3 贸易互补优势突出
        5.3.4 发展理念相近
        5.3.5 人文基础坚实
    5.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模式
        5.4.1 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经营分析
        5.4.2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模式的选择
        5.4.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方向
    5.5 经济互动的运行策略
6.“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区域经济互动的支持政策
    6.1 国家的支持政策
        6.1.1 经济互动中的产业政策
        6.1.2 经济互动中的财政政策
        6.1.3 经济互动中的对外贸易政策
    6.2 地方的支持政策
    6.3 中国企业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遇到的问题及发展策略分析
        6.3.1 实体企业遇到的问题
        6.3.2 大型企业的发展策略
        6.3.3 中小型企业的扶植政策
    6.4 促进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6.4.1 发挥三个优势,加快中吉经济合作进程
        6.4.2 建立共同能源市场,加强边境经贸合作
        6.4.3 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开展产业互助合作
    6.5 借助区域政策,逐步扫除贸易投资障碍
        6.5.1 加入关税同盟,降低关税门槛
        6.5.2 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加速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进程
    6.6 增强中国国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6.6.1 提高中国软实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6.6.2 尊重当地的法律和风俗,注意与本国的区别
        6.6.3 提高中国出口商品档次,树立品牌形象
    6.7 吉尔吉斯斯坦方面的促进措施
        6.7.1 发挥地缘优势,加强边境经贸合作
        6.7.2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开拓资源合作市场
        6.7.3 发挥产业互补优势,推动产业互助合作
        6.7.4 改善国内贸易投资环境
        6.7.5 借助WTO平台来消除贸易壁垒
    6.8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中吉关系的建议
        6.8.1 加强高层往来,注重双边对话
        6.8.2 完善经贸合作机制,调整合作模式
7.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周边学”发凡: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中国周边学”的时代需求
    (一)世界大国和集团“周边学”的重要启示(3)
        1.日本的案例
        2.美国的案例
        3.欧盟的案例
    (二)中国周边外交地位逐步提升的需要
    (三)中国走向大国强国的时代需求
    (四)“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
    (五)“中国周边学”建设的学科需要
二、“中国周边学”的定义和内涵
    (一)新中国70年周边外交的历史总结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
    (三)提升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力支撑作用
        1.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2.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现通往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3.为世界社会主义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4.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丰富的中国智慧
三、中国周边学说的历史变迁
    (一)“朝贡体系学”的历史评价
    (二)近代中国周边学说的断裂
    (三)中国周边学说的再生尝试
    (四)“中国周边学”应运而生
四、“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29)
    (一)“中国周边学”与东方传统理论的扬弃和创新
    (二)“中国周边学”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联系和创新
    (三)构建全新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周边学”理论体系
        1.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新文化观
        2.坚持“四个自信”的新价值观
        3.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合作观
        4.“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5.欢迎“搭便车”的新义利观
        6.“亲诚惠容”的近邻观
        7.“国强而不称霸”的和平观
        8.“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新防疫观
五、“中国周边学”的交叉学科体系
    (一)明确“中国周边学”的战略定位和时代使命
    (二)界定“中国周边学”的地理范围
    (三)打牢“中国周边学”交叉学科建设的基础
    (四)构建“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
    (五)搭建“中国周边学”的战略架构
    (六)指明“中国周边学”的实施路径
    (七)加强“中国周边学”的史料建设
六、“中国周边学”的战略体系
    (一)“中国周边学”与中美博弈与共处(44)
    (二)“中国周边学”与周边区域合作(45)
    (三)“中国周边学”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播(46)
    (四)“中国周边学”与中国周边伙伴关系建设(47)
    (五)“中国周边学”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48)
七、结 语

(4)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1.4.1 核心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注释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小结
    注释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小结
    注释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4.3.4 国家风险布控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小结
    注释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小结
    注释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小结
    注释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中蒙俄西部通道的构建及其经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蒙俄三国合作研究
        1.2.2 通道相关研究
        1.2.3 国际运输通道经济价值研究
        1.2.4 文献综述评述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中蒙俄西部通道的构建
    2.1 构建背景:现有通道布局不合理
        2.1.1 中蒙俄跨境通道布局
        2.1.2 中蒙俄边境口岸布局
        2.1.3 小结
    2.2 西部通道的构建需求
        2.2.1 通道空间方位需求
        2.2.2 通道的空间能力需求
        2.2.3 通道的时间需求
        2.2.4 小结
    2.3 中蒙俄西部通道构建基础
        2.3.1 交通基础
        2.3.2 经济基础
        2.3.3 产业基础
        2.3.4 小结
    2.4 中蒙俄西部通道构建
        2.4.1 通道战略定位
        2.4.2 通道构建原则、思路及目标
        2.4.3 西部通道空间布局
第3章 通道经济价值生成机理
    3.1 通道产生经济价值相关理论
        3.1.1 经济增长:从内生到外生
        3.1.2 通道与区域发展关系:从点、线到面
    3.2 通道经济价值定义
    3.3 国际通道经济价值影响要素
        3.3.1 资本要素流动
        3.3.2 劳动力要素流动
        3.3.3 技术要素流动
    3.4 通道经济价值的生成机理
        3.4.1 运输价值生成机理
        3.4.2 贸易价值生成机理
        3.4.3 区域经济价值生成机理
    3.5 小结
第4章 西部通道的贸易价值评估
    4.1 各省份与蒙俄贸易发展现状
    4.2 扩展贸易引力模型
    4.3 模型构建
    4.4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4.4.1 模型回归
        4.4.2 结论及建议
    4.5 西部通道对中国沿线省份的贸易价值评估
第5章 西部通道的区域经济价值评估
    5.1 联立方程模型理论
        5.1.1 联立方程模型概念
        5.1.2 模型识别
        5.1.3 模型估计
    5.2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2.1 模型构建
        5.2.2 数据来源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4 西部通道对沿线省市的区域经济价值评估
第6章 结论、展望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 政策建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8)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四、安全类型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一、安全观的含义
        二、安全观的类型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四、和谐海洋思想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新地缘经济观与上海合作组织功能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地缘经济研究现状
        二、国内地缘经济研究现状
        三、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结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结构
        二、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缘政治理论
        一、地缘政治学概念
        二、地缘政治学源起与发展
        三、缺陷与不足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
        一、新经济地理学概述
        二、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涵
        三、新经济地理学对地缘经济的影响与不足
    第三节 地缘经济理论
        一、地缘经济理论概述
        二、地缘经济理论传统核心观点
        三、缺陷与不足
第三章 “一带一路”:一种新地缘经济观的生成
    第一节 “一带一路”理念与内涵
        一、“一带一路”历史背景与建设理念
        二、“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内涵
        三“一带一路”国家安全内涵
        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内涵
    第二节 “一带一路”机制与举措
        一、“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亚投行与丝路基金
        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合作:高铁
        三、“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六大经济走廊建设
    第三节 “一带一路”下的新地缘经济观
        一、“一带一路”对地缘经济理论的突破
        二、“一带一路”下的新地缘经济观
第四章 新地缘经济观视角下的上海合作组织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衍进轨迹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二、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发展轨迹
        三、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
        四、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
        五、上海合作组织人文合作
        六、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影响
    第二节 新地缘经济观视角下的上海合作组织
        一、上海合作组织地缘经济合作
        二、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五章 “一带一路”与上海合作组织功能互动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下上合组织的功能与角色
        一、“一带一路”下上海合作组织联通枢纽价值
        二、推动上合组织框架内各领域多双边合作
        三、上合组织有助于培育“一带一路”经济增长点
        四、上合组织扩员与“一带一路”海洋合作
    第二节 “一带一路”下上海合作组织合作新成果
        一、“一带一路”与上海合作组织战略对接新成果
        二、上海合作组织对接“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新成果
第六章 上海合作组织功能再造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功能再造
        一、新地缘经济观下平衡安全转向合作安全理论
        二、合作安全理论对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功能的影响
        三、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功能再造趋势与方向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功能再造
        一、新地缘经济观对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功能的理论指导
        二、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功能再造趋势与方向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人文合作功能再造
        一、新地缘经济观对上海合作组织人文合作的理论指导
        二、上海合作组织人文合作功能再造趋势与方向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环保合作功能再造
        一、上海合作组织环保合作的现状
        二、上海合作组织环保合作功能再造趋势与方向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路径研究
        2.1.1 中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2.1.2 美国FTA战略路径研究
    2.2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2.1 中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2.2 美国FTA战略动因政治经济分析
    2.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应研究
        2.3.1 中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2.3.2 美国FTA战略效应研究
    2.4 文献述评
        2.4.1 现有文献成果
        2.4.2 现有文献不足
第3章 基本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3.1.1 战略
        3.1.2 国家战略
        3.1.3 中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3.1.4 美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及国际经济战略
        3.1.5 自由贸易区战略
    3.2 自由贸易区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3.3 FTA静态经济效应:贸易或关税效应
        3.3.1 贸易创造
        3.3.2 贸易转移
    3.4 FTA动态经济效应
        3.4.1 投资效应
        3.4.2 增长效应
        3.4.3 就业效应
        3.4.4 规则效应
    3.5 FTA非经济效应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3.5.1 FTA政治经济效应
        3.5.2 自由贸易区与国内政治
        3.5.3 自由贸易区与国际政治
        3.5.4 FTA意识形态或软实力效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与现状比较
    4.1 美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4.1.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背景
        4.1.2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4.1.3 美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4.1.4 美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4.2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历程与现状
        4.2.1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4.2.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历程
        4.2.3 中国已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区
        4.2.4 中国已签自由贸易协定内容变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与比较
    5.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5.1.1 经济动因
        5.1.2 政治目的
        5.1.3 安全需要
        5.1.4 软实力建设
    5.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动因分析
        5.2.1 经济动因
        5.2.2 政治目的
        5.2.3 安全需要
        5.2.4 软实力建设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特点分析与比较
    6.1 战略环境
        6.1.1 中美FTA战略环境差异:“简单统一”对“复杂多元”
        6.1.2 中美FTA战略环境相同点:特征相同,表现领域不一
    6.2 战略能力
        6.2.1 中美FTA战略能力之不同:“一超独霸”对“全面崛起”
        6.2.2 中美FTA战略能力相似处:强国雄心
    6.3 战略目标
        6.3.1 美国FTA战略目标:霸权护持
        6.3.2 中国FTA战略目标:和平发展
    6.4 战略任务
        6.4.1 美国FTA战略任务:政经并重,拉友固盟
        6.4.2 中国FTA战略任务:经济为主,布局全球
    6.5 战略原则
        6.5.1 美国FTA战略原则:美国至上,利益优先
        6.5.2 中国FTA战略原则:内外兼顾,合作共赢
        6.5.3 中美FTA战略原则之异同
    6.6 战略定位
        6.6.1 美国FTA战略定位:霸权工具
        6.6.2 中国FTA战略定位:战略平台
        6.6.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定位之异同
    6.7 战略布局
        6.7.1 美国FTA战略布局:布局全球,经营世界
        6.7.2 中国FTA战略布局:面向全球、联结世界
        6.7.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之异同
    6.8 战略对象
        6.8.1 美国FTA战略对象:周边+盟友+价值观伙伴
        6.8.2 中国FTA战略对象:周边+“一带一路”+经济互补
        6.8.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对象之异同
    6.9 战略模式
        6.9.1 美国FTA战略模式:全面推进、一步到位
        6.9.2 中国FTA战略模式: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6.9.3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模式之异同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自由贸易区战略效益分析与比较
    7.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分析
        7.1.1 总体经济效益
        7.1.2 政治效益
        7.1.3 软实力效益及中美软实力状况比较
        7.1.4 美国FTA效益案例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7.2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绩效分析
        7.2.1 总体经济效益
        7.2.2 政治效益
        7.2.3 软实力效益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经济维度上的建议
        8.2.2 政治维度上的建议
        8.2.3 软实力维度上的建议
    8.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中国加入WTO与新亚洲大陆桥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D]. 沈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互动策略研究[D]. Eliza Mambetova.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2)
  • [3]“中国周边学”发凡: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J]. 石源华. 国际观察, 2020(06)
  • [4]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5]德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和政策反应[D]. 王璐瑶. 国防科技大学, 2020
  • [6]欧盟新亚洲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J]. 韩丁. 区域与全球发展, 2020(01)
  • [7]中蒙俄西部通道的构建及其经济价值研究[D]. 武晓玲.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9]“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新地缘经济观与上海合作组织功能再造[D]. 丁云宝.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0)
  • [10]中美两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比较研究[D]. 张中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与新亚大陆桥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