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干达推广可可新品种的举措

在乌干达推广可可新品种的举措

一、乌干达推广可可新品种的举措(论文文献综述)

徐振伟[1](2021)在《非洲粮食困境与转基因革命的“两难境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与欧盟对待转基因的态度尖锐对立,这种对立态度不仅影响了美欧关系,也影响到第三方——非洲。美国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借助技术援助和粮食援助的方式,在非洲第一次绿色革命失败后,开始推行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向非洲乃至全球输出技术规范,力图构建技术霸权。欧盟国家出于安全和保护市场的考虑,禁止转基因的推广,并限制进口相关外来农产品。由此,非洲国家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基于粮食安全的因素,非洲希望通过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缓解粮食危机;另一方面,非洲担心转基因产品会导致出口受阻,进而失去欧盟这个最大的外部市场。但是,在新冠疫情、蝗灾、粮食巨大需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许多非洲国家态度发生转变,开始对转基因持积极看法。

李亮,刘永芳,王红玲,柏振忠[2](2020)在《气候智慧型农业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气候智慧型农业强调运用创新的理念和适应性技术对传统农业系统进行优化改造,以此来应对源自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的三重挑战。本文对来自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相关国家所开展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探索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减排农业温室气体、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气候变化抗御能力3个维度针对国际实践经验展开讨论。研究发现:由于种植业、林果业以及畜牧业中存在极大的减排空间,这些领域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主要通过采取具备可操作性的技术措施稳步减少、避免甚至去除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在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选择上,发展中国家实践目标多为增加农业产出,保障粮食安全,而发达国家更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在增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方面,各国主要从提高农作物自身抵御力、改造农作物生长环境等着手,实现传统农业系统的智慧化改造。上述经验对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的启示在于:因地制宜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示范,适时推出促进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新举措,切实有效实现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新突破。

林璐梦[3](2020)在《《农林学科英语》(第2、4、6、8单元)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以“新工科英语系列教材”之《农林学科英语》一书的第2、4、6、8单元为汉译对象,基于该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翻译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总结。《农林学科英语》内容涵盖生态系统、农林业、化学、地理等多方面知识,属科技文本。本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反复修改译文后总结了如下五大常见问题:一,词义选择不当。普通词汇和专业词汇的处理都需依靠语境,选择最为恰当的译法;二,囿于原文。译者从词性、主语、语序、长句四个角度讨论在长句遍布的科技文中,如何打破框架的束缚,形成准确且流畅的译文;三,信息误读。误读源自译者对源文理解上的不充分,自然导致错译;四,表达问题。译者从语言组织、标点符号等角度分析了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调整修改,使译文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信达雅效果;五,文体风格偏差。科普类文本的科学性是全文的基调,翻译时务必注意语句语气的处理,遵循正式文本的特点,避免译者的主观发挥。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学习并积累了不少农林生态的基础知识与相应英语表达,了解了这一类文本在词汇、语句、语气等方面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能力与查询能力。此外,本次翻译是译者对农林类文本汉译的一个小小补充,也提供了部分英语表达的译法,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领域的翻译提供借鉴。

曹雪雷[4](2018)在《《咖啡的工艺与科学》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The Craft and Science of Coffee属于科普类文献文本,该翻译实践的要求是为咖啡爱好者提供一些有用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是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翻译策略为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发挥主体作用,在确保完整传达源语文本信息的前提下,分别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作出适应性选择,使译文符合翻译生态环境,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并接受译文。这也是生态翻译学理论重要概念之一,即“三维转换”。在语言维度,源语文本中多用代词、连词、从句来体现逻辑关系和语言形式的完整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如对连词进行省译;对长句结构进行调整;将被动语态改译为主动语态,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在文化维度,在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内容时,译者采用意译或直译加注释的方式使译文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在交际维度,对代词进行增译,明确其逻辑和指代关系;对行话的翻译方法是,查找目的语中的平行文本,并结合上下文语境,择优而取。此翻译实践报告是将生态翻译学理论知识与科普类文本翻译相结合的探索,可为类似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经验。

陈雄[5](2018)在《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其核心是发展权之争,是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之争和减排资源的分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展南南技术合作也是我国实施科技“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20多年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技术援助与技术培训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丰富经验,也为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研讨会、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式,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探讨了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案例和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按地区、按类型需求的分析,发现技术需求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减缓领域和适应领域,总结出了这些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发展中国家重点技术需求大多以低成本、易掌握、易维护的成熟适用技术为主,并且这些需求与其优先发展事项如减贫、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紧密关联。(2)开展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形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可供转让的适用技术清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对农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进行了筛选,编制了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的《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3)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通过在农林业、可再生资源、水资源与环境和卫生健康等几方面合作案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面向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的合作机制、模式,以及相关战略措施。(4)提出了南南技术转移主要存在的障碍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西非农业科技园建设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点亮非洲行动方案(减缓领域)和非洲生态守护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等重点领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南南科技合作方案建议,促进形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的整体机制、有效平台、优先领域和重点援助项目。

穆大伟[6](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范图·切鲁,勒努·莫迪,张大川[7](2016)在《借力南南合作,加速非洲农业变革——简论中国、巴西、印度的投资和知识交流对非洲农业的积极影响》文中提出外国对非洲农业的直接投资的增长,特别是来自印度、中国、巴西这三个新兴国家的直接投资的增长,是公民社会组织提出的很多批评的主题,这些组织错误地将这些外国直接投资与非洲本地居民土地被大量剥夺联系在一起。对于非洲国家政府与欧洲、亚洲的私人投资者已经达成的土地交易,必须认真审查,弄清这种交易对非洲的农民和游牧社群可能造成的下游效应,但是,全盘否定外国直接投资对于释放非洲农业生产潜力,从而推动其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的潜在贡献,也是错误的。本文旨在批判性地考察中、印、巴三国的私人投资和主权投资能否为新技术、新知识的转移创造新机遇,能否促进当地能力建设,扭转非洲农业生产力持续下降的局面,以及能否为当地人民提供就业,确保粮食安全。

徐国庆[8](2014)在《巴西与非洲的农业合作探析》文中指出国际发展合作较早地成为了巴西对外交流的议程之一。随着新时期以来巴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日渐重视发展与非洲的关系,深化相互经贸合作与提升国际影响力。从一定程度上讲,巴西与非洲的农业合作,是巴西深化对非关系的重要体现。借助农业发展的经验与相关农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巴西在加强与非农业合作的同时,还注重向非洲推广其包容性发展政策。巴西对非农业合作的内容广泛,所涉对象国遍及非洲各个地区。尽管巴西与非洲农业合作的时间较短,但其成效已经有所显现。不但巴西农业发展模式被一些非洲国家所效仿,而且其支持非洲农业与减贫的努力亦得到联合国等国际机制的认可。

陈大雷[9](2014)在《沿海经济林发展问题研究 ——以潍坊市为例》文中提出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是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区经济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林区人民走向致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潍坊市沿海地区自然概况(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交通运输概况和沿海经济林建设的现状,揭示了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目前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建设产生的效益,同时借鉴国内外沿海经济林研究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成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论文分析了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发展现状,其沿海滩涂地区分布最多的是落叶、阔叶林,这些树种具有很好的耐盐、耐碱性,集中分布在寿光、寒亭、昌邑3市(区)北部,其中寿光以小枣、苹果、李子等为主;昌邑主要的用材林包括泡桐、刺槐、槐树、柳等。主要经济林包括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等。观赏树包括侧柏、雪松、吹柳、冬青、悬铃木等。(2)研究提出了潍坊市在建设特色经济林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包括树种种类以及结构方面的问题(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等);技术方面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等);商品加工流通环节方面的问题(产品产量不高、质量较差;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的优势并不显着等);政策资金方面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不足等)。(3)针对潍坊市沿海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研究提出了潍坊市沿海经济林体系建设发展的思路和对策。首先,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根据寿光、昌邑、寒亭的林农模式、林游模式的经验总结而来;其次是发展建议。第一,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林业从业人员培训。第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经济林发展。第三,优化树种品种结构,加大优势资源的培训与利用。第四,注重经济林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等流通环节。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创新。第六,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协调工作机制。第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第八,强化管护措施,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

高贵现[10](2014)在《中非农业合作的模式、绩效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非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非经济的特点使中非农业合作成为了中非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农业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中非间互补的农业资源,非洲国家拥有广袤的未开发的土地而中国拥有丰富的实用农业技术。中非农业合作的目的是提高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合作开发非洲国家的农业资源,从而中非双方都能从农业合作中获益。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非农业合作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不过中非农业合作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为了使研究更有效率和成果,找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中非农业合作的潜力和发展趋势,本文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非农业合作的三个主要模式(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传递、中国对非洲农业的直接投资和中非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性、发展历史、面临的机遇和困难以及相互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分析力求从中非双方的角度审视中非农业合作的成效和困难,以期为中非农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有益的建议。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传递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模式的农业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中非双方互补的农业资源,利用中国的农业技术提高非洲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是非洲国家对中非农业合作的期望所在,也是非洲国家从中非农业合作中获益的主要方式。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传递历史上发展出了多种形式,目前中方农业技术援助项目主要是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不过中国援助的农业技术项目都存在可持续性差,技术传递效果有限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技术援助项目主要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而没有考虑到非洲国家相应的接受能力。为此,本文通过对埃塞俄比亚奥罗莫州津奇地区的调研,分析了当地农户采纳中国农业技术的局限所在。主要发现有:(1)当地农业技术与当地农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密切联系,采用中国的农业技术也需要当地农户逐渐改变其生活习惯,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援助项目要注意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短期项目的效果有限。(2)农业生产是一个包含多环节的体系,改变其中一个环节的农业生产技术,会带来其他环节的不适应,所以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传递需注意对当地农业整个生产链条上技术的提高。(3)信息和知识传播对当地农户采纳中国的农业技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农业技术援助项目需要加强中国农业技术的宣传和教育。本文还对中国目前援助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中国对非洲农业的直接投资是中非合作开发非洲农业资源的重要模式。中国农业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开始于承包中国在非洲援助的农场,后来逐渐发展成合资合作和独资等多种形式。本文分析了中国在非洲投资的农业企业在非洲国家间的分布特点,开办农业企业的动因,并以A公司集团在莫桑比克的投资为例分析了中国投资企业如何根据投资对象国的特征而采用相应的经营模式。主要发现有:(1)中国在非洲投资的农业企业集中在处于转型期和未转型的非洲国家,这些国家主要是农业为主的国家,经济欠发达,说明中国的农业投资是资源寻求型的。(2)中国开办农业企业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中国倾向于在国外投资存量不高的国家开办农业企业,国外投资存量不高说明这些国家的国际竞争较小,这与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相对缺乏国际竞争力相适应,不过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一般较落后。(3)莫桑比克国家资源丰富,不过其市场体系极不健全,所以A公司集团的投资采用了全产业链控制的经营模式,对于产业链中不熟悉的环节,A公司引入了中国其他农业企业实施了承包合作。通过以上分析,中国在非洲农业投资的同时也面临着隐含的诸多风险,本文从信息收集和风险规避,投资模式的选择,当地员工的管理,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和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中非农产品贸易是中非农业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中非农产品贸易在近十年获得快速的发展,不过中非农产品贸易额在中非贸易中的比重很小,并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本文分析了中非农产品贸易额增长的源泉,中非农产品贸易在各自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并且分析了中国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的免关税政策的效果。主要发现有:(1)中非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包括出口和进口)的来源国家数量和来源农产品种类都非常有限,中非农产品贸易额增长的基础薄弱。(2)中非农产品贸易在各自的市场的比较优势是负值,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说明中非农产品在各自市场上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并且中非农产品贸易逐渐落后于中非其他领域的贸易,也逐渐落后于与其他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3)免关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能力,不过免关税政策只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已有相当规模的商品的出口额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非农产品贸易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要依靠以上两种中非农业合作模式的发展,通过技术传递和直接投资,提高非洲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能力和非洲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样中非农产品贸易才能获得切实的提高。中非农业合作的以上三个模式是是相互促进,密切联系的,共同构成中非农业合作的有机整体。由于研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文的分析并没有包含所有的中非农业合作的模式和实现形式,比如中国参与的援助非洲的南南合作和中国对非洲农业技术传递的其他形式,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乌干达推广可可新品种的举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干达推广可可新品种的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1)非洲粮食困境与转基因革命的“两难境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次绿色革命与非洲
    (一)第一次绿色革命的背景和实施
    (二)绿色革命存在的问题与在非洲的困境
第二次绿色革命在非洲的发展
    (一)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兴起
    (二)美国在第二次绿色革命中的作用
    (三)关于转基因产品的争议
美欧对转基因的态度与非洲国家的“两难境地”
    (一)美国和欧盟对待转基因的不同态度
    (二)美欧博弈与非洲的“两难境地”
对于非洲粮食问题的未来展望
    (一)进一步推动土地改革,优化粮食分配结构
    (二)完善转基因产品评估机制,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长期监管,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根据各国对待转基因的不同态度,调整出口对象,拓展全球化的农业出口市场

(2)气候智慧型农业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外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比较
    2.1 美洲国家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探索
        2.1.1 北美洲国家
        2.1.2 中美洲国家
        2.1.3 拉丁美洲国家
    2.2 欧洲国家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探索
    2.3 亚洲国家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探索
    2.4 非洲国家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探索
    2.5 大洋洲国家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探索
3 国外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经验总结
    3.1 持续减排农业温室气体
    3.2 全力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 不断增强农业气候变化抗御能力
4 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借鉴及政策建议
    4.1 因地制宜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实践示范
    4.2 适时推出促进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新举措
    4.3 切实有效实现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新突破

(3)《农林学科英语》(第2、4、6、8单元)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 项目简介
    1.2 项目意义
    1.3 项目要求
第二章 项目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分析
        2.1.2 资料准备
        2.1.3 农林相关内容习得
    2.2 译中工作
        2.2.1 术语表建立
        2.2.2 质量与进度控制
        2.2.3 交流与反馈
    2.3 译后总结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词义选择不当
        3.1.1 专业词汇
        3.1.2 普通词汇
    3.2 囿于原文
        3.2.1 囿于词性
        3.2.2 囿于主语
        3.2.3 囿于语序
        3.2.4 囿于长句
    3.3 信息误读
    3.4 表达问题
        3.4.1 标点使用欠妥
        3.4.2 语言表而不达
    3.5 文风偏差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科技翻译角度
    4.2 语言基础角度
    4.3 检索能力角度
参考文献
附录A:术语表
附录B:原文和译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咖啡的工艺与科学》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1.2 The Initiator and the Purpose of the Task
    1.3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Eco-environment,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2.1.2 Adaptive Selection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Linguistic Dimensional Selection
    3.2 Cultural Dimensional Selection
    3.3 Communicative Dimensional Selec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cknowledgement

(5)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2.1 气候变化科技合作态势
    2.2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助现状与特点
        2.2.1 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2.2.2 国际组织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2.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2.3.1 南南科技合作现状与政策
        2.3.2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的途径
        2.3.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按地区)
        3.1.1 东非
        3.1.2 南非
        3.1.3 西非
        3.1.4 中非
        3.1.5 西亚北非
        3.1.6 东南亚
        3.1.7 南亚
        3.1.8 中亚
        3.1.9 拉美
        3.1.10 小结
    3.2 需求分析(按类型)
        3.2.1 小岛国及低海拔沿海国家
        3.2.2 干旱与半干旱国家
        3.2.3 最不发达国家
    3.3 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分析
        3.3.1 重点领域与优先技术
        3.3.2 技术需求特点
第4章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分析
    4.1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
        4.1.1 农林业
        4.1.2 可再生能源
        4.1.3 水资源与环境
        4.1.4 卫生健康
        4.1.5 节能减排
        4.1.6 我国可供转让适用技术清单
    4.2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
        4.2.1 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4.2.2 已转让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4.2.3 适用技术来源分布
    4.3 可转让适用技术储备分类统计
        4.3.1 能源
        4.3.2 农业
        4.3.3 林业
        4.3.4 水资源
        4.3.5 卫生健康
        4.3.6 建筑节能减排
        4.3.7 工业节能减排
        4.3.8 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
        4.3.9 防灾减灾
        4.3.10 基础设施
        4.3.11 废弃物利用
        4.3.12 交通
        4.3.13 资源环境技术
        4.3.14 其它
    4.4 已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分析
        4.4.1 已转让技术按领域分布
        4.4.2 已转让技术按国别分布
    4.5 小结
第5章 重点领域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分析
    5.1 农林业
        5.1.1 杂交水稻技术合作
        5.1.2 种植加工技术合作
        5.1.3 菌草利用技术合作
        5.1.4 节水农业技术合作
    5.2 可再生能源
        5.2.1 太阳能技术合作
        5.2.2 小水电技术合作
        5.2.3 沼气利用技术合作
    5.3 水资源与环境
        5.3.1 水窖技术合作
        5.3.2 给排水技术合作
        5.3.3 坦噶尼喀湖生态监测技术合作
        5.3.4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技术合作
        5.3.5 气象技术合作
        5.3.6 生态保护技术合作
    5.4 卫生健康合作
第6章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机制分析
    6.1 南南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
        6.1.1 资金短缺
        6.1.2 文化差异
        6.1.3 受体水平
        6.1.4 需求不明
        6.1.5 政治与人身安全
        6.1.6 商务障碍
    6.2 南南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6.3 南南技术转移的模式、机制分析
        6.3.1 政府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6.3.2 市场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6.3.3 国际组织/NGO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三方合作机制
    6.4 重点领域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6.4.1 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4.2 环境领域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4.3 农业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5 中国科技部-联合国环境署-非洲水行动项目实证分析
        6.5.1 水行动项目方案设计、建议提出及实施
        6.5.2 水行动项目实施成效及影响
    6.6 小结
第7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具体合作方案
    7.1 中国-联合国-非洲水行动项目合作
    7.2 非洲农业行动南南合作方案
    7.3 点亮非洲项目建议
    7.4 非洲生态守护项目建议
    7.5 关于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建议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成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附录
    附录1: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重点领域分类
    附录2:面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征集调查表
    附录3: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问题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创新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建议
    附录5: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及南南合作工作的建议
附件

(6)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借力南南合作,加速非洲农业变革——简论中国、巴西、印度的投资和知识交流对非洲农业的积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改变非洲农业面貌的新机遇
需考虑的其他问题
实施“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的进展
吸引南方国家的FDI,开发生产潜力
FDI的作用与非洲农业:甩掉历史包袱
利用与中国、印度、巴西的新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印度、巴西参与非洲农业概况
    中国
    印度
    巴西
科技、财政、知识与专业技术平台———衡量FDI对非洲农业的贡献
结语

(8)巴西与非洲的农业合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巴西与非洲农业合作的缘由
    (一) 巴西具有重视国际发展合作的传统
    (二) 巴西农业发展取得显着成效
    (三) 巴西重视非洲在其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四) 巴西看重与非洲农业合作的优势
二、巴西重视对非农业合作的体现
    (一) 加强巴西对非农业合作的机构与机制建设
    (二) 注重巴西非洲在农业发展能力建设上的合作
    (三) 重视向巴非农业合作提供财政支持
三、巴西与非洲农业合作的特点
    (一) 注重与非农业合作的全面涉足
    (二) 重视与非农业合作方式的灵活性
    (三) 视非洲葡语国家与小型农业为合作的重点
四、对巴西与非洲农业合作的评价
    (一) 推动巴西对非农业商贸的发展
    (二) 展示巴西国际发展合作模式
    (三) 有助于非洲农业自主与经济发展
    (四) 有利于巴西提高国际影响力
五、巴西对非农业合作的前景
    (一) 巴西与非农业合作有望获得持续深入
    (二) 巴西与非农业合作面临的难题
结语

(9)沿海经济林发展问题研究 ——以潍坊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
2 我国沿海经济林发展的基本问题
    2.1 经济林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2.1.1 经济林的概念与内涵
        2.1.2 经济林的类别与特征
        2.1.3 经济林的功能与作用
    2.2 我国经济林的建设现状
        2.2.1 我国经济林的发展现状
        2.2.2 我国推进经济林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2.2.3 我国经济林市场前景分析
    2.3 山东省沿海经济林发展历程
        2.3.1 我国经济林的发展历程
        2.3.2 山东省推进经济林建设的主要措施
        2.3.3 山东省经济林建设的主要成果
3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发展现状
    3.1 潍坊市发展沿海经济林的环境分析
        3.1.1 区位特征分析
        3.1.2 自然环境分析
        3.1.3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3.1.4 交通、运输概况
    3.2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发展现状分析
        3.2.1 潍坊市林业发展历程
        3.2.2 土地利用现况
        3.2.3 特色沿海经济林树种
        3.2.4 经济林面积发展概况
    3.3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发展的综合效益分析
        3.3.1 生态成效
        3.3.2 社会成效
        3.3.3 经济成效
    3.4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3.4.1 林业发展缺乏资金保障
        3.4.2 林业用地紧张
        3.4.3 经济林产业化程度低
        3.4.4 沿海地区频发自然灾害威胁树种生存生长
        3.4.5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力量薄弱
        3.4.6 森林生态旅游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4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发展模式分析
    4.1 寿光市沿海经济林的发展模式
        4.1.1 林农模式
        4.1.2 林游模式
    4.2 昌邑市沿海经济林的发展模式
        4.2.1 林农模式
        4.2.2 林游模式
    4.3 寒亭区沿海经济林的发展模式
5 潍坊市沿海经济林建设发展模式选择及其对策建议
    5.1 发展规划
    5.2 发展模式的选择
    5.3 发展建议
        5.3.1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林业从业人员培训
        5.3.2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经济林发展
        5.3.3 优化树种品种结构,加大优势资源的培训与利用
        5.3.4 注重经济林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等流通环节
        5.3.5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创新
        5.3.6 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协调工作机制
        5.3.7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5.3.8 强化管护措施,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非农业合作的模式、绩效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示目录
表格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结构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局限性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局限性
2 研究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中非农业合作的定义
        2.1.2 中非农业合作的模式
        2.1.3 本文的研究范围
    2.2 中非农业合作的研究综述
        2.2.1 中非农业合作的历史、阶段和地位
        2.2.2 中非农业合作的基础和潜力
        2.2.3 中非农业合作的成效、问题和对策
        2.2.4 中非农业合作与非洲农业研究
        2.2.5 西方国家与非洲的农业合作
    2.3 中非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国际援助理论
        2.3.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3.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3.4 国际贸易理论
3 破解中国对非农业技术传递的困境—以埃塞俄比亚为例
    3.1 中国对非洲农业技术传递的现状和问题
    3.2 埃塞俄比亚奥罗莫州津奇地区背景介绍和问卷调查
        3.2.1 奥罗莫州津奇地区背景介绍
        3.2.2 问卷调查
    3.3 埃塞俄比亚奥罗莫州津奇地区农业基本状况
        3.3.1 埃塞俄比亚奥罗莫州津奇地区农业的年龄结构
        3.3.2 埃塞俄比亚奥罗莫州津奇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单产和影响因素分析
    3.4 埃塞俄比亚农户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条播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3.4.2 知识传播对农户条播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3.5 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功能定位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5.1 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发展情况
        3.5.2 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功能定位
        3.5.3 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对非洲农业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4.1 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发展和所面临的问题
        4.1.1 中国农业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历史发展
        4.1.2 中国农业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国别及地区分布
        4.1.3 中国农业企业在非洲投资的主要困难
    4.2 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中国投资非洲的现状和特点
        4.2.2 中国投资非洲的动因
    4.3 案例分析:A公司集团在莫桑比克的农业投资
        4.3.1 莫桑比克背景介绍
        4.3.2 A公司集团的农业投资
    4.4 中国对非洲农业直接投资的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中非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和免关税政策的效果分析
    5.1 中非农产品的贸易额增长分析
        5.1.1 中非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及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5.1.2 中国从非洲农产品进口额的增长分布
        5.1.3 中国对非洲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分布
        5.1.4 中非农产品贸易增长来源分析的基本结论
    5.2 中非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5.2.1 比较优势分析指标的选择
        5.2.2 非洲国家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
        5.2.3 中国农产品在非洲的比较优势
        5.2.4 中非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分析的基本结论
    5.3 免关税政策对中非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5.3.1 免关税政策效果研究的缘起
        5.3.2 中国对非洲免关税政策的演变及特点
        5.3.3 免关税政策经济效果分析
        5.3.4 中国对非实施免关税政策效果的分析结论和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中非农业合作各模式的协调和促进
    6.1 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传递与中国在非农业投资的相互促进
        6.1.1 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传递对中国直接投资非洲农业的促进
        6.1.2 中国在非洲农业投资对中国农业技术传递的促进作用
    6.2 中国在非农业投资与中非农产品贸易的相互促进
        6.2.1 中国在非农业投资对中非农产品贸易的促进
        6.2.2 中非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促进作用
    6.3 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传递与中非农产品贸易的相互促进
        6.3.1 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传递对中非农产品贸易的促进
        6.3.2 中非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技术传递的促进
    6.4 中非农业合作各方面发展的协调和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建议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乌干达推广可可新品种的举措(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洲粮食困境与转基因革命的“两难境地”[J]. 徐振伟. 中国非洲学刊, 2021(02)
  • [2]气候智慧型农业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战略研究[J]. 李亮,刘永芳,王红玲,柏振忠. 世界农业, 2020(12)
  • [3]《农林学科英语》(第2、4、6、8单元)翻译实践报告[D]. 林璐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4]《咖啡的工艺与科学》翻译实践报告[D]. 曹雪雷. 烟台大学, 2018(01)
  • [5]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D]. 陈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6]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7]借力南南合作,加速非洲农业变革——简论中国、巴西、印度的投资和知识交流对非洲农业的积极影响[J]. 范图·切鲁,勒努·莫迪,张大川.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16(04)
  • [8]巴西与非洲的农业合作探析[J]. 徐国庆.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 [9]沿海经济林发展问题研究 ——以潍坊市为例[D]. 陈大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6)
  • [10]中非农业合作的模式、绩效和对策研究[D]. 高贵现.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在乌干达推广可可新品种的举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