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磁台磁通门磁强计与磁变计记录数据对比分析

喀什地磁台磁通门磁强计与磁变计记录数据对比分析

一、喀什地磁台磁通门磁力仪与磁变仪记录资料的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韦汾余,吴一凡,郑丽东,吴佳林,郭昱琴[1](2019)在《琼中台FGM-01磁通门磁力仪观测数据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确保琼中台FGM-01磁通门磁力仪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对琼中台多套地磁相对记录仪分钟数据作相关系数分析,及对其观测基线值作月剩余标准差处理和日均差值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得出FGM-01仪的观测精度及稳定性较差。

王晓美[2](2019)在《地磁场相对变化观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地磁场是全球性的地球物理基本场,地磁观测的任务就是以足够的精度、长期连续地监测地磁场的变化,依此研究相关电流体系或介质电磁性质的变化,服务于地球及空间科学研究、地震预测预报和社会应用等。地磁场具有幅度范围大、时间尺度宽等特点,通常采用地磁场要素绝对值的长期测定来获取地磁场缓慢变化,采用地磁场要素变化部分的连续测量来获取地磁场快速而又微小的变化,传统上将这两种观测方式分别称作地磁绝对观测和地磁相对记录。目前典型的地磁相对变化观测仪器在长期稳定性、响应速度、安装便捷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地磁定位与导航、磁法勘探、磁异常目标探测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也对磁场观测仪器提出更多的要求,同时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将拓展传统的地磁观测向多模式方向发展。本文在分析目前地面地磁观测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地磁观测台网相对变化观测的不足之处,并着眼于科学研究、地震监测预报及社会应用未来发展需求,提出地磁相对记录发展趋势及观测仪器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观测技术先进、数据质量高的地磁观测系统提供技术支撑。1.开展高稳定性磁通门传感器研制。首先研究了磁通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优化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信号调理电路,从而获得最佳匹配;其次在保证满足地磁场观测所需仪器性能的前提下缩小磁传感器的体积,并采用悬挂磁传感器的方式,消除因观测墩漂移而引入的观测误差,以及观测仪器在安装过程中因水平调节而引入的安装误差。悬挂机构采用具有与特殊钢相当高硬度和耐磨性的铍铜制作成无磁万向节,实现以Z轴倾斜±6度内自动调平;最后开展样机性能测试和台站对比观测实验。研制的样机性能通过零磁装置进行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线性度优于1‰、噪声优于0.04nT(RMS);并在河北省涉县地磁台开展对比观测试运行3个月,其磁偏角(D)基线值月剩余标准偏差(σD)最大值为0.08′,水平强度(H)和垂直强度(Z)基线值月剩余标准偏差(σH、σZ)最大值分别为0.93nT、0.69nT,均小于国家地磁台网观测指标要求,所以从观测数据和基线值表明样机运行稳定可靠。为实现地磁矢量场长期稳定可靠的监测目标提供高分辨力、低噪声和长期稳定特点的相对记录仪器。2.开展基于OVERHAUSER效应磁探头的矢量磁传感器研制。首先详细阐述矢量磁场测量的工作原理,分析磁偏角、磁倾角与总强度的几何关系,确定一组正交偏置线圈的磁轴方向和一个测量周期所得测量数据的数学关系;然后分析球形线圈的均匀区和偏置磁场的幅度对研制磁传感器的噪声影响。为验证理论分析,在地磁台站对样机的性能进行测试和对比观测。结果表明:球形线圈的非均匀度优于5‰,偏置磁场幅度约为总强度磁场幅度的20%左右可以获得较好的噪声性能,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的噪声(峰峰值)分别为0.11nT、0.032′、0.014′,为地磁台站相对记录提供高采样率多分量准绝对的观测仪器。3.开展基于非晶丝正交磁通门效应磁传感器研制。基于基本模式的正交磁通门效应,采用真空熔体抽拉设备冷拔并经退火处理的Co基非晶丝作为磁芯材料,首先优化磁敏材料的工作点并确定激励场的幅度和频率,然后设计低噪声信号拾取电路,最后开展样机性能测试和台站对比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噪声优于0.2nT(RMS)、频带响应DC30Hz,同时传感器体积为Φ7cm×10cm,功耗小于1W,实现了便于携带和简易架设,为密集阵列式地磁矢量观测提供观测仪器。4.开展地磁场相对变化观测数据一致性校正技术研究。首先通过理论计算和地磁台站测试实验验证,分析观测仪器的定向、水平姿态与地磁各分量观测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给出定量关系;然后基于差值算法对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和校正,并通过软件实现单台和多台的数据校正,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

刘成[3](2018)在《地磁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校正技术研究 ——以磁通门磁力仪为例》文中认为地磁观测是地磁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它的任务是连续完整、准确可靠地记录地磁场随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由于实际获取的地磁观测数据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要完成对地磁场时空分布规律的精确记录,就必须在提高现有观测仪器灵敏度、带宽等技术指标,引入新型地磁场观测传感器的同时,利用恰当可靠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提高观测数据的质量。因此本文以地磁相对记录的典型设备磁通门磁力仪为例,对地磁观测数据质量和校正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对磁通门磁力仪观测数据质量、数据不一致现状以及观测数据的校正技术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影响磁通门磁力仪观测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仪器本身性能,如仪器三个测量轴难以保证绝对正交,仪器格值、零点等存在漂移;二是仪器架设姿态不一致,包括仪器定向方位角和底座水平度等;三是观测环境影响,主要是环境温度变化、台站供电系统不稳定等,对于环境影响可以通过改善台站环境来排除,对于数据中引入无法排除的误差,则试图采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校正。其次,本文通过磁通门磁力仪传递函数的推导与测定以及仪器整机性能的实验室测试确定了仪器在无干扰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各项性能以及运行情况,再根据实际记录曲线分析仪器实际观测数据的质量,从而确定了实际观测过程中各因素对磁通门磁力仪观测质量的影响规律。然后,针对目前多个台站存在的两套磁通门磁力仪记录曲线不一致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各因素对实际观测数据的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一致性校正方法。考虑观测数据中引入了仪器安装方位角和格值偏差的影响,依据各因素影响规律,构建相应的校正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通过矢量归算完成对不一致数据的校正,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台站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校正算法解算的格值精度优于0.002,姿态角精度优于0.15°,且可以完成测量坐标系下三分量磁通门磁力仪记录数据向标准坐标系下的矢量归算,归算误差不超过0.5n T。在此基础上将这一校正算法集成进地磁数据处理软件平台,为各台站对存在观测数据不一致问题的校正提供实用工具。

张建国[4](2017)在《强震前电磁辐射异常演化特征及其机理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在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低频电磁辐射现象,已被越来越多的强震所观测到,这为地震监测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能。由于电磁辐射是来自震源的直接信息,电磁波的趋肤深度大于地震震源深度,震前观测到低频电磁辐射源于孕震区的概率很大,且一般又在地震孕育的后期出现。因此,具有短临预测地震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基于我国地基电磁台站数据联合空间电磁卫星数据,收集、整理了100多个数字化电磁台站及电磁卫星观测数据,并对台站数据内在质量进行分级评估。对所选用的观测数据,首先进行预处理分析,识别与排除地面及空间各种非震干扰因素影响;然后利用小波变换、极化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偏振主轴计算、归一化月速率及频谱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典型强震震例,提取地震前较为可靠的电磁辐射异常信息,归纳与总结电磁辐射所显示的各种波形、场强变化及频谱特征等;建立地震电磁场模型,探索地震电磁辐射异常信号形成、孕育及传播机理。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研究发现,地震前三个月内地磁D分量具有明显异常变化。地磁场极化分析认为,大部分地震前呈上升、振幅增大的异常变化形态。通过地震电磁场模型研究得到了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在时间上、频段上均表现出阶段性的进程,异常特征遵循了地震孕育、发展及发生规律。对强震前地磁场进行内、外源场分离及等效电流体系反演发现,地震前出现了内、外源场电流体系的同步变化,磁场产生的电流涡焦点向纬向进行偏移,与"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在时间上基本同步。利用归一化月速率方法,对汶川、玉树地震前视电阻率的各向异性进行计算发现,在地震断层带上及附近区域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反应更敏感,而断裂带两侧区域反应较弱,在方向上具有显着差异性。对汶川8.0级地震前上空Demeter电磁卫星6条轨道数据分析发现,5月6号电场Ex、Ey分量,磁场Hx、Hy分量在370-400Hz处存在窄频带电磁辐射增强,持续时间约两分钟、5月9号两条经过震源区上空的轨道发现了电场Ex分量幅度增大现象,而5月11号和5月12号异常仍然存在,且地震前一天的电场Z分量增大幅度比地震前2小时更显着。对于空间电离层的分析发现,50-300Hz为地震电离层效应的优势频段;距离地震空间位置越近,地震异常越显着;不同半球的地震,异常方向和方位不同。

廖绍欢,李雪浩,胡俊明,林建[5](2016)在《成都地震基准台FHDZ-M15仪与GM4仪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2014年成都地震基准台地磁FHDZ-M15地磁总场与分量组合观测系统和GM4磁通门磁力仪器记录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两套仪器日均温度、分均值、日均值和基线值的变化趋势,并且对仪器观测背景噪声做了相应的对比分析,排除了观测环境和观测场地等影响因素,认为FHDZ-M15仪器观测的精度略大于GM4仪器的精度。

应允翔,汪继林,王飞,刘红飞,张明明[6](2016)在《蒙城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F值一致性的初步分析》文中提出蒙城国家野外观测站现有GM-4磁通门磁力仪、G-856质子旋进磁力仪,GSM-19T质子旋进磁力仪三套地磁仪器,对仪器测量的总强度F观测数据,进行趋势变化、均值、差值以及基线值的对比分析,认为台站仪器F的观测数据具有较高的观测精度和一致的变化趋势,仅存在较小的差别,达到了国内高精度地磁观测的水平。

董海龙,杨冬梅,张素琴,李西京[7](2016)在《嘉峪关地震台磁通门磁力仪记录准确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日变化记录准确度标定的基线值和同台多套仪器记录的分均值资料,应用差值分析方法,结合仪器定向实验,对磁通门磁力仪记录准确度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磁通门磁力仪GM4(6)的H分量和GM4(8)的Z分量记录的地磁场变化准确度存在偏差,定向实验发现,仪器3个磁通门传感器线圈正交度存在误差,是引起磁通门磁力仪记录准确度偏差大的主要原因。

胡秀娟,李西京,王静,李细顺,畅国平,王秀敏,宋昭,罗娜,解真[8](2016)在《仪器定向误差对地磁日变化记录准确度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红山地磁台磁通门磁力仪GM4-2记录的日变化数据,提出了一种减小仪器定向误差的方法,即D要素磁轴零场漂移S0校正法.首先基于零场漂移S0测量原理,试制测量工具无磁旋转平台,并对磁力仪GM4-2零场漂移S0值进行测量,得出该值约为1 024.7nT;然后在重新定向时对该数值进行误差校正;最后将较正后的零场漂移S0值应用到理论日变化数据和定向后的实际日变化数据中.结果表明,D要素磁轴零场漂移S0是产生定向误差的主要因素,经过零场漂移S0校正后的日变化数据与理论日变化数据一致,消除了由定向误差所造成的日变化畸变,从而能更真实地反映地磁场变化.

贾华,高登平,王利兵,胡秀娟,陈凯男[9](2015)在《红山地震台地磁GM4仪与FHD-2B仪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2013年红山地震台地磁GM4磁通门磁力仪与FHD-2B质子矢量磁力仪产出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两套仪器分均值、日均值和基线值的变化趋势,并对仪器背景噪声做相应对比,认为观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而GM4仪观测精度较大。

黄英,张世民,张创军[10](2012)在《泾阳地磁台数字化与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泾阳地磁台2007年FHD-1核旋磁力仪和CB3磁变仪观测数据采用日变幅形态、日均值年变形态、总场21点值年变形态等方法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观测一致性较好,说明数字化仪器观测的数据是可靠的,但是数字化仪器还存在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稳定性不好的问题,需要工作人员按规范调试仪器,认真维护与管理。

二、喀什地磁台磁通门磁力仪与磁变仪记录资料的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喀什地磁台磁通门磁力仪与磁变仪记录资料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琼中台FGM-01磁通门磁力仪观测数据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观测仪器
2 资料处理分析
    2.1 相关系数分析
    2.2 基线值分析
        2.2.1 基线值剩余标准差
        2.2.2 基线值日差值
    2.3 温度分析
3 结 语

(2)地磁场相对变化观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矢量磁传感器技术
        1.2.2 地磁场相对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稳定性磁通门传感器研制
    2.1 基于磁通门效应的矢量磁场测量原理
    2.2 三分量磁通门传感器研制
        2.2.1 传感器小型化设计
        2.2.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2.2.3 传感器悬挂结构设计
    2.3 样机实验室性能测试和台站对比观测实验
        2.3.1 实验室性能测试
        2.3.2 台站对比观测实验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OVERHAUSER效应磁探头的矢量磁传感器研制
    3.1 基于标量磁探头矢量磁场测量原理
        3.1.1 基于OVERHASER效应磁场测量原理
        3.1.2 使用标量磁力仪测量地磁场分量原理
        3.1.3 基于OVERHASER效应磁探头的矢量磁场测量原理
    3.2 矢量磁传感器研制
        3.2.1 偏置线圈设计
        3.2.2 电流源设计
        3.2.3 正交度误差校正
    3.3 样机性能测试和台站对比观测实验
        3.3.1 样机性能测试
        3.3.2 台站对比观测实验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非晶丝正交磁通门效应的磁传感器研制
    4.1 基本模式的正交磁通门原理
    4.2 基于非晶丝正交磁通门效应磁传感器研制
        4.2.1 丝状磁传感器设计
        4.2.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3 样机实验室性能测试和台站对比观测实验
        4.3.1 实验室性能测试
        4.3.2 台站对比观测实验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地磁场相对变化观测数据一致性校正技术研究
    5.1 地磁场相对变化观测数据不一致性现状分析
    5.2 传感器姿态对地磁场日变化观测数据的影响分析
        5.2.1 三轴磁通门传感器定向误差分析
        5.2.2 三轴磁通门传感器水平误差分析
        5.2.3 传感器姿态偏转角度误差测试实验
    5.3 基于差值算法设计与验证
        5.3.1 基于差值算法设计
        5.3.2 基于差值算法验证
        5.3.3 校正算法软件实现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存在问题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3)地磁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校正技术研究 ——以磁通门磁力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数据校正技术发展动态与总体研究思路
    2.1 磁通门磁力仪观测现状及数据质量分析动态
        2.1.1 磁通门磁力仪观测现状分析
        2.1.2 磁通门磁力仪观测数据校正技术分析
    2.2 总体研究思路
第3章 仪器系统特性分析与测试
    3.1 磁通门磁力仪工作原理
        3.1.1 磁通门磁力仪探头工作原理
        3.1.2 测量电路原理
    3.2 磁通门磁力仪传递函数推导与标定
        3.2.1 磁通门磁力仪传递函数构建
        3.2.2 传递函数的测定分析
    3.3 磁通门磁力仪性能实验室测试
        3.3.1 测试设备
        3.3.2 噪声特性测试
        3.3.3 频率特性测试
        3.3.4 线性度测试
        3.3.5 温度特性测试
第4章 仪器实际运行数据质量影响分析
    4.1 噪声分析
    4.2 温度特性影响分析
    4.3 正交度影响分析
    4.4 格值影响分析
    4.5 安装姿态影响分析
第5章 观测数据一致性校正算法研究
    5.1 基于遗传算法的观测数据一致性校正模型构建
        5.1.1 格值校正模型
        5.1.2 姿态角校正模型
        5.1.3 标准坐标系与测量坐标系下数据转换
    5.2 观测数据一致性校正算法设计及数值模拟
        5.2.1 校正算法设计
        5.2.2 数值模拟计算
    5.3 观测数据一致性校正算法实验验证
        5.3.1 邯郸涉县地震台概况
        5.3.2 台站观测实验及解算精度分析
第6章 一致性校正算法软件实现与实践应用
    6.1 观测数据一致性校正软件实现
        6.1.1 软件结构及功能设计
        6.1.2 核心功能研发
    6.2 一致性校正软件实践应用
        6.2.1 一致性校正功能测试
        6.2.2 一致性校正功能实践应用
第7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4)强震前电磁辐射异常演化特征及其机理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地震电磁监测预测体系
        1.2.1 电磁观测台网构架
        1.2.1.1 地磁观测
        1.2.1.2 地电阻率观测
        1.2.1.3 地电场观测
        1.2.1.4 大地电磁观测
        1.2.1.5 流动地磁观测
        1.2.2 电磁观测台网运维管理
    1.3 地震电磁辐射及其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观测仪器与资料处理
    2.1 研究选用的观测仪器
        2.1.1 FHDZ-M15地磁总场与分量组合观测系统
        2.1.2 FHD-2B质子磁力仪
        2.1.3 DC-Ⅱ电磁扰动仪
        2.1.4 GM3/GM4磁通门磁力仪
        2.1.5 ZD8B地电阻率观测仪
        2.1.6 ZD9A地电场观测仪
    2.2 观测资料收集与处理
第三章 地震电磁辐射异常提取及特征分析
    3.1 小波变换
    3.2 极化分析
        3.2.1 计算原理
        3.2.2 数据的选取及计算
        3.2.3 计算结果分析
        3.2.4 小结
    3.3 希尔伯特黄变换
        3.3.1 汶川地震时HHT分析
        3.3.2 汶川地震余震(或玉树地震时)HHT分析
        3.3.3 小结
    3.4 偏振主轴方向计算
    3.5 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地震关系
        3.5.1 数据来源与地震选取
        3.5.2 归一化月速率方法
        3.5.3 计算结果分析
        3.5.4 小结
    3.6 汶川地震前后电离层频谱特征
        3.6.1 DEMETER卫星简介
        3.6.2 自功率谱计算原理
        3.6.3 计算结果分析
        3.6.4 空间干扰影响分析
        3.6.5 小结
    3.7 地震空间电离层电磁场频谱变化特征
        3.7.1 研究所选的地震
        3.7.2 研究背景模式建立
        3.7.3 计算原理与方法
        3.7.4 电离层电场的时间—频率特征
        3.7.5 电离层电场频谱的时间-空间特征
        3.7.6 电离层电场频谱的空间-空间特征
        3.7.6.1 不同半球的比较
        3.7.6.2 海洋与陆地比较
        3.7.7 地震电离层磁场频谱特征
        3.7.8 小结
第四章 地震电磁辐射异常机理探讨
    4.1 基于地震电磁辐射频谱理论研究
        4.1.1 快速傅里叶频谱算法
        4.1.2 汶川地震的动态谱变化特征
        4.1.3 玉树地震的动态谱变化特征
        4.1.4 小结
    4.2 基于等效电流体系反演电磁模型研究
        4.2.1 计算原理与方法
        4.2.2 资料选取与计算结果分析
        4.2.3 小结
    4.3 基于地磁日变场模型地震异常演化特征研究
        4.3.1 汶川地震地磁场演化特征
        4.3.2 芦山地震地磁场演化特征
        4.3.3 岷县地震地磁场动态演化
        4.3.4 鲁甸地震地磁场动态演化
        4.3.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成都地震基准台FHDZ-M15仪与GM4仪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台站观测环境及仪器
2 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2.1 仪器日均温度比较
    2.2 预处理分钟值数据比较
    2.3 日均值数据比较
    2.4 基线值比较
    2.5 背景噪声对比
3 结论

(6)蒙城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F值一致性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场地和仪器
2 资料选取以及对比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语

(7)嘉峪关地震台磁通门磁力仪记录准确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日变化记录准确度标定结果
2 分均值差值
3 定向实验
4 结论

(8)仪器定向误差对地磁日变化记录准确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台站及仪器概况
2 资料分析
3 仪器定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1 零场漂移S0测量原理与测量工具
    3.2 零场漂移S0测量结果
    3.3 定向误差对磁力仪GM4-2日变化记录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9)红山地震台地磁GM4仪与FHD-2B仪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台站观测环境及仪器
2 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2.1 预处理分钟值数据比较
    2.2 日均值数据比较
    2.3 基线值比较
    2.4 背景噪声对比
3 结论

(10)泾阳地磁台数字化与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选取
2资料的对比分析
    2.1日变幅的对比
    2.2 日均值对比
    2.3 总场21点值年变化对比
3 结论

四、喀什地磁台磁通门磁力仪与磁变仪记录资料的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琼中台FGM-01磁通门磁力仪观测数据浅析[J]. 韦汾余,吴一凡,郑丽东,吴佳林,郭昱琴. 内陆地震, 2019(02)
  • [2]地磁场相对变化观测技术研究[D]. 王晓美.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9(09)
  • [3]地磁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校正技术研究 ——以磁通门磁力仪为例[D]. 刘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8(01)
  • [4]强震前电磁辐射异常演化特征及其机理探索研究[D]. 张建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5]成都地震基准台FHDZ-M15仪与GM4仪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 廖绍欢,李雪浩,胡俊明,林建. 四川地震, 2016(04)
  • [6]蒙城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F值一致性的初步分析[J]. 应允翔,汪继林,王飞,刘红飞,张明明.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28)
  • [7]嘉峪关地震台磁通门磁力仪记录准确度分析[J]. 董海龙,杨冬梅,张素琴,李西京.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01)
  • [8]仪器定向误差对地磁日变化记录准确度的影响研究[J]. 胡秀娟,李西京,王静,李细顺,畅国平,王秀敏,宋昭,罗娜,解真. 地震学报, 2016(01)
  • [9]红山地震台地磁GM4仪与FHD-2B仪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 贾华,高登平,王利兵,胡秀娟,陈凯男.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03)
  • [10]泾阳地磁台数字化与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J]. 黄英,张世民,张创军.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2(03)

标签:;  ;  ;  ;  ;  

喀什地磁台磁通门磁强计与磁变计记录数据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