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成绩斐然

民办高校成绩斐然

一、民办高校 大有作为(论文文献综述)

武晓霞,刘国辉[1](2021)在《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度融入学生党建工作》文中提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民族复兴大业培养一批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思想理论的宣讲者,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情怀,积极关注并主动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等各阶段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应该并可以大有作为。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度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对于民办高校改进学生党建工作以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切实意义。

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课题组,胡大白[2](2020)在《河南民办教育70年》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的民办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经历了艰难坎坷、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1949年5月1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时,全省没有一所民办高校。当年上半年,全省有私立中等学校35所,占全省中等学校总数131所的26.16%;在校生5584人,占在校生总人数35 286人的15.82%。下半年统计,全省有私立小学1884所,占全省小学总数14 282所的13.19%;民办幼稚园2处,占全省幼稚园总数15处的13.33%。到2019年,河南省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21 429所,在校生709.75万人,教职工59.12万人。民办教育在校生数占到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6.51%。70年河南民办教育发展成就,超过了此前任何时代。

刘爽[3](2020)在《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40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前行,以办学体制改革为重点不断成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过程和所处的阶段,既不同于欧洲政府烙印深刻的私立高等教育,也不同于美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家市场化特征明显的私立高等教育,这决定了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由于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以及外部监管的不到位,出现了一系列法人治理结构不适的症状,亟待通过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学校决策权、行政权和监督权的适度分离与相互制衡,推动我国民办高校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大学治理日益复杂的现代趋势中,特别是国家大力倡导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文章以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为研究靶向和分析核心,根据研究的重点抽取出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等核心概念并加以解析,以述评的形式对业界和学界的研究做学术考察,藉由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治理思维引入民办高校之中。论文以治理理论为指导,作为在理论层面对主体内容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以组织理论为参考,重点分析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补充,为提升民办高校治理问题与策略提供多维的视角。文章认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以能动主体的组织建设为核心,以相关制度的设计为表述的框架性安排。同时,硬性的结构会在民办高校内部孕育出无形的运行机制,共同作用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动主体主要包括董事会、校长(校长班子)、党委、监事会、学术委员会等能够输出思想与意志的权力源。制度安排主要是指与主体建设和功能发挥相对应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是法人治理活动中最抽象的客观存在,其实质是机构“运行方法与关系的总和”,运行机制主要涉及到权力输出与资源配置两块内容,调控着权力主体间管理、监督、制衡和保障的各种关系。文章根据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主要从主体设置及对应的制度安排切入,佐以对相关机制的分析,逐渐厘清法人治理在结构化层面以权力和制度为突出存在的现实矛盾与困境。研究从私立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与地理文化影响的角度选取美国、日本、台湾的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作为重要参照对象进行梳理分析,以尝试从中获取可资借鉴的经验。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策略组块主要从政府、学校、治理结构主体三个维度来思考。政府的政治意志是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安排的刚性指南,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外部政策始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风向标与土壤,它的每一项“思想”“原则”“规定”都决定着民办高校发展的步伐,甚至是存亡。民办高校自身治理结构的安排本质上就是权力、资源的配置。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发展类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法人决策者、管理者及其他能动主体的“执业能力”综合了“人”的行政气质、思维品质与道德情怀,对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生成组织治理文化起着潜在的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主要通过政策调节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方向与治理环境,从而匡正治理结构。高校自身主要通过内部制度与机制设计破除权力集中的壁垒,平衡各种权力主体力量,实现权力互动,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结构主体中“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动性的发挥上,通过具体行动直接对法人治理结构做出或正向或负向的安排。

唐绮颖[4](2019)在《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文中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席卷全国的高潮,至1978年后才逐渐收尾,是建国后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群众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涉及到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发展史上一大重要事件。本文以龙溪专区的知识青年为个案,主要着眼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从知青下乡前的社会动员与心态分析,下乡时的政府安置与生产生活,返城后的就业安置与问题解决等诸多方面,对该群体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以期还原特定历史情境下龙溪专区知识青年的心境与行为,为填补本区域知青史研究的空白、把握福建省乃至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整体走势做出贡献。

阙明坤,费坚,王慧英[5](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经验与前瞻》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政策导向由限制走向管扶并举;办学规模由弱小走向庞大;办学层次由低层走向高端;教育质量由粗劣走向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四十年改革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党和政府的支持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法治建设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护举办者合法权益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持久动力。展望未来,民办高等教育将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大有作为;内涵式发展将成为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实力的内生力量;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属性将更加凸显;全球化和信息化将助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变革。

颜国辉[6](2018)在《后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已经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而来的是,精英阶段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后大众化阶段转变。2003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或修订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给予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但是,民办高等教育主体与公办主体相比,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这种状况表现也十分明显。本研究以厦门地区为例,利用政府规制理论分析政府在运用公权力进行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各主体市场自由博弈过程中,在土地供给、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出现政策偏差问题,产生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执行力度偏差、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力度不足等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剖析该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后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的地方政府行为,提出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的建议。经过研究,作者认为可以从加强政府联动,做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加强保障体系建立,加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统筹;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提高民办高校服务工作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主体协调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的建议。

芦丽莉[7](2018)在《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自2011年5所民办高校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来,各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得到很大发展,但依然存在招生竞争力弱、科研实力尚显薄弱、硬件设施不足、校企合作困难等问题。民办高校需要采取切实措施突出办学特色,大力提高科研水平,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罗先锋[8](2018)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而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是主流,但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从改革开放复兴后至今仍非常弱小,其发展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本论文以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为研究主题,以美国的非营利性私立院校发展为借鉴,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分析维度,将组织发展理论、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应用历史、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历史时期的非营利性私立(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外部发展环境、院校发展情况、院校发展成效和问题为研究内容,探究外部环境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回应,基于此归纳发展经验、教训,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展望。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是指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适应协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兼具非营利性组织特征和大学组织特征于一体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若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根据组织发展理论(本尼斯)、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影响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几个重要环境力量,即法律环境、政府各级组织、市场以及公立和营利性高校等组织的影响。组织自身主要关注办学理念和目标、内部治理、资源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3)根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定义界定,论文对我国近代59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国人自办38所,教会大学21所)、当代38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当代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作为个案就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研究发现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民智民力兴办私学的传统传承与创新、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以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形成了私立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适应性等独特品质;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社会传统带来的观念障碍长久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困境以及组织合法性存疑的困境等。(4)为便于借鉴,论文选取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自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以来近40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其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宗教慈善兴学传统的巨大影响、适宜制度环境的形成和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独特品质私立性、非营利性、多样性、精英性和适应性的形成;其发展的历史教训是政府干预下的私立性隐忧、过度市场导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营利性对非营利性的侵蚀。(5)研究认为中美两国的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院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方面,还是在使命与价值观、治理结构和组织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面对观念变革乃是改善环境的首要之举和制度完善才是发展保障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积极地影响、改变和创造发展环境并直面产权问题。对于组织自身,研究建议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明确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完善治理结构、增强争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以早日破解组织合法性困境。对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身份的确认,研究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完善及实施、举办者规范、公益产权明确及监督机制实施。(6)基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和社会认知方面的时间差异,本研究把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观念建立到制度建立再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阶段。目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处在从观念建立阶段转向制度建立的发展阶段,要想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还需相当长的时期。研究提醒对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忽视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7)研究认为未来我国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也将增强。但需关注“大学公私界限模糊”可能导致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办化”问题。目前尽管弱小的、但独具特殊发展价值和意义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群体成为一流的民办大学的愿景值得期待。

张慧敏[9](2018)在《民办教育未来走向何方》文中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其中提出"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同时,对于民办学校,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新《民办教育促进法》于2016年11月通过后,自2017

高博[10](2016)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抓住战略机遇期,人是关键,大学生是未来人才竞争中的“关键少数”。大学生成长发展既是这一群体自身的迫切需求,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说,支持大学生今天的成长进步,就是支持国家明天的繁荣富强。我国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和重视支持大学生成长,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保持我国的发展态势,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更好的支持大学生成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本论文针对战略机遇期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进行研究,选取首都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在研究中发现和确定战略机遇期支持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要素,丰富大学生支持的理论体系。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研究了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的要素体系。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的文献分析,二是学术脉络研究。实证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专家会议对理论框架进行研究讨论,二是进行深度访谈调查,三是文件频次分析。通过研究识别出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要素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6项。第二,研究提出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理论模型。通过改进的专家Delphi法,筛选确定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二级指标和三级测度指标要素,综合考虑性别、职称、职务、工作经历等因素选择专家,开展两轮咨询,构建起战略机遇期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四维度十二要素的理论体系模型,并进一步阐述了理论体系各维度以及各机制的基本内涵。第三,开展实证调查并分析了大学生对理论模型指标态度与大学生群组态度特征。选取“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方法开展抽样调查,编制完成《战略机遇期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大学生访谈问卷》、《战略机遇期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理论体系专家咨询问卷》、《战略机遇期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调查问卷》,依托“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活动开展抽样调查,取得8188份调查样本,通过对学生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对理论模型指标态度”,以及“不同大学生群组态度特征”。第四,研究构建了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关系模型并得出要素支持关系。应用Vensim仿真工具构造了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相关子模型,开展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仿真模拟、灵敏度分析和要素组合分析,以及四个子模型的要素组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关系模型,揭示了各维度、各要素机制间的内在协调关系,并按照主要、次要、一般三种类型进行分析。第五,开展基于高校类型的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应用研究。按照“985/211高校”、“普通高校”、“民办高校”三种类型,开展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的应用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对每个类型高校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同一类型内的典型高校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与专家访谈,得出985/211高校、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应用对策建议。

二、民办高校 大有作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办高校 大有作为(论文提纲范文)

(1)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度融入学生党建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度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一)迎接新形势下机遇和挑战的必然选择
    (二)整合党务工作队伍优势的现实需要
    (三)助力大学生党员成人成才的必然选择
    (四)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的迫切要求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可行性路径
    (一)立足思政课,引导学生爱党向党
    (二)讲好党课,促使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对党忠诚
    (三)主导继续教育,提高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党性修养
    (四)致力于理论创新,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完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
    (一)构建民办高校“大党建”格局的工作体制
    (二)强化思政课教师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学习培训机制
    (三)建立思政课教师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
    (四)创新思政课教师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机制
四、结语

(2)河南民办教育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私立学校的改造与接办(1949—1952年)
    (一)从“保护维持”到“完全自办”
    (二)从“完全自办”到“全部接办”
二、探索、试验:公社、大队、厂矿集体办学(1953—1981年)
    (一)需求与狂热(1953—1965年)
        1.“民办小学”概念的提出
        2.教育“跃进”
        3.民办基础教育发展
    (二)盲乱与探索(1966—1976年)
    (三)苏醒与寻觅(1977—1981年)
    (四)两种民办公助教育形式
        1.“五七”学校
        2.“七二一”大学
三、民办教育的当代形态(1982—2019年)
    (一)法律铺路,春潮涌动(1982—1993年)
        1.政策引领
        2.发展状况
    (二)登堂入室,天下为先(1994—1999年)
        1.政策法规推动
        2.发展状况
    (三)层次提升,全面发展(2000—2003年)
        1.政府导向
        2.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规范
    (四)规模扩张,实力凝聚(2004—2012年)
        1.政府态度
        2.规范管理
        3.发展成就
        (1)快速发展
        (2)民办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3)民办教育事业形成特色
    (五)成熟思考,健康转型(2013—2016年)
        1.政府支持
        2.规范管理
        3.发展成就
    (六)新法实施,面临机遇挑战(2017年—)
四、结语

(3)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概念辨析
        (一)民办高校
        (二)法人制度
        (三)民办高校法人
        (四)法人治理结构
        (五)权力
    三、研究述评
        (一)关于高校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内涵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策略的相关研究
        (五)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
第二章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一般表述
        (二)治理理论的内涵特性
        (三)治理理论在民办高校运行中应用的适切性
    二、组织理论
        (一)科学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三)丛林阶段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四)当代组织理论代表性观点及其适切性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
        (二)利益相关者的划分方法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的适切性
第三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一、决策机构——董事会的民本化
        (一)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由来
        (二)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组成与职能
        (三)民办高校董事会的制度规定
    二、行政管理机构——校长班子的民办化
        (一)民办高校校长的遴选
        (二)民办高校校长的制度规定
    三、学术评议机构——学术委员会的建制迁转
        (一)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产生
        (二)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功能
    四、监督机构——监事会的主体培育
        (一)民办高校监事会的来源
        (二)民办高校监事会的存在与构成
    五、政治保障机构——党委的空间拓展
        (一)民办高校党委的定位与功能
        (二)民办高校党委的制度安排
第四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剖析
    一、法人治理主体权力配置失衡
        (一)董事会权力一支独大
        (二)“党、政、监、学”权力集体式微
        (三)师生权力严重缺位
    二、法人治理制度设计乏力
        (一)董事会相关制度过于松散
        (二)党建相关制度尚不完善
        (三)“校、监、学”相关制度缺乏特色
第五章 域外私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经验参考
    一、美国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泛化均权型
        (一)美国私立大学的董事会
        (二)美国私立大学的校长
        (三)美国私立大学的教授委员会
        (四)美国私立大学的学生组织
    二、日本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政府控权性
        (一)日本私立大学的理事会
        (二)日本私立大学的监事会
        (三)日本私立大学的评议会
        (四)日本私立大学的校长
        (五)日本私立大学的教授会
    三、台湾私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专业分权型
        (一)台湾私立大学的董事会
        (二)台湾私立大学的监察人
        (三)台湾私立大学的校长
        (四)台湾私立大学的校务会
        (五)台湾私立大学的师生组织
第六章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路径优化
    一、从缺位到归位:政府的责任担当
        (一)完善民办高校法人分类管理政策体系
        (二)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
        (三)扩大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治理活力
    二、权力分割与互动:民办高校的制度与机制设计
        (一)规范治理主体的权力运行
        (二)建构“多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制度框架
        (三)完善公益性“市场运行”机制
    三、角色调适与身份认同:“主体人”的资质修为
        (一)董事长:治理格局与公益情怀
        (二)校长:运营思维与多维意识
        (三)党委书记:政治意识与权力格局
        (四)监事会主席:制衡能力与专业素质
        (五)学术委员会主席:学术权威与学术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部分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4)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初起——潮涌下乡
    第一节 上山下乡运动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上山下乡运动前的心态分析
第二章 发展——安家落户
    第一节 知青下乡安置地点的选择
    第二节 知青下乡后的安置方式
    第三节 知青安置经费的补助和使用
第三章 高潮——适应图存
    第一节 适应艰苦的乡村生活
    第二节 食不果腹:知青吃饭问题
    第三节 同工不同酬:知青劳动问题
    第四节 无处栖身:知青住房问题
    第五节 命运多舛:女知青的艰难
    第六节 摆脱贫乏的精神生活
    第七节 扎根农村,努力作为
第四章 落幕——返城归根
    第一节 知青回城与就业安置
    第二节 遗留问题的解决
第五章 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区域特色
    第一节 拥有全省人数最多的“老知青”群体
    第二节 拥有全省最大的华侨农场和一定数量的归侨知识青年
    第三节 知青下乡安置以地区内跨县安置为主,安置条件相对优越
第六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改革开放四十年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经验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
    (一) 政策导向:由限制走向管扶并举
    (二) 办学规模:由弱小走向庞大
    (三) 办学层次:由低层走向高端
    (四) 教育质量:由粗劣走向提升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 党和政府的支持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 法治建设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 保护举办者合法权益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持久动力
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瞻
    (一) 民办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将大有作为
    (二) 内涵式发展将成为提升民办高等教育水平的内生力量
    (三)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属性将更加凸显
    (四) 国际化和信息化将助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变革

(6)后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基本概念
        一、民办高等教育
        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
        三、地方政府行为
    第六节 创新点
        一、研究角度创新
        二、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我国政府行为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后大众化阶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一、后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背景
        二、后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选择
    第三节 后大众化阶段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
        一、地方政府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选择
        二、地方政府规范民办高校的政策选择
    第四节 后大众化阶段地方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央政策执行落实层面存在偏差
        二、地区发展与民办高等教育扶持矛盾凸显
第三章 厦门市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探析
    第一节 厦门市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厦门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现状
        二、厦门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瓶颈
    第二节 后大众化阶段厦门市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法律和政策执行不力
        二、对民办高等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第三节 厦门市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原因探析
        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博弈选择的必然
        二、民办高等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民办高等教育主体地位薄弱
    第四节 厦门首家民办高校为例解读厦门市政府行为
        一、厦门市首家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瓶颈
        二、政府行为与该校发展分析
        三、政府支持行为弱化与该校后大众化阶段的困境
        四、案例结论
第四章 国内外案例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其他城市地方政府行为的经验启示
        一、福州、泉州
        二、武汉模式
        三、西安模式
    第二节 国外政府行为的启示
        一、美国模式
        二、西欧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案例对比分析结论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政府协调各方利益主体
第五章 优化厦门市地方政府行为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各级政府联动做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一、建立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联动机制
        二、制定民办高等教育区域发展规划
        三、制定民办高等教育投入规划
    第二节 加强保障体系建立做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统筹
        一、制定配套法规
        二、制定支持政策
        三、制定考核机制
    第三节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提高民办高校服务工作水平
        一、建立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机构
        二、建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机构
        三、建立民办高等教育互助联盟组织
    第四节 优化资源配置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主体协调发展
        一、加强民办高校教育用地供给
        二、提供民办高校财政专项支持
        三、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办法落地
        四、落实民办高校人才引进政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1. 民办高校硕士学位授权点逐步增加。
    2. 民办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数增加。
    3. 民办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增加, 生源问题得到缓解。
二、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 招生竞争力弱, 生源堪忧
    2. 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3. 科研实力尚显薄弱
    4. 硬件设施较为薄弱
三、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
    1. 服务国家需要, 突出办学特色
    2. 大力提高科研水平
    3.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8)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636-1818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819-1943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1944年以后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882-1952年我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982-2009年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2010年以后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四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厦门华厦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与传承
    第三节 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情况

(10)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大学生成长阶段特点的研究
        1.2.2 国内有关大学生成长阶段特点的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要素识别
    2.1 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学生成长特征分析
        2.1.1 大学生群体特征概述
        2.1.2 大学生群体特征变化历程
        2.1.3 当前首都高校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存在问题
        2.1.4 重要战略机遇期与首都高校大学生的关系
    2.2 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要素理论研究
        2.2.1 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概念
        2.2.2 大学生成长支持现状及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环境
        2.2.3 大学生成长支持的理论基础
    2.3 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要素实证研究
        2.3.1 通过专家会议法识别要素
        2.3.2 通过深度访谈法识别要素
        2.3.3 通过频次分析法识别要素
    2.4 小结
第3章 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理论模型研究
    3.1 改进DELPHI法研究方法与步骤
        3.1.1 改进Delphi法的选择
        3.1.2 改进Delphi法研究步骤
    3.2 专家咨询意见统计学分析
        3.2.1 统计分析方法
        3.2.2 第一轮专家咨询分析
        3.2.3 第二轮专家咨询分析
    3.3 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理论模型内涵分析及构建
        3.3.1 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四维理论模型构建
        3.3.2 理论模型学校教育维度内涵分析
        3.3.3 理论模型社会环境维度内涵分析
        3.3.4 理论模型发展保障维度内涵分析
        3.3.5 理论模型网络空间维度内涵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抽样调查与数据分析
    4.1 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方案设计
        4.1.1 抽样调查特点与抽样方法选择
        4.1.2 样本量确定与抽样实施流程
        4.1.3 层次间的样本量分配
    4.2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4.2.1 调查问卷设计
        4.2.2 问卷调查实施
        4.2.3 样本代表性分析
    4.3 大学生对理论模型指标的态度分析
        4.3.1 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均值分析
        4.3.2 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态度差异性检验
    4.4 不同大学生群组的态度特征分析
        4.4.1 不同大学生群组的态度均值
        4.4.2 不同大学生群组的态度差异性检验
    4.5 小结
第5章 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关系模型构建
    5.1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建构
        5.1.1 系统动力学方法选择
        5.1.2 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5.1.3 模型主要变量界定
        5.1.4 模型结构流图设计
        5.1.5 模型数学方程分析
        5.1.6 模型初始值的确定
    5.2 模型灵敏度及要素组合分析
        5.2.1 灵敏度分析
        5.2.2 要素组合分析
    5.3 子模型要素组合分析
        5.3.1 学校教育子模型
        5.3.2 社会环境子模型
        5.3.3 发展保障子模型
        5.3.4 网络空间子模型
        5.3.5 各子模型综合分析
    5.4 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关系模型
        5.4.1 成长支持机制各维度分析
        5.4.2 成长支持机制各要素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应用研究
    6.1“985/211 高校”类型应用研究
        6.1.1 典型“985/211 高校”基本情况分析
        6.1.2 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模型综合评价
        6.1.3 典型高校之间成长支持机制差异性分析
        6.1.4 针对“985/211 高校”的对策建议
    6.2“普通高校”类型应用研究
        6.2.1 典型“普通高校”基本情况分析
        6.2.2 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模型综合评价
        6.2.3 典型高校之间成长支持机制差异性分析
        6.2.4 针对“普通高校”的对策建议
    6.3“民办高校”类型应用研究
        6.3.1 典型“民办高校”基本情况分析
        6.3.2 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模型综合评价
        6.3.3 典型高校之间成长支持机制差异性分析
        6.3.4 针对“民办高校”的对策建议
    6.4 支持机制模型综合分析及典型案例
        6.4.1 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模型各要素综合分析
        6.4.2 主要要素典型案例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专家DELPHI数据分析
    附录 2:抽样方案及问卷分配
    附录 3:各类调查问卷
    附录 4:不同大学生群体态度分析
    附录 5:典型高校指标差异性分析
    附录 6:部分深度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民办高校 大有作为(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度融入学生党建工作[J]. 武晓霞,刘国辉.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12)
  • [2]河南民办教育70年[J]. 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课题组,胡大白.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0(12)
  • [3]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权力分割与互动的视角[D]. 刘爽. 吉林大学, 2020(03)
  • [4]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D]. 唐绮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改革开放四十年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经验与前瞻[J]. 阙明坤,费坚,王慧英. 高校教育管理, 2019(01)
  • [6]后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颜国辉. 华侨大学, 2018(01)
  • [7]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芦丽莉. 明日风尚, 2018(21)
  • [8]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18(02)
  • [9]民办教育未来走向何方[J]. 张慧敏. 甘肃教育, 2018(09)
  • [10]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高校大学生成长支持机制研究[D]. 高博.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民办高校成绩斐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