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谈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徐雨露,侯端阳,陈敏霞[1](2021)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和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鼓励以"共享共创"为核心的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增加,但所占比例仍然极低是双创普及道路上需要攻克的难关。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学校环境培养、国家政策帮扶等优势,且目前高校技术发明活动比例巨大,创新创业活动给大学生提供设备基础和活跃的思维环境。但大学生仍然需要努力克服自身个性缺陷,突破传统就业观念,丰富知识内涵才能成为一名更加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寻找自身创新创业的可能性,给予人生更多职业选择权,响应国家双创政策,为推动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贡献新力量。

林昕[2](2021)在《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途径与对策研究——福州大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研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途径和政策为主题,运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对福州大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提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顺利进行的政策建议。

陈天昨[3](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以“新技术、新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模式蓬勃发展,使“创新创业”成为鲜明的时代特性。在高校中大力推进创业观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大学生创业观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了“创业这一时代主题”,并将这一内容纳入教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2018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对“大学生择业与创业”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以促进创业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完善创业观教育,这既是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旺盛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大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创业观教育有着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具有求真务实的实践理论风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学、经济学以及人才学理论,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大学生创业观教育进行研究与探索。首先在搜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观教育相关理论的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梳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理念,提高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创业品质、社会责任意识等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为学界的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在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业观、创业观教育理论等进行了论述;其次,总结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业观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存在问题原因的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完善创业观教育科学方法体系、转变大学生创业的思维方式,“既要推陈出新,又要改革创新”、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创业者实践培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业观教育、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创业观教育环境等,从而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创业观教育有效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唐东芳[4](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和复杂棘手的国内形势,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发展大势,遵循本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新的具有伟大历史特点的斗争。要斗争就要进行奋斗,奋斗是发展路上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面对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逆,加上网络媒体使得文化交流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改革开放的矛盾叠加,以及市场经济下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得以在大学生中蔓延,再加上网络监管的不利,也使得西方的一些不良社会思潮趁机潜入我国。此外,家庭成长环境对于大学生奋斗观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更作为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肩负着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对各种复杂因素对大学生奋斗思想的消解和扭曲,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观培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的讲话为研究线索,归纳整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奋斗的相关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奋斗思想的重要论述,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的相关阐述,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奋斗问题的相关调查。全文共分为引言和正文三个部分。首先,在搜集整理和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奋斗观相关内容进行概述,主要分成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部分是新时代奋斗观及其基本要求。在整理给出奋斗观的一般内涵后,立足时代,对新时代的奋斗观给出客观的阐述,接着在深入挖掘新时代奋斗观深刻内涵的背后,具体列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时代要求。第二部分是说明新时代奋斗观的相关理论资源。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奋斗的重要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奋斗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奋斗思想的论述三个方面来分别叙述。第三部分是新时代奋斗观培育的主要内容,作为论文后一部分分析问题,给出对策的依据。内容主要集中在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价值旨归教育、中华优秀传统奋斗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及奋斗精神。其次,结合问卷调查,客观分析大学生奋斗现状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在问题的基础上,追根溯源,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缘由,为下一步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做铺垫。这些出现的问题缘由分别具体表现为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的矛盾叠加、个别自媒体的价值误导以及家庭成长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根据问卷调查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的主要内容阐述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的具体对策。对策分别从深化中国梦教育以明确大学生奋斗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来推动奋斗意义和价值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史国史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奋斗观教育和充分发挥新时代奋斗榜样的示范引领教育这五个方面分开来阐述。

袁国贤[5](2019)在《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研究》文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高职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新思路,创业创新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如何培养如何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为教育亟待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途径展开研究。

热比娜·阿依肯[6](2019)在《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学生社团越来越受到广大高校学子的热爱,高校大学生社团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发展平台。2005年由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的组织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高校的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务处、科研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文化发展给予支持。高校要建设出一批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在高校校园发挥积极影响的大学生社团,促使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是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充足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不断提升新疆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新疆高校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对新疆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媒体网络的不断深入,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和变革创新,以更好的服务于新疆高校大学生,无疑是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待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为主题,从三个方面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开展研究:第一,对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包括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原则。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和新疆高校自身的特点论述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意义。第二,结合调研情况分析得出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作了阐述和分析。第三,将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的路径。分析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借鉴相关理念,探索出完善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路径,为新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新疆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亚红[7](2019)在《协同促进大学生双创问题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双创升级,着力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备受关注。现阶段,以南京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为例可以分析出,创新创业协同体系不断深化,协同成效显着。但是,整体而言协同体系要进一步深化,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现阶段的改善效果不仅难以满足大学生期望,而且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协同意愿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家政策的纵向推动,三方协同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体系具有开放性、处于非平衡态、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存在明显涨落等特点,与协同学理论之间有很强的契合性。基于协同学理论提供的协同学分析手段,三螺旋理论提供的政府、高校、企业三维的主体分析视角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供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分析方向,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协同策略研究的主体—过程分析框架。运用协同学理论中的序参量及识别原理,识别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协同的序参量为:共同目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以及制度保障。在序参量识别的基础上,在主体-过程分析框架下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目标方面面临利益诉求多元化、协同理念消极化等问题,信息方面面临横向信息沟通不足、信息公开良莠不齐等问题,资源方面面临资源投入不足,获取资源渠道分散等问题,制度方面面临法律保障不足、协调制度权威不足等问题,阻碍协同关系的进一步深入。未来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序进行,应该积极孵化和培育序参量,塑造主体协同的共同目标,建设信息共享共通,整合多主体资源聚力协同,完善制度组织保障协同成果。具体途径为实现理念协同,利益协调;优化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校地共建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的政策矩阵,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推进多层次数据库平台建设,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智库型支持体系。

张洋[8](2019)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文中指出培养一批拔尖型创新人才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创新素质作为创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品质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培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继“985”“211”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国家级项目,它的提出是中国在新形势下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推进,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一流”及大学生创新素质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维度出发论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型素质的重要性。以云南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研发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分别存在的突出痼疾,进而从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高校人才培养规划、师资力量水平和创新素质培养平台四个方面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及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云南省高校以此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适时做出改革与调整,进一步发挥云南省高等教育优势,通过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意识、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规划、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拓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平台等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为服务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引擎、注入新的动力。至此,文章的结语部分对论文做了整体的总结概括,并提出本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熊火根[9](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以及各行业的转型与升级,高校应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并能快速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面对新时代所带来的新的挑战,高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必须相应地进行改革创新。相对于课程内容较为稳定的专业课程,对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更为敏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各种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继续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新时代建功立业,服务社会,报效人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立业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就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以立业教育为切入点,围绕着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立业教育而展开。研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释了研究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目的,并对与研究选题相关的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二部分通过对立业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区分立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区别,进而对立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是基于对江西省几所高校开展立业教育的现状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点看面,对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第四部分是分别从大学生、教师队伍、活动载体以及渗透环境四个角度,探究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实施路径,这一路径之探索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立业教育的渗透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屈岩峰,赵晟锌,郑伟[10](2019)在《依托“挑战杯”竞赛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文中提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挑战杯"竞赛为依托,将专业课程作为切入点,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进取、克服困难的创新精神。同时,将"挑战杯"竞赛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工作的激励与保障机制,构建出较为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二、谈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和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双创国家战略背景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3 大学生参与双创的优势
    3.1 大学生创新创业具备优良品质
    3.2 高校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双创的支持
    3.3 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双创的大力帮扶
4 大学生参与“双创”的意义
    4.1 给予大学生就业时更多的职业选择,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4.2 缓解大学生社会就业压力,推动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3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开拓社会良好的创新氛围
    4.4 增加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科技发展进步
5 结语

(2)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途径与对策研究——福州大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内涵
二、福州大学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证分析
    (一)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基本情况
        1.目的和内容
        2.过程和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创业观念
        2.创业的地域倾向
        3.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困难
        4.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
三、影响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政府因素
    (四)高校因素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途径研究
    (一)传统创业途径
        1.提供产品
        2.提供服务
    (二)新兴创业途径
        1.科技创业
        2.网络创业
        3.海外创业
    (三)政策性创业途径
        1.农村创业
        2.回乡创业
        3.西部创业
        4.社区创业
五、促进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探究
    (一)个人层面
    (二)政府层面
        1.建立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2.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艰苦地区自主创业
        3.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三)高校层面
        1.重视创业创新教育,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建设高校创业指导中心,提供自主创业服务
    (四)社会层面
        1.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氛围
        2.创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中介服务机构
        3.形成企业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的概念界定
        2.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1.2 创业观教育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的相互关系
        2.2.1 教育基本目标具有一致性
        2.2.2 教育路径具有相通性
    2.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相关论述
        2.3.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3.3 创业观教育理论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的存在问题及成因
    3.1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创业观教育课程内容少
        3.1.2 大学生对创业认知不足
        3.1.3 创业观教育实效性不佳
    3.2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教育理论不够系统
        3.2.2 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3.2.3 教育者教学经验不足
        3.2.4 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的举措
    4.1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创业认知
        4.1.1 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4.1.2 正确认识自我与创业的关系
    4.2 彰显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业观教育内容
        4.2.1 强化创业理想信念教育
        4.2.2 加强创业精神的培育
        4.2.3 完善创业价值观教育
        4.2.4 增强创业道德品质教育
    4.3 选择与时俱进的创业观教育方式
        4.3.1 优化创业观的课堂教育
        4.3.2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育
        4.3.3 强化创业实践育人环节
        4.3.4 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4.4 营造良好的创业观教育环境
        4.4.1 营造良好社会大环境
        4.4.2 改善校园文化小环境
第5章 结论
附录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观调查
    1.网络调查设计
    2.调查结果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综述
        1.关于奋斗观的研究
        2.关于大学生奋斗观与培育现状研究
    (三)选题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选题创新之处与不足
        1.研究的创新之处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新时代奋斗观的相关概述
    (一)新时代奋斗观及其基本要求
        1.奋斗观
        2.新时代奋斗观
        3.新时代奋斗观的基本要求
    (二)新时代奋斗观的相关理论资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奋斗的重要论述
        2.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奋斗的重要论述
        3.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奋斗思想
    (三)新时代奋斗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1.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价值旨归教育
        2.中华优秀传统奋斗文化
        3.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及奋斗精神
二、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观现状问题及成因
    (一)现状及问题
        1.部分同学缺乏为中国梦奋斗的目标取向
        2.部分同学对艰苦奋斗存在理解误区
        3.部分同学奋斗意志薄弱
    (二)问题成因
        1.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
        2.改革开放的矛盾叠加
        3.个别自媒体的价值误导
        4.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
三、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的对策
    (一)深化中国梦教育以明确大学生奋斗目标
        1.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
        2.加强中国梦的专题研究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推动奋斗意义和价值教育
        1.积极做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
        2.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大学生党史国史教育
        1.加强党史国史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积极组织大学生参观英雄纪念地活动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奋斗观教育
        1.加强对青年主流文化的引导
        2.积极开展线上奋斗话题谈论
    (五)充分发挥新时代奋斗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1.积极开展向新时代榜样学习系列活动
        2.创新榜样示范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创业创新教育理念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创新理想
四、创业创新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融合

(6)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基本理论概述及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基本理论概述
        1、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含义
        2、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内容
        3、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特点
        4、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原则
    (二)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意义
        1、能促进新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2、能整合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资源
        3、能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调查基本情况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1、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提升
        2、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3、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大
        4、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有了基本保障制度
    (三)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红色基因的传承不足
        2、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创新精神培养不够
        3、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软件设施不到位
        4、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四)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负面社会思潮影响了社团精神文化建设
        2、社团文化育人功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3、社团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
        4、社团制度文化建设缺乏持续性的关注
三、完善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大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
        1、坚持贯彻党的领导推动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2、创建新疆高校大学生红色理论型品牌社团
    (二)强化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精神文化建设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创新精神的培养
        2、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精神文化建设
    (三)加强对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物质文化建设
        1、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物质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2、建设新疆高校合理共享的校内外物质文化资源
    (四)完善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制度文化建设
        1、健全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制度文化建设中的财务管理制度
        2、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制度文化建设的监督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协同促进大学生双创问题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涵阐释
        2.1.1 创业内涵
        2.1.2 创新内涵
    2.2 大学生双创协同的理论来源
        2.2.1 协同学理论
        2.2.2 三螺旋理论
        2.2.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3 大学生双创协同的分析框架
        2.3.1 主体—过程协同框架的分析
        2.3.2 大学生双创协同的序参量识别
        2.3.3 主体—过程协同分析框架的内容
第三章 南京大学大学生双创协同关系及发展情况
    3.1 南京大学大学生双创的协同关系
        3.1.1 南京大学与地方政府的协同
        3.1.2 南京大学与地方企业的协同
    3.2 南京大学双创发展情况
        3.2.1 双创教育体系逐步成熟
        3.2.2 双创政策矩阵初步成型
        3.2.3 顶层设计规划有序推进
        3.2.4 资源整合机制逐渐完善
        3.2.5 主体协同效果逐步呈现
第四章 大学生双创过程中协同性分析
    4.1 主体目标不一致
        4.1.1 价值认知消极化
        4.1.2 利益诉求多元化
    4.2 协同安排不健全
        4.2.1 法律制度保障不力
        4.2.2 协同制度权威不足
    4.3 资源整合不到位
        4.3.1 资源分布不均
        4.3.2 整合平台缺乏
    4.4 信息共享不充分
        4.4.1 信息沟通不足
        4.4.2 信息公开不够
第五章 大学生双创过程中协同对策
    5.1 塑造共同愿景
        5.1.1 建立完善价值协同机制
        5.1.2 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5.2 整合主体资源
        5.2.1 优化双创教育体系
        5.2.2 共建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5.3 完善制度安排
        5.3.1 建立健全双创服务体系政策矩阵
        5.3.2 建立健全大学生双创联盟
    5.4 推进信息共享
        5.4.1 搭建多层次数据库平台
        5.4.2 搭建大学生双创智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双一流”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相关概述
    2.1 “双一流”建设的宗旨及任务
        2.1.1 “双一流”建设的宗旨
        2.1.2 “双一流”建设的任务
    2.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2.2.1 创新意识
        2.2.2 创新思维
        2.2.3 创新知识
        2.2.4 创新能力
        2.2.5 创新人格
    2.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2.3.1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2.3.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2.3.3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需要
第三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实施
    3.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
        3.2.1 大学生对“双一流”与创新素质的认知现状
        3.2.2 大学生对创新素质培养活动的参与现状
        3.2.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效性现状
    3.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的问题
        3.3.1 创新意识缺乏问题导向性
        3.3.2 创新思维缺乏逆向思维性
        3.3.3 创新知识缺乏立体动态性
        3.3.4 创新能力缺乏知行统一性
        3.3.5 创新人格缺乏意志坚定性
    3.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高校大学生对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淡薄
        3.4.2 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不匹配
        3.4.3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指导乏力
        3.4.4 高校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的平台短缺
第四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对策
    4.1 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意识
        4.1.1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引导
        4.1.2 深化对大学生的创造观教育
        4.1.3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4.2 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规划
        4.2.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导向功能
        4.2.2 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内容
        4.2.3 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4.3 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4.3.1 加强对教师的创新理论教育
        4.3.2 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水平
        4.3.3 完善教师的创新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4.4 拓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平台
        4.4.1 搭建“线上+线下”创新工作平台
        4.4.2 “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平台
        4.4.3 推动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 基本概念
        2.1.1 立业教育的涵义
        2.1.2 立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区别
        2.1.3 立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必要性
        2.2.1 困惑与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遇到教学瓶颈
        2.2.2 突破与发展:渗透立业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可行性
        2.3.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2.3.2 教育方式的共通性
        2.3.3 教育内容的互补性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江西省南昌市几所高校为例
    3.1 调研思路与结果分析
        3.1.1 调研思路
        3.1.2 结果分析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偏差
        3.2.2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提升
        3.2.3 立业教育的渗透效果不够突出
        3.2.4 立业教育的保障机制仍然空缺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生立业角色意识定位模糊,自信心不足
        3.3.2 教师忽略提升教学科研能力,钻研度不够
        3.3.3 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不到位,实效性不强
        3.3.4 学校缺失立业教育校园文化,熏陶性不浓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路径探究
    4.1 深化主体认知,培养立业素质是基础
        4.1.1 培养大学生的立业意识
        4.1.2 塑造大学生的立业品格
        4.1.3 规范大学生的立业行为
    4.2 完善师资队伍,更新教育理念是关键
        4.2.1 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4.2.2 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
    4.3 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教学手段是核心
        4.3.1 搭建平台,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4.3.2 利用网络资源,延伸教学课堂
    4.4 优化渗透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是保障
        4.4.1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体系
        4.4.2 优化立业教育渗透的校园环境
结语
致谢
附录1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有关问题的调查
参考文献

(10)依托“挑战杯”竞赛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托“挑战杯”竞赛, 以专业课程为切入点, 渗透创新理念
二、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在理论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在实验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三)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将第二课堂与“挑战杯”竞赛有机融合
    (一)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有利于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建立完善有效的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
    (一) 建立指导教师利益保障制度
    (二) 完善激励学生参与的有效机制

四、谈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和意义研究[J]. 徐雨露,侯端阳,陈敏霞. 大众标准化, 2021(20)
  • [2]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途径与对策研究——福州大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证研究[J]. 林昕.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1(01)
  •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创业观教育研究[D]. 陈天昨.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观培育研究[D]. 唐东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研究[J]. 袁国贤. 智库时代, 2019(21)
  • [6]新疆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D]. 热比娜·阿依肯. 新疆大学, 2019(12)
  • [7]协同促进大学生双创问题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D]. 王亚红. 南京大学, 2019(07)
  • [8]“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D]. 张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立业教育的研究[D]. 熊火根.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9)
  • [10]依托“挑战杯”竞赛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 屈岩峰,赵晟锌,郑伟.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01)

标签:;  ;  ;  ;  ;  

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