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元熙谄媚颂

论宋元熙谄媚颂

一、论宋代元夕谀颂词(论文文献综述)

卢艺[1](2021)在《高观国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观国活跃于南宋中期,以词名世,有《竹屋痴语》一卷。从南宋的“自成一家”至如今的少人问津,高观国词史地位的变化值得深思。本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侧重对高观国词及其接受情况的全面考察,以期准确把握高观国的词史地位。第一章主要是对高观国生平及创作情况的考察。第一节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考证高观国生平及交游概况,明确高观国交游对象,分析交游词人对高观国词作的影响。第二节对高观国创作进行考述。高观国仅有词作留世,词集名为《竹屋痴语》。考证词集各版本之间的差异,从跋文、提要中窥探高观国在不同时代的地位。此外,列表分析各题材所占比重及原因,恋情与咏物占据《竹屋痴语》大片江山,结社之风,词言情的传统以及南宋偏安心态都对竹屋词题材的形成产生影响。第二章对竹屋词的情感内蕴进行研究,窥探南宋中期词坛风貌。第一节探讨竹屋词中表现的诗酒风流的洒脱肆意。高观国纵情声色与山水,凸显出文士的雅趣与洒脱。第二节探讨竹屋词中表现的分离漂泊的孤寂落寞。与友人、情人的分离,客居他乡以及漂泊无依皆使竹屋词中透出孤寂落寞之感。第三节探讨竹屋词中表现的屈于现实的无力感伤。年华易逝,功业未成,高观国无法挽回,只能在词中抒发自己的无奈惆怅。第三章对竹屋词的审美倾向进行探析。南宋中期雅词盛行,高观国身为骚雅词派的一员,作词力求典雅。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女性描摹,亦或是意境营造,高观国都在努力诠释对雅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高观国求精求新,融清丽之景与深婉之情于词作中,形成他自身独特的“清新之意”。他还不断开拓咏物题材,造语多出新意,时有“不经人道”的审美创造。第四章研究竹屋词在后世的接受情况,以便对高观国的词史地位有更加清晰的定位。分析竹屋词在历代词选和词评中的接受情况,发现两种形式的接受情况基本趋于一致,据此探析高观国词史地位沉浮之因。高观国词史地位的升沉起伏与词坛风气,词坛领军人物好尚,词作本身厚度等因素有关。

黄金龙[2](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仝乐[3](2020)在《两宋之际宗苏词人研究》文中提出宗苏词人由苏门词人及苏门外围人员组成,北宋末期由江西诗派词人组成,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苏轼词风。南渡时期宗苏词人延续了苏轼词风。以辛弃疾为主的中兴宗苏词人,则发扬了苏轼词风。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界定了宗苏词人的成员构成,判断其为宗苏词人的依据为该词人曾与苏轼交游,隔代宗苏词人或推崇苏轼诗文,或在词中次韵苏词,或者词风相似。对两宋之际词坛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介绍针对这一题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正文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宗苏词人的代际传承。苏轼对苏门词人的影响在于促进了苏门词人群的形成和发展,苏门词人群对南渡词人的影响体现在南渡词人对苏门词学活动的追和,如对苏门《渔父词》的追和、赋木樨的词学活动等,促进了苏轼词风延续。中兴词人发扬苏轼词风的体现之一是以词言志,将词以载道作为创作宗旨,中兴词人是承继着南渡词人群之后的英雄群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理念以及恢复中原的志向,发扬了苏轼的豪放词风。第二章,“佳处如其诗”:江西诗派诗人的词作。陈与义、徐俯、吕本中、韩驹、惠洪属江西诗派的着名诗人,“佳处如其诗”,正是传承并发展了苏、黄等人“以诗为词”的做法。陈与义作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有意且明显地接受苏轼以诗为词的词风。江西诗派与苏轼“以诗为词”的差异,体现在江西诗派词人好以诗论入词,而苏轼则以豪放词风为主要标志。江西诗派词人词风以平淡流畅为主。第三章,南渡宗苏词人词作。词风更为多样化,苏轼词淡泊潇洒的精神被南渡词人延续,南渡士人在辗转流寓的情况下多寓浮家泛宅的想象,他们在词中寄予了进退出处的矛盾心理,表现为“齐物意”与“济时心”的共存。此外,南渡词人多延续苏轼豪宕沉雄的词风,表现在南渡文人对元佑时期的向往以及确立词能言志的词学观念。词中显露出中兴气象,即为苏轼“天风海雨”词境的塑造,以及词中具有“胸中万顷空旷”的意境。南渡时期的诗歌导向是学习杜甫诗,词学领域也逐渐转向对杜甫诗的学习,词中对杜甫诗的学习又反过来促进了苏轼词风的发展,词的内容和题材转向多样化,主题表现为“万象为诗材”。宗苏词的表现方式主要为直接化用苏词或者苏诗,词人群体之间词学活动也使得苏轼词风间接地影响了南渡词人。第四章,两宋之际次韵苏轼词的新变和价值。表现为次韵词在宗苏词人之间的影响力,南渡时期次韵苏词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促进了次韵词组词形式的创新和词牌的经典化。第五章,宗苏词人的词学观。苏门词人的词学观以传统词论为主,南渡词人的词学观以东坡词为范式,赞赏“以诗为词”的豪放词风,黜俗崇雅。中兴宗苏词人词学观为崇尚词风的多样性,倡导英雄之词,词的表现为“以文为词”,具有词史功能。宋末宗苏词人继承苏、辛词的优点,追求词艺,出现对苏、辛豪放词的反思。

乔国恒[4](2018)在《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文本的宋词,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属品,更是历史社会和文化风俗中所产生的独立文学体式。词的创作主体多为文人士子,其成长经历、生命体验是多样化、多层面的,其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体验最终构成了具有集体共性的习尚,它包含了这一群体所独具的情感取向、文化特质、审美趋向。他们所书写的词作中,就有数量众多的篇章,对当时的文人习尚进行了透射与再现,通过这一途径所展现出的文人精神世界、生命形态,有血有肉,生动鲜明,富含研究价值。据此,本文以“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文化学和文学相参照的复合视角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文人生活习尚与宋词创作的关系。第一节论述科举与宋词的关系。科举新形势极大地激发了天下书生的参与热情,亦直接促成了词苑中人的书生化、进士化这一新的人才格局。一方面,宋词成为士子们抒发与举业相关之活动和情感的极佳载体:负笈游学的艰辛与坚持,及第前的情绪纾解,及第后的游赏玩乐,对状元的崇拜,重读书胜于致富贵的信念,新进士子的新政治观念、婚恋态度等,都在宋词中有着生动真切地描绘和反映。另一方面,及第士子又以其创作实践引领着词坛时尚的发展方向: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经学在考试内容中占据了主导,儒家思想文化极大影响了书生词人的词心、词貌与词风,更多的诗文艺术手法如议论、说理、铺排等被移用于词,更宽阔的情感世界、生活习尚、政治伦理走进词人的视野,这些都促使脱化于俗文学的词体逐渐由妩媚流丽趋于趋于雅正庄重。第二节论述礼乐对宋词的影响。赵宋王朝欲借礼乐治天下,儒学遂呈复兴之势。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生态中,儒家所尊崇的礼乐便成为赵宋王朝统治者推行集权政治的思想文化保障。严格意义上讲,见诸史册的大部分礼乐活动,皆为赵宋皇室的上层政治行为。但活动过程中,朝廷为主导、文人为主体的格局,使得文人士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帝王的威仪和复兴礼乐的决心,使得他们特别是高层次的词人对于王朝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带有政治目的的群体文化活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文化人格的养成,对词的内涵亦有着直接影响,如对明堂形制的探讨、对南郊大礼的记录、对观礼盛况的描写、观礼过程所激发的忠于君国的感情,诸如此类,相关词作皆有详备描写。与之相关的是朝廷对雅乐的重视。特别是宋徽宗时期,朝廷鼓励内外臣工习大晟新乐,制谱填词。受此感召,词曲形式出现新变——词调以婉转为宗、词风以精雅为美、歌唱和美协律;词作内容亦出现服务于社会现实和政治宣传的新取向。大晟乐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宋代中后期词曲的风格样貌,加快了宋词格律规范化和内容雅正化的进程。第二章重点论述文人的游息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文人游览习尚如游赏、题壁等与宋词的关系。宋代文人雅集游赏、拄杖游赏的活动十分风行,展现出了他们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正直的政治操守。当时题壁习俗亦蔚然兴起,其中题壁词文辞精雅超脱、内容丰赡、情义深厚,淋漓墨迹中饱含着文人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文人游息生活的细节和旨趣,成为了新的人文与民俗景观。第二节论述文人交游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相比较其他社会阶层,文人的群体自觉意识分外明晰,对交际对象的选择更为严谨。他们的交际舞台生动地展现了其精神风貌和处世智慧:投献干谒、谀颂祝寿、寻觅知音,以长于言情之词来传达真切的心志与情谊;谈笑戏谑、俳谐游戏,借戏谑之言以消磨岁月、长歌当哭、讥邪讽恶,多角度地折射出他们内心的块垒和时代的积弊;歧路惜别、祖席离歌,折柳相赠,无尽情意也融化入词,令读者于千载之下,依然感同身受。第三节论述文人居家习尚与宋词。文人雅士休憩的庭园居室是他们安顿身心、颐养情志的重要场域。对园林和宅邸的精心营构透露出他们幽静清雅的审美意趣;听雨、种竹、莳花等闲居雅习亦充满闲适的诗意;插花、屏风、悬画等居室布置更尽显宋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品位。静谧的书斋里,青灯黄卷,文人们孜孜不倦、伏案苦读的身影犹在目前。这些场景历经千年,尚栩栩如生,与宋词忠实而细腻的记录密不可分。第三章论述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佛禅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佛禅陌生新奇的言语特色,不合逻辑的表达习惯,“不二”无差别与一切皆空幻的思维惯式,放生、饮茶、食素、焚香等行修习好,以己心体悟、于日用常行而求之的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对观音、维摩诘等佛禅人物的信仰风尚等都极大地感染了浸润在儒学中的士大夫,当他们以禅学领悟来激发词学灵感时,林林总总的佛禅习语便自然流溢于笔墨之间,以佛禅入词之风亦由此而兴,这样一种清新之风给本是佐酒娱欢的词体带来更大的生存、成长空间。第二节论述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的关系。主要着眼于:特殊人物信仰,如吕洞宾等;道教融入自然和弃名远利的价值导向;炼内丹、重长生、养生的行修习好,以及以上习尚在宋词中的生动记录和体现。词体之长短纵横的本色与道教的超脱气韵相契合,彰显出信仰习俗对词体表现力的深度扩容。第四章主要论述娱乐生活习尚与宋词的关系。第一节论述宴饮习尚与宋词的关系。崇文国策下的宴饮风尚对宋词的成就之功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朝廷对宴饮娱乐的提倡、鼓励及经济支持成为词体发展的后盾;酒肆及酒文化的兴盛是士人们宴饮纵乐、浅斟低唱的催化剂,为词体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推动,无数吟风弄月、赠别遥寄的言情词作由此产生。而宋词的流行,也推动了宴饮习尚更趋兴盛,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极富探讨的意趣。在宴席酒筵间,词体成为宾主交流情感的首选媒介,歌妓奉命唱词、索词等现象极为普遍,而席前歌妓们的婉丽柔歌亦铸就了宋词繁丽柔媚的特色,席间的酒、茶、乐器、曲子词亦满足了与宴饮者身体和心灵的颐养需求。第二节论述赏剧习尚对宋词的影响。宋代京都和地方戏剧艺术都呈勃兴繁盛之态,词人们也积极投身于戏剧的观赏、创作与评议活动中。因而当他们回归到词的书写领域时,戏剧元素便自然渗透于字里行间:戏剧各具异彩的演员角色、生动的演出情景、经典的故事、诙谐的优语,都丰富了词的创作素材;新颖的戏剧体式如演、唱、念、做、打、口号、致语等,皆启发了词在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新变;戏剧嬉笑怒骂、寓讽于谐的精神开拓了词的精神境界。观剧风习拂过词坛,为其留下一片别具风貌的新境。第三节论述游园习尚与宋词的关系。游园活动向上可追溯到殷商时的帝王之游与东汉建安时期的西园雅集。至宋代,由于游园与宋代皇室崇文享乐的政治导向相合、与宋代文人追求闲适安逸的生命状态相符,并契合了他们养生保健之道,因此空前兴盛。无论是及第士子的游园还是士女日常游春,都被词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形成了词苑中春意盎然的一道风景线。第四节论述观潮习俗与宋词的关系。宋时观潮之风的盛行根源于政治、经济、娱乐活动的繁盛。宋词中的观潮书写是文人观潮习尚在词体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了月与潮的共生、弄潮人与潮的互动等精彩场景的描述,以及物、怪、仙、神故事等民俗学要素,从多角度描绘了文人眼中的钱塘潮和他们所欣赏到的民俗异象,具有别样的美感和气势,展现了一种新的词风。其中,又以对钱塘江潮的描写最具规模。两宋时期,钱塘成为国家水运贸易枢纽以及赏玩娱乐之都,钱塘江弄潮活动也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极富地域、民族特色与深厚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这一活动与吴越之人健举的体魄与锐兵任死的心性、坚久深牢的信仰崇拜和勇于征服挑战的历史传统精神都有着重要的关联。因此,弄潮活动被纳入词体,无疑为词体带来了更为生新健举的特质。

王彩霞[5](2018)在《试论南宋都城临安的音乐活动空间》文中研究表明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音乐史既是时间中的存在,同时也是空间中的存在。本文关注南宋临安的音乐活动空间,即有音乐活动发生的场所分布空间,其意图在于借音乐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尝试来理解一个朝代音乐发展的社会因素,以从另一维度探讨历史音乐的发展和变化。临安经吴越近百年的经营建设,至南宋成为都城,为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的中心。在御街两侧商肆林立,诸行百市样样齐全,开放式的街巷布局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各类行、市遍布,满足了全城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上自豪门富家,下至市井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市民社会、市井文化丰富多彩的临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场所构筑了不同的音乐活动空间,而不同身份的人在空间中的音乐活动,造就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属性。本文尝试对不同音乐活动场所进行分类并绘制分布图,并讨论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音乐活动空间的交流与互动,来探究空间因素对音乐形成的影响。本文共五个部分,首先是文章的绪论,主要是对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的说明。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主要通过对临安音乐活动场所的分类与考据,将文献资料中的有关音乐活动场所的内容进行整理,绘制空间分布图。这一部分主要是将临安的音乐活动空间的自然属性即其场所进行一个整体的统计及其分布进行定位,为后文的阐述提供清晰的定位。第三部分是第二章,展现了临安的音乐活动空间的社会属性,将空间按照参与者的身份分为三类,通过对三个空间内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在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中的场所分布情况的分析,了解不同音乐活动空间的形成。第四部分的第三章,是音乐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通过分析不同音乐空间的分布特征,发现在不同文化属性空间的交叉下,不同种类的音乐产生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打破了原本单一且毫无交流的可能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这样能够给音乐更加多样化的发展和变化提供途径。最后是结论部分,从空间角度去看影响南宋临安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陆楠楠[6](2018)在《南渡词与遗民词研究 ——以“残山剩水”理念为视角》文中指出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而南渡词与遗民词作为宋词的爆发点与转折点,更是不容忽视。本文选取“残山剩水”这一独特视角,论述在这两段特殊时期词作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揭示身处动荡时期词人精神世界与内心感受的转变。绪论部分概括介绍宋与宋词的关系。第一章主要论述“残山剩水”概念的由来及南渡词人、遗民词人的界定,认为均由情感因素所决定。第二章主要研究南渡事件在南渡词中的呈现,笔者认为是以“悲”为主基调,根据朝廷政令的变化,而大致分为惶恐、愤慨、萧瑟、颓唐四个阶段特征。第三章主要研究遗民词,作为南渡词的深化与迁变,在“悲”这一基调上,词人又增添了“雅”这一元素,从而区别于南渡词的激烈直截,呈现出哀婉深挚的特点。同时由于朝代更迭的原因,遗民词人需要在严苛条件下保存儒家的传承。第四章则比较在不同境遇下,南渡词人与遗民词人所展现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结社与唱和是两代词人在面对世间种种时所作出的选择,但南渡词人常在词中抒发怨怒之气,遗民词人则于词内深蕴哀思之感。而“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则是词人在立尽斜阳后所共同表露出的境界风流。结语部分简单勾勒此种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姚逸超[7](2017)在《北宋前期词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北宋前期这一唐宋燕乐转型阶段为时间范围,以其间所新创及运用的词调为研究对象,在文学史和音乐史的交叉视阈下,兼顾词调的音乐、文学和文化属性,对其创生和延展情况进行宏观梳理和微观解析,进而从词调史的意义上展现唐音宋调的衍变过程。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北宋前期词调的音乐来源。唐教坊曲及隋唐旧曲,宋教坊曲和鼓吹曲、民间新声、词人自度曲等共同构成北宋前期丰富的词调来源。鼓吹曲转化为词调,展现了宋初宫廷对倚声填词的参与;唐宋民间词调名的新变,折射出唐宋文化的转型;文人自度曲反映了文人对声辞配合的进一步体认。第二,北宋前期词调的燕乐宫调系统。真宗朝时期逐渐形成七宫十二调的燕乐宫调系统。以北宋政和七年为界,燕乐宫调系统先后采用“为调式调名”与“之调式调名”,考察宋词的依月用律,需明确其依循的调式基础。宋人日常填词创作,未有依月用律者,但由于南宋季世杨瓒、张炎诸人对填词音律化、典雅化的追求,才形成所谓的宋人填词“依月用律”问题。第三,北宋前期词调类型的承延与新变。入宋之后,令词内涵呈现出由酒令之“令”向音律之“令”的多元衍变。柳永大力创制慢词,其词中虚字的频繁运用,赋笔铺陈的写作技巧,既适应了唐宋音乐的转型,也适应了词体自身发展的新趋势。引调、近体数量虽少,但其创制与发展体现着宋代音乐类型的繁荣与宋代词调生成的新方式,极具宋调特色。第四,北宋前期词调的衍生与组合方式。在既有词调的基础上,转调、犯调、联章等衍生与组合的方式,使原词调转生出新的声情特色或表现效果。北宋前期词作中的转调与犯调,受到时代音乐风尚、地域音乐文化以及词人音乐思想的影响与制约,体现着词人音乐造诣的高下。北宋前期联章词在用调、书写内容、创作形式方面也展现出新的时代特点。第五,北宋前期词调的韵式与句式。北宋前期的新兴词调,在韵式、句式方面都较唐五代旧调有了明显变化,这是音乐与文学合力作用的结果。词调初兴,以押平韵为主,体现着近体诗律传统强大的惯性;仄声韵词调与入声韵词调的增长,反映出音乐元素对于词体约束的逐渐增强;平仄转韵词调在北宋前期的式微,则与唐宋时期所流行的词调类型相关。由唐入宋词调的句式在主导句型、句式组合、句内节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在诗歌句式、句法节奏发展到顶峰之后,词借着音乐的力量打破了这精致的桎梏,召唤出已经丧失活力已久的其它句型,发展出别具特色的句法节奏。这一过程在北宋前期基本完成,为词之为词,提供了坚实的文体基础。第六,北宋前期词调的声情。本章就宫调与词调声情、乐器与词调声情、词调声情研究与声调之学的建设等问题作了专门探讨,并以《倾杯乐》一调为例,考其源流,辨其声情,并进而探究词乐与词作的声辞配合关系。第七,北宋前期新创词调的命名、应用与流传。关注词调命名本身的文学文化内涵,考察新调产生后的当下传播与后世流行,也是词调研究的重要方面。本章对北宋前期新创词调调名的语言特征、事类分布作了细致分析,考察了北宋前期新创词调的共时性应用与历时性传播,以创调大家柳永为例,梳理了苏轼、晁补之、周邦彦、王喆等与柳词后世传播接受的密切关系。

屠立晨[8](2017)在《宋徽宗时期礼乐活动研究 ——以大晟乐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礼乐活动是人类社会建立后的产物,有一个完整的仪式过程,将儒家社会的核心理念——礼,与人类社会形成最初就已存在的“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一种政教工具来展现社会文化观念。礼乐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视听娱乐,还有着更加丰富广大的内涵,它涵盖了古代社会对于整个宇宙的认识。自然界各种基本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王朝内部社会结构及政治体系、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在礼乐活动中得到体现。北宋末年,宋徽宗制定了两宋之间规模最为盛大、程序最复杂、影响面最广的礼乐活动。他采用了魏汉津所提出的以指为律的全新乐论,并极有野心地采用了上古礼乐的命名方式将其定名为“大晟”。宋徽宗君臣重新制定了新的乐律,并要求乐工和乐人熟习新乐,严格按照新礼乐的要求演奏。同时,鼓励宫廷外的演出者到中央学习,下令全国世俗宴会都需采用新的礼乐活动形式,采取多种措施极力推广大晟乐,使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之前仅用于帝国最高层的旧礼乐体系。大晟乐凝聚了徽宗所要宣扬的政治理念,他要证明自己能承先贤之志,成为一个威服四方的圣明天子。每一次礼乐活动的举行,都是一场宏大的政治表演,为参与者描绘一幅政通人和、四海升平的虚幻景象。徽宗所创的新礼乐极尽奢华,歌舞升平之后却迎来令人唏嘘的靖康之辱。直到北宋覆灭后,徽宗所制定的大晟乐虽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但它所构建的礼乐仪式仪轨仍然在宋高宗统治时期被沿用,甚至对后世也有所影响。大晟乐的音乐形式与北宋晚期的民间俗乐在演奏手法、曲式结构、风格样式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这种雅俗共存的风格使得大晟乐更能被民众认同接受,也能更快、更好地融合到各种礼乐活动之中,深入臣民的社会生活,帮助徽宗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礼乐活动贯穿了徽宗的一生,作为一种政治表演,为解读徽宗君臣的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作了补充注释。北宋末年的大晟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理论和宫廷政治工具,具有非常特别的音乐风格,它属于宫廷的礼乐,有明确的礼仪性,符合儒家传统的礼乐观念,其仪式功能要重于娱乐功能。同时它又是极为特别的,作为一种展现帝王身份的工具,大晟乐从名称、乐律、乐制,都是度身定制的,在此以前,没有一位赵宋王朝的帝王能为礼乐特别命名;也没有一位帝王,为了更好地控制礼乐活动,而专门配备了独立于现有体系外的机构来为其服务。宋徽宗时期的礼乐活动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其本身具备了符合音乐规律的音乐属性,同时,也具有政治属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依附于传统礼教之下,为统治集团服务。这些无疑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赵宋王朝特殊时期的、特别的礼乐活动,因而作为研究对象,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孙萱智[9](2016)在《词之演进与北宋士大夫生活 ——以十一世纪前期词坛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宋初17位词人及晏殊、柳永、欧阳修、张先四人的词作、诗文。希望在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的基础上,了解词体的发展脉络和成熟过程,还原宋初不同阶层士大夫在宋词中表现出的生活情趣、娱乐活动、思想状况。同时探讨宋初词体由低谷进入创作高潮并确立最终形态的过程,以及宋词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词人对其的塑造和影响。本文结构如下: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同时确立研究方法,为后文的具体论述打下基础。第一章主要是针对宋初词坛沉寂期的17位词人及46首词作进行考察。通过对17位词人的籍贯、生平经历、词作内容的分析,阐明了宋初五十余年间,北上的南方词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南方文化对北方文人的渐染。进而说明在宋初南北融合的潮流中,对五代词的反拨成为宋初词作的整体趋向。同时,宋初词人的翰林学士身份也促进了慢词的创制,真宗朝“天书封祀”事件成为词作发展的契机。第二章以晏殊词为中心,探讨在晏殊词中叙述视角的转变,通过指出词的抒情内容上的变化,揭示了晏殊词乃是词的诗化的开端。随后从晏殊的慢词入手,认为晏殊的寿词确立了后世寿词的范式;由晏殊的寿词引入晏殊等高级官僚的日常生活,从北宋士大夫对香料的使用来重构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侧面。最后,通过分析晏殊所欣赏的“富贵语”“气象”等来探讨晏词对于词风雅化的贡献。第三章围绕柳永词展开,先从柳永词的内容入手,将柳永词分为“妇人词”与“士大夫词”两类,分别讨论了柳永在“妇人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用典以及在“士大夫词”中使用的白话等现象,并还原了落第士子以词投献的风貌。另外,通过对柳永词中女性形象分析归纳,展示了北宋初年官僚与歌妓交往的情状,最后,通过对柳永词中男性形象的分析展示了柳词中柳永的自我形象。第四章通过对欧阳修词的解读,反映了词发展到北宋中叶而产生的雅与俗的冲突,本章结合欧阳修的生平对欧阳修俗词创制的可能性和场景进行了分析和还原,并指出了欧词中的民歌风格及叙事性手法的使用。另外,从欧阳修的三个交游圈子及欧词的不同特征上分析了欧阳修词的过渡地位。第五章在对张先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张先词词题的分析指出了张先词的纪实性特征,通过对张先送别词的分析说明了张先送别词的独特风格;另外,对张先自制慢词的词调的分析揭示了张先对慢词词调、手法上的开拓。最后,通过张先的7首次韵词来分析张先致仕居杭期间的交游,通过梳理张先的交游网络揭示了熙宁变法这一政治事件对词坛的影响,并以张先词中所保存的叶子格词入手还原了中下层地方官僚的娱乐生活。余论部分归纳了上述章节的研究结论,分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简要整理了十世纪后期至十一世纪中叶百年间词作发展的主要脉络,第二部分则重构了北宋各级官僚的社会生活风貌。最后,提出了本文未尽的研究之处。

贾平[10](2015)在《宋词与民间文化》文中提出中国的大传统与小传统都在宋代达到鼎盛,宋词即生长于此背景下。自宋迄今对宋词的“雅”、“俗”品格之论一直不绝。以“民间”视角考察宋词,古代文学学术界对此课题有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缺乏有系统的专着。本文以《全宋词》为研究对象,从民间文化的视角观照宋代词人和宋词,运用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宋代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接受和民间文化对宋词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宋代的“民间”作了一个全景式的介绍和说明。宋代民间文化具有信仰多元、淫祀泛滥、民间文化空间多重交叠等特点。宋代民间文学数量庞大、形态丰富;风物传说尤其多,建构了地方知识系统,并引起了文人的兴趣和关注;宋代说话的发达促进了民间文学的传播。词人对民间文化的态度主要有四种:记录与传播,观看与欣赏,参与和融入,互动与学习。其次,本文按照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的分类分章别论,从微观和中观层面探讨宋词与民俗文化、宋词与神话、宋词与传说故事、宋词与民歌、宋词与民间艺术的关系。宋词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民俗观和民俗信仰,有时文人处在民俗的自觉状态;有时文人反观民俗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文人发挥主体意识改创民俗,如对紫姑信仰的改创。宋词中的神话因素比较多,从统计看,女神书写占《全宋词》很大比重,成为宋词婉约风格蔚为大宗的重要影响因素。宋代文人的女神书写较前代有很大变化,“我神”共处的叙述方式体现了他们极强的自我意识。宋词中记录了一些未见于其他文献的民间传说故事,或者在旧的故事中融入新的叙事元素,具有史料价值。如从宋词看,八仙传说很可能已在宋代定型。宋词对于传统民间传说故事的个性化表达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心态。宋代词人对一些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如采莲女、采桑女、采菱女、莫愁等进行了再创作;在词体形式上,词人有意识地借鉴了民歌体式,如十二月歌、祝酒辞等。宋词中记录了民间艺术的表演情形和相关知识,具有史料价值,也可看出文人对民间艺术的接受程度。宋词有融入民间艺术表演中的情况,体现了宋词的民间性。最后一章,从民间文化的精神层面,探讨宋词体现的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精神的契合之处,并阐释原因。宋词体现的谐谑、批判、自由、纵情、平常、知足的心态与民间精神是契合的,可见宋代文人高雅面孔之外的世俗一面。民间精神本身传统很深,至宋,世俗文化对文人的影响变得更大,词体自身的轻松自由风格等都是其中原因。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宋词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宋词(主要指文人词)对民间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记载、雅化和辨正。民间文化为词人提供了学习和创作的资源,并对词人及词作产生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创作题材、母题、原型等来源于民间文化;形式上借鉴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的思想、精神对词人产生影响。宋代文人与民间文化发生关联,主要有以下原因:宋代统治者和文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都超越了前代;宋代文人接触民间生活的机会比较多,部分原因乃是由于他们庶族、寒族的身份;宋代的民间艺术很繁荣,浸润了文人的心灵;词体本身的通俗品格使之会与民间文化产生融通。

二、论宋代元夕谀颂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宋代元夕谀颂词(论文提纲范文)

(1)高观国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高观国生平及创作
    第一节 高观国生平及交游考述
    第二节 高观国创作
        一、作品版本
        二、现存作品
第二章 高观国词的情感内蕴
    第一节 诗酒风流的洒脱肆意
        一、纵享风月之心
        二、畅游西湖之乐
    第二节 分离漂泊的孤寂落寞
        一、天各一方的忧愁
        二、客居他乡的孤苦
        三、节序推移的感喟
    第三节 屈于现实的无力感伤
        一、自伤身世
        二、慨叹家国
第三章 高观国词的审美倾向
    第一节 “始归醇雅”
        一、工巧雅致之风
        二、婉约清雅之致
        三、清远幽冷之境
    第二节 “特立清新”
        一、景之清丽秀美
        二、情之含蓄蕴藉
    第三节 “不经人道语”
        一、咏物之新
        二、造语之奇
第四章 高观国词的接受
    第一节 高观国词的收录情况
    第二节 高观国词的品评情况
        一、高观国词在宋元明代的品评
        二、高观国词在清代的品评
    第三节 高观国词史地位沉浮之因
        一、词坛风气变化及领军人物好尚
        二、词作本身厚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笔者所见《竹屋痴语》版本内容具体差异
    附录二: 《竹屋痴语》中含有“寒”、“清”、“冷”等字的词句及出处
    附录三: 南宋至当代12部词选收录竹屋词具体篇目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标号说明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四、研究史回顾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三、南、北曲牌界说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余论:曲牌论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参考文献
附录编制说明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後记

(3)两宋之际宗苏词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宗苏词人的代际传承
    第一节 苏轼与苏门词人
    第二节 南渡词人对苏轼词风的延续
    第三节 中兴词人对苏轼词风的发扬
    小结
第二章 “佳处如其诗”:江西诗派诗人的词作
    第一节 江西诗派诗论入词
    第二节 “浓淡之间”——陈与义对东坡范式的追摹
    第三节 “以诗为词”的进程
    第四节 绚烂归于平淡——词风整体倾向
    小结
第三章 南渡宗苏词人的词作
    第一节 进退出处的选择
    第二节 高举苏轼豪宕沉雄的词风
    第三节 中兴气象
    第四节 宗苏词的表现方式
    小结
第四章 次韵苏轼词的新变和价值
    第一节 次韵词的影响效应
    第二节 次韵词的情感深化过程
    第三节 次韵词组词形式的创新
    第四节 次韵词词牌的经典化意义
    小结
第五章 宗苏词人的词学观
    第一节 苏门词人的词学观
    第二节 南渡宗苏词人的词学观
    第三节 中兴宗苏词人的词学观
    小结
结语
附录 :宗苏词人成员构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宋词与文人生活习尚
    第一节 科举与宋词
        一、科举新变所催发的习尚与宋词
        二、科场文体改革影响下的词之雅正新风
    第二节 礼乐与宋词
        一、礼与宋词—以明堂和南郊大礼为主
        二、乐与宋词—以大晟乐为主
第二章 文人游息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游览习尚与宋词
        一、游赏习尚与宋词
        二、题壁习尚与宋词
    第二节 交游习尚与宋词
        一、投献习尚与宋词
        二、戏谑习尚与宋词
        三、送别习尚与宋词
    第三节 居家习尚与宋词
        一、园居习尚与宋词
        二、屋居习尚与宋词
第三章 文人信仰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佛禅信仰习尚与宋词
        一、佛禅言语特色、表达习惯与宋词
        二、佛禅思维惯式与宋词
        三、禅宗探求佛性的惯用方式与宋词
        四、佛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五、佛禅人物崇拜风尚与宋词
    第二节 道教信仰习尚与宋词
        一、道教思维惯式与宋词
        二、道教行修习好与宋词
        三、道教人物信仰风尚与宋词
第四章 文人娱乐习尚与宋词
    第一节 宴饮习尚与宋词
        一、宋人宴饮生活中词体发展的条件
        二、宋代宴饮与词之共生互动关系
    第二节 赏剧习尚与宋词
        一、援戏剧之内容入词
        二、借戏剧之体制因素构词
        三、习戏剧之精神填词
    第三节 游园习尚与宋词
        一、游园习尚之历史社会生态
        二、宋词中的文人游园百态
        三、文人游园词之生态审美意境
    第四节 观潮习尚与宋词
        一、观潮之生态条件
        二、宋词中的观潮之写
        三、弄潮习俗的生态文化成因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5)试论南宋都城临安的音乐活动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南宋临安音乐活动场所与分类
    第一节 专设音乐活动场所
    第二节 非专设音乐活动场所
        一、宫殿
        二、官署、官宅、御园
        三、酒库、茶坊、酒楼
        四、宫观寺院
        五、西湖、钱塘
        六、街市、坊巷
第二章 南宋临安音乐活动空间分布
    第一节 皇室贵族的音乐活动空间
        一、大内宫殿的音乐空间
        二、宫观、寺院的音乐空间
        三、官署、御园的音乐空间
        四、西湖、钱塘的音乐空间
    第二节 市民音乐活动空间
        一、瓦市勾栏的音乐空间
        二、酒楼、茶坊、歌馆的音乐空间
        三、宫观、寺院的音乐空间
        四、市井坊巷的音乐空间
        五、西湖、钱塘的音乐空间
    第三节 文人音乐活动空间
        一、西湖的音乐空间
        二、官宅的音乐空间
        三、大内的音乐空间
第三章 南宋临安音乐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第一节 皇室贵族的音乐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一、演艺人员身份发生变化的大内音乐活动空间
        二、节日活动中流动的音乐活动空间
    第二节 市民音乐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瓦市勾栏与茶楼酒肆交相辉映
        二、节日活动中的流动场所
    第三节 文人音乐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南渡词与遗民词研究 ——以“残山剩水”理念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半壁江山与南渡、遗民
    第一节 残山剩水概念及其发展
    第二节 南渡概念与南渡词人界定
    第三节 亡国与遗民词人
第二章 南渡前后国情与词的体现
    第一节 乱世之音与朝政之乖
        (一)定都与和战问题
        (二)乱世士风
    第二节 从浮靡到复雅词风的转变
        (一)北宋末的“太平盛世”与浮靡词风
        (二)时代的危机与词的“复雅”
    第三节 南渡词的残山剩水视域
        (一)悲而惶恐
        (二)悲而愤慨
        (三)悲而萧瑟
        (四)悲而颓唐
第三章 遗民词——南渡词的深化与迁变
    第一节 “雅”的传承与复雅之风
        (一)“雅”的含义及演变过程
        (二)复雅与泛雅
    第二节 国之深悲
        (一)宋末国情掠影
        (二)隐士——遗民情怀的最终归处
    第三节 “国亡史作”与薪尽火传
        (一)以词存史
        (二)慨叹反思亡国之祸
        (三)词法传承与聚众授徒
第四章 南渡与遗民词比较
    第一节 结社风气与酬唱之风的盛行
    第二节 “乱世之音怨以怒”至“亡国之音哀以思”
    第三节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结语 以“残山剩水”定位南渡、遗民词的价值与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北宋前期词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北宋前期在词调史意义上的开创性与独立性
        一、宋调勃兴的开端
        二、词调类型的完备
    第二节 音乐·文学·文化:词调研究的多向与统一
        一、词调的音乐属性
        二、词调的文学属性
        三、词调的文化属性
    第三节 北宋前期词调研究的主要论题与路径方法
        一、学术回顾
        二、主要论题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音乐来源
    第一节 词调发展的音乐准备
        一、趋向完善的教坊制度
        二、歌儿舞女的宴飨风尚
        三、新声竞奏的民间音乐
    第二节 隋唐旧曲与宋代新声
        一、唐教坊曲的保留与隋唐旧曲的改造
        二、宫廷音乐·民间俗乐·文人自度曲:多元的宋代新声
    第三节 弦乐调与管乐调
        一、琴曲与双韵曲
        二、笛曲与筚篥曲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燕乐宫调系统
    第一节 燕乐宫调系统之演进
        一、唐宋词所留存的宫调信息
        二、燕乐二十八调的确立
        三、七宫十二调的形成
    第二节 “依月用律”与燕乐宫调系统
        一、“依月用律”的历史沿革
        二、“依月用律”的调式基础
        三、“依月用律”与北宋前期的选调填词
        四、“依月用律”与精通音律词人的创作
        五、词学批评视野中的“依月用律”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调类型的承延与新变
    第一节 令词
        一、酒令之“令”:唐五代令词的来源
        二、音律之“令”:宋代令词的新变
        三、令词内涵衍变的文学表现
    第二节 慢词
        一、慢词内涵辨析
        二、北宋前期的慢词创作
    第三节 引调
        一、引调内涵探析
        二、北宋前期的引调创作
    第四节 近体
        一、近体内涵考释
        二、北宋前期的近体创作
第四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衍生与组合
    第一节 移宫换羽之转调
        一、转调的主要类型
        二、转调调式分布的时代因素与地域因缘
        三、词人的音乐造诣与转调创作
    第二节 移宫换曲之犯调
        一、犯调的渊源与类型
        二、柳词中的犯调之作
        三、音乐环境与犯调创作
    第三节 曲度相联之联章词
        一、联章词的用调情况
        二、联章词的新题材
        三、联章词的新形式
第五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韵式与句式
    第一节 韵式嬗变
        一、入宋后词调押韵方式的变化
        二、近体诗律与词调韵式
        三、四声声情与入声韵词调
        四、平仄转韵词调在唐宋的式微
    第二节 句式沿革
        一、同调异体
        二、句式沿用
        三、句式变革
        四、句式研究之意义
第六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声情研究
    第一节 宫调与词调声情
        一、宫调于词作声情之影响
        二、柳词声情与宫调关系的考察
        三、宋词不尽依宫调声情之原因探微
    第二节 乐器与词调声情
        一、节奏乐器:拍板
        二、管弦乐器:丝管
        三、乐器与词调声情之关系
    第三节 《倾杯乐》词调声情考论
        一、《倾杯乐》乐曲声情考
        二、《倾杯乐》之体制与声情
        三、《倾杯乐》之词律与声情
        四、《倾杯乐》之主题与声情
    第四节 声情研究与声调之学的建设
        一、“声调之学”的提出与发展
        二、声情研究与声调之学
第七章 北宋前期新创词调的命名、运用与流传
    第一节 新创调名的语言分析与事类研究
        一、新创调名的语言分析
        二、新创调名的事类研究
    第二节 新创词调的共时性应用与历时性传播
        一、创调的确定
        二、新创词调的共时性运用
        三、新创词调中的后世流行词调
        四、新创词调中的僻调
    第三节 柳永新创词调在宋金时期的传播
        一、慷慨之调:苏轼对柳永词调的选择
        二、冷僻之调:晁补之对柳永词调的接受
        三、典雅之调:周邦彦与柳永词调在南宋的传播
        四、阐教之调:王喆与柳永词调在金元的变调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宋徽宗时期礼乐活动研究 ——以大晟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宋徽宗之前的礼乐活动
    第一节 儒家传统中的礼乐活动
        一、《周礼》中的礼乐活动
        二、唐代以前的礼乐活动简述
        三、唐代的礼乐活动
    第二节 宋太祖至宋英宗时期的礼乐活动
        一、太祖时的礼乐活动
        二、太宗到真宗时期的礼乐活动
        三、仁宗朝二次修改的礼乐活动
    第三节 神宗与哲宗时期的礼乐活动
        一、神宗时期的乐制
        二、神宗时期礼乐活动的形式
        三、神宗时期礼乐活动的内容
        四、哲宗朝的礼乐活动
    小结
第二章 宋徽宗时期新礼乐活动的制作背景及价值取向
    第一节 新礼乐活动的制作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热爱艺术的宋徽宗
    第二节 新礼乐活动中的儒家礼乐观
        一、传承儒家传统礼乐文化观
        二、继承传统雅乐的内容形式
        三、反映中国古代自然观
    第三节 礼乐活动的社会价值取向
        一、礼乐活动的音乐价值取向
        二、礼乐活动的文化价值取向
        三、礼乐活动的政治价值取向
    小结
第三章 宋徽宗时期新礼乐活动的制定和调整
    第一节 新礼乐活动制定的开端
        一、新礼乐活动的实际需求
        二、新礼乐活动修订的准备过程
    第二节 制定新礼乐活动的乐律
        一、魏汉津提出新的乐律理论
        二、新乐律理论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大晟乐及大晟府的确立
        一、新礼乐活动的奠基之作——景钟
        二、新礼乐活动的命名——大晟乐
        三、大晟府的设立
    第四节 新礼乐活动的调整
        一、大晟府的调整
        二、大晟乐律的几次调整
        三、大晟乐宫架登歌以及乐悬部分的调整
        四、大晟乐其他细节方面的调整
    小结
第四章 宋徽宗时期新礼乐活动的形式内容与社会评价
    第一节 宫廷雅乐的礼乐活动
        一、北宋郊祀礼乐活动的传统
        二、徽宗时期南郊祀礼乐活动
        三、大朝会的礼乐活动
        四、皇后册封仪的礼乐活动
    第二节 宫廷宴乐的礼乐活动
        一、天宁节的礼乐活动
        二、宴飨中的礼乐活动
        三、春秋释奠的礼乐活动
    第三节 宫廷之外的礼乐活动
        一、上元节的礼乐活动
        二、鹿鸣宴的礼乐活动
        三、大晟乐推广至高丽
    第四节 宋徽宗时期新礼乐活动的社会评价
        一、体现北宋末年社会文化观
        二、表达执政者的政治观
        三、起到社会融合的作用
    小结
第五章 宋徽宗新礼乐活动的终结以及对南宋礼乐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北宋礼乐活动的终结
        一、北宋王朝的覆灭
        二、大晟礼乐的绝唱
    第二节 南宋初期的礼乐活动
        一、礼乐活动遭遇的困境
        二、南宋宫廷祭祀礼乐活动
        三、南宋初期其余的礼乐活动
        四、教乐所的职能转变
    第三节 宋徽宗大晟乐对南宋礼乐活动的影响
        一、仿照大晟乐的南宋雅乐
        二、融合南北特色的南宋礼乐活动
    小结
总结
    一、宋徽宗创造新的礼乐活动——大晟乐
    二、宋徽宗时期的礼乐活动继承儒家传统礼乐文化
    三、宋徽宗礼乐活动对于后世的影响
    四、宋徽宗时期礼乐活动的评价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词之演进与北宋士大夫生活 ——以十一世纪前期词坛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作为南方文化的词:宋初的馆阁词人
    第一节 宋初词体与南方文化
        一、词所描写的内容
        二、宋初词体的继承与超越
        三、词作之产地
    第二节 南方的词与北方的政治
        一、翰林学士与词的创作
        二、宋初词体与真宗“天书封祀”事件
    结语
第二章 诗词之界限与高级官僚的“富贵”:以晏殊为中心
    第一节 小令的诗人笔法与慢词的士人身份
        一、诗词的离合与界限
        二、晏殊的寿词与宫廷生活
    第二节 词与高级官僚的宴饮
        一、太平宰相的夜宴
        二、升平气象与“富贵语”
    第三节 警联与词之风格的雅化
    结语
第三章 雅俗之融合与落第士子的创作:以柳永为中心
    第一节 柳词中的俗语与用典
        一、“妇人语”与白话入词
        二、词中用典的发轫
    第二节 以词干谒的肇端
    第三节 柳词中的歌姬与自我
        一、耆卿与歌妓的交往
        二、柳词中所表现的自我形象
    结语
第四章 雅俗的冲突与士大夫形象的成熟:以欧阳修为中心
    第一节 地方仕宦经历与俗词的创制
        一、“青春才子有新词”:民歌风格的吸收
        二、俗词的创制与欧柳之异同
    第二节 “儒者”形象的确立与词体范式的建立
        一、“儒者”形象的争端与确立
        二、欧词与词体之过渡期
    结语
第五章 词之日常化与中层官僚社会:以张先为中心
    第一节 词题与词的纪实性
        一、送别词与词题的使用
        二、自制曲的切磋与慢词的创新
    第二节 词的社交化与退居官僚的交游
        一、词中次韵与诗中唱和之关系
        二、以词会友与地方官员的闲居生活
    结语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宋词与民间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民间、民间文化等概念的辨析
        (一) “民间”意义源流与阐述
        (二) 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
        (三) 民间文学
    二、民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一) 中国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二) 宋词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一章 宋代的“民间”
    第一节 宋代民间文化
        一、宋代人对“风俗”、“民俗”的阐释
        二、宋代民间文化的特点
        三、宋代民间文学的特点
    第二节 词人的民间生活
        一、文人词人的民间状态
        二、民间词人的民间生活
第二章 宋词与民俗文化
    第一节 宋词体现的民俗观
        一、宋词中的民俗描写与研究
        二、里在的民俗:生活在其中
        三、外在的民俗:寄托与戏谑
    第二节 宋词体现的民俗信仰与思想
        一、信仰空间
        二、谶验思想
第三章 宋词与神话
    第一节 宋词中的神话人物
        一、男神与女神形象
        二、偏爱女神的原因与影响
    第二节 宋词中的神话爱情
        一、牛郎织女神话
        二、嫦娥后羿神话
        三、江妃解佩神话
        四、湘妃与舜的神话
        五、弄玉萧史神话
        六、巫山神女与襄王神话
        七、西王母与穆天子神话
第四章 宋词与传说故事
    第一节 宋词中的仙话、佛道故事
        一、仙话与道教故事
        二、佛教故事
    第二节 宋词中的精怪故事
        一、植物精怪
        二、动物精怪
        四、器物精怪
        五、鬼怪
        六、人怪
    第三节 宋词中的前代人物传说
        一、女性历史人物传说
        二、男性历史人物传说
    第四节 宋词中的当前社会故事
        一、神异之事
        二、情事
        三、百姓故事
        四、风物传说
第五章 宋词与民歌
    第一节 宋词与民歌中共有的民间女子形象
        一、采桑女
        二、采莲女
        三、采菱女
        四、莫愁女
    第二节 宋词运用的民歌形式
        一、发愿形式
        二、十二月歌
        三、十劝之联章形式
        四、吉席祝语
        五、酒令
        六、礼俗歌
第六章 宋词与民间艺术
    第一节 宋词中描写的民间艺术
        一、傀儡、皮影
        二、滑稽、俳优表演
        三、杂剧
        四、戏剧
        五、烟火
        六、百戏
        七、鼓板
        八、表演场地
    第二节 宋词与民间艺术的关联
        一、宋词借鉴和融入民间艺术形式
        二、宋词对民间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第七章 宋词与民间精神
    第一节 谐谑、批判
        一、寓批判于谐谑
        二、寓趣味于谐谑
    第二节 自由、纵情
    第三节 日常、知足
        一、宋词中体现的日常知足精神
        二、宋词本事体现的日常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宋代元夕谀颂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观国词研究[D]. 卢艺. 扬州大学, 2021(09)
  • [2]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3]两宋之际宗苏词人研究[D]. 仝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4]宋词与宋代文人生活习尚[D]. 乔国恒. 山东大学, 2018(02)
  • [5]试论南宋都城临安的音乐活动空间[D]. 王彩霞. 西南大学, 2018(01)
  • [6]南渡词与遗民词研究 ——以“残山剩水”理念为视角[D]. 陆楠楠.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7]北宋前期词调研究[D]. 姚逸超. 浙江大学, 2017(12)
  • [8]宋徽宗时期礼乐活动研究 ——以大晟乐为中心[D]. 屠立晨.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9]词之演进与北宋士大夫生活 ——以十一世纪前期词坛为中心[D]. 孙萱智.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宋词与民间文化[D]. 贾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论宋元熙谄媚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