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9与ICD-10疾病编码差异分析

ICD-9与ICD-10疾病编码差异分析

一、ICD-9与ICD-10疾病编码区别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晶[1](2018)在《ICD-10合并编码问题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解读ICD-10合并编码定义,将合并编码的规则显性化,挖掘整理疾病合并实例,并应用基于混合策略的文本字面相似度计算法实现诊断文本的自动合并编码。ICD-10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家族制定的一种国际通用的疾病分类标准,其按照疾病的解剖部位、致病因素、临床表现等多个轴心将疾病分类并编码。合并编码是ICD-10分类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指将两个及两个以上同时发生且具有相关性的疾病情况不再单独分类,而是分类于一个合并类目。目前在实际疾病编码工作中,判断是否需要合并编码尚需依靠专业人员知识经验,缺少完备可查的相关实例数据库且计算机自动合并编码应用开发稀少。本文通过学习ICD-10概念、专家访谈、观察诊断实例等方法挖掘合并编码之间关系的潜在规则并将其显性化形成数据集;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完成医疗文本中文分词、生成基于语义相似的同义词库,以及采用字符串精确匹配、基于主干成分占比匹配、基于关键词加权匹配和基于混合策略的字符串匹配等四种基于字面相似的文本相似度计算等工作,解决自动判断多组诊断文本是否需要合并分类编码的问题;最终,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发设计了计算机自动合并编码功能模块并集成于计算机辅助ICD-10编码系统中,该系统将实际应用于医疗机构的编码工作中。合并编码作为ICD-10编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明确其存在的规则、生成合并编码实例数据库、实现计算机自动合并编码等工作在ICD-10编码的临床工作、教学以及ICD-10编码的推广等方面将产生较高的应用价值。

曾伟[2](2014)在《华东某省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意义期望寿命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最具代表性、综合性的指标。建国以来,我国居民期望寿命从35.0岁提高到2010年的73.5岁,居民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政府日趋关注人群的健康水平,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人均期望寿命增长一岁”的目标,华东某省亦提出了同样的目标。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已经成为了华东某省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华东某省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等主要慢性病占全部死亡的比例已达82.4%),其对居民健康以及期望寿命的影响已经不容轻视。因此,需要定量明确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并借此明确慢性病防控的工作重点和策略,确保“增寿1岁”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国内外关于疾病对期望寿命影响的研究,从内容和指标看,多聚焦单一或部分病种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采用的指标多为去死因期望寿命,评价维度较为单一,且少有聚焦疾病防控对期望寿命影响的定量研究;从时间跨度看,多数为单年份或短时间段的研究,较难从长时间段内把握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因此,本研究将以华东某省为例,从去死因增寿岁数、死亡率归因变化、慢性病防控对期望寿命的贡献等3个角度定量分析1900-2010年间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并尝试预测上述指标未来10年的变化趋势,明确未来的工作重点,提出慢性病防控的管理策略。二、材料与方法首先,通过系统收集卫生统计年鉴、人口普查资料等数据,分析1990-2010年华东某省期望寿命、慢性病死亡的变迁情况,初步明确死亡率较大的主要慢性病病种。其次,基于分年龄组人口数、慢性病患病、死亡等基础数据,从以下3个角度定量分析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1)运用去死因寿命表构建去死因增寿岁数指标,衡量单年度内各类慢性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运用Fulfillment指数法,分析具体年龄组中不同疾病的影响程度,明确各年龄段的主要死亡慢性病病种。(2)借鉴归因分析的思路,探索并分析不同年份间各类慢性病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运用Arriaga分解法针对特定病种,分析不同年龄组死亡率变化的影响程度,明确特定慢性病病种的主要死亡年龄组。(3)探索并建立“慢性病患病降低、延长生存-减少或延缓死亡-期望寿命提高”的定量关系,测算慢性病防控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程度。运用时间序列模拟与分析的方法,预测未来10年上述3类影响程度的变化趋势。再次,预测华东某省实现“增寿1岁”目标的可行性,并提出欲达成目标的可行途径和工作重点。最后,在定量分析慢性病对期望寿命影响程度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未来慢性病防控的工作重点和管理策略。1990-2010年华东某省分年龄组组人口、慢性病患病、死亡等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华东某省统计年鉴》、《华东某省卫生统计资料汇编》、人口普查资料、卫生服务调查资料等。部分缺失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补齐。本研究中慢性病的分类与居民病伤死亡资料中分类一致,包括肿瘤、血液造血器官疾病、内分泌代谢免疫病、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0大类疾病。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华东某省期望寿命及慢性病死亡的变迁趋势华东某省人群期望寿命从1990年的71.9岁增长到2020年的80.28岁。慢性病死亡率整体上亦从1990年的489.09/10万升至2020年的629.87/10万。其中,肿瘤死亡率从1990年的170.40/10万升至2020年的211.19/10万,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从1990年的139.84/10万升至2020年的316.47/10万,内分泌代谢免疫疾病从1990年的4.87/10万升至2020年的20.04/10万。四种主要常见的慢性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死亡率均上升较快。(二)明确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1、去死因增寿岁数:影响逐年加大慢性病去死因增寿岁数从1990年的13.081岁逐渐增加至2020年的17.037岁,并呈现“加速”增大趋势。10类主要慢性病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去死因增寿岁数较大,前者从1990年的3.491岁升至2020年的10.868岁,后者从1990年的3.861岁升至2020年的4.098岁;其余几类慢性病中,上升较快的是内分泌代谢免疫疾病,从1990年的0.110岁升至2020年的0.522岁。F指数结果表明,2010-2020年期间,青年人(18-40岁)和中年人(41-65岁)的主要死亡慢性病依次为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老年人(66岁以上)的主要死亡慢性病则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2、疾病死亡变化归因:慢性病逐步由“正归因”变化为“负归因”以2010年为基准年份,慢性病归因比例由“正”转“负”:从1990-2010的72.85%下降至2010-2020年的-81.76%。10类主要慢性病中,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变化影响最大,“负”归因比例分别为-21.1%和-26.1%;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主要病种亦均为“负”归因,比例分别为-2.72%、-6.25%、-19.31%和-14.51%。Arriaga分解法结果表明,2010-2020年期间,高血压、心脏病中65岁以上组死亡率的加大对期望寿命的影响较大,糖尿病70岁以上组死亡率的加大对期望寿命的影响较大,脑血管病75岁以上组死亡率的加大对期望寿命的影响较大。3、慢性病防控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负贡献”作用加剧1990-2010年间,华东某省期望寿命增加了6.58岁,慢性病防控贡献了-18.1%(-1.19岁)。预测2010-2020年,慢性病防控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负贡献”呈现加剧趋势,仅2020年单年将达到-0.377岁,10年累积为-3.007岁。这提示未来工作中若能使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贡献“由负转零”,亦能够带来期望寿命的进一步提升。(三)分析华东某省实现“增寿1岁”目标的可行性按照现有的疾病患病、死亡的自然变化趋势(即不增加疾病防控等工作力度),2011-2015年华东某省期望寿命能够增加0.86岁,距离“十二五”期间“期望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尚有0.14岁的差距。分析结果表明:若加强慢性病防控的工作力度,使循环系统或肿瘤的死亡率分别下降3%或6%(可增加期望寿命0.146岁、0.159岁),可实现目标;针对主要的具体病种,若能使心脏病或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8%或6%(可增加0.153岁、0.150岁),亦有可能实现目标。(四)提出慢性病防控的管理策略1、慢性病在未来10年内是影响期望寿命的最主要疾病,加强慢性病防控刻不容缓。尤其需要加强一级预防的工作力度,提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对慢性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同时疾病防控部门仍需开发更为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措施。2、青年和中年人未来需要重点防控的疾病为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老年人则为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青年、中年、老年人的疾病防控需要依据上述疾病及其序位,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做到有的放矢。3、针对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死亡率加大从而对期望寿命影响较大的主要年龄组,核心的防控策略应是加强三级预防措施,延缓死亡。通过社区摸底的方式,在全面掌握社区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基础上,针对上述“高危年龄组”的患者进行“群组管理”,加强随访,积极控制和治疗并发症等,以延缓患者的死亡。同时,疾病防控部门还可依据特定慢性病的平均病程,提前针对目标人群开展有效的一级预防干预。四、研究小结运用简略寿命表法、去死因寿命表法、归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Fulfillment指数法和Arriaga分解法等方法,从去死因增寿岁数、疾病死亡变化对于期望寿命变化的归因程度、慢性病防控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程度三个维度,明确了慢性病是未来影响期望寿命的最主要疾病,其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代谢免疫疾病尤其需要引起重视;青年、中年和老年人需要重点防控的疾病有所差异;主要疾病需要针对其“高危年龄组”采取措施,延缓死亡。

王艳红,李立明[3](2006)在《ICD-9和ICD-10循环系统疾病编码的变动对其应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ICD9和ICD10循环系统疾病编码的差异对其实际应用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2001年和2002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鉴》资料,结合ICD9和ICD10编码对其统计条目进行比较分析,以肺源性心脏病为例,利用相关数据较详细地予以阐述。结果卫生年鉴由于ICD9和ICD10编码的变动使循环系统部分疾病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动,2002年肺源性心脏病的病死率利用相关数据折算约为6.91%,与2001年的7.90%相比,下降幅度为12.53%。结论ICD编码的调整变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其应用产生影响,只有充分了解ICD编码变动的特点,才能灵活地对现有数据进行拆分和整合,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料。

黄育萍[4](2003)在《ICD-9与ICD-10疾病编码区别分析》文中指出

二、ICD-9与ICD-10疾病编码区别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CD-9与ICD-10疾病编码区别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ICD-10合并编码问题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应用背景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医疗信息学
        2.1.2 数据建模
        2.1.3 数据挖掘
        2.1.4 自然语言处理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疾病编码规范
        2.2.2 疾病编码错误原因
        2.2.3 计算机辅助疾病编码系统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ICD-10合并编码规则探究及显性化处理
    3.1 研究路线
    3.2 ICD-10合并编码的定义及实例研究
        3.2.1 ICD-10合并编码的定义
        3.2.2 ICD-10合并编码的实例研究
    3.3 合并编码对象的挖掘
        3.3.1 基于ICD-10卷一及细目库的诊断关系建立
        3.3.2 基于ICD-10卷三的路径关系建立
        3.3.3 基于电子病历提取诊断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CD-10合并编码应用算法研究
    4.1 研究基础
        4.1.1 研究路线
        4.1.2 理论基础
        4.1.3 测试数据
    4.2 算法研究
        4.2.1 中文文本分词
        4.2.2 生成同义词集
        4.2.3 字符串精确匹配的相似度计算
        4.2.4 基于主干成分占比的相似度计算
        4.2.5 基于关键词加权的相似度计算
        4.2.6 基于混合策略的相似度计算
        4.2.7 算法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ICD-10合并编码功能模块研发
    5.1 需求分析
        5.1.1 用户分析
        5.1.2 场景分析
        5.1.3 管理分析
        5.1.4 功能分析
    5.2 系统设计
        5.2.1 数据模型设计
        5.2.2 流程设计
        5.2.3 界面设计
        5.2.4 程序设计
    5.3 用户体验与系统功能验证
        5.3.1 用户体验
        5.3.2 系统功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华东某省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
        (一) 简略寿命表法
        (二) 去死因期望寿命表法
        (三) Fulfillment指数法
        (四) 平均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Arriaga分解法)
        (五) 时间序列分析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查阅
        (二) 统计资料
        1、人口数据
        2、死亡数据
        3、慢性病患病数据
        (三) 专家咨询
    三、数据录入及分析方法
    四、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一、华东某省期望寿命及慢性病死亡的变迁趋势
        (一) 1990-2010年变化趋势
        1、全人群人口数、死亡数以及期望寿命情况
        2、慢性病总体及十大类具体慢性疾病死亡率基本情况介绍
        (二) 2011-2020年预测变化趋势
        1、全人群人口数、死亡数以及期望寿命预测情况
        2、慢性病总体及十大类具体慢性疾病死亡率预测情况介绍
        (三) 小结
    二、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
        (一) 单年度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影响的测算思路和结果
        1、去死因增寿岁数的测算思路和结果
        2、Fulfillment指数的测算思路与结果
        3、小结
        (二) 不同年度疾病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影响的测算思路和结果
        1、死亡归因比例测算思路与结果
        2、Arriaga分解法测算思路与结果
        3、小结
        (三) 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的贡献测算思路和结果
        1、测算思路
        2、慢性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贡献的测算方法构建
        3、1990-2010年慢性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的贡献测算结果
        4、2011-2020年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的贡献测算结果
        5、小结
    三、华东某省实现期望寿命提升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一) 自然趋势下,华东某省距离“期望寿命增寿1岁”尚有差距
        (二) 慢性病主要病种工作力度加强实现期望寿命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1、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3%可达成目标
        2、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加强尚无法达成目标
        3、糖尿病防控工作加强亦无法达成目标
        4、肿瘤死亡率下降6%可实现目标
        (三) 小结
讨论
    一、主要结果讨论及相关建议
        (一) 本研究的价值
        (二) 慢性病是未来影响期望寿命的最主要疾病:需着重加大一级预防的力度
        (三) 慢性病中影响最大的是循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四) 针对各年龄组的主要死亡慢性病病种:明确防控工作的重点
        (五) 针对慢性病病种的主要死亡年龄组:重在延缓死亡
        (六) 2010-2020慢性病对期望寿命影响程度预测结果的思考
    二、研究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正文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四、ICD-9与ICD-10疾病编码区别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ICD-10合并编码问题的研究与实现[D]. 孙晶. 清华大学, 2018(04)
  • [2]华东某省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研究[D]. 曾伟. 复旦大学, 2014(01)
  • [3]ICD-9和ICD-10循环系统疾病编码的变动对其应用的影响[J]. 王艳红,李立明. 中国医院统计, 2006(01)
  • [4]ICD-9与ICD-10疾病编码区别分析[J]. 黄育萍.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3(01)

标签:;  ;  ;  ;  

ICD-9与ICD-10疾病编码差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