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要因人而异

药膳要因人而异

一、食药膳应因人而宜(论文文献综述)

宋雪萍[1](2019)在《孟诜与《食疗本草》养生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养生本于饮食,古中华的饮食养生在先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健康长寿的不断追求中演变发展。至唐代时,社会环境的安定、文化交流的多元,官贵富商追求生活品味,道士高僧偏重身心保健与饮食养生等都对食疗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孟诜乃唐代名医孙思邈弟子,医者关注生命健康长寿的本心和为官者专司其事的本职促使其对食疗的研究兴趣日浓,他在老师《千金·食治》的基础上,着成中国古代首部食物疗法专着——《食疗本草》,不但建立起完整的食疗养生体系,而且完善了食疗着作的文本体例。一方面,《食疗本草》以中华民族历来的贵生重食理念为依托,确立起未病先防、食疗为主的饮食养生原则,又在传统“中和”观念的影响下提倡与天、地、人相和的三因制宜法则,强调“守中以致和”的饮食物搭配和摄入禁忌,并且兼容古代食养、食治使得广义的食疗内容最终形成。另一方面,《食疗本草》在“食治”篇的基础上进一步综汇和吸收前代食经、本草、医药和农书经典,以自身实践经验作为增补和修正,并将药物炮制服用方式和食物烹饪手法巧妙结合,突破了传统典籍各自记述食物性状的体例,建立了合食宜、食忌、食疗方为一书的实用性着作,完善了食疗着作的文本体例。在思想内容和着作体例上都推动了食疗真正的脱离本草和医药领域,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分支学科。此外,《食疗本草》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后世所构建的食疗学体系,其对美容学、养生学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等内容亦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

高洁[2](2018)在《《老老恒言》粥谱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清代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在传统养生学领域较具代表性,该书卷五“粥谱说”为史上首次以“谱”及“说”命名,以粥为主的养生专篇。粥谱中的百首粥方为曹氏精心编制的食粥养生方案,贴近日常生活、调养治疾兼备,资料详尽、浅近易行,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应用价值。本文着重探讨该书第五卷曹氏粥谱的养生作用,分析其粥方组成及物品情况,探寻其养生的理论源流、功效佐证以及应用价值.,分析曹氏粥谱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总结相应的食养原则,以期为现代人的食粥养生实践提供参考信息,为现代饮食养生相关产业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以清代学者曹庭栋《老老恒言》为研究对象,对其第五卷粥谱部分100首粥方的组成、出处,所用物品种类及其养生作用、食养原则等内容进行分析,利用Excel表格汇总,对粥谱全部物品的功用和主治内容,以频次合计为基础进行探讨。论述中以中医理论作依据为《老老恒言》粥谱的养生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对以药入粥的情况、曹氏粥谱对谷物的选择情况以及曹氏粥谱的实用意义等内容,依据相关古籍资料以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古籍中所记载的关于粥的文献条文摘录汇总,梳理粥的源流与发展状况,并对食养原则相关内容进行总结。结果:1粥养与粥疗历史悠久,在先秦及汉魏时期的古籍中已有粥的记载。《老老恒言》粥谱部分粥方出自54本古籍;曹庭栋对粥谱全部粥方均做出内容完备的说明与阐述。2《老老恒言》卷五“粥谱说”载有100首粥方,其中14首为曹庭栋自创粥方;按谷物主材料划分,曹氏粥谱主要由粳米粥方组成,共93首,其他粥方分别以糯米、秫米、炒面及青粱米为主;按入粥主要物品归类,以植物类粥方为主,共76首,其余则是动物类19首,矿物类5首;根据制作方法,粥方中属于常规制法的59首,采用先煎取汁、取汁制粥的15首,水研滤浆、搅取汁制粥的7首;粥谱所用物品中属于食物的有101种,属于药物的18种,共119种;根据归经频次合计,粥谱全部物品归脾胃经居首,频次合计为334。3根据《老老恒言》粥谱所涉及的全部物品之功用和相应主治分别进行统计汇总,曹氏粥谱的主要养生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养阴作用以功用频次为依据,具有养阴作用的物品功用频次合计为262,占据了功用总频次的24.39%。即,粥谱全部物料之全部功用的约1/4利于养阴,有助于养静。此结果支持了曹氏的观点“养静所以养阴”“养静为摄生首务”。本文将养阴作用归纳为滋阴、清热、养心、除烦,并据此将物品功用以数据汇总分为四类。健脾作用以功用频次为依据,具备健脾作用的物品功用频次合计为402,占据功用总频次的37.43%。即,粥谱超过1/3的功用可以调脾胃及改善泄泻症状,并综合调养人体。此结果支持了曹氏的观点“病中食粥”于“患泄泻者尤验”。粥谱全部物品归经中归脾胃经居首,此结果支持了曹氏“老年更以调脾胃为切要”的主张。其他作用以主治频次合计为依据,忽略脾胃病证,对其他出现频次较高项目进行分组汇总,得出曹氏粥谱6组主治频次合计为611,占主治总频次的37.76%。具体包括肾、肺、肝、心系病证,妇儿及其他病证,内容中多为老年人易发病证,说明曹氏粥谱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上述各项频次数据均以中医药相关书籍及辞典中的注释为依据,汇总结果不仅覆盖了《老老恒言》粥谱各粥方的全部组方物品,也包含制粥过程中所用到的全部辅助物料。4从早期中医古籍中摘录的条文反映出粥的使用历史情况,其中《太平圣惠方》所载与粥相关的文献条文有162条,事实说明粥疗粥养存在已久并具备合理性。5适合老年人的饮食应尽可能是温暖的、烂熟的,且淡食为宜,并有适当的禁忌。《老老恒言》粥谱中涉及食粥规则的粥方有15首,其中5首为着者自创方。相关古籍《寿亲养老新书》卷之一所载的全部食疗方中有30首涉及到上述食养原则性内容,且卷之一所载42首粥方中的34首还提到了空腹食原则。结论:从理论阐述、文献征引及描述说明多方面来看,《老老恒言》粥谱对现代食粥养生实践具有内容详尽、切实可行及有据可循的实用参考价值。本研究数据结果支持了《老老恒言》所提倡的主要养生观点,即,通过食粥来达到养阴和健脾之目的。依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本文借助与食治食养及老年养生相关的古籍,以数据为基础简要说明了粥疗粥养的源流;对以药入粥情况的探讨反映了其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根据古籍资料所归纳的食养原则可为人们提供较为全面的食粥养生参考信息。对曹氏粥谱谷物使用情况的分析以及对粥谱内容与原始记载内容对比均反映出《老老恒言》粥谱具备实用意义。《老老恒言》养生思想上的点睛之笔为“各随禀气所宜而食之”。曹氏粥谱可作为普及性的食养方案,对于特殊体质人群或是重病患者,则需要依据中医理论予以辨证。对食物的选择因人制宜、体质相宜,这一观点于现代饮食养生仍具指导意义。饮食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以药入粥可作为方便、快捷、持久的给药方式在养生保健中发挥一定作用。《老老恒言》养生观强调在饮食起居上下功夫并持之以恒。本文借助于古今资料进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其可行性。“恒”即长久。曹氏的养生观点独具特色,其粥谱提倡的食粥养生理念浅近易行。《老老恒言》粥谱之全部理法源于日常生活,经得起生活的检验,因而才会流传至今,也将历经千古,并继续为人们食粥养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陶诗秀[3](2018)在《漫谈中医食疗》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普遍重视食疗和药膳。家庭主妇常购买食材或中药材煲汤或制作药膳。但她们大多不清楚如何食疗,如何进补,如何忌口。实际上,只要了解一些中医食疗的基本知识,以上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历代食疗的宝贵经验食疗就是根据患者的需要,合理调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并经过科学的烹调,使其在疾病的治

裘晓强[4](2017)在《吴门医派生命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说的“吴门医派”,是明清时期以吴中温病学派为主,兼及师承吴医名家的江南中医流派。吴门医派主要特征是名医众多,疗效显着,着作丰硕,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理论先进。吴门医派对传统中医经典理论进行发挥,并结合明清之际传入的西方生命科学,再次寻求生命本源,提出了“先后天本源论”、“元质元神论”、“血气关系论”、“卫气营血论”、“生命体质论”等生命学说,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生命本源论及生命发展论体系。薛己在“肾为先天之本”的基础上,提出人以胃气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人身根蒂的之论。缪希雍在论证了“气”、“血”之间及“血气”与神、津、液、精之间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的过程,重点研究脾胃构造论,提出脾胃为后天元气之根本说。王宏翰提出了元神元质说、命门胎生说等新的生命本源论。叶天士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法”,论证了后天之气可以补助先天元气,对内伤杂病治疗提出脾胃分治论。徐大椿着《元气存亡论》,指出先天元气是生命之根,完善了中医气化生命学说。吴门医派提出了人体“体质”、“体质差异”和“体质病变”等概念,认为体质就是人体先天禀赋和后天营养的综合特性,在生理表现上,不同个体具有特殊性,且随着生命过程不断变化。吴门医派身心观即身体观与心理观合称,主要回答“身体”是什么,“心理”是什么,“身体”与“心理”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在吸收西方近代生命科学基础上,在身心神情意关系上提出了“心神为体,脑神为用”的命题。同时在身体骨骼结构论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髓理论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为后世脑髓学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吴门医派探讨经络理论,将络病理论用于温热病治疗,提出经络三焦论。吴门医派秉持动静结合、药食同源等中医养生理论,在动养、静养、药膳、食疗与生态养生等方面,形成了富有江南区域特色的,修与养兼备的新养生论。吴门医派提出“五脏次第衰老论”和“迫生顺死论”,在死亡定义上注重人的精神特征和社会特征,强调远死而近生、向死而生等新死亡观,认为尊重死者抚慰生者是对生命的真正尊重。

孙诗翔[5](2016)在《台湾自然养生法探析》文中指出《黄帝内经》为中国养生学奠基之着,早在几千年前便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其休养生息需与自然环境相应相参,遵循自然变化之规律,此为养生的重要前提和法则。但近年来,由于对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台湾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迫切追求,使养生,特别是自然养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主要以《黄帝内经》“顺应自然”、“天人相应”、“形神共养”的思想为理论指导,结合道家“返朴归真”的养生观点,指出养生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通过以自然物养其身体的精、气、神,从而尽享天年。并以此观点对台湾自然养生的类型和功效加以探讨、论述。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养生与自然养生的相关论述论述养生的概念和源流,诠释对自然养生的概念及内容,以及二者的发展和观点,阐述养生与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总结出自然养生更加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自然规律及自然资源的运用,是对传统养生的深入认识和发展。2.研究背景分析与台湾养生概论综述自然养生在台湾的现状和需求,指出以自然资源为题材的自然养生研究和论述相对局限和缺乏。以台湾养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丰富的自然养生资源,探析、归整自然养生法,使其趋于系统和完善,为本文之研究目的。3.台湾自然养生及方法探析通过深入分析台湾自然养生的发展条件、兴起背景和发展现况及发展优劣势等,探析梳理台湾各历史阶段资料,将台湾自然养生方法归纳为:饮食养生、能量养生、休闲养生三种类型,并详加论述其方法和功效。如饮食养生主要介绍台湾特色饮食保健、食养、茶饮养生;能量养生详细论述矿石养生、香气养生;休闲养生重点阐发森林浴、温泉浴、音乐养生等。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以自然养生之法来调整偏颇的机体,可调摄情志,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正气,使机体恢复自然防御抗邪的功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祛病抗老延年的实践意义。4.自然养生的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台湾诸多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原理和作用效果,更从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性应用方面,说明自然养生的经济可行性。并对台湾自然养生的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

黄淦波[6](2016)在《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疏理》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痹有闭阻不通之意,痹为病名,始见于汉代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溯源灵素《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谓南方民众受天时水土与嗜食酸肘的影响,多病挛痹,治宜用微针。五岭以南,古为百越之地,所管辖范围约今日之广东、广西大部及海南省和越南北部的岭南地域,自古以来,包括岭南民间及岭南医家治疗痹病的历史十分悠久。岭南一处雾露蒸腾、风淫湿浸自然是痹病滋生、好发的土壤,而一方水土又滋养了一方草木,赖于一方草木眷顾一方岭海人,得天独厚的岭南地域与痹病相交织在一起。岭南民间与历代医家在与痹病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岭南痹病证治作为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鲜明,别具一格且卓有成效。历经岁月漫长的洗礼和锤炼,为岭南这一片异于他处的地域,以及为岭海民众,默默地发挥着它自身的光和余热。这般宝贵的财富,苦于岭南相关文献资料零散,岭南医家本身又多重实干,耽于着述,碍于岭南气候不耐于书籍的保存,且人力不足,来不及修缮,文献多有阙如和佚失。据《岭南医籍考》对1949年以前岭南中医着作的考订,共收书577种,存世284种,282种亡佚或未见,存疑待考11种,除掉民国时期广东专门医药学校编写的教材外,民国以前所剩中医着作实际上不足200种。时至今日,岭南历代痹病证治仍然鲜有学者问津,尤其是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的整个概貌,以及代表医家治痹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等均有待于深入挖掘。本文紧靠岭南医学史发展的大脉搏,倚赖民国以前岭南痹病文献为主轴心骨,沿着学术发展的历史视角,史料辅证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博古约今,横分门类,疏理出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缘起与沿革,探讨岭南气候水土与痹病成因,深度解读岭南代表医家治痹学术思想,并择述其痹病证治特色要略与痹病相关特色病种的诊治经验。与此同时,注重主流医学与地域医学,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侧重于岭南地域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并蓄兼收与就地取材,锤炼出岭南医学在诊治痹病一环中的发展脉络,有备于今后的临床和进一步的科研需要。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搜索,资料的收集,甄选,整编,并建立微数据库等。文献研究是本工作得以开展和进行的基础,包括前期资料的调研,甄选与搜集,中期资料的整编和建库。参考《分省医籍考》与《岭南医徵略》,以及《岭南医籍考》等工具书,作为主要的检索指南,重访《岭南医学史》的编修之路。以岭南医籍现存较为集中的广东省国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即今之广东省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广州市图书馆地方人文部共三家单位作为主阵地,并参照广东科技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一系列岭南中医药文库为蓝本,采用摘录、复印、扫描、拍照等多种方式,甄选并深度挖掘民国以前岭南相关医家医着载治痹病的医史文献。倚重第一手资料,借助计算机技术,如Word、Excel、Picture等软件进行加工处理,将翻检过的共计174本着作,与痹病证治相关约50万字的资料,遴选30万字左右,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别录》中痹门来加以分类编整,借助Chm文件格式加以编译储存,创建名为《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集腋》的微数据库,且附录文后,为后期本文的写作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2、理论评述与观点凝练:按《中医文献杂志》、《中华医史文献》、《中国中医基础研究》相关理论评述和凝练的研究方法为准则,遵从其行文规范要求,辅以传统阐述、归类分析、横纵比较、相关对比、演绎归纳等多种方法,对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文献进行再次疏理。兼采历史研究的方法,在时间的河床上,以影响岭南痹病重大的历史事件、代表医家和学术着作为主线,来疏理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源流与沿革。结合医史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间的相互交叉点,探讨岭南气候水土与痹病成因。按照文献中相对集中的病种对岭南痹病,加以分门别类,并论述岭南痹病在取法、执方、用药上的证治特色。紧贴主流医学与地域医学间的相互联系,探析民国以前岭南代表医家的治痹学术思想,深入解读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诊治特色及其临床价值。3、文献计量及频数分析:主要集中在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的用药规律上,对《太平圣惠方》中虫蛇类药,以及生草药着作中生草药的数量品种、性味归经、证候类型、功效主治、配伍特点等分布状况进行适当的计量与分析,厘清岭南痹病用药的主体趋势,探讨民国以前岭南医家治疗痹病与选用广药、南药、海药、虫蛇类药的相互关联,突出岭南地域医学独特的治痹学术风格。研究结果:论文一共四章。第一章论述了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源流,以收集到的治痹相关文献为核心,辅证实物史料,考镜源流,疏理出了岭南痹病证治起源于岭南远古人类,起“干栏”避风湿,取火以抵御寒冷痹痛,以及古岭南从石器时代便开始对针砭的打造,反哺了中原医学九针以治挛痹的理论体系。百越先民早期对岭南物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使用,如铁冬青、薏苡实、菖蒲、龟甲、蚺蛇、桂木等,则是岭南痹病证治的萌芽。经由魏晋中原方士南迁和唐代文人士大夫贬谪南地的奠基,带来了温灸疗痹痛,《肘后备急方》、《传信方》、《集验方》等简便效验良方以治痹病的新格局。又历经了宋金元时期的长足发展,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域在医学交流上日益频繁,主流医学与地方南药的相互补充,呈现出以虫蛇类药治痹的新局面。藉于长江流域医学的渗透,岭南痹病证治蔚然成熟于明清两代,学术争鸣、学科流派纷呈如雨后春笋,治痹理法各有所师,着述门类相当丰富,棱角分明,颇多创见。第二章探讨了岭南气候水土与痹病成因,从整理出的与岭南痹病致痹因素相关的文献入手,结合岭南气候地理、发病季节、起病特点、传变过程、体质因素、饮食作息、建筑样式等众多方面,得出湿为岭南痹病之肇始,且诸般湿气,为痹不一,外受湿阻可患痹,饮食不慎、饱食偏嗜,内伤湿滞亦可致痹。岭南痹病又多发于东南风,特别是回南天气,风从东南来,囿于南人质薄腠疏,易与风染。加之南土炎热,湿与热相合,伏湿化热,放之岭南,湿热痹亦是屡见不鲜。另有一类湿毒流痹,因湿郁久不达又成风毒为患,流痹缠绵,较难痊愈。再者,究之岭南人体质,若无虚,无内外合邪,又何来有痹呢,所以痹易侵袭气阴两虚之体,脾虚湿蕴难免于受痹,还有妇人产后与小儿体质虚薄,也容易得痹。基于此,岭南民间在衣食住行中,如药膳煲汤、导引踽摩、起居建筑等方面积累了许多避风远湿的宝贵经验,值得一再借鉴。第三章是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特色述要,在挖掘到的岭南痹病证治文献基础上,分类归纳。分两段来提炼阐述,前半段按治法、选方、用药论述岭南痹病证治特色要点,后半段条分缕析,对岭南痹病特色病种在证治上加以辑要。如果说第一章是从纵向来疏理,那么第三章意在横向上提炼岭南痹病证治特色。首先是九针分治痹在经络、病痹气痛而不去等症。兼之刺络放血与温灸去痹,发展成为后世太乙风雷火针和穴位敷贴,且膏摩外熨,针灸杂治外用方法多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采艾编》与《采艾编翼》独特实用的治痹经验,即湿热痹也可用温灸。其次岭南痹病证治在用药方面,则是生熟草药并举,以生草药为重,南药与海药合用,不吝惜虫蛇类药的使用,且寓治痹病于本草食疗,及至明清,岭南治痹成药制剂更是盛极一时,享誉全国,远销海内外。再者治痹经验良方秉承葛洪《肘后备急方》一脉相承的“简、便、廉、验”,明清治痹良方为各门类数量之最,坊间口碑效验不虚,特色浓郁。后半段将学术视野放在了岭南痹病特色病种上面,其中有妇儿痹,妇人因胎前产后体质与男子有别,尤须调摄防护;而“宁医十妇人,不医一小儿”,小儿鹤膝、痛风、痘疹夹痹自是不少,选方用药力透毒邪,始终不忘顾护其虚。再就是岭南湿热痹包括瘟疫夹痹、伏热骨痛、暑湿流痹,解毒活血实属治痹一大特色。另外伤寒湿痹,伤寒变痹在岭南仲景学说兴盛的清代,诊治上也是别具一格,颇能曲尽仲景深意。还有岭南脚气痹弱,始于晋唐,遂成为主流医学的热点话题之一,风湿相迫下先受之,治以五枝汤和鸡鸣散。最后是一类湿热痰结的酒风脚,何梦瑶治酒风脚,拟利湿清热拔除痰结,治验独到用药灵活且悉心调治,与今相去两百多年,于今日脚部壅疾、痹痛高发的岭南地区来说,诊治调护方面多少有些指导意义。第四章对民国以前岭南代表医家治痹学术思想加以探讨,以岭南医学成熟的清代为例,岭南土生土长的医家为主,涉及了前、中、晚清三个时间点,侧重在岭南痹病因机证治上的探析,其中的佼佼者有刘渊、何梦瑶、黄岩、陈珍阁、黄炜元、黄恩荣、黄霄鹏、潘兰坪等八大家。治痹互为理法,有棱有角,刘渊推崇景岳学说,治顽痹好用温补多用药酒新方阵;何梦瑶身握金元四大家治痹之要,按《证治准绳》之纲纪,以寒湿为因,气血为本,执成方治痹且加减得宜,恰如其分;黄岩按经解意,强调痹即是“闭”,遂新制十种蠲痹汤,生熟草药合成治痹方;陈珍阁中西医汇通,提出久年风湿乃是伏邪痹病,又增补了卫筋痹痛学说;黄炜元偏喜医易同源,以痹为湿热痰结,主以温、清、润三法;黄恩荣理徐灵胎《洄溪医案》治风痹,多师法唐人孙思邈《千金方》分型分证论治;黄霄鹏博采清代名家所长,着眼于久痛多“屈热生痰”,勿忘治风先治血、柔润息肝风等法;至于潘兰坪当属岭南叶天士流派,治痹调以奇经八脉,括叶氏医案之要,尽得叶氏之遗风。足见岭南医家在传习和继承主流医学的过程中,离不开对中原医学、长江流域医学精髓的汲取,且适时适地多有创见,又不拘泥于一方一法,不拘一格,特点鲜明,大有怀抱岭海的胸襟和气魄。研究结论: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集粹,在吸收和传承主流医学的同时,不遗余力地,融入了岭南地域特色,历经了漫长岁月,时代的变迁,依然未曾有过褪色。于是才形成了岭南地域谙天时地气,不离禀赋的痹病证治理论体系。集中体现在理法方药上,则始终围绕四季均湿为岭南痹病致痹的主要因素,又因岭南人体质薄弱,易受袭于东南风,加上岭南水土炎热,湿热相合,郁久不达又成风毒,缠绵反复,酸麻肿痛,流连于四肢筋骨关节。且湿为阴邪闭阻,治疗大法重在开闭祛湿,散结行滞。多取针刺、温灸以通阳行气,散寒凝湿滞,就地取用虫蛇类药和根藤枝类生草药,性多辛温,多走窜意在通络开痹,善借酒势旨在温通行散,蠲痹通络。处方制剂简便廉验,力专味多厚重入阴,以气血畅通为本,轻可去湿邪粘滞重实。至于湿热合痹,屈热生痰则用温、清、润三法,不忘柔润息风。湿蕴成毒则加生地逐痹,除烦热积聚,有解毒活血一法。久风顽痹,正虚邪恋,兼以膏方粥养,补肝肾强筋骨,健脾运厚肠胃,引奇经八脉灌渗诸经,强调未痹先防,既痹防变。细到饭后不宜久坐,不利散泄湿热,晚饭不宜过饱,以免有碍消化,以致气血壅滞,不利于痹病的调护环节都涉及到了。方见岭南历代医家诊治痹病用心良苦,既传承于主流医学,又不失就地取材,并蓄兼收,因岭南天时、水土、及人本,加以化裁量治。

刘海燕[7](2015)在《中医养生哲学与食疗养生》文中认为阐述中医养生哲学是食疗养生的理论基础,探讨中医养生哲学指导下的食疗原则、传统中医食疗养生的具体要求。

郭璇[8](2014)在《中医护理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干部内科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门诊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服用苯璜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4周,治疗组在服药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干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相关症状体征的变化,同时检测体内血浆中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含量。结果:(1)治疗组、对照组血压总有疗效率分别为9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效果相当。(2)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3)对照组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对SBP降压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起效比对照组较快;两组治疗2周、3周、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SBP有降压作用。(3)对照组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对DBP降压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起效比对照组较快;两组治疗2周、3周、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DBP有降压作用。(4)两组治疗后,Hcy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干预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能够更有效的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降压效果。中医护理结合药物的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明显优于仅使用药物的对照组。中医护理干预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能降低患者血脂、血浆中Hcy水平。

侍鑫杰[9](2009)在《药膳调治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文中提出恶性肿瘤是以细胞分化异常,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癌细胞直接侵袭周围组织或经淋巴和血循环或远处转移,累及正常器官,影响其功能或因恶病质

杨小秋[10](2007)在《浅谈中国药膳在医院的推广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药膳是祖国中医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如果医院在继承和发扬祖国遗产,引进现代先进治疗技术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充分利用医院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在进行药疗和其它疗法的同时,广泛开展将药膳应用于临床,不仅能促进患者身体的快速康复,而且对于提升医院形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中国药膳的发展,都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食药膳应因人而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药膳应因人而宜(论文提纲范文)

(1)孟诜与《食疗本草》养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古中华食疗养生起源与《食疗本草》
    (一)养生本于饮食
        1.饮、食与饮食养生
        2.食养、食治、食疗概念辨析
    (二)从“药食同源”到《食疗本草》
        1.“药食同源”与食养理论
        2.《内经》奠定饮食养生原理
        3.《千金方》集食治理论之大成
        4.《食疗本草》构建食疗学新体系
二、孟诜与《食疗本草》
    (一)孟诜与《补养方》
    (二)《食疗本草》的成书背景
        1.社会环境的安定
        2.文化交流的多元
        3.宫廷与道教的推助
        4.医疗局限的补充
三、《食疗本草》与食疗学的建立与完善
    (一)食疗养生体系的建立
        1.未病先防,食疗为主的饮食养生原则
        2.“中和”观念下的食疗养生思想体系
        (1)与天、地、人相和的三因制宜法则
        (2)“守中以致和”的饮食禁忌思想
        (3)兼容食养、食治的食疗内容
    (二)食疗着作体例的完善
        1.食经、本草、医药、农书的融合
        2.药物炮制与食物烹饪的结合
四、《食疗本草》的贡献与局限性
    (一)贡献
        1.为后世构建起完整的食疗学体系
        2.汇集唐以前饮食美容精华
        3.基于现实,强调效用
    (二)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二)专着类
    (三)论文类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老老恒言》粥谱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老老恒言》及粥方应用研究进展
    1 《老老恒言》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1.1 《老老恒言》的综合研究概述
        1.2 《老老恒言》起居养生方法概述
        1.3 《老老恒言》饮食养生理法概述
    2 粥方应用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2.1 固定粥方应用研究进展
        2.2 具体病证粥方应用研究进展
        2.3 特殊人群与病证粥方应用研究进展
        2.4 粥养理念研究进展
    3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1部分 《老老恒言》粥谱内容概况
    1 《老老恒言》及其“粥谱说”
        1.1 作者生平及着述简介
        1.2 《老老恒言》及其“粥谱说”简介
    2 “粥谱说”前之概说
        2.1 “粥谱说”前言简介
        2.2 “择米”分析
        2.3 “择水”分析
        2.4 “火候”分析
        2.5 “食候”分析
    3 《老老恒言》“粥谱说”粥方内容概况
        3.1 粥方组成情况
        3.2 粥方制作方法分类汇总
        3.3 粥方组成物品分类情况
        3.4 粥方所用物品食、药属性概况
        3.5 曹氏粥谱所引用粥方出处考证
第2部分 《老老恒言》粥谱的养生作用
    1 《老老恒言》所倡导的养生思想介绍
    2 《老老恒言》粥谱体现出重视食粥养生
    3 《老老恒言》粥谱的主要功能及其内涵分析
        3.1 《老老恒言》粥谱的养阴作用
        3.2 《老老恒言》粥谱的健脾作用
        3.3 《老老恒言》粥谱的其他作用
    4 《老老恒言》粥谱的应用价值分析
    5 《老老恒言》体质相宜观点分析
        5.1 体质相宜观点的分析探讨
        5.2 关于特殊群体的研究例证
第3部分 与粥相关的分析探讨
    1 粥的发展状况分析
        1.1 粥的起源与发展简述
        1.2 与粥相关的文献记载
        1.3 食粥养生理念的形成
    2 以药入粥相关探讨
        2.1 粥的调养作用
        2.2 粥的治疗作用
        2.3 以药入粥注意事项
        2.4 小结
    3 关于《老老恒言》粥谱的探讨
        3.1 《老老恒言》粥谱实用意义探讨
        3.2 《老老恒言》粥谱谷物材料的使用分析
        3.3 《老老恒言》粥谱内容与出处内容对比分析
    4 食养相关的原则性内容分析
        4.1 《老老恒言》提倡的食养原则分析
        4.2 古籍文献中食养原则内容分析
        4.3 “食饮以宜”关键在注重细节
    5 小结
结语
    1 对食粥养生的整体认识
        1.1 食粥以养阴的理念与实践
        1.2 以药入粥实际应用的思考
        1.3 食粥养生的可行性思考
    2 本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2.1 以数据汇总支持本研究所得结论
        2.2 对曹氏粥谱的养生作用进行总结
        2.3 对饮食养生的原则内容进行总结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吴门医派生命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宗旨与意义
    二、研究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吴门医派概述
    第一节 吴门医派的形成及特点
        一、吴门医派的形成
        二、吴门医派名医众多
        三、吴门医派着作众多
    第二节 吴门医派的主要流派
        一、医经学派
        二、伤寒学派
        三、温病学派
        四、吴医易水派
    第三节 吴门医学的专科世家
        一、吴中葛氏世医
        二、昆山郑氏妇科
        三、阊门金氏儿科
        四、昆山白塔港闵氏伤科
第二章 吴门医派生命本源论
    第一节 吴门医派气化生命论
        一、“元气”与“气化”释义
        二、缪希雍的血论和气论
        三、王宏翰元神元质论与四液说
        四、徐大椿“元气存亡论”
    第二节 吴门医派身体本源论
        一、肾为先天之本
        二、脾胃为后天之本
        三、先天真气为生化之本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人体体质论
        一、吴门医派体质分类法
        二、体质差异论
        三、体质病变论
        四、病患体质辨别法
        五、患者体质攻补论
第三章 吴门医派身心结构观
    第一节 吴门医派身体结构论
        一、身体脏腑结构论
        二、身体骨骼结构论
        三、吴门医派经络三焦论
    第二节 吴门医派身心关系论
        一、“心主神明”论
        二、“脑主神明”论
        三、“脑主”论?“心主”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身体论理论渊源
        一、阴阳和合论
        二、天人相应论
        三、体轻用重论
第四章 吴门医派养生观
    第一节 吴门医派动养论
        一、体操强身论
        二、运动康复论
        三、器具舒筋论
    第二节 吴门医派静养论
        一、吴门医派调息静心论
        二、吴门医派静坐养气论
        三、吴门医派意念内守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药膳·食疗·食养论
        一、吴门医派“药膳”论
        二、吴门医派“食疗”论
        三、吴门医派“食养”论
第五章 吴门医派居住生态观
    第一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关系论
        一、居室环境与健康
        二、四时星象与生理变化关系
        三、九星北斗与人体健康
    第二节 中医与堪舆学理论结合
        一、经络学与堪舆学结合
        二、脉理学与堪舆学结合
        三、望诊法与堪舆论结合
    第三节 吴门医派建筑生态论
        一、建筑选址与生态保健
        二、建筑规划与家居生态
        三、建筑营造与起居生态
第六章 吴门医派生死观
    第一节 吴门医派五脏次第衰老论
        一、五脏次第衰老说
        二、五脏衰老时间与症象
    第二节 吴门医派死亡判定论
        一、死亡预测论
        二、死亡征兆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迫生顺死论
    第四节 吴门医派死亡超越论
        一、吴门医派乐生恶死论
        二、吴门医派终始俱善论
        三、尊重死者抚慰生者论
结语
附录一: 吴门医家汇表
附录二: 吴医汇讲汇总表
附录三: 明清吴门医派主要着作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5)台湾自然养生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关于养生与自然养生
    一、养生的概念和源流
        (一)养生概念
        (二)养生源流
        (三)养生内容
    二、自然养生
        (一)自然养生概念
        (二)自然养生内容
        (三)自然养生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
    三、环境与养生的关系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二)社会人文环境—人和
第二部分 台湾自然养生探析
    一、台湾的自然条件
        (一)地理和气候条件
        (二)自然及物产资源
        (三)人文资源
        (四)特色饮食
    二、台湾自然养生的背景、源流和发展渊源依据
        (一)发展背景分析
        (二)台湾自然养生源流
        (三)发展渊源依据
    三、台湾自然养生发展优劣势
        (一)发展优势
        (二)挑战劣势
    四、台湾自然养生的发展现况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台湾自然养生类型
    一、饮食养生
        (一)自然健康的素食
        (二)地中海饮食结构的台湾模式
        (三)食养保健
        (四)养生茶饮
        (五)小结
    二、能量养生
        (一)矿石养生
        (二)香气保健
        (三)小结
    三、休闲养生
        (一)森林浴
        (二)温泉浴
        (三)音乐养生
        (四)小结
第四部分 自然养生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饮食养生
        (二)能量养生
        (三)休闲养生
    二、实践意义
        (一)提升正气固本延年
        (二)调养偏颇机体
        (三)多视角和多元化发展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
        (六)如何保护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6)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疏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源流论
    1.1 岭南痹病证治起源及萌芽
        1.1.1 起源
        1.1.2 萌芽
    1.2 岭南痹病证治的奠基期
        1.2.1 魏晋南北朝
        1.2.2 隋唐五代
    1.3 岭南痹病证治的发展时期
        1.3.1 宋代
        1.3.2 元代
    1.4 岭南痹病证治的成熟期
        1.4.1 明朝
        1.4.2 清初至清代中叶
        1.4.3 晚清
第二部分 论岭南水土气候与痹病成因
    2.1 诸般湿气,为痹不一
        2.1.1 外受湿阻
        2.1.2 内伤湿滞
        2.1.3 湿热合痹
        2.1.4 湿毒流痹
    2.2 痹多发于东南风
        2.2.1 回南天,风从东南来
        2.2.2 东南之民多感风
    2.3 内外合邪,虚人多痹
        2.3.1 痹为阴邪,易袭气阴两虚之体
        2.3.2 脾虚蕴湿,内外相感多致痹
        2.3.3 产后小儿体质虚薄,多易受痹
    2.4 食饮起居,未痹先防
        2.4.1 食疗养生,避风远湿
        2.4.2 导引蹻摩,祛风防湿
        2.4.3 起居建筑,疏风除湿
第三部分 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特色述要
    3.1 岭南痹病治法方药探析
        3.1.1 岭南痹病针灸杂治
        3.1.2 生熟草药治痹概述
        3.1.3 治痹经验良方汇编
    3.2 岭南痹病特色病种证治辑要
        3.2.1 妇儿痹病论治
        3.2.2 岭南湿热痹辨治
        3.2.3 伤寒湿痹诊治
        3.2.4 岭南脚气痹弱调治
第四部分 民国以前岭南代表医家治痹学术思想探讨
    4.1 血虚顽痹,崇景岳温补
    4.2 寒湿为因,气血为本
        4.2.1 寒湿杂合,血气闭滞
        4.2.2 五体与五脏六腑痹,不离寒湿
        4.2.3 外感、内生寒湿均可致痹
        4.2.4 虚实调治,内服外用
    4.3 历节风痛,邪闭气血
    4.4 卫筋疼痛,壮筋益气
    4.5 湿热痰结,取法清、润、温
    4.6 洄溪风痹案,千金唐人法
    4.7 久痛络伤,柔润息风
    4.8 冲隶阳明,治从奇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中医养生哲学与食疗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养生哲学是食疗养生的理论基础
    1.1 未老养生的预防思想
    1.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1.3 阴阳对称的平衡观
    1.4 动静结合的恒动观
    1.5 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2 中医养生哲学指导下的食疗原则
    2.1 阴阳平衡的原则
    2.2 五脏协调的原则
    2.3 三因制宜的原则
    2.4 辨证施膳的原则
3 传统中医食疗养生的具体要求
    3.1 粗细粮合理搭配
    3.2 主副食品合理搭配
    3.3 荤素食品合理搭配
    3.4 酸碱搭配
4 小结

(8)中医护理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3.2 排除病例标准
        3.3 病例的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第二部分 治疗方法
    1. 观察病例分组
    2. 用药前、后监测及随访
    3. 治疗方法
        3.1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护理
        3.2 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护干预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生物学指标
        4.2 疗效指标
        4.3 特异性指标
        4.4 安全性指标
        4.5 研究评价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2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和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中医证候疗效积分比较
    3. 两组的降压效果分析
        3.1 两组对收缩压的影响
        3.2 两组对舒张压的影响
        3.3 两组的降压疗效
    4. 两组对HCY的影响
    5. 两组对血脂的影响
    6. 不良反应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目前研究现状
        1.1 高血压的中医病名
        1.2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护理干预高血压病概况
    2.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目前研究现状
        2.1 高血压病病因
        2.2 高血压的发病机理
        2.3 西医治疗高血压
        2.4 护理学在高血压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3. 导师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药膳调治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整体观念
2 辨证施膳
    2.1 脾胃气虚型
    2.2 瘤毒内侵型
    2.3 胃阴不足型
    2.4 肝郁乘脾型
    2.5 脾肾阳虚型
3 辨病施膳
4 药膳进食原则
    4.1 循序渐进
    4.2 合理忌口
    4.3 科学进补
5 小结

四、食药膳应因人而宜(论文参考文献)

  • [1]孟诜与《食疗本草》养生思想研究[D]. 宋雪萍.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2]《老老恒言》粥谱文献研究[D]. 高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漫谈中医食疗[J]. 陶诗秀. 现代养生, 2018(07)
  • [4]吴门医派生命哲学研究[D]. 裘晓强. 苏州大学, 2017(06)
  • [5]台湾自然养生法探析[D]. 孙诗翔.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民国以前岭南痹病证治文献疏理[D]. 黄淦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中医养生哲学与食疗养生[J]. 刘海燕. 全科护理, 2015(10)
  • [8]中医护理干预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的临床研究[D]. 郭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药膳调治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J]. 侍鑫杰. 甘肃中医, 2009(09)
  • [10]浅谈中国药膳在医院的推广应用[J]. 杨小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7(03)

标签:;  ;  ;  ;  ;  

药膳要因人而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