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试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马欣璇[2](2021)在《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乔治·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1854.7.29-1932.1.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着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曾在德国多所中学任教,并且担任过德国慕尼黑市教育局局长、莱比锡大学教育学教授和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他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公民教育理论。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内容丰富,主要由公民教育思想和劳作教育思想构成,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他的公民教育思想与劳作教育思想对于德国乃至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由于凯兴斯泰纳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他的公民教育理论受到裴斯泰洛齐与杜威的教育理念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凯兴斯泰纳并没有僵化地继承裴斯泰洛齐与杜威的理念,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德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与超越。辩证客观地看待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既要看到其理论的突出特点、进步意义,以及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也要看到其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包括因为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而带有明显的阶级性、过于理想化而脱离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郑小凤[3](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罗小芳[4](2021)在《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以S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际教学学术理论研究逐渐成熟、实践探索逐步展开,教学学术的发展已然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教学学术是一种知识传播的学术,它以教师自身教学为研究对象,强调教师反思、研究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观,它与当前倡导高校教师回归教学遥相呼应,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选择。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教师,其发展教学学术对师范生教学素养的养成、自身专业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及特色发展、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等有着重要价值。然而目前针对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研究较少,相关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为此,笔者希望能通过调查研究,发掘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本研究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学术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及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价值进行了探析,作为本研究的起点。其次,基于已有相关研究、结合地方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并立足教师访谈,从观念、知识、反思与交流四维度构建了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现状问卷,从院校支持和教师态度两个层面构建了影响因素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再次,采用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S省6所不同层次地方高师院校(两所师范大学、两所师范学院、两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主要是承担师范生课程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学术现状进行了调研,进而归纳得出其教学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深入访谈分析困境背后的成因。最后,立足地方高师院校及其教师教学实际,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促进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研究发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总体情况良好,但各维度内部存在观念与行为脱节、教学知识结构失衡、经验性反思居主导、交流深广度不足等问题;院校支持和教师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且两者间存在差距;教师教学学术水平与其学历和所在院校层次呈负相关;教师教学学术的意愿与成果产出不成正比。基于以上调研结果,从教学学术的理念认识偏差、知识体系失衡、制度保障不足、交流推广不畅几方面总结了问题包围之下凸显的“矛盾点”,即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并结合访谈分析了困境背后的成因。最终从教师转变传统学术观念、坚持学习教学知识、加强教学交流合作;院校强调教学核心地位、完善院校制度建设、优化教学相关培训、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国家和社会的政策引领、制度优化以及搭建平台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李静[5](2021)在《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美育现状不容乐观,与德智体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基于此,本研究对两所高校美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利用相关理论与政策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落实高校美育工作,彰显高校美育价值。本研究共五章。第一章绪论:表明研究价值与意义,梳理相关文献,阐明理论基础。第二章现状调查:对两所大学的美育进行实际调研,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困境分析:通过问题的存在反映出高校美育实践的困境。第四章反思与建议:利用席勒与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及相关美育政策对高校美育的发展提出建议。第五章结论与展望,阐述本研究结论,表明后续研究方向。通过调查与分析,本研究认为两所大学美育实践各不相同。在组织机构上,A大学围绕美育学校开展美育,B大学以艺术教育中心开展美育;在运行机制上,A大学结合校团委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学生委员会,B大学以艺术教育中心为核心建立常态工作联系机制与专项工作小组协调机制。两所大学在美育组织运行上都存在美育工作实施较为被动,美育资源保障较为缺乏的问题。在开展途径上,两所大学都以课内美育和课外美育的方式进行。在课内美育上,存在美育内容认同感低,评价体系未健全、美育方式智育化,育人目标有偏差、美育主体单一化,资源未有效整合的问题;在课外美育上,存在重少数轻全体的现象以及美育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在美育活动开展成效中得知,学生在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提升上还表现的不够充分,还未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审美熏陶。由以上问题反映出高校美育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国家顶层设计与高校美育惯性模式之间的矛盾、“大美育”体系建构与高校美育评价指标之间的矛盾、高校美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为使美育工作得到落实,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分别为在美育理念上:落实美育引领办学,强化美育组织管理,营造校园美育氛围;在课程设置上:构建统整式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内容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注重形式的互动性和多样性;在教学安排上:挖掘教学美育元素,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完善美育评价考核;在活动开展上:立足优秀文化传统,组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审美实践创新。由此,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校美育工作,使美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坚力量。

张艺[6](2021)在《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作为我国各类考试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考试,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距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随着高考改革和语文改革政策的颁布实施,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阅读作为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本文试图以历年贵州高考语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题的分析,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本文共三章,分别陈述如下:第一章分析贵州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其历史沿革。首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的要求,并对此进行整理归纳,明确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原则。再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对贵州地区历年高考语文的用卷情况进行分析,明确贵州省高考语文在全国高考中的定位;最后对贵州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历史演变进行整体梳理,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具体情况。主要从题型、分值占比、内容等方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考查能力情况,明确高考语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同时探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规律和趋势。第三章:针对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的分析结果,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贵州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提升策略。本文以期通过对贵州省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进行详尽分析,并对当前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提出具体建议,以期对贵州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帮助,对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启发,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及应试能力。

尹文轩[7](2021)在《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战略支持,教育部秉承时代发展需要做出建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课程改革决策,修订印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人才的教育理念。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视野、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球史理论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专题“全球联系的建立”的内容要求为切入点,结合“生态互动视域”“文化互动视域”“全球化贸易视域”等视角的具体教学设计分析,探讨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界定相关概念,考察研究成果,分析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即:该理论遵循时代要求,符合育人目标,在现实层面可以较好地推行和运用。同时,以教学设计为例,分析其设计理念,讨论其设计路径,通过具体教学设计片段证明该理论可以有效地培养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课程育人目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对该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做出了理论层面的反思和初步展望。21世纪基础教育的变革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力求在把握“全球联系的建立”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对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力图可以为教师运用该理论进行教学提供指引与示范,为全球史理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王枭[8](2021)在《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文中认为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这是现代教学研究首要回答的问题。如果知道了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路径,那么就可以知道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什么。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现代中国教学研究的起点,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近代中国教学观念以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为起点,中西方文化碰撞为其提供了驱动力、近代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诉求为提供了发展要求,在驱动力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属性的近代教学观念,即教学做合一观念。本论文采用观念史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首先,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教学思想、观念史研究等相关文献,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和论文的写作方向。其次,从观念史的含义、理论要义、理论的产生、理论的发展、方法论的意蕴等方面来探析观念史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观念史研究为教学思想史带来多个研究启示,如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等。再次,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是指中国传统教学观念阶段。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的梳理发现,此文化场域具有稳定和秩序性、直觉和顿悟性、关系性等特征。在此文化场域下,中国形成两种类型的教学观念,一是混沌一体教学观念,二是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的上具有关系性、教学内容上具有稳定性、教学方式上具有体悟性等特征。另外,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改变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场域、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等。随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横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近代中国教学观念重塑等四个阶段形成的。纵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是从文化改造、到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再到教育改革的路径中形成的。之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内涵的梳理,可知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三种含义,第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第二做是教、学的基础,第三教学做合一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关系论、主体性等特征。从学理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教学做合一观念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最后,中国近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历程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二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三是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熊欣[9](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门常说常新的课程,是其他学科课程的灵魂与支柱,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近年,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进中,众多教学方法被提出,虽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新时代信息化、智慧化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智慧教育、智慧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与当前教学存在断层和错位的问题,智慧化、智能化教学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智慧教学是对当前思政课教学在信息化与智慧化不足的问题上进行补充与优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方向。本文在大数据背景下对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进行探讨,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冯契的智慧说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对比研究,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教与学与时代不相适应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考评一体化不足等挑战。首先,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的同时,带来了各种社会思潮,这些不同的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了冲击,同时,新时代大学生独特的学习特征对传统教学也产生了冲击。其次,学生主体性还有待进一步充分体现、教师信息化能力还有待提升、教学内容抽象和课堂互动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困境。最后,智能化信息技术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也带来了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比已有的教学模式,智慧教学在智能化、智慧化上更具有优势,更能有效实现以学为主、教与学并重,实现全员参与、全员互动与实时反馈,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有机融合。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实行智慧教学的优势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实现路径: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一是坚持师生双主体地位;二是以提升大学生转识成智能力为主;三是坚持教与学并重。其次,在教学条件上,一是高校主动寻求国家、社会的经济支持;二是培养专业“智慧”师资队伍;三是搭建智慧教学平台;四是善用手机、以疏代阻。再次,在教学内容上,一是将内容划分为主题型与渗透型;二是关注相关教学内容时事、热点;三是将抽象内容具象化。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实行互动立体式教学;二是成立智慧型互助学习小组;三是实行信息化精准滴灌;四是进行智慧课堂考评;五是运用话题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性。最后,在教学评价上,一是对教师的评价多元化;二是学生考评全方位。

章列成[10](2021)在《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文中认为大学体育是体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体育学科的一个发展阶段,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学分布广泛,学生人数众多,国家对大学生体育教学问题十分关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关乎着我国大学生能否继续保持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当前,关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有利于广大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规律,并不断完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在充分学习众多专家、学者有关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演变规律和发展特征值得期待。鉴于此,笔者尝试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梳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研究领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科研合作关系、重点内容和演变规律做细致的分析,并着重分析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些许参考。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并着重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对收录在CNKI(中国知网)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1041篇文献进行不同层面分析,从多个角度把握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规律。研究分析结论如下:1.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001-2020年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作者、科研机构、文献来源期刊、学科、基金等整体呈现出明显离散分布特征。根据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文量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8年),第二阶段(2009-2016年),第三阶段(2017-2020年)。2.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科研合作关系来看,2001-2020年间发表的文献,作者独立完成占比65.4%,合着率34.6%,多数作者以独立研究为主,合着率低,说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科研合作力量较低,主流研究力量是作者与机构单打独斗,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疏远。3.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来看,2001-2020年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重点是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改革、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大学体育教学等,研究主题呈现离散分布特征。对研究重点进行动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中将研究主题分为大学体育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改革研究三类;动态分析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出现了集中与分化的状态,2001-2008年相关研究不广泛但比较集中,2009-2016年研究主题增多、范围变广,2017-2020年研究逐渐深入,研究的具体应用也更加广泛。4.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沿热点来看,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翻转课堂和俱乐部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沿热点,并且形成了七大前沿知识群:对策、分层教学法、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模式、高校、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这几个主题研究方向可能是未来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试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第五节 简要述评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质化研究取向
        二、课堂观察
        三、访谈
        四、案例分析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计划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二、教师素养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第二节 建议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2)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形成的背景
    2.1 个人人生经历
        2.1.1 求学任教时期(1866-1895)
        2.1.2 从政改革时期(1895-1932)
    2.2 社会时代环境
        2.2.1 政治与经济环境
        2.2.2 思想文化与教育环境
    2.3 理论知识背景
        2.3.1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
        2.3.2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公民教育思想
        3.1.1 公民教育的概念
        3.1.2 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3.1.3 公民教育的内容
    3.2 劳作教育思想
        3.2.1 劳作教育的含义
        3.2.2 劳作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3.2.3 劳作学校的组织与实施
    3.3 公民教育思想与劳作教育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
        3.3.1 公民教育是劳作教育的目的与归宿
        3.3.2 劳作教育是实现公民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4 本章小结
4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总体评析
    4.1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对于裴斯泰洛齐与杜威公民教育思想的超越
        4.1.1 对于裴斯泰洛齐公民教育思想的超越
        4.1.2 对于杜威公民教育思想的超越
    4.2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鲜明特点
        4.2.1 以生为本
        4.2.2 注重实践
        4.2.3 国家至上
    4.3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进步意义
        4.3.1 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
        4.3.2 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4.3.3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完善
        4.3.4 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4.4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4.4.1 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
        4.4.2 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4.4.3 过于理想化而脱离现实
    4.5 本章小结
5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5.1 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5.1.1 教育模式僵硬化
        5.1.2 教育覆盖面狭窄
        5.1.3 少数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5.2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与我国思政教育价值追求的契合
        5.2.1 与传统人格教育思想的价值追求相契合
        5.2.2 与当代德育思想的价值追求相契合
    5.3 破解当前中国思政教育困境的思路
        5.3.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
        5.3.2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
        5.3.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以S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国际趋势
        1.1.2 现实需要
        1.1.3 政策引领
        1.1.4 研究不足
        1.1.5 个人兴趣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3.4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2 教学学术相关概念、理论及价值
    2.1 教学学术产生的背景
    2.2 教学学术的理论依据
        2.2.1 舒尔曼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
        2.2.2 赖斯的学术维度理论
        2.2.3 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论
    2.3 教学学术的内涵
    2.4 教学学术与相关概念辨析
        2.4.1 教学学术与专业学术
        2.4.2 教学学术与教育科研
        2.4.3 教学学术与教学研究
        2.4.4 教学学术与学术性教学
    2.5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价值
        2.5.1 契合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升未来教师教学素养
        2.5.2 开辟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促进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2.5.3 深化教学质量建设内涵,提升地方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2.5.4 推动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实现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发展
        2.5.5 促进教师教育理实结合,缓解“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
3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 调查问卷设计
        3.1.1 问卷调研目的及工具
        3.1.2 问卷调研对象
        3.1.3 问卷编制
        3.1.4 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3.1.5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3.2 访谈设计
        3.2.1 访谈调研对象
        3.2.2 访谈提纲编制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现状分析
        4.1.1 整体情况分析
        4.1.2 各维度具体情况分析
        4.1.3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1.4 现有投入与成果产出情况分析
    4.2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影响因素分析
        4.2.1 整体影响因素分析
        4.2.2 各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2.3 影响因素与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现状的相关分析
        4.2.4 非量表题中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分析
    4.3 调研结论
        4.3.1 教师教学学术总体情况良好,但各维度内部存在一定问题
        4.3.2 不同类型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学学术现状不存在典型差异
        4.3.3 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水平与其学历和所在院校层次呈负相关
        4.3.4 院校支持和教师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且两者间存在差距
        4.3.5 教师教学学术的意愿与成果产出不成正比
5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成因
    5.1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5.1.1 教学学术理念认识偏差
        5.1.2 教学学术知识体系失衡
        5.1.3 教学学术制度保障不足
        5.1.4 教学学术交流推广不畅
    5.2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5.2.1 教学学术理念认识偏差的成因分析
        5.2.2 教学学术知识体系失衡的成因分析
        5.2.3 教学学术制度保障不足的成因分析
        5.2.4 教学学术交流推广不畅的成因分析
6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策略
    6.1 教师层面
        6.1.1 转变传统学术观念,正确认识教学学术
        6.1.2 坚持学习教学知识,灵活运用教学实践
        6.1.3 加强教学交流合作,主动分享教研成果
    6.2 院校层面
        6.2.1 强调教学核心地位,倡导教学学术理念
        6.2.2 完善院校制度建设,提升教学学术地位
        6.2.3 优化教学相关培训,引导教学学术实践
        6.2.4 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推广教学学术成果
    6.3 国家和社会层面
        6.3.1 政策引领,制定大学教师专业标准
        6.3.2 制度优化,营造教学学术发展环境
        6.3.3 搭建平台,促进教学学术成果共享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美育
        1.2.2 高校美育
        1.2.3 高校美育实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美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关于美育实践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席勒的美育理论
        1.5.2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
2 高校美育实践及问题分析
    2.1 高校美育实践现状调研
        2.1.1 所选案例学校的概况及选取原因
        2.1.2 所选案例学校美育的实践模式
        2.1.3 所选案例学校美育的实际调研
    2.2 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的对比分析
        2.2.1 A大学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2.2.2 B大学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2.2.3 A大学与B大学美育组织及运行的分析
    2.3 美育开展途径的对比分析
        2.3.1 课内美育的对比分析
        2.3.1.1 A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2.3.1.2 B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2.3.1.3 A大学与B大学课内美育存在的问题
        2.3.2 课外美育的对比分析
        2.3.2.1 A大学美育活动
        2.3.2.2 B大学美育活动
        2.3.2.3 A大学与B大学课外美育存在的问题
    2.4 美育活动开展成效的对比分析
        2.4.1 学生对A大学开展审美活动的感受
        2.4.2 学生对B大学开展审美活动的感受
        2.4.3 A大学与B大学美育活动开展成效的分析
3 当前高校美育实践的现实困境
    3.1 国家顶层设计与高校美育惯性模式之间的矛盾
        3.1.1 在以美育人的理念下,高校美育存在智育化倾向
        3.1.2 在顶层设计的要求下,高校美育机制需健全完善
    3.2 “大美育”体系建构与高校美育评价指标之间的矛盾
        3.2.1 美育体系需要得到构建,但缺少美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3.2.2 美育资源需要得到整合,但缺少多元化的美育评价方式
    3.3 高校美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
        3.3.1 高校希望推进美育活动,但缺少专业的美育师资
        3.3.2 美育教师需要得到培训,但美育开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4 高校美育实践的反思与改进
    4.1 深化高校美育理念,克服边缘化倾向
        4.1.1 落实美育引领办学
        4.1.2 强化美育组织管理
        4.1.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4.2 优化美育课程体系,克服狭窄化倾向
        4.2.1 构建统整式美育课程体系
        4.2.2 注重内容全面性与层次性
        4.2.3 注重形式互动性和多样性
    4.3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克服智育化倾向
        4.3.1 挖掘教学美育元素
        4.3.2 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4.3.3 完善美育评价考核
    4.4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克服形式化倾向
        4.4.1 立足优秀文化传统,开展特色活动
        4.4.2 组织审美教育活动,增强服务能力
        4.4.3 扩大美育国际视野,促进实践创新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
    第二节 贵州历年高考语文卷选用情况
    第三节 贵州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第一节 历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题情况分析
    第二节 历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能力分析
    第三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题规律与趋势
第三章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及启示
    第一节 科学使用语文教材
    第二节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第三节 加强学生阅读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
第二章: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必要性
        (一)中国参与全球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时代推进高中历史课程育人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可行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理论依据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现实基础
第三章:全球史理论应用于新课标“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的教学设计分析
    一、全球史理论下“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理念
        (一)生态互动视域
        (二)文化互动视域
        (三)全球化贸易视域
    二、“全球史理论”教学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以主题教学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三)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四)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设计
        (五)注重历史思维的教学设计
        (六)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三、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顺应
        (一)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把握原则——唯物史观是统领
        (二)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思维线索——时空框架作支撑
        (三)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方法抓手——史料实证练辨析
        (四)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能力构建——历史解释塑才能
        (五)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价值归宿——家国情怀巧渗透
第四章: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反思与展望
    一、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一)全球史理论中时空的定位
        (二)全球史理论中关注的对象
    二、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展望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生态互动视域“全球联系的建立”教学设计
    附件二:文化互动视域“全球联系的建立”教学设计
    附件三:全球化贸易视域“全球联系的建立”教学设计
    附件四:近两年全球史理论相关高考试题
致谢

(8)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研究涉及的内容
        (二)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研究视角
        (三)观念史研究现状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观念史研究及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观念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一)观念史研究的背景
        (二)观念史研究的流派
    二、观念史的含义及理论要点
        (一)观念史的含义
        (二)观念史的理论要点
        (三)观念史研究特征
    三、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一)建构性研究范式
        (二)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
        (三)大众话语为研究对象
    四、观念史研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
        (二)注重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而非普世研究
        (三)注重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
        (一)稳定和秩序性特征
        (二)直觉和顿悟性特征
        (三)关系性特征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类型
        (一)混沌一体的教学观念
        (二)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具有关系性特征
        (二)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特征
        (三)教学方式具有体悟性特征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动力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场域
        (一)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冲突
        (二)碰撞中的中西文明
        (三)冲突中的人才选拔标准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
        (一)人才价值取向的矛盾
        (二)教学观念发展方向的矛盾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
        (一)传统教学观念与欧洲大陆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二)传统教学观念与英美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第五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
        (一)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
        (二)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
        (三)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
        (四)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重塑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路径
        (一)文化改造的路径
        (二)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的路径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第六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
        (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
        (二)做是教、学的基础
        (三)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关系论特征
        (二)主体性特征
第七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启示
    一、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
        (一)坚持直觉、顿悟文化自信,传承体悟教学方式
        (二)坚持关系论文化思想自信,注重教学理论中个体间的关系
    二、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
        (一)全面深入研究异域文化,避免文化嫁接
        (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异域文化,避免全盘西化
    三、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一)基于时代发展,建构本土教学理念
        (二)基于时代需求,建构本土教学活动
结论
参考?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智慧教学研究现状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研究现状
    (二)论文重难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1.论文重难点
        2.论文创新点
        3.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智慧
        2.智慧教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4.冯契的智慧三篇说
        5.教育技术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现实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的要求
        2.切实落实“三培养”的需要
        3.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成果
        1.线下教学取得成果
        2.网络教学取得成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1.新媒体对思政课教学造成较大冲击
        2.传统的教与学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3.思政课教学考评一体化发展不足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优势分析
    (一)实现以学为主、教与学并重
        1.以学为主、转识成智
        2.教与学一体化、全方位进行
    (二)实现全员参与、全员互动和实时反馈
        1.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
        2.教学后台实时反馈学生学习进度
        3.教学趣味性与实践性增强
    (三)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融合
        1.激发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主动性
        2.课前、课中、课后能与学生有效沟通
        3.及时推送相关学习资料
        4.教学考评智能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实现路径
    (一)构建“智慧教学”理念
        1.坚持师生双主体
        2.转识成智
        3.教与学并重
    (二) “智慧教学”的条件保障
        1.高校寻求国家、社会的经济支持
        2.培养专业“智慧”师资队伍
        3.加强校园智慧教学平台建设
        4.善用手机、以疏代阻
    (三)实现教学内容智慧性转化
        1.划分主题型与渗透型教学内容
        2.自动推送相关教学内容热点
        3.抽象内容具象化
    (四) “智慧教学”方式
        1.互动立体式的教学
        2.智慧学习小组互助式教学
        3.传统单向漫灌方式转向精准滴灌方式
        4.互动、参与的考评方式
        5.话题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性
    (五)多元综合一体化教学评价
        1.教师的评价多元化
        2.学生的考评全方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改革的影响
        1.1.2 体育课程改革的促进
        1.1.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可视化分析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大学体育
        2.1.2 教学模式
        2.1.3 体育教学模式
        2.1.4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2.1.5 科学知识图谱
    2.2 国内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2.2.2 国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2.3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概况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应用现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3.3.1 研究工具
        3.3.2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脉络
        4.1.1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
        4.1.2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
        4.1.3 小结
    4.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科研合作关系分析
        4.2.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整体情况分析
        4.2.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4.2.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机构合作关系分析
        4.2.4 小结
    4.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分析
        4.3.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4.3.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静态分析
        4.3.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动态分析
        4.3.4 小结
    4.4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前沿热点及演变分析
        4.4.1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4.4.2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4.4.3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三: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
        4.4.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试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研究[D]. 马欣璇. 浙江大学, 2021(01)
  • [3]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以S省为例[D]. 罗小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D]. 李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贵州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 张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7]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为例[D]. 尹文轩.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8]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D]. 王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研究[D]. 熊欣.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D]. 章列成.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