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

济南地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

一、济南地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田大川[1](2021)在《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随着国内需求增加,近几年肉鸭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兖州及周边地区是传统肉鸭养殖基地,肉鸭年出栏5000多万只。但是在肉鸭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常伴随许多疫病的流行,主要包括鸭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鸭坦布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鸭腺病毒病等病毒病,并伴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严重流行。上述疫病的流行给当地肉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危害,严重阻碍肉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疫病的流行状况,为肉鸭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特开展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自2019年至2020年,从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养殖场临床病例中采集病料321份,据临床表现检测怀疑的相应疾病,采用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PCR或RT-PCR等方法检测。鸭圆环病毒检出率为52.14%(61/117)、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检出率为27.02%(20/74)、鸭病毒性肝炎检出率为26.87%(36/134)、鸭坦布苏病毒病检出率为18.00%(25/139)、鸭腺病毒病检出率为33.33%(15/45)、鸭疫里默氏杆菌检出率为70.83%(51/72)。检测结果显示,兖州及周边地区鸭圆环病毒病、鸭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鸭坦布苏病毒病、鸭腺病毒病病等病毒病广为流行,鸭传染性浆膜炎普遍发生,并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肉鸭养殖前期主要发生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和圆环病毒病,中期以坦布苏病毒、腺病毒感染为主,鸭传染性浆膜炎病主要发生于中后期,并存在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经调查分析,上述疫病的发生主要与垂直感染、环境病原污染、生物安全不健全、饲养管理不当、免疫预防不科学、疫病防治有误有关。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疫病流行病学资料,为当地肉鸭疫病诊断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肉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王莹[2](2021)在《鸭甲型肝炎病毒(1型和3型)遗传进化分析及重组VP1蛋白病毒样颗粒制备》文中研究说明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主要由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s A Virus,DHA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给养鸭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主要流行基因型为DHAV-1和DHAV-3。目前,DVH防控领域存在疫苗株培养困难,抗原滴度低等问题,临床应用上疫苗免疫保护和抗体应用不佳现象也常有发生。因此,亟需对目前临床流行毒株进行进化分析,明确其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及变异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重组VP1蛋白病毒样颗粒,探讨高效抗原制备方法用于新型疫苗研究。本研究对2006年以来收集的来自山东、江苏、安徽、四川、河北、广东省的33份疑似鸭肝炎病料进行了分离鉴定,分别选取了一株DHAV-1型和DHAV-3型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时结合Gen Bank数据库的DHAV-1型和DHAV-3型全基因序列分别构建数据集,通过Tree Time软件判定时间信号,通过边际似然估计(Marginal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判定DHAV-1型和DHAV-3型的最佳模型,并分别进行贝叶斯进化分析,构建了最大可信分支(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MCC)系统发育树以期比较两基因型差异;对分离毒株vp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与Gen Bank数据库的DHAV-1型和DHAV-3型vp1基因序列分别构建数据集,统计分析DHAV-1型和DHAV-3型的流行趋势。通过BEAST v1.10分析时空演化、进化速率的差异,通过PAML分析DHAV-1型和DHAV-3型的vp1进化选择。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在流行分支中选取一株与各基因型相适应的流行毒株作为免疫抗原,构建DHAV-1型和DHAV-3型重组VP1蛋白病毒样颗粒,以期为后续研制新型疫苗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33份疑似病料中共分离得到26株DHAV毒株,其中9株为DHAV-1型毒株,17株为DHAV-3型毒株。Tree Time判定DHAV-1型和DHAV-3型均具有时间信号,MLE评估DHAV-1型的最佳核苷酸替换模型、分子钟模型和溯祖模型分别为TN+F+Γ4、Uncorrelated relaxed(Exponential)和GMRF Bayesian skyride;DHAV-3型的最佳核苷酸替换模型、分子钟模型和溯祖模型分别为TN+F+Γ4、Uncorrelated relaxed(lognormal)和GMRF Bayesian skyride。全基因组MCC树表明,DHAV-1型和DHAV-3型进化类型不同,有较大差异。二者独立存在,独立进化。2)对vp1数据集统计分析发现,2012年DHAV-3型代替DHAV-1型,成为优势流行毒株。对vp1基因进行分子演化分析,结果发现DHAV-1型和DHAV-3型的最早共同祖先和进化速率。DHAV-1型分布在Clade 1.3.1和Clade 1.3.2,DHAV-3型分布在Clade 3.4。DHAV-1型毒株(1910)的进化时间远早于DHAV-3型(1993)。此外,DHAV-3型经受进化正选择,以适应性进化为主,DHAV-1型以进化负选择为主要进化特征。并且DHAV-3型进化速率显着高于DHAV-1型,DHAV-1型的进化速率为4.890×10-4/位点/年95%HPD[3.072×10-4,6.830×10-4],DHAV-3型的进化速率为2.125×10-3/位点/年95%HPD[1.686×10-3,2.567×10-3],可能是其成为优势流行株的主要原因。PAML判定了DHAV-1型和DHAV-3型的vp1进化选择位点,针对DHAV-1型,第49(S)、181(L)、183(Q)、184(G)、187(*)、193(N)以及219(Y)位氨基酸位点受到正选择作用,针对DHAV-3型,第49(S)、185(Q)、186(L)、188(N)、189(I)、196(N)以及207(K)位点存在正选择作用。3)利用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将DHAV-1型和DHAV-3型vp1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 Fast Bac-Dual,通过同源重组构建重组杆状病毒质粒Bacmid-dvp1。将重组质粒Bacmid-dvp1转染昆虫细胞Sf9后3~5天产生明显的致细胞病变效应,结合Western Blotting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DHAV-1型和DHAV-3型重组VP1蛋白病毒样颗粒初步自组装成功。综上,本研究在基因水平上阐明了当前我国主要养鸭地区DHAV流行毒株的遗传演化特征,并构建了DHAV-1型和DHAV-3型重组VP1蛋白病毒样颗粒。在探索一种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疫苗高效抗原制备技术的同时,也为预防控制DHAV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罗进,廖强,邓云琼,朱天宇,陈傲兰,边绍勇,吉克春农[3](2020)在《凉山彝族自治州2016-2018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和趋势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凉山州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和趋势,为当地制定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之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子系统中的病毒性肝炎报告卡片信息进行了收集,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8年,凉山州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中,男性病例构成比分别为68.65%、66.63%及65.79%,均高于女性病例的31.35%、33.37%及34.21%;病例以青壮年为主,但年龄<15岁和年龄≥55岁病例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3年来凉山州病毒性肝炎整体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1.73/10万、137.93/10万及132.93/10万,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第三为甲型病毒性肝炎;2016-2018年,凉山州男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分别为177.32/10万、180.20/10万及171.47/10万,均高于女性的84.28/10万、93.93/10万及92.81/10万;3年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群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0.25/10万、183.79/10万及174.43/10万,均高于安宁河流域地区的83.25/10万、91.67/10万及89.81/10万。结论凉山州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均水平,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

陈玫伶,郝二伟,侯小涛,杜正彩,李聪,邓家刚[4](2020)在《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录的145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进行抗病毒研究文献检索,结果发现共有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具有抗病毒药理作用或可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所含海洋中药包括珍珠、珍珠母、珊瑚、石决明、牡蛎5种;抗病毒研究或治疗病毒性疾病涉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角膜炎、手足口病脑炎、疱疹性咽峡炎、口唇疱疹、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手足口病、风疹、水痘、玫瑰糠疹、多形性病毒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H1N1、H3N2、H5N1、H7N9及H9N2流感等19种病毒性疾病。现据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对抗病毒性疾病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加倩[5](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管飘萍[6](2020)在《2017~2019年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甲肝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和VP1基因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传播迅速的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鸭肝炎病毒可分为3个血清型:血清1型鸭肝炎病毒((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DHAV 又分为 DHAV-A、B、C 或(称 DHAV-1、2、3)3 个基因型)、血清2型鸭肝炎病毒(又称为鸭星状病毒1型(Duck astrovirus 1,DAstV-1))、血清3型鸭肝炎病毒(又称为鸭星状病毒2型(Duck astrovirus 2,DAstV-2))。目前我国的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DHAV-1和DHAV-3引起的,且常出现两种亚型的混合感染,DHAV-3已代替DHAV-1成为优势血清型,这也许是许多鸭场已经接种了传统DHAV-1疫苗,却仍暴发鸭肝炎的原因之一。目前市面上还未出现针对DHAV-3的商品化疫苗,研发出能针对DHAV-3的诊断和防治的生物制剂具有重要意义。VP1蛋白作为DHAV的主要衣壳蛋白,含有主要保护性抗原位点,能刺激产生特异性保护受体,且VP1基因也是DHAV基因组的高变区,具有最大遗传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毒株的分子特征。因此,为进一步了解鸭甲肝病毒的病原学特征,研制出诊断和防治DHAV-3的生物制品,本研究分离鉴定了 8株DHAV-1和14株DHAV-3病毒,对其VP1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以DHAV-3分离株的VP1基因为模板分别进行了真核和原核表达,以纯化的原核表达蛋白为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DHAV-3抗体的ELISA方法,对真核表达作为DNA疫苗候选生物材料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评价。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1、22株鸭甲肝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1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对2017~2019年从山东省采集的27份疑似感染鸭肝炎病毒的病料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的VP1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以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7份疑似病料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共分离出了 22株病毒,8株为DHAV-1,14株为DHAV-3。VP1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8株DHAV-1分离株与15株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7%~98.6%,氨基酸同源性为93.7%~97.5%。8株DHAV-1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2%~1 00%,氨基酸同源性为97.9%~100%;14株DHAV-3分离株与17株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9.4%~98.9%,氨基酸同源性为92.1%~100%。14株DHAV-3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3.9%~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6.7%~100%,属于Ⅰ型(GI型)。2、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真核表达设计了三对引物(其中一对引物含有Kozak序列)分别RT-PCR扩增DHAV-3分离株的VP1基因,插入不同的真核载体,构建出了重组质粒pcDNA3.1-3-VP1,KpcDNA3.1-3-VP1和pCAGGS-3-VP1,并将其转染Vero细胞,表达产物经间接免疫荧光和WB鉴定。结果表明:VP1基因在pcDNA3.1和pCAGGS中均获得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为27kDa,与预期相符。进一步将重组质粒作为DNA疫苗免疫小鼠,每种质粒免疫5只BALB/c小鼠,并用空载体设置阴性对照,每只100 μg,2周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三免后14天取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小鼠三免后14天能够检测到抗体,而对照组未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表明本实验构建的真核重组质粒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3、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原核表达以及抗体检测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RT-PCR扩增DHAV-3分离株的VP1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了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质粒PET-32a-3-VP1,并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鉴定,出现了 40.8kDa大小的表达产物条带,与预期相符。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32a-3-VP1构建成功,能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中表达。随后利用His-标签蛋白纯化柱对原核表达的VP1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将其作为检测抗原,建立ELISA方法,优化了反应条件: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4.28μg/mL,最佳血清浓度为1:20,最佳酶标二抗浓度为1:400,最佳包被条件为4℃过夜,最佳封闭时间为90min,最佳酶标二抗时间为90min,最佳显色时间为15min,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特异性,这些结果为和DHAV-3抗体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张斌斌[7](2020)在《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越来越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近年来,传染病疫情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的教育势在必行,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念,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本研究基于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以“传染病与防控”为主题,结合广州市东涌中学的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尝试开发出具有地区或学校特色的高中校本教材,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传染病与防控知识的教育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对广州市东涌中学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涌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以及高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和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其次,根据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与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和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最终将校本教材的章节定为3章15节6活动。接着以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组建实验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进行校本教材的教学。最后,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环节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检测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判断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通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学习,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达到了以新课标为基准的课程目标要求,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其学业测试的平均分提高了13.45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探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了“防控并重”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在课程回访中,学生表明在学习完本教材后,他们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做好了个人的防疫工作,并向父母或身边的人宣传了新冠的危害性,教会他们应对新冠的方法,很好地保障了自身及周围人的生命安全,也为自己的行动而感到满足。此外,在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对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课程编制与组织的能力。

王宇飞[8](2020)在《三株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了解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1)的致病性,分析其近年来基因序列的变化,本实验对2018年取自山东某鸭场疑似发病鸭脏器进行病毒分离,RT-PCR鉴定,基因组序列测定和进化树分析,分离得到3株DHAV-1,并进行动物回归试验以研究3株病毒的致病力和在雏鸭各脏器内复制能力。将病料处理后接种鸭胚,收取24h到96h死亡的鸭胚尿囊液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1型鸭肝炎病毒PCR检测为阳性。将3株病毒分别命名为:SD37、SD63、SE5。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进化树分析,3株分离病毒株与2011到2016年分离的参考毒株同源性为97.8%到99.2%。3株病毒VP1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94.3%到99.9%。动物回归实验,分别对3株病毒通过滴鼻方式攻毒同时设对照组,SD37的存活率为0%,SD63为87.5%,SE5为100%,用鸭胚滴定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脏器病毒滴度测定,脏器病毒含量由高到低为肝、脾、肾。对山东地区分离的三株病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毒株间存在抗原性差异,毒力存在强弱差异,SD37的毒力最强,SD63和SE5的毒力较弱,病毒在肝脏中复制能力强。

罗小福[9](2018)在《1998-2017年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甲型病毒性肝炎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公开的数据显示,每年有约150万例甲型病毒性肝炎病例发生。我国曾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1990-1994年全国甲型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高达46.02/10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卫生环境的改善,以及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推广使用,我国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从1990年的55.69/10万降低到2015年的1.66/10万,已从甲型病毒性肝炎高流行区过度到中度流行区,但随着人群自然感染率降低,易感人群不断累积,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甚至爆发可能仍然存在。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饮水饮食等卫生状况以可直接影响到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水平。针对疫苗接种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常见,而通过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具体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做相关性分析却相对少见。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描述1998-2017年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尝试分析了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推广接种对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影响,比较了 1998-2007年和2008-2017年前后10年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探索了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1998-2017年湖州市人口资料,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于《湖州市统计年鉴》,甲型病毒性肝炎病例资料年来源于《湖州市传染病年鉴》和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疫苗接种资料来源于湖州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分析指标包括年均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和性别发病率。按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别计算1998-2017年(总)、1998-2007年和2008-2017年分时期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在以上计算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地区间发病率比值,男、女性发病率比值和不同年龄组间发病率比值以及95%置信区间(95%CI),相应差异分析用Poisson分布u检验,发病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疫苗接种量相关性分析,由于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湖州市1998—2017年共报告甲型病毒性肝炎病例3194例,年均发病率为5.76/10万,发病率最高为1999年(24.78/10万),最低为2015年(0.82/10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1998-2007年年均发病率为10.23/10万;2008-2017年年均发病率的1.72/10万,前后10年年均发病率之比为5.94(95%CI:5.402-6.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年发病无明显季节性高峰,以1-4月份发病数相对较多,其中1998-2007年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数较多的月份主要为1-4月;而2008-2017年发病数较多的月份出现在7-10月,且季节性波动较前10年平缓。1998-2017年湖州市各县区甲型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自2012年起各地发病率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维持在2/10万以下。1998-2017年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男性为7.34/10万,女性为4.12/10万,其发病率比值为 1.78(95%CI:1.654-1.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2017 年各年龄组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1998-2007年均有下降(P<0.05),1998-2007年,30-44岁组年均发病率(13.50/10万)高于45-59岁组(11.07/10万),发病率比值为 1.22(95%CI:1.102-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2008-2017年30-44岁组年均发病率(2.13/10万)与45-59岁组发病率(2.23/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比值为0.96(95%CI:0.766-1.192),<15岁组人群2015年以后无病例报告。1998-2017年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与人均GDP变化呈负相关(r=-0.946,P<0.001);与湖州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呈负相关(r=-0.841,P<0.001);与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呈负相关(r=-0.946,P<0.001);与疫苗接种量变化呈负相关(r=-0.941,P<0.001)。研究结论1998-2017年,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湖州市人群GDP、城镇和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疫苗的不断推广使用,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逐年下降。同时,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发病季节性高峰由前10年的1-4月变为后10年的7-10月,地区间发病率差异逐渐缩小,发病率男女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发病年龄组高峰由30-44岁组后移至45-59岁组,<15岁人群的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下降速率快于全人群。

戚金荣,刘元东,李子建,何瑛,马风龙[10](2016)在《济南部队1991-2014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部队病毒性肝炎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方法对济南军区1991-2014年疫情报告数据库中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1-2014年全区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5225例,年均发病约218例。在传染病发病序位中居第二位。其中乙型肝炎2549例,占48.78%;甲型肝炎1280例,占24.50%;其他及未分型肝炎1047例,占20.04%。2000年后报告丙型肝炎250例,戊型肝炎99例,分别占2000年后病毒性肝炎总数的10.66%和4.22%。结论济南军区病毒性肝炎发病在1992年达到高峰后,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乙型肝炎仍是部队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主要类型,甲型肝炎发病率大幅度减少,丙型肝炎发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

二、济南地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南地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鸭圆环病毒病
        1.1.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1.1.2 临床症状
        1.1.3 病理变化
        1.1.4 免疫防控
    1.2 鸭病毒性肝炎
        1.2.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1.2.2 临床症状
        1.2.3 病理变化
        1.2.4 免疫防控
    1.3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新型鸭细小病毒病)
        1.3.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1.3.2 临床症状
        1.3.3 病理变化
        1.3.4 免疫防控
    1.4 鸭坦布苏病毒病
        1.4.1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1.4.2 临床症状
        1.4.3 病理变化
        1.4.4 免疫防控
    1.5 鸭腺病毒病
        1.5.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1.5.2 临床症状
        1.5.3 病理变化
        1.5.4 免疫防控
    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1.6.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1.6.2 临床症状
        1.6.3 病理变化
        1.6.4 免疫防控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2.1.4 引物设计
    2.2 实验方法
        2.2.1 鸭病料取样
        2.2.2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
        2.2.3 病原检测
        2.2.4 HE切片制作
        2.2.5 胶回收连接转化
        2.2.6 提取质粒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3.1.1 鸭圆环病毒病
        3.1.2 鸭病毒性肝炎
        3.1.3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
        3.1.4 鸭坦布苏病毒病
        3.1.5 鸭腺病毒病
        3.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3.2 RT-PCR 检测结果
    3.3 临床发病情况统计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鸭甲型肝炎病毒(1型和3型)遗传进化分析及重组VP1蛋白病毒样颗粒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鸭病毒性肝炎概述
    1.2 鸭甲型肝炎病毒病原学
        1.2.1 病毒分类
        1.2.2 病毒的形态结构
        1.2.3 病毒的理化特性和培养
        1.2.4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蛋白功能
    1.3 流行病学
    1.4 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1.4.1 临床症状
        1.4.2 组织病理学特征
    1.5 全基因组进化
    1.6 vp1 分子演化
    1.7 病毒样颗粒
第2章 DHAV-1和DHAV-3 的检测及全基因组进化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毒株
        2.1.2 菌种和鸭胚
        2.1.3 主要仪器
        2.1.4 相关试剂
        2.1.5 溶液配制
        2.1.6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 实验方法
        2.2.1 病毒的分离鉴定
        2.2.1.1 病料的采集处理
        2.2.1.2 病毒的分离
        2.2.1.3 病毒RNA提取
        2.2.1.4 病毒RNA逆转录
        2.2.1.5 病毒PCR检测
        2.2.1.6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2.2.1.7 PCR产物回收
        2.2.2 两株DHAV-1和DHAV-3 型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
        2.2.2.1 病毒RNA的提取
        2.2.2.2 病毒RNA逆转录
        2.2.2.3 PCR扩增
        2.2.2.4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2.2.2.5 PCR产物回收
        2.2.2.6 回收产物与载体连接
        2.2.2.7 连接产物转化
        2.2.2.8 单克隆的挑取
        2.2.2.9 质粒的提取
        2.2.2.10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2.2.2.11 重组质粒测序及分析
        2.2.3 数据集的构建
        2.2.4 时间信号检测
        2.2.5 模型的选择优化
        2.2.6 贝叶斯进化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2.3.1.1 病毒在鸭胚中的分离结果
        2.3.1.2 DHAV检测结果
        2.3.2 DHAV-1和DHAV-3 全基因组序列
        2.3.3 时间信号检测分析结果
        2.3.4 模型优化结果
        2.3.5 贝叶斯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DHAV-1和DHAV-3 vp1 基因分子进化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毒株
        3.1.2 菌种
        3.1.3 主要仪器
        3.1.4 相关试剂
        3.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2 实验方法
        3.2.1 毒株vp1 基因测定
        3.2.1.1 病毒RNA的提取
        3.2.1.2 病毒RNA逆转录
        3.2.1.3 毒株vp1 扩增
        3.2.1.4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3.2.1.5 胶回收
        3.2.1.6 回收产物与载体连接
        3.2.1.7 连接产物转化
        3.2.1.8 单克隆的挑取
        3.2.1.9 质粒的提取
        3.2.1.10 质粒的PCR鉴定
        3.2.2 数据集构建
        3.2.3 基因型动态分布
        3.2.4 模型的优化
        3.2.5 贝叶斯分析
        3.2.6 系统地理学分析
        3.2.7 压力选择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vp1 序列的获得
        3.3.1.1 DHAV-1型vp1 序列的获得
        3.3.1.2 DHAV-3型vp1 序列的获得
        3.3.2 构建数据集结果
        3.3.3 基因型动态分布结果
        3.3.4 模型优化结果
        3.3.5 贝叶斯分析结果
        3.3.6 系统地理学分析结果
        3.3.7 压力选择分析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DHAV-1和DHAV-3 重组VP1 蛋白病毒样颗粒制备
    4.1 实验材料
        4.1.1 病毒和细胞
        4.1.2 质粒和菌种
        4.1.3 主要仪器
        4.1.4 相关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获取目的基因
        4.2.1.1 提取病毒总RNA
        4.2.1.2 RNA逆转录
        4.2.1.3 DHAV-1/DHAV-3型vp1 基因的PCR扩增
        4.2.2 重组载体p Fast Bac-Dual-1vp1 的构建
        4.2.2.1 DHAV-1型vp1 基因与载体的酶切连接
        4.2.2.2 重组载体的转化
        4.2.2.3 单克隆的挑取
        4.2.2.4 质粒的提取
        4.2.2.5 质粒的酶切鉴定
        4.2.3 重组质粒pFast Bac-Dual-dvp1 的构建
        4.2.3.1 pFast Bac-Dual-1vp1及DHAV-3vp1 酶切鉴定
        4.2.3.2 产物回收
        4.2.3.3 连接
        4.2.3.4 重组质粒的转化
        4.2.3.5 单克隆的挑取
        4.2.3.6 质粒的提取
        4.2.3.7 质粒的鉴定
        4.2.4 重组杆状病毒质粒Bacmid-dvp1 的构建与鉴定
        4.2.5 Sf9 细胞的培养
        4.2.6 DHAV-1和DHAV-3 vp1 重组杆状病毒的拯救
        4.2.7 DHAV-1和DHAV-3 重组VP1 蛋白病毒样颗粒的鉴定
        4.2.7.1 细胞观察
        4.2.7.2 目的基因PCR检测
        4.2.7.3 SDS-PAGE及 Western Blot分析
        4.2.7.4 透射电镜观察
    4.3 实验结果
        4.3.1 重组质粒p Fast Bac-Dual-dvp1 鉴定
        4.3.2 重组杆状病毒质粒Bacmid-dvp1 鉴定
        4.3.3 DHAV-1和DHAV-3 重组VP1 蛋白病毒样颗粒的鉴定
        4.3.3.1 感染细胞结果
        4.3.3.2 目的基因检测结果
        4.3.3.3 SDS-PAGE及 Western Blot分析
        4.3.3.4 透射电镜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表
致谢
作者简历

(3)凉山彝族自治州2016-2018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凉山州2016-2018年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构成情况
    2.2 凉山州2016-2018年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情况
    2.3 凉山州2016-2018年不同性别人群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情况
    2.4 凉山州2016-2018年不同年龄组人群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情况
    2.5 凉山州2016-2018年不同地区人群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
3 讨论

(4)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药典》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基本情况分析
2《中国药典》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类型分析
3 含海洋中药的复方制剂抗病毒研究
    3.1 含珍珠的复方制剂
        3.1.1 安宫牛黄丸
        3.1.2 安脑丸
        3.1.3 马应龙八宝眼膏
        3.1.4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3.1.5 梅花点舌丹
        3.1.6 小儿化毒散
        3.1.7 新雪颗粒
        3.1.8 新癀片
4 含珍珠母的复方制剂
    4.1 牛黄清感胶囊
    4.2 清开灵
    4.3 清开灵胶囊
5 含珊瑚和珍珠的复方制剂—二十五味松石丸
6 含牡蛎复方制剂—乌鸡白凤丸
7 含石决明的复方制剂—黄连羊肝丸
8 小结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6)2017~2019年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甲肝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和VP1基因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综述
    1.1 前言
    1.2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
    1.3 鸭甲肝病毒的病原学
        1.3.1 分类
        1.3.2 理化特性
        1.3.3 培养特性
        1.3.4 纯化
        1.3.5 分子生物学特性
        1.3.6 VP1蛋白
    1.4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5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1.5.1 电镜检测
        1.5.2 血清学检测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6 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1.6.1 灭活疫苗
        1.6.2 弱毒疫苗
        1.6.3 基因工程疫苗
        1.6.4 中药治疗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22株鸭甲肝病毒的分离鉴定及VP1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
    1.1 材料
        1.1.1 病料来源
        1.1.2 试剂与仪器
        1.1.3 引物设计
    1.2 方法
        1.2.1 病料处理
        1.2.2 病毒分离
        1.2.3 病毒的RNA提取
        1.2.4 RT-PCR鉴定
        1.2.5 病原的电镜检测
        1.2.6 雏鸭的致病性实验
        1.2.7 VP1扩增
        1.2.8 VP1序列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病毒分离结果
        1.3.2 RT-PCR鉴定结果
        1.3.3 电镜结果
        1.3.4 雏鸭的致病性结果
        1.3.5 VP1序列分析
    1.4 讨论
第3章 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真核表达
    1.1 实验材料
        1.1.1 质粒与毒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试剂配制
        1.1.4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目的基因的获取
        1.2.3 目的基因的克隆
        1.2.4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1.2.5 重组质粒的表达
        1.2.6 小鼠免疫实验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目的基因的克隆
        1.3.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1.3.3 IFA分析VP1蛋白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
        1.3.4 WB分析VP1蛋白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
        1.3.5 小鼠体内抗体检测结果
    1.4 讨论
第4章 鸭甲肝病毒3型VP1基因的原核表达以及抗体检测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1.1 实验材料
        1.1.1 质粒与毒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试剂配制
        1.1.4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目的基因的获取
        1.2.3 目的基因的亚克隆
        1.2.4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1.2.5 重组质粒的表达
        1.2.6 基于重组VP1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1.3.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1.3.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1.3.4 VP1-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1.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下的背景
        1.1.2 当前社会的需求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2.1.2 校本教材与“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2.2.3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景模式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访谈法
        2.3.4 实验法
        2.3.5 行动研究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设计分析
    3.1 环境分析
        3.1.1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3.1.2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3.2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问卷的发放
        3.2.3 结果分析
    3.3 课程目标的设计
        3.3.1 课程目标的来源
        3.3.2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程目标的设计
    3.4 教材内容的设计
        3.4.1 教材内容的来源
        3.4.2 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
        3.4.3 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
        3.4.4 基于高中新课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第四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
    4.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方案
        4.1.1 实施对象
        4.1.2 实施时间
        4.1.3 实施过程
    4.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原则
        4.2.1 学生发展性原则
        4.2.2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4.2.3 教材生活化原则
    4.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
        4.3.1 讲授法
        4.3.2 专题讲座法
        4.3.3 直观演示法
        4.3.4 情境教学法
        4.3.5 案例教学法
        4.3.6 讨论法
        4.3.7 参观法
        4.3.8 活动教学法
    4.4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案例
        4.4.1 案例一:《传染病的流行》
        4.4.2 案例二:《狂犬病》
        4.4.3 案例三:《结核病(讲座)》
        4.4.4 案例四:《校园高发性传染病的宣传活动》
第五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
    5.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目的
    5.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维度
        5.2.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
        5.2.2 课堂教学评价
        5.2.3 学生学业评价
    5.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结果
        5.3.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结果
        5.3.2 课堂教学评价结果
        5.3.3 学生学业评价结果
第六章 讨论
    6.1 校本教材对学生的发展要有积极影响
        6.1.1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6.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6.1.3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综合考虑
    6.3 评价方式的选择要多样化
    6.4 对教师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1.1 学生的发展
        7.1.2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7.2 建议
    7.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学生调查问卷(高中生版)
    附录 B 传染病与防控知识了解情况调查问卷(大学生版)
    附录 C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部分)
    附录 D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本身评价表
    附录 E 评审教师的教材评语
    附录 F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堂教学评价表
    附录 G 实验班前测试卷
    附录 H 实验班后测试卷
    附录 I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学生表现评价表
    附录 J 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 K 学生回访记录
    附录 L 课堂教学剪影
后记
致谢

(8)三株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现和历史
    1.2 鸭肝炎病毒的分型
    1.3 鸭肝炎Ⅰ型病毒的理化特性
    1.4 分子生物学特征
    1.5 病毒的宿主
    1.6 病毒的传播途径
    1.7 致病机理
    1.8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1.8.1 临床症状的初步诊断
        1.8.2 病原学诊断
        1.8.3 电镜观察
        1.8.4 血清学诊断
        1.8.5 荧光抗体技术
        1.8.6 免疫组织化学法
        1.8.7 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
    1.9 预防及治疗
        1.9.1 预防
        1.9.2 治疗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的收集
        2.1.2 鸭胚及雏鸭
        2.1.3 基因组参考序列
        2.1.4 主要试剂
        2.1.5 仪器
    2.2 方法
        2.2.1 病料的处理
        2.2.2 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2.2.3 病毒鸭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2.2.4 病毒的PCR检测
        2.2.5 DHAV-1全基因组测序
        2.2.6 动物回归实验
3 结果
    3.1 病毒分离结果
    3.2 分离毒株的ELD_(50)测定结果
    3.3 分离病毒的PCR鉴定结果
    3.4 三株DHAV-1全基因组测序与序列分析
        3.4.1 全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3.4.2 全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
        3.4.3 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
        3.4.4 VP1基因同源性分析
        3.4.5 VP1基因进化树分析
        3.4.6 强弱毒株的VP1基因及其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
    3.5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3.5.1 动物试验雏鸭存活率的统计结果
        3.5.2 攻毒雏鸭的解剖与脏器病理变化
        3.5.3 DHAV-1攻毒雏鸭脏器病毒鸭胚ELD_(50)测定结果
        3.5.4 DHAV-1攻毒雏鸭脏器病毒含量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1998-2017年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季节分布
    3.3 地区分布
    3.4 人群分布
    3.5 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影响因素的尝试分析
4 讨论
    4.1 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4.2 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影响因素分析
5 优点与局限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济南部队1991-2014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2各型肝炎发病及构成
    2.3 流行特征
        2.3.1 发病季节分布
        2.3.2 人群分布
        2.3.3 不同地区部队发病情况
3 讨论

四、济南地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D]. 田大川.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鸭甲型肝炎病毒(1型和3型)遗传进化分析及重组VP1蛋白病毒样颗粒制备[D]. 王莹. 鲁东大学, 2021(12)
  • [3]凉山彝族自治州2016-2018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和趋势分析[J]. 罗进,廖强,邓云琼,朱天宇,陈傲兰,边绍勇,吉克春农.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05)
  • [4]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J]. 陈玫伶,郝二伟,侯小涛,杜正彩,李聪,邓家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8)
  •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2017~2019年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甲肝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和VP1基因的表达[D]. 管飘萍. 扬州大学, 2020(01)
  • [7]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D]. 张斌斌. 广州大学, 2020(02)
  • [8]三株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比较研究[D]. 王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1998-2017年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D]. 罗小福. 浙江大学, 2018(02)
  • [10]济南部队1991-2014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戚金荣,刘元东,李子建,何瑛,马风龙.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6(05)

标签:;  ;  ;  ;  

济南地区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