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淀粉样变一例

上消化道淀粉样变一例

一、上消化道淀粉样变性1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引,崔英春,徐锋[1](2021)在《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淀粉样变性并发巨大胃溃疡及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淀粉样变性是不溶性淀粉样蛋白沉积于器官、血管壁、组织细胞导致的进行性疾病。该病较为罕见,发病率约为0.8/10万[1],可累及心脏、肾脏、皮肤、神经、胃肠道等多个系统,其中胃肠道受累的患者约占3.26%[2]。淀粉样血管病患者血管脆性增加,受损后血管收缩易引起出血,因此淀粉样变病可并发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出血,取决于淀粉样变的类型和累及器官种类[3]。现报道以肾病综合征为首要表现的淀粉样变性致胃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患者,女性,49岁,因"反复眼睑及双下肢水肿1月余,加重伴胸闷、气短半月余"入院。该患者缘于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伴尿中泡沫增多,

李振涛,年梦雨,刘世育,张海涵,吴传楠,陈光侠[2](2021)在《内镜超声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内镜中心EUS初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并同时获取病理结果的患者117例,通过EUS与病理结果比对,探讨EU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应用价值。结果入组研究患者117例,EUS初诊平滑肌瘤37例、间质瘤3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7例、脂肪瘤9例、异位胰腺10例、十二指肠布氏腺(Brunner)腺瘤3例、胃体淋巴瘤1例、十二指肠血管瘤1例,胃壁外病变外压7例。EUS检查结果显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及间质瘤居多,表现为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所有病变均通过活检、内镜微创手术或外科手术获取病理标本。最终EUS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7/117(91.5%),其中10例病例误诊。结论 EUS虽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存在一定的误诊,但结合病变声像学特点(回声、起源、大小及有无邻近组织浸润等),仍能很好地评判隆起灶病变性质,规范临床诊疗。

张悦[3](202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肝胆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策略,为临床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IB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IBD患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根据有无合并肝胆疾病表现将分为合并肝胆疾病IBD组和单纯IBD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BD患者的临床特征(1)基本情况:IBD患者共345例,其中UC患者285例,CD患者60例。男性212例,女性133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14-84岁,平均年龄48.1±16.3岁。(2)临床表现:285例UC患者中,以粘液脓血便者最多见,占79.3%(226/285),腹痛、腹泻次之,分别占45.3%(129/285)、54.0%(154/285)。60例CD患者中,以腹痛者最多见,占75.0%(45/60),腹泻、血便、合并肛周病变者次之,分别占43.3%(26/60)、11.7%(7/60)、20.0%(12/60),部分可出现腹部包块症状,占5.0%(3/60)。(3)病变累及部位:UC组患者中,全结肠受累者多见,占54.0%(154/285),其次为左半结肠受累,占38.6%(110/285),直肠病变者占7.4%(21/285)。CD组患者中,以小肠病变者最多见,占41.7%(25/60),小肠和结肠病变者占33.3%(20/60),结肠病变者占23.3%(14/60),上消化道受累者占1.7%(1/60)。(4)疾病分期:UC组患者中活动期共185例,其中轻度84例,中度74例,重度27例,缓解期100例。CD组患者中活动期共27例,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0例,缓解期33例。(5)实验室检查:UC组患者血Chol和血LDL均值分别为4.3±0.9mmol/L和2.4±0.7mmol/L,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患者血Ig A均值3.0±1.5g/L,明显高于UC组(P<0.05)。余实验室指标均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UC组患者肠镜下均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散在溃疡者多见,伴脓性分泌物、粘膜出血者次之,部分患者可见息肉增生、肠腔狭窄。CD组患者肠镜表现以粘膜充血水肿或非连续性病变者最多见,其次是溃疡、肠腔狭窄,部分可出现铺路石样改变,少数经术后病理确诊。胶囊内镜表现以小肠多发纵行溃疡最多见,其次为小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肠腔狭窄、结肠多发溃疡。影像学检查:CD组患者小肠CT检查以粘膜充血水肿增厚多见,部分可表现为小肠梗阻、狭窄、穿孔。(7)治疗情况:UC组患者以口服美沙拉嗪为主要治疗药物,占92.3%(263/285),美沙拉嗪栓(肛注)占47.4%(135/285),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占4.9%(14/285),糖皮质激素(灌肠)占7.4%(21/285),口服硫唑嘌呤者占1.4%(4/285),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者占11.9%(34/285)。CD组患者以注射英夫利昔单抗为主要治疗药物,占61.7%(37/60),口服美沙拉嗪者占43.3%(26/60),美沙拉嗪栓(肛注)占1.7%(1/60),口服硫唑嘌呤者占35.0%(21/60),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占1.7%(1/60),口服沙利度胺者占1.7%(1/60)。UC组口服美沙拉嗪患者占比为92.3%,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应用硫唑嘌呤和英夫利昔单抗患者占比分别为35.0%和61.7%,明显高于UC组(P<0.05)。两组应用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者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1)IBD组合并肝胆疾病分布情况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胆石症最多见,分别占11.3%(39/345)和11.0%(38/345),其次是药物性肝损害者占0.9%(3/345),无明显诱因肝酶改变者占0.6%(2/34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小胆管-PSC、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AIH-PBC重叠综合征者均占0.3%(1/345),合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仅0.3%(1/345)出现乙肝再激活,合并慢性丙肝者占0.6%(2/345)。(2)UC与CD组合并肝胆疾病分布情况UC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NAFLD和胆石症,分别占12.9%(37/285)和10.5%(30/285),药物性肝损害者占0.7%(2/285),PSC、PBC、AIH、乙肝再激活者均占0.3%(1/285),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者占3.1%(9/285),慢性丙肝者占0.7%(2/285),无明显原因的肝酶损害者占0.7%(2/285)。C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胆石症最多见,占13.3%(8/60),其次是NAFLD占3.3%(2/60)和慢性乙型肝炎5.0%(3/60),小胆管-PSC、PBC-AIH、药物性肝损害者均占1.7%(1/60)。(3)年龄分布情况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患者,年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其中≥50岁的患者占56.2%(41/73),与单纯UC组53.3%(113/21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患者,其中≥50岁的患者占61.5%(8/13),明显高于单纯CD组的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1)临床特征比较合并肝胆疾病IBD组患者86例,男∶女=1.8∶1,平均年龄49.1±16.4岁,平均病程65.7±73.1月,单纯IBD组患者259例,男∶女=1.5∶1,平均年龄47.7±16.3岁,平均病程54.3±66.8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UC组患者73例,男∶女=1.5∶1,平均年龄49.5±15.7岁,平均病程68.3±73.8月,单纯UC组患者212例,男∶女=1.4∶1,平均年龄50.5±15.5岁,平均病程58.3±67.6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累及直肠、左半结肠、全结肠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患者13例,男∶女=2.2∶1,平均年龄49.5±21.0岁,平均病程65.8±78.3月,单纯CD组患者47例,男∶女=2.9∶1,平均年龄36.7±14.8岁,平均病程51.8±65.7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患者疾病行为与单纯CD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病变多累及回肠末端76.9%(10/13),明显高于单纯CD组(31.9%,15/47)(P<0.05)。两组病变累及结肠、回结肠、上消化道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活动性及疾病严重程度情况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其中缓解期占42.5%(31/73),活动期占57.5%(42/73),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占35.7%(15/42),中度占45.2%(19/42),重度占19.1%(8/42),与单纯U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其中缓解期占53.8%(7/13),活动期占46.2%(6/13),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占83.3%(5/6),中度占16.7%(1/6),与单纯C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BD与肝胆疾病病程出现顺序肝胆疾病可以出现在IBD患者疾病发展的任何阶段,但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后最为常见。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肝胆疾病出现在UC肠道症状之前占10.9%(8/73),同时出现者占19.2%(14/73),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者占69.9%(51/73)。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肝胆疾病出现CD肠道症状之前占7.7%(1/13),同时出现者占38.5%(5/13),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者占53.8%(7/13)。(4)IB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345例IBD患者中,3例UC和2例C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男性3例,女性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其中AIH和PBC-AIH重叠综合征这2例患者均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叠综合征患者病程中发现了胆结石。(5)IBD合并病毒性肝炎情况IBD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3.5%(12/345),HBc Ab阳性者占29.9%(103/345),乙肝再激活占0.3%(1/345),抗HCV阳性占0.6%(2/345),未见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UC组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3.1%(9/285),HBc Ab阳性者占29.1%(83/285),乙肝再激活和慢性丙肝均见于UC患者。CD组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5.0%(3/60),HBc Ab阳性者占33.3%(20/60)。(6)治疗情况IBD合并NAFLD患者39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灌肠+口服)者4例,占10.2%,英夫利昔单抗者6例,占15.4%,其中1例肝酶升高,采用静脉及口服保肝药物治疗。IBD合并胆石症患者38例中行胆囊切除术者2例,占5.3%(2/38),其余患者未手术及应用药物治疗。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者5例,均口服熊去氧胆酸和保肝药物治疗。合并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例,1例为硫唑嘌呤所致,停药后肝功能短时间好转,2例为美沙拉嗪所致,采用静脉及口服保肝药物治疗,停药后肝功迅速恢复正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恩替卡韦者3例,占25%(3/12);1例乙肝再激活患者未予治疗。合并无明显原因肝酶改变患者2例,既往无任何肝病病史,应用口服保肝药物治疗。结论:1.IBD患者合并肝胆疾病以NAFLD最多见,其次是胆石症,且NAFLD多见于UC患者,胆石症多见于CD患者。2.合并肝胆疾病CD患者的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变部位多好发于回肠末端。3.IBD患者合并肝胆疾病与肠道炎症活动和疾病严重程度不平行,肝胆疾病可以出现在IBD病程的任何阶段,但以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后者最多见。4.IBD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及时查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5.IBD患者应用美沙拉嗪及免疫抑制剂等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和乙肝再激活,酌情停用药物及更换药物,防止肝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乙肝病毒学筛查、肝功能和HBV-DNA的监测是必要的。

王百惠,宋艳君,张帅庆,左秀丽,王青,张爱军,李如源[4](2020)在《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淀粉样变3例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消化道淀粉样变的临床表现、原发疾病和诊断思路。方法报道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消化内科确诊为消化道淀粉样变的3例病例,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消化道淀粉样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纳差、腹胀。肠镜检查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不规则溃疡。结论消化道淀粉样变为少见病,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淀粉样变所致的慢性腹泻早期表现多不典型,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多系统功能损害,进展迅速,预后差,故在临床工作中需将淀粉样变列为慢性腹泻鉴别诊断之一,及时识别多系统损害,重视病理活检,及时发现淀粉样变及其病因,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杨涛[5](2020)在《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腹部CT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淀粉样变性是指不溶性淀粉样纤维物质在细胞外沉积所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胃肠道淀粉样变性少见且预后很差。早诊断,早治疗对于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多样且无特异性,极易导致误诊漏诊。内镜下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测是诊断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金标准,然而目前病理活检诊断阳性率不令人满意。本文将回顾性分析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表现、腹部CT及内镜下特点,探究结合内镜及腹部CT改变来指导内镜下胃肠道粘膜活检,从而来提高病理活检阳性率。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确诊的淀粉样变性患者共159例,从中筛选出经内镜下病理活检诊断明确的胃肠道淀粉样变性患者共18例。对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器官受累情况、预后、腹部CT特点、内镜特征及病理活检阳性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究胃肠道淀粉样变性内镜-腹部CT改变的相关性及其在提高病理诊断活检阳性率的作用。结果腹部不适(70.0%)是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累及上消化道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41.2%的胃肠道淀粉样变性患者有多器官受累(3个及以上),其中上消化道受累患者最易累及心脏(50.0%)。截止数据收集时间,18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62.2%。胃肠道淀粉样变性最常累及胃窦部(55.6%),其次为十二指肠(33.3%),两者的病理活检阳性率分别为64.3%和68.4%。胃肠道淀粉样变性在腹部CT上最常表现为胃肠道壁的增厚(78.6%)。分析所有活检阳性的部位,我们发现92.9%的患者内镜或CT改变至少存在一项;胃肠道淀粉样变性内镜和腹部CT均有改变的比例为35.7%;4例患者部分活检阳性部位虽然在CT上表现异常但在内镜下无异常改变。结论胃肠道淀粉样变性在临床上少见,预后不良,其临床表现、内镜特点、腹部CT改变多样且无特异性。内镜下常规活检部位推荐胃窦部和十二指肠,两者较易受累且病理切片阳性率较高。此外,在内镜下行粘膜病理活检时,应结合腹部CT的异常改变,来指导内镜下活检部位的选择,尤其是内镜下胃肠道无异常改变的患者。

吴卿霞[6](2019)在《单中心10年腹膜透析病人的死亡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膜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8日于我院行腹膜透析的患者832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本院病案室收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腹膜透析患者的资料。统计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置管时间、转归情况、转归时间、转归原因、原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患者分组为:死亡组265例和在透组358例。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原发病、死亡原因等指标。结果:(1)纳入研究的83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5%、87.3%、72.4%。(2)截至2019年6月18日,832例腹膜透析患者中有358例继续进行腹膜透析,265例患者死亡,57例患者进行肾移植,125例转为血液透析,9例患者拔管,18例患者失访率。(3)死亡组患者共有265例,在透组患者共有35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着大于在透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7.38±13.27 vs 58.04±14.68 p<0.05)。而中位透析时间,死亡组患者则明显短于在透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中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与在透患者的原发病均包括十余种。死亡组患者首位原发病为糖尿病,其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其比例分别为30.57%、28.68%、24.15%。其余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发病分别为多囊肾、痛风以及肾病综合征,比例分别为5.28%、2.64%和1.89%。在透组患者的首位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高血压和糖尿病,其比例分别为51.40%、21.79%、12.01%。在透组中其余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发病分别为多囊肾、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痛风,比例分别为6.70%、3.07%、1.40%和1.96%。由原发病构成可发现,死亡组原发病前三位依次为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而在透组的前三位原发病虽与死亡组病种相同,但比例不同,其顺序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和糖尿病。经卡方检验显示,死亡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占比低于在透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中糖尿病患者的占比高于在透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和在透组的高血压占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根据原发病是否为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81例和非糖尿病组184例。糖尿病组患者的中位透析时间显着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265例腹膜透析死亡患者死亡原因占首位的是心血管事件(25.66%),第二位是脑血管事件,占14.72%,第三位是肺部感染,占9.81%,第四位为腹膜炎占6.79%,全身衰竭、恶性肿瘤以及营养不良占比也较高,分别为6.42%、5.66%以及5.28%,其余比例较低的死亡原因有消化道出血、休克、呼吸衰竭、意外死亡、自杀等。根据生存时间将死亡组患者分为0-1年、1-3年、3-5年以及5年以上四组患者。四组患者的前两位死亡原因均为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事件。0-1年组和1-3年组患者的第三位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3-5年组和5年以上患者第三位死亡原因为腹膜炎。(6)68例腹膜透析患者因心血管事件死亡,包括心衰46例、心肌梗死5例、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猝死15例,原发病构成以糖尿病最多。39例腹膜透析患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脑出血者32例,脑梗死者7例,原发病以高血压和糖尿病居多。26例腹膜透析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原发病以糖尿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居多。18例腹膜透析患者因腹膜炎死亡,原发病构成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首位,其次为高血压和糖尿病。18例腹膜炎死亡患者,共发生腹膜炎33次,发生次数1次-7次,27次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81.82%。致病菌以革兰阳性球菌最多,为12次(36.36%),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共10次(30.30%),其余依次为混合感染和真菌,分别为3次(9.09%)和2次(6.06%)。17例腹膜透析患者因全身衰竭死亡,原发病构成以高血压为首位。15例腹膜透析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14例患者死于营养不良,原发病构成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糖尿病居多。(7)将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其中血红蛋白、血钙、白蛋白、铁蛋白、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血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龄、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血清铁蛋白升高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生存率1年、3年、5年分别为94.5%、87.3%、72.4%,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水平相当,但是老年患者比例高,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67.38±13.27)岁,在透患者的平均年龄(58.04±14.68)岁。(2)死亡患者最常见原发病是糖尿病肾病,占比30.57%,显着高于在透患者;死亡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期显着低于非糖尿病患者,提示糖尿病肾病行腹膜透析患者较其他原发病预后更差。(3)腹膜透析患者的死因心脑血管疾病为首位原因,其次是感染,其它因素包括全身衰竭、恶性肿瘤以及营养不良等,所以要提高腹透患者生存率,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并积极控制感染。(4)年龄、血红蛋白、白蛋白、铁蛋白可能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因素。

邹雪,汤绍辉[7](2018)在《以肝肾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一例》文中研究说明1例以纳差、腹胀,血碱性磷酸酶(ALP)及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肝脏明显肿大,合并存在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为表现的患者,肠道病变组织刚果红染色提示为淀粉样变性,排除其他继发性因素最后诊断为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确诊后予沙利度胺为主方案化学治疗,患者纳差较前改善。该例提示对于不明原因的GGT及ALP明显增高而其他肝功受损较轻的肝肿大患者,在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酒精性肝病、肝脏肿瘤等其他因素后,应考虑淀粉样变性的可能。淀粉样变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一旦高度怀疑应尽快行病变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姚玲雅[8](2018)在《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由淀粉样物质在组织间隙沉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的异质性疾病,累及消化系统者表现不具特异性,常因原发病、淀粉样物质沉积部位和沉积量不同而异,容易误诊及漏诊。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以便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内镜活检诊断明确的胃肠道淀粉样变性患者6例。对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内镜特征、诊治过程及预后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不具有特异性。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也缺乏特异性,可有低蛋白血症、贫血、免疫球蛋白、血游离轻链、蛋白电泳及免疫固定电泳异常的表现,腹部CT提示不同程度的胃肠道扩张、胃肠壁水肿、腹盆腔积液等。胃肠镜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出血、溃疡等,均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刚果红染色阳性确诊。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及对症支持治疗,预后欠佳。结论胃肠道淀粉样变性较少见,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但是当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多系统损伤表现时,我们要考虑到此类疾病的可能。此病可通过内镜活检病理确诊,无特异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继喜,刘芳,史艳芬,罗杰,王晓娣[9](2017)在《消化道淀粉样变性患者17例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6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活检诊断的淀粉样变性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63.8±15.9)岁。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总结其各自的内镜特点。结果消化道淀粉样变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便血、黑便、呕血)、纳差、腹痛、腹胀和腹泻。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溃疡、黏膜细颗粒状、结节不平、红斑及糜烂。结肠镜检查主要表现为片状糜烂、黏膜下血肿、血泡、瘀斑及结节样隆起或不规则溃疡。结论消化道出血是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主要临床表现;胃镜检查表现不一,黏膜下血肿、血泡可能是结肠淀粉样变性的特征性表现。

罗兰[10](2014)在《消化系统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荟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消化系统淀粉样变的临床特点、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为进一步在临床上提高该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并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表的相关消化系统淀粉样变的文献,筛选出63例病例(出至32篇相关报道),从患者的年龄分布、男女比例、淀粉样变在消化系统累及情况、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误诊情况、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40岁以上,占89%,特别是60岁以上34例,占54%;(2)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比例为2.2:1;(3)病变最常累及肝脏,其次为胃;(4)临床表现中肝肿大35例,腹胀28例,慢性腹泻13例,舌肿大12例,腹痛10例,消化道出血8例,便秘5例,吞咽困难4例,黄疸2例。除消化系统以外,累及肾脏8例,累及心脏6例。(5)误诊19例,误诊率达28.6%,其中误诊为胃印戒细胞癌3例、恶性淋巴瘤3例,原发性肝癌的2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胃炎1例,胃轻瘫1例,酒精性肝病1例,布加综合征1例,胃食管反流病1例,血管瘤1例,皮革胃1例,克隆恩病1例,肠道感染1例。(6)治疗上予以免疫抑制剂联合激素治疗8例,肝移植2例,自体干细胞移植2例,胃切除2例,肠道切除1例。(7)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变合并消化道出血、营养吸收障碍时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为8.5个月。结论:消化系统淀粉样变性罕见,好发于40岁以上,尤其是6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病罕见,消化系统常被累及,临床表现无特殊性,易误诊为胃印戒细胞癌、恶性淋巴瘤及原发性肝癌等,原发性发生率相对较高,生存期短,目前仍无特殊治疗方法。

二、上消化道淀粉样变性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消化道淀粉样变性1例(论文提纲范文)

(2)内镜超声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设备
    1.3 方法
2 结果
    2.1 EU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
    2.2 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常见内镜分类及声像图特点2.2.1
        2.2.2 脂肪瘤
        2.2.3 间质瘤
        2.2.4 平滑肌瘤
        2.2.5 异位胰腺
        2.2.6 布氏腺(Brunner)腺瘤
        2.2.7 淀粉样变性
        2.2.8 腹腔转移瘤外压
        2.2.9 胃淋巴瘤
3 讨论

(3)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Abbreviation)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性肠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淀粉样变3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 论

(5)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腹部CT改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
    3.2 胃肠道各部位受累情况及病理活检阳性率
    3.3 胃肠道淀粉样变性内镜特点
    3.4 胃肠道淀粉样变性腹部CT特点
    3.5 胃肠道淀粉样变性内镜-腹部CT改变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道局限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单中心10年腹膜透析病人的死亡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相关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83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2. 83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
    3. 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与在透患者基本特征比较
    4. 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与在透患者的原发病构成
    5. 腹膜透析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构成
    6. 腹膜透析不同死亡原因患者的特征分析
    7. 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
    2. 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膜透析的应用现状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以肝肾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三、治疗及转归
讨论

(8)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消化道淀粉样变性患者17例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的消化系统表现
    1.3 内镜表现
2 讨论

(10)消化系统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上消化道淀粉样变性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淀粉样变性并发巨大胃溃疡及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报告[J]. 周引,崔英春,徐锋.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1(05)
  • [2]内镜超声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J]. 李振涛,年梦雨,刘世育,张海涵,吴传楠,陈光侠.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02)
  • [3]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D]. 张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淀粉样变3例及文献复习[J]. 王百惠,宋艳君,张帅庆,左秀丽,王青,张爱军,李如源.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5)
  • [5]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腹部CT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 杨涛. 浙江大学, 2020(02)
  • [6]单中心10年腹膜透析病人的死亡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吴卿霞. 苏州大学, 2019(02)
  • [7]以肝肾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一例[J]. 邹雪,汤绍辉. 新医学, 2018(12)
  • [8]胃肠道淀粉样变性的临床分析研究[D]. 姚玲雅. 浙江大学, 2018(08)
  • [9]消化道淀粉样变性患者17例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J]. 刘继喜,刘芳,史艳芬,罗杰,王晓娣. 疑难病杂志, 2017(01)
  • [10]消化系统淀粉样变性的临床荟萃分析[D]. 罗兰. 遵义医学院, 2014(11)

标签:;  ;  ;  ;  ;  

上消化道淀粉样变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