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策略与超市选址的博弈模型分析

价格策略与超市选址的博弈模型分析

一、价格策略与超市选址的博弈模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童[1](2021)在《竞争环境下新零售门店网点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在消费理念、消费诉求、消费方式等方面上产生改变。传统实体零售与单纯网络零售将很难满足新时代消费者对消费服务水平的期望,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新零售模式应运而生。新零售企业进入新市场或拓展市场的第一步是对线下实体门店进行网点布局,这也是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关键问题。如今新零售产业蓬勃发展,新零售行业出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各大巨头纷纷在一二线城市布局新零售门店。新零售行业替代性强,竞争对手的出现势必会使得企业已有顾客出现分流,导致企业市场份额遭遇瓜分。新零售企业如何选取合适的门店位置,既可以满足顾客需求,又能在众多同类竞争中体现出较强优势,这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现有的文献主要都是基于新零售市场中尚无其他竞争对手的存在。结合新零售行业的现实情况,本文以新零售行业中的某一新零售企业作为决策者,站在此决策者的角度,将其他新零售企业视为本决策者的竞争对手,研究在竞争环境下决策者如何对新建门店的网点布局才可以在未来市场中利润最大化的问题。首先,本文基于竞争设施选址问题的经典理论知识,结合新零售门店线上线下融合互通的特点,在实际问题的建模中,以决策者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将门店的辐射半径、顾客线上线下的选择行为、需求弹性、线上配送成本、线下运营成本等因素归入到网点布局模型中,分别构建了市场需求饱和与考虑市场需求弹性这两种情境的网点布局模型。然后,针对所构建模型的求解复杂度,本文采用禁忌搜索算法对竞争选址模型进行求解,研究算法的原理及步骤,设计出相应的求解算法流程和细节,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最后,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J企业新零售门店的网点布局为例,求解J企业在市场需求饱和与考虑需求弹性下的最优布局策略和最大利润。在案例数据处理上,采用K-means方法对抓取的高德API数据进行需求点聚类,借助EXCEL计算出需求点到候选点以及现有门店的直线距离。研究发现在所有参数设置相同的情况下,需求饱和与需求弹性情况下的新零售门店的布局方案可能会不一致,需求弹性情况下企业获得的利润始终低于需求饱和的利润。并且分别对辐射半径、需求弹性参数、线上线下权重等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分析不同情况下其对决策者线下实体门店布局和利润的影响,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解释产生结果的原因,对企业提出管理建议。图16幅,表16个,参考文献70篇。

白萌[2](2021)在《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下供应链双边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大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纷纷投入大量精力以供应链形式展开合作,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尤其是在产品价格竞争白炽化的形势下,高质量产品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核心手段。针对这一竞争现状,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供应链角度出发研究产品质量提升,致力于从供应链角度提出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的对策建议。针对现有关于供应链质量提升的文献,结合现实中供应链成员决策情况,发现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更利于产品质量提升:首先,现有关于供应链质量提升的文献并未考虑供应链利他偏好,但现实中供应链成员在进行决策时会考虑合作伙伴的利他行为,且供应链成员之间互惠、利他行为对供应链质量提升造成显着影响。其次,现有利他偏好的文献忽略了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性,忽视了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性会对供应链效率和公平度造成影响。现实中,由于利他偏好信息的主观性及私有性,利他偏好信息往往是非对称的,且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会对供应链利润分配产生影响。而利润分配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供应链成员质量努力决策,当供应链中某些成员认为利润分配不公时他会做出有损产品质量的决策,从而降低产品质量、影响供应链效率。最后,现有关于供应链质量提升的文献忽略了供应链动态演进特征,而现实中供应链结构具有交叉性、动态重组性,所以供应链成员质量努力决策会随时间动态变化。针对这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本文考虑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与供应链动态演进特征,对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下供应链双边质量努力决策展开研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评价供应链效率和公平度,研究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对供应链双边质量努力决策的短期、动态、长期影响机制,从更符合决策者心理的角度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思路。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重要结论如下:首先,不考虑利他偏好的供应链双边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为分析利他偏好对供应链双边质量提升的影响,作为比较基准,在不考虑利他偏好下建立供应链双边质量努力决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最优双边质量努力水平。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分散决策下还是在集中决策下,零售商总会保持自身最优检验努力水平,确保高质量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而分散决策下供应商为减小自身成本,会降低自身质量努力水平,导致分散决策下供应商质量努力水平低于集中决策下最优质量努力水平。其次,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下供应链双边质量动态提升策略。考虑零售商利他偏好行为,根据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性,依据零售商真实利他偏好信息以及供应商对零售商利他偏好的认知将零供博弈分为零售商完全理性且信息对称、零售商利他偏好且信息非对称、零售商利他偏好且信息对称、零售商完全理性且信息非对称4个演进过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分析利他偏好对供应链效率和公平度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只要供应商认为零售商具有利他偏好,供应商就会提高自身质量努力水平,保证高质量产品稳定供给。同时,零售商利他偏好会提高自身效用,改进供应链利润、供应链效用、以及供应链主客观效率和主客观公平度。然后,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下供应链双边质量长期提升策略。考虑利他偏好动态演进和供应链动态变化,建立供应商和零售商演化博弈模型。在短期内通过计算博弈支付矩阵对零供双边质量努力决策进行分析,在长期内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供应商和零售商分别进行单独演化分析、交互演化分析,研究零售商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及供应链动态演进对供应链双边质量努力长期均衡策略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短期内,零售商会采取“不偏好利他”策略,供应商会采取“激励”策略。长期内,零供双方交互演化博弈并不存在均衡解,即长期内供应商质量努力水平和零售商检验努力水平不断变化,没有稳定策略。最后,基于利他偏好视角分析典型供应链案例。基于利他偏好角度对永辉超市和阿里巴巴集团两个典型供应链案例进行研究,分析现实中企业的利他偏好行为对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分别对供应商和零售商提出如下管理建议。对供应商来说:严格把控原材料采购质量、对产品实行规模化生产、引入先进技术进行产品质量管理、加强与零售商沟通、与零售商建立柔性契约、与多个零售商合作加快产品销售。对零售商来说:引入自动检测技术、对产品进行多方位分析、与供应商建立质量契约、对合作供应商进行筛选、与供应商建立柔性契约、采取多种销售方式加快产品销售。

田凯旋[3](2021)在《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零售业态的飞速发展,零售市场逐渐成为产业链重心。实体零售业的崛起,使大型零售商逐渐具有主导性市场势力,并做出各类纵向限制行为,影响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利润与福利,故对于大型零售商的市场势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大型零售商主导的产业链为背景,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大型零售商的相关背景、该主体市场势力的意义等理论基础,且对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成因、表现形式、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主要利益相关者(供应商、中游不同零售商、消费者)的影响效应。一是用数理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以大型零售商向上游供应商收取通道费,作为行使其市场势力的表现形式,建立动态博弈模型,得出: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供应商利润有提升作用;对零售市场中大型零售商利润有促进作用,而对中小型零售商有削弱作用;使消费者零售价格降低,消费者福利提高。二是以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建立静态、动态面板模型,以连锁零售商作为大型零售商的代理体,在近一步证明数理模型中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上下游市场的影响结论外,还得出该市场势力削弱了零售商总体利润水平。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选择性规制建议。

李寒冬[4](2020)在《不同决策模式下生鲜供应链库存-配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们对生鲜的需求量急剧增大,开始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生鲜配送呈现出多种场景。在新零售概念提出后,生鲜新零售发展迅猛,生鲜行业一片蓝海。然而,由于生鲜产品易腐坏、价值高、品类多等特点,生鲜供应链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其中,仓储和配送是供应链成本中比重最大的两大环节,同时也是产生碳排放最多的物流活动。当前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日益加剧,加之各项环保政策的出台,迫使企业加强减排投入,供应链减排刻不容缓。在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环保压力下,诸多新零售企业在运营中遇到了瓶颈,成本管理和碳排放控制成为制约当前生鲜行业发展的两大难题。企业协同是供应链发展的关键,协同化管理能够减少各节点内耗。因此,改善库存和配送计划,提高供应链协同度,是解决成本和碳排放问题的重点。首先,本文以北京市某前置仓模式生鲜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成本最低和考虑碳成本的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对中心仓-前置仓两级供应链的库存和配送策略进行优化,建立带时间窗的两级库存-路径优化模型。其次,讨论供应链在分散决策和协同决策下的最优策略,并设计两阶段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比分析不同决策方式和不同目标下的成本和碳排放量,研究不同场景下生鲜供应链的最优决策。最后,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利用Shapley值法对低碳供应链中的成本进行合理分摊,研究合作博弈中各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协作,优化库存、配送策略,同时实现减排降本两大目标。本文验证了低碳供应链协同可以有效避免库存和配送存在的“效益背反”问题。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各项资源,减排和降本可以实现同步。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碳交易机制下,与不考虑碳排放时分散决策得到的策略相比,协同减排策略下的总成本降低19%,碳排放量降低58%。对碳限额和碳价格的灵敏度分析结果验证了碳限额与交易机制是一种柔性、有效的控排手段。此外,货损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全过程货损控制是解决供应链成本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本文从战略协同和业务流程协调两个层面研究了生鲜供应链协同降本和减排,为生鲜企业解决高成本、高排放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文中含图31幅,表21个,参考文献71篇。

戴盼倩[5](2020)在《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文中提出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商品配送以一种零散、间歇性、小范围的方式存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不稳定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以及城乡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新的适应现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建设迫在眉睫。同时,鉴于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能否真正建成与顺畅运转的关键在成本,当前亟需以成本为导向进行网络构建与运作,以期探索出低成本、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但实现该目标还有一些关键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如:网络规划模型构建,网络运作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协调机制设计,保障网络运行的对策思考等。据此,本文在成本管理理论、城乡融合理论、物流网络规划理论、精益运营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博弈论与运筹学建模、系统动力学仿真等方法,开展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进行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理论研究。首先,根据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总结发现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还存在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对接困难、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次,提出了成本导向,这既是一种目标导向,强调系统成本最优,又体现了事前规划的战略思维。最后,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建设与运行成本,明确成本的发生点与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成本决策理论、成本领先战略、精益运营理论等分析了成本导向的具体要求,认为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构建与运作应具备系统科学性与高智能水平,符合规模化、组织协调化趋势。(2)构建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规划模型。首先将网络形态定义为多枢纽单分配二级混合轴辐式网络,结合轴辐网络建模方法建立了一种以运输成本、环境成本、生鲜农产品损耗成本和枢纽节点建设成本加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枢纽节点选址、指派关系、直通路径规划为决策变量,包括混合轴辐网络约束、单分配约束、枢纽节点数量约束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模型,并设计了禁忌搜索算法求解。然后,将该模型应用到宁镇扬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网络模型能够给出适应分散需求的、经济的、具体可行的网络构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网络的构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3)设计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运作方案。这部分主要研究了以成本导向运作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其一,提出了一种1+N聚合运作模式。该模式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通过一个核心网络运营企业与N个相关主体的多级协同来实现N种资源的集中调配与N个任务的统一决策,进而扩大网络运行效益,其本质是一种主体与资源的集聚整合。其二,设计了综合考虑成员边际贡献、资源投入效率、风险承担情况、综合实力和任务完成质量的二阶段利益分配机制,来协调网络核心运营企业与聚合的N个小微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盟关系。其三,运用共同代理理论构建了城、乡物流需求方合作与不合作两种情形下的激励机制模型,来协调两类异质需求方与网络运营方之间的共同代理关系。其四,研究了如何进行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给出了具体的云物流平台体系架构、运行原理和运行流程。(4)仿真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通过对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运行系统分析和SD模型构建,仿真了处理工业品与处理生鲜农产品两种情景下的网络运行过程,验证了网络运作方案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网络运转效率、物流供给短缺、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网络核心运营企业与需求企业发展、网络构建、网络运作等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共同决定了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运行状态。其中,网络运转效率是最关键的因素,若运转效率较低,则会产生物流供给短缺,并由此增加物流成本与阻碍相关企业增收。运作方案对网络运行结果的影响,也是通过改善网络运转效率,进而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减少物流供给短缺来实现。(5)提出了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的保障对策。为保障网络构建与运作方案的落地及优化城乡物流的发展环境,提出从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奠定建设基础,培育壮大城乡物流主体、提高自生能力,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业务瓶颈,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城乡物流需求、增强运行动能五个方面建立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运行保障体系。

刘全明[6](2020)在《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的博弈和效益优化仿真研究》文中指出在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政府开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然而,推广初期,在技术、硬件设施及市场接受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新能源乘用汽车遭遇了“市场机制失灵”和“推广机制失灵”,其推广应用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商用物流汽车的使用频率比家用轿车更高,其尾气排放量也更大,因此,对于物流汽车而言,新能源动力系统的意义更为突出。现阶段,我国新能源物流汽车推广也面临相似的情况,但相似表象的背后却是不同的形成机制。新旧能源物流汽车的替代过程,不仅仅牵扯到政府的推动力、汽车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以及物流企业的使用意愿,更涉及到政府路权开放、城市物流保障、电动物流汽车性能、空气环境治理成本、政府补贴成本、汽车生产企业生产转换成本、汽车生产企业受到的碳排放和双积分约束、物流企业使用成本比较等众多影响因素和变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基于我国城市物流的现实情况,结合理论推导,对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作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通过对新能源物流汽车市场现状及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关键因素的分析,建立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的仿真模型,预测未来新能源物流汽车的需求量及旧能源物流汽车的淘汰量;第二,根据新旧能源物流汽车市场双方参与者(政府和物流企业)及三方参与者(政府、物流企业和汽车厂商)的博弈关系分别建立双方博弈模型和三方博弈模型,并根据双方博弈模型和三方博弈模型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通过变量调节研究其对博弈均衡的影响;第三,建立包含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多目标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仿真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优化,计算在目标函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相关政策变量参数,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尽管城市电动物流汽车的推广目前仍有一定的难度,但其性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城市主要物流业务的需要。城市物流汽车未来必然以电动物流汽车为主要运输工具,同时也需要存在一定比例的燃油物流汽车作为辅助。2、现阶段,燃油物流汽车的通行往往在某些城市的某些时段、路段受到限制,因此,道路通行政策是影响电动物流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对燃油物流汽车的通行限制越多,物流企业购买电动物流汽车的意愿越强烈。3、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双目标的优化模型,可以推算出优化后的结果,并计算出达到优化目标时各变量的取值。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权重为0.5:0.5时,如果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成熟,政府补贴完全退出,碳排放约束达到最大值,双积分比例为0.8982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目标达到最优。本文有三大创新点:1、建立了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模型。通过对新能源物流汽车市场现状和关键因素分析,以物流企业“购买意愿”为核心,建立了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物流汽车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通行政策、电池技术等因素,在政策制度、技术、环境、成本等条件约束下,将物流企业选择购买意愿作为核心变量,将新/旧能源物流汽车市场存量作为目标函数,建立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仿真模型,刻画燃油物流汽车和电动物流汽车的变化趋势。2、创建了三方博弈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论文在双方博弈仿真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的三方参与主体的博弈关系,建立了三方博弈模型,并根据三方博弈模型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以模拟演化博弈过程。通过三方博弈过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调节博弈变量参数和初始数值,观察对应的博弈过程和博弈均衡状态,是传统博弈论方法所无法实现的。演化博弈仿真是博弈论新的研究方向,其中,三方演化博弈仿真更是较为前沿的研究内容。3、建立了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多目标优化仿真模型。论文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函数,通过敏感性分析,筛选出来政府技术补贴、政府市场补贴、燃油物流汽车道路通行政策、电动物流汽车道路通行政策、物流汽车生产企业碳排放约束和物流汽车生产企业双积分政策约束六个关键变量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系统动力学多目标优化仿真模型。论文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量化结合,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赋予权重,通过求解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取得最大值时相关政策变量参数,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本文作图67个,作表31个,引用参考文献202个。

安玉莲[7](2020)在《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肉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是人们喜爱的佳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鸡肉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伴随着鸡肉需求量和产量的快速增长,鸡肉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也影响着肉鸡养殖行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导致鸡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活动不规范,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间不能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是关键。本文依据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借鉴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课题组(1)前期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结构方程计量模型分析、熵变模型分析、微分博弈分析和数据模拟仿真等方法,在论证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质量协同控制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现状描述性分析、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形成与实现机制、实现条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依据鸡肉的生产工艺流程,阐明了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标准与关键特性,提出并论证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目标与标志、层次与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鸡肉供应链是一种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鸡肉具有产品整体属性,其质量标准除具有食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外,还有品类指标、营销指标、诚信指标和服务指标;为保障鸡肉质量,必须开展覆盖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最后到销售环节的全过程质量协同控制;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内容涉及环境维护、投入品来源、检疫检验、档案管理、动物福利和设施配置等方面。利用来自于9省的836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质量控制水平现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认知协同水平较高,对质量标准的了解程度以及所采用的质量标准协同状况较差;屠宰加工企业的在环境维护等6个方面的质量控制水平总体上优于肉鸡养殖场(户),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状况较差。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水平受经营特征、环境特征和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显着的正向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的标准认知特征、经营特征、决策者特征及环境特征对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经营特征和决策者特征对标准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运用因果分析、图析分析和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变模型,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剖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来自于降低风险、提高质量、增加收益,信息流和价格发挥传导作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的消费理念、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自主的行业协会发挥促进作用,健全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质量标准、充分的信息共享、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发挥保障作用。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构成主导机制,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辅助机制;增加负熵流和减少正熵流是促进两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效应的根本途径。借鉴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考虑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的动态性,运用微分博弈模型和数据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验证了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双方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最优质量控制水平,明确了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与鸡肉供应链的最优值函数均大于分散博弈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水平与最优值函数;当且仅当供应链总体利润分配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个体利润达到帕累托最优,双方实现质量协同控制。基于前文研究结论,从肉鸡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五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肉鸡养殖场(户)应该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升经营特征,完善企业制度,同时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屠宰加工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惩罚机制和协同度评价体系;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行业支持政策,尽快完善鸡肉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质量追溯制度;行业协会应出台协会质量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职能;消费者应该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提高维权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

赵振利[8](2020)在《电动汽车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及效益分配研究》文中认为基于节能减排以及战略发展需求,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2009年我国将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受政策影响,我国电动汽车产销量得到迅猛提高。大量电动汽车的使用将激发巨大的充电需求。2015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发布,指出为了满足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480万个充电桩。但是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利用方面存在两方面矛盾:一方面电动汽车车主面临“充电难”,充电设施建设难以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充电需求;另一方面,居民区私人充电设施利用率低,闲置时间长。“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共享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也为私人充电桩参与共享运营服务提供了基础技术条件。私桩共享可以提高私人充电桩利用率、缓解城市充电供需矛盾、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多样化充电选择,减少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数量,给政府、电动汽车车主、私桩主和运营商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带来效益,达到多方共赢。因此,本文围绕私桩共享运营模式,构建多角度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并提出私桩共享效益分配模型,为私桩共享充电运营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私桩共享等研究成果和相关基础理论,论证了私桩共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突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首先,从充电设施发展规划、充电行为选择、充电定价机制和有序充放电模式四个维度总结了论文研究内容和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在厘清共享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明晰了私桩共享运营的定义。最后,结合博弈理论,说明私桩共享关键问题,如私桩共享充电电价确定和共享效益分配的解决思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提出了考虑消费者行为选择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首先,对电动汽车消费者充电行为选择要素进行了分析,构建包括经济性、快速性、接驳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在内的消费者充电行为选择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其次,将这五种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构建消费者充电选择概率非集计模型。然后,引入非合作博弈模型,建立私桩共享与公桩充电运营双矩阵博弈模型,论证均衡解的存在性。最后对上述相关模型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选取关键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为私桩共享充电定价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方法支撑。(3)构造了考虑政府补贴模式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首先分析了私桩共享财政补贴经济性,说明政府补贴介入对实现私桩共享充电资源配置的“帕累托优化”的作用,进而证明私桩共享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其次,引入委托—代理理论,论证私桩共享财政补贴中的两种委托代理关系,包括电动汽车车主与政府的隐性委托—代理关系,以及政府与私桩共享运营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提出根据运营商运营效率进行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最后,提出共享私桩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效率水平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分析不同参数因子对私桩共享运营定价的影响。(4)构建了考虑引导充电策略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针对电动汽车大规模参与私桩共享充电对运营商运营管理带来的困难,研究区域私桩共享动态充电定价机制。首先,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特性和出行规律,提出私桩共享电动汽车引导充电流程。其次,构造私桩共享引导充电函数,制定私桩共享的基准充电电价,在此基础上设计区域动态充电电价机制。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制定动态私桩共享充电价格提供模型参考。(5)设计了私桩共享效益分配模型。首先,分析私桩共享核心利益主体的行为,包括政府、运营平台、私桩主和物业等,明确各个参与者的作用和目的。其次,在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原则的基础上,从风险大小、资源投入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建立私桩共享利益分配指标体系。然后,在明晰Shapley值在私桩共享效益分配的适用性基础上,利用云重心评价法解决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等问题,引入云模型改进Shapley值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修正后的Shapley值法在私桩共享效益分配问题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陈凌[9](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指出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姚益家,王文举[10](2019)在《我国大型超市行业市场结构与竞争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离散型博弈模型的视角》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超市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就业的作用越发重要。本文构建了一个永辉超市、物美超市两个企业参与的不完全信息静态离散型博弈模型来刻画两者的市场进入博弈,并且选取两个企业的位置信息以及我国各城市相关数据,采用二步伪最大似然估计方法(2S-PML)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了我国大型超市行业企业利润影响因素以及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影响,进而分析我国大型超市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研究发现,市场的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对大型超市行业的企业利润有正向影响,市场到企业总部所在城市的距离对企业利润有负向影响,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对企业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并且影响是不对称的。

二、价格策略与超市选址的博弈模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价格策略与超市选址的博弈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竞争环境下新零售门店网点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1 网点布局理论
        2.1.2 竞争选址经典模型
    2.2 文献综述
        2.2.1 竞争选址研究现状
        2.2.2 零售门店选址研究现状
        2.2.3 需求弹性的选址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3 新零售门店网点布局分析
    3.1 新零售门店界定及特点
        3.1.1 新零售门店界定
        3.1.2 新零售门店特点
    3.2 新零售门店网点布局影响因素
        3.2.1 同类型竞争对手
        3.2.2 线上线下消费潜力
        3.2.3 区位交通便捷度
        3.2.4 门店成本支出
    3.3 新零售门店网点布局目标
        3.3.1 利润最大化
        3.3.2 服务最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新零售门店网点布局模型构建与求解
    4.1 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
        4.1.1 问题描述及假设
        4.1.2 符号说明
    4.2 市场需求饱和下的网点布局模型
        4.2.1 顾客选择行为
        4.2.2 成本分析
        4.2.3 模型建立
    4.3 市场需求弹性下的网点布局模型
        4.3.1 需求弹性刻画
        4.3.2 模型建立
    4.4 网点布局模型求解
        4.4.1 算法选择
        4.4.2 算法流程及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1.1 需求点聚类
        5.1.2 需求量测算
        5.1.3 候选点选择
        5.1.4 其他参数设置
    5.2 结果分析
    5.3 灵敏度分析
        5.3.1 辐射半径的灵敏度分析
        5.3.2 需求弹性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5.3.3 线上线下权重的灵敏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算法代码-主函数
附录 B K-means 聚类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下供应链双边质量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基础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供应链质量提升理论
        2.1.2 利他偏好概念及理论模型
        2.1.3 信息非对称概念及影响
        2.1.4 供应链效率和公平度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供应链质量提升相关研究
        2.2.2 考虑利他偏好的供应链相关研究
        2.2.3 考虑利他偏好的供应链质量提升相关研究
        2.2.4 文献评述
3 不考虑利他偏好的供应链双边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3.1 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
        3.1.1 问题描述
        3.1.2 符号说明
    3.2 集中决策
    3.3 分散决策
    3.4 供应链效率和公平度分析
        3.4.1 供应链效率分析
        3.4.2 供应链公平度分析
    3.5 均衡结果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下供应链双边质量动态提升策略
    4.1 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
        4.1.1 问题描述
        4.1.2 符号说明
    4.2 零供双边质量努力决策
        4.2.1 基本模型构建与求解
        4.2.2 利他偏好信息动态演进
    4.3 供应链效率和公平度分析
        4.3.1 供应链效率分析
        4.3.2 供应链公平度分析
    4.4 数值分析
        4.4.1 零供双边质量努力决策分析
        4.4.2 供应链效率分析
        4.4.3 供应链公平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下供应链双边质量长期提升策略
    5.1 问题描述与符号说明
        5.1.1 问题描述
        5.1.2 符号说明
    5.2 零供双方博弈支付矩阵
        5.2.1 基本模型构建与求解
        5.2.2 博弈支付矩阵分析
    5.3 演化博弈分析
        5.3.1 供应商单方演化博弈分析
        5.3.2 零售商单方演化博弈分析
        5.3.3 双方交互博弈演化分析
    5.4 数值分析
        5.4.1 供应商单方演化博弈分析
        5.4.2 零售商单方演化博弈分析
        5.4.3 零供交互演化博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利他偏好视角分析典型供应链案例
    6.1 数据整理和案例研究
        6.1.1 案例一:“永辉超市”案例分析
        6.1.2 案例二:“阿里巴巴”案例分析
    6.2 管理建议
        6.2.1 对供应商的管理建议
        6.2.2 对零售商的管理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1.1 研究结论
        7.1.2 创新之处
    7.2 未来展望
        7.2.1 存在问题
        7.2.2 未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章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成因及表现形式
    第一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成因
    第二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我国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现实依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相关利益者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福利效应与模型假设
    第二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供应商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不同零售商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消费者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相关利益者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第二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供应商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不同零售商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对消费者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选择性规制建议
    第一节 限制通道费,扶持中小零售商
    第二节 促进零售市场竞争度,平衡零售市场势力
    第三节 维护适度市场势力,保持消费市场活力
    第四节 明确过大市场势力判定标准,落实法律条款与惩罚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不同决策模式下生鲜供应链库存-配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应链库存-路径研究现状
        1.2.2 低碳供应链网络研究现状
        1.2.3 供应链协同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供应链协同
        2.1.2 合作博弈
        2.1.3 最优化理论
    2.2 生鲜供应链相关概念
        2.2.1 新零售相关概念
        2.2.2 生鲜供应链现有模式比较
    2.3 本章小结
3 以降本为导向的生鲜供应链库存-路径问题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生鲜供应链成本计算
        3.2.1 基本假设及符号
        3.2.2 成本计算
    3.3 供应链分散决策下库存及配送模型构建
        3.3.1 库存策略分析
        3.3.2 配送策略分析
    3.4 供应链协同决策下库存-配送模型构建
    3.5 两阶段模拟退火算法设计
        3.5.1 过程分析
        3.5.2 算法设计
    3.6 算例分析
        3.6.1 案例分析
        3.6.2 灵敏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以低碳为导向的生鲜供应链库存-路径问题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生鲜供应链碳足迹分析及计算
        4.2.1 基本假设及符号
        4.2.2 生鲜供应链碳足迹计算
    4.3 碳交易机制下生鲜供应链的库存-配送策略分析
        4.3.1 供应链分散决策下考虑碳排放的库存及配送策略分析
        4.3.2 供应链协同决策下考虑碳排放的库存及配送策略分析
    4.4 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设计
        4.4.1 过程分析
        4.4.2 算法设计
    4.5 算例分析
        4.5.1 案例分析
        4.5.2 灵敏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生鲜供应链协调研究
    5.1 供应链协调策略比较分析
        5.1.1 成本及碳排放比较
        5.1.2 货损率灵敏度分析
    5.2 基于Shapley值的供应链成本分担协调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距离矩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
        1.3.2 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1.3.3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
    1.4 研究方案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
        2.1.1 物流网络
        2.1.2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界定
        2.1.3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特殊属性分析
    2.2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建设与运行成本
        2.2.1 物流成本的概念与基本构成
        2.2.2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建设与运行成本分析
        2.2.3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建设与运行成本构成
        2.2.4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建设与运行成本的控制方法
    2.3 理论基础
        2.3.1 成本管理理论
        2.3.2 城乡融合理论
        2.3.3 物流网络规划理论
        2.3.4 精益运营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理论分析
    3.1 我国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1 主要问题
        3.1.2 问题成因分析
    3.2 成本导向的提出与思想内涵
        3.2.1 成本导向的提出
        3.2.2 成本导向的思想内涵
    3.3 成本导向对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的要求
        3.3.1 系统科学
        3.3.2 规模化
        3.3.3 组织协调
        3.3.4 高智能水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
    4.1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形态设计
        4.1.1 物流网络的基本形态
        4.1.2 轴辐式网络的适用性
        4.1.3 多枢纽单分配二级混合轴辐式网络形态
    4.2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4.2.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4.2.2 符号说明
        4.2.3 网络模型
    4.3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模型求解
        4.3.1 模型求解算法选择
        4.3.2 禁忌搜索算法设计
        4.3.3 模型求解流程
    4.4 应用实例——宁镇扬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
        4.4.1 宁镇扬区域的城乡物流基础与物流需求分析
        4.4.2 宁镇扬区域的备选城市节点评价
        4.4.3 宁镇扬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成本最优构建方案决策
        4.4.4 成本最优的宁镇扬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方案分析
        4.4.5 宁镇扬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方案的现实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作
    5.1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1+N聚合运作模式
        5.1.1 1+N聚合运作模式的提出
        5.1.2 1+N聚合运作模式构想与创新
        5.1.3 1+N聚合运作模式的潜在逻辑
    5.2 1+N聚合运作模式下多物流服务商的关系协调
        5.2.1 问题描述
        5.2.2 1+N聚合运作模式下多物流服务商的合作博弈模型
        5.2.3 多物流服务商联盟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5.2.4 多物流服务商联盟的二阶段利益分配机制设计
        5.2.5 算例分析
        5.2.6 多物流服务商的关系协调措施
    5.3 1+N聚合运作模式下网络运营方与物流需求方的关系协调
        5.3.1 问题描述
        5.3.2 建模假设与主体期望效用函数确定
        5.3.3 城、乡物流需求方不合作情形下的激励机制
        5.3.4 城、乡物流需求方合作情形下的激励机制
        5.3.5 最优激励机制的数值模拟
        5.3.6 网络运营方与城、乡物流需求方的关系协调措施
    5.4 基于云计算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1+N聚合运作
        5.4.1 云计算技术对1+N聚合运作的支撑作用
        5.4.2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云物流平台搭建
        5.4.3 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的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仿真
    6.1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系统分析
        6.1.1 仿真目的与系统边界说明
        6.1.2 因果关系分析
    6.2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系统SD模型构建
        6.2.1 流量存量图
        6.2.2 变量说明
        6.2.3 动力学方程
    6.3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系统SD模型检验
        6.3.1 参数估计
        6.3.2 模型检验
    6.4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仿真结果分析
        6.4.1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转效率情况
        6.4.2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成本情况
        6.4.3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效益情况
    6.5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作方案有效性验证
        6.5.1 引入关系协调机制的网络降本增效情况
        6.5.2 采用云物流技术的网络降本增效情况
        6.5.3 实施1+N聚合运作模式的网络降本增效情况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行保障研究
    7.1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奠定建设基础
        7.1.1 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7.1.2 完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
        7.1.3 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7.2 培育壮大城乡物流主体,提高自生能力
        7.2.1 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7.2.2 增强小微物流企业活力
    7.3 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业务瓶颈
        7.3.1 鼓励云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
        7.3.2 鼓励绿色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
        7.3.3 鼓励生鲜农产品包装技术创新与应用
        7.3.4 鼓励多温共配技术创新与应用
    7.4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优化发展环境
        7.4.1 统一城乡物流操作标准与技术规范
        7.4.2 加强对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运营的监督管理
        7.4.3 加强对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建设用地与资金支持
    7.5 扩大城乡物流需求,增强运行动能
        7.5.1 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
        7.5.2 促进物流上游产业发展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禁忌搜索算法程序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6)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的博弈和效益优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逻辑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逻辑
        1.2.3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新制度经济学
        2.1.2 研究方法基础
        2.1.3 相关概念界定
    2.2 政府补贴
        2.2.1 政府补贴文献分布
        2.2.2 政府补贴原理
        2.2.3 政府补贴策略
        2.2.4 补贴政策博弈
    2.3 新能源汽车
        2.3.1 新能源汽车文献分布
        2.3.2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
        2.3.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2.3.4 新能源汽车经济环境效益
        2.3.5 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
    2.4 博弈优化仿真
        2.4.1 博弈优化仿真文献分布
        2.4.2 博弈仿真
        2.4.3 优化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新能源物流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3.1 城市物流企业调研
        3.1.1 商超物流调研
        3.1.2 快递物流调研
        3.1.3 电商自有物流调研
        3.1.4 城市物流调研总结
    3.2 新能源物流汽车供给
        3.2.1 适合商超的电动物流汽车
        3.2.2 适合快递的电动物流汽车
        3.2.3 适合电商的电动物流汽车
        3.2.4 城市电动物流汽车供给总结
    3.3 新能源物流汽车行业相关政策
        3.3.1 政府补贴政策
        3.3.2 道路通行政策
        3.3.3 双积分政策
        3.3.4 碳排放交易
    3.4 本章小结
4 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仿真
    4.1 影响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的关键因素
        4.1.1 成本因素
        4.1.2 补贴政策
        4.1.3 道路通行政策因素
        4.1.4 电池技术因素
        4.1.5 其他因素
    4.2 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SD模型
        4.2.1 仿真流程图
        4.2.2 目标函数构建
        4.2.3 模型假设
        4.2.4 系统动力学模型
        4.2.5 变量说明
        4.2.6 模型解释
        4.2.7 参数值设置
    4.3 模型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博弈仿真
    5.1 两方博弈仿真
        5.1.1 仿真流程图
        5.1.2 问题分析
        5.1.3 博弈模型
        5.1.4 系统动力学仿真
        5.1.5 双方博弈仿真总结
    5.2 三方博弈仿真
        5.2.1 仿真流程图
        5.2.2 问题分析
        5.2.3 博弈模型
        5.2.4 系统动力学仿真
        5.2.5 三方博弈仿真总结
    5.3 本章小结
6 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多目标优化仿真
    6.1 问题分析
        6.1.1 经济效益
        6.1.2 环境效益
        6.1.3 综合效益
    6.2 新旧能源物流汽车SD模型
        6.2.1 仿真流程图
        6.2.2 模型假设
        6.2.3 变量说明
        6.2.4 仿真模型
        6.2.5 参数评估
        6.2.6 仿真结果
        6.2.7 仿真预测
        6.2.8 模型拓展
    6.3 SD多目标优化模型
        6.3.1 目标函数构建
        6.3.2 敏感性分析
        6.3.3 约束条件构建
        6.3.4 优化结果对比
        6.3.5 优化结果总结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单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评价指标说明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2 食品(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3 鸡肉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4 已有观点与主要不足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鸡肉供应链
        2.1.1 鸡肉整体产品概念
        2.1.2 鸡肉的质量标准与关键质量特性
        2.1.3 鸡肉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2.2.1 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
        2.2.2 鸡肉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在鸡肉质量形成中的作用
        2.3.1 肉鸡养殖场(户)的作用
        2.3.2 屠宰加工企业的作用
    2.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4.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2.4.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内容
        2.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4.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策略的含义与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描述性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本数据特征
    3.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分析思路与判断依据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2.2 质量协同控制活动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比较
        3.3.2 质量控制标准了解程度的比较
    3.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活动的比较分析
        3.4.1 采用质量标准的比较
        3.4.2 环境维护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3 投入品来源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4 检疫检验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5 动物福利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6 档案管理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7 设施配置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1 理论分析
        4.1.2 研究假说
        4.1.3 变量说明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模型最终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分析
    5.1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5.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机制
        5.2.2 传导机制
    5.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辅助机制
        5.3.1 保障机制
        5.3.2 促进机制
    5.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
        5.4.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5.4.2 熵变模型构建
        5.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过程分析
        5.4.4 减少系统内部正熵,逐步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目标
        5.4.5 增加负熵流,实现促进机制
        5.4.6 减少正熵流,实现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分析
    6.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6.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模型
        6.2.1 Nash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2 屠宰加工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主从微分博弈模型
        6.2.3 协同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4 比较分析
    6.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与模拟仿真
        6.3.1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拟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7.1 肉鸡养殖场(户)自身的对策建议
        7.1.1 提高决策者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7.1.2 扩大养殖规模,改善经营特征
        7.1.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质量行为
        7.1.4 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交流沟通
    7.2 屠宰加工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协同
        7.2.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7.2.3 制定质量协同控制评估体系
    7.3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7.3.1 加大行业政策支持,改善外部环境
        7.3.2 健全法律体系,确保有法可依
        7.3.3 理顺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水平
        7.3.4 完善鸡肉质量可追溯制度
    7.4 行业协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7.4.1 制定协会质量标准
        7.4.2 加强协会信息披露的职能
        7.4.3 加强监督和行业内部惩罚制度
    7.5 消费者层面的对策建议
        7.5.1 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和安全购买能力
        7.5.2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7.5.3 积极参与社会监督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养殖场(户)
附录二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屠宰加工企业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电动汽车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及效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充电设施发展规划方面研究
        1.2.2 充电行为选择方面研究
        1.2.3 充电定价机制方面研究
        1.2.4 有序充放电模式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
        2.1.1 电动汽车分类
        2.1.2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1.3 电动汽车发展相关政策
    2.2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
        2.2.1 充电基础设施分类
        2.2.2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2.2.3 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
    2.3 居民区私桩共享经济理论及运营模式
        2.3.1 共享经济理论
        2.3.2 “共享经济+私桩”运营模式
    2.4 私桩共享博弈理论
        2.4.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4.2 私桩共享博弈关键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私桩共享意愿调查和共享能力测算
    3.1 引言
    3.2 私桩共享可行性分析和意愿分析
        3.2.1 私桩共享可行性分析
        3.2.2 私桩共享意愿分析
        3.2.3 私桩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私人充电桩共享服务能力测算模型
        3.3.1 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状态函数
        3.3.2 模型假设和构建
        3.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消费者行为选择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
    4.1 引言
    4.2 私桩共享博弈分析基础
        4.2.1 核心博弈
        4.2.2 附属博弈
    4.3 私桩共享充电博弈关系分析
        4.3.1 消费者充电行为选择要素分析
        4.3.2 消费者充电选择行为建模
        4.3.3 非合作博弈定价模型
    4.4 算法设计
        4.4.1 Lemke-Howson算法原理介绍
        4.4.2 Lemke-Howson算法计算流程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政府补贴模式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
    5.1 引言
    5.2 私桩共享财政补贴经济性分析
        5.2.1 政府补贴与帕累托效率
        5.2.2 私桩共享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分析
    5.3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私桩共享补贴方式效果分析
        5.3.1 委托代理理论
        5.3.2 私桩共享补贴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5.3.3 私桩共享补贴博弈模型
        5.3.4 不同私桩共享补贴方式及比较分析
    5.4 私桩共享运营效率评价模型
        5.4.1 运营效率评价纳入补贴与定价中的必要性分析
        5.4.2 私桩共享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3 私桩共享运营效率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5 基于效率评价的私桩共享补贴及定价模型
        5.5.1 模型构建
        5.5.2 模型求解
        5.5.3 数值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引导充电策略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
    6.1 引言
    6.2 私桩共享电动汽车出行特性分析
    6.3 私桩共享电动汽车引导充电分析
        6.3.1 私桩共享电动汽车引导充电流程分析
        6.3.2 私桩共享引导充电函数构建
    6.4 引导充电策略下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
        6.4.1 基准电价的确定
        6.4.2 区域充电价格的确定
    6.5 数值仿真
        6.5.1 模型假设
        6.5.2 基础数据
        6.5.3 结果分析
        6.5.4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私桩共享效益分配模型
    7.1 引言
    7.2 私桩共享核心利益相关者行为及分配原则
        7.2.1 私桩共享核心利益主体行为分析
        7.2.2 效益分配原则
    7.3 私桩共享效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7.3.1 风险大小
        7.3.2 资源投入
        7.3.3 服务质量
        7.3.4 私桩共享效益分配指标体系
    7.4 基于云模型改进Shapley值的私桩共享效益分配模型
        7.4.1 Shapley值法适用性分析
        7.4.2 初始利益分配Shapley值模型
        7.4.3 Shapley 值法的修正
        7.4.4 算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私桩共享意愿调查
附录2 电动汽车车主充电选择行为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价格策略与超市选址的博弈模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竞争环境下新零售门店网点布局研究[D]. 韩童.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利他偏好信息非对称下供应链双边质量提升策略研究[D]. 白萌.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大型零售商市场势力的影响效应研究[D]. 田凯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不同决策模式下生鲜供应链库存-配送策略研究[D]. 李寒冬.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成本导向型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构建与运作研究[D]. 戴盼倩. 江苏大学, 2020
  • [6]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的博弈和效益优化仿真研究[D]. 刘全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D]. 安玉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8]电动汽车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及效益分配研究[D]. 赵振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我国大型超市行业市场结构与竞争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离散型博弈模型的视角[A]. 姚益家,王文举. 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20卷), 2019

标签:;  ;  ;  ;  ;  

价格策略与超市选址的博弈模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