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注水原理及现场应用

周期注水原理及现场应用

一、周期注水原理与现场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达[1](2020)在《浅埋煤层群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压架机理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东煤田上部煤层经过多年的混合开采形成大量的遗留煤柱,下煤层工作面在推过这些煤柱时存在压架隐患。大量学者对出集中煤柱进入综采采空区以及在房柱式采空区下方开采的压架机理开展了研究,但对出集中煤柱进入房柱式采空区过程中的压架机制研究较少。论文以神东矿区霍洛湾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力学建模、相似模拟和数值计算方法,对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引起的压架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超长距离穿煤柱水压致裂切顶技术。(1)分析了浅埋煤层群下煤层工作面在上部遗留的条带煤柱、综采采空区、实煤体和房柱式采空区下开采的矿压显现特征,出条带煤柱期间支架的压力大,超过正常工作压力35MPa的占比高达87.94%,顶板活动剧烈容易引起压架事故。(2)考虑覆岩载荷传递效应,提出基于压力拱理论的浅埋煤层房式煤柱应力计算方法,克服“从属面积法”计算得到煤柱应力均等的缺点,得出房式煤柱应力在采区中部大于采区边界的分布特征。研究了下部煤层开采过程中上部集中煤柱和房式煤柱的稳定性演化规律,揭示了出煤柱过程中组合煤柱的联动失稳机理。(3)根据组合煤柱支撑顶板的特点,建立了多点支撑多跨的连续梁力学模型,研究了下部煤层开采对上部煤层坚硬顶板稳定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浅埋煤层群上部遗留煤柱支撑的坚硬顶板与本煤层坚硬顶板组合破断,引起上部坚硬岩层超前大范围断裂失稳的压架机理。(4)建立浅埋煤层群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相似材料模型,结果表明:工作面出煤柱时呈现“低位坚硬顶板周期来压-上位坚硬顶板动载来压-集中煤柱静载增压”的矿压特征,遗留集中煤柱与房式煤柱在高支承应力作用下联动失稳,上部坚硬岩层在房柱煤柱内侧超前断裂,形成的长悬顶及其上部控制的岩层同步回转下沉,造成层间岩层剪切破坏,引起工作面强动压显现易引发压架事故。(5)建立修正的UDEC-Trigon模型分析上部坚硬岩层悬顶长度、煤层采高和层间坚硬层厚度对层间岩层剪切损伤的影响规律,上部坚硬岩层悬顶长度和采高与层间岩层的剪切损伤呈正相关,出遗留煤柱期间需要降低上位坚硬岩层的悬顶长度来减弱其破断失稳对下部工作面的动载冲击。(6)提出了超深孔穿煤柱水压致裂技术,形成“超前钻探-精准测点-穿层钻孔-测斜修正-循环致裂-窥视评价”一体化成套工艺,现场开展工业性试验。通过对致裂后的矿压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对比,验证了出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压架机理的准确性,实现了浅埋煤层群出上部遗留煤柱安全开采。论文有图103幅,表20个,参考文献194篇

胡春阳[2](2020)在《周期注水在油田开发中的运用》文中认为在油田开发中使用周期性提高,降低注水量的方式,可以使得油层内部中形成不稳定的压力差,进而有效地提高油田开发工程的质量。周期注水的原理和普通水驱的原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周期注水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原油的采收效率,所以在现阶段的油田开发工程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管理机制还未完善以及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原因,使得周期注水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将对周期注水进行简要的介绍,指出周期注水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优势,指出现阶段周期注水应用于油田开发中存在的缺陷,并指出针对性的完善措施。

司想[3](2020)在《敖南油田B井区平直联合布井及注水措施综合调整》文中研究表明在石油开发和生产的中后期,剩余油的合理开发对提高油田产量、增加经济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敖南油田B井区,受断层遮挡影响、注采关系不完善、直井开发效果差等问题,为改善该井区开发效果、提高原油产量,本文开展敖南油田B井区平直联合布井及注水措施综合调整研究。首先,以敖南油田B井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研究工区范围内地质数据和24口井井位信息,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建立了层面模型、断层模型、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属性模型,并通过模型粗化,在保留模型框架和流动响应的基础上,将网格精度由20×20m粗化为30×30m,供给数值模拟使用;其次,将三维地质模型导入数值模拟软件中,结合油藏基本参数与生产井史完成全区和单井历史拟合,通过历史拟合,全区和单井拟合误差在5%以内,达到拟合要求;然后,通过分析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和储量分区数据,完成剩余油成因分析和剩余油定性定量描述,并根据剩余油分布情况制定了平直联合布井、油井转注、周期注水的挖潜措施;然后,通过建立概念模型,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平直联合布井方式下水平井长度、射孔间隔、注采间距以及直井水平井匹配个数等参数对采出程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平直联合布井参数,完成了7口水平井、4口直井,共11口井的井位设计;最后,开展注水措施综合调整研究,通过概念模型优选水平井周围匹配2口直井和4口直井的最优转注时机为同步转注,应用物质平衡理论结合Logistic旋回模型,并在考虑无效注水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全区合理注采比为2.8,基于周期注水理论,利用油藏工程公式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在实际模型中确定合理周期注水方案为开2月关3月。制定了平直联合布方式下的注水措施方案,经过预测10年生产,敖南油田B井区采出程度增加了25.5%。该种平直联合布井及周期注水相结合的注水开发方式,为低渗透油田剩余油挖潜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提供有益借鉴。

李兴科[4](2020)在《致密砂岩油藏蓄能体积压裂增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致密油资源是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随着北美页岩油气规模开发,国内逐渐重视致密油藏开发工作,并在长庆、大庆、吉林油田开展先导开发试验,初步形成了以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的开发模式,取得一定经验。但在储层岩石的可压性、形成复杂体积改造关键参数、压裂液蓄能驱替机理、水平井开发井网井距等方面仍存在认识上不足,需要开展针对性研究,进一步明确致密油压裂增产机理。本文以吉林油田Q246区块致密砂岩油藏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大规模压裂所关注的岩石可压性评价方法,采用测井资料与岩心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从储层岩石的机械物理力学参数测定、微观裂隙发育及储层岩石矿物分析,多角度研究评价了致密砂岩油藏储层岩石的可压性。在采用经典矿物研究与弹性研究两种脆性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储层岩石骨架与天然裂缝的影响,建立了综合可压性评价模型,形成了岩石可压性计算新方法。建立了基于启动压力条件下水平井压裂产能预测模数学模型,分析了人工裂缝形态下产能影响因素,研究了水力压裂过程中不同施工排量、液量下裂缝扩展形态与压力分布规律。研究了压裂液性能对人工裂缝形态的影响,评价筛选出适于目标区块的压裂液体系,形成了渗吸时间与渗吸量室内实验与矿场转换计算方法,研究形成了合理关井蓄能时间计算方法。在致密油藏体积改造、压裂蓄能增产机理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渗吸置换机理研究,提出了多功效压裂液理论。通过渗吸理论研究,明确了发生渗吸的主要作用机理,即毛管力、渗透压、润湿转变,为入井渗吸液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室内自发渗吸实验,明确了影响渗吸作用的关键参数。评价了不同压裂液对储层岩石的渗吸置换能力,对发生渗吸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评价,明确了压裂液洗油置换能力和置换时间,为致密砂岩油藏入井流体类型的优选和合理的焖井制度建立提供了依据。在油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条件下的流管法水驱规律研究模型,对研究区水驱动态规律进行预测,分析评价了致密油藏不同井距、压力条件下采出程度情况,为合理井距及压裂缝长优化提供参考。与现场开发相结合,以Q246区块开发为切入点,应用研究成果开展现场试验评价,结合现场实施,形成了井下微地震裂缝监测、试井解释分析、产出液评价等分析评价方法,为验证研究成果提供了保障。现场实践表明,Q246区块采用多功效压裂技术体系技术可行,效果明显,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李鹏伟[5](2020)在《脉动周期注水配注模型建立及软件设计》文中提出目前多数油田分注井采用桥式偏心或者同心连续分注工艺,该工艺需要定期进行井下调配,井下作业普遍存在不可靠性,而且连续注水在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方面逐步越来越难,容易形成水窜现象,虽然一些油田采用了周期注水工艺技术,但受配注设备限制,难于精细优化注水周期和配注量。为此,本文利用CAD、INVENTOR设计软件优化设计出地面井口分层流量调配阀、井下分层封隔器,结合井下分层双压力传感系统、物联网技术,提出智能脉动周期循环分层注水工艺技术。该技术免去井下流量调配测试,通过数据控制终端就可以实现一口注水井的配注工作制度的远程控制,可以实现地面、井下协同遥控,达到井口调配分层流量。该技术可以适时监测每个层的脉动周期流静压力数据,并通过嵌入的配注模型及分析软件系统及时评价和反馈注水效果以及实时监控封隔器的密封效果。此外,充分考虑脉动周期循环注水工艺、结合IMEX分析验证的结果,在STARS模块中加入渗透率随压力变化的函数关系来模拟储层物性参数(渗透率、孔隙度)随脉动压力周期性变化的实际开发情况,最终建立考虑脉动瞬变压力-流量之间关系的层段配注模型,优化设计出一套适用于脉动周期循环注水方式的层段实时监测、边测边调的调配方法及相关配注软件。

张立强[6](2020)在《煤层瓦斯抽采中煤体破裂与气体渗流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中东部矿井逐渐进入深部开采阶段,高瓦斯含量、低渗透性煤层的动力灾害治理问题日益突出。但在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尚无统一的数学模型对深部条件下瓦斯渗流规律进行描述。因此,本文采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手段,对标准煤样中瓦斯渗流规律、煤体力学性能以及钻进过程中煤体的破坏规律进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煤层瓦斯抽采的双孔双渗耦合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最后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应用到现场实际工程中,分别对侧向采动压力、煤层注水软化和聚能爆破等技术条件下瓦斯的抽采效率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并与现场数据进行了对比。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开展了煤样气体渗流实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不同有效压力条件下,煤样力学参数与瓦斯渗流特征,得到了不同渗流条件下煤样的渗透率、单轴抗压强度和破坏形态的变化规律。(2)研究了钻进扰动下大尺寸煤岩样的变形、破坏及声发射规律。根据试样破坏特征的不同,将试样损伤分为初始钻进破坏、小范围钻进破坏和较大范围结构性破坏三个不同阶段,钻进实验的声发射规律反应了试样内微小裂隙汇集成较大裂隙的过程。(3)基于标准煤样气体渗流实验,在分析煤层中瓦斯渗流的气-固耦合现象基础上,建立了各向异性条件下煤层双孔渗透率模型,研究了裂隙不同方向变形对渗透率的影响,并将该模型与渗流数据、已有渗透率参考模型数值解进行对比,验证所建立渗透率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建立起采动影响下瓦斯抽采效率数学模型、煤层注水影响下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和聚能爆破作用下煤层断裂和瓦斯渗流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和验证。(4)对鹤壁三矿4102工作面侧向采动压力影响下瓦斯抽采效率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侧向采动压力影响下,抽采钻孔围岩的损伤破坏有助于提高煤层的渗透率,进而改善瓦斯的抽采效率;而在支承压力区内,地应力的集中降低了裂隙开度和该区域内渗透率,抑制了瓦斯的渗流,瓦斯抽采效率是煤层变形破坏和瓦斯解吸流动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5)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平煤十矿25010工作面煤层注水消除瓦斯涌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外界水的注入对煤层有软化、破坏两种作用结果。对于注水钻孔,自由水的流动对煤层软化、破坏作用明显,煤层渗透性的提高有助于瓦斯向钻孔和周围内消散;但当延伸至自由水润湿区,此时自由水封堵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并促使瓦斯由单一气相流动转变为气-水两相渗流,降低了游离瓦斯相对渗透率,减少了孔隙瓦斯向裂隙内扩散。(6)利用所建立的聚能爆破数学模型,对白坪矿掘进迎头瓦斯消突工程进行了模拟。在所建立模型中,对比了常规爆破和聚能爆破优缺点,研究了岩性变化、不同装药方式对煤层地应力分布、瓦斯压力和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能爆破作为一种新的煤层增透措施,可达到快速断裂煤层完整性的目的。爆破所产生的断裂、损伤区域可快速提升煤层渗透性,促进瓦斯快速向外界环境扩散。同时,爆破工艺可根据掘进面地质条件而动态调整,达到高效消除瓦斯灾害的目的。该论文中有图98幅,表35个,参考文献共134篇。

张秋凯[7](2020)在《特低渗油藏周期注水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能源的需求和油藏开发的不断进行,常规油藏储量不断减少,特低渗油藏的高效开发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特低渗油藏在我国储量丰富,针对这种油藏难开发的特性,周期注水是一个提高特低渗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周期注水能够在注水周期内改变地层的压力,形成较大的压力波动,增大地层波及体积,因此针对特低渗油藏进行理论研究和参数设计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注采井间压力的变化,分析在周期注水两个阶段地层的驱替效果和波及体积。考虑特低渗油藏是整体均质、部分非均质的地层,在注水时总体为圆形,部分区域会发生突进,得到了周期注水的上半周期增压注入能够增大驱替面积,下半周期降压能够增大纵向波及体积的关键认识。分析第一周期,多个周期后两种不同情况时增压和降压阶段井间压力分布,地层流线分布及有效驱替压降,给出了最符合特低渗油藏的周期注水方案及参数。建立特低渗地层的理想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在不同注水阶段进行周期注水,分析不同周期注水影响因素,优选了注水参数。进行周期注水室内实验,通过利用现场岩心来模拟特低渗油藏的实际情况,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了周期注水两个不同阶段的转注时机、注水强度和注水周期对整个过程的影响,给出了能提高采油效率的更好方案。最后根据LPY地层的实际参数建立地层的实际模型,对周期的参数进行针对此区域的优化设计,对投产效果进行预测来分析实际生产时注水井注入压力、注水周期的参数,进而给出特低渗地层的最优周期注水方案。结果表明,此开发区域的最优方案为增注20天,降压60天,增注压力14MPa,降压2MPa。

程洪[8](2020)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酸盐岩油气藏是全球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之一。随着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相继发现了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碳酸盐岩油藏在我国的开发潜力逐步增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发育受沉积、构造、岩溶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储集空间与砂岩油藏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其生产动态所反映的油藏内部规律也难以用常规油藏动态方法手段来识别。但碳酸盐岩油藏的生产动态特征与油藏的储集体类型和底水特征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且其生产动态也与碳酸盐岩油藏在储集空间上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关联,因此,通过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对深入分析油藏的开发规律,建立开发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因动态生产指示曲线与油藏内部生产规律具有关联性,因此,本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实例,通过对碳酸盐岩油藏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分析,首先在缝洞组合理论分析和物质平衡原理基础上分别建立了5类能量指示曲线和3类注水指示曲线的缝洞模型及对应的理论方程,并详细研究了各类型指示曲线的指示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明确能量指示曲线和注水指示曲线的内在联系并验证能量指示曲线和注水指示曲线在开发过程中的适用性,根据相关性原则,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压物模实验方法及原则,并在缝洞型油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缝洞组合模型的高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随后对已建立的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解释模型在进行高压物理模拟测试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并对两类指示曲线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评价;进而运用测试修正后的指示曲线方程对典型的缝洞型油藏开发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开发对策。论文取得的成果有:一是能量指示曲线可用于分析缝洞型油藏的开采潜力,可用于对比不同缝洞体与开发对策的效果差异。能量指示曲线的形态可判断油井所沟通的缝洞体类型,斜率变化反应了生产过程中所波及缝洞体的体积变化,指示曲线方程的参数可反应油井各阶段可采储量与储集体体积大小、流体粘度的关系;二是注水指示曲线可有效评估注水开发效果和指导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注水指示曲线斜率是关于地层原油体积的函数,可以估算注水井储集体的大小;而注水指示曲线是否存在拐点,可用于判断与油井连通的远端是否存在尚未波及的缝洞体;三是高压物模实验结果表明:底水能量强弱和是否容易发生水窜对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当油藏条件不易水侵或开发得当不发生明显水窜时,底水的存在可为油藏的开发提供充足能量,明显提高开发效果。当不存在底水时,对未充填溶洞,溶洞体积大小和生产速率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均不明显;对于充填溶洞,则随着生产速率的增加,采出程度明显下降,且单溶洞油藏明显低于双溶洞;四是通过高压物模实验测试,能量指示曲线表明:溶洞体积越大,弹性能量开采初期产量越高;相同开采速率下不同体积大小溶洞的可采储量比较接近;可采储量与开采速率间的关系表明存在最佳开采速率;注水指示曲线表明:双洞模型下注水开发储量动用程度更高;较大的注水速度对于压力恢复具有显着效果,但增油不明显;合理且稳定的注水速度可有效提升注水开发效果;五是通过对典型油藏生产过程分析,根据能量指示曲线的斜率变化可有效识别油井能量变化阶段,进而可及时进行生产对策调整;同时根据注水指示曲线可优选出合适的注水开发参数,指导注水政策的调整。

管错[9](2020)在《砂岩油藏特高含水后期水驱渗流特征及流场评价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特高含水后期储层中油水渗流规律及流场发育复杂,低效水循环与高度分散剩余油的并存导致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难度增大。为深入挖掘特高含水后期油田剩余油潜力,本文通过理论计算、物理模拟实验等方法,按照“由渗流特征入手,逐步拓展到流场室内模拟应用”的思路,依次对特高含水后期相渗及微观剩余油特征、流场监测及模拟方法、水驱油过程中流场演化规律及调整方法适用性等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特高含水后期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了相渗曲线测试方法,并对改进后测试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采用该方法对疏松砂岩在高倍水驱开发过程中相渗曲线进行测试,分析相渗曲线形态特征主要受微观剩余油分布状况影响。利用紫外荧光技术对不同含水阶段剩余油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可知岩心微观剩余油分散程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且各种赋存形态剩余油的相对含量都趋于均衡化。基于特高含水后期微观剩余油高度分散的特征,利用毛管束模型并结合分形理论,建立了油水相对渗透率及水驱特征曲线的新型分形解析模型,明确了剩余油特征及微观物性变化对相渗曲线及水驱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低效循环的微观本质原因及界限。为有效对生产动态进行预测,根据特高含水后期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态特征,给出了一种适用于特高含水后期生产动态预测的线性模型,该模型可以直接外推实现产量预测,不仅提高了动态参数预测的精度,而且简化了水驱油藏动态特征预测的过程。根据特高含水后期油水渗流特征,再结合多孔介质中存在渗流条件下的传热状况分析,采用单点式自加热温度传感装置及相应监测点的饱和度测试方法,建立有效监测多相渗流过程中流体流速的理论、方法及装置。并且测定了油藏模型的饱和度与电阻率图版以及饱和度与储层模型热传导系数之间的关系图版,为流速监测计算提供基础。利用该方法可以为特高含水后期流场物理模拟的评价提供基础且必要的参数支撑。为更有效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流场进行模拟、评价,在探索更多参数监测手段的同时,还需要将所监测到的各类参数充分利用,才能得到真实客观的实验及评价结果。根据所得出的低效循环界限,结合饱和度、压力、流速等测试结果,建立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过程中流场一体化评价思路与方法。基于大模型水驱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利用所建立的流场评价方法对特高含水后期流场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详细论证了各种典型水动力学调整方法的适用性。从更均匀的饱和度场分布规律,更少的低效循环区域、更小非达西渗流区以及高过水倍数区等方面筛选出周期注水为相对合理的挖潜方式。本文将储层物性及微观剩余油特征与宏观渗流现象紧密联系,结合水驱渗流规律创新性地提出了室内物理模拟过程中储层模型内部流速监测的理论及方法,并且给出了水驱物理模拟过程中流场一体化评价方法,可为特高含水后期油田精准发掘油藏潜力、挖潜剩余油、提高油藏采收率提供必要的理论及技术支持。

陈广健[10](2020)在《复杂煤层赋存条件下瓦斯压力直接测定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瓦斯压力是煤层最基础的瓦斯参数之一,其准确测定对于研究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瓦斯抽采效果评价、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及防治等工作非常重要。由于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准确测定其瓦斯压力的成功率较低,一般不到30%。如何在复杂煤层赋存条件下,快速准确直接测定其瓦斯压力成为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次研究将针对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同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的内容作为率先研究的部分,其目的是明确测压工作中能够对测压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的各个环节,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整个测压过程的顺利进行。复杂煤层赋存条件在本次研究中分为三类进行论述,即松软破碎煤层、穿多煤层涌水钻孔和超长岩孔。针对这些复杂条件,提出选取简易的一般型测压装置和复杂的复用型测压装置运用到实际测试中,并为了更好的达到测压效果,对两种装置各自的封孔器进行改进创新:一般型测压装置选取配有空心外罩的封孔器,而复用型测压装置选用改进外壳添加流变层的封孔器。同时结合前期所完成的研究给出适配的封孔材料,即合适配比的SP-I型封孔材料结合聚氨酯和三相泡沫粘液。考虑到测压装置和封孔材料对于钻孔气密性的保障能力有限,本次研究还针对在打钻过程中的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提出松软破碎煤层选取再造岩孔的工艺技术和穿多煤层涌水钻孔选取下套管的工艺技术,工艺技术可以对裂隙进一步封堵,也可以使钻孔稳定性增加,特别对于穿多煤层涌水钻孔来说,更大限度的隔离了水和其他煤层的影响。运用研究给定的测压装置、封孔材料和工艺技术所组成的测压技术对二耐煤矿松软破碎煤层条件、毛寨煤矿穿多煤层涌水钻孔条件和康辉煤矿超长岩孔条件进行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各条件下所采取的测压技术均具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测压存在的相关问题,具有很高的可行性。该论文有图28幅,表7个,参考文献61篇。

二、周期注水原理与现场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期注水原理与现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浅埋煤层群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压架机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出上部遗留煤柱期间强矿压显现特征
    2.1 工程背景
    2.2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3 31106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
    2.4 本章小结
3 上部遗留煤柱组合承载联动失稳机理研究
    3.1 基于压力拱理论的房式煤柱稳定性分析
    3.2 出遗留煤柱期间组合煤柱稳定性分析
    3.3 出遗留煤柱期间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3.4 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坚硬岩层破断失稳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诱发压架机理研究
    4.1 遗留煤柱联动失稳相似材料模拟研究
    4.2 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岩层移动压架机制分析
    4.3 出遗留煤柱期间的支架载荷分析
    4.4 出遗留煤柱期间压架灾害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出遗留煤柱层间岩层剪切效应及影响规律研究
    5.1 UDEC Trigon数值模型
    5.2 上部坚硬岩层破断长度对层间岩层剪切破坏的影响规律
    5.3 下部煤层采高对层间岩层剪切破坏的影响规律
    5.4 层间坚硬岩层厚度对岩层剪切破坏的影响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超深孔穿煤柱水压致裂切顶技术
    6.1 水压致裂方案设计
    6.2 水压致裂工业性试验
    6.3 水压致裂压力变化与裂隙形态
    6.4 出遗留煤柱期间顶板水压致裂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周期注水在油田开发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周期注射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优势
2 现阶段周期注水应用于油田开发中存在的缺陷
    2.1 周期注水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2.2 周期注水操作的管理有待完善
    2.3 相应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3 针对现阶段周期注水应用于油田开发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的完善措施
    3.1 提高周期注水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2 加强周期注水的现场管理
    3.3 进一步完善周期注水的管理机制
4 结束语

(3)敖南油田B井区平直联合布井及注水措施综合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水平井技术
        1.2.2 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发展现状
        1.2.3 注水开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地质发育概况
    2.2 目的层概况
    2.3 构造特征
    2.4 储层岩性、微观特征
    2.5 流体分布和流体性质
        2.5.1 流体分布
        2.5.2 流体性质
        2.5.3 地层压力与温度
    2.6 开发现状
第三章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3.1 储层建模数据准备
    3.2 建立精细构造模型
        3.2.1 层面模型
        3.2.2 断层模型
        3.2.3 构造模型
    3.3 沉积相模型
    3.4 属性模型
    3.5 模型粗化
    3.6 储量拟合
    3.7 小结
第四章 数值模型建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1 油藏模型初始化
    4.2 岩石及流体物性分析
    4.3 数值模型含油饱和度场
    4.4 历史拟合
        4.4.1 虚拟井的设立
        4.4.2 全区拟合结果
        4.4.3 单井拟合结果
    4.5 剩余油分布特征
        4.5.1 剩余油定性描述
        4.5.2 剩余油定量描述
        4.5.3 剩余油类型及成因
    4.6 小结
第五章 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参数及井位设计
    5.1 概念模型的建立
    5.2 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参数影响程度分析
        5.2.1 灰色关联分析法理论
        5.2.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应用
    5.3 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参数设计
        5.3.1 水平段长度
        5.3.2 射孔间隔
        5.3.3 注采间距
        5.3.4 直井与水平井匹配个数
    5.4 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井位设计
    5.5 小结
第六章 注水措施综合调整
    6.1 不同联合布井方式转注时机的确定
        6.1.1 匹配2口直井转注时机优选
        6.1.2 匹配4口直井转注时机优选
    6.2 合理注采比的确定
        6.2.1 物质平衡法理论
        6.2.2 Logistic旋回数学模型推导
        6.2.3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6.3 合理注水周期的确定
        6.3.1 周期注水理论
        6.3.2 油藏工程方法确定注水周期
        6.3.3 数值模拟方法确定注水周期
    6.4 注水措施综合调整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致密砂岩油藏蓄能体积压裂增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致密油开发概况
        1.2.2 国内外致密油压裂研究现状
        1.2.3 存在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储层岩石可压性研究
    2.1 储层岩石力学参数分析
        2.1.1 岩石抗压强度测定
        2.1.2 抗拉强度实验
        2.1.3 断裂韧性评价
        2.1.4 Kaiser效应测取地应力
    2.2 岩石可压性评价新方法的建立
        2.2.1 岩石脆性计算方法
        2.2.2 可压性评价新方法的建立
        2.2.3 声波时差与岩石可压性评价研究
        2.2.4 声发射b值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致密油藏水平井蓄能体积压裂产能模型及关键参数研究
    3.1 致密油水平井压裂产能数学模型
        3.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1.3 模型的解析方法
    3.2 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参数敏感性分析
        3.2.1 压裂水平井数值模型建立及验证
        3.2.2 裂缝导流能力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2.3 裂缝长度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2.4 地层压力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2.5 压裂段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2.6 水平段长度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2.7 启动压力梯度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3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主控因素分析
    3.4 致密油藏压裂施工参数对蓄能改造的影响研究
        3.4.1 压裂裂缝扩展几何形态分析
        3.4.2 施工参数对蓄能体积压裂影响研究
    3.5 合理关井蓄能时间研究
        3.5.1 压后关井压力场研究
        3.5.2 压后饱和度及产量规律研究
        3.5.3 压后蓄能合理关井时间确定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功效压裂液渗吸及增强排驱机理研究
    4.1 渗吸研究理论基础
    4.2 渗吸实验研究
        4.2.1 自发渗吸实验
        4.2.2 加压渗吸实验
    4.3 多功效压裂液渗吸对致密油微观驱替机理研究
        4.3.1 压裂液渗吸评价实验
        4.3.2 渗吸排驱机理分析
    4.4 核磁共振测试渗吸驱替实验
        4.4.1 核磁共振测试
        4.4.2 微观驱替的时间效应
    4.5 多功效压裂液性能对蓄能体积压裂的影响研究
        4.5.1 摩擦特性对缝网形成的影响
        4.5.2 压裂液粘度对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及驱替特征研究
    5.1 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及孔隙分布特征
        5.1.1 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分析
        5.1.2 储层孔隙结构分析
    5.2 储层物性参数评价
        5.2.1 孔隙度测试分析
        5.2.2 储层渗透率评价
        5.2.3 饱和度分析评价
    5.3 储层岩石表面性质评价
        5.3.1 储层润湿性评价
        5.3.2 储层表面张力评价
    5.4 应力敏感及水锁伤害评价
        5.4.1 应力敏感评价
        5.4.2 水锁伤害评价
    5.5 致密油藏驱替特征及井距研究
        5.5.1 流管模型的建立
        5.5.2 计算方法
        5.5.3 模型的验证
        5.5.4 Q246区块水驱动态特征应用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蓄能体积压裂优化设计及效果分析
    6.1 区块基本情况
        6.1.1 自然地理条件
        6.1.2 勘探开发简况
        6.1.3 地质特征
        6.1.4 储层特征
        6.1.5 油藏类型及流体特性
        6.1.6 水驱效率评价
    6.2 Q246区块储层可压性评价及工程甜点优选
    6.3 射孔参数的优选
    6.4 Q246区块蓄能压裂施工参数设计
    6.5 多功效压裂液优选
    6.6 压后关井时间确定
    6.7 现场试验效果评价
    6.8 典型井对比
    6.9 井网加密及能量补充试验
    6.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学业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脉动周期注水配注模型建立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水工艺研究现状
        1.2.2 油田分层配注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脉动注水工艺系统设计及工作原理
    2.1 脉动注水工艺系统设计
        2.1.1 脉动注水信息采集系统
        2.1.2 脉动注水信息采集运行系统
    2.2 井口压力波发生器及控制系统
    2.3 井下智能分层脉动注水开关器
    2.4 脉动周期注水工艺可行性分析
    2.5 脉动周期循环注水增油方式
    2.6 脉动周期循环注水工作方式
    2.7 脉动周期循环注水配注方式
        2.7.1 理论依据
        2.7.2 脉动周期注水压力分析方法
        2.7.3 脉动周期注水工作流程的确定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均质油藏的脉动周期注水配注制度分析
    3.1 注水制度调控参数的确定
    3.2 建立数模理想模型及相关注水制度设定
        3.2.1 模型基础数据
        3.2.2 工作制度描述
    3.3 考虑不同渗透率、不同注水制度下的情况
    3.4 考虑不同渗透率下的分层注水的情况
    3.5 考虑加大注入量的分层注水的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压敏影响下的脉动周期配注分析
    4.1 利用STARS模型对IMEX验证结果进行分析
        4.1.1 建立STARS理想模型
        4.1.2 对“开1h关3h”的注水制度情况验证
        4.1.3 对“开1h关3h”隔层注入的情况验证
    4.2 脉动周期循环注水物理模型建立
    4.3 脉动周期注水层段配注模型建立
        4.3.1 脉动注水层段性质评价划分
        4.3.2 强、弱注水效果评价
        4.3.3 脉动周期注水单层模型建立
    4.4 脉动注水油水推进效率预测模型
        4.4.1 脉动注入单层-储层两相渗流模型
        4.4.2 脉动注水相关渗流条件确定
        4.4.3 脉动水驱前缘速率的确定及油水混相区渗流分布求解
    4.5 实例分析
        4.5.1 求解数学模型对实例分析
        4.5.2 利用STARS模块对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脉动周期循环注水软件设计
    5.1 脉动注水软件开发环境
    5.2 脉动注水软件结构
    5.3 脉动注水软件功能
        5.3.1 主页面介绍
        5.3.2 脉动注水开关信号控制
        5.3.3 脉动注水层段注入量及跳跃控制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本文常用符号及其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6)煤层瓦斯抽采中煤体破裂与气体渗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流-固耦合作用下煤样力学与渗透特性研究
    2.1 耦合实验平台与方法
    2.2 有效应力作用下煤样渗透率变化
    2.3 不同含水率煤样力学特性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钻孔过程中煤岩体损伤与破坏实验
    3.1 钻进实验设计与研究内容
    3.2 钻进破坏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钻进损伤数值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煤体变形与气体渗流的多场耦合模型
    4.1 瓦斯抽采气-固耦合数学模型
    4.2 气-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
    4.3 爆破动载荷作用下煤层破坏及瓦斯渗流数学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侧向采动压力作用下瓦斯抽采效率模拟与分析
    5.1 鹤煤三矿工程背景与模拟方案
    5.2 采动作用下瓦斯抽采效率与分析
    5.3 注气强化抽采瓦斯的预测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注水软化煤层作用下瓦斯抽采效率模拟与分析
    6.1 平煤十矿工程背景与实验方案
    6.2 注水后各组分流体含量变化
    6.3 注水工作面煤层损伤破坏过程
    6.4 本章小结
7 聚能爆破作用下瓦斯抽采效率模拟与分析
    7.1 白坪煤矿工程背景与模拟方案
    7.2 爆破后煤层响应及瓦斯渗流规律
    7.3 爆破孔增加后煤层的响应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特低渗油藏周期注水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周期注水机理研究
        1.2.2 周期注水影响因素分析
        1.2.3 矿场试验情况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1.4.1 研究内容
        1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特低渗油藏地质特征及注水开发现状
    2.1 油田地质特征
        2.1.1 油田地质概况
        2.1.2 储层特征
    2.2 静态地质资料差异性分析
        2.2.1 有效砂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2.2 储层孔隙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2.3 储层渗透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2.4 储层初始含水饱和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2.5 地质特征分区及评级
    2.3 油藏开发现状
        2.3.1 油藏开发历程
        2.3.2 油藏开发现状
        2.3.3 油井初开井生产特征
        2.3.4 油井目前生产特征
    2.4 LPY东区动态生产资料分析
        2.4.1 区块产油特征的分析
        2.4.2 区块产水特征分析
        2.4.3 区块油水比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低渗均质油藏周期注水渗流规律研究
    3.1 第一周期储层渗流参数特征
        3.1.1 增压阶段参数特征
        3.1.2 降压阶段参数特征
    3.2 多周期储层渗流参数特征
        3.2.1 前五周期渗流参数特征
        3.2.2 第六周期增注阶段参数特征
        3.2.3 第六到第十周期渗流参数特征
    3.3 周期注水特低渗油藏影响因素分析
        3.3.1 地质模型
        3.3.2 油藏参数选取
        3.3.3 转注时机的影响
        3.3.4 注水强度的影响
        3.3.5 注水周期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低渗油藏周期注水室内试验研究
    4.1 实验装置与用品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用品
    4.2 实验流程
        4.2.1 增压注入参数分析实验
        4.2.2 降压注入参数分析实验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增压注入实验结果分析
        4.3.2 降压注入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际油藏现场应用研究
    5.1 油藏数值模拟实际模型
        5.1.1 基础物性参数
        5.1.2 油藏基础参数
        5.1.3 油藏历史拟合
    5.2 周期注水方案优化设计
        5.2.1 注水周期优化设计
        5.2.2 注水强度优化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特征及开发特征
        1.2.1 储层特征
        1.2.2 开发特征
        1.2.3 主要开发矛盾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曲线研究进展
        1.3.2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物质平衡方程研究进展
        1.3.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物理模拟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能量指示曲线研究
    2.1 缝洞模型的建立
        2.1.1 单裂缝型
        2.1.2 双裂缝型
        2.1.3 缝-洞组合型
        2.1.4 双溶洞型
        2.1.5 单溶洞型
        2.1.6 小结
    2.2 理论方程的建立
        2.2.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物质平衡方程
        2.2.2 典型缝洞结构理论方程建立
    2.3 能量指示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
        2.3.1 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2.3.2 敏感性分析
    2.4 曲线指示意义运用
        2.4.1 近井钻遇溶洞型能量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2.4.2 井钻遇裂缝型储集体能量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指示曲线研究
    3.1 缝洞模型的建立
        3.1.1 井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
        3.1.2 井缝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
        3.1.3 井缝洞并联型缝洞模型
    3.2 理论方程的建立
        3.2.1 井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的注水指示曲线推导
        3.2.2 井缝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注水指示曲线推导
        3.2.3 井缝洞并联型缝洞模型注水指示曲线推导
    3.3 影响因素及敏感性分析
        3.3.1 井洞缝洞型串联模型分析
        3.3.2 井缝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分析
        3.3.3 井缝洞并联型缝洞模型分析
    3.4 曲线指示意义运用
        3.4.1 缝洞组合型储集体注水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3.4.2 双溶洞型储集体注水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压物模实验研究
    4.1 室内物模相似准则建立
        4.1.1 量纲分析法推导相似准则群
        4.1.2 方程分析法
        4.1.3 主要相似准则选取及物理模拟参数计算
    4.2 单溶洞高压物性模拟实验
        4.2.1 实验模型建立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双溶洞高压物性模拟实验
        4.3.1 实验模型建立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底水型双溶洞高压物性模拟实验
        4.4.1 实验模型建立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单溶洞注水驱油高压物理模拟实验
        4.5.1 实验模型建立
        4.5.2 实验方法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双溶洞注水驱油高压物理模拟实验
        4.6.1 实验模型建立
        4.6.2 实验方法
        4.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指示意义解释模型测试
    5.1 能量指示曲线指示意义解释模型测试
        5.1.1 能量指示曲线物模模型校正
        5.1.2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动态储量变化机理分析
    5.2 注水指示曲线指示意义解释模型测试
        5.2.1 注水指示曲线物模模型校正
        5.2.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动态储量变化机理分析
    5.3 动态曲线综合指示意义分析
        5.3.1 适用条件分析
        5.3.2 油藏开发阶段适应性分析
        5.3.3 动态储量估算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指示意义的开发对策研究
    6.1 无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6.1.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1.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1.3 无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6.2 有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6.2.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2.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2.3 有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6.3 无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6.3.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3.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3.3 无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6.4 有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6.4.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4.2 有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砂岩油藏特高含水后期水驱渗流特征及流场评价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高含水后期渗流规律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多孔介质中流速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储层流场特征及调整方法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特高含水后期相渗曲线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岩心相渗曲线测量方法改进及形态特征研究
        2.1.1 特高含水后期岩心相渗曲线测试存在问题分析
        2.1.2 岩心相渗曲线测试方法改进及结果分析
    2.2 特高含水后期储层物性变化对相渗曲线影响研究
        2.2.1 实验方案及步骤
        2.2.2 水驱冲刷对储层物性及相渗特征影响分析
    2.3 不同含水阶段微观剩余油分散程度量化表征
        2.3.1 微观剩余油检测原理及岩心薄片处理
        2.3.2 微观剩余油分散程度量化表征方法及结果分析
    2.4 不同含水阶段剩余油赋存形态特征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微观剩余油分布及储层物性特征的渗流规律量化研究
    3.1 剩余油特征及储层物性对相渗曲线影响研究
        3.1.1 基于分形理论的相渗曲线数学模型建立
        3.1.2 分形相对渗透率曲线模型验证
        3.1.3 不同因素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的研究
    3.2 微观剩余油分散性及储层物性变化特征对水驱特征曲线的影响
        3.2.1 分形水驱特征曲线推导
        3.2.2 模型验证及应用
        3.2.3 各因素对水驱特征曲线影响分析
    3.3 基于特高含水后期相渗形态特征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
        3.3.1 新型水驱动态预测曲线的提出
        3.3.2 油藏开发动态预测新方法的验证与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传热分析及渗流规律的水驱油两相流速监测方法
    4.1 模型中传热分析的基本假设及自加热温度传感装置
        4.1.1 模型中传热分析的基本假设
        4.1.2 自加热温度传感装置
    4.2 储层模型中两相流速监测理论研究
        4.2.1 热传导状况分析
        4.2.2 热对流状况分析
        4.2.3 渗流监测理论方程式推导
    4.3 储层模型中传热系数及饱和度图版测定
        4.3.1 储层模型传热系数测试
        4.3.2 储层模型饱和度测试
    4.4 流速监测应用及准确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驱物理模拟过程中流场一体化评价方法建立
    5.1 流场一体化评价方法的提出
    5.2 基于驱油效率分布状况的开发现状评价研究
        5.2.1 评价方法提出
        5.2.2 评价指标计算
        5.2.3 实例计算
    5.3 压力场及流动速度场分析与应用
        5.3.1 压力场监测及应用
        5.3.2 非达西渗流区域量化表征
    5.4 累计过水倍数场分布表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一体化评价的特高含水后期流场演化及调整方法研究
    6.1 人造岩心平板模型设计及实验方案
        6.1.1 人造岩心设计及实验设备
        6.1.2 实验方案及步骤
    6.2 特高含水后期水驱油流场演化规律的一体化评价研究
        6.2.1 基于物质基础的开发现状评价
        6.2.2 基于压力场的动力条件评价分析
        6.2.3 基于流动速度场的流动现实性评价分析
        6.2.4 基于过水倍数场的累计作用现状评价
    6.3 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整评价研究
        6.3.1 生产动态曲线分析
        6.3.2 不同调整方法下流场特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复杂煤层赋存条件下瓦斯压力直接测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测压影响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研究
    2.1 “人-机-环”系统的分析
    2.2 测压准备工作的分析
    2.3 测压技术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3 测压装置的研发和封孔材料的选取
    3.1 技术难题的分析
    3.2 封孔测压机理概述
    3.3 测压装置的研发
    3.4 封孔材料的选取
    3.5 本章小结
4 工艺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分析
    4.1 松软破碎煤层测压技术
    4.2 穿多煤层涌水钻孔测压技术
    4.3 超长岩孔测压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周期注水原理与现场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埋煤层群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压架机理与控制研究[D]. 吴文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2]周期注水在油田开发中的运用[J]. 胡春阳.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10)
  • [3]敖南油田B井区平直联合布井及注水措施综合调整[D]. 司想.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致密砂岩油藏蓄能体积压裂增产机理研究[D]. 李兴科. 东北石油大学, 2020
  • [5]脉动周期注水配注模型建立及软件设计[D]. 李鹏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6]煤层瓦斯抽采中煤体破裂与气体渗流规律研究[D]. 张立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特低渗油藏周期注水机理及应用研究[D]. 张秋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8]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研究[D]. 程洪.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砂岩油藏特高含水后期水驱渗流特征及流场评价实验研究[D]. 管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10]复杂煤层赋存条件下瓦斯压力直接测定技术研究[D]. 陈广健.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标签:;  ;  ;  

周期注水原理及现场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