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亲属称谓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汉语亲属称谓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从中文亲属称谓语的英文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胡业爽[1](2020)在《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的俄译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家们所创作的以乡村中国为叙述对象,以展现地域文化为主要审美特色、文学和文化传播价值的一系列文学作品。近年来,不少当代乡土小说作品通过翻译走进了异域读者的视界,为他们了解当代乡村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变迁打开了一扇窗。然而,乡土小说的翻译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地域文化的翻译困境。无论是方言的转换困难,还是地域文化的异质性都使得乡土小说面临着被翻译解构的危机。因此,可以说,地域文化翻译是乡土小说外译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无论是就乡土小说的审美、文学、文化价值来看,还是就地域文化翻译的特点和难度来说,乡土小说外译中的地域文化翻译问题都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课题。尽管近年来这一问题也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中仍存在研究对象较为片面、研究角度比较单一等问题。加之,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乡土小说翻译的欧美经验,这些经验虽然值得借鉴,但并非唯一参考。作为与中国有着深厚文学、文化交流基础的俄罗斯,近年来在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译介上表现也很突出。所以,探究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俄译是对当前欧美经验的有益补充,长远来看也可为中国当代文学在俄译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有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俄译问题进行多角度、系统性的认识。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翻译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整合地域文化翻译研究,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随后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入手围绕地域文化翻译的概念、地域文化翻译的价值、地域文化翻译困难的原因和地域文化翻译的目标这四个问题对地域文化翻译进行了宏观认识;继而对地域文化翻译对象——地域文化素的界定、分类和性质进行了系统描写。在对地域文化翻译机制进行探讨之前,从叙事学角度探究了地域文化翻译与乡土小说译本叙事重构的互动关系,指出了地域文化素传译对乡土小说译本叙事重构的重要价值。最后,在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翻译的机制问题上,本文着重探究了地域文化素的认知、文化素传译的优先级问题、翻译策略与方法这三个方面。研究表明,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翻译有其特殊的规律。文化的地域性贯穿、参与并影响着地域文化翻译的全过程。在地域维度下,地域文化翻译的对象要综合考虑标准语和方言两种载体。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决定着地域文化的翻译价值、翻译难度,并影响翻译机制的运作,表现在认知上的地域变化、译者的地域文化身份对翻译优先级的影响、适用于标准语和方言文化素的通俗化翻译策略等;而在叙事维度下发现,地域文化素传译的必要性并非仅仅在于其语言和文化价值上,还在于推动译语叙事重构的核心作用上。如果不能恰当地传译地域文化素,乡土小说的译语叙事重构就会出现偏差,包括故事的改变、叙事效果的降低,甚至是主题的偏离、浅化乃至消解。最后,作为与中国有着深厚文学、文化交流基础的俄罗斯,译者们在进行地域文化翻译时表现出了以下三个总体特点:倾向通俗化翻译策略,力求传达出原作的土味;注重补偿翻译策略,重视培养读者潜在的文化接受能力;尊重文化差异,鲜少对地域文化素进行删节和替代。综上所述,系统、全面地考察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的俄译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仅能够推动文化翻译理论认知域的拓展,提升其解释力,而且在实践层面可以为中国乡土小说的外译实践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阮氏秋香[2](2020)在《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现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越的经济发展,两国的交易活动越来越推广。因此,汉语越南语在两国的外贸合作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翻译也开始受到重视。为了促进双方的合作关系,发展贸易和避免一些影响交易的事件,因此外贸文本翻译的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本论文借鉴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的实践,找出外贸文本翻译中的词汇和句子的特点以及一些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使其对中越外贸文本翻译感兴趣的人们有所帮助。本研究分为四章:第一章进行研究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的文体并分析翻译词语的现状。研究的主要分为常用词语翻译情况和特殊词语翻译情况。研究发现在外贸文本中常用的词语委婉语。在一般的情况下都采用礼貌,委婉的语气来表达对方的疑虑、意见、请求、要求、感谢、道歉、拒绝等。外贸文本中使用大量的术语,而这些术语在国际交流中形成了固定的词语。外贸术语通常用简单的概念或首字母缩略形式来表示。第二章对外贸文本中的句子翻译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外贸文本中的句子翻译情况,包括句子翻译顺序情况和句子形式翻译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句子翻译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有的句子顺着翻译,有的句子要倒着翻译,但因为翻译成越南语时要符合越南语的表达习惯,所以得合句翻译。并不是只使用一种翻译,而要适当的综合运用多种翻译。另外,句子翻译过程中采用常用的语句翻译和固定格式的语句翻译。这些常用语句和固定格式语句对翻译者的译文有所帮助。第三章从上述所分析的词语和句子的翻译现状提出中越外贸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显示,外贸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词多义误用、称谓语误用、汉越词误用、专业术语误用和表达方式不当。从这些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主要为三个原因。第一是翻译者受到母语的影响,译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太过重视越南语中的汉越词导致译文的差错。第二是专业知识有限,因为翻译者本身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外贸文本的风格等使译文中出现问题。最后是文化差异的原因,虽然中越两国是友好领邦,文化相同,但经过社会的发展,两个国家的文化也有所不同。翻译者没有把握好这些原因才导致不必要的问题。第四章提出笔者自己对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的看法和建议。对于翻译者本身来说,翻译者首先要具备广泛的翻译相关的知识,并且培养自身的素养。另外,笔者也提出对中越外贸文本翻译师范的建议。笔者认为关于编写外贸文本的分类书籍和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的教程并不多,可以编辑一些跟外贸文本翻译有关的书籍和教程,以帮助翻译有关的工作。最后是结语部分,作者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予以总结。本论文分析了中越外贸文本中的词语翻译情况和句子翻译情况。通过分析,找出中越外贸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为母语的影响、专业知识有限、文化差异。

盛玥[3](2019)在《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茶文学翻译与评论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茶文化在世界文学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茶文学的翻译成果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在实际的茶文学翻译中,由于中西方人的文化习惯不同,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语言转换能力,还应该充分了解和研习中西方文化。针对于这点,本文先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茶文化中的表现,然后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茶文学翻译与评论的现状,最后论述了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茶文学翻译与评论的提升策略。

朱奥雪[4](2019)在《在华外国留学生中文姓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来华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都有飞速发展,而在华外国留学生的中文名使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留学生中文名既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产物,本文以语用学为基本理论,结合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了303位在华学习汉语外国留学生的中文姓名。结合对留学生中文名使用情况的调查,归纳出留学生中文名的四种语用功能:指别功能、称唤功能、认同功能和情感功能,同时留学生中文姓名具有丰富的表达特征。语音方面,非音译中文名最常见,发音多选用开口度低的韵母,发音响度低,异声调组合占优势,声韵搭配方式多样;语法方面,音译单纯词中文名和前加式中文名为其特有现象;语义方面,与本名含义没有关系的中文名居多,语义上大都寄托着命名者的美好期盼和祝愿,具体可分为十类,从文化结构上看,汉语姓氏是留学生中文名中可有可无的部分;辞格方面,主要以借喻、引用和谐音等三种修辞手段为主进行中文名含义的表达;用字方面,笔画数8的汉字数量最多,选用的汉字只有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全包围和半包围6种结构,高频用字体现出留学生中文名在选用上有较强的性别意识。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中国教师和留学生的访谈,论文还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方面分析留学生中文名功能和语言特征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对留学生中文名语境因素的分析和表达特征的描述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建议。

曹立群[5](2018)在《《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文中认为《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小说涉及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这部小说的翻译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本文从家族称谓语的角度出发,选取《红楼梦》中几个极富代表性的场景,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的称谓翻译,用不同的翻译理论评论和分析两个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

马依天[6](2018)在《留学生中文姓名研究 ——以河北大学留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华留学。中文姓名在留学生学习汉语、亲近中国文化、适应留学生活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留学生的中文姓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北大学留学生的中文姓名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165个中文姓名相关数据,研究留学生中文姓名与本名的音义关系、留学生中文姓名的选词用字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分析留学生中文姓名的特点,探究留学生对待中文姓名的态度。结果发现:留学生取中文名时多倾向于选择中国化的名字,或与本名音义相近的名字;从留学生的中文姓名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影响的痕迹;多数留学生经常使用自己的中文姓名并认为中文姓名给自己的留学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最后,本文为留学生取中文姓名提出一些建议。

王罗洁(Lorena kadzadej)[7](2015)在《从文化视角观察莫言小说《蛙》的阿尔巴尼亚译本中文化意蕴词的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如今全球化时代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间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生活中各方面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文化传递、传播中最重要的工具,其不仅可加速文化交流,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基本单位,即词汇,尤其是文化负载词,则是对文化的直接反映。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因此中文中包含许多文化负载词。然而,对译者而言,对这些词汇的翻译则成了一个挑战。本文以小说《蛙》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如何将中国文化负载词译为阿尔巴尼亚语。本文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以两种翻译策略,即归化和异化为指导,再根据纽马克的文化类型学对五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即物质文化,语言文化,生态学,宗教文化和社会文化。为避免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瑕疵或误解,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源语及目的语文化间的差异,并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助读者理解,促进文化交流。本文分四章:第一章为文章论点的大致介绍,并对本文的方法论和意义进行解释;第二、三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背景;第四章为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个案研究。所有的文化负载词被分为五大类,并分别利用表格进行注释,同时,每一大类中都根据词汇出现频率对其翻译方式给出具体例子。最后文章结尾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再一次重申本文意义。在通过翻译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译者的任务便是在两种文化间搭起一座桥梁,因此,译者不仅仅应是一位双语学家,同时还应对两种文化有着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译出成功的作品。

李燕[8](2013)在《文化心理学观照下的鲁迅小说英译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杨宪益翻译鲁迅小说的特色,倘若单纯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谈会有过于蹈矩之嫌。只有结合对译者的分析,将描写性的研究也融入进去,方可主客观兼顾,两全其美。本研究的理论视角是文化心理学,笔者认为一切行为皆由心理活动支配。翻译是一种语言心理活动,或基于语言媒介的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一场文化心理活动。具体来说,本文结合了文本的文化心理和译者的文化心理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一是研究文本的文化心理。文本创作是实践中作者的一种心理活动,创作心理是作者文化心理的体现。文本的文化心理反映了作者的文化心理。原作其实是一件文化作品,作者的文化心理和作品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作者的文化心理决定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而作品又是作者文化心理的折射和反映。译者对文本的解读是对文字进行分析解码的过程,译者不能像普通读者只需体会文字带来的感受,沉浸在想象中;译者必须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一份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每个文字的解读。文本是作家的心迹记录,折射了作家的心理。因此翻译时,对文本文化心理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帮助译者正确解读原作,把握原作精神和意义,从而做好翻译工作。二是译者的翻译心理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原文的思考、加工和再现就是一种文化心理活动。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主体,即译者的文化心理活动,是译者置于他生活的文化背景中来深度挖掘内心世界的意图、目的、观念及价值观等。译者的文化心理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的方法和策略运用、翻译的目的都起到制约作用。因此一部上乘的译作是作者和译者共同完成的,译者借助原作实现自我精神追求,原作通过翻译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本研究以分析鲁迅小说文本为主要手段,解析杨宪益的翻译特色时,始终把文本分析放在首位。同时,也说明了他个人的文化心理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操控作用。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译本选择和译者介绍、理论基础、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介绍鲁迅小说英译状况和杨宪益翻译鲁迅小说研究状况综述,之后阐明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三章是作者和译者的文化心理探索,笔者尝试分析了鲁迅和杨宪益文化心理的形成因素,指出翻译是对原文作者的心迹跟踪,质量上乘的翻译首先就需要对作者的文化心理有正确的解读。既然是研究鲁迅小说译本,研究鲁迅的文化心理是首要问题。译者的文化心理更是直接影响到他的翻译决策和行为。我们分析影响他翻译行为的文化心理因素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去把握:宏观上,他的翻译生涯与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他的翻译行为无法摆脱当时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的影响,具有时代特征;微观上,他个人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爱国精神、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都具有他的独特性。所有因素的综合形成了他独有的文化心理,并直接影响到他的翻译行为。第四章是词汇翻译,首先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入手,探讨杨宪益针对小说典型词汇部分的翻译;再谈到极具特色的鲁迅小说人物名称和篇名的翻译;最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对比杨宪益和其他两位译者的用词差别,对其独特词和空缺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语义诠释一定要符合原作的文化历史背景及作者的文化心理,语义的最终定夺必须在原文的文化心理框架中进行,不应望文生义,更不应“胡思乱想”。即便是意译也应有“意”的依据。大量详实的代表性例句对比分析表明,杨宪益在词汇层面的翻译上,受到了思维方式、时代环境、工作性质等各方面的影响,他在翻译时忠于原文,准确理解词义和感情色彩,追求简洁明了,传情达意,并尽量兼顾审美效果。他主要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有时也会造词翻译,用词斟酌,规范得体,力求在读者面前还原一个真实的原文。第五章是修辞翻译,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几乎用尽所有传统的修辞手法。杨宪益在翻译鲁迅小说修辞时,费尽心思、竭尽全力,以求“情欲信,辞欲巧”。本章从词汇、句法和语意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中所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手法的翻译加以探讨。总的来说,杨宪益在处理词汇层面的修辞时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采用意译以追求语义的对应,最大程度上保留和原文形式上的对等的同时,也追求语气和情感的一致。比起其他两位译者,杨宪益用词更为谨慎、简练,追求形与义的对等。留有遗憾的是,有些不加注释的翻译无法把作者创作原文时想要表达的内涵体现出来,没有再现作者的创作心理,同样也没有照顾到译文读者希冀通过译文走入作者创作心理世界的阅读心理。在翻译句法层面的修辞方法时,杨宪益注重句式结构的安排,轮廓鲜明,译文形式多样,简洁紧凑,读起来余音绕梁。在具体内容的再现和选词上面,他的翻译灵活度比较小,紧扣原文,即便采用意译,他的译文也是三人中最为贴近源语的。他对翻译工作一丝不苟、绝不含糊,态度认真。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不浮于表面,译文总是力求再现深层次内涵。在翻译语意层面的修辞手法时,杨宪益仍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他用语讲究,凸显重要性时,会选用比较书面体的词语和表达。相对莱尔口语色彩浓的用语,他用词形象,简炼得体,力图保留中国的文化意象和表达形式,对于源语文化的重视大于对读者阅读习惯的重视。总体来说,杨宪益对待修辞时绝不马虎,他仔细解读修辞中的内涵信息,把握文本心理,即作者的创作心理。他的翻译思想、用语习惯、思维方式、文化审美等对译文都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第六章是描写翻译,小说中人物和环境的描写的翻译再现了作者的创作心理,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不免带上译者本身的翻译痕迹,也正是译者自己的翻译心理的体现。杨宪益在各类描写翻译上的特色就是其翻译心理的最好见证。本章从地点环境、杀人场景、人物外貌、人物语言和人物动作等五个方面就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杨宪益在处理描写翻译时的特色。综上所述,从小说描写的角度上看,杨宪益的译文忠于原文,在结构、用词、语气上都能和原文保持一致,传情达意。在整个语篇的处理上表达流畅,前后呼应,融会贯通。在选词上精准传神,行文美丽。他对待翻译工作严谨认真,驾驭英语挥洒自如,功底深厚。第七章是结论。通过词汇、修辞和描写三个层面的鲁迅小说译文比较,本研究归纳出杨宪益的翻译特色。接着从译者的翻译心理角度找出产生特色的原因,对比译者受到的时代影响、工作目的、译本选择、目标读者定位、翻译思想、思维方式等影响,阐明不同的翻译心理因素直接导致不同的翻译。最后说明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李钢[9](2012)在《和而不同 ——历史文化视阈下的《论语》英译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典籍《论语》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要影响。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论语》已被译成六十余个外语译本,其中以英语译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自1691年开始《论语》的英译,到2010年3月林戊荪先生翻译出版的《论语》译本Getting to Know Confucius-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和2010年10月,宋德利先生翻译出版的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论语》英译已跨越五个世纪,历时三百余年。但是,到目前为止,还少有人对《论语》英译进行历时描述性研究。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从译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入手,对《论语》英译进行系统的历时研究,为《论语》英译研究贡献绵薄之力。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论语》英译经历了一个从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语境向文化多元化历史文化语境嬗变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在《论语》英译时采取的翻译策略大体上经历了从“求同”到“存异”,从“归化”到“异化”的历史进程。早期《论语》英译时处西方中心主义历史文化语境。受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汉学家英译《论语》时以西方的意识形态指导自己的翻译过程,千方百计归化原文中的中国文化因素,以使自己的译文符合西方的文化规范;这一时期的华人译者英译《论语》时,考虑到“西强中弱”的时代背景,为了使自己的译文符合西方读者的接受习惯,达到传播中华文化之目的,‘也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采取译者走向读者的归化翻译策略。总之,“求同”是这一时期《论语》英译的突出特征。当代《论语》英译时处“文化多元化”历史文化语境。此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慢慢走出“西方中心论”的泥沼,开始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并注意学习和吸取他种文化中的优质成分。此时,西方汉学家英译《论语》时能够尊重“异质”的中国文化。具体到翻译实践过程中,他们尽量采取能够保留原文异域文化色彩的异化翻译策略。而当代中国翻译家英译中国典籍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传播未经过滤的中国文化,因此,他们在自己的译文中尽力避免以前西方译者译文中经常出现的有意无意误解、曲解中国文化的弊端,尽可能在译文中保留中国的“异质”文化。总之,“存异”是这一时期《论语》英译的突出特征。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将简单论述本文选题的缘起、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首先将简单介绍孔子和中国典籍《论语》,然后将梳理《论语》英译的历史及译本介绍,最后将回顾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情况。第三章将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工具,即翻译操纵理论、翻译目的论和描述翻译学。第四章将讨论“西方中心主义”历史文化语境下《论语》英译。首先将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论语》英译作一概括,然后选出马歇曼、威妥玛、辜鸿铭、翟林奈、林语堂等人的《论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翻译过程中的“求同”倾向。第五章将论述“文化多元化”历史文化语境下《论语》英译。首先将对“文化多元化”历史文化语境下《论语》英译作一概括,然后选出庞德、黄继忠、安乐哲和罗思文、森舸澜、林戊荪等人的《论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翻译过程中的“存异”倾向。第六章将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论语》英译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求同”到“存异”。第七章首先将总结本研究的内容与创新发展之处,然后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可拓展的空间,并进一步展望21是世纪中国典籍外译将会呈文化“和而不同”的态势。

吴明恺[10](2010)在《从《三国演义》称谓考察汉英翻译的难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称谓语是语言的重要部分,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当进行语言翻译的时候,理解称谓语的使用时间、地点和形式是十分必要且必需的。本篇论文主要集中研究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中的所使用到的称谓语,并同时讨论把这种称谓形式由中文翻译成英文的困难。论文包括三个部分:前两章节介绍了称谓语的用法和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中间数章讨论了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分析了书中前三十回中用于称谓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汉语称谓形式及其各自对应的英文;末尾数章通过比较分析中、英文间称谓语,将引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讨论,同时显现出称谓语翻译的困难。

二、从中文亲属称谓语的英文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中文亲属称谓语的英文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的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一、本文研究的现实性
    二、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与任务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研究的理论材料与实践材料
    五、本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六、本文的新意
    七、本文的结构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翻译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界定与特点
    第二节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外译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地域文化翻译研究综述
        一、宏观层面研究综述
        二、微观层面研究综述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域文化翻译概观
    第一节 地域文化翻译的概念
        一、地域文化的多维界定
        二、地域文化翻译的本质
    第二节 地域文化翻译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审美价值
        三、文化价值
    第三节 地域文化翻译困难的原因
        一、语言距离
        二、文化距离
        三、主体距离
    第四节 地域文化翻译的目标
        一、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
        二、主观目标与客观目标
        三、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域文化翻译对象
    第一节 地域文化素的界定
        一、文化翻译对象的多元认知
        二、地域文化素的概念
    第二节 地域文化素的分类
        一、语言维度下的分类
        二、地域维度下的分类
    第三节 地域文化素的性质
        一、结构性
        二、通俗性
        三、地域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域文化翻译与乡土小说译本叙事重构的互动
    第一节 地域文化在乡土小说叙事中的作用
        一、故事构建作用
        二、话语组织作用
        三、主体引导作用
    第二节 地域文化素翻译对译本叙事重构的影响
        一、翻译研究视角下对“叙事”的界定
        二、地域文化素翻译对译本叙事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译本叙事重构对地域文化翻译的影响
        一、回溯地域文化的根脉价值
        二、展现地域文化的生存危机
        三、凸显地域文化的核心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域文化俄译机制
    第一节 地域文化素的认知
        一、文化素认知中的地域投射与表现
        二、框架理论视域下的地域文化素认知过程
    第二节 地域文化素翻译的优先级
        一、地域文化素翻译中的价值排序
        二、地域文化素翻译优先级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地域文化翻译策略与方法
        一、通俗化翻译策略及其方法
        二、补偿翻译策略及其方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2)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范围
第一章 中越外贸文本中的词语翻译情况研究
    一、中越外贸文本中的常用词语翻译情况分析
        (一) 称谓语翻译情况分析
        (二) 敬语和谦语翻译情况分析
        (三) 委婉语翻译情况分析
        (四) 拒绝语翻译情况分析
        (五) 感谢语翻译情况分析
        (六) 道歉语翻译情况分析
    二、中越外贸文本中的特殊词语翻译情况分析
        (一) 外贸术语翻译情况分析
        (二) 缩略语形式翻译情况分析
        (三) 外来语形式翻译情况分析
        (四) 固定短语翻译情况分析
        (五) 汉越词语翻译情况分析
第二章 中越外贸文本中的句子翻译情况研究
    一、句子翻译顺序情况分析
        (一) 句子顺译情况分析
        (二) 句子倒译情况分析
        (三) 合句翻译情况分析
    二、句子形式翻译情况分析
        (一) 常用语句翻译情况分析
        (二) 固定格式语句翻译情况分析
        (三) 句类的变换翻译现状分析
第三章 中越外贸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中越外贸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一词多义误用
        (二) 称谓语误用
        (三) 汉越词误用
        (四) 专业术语误用
        (五) 表达方式不当
    二、中越外贸文本翻译中所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 母语的影响
        (二) 专业知识有限
        (三) 文化差异
第四章 对于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的建议
    一、对于翻译者本身的建议
        (一) 要具备广泛的翻译相关的知识
        (二) 要培养自身的素养
    二、对于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示范的建议
        (一) 编纂外贸文本的分类书籍
        (二) 编写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的教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合同
附录二:询盘,报盘
后记

(3)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茶文学翻译与评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茶文学中的表现
    1.1 对家庭的态度不同
    1.2 对宗教的态度不同
2 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茶文学翻译与评论的现状
    2.1 翻译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2.2 翻译工作者的职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3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茶文学翻译与评论的提升策略
    3.1 对中西茶文化进行比较和总结
    3.2 加强中西茶文化交流与融合

(4)在华外国留学生中文姓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姓名研究
        1.2.2 中外姓名对比研究
        1.2.3 留学生中文姓名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1 研究理论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留学生中文名语用功能和表达特征
    2.1 语用功能
        2.1.1 指别功能
        2.1.2 称唤功能
        2.1.3 情感功能
        2.1.4 认同功能
    2.2 表达特征
        2.2.1 语音特征
        2.2.2 语法特征
        2.2.3 语义特征
        2.2.4 辞格特征
        2.2.5 用字特征
第3章 留学生中文名的形成语境
    3.1 语言语境
        3.1.1 语音语境
        3.1.2 语法语境
        3.1.3 语义语境
        3.1.4 修辞语境
        3.1.5 汉字语境
    3.2 情景语境
        3.2.1 参与主体
        3.2.2 用名需求
        3.2.3 命名方式
    3.3 文化语境
        3.3.1 地区差异
        3.3.2 宗教信仰差异
        3.3.3 性别差异
第4章 给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5)《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西方称谓语差异
二、杨霍称谓语翻译对比
三、从各家翻译理论看杨霍译本
    (一) 约翰·卡特福德
    (二) 劳伦斯·韦努蒂
    (三) 尤金·耐达
四、结语

(6)留学生中文姓名研究 ——以河北大学留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难点及对策
        1.4.1 研究难点
        1.4.2 解决措施
    1.5 章节介绍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中国姓名的研究
    2.2 关于中外姓名比较的研究
    2.3 关于留学生中文姓名的研究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留学生中文姓名与本名的音义关系
    4.2 留学生中文姓名的选字特点
        4.2.1 姓氏特点
        4.2.2 名字特点
    4.3 留学生中文姓名的文化特点
    4.4 留学生对中文姓名的态度分析
第5章 留学生中文姓名取名建议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河北大学留学生中文姓名调查问卷
    附录2 河北大学留学生姓名表
致谢

(7)从文化视角观察莫言小说《蛙》的阿尔巴尼亚译本中文化意蕴词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序言
    1.1 论文目的及意义
    1.2 对莫言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3 对莫言小说《蛙》的外文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2. 翻译的两种文化理论
    2.1 什么是翻译?
    2.2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2.3 理论背景: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2.4 异化和归化
    2.5 文化负载词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6 文化的定义
    2.7 文化负载词定义
    2.8 对文化负载词的研究
3. 莫言的小说《蛙》阿尔巴尼亚译本文化复杂词的翻译
    3.1 依里亚斯·斯巴修及其译着《蛙》
    3.2 “蛙”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
    3.3 物质文化负载词
    3.4 语言文化负载词
    3.5 宗教文化负载词
    3.6 态学文化负载词
    3.7 社会文化负载词
4. 期巴修(Iljaz Spahiu)在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的翻译方式
    4.1 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
    4.2 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
    4.3 宗教文化负载的翻译处理
    4.4 生态学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
    4.5 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
    4.6 综述依里亚斯·斯巴修对小说《蛙》中文化意蕴词的翻译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文化心理学观照下的鲁迅小说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译着等身,翻译“中国”
        1.1.2 享誉“红楼”,心系“鲁迅”
        1.1.3 鲁迅小说,誉满全球
    1.2 译本选择和译者介绍
        1.2.1 译本选择
        1.2.2 译者介绍
    1.3 理论基础
        1.3.1 文化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3.2 文化心理学内涵
        1.3.3 翻译的文化心理观
        1.3.4 文化心理学与本研究的联系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步骤和方法
        1.5.1 研究步骤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鲁迅小说英译状况
    2.2 杨宪益翻译鲁迅小说研究文章
    2.3 文献概述
    2.4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章 作者与译者的文化心理探索
    3.1 鲁迅文化心理分析
        3.1.1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3.1.2 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和吸收
    3.2 杨宪益文化心理分析
        3.2.1 成长背景
        3.2.2 性格特点
        3.2.3 爱国精神
        3.2.4 跨国婚姻
        3.2.5 思维方式
        3.2.6 翻译思想
第四章 词汇翻译
    4.1 文化负载词
        4.1.1 食品名称的翻译
        4.1.2 颜色词汇的翻译
        4.1.3 粗俗语的翻译
        4.1.4 方言词语的翻译
        4.1.5 习语的翻译
        4.1.5.1 文艺典故
        4.1.5.2 宗教神话
        4.1.5.3 谚语俗语
        4.1.5.4 习惯风俗
        4.1.6 小结
    4.2 篇名与人名
        4.2.1 篇名翻译
        4.2.2 人名翻译
    4.3 独特词与空缺词
        4.3.1 独特词
        4.3.2 空缺词
    4.4 小结
第五章 修辞翻译
    5.1 词汇方面
        5.1.1 翻造
        5.1.2 倒词
        5.1.3 借代
        5.1.4 拆词
        5.1.5 转类
        5.1.6 大词小用
        5.1.7 虚词叠用
        5.1.8 妙用数词
        5.1.9 小结
    5.2 句法方面
        5.2.1 排比
        5.2.2 回环和顶真
        5.2.3 倒装
        5.2.4 矛盾
        5.2.5 移就
        5.2.6 反复
        5.2.7 巧用连词
        5.2.8 小结
    5.3 语意方面
        5.3.1 反语
        5.3.2 比喻
        5.3.3 象征
        5.3.4 拈连
        5.3.5 夸张
        5.3.6 比拟
        5.3.7 婉曲
        5.3.8 小结
    5.4 小结
第六章 描写翻译
    6.1 场景描写
        6.1.1 地点环境
        6.1.2 杀人场景
    6.2 人物描写
        6.2.1 外貌描写
        6.2.2 语言描写
        6.2.3 动作描写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翻译特色
    7.2 文化心理因素
    7.3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杨宪益先生大事年表
    附录2 A NOTE ON THE TRANSLATION
    附录3 THE TRANSLATIONS

(9)和而不同 ——历史文化视阈下的《论语》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导论
    第一节 本文选题的缘起
    第二节 本文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论语》英译综述与英译研究综述
    第一节 孔子与《论语》
    第二节 《论语》英译综述
        一、国外出版《论语》英译综述
        二、国内出版《论语》英译综述
    第三节 《论语》英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论语》英译研究综述
        二、国内《论语》英译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述评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工具
    第一节 翻译操纵论
    第二节 翻译目的论
    第三节 描述翻译研究
第四章 “西方中心主义”历史文化语境下《论语》英译
    第一节 “西方中心主义”历史文化语境与《论语》英译
    第二节 马歇曼英译《论语》
    第三节 威妥玛英译《论语》
    第四节 辜鸿铭英译《论语》
    第五节 翟林奈英译《论语》
    第六节 林语堂英译《论语》
第五章 “文化多元化”历史文化语境下《论语》英译
    第一节 “文化多元化”历史文化语境与《论语》英译
    第二节 庞德英译《论语》
    第三节 黄继忠英译《论语》
    第四节 安乐哲、罗思文英译《论语》
    第五节 森舸澜英译《论语》
    第六节 林戊荪英译《论语》
第六章 《论语》英译:从求同到存异
    第一节 《论语》英译历史文化语境的嬗变
        一、“西方中心主义”历史文化语境
        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论语》英译:从“求同”到“存异”
        一、“西方中心主义”语境下《论语》英译的“求同”趋势
        二、“文化多元化”语境下《论语》英译的“存异”趋势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内容总结及创新之处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可拓展空间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典籍外译:文化“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持的科研课题
致谢

(10)从《三国演义》称谓考察汉英翻译的难点(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部分
    第一章 导言
        1.1 缘起
        1.2 研究主题、范围、术语界定
        1.3 具体目标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称谓
        2.1 什么是称谓?
        2.2 简介西方称谓语的理论和运用
        2.3 简介东方称谓语的理论和运用
        2.4 中文与英文称谓语的差异
    第三章 已有研究成果概述
        3.1 西方研究成果提要
        3.2 中国研究成果提要
        3.3 本文研究的特点
    第四章 研究背景
        4.1 《三国演义》的背景资料
        4.2 《三国演义》的文字要素
        4.3 《三国演义》的中、英文版本选择说明
        4.4 人物特殊历史背景说明:关公的特殊性
    第五章 研究方法和步骤
        5.1 研究方法
        5.2 研究步骤和目的
    第六章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看《三国演义》中的称谓语
        6.1 作者所选用的称谓语会影响读者对文义的观感
        6.2 不同的称谓语会反映个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6.3 繁文缛节的讲究程度会改变称谓语的使用
        6.4 称谓语的选择和使用会反映称谓者的动机
        6.5 小结
    第七章 《三国演义》中称谓语的英语翻译难点
        7.1 《三国演义》中尊称称谓语的英语翻译难点
        7.2 翻译《三国演义》中的亲属称谓词
        7.3 《三国演义》中名字的英文翻译难点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Origin of Research
        1.2 Scope, Target,and Terminology used in the Research
        1.3 Concrete Goal
        1.4 Significance of Reseacrh
    CHAPTER 2: TERMS OF ADDRESS
        2.1 What are Terms of Address?
        2.2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Theories and Practice on “Address Forms”
        2.3 Selected Chines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ddress Forms”
        2.4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erms of Address”
    CHAPTER 3: PRIOR RESEARCH
        3.1 English Research Investigating Terms of Address
        3.2 Chinese Research investigating Terms of Address
        3.3 Distinguishing Components of this Paper
    CHAPTER 4: RESEARCH BACK GROUND
        4.1 The written history of the compilation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4.2 Literary Elements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4.3 Selection of the Edition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4.4 Exception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Clarification of Guan Yu
    CHAPTER 5: METHODS AND STEPS OF RESEARCH
        5.1 Research Methods
        5.2 Research steps and goals.
    Chapter 6: Terms of Addres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from a Sociolinguistic Standpoint
        6.1 How the address terms chosen by the narrator affect the readers impression of the text
        6.2 Change in Social Status over time is reflected in address terms
        6.3 The degree of formality changes the conditions of how address forms are used
        6.4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always expresses their motives and intentions. The address forms are chosen and utilized in a way that reflects the motives of the speaker
        6.5 Section Conclusion
    CHAPTER 7: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THE TERMS OF ADDRESS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TO ENGLISH?
        7.1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Honorific Terms into English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7.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kinship term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to English
        7.3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name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to English
        7.4 Chapter Conclusion
    CHAPTER 8: CONCLUSION
    Table
    Bibliography

四、从中文亲属称谓语的英文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的俄译研究[D]. 胡业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2]中越外贸文本翻译现状研究[D]. 阮氏秋香.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茶文学翻译与评论探究[J]. 盛玥. 福建茶叶, 2019(01)
  • [4]在华外国留学生中文姓名研究[D]. 朱奥雪. 浙江科技学院, 2019(08)
  • [5]《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J]. 曹立群. 文教资料, 2018(19)
  • [6]留学生中文姓名研究 ——以河北大学留学生为例[D]. 马依天. 河北大学, 2018(01)
  • [7]从文化视角观察莫言小说《蛙》的阿尔巴尼亚译本中文化意蕴词的翻译[D]. 王罗洁(Lorena kadzadej). 浙江大学, 2015(02)
  • [8]文化心理学观照下的鲁迅小说英译研究[D]. 李燕.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9]和而不同 ——历史文化视阈下的《论语》英译研究[D]. 李钢.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6)
  • [10]从《三国演义》称谓考察汉英翻译的难点[D]. 吴明恺.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从汉语亲属称谓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