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微功率单电源运算放大器0P777/727/747

精密微功率单电源运算放大器0P777/727/747

一、精密微功耗单电源运算放大器0P777/727/747(论文文献综述)

郭竹森[1](2021)在《基于北斗的飞行器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定位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技术愈发成熟的同时,技术种类也在变得多样化。于此同时,飞行器和火箭残骸的回收技术也在不断更迭革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也因其独有的短报文通信特点,为飞行器和火箭残骸的回收问题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设计的定位搜寻系统是以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利用RNSS服务,通过GPS/北斗混合定位技术对飞行器残和火箭的残骸进行定位,然后通过RDSS服务,将位置信息以短报文通信的方式实现远距离通信,实现落点的最终定位,完成残骸的回收。先是通过对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同时介绍了飞行器残骸回收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了无线通信回收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意义,通过对比各种定位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优缺点,选择GPS/北斗混合定位技术和短报文通信技术作为该搜寻系统的定位方式和通信方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主要是选择了北斗模块作为定位通信的核心,结合开发的主控模块、供电管理模块、锂电池电压监测模块以及记录器通信等模块完成系统搭建。系统采用GPS/北斗混合定位技术,定位精度较高,且北斗模块内部集成了 10W的功放模块,并通过功分器将天线扩展至4个,实现安装平面内全向覆盖,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通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主要是包括设计芯片周围电路、供电硬件电路、锂电池电压监测电路等,充电电路等进行分析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包括分析短报文通信协议分析和研究、短报文发送设计、系统工作流程设计、供电管理逻辑控制设计等。之后对系统进行模块化测试和整机测试,分别对锂电池充电模块性能,锂电池电压监测性能以及整个系统的定位通信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定位搜寻系统,可以实现在复杂环境下的定位通信,并且精度较高优于10m;在无明显遮挡的情况下通信成功率在95%以上;系统可长时间连续工作三小时以上,工作稳定,且通信频度提升至2次/min,可靠性更高,满足系统方案设计要求。

侯佳伟[2](2020)在《基于三分量探头的快速寻优工频检测装置》文中研究说明核磁共振探测技术是一种能够直接进行地下水资源勘测的手段,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优点,已成为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勘探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探测到的核磁共振信号幅值非常小,信号的抗干扰能力较弱,其最主要的干扰源是50Hz工频信号,因此对50Hz工频信号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核磁共振工频检测装置是单探头工频同步器,这种装置测量时间长、采集信号动态范围低、测量参数单一,导致工频信号测量结果不准确,影响后续的工频消噪过程,无法取得预期成果。为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三分量探头的快速寻优工频检测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核磁共振仪器探水原理及工频信号的影响,设计了三分量探头,分析其工作原理并进行了可行性验证。通过与传统的单分量工频同步器进行对比,明确本装置的指标需求,即检测时间不超过20s,动态范围不低于50dB,中心频率为50Hz,频带宽度为6Hz。2)为实现三分量探头快速寻优检测,依据测量装置预期的性能指标,设计了信号调理模块和通讯控制模块组成的硬件电路系统,使检测装置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采集到大动态范围、低噪声的工频信号。3)为实现空间工频信号的精准测量,设计了MSP430和上位机LabVIEW组成的软件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时序指令控制上位机面板启动ADC、设置继电器探头及设置增益放大倍数,同时设计了上位机数据读取界面,能够实现工频信号相关参数的人机交互。4)对所设计的三分量探头工频检测装置进行技术指标及性能测试,在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室内测试性试验。实验结果显示,三分量探头工频检测装置通过信号调理模块与通讯控制模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检测到低噪声、大动态范围的工频信号,与预计参数指标吻合,以此证明了测量装置整体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谢宇超[3](2016)在《低功耗多功能应答器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长基线水声定位系统需要在海底布放多个应答器,组成特定几何形状的应答器阵,通过应答器单元、浮标单元、水下目标单元、船载单元的共同配合,利用几何交汇方式对阵内水下目标进行导航定位。本论文源于长基线系统中的低功耗多功能应答器单元,主要完成应答器内部硬件电路的设计实现及信标工作方式和存储模块软件的设计工作。论文中,首先对所设计应答器需求进行分析,对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应答器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对信号调理模块、值班模块、测距模块、信标模块和存储模块电路的实现进行了详细说明,完成了硬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各部分接口程序的设计及调试。所设计的硬件模块和软件程序历经实验室联调、水池和湖上试验的验证,证明了所设计实现模块及程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袁术[4](2014)在《基于物联网的健康促进产品的研发》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和强度的增强,环境污染的加重,全民亚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同时。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社会医疗资源的日益匮乏。因此,近来一系列的家用生理信号采集设备如电子血压计等产品日益活跃,但其单纯的检测某一生理信号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一套多功能的家用健康采集管理系统在今显得尤为重要。该系统能准确采集人体的血压,体温,心电等基本生理特征,并且通过无线网络将得到的数据传递给智能终端,再由智能终端通过3G/WIFI接入互联网,形成医疗物联网,实现远程监护和健康管理的功能。结果表明,通过每天对自身健康指标的定量检测,同时配合医生给出的意见,改善自身生活和运动习惯,能有效改善自身亚健康状态和一些恶性疾病的产生。随着现代电子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在家采集自身的生理基本信号并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传输到医院医生的技术得以实现。本文主要介绍家用健康采集管理系统的前端硬件系统的设计。其中,包括人体心电信号采集,血压信号采集,体温参数以及户外运动消耗能量的检测4个子模块。每个模块都通过前端的硬件传感器采集到生理特征信号,再通过MCU(微处理器)采样和算法处理,经由蓝牙或USB传输到智能终端设备。和传统的家用生理采集设备相比,本文中设计的心电模块能够实时传输心电数据到后端服务器,为医生的实时远程诊断提供参考。电子血压计具有连续监测血压的功能,同时数据可以保存在本机或通过网络上传至后端服务器,方便用户和医生进行管理与查看。体温模块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测量法检测体温,并且能将历史数据无线上传至智能端。能耗仪则能大致推算用户运动的路程和消耗的能量,有效检测自身运动量是否达标。通过亚健康人群的试用数据表明,实测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性能指标。

郭旭[5](2013)在《个性化可穿戴式血氧与血压无创监测系统》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迅猛发展,穿戴式电子设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的恶化、食品安全的威胁、各类慢性疾病患者的年轻化等都促使现代人对自身健康监测更加重视。但已有的监测设备不仅体积大、功耗大、操作复杂,而且在血压等一些生理参数的监测上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精度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些都使得市面上的健康监测设备无法很好地融入到现代人忙碌且高效的生活当中。所以一款个性化穿戴式的健康监测设备是具有研究意义的。血氧饱和度和连续血压值是反映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参数,在健康监测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个性化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克服了传统血压测量方法的缺点,对于日常情况下血压的监测具有一定的优势,有效的反映出血压实时变化的趋势。同时,由于血压大幅变化可能会导致身体内的氧供给不足,引发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因此同步测量血压与血氧饱和度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参数进行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个性化可穿戴式血氧与血压无创监测系统。本系统包括血氧检测节点,心电检测节点以及Android智能手机三大部分。通过分立的传感器节点,分别同步采集血氧脉搏波和心电信号,通过蓝牙传输到Android智能手机当中,实时显示出被测试者的心电和血氧脉搏波形,并计算出心率、脉率、血氧饱和度和血压估测值。基于个性化和穿戴式的特征,本文对指环式血氧探头的佩戴和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个性化血压估测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制作了一款简易的指环式血氧探头,并通过对其自身以及与指夹式血氧探头的对比实验,验证了它的精度与实用性。在个性化血压建模方面,针对七名被测对象进行了的血压估测建模和误差分析。本文对三种血压估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模型1为线性模型,模型2为一阶双曲线模型,模型3为二阶双曲线模型,三种模型的误差均小于AAMI国际标准规定的5±8 mmHg误差范围,其中模型3精度较高,对SBP和DBP的误差分别为2.86242±2.7283mmHg, 3.8331±2.995 mmHg。

唐正[6](2013)在《红外R12和R134a冷媒鉴别仪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在汽车空调维修和回收拆解过程中,禁止将空调系统中的冷媒直接向大气排放。一方面是由于冷媒对环境有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高纯度的冷媒还可以直接使用,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回收处理。目前汽车空调系统使用的冷媒多为R12和R134a,这两种冷媒不能混合在一起,否则会造成空调系统故障,所以回收时要对其种类进行鉴别并对其纯度进行检测,从而确定是否可以直接使用。红外气体检测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本文基于红外光谱吸收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红外冷媒鉴别仪系统。设计采用单光路单波长测量技术作为系统检测方案,并推导出红外冷媒鉴别算法。同时针对测量方法存在的温度漂移及光源老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论文分别从硬件和软件角度解析了红外冷媒鉴别仪的设计和实现。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红外传感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主控制电路和电源电路。红外传感器电路是由宽带红外光源、测量气室、热释电探测器和温度传感器组成;信号调理电路利用低噪声放大及滤波电路调理红外探测器输出信号;主控制电路以高速微控制器ADuC842为核心,负责信号的采样和处理、人机交互、外设管理及串口通信等。软件设计方面,系统以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为软件平台,将系统工作划分为四个任务,即系统初始化任务、看门狗任务、液晶显示任务和采样鉴别任务。通过对任务优先级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冷媒鉴别仪的实时性。在实验平台上对系统软硬件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分析测试数据,并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方法完成系统参数的标定。最后对系统功能进行了部分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孙建涛[7](2011)在《一种小型脑电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是在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主要应用于医疗康复或者人类辅助功能领域。在脑-机接口功能的实现中,脑电信号的采集仪器是一个关键因素,它的精度决定了脑-机接口的性能。因此脑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信号采集设备的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厂家生产各种类型的脑电采集仪器,无论从精度还是抗干扰能力上都具有比较好的表现,基本满足了医疗康复的研究需求。但是它们都具有几个共同的缺点:结构复杂操作困难、体积庞大移动不便、限制活动、价格昂贵。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脑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脑电信号采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分为动物生理实验基础、系统前端模拟电路设计、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设计、系统电源设计和脑电信号显示与分析五部分详细描述了整个系统的设计过程。最后阐述了整个系统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为系统的完善与改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系统单元电路的设计中前端采用仪表放大器INA118实现第一级放大,随后设计了高、低通滤波器和50Hz陷波模块以及第二、第三级放大,整个系统采用单电源供电模式减少了电源数量使结构得以简化。所有元器件都选用的最小封装,是整套设备的体积很小,重量很轻,不会给实验动物很大的负担。通讯部分采用赛普拉斯公司生产的无线USB模块实现与上位机通讯,使动物可以自由活动。采集的信号用LABVIEW软件进行显示、处理和分析。本系统在设计上弥补以往设备的缺点,实现了结构简化,操作简单,体积小巧,移动方便。

王超,凌志浩,林琦彬[8](2010)在《无线阀门泄漏变送器的设计》文中认为无线工业网络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针对目前石化企业常见的阀门泄漏难以及早发现,而且人为检测费时费力、耗费巨大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声技术的无线阀门泄漏变送器,对采集到的泄漏信号进行数字处理和频谱分析,并对泄漏程度进行分级等,实现了无线ZigBee终端节点、协调器、上位机的数据通信。

阎昭[9](2010)在《禽畜舍多参数记录仪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用于禽畜舍养殖业环境监测的多参数记录仪,通过对畜舍环境中的光照度、氨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的测定,来确定禽畜舍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并且预测其变化趋势。这些参数对禽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准确、全面的禽畜舍环境检测可以为优化禽畜舍调控提供重要依据。禽畜舍多参数记录仪主要由参数采集、数据处理、键盘及显示和数据传输四大部分组成。参数采集部分主要由光照度、氨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及信号调理电路组成,光电池短路电流转化为电压信号输入微控制器MSP430F149的P6.0口,由相应的气体传感器分别采集到氨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的浓度信号,经过调理电路转换为一定比例的电压信号,分别由P6.1、P6.2、P6.3口输入给MSP430F149;数据处理部分通过ADC12模数转换器将模拟电压信号转化成为数字电压信号,经过运算处理的数据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FM31256,系统掉电数据也不会丢失;键盘及显示部分采用7按键键盘和LCD12864显示屏,按键完成工作模式、采集周期、和实时时钟的调节,第一行分时循环显示所采集的参数值,第二行显示工作模式,第三行显示采集周期,第四行显示日期时间,显示界面直观,可读性强,方便用户使用;数据传输部分采用CH375B芯片的USB-HOST接口模式,通过U盘作为中介,将多参数记录仪的数据以TXT文件格式传输给PC机,方便用户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该仪器具有功耗低、信息容量大、数据处理能力强、便于携带、操作方便等优点,同时采用电池和220V交流电两种供电模式,满足了不同用户和场合的需求。

陈良柱[10](2010)在《210g/0.1mg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电路设计》文中指出电子分析天平是一种高准确质量称量仪器,是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工厂实验室的质量称量标准器具,具有称量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等特点。为保证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称量,电子分析天平的电路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实时性、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电路性能成为影响电子分析天平计量性能的主要因素。作者以湖南大学与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智能电子分析天平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性能阻容元件、低噪声运算放大器、高准确度△-∑型A/D转换器与电压参考基准、高精度数字温度传感器和超低功耗单片机等元器件设计了低噪声、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电子分析天平电路。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比较了国内外电子分析天平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电子分析天平的关键部分——电磁力平衡传感器与电子电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本文工作的重点。同时,介绍了电子分析天平的工作原理,给出了电子分析天平系统和功能的设计方案。其次,构建了电子分析天平电路设计的完整方案。在模拟电路设计中,利用光电检测电路完成被测试样质量的电信号变换,通过PID调节器与功率驱动电路输出具有足够驱动能力的电流信号,该电流信号流经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动圈和高精度、低温漂的取样电阻,取样电阻上得到的电压信号通过抗混叠低通滤波电路进行有用信号提取与噪声过滤。在数字电路设计中,数据采集电路与温度测量电路完成了电压信号和温度信号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准确检测与转换;单片机系统中的外围配置电路、通信接口、时钟、防风门检测、人机接口等模块设计为实现电子分析天平的所有功能提供硬件条件。然后,研究了电子分析天平电路抗干扰设计技术,分析了器件、辐射和传导三类噪声对电路的影响,通过优化元器件选择降低器件噪声的影响,从接地方法、电源干扰抑制、印刷电路板抗干扰设计等多方面措施降低外界电磁辐射噪声与电路中产生的传导噪声影响,设计了一种电子分析天平的低噪声电路。最后,按照JJG1036-2008电子天平检定规程,采用F1等级的标准砝码,对电子分析天平的偏载误差、重复性和示值误差等计量性能指标进行了整机实验测试,并分析了测试结果,探讨了电子分析天平的误差因素。采用上述电路设计方案的电子分析天平完全满足量程210g、感量0.1mg的设计要求,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

二、精密微功耗单电源运算放大器0P777/727/747(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密微功耗单电源运算放大器0P777/727/747(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北斗的飞行器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的国内外发展
    1.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2.总体方案设计
    2.1 设计需求及分析
    2.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2.1 北斗定位系统发展及组成
        2.2.2 北斗二号卫星定位原理
        2.2.3 短报文通信原理
    2.3 总体方案设计及系统功能分析
        2.3.1 方案总体设计
        2.3.2 总体方案系统功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系统硬件设计
    3.1.主控模块设计
        3.1.1 主控芯片选型分析
        3.1.2 主控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2 北斗模块设计
        3.2.1 北斗模块选型分析
        3.2.2 北斗模块工作原理
        3.2.3 北斗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3.3 供电系统设计
        3.3.1 电气干扰与隔离
        3.3.2 定位系统供电电路设计
        3.3.3 锂电池供电管理模块
        3.3.4 锂电池电压监测模块设计
        3.3.5 充电电路设计
    3.4 记录器通信接口设计
    3.5 地面接收系统供电
    3.6 地面接收系统设计
    3.7 本章小结
4.系统功能及软件实现
    4.1 落点定位搜寻系统工作流程
    4.2 定位信息处理
    4.3 北斗短报文格式说明
    4.4 定位系统通信控制逻辑
    4.5 锂电池断电控制逻辑设计
    4.6 本章小结
5.定位系统结构和天线设计
    5.1 结构设计
        5.1.1 防热保温设计
        5.1.2 散热性
        5.1.3 落地抗冲击设计
        5.1.4 功耗设计
    5.2 BD/GPS天线设计
    5.3 本章小结
6.系统性能测试与验证
    6.1 系统性能测试方案设计
    6.2 系统静态测试及性能分析
        6.2.1 锂电池充电电路性能测试分析
        6.2.2 锂电池电压监测模块系数标定和测试
        6.2.3 整机测试定位精度测试及性能分析
        6.2.4 短报文通信性能测试分析
        6.2.5 定位系统工作时长检测
        6.2.6 锂电池供断电测试
    6.3 系统动态测试动态测试
    6.4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三分量探头的快速寻优工频检测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RS探水仪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三分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三分量探头工频检测装置原理介绍及方案设计
    2.1 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测工作原理
        2.1.1 核磁共振探水基本方法
        2.1.2 工频信号影响分析
    2.2 三分量探头设计
        2.2.1 三分量探头工作原理
        2.2.2 三分量探头可行性验证
    2.3 检测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分量探头工频检测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3.1 检测装置硬件部分总体结构
    3.2 电源电路设计
    3.3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3.3.1 寻优继电器组电路设计
        3.3.2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3.3.3 窄带滤波电路设计
        3.3.4 中置放大电路设计
        3.3.5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设计
        3.3.6 迟滞比较电路设计
    3.4 通讯控制模块设计
        3.4.1 MSP430 电路设计
        3.4.2 RS-485 电路设计
        3.4.3 USB电路设计
        3.4.4 蓝牙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分量探头工频检测装置软件设计
    4.1 MCU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4.2 上位机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4.2.1 Modbus通讯协议
        4.2.2 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工频检测装置结构仿真验证
    5.2 系统总体联调测试
        5.2.1 工频检测装置室内测试平台搭建
        5.2.2 工频检测装置总体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期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低功耗多功能应答器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及背景
    1.2 水声定位系统简介
    1.3 水声应答器国内外发展动态
    1.4 论文章节内容安排
第2章 应答器功能需求以及设计方案
    2.1 应答器功能需求分析
    2.2 水声应答器系统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答器硬件电路各模块功能和设计
    3.1 应答器硬件平台实施方案设计
        3.1.1 硬件电路各模块功能分析
        3.1.2 硬件电路各模块构成方案
        3.1.3 硬件电路供电方案
    3.2 接收机电路设计
        3.2.1 放大电路设计
        3.2.2 有源滤波电路设计
        3.2.3 线性光耦电路设计
        3.2.4 射随电路设计
    3.3 核心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3.3.1 MSP430F5438A简介
        3.3.2 MSP430内置12 bit模数转换器介绍
        3.3.3 RS232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3.4 电量检测电路设计
        3.3.5 测深电路设计
    3.4 功放驱动电路设计
        3.4.1 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3.4.2 滤波电路设计
    3.5 询问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3.5.1 询问信号处理模块主芯片选取
        3.5.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5.3 BootLoader电路设计
        3.5.4 F-RAM电路设计
    3.6 信标模块设计
        3.6.1 信标模块主芯片选取
        3.6.2 信标模块供电控制电路设计
        3.6.3 信标模块晶振选取
    3.7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7.1 设计方案概述
        3.7.2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3.7.3 Micro SD卡读写流程
    3.8 USB HUB模块设计
        3.8.1 设计方案概述
        3.8.2 USB HUB模块主芯片选取
        3.8.3 下游端口供电电路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标模块及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信标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4.1.1 信标模块软件功能需求概述
        4.1.2 信标模块软件设计方案
        4.1.3 信标模块软件仿真结果
    4.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
        4.2.1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功能需求概述
        4.2.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声应答器系统功能验证
    5.1 水池试验论证
        5.1.1 系统功耗测量
        5.1.2 接收机电路指标测量
        5.1.3 功放驱动电路指标测量
        5.1.4 询问信号处理模块模数转换电路验证
        5.1.5 信标模块功能验证
        5.1.6 数据采集模块验证
    5.2 湖上试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4)基于物联网的健康促进产品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外健康管理系统现状
        1.2.2 国内外家用生理信号采集设备的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文章的结构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介绍
    2.1 课题整体方案介绍
    2.2 生理信号采集设备方案介绍
第三章 心电传感器设计
    3.1 概念及原理
        3.1.1 心电的产生及概念
        3.1.2 心电的测量原理
    3.2 传感器总体目标和主要功能
    3.3 硬件电路设计
        3.3.1 系统框图及功能介绍
        3.3.2 核心器件选型
        3.3.3 前置放大器设计
        3.3.4 滤波电路
        3.3.5 主放大电路
        3.3.6 50Hz带阻滤波器电路
        3.3.7 电平抬升电路
        3.3.8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
        3.3.9 蓝牙
    3.4 软件程序设计
        3.4.1 程序流程图设计
        3.4.2 实时采集功能的代码实现
        3.4.3 数字滤波算法
        3.4.4 蓝牙模块使用
    3.5 测试结果及讨论
        3.5.1 心电传感器模拟电路测试
        3.5.2 心电传感器与上位机的通信测试
    3.6 小结
第四章 血压计
    4.1 概念及原理
        4.1.1 血压的产生及概念
        4.1.2 血压的测量方法
    4.2 血压计总体目标和主要功能
    4.3 硬件电路设计
        4.3.1 系统框图及功能介绍
        4.3.2 核心器件选型
        4.3.3 传感器接.设计
        4.3.4 前置级放大电路
        4.3.5 高通滤波电路
        4.3.6 后级放大电路
        4.3.7 电压抬升电路
        4.3.8 液晶
        4.3.9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
    4.4 软件程序设计
        4.4.1 程序流程图
        4.4.2 液晶与单片机通信协议
        4.4.3 血压测量算法实现
    4.5 测试结果与讨论
        4.5.1 血压计测试
        4.5.2 与智能终端链接
    4.6 小结
第五章 红外体温计
    5.1 概念及原理
        5.1.1 体温的产生及概念
        5.1.2 体温的测量原理
    5.2 硬件电路系统设计
        5.2.1 系统框图及功能介绍
        5.2.2 核心器件选型
        5.2.3 热电堆放大电路
        5.2.4 热敏电阻放大电路
    5.3 软件程序设计
        5.3.1 程序流程图设计
        5.3.2 算法设计
    5.4 测试结果及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能耗仪
    6.1 概念及原理
    6.2 硬件电路设计
        6.2.1 系统结构框图及功能介绍
        6.2.2 核心器件选型
        6.2.3 传感器模块
        6.2.4 电源模块
        6.2.5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
        6.2.6 时钟模块
    6.3 软件程序设计
        6.3.1 程序流程图设计
        6.3.2 MCU中Flash的使用
        6.3.3 算法设计
    6.4 测试结果与讨论
        6.4.1 能耗仪实物图
        6.4.2 能耗仪系统测试
        6.4.3 能耗仪计步功能的测试
        6.4.4 能耗仪测距功能的测试
        6.4.5 能耗仪能耗功能的测试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个性化可穿戴式血氧与血压无创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穿戴式健康设备的研究概述
        1.2.2 血氧饱和度测量技术的研究概述
        1.2.3 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血压测量技术研究概述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个性化血压估测及血氧饱和度检测的理论基础
    2.1 血氧饱和度的生理意义
    2.2 无创血氧测量的理论基础
        2.2.1 郎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2.2.2 光电测量法原理
        2.2.3 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
        2.2.4 脉搏血氧饱和度检测原理
    2.3 血压的生理意义
    2.4 个性化血压测量的理论基础
        2.4.1 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2.4.2 脉搏波传播时间和血压的关系
        2.4.3 PWTT的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3.2 血氧检测节点
        3.2.1 指环式血氧探头的研制
        3.2.2 光信号的产生驱动电路
        3.2.3 信号调理电路
        3.2.4 分离电路
        3.2.5 蓝牙模块
    3.3 心电检测节点
    3.4 数字电路
        3.4.1 单片机最小系统
        3.4.2 单片机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信号处理
        4.1.1 信号预处理
        4.1.2 特征点提取
    4.2 血氧饱和度计算
        4.2.1 血氧饱和度计算
        4.2.2 血氧饱和度的标定方法
        4.2.3 系统标定
    4.3 个性化血压估测
        4.3.1 个性化血压估测模型
        4.3.2 系数标定
        4.3.3 定标实验设计
    4.4 系统终端软件
        4.4.1 Android系统简介
        4.4.2 系统软件结构
        4.4.3 系统功能
        4.4.4 软件总体结构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性能测试分析
    5.1 血氧饱和度结果测试
        5.1.1 实验方案及流程
        5.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5.2 血压估测模型测试
        5.2.1 实验方案及流程
        5.2.2 血压估测模型误差分析与讨论
    5.3 血压估测结果测试
    5.4 系统整体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红外R12和R134a冷媒鉴别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来源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2.1 气体分子光谱基本理论
    2.2 气体分子红外吸收规律
    2.3 红外气体检测方法
    2.4 红外气体传感器
        2.4.1 红外辐射光源
        2.4.2 气室
        2.4.3 探测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总体设计目标
    3.2 系统需求分析
    3.3 系统规格说明及技术指标
    3.4 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
        3.4.1 红外冷媒鉴别算法
        3.4.2 红外光源及其调制
        3.4.3 气室的设计
        3.4.4 探测器的选型
    3.5 系统体系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4.1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4.2 电源电路设计
    4.3 红外光源调制电路设计
    4.4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4.1 放大电路
        4.4.2 滤波电路
        4.4.3 缓冲电路
        4.4.4 温度传感器电路
    4.5 主控制电路设计
        4.5.1 微控制器的选择
        4.5.2 存储器电路
        4.5.3 时钟与复位电路
        4.5.4 LCD 显示电路
        4.5.5 I/O 口扩展电路
        4.5.6 串口及程序下载电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5.2 μC/OS-II 操作系统的移植
        5.2.1 OS_CPU.H 文件
        5.2.2 OS_CPU_A.ASM 文件
        5.2.3 OS_CPU_C.C 文件
    5.3 系统程序模块设计
        5.3.1 系统主函数设计
        5.3.2 主要系统函数设计
        5.3.3 系统任务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测试原理
        6.1.1 系统测试平台
        6.1.2 系统测试方案
    6.2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一种小型脑电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项目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与论文结构安排
    1.4 小结
2 动物生理实验基础
    2.1 动物训练
    2.2 动物手术
    2.3 脑电信号
    2.4 小结
3 系统前端模拟电路设计
    3.1 电极
    3.2 运算放大器介绍
    3.3 放大电路设计
    3.4 滤波电路
    3.5 小结
4 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设计
    4.1 系统主芯片CY8C3866
    4.2 PsoC模块
    4.3 无线模块设计
    4.4 小结
5 系统电源设计
    5.1 电源基础知识
    5.2 系统电源选择
    5.3 电源转换芯片介绍
    5.4 电源模块设计
    5.5 小结
6 脑电信号显示与分析
    6.1 Labview概述
    6.2 NI-VISA实现USB通讯
    6.3 Labview部分程序
    6.4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9)禽畜舍多参数记录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仪器总体结构的设计
    2.1 CPU 处理模块
        2.1.1 MSP430F149 系列单片机特点
        2.1.2 MSP430F149 模数接口电路
    2.2 MSP430F149 基本外围电路
        2.2.1 电源电路
        2.2.2 MSP430F149 的复位电路
        2.2.3 MSP430F149 时钟系统电路
    2.3 传感器原理及其接口电路
        2.3.1 光照度传感器及其接口电路
        2.3.2 氨气传感器及其接口电路
        2.3.3 硫化氢传感器及其接口电路
        2.3.4 二氧化碳传感器及其接口电路
    2.4 键盘及显示的电路设计
        2.4.1 键盘说明及接口电路设计
        2.4.2 LCD 显示电路
    2.5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2.6 数据通讯电路设计
        2.6.1 USB-HOST 概述
        2.6.2 USB 芯片选型
        2.6.3 CH3758 简介
        2.6.4 USB-HOST 接口电路设计
        2.6.5 USB-HOST 硬件构架难点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键盘软件设计
    3.2 LCD 软件设计
        3.2.1 LCD 控制时序原理
        3.2.2 LCD 显示接口程序设计
    3.3 时钟软件设计
        3.3.1 基准定时器程序设计
        3.3.2 实时时钟程序设计
    3.4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3.5 数据的存储和提取
        3.5.1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3.5.2 数据提取程序设计
4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10)210g/0.1mg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电子分析天平研究现状
        1.2.1 电磁力平衡传感器
        1.2.2 电子分析天平电路结构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子分析天平系统设计方案
    2.1 电子分析天平的工作原理
    2.2 电子分析天平设计方案
        2.2.1 电子分析天平的构成
        2.2.2 电子分析天平的功能设计
第3章 电子分析天平模拟电路设计
    3.1 光电检测电路
        3.1.1 光电检测电路的作用与要求
        3.1.2 低噪声精密光电检测电路设计
    3.2 PID调节电路
        3.2.1 PID调节器的作用
        3.2.2 低噪声PID调节电路设计
    3.3 功率驱动电路
    3.4 抗混叠低通滤波器
        3.4.1 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要求
        3.4.2 模拟低通滤波器电路拓扑
        3.4.3 抗混叠滤波器原理
        3.4.4 超低截止频率低通Sallen-key抗混叠滤波器
第4章 电子分析天平数字电路设计
    4.1 电子分析天平数据采集电路
        4.1.1 △-∑型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4.1.2 △-∑型A/D转换器的选型及配置
        4.1.3 基于CS5532BS的数据采集电路
    4.2 电子分析天平多温度点测量电路
        4.2.1 温度检测技术
        4.2.2 基于数字温度传感器的多路温度测量
    4.3 信息处理器单元设计
        4.3.1 MSP430系列单片机的特点与优势
        4.3.2 MSP430FG4619的内部结构及配置电路
    4.4 通信模块设计
    4.5 时钟模块设计
    4.6 其他模块设计
        4.6.1 蜂鸣器提示模块设计
        4.6.2 防风门检测模块设计
        4.6.3 人机接口模块设计
        4.6.4 内置砝码控制模块设计
第5章 电子分析天平电路抗干扰设计
    5.1 噪声类型
        5.1.1 器件噪声
        5.1.2 辐射噪声
        5.1.3 传导噪声
    5.2 电子分析天平的电路抗干扰设计
        5.2.1 电子分析天平的接地
        5.2.2 电源干扰抑制
        5.2.3 天平的布局与布线
        5.2.4 低噪声器件选取与噪声抑制方法
        5.2.5 其它抗干扰方法
第6章 电子分析天平的检验与误差分析
    6.1 电子分析天平的性能参数及技术指标
        6.1.1 电子分析天平的基本参数
        6.1.2 电子分析天平的计量性能要求
        6.1.3 电子分析天平的技术指标
    6.2 电子分析天平的检验方法
        6.2.1 示值误差检验
        6.2.2 称量结果间的允许误差检验
        6.2.3 鉴别力检验
    6.3 电子分析天平的检验结果
    6.4 电子分析天平的误差分析
        6.4.1 温度漂移对电子分析天平的影响分析
        6.4.2 时间漂移对电子分析天平的影响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电子分析天平硬件电路图
附录C 电子分析天平实物图

四、精密微功耗单电源运算放大器0P777/727/747(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北斗的飞行器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研究[D]. 郭竹森. 中北大学, 2021(12)
  • [2]基于三分量探头的快速寻优工频检测装置[D]. 侯佳伟. 吉林大学, 2020(08)
  • [3]低功耗多功能应答器硬件设计与实现[D]. 谢宇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4]基于物联网的健康促进产品的研发[D]. 袁术.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5]个性化可穿戴式血氧与血压无创监测系统[D]. 郭旭. 东北大学, 2013(03)
  • [6]红外R12和R134a冷媒鉴别仪的研制[D]. 唐正.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 [7]一种小型脑电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孙建涛.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5)
  • [8]无线阀门泄漏变送器的设计[A]. 王超,凌志浩,林琦彬. 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 2010
  • [9]禽畜舍多参数记录仪的研制[D]. 阎昭.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10]210g/0.1mg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电路设计[D]. 陈良柱. 湖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精密微功率单电源运算放大器0P777/727/74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