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战能力分析

台湾海战能力分析

一、台湾海军海战能力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文路[1](2020)在《太平岛的岛屿法律地位论证》文中提出在2013年的中菲南海仲裁案中,海牙常设仲裁法院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岛屿制度中对岩礁规定的不足之处,将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太平岛,从全权岛屿的地位降格为不能领海享有、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全部海洋权利的“岩礁”,并由此进一步认定南海诸岛中不存在任何能主张超过领海范围权利的海洋地形。追根溯源,正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3款“岩礁条款”的语焉不详,才给了仲裁庭任意解释的可乘之机。第121条是公约中唯一一条有关岛屿制度的条款,第1款设定了岛屿构成的四个地理要素,分别是:四面环水、自然形成、陆地区域和高潮高地。第3款的“维持人类居住”和“维持其本身经济生活”则构成了岛屿的社会要素,不满足社会要素但满足地理要素的海洋地形就被称作“岩礁”。通过对目前主流观点的解构与分析,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在判断“人类居住”标准时可以采用维持一个“稳定的人类社群”的严格解释,而在判断“经济生活”标准时应当将地形自身与其领海范围内的水域和底土资源容纳进来。至于二者的关系,“或”、“不能”二词尤为关键,即表明海洋地形只需要具备维持其中一个社会要素的能力即可,不要求实际上有人居住并开展经济活动。仲裁庭在判决的法律解释部分同样解构了第121条第3款的几个关键词,除了在判断“经济生活”时采纳了过于严格的标准外,其余部分基本没有违背公约本身的含义。该判决遭到诟病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仲裁结论的做出缺乏相应的先例支持。社会要素由于其显而易见的主观性而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具体的认定标准,因此在过往的海洋争端案例中,法庭都更倾向于忽略岛礁地位的判断而直接处理主权或划界问题。本案中,仲裁庭在菲律宾给出两种方案的情况下选择强行处理菲方15项诉求之外的太平岛法律地位,严重损害了裁决的适法性及公信力。另一方面,仲裁庭对历史材料的偏向性采纳,致使其忽略了“岩礁条款”所强调的“可能性”。事实上,像《更路簿》、《中国航海指南》等中外史料都证明了太平岛上存在充足的淡水、农作物以及人类社群生活的痕迹,韩振华先生的《南海诸岛史料汇编》里面则记载了中国渔民长期以来在太平岛及其附近海域开展的经济活动,辅之以台湾当局提供的《法庭之友意见书》以及自20世纪40年代收复太平岛后在上面展开的人类活动,充分证明了太平岛的承载能力。因此,太平岛作为全权岛屿可以享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海洋权利。南海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航行资源对我国的安全形势和战略推进起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太平岛地处南海的中心,扼守着南海航线的咽喉,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作为岛屿除了可以主张相应的海洋权利以外,还可以对海洋划界产生影响。一种选择是以太平岛为基点提出划界方案,另一种是作为特殊情况对海洋划界产生偏向于我方一边的有利影响。南海诸岛目前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分别占据,因此做足法律准备,是日后危机发生时的因应之道。

白欣洁[2](2020)在《中菲南海争端的历史演变(1946-2016)》文中认为回顾历史,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围绕着南海主权归属所产生的纠纷无疑是近年来最为复杂和敏感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其中,中菲两国之间的南海争端因为“南海仲裁案”闹剧的发生一度成为南海众多争端中最为突出的矛盾。菲律宾不仅是最早侵扰南海的国家之一,也是除越南外侵占南海岛礁最多的国家。中菲两国的南海争端发展至此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段线,并在不同时期随着国际环境和两国国内政局的变化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自1946年至60年代末,中菲南海争端初露端倪。此时,菲律宾部分领导人认为南沙群岛距离其国土较近,易对其造成“安全威胁”,表达过对南沙群岛的觊觎,并希望借助私人占领的方式夺取南沙群岛主权。但迫于无理论支撑以及中国海峡两岸对南海主权立场的严正声明,菲律宾官方并未采取实际措施占领任何南海岛礁,中菲两国的争端初现苗头。20世纪70-80年代,中菲南海争端升温。南海石油资源的发现和国际海洋权斗争的兴起再次激起了菲律宾的野心,菲律宾政府不再隐藏自身的意图,动用军队强行占领了中国南沙群岛的数个岛礁,并加强了对所占岛礁的开发与巩固。中国大陆和台湾被迫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南海维权,中菲南海问题突出。但受自身实力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海峡两岸均未与菲律宾发生正面冲突,南海争端并未影响到中菲关系。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菲南海争端升级。随着国力的恢复,中国加强了南海维权,这引起了菲律宾的恐慌。菲国先后在美济礁、黄岩岛等海域挑起争端,引起了中菲两国军队的对峙。此外,菲方力图将两国矛盾推向国际层面,两国争端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内容更加复杂,中菲争端逐渐成为南海各争端中最为突出的矛盾。2009年至2016年,中菲南海争端逐渐激化。寻求“重返亚太”的美国对阿基诺三世予以了扶持,并唆使菲律宾以南海争端为支点向中国发难。中菲南海争端持续升温,呈现出了复杂化和扩大化的态势。此时,菲律宾沦为美国对抗中国的“傀儡”,中菲南海争端逐渐转变为中美之间的博弈。本文利用历史分析法,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分析中菲南海争端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及其发展趋势,具体分析了不同阶段争端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认为:中菲南海争端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了不断激化的特点,但对话和沟通的存在使得两国争端存在战略缓和期。当前两国争端正处于缓和期内,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强两国沟通,定能使得争端的解决取得突破性进展。

陈本铿[3](2018)在《新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演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海权的属性从传统的单一的权力属性过渡到权力强化和权利维护双重属性。中国现代海权属性系由维护海洋主权、海洋权力与海洋权益有机统一,其中海洋主权与海洋权力属于海权的权力属性范畴,而实现权力属性的方式是要推行海洋强国战略,而海洋权益属于海权的权利属性。因此,中国现代海权实现之路是由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权权利维护的统一。台湾在维护海权的权利属性方面发挥作用相对有限,在南海争端上不断增强海军实力,与大陆合作才能强化海权的维护,实现南海利益最大化。分析新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演变过程,也要对新世纪前台湾当局南海政策追根溯源。主要体现在建碑巡护阶段(1949—1955年)、反共优先、维权次之阶段(1956—1970年)、重“外交”轻“主权”阶段(1971—1988年)、南海政策态度相对积极主动(1988—1993年)、南海政策采取推脱回避(1993—1995年)、南海“主权”意识淡化(1995—2000年)。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上台执政8年来,“台独”势力在岛内急剧膨胀,受到“台独”思维定式,为凸显台湾主体性,南海政策主张主要体现在:突出“海洋立国”,鼓吹“主权”意识;立足“有限主权”,排斥两岸合作;强化“生态环保”,拓宽多元思路,呈现出是忽软忽硬,缺乏同步性,但产生越努力却越被忽视“反噬效应”。在南海问题上,马英九较陈水扁时期更加积极,秉承“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原则,更是强调以“中华民国”对于南海固有主权与领土主张,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两岸能够在能源安全实现合作。两岸在南海实现合作,不仅是台湾方面明智选择,更是大势所趋,应用SWOT分析马英九时期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实现合作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2016年5月,民进党二度执政以来,蔡英文南海政策主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权”仅限于太平岛及其周边海域。二是突出国际法和平解决南海争端。三是“双反对”,即反对与中国大陆合作和反对双边框架解决南海争端。四是配合美国等域外大国强化南海航行自由。蔡英文南海政策不利影响预估如下:一是凸显台湾“独立”地位,“主权”范围仅限于太平岛及其周边海域,忽视南海历史性权利。二是两岸共同维护南海“祖权”立论被推翻,共同维权的难度将加大。三是迎合美日等域外大国南海政策,强化台湾作为声索平等一方参与南海协商。四是强调南海争端依据国际法,继承台湾南海政策的消极面和模糊性,南海维权进一步边缘化。通过对新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南海政策进行归纳总结,国民党与民进党在南海问题共性在于:南海战略主张都比较“亲美”;两党均不认同与中国大陆在南海维权上实现合作,尤其是民进党更是极力反对两岸南海合作;都主张争端各方要依据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解决南海争端,让南海争议以和平的方式处理;两党都认为台湾有权作为南海声索一方,参与南海争端解决机制;两党都认为解决南海争端问题需多方共同努力,反对单方面改变南海现状。虽然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南海问题上呈现某些相同点,但两党在南海问题上确实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而言国民党能够较为清晰表达台湾敢于维护南海权益立场,而民进党只是象征性表示反对其他南海声索国侵犯南海权益,主张“确保主权、和平稳定、多边合作、永续发展”。二是两党对于“十一段线”主张存在差异。三是两党对于两岸南海合作议题上,虽然在两岸南海合作议题上,两党均不认同合作,但仍有区别,国民党态度相对温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采取默许态度,但民进党明确反对两岸在南海事务上实现合作。四是两党对于台湾参与南海协商主体不一致。五是两党对于美日及南海声索国挑衅并侵犯南海权益态度不一致。当前,岛内“蓝绿”恶斗削弱维权力量、两岸政治分歧使台湾维权陷入边缘化、域外国家制约台湾维权和抵制两岸共同维权、南海问题呈现多重复合博弈结构模式等因素,使得台湾南海政策面临困境。而台湾需要培育全民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务实落实推动两岸在南海的合作、积极研究并坚持“U型线”的立场不能动摇、提升对太平岛的实际控制能力等手段维护南海权益。民进党是当前台湾政坛最大政党。国民党只从2016年大选败选以来,一直萎靡不振,而民进党则有可能长期执政。台湾南海政策未来走向体现在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其南海政策的重心将转移至太平岛。由于南海形势已经是国际化趋势,台湾南海政策将呈现国际化与多边化,未来国民党和民进党两党的南海政策呈现趋同性,两大政党分歧将相对窄化。“新南向政策”与南海政策角色将进行互换,“新南向政策”不再是台湾南海政策工具之一,反而是南海政策将成为“新南向政策”工具之一。面对台湾南海政策呈现种种趋势,中国大陆必须沉着冷静、顺势而为、立足实际,有理有利有节进行应对,争取实现南海利益最大化。首先是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迫使美国南海政策回归“中立化”。其次是有理有利有节,发挥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作用。再次是对台湾策略主要有:加强两岸民间海上执法和能源开发合作,建立两岸南海“第二轨”协商机制;“一中原则”协商参与南海议题的功能性组织;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应对“新南向政策”;加强两岸集体身份认同,构建南海命运共同体。

冯之余[4](2017)在《严复爱国思想及当代价值》文中提出严复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在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年代,严复以思想启蒙为武器,用学术的力量实现自己知识报国的情怀,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与担当。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严复的生平,通过对严复的奏章策论、翻译着述、诗赋文章、书信议论等相关文献材料的梳理归纳,考证了爱国思想在严复一生各时期的贯穿。并探讨了严复爱国思想中的思想启蒙、稳健理性、文化自觉的特点,以及闽文化、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和留洋经历对严复爱国思想产生的影响。论文还就严复爱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严复的海权强国思想、教育救国思想、中西融通的爱国思想以及现代国家思想分别展开论述。通过以上的考察,可以得知,严复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爱国精神贯穿他生命的始终。严复的爱国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符合历史进步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历史功绩,并具有当代价值。严复爱国思想特点中的“思想先进,方法守中”、稳健理性、文化自觉等对于今天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做到既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又不盲目排外,克服激进的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当下全面深化改革也有着借鉴作用。同时,严复对于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的认识和海权强国思想对当代中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启示和借鉴。而贯穿严复一生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发扬。

刘雨辰[5](2017)在《后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海洋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21世纪的大国海洋政治博弈中发挥着战略性功能。在后冷战时期,随着东亚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东亚海权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各国纷纷调整自身的海权战略。在此背景下,美国持续强化东亚海权战略的扩张性调整,加剧了东亚海洋政治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调整呈现出新取向:一是具有主动性,依据外部环境变化主动调整;二是具有扩张性,不断增加东亚的战略投入;三是具有引领性,竭力保持技术竞争优势;四是具有灵活性,对新兴大国采取既制衡又合作的复合型策略;五是具有不确定性,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对东亚海权战略的博弈日益复杂难测。美国的战略调整反映了其对东亚海权的依赖度上升,同时对东亚海权战略生态的结构失衡出现了战略焦虑。笔者主要运用战略行为归因分析方法,解释了后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海权战略扩张性调整的动力来源问题。本文认为,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扩张性调整是其国内外三维动力相互交织、综合作用的结果,国际权力结构、国家身份需求以及外部不确定性为自变量,以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为因变量,建立了战略行为归因分析的新框架,并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设:其一,霸权国的战略调整是一种基于权力竞争压力驱动的权力护持行为;其二,霸权国的战略调整是一种基于身份需求增长驱动的利益圈地行为;其三,霸权国的战略调整是一种基于不确定性张力驱动的风险投资行为。第一个假设强调霸权国的对外战略行为是国际权力变迁的结果。国际权力的结构变化是影响霸权国对外战略的直接动力,霸权国对国际权力结构变动高度敏感,国际权力变化越大,霸权国的战略压力也就越大,其调整自身战略行为的动力也就越强大。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和市场化浪潮的共同作用下,国际权力结构出现变动,全球权力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方向转移,东亚成为世界权力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和平崛起使东亚形成了经济与安全中心相脱离的双中心治理结构,中美两国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竞争日趋加剧,对东亚经济整合与安全结构具有形塑作用。在海洋政治复杂性和碎片化的影响下,东亚各国致力于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西太平洋海权战略生态系统发生结构性变化,区域海权关系出现重构。在权力转移时期,权力结构的变迁对美国东亚的海洋霸权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成为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外驱动力。第二个假设强调霸权国的身份对其战略行为具有塑造性。身份属性影响着国家战略利益的边界划定,霸权身份需求是影响霸权国战略的内在动力,对霸权国战略行为发挥激励功能。当国家产生身份依赖时,霸权国的身份需求越强烈,战略调整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强大。美国是全球海洋主导国,这种角色身份是其自身地理、历史、理论、经济以及军事等多种条件因素长期共同塑造的。冷战后美国的身份需求集中在权力需求、荣誉和威望需求、经济需求、安全需求以及意识形态需求等五个方面,并保持不断增长。身份需求的增长推动了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扩张性调整,其战略意图是在军事上确保制海权优势,控制东亚的海洋战略通道;经济上加速与东亚经济体互动,利用东亚经济增长,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政治上强化与东亚盟国、伙伴国的联系,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支点网络,制衡新兴大国崛起,垄断海洋主导国地位,确保美国在东亚的海洋利益安全,其本质是继续利用有效海权,维护其全球海洋主导国的海洋霸权,实现自身身份需求的最大化。第三个假设强调外部不确定性对霸权国战略行为的影响。不确定性是影响霸权国战略行为的干扰性因素,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风险,可以产生巨大的安全张力,不确定性因素越多,霸权国面临的安全张力也就越大,其战略行为调整的动力也就越强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战略投资价值,可以产生风险投资回报,高风险高收益,因而外部不确定性对战略调整发挥一种调控功能。东亚海域长期存在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各国海军力量竞赛、海洋资源分配、海洋领土争端、海洋划界分歧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等,是美国调整其东亚海权战略的干预力量。从风险角度上讲,不确定性因素极易成为东亚海洋冲突的潜在诱因,美国将面临被盟国绑架卷入东亚海洋冲突的可能。从投资价值来看,不确定性也是美国的一种战略杠杆,是美国要挟部分东亚国家的工具。美国利用东亚广泛存在的海洋不确定性,达到强化其在西太平洋的前沿存在,进而撬动东亚海权战略生态格局的战略目的。不确定性越多,美国获得合法性存在的理由也就越多;当不确定性减少时,美国会主观故意放大不确定性,借机炒作东亚海洋矛盾,以搅乱东亚海洋秩序,可以达到"火中取栗",增加风险投资回报的目的。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扩张性调整既反映了美国借助海权维护海洋主导国家地位的战略意图,同时也反映出美国对新兴大国的海权崛起感到战略焦虑。对此,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调整存在着双重意涵,一方面强调以实力制衡,另一方面也保持接触与合作。为继续保持东亚海权的竞争优势,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矛头指向新兴大国,同时不断优化海权资源配置,提升海权能力水平,强化外交策略支持,持续深度介入东亚海洋争端,意图干预东亚海洋政治,扮演东亚的离岸平衡手角色,目的是维持全球海洋主导国身份,追求美国在东亚海洋事务的话语权,保障自身的东亚海洋利益。中国崛起是21世纪世界政治的最重大变化,但也对自身带来了双重压力,其一是维护自身海外利益的压力增大,其二是维护海洋安全秩序的国际责任压力也在增大。面对美国的东亚海权的战略调整,作为负责任的全球新兴大国,中国应该努力保持战略定力,灵活运用战略智慧,坚守和平发展理念,坚持奋发有为原则,积极发展强大海权,加快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加速海军现代化建设,坚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构建更加平衡的新型大国海权关系,重构东亚海洋秩序,为东亚国家提供优质的国际公共产品。

霍晶[6](2017)在《中国的南海政策研究(1946-1991)》文中研究说明南海问题目前的复杂性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经验和教益。就目前对南海问题的研究来看,现有的对中国南海政策的研究存在着历史视野上的不完整,对影响政策相关因素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中国的南海政策指的是中国为维护其在南海的岛礁主权及海洋权益,在经过对国内外环境的判断及评估后,所采取的相应决定及行动。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国际环境、海军力量和决策层的认知是影响中国南海政策的关键性因素。国际环境的变化指的是国家间权势对比的消长,这种消长引起了地区甚至国际权力结构的震荡和变动,主要表现为国家间关系的波动甚至逆转。影响外交政策的要素可能会因国际环境的变化而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国际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国家为政策目标而进行行动的自由度和获取资源用以发展政策工具的通达性。舰艇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海军力量这一国家外交政策工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国际环境会影响到海军力量发展获取资源的便捷性,还和同其他国家海空军力量的对比一起决定了军事力量这一政策手段的使用自由度。此外,海军力量的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具体需求有密切的联系。决策层的认知主要表现为对某一外交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的掌握,以及根据此而确定的该问题在国家整体外交议程中的地位安排和相应的政策选取方式。知识储备水平、信息获取和传递机制、民族情感和对政治权力延续的考虑是影响决策层认知的变量。上述三个因素的交织与复合决定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目标及行为,某一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对其他要素产生牵动,这三个因素的变动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使得中国的南海政策同样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本文以中国在南海地区立足点的拓展过程为讨论线索,对中国南海政策及其影响因素的演变进行分阶段讨论。维护中国的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是中国南海政策的一贯目标,但某些时段内有关因素的限制性作用会影响具体政策手段的选择。具体而言,除去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外,海军力量和决策者的认知在某些阶段限制了中国南海政策手段的选择。未来的南海政策仍旧需要耐心和理性。应该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国际社会,并理性使用手中资源,避免那种由于单一因素而导致的视角缺陷和对国际问题过分简单化的看待模式。

叶正国[7](2015)在《海峡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是两岸联结的地理纽带,海洋事务是两岸合作的重要领域,两岸海洋事务具有整体性和复合依赖关系,必须合作才能增进双赢。两岸海洋事务合作可以整合两岸海洋资源,维护海上秩序,保障国家的海洋主权和主权权益,推动两岸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进程,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和国家认同。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下,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海洋事务领域的制度化协商,很多两岸协议涉及海洋事务,在各自海洋事务立法也有很多涉对方的规定。然而,两岸海洋事务合作在政治层面面临着结构化政治困境,在法律层面也存在着规范缺失难题,二者交互影响,致使海洋事务合作产生范围不广、深度不够和前进乏力等问题,亟需解决。两岸海洋事务合作必须镶嵌在两岸关系的背景中,以善意、诚意和同理心进行建设性对话和良性互动,相关法律机制的建构既要符合两岸关系的现状,又要坚持海洋事务的特性,更要满足两岸海洋事务合作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制度化协商作为研究背景,以“一个中国”框架作为研究前提,以两岸海洋事务合作及其法律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两岸海洋事务合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相关两岸海洋立法和两岸协议,并探讨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实践轨迹,引入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资源对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治理转向、法理基础和法制建构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建构起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法律机制研究的基本框架。本文共为六章,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政治结构化困境,主要通过梳理和分析两岸海洋合作的历史、实践和问题,提出“一中争议”及其造成的政治结构化困境是海洋事务合作及其法律建构的根本问题。同时,海洋事务合作对两岸来说都非常重要,存在着机会结构来超越政治困境实现两岸合作,并可以两岸累积政治互信的突破口。根据关系标准,两岸海洋事务可以两岸间与两岸外海洋事务,两岸在二者方面的合作模式和法律机制并不完全相同。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海洋事务的交互性,两岸海洋事务合作迄今先后经过了倡议期、接触期、波折期和制度化时期。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涉及两岸关系的诸多重大复杂问题,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存.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同存。第二章是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治理转向,通过对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政治难题和泛政治化以及海洋合作的实践趋向的分析,认为如果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想要超越政治结构化困境,必须转向合作治理,并建构与之相应的法律机制,即“合作治理——法律机制”框架。目前,两岸合作面临着理论上的“主权——治权”难题和实践中的议题政治化的双重困境,应通过两岸合作治理来避免政治纷争。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治理在本质上是两岸公权力机关和私人主体共同参与海洋事务合作的制度安排,有效性与合法性是基石。这需要构建以内部机制为核心的开放式多层复合治理结构,包括治理框架的双轨制、治理进程的差序化、治理模式的多元化和治理主体的网络化。法律机制与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交互依赖的关系。第三章是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治建构,探讨合作治理为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法治化带来的思维转向、价值导向和规范架构,以及何种法治化才能推进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治理等问题。这是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法理内涵的宏观论述。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海洋事务的复杂性,功能主义法治观、回应型法治模式和交涉性法治关系使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法律机制实现规范依据的封闭性和价值认知的开放性。因此,两岸应在“一个中国”的宪制基础上依据近程法制、中程法制和远程法制的思路不断进行体制整合、制度整合和平台整合,通过规范两岸公权力机关与私人主体的关系、公权力机关的关系以及两岸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进而达到维护海洋权益和增进两岸互信的双重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完善法制建构的政治约束、民意整合机制的规范化以及政策和法律的交融互动等互嵌机制。第四章是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制体系,在整体上分析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法律机制在法规范体系层面的基本框架,包括法律原则、法律形式、法律规制、法律程序和争端法律解决机制等问题。这是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法律机制的规范体系。由于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治理的多中心和过程的协商性,权威和权力具有多极性,在坚持平等互惠、弹性透明、预防风险和权益导向等法律原则基础上,只要符合权威授权、规范载体和规制意图生成的规范性文件都是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形式,总体上分为硬法和软法。虽然各种法律形式的位阶不同,只要符合实体有效性和程序有效性的要件都具有法律效力。由此,两岸法律规制共同体逐渐扁平化,规制工具不断组合和规制过程趋向平等协商,法律规制过程从“制度——精英”逐渐转向“制度——社会”模式。基于此,两岸应不断完善公权力机关的利益诉求表达——协商谈判——达成共识——实施推动和公众参与等法律程序机制,并建构类型化多元的争端法律解决机制。第五章是两岸间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治理,探寻只涉及两岸的海洋事务合作法律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完善的路径。这是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法律机制的重点。以往,两岸间海洋事务合作治理往往采用各自推动与协议衔接、法制建构的政策导向和发挥私人主体的中介功能等方式推进,具有一定的生成机理,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因此,两岸应该重塑基于“关系法”的两岸共治、基于作用法的社会协同和基于组织法的共识形成的法律治理框架,并通过完善各自域内海洋事务立法、健全两岸协议体系、创新行政规制手段、审视两岸司法机关角色和建构海洋事务合作组织等法律治理路径,但须由核心制度、支持性制度和技术性制度组成的法律治理体系配套。第六章是两岸外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协调,讨论了两岸在共同涉及其他主体的海洋事务合作中双方及与国际法相关机制的协调问题,主要包括法律基础、法律关系和法律模式。这是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法律机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受国际政治的影响,两岸外海洋事务合作处于多重复合博弈结构中,必须对主权海洋事务和非主权海洋事务分轨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安排。基于国际法特别法理,台湾享有一定的对外交往权能,并可以通过法律技术解决相应的法律障碍,在此基础上可以“两岸”模式来解决相关身份、名义和地位的问题,并建构与之相应的法律归因的二阶构造确定行为归属及其责任承担,并在先行协商机制上基于选择策略渐讲式进路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法律方式。

王文扬[8](2015)在《黄岩岛主权问题的国际法探求》文中提出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菲律宾对中国黄岩岛提出主权要求,并在1997年第一次挑起“黄岩岛事件”。此后,中菲因黄岩岛而产生的摩擦越来越多。在2012年,菲律宾把黄岩岛主权问题推向了高潮,使其成为了中菲南海“争议”的聚焦点,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某些大国心怀不轨、从中作梗,使得本来已经很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中国对黄岩岛拥有领土主权,从古至今国际上都是公认的,就连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菲律宾政府都是承认的。但是由于黄岩岛在南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近年来科学界在黄岩岛周边发现储藏大量的油气资源,促使菲律宾急不可耐、不择手段地欲将其划为己有,为此不惜利用、歪曲和编造国际法原则、规则,并且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炮制出一些所谓自己拥有黄岩岛领土主权的“国际法依据”和“证据”。因此,本文从所谓的中菲“黄岩岛争端”的产生与发展及黄岩岛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列举菲律宾提出对黄岩岛拥有主权的所谓的“国际法依据”及“证据”,以国际法的角度,从历史上、地理上、现实上及国际法理上,对其进行全面地分析,论述菲律宾的主张和依据的非法性。同时,针对中国在维护黄岩岛主权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中国当前解决黄岩岛主权问题的途径进行粗浅探讨。全文结构,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评析黄岩岛的价值,并阐述中菲“黄岩岛主权争端”的缘起与发展及现状态势。第二部分,列举菲律宾的主张和依据。运用国际法领土取得方式的原则、习惯规则及国际法院判决的实践案例,对菲律宾提出的黄岩岛主权主张和依据进行充分分析和考证,论证菲律宾的主张和依据是非法的、荒谬的。第三部分,从中方提出拥有黄岩岛主权的证据入手,论述黄岩岛为中国所有的历史依据、地理依据、现实依据和国际法依据,以此证明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第四部分,对黄岩岛主权问题的总结,评析我国在维护黄岩岛主权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黄岩岛主权问题的方式进行粗浅探讨。首先,总结和分析中国对黄岩岛的维权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黄岩岛主权问题的解决方式。第一,中国政府不会主动采用司法方式解决。其原因: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在黄岩岛的主权上,中国与任何国家都不存在“争端”。如果将黄岩岛主权问题提交国际司法机构裁决或仲裁,就等于承认黄岩岛主权存在“争端”。但是,我国政府会加大对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深入研究,为以后将黄岩岛“争端”问题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或国际仲裁做好充分的法律准备。第二,和谈方式比较困难。菲律宾自知声索黄岩岛主权是既无事实依据,又无法理依据,它根本不会主动与中国进行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但中国不会放弃。第三,战争方式解决。在和平解决无效果,菲律宾又肆无忌惮地挑战我国的核心利益,我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为坚决扞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完全可能会采用战争方式解决黄岩岛主权问题,但这是下策。其三,“实际性控制”的探讨。通过认真分析,结合当前形势,笔者提出六点应对措施,从而解决黄岩岛主权问题。

林士光[9](2015)在《战后南海问题与国际政治格局的互动演变》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南海问题急剧升温,成为我与东南亚有关国家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南海问题也成为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抓手。妥善处理并最终解决南海问题,是摆在中国面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难题和挑战。本文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分析与综合法和逻辑推理法,重在揭示南海问题演变与国际政治格局的互动关系,表明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的产生是国际政治演变发展的必然产物。由此得出几点有益启示,核心即未来在处理和解决南海问题时,必须观察、研判和把握国际政治大势,并在此基础上研提具体的政策思路。

罗德希[10](2014)在《论我国海权的发展演变与海权互动 ——国家身份转换的视角》文中认为海权一词自诞生以来,国外学者们大多从现实主义或者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海权的发展,认为中国发展海权会打破现有地区均势,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殊不知,海权虽为一种物质性因素,但是海权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家利益的行为,受国家利益的影响,而国家追求国家利益的前提是国家身份的确定,在确定了国家自身的身份与利益后,再来制定和实施维护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本文从建构主义身份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在同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互动实践中如何构建自身的身份认知与利益,从而制定中国自身海权发展的战略。当然,中国的国家身份并不会一成不变,在受到国际社会环境和在与他国的互动等诸多影响下,双方达成新的共识,国家身份随之转换,中国的海权发展战略也将做出调整,以便更好的维护海洋权益。在国际环境与国内认知的影响下,中国国家身份的转换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建国初至7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身份时期。这一时期中美苏经历了朋友、伙伴、敌人的角色转换,中国的对外政策也从“一边倒”走向“两个拳头打人”和“一条线一大片”。为了防止帝国主义从海上的入侵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将海洋视为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实行“近岸防御”的海权战略。通过苏联的援助,中国海军开始成立发展。期间还多次宣示领海主权;二、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时期。这一时期以改革开放为国策,国家实力稳步提升,海权战略从“近岸”走向“近海”。在维护领海主权时,在宣示的同时增加武力的手段。中国开始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在同国际组织的互动中,逐渐明确自身的角色利益。海洋经济在这一时期开始蓬勃发展;三、90年代至今的负责任大国身份时期。在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以经略海洋为发展战略。1996年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中国在维护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上的合法性,也为和平解决领土争端及海洋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最后,还分别从中国与美国、日本、东盟的海权实践互动中,分析双方之间存在的海权分歧。透过剖析,找寻避免双方摩擦对立之道。即,只有竞争对立的双方在互动实践中,不断加强共识,增强信任,重新构建彼此的角色定位,积极发展伙伴关系,最后才能达成在海洋利益上的合作与发展。

二、台湾海军海战能力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海军海战能力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太平岛的岛屿法律地位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结构
一、太平岛的岛礁之争
    (一)岛礁争端的源起
    (二)中菲双方的立场和观点
    (三)对太平岛的认定引发争议
二、《公约》中的岛屿制度评析
    (一)“岩礁条款”是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各国妥协的产物
    (二)岛屿的构成要件
        1、岛屿的自然地理要素
        2、岛屿的社会经济要素
    (三)岛屿所享有的海洋权利
        1、领海和毗连区
        2、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三、太平岛的法律地位检视
    (一)仲裁庭对太平岛法律地位的认定属于误判
        1、仲裁庭的论证过程及依据
        2、仲裁庭的事实判断存在偏差
    (二)太平岛满足《公约》第121条岛屿的构成要素
        1、太平岛具备维持一个“稳定的人类社群”的条件
        2、太平岛及其周边海域足以维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活
四、太平岛作为岛屿的法律意义
    (一)以太平岛为圆心享有全部的海洋权利
    (二)以太平岛为基点对海洋划界产生影响
        1、海洋划界的一般方法
        2、太平岛可能享有的划界效力
    (三)太平岛对我国南海战略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开发利用南海资源
        2、有利于地区和平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2)中菲南海争端的历史演变(1946-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理由
    (二) 论文选题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 概念界定
一、中菲南海争端初露端倪(1946年-20世纪60年代末)
    (一) 菲律宾政府的尝试性侵占
    (二) “人道王国”闹剧的发生
    (三) 克洛马对南沙岛礁的私人占领
    本章小结
二、中菲南海争端的升温(20世纪70-80年代)
    (一) 菲律宾强占南沙岛礁
    (二) 菲律宾对所占岛礁的开发与巩固
    (三) 中菲两国在和平解决争端上达成共识
    本章小结
三、中菲南海争端的升级(90年代至21世纪初)
    (一) 菲律宾主动挑起事端使两国争端扩大化
    (二) 菲律宾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
    (三) 中菲建立信任措施推动两国争端暂时缓和
    本章小结
四、中菲南海争端的激化(2009年至2016年)
    (一) 黄岩岛争端再起与南海仲裁案
    (二) 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大国对菲律宾的支持
    (三) 中菲南海争端的转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3)新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提出与意义
    二、学术研究综述
    三、创新点与难点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海权理论解析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海权理论相关概念界定
        一、海权与制海权
        二、海洋战略
        三、海军战略
    第二节 传统海权和现代海权的理论解读
        一、海权理论的演进、丰富和发展
        二、传统海权的单一属性:海洋的权力
        三、现代海权双重属性:权力强化和权利维护
    第三节 两岸遵循的海权属性与海权维护
        一、中国大陆现代海权: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权利维护统一
        二、台湾海权权力强化:海军战略的实施
    小结
第二章 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的历史演进(1949—2000年)
    第一节 “两蒋”时期台湾当局南海维权综述(1949—1988年)
        一、“主权”建碑巡护阶段(1949—1956年)
        二、反共优先,消极维护(1957—1970年)
        三、重“外交”轻“主权”阶段(1971—1988年)
    第二节 李登辉时期台湾当局南海政策诠述(1988—2000年)
        一、维护南海主权作为Ⅰ:政策宣示和海洋立法
        二、维护南海主权作为Ⅱ:安全维护与开发建设
        三、维护南海主权作为Ⅲ:“第二轨道”机制
    第三节 台湾当局南海政策历史评析
        一、“两蒋”时期:“反共复国”历史错位下立足南海根基
        二、李登辉时期: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小结
第三章 陈水扁时期南海政策(2000—2008年)
    第一节 陈水扁时期台湾两岸关系与东盟关系
        一、基调:“亲美仇中”,提出“一边一国”论
        二、“烽火外交”视角下台湾与东盟关系
        三、“新南向政策”提出与效果评析
    第二节 陈水扁任内南海政策概述
        一、突出“海洋立国”,鼓吹“主权”意识
        二、立足“有限主权”,排斥两岸合作
        三、强化“生态环保”,拓宽多元思路
    第三节 陈水扁时期南海政策评价
        一、特点:忽软忽硬,缺乏同步性
        二、目的:凸显台湾主体性,拓展国际空间
        三、效能:越努力却越被忽视“反噬效应”
    小结
第四章 马英九任内南海政策(2008—2016年)
    第一节 “活路外交”视角下台湾两岸关系与对外关系
        一、“活路外交”提出和现实意义
        二、“活路外交”前提下台湾“亲美”与“和陆”
        三、“活路外交”视角下台湾与东盟政经关系
    第二节 马英九任内南海作为与角色评价
        一、基调:蓝色海洋战略
        二、政策主张:“主权”在我、搁置争议
        三、目的与途径:和平互惠、共同开发
        四、角色:低调的声索方
    第三节 马英九任内两岸南海有限合作
        一、两岸南海合作相关议题
        二、两岸南海合作的亮点:能源安全
        三、南海合作SWOT分析
    小结
第五章 蔡英文上台以来南海政策(2016年—至今)
    第一节 蔡英文执政时期的“隐性台独”与“新南向政策”
        一、两岸关系:从维持现状到“新四不一没有”
        二、美台关系:从亲美到倚美
        三、“新南向政策”提出背景、动机与目的
        四、“新南向政策”面临困境与前景分析
    第二节 蔡英文南海政策主张及成因
        一、凸显台湾“主体性”使然
        二、立于打赢选举政治考量
        三、基于亲美倚美考虑
    第三节 蔡英文南海政策不利影响预估
        一、凸显台湾“独立”地位,忽视南海历史性权利
        二、两岸共同维护南海“祖权”立论被推翻,共同维权难度加大
        三、迎合美日,继承消极性,南海进一步边缘化
    小结
第六章 台湾各时期南海政策比较及其维权困境
    第一节 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的领导人政治割据逻辑
        一、两岸关系视角下台湾领导人对台湾利益的认知
        二、台湾领导人公开对于南海政策阐述立场
        三、台湾领导人对南海建设及作为的重视程度
    第二节 国民党、民进党南海政策争论和特点
        一、国民党、民进党南海政策争论
        二、民进党南海政策的特点
        三、国民党南海政策的特点
    第三节 台湾南海维权面临困境
        一、岛内“蓝绿”恶斗削弱维权力量
        二、两岸政治分歧使台湾维权陷入边缘化
        三、域外因素制约台湾维权和抵制两岸共同维权
        四、南海问题呈现多重复合博弈结构模式
    小结
第七章 台湾南海维权案例分析与对策展望
    第一节 台湾南海维权案例分析:菲律宾南海仲裁案
        一、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起始与结果
        二、中菲仲裁案后南海问题对于台湾的挑战与机遇
        三、南海仲裁案后两岸南海合作可能性预估
    第二节 当前台湾维护南海权益战略性选择
        一、威胁平衡理论提出与演进
        二、威胁平衡理论透析南海争端:抗衡?追随?避险?
        三、威胁平衡理论框架下台湾南海战略选择
    第三节 台湾南海维权功能性策略
        一、培育全民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
        二、务实落实推动两岸在南海合作
        三、积极研究并坚持“U型线”的立场不能动摇
        四、提升对太平岛的实际控制能力
    小结
第八章 台湾南海政策未来走向及中国大陆的对策探究
    第一节 台湾南海政策未来走向
        一、台湾南海政策的重心将转移至太平岛
        二、台湾南海政策将面向国际化与多边化
        三、蓝绿政党南海政策差异将呈现窄化
        四、“新南向政策”与南海政策角色将互换
    第二节 多层谋划:中国大陆应对策略思考
        一、善于斗争、敢于斗争,迫使美国南海政策回归“中立化”
        二、有理有利有节,发挥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作用
        三、对台湾策略Ⅰ:坚持“一中原则”,建立“第二轨”协商机制
        四、对台湾策略Ⅱ: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应对“新南向政策”
        五、对台湾策略Ⅲ:加强两岸集体身份认同,构建南海命运共同体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严复爱国思想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严复爱国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严复爱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晚清的民族危机
        二、中西文化的交融
    第二节 严复爱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 严复爱国思想的特点
        一、思想启蒙
        二、稳健理性
        三、文化自觉
    第四节 严复爱国思想的成因
        一、闽文化的熏陶
        二、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
        三、留欧经历的影响
第二章 严复的海权强国思想
    第一节 严复海权强国思想的形成
        一、近代海权理论的产生与影响
        二、严复与近代海权理论
        三、严复海权强国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严复海权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海权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
        二、海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独立
        三、海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富强
    第三节 严复海权强国思想的实践
        一、严复与晚清海军复兴
        二、严复与天津水师学堂
    第四节 严复海权强国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严复教育救国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三、提倡“德、智、体”并举教育
        四、提倡科学教育
        五、提倡实业教育
    第二节 严复一生的教育实践
        一、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二、担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
        三、主持复旦公学校政
        四、执掌北京大学
    第三节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严复中西融通的爱国思想
    第一节 译着介绍西方强国理论
        一、引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二、提倡“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三、提倡科学
    第二节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会通
第五章 严复现代国家思想
    第一节 抨击封建“君国一体”的国家观
    第二节 阐述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思想
        一、国家的起源与发展
        二、现代国家的形态与制度
    第三节 论述国民爱国精神的培育途径
    第四节 提出民族复兴的思想
第六章 严复爱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严复爱国思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
    第二节 严复海权思想与建设海洋强国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内在要求
        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维护国家海权
        三、严复海权思想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启示
    第三节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严复教育救国思想对“科教兴国”的启示
    第四节 弘扬严复爱国思想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后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
        二、国外研究进展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基本内容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理论构建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边界限定
        一、海权
        二、东亚海权战略
    第二节 战略行为归因: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理论构建
        一、行为发生的一般机理
        二、国家战略行为:理论解释的多元视角
        三、国家战略行为:一个新的归因框架
    第三节 权力、身份与不确定性:国家战略行为变量的研究假设
        一、自变量的选择
        二、主要变量的相互关系
        三、战略调整的基本假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海权成长轨迹: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冷战前美国的东亚海权战略
        一、创建大陆海军:美国海权的源起
        二、角逐西太平洋:美国东亚海权的建立
        三、打赢太平洋战争:美国东亚海权的发展
    第二节 冷战期间美国的东亚海权战略
        一、海洋遏制: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新指南
        二、海洋威慑: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新路标
        三、海洋干涉: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新导向
        四、海洋缓和: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新构想
        五、重振海洋: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新思维
    第三节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东亚海权战略
        一、海洋防务收缩: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再调整
        二、海洋新型战争: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再转型
        三、海洋反恐倡议: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再发展
        四、亚太再平衡:美国东亚海权战略的再布局
    第四节 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特征与逻辑
        一、全方位转型: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主要特征
        二、制衡新兴大国: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基本逻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权力结构变动: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外驱力
    第一节 权力与霸权国的战略调适
        一、权力的内涵
        二、权力的来源
        三、霸权国战略调适的权力逻辑
    第二节 全球权力中心迁移: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一、新场域:全球权力转移的时空条件
        二、多维度:全球权力转移的表现
    第三节 东亚权力结构变动:从单中心转向双中心
        一、中美国际权力的重构
        二、东亚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双中心结构的形成
    第四节 东亚海权生态变化: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
        一、海军现代化:东北亚海权发展的新态势
        二、海军新战略:东南亚海权发展的新蓝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身份需求扩张: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内驱力
    第一节 身份需求与霸权国的战略调适
        一、身份需求的内涵
        二、身份需求的逻辑
        三、身份需求对霸权国战略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海洋主导国的身份构建:美国东亚海权的生成基础
        一、禀赋与机遇:海洋主导国建立的双翼
        二、海权论:海洋主导国建立的理论指南
        三、经济支持:海洋主导国建立的物质基础
        四、海军实力:海洋主导国建立的硬道理
    第三节身份需求: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原动力
        一、角色身份:美国利益的东亚路标
        二、战略价值:美国身份的东亚认知
        三、霸权身份需求:美国的东亚海洋利益分布
    第四节 身份依赖: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霸权逻辑
        一、身份利益:美国东亚海权战略扩张的指南针
        二、战略意图:美国东亚海权战略扩张的本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确定性搅动: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干扰力
    第一节 不确定性与霸权国的战略调适
        一、不确定性的内涵
        二、不确定性的来源
        三、不确定性对霸权国战略调适的影响
    第二节 海权结构的不确定性:东亚海洋安全困境
        一、海洋军备竞赛:东亚海洋安全的基本趋势
        二、防务开支增长:东亚国家的海洋安全政策
    第三节 海洋政治的不确定性:东亚海洋争端
        一、海洋领土争端:东亚国家战略互信的障碍
        二、渔业资源争端:东亚国家海洋冲突的诱因
        三、海洋能源开发争端:东亚国家海洋合作的难题
        四、地区冲突热点:东亚国家海洋纷争的现实隐患
    第四节 海洋环境的不确定性:东亚海洋非传统威胁
        一、海洋恐怖主义:东亚海洋安全的新挑战
        二、海上有组织犯罪:东亚海洋安全的新热点
        三、海盗问题:东亚海洋安全的新难题
        四、海上战略通道安全:东亚海洋安全的新博弈
        五、海洋环境恶化:东亚海洋安全的新议程
    第五节 海洋秩序的不确定性:东亚国家的海洋战略
        一、海洋秩序挑战:新兴大国的海洋崛起
        二、海洋安全挑战:非民主国家的海洋威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能力与策略: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的支持路径
    第一节 海权资源重配:权力竞争压力下的战略调适
        一、技术资源:保持海洋军事技术领先
        二、人力资源:加强海军人才开发与利用
        三、经济资源:加快海洋产业经济发展
        四、财政资源:加大海军财政经费投入
        五、制度资源:完善海军体制机制建设
    第二节 海权能力提升:身份需求动力下的战略调适
        一、能力目标:未来海权的方向
        二、海上打击能力:全域机动作战
        三、海上防御能力:打造海上盾牌
        四、海上保障能力:提升海洋后勤供给
        五、网络安全能力:扩大海上虚拟作战空间
    第三节 海洋外交优化:不确定性张力下的战略调适
        一、合作策略
        二、制衡策略
        三、孤立策略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限度
    三、后续研究
    四、未来发展趋势
    五、中国海权发展的思考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国的南海政策研究(1946-199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0.1.1 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的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及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0.4.1 本文的创新点
        0.4.2 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中国的南海政策及其影响因素的内涵
    1.1 中国南海政策的含义
    1.2 中国南海政策影响因素之内涵
        1.2.1 国际环境
        1.2.2 中国海军力量
        1.2.3 中国决策层的认知
    1.3 中国南海政策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1946年至1949年间中国南海政策及其影响要素
    2.1 国际环境
    2.2 中国海军力量
    2.3 中国决策层的认知
    2.4 小结
第三章 1949至1974年间中国南海政策及其影响要素
    3.1 国际环境
    3.2 中国海军力量
    3.3 中国决策层的认知
    3.4 小结
第四章 1974年至1991年间中国南海政策及其影响要素
    4.1 国际环境
    4.2 中国海军力量
    4.3 中国决策层的认知
    4.4 小结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海峡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图目次
表目次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基本概念
第一章 政治困境中的两岸海洋事务合作
    第一节 趋向合作的两岸海洋事务
        一、作为描述类型的两岸海洋事务
        二、两岸海洋事务的分类
        三、两岸海洋事务合作及其类型
    第二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发展回顾
        一、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倡议期(1949-1990.9)
        二、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接触期(1990.9-2000.5)
        三、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波折期(2000.5-2008.5)
        四、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制度化时期(2008.5-)
    第三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争议性议题
        一、基于政治互信的两岸海洋事务合作
        二、争议性议题及其政治结构化问题
    第四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SWOT分析
        一、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优势分析
        二、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劣势分析
        三、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机会分析
        四、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威胁分析
第二章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治理转向
    第一节 两岸合作治理的生成机制
        一、两岸合作的政治难题
        二、两岸合作的泛政治化
        三、两岸合作治理的趋向与生成
    第二节 形成中的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治理
        一、海洋治理的提出及应用
        二、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治理的实践逻辑
    第三节 两岸海洋事务的合作治理结构
        一、合作治理模式的二元化
        二、合作治理进程的差序化
        三、合作治理方式的多样化
        四、合作治理主体的网络化
    第四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治理与法律机制的互动融合
        一、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治理的制度地位——场域理论的视角
        二、两岸海洋事务合作制度化的政策空间及其实践趋向
        三、作为制度核心的法律机制:界定及构成
第三章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治建构
    第一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治化路径
        一、功能主义法治观
        二、回应型法治模式
        三、交涉性法治关系
    第二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法治化的内在构造
        一、宪制基础: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二、目标导向:从权益到互信
        三、内容要素:整合机制
        四、路径策略:阶段化
        五、结构面相:非对称均衡
    第三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法治化的互嵌机制
        一、法制构建的政治约束
        二、民意整合的规范化
        三、政策与法律的交融互动
第四章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制体系
    第一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原则
        一、平等互惠原则
        二、弹性透明原则
        三、预防风险原则
        四、权益优位原则
    第二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形式
        一、法律形式的多样化及其构成要件
        二、硬法与软法的界分与互融
        三、法律效力的双重维度
    第三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规制
        一、法律规制共同体的扁平化
        二、法律规制工具的组合运用
        三、法律规制过程的“制度——社会”模式
    第四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程序机制
        一、公权力机关合作的程序机制
        二、公众参与的程序性机制
    第五节 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争端法律解决机制
        一、争端法律解决机制的界定
        二、类型化多元模式的构建
第五章 两岸间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治理
    第一节 两岸间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实践
        一、两岸间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进路
        二、生成机理的四维面向
        三、“有组织的无序”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两岸间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治理结构
        一、基于“关系法”的公权合作
        二、基于作用法的社会协同
        三、基于组织法的内部共识
    第三节 两岸间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治理路径
        一、完善各自域内海洋事务立法
        二、健全两岸海洋事务协议体系
        三、创新行政规制方式
        四、检视司法机关的角色
        五、建构海洋事务合作组织
    第四节 两岸间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治理体系
        一、核心制度
        二、支持性制度
        三、技术性制度
第六章 两岸外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协调
    第一节 多重复合结构下的两岸外海洋事务合作
        一、多重复合博弈结构的提出及展开
        二、按照海洋事务类型分轨处理
        三、合情合理安排的规范思路
    第二节 两岸外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基础
        一、两岸外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困境
        二、基于两岸互信的台湾对外交往权能——特别法理的视角
        三、通过法律技术解决法律冲突问题
    第三节 两岸外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关系
        一、通过“两岸”模式吸纳政治思虑
        二、“两岸”模式适用的法理分析
        三、两岸外海洋事务合作归因的二阶构造
    第四节 两岸外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进路
        一、两岸合作方式的多样化
        二、策略性渐进的路径选择
        三、构建先行制度化协商机制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8)黄岩岛主权问题的国际法探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黄岩岛的价值、“争议”的缘起与发展
    (一)黄岩岛的价值
    (二)“争议”的缘起与发展
二、菲律宾的主张及国际法分析
    (一)菲律宾的主张及所谓的法理依据
    (二)菲律宾的主张与依据的非法性
三、中国拥有黄岩岛主权的合法依据
    (一)历史依据
    (二)地质依据及现实依据
    (三)国际法依据
    (四)国际社会的认同
四、评析中国维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黄岩岛主权问题的探讨
    (一)中国对黄岩岛的维权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二)黄岩岛主权问题的解决方式
    (三)“实际控制方式”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9)战后南海问题与国际政治格局的互动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海问题与冷战同步肇始的由来
    第一节 《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埋下祸根
    第二节 中国对《和约》立场和应对
    第三节 《和约》签订前后中国的国内形势
    第四节 侵犯南沙岛礁的非法活动
    第五节 中国维护主权的努力
第二章 有关国家在 70 年代加快侵占中国岛礁步伐
    第一节 中国国际处境的改变
    第二节 侵占中国南海岛礁的第一个高潮
    第三节 越南民主共和国觊觎中国南海岛礁
    第四节 中国收复西沙群岛及国际社会的反应
第三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南海问题
    第一节 《公约》确立的制度使南海问题复杂化
    第二节 《公约》产生的国际背景
    第三节 客观看待《公约》及其对我的影响
第四章 80年代以来南沙岛礁被占情况
    第一节 苏联在南海的势力扩张
    第二节 越南的肆无忌惮和中国的坚定反击
    第三节 马来西亚侵占南海岛礁及中国的应对
    第四节 中国对有利的战略时机的利用
    第五节 战略时机本来可以更好地利用?
第五章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
    第一节 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侵占活动
    第二节 美国这一时期对南海问题的政策立场
    第三节 中国的战略选择及缓和措施
第六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南海问题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及其对南海问题的影响
    第二节 有关国家的挑衅行为及中国的因应
    第三节 中国维护海洋权益能力大幅提升
第七章 有关国家对既占岛礁强化实际占领
    一、加强军事占领和民事化建设
    二、推动争议国际化、复杂化
    三、推动南海争议司法化
    四、中国的应对举措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论我国海权的发展演变与海权互动 ——国家身份转换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的来源
    1.2 当前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选题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认知与海权发展(建国至 70 年代末)
    2.1 中苏关系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身份认知
        2.1.1 建国初期的同志加兄弟(建国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
        2.1.2 理念的相异从分裂走向对抗(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2.2 对海洋战略地位的认知与近岸防御战略
        2.2.1 海军的初步发展与近岸防御战略
        2.2.2 领海主权的宣示与争端的解决
第3章 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认知与海权发展(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末)
    3.1 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认知
    3.2 近海防御战略与海权的发展
        3.2.1 从近岸防御战略到近海防御战略
        3.2.2 近海防御战略下的海洋国土争端
    3.3 发展中国家的自我身份认知下海洋经济的发展
        3.3.1 沿海经济的发展与海洋运输业
        3.3.2 海洋油气资源与渔业的开发
第4章 负责任大国的身份认知与海权发展(90 年代初至 21 世纪初)
    4.1 冷战结束后中国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及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构建
        4.1.1 大国身份的认定
        4.1.2 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
    4.2 签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的认知改变
    4.3 经略海洋发展战略与海权的发展
        4.3.1 从战略高度认知海洋
        4.3.2 国家海洋事业的规划发展
        4.3.3 从近海走向远洋的海军建设
第5章 中国同美国、日本和东盟之间的海权互动
    5.1 中美之间的海权互动
    5.2 中日之间的海权互动
    5.3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海权互动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台湾海军海战能力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平岛的岛屿法律地位论证[D]. 苏文路.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菲南海争端的历史演变(1946-2016)[D]. 白欣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新世纪以来台湾当局南海政策演变研究[D]. 陈本铿.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严复爱国思想及当代价值[D]. 冯之余.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5]后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海权战略调整研究[D]. 刘雨辰. 山东大学, 2017(08)
  • [6]中国的南海政策研究(1946-1991)[D]. 霍晶. 山东大学, 2017(09)
  • [7]海峡两岸海洋事务合作的法律机制研究[D]. 叶正国. 武汉大学, 2015(07)
  • [8]黄岩岛主权问题的国际法探求[D]. 王文扬. 吉林大学, 2015(08)
  • [9]战后南海问题与国际政治格局的互动演变[D]. 林士光. 外交学院, 2015(04)
  • [10]论我国海权的发展演变与海权互动 ——国家身份转换的视角[D]. 罗德希. 湘潭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台湾海战能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