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延时螺旋CT血管造影确定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

联合延时螺旋CT血管造影确定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

一、复合延时螺旋CT血管造影判断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勇[1](2020)在《小剂量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128层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比较》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128层螺旋CT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技术和对比剂团注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技术两种肺动脉CTA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9年1月份至2019年6月份在我院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需要行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检查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各有31例。2、设备与扫描方法肺动脉血管成像设备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用德国欧利奇(Ulrich)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非离子型)对比剂。A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的扫描方式(test bolus),即先使用15ml对比剂进行肺动脉循环时间的测试,再使用25 ml对比剂进行肺动脉成像。B组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自动触发扫描(bolus track),使用40ml对比剂;两组患者的其余扫描参数均一致,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对比剂浓度350mgI/ml,扫描结束后,将所有的原始图像数据传到后处理MMWP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 planar reformatting,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技术。3、图像分析所有患者的图像后处理重建工作由同一名工作多年的技师进行操作,处理完成后的图像由我科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用相同的标准分析两组图像质量,做出相应的诊断。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数据处理系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于两组性别构成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定量数据(使用mean±SD)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间辐射剂量及图像强化CT值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评分的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肺动脉成像所得的所有图像中,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扫描长度在统计学上的比较有差别(P>0.05),两组病人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肺动脉增强的CT值高,A组肺动脉增强的CT值低,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残留在上腔静脉内的对比剂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CT值也明显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相同剂量(40ml)对比剂的情况下,两种检查方法都可以满足128层螺旋CT肺动脉CTA成像的检查要求,应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可以把肺动脉显示的更加清晰,肺静脉伪影少,更加准确地把握好扫描最佳时机,获得血管成像质量高,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杨飞[2](2019)在《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640层容积CT评估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特征目的:随着冠状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ic coronary angiogra-phy,CCTA)的广泛普及和发展,CCTA不仅能清楚显示解剖结构细节,而且能提供血管的弹性功能信息。本研究旨在应用640层容积CT探讨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AA)及降主动脉(descending aorta,DA)、主肺动脉(main pulmonary artery,MPA)、左肺动脉(left pulmonary artery,LPA)、右肺动脉(right pulmonary artery,RPA)的弹性特点及相关性,以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我院行640层容积CT冠脉造影检查(CCTA)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受检者,共有42名受检者纳入研究,并分为2组:A组,年龄≤45岁;B组,年龄>45岁。比较两组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指标动脉扩张度(AD)和动脉顺应性(AC)。结果:1.肺动脉的AD值和AC值按以下顺序依次降低:MPA,RPA和LPA。2.不同血管之间不同弹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不同。AA与DA,AA和MPA,DA和MPA,RPA和MPA,LPA和MPA,RPA和LPA的AD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0.520,0.393,0.329,0.579和0.534(P<0.05)。上述6组AC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P<0.05),0.470(P<0.05),0.249(P>0.05),0.190(P>0.05),0.441(P<0.05)和0.409(P<0.05)。3.AA,DA,MPA,LPA的AD值和AC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低(P<0.05),但RPA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640层容积CT可以很好地显示AA,DA,MPA,LPA和RPA的弹性特征以及各血管间的弹性相关性,AA和DA,AA和MPA,LPA和MPA,LPA和RPA之间的弹性存在相关性。2.AA,DA,MPA和LPA的血管弹性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对于弹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第二部分640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行640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的病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常规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非门控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组(门控组);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组(wide-volume组);每组30例。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率、扫描时间、扫描范围、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CTP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各组呼吸运动伪影及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情况。结果:1.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扫描。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扫描范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时间:非门控组、门控组及wide-volume组依次为(3.7±0.2)s,(11.5±1.6)s,(5.8±2.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wide-volume组(82.7±14.1)次/分显着高于门控组(68.1±12.1)次/分(P<0.05)。2.图像评分:三组CTPA图像质量评分≥3分者88例,占97.9%。门控组及wide-volume组评分明显优于非门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控组与wide-volume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CTPA图像在心脏搏动伪影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心电门控CTPA能有效消除心脏搏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三组CTPA图像在呼吸运动伪影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辐射剂量:非门控组、门控组、wide-volume组有效辐射剂量依次为(4.0±1.1)mSv、(7.9±2.8)mSv、(5.3±1.8)mS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0层容积CT回顾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应用于CTPA检查具有可行性,可以在并不大幅度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减少心脏大血管的搏动伪影,明显改善肺动脉图像质量,还可进行后续的心功能分析及肺动脉弹性分析。第三部分CT肺动脉弹性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重程度的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的肺动脉弹性特点及其在评估APE患者危重程度和右心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疑诊APE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PA检查的患者,以CTPA作为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依据,将APE患者根据其疾病的危重风险程度分为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并收集与APE患者基本资料相匹配的无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间肺动脉弹性指标AD值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比(RVEDV/LVEDV)、右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比(RVESV/LVESV),以及肺动脉干最大横截面积(PAmax)、肺动脉干最小横截面积(PAmin)、肺动脉干最大横截面积与升主动脉最大横截面积比值(PA/AAmax)、肺动脉干最小横截面积与升主动脉最小横截面积比值(PA/AAmin),并探讨AD值与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间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确定以上各参数诊断APE危重程度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对照组、低风险组、高风险组AD值依次为7.877±2.637(×10-3mmHg-1),6.121±2.054(×10-3mmHg-1),4.333±1.776(×10-3mmHg-1),逐渐减小,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Amax、PAmin在对照组和高危组间、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A/AAmax、PA/AAmin在高危组和低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VEDV、RVESV在对照组和高危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RVEDV/LVEDV、RVESV/LVESV在对照组和高危组、低危组和高危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AD值和右心形态及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PA/AAmax、PA/AAmin外,AD值和右心其他形态及功能参数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轻至中度负相关性(r=-0.277-0.573),其中PAmin与AD值的相关性最好(r=-0.573,P<0.05)。4.AD值、PAmax、PAmin、PA/AAmax、PA/AAmin、RVEDV、RVEDV/LVEDV、RVESV/LVESV识别高风险APE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其中PAmin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2,临界值为568.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及56.3%。A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临界值为4.132,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0%及93.8%。结论:1.随着APE危重程度的增加,肺动脉干弹性指标AD值减低。2.回顾性心电门控CTPA测量所得肺动脉弹性指标AD值能够较准确地评价APE危重程度及其右心功能情况,有助于识别APE高风险患者,从而为APE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价提供影像学依据。

白利利[3](2011)在《支气管动脉MS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MS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MSCT支气管动脉(BA)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对本院50例患者行MSCT胸部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其中实验组25例,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扫描技术;对照组25例,采用经验时间法,扫描延时为(21±3)s。采集层厚1.25 mm,螺距15(0.938:1),扫描速度0.5 s/r。非离子型对比剂(350 mgI/mL),注射剂量1.5 mL/kg,注射速率3~5 mL/s。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结果:实验组25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61条,平均为2.44条/例;对照组25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33条,平均为1.32条/例。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支气管动脉显示的成功率及平均显示数目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MSCTA扫描是一种安全而简便有效的支气管动脉显示方法;利用智能跟踪扫描触发技术能更好地显示支气管动脉血管图像。第二部分MSCTA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开口的定位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BA)开口的定位价值。方法:对7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BA-CTA),利用容积显示(VR)融合技术,将动脉像(含肺癌供血的支气管动脉、主动脉及肺癌原发肿块)、支气管像及胸廓像三者融合在一起,以气管分叉下缘为圆点0建立坐标系,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进行冠状三维立体定位;再以BA开口所在横断图像逆时针旋转45°角建立坐标系,明确开口所在血管壁的位置。结果:70例中有68例100支BA能清晰显示,通过VR融合图像能直观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开口所在冠状位的坐标位置以及横断面所处血管壁的位置。其中55支BA开口于第一象限,2支开口于第二象限,43支开口于第四象限; 51支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22支发自降主动脉前壁,4支发自降主动脉后壁,9支发自降主动脉左侧壁,1支发自右侧锁骨下动脉,1支发自左侧颈总动脉。结论:MSCTA能清楚地显示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及其分支,明确支气管动脉开口的位置,为支气管动脉插管介入治疗肺癌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定位信息。第三部分MSCT对原发性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成像表现及临床价值摘要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CTA)显示支气管动脉(BA)三维解剖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探讨肺癌血供。方法:对本院75例肺癌患者行MSCT胸部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实验组45例(直径3 5 cm),对照组30例,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触发扫描技术。采集层厚1.25 mm,螺距15(0.938),扫描速度0.5 s/r。非离子型对比剂(350 mgI/mL),注射剂量1.5 mL/kg,注射速率3~5 mL/s。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采用遮盖容积重组、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遮盖容积融合技术重组。结果:实验组45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122条,平均为2.71条/例;对照组30例共显示支气管动脉68条,平均为2.27条/例。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支气管动脉显示成功率及平均显示数目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肺癌BA明显扩张,总的供血量明显增加; MSCTA同样证明肺癌主要为BA供血。

王昌华,赵守华,张红,徐守红,徐强[4](2010)在《多层螺旋CT动静脉分离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周围型肺癌97例和炎性结节35例,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分离出肺静脉,并与病理对照,分别观察周围型肺癌对肺动脉、静脉的侵犯情况。结果:97例周围型肺癌共侵犯肺血管351支,侵犯肺静脉244支,占69.5%;35例。对照组中,炎性结节侵犯肺血管120支,侵犯肺静脉56支,占46.7%,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UICC肺癌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分别计算其静脉侵犯率为51.2%、71.0%及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肺癌侵犯肺动脉、肺静脉情况,周围型肺癌侵犯肺静脉数量明显多于肺动脉,在肺癌的诊断及判断病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王昌华[5](2010)在《多层螺旋CT判断肺静脉受侵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观察不同期别周围型肺癌侵犯肺静脉的情况,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从而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周围型肺癌并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病例97例,设立经临床证实炎性结节35例为对照组,每组病例均行肺动脉期及肺静脉期CT双期增强扫描,分别得出肺动脉、肺静脉,再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分离出肺静脉及肺动脉,观察不同期别周围型肺癌及炎性结节分别侵犯肺静脉数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得出周围型肺癌对肺静脉的侵犯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检出97例周围型肺癌共侵犯肺血管351支,侵犯肺静脉244支,占69.5%;35例对照组中,炎性结节侵犯肺血管120支,侵犯肺静脉56支,占46.7%,两者侵犯肺血管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检出97例周围型肺癌共侵犯肺血管433支,侵犯肺静脉327支,占75.5%;35例对照组中,33例作病理确诊,炎性结节侵犯肺血管186支,侵犯肺静脉79支,占46.7%,两者侵犯肺血管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层螺旋CT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与病理所检出肺静脉侵犯率一致,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UICC肺癌分期标准,将周围型肺癌病人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分别计算其多层螺旋CT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所检出肺静脉侵犯率为51.2%、71.0%及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能够较清晰分离出并显示肺结节周围肺静脉的分布情况。周围型肺癌侵犯肺静脉数量明显多于炎性结节,而且随肺癌分期的增加肺静脉侵犯率增加,而炎性结节肺动静脉侵犯率无差别,在肺癌的鉴别诊断及判断病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王新玉,徐刚[6](2006)在《螺旋CT血管成像在胸部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999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35例胸部SCTA患者,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胸部血管重建图像均满足诊断要求,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所得血管影清晰,均无或仅有轻微锯齿状伪影,血管病变的形态、范围以及肺内病变与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显示良好。结论SCTA图像具有对比良好、空间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楚等优点,能较好地显示正常及异常血管、识别血管腔内外病变和钙化、清楚显示胸部血管性病变及其与血管的关系,对胸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杨裕华[7](2005)在《脑梗死前期MR脑灌注成像和弥散成像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提高和提前对脑梗死前期的诊断水平,旨在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方法:由于对比增强磁共振脑灌注成像(PWI)在脑缺血诊断中具有较为敏感的特点,用此技术及弥散加权(DWI)和常规MRI技术对18例脑缺血患者和2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对比分析、梗死前期分期和诊断方程的研究。 结果:在六种MRI成像技术中,仅有脑灌注成像可以检出脑梗死前期病例,余均不能检出。脑梗死前期分期特点为:Ⅰ1期TTP轻度延长,Ⅰ2期MTT延长,Ⅱ1期CBF下降,Ⅱ2期CBV下降。诊断回归方程:Y=-0.152+0.295X1+0.332X2+0.076X3+0.187X4-0.155X5,其诊断阈值为0.36716。对367层图像所做得诊断符合率为77.3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7。 结论:本研究表明:脑梗死前期的MRI成像(PWI)可有效地检出病例,并对其进行分期。PWI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功能性磁共振检查方法。DWI不失为一个早期发现脑梗死的检查方法。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为脑灌注成像提供了参考图像。

杨裕华,史浩[8](2004)在《国内X线螺旋CT影像技术在空腔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近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简要叙述了近年来国内X线螺旋CT在空腔器官疾病诊断上的应用情况,旨在探讨X线螺旋CT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效果和不足之处,以期尽可能多的利用这一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张燕[9](2004)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诊断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CTVPA)成像方法,探讨低造影剂剂量和双期造影剂注射法对下肢深静脉、肺动脉强化和上腔静脉伪影的影响,从而确立常规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2002年8月~2004年3月临床怀疑肺栓塞的患者48例(50例次检查)行CTVPA检查。20次检查(1组)应用150ml造影剂,注射速率为4ml/s,30次检查(2组)应用120ml造影剂,采用双期注射,第一期注射50ml,注射速率4ml/s,第二期注射70ml,注射速率2ml/s。分别测量下腔静脉、双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髂内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及腘静脉的CT值,同时测量主肺动脉、双上肺尖段肺动脉、双下肺后基底段肺动脉及升主动脉的CT值,并记录两组检查上腔静脉伪影的分数:0没有伪影,1少量伪影,2明显伪影,贯穿整个右肺动脉及右上叶动脉。结果:50例次检查均得到很好的下肢深静脉的强化,所有静脉强化的平均CT值为98~117HU,1组和2组的强化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检查的肺动脉强化CT值较高,平均CT值为323~420HU,明显高于升主动脉强化CT值(两组分别为198±56.74HU、223±55.54HU)。1、2组检查上腔静脉伪影的评分分别为1.05、0.67,无显着性差异,但“0”分两组所占比率分别为25%(5/20)、53.33%(16/30),有显着性差异(P=0.047)。结论:适当减少造影剂用量、应用双期扫描可以得到良好的下肢深静脉和肺动脉的强化,并对降低上腔静脉伪影有一定作用,可以作为CTVPA常规扫描方案。

王夕富[10](2003)在《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检查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检查 目的:在前期关于肾上腺肿块动态增强CT检查研究的基础上增加样本数量,深入进行多角度评价并验证所得结论,以促使这一检查技术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资料与方法: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75例共85个肾上腺肿块为研究对象。85个肿块中,腺瘤44个,非腺瘤35个,增生结节6个(由于增生结节表现比较特殊,单独列为一组)。全部病变均以相同的规范化扫描条件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静脉开始注入对比剂后30s扫描,后延时1min,2min,3min,5min,7min扫描。剂量1.2ml/kg,注射速度2.5ml/s)。分析评价肾上腺肿块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T-D曲线、峰值时间PT、曲线斜率SL(上升斜率SLa和下降斜率SLd)、最大增强率Emax、廓清率Wash(相对廓清率Washr和绝对廓清率Washa)]。结果:T-D曲线分为五种类型,即A、B、C、D和E各型,曲线分布类型在腺瘤和非腺瘤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0)。腺瘤的特征曲线为A、C型,非腺瘤则为B、D、E型。腺瘤和非腺瘤间的峰值时间没有差异(P=0.174),而曲线斜率(SLa和SLd)和Emax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腺瘤的SLa大于非腺瘤,而其SLd小于非腺瘤;腺瘤的Emax高于非腺瘤。腺瘤与非腺瘤间SL和Emax的差异为T一D曲线的分型及其应用提供了依据。T一D曲线对腺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80%、87%;若不包括髓脂瘤,则分别为93%、90%、92%。Washr和Washa在腺瘤和非腺瘤I’ed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腺瘤的Washr和Washa均高于非腺瘤,并且Washr诊断效果优于Washa;7min延时点Wash诊断价值较大,Washr)34%和Washr)43%提示为腺瘤,反之则提示为非腺瘤,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77%、81%和82%、57%、71%;若不包括髓脂瘤,则分别为84%、87%、85%和82%、67%、76%。增生结节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不同于非腺瘤,而与腺瘤类似,T一D曲线为A型,7min延时点washr)34%,washr)43%。结论:肾上腺动态增强CT检查对腺瘤和非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对乏脂性腺瘤与非腺瘤的鉴别诊断,其意义更为突出,因而这一检查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复合延时螺旋CT血管造影判断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延时螺旋CT血管造影判断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小剂量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128层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检查设备和对比剂
    3、检查方法
    4、图像后处理方法
    5、影像资料的收集及分析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A、B两组基本参数及辐射剂量
    2、A、B两组肺动脉强化CT值
    3、图像质量主观评分
讨论
    1、CTPA检查的扫描方法
    2、智能跟踪触发扫描与小剂量团注测试的比较
    3、小剂量测试对扫描时机的影响
    4、小剂量测试对肺静脉、上腔静脉显示的影响
    5、小剂量测试对辐射剂量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640层容积CT评估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弹性特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640 层容积CT wide-volume模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T肺动脉弹性在评估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重程度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肺动脉弹性功能影像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支气管动脉MS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MSCT 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第二部分 MSCTA 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开口的定位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第三部分 MSCT 对原发性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成像表现及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多层螺旋CT动静脉分离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T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SCT对肺结节周围血管受侵的判断
    2.2 MSCT对结节性质的判断
    2.3 MSCT对肺癌病期的判断
3 讨论

(5)多层螺旋CT判断肺静脉受侵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脑梗死前期MR脑灌注成像和弥散成像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正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
        三.图像后处理
        (一) 血流动力学参数采集及处理
        (二) 弥散图像的数据采集及处理
        四.脑梗死前期的影像学分期
        五.统计方法
    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脑梗死前期的脑常规MR扫描
        三.脑梗死前期MRA成像及其增强成像
        四.脑梗死前期的弥散加权扫描
        五.脑梗死前期的动态增强MR脑灌注成像
        (一) 脑灌注成像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
        (二) 脑灌注病例组四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患侧/健侧比值与对照组右侧/左侧比值的统计分析
        (三) 脑梗死前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比值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四) 脑梗死前期MR脑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参数比值转秩后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五) 多元回归方程的评价多元回归方程的评价多元回归方程的评价
        (六) 脑梗死前期MR脑灌注成像的分期
        (七) 脑梗死前期MR脑灌注成像的分期的两两比较
    讨论
        一.本研究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 关于脑缺血和脑梗死的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 主要脑动脉供血区
        (三) 本研究所用MR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关于脑梗死前期的诊断、分期及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其治疗原则
        (一) 脑梗死前期的诊断
        (二) 脑梗死前期的分期
        (三) 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和预后及其治疗原则
        三.关于本研究的统计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论文中所涉及统计方法及其公式
        一.X~2确切概率计算
        二.非参数统计方法
        (一) Mann-Whiteny U test
        (二) Two 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
        三.方差齐性检验
        (一) 两组比较的方差齐性检验
        (二) 多个样本方差的齐性检验
        四.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一) Kruskal Wallis test
        (三) 多样本资料的两两比较的统计检验
        五.多个样本多因素的的比较
        (一) Wilk氏λ
        (二) Pillai氏迹
        (三) Hotelling氏迹
        (四) Roy氏迹
        六.多元线性回归及相关
        (一) 线性回归方程
        (二) 多元性线回归系数的多元性线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三) 多元性线回归系数的标化
        (四)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五) 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
        (六) 复相关系数R
        (七) 相关系数r
    附2:Table casewise diagnostics
致谢
综述:功能性影像技术应用概况
另附:读研究生期间在公开杂志发表文章目录(8篇文章于后)

(8)国内X线螺旋CT影像技术在空腔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支气管
2 肺
3 鼻、鼻咽部及副鼻窦
4 喉部
5 食管
6 胃
7 肠管
8 胆
9 膀胱
1 0 尿管
1 1 心脏
1 2 血管

(9)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诊断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的成像技术研究
    摘要
    Abstract
    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一般情况
        二、检查方法
        三、图像分析方法
        四、统计方法
    结果
        一、正常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解剖观察
        二、图像处理情况
        三、CTV静脉CT值测量结果
        四、CTPA上各参数测量结果
    讨论
        一、肺动脉和下肢静脉的正常解剖和重建方法
        二、间接CTV和CTPA的成像技术
    结论
第二部分 多层螺旋CT对周围肺动脉显示能力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检查方法
        三、图像后处理
        四、图像分析方法
        五、统计方法
    结果
        一、肺段动脉的分析
        二、肺亚段动脉的分析
        三、第5级和第6级肺动脉的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诊断肺栓寨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摘要
    Abstract
    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情况
        二、检查方法
    结果
        一、PE和DVT的诊断情况
        二、PE的诊断
        三、DVT的诊断
        四、PTE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一、CTVPA的技术质量评价
        二、CTPA对PE的诊断
        三、间接CTV诊断DVT
        四、VTE的危险因素分析
    结论
第四部分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急性肺栓塞严重性评价的初步研究
    摘要
    Abstract
    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一般情况
        二、CTVPA检查方法
        三、CTPA的图像分析
        (一) CTPA上肺动脉阻塞的评分方法
        (二) 右心室功能不全的CT征象的分析
        四、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一、CT肺动脉阻塞指数与PE严重性的关系
        二、CT显示的右心形态学参数与PE严重性的关系
    结论
论文综述 肺血栓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一、PE的影像学诊断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像学诊断
个人简历
致谢

(10)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检查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第一部分 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动态增强CT检查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五、 第二部分 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的血管生成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六、 第三部分 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检查表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七、 综述一
八、 综述二
九、 英文缩略词表
十、 致谢
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总结

四、复合延时螺旋CT血管造影判断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剂量测试技术与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在128层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比较[D]. 刘晓勇. 青岛大学, 2020(01)
  • [2]基于640层容积CT的肺动脉弹性功能研究[D]. 杨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3]支气管动脉MS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 白利利.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8)
  • [4]多层螺旋CT动静脉分离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J]. 王昌华,赵守华,张红,徐守红,徐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11)
  • [5]多层螺旋CT判断肺静脉受侵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D]. 王昌华. 泰山医学院, 2010(05)
  • [6]螺旋CT血管成像在胸部的临床应用[J]. 王新玉,徐刚. 中国药业, 2006(06)
  • [7]脑梗死前期MR脑灌注成像和弥散成像诊断的研究[D]. 杨裕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06)
  • [8]国内X线螺旋CT影像技术在空腔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近况[J]. 杨裕华,史浩. 医疗设备信息, 2004(10)
  • [9]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下肢静脉造影诊断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D]. 张燕.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11)
  • [10]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检查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 王夕富. 天津医科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联合延时螺旋CT血管造影确定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