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前的英俄东部问题政策

克里米亚战争前的英俄东部问题政策

一、克里米亚战前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的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马燕宁[1](2021)在《积累、扩张、收缩 ——俄罗斯外交周期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俄罗斯外交以其强硬的风格而备受瞩目,“扩张”被认为是俄罗斯历史的主旋律。可细查历史,在俄罗斯外交中亦不乏“韬光养晦”的案例。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俄罗斯外交中的规律,其核心问题是俄罗斯外交中的“扩张”“收缩”现象是否以周期呈现,如果是,则导致这一规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了解这一规律对理解当今俄罗斯外交的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引入周期理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线性历史观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主流,而以周期视角观历史则更多将注意力放在历史中定期重复出现的现象。在人文社科领域,经济学是最早并卓有成效得引入周期概念并发展出经济周期理论的学科。随后,这一研究成果被引入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出了国际政治周期,进而出现了外交周期的概念。外交周期是指国家对外政策与行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呈现出的重复性规律。周期理论为解释俄罗斯外交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9至21世纪初的俄罗斯外交史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俄罗斯外交史中存在四个周期,并以“积累—扩张—收缩”三个阶段交替演进。在扩张阶段,对外行为能成功达成向外扩张的目标,主要表现形式为领土扩张、战争胜利、外交强硬、对海外事务有强烈兴趣等。在收缩阶段,对外行为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往往伴随着战争失利、领土丧失、外交温和等现象。积累阶段介于扩张与收缩之间,可被视为扩张阶段的前奏,主要表现为战争时胜时败、收复失地、扩张速度较慢等。对俄外交周期的划分主要依据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定性分析,而对领土面积历史变迁、战争数据的定量分析,既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定性分析的结果,也进一步从细节上带来了新的发现,比如俄罗斯在东、南、西三个方向上不同的扩张进程。俄罗斯外交周期的形成主要与其国家实力有关。外交的“积累—扩张—收缩”大致与国家政权兴替的“兴起—繁荣—衰亡”周期相一致。但也并非绝对,历史上的改革时期通常伴随外交上的收缩现象,这为周期增添了小幅波动。世界经济也对俄外交产生影响:在世界经济的上行期,俄外交中往往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收缩现象,在下行期更普遍的是扩张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经济主要推动力的重大技术创新在俄罗斯发生的时间晚于西方国家,而造成技术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俄国内问题。俄罗斯文化在历史中呈现的“冲击选择—独特文化形成—文化自信”的周期规律与外交周期相对应,从政治文化角度揭示了外交周期产生的原因。

王奕男[2](2021)在《英俄博弈与希腊独立战争研究(1821-1832)》文中提出希腊独立战争是指1821-1832年希腊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是希腊人反对奥斯曼土耳其人专制统治的一次人民民主革命。它作为19世纪东方问题的开端和维也纳和会后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神圣同盟的影响力,鼓舞了奥斯曼帝国治下巴尔干半岛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也深刻影响了此后的欧洲1848年革命。欧洲列强起初对希腊问题持中立态度,但随着战事的发展,它们相继介入并积极干涉,最终促成了1832年英法俄三国保护下的希腊君主制国家的建立。其中英国和俄国对希腊独立的作用最大,影响也最突出。英俄两国的近东政策以及对希腊问题的态度各有不同,双方在希腊问题上既有利益交集,亦有重大分歧。英国在卡斯尔累时期一直实行联奥抑俄的中立政策,成功缓和了1821年的近东危机。其继任者乔治·坎宁承认希腊的交战方地位,并根据希土之间战事的变化,在坚持英国均势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实行联俄抑土的“反干涉”方针,最终依靠纳瓦里诺海战的胜利确保了希腊实质上的自治。威灵顿公爵和帕麦斯顿时期英国调整了坎宁的外交政策,但仍积极干涉希腊问题,直至战争结束。英俄两国的博弈贯穿希腊独立战争发展进程的始终,因此希腊的最终独立与英俄围绕希腊问题的博弈密切相关。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希腊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重点记述包括英俄在内的欧洲列强对希腊问题的干涉过程,探究希腊独立战争期间的英俄博弈及其对战争进程,以及近东和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粟玉[3](2020)在《英国与1839-1841年近东危机》文中研究指明1683年维也纳之战,是奥斯曼帝国历史的转折点。在此之前,自1453年建立的奥斯曼国家在欧亚非大陆的征战可谓是无人能敌。维也纳之战的失败,预示着曾经的近东霸主奥斯曼帝国的衰败。随着18世纪后期沙俄不断向南推进,与奥斯曼帝国产生武装纠纷,暴露了奥斯曼军事的颓败。大国对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跃跃欲试,怎么瓜分奥斯曼帝国及其近东属地,即“东方问题”应运而生。1516年,在第九任素丹赛利姆一世的带领下,奥斯曼军队东征埃及,1517年沦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不论是从战略位置,还是从内部税收来看,埃及在奥斯曼帝国内部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东方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开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英国虽然建立了大量海外殖民地,自称“日不落帝国”,但对非洲北部这块领土并没有投以很大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在前往东方的道路上,英国主要依靠大西洋航线,经由地中海的潜在道路并没有引起英国的重视。直到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后,英国意识到埃及在英国近东战略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维持英印帝国的作用,甚至对英国整个殖民体系的影响。英法撤军后,默罕默德·阿里获得了对埃及的统治权。阿里的近代化改革推动了埃及对外扩张的步伐,通过第一次土埃战争占领了包括叙利亚在内的大部分黎凡特地区。战后,俄国趁机迫使战败的奥斯曼政府签订了俄土同盟条约,获得了自由出入两海峡的权利。俄土同盟引起了英国朝政一片哗然,如何破坏俄土同盟成为英国的战略重点。1838年阿里试图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但阿里的野心遭到了同样强硬的帕默斯顿和英国政府的反对。在1839-1841年的近东危机中,英国围绕维护奥斯曼帝国完整的近东战略目标展开了主要三方面举措。第一,将埃及限制在非洲东北部,阻止埃及崛起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第二,阻挡法国想要维护埃及,在北非站稳阵脚,进而控制由近东地区前往东方道路的战略构想。第三,终止俄土同盟,结束沙俄在两海峡的战略优势。1839年6月,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想要发挥欧洲协调机制的作用,召开会议解决土埃问题。几大国的矛盾集中在会议召开的地点以及处理阿里的举措上。在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的构建者梅特涅立马提出在维也纳举行针对土埃问题的会议,但最后由于俄国的反对,“维也纳会议”这一计划遭到搁浅。帕默斯顿牢牢抓住了机会,将会议移步伦敦举行,得到了除法国外的欧洲大国的支持。法国与其他国家争论的焦点在如何处置埃及统治者上。法国反对对阿里的强制性措施,极力维护与埃及的关系。法国政府不同意将本属埃及的叙利亚等地区重新划到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范围,也拒绝埃及将军舰交还给奥斯曼帝国。这样,一次没有法国参与的伦敦会议举行了,四国背着法国签署了伦敦条约。伦敦条约让埃及回到了奥斯曼帝国藩属国的位置,侵占的叙利亚领土也归还给奥斯曼帝国。1840年伦敦条约是英国主导东方问题的一次重要成果,英国在近东地区的战略更加明确,英国政府开始左右奥斯曼帝国和埃及的经济。但1840年伦敦条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土埃问题的解决。在法国的支持下,阿里拒绝了条约的签订,法国与四大国的关系也剑拔弩张。为了让阿里签署条约,四国采取了联合军事行动,在英国军队兵临城下之前,阿里最终签署了伦敦条约。与此同时,面对法国首相兼外交大臣梯也尔的战争威胁,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并不甘示弱。但梯也尔的主战思想并没有得到法王的支持,最终下台。在梅特涅的斡旋下,1841年法国回到了欧洲协调中,与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签订了《海峡公约》,重新确立了两海峡关闭的古老原则。总的来说,在1839-1841年的近东危机中,英国达到了其维护奥斯曼帝国完整的目的。不仅扼杀了阿里的帝国美梦,还让埃及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在近东地区,俄国也取代了法国成为英国最大的对手。两次条约的签订虽然暂时避免了战争的继续蔓延,但俄国依然对这块区域虎视眈眈,1839-1841年近东危机的处理结果也埋下了战争的种子。

吴瑕[4](2020)在《美国与亚美尼亚问题研究(1830-1922)》文中指出自从美国传教士踏入奥斯曼帝国以来,美国以“海军、商贸和传教士相结合”的独特模式在近东地区扩张,美国传教士与亚美尼亚问题紧紧纠葛在一起。本文以1830年至1922年间美国与亚美尼亚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研究美国对亚美尼亚问题的政策,分析美国对策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影响。美国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对于亚美尼亚人的独立倾向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这种独立倾向是导致亚美尼亚屠杀的重要原因。19世纪90年代中期,奥斯曼帝国爆发了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后,引起了美国政府及舆论的广泛关注,美国对于这一事件的关注成为了美国政策转变的一个信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威尔逊总统对于亚美尼亚自治问题以及仲裁“亚美尼亚领土”的反复努力全部以失败告终,同时美国对于亚美尼亚难民的募捐和救济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伴随着亚美尼亚共和国并入苏联和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继任的沃伦·哈丁政府不再注重近东地区,美国对亚美尼亚问题的政策基本终结。纵观自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亚美尼亚问题持续关注的历史,实质上是美国特色扩张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即使在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阶段,也给予了亚美尼亚问题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问题的发展。而对于美国的“文化外交”,要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首先,它是推行美式霸权的急先锋,是侵略扩张的另一种方式;其次,美国的“文化外交”也有一定地积极作用。传教士兴办学校、医院,举办救济,挽救了大量亚美尼亚难民的生命,促进了亚美尼亚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地缘、势力、对外政策变化等原因,美国最终也没有解决持续了一百余年的亚美尼亚问题,而苏联最终武力占据亚美尼亚,亚美尼亚成为苏联的一个共和国,最终苏联解决了亚美尼亚问题。美国无法对亚美尼亚问题产生影响,在1922年美国的近东救援会和救济与复兴署撤出高加索地区后,对亚美尼亚问题的关注也告一段落。

孙兴杰[5](2019)在《克里米亚战争、“东方问题”与维也纳体系的重组》文中提出克里米亚战争是英国主导的同盟与俄国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带进行的一场战争,使"东方问题"这一困扰欧洲体系的难题"内部化",打破了维也纳体系的"和平"状态。"东方问题"最终成为"百年和平"的转折点。克里米亚战争意味着英俄两个侧翼大国默契合作的终结,维也纳体系从"梅特涅时代"转向"俾斯麦时代"。侧翼大国之间的战争压碎了东欧地缘政治的均衡结构,进而引发了"意大利问题"和"德国问题"的连锁反应。维持欧洲百年和平的重心从欧洲大陆的均势转移到海外扩张,将全球带入一个"帝国的年代"。克里米亚战争是由"东方问题"引发的第一场欧洲大战,同时将奥斯曼帝国正式带入到欧洲国际体系之中。民族主义思潮以及俄国和奥地利关系的恶化,最终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体系的"黑洞",进而成为欧洲大战的"火药桶"。克里米亚战争事实上结束了维也纳和会所确立的大国协调机制,迫使维也纳体系进行了重组。

张先革[6](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该研究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问题的论述上,详细地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东方问题时所流露出的地缘政治思想,并首次概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该研究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视野定义为“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临近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为方便论述,该研究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周边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称为“欧亚大陆内部”。“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在地理区域上,该研究以欧亚大陆而不是亚洲大陆为考察背景,所以,“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包含了欧洲东部黑海西岸的一部分。这一地域范围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是19世纪英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地缘政治大博弈的区域,是当今国际反恐的主要区域,毗邻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世界大政治经济体,是周边大国战略博弈的热点地区。地缘政治,是指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情况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学作为国家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地理位置、空间关系、自然物产、人文历史等因素,它关注的是地理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一国的地理因素,包含资源、交通、文化和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等富源因素。“地缘政治”在概念意义上等同于“地缘战略”,地缘战略是地缘政治意义的动态表述,比地缘政治更频繁地运用于军事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征服问题时,揭示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从世界地理的角度来看,黑海是欧洲和亚洲的结合部,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也是欧洲东北部破除封闭进入世界航道的通道,尤其是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是控制黑海连接世界航道的锁钥。从种族宗教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交汇的地方,是斯拉夫人、土耳其人、日耳曼人交汇的地方,民族宗教冲突不断。从世界经济交往来看,此地是英属印度的商品销往欧洲东部和亚洲内陆地区的集散地。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控制亚洲内陆和欧洲东部联系的枢纽。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黑海沿岸沿陆路进入亚洲内陆和印度的通道,高加索地区是黑海的制高点,控制了高加索就可确立对黑海东部的主动权,同时,高加索还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里海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西面和北面进入阿富汗北部的便捷通道,通过里海就可以不必翻越波斯境内难以通行的沙漠。赫拉特是从西方和北方进入阿富汗-印度通道的交汇点,进入阿富汗和印度,无论从高加索-里海方向还是从中亚方向,赫拉特都是必经之地。中亚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印度和北面俄国的中间地带,在俄国征服哈萨克草原后,经中亚地区进入进入阿富汗的巴耳赫,进而进入印度成为了可能。而且,中亚地区远离英国的视野和控制,俄国的军事征服不致引起列强的强烈反应。按照当代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周边、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是连接欧亚大陆两端世界两大经济体的中间地带,是俄国、欧盟、中国、印度的近邻,是世界霸权频繁干涉的地区,是周边大国施加影响的对象。欧亚大陆内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影响世界资源市场,欧亚大陆内部地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影响周边大国和世界的安全。俄国和美国是该区域地缘政治角力最激烈、影响力最大的博弈对手,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力正在快速增强。长远来看,俄国在经济上对该地区的影响持续下降,但仍拥有保持强大的政治和安全影响,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影响力,尤其是拥有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庞大市场的中国,跟该地区通联便利,未来在经济上将成为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内部,各国均把保持新近获得的独立视作最高利益,在国际关系上均奉行多边外交。未来,欧亚大陆内部难以出现影响一支独大的域外大国,但区域分化将比较明显,高加索和黑海周边的国家将和欧盟政治经济安全联系密切,中亚国家将同中国和印度联系密切。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对抗”、“冷战”与“零和博弈”思维,给欧亚大陆内部带来了长期战争和混乱。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人类关怀出发,主张在国际关系上抛弃西方地缘政治的“对抗”思维和冷战思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解决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带来的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倡议在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区域和全球合作,提高区域和全球开放水平,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主权平等,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尊重、彼此协商、平等参与、公平分享,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公正合理、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体系。

张瀚月[7](2018)在《克里米亚战争与法国的外交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里米亚自古以来便是一块是非之地。地处乌克兰南部半岛和黑海北端,南望博斯普鲁斯海峡,西眺罗马尼亚,北临俄罗斯腹地,此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计其数。十九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危机加深,欧洲各国加紧争夺,多瑙河上发生了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随着英法共同加入土耳其对俄作战,俄土矛盾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克里米亚战争。长期以来,由于研究者所持立场的不同及方法论限制,克里米亚战争在战争起源、战争责任以及战争中的军事与外交等方面备受争议,因而成为了国际关系上极为复杂的难题。克里米亚战争发生于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时期,法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现状对战争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法国未必希望迎接这场战争,但它却错误地引起了与俄国在圣地问题上的争吵。英、法、俄之间的关系变化和相互猜忌使得英法最终结为联盟。法国在战场上和外交上付出了比英国更多的“努力”,也因此取得了比英军更为可观的战绩。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国的重心转向中亚、东亚等地区,对英国在印度、中国的利益形成了威胁,同时还让法国看到了与俄国结盟的可能性。因此,在英国企图进一步削弱俄国的情况下,法国决定改变策略,率先同俄国达成和解。巴黎条约的签订遏制了俄国在近东的扩张,保全了土耳其的完整,东方问题的发展逐渐“欧洲化”,俄国、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帝国等先后成为欧洲现代国际体系的一部分。虽然克里米亚战争并没有彻底解决东方问题,但它在欧洲却具有决定性意义。一直以来,研究者对这场战争的评价众说纷纭,要真正理解克里米亚战争,我们就必须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这一时期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战争与外交。本文大致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将论述选题意义,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相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研究的中心议题及创新之处,同时列举文章所使用的相关原始文献及资料来源。第一章将重点介绍克里米亚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在维也纳体系逐渐衰弱的形势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和第二帝国的建立,第二帝国在战争前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俄、土、英、法在君士坦丁堡及海峡地区的矛盾,即“东方问题”的来源。第二章主要探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法国在战争爆发中起到的作用;分析法俄基督教圣地争端背后隐藏的实质性问题,同时简要探寻路易·拿破仑本人对法国参战的影响。第三章将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期法兰西第二帝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及法军在战场上的活动,包括战争初期和战争中后期法国政府和军队的表现,分析几次重要的战役以及战争与外交之间的联系。第四章简要论述1856年巴黎和会的主要内容,分析战后签订的主要条款及对法国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论述在巴黎和会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在欧洲外交舞台上扮演的主要角色,并对法国在本场战争与条约中的得失进行评价。

彭无情[8](2017)在《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马克思《宣战。——关于东方问题产生的历史》的宗教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也包括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理论、宗教方面的理论。马克思在《宣战。——关于东方问题产生的历史》一文中从宗教的视角剖析了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角度新颖而独特。为了更加全面地剖析资本主义现状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及时关注国际局势,并对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1850年之

尚永强[9](2013)在《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里米亚战争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它的爆发形式和结束方式同样令人深思。作为一场外交控制下的战争,它发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初步完成的时期,发生在变革的年代,英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影响了这场战争的爆发和走向,使得这场战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英国加入到战争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英国结束这场战争的方式却使得这场战争看起来有些虎头蛇尾。英国与法国出于不同目的结盟,尽管英军作战依然英勇,可歌可泣,但数十年未经历过欧洲大战的英国陆军无论在军事制度还是指挥管理方面都存在巨大的缺陷,英军在战场上的弱势使得英国在战争中甚至在外交上不得不更多寻求与法国进行合作以对抗俄国,某种程度上也受到法国的牵制。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结束不久后英法联盟之间的裂痕愈加明显,英国并不能单独决定战争的走向。最终,英国通过一场有限战争来达到自己战前所预想的基本目标,遏制了俄国在近东的扩张企图,暂时保全了奥斯曼帝国的完整,把东方问题成功纳入欧洲协调的范围内,使自己在近东的利益得到一定保障。战争结束一百多年后对这场战争的评价常常带有各自时代的烙印,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场战争,重新认识这一时期英国的战争与外交。全文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论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概况,指出本文所研究的中心议题和创新之处,同时列举本文所使用的相关原始文献并说明资料来源情况。第一章重点分析克里米亚战争的时代大背景,英国在战争前经济发展情况、政治社会改革状况、这一时期英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初步探讨东方问题的由来,并考察18、19世纪英国近东政策演变过程及变化原因。第二章从法俄基督教圣地争端问题谈起,审视克里米亚战争全面爆发的具体原因以及英国在战争爆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章重点论述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内舆论下,英国如何维护自己在近东的利益加入到争端中,同时具体研究一些重要人物和特定事件对英国参战的影响,例如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的作用、英国公众舆论中的仇俄情结和“锡诺普事件”,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战争爆发前外交谈判无果、最终让位战争的原因,探寻英国从法俄争端的“旁观者”到最后加入到战争的缘由。第三章主要论述战争时期英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及英军在战场上的活动,包括波罗的海和克里米亚半岛等战区的战争情况,简要分析战争中影响较大的几次战役如阿尔马战役、巴拉克拉瓦战役、英克尔曼战役等等,同时研究这一时期英国对俄国所采取的遏制措施,如外交战、经济战,进一步解析战争与外交间的关系。英国为了与俄国作战努力扩充军队数量、争取战场上获胜来赢得自己的外交筹码,同时在克里米亚以外多个战场企图全面打击俄国,在经济上对俄国进行封锁禁运,最终和法国、土耳其一起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第四章简要分析1856年巴黎和会中英国的外交活动,探讨《巴黎和约》的主要条款及其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时结合历史与现实,对英国在战争与条约中的得失进行新的评价。

王云云[10](2012)在《从“均衡”到“失衡” ——1848-1878年欧洲大国间的利益争夺》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被称为欧洲均势的“黄金时期”,主要是因为确立了维也纳均势体系,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是以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及会议上形成的一系列原则和“欧洲协调”为基础的。维也纳体系是西方大国近代外交发展的产物,它以实力为基础,以维护大国霸权利益为目标,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手段,以维护欧洲封建正统政治秩序为精神。1815-1848年可以说是这个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时期,突出表现在其遏制法国,防止出现一个大国霸权,恢复欧洲的正统封建王朝,以及维持德意志、意大利分裂状态等活动中。维也纳体系本身存在的矛盾,以及1848年欧洲革命,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和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使得它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欧洲秩序的稳定,却不可能实现持久和平,更不可能阻止大国的霸权扩张。1848年后,欧洲大国力量出现新的变化,各大国在世界范围的争夺出现新的特点。欧洲协调机制受到重大冲击,维也纳体系危机四伏。1853年后,俄国的战败,使英、法、俄、普、奥五大国利益冲突出现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大国在近东的利益冲突成为欧洲大国外交的主要内容。长期作为中欧缓冲带的德意志于1871年实现了统一,它的统一大大改变了欧洲力量的对比,大国之间在欧洲、东地中海地区乃至亚非拉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为了缓解大国间的矛盾,1878年柏林会议召开了,这次会议使德、奥、俄三皇同盟名存实亡,基本构建起了近东与欧洲密切的国际关系。19世纪的维也纳均势体系,在其建立之初对于平衡大国间力量,维持欧洲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均势状态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各大国由力量失衡引发的利益争夺导致的不平衡才是欧洲局势的发展趋向。这种不平衡最终瓦解了维也纳体系,也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二、克里米亚战前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的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里米亚战前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的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积累、扩张、收缩 ——俄罗斯外交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周期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第一节 周期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周期理论的发展
        一、历史周期理论
        二、经济周期理论
        三、国际政治周期理论
    第三节 外交领域的周期
        一、外交周期理论
        二、俄罗斯外交周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第一周期:基辅罗斯时期
    第一节 积累阶段:国之初建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第二节 扩张阶段:东欧大国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第三节 收缩阶段:分裂割据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二周期:莫斯科公国时期
    第一节 积累阶段:小国崛起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第二节 扩张阶段:东欧强国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第三节 收缩阶段:王朝崩溃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第三周期:罗曼诺夫王朝时期
    第一节 积累阶段:欧洲大国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第二节 扩张阶段:欧洲霸主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第三节 收缩阶段:帝国衰落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四周期:苏联时期
    第一节 积累阶段:苏联崛起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第二节 扩张阶段:世界强国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第三节 收缩阶段:地区大国
        一、历史梳理
        二、战争数据
    第四节 领土变迁数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外交周期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国内历史周期
        一、外交周期与政权兴衰周期的关系
        二、外交周期与改革周期的关系
        三、俄罗斯外交周期与美国外交周期差异之原因
    第二节 世界经济周期
        一、世界经济周期理论与俄罗斯经济
        二、俄罗斯外交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关系
    第三节 文化选择周期
        一、俄罗斯的文化选择
        二、俄罗斯文化选择周期
    本章小结
总结 俄罗斯外交新周期展望
    一、新的积累期
    二、俄罗斯对外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英俄博弈与希腊独立战争研究(1821-183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希腊独立战争的爆发和初期发展(1821-1823)
    第一节 东方问题与奥斯曼统治下的希腊世界
    第二节 希腊民族主义的兴起和起义前的准备
    第三节 友谊社发动起义及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二章 独立战争初期的英俄博弈(1821-1823)
    第一节 英俄两国近东政策及希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英俄在希腊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及分歧
    第三节 英俄对待希腊问题的态度及其原因
    第四节 独立战争初期英俄博弈的表现
第三章 战争中期的英俄博弈(1823-1827)
    第一节 坎宁承认希腊交战方地位及俄国反应
    第二节 埃军入侵及英俄的应对
    第三节 坎宁联俄抑土政策的结果与影响
    第四节 纳瓦里诺海战与战局的扭转
第四章 战争后期的英俄博弈与希腊独立(1827-1832)
    第一节 威灵顿政府对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1828 年俄土战争与希腊自治
    第三节 立宪政府的流产与希腊王国的建立
    第四节 英俄博弈对希腊独立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英国与1839-1841年近东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原始资料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东方问题”与英国的近东政策
    第一节 “东方问题”与欧洲协调机制
    第二节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扩张与第一次土埃战争
    第三节 英国的近东政策与帕默斯顿的埃及战略
第二章 欧洲协调与伦敦条约的签订
    第一节 1838年英土商约与阿里宣布埃及独立
    第二节 欧洲国家之间的争论与协调
    第三节 英国内部争论与1840年《伦敦条约》的签订
第三章 素丹敕令和伦敦海峡公约
    第一节 四国联合行动与素丹敕令的颁布
    第二节 法国重回欧洲协调与1841年海峡公约
第四章 1839-1841年近东危机对英国近东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英国传统的近东政策的延续
    第二节 英国对埃及经济渗透的加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美国与亚美尼亚问题研究(1830-192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原因或意义
        1.学术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论文的创新点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亚美尼亚问题的产生与美国教会的关注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亚美尼亚问题”的产生
        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二.亚美尼亚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美土经贸往来背景下美国宗教活动的萌芽
        一.19世纪美国与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往来
        二.早期美国传教士在奥斯曼帝国的活动
第二章 亚美尼亚问题国际化后美国的介入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国际化
        一.亚美尼亚问题国际化的开端
        二.从《圣斯特凡诺条约》的废止到《柏林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美国介入19 世纪90 年代亚美尼亚问题
        一.人道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
        二.哈米德屠杀后美国的人道主义救援
        三.美国政府与奥斯曼帝国苏丹的交涉
第三章 亚美尼亚问题恶化中的美国因素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恶化
        一.奥斯曼帝国政局的变化
        二.极端思潮对亚美尼亚问题的影响
        三.美国政府与青年土耳其党的关系
    第二节 美国与亚美尼亚屠杀
        一.美国对亚美尼亚人独立倾向的促进
        二.1915年亚美尼亚屠杀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亚美尼亚问题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抉择
        一.英国对美国政府态度的影响
        二.美国逐渐向协约国靠拢
        三.美国参战后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
        四.高加索战场上协约国的困境
    第二节 摩根索及他主导下的人道主义活动
        一.摩根索大使的建议
        二.摩根索主导下的人道主义救援
第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亚美尼亚问题政策的终结
    第一节 巴黎和会期间美国政策的提出
        一.威尔逊总统对亚美尼亚问题的态度
        二.列强对亚美尼亚问题的交锋
        三.金-克兰调查团和哈伯德调查团的活动
    第二节 巴黎和会后美国的政策
        一.战后美国两大机构的人道主义救济
        二.巴黎和会后威尔逊的新对策
    第三节 威尔逊的亚美尼亚政策失利的原因
        一.“理想主义”与“孤立主义”的分歧
        二.威尔逊的独断专行
        三.美国两党对亚美尼亚问题的争论
    第四节 当代美国对亚美尼亚遗留问题的关注
        一.亚美尼亚问题的持续影响
        二.美国总统的声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克里米亚战争、“东方问题”与维也纳体系的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6)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一、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成果综述
        一、核心概念
        (一)欧亚大陆内部
        (二)地缘政治
        (三)地缘战略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本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本研究应用的方法
    注释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黑海地缘政治的论述
    第一节 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一、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二、黑海的地缘战略意义
    第二节 英国和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土耳其的地缘政治意义
        二、英国-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缘政治的分析
    第一节 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一、高加索—里海的地缘政治意义
        二、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英、俄在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俄国在高加索、里海西海岸和赫拉特的地缘战略扩张
        二、英国对俄国的地缘战略反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亚地缘政治的分析
    第一节 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英俄在中亚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俄国对中亚的归并
        二、英国的反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民族、宗教、文化:对西方地缘政治扩张借口的分析:
    二、勾结、斗争、妥协: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三、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妥协的筹码:弱小国家的利益
    四、资本主义国家地缘战略博弈的热点:地缘战略要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
    第一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世界主要权力中心的地缘战略
        一、美国/欧盟:挤压俄罗斯
        二、俄罗斯:致力一体化
        三、中国:一带一路
        四、印度:北南货运走廊战略
    第三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博弈
        一、当代世界主要权力中心在欧亚大陆内部的竞合关系
        (一)美/欧盟-俄罗斯:对抗
        (二)美-中:压制与崛起
        (三)美-印:握手
        (四)俄-中-印:合作中的平衡
        二、对抗与动荡: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与前景
        (一)独联体国家入盟入约无望
        (二)土、伊向俄战略靠近
        (三)经济上向中印靠近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窠臼
        一、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
        二、对抗、控制和战争: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下的国际关系
        三、掠夺、零和博弈: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本质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超越
        二、“一带一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克里米亚战争与法国的外交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史料来源
第一章 克里米亚战争的背景
    第一节 战前法国经济、政治与社会状况
    第二节 战前法国与英、俄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法国与东方问题
第二章 法国与克里米亚战争的起源
    第一节 基督教圣地之争
    第二节 缅什科夫的外交失败
    第三节 法国与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
    第四节 从锡诺普到法英的联合
    第五节 拿破仑三世与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三章 法国的战场与外交
    第一节 法国的备战
    第二节 从瓦尔纳到塞瓦斯托波尔
    第三节 战场外的外交斗争
    第四节 通往和平之路
第四章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召开
    第二节 战争的结局及对法国的影响
结语
相关大事时间表
参考文献
特别鸣谢

(8)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马克思《宣战。——关于东方问题产生的历史》的宗教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写作年代与历史背景
    (一) 写作年代
    (二) 背景分析
二研究综述
三主要内容评析
    (一) 宣战
    (二) 土耳其基督教臣民之间的关系———圣地问题
    (三) 土耳其穆斯林与基督教徒之间的关系———保护权问题
    (四) 土耳其穆斯林与外国人之间的关系———特惠条例
    (五) 争端的实质———宗教外衣论
    (六) 解决之道———革命
四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一) 历史影响
        1. 为建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奠定了基础
        2. 为研究国际关系开辟了新的途径———宗教视角
        3. 揭示了国际争端的实质
    (二) 现实意义
        1. 分析国际关系的重要方法
        2. 对我国宗教事务有指导作用
        3. 对处理国际关系有借鉴意义

(9)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地图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史料等来源
第一章 克里米亚战争的背景
    第一节 战前英国经济、政治与社会
    第二节 大英帝国的扩张
    第三节 战前的英国与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东方问题
第二章 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的起源
    第一节 基督教圣地之争
    第二节 西摩会谈与缅什科夫的外交
    第三节 英国与俄土战争的爆发
    第四节 从锡诺普到英国对俄宣战
    第五节 战争爆发及英国参战原因简析
第三章 英国的战争与外交
    第一节 英国的备战
    第二节 1854年的战场
    第三节 英国在外交战场的角逐
    第四节 1855年的战场
第四章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及对英国的影响
    第一节 巴黎和会及《巴黎和约》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结语
克里米亚战争相关大事时间表(1853-1856)
参考文献
后记

(10)从“均衡”到“失衡” ——1848-1878年欧洲大国间的利益争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价值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章 英、法、俄、普、奥五极结构的势力“均衡”
    1.1 维也纳会议原则下的“欧洲协调”
        1.1.1 维也纳会议上的三大原则
        1.1.2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协调”
    1.2 1815—1848年五大国利益一致
        1.2.1 防止法国东山再起
        1.2.2 防止大国霸权
        1.2.3 维持德意志的分裂
第二章 从“均衡”到“失衡”的演变
    2.1 1848—1871年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2.1.1 1848年欧洲革命
        2.1.2 克里米亚战争
    2.2 危机下五大国利益的冲突变化
        2.2.1 1848年欧洲革命后五大国力量变化与利益冲突
        2.2.2 克里米亚战争后五大国力量对比变化与利益冲突
第三章 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与利益面前新的争斗
    3.1 德国统一后欧洲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外交抉择
        3.1.1 德意志的统一
        3.1.2 各大国力量对比及矛盾冲突
    3.2 大国在东地中海的利益冲突
        3.2.1 近东危机前夕英、俄、奥的利益追求
        3.2.2 近东危机
    3.3 1878年柏林会议前的斗争
        3.3.1 俄土战争期间各大国的外交斗争
        3.3.2 《圣斯蒂法诺条约》前后大国的利益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克里米亚战前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的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积累、扩张、收缩 ——俄罗斯外交周期研究[D]. 马燕宁. 外交学院, 2021(10)
  • [2]英俄博弈与希腊独立战争研究(1821-1832)[D]. 王奕男. 西北大学, 2021
  • [3]英国与1839-1841年近东危机[D]. 粟玉. 南京大学, 2020(02)
  • [4]美国与亚美尼亚问题研究(1830-1922)[D]. 吴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克里米亚战争、“东方问题”与维也纳体系的重组[J]. 孙兴杰.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19(03)
  • [6]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先革. 新疆大学, 2019(10)
  • [7]克里米亚战争与法国的外交政策[D]. 张瀚月. 南京大学, 2018(01)
  • [8]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马克思《宣战。——关于东方问题产生的历史》的宗教理论研究[J]. 彭无情.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2017(00)
  • [9]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D]. 尚永强.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2)
  • [10]从“均衡”到“失衡” ——1848-1878年欧洲大国间的利益争夺[D]. 王云云. 山西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克里米亚战争前的英俄东部问题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