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及其发展战略

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及其发展战略

一、试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效应及其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卢建昊[1](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指出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吴国艳[2](2021)在《HS家纺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对外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但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能源、环境保护等生产要素的成本大幅提高,加之美国贸易摩擦的不断升温以及东南亚制造业的崛起,近年来对外贸易的经营环境日趋严峻,企业如何在复杂环境下走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的对象HS家纺公司是一家经营了20年的传统制造型出口企业。各项成本的上升与贸易环境的严峻,使得HS家纺公司的经营愈加艰难,最近两年的销售业绩与利润也出现了双下滑的现象。因公司管理层没有引入战略管理理念,缺乏前瞻性的战略规划能力,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导致HS家纺公司逐渐失去了其竞争力。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HS家纺公司为了提升竞争力,产生了“走出去”发展的想法,为了帮助HS家纺公司成功制定并执行适合其发展的国际化战略,本研究运用外部环境分析框架模型分析了HS家纺公司所在的行业大环境,并根据五力模型分析了该行业的当前发展状况,指出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然后,通过分析HS家纺公司销售业绩与利润数据,结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及对中层与骨干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了HS家纺公司目前经营产生的问题,总结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运用战略竞争力理论帮助HS家纺公司梳理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企业的愿景、使命与价值观,通过能力基础论从三个方面对HS家纺公司的自身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企业寻求的发展方向以及具备的能力匹配国际化战略理论,为其制定出了适合企业发展的公司层、业务层和职能层国际化战略。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科学而匹配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HS家纺公司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符合其发展的战略方案,帮助HS家纺公司提高综合竞争力,改善经营现状。也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其他家纺公司和传统制造企业提供战略参考。

李天惠[3](202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国家利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跨国企业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制约关系。当今,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行为体,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加深,本文将探讨跨国公司在跨国投资经营活动以及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时的作用与影响。作为不同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分别有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行为体,其根本目标是获得经济收益,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跨国公司利益高度一致。市场的扩大让跨国公司拥有更多的议价优势和选择权,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并建立广泛的生产和销售网络。而国家追求的国家利益内涵更加广泛,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也要复杂的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利益出现交叉重叠,因此国家利益不再是完全排他的,对其的考量也须包含国际层面。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并非总是获利的。由于全球经济“不可能三角”的存在,国家利益与高度经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矛盾。而具体到跨国公司与母国以及东道国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冲突与合作并存。跨国公司是母国经济与实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移,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变得不再完全符合母国利益,当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利益同样有重叠也有矛盾。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母国与东道国会根据利益需求制定相应政策引导、规制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避免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而跨国公司则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减少因国家管制给经营带来的阻碍。跨国公司促进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对国际贸易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但其导致的资本流动与贸易差会引发国家间的经贸摩擦。有时国家间经贸摩擦背后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更深的政治原因,比如大国竞争。在这种母国与东道国的矛盾关系中,跨国公司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或受影响方。通过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本文分析了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而跨国公司作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纽带,也发挥着调和国家之间矛盾的重要能动作用。由于跨国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使其在国内与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甚至导致国家被迫让渡部分经济权力。本文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虽然跨国公司的实力以及对国际经济议题的影响力还会进一步提升,但主权国家并不会过度让渡经济权力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也无法完全替代国家在国际经济议题中的地位。但是为了减少国家间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与母国的“剥离”也许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跨国公司与国家的利益竞争还会继续,但双方都应更加关注不同群体的利益关切。跨国公司应尽力协调母国与东道国、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的冲突与发展,在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的平衡发展;而主权国家应多以合作的形式促进经济发展,避免滥用国家权力干预市场,以战略眼光保障国家长远利益的实现。

李国敏[4](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薇[5](2019)在《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电产品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品,近年来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结构稳重有变,国际地位不断的提高。机电产品制造业的繁荣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且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诸多文献也表明机电产品出口数额迅速膨胀的背后,其国际竞争力并没有成正比增加。所以笔者认为当前有必要全面的分析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其更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本文首先梳理了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奠定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运用多指标分析中国机电产品的发展现状,将指标与机电生产第一梯度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并基于金培(2006)与李刚、刘吉超(2012)以及赵东麟,桑百川(2016)的研究构建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进行本文的现状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和现状分析基础上构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实证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首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平稳,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有很大改善,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指数同基期有较明显的增长,与第一梯度国家机电制造业的发展相比更加稳定;其次,人力资本、物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市场竞争状况和国内产业规模都会对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技术创新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要大于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国内市场竞争、国内产业规模和技术研发费用的投入都能刺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有效使用物力资本、加强支持鼓励技术创新、维持良好的国内市场竞争和保持合适的产业规模都可以提高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一是建立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二是建立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实证分析各因素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用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姜焰凌[6](2018)在《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个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持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趋势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新区域主义理论也呈现出全新的治理理论与方法。如何借助新区域主义理论推动我国区域综合治理的专业化、高效化,进而实现区域发展与地方发展的统一,是发展边境区域经济的一项亟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全新的合作模式。云南作为西南内陆对外开放的重点省区及前沿,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还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应对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问题进行评价,构建出针对性的治理框架和治理体系。本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遴选与构建一套体现新区域主义的量化分析方法,以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为实证对象,对跨境经济合作绩效进行定量评价;基于新区域主义及空间治理观点,就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现状、存在问题展开细致讨论,对跨境经济合作的影响机理尤其是治理结构问题做出系统阐释;结合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这一实证对象,力图构建出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框架和体系。本论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主要问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行说明。第二章——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对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重点是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区域主义理论、跨境经济合作区域主义逻辑理论等。第三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进展及现状特征展开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模式及特征。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现实基础进行个案分析。第四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首先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对滇越贸易合作联系程度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区域主义视角下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确定跨境经济合作绩效测度方法,从静态、动态和空间效应三个角度评价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进行深入分析。第五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从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以及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框架及主要问题。第六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从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域治理体系构建,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七章——结论。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论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论文基于国内外前沿性经济合作理论,采用新区域主义治理理论分析我国滇越边境区域发展实践中的问题,阐述了目前滇越边境区域发展的目标、思路及现实意义。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基于静态经济效应和动态经济效应展开分析,构建了实证分析模型和绩效测度方法,结合国外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区域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建议。论文通过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测度了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揭示了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经验及其规律性。在实证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区域主义与空间治理的视角出发,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中制度与非制度约束的突破、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高效治理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框架及建议。论文为新时代下,云南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与越南、缅甸及老挝的跨境经济合作,构架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提供政策建议及理论参考。

姚茂元[7](2017)在《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利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际分工层次逐渐深化细化,从原来产业间分工进化到产品生产过程中工序和区段分工,催生了一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由此导致贸易利益从利益来源、分配机制、分配主体及衡量方法等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造纸及纸制品产业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性支柱产业,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造纸及纸制品生产、消费及贸易大国。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规模是否与贸易利益相匹配?本文旨在通过对出口贸易利益测算评估,探讨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真实获利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首先按照国际分工形式发展演变脉络,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贸易利益相关研究,着重综述了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的贸易利益已有研究。由于传统贸易利益衡量指标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贸易利益来源及分配问题,本文借鉴增加值贸易核算模型,利用WIOD数据库从静态贸易利益和动态贸易利益两个方面对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利益进行测算评估,并就贸易利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静态贸易利益看,中国造纸及纸制品贸易附加值率较低,真实贸易利益并没有表象贸易利益多,同美国、德国、瑞典等国家相比在贸易获利能力及获利空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贸易利益增长主要源自贸易规模扩张而非获利能力提升;(2)从动态贸易利益看,中国积极融入全球造纸及纸制品生产网络,造纸及纸制品贸易能够带动行业劳动力就业,对就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也有较为显着的贡献。(3)从贸易利益影响因素看,通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及通径分析法发现,规模经济、外商直接投资、垂直专业化及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贸易利益有显着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合理利用外资、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等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利益,实现贸易利益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许言庆[8](2016)在《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航运网络化和船舶大型化背景下,现代港口呈现出多功能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也更为复杂。欧美国家一些港口发展历程表明,沿海港口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离不开内陆经济腹地的支持,腹地的范围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活力等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港口与腹地之间是一个复杂地理空间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港口内部各种条件,也有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对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港口腹地空间范围测度的前提。为更好地体现港口与…….复杂空间关系,突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本研究结合因子分析法,运用拓展的哈夫概率模型(Huff‘s Model),从运输时间距离、港口内部条件与能力、外部城市支持、外贸背景、竞争港口等多层影响因素,来考察沿海20个港口,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的腹地空间变化情况。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我国港口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对经济地理和港口经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港口区位理论、港口体系、腹地空间关系、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港口竞争与合作等,对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述。探讨港口-腹地空间关系主要内容,分析在腹地划分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为分析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做好理论和方法准备。(2)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结合相关理论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对港口与城市之间基本关系进行梳理,分析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关系。并以宁波-舟山港为对象,分别进行港口与城市,港口物流与直接腹地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和腹地之间是多维的复杂关系,受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政策、地理区位与交通运输多种因素的影响。港口与城市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对外开放政策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影响明显,沿海港口腹地竞争的地理范围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拓展呈现出由东到西,由点及面的梯度特征。(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港口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在研究港口综合实力内涵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确定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20个港口的城市支持度和外贸背景因素进行评价,并把分析结果作为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外部因素,对沿海20港口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规模、码头效率(码头设施)、外贸与外部物流条件等公因子。比较4年情况,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港口因子贡献有较大差异,影响港口综合实力得分。根据得分结果,沿海20个港口可以分成4个层次与类型。(4)沿海港口的腹地空间演变实证研究。首先确定港口腹地的划分方法、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并结合前文港口综合实力研究结果,分析沿海港口的腹地在不同外贸背景下的演变,包括入世前的腹地、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金融危机恢复后的腹地、“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腹地等。结果表明,伴随着外贸环境的变化,港口的综合实力也发生变化,港口的腹地空间因此而变,并呈现出港口类型差异和地域布局差异等特征。影响港口-腹地空间变化的因素很多,港口地理区位因素、港口与城市综合规模、外贸背景、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等影响明显。(5)依据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与研究的不足,对港口腹地研究进行展望。中国对外贸易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经济转型引发的工业货流供需规模也趋平稳。长期看,港口货流需求规模不会有大幅度爆发式提升,所以沿海港口对有限的货源竞争必然越发激烈。沿海港口要探索竞争合作的新模式。在一体化背景下,航运公司战略与选择、多式联运承运人运营网络、码头运营商全球整合策略等方面将成为港口竞争的新焦点,也是港口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包明齐[9](2016)在《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认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WTO等全球性经济合作框架受到消弱,区域经济一体化却加速推进,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兴起。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客观认识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需要,采取了形态各异的合作模式,从中寻求本国乃至本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对于中蒙两国而言,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一种必要的战略选择。无论是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政治局势的激变,还是中蒙两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均对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仍然相对缓慢,经济增长方式较为落后,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经济增长不断减速,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经济和传统产业部门衰退倾向较为显着。蒙古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消费与矿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速一度较快,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技术体系的进化停滞,人力资源不足,导致对外贸易的依赖性过高、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中蒙两国应利用好毗邻而居的地缘优势,提高相互信任度,加强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维护各自国家的统一以及维持国际力量的战略平衡,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这才是两国破解当前各自国内经济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必然选择。因此,本论文以中蒙两国区域经济合作为研究主线,探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两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蒙古国是中国向西向北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蒙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两国合作水平和层次的提升,也能够实现两国长期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以及共同发展。因此,本研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内容共有七个部分,具体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价值,同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和中蒙经贸合作研究动态,并且在这基础上设计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相关理论部分,主要对区域、区域经济合作、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后章节对中蒙区域经济合影响因素的剖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3章主要以纵观历史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和现状,并以空间经济学为依托,分析了中蒙长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领域特征和空间特征。当前,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经历了启动阶段、停滞阶段、恢复阶段之后已经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在中蒙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双边贸易和投资合作是主线,贸易和投资总额逐年增长,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就。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中国一直成为蒙古国的最大投资国,1999年又成为了蒙古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与此同时,中蒙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环境保护等各领域的合作也迈进了快速稳步发展阶段。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两国区域经济合作总体态势较好,但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缓慢、合作层次低等问题仍然显在。第4章从区域经济学、国际政治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影响中蒙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因素。我们认为两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是国际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空间因素、社会人文因素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衰退、产业革命的演进、经济区域化的加强、发达国家的战略变迁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蒙古国政策的反复性、区域治理系统的不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较差等因素的影响有利有弊,错综复杂;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两国的历史、文化、人口结构、城镇化、经济发展状况、相互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结构互补性、技术转移、市场潜力、资源空间分布、产业集聚区域的分布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第5章运用了SPSS17.0软件、Eviews6.0统计分析软件,对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双边贸易规模与两国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出口贸易能源消耗、进口贸易之间在显着性水平0.01下呈正相关关系,与对外开放度、城镇化水平之间在显着性水平0.05下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人口规模因素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性。与此同时,本论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中蒙贸易引力模型,进一步剖析了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部分因素对两国区域经济合作起到了正向作用,部分因素起到了负向作用。第6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两国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的必要性和经济效应。经过实证分析我们得知,两国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经济互补性较强,特别是蒙古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日益增加,加之双边贸易对蒙古国的经济增长起到的经济效应比较显着。第7章总结阐述了中蒙两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所面临的课题与发展方向,并针对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我们认为,中蒙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应该将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推进。第一,双方应加强政府引领作用,强化政府推动力;第二,完善合作机构和框架,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第三,加快推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中蒙俄交通物流体系合作;第四,深化重点产业合作,加快建立境内外产业联动机制;第五,共建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第六,深化金融合作,提高边境结算范围和规模;第七,增强两国政治和文化交流,共同打造政治互信双边关系;第八,建立“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扩大双边贸易经济交往。总之,目前中蒙两国尽管区域经济合作缓慢、尚未具备建立自由贸易区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的条件,但是中蒙共建自由贸易区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佳战略选择。加之,中国高层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恰好对中蒙两国的进一步区域经济合作深化提供了机遇和新环境。与此同时,蒙古国是中国向西向北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蒙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将可以促进两国合作水平和层次的提升,也能够实现两国长期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以及共同发展。因此,本研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启洋[10](2015)在《以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机制及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贸易发展失衡是我国近年来贸易摩擦频发、外汇规模持续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对外贸易失衡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利于外汇储备管理和国内货币政策效果发挥、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实现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正不断形成。在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经验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缓解投资母国对外贸易失衡的问题。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对外贸易失衡现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贸易效应传导机制,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以及国际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梳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理论和实证研究显示,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替代、互补以及互动三种关系。第二,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失衡现状。从规模,区域分布、产业分布、主体分布以及投资方式五个方面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贸易顺差的规模、来源、对象三方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及危害。第三,揭示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贸易效应传导机制。从投资母国的角度出发,对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贸易效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层面进行研究,揭示其传导机制。第四,实证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贸易效应。对我国总体对外直接投资、对不同区域直接投资以及不同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第五,分析不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及其对母国贸易的影响。结合文献,对日本、美国、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进行划分,研究各国不同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影响,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第六,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国际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联合国以及商务部发布的报告,对我国对外贸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环境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七,提出政策建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试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效应及其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效应及其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HS家纺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基本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1.1 战略竞争力理论
        2.1.2 国际化战略理论
        2.1.3 能力基础论
    2.2 战略分析理论工具
        2.2.1 外部环境分析框架模型
        2.2.2 五力竞争模型
        2.2.3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及特点分析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HS家纺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HS家纺公司简介
    3.2 HS家纺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3.3 HS家纺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3.3.1 家纺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3.3.2 家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3.3.3 HS家纺公司五力模型分析
    3.4 HS家纺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1 经营模式
        3.4.2 能力基础
        3.4.3 经营战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HS家纺公司经营战略现状
    4.1 HS家纺公司现有能力分析
    4.2 HS家纺公司优势与劣势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3 核心竞争力分析
    4.4 问题调研
        4.4.1 企业深度访谈概况
        4.4.2 企业深度访谈提纲
        4.4.3 企业深度访谈内容梳理
        4.4.4 调查问卷
    4.5 HS家纺公司目前存在的困境
        4.5.1 无法适应环境变化
        4.5.2 成本提高导致价格失去竞争力
        4.5.3 本土化劳动力匮乏
        4.5.4 现有战略无法支持可持续发展
    4.6 HS家纺公司战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6.1 不完善的现有战略
        4.6.2 不足或不适当的资源
        4.6.3 欠缺的企业战略制定及实施能力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HS家纺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制定
    5.1 国际化经营战略制定的思路
        5.1.1 国际化经营战略制定的目的
        5.1.2 国际化经营战略制定的原则
        5.1.3 国际化经营战略国家的选择
    5.2 国际化经营战略国家区位优势性相关分析
        5.2.1 吸引国外投资情况
        5.2.2 国家优惠政策
        5.2.3 工业区分布特点
        5.2.4 劳动力工资成本
    5.3 国际化经营战略制定的框架
    5.4 公司层国际化经营战略制定
        5.4.1 公司层国际化战略概况
        5.4.2 HS家纺公司愿景、使命、价值观
        5.4.3 公司层国际化战略的制定
    5.5 业务层国际化经营战略制定
        5.5.1 业务层国际化战略概述
        5.5.2 业务层国际化战略选择
        5.5.3 业务层国际化战略制定
    5.6 职能层国际化经营战略制定
        5.6.1 人力资源战略
        5.6.2 财务战略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HS家纺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国际化经营实施战略
        6.1.1 公司治理战略
        6.1.2 组织结构与战略控制
    6.2 实施计划
    6.3 保障措施
        6.3.1 人力保障
        6.3.2 物力保障
        6.3.3 财力保障
        6.3.4 制度保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HS家纺公司高层管理深度访谈记录示例
附录2 HS家纺公司客户来访流程图示例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国家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博弈论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关于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
    一、跨国公司及相关经济学理论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与分类
        (二)跨国公司的经济学理论
    二、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一)自由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依附论
        (三)现实主义理论
    小结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
    一、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定义
        (二)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实力扩张
        (三)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利益分化
    二、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的界定
        (二)国家利益划分
        (三)国家利益特性
    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矛盾的理论分析
        (三)经济全球化与不同国家利益矛盾的表现
        (四)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矛盾长期存在
    小结
第三章 互动关系: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
    一、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
        (一)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关系的变化发展
        (二)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实力对比
        (三)跨国公司属性与主权国家的关联
    二、跨国公司与母国的博弈关系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对母国的积极影响
        (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对母国的负面影响
        (三)母国对跨国公司影响的应对措施
    三、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博弈关系
        (一)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博弈能力
        (二)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目标冲突
        (三)东道国的投资政策制定
    小结
第四章 三方博弈:母国、东道国与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母国——东道国”三方博弈
        (一)三方博弈的假设
        (二)达成合作博弈的可能性
        (三)三方博弈方式
    二、三方博弈框架下的跨国公司战略选择
        (一)跨国公司的行为选择
        (二)跨国公司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与依赖
        (三)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
    小结
第五章 贸易争端背后的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
    一、一般趋势:贸易争端、逆全球化现象与跨国公司
        (一)贸易争端的原因与表现
        (二)贸易争端与逆全球化现象
        (三)贸易争端影响下的跨国公司策略
    二、案例分析:从日美贸易争端到中美贸易争端
        (一)日美贸易争端概况
        (二)中美贸易争端与日美贸易争端的比较
        (三)中美贸易争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四)中美贸易争端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一、中国的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
        (一)中国国家利益的发展变化
        (二)跨国公司与中国国家利益的契合
    二、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外国企业对华投资
        (一)跨国公司在华发展进程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
        (四)中国进一步用好外资的措施与建议
    三、国家利益视角下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一)中国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跨国公司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三)中国跨国公司投资发展趋势
        (四)中国跨国公司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五)对中国跨国公司及国家发展的启示
    小结
结语
    一、基本论点
    二、政策启示
    三、研究不足与可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机电产品及国际竞争力概述
    2.1 机电产品概述
        2.1.1 机电产品内涵
        2.1.2 机电产品分类
    2.2 国际竞争力概述
        2.2.1 国际竞争力内涵
        2.2.2 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2.2.3 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
3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3.1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3.1.1 目标行业出口占全部商品总出口的比重
        3.1.2 出口增长率优劣指数
        3.1.3 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3.2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3.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市场渗透率
        3.2.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3.3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综合分析
        3.3.1 评价体系及计算方法
        3.3.2 结果分析
4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 人力资本要素
    4.2 物力资本要素
    4.3 技术创新要素
    4.4 国内市场竞争状况
    4.5 国内产业规模
5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2 国际竞争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相关性分析
        5.2.2 单位根检验
        5.2.3 协整检验
        5.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5.2.5 实证结果分析
    5.3 技术升级路径模型的实证分析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单位根检验
        5.3.3 协整检验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5 实证结果分析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6.2.2 有效的使用物力资本
        6.2.3 支持鼓励技术创新
        6.2.4 维持良好的国内市场竞争
        6.2.5 保持合适的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焦问题及章节安排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综述
        1.5.1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1.5.2 新区域主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1.5.3 我国边境合作发展研究综述
        1.5.4 区域治理研究综述
        1.5.5 研究评述
第2章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2.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
        2.1.1 跨境经济合作概念和特点
        2.1.2 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2.2 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
        2.2.1 区域主义的相关概念
        2.2.2 区域主义的理论演进
        2.2.3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内涵
        2.2.4 新区域主义的特点
    2.3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主义逻辑
        2.3.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化及一体化
        2.3.2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跨境经济合作
第3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
    3.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
        3.1.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时代背景
        3.1.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地缘环境
    3.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
        3.2.1 合作制度及平台建设
        3.2.2 经济贸易及投资合作
        3.2.3 互联互通建设方面
        3.2.4 其他领域的合作进展
    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个案考察
        3.3.1 中国河口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3.3.2 越南老街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3.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展
第4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
    4.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关系评估:基于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评估
    4.2 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量化评估
    4.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
        4.3.1 贸易投资的静态效应
        4.3.2 贸易投资的动态效应
        4.3.3 跨境合作的空间效应
    4.4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
第5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5.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5.1.1 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5.1.2 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
        5.1.3 具体运作模式
        5.1.4 具体实施过程
    5.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
        5.2.1 云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5.2.2 越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5.2.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差异
    5.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
        5.3.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5.3.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5.3.3 政策约束
        5.3.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问题成隐患
        5.3.5 融资困难
        5.3.6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5.3.7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5.3.8 跨境合作区城市规模太小,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5.3.9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第6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6.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
        6.1.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理念
        6.1.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借鉴
    6.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
        6.2.1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选择
        6.2.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组织构架
        6.2.3 跨境经济合作争端解决机制
    6.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6.3.1 筑实区域化的共识及地域认同
        6.3.2 提升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6.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6.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6.3.5 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6.3.6 完善人才保障及基础设施条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进展与成绩
        7.1.1 经济合作和口岸建设取得成效
        7.1.2 跨境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7.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7.2.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7.2.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7.2.3 政策约束
        7.2.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存在隐患
        7.2.5 融资困难
        7.2.6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7.2.7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7.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7.3.1 筑实区域化共识及地域认同
        7.3.2 扩大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7.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7.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7.3.5 加快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7.3.6 完善人才计划保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7.4 本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承担项目情况
致谢

(7)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利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造纸及纸制品
        1.2.2 贸易利益
        1.2.3 增加值贸易与增加值出口
        1.2.4 全球价值链分工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及研究展望
        1.4.1 研究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国际分工理论
        2.1.2 贸易利益分配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际贸易利益测度及衡量方法研究
        2.2.2 国际贸易利益影响因素研究
        2.2.3 造纸及纸制品国际贸易研究
        2.2.4 研究评述
3 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概况
    3.1 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1.1 出口总量及出口增长率
        3.1.2 主要出口市场
    3.2 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在全球造纸及纸制品市场融入分析
        3.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产业内贸易指数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利益测算与分析
    4.1 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利益衡量方法的选择
        4.1.1 传统贸易差额及贸易条件衡量方法的局限性
        4.1.2 增加值贸易衡量方法的适用性
    4.2 增加值贸易核算模型
        4.2.1 主要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
        4.2.2 主要增加值贸易核算数据库
        4.2.3 WWYZ(2016)核算模型
    4.3 中国造纸及纸质品静态贸易利益测算与分析
        4.3.1 中国造纸及纸制品静态贸易利益总量分析
        4.3.2 中国与主要造纸及纸制品大国静态贸易利益对比分析
    4.4 中国造纸及纸质品动态贸易利益测算与分析
        4.4.1 动态贸易利益计量模型及样本的选取
        4.4.2 动态贸易利益实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利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利益主要影响因素
        5.1.1 主要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5.1.2 计量模型设定
    5.2 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利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5.2.1 贸易利益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2.2 贸易利益影响因素通径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充分发挥和提升劳动力比较优势
        6.2.2 引导产业集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6.2.3 合理利用外商资本,完善外资国内配套产业
        6.2.4 调整贸易方式,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开放机遇和国际挑战
        1.1.2 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对象发展概况
        1.2.1 港口与港口功能类型
        1.2.2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2 港口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分析
        2.1.2 港口区位论综述
    2.2 港口体系研究
        2.2.1 港口体系及影响因素
        2.2.2 港口体系形成演变
        2.2.3 研究述评
    2.3 港口与腹地空间作用研究
        2.3.1 港口经济研究之缘起
        2.3.2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演进过程
        2.3.3 国内港口与腹地关系研究的进展
        2.3.4 港口腹地研究方法与相关研究
        2.3.5 研究述评
    2.4 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研究
        2.4.1 港口物流与贸易成本研究
        2.4.2 港口物流绩效研究
        2.4.3 研究述评
    2.5 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2.5.1 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2.5.2 关于港口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概述
        2.5.3 港口合作研究
        2.5.4 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
    3.1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3.1.1 物流运输是基本载体
        3.1.2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是作用通道
        3.1.3 产业关联是内在动力
        3.1.4 港口城市是外部支撑力
        3.1.5 对外开放政策是外部环境因素
        3.1.6 竞争港口是外部阻力
    3.2 港口与城市关系
        3.2.1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形成
        3.2.2 港口演变与城市发展
        3.2.3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区域差异
        3.2.4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
        3.2.5 港口物流运输与港口城市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 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研究
        3.3.1 对外经济开放内涵与途径
        3.3.2 我国开放经济历程及其特点
        3.3.3 腹地贸易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
        3.3.4 腹地对外贸易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因子分析的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研究
    4.1 港口综合实力内涵与影响因素
        4.1.1 综合实力内涵
        4.1.2 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
    4.2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
        4.2.1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
        4.2.2 港口竞争态势
    4.3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因子分析与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4.3.2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4.4 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的实证分析
        4.4.1 研究对象范围及数据来源
        4.4.2 港口城市支持度评价
        4.4.3 外贸背景因素评价
        4.4.4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4.4.5 分区域港口综合实力与层次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
    5.1 港口腹地划分方法
        5.1.1 腹地划分方法综述
        5.1.2 模型选取
    5.2 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实证
        5.2.1 研究对象范围与数据来源及分析结果
        5.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腹地
        5.2.3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
        5.2.4 金融危机过后的腹地
        5.2.5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的腹地
    5.3 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演变特征
        5.3.1 干线大港腹地范围广,集中度趋高
        5.3.2 港口合并发展后综合实力提升,腹地空间扩展
        5.3.3 港口本省内直接腹地变化不够明显,省外间接腹地变化明显
        5.3.4 腹地空间逐年变化,但港口区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5.3.5 东部沿海地区腹地较稳定,内陆沿交通主干线区域变化明显
    5.4 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原因
        5.4.1 地理区位
        5.4.2 港口与城市的综合规模
        5.4.3 外贸背景
        5.4.4 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
    5.5 小结
6.结 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政策启示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学术成果

(9)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评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区域
        2.1.2 区域经济合作
        2.1.3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
    2.2 国际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2.1 区域分工理论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3 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3.1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3.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3.3 新区域主义与地缘经济理论
第3章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历程、现状以及特征
    3.1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历程
        3.1.1 启动阶段
        3.1.2 停滞阶段
        3.1.3 恢复阶段
        3.1.4 深化阶段
    3.2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3.2.1 贸易领域
        3.2.2 投资领域
        3.2.3 其他领域
    3.3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
        3.3.1 长期趋势特征
        3.3.2 合作领域特征
        3.3.3 合作空间特征
第4章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国际环境因素
        4.1.1 世界经济衰退
        4.1.2 产业革命的演进
        4.1.3 经济区域化
        4.1.4 发达国家的战略影响
    4.2 政策因素
        4.2.1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
        4.2.2 蒙古国政策的反复性
        4.2.3 跨境区域治理系统的不完善
        4.2.4 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较差
    4.3 社会人文因素
        4.3.1 历史因素
        4.3.2 文化因素
        4.3.3 人口老龄化
        4.3.4 人口结构与分布
        4.3.5 城镇化
    4.4 经济因素
        4.4.1 两国经济发展现状
        4.4.2 相互的贸易依存度
        4.4.3 结构互补性
        4.4.4 技术转移
        4.4.5 市场潜力
    4.5 空间因素
        4.5.1 地缘因素
        4.5.2 资源空间分布
        4.5.3 产业集聚区域分布
        4.5.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第5章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1.1 贸易引力模型
        5.1.2 模型的构建与假设
        5.1.3 相关分析结果
    5.2 中蒙贸易引力模型检验过程与结论
        5.2.1 中蒙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5.2.2 指标指定与数据来源
        5.2.3 模型结果及分析
第6章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的互补性与经济效应分析
    6.1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6.1.1 经济结构互补性明显
        6.1.2 双边贸易结合程度较高
    6.2 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6.2.1 数据来源
        6.2.2 模型建立
        6.2.3 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
第7章 促进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关于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因素的对策建议
        7.1.1 关于中方影响因素的对策建议
        7.1.2 关于蒙方影响因素的对策建议
    7.2 关于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政府引领作用,强化政府推动力
        7.2.2 完善合作机构与框架,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
        7.2.3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交通物流体系合作
        7.2.4 深化重点产业合作,建立产业联动机制
        7.2.5 共建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7.2.6 深化金融合作,提高边境结算效率
        7.2.7 增强政治文化交流,打造政治双边互信
        7.2.8 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扩大经贸交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以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机制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框架
        1.2.2 技术路线
    1.3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
        2.1.1 替代关系理论
        2.1.2 互补关系理论
        2.1.3 互动关系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2.2.1 国外实证研究
        2.2.2 国内实证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失衡现状
    3.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3.1.1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3.1.2 对外直接投资分布
        3.1.3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3.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政府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
        3.2.2 企业微观治理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现状
        3.3.1 贸易顺差规模逐年扩大
        3.3.2 加工贸易是贸易顺差主要来源
        3.3.3 发达国家是贸易顺差主要对象
    3.4 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4.1 对外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3.4.2 对外贸易失衡的危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贸易效应传导机制分析
    4.1 微观层面传导机制分析
        4.1.1 跨国公司多国市场战略阶段
        4.1.2 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战略阶段
    4.2 中观层面传导机制分系
        4.2.1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调整正效应及其贸易传导机制
        4.2.2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调整负效应及其贸易传导机制
    4.3 宏观层面传导机制分析
        4.3.1 不同经济环境下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贸易效应
        4.3.2 不同类型国家间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贸易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计量分析
    5.1 总体贸易效应
        5.1.1 模型及数据
        5.1.2 实证分析
        5.1.3 结果讨论
    5.2 区域贸易效应
        5.2.1 模型及数据
        5.2.2 实证分析
        5.2.3 结果讨论
    5.3 行业贸易效应
        5.3.1 模型及数据
        5.3.2 实证分析
        5.3.3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
    6.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经验
        6.1.1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6.1.2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贸易效应
        6.1.3 政府作用
    6.2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经验
        6.2.1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6.2.2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贸易效应
        6.2.3 政府作用
    6.3 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经验
        6.3.1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6.3.2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贸易效应
        6.3.3 政府作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环境现状与发展形势
    7.1 国际经济贸易及投资的现状与发展形势
        7.1.1 世界经济现状与发展形势
        7.1.2 世界贸易现状与发展形势
        7.1.3 世界跨国投资现状与发展形势
    7.2 我国对外贸易国际环境现状与发展形势
        7.2.1 对外贸易国际环境现状
        7.2.2 对外贸易国际环境发展形势
    7.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环境现状与发展形势
        7.3.1 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环境现状
        7.3.2 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发展形势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
        8.1.1 促进产能过剩制造业产业对外直接投资
        8.1.2 推动处于衰退期制造业产业对外直接投资
        8.1.3 培育并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
        8.1.4 增加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
    8.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8.2.1 加速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
        8.2.2 强化对自然资源禀赋充裕地区直接投资
        8.2.3 增加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
    8.3 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
        8.3.1 加快培育一批大型跨国公司
        8.3.2 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8.4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系
        8.4.1 制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规划
        8.4.2 构建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
        8.4.3 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
        8.4.4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金融体系
        8.4.5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着作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试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效应及其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2]HS家纺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D]. 吴国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国家利益[D]. 李天惠. 外交学院, 2020(08)
  • [4]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张薇.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5)
  • [6]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D]. 姜焰凌.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7]中国造纸及纸制品出口贸易利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姚茂元.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D]. 许言庆.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9]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包明齐. 吉林大学, 2016(08)
  • [10]以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机制及政策研究[D]. 王启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及其发展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