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联合收割机的发展方向

21世纪联合收割机的发展方向

一、二十一世纪联合收割机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侯奔奔[1](2021)在《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3年,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的贺友直为完成小说《江畔朝阳》连环画的创作任务,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在其艺术生涯中较为特殊的连环画作品。通过对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的挖掘、整理与考证,揭示出贺友直在北大荒时期的活动和创作的真实情况,以及连环画《江畔朝阳》特殊的“三结合”创作形式,并为人们呈现一套不同于发行版本的未面世连环画手稿。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采访调研与个案研究等方式对连环画《江畔朝阳》和贺友直写给侯国良、吕敬人、刘宇廉、韩书力信件等手稿内容的考证分析,展现出贺友直“画故事”的连环画创作特点和其连环画创作理念,即“画什么、怎么画”。在贺友直看来,“画什么”就是指从事绘画人员要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最适合画什么,以此为基础寻找创作题材;“怎么画”是你根据所选题材的表现内容、基调和你要表达的东西选择最适合的艺术语言。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几乎贯穿了贺友直的创作人生,他所坚守的连环画道路是在自我审视后做出的自觉选择。对贺友直未面世的日记与手稿的考证和分析分为三个部分:1.考证论述贺友直日记内容:通过对贺友直日记的考证梳理,阐述1973年他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活动和创作情况以及“三结合”的特殊创作形式。2.贺友直绘画手稿作品分析:包括为创作连环画《江畔朝阳》而画的手稿和未曾面世的国画作品,在这些手稿中充分展现了贺友直“画故事”的创作特点,并利用中国画的写意性使自己在严谨的连环画创作中始终保有对艺术创作的敏锐力。3.考证分析贺友直文字手稿的具体内容:涵盖贺友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任教期间的部分讲义,对连环画创作的感悟与思考的文章,以及贺友直与侯国良、韩书力、吕敬人和刘宇廉的重要书信。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考证与分析,向人们披露了贺友直大量未面世的原始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贺友直在北大荒创作期间史料研究的不足,也从史实考证的深入性和个案陈述的详实性补充了以往对贺友直艺术理念及艺术思想研究的缺失。贺有直的这些日记和手稿也成为其在连环画繁盛与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对连环画创作的思考及坚守的史料佐证,传达出他在连环画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与品格。

张仕林[2](2020)在《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青稞作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广泛种植的特色作物,不仅是高原牧民的主要食用口粮,其秸秆也是高原畜牧产业中理想的优质饲料来源,因此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青稞作物本身的生长特性,种植区域大多分为高原大地块和丘陵山地,其中丘陵山地种植地块面积较小且分散,严重降低了机械化作业程度。由于青稞芒秆较长且存在倒刺,牛羊等牲畜在食用过程中往往出现扎口、伤胃的现象,同时对青稞秸秆的处理大部分地区依旧采用人工收集、运输,增加了劳动成本与经济成本,而传统稻麦联合收获机械在进行青稞收获作业时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实现了青稞收割、脱粒、碎芒、清选及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以现有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为基础,提出了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的总体设计与结构布置方案,设计与之配套的碎芒脱粒装置与秸秆打捆装置,并对整机动力分配进行了合理设计。(2)对传统脱粒滚筒进行改进设计,优化关键部件参数,通过螺栓连接将两根旋向相反的碎芒板条分别安装在凹板第一板条和第二板条处,同时选择钉齿焊合与纹杆焊合交错排列组合方式,既保证脱净率,更增加了滚筒对作物的冲击、搓擦作用,有效提高碎芒率的同时,对青稞芒杆内表面的倒刺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对各脱粒元件、凹板的结构尺寸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进一步提高样机田间综合作业效率与作业质量。(3)通过对打捆装置关键部件进行选型设计,确定了打捆装置整体配置方式与动力分配,通过研究草捆长度控制原理设计了打结器离合装置,确定了喂入机构拨叉长度、活塞往复频率、等关键参数。(4)结合有限元法利用ABAQUS软件中对碎芒脱粒滚筒进行模态分析,参考所得模态振型对脱粒元件排列与参数设置进行进一步优化,分析得到结构薄弱部位并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可靠性。运用ADAMS对打捆装置喂入机构进行运动仿真,检查上、侧拨叉工作时的轨迹干涉情况,验证结构设计的参数合理性,以保证喂入机构平稳顺利工作。(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保持在6.0 km/h时,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各项作业指标中:籽粒脱净率为86.49%,平均损失率为1.69%,平均破碎率为0.11%,平均含杂率为6.27%;所得青稞秸秆中含芒率为5.84%,所含芒杆平均长度不足17 mm,整机碎芒率为92.4%。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的成捆率达到98.3%,草捆合格率达到94.7%,草捆抗摔率达到90%,整机作业效率达到0.4 hm2/h,平均草捆截面尺寸达到0.8 m×0.6 m,平均草捆密度达到124 kg/m3,纯工作小时生产率达到3860 h。各项指标均优于相关标准要求,其中秸秆芒杆处理性能明显优于对比机型,芒杆内表面倒刺清除效果明显。

冷成英[3](2020)在《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察我国家庭农场的五种典型发展模式,除了一些特殊模式外,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按照区位条件可以分为都市郊区模式和一般农业区模式。比较这两类模式,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与区位因素有关?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为什么出现分化?发展路径分化对地区家庭农场发展带来什么影响?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学术界对家庭农场的研究集中在家庭农场的演化机制、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而关于区位因素在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则是一个研究盲点。基于这一情况,本文研究了区位视角下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问题,通过比较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究不同区位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出现分化的机制,以及由发展路径分化带来的影响。首先,文章对一些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概述了对论文写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农业区位论、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演化理论,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文章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在农业生产中通过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生产经营来获得家庭主要收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定义突出了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主体地位,并体现了家庭农场的五个基本特征,即以农户家庭为主体,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农业收入为家庭的主要收入。这一界定能将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休闲农场等其它农业经营主体相区别开来。其次,文章简述了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介绍了上海松江、浙江宁波、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和安徽郎溪五大家庭农场典型发展模式,总结了各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归类为都市郊区模式和一般农业区模式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在两地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文章总结了我国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问题,指出市场化环境是家庭农场产生和兴起的关键,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了家庭农场的繁荣,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形成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大规模投资是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扶持对家庭农场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家庭农场的界定不规范稀释了政策支持力度,农场主文化素质不高限制了家庭农场的管理水平,现代科技支撑力度不强制约了家庭农场集约化水平,金融机构融资门槛高增加了家庭农场经营难度,风险控制措施匮乏对家庭农场发展带来挑战。同时,文章从上述分析中总结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异同点,指出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在发展中都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近年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规范程度逐渐提高,经营产品都趋于多元化,政府推动作用都非常明显,但两种模式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也存在明显不同,都市郊区家庭农场的复合经营程度更高,经营蔬菜瓜果、水产的家庭农场比重更高,种植类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较小,而一般农业区家庭农场实行单一经营家庭农场比重更高,经营范围以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种植类农场经营规模较大。再次,文章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家庭农场的演化机制,认为家庭农场是传统农户在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农产品流通放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为获得更高期望收益而推进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而产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运用数理和图示推导的方法,分析了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的内在机理,指出区位与消费市场的差异是不同区位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的关键。都市郊区家庭农场可以依托庞大的都市消费需求经营附加值更高的蔬菜瓜果、水产等农产品,同时很多家庭农场为规避较高的市场风险而选择复合经营,而一般农业区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有限,受距离限制,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且面临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小,从事单一经营的家庭农场比重更高。经营范围的差异又会进一步导致种植类的经营规模的不同,都市郊区家庭农场种植类规模要小,而一般农业区种植类规模更大。随后,论文构建了多个计量模型,利用家庭农场调查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实证验证。最后,总结全文研究结论,并针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充分考虑本地的区位条件,优化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取向;构建与地区家庭农场发展导向相匹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家庭农场培训,提高农场主对家庭农场发展规律的认识;支持和鼓励有志于扎根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创办家庭农场,提高农场主群体素质水平;提高家庭农场对各类经营风险的防御能力。

李伟[4](2019)在《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稻麦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稻麦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设备中的重要一员,研发具有智能化控制的稻麦联合收割机将会为作物的收割环节提供重要保障。收割机清选系统的效果直接决定了稻麦联合收割机的性能。因此,研制性能优良的清选装置并制定相应的智能策略,是收割机实现智能控制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化稻麦联合收获机多参数融合调控策略”的资助下,以稻麦联合收割机清选控制系统为实验平台,配置多种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通过运用机械学、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对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的智能控制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联合收割机进行大规模作业时,收割机的喂入量大小与作物的草谷比大小是密切相关的。传统遥感技术在作物识别、长势监测和产量评估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果,但由于其获取周期长、成本较高,使其未能在作物草谷比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突破传统遥感技术的不足,论文所设计的系统采用无人机作为作遥感平台。根据无人机遥感影像的特征及收割作业需求,对经过拼接后的影像进行灰度分层,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灰度值的作物草谷比检测算法。田间实测数据表明,使用该算法测得的草谷比与实际值保持一致,5组预测数据的方差均在0.004以内,从而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二、联合收割机清选控制系统属于多变量控制系统,传统的模糊控制方法无法制定出满足清选系统的模糊规则库。本文提出了一种增量式模糊控制算法,算法将所有输入量和输出量均作为模糊算法的输入,输出量的增量作为模糊算法的输出。以上段中基于无人机遥感图像检测算法得到的作物草谷比和清选性能实验数据作为增量式模糊控制算法的数据基准,结合中速状态下的联合收割机操作员的操作经验,建立了增量式模糊控制模型,实现了相应区域控制模型的快速、精准建立。三、为验证上述清选系统增量式模糊控制模型的优越性,论文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清选实验平台。基于此平台,分别采用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模糊控制方法和传统手动控制方法进行田间对比实验。收割机分别采用低速、中速和高速进行收割实验,采用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模糊控制方法得到的清选含杂率和损失率的平均值分别是2.16%和2.32%,而传统的控制方法对应的数据分别是2.39%和2.56%。由实验结果可得,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模糊控制方法得到清选性能优于人工经验控制方法,从而验证了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控制方法的可靠性。

Vasichenko Kristina[5](2019)在《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一个大国重要的粮食来源,陕西省是中国境内的农业大省之一,但是在农业的从财政支持政策上还推行得较晚,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使得省内的农业政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现在的财政政策角度上来看,陕西省对于省内的支持农业研究在他们的定量与定性上,本文以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应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陕西省支持农业绩效相关数据及相关学者研究出结论进行分析,得出陕西省支持农业绩效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利用规范分析来确定陕西省支持农业绩效涉及到的理论,结合已有的实证进行结合,这种研究结果是非常具有说服能力。准确的判断陕西省目前政策的农业政策的支持程度,从而更有效的提出对陕西省农业更为针对性的对策,建立陕西省境内政府对农业行业财政支持的绩效研究体系,探讨陕西政府对农业行业财政支持起到的绩效水平,希望能起到丰富农业绩效体系的有效作用,对相关理论研究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针对陕西省支持农业绩效的研究对农业企业和农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陕西省对于农业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分析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的绩效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陕西省农业工业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于平衡农村城市协调发展的巨大意义。通过OECD评价理论,评估目前陕西省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程度,探讨未来当中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对应政策和改变方向。第一,针对绩效和支持农业绩效概念进行界定,找出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农业的弱质性理论,OECD农业政策评价体系。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出陕西省支持农业绩效现状,从陕西省农业概况,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程度,分析陕西省农业发展政策及金融支持状况,直接补贴政策,农业金融支持政策和支持农业财政预算现状。分析陕西省支持农业绩效存在的问题,政府覆盖面较窄导致很多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业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支持手段少和支持农业政策补贴不规范。第二,针对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陕西省农业财政支持与农业经济增长实证分析,陕西省农业财政支持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分析,基于关联分析模型的农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最后集合现有的绩效实证结果,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选择实证分析要点进行分析。为了更好的分析陕西省绩效评价,针对陕西省支持农业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DEA模型的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评价。最后,提出针对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的对策,加大对支持农业绩效水平的建设,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支持农业技术发展,陕西省政府提出更多惠农政策,建立支持农业资金监管体系,提高资金落实程度和建立支持农业政策补贴规范化的机制。

杨建华[6](2019)在《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谁来种地”成了当下农业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四川省是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不仅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流出大省,对四川省而言,要确保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由于四川省丘陵山地面积占比大,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构建推进机制框架,针对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推进方式。同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测算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所处阶段,和构建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框架。通过农机总动力、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情况这三个指标,分析了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全省的农机总动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近年来增幅开始放缓;农机装备结构发生改变,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数量占比逐渐提高,但水稻插秧机和播种机数量增长仍较慢;机耕面积占比较大且逐年上升,但机播和机收面积占比小,增幅非常缓慢,是农业机械化的短板;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虽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也低于全国水平。同时得出五大区域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成都平原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得出四川省的农业机械化整体上已经进入中级阶段,五大区域的农业机械化除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余四个地区均已进入中级阶段,最接近高级阶段的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其次是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其中川东北和川南两大地区受丘陵低谷的影响较大,是四川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难点区域。构建四川省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机制框架,包括推进主体、推进内容和推进方式。推进主体有政府、农机合作组织、农户三类。推进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农机研发与技术推广;其次是农机投入补贴;第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第四是加快农机主体的培育。推进方式包括理论方式和具体方式,理论方式为政府主导和市场化发展两种。具体方式则由不同地区的情况所决定,针对成都平原经济区采取“市场+合作社”的方式;针对川东北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针对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则主要由政府主导,在贫困山区和平坝河谷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畜牧山区采取“政府+农户”的方式。

刘珣[7](2018)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一直非常注重对东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俄国、苏联及俄罗斯三个不同的开发时期。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动因,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探寻中俄合作新的突破点,夯实中俄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史做了系统的划分,即按照俄罗斯历史的三个阶段,把东部地区的开发史提炼为初步基础性开发、计划拓展性开发和战略选择性开发三个开发时期。尽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三个时期不同,但开发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明显。相同点在于:不同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主体都是政府;不同时期的政府都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开发东部地区;鼓励移民、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的主要开发政策;不可否认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促进了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同之处主要为开发诉求不同;开发政策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重点不同。当前,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高点,东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其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进而把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规律和特点,为创新中俄区域合作方式和领域提供依据。

周雪萍[8](2017)在《中山市南朗镇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要条件之一。南朗镇作为中山市的粮食种植大镇,其水稻种植面积占中山市种植面积的45%,通过研究南朗镇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对中山市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献分析国内外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经验和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从耕作、育秧、栽插、排灌、植保、收获、烘干等多个方面研究南朗镇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现状。指出了南朗镇水稻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1)农业机械整体装备水平低且装备结构不合理;(2)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认识不足;(3)农民对大中型农业机械购买力不足;(4)缺乏专业农业机械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5)土地资源分散流转程度不高;(6)财政扶持政策不合理。提出了发展意见和对策:(1)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提高机械化水平;(2)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高从业者素质;(3)大力发展“一社三中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4)优化扶持政策,加大补贴力度;(5)成立信息中心,积极推动土地流转;(6)加大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7)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

胡凌啸[9](2017)在《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与农民机械化需求及选择研究 ——以粮食生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改革开放前以国家为主导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方式并没有取得成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以后,农民逐渐成为农机投资和使用的主体,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也逐渐符合客观规律。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开始上升,从2004年开始更是进入增长的“快车道”;与此同时,我国经营规模表现为总体小但局部分化的特征,形成了大多数小农户与少部分规模户并存的局面。虽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平衡问题,包括地区间的不平衡、作物间的不平衡以及作业环节间的不平衡,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难言完善,离全程机械化的目标更是有不小的距离。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在劳动力价格增长趋势不可逆转以及推进规模经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后,农业机械化将承载更多的使命,而政府应该如何支持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我国农民的机械化需求及选择的基础之上。与很多农业机械化的先行国不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形成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因此,在讨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问题时,应该要将这一市场作为重要的前提。那么,在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存在的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和经营规模会对农民的农机服务需求产生怎样的影响?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出现又是否会改变农机装备需求的作用机制?如果我国农机装备需求的作用机制存在特殊之处,劳动力价格和经营规模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影响又将怎样?当一部分农户扩大了经营的规模,他们的农业机械化选择会表现出哪些特征?又会和经营规模有怎样的关系?围绕这些问题,本文对农机服务需求、农机装备需求和机械化方式选择三个主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充分理解我国农民机械化需求及选择的客观规律,并为政府的政策选择提供依据。本文将以粮食生产为例,利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数据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对农户农机服务需求的影响。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在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存在的前提下,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对农户农机服务需求的影响,以帮助分析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对农机服务的需求情况。本研究首先借助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分析了农业劳动力价格对农机服务需求的影响,然后结合我国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发展,分析了经营规模的作用,并构建了理论模型。利用我国25个省份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劳动力价格上涨,能够显着促进农户的农机服务需求,表现为农业生产中机械支出的提高;经营规模并没有表现出对农机服务需求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机作业市场却显着增加了农户机械支出,可以理解为我国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发育削弱了经营规模对农民采用农机的影响;此外,农产品价格和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有效刺激农机服务需求。研究内容二: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影响。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在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存在的前提下,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影响,以帮助分析未来我国农机装备的变化。在研究内容一的分析和实证结果基础上,该部分阐释了我国农机装备需求的作用机制,中国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出现使得农机装备需求主体出现了分化,而这导致以往分析农机装备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无法适用于中国的现状。在根据中国的现实构建了农机装备需求的理论模型之后,利用宏观层面的省级数据和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价格并不直接影响农机装备需求,而是通过影响农机服务需求间接作用于农机装备需求;经营规模对农机装备需求具有显着的直接效应,尤其是有利于大型农机的购买,但是对农机装备需求的间接效应并不显着;农机价格和农机使用成本对农机装备需求产生了显着地抑制作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提高大型农机的购买有促进作用;农业种植结构也是影响农机装备需求的重要因素。研究内容三:经营规模对农户机械化方式选择的影响。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在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存在的前提下,农户经营规模的变化会对农业机械化的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够为我国推进规模经营后,如何制定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比了购买服务和自用农机的优缺点,并认为经营规模是决定农户机械化方式选择的核心因素。利用对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经营规模与农户自用机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户会倾向于选择自用机械;但如果经营规模超过某一临界值,农户又会增加对服务的购买;随着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增多,农户更倾向于自用机械;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农户自用机械,使农户更倾向于购买农机作业服务;农机作业服务价格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促进农民自用机械。综合对上述三个主题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宏观层面,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增加了农户的农机服务需求,同时能够间接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农机装备需求;经营规模在宏观层面没有表现出对农机服务需求的显着促进作用,因此对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装备需求的间接效应也不显着,但是经营规模表现出了对农机装备需求的直接效应。微观层面,经营规模增加会改变农户农业机械化方式的选择,二者呈倒U型关系。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完善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应该是我国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并就此提出政策建议。同时,本研究也认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相适应。

周婧[10](2017)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文中认为青春电影作为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青春电影相对稳定的类型范式。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产业的不断演进,青春电影也逐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自省发展为以“青春怀旧”为叙事情怀,杂糅进爱情、都市、浪漫、喜剧、犯罪等元素的多元化电影类型。青春电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并透过私人化的“青春”这一历时性过程透视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历史微缩于个人记忆中,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电影。本文以青春电影为研究主体,梳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青春电影在类型生产、类型叙事方面的特征,并进而从美学、文化角度解读青春电影的内涵与主旨,剖析青春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青春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青春电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引发了研究者对其类型形成的探索。青春电影主要指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精神困惑、生理及心理变化,以及青春主体在爱情、亲情、友情方面的情感经历,围绕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为叙事内容和题材的电影。世界青春电影自电影产生之初发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显着的类型特征:从青春影像的崛起到冷遇沉寂后的勃发,从个人化的经验投射到多元化的创作转向,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电影类型。华语青春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理想主义青春时代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走向成熟,并在二十一世纪后出现类型的转向,逐渐由小众化、自传式的青春记录走向大众化、商业娱乐化的青春狂欢。虽然青春元素在华语电影中早已有之,但以青春题材和故事作为主体叙事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类型叙事上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在叙事母题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中以青春主体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之间的冲突展现其在成长时期对爱与性的困惑;同时,对成人世界的向往与逃避使青春主体形成了既渴望成长获得成人资格又拒绝成长惧怕长大的内心迷茫;青春电影中也通过暴力与死亡展现青春世界的残酷与无序,在母题表达上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特征。在人物塑造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以青春主体、长者形象、“过客”形象三个群体构设人物图谱,青春主体的叛逆、迷茫与边缘化往往由“不在场”的母亲与“不称职”的父亲造成,家庭的破碎造成成长的歧路。教练、明星甚至偶遇的陌生人都可能成为青春主体的精神导师,引领青春主体走向成长。在影像叙事方面,以现实记录影像、残酷青春影像、浪漫怀旧影像、清新明丽影像演绎不同风格的青春电影,将青春世界以多重视角呈现于观众;在叙事结构方面,华语青春电影往往一反经典好莱坞叙事方式,运用反经典叙事、旅程式叙事、散文式叙事和回忆叙事的方式讲述青春故事,以呈现出青春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维度。华语青春电影通过空间生产建构地域文化身份,青春主体的家庭空间是破碎与复杂的,家庭的残缺与破败、父母亲人的缺席与出走透视出独特的时代症候;而校园空间往往意味着规则与束缚,成为青春主体企图逃离与越轨的场域;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恰成为其活动与生活的主场,尽管放纵与游荡其中的青春主体仍感到迷茫,无法得到最终的救赎;村镇与都市是青春主体主要的生存空间,逐渐世俗化的乡村已不再具有曾经的诗意,落后与破败成为青春主体的禁锢空间,都市与城镇的现代化使青春主体迷失其中,成为堕落与放纵的乐园。除此之外,火车、游轮、高楼、四合院成为地域文化身份的符码,以青春世界的镜中之像管窥自我的地域文化身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青春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以青春为入口透视现实图景,以现实主义立场运用写实主义美学观念书写青春,青春故事背后演绎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同时,以青春为镜像通过青春主体的漂泊与“异化”表现出现代主义中对存在与价值的强烈追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青春电影,同样以青春的名义阐释了新时代青春消费主义的特征,并在影片中呈现出拼贴、碎片化、复制性以及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青春”不仅仅是人生中独特的成长阶段,同时,以青春为契机,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叩问。随着时代的更迭,青春电影演绎出不同的美学色彩与思想内涵。作为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青春电影必然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然而,华语青春电影为西方文化理论中的青年亚文化找到了本土化的表达路径,青春电影本身成为表达越轨者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阵地,尽管结果无可避免地被强大的消费文化收编,但以影像维度表达青年文化的表征,仍将居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亚文化拉入到大众视野,完成了对青年文化的本土化表述。同时,女性亚文化也在青春电影中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关注青春时期女性自我的发现与建构,阐释青春女性在情感的坚守中完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蜕变。华语青春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文化属性与电影类型特征,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中,如何保持受众对其的新鲜度与认同感,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如何在情感维度上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吸引力将成为华语青春电影未来将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春电影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解读了青春电影类型形成的规律及其美学、文化属性。青春世界的绚烂与丰富,青春在每个人成长中的独特性决定了青春电影必将作为华语地区重要的电影类型持续发展下去,继续讲述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

二、二十一世纪联合收割机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一世纪联合收割机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问题点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贺友直艺术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贺友直文字着作
        (三)贺友直对连环画创作的反思: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第二章 贺友直日记研究
    一、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一)贺友直来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原因
        (二)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环境
        (一)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建设兵团的创作环境
    三、连环画《江畔朝阳》的创作过程
        (一)《江畔朝阳》的核心元素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第三章 贺友直绘画作品手稿分析
    一、《江畔朝阳》创作手稿的由来
    二、《江畔朝阳》连环画手稿作品分析
        (一)手稿《江畔朝阳》创作过程的严谨性
        (二)手稿《江畔朝阳》表现手法的创新
        (三)手稿《江畔朝阳》的构图特点
        (四)手稿《江畔朝阳》时间性的表现
        (五)《江畔朝阳》手稿与发行版本比较
    三、贺友直中国画作品手稿分析
第四章 贺友直文字手稿研究
    一、连环画市场的繁荣与衰落
    二、贺友直课程讲义分析
        (一)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的教学讲义
        (二)业余培训班讲课提纲
    三、贺友直连环画体会与思考杂记
    四、贺友直的书信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二)贺友直与吕敬人的书信
        (三)贺友直与刘宇廉的书信
        (四)贺友直与韩书力的书信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谷物联合收获研究与机具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秸秆打捆研究与机具发展现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总体结构设计
    2.1 整机设计要求
    2.2 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作业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整机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脱粒碎芒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3.1 碎芒脱粒装置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3.1.1 整机结构组成
        3.1.2 工作原理
    3.2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计算
        3.2.1 脱粒滚筒
        3.2.2 凹版筛
    3.3 脱粒滚筒模态分析
        3.3.1 有限元法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3.3.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3.3.3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3.3.4 滚筒振动特性分析
        3.3.5 模态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脱粒碎芒装置田间对比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机型
        4.2.3 试验方法
    4.3 试验数据与分析
    4.4 芒杆倒刺处理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秸秆打捆装置设计与优化
    5.1 秸秆打捆装置整体布局
    5.2 打捆装置整机结构
    5.3 打捆装置传动系统与工作原理
    5.4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计算
        5.4.1 草捆打结器离合装置
        5.4.2 草捆尺寸控制原理
        5.4.3 草捆压缩装置
    5.5 打捆机架振动特性分析
        5.5.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5.2 模态振动特性分析
        5.5.3 机架结构优化及对比分析
    5.6 打捆装置喂入机构设计及参数优化
        5.6.1 喂入机构传动计算
        5.6.2 喂入机构拨叉干涉检查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秸秆打捆装置田间试验
    6.1 试验条件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指标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家庭农场的演化机制
        二、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
        三、家庭农场的制约因素
        四、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
        五、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和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和展望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家庭农场
        二、都市郊区
        三、一般农业区
        四、发展路径
        五、发展模式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制度变迁理论
        四、演化理论
        五、二元经济理论
第三章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和典型发展模式
    第一节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一、我国家庭农场的起步和发展
        二、我国家庭农场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家庭农场典型发展模式
        一、上海松江模式
        二、浙江宁波模式
        三、湖北武汉模式
        四、吉林延边模式
        五、安徽郎溪模式
        六、家庭农场典型发展模式小结
    第三节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和问题
        一、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
        二、我国家庭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的表现
    第一节 武汉和郎溪的家庭农场发展情况比较
        一、经营范围和规模
        二、农场主和家庭劳动力
        三、土地流转与利用
        四、生产性固定资产
        五、劳动力雇工情况
        六、产品类型和品牌建设
        七、农场经营性收支
        八、技术需求与应用
        九、农场经营和管理
        十、农业金融和保险
        十一、参加农民合作社情况
        十二、武汉和郎溪的家庭农场发展比较小结
    第二节 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异同
        一、发展路径的共同特征
        二、发展路径的不同特征
第五章 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的原因
    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演化机制分析
        一、家庭农场的主要要素
        二、家庭农场产生的背景
        三、都市郊区与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演化背景差异
        四、家庭农场的演化机制
    第二节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机理
        一、理论假设:典型家庭农场的故事
        二、理论分析:典型家庭农场的生产决策
        三、从个体到区域:区位与家庭农场发展路径的分化
        四、从典型到一般:拓宽假设条件
第六章 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的影响
    第一节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对复合经营程度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含义及数据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拟合结果
    第二节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对经营范围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及核心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拟合结果
    第三节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对经营规模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及核心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拟合结果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A.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B.土地流转与利用情况
    C.生产性固定资产及投资
    D.农场劳动雇工情况
    E.农场生产、储存和销售情况
    F.农场经营性收支情况
    G.农业新技术需求与应用情况
    H.农场经营管理情况
    I.农业自然与市场风险及其影响
    J.参与合作社、协会和龙头企业情况
    K.金融与保险情况
    M.其他相关问题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稻麦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清选系统特征参数获取
    2.1 清选系统特征参数获取平台的确立
    2.2 飞行区作物遥感影像采集
        2.2.1 飞行区域确定
        2.2.2 无人机航拍高度及曝光时间确定
        2.2.3 飞行航线确定
        2.2.4 飞行作业实施及影像获取
    2.3 无人机遥感影像特征和处理
        2.3.1 无人机遥感影像特征
        2.3.2 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
    2.4 作物草谷比模型构建
        2.4.1 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
        2.4.2 数字高程模型生成
        2.4.3 正射影像生成
        2.4.4 草谷比模型建立
    2.5 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选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3.1 清选系统特性和控制方法
        3.1.1 清选系统结构
        3.1.2 清选系统特性
        3.1.3 清选系统控制方法
    3.2 清选系统性能研究
        3.2.1 清选性能单因素实验研究
        3.2.2 清选性能多因素实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选系统增量式模糊控制模型构建
    4.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4.2 传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3 增量式模糊控制器设计
    4.4 清选系统增量式模糊控制模型构建
    4.5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选实验平台系统的搭建及应用研究
    5.1 清选实验平台设计及构建
    5.2 无人机空中作业系统实现
        5.2.1 实验区域概况
        5.2.2 飞行区域确定
        5.2.3 飞行实验和图像获取
        5.2.4 作物草谷比分布预测
    5.3 收割机地面作业系统实现
        5.3.1 控制操作对象概述
        5.3.2 上位机功能实现
        5.3.3 清选系统增量式模糊控制器设计
    5.4 清选控制系统应用实验及结果分析
        5.4.1 清选实验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前期工作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1.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基础概念
        2.1.1 绩效界定
        2.1.2 农业绩效界定
        2.1.3 支持农业绩效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农业的弱质性理论
        2.2.4 OECD农业政策评价体系
第三章 陕西省财政支持农业绩效现状
    3.1 陕西省农业概况
        3.1.1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3.1.2 农业机械化程度
    3.2 陕西省农业发展政策及财政资金支持状况
        3.2.1 陕西省支持农业直接补贴状况
        3.2.2 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现状
        3.2.3 支持农业用户扶贫政策
        3.2.4 陕西省支持农业财政预算现状
    3.3 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存在问题
        3.3.1 政策覆盖面较窄导致很多水利设施不完善
        3.3.2 农业财政资金体系不健全
        3.3.3 农业科技生产技术支持手段少
        3.3.4 财政资金支持农业政策补贴不规范
        3.3.5 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力度不大
        3.3.6 财政支持农业资金落实难度大
        3.3.7 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的方向结构差异较大
第四章 陕西农业财政支持与农业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4.1 理论依据
    4.2 数据处理
        4.2.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2.2 第一产业劳动人数
        4.2.3 农业资本存量
        4.2.4 财政支农支出
    4.3 实证研究分析
        4.3.1 平稳性检验
        4.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3 基于VAR的 Johensen协整的实验
    4.4 结果分析
        4.4.1 从总量角度分析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农支出的关系
        4.4.2 从结构角度分析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农支出的关系
第五章 陕西省农业财政资金支持与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关系实证研究
    5.1 数值的选择与评定
    5.2 指标数据的来源
    5.3 实证研究分析
        5.3.1 ab要素相关性
        5.3.2 应用ADF检验
        5.3.3 格兰杰检验
    5.4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第六章 基于财政资金支持下的农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6.1 量化分析
    6.2 建立模型
    6.3 实证结果
第七章 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评价
    7.1 研究方法建立-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7.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介
        7.1.2 数据包络分析C2R基础模型介绍
        7.1.3 SE模型基础模型介绍
    7.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2.1 研究样本的选择
        7.2.2 计算方式
        7.2.3 研究数据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第八章 影响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的因素分析
    8.1 基于DEA模型的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评价
        8.1.1 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评价
        8.1.2 服务支持估计值(GSSE)支持不足
    8.2 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绝对规模分析
        8.2.1 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相对规模
        8.2.2 支持农业绝对规模分析
第九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加大对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水平的建设
        9.2.2 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支持农业技术发展
        9.2.3 陕西省政府提出更多财政资金惠农政策
        9.2.4 建立支持农业财政资金监管体系,提高资金落实程度
        9.2.5 建立财政资金支持农业政策补贴规范化机制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2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推进机制分析框架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资源禀赋理论
        2.1.2 技术变迁理论
        2.1.3 分工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农业机械化
        2.2.2 推进机制
        2.2.3 农机社会化服务
        2.2.4 农机合作组织
    2.3 推进机制分析框架
3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分析
    3.1 四川省地理情况和经济分区
    3.2 四川省及五大经济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分析
        3.2.1 农机总动力水平
        3.2.2 农机装备水平
        3.2.3 农业机械化作业情况
    3.3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分析
        3.3.1 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3.3.2 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3.3.3 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主体与推进内容
    4.1 农业机械化推进主体
        4.1.1 推进主体选择依据
        4.1.2 推进主体构成
    4.2 农业机械化推进内容
        4.2.1 农机研发与推广培训
        4.2.2 农机投入补贴
        4.2.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4.2.4 农机主体培育
5 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方式
    5.1 推进方式介绍
    5.2 理论方式
        5.2.1 政府主导
        5.2.2 市场化发展
    5.3 具体方式
        5.3.1 市场+合作社
        5.3.2 政府+合作社+农户
        5.3.3 政府主导
6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6.2.1 分区域制定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
        6.2.2 提高农机科研及推广培训力度
        6.2.3 完善农机补贴政策
        6.2.4 加快新型农机主体培育
        6.2.5 适当考虑土地的宜机化改造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初步基础性开发
    第一节 俄国占领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开发
    第三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开发
    第四节 俄国在东部地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第五节 对俄国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计划拓展性开发
    第一节 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发
    第三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四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和交通基础设施开发
    第五节 对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性开发
    第一节 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领导与协调专门机构分析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第五节 对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动因
    第二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第四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五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中山市南朗镇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比较
        1.2.1 国外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
        1.2.2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2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中山市南朗镇农业发展现状
    3.2 中山市南朗镇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
        3.2.1 耕作机械化现状
        3.2.2 育秧和栽插机械化现状
        3.2.3 排灌机械化现状
        3.2.4 植保机械化现状
        3.2.5 收获机械化现状
        3.2.6 烘干机械化现状
        3.2.7 农机化投入现状
        3.2.8 社会化服务及农机推广体系现状
    3.3 中山市南朗镇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且装备结构不合理
        3.3.2 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认识不足
        3.3.3 农民对大中型农业机械购买力不足
        3.3.4 农业机械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组织较少
        3.3.5 土地资源分散,流转程度不高
        3.3.6 政府财政扶持政策存在问题
        3.3.6.1 各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不足
        3.3.6.2 农业机械作业燃油补贴政策不合理
        3.3.6.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稳定
    3.4 中山市南朗镇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对策
        3.4.1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提高机械化水平
        3.4.1.1 努力实现水稻烘干环节机械化
        3.4.1.2 大力推广小型农业机械
        3.4.1.3 鼓励农民购买拖拉机配套农业机械
        3.4.2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高从业者素质
        3.4.2.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
        3.4.2.2 加强农业机械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3.4.2.3 努力提高从业人员和社会服务体系人员技能水平
        3.4.2.4 加强农业机械科级干部培训
        3.4.3 大力发展“一社三中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3.4.3.1 发展农业机械合作社
        3.4.3.2 促进烘干中心建设
        3.4.3.3 促进农业机械维修中心建设
        3.4.3.4 促进育秧中心建设
        3.4.4 优化扶持政策,加大补贴力度
        3.4.4.1 加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3.4.4.2 优化农用柴油补贴政策
        3.4.4.3 健全农业设施配套用地政策
        3.4.4.4 健全农业机械抵押贷款政策
        3.4.5 成立信息中心,积极推动土地流转
        3.4.6 加大水稻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3.4.7 加强农机农艺结合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9)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与农民机械化需求及选择研究 ——以粮食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说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假说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对农业机械化的理解
        2.1.2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与机械技术选择
        2.1.3 新古典投资理论与农机装备需求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述评与总结
第三章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3.1 中国农业机械的投资和使用
        3.1.1 改革开放前
        3.1.2 改革开放后
    3.2 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条件的简要分析
        3.2.1 改革开放前机械化条件的缺乏
        3.2.2 改革开放后机械化条件逐渐形成
    3.3 小结
第四章 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对农机服务需求的影响分析
    4.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说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我国各省农业生产中机械支出的变化趋势
        4.2.2 我国各省农业雇工工价的变化趋势
        4.2.3 我国各省农村户均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4.2.4 我国各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发展趋势
    4.3 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影响农机服务需求的实证分析
        4.3.1 实证模型及变量选择
        4.3.2 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影响分析
    5.1 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说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各省农机投入及装备水平发展情况
        5.2.2 各省农业机械和农机用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5.3 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影响农机装备需求的实证分析
        5.3.1 实证模型及变量选择
        5.3.2 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验证:基于主要省份的比较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经营规模对农户机械化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6.1 机制分析和研究假说
    6.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分析
        6.2.1 数据来源
        6.2.2 描述性分析
    6.3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方式选择分析
        6.3.1 实证模型及变量选择
        6.3.2 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全文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对完善我国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政策建议
        7.2.2 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角度对我国规模经营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
        1、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青春电影
        2、青春电影与青年电影
        3、青春电影与励志电影
        4、青春电影与成长电影
        5、青春电影概念辨析
第一章 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世界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青春电影的发轫:青春影像的崛起(1900——1933)
        二、青春电影的回归:冷遇沉寂后的勃发(1934——1970)
        三、青春电影的发展:个人化经验的投射(1971-1990)
        四、青春电影的成熟:多元表述的转向(1990至今)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生产
        一、类型萌芽:历史洪流下的青春表述(1930年代——1940年代)
        二、类型发展:理想主义青春时代(1950年代——1980年代)
        三、类型成熟(1990年代):困惑与反抗
        四、类型转向(21世纪后):怀旧与狂欢
第二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母题
        一、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
        二、渴求成长与拒绝成长
        三、青春暴力与死亡仪式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一、青春成长中的主体形象
        二、青春世界中的长者形象
        三、青春成长路上的“过客”群像
    第三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
        一、青春中的现实记录式影像
        二、暴力下的残酷青春影像
        三、创伤里的浪漫怀旧影像
        四、青葱岁月里的“小清新”
    第四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
        一、华语青春的反经典叙事模式
        二、成长中的旅程式叙事模式
        三、淡化离合的散文式叙事
        四、多视角下的回忆叙事
第三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身份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
        一、家庭空间——残缺与出走
        二、校园空间——压抑与越轨
        三、公共空间——游荡与流浪
        四、生存空间——村镇与都市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地域文化身份建构
        一、个人化青春记忆的景观意象
        二、群体性青春怀旧的镜中之像
第四章 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及自我价值追寻
    第一节 以青春为入口的现实主义观照
        一、青春背后的现实图景
        二、写实主义美学观念的青春书写
    第二节 以青春为镜像的现代主义追求
        一、青春的漂泊与“异化”
        二、对存在与价值的追寻
    第三节 以青春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一、新时代的青春消费主义
        二、记忆拼贴与碎片化解构
        三、复制青春与青春复制
        四、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
第五章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亚文化表达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视野
        一、华语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
        二、讲述的权力背后——越轨者的思想
        三、影像维度的背后——抵抗仪式与“自恋式”表演
    第二节 女性文化的青春再现
        一、多元化的青春女性影像
        二、青春里女性的自我发现与建构
        三、成长中女性情感的坚守与蜕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二十一世纪联合收割机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D]. 侯奔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D]. 张仕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3]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D]. 冷成英. 武汉大学, 2020(03)
  • [4]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稻麦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研究[D]. 李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7)
  • [5]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绩效发展研究[D]. Vasichenko Kristina.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3)
  • [6]四川省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研究[D]. 杨建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D]. 刘珣.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8]中山市南朗镇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D]. 周雪萍.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劳动力价格、经营规模与农民机械化需求及选择研究 ——以粮食生产为例[D]. 胡凌啸.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D]. 周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21世纪联合收割机的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